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全请求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31

安全请求范文(精选12篇)

安全请求 第1篇

网格被称之为第三代网络技术,是继Internet和万维网(www)之后的更先进的技术,并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取代Internet和万维网(www)。网格技术将地理上分布的、异构的多种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均实现可靠的、一致的、普遍的访问,其有利于地理上分布的各种资源的共享。

保证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目前广泛应用的安全技术种类繁多。

加密机:仅提供加密服务,没有保障系统安全的其他功能,尤其对于内部人员攻击和假冒无能为力。

防火墙:有效的将被保护对象与外部网络系统进行逻辑隔离,决定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但其会限制有用的网络服务,并且无法防范内部用户的攻击。

虚拟专网(VPN):利用加密、封装技术在公用网络中传送专用信息,其保证了信息不被窃听、篡改、复制,但无法防止内部人员攻击。

入侵检测:是安全技术的组成部分,安全审计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检测网络中的数据来主动保护自己的网络,使系统免遭非法攻击,但是无法防止用户的恶意抵赖。

病毒防护:由于病毒种类多样,传播运行方式各异,故有很多技术完成病毒防护。例如:检验和检测;特征码扫描;启发式扫描;实时监控等。但病毒防护技术仅针对病毒的查杀,其对于网络安全的其它性能不作保障。

PKI:是提供公钥加密和数字签名服务的系统,其通过数字证书方式实现安全操作。其有机结合签署证书的认证中心(CA)、注册中心(RA)、存储和发布证书的目录证书库(LDAP)、证书策略、证书路径及证书使用者等基本元素共同构成PKI系统。较好的实现了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信息的不可否认性、真实性、及可用性。

由上图可见,要真正做到保证网络安全的应用只有PKI才能全面实现。故本安全软件的设计是基于PKI技术实现的。

2 总体设计思想

在理论及实践中,对认证中心(CA)的设计标准及要求存在一定矛盾性。一方面,设计要求CA需要在线实时的公布证书信息,但另一方面,如果保证CA在线完成工作,就很难确保自身的安全性。所以对于保证网络安全的PKI系统的设计,最关键的技术是保证系统核心功能CA的安全控制。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让证书申请者直接通过电话拨号向CA申请证书。但这种方式也有很多弊端,由于超大量的请求信息要求CA同时完成很多核查工作,从而导致CA处理负荷过大,引起不必要的故障。

为了解决CA工作量过大的问题,本系统设立了注册中心(RA), RA是CA工作的一部分,它不具有CA颁发证书的功能,RA分担了原来由CA完成的对证书申请进行身份审核的功能,减轻了CA的工作量,当RA审核并通过某个证书申请,则RA对此申请进行数字签名,然后将已签名的申请转发给CA,当一份申请拥有一个合法的RA签名,CA就认为它是可信任的。

要实现安全的CA操作,必须将CA以离线方式运行,才可以彻底的防止恶意攻击,但对于证书信息和CRL的发布又要求CA尽可能以在线的方式地在Internet上发布,仅仅将CA签名密钥以离线方式保存,实际上是不够安全的。因此,本系统将CA分成两个操作主机,一个作用是保持离线方式进行签名,另一个功能是公布信息以及完成CA其它的在线服务,但不包括CA签名。

本设计选择安全e_mail (S/MIME) 方式作为信息在CA和RAs之间交互的传输策略,其运行方式是:终端用户发送申请信息给RAs, RAs审查请求后并做出相应处理,如果认为是合法的给其签名,然后将已签名申请转发到CA的在线主机上,第二天再将申请信息转发到离线签名主机,签名主机完成所有的申请项目后,将处理的信息转发回在线主机公布给客户。CA私钥设计存放在可移动媒介上(如CD等),也能够存放在任何支持openssl库的硬件上面。

证书拥有者的个人信息、与他们相关的信息、已颁布证书的信息、已被RA签名的申请及原始的申请数据等都存放在专用数据库中。本地或远程的系统日志库对认证中心的所有操作做详细日志。

3 实施细节

这个软件包安装在认证中心在线主机上,此软件包括一个电子邮件自动运行软件和网络服务的CGI脚本程序。网络脚本程序控制信息处理服务以及电子邮件自动器的运作。

每次当电子邮件到达CA时电子邮件自动器自动开始操作。首先,它检查电子邮件信息中的签名,证书颁发或撤消请求必须包含一个合法的来自于RA的签名,否则,这些请求不会执行。但有些情况下请求信息可能根本没有签名。例如:证书更新请求,它并不要求必须有注册中心RA的签名。

所有经过认证中心CA私钥加密的请求被放入请求队列,请求内容放入数据库。证书撤消请求要求较严密的对其进行审查。

对于证书更新请求的处理,本系统应用Globus Toolkit[3]的更新模型,当证书将要过期时,认证中心发送电子邮件通知证书拥有者。通知由证书期限和一个随机数字序列组成,证书拥有者应该发送新证书请求给CA,此请求中的唯一标识名应与旧证书中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结尾处应当附加"/CN=Proxy"字符串, 软件中还用两次更新的时间间隔设置阻止用户频繁的更新证书。如果更新请求中的所有签名都是合法的,认证中心CA才将更新请求列入更新队列。注册中心RA不参与证书更新操作。

CA主机运行请求队列程序脚本后创建一个调换数据包并将其转发给离线CA,所有的请求都在离线CA上进行操作并被CA的签名密钥签名。然后离线CA创建另一个调换包转发到在线CA上运行。新的CRL生成之后,证书信息和其它信息和被自动发布在网上并且CA自动将其发送给那些定制电子邮件通知的用户。

本系统自动地核对证书过期时间并发送携带随机数字串通知给证书拥有者。在线CA和离线CA上的所有操作都被记录存放在日志数据库中。关于CA和CRL、已颁发证书、CP/CPS以及其它信息都会在CA网页上公布。

系统工作方式流程图见图2:

4 结论

由于PKI为安全的信息传送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因此得到大量的应用和快速发展,其适用于新一代网格安全的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现自动请求CA的网格安全软件的设计,这个设计对于防御恶意攻击和证书防伪都是足够安全的,它还支持变速的在线信息更新。

摘要:本文针对网格环境下安全应用软件的设计问题, 提出一种实现自动请求CA的设计方法, 确保了PKI认证的安全性、健壮性及自动化的实现。该方法CAs和RAs之间的信息交换使用被签名的e-mail传送, 此设计支持的事物有:证书颁布及证书撤消、信息服务、证书更新, 所有操作需要一个认证中心私钥, 并被保存在离线的签名主机上, 由一个管理员保管。

关键词:网格,PKI,离线CA

参考文献

[1]Nash A, Duane W, Joseph C, et al.《公钥基础设施 (PKI) 实现和管理电子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谢冬青, 冷健编, 《PKI原理与技术》[M];北京:清化大学出版社, 2004.2.

[4]李胜勇陈文元张卫平.PKI技术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5No.1.171.

安全请求 第2篇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现有教职工30余人,学生200余人,寄宿生80人。地处大田、太平两村交界地段,三面环山,一面绕水,但流过的河水,已被上游居民的生产、生活等原因严重污染,绝不能饮用。只能靠附近小溪的点滴之水,一年当中枯水季节达八个月之久,无法供应广大师生饮用。自1997年迁入该校后,采取了多种措施都无济于事,没有得到实际性的效果。因此,广大师生的饮用安全卫生的水,成了学校的一块心病,为了广大师生能长期饮用安全卫生的水,保护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我校今春计划利用当地水资源优势,从学校境外

2.5公里处引水入校,并建设一个永久性的大水池,彻底解决长期的饮用安全水问题,经学校后勤人员反复测算,约需资金15万元。为此,特请示水利局领导为我校排忧解难,解决所需资金。妥否,请批示!

此致

敬礼

安全请求 第3篇

关键词:请求权竞合;违约请求权;侵权请求权

一、侵权与违约竞合

所谓违约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的竞合,是指同一当事人之间的同一法律事实因同时符合合同法与侵权法的要件而产生了违约与侵权两个请求权,这两个请求权的目的或效力相同或部分相同但请求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排斥关系的现象。

二、违约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发生竞合的现实原因

现实生活中,导致因违约产生的请求权和因侵权产生的请求权发生竞合的原因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同时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照顾、通知、保护、忠实等附随义务以及其他的不作为义务。

(2)侵权性的违约和违约性的侵权。

(3)侵权人故意实施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并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时,如果侵权人和受害人之间事先存在合同关系,如医疗服务合同中,如果医生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而导致患者重伤或者死亡,则该种行为既是一种侵权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违约的行为。

三、违约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竞合的制度完善

(一)关于解决请求权制度的原则

对于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竞合的解决,笔者认为在建构请求权竞合的解决机制时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双方实体利益的平衡。实体利益的平衡指的是要全面补救受害人的损失,法律另有规定和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2)诉讼程序的简便。即应当从有利于当事人诉讼和节约司法资源两个方面来考虑。对于一个不法行为,如果受害人一次诉讼不能完全补救其损失时,允许其再次提起诉讼,这会增加受害人的诉讼成本,法院的司法资源也会得到浪费,有违现代诉讼的理念。

(3)坚持私法自治的原则。当受害人同时提出违约之诉和侵权之诉时,应予受理。但须遵循两个请求权相互影响的理念,即给付内容相同的部分只能得到一次补偿给付内容不同的部分都能得到补偿;当受害人选择其中一种请求权不能得到充分救济时,应当允许其予以补充,但前提是必须在一次诉讼中提出;当受害人能够两者都选,法官行使释明权后,受害人仍只选择其中之一时,应尊重受害人的意愿。

(二)关于完善请求权竞合制度的建议

笔者以为,我国的请求权竞合制度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由,赋予了当事人自由选择权,同时也避免了使不法行为人承担双重赔偿责任。但在处理请求权竞合的问题时,要么适用侵权法,要么适用合同法。两者之间的规定不能相互适用。我国法律的规定实际上是对请求权自由竞合说的修正,可以称为“有限制的请求权自由竞合说”。所以它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时不能为当事人的损失提供充分的救济方式,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方面,当发生请求权竞合时,允许当事人在各个请求权之间选择一种来行使,并且如果一项请求权行使完之后,其仍有一部分损失未得到补偿时,他还可以通过行使另一种请求权来对该部分损失提出请求,但是对于各个请求权给付内容相互重叠的部分,当事人不得提出请求。在此说明以下两点:

(1)当事人对于各个请求权可以自由选择行使,但是不得将之让与给他人,以避免可能出现通过让与在不同的地方分别行使各个请求权,导致重复裁判,加重不法行为人的负担,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

(2)对于当事人选择行使请求权时,法官应当对案件所涉及的其他请求权给予必要的说明并允许其变更权利主张。因为当事人在选择时,应当考虑到行使该种请求权的可能后果,如果他明知通过行使一项请求权可以得到完全的补偿,但是却选择另一项可能得不到完全补偿的请求权,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对自己相应的权益的放弃。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起诉带来的诉讼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考虑到请求权竞合的类型是多样的,因此应当将请求权竞合问题在较高位阶的法律中加以规定。比如可以在制定我国《民法典》时在总则中加以规定。请求权竞合的情形不仅仅发生在因违约产生的请求权和因侵权产生的请求权之间,还可以发生在不当得利请求权和因侵权产生的请求权之间,在较高位阶的法律中加以规定,可以起到一种总括性的作用。

四、结语

浅析英语请求策略中请求暗示的使用 第4篇

1 请求策略类型

Searle,[3]Ervin-Tripp,[4]Blum-Kulka,[5]Blum-Kulka&House[6]的研究已经发现请求行为一般采用两种交际策略完成: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但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CCSARP)就请求的间接程度进一步将请求策略分为九类:祈使句型,明晰施为型,模糊施为型,义务陈述型,意愿陈述型,建议表达型,询问型,强暗示,弱暗示。以上九种请求策略其间接程度逐渐加强,听话者推理过程和理解请求时所付出的努力也随之加强。Blum-Kullka和Weizman[5,7]又将上述九种策略分为三大类:直接策略,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该文所要重点研究的就是非规约性间接策略,即请求暗示。

2 请求暗示

暗示就其本质而言没有特定的句型,也没有特定的词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隐晦性,需要听话人在谈话中自己判断是不是请求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请求的目的性。使用暗示表达请求时,说话人意欲听话人执行某种请求行为,首先得听话人意识到说话人的意图,但该意图的推理既非通过语言的字面意义也非通过语言的话语意义,而是通过说话人意义理解的。因此使用暗示策略时可能会出现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只有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话语才可能被认为是间接请求。第二,由于暗示内在的模糊性和隐晦型从而使得听话人不确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例如:

①I love this chocolate and this chocolate is so expensive,I could never afford it.When used as requests that the hearer buy the chocolate for the speaker.

②Do you have any money on you?When used as a request for a loan.

以上两个例子均为请求暗示,只是间接的程度和暗示的方式不同,但其相似之处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有选择拒绝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由暗示的间接性和形式的非规约性决定的。Dascal提出语言的间接性不仅由于使用生僻词和模糊指示造成缺乏一定程度的透明性,更由于说话人传递的意图并非语言的话语意义。[8]这种语言的话语意义和说话人意义之间的差别显然是解释间接语言和请求暗示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9]但听话人如何察觉这种意义之间的差别,又如何从字面意义和语言的话语意义推测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并非是很容易推测出的。听话人只有相信说话人意欲表达的并非语言的话语意义,或不仅仅是话语意义,才可以将说话人的话语理解为请求暗示。暗示间接性的理解要求听话人作出详尽的推理过程。首先推断说话人所说话语的话语意义,其次根据上下文语境察觉出说话人所说话语的话语意义并非说话人意图,然后推测各种可能的话语意义,检查各种可能的话语意义是否与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相符。说话人所说话语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真实意图之间的区别和空别,只有听话人根据语境线索按照上述步骤才能推测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这正是暗示作为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之间的区别。例如,说话人说“Can you pass me the salt,please?”听话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为一个请求,并不用经过冗长的推理过程。因为听话人可以根据典型的语法结构“can you/could you”及“Please”的语义推断该句型为规约性间接请求中的询问型。

在CCSARP研究体系中,请求暗示策略在形式上是最间接的也是最非规约的,因此请求暗示的理解既不能通过规约性也不能通过直接性。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请示暗示的例子。

③The kitchen is in a mess.When used as a request to clean up the kitchen.

④You must have had a beautiful party.When used as a request to clean up the

kitchen the morning after.

以上所举的请求暗示的例子只有单独使用时才能被理解为请求暗示,如果它出现在规约性间接请求或直接请求之前或之后,均不能被理解为请求暗示,当使用在规约性请求之前或之后时,充当外部修饰,通常作规约性间接请求或直接请求的原因或理由。例如,

⑤The kitchen is in a terrible mess,could you please clean it up?

⑥Please clean up the kitchen.It really is in a terrible mess.

“The kitchen is in a mess”这一句子均出现在例(3),(5)与(6)中,但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显然是不同的。该句在例(3)中做请求暗示,说话人没有明确提出请求,只是陈述当时的一个状态,听话人根据当时的语境线索与认知环境才有可能推测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是想让听话人打扫厨房。但是在例(5)与例(6)中,该句作外部修饰,起加强或减弱中心行为词的功能,也是对提出请求的解释。因此,请求暗示与直接请求或规约性间接请求中的外部修饰显然不同,尽管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对于说话人而言已经足够有效地传达其真正的请求意图。因此,暗示的模糊性和隐晦性并不是请求的障碍和阻力,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暗示更能准确礼貌的表达说话人的请求,同时也易于被听话人接受。

3 言外模糊性与命题模糊性

Searle[3]把Austin[10]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在研究话语时应注意到一句话的命题内容和它的言外之力之间的关系,因此言语的模糊既可以是言外模糊也可以是命题模糊。言外模糊性是指话语意义对于理解其意欲的言外之力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听话人只有借助于语境知识或意义协商才能理解其言外意图。命题模糊性是指句子意义对于理解该行为内容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但其言外之力不一定必须是模糊的。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我们所关注的这两种模糊类型的区别并不是截然划分的区别,而是一个言语行为更侧重于哪种类型。

3.1 言外模糊性

⑦Professor telephones room-permits office:

─Do you have a room for 20 on Monday nights?

─Just a minute.Yes,I do.Give me your name,department,and course number,please.

基于例(7)明显的话语意思,我们可以显然看出教授的问题是想询问信息,听话人判定自己的回答“Yes,I do”是不充分的,因此根据自己的常识及语境特征认为教授的询问属于请求策略中的暗示,教授的真正意图是想预定房间。也就是说,教授向酒店接线员提出的询问信息问题有请求预定房间的言外之力。因此,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所说话语时首先要假想其具有言外之力,然后根据自身的常识与语境特征来填补该空白,最后确定说话人的话语是否真正具有言外之力。通常状况下,听话人一般采取语境线索或意义协商来确定话语的言外之力。

3.2 命题模糊性

绝对的命题模糊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一个命题内容的主要组成成份是:请求行为动作;执行请求动作时听话人的参与以及请求动作间接相关或以其他方式相关的成份,如执行请求动作的方式,执行请求动作的对象及受益人等。[1]因此,如果说话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让听话人通过某种方式执行请求动作,那么其命题组成成份就是:请求动作,执行请求动作时听话人的参与以及受益人。因此,在执行直接请求时,如“Please clean up the kitchen for me”,其命题组成成份就是明确提到的请求动作“clean up”;在执行请求动作时听话人的参与(第二人称“you clean up”);和两个相关的组成成份:打扫的对象(“kitchen”)和请求动作的受益人(“for me”)。但是在执行请求暗示时,如“The kitchen is in a mess.”,句中没有明确提到请求动作(“cleaning”),也未提及说话人或受益人。只明确提到了打扫的对象(“kitchen”)和当时的状态(“being in a mess”)。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请求暗示作为非常规间接请求较之直接请求会不同程度的省略命题内容的组成成份。这将会增加命题的模糊性,同时也会影响说话人对请求命题的理解过程。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暗示作为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由于其内在的模糊性和隐晦型,听话人在理解过程中不得不根据语境线索或认知环境来推测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因此,使用暗示这种间接请求策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听话人可能意识不到或推测不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但同时又由于其间接性,一方面可以含蓄礼貌有策略地提出请求,另一方面又不会威胁听话人的面子,又不失为一种好的请求策略。

摘要:间接言语行为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不少理论对其进行阐述过。间接言语行为能否被听话人理解,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交流。该文在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CCSARP)的基础上,从间接性和模糊性的角度来探讨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即请求暗示的使用。目的在于揭示出影响暗示理解的因素和使用暗示策略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请求暗示策略。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请求策略,暗示,模糊性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Searle J 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3]Searle J R.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4]Ervin-Tripp S.Is Sybil there?The structure of some American English directives[J].Language in Society,1976,5:25-66.

[5]Blum-Kulka S.Indirectness and politeness in requests:Same or different?[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7,11:145-160.

[6]Blum-Kulka S,House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M].Norwood,NJ:Ablex,1989.

[7]Weizman E.Towards an analysis of opaque utterances:Hints as a request strategy[J].Theoretical Linguistics,1985,12:153-163.

[8]Dascal M.Pragma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1:Thought in language[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3.

[9]Grice H P.Utter’s meaning,sentence meaning and word meaning[J].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1,4:1-18.

安全请求 第5篇

****县人民政府:

我公司************已分别于2009年4月建成投产,2013年7月通过****县水利局组织的大坝安全鉴定,2013年11月完成注册。

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8号)、《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法规规定,现请求县人民政府划定************大坝管理保护范围并就加强安全管理等有关事项向社会颁发通告。

一、大坝管理保护范围

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和电站自身特点,************管理保护范围应为:**********水库管理范围为水库库区设计洪水位线(设计洪水位 95.37米),大坝右岸50米,左岸100米(含左岸边坡),大坝上游平水面以大坝根基为800米,大坝下游以大坝根基为准150米,库区上游防洪堤两侧30米为**********保护范围。

二、加强安全管理规定,内容主要有:

在管理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鱼网养殖、捕捞及放牧等相关活动;禁止航舶和漂动排筏等游动、作业和从事水上交通运输活动;禁止爆破、钻探、采石、采矿、挖沙、取土、修坟等危害大坝安全的活动;禁止人员游泳、嬉戏活动;禁止将污水、垃圾、粪便、渣土等废弃物向水体倾倒;禁止擅自设置水上构(建)筑物。凡违反上述规定的,由水利、环保等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通告自颁发之日起施行。

特此报告,恳请支持为盼。

****县联冠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二O一四年四月十一日

附:****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大坝管理保护范围加强安全管理的通告(代拟稿)

****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大坝管理保护范围加强安全

管理的通告

(茶政通〔2014〕号)

************下闸蓄水后,形成了龙家山水库水域。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8号)、《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法规规定,现就划定************大坝管理保护范围、加强安全管理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和电站自身特点,************管理保护范围划定为:水库库区大坝左岸50米,右岸100米,大坝上游距坝轴线400米,库区防洪堤内30米。

二、在管理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鱼网养殖、捕捞及放牧等相关活动;禁止航舶和漂动排筏等游动、作业和从事水上交通运输活动;禁止爆破、钻探、采石、采矿、挖沙、取土、修坟等危害大坝安全的活动;禁止人员游泳、嬉戏活动;禁止将污水、垃圾、粪便、渣土等废弃物向水体倾倒;禁止擅自设置水上构(建)筑物。凡违反上述规定的,由水利、环保等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本通告自2014年5月日起施行。

请求而不是命令 第6篇

换作是你,你是愿意他人请求你做某事还是命令。回答是一目了然的。命令的口吻仿佛是在说"我是老板,你是奴仆"。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这会唤起人们在童年时被父母驱使的记忆,让他感觉自己仿佛又被当做无知的孩子一样来对待。

而当你请求别人做事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到自己是集体工作中的一个参与者。人们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从而更有积极性,更乐于合作。别害怕他们会认为你软弱可欺。他们清楚地知道权柄在你的手中,你可以恣意地挥舞它。但是如果你能够有节制地善加利用,他们会更加地尊敬你。

在当今社会,优秀的员工常常会跳槽。一旦预见中的高素质员工短缺的现象成为事实,让员工们感觉到自己是整个集体中的一份子就显得更为重要。在需要他们做事时而不是命令就是方法之一。

作为一名成功的寝具公司的销售经理,大卫有着熟练的销售技巧,在处理与手下的代理人关系上也有一套。他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自己重要。作为回报,他也赢得了他们的尊敬,不是因为他命令,他们尊敬他,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

公司告知大卫他将在六个月后被提升为营销部的主管。他需要在这段过渡时期内选择并提拔一名接班人。他选中了拉里。因为他有着优异的营销记录,并且在进入公司前曾从事过管理职务。

在任命被宣布后的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大卫难以置信地沉着,有效率的拉里慢慢地变得不可理喻。他热衷于发号施令,并且乐此不疲,"完全不容他人置喙"。他时时刻刻提醒每一个人他是老板。无庸多言,销售人员们对于他的作为不可能苟同。

大卫感到这是自己的责任。他必须推荐一个接班人。他也相信拉里足以胜任。只要能让他明白他不合时宜的言行会给自己的前途惹来多大的麻烦。大卫脑中灵光一闪,决定放手一试。幸运的是他还是拉里的老板,一切都还来得及。接下来的三周里,他把拉里的生活变成了炼狱。他颐指气使,总是在行事的最后一分钟才下达指令,蛮横无礼地要求拉里一遍又一遍地重新作业。

安全请求 第7篇

(一)何谓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为债产生的法律事实,是民法上平衡当事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基本制度。它产生了多种学说。比如公平说认为:受益有反于公平或正义构成不当得利;相对关系说认为:财产转移虽有正当原因,但一损一益之间缺乏使其成为正当的相对关系构成不当得利;权利说认为:受益者无保持所受利益的权利构成不当得利。我国有学者则定义为“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到损失的事实”。不管如何表述,构成不当得利,必须具备四个要件:一是一方受益;二是另一方受损;三是受益与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四是受益没有合法根据。

(二)何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得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因请求权的基础权利不同,请求权可以分为债权上请求权、物权上请求权、身份权上请求权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属债权上请求权,是财产权的一种。罗马法规定,无原因或不法行为而负担债务的,履行后可提起“不当得利之诉”,请求返还或赔偿。这里所说的“无原因”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因错而偿不存在的债;二是以将来发生某项结果为目的给付某物而结果并未发生;三是法律行为不成立。“因不法行为”也包括三种情况:一是盗窃他人而取得财物的;二是依不正当原因而将财产给与他人的;三是依有伤风化之原因而将物品给予他人的。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三)关于请求权的竞合

所谓请求权的竞合,也指请求权的并存,是指一个法律事实在相同的当事人间具备两个以上的法律要件,成立同一目的的数个请求权。一旦目的达到,各请求权则归于消灭,如一请求权的成立存有障碍或因时效而消灭时,另一请求权仍可发动。在传统民法理论上,对不当得利请求权和民法上其他请求权是否发生竞合问题存在争议。法国及前苏联的民法学者多持“不发生竞合”的观点,认为不当得利请求权为辅助性的权利,没有独立地位,惟有其他请求权不能行使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才适用不当得利请求权。而日本占主导地位的学说主张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独立性,认为可以发生竞合。我国民法没有排除不当得利请求权和民法上其他的请求权发生竞合的规定,由于各请求权的构成要件不同,不当得利请求权之存在,对其他请求权是否存在不应产生影响。

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关系

(一)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

起源于罗马法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是不相容的,即受损人只有在不能依所有权请求返还时,才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但是,近现代各国民法并没有坚守上述理念,更进一步发展了所有物之占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即所有人对于无权占有其所有物者,得以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请求返还;同时占有可以发生占有不当得利,从而所有人得以不当得利之规定请求无权占有人返还物之占有。有学者认为,取得他人所有物的占有人,可能通过不法占有而取得利益,构成不当得利,于此情形,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可以并存。即发生请求权的竞合。例如,A鱼塘中的鱼跳到B的鱼塘中,对这种基于自然事件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受损人既可依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要求返还原物,也可基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要求返还原物。

(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因合同而产生的请求权

1. 因有效合同而产生的请求权。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发生于依照合同负担债务的情形,如债务人因合同的履行受有利益但又不履行合同时,债权人只能请求违约之救济,不得以不当得利返还。

2. 因无效合同而产生的请求权。

我国《民法通则》第61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目前立法上并未明确规定无效合同中返还财产的性质,我国民法理论界也存在着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无效合同的财产返还可以发生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和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竞合。因为在合同被撤销或解除时,视为合同自始没有发生效力,标的物受领人应当承担恢复原状的义务,若标的物被受领人消费或者由第三人善意取得的,受领人因之享得利益,构成不当得利。给付人对受领人有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以及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标的物所有人认为没有必要请求原物返还的,可以主张不当得利返还。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基于所有权的返还。理由是:一是两种请求权的法律效力不同,基于所有权的返还财产请求权体现的是物权效力;而基于不当得利的返还财产请求权体现的却是债权效力,显然物权效力优于债权效力。二是两种请求权的财产返还范围不同,基于不当得利的返还,往往以受益人的善意或恶意来确定返还范围;依所有权的返还,是以对方实际交付的财产数额为标准确定返还范围。而无效合同的财产返还,正是为了恢复合同订立之前的财产状态。

3. 因双务合同履行不能而产生的请求权。

依《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为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当事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若一方已为对待给付而他方因不可抗力免负对待给付义务,如何平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在我国司法实务上,一般认为可依照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返还。若债权人已为对待给付后,债务人所负之给付始为不能者,债权人得基于目的消灭之不当得利请求权请求返还;若在债务人负担的给付为不能后,债权人不知其事实而为对待给付的,得基于非债清偿之不当得利请求权,请求返还。

(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拾得物返还请求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据此规定,拾得遗失物可能构成不当得利,但应区别情况对待。

1. 不构成不当得利的情况如果拾得物已返还给失主,

则不构成不当得利如果拾得人虽积极返还但因暂时找不到失主或失主不明,而将拾得物送交有关机关或诚实地为失主的利益代为保管,也不构成不当得利,而只构成无因管理。

2. 发生不当得利请求权与所有权竞合的情况。

如果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时,则构成不当得利。在此种情形下,失主既可基于不当得利请求权返还原物,也可基于所有权请求返还原物。

3. 不当得利转化为侵权。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4条中规定:“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四)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无因管理引起的返还请求权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对他人事务予以管理或提供服务的行为。对于管理他人事务的费用偿还,能否成立不当得利返还和无因管理费用偿还两种请求权的竞合取决于此两种请求权的构成要件是否相互排斥。他人因管理人为无因管理所受之利益,难以称之为无法律上的原因,不成立不当得利;反之,当事人管理他人事务,若欠缺为他人谋取利益之目的或者意思不能成立无因管理。所以,无因管理费用偿还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能同时存在,即两者不会发生竞合。但要注意区分下列情形:(1)管理人将他人事务误认为自己的事务加以管理,不成立无因管理,由此而支出的费用,管理人可以依照不当得利返还的规定,请求受益人返还。(2)明知无法律上的原因而为他人事务的管理(给付)。不得请求不当得利返还。(3)因不法目的而管理他人事务的给付,不得请求不当得利返还。相反,他人可基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请求不法管理人返还因不法管理所取得之利益,也可基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请求管理人赔偿损失。(4)不利于他人或者违反他人明示或可推知意思的管理。对于这种情况,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的争议。(5)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他人事务的管理,不成立无因管理,仅成立不当得利。

(五)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利益返还请求权

利益返还请求权是指票据权利因时效之完成或手续之欠缺而消灭时,持票人对发票人或承兑人,在其所受利益的限度内,请求偿还其利益的一种权利。票据权利消灭后,持票人与承兑人或发票人之间就会发生利益上的失衡:如果持票人取得票据付有对价,就损失了其取得票据的对价;而承兑人或发票人则无偿取得了相当于对价的利益。对于这种不公正现象,法律当然应该给予救济或补救。但各国在立法上有较大差别。英美等国未设立而德国则设立了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我国《票据法》第18条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对于利益返还请求权,我国学者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说、票据权利变形说、票据法上之特殊请求权说、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说等四说;日本旧判例曾采用第四说。本文也赞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说,因为利益返还请求权具备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四个要件。但是,票据制度中的利益返还请求权有其特殊性,应当加以注意:一是一般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以受益人是否为善意而确定返还的范围,票据法上的利益返还请求权,不是基于票据债务人的行为而发生,难以确定有无恶意,发票人、承兑人返还利益的范围应以所得利益为限度,即是发票人、承兑人应付而未付的部分;二是利益返还请求权是一种补充、救济性质的权利,如持票人因手续欠缺丧失追索权,但对承兑人的请求权尚未因时效完成而归于消灭时,则不发生此种权利。

(六)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侵害他人权益而使他人受损害,构成侵权行为但侵权行为人因其行为而受有利益,应当成立不当得利。此属于非给付不当得利,主要有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或者人格权而取得收益、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受益等表现形式。侵害他人权益之不当得利,对受害人而言,可以发生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竞合。当事人选择不当得利返还作为请求权基础的,在不当得利返还不足以填补受害人的损失之情形下,受害人还可以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填补其损害。由于侵权的情形极为复杂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是否发生竞合,要注意加以区别:(1)成立不当得利而不构成侵权行为的情形。例如,甲非因过失不知其继承的遗产中的某物不属于被继承人所有,将之出售与他人而获取价金的。(2)成立侵权行为而不构成不当得利的情形。例如,明知为他人之物而予以处分但未受有利益的。(3)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均不成立的情形。例如,A非因过失不知其继承的遗产中的某物不属于被继承人所有,将之赠与B,B又将该财产转让于善意第三人C。该财产的所有人对A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因A没有受利益)和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因A无过错)。

三、结语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作为债权请求权的一种,和其他请求权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务问题;不仅涉及民法各项制度的功能体系,而且事关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处理民事案件中作用的发挥。而对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不同的法系、国家和学者中存在的分歧还比较大,但不管如何,我们应当承认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承认它与其他财产上请求权可能发生的竞合,这样有助于民法各项制度的功能协调,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实现民法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根本理念。

摘要:不当得利请求权和民法上的其他请求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务问题,不仅涉及民法各项制度的功能体系,也事关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处理民事案件中作用的发挥。以财产上的请求权发生的基础为核心,不当得利与合同、无因管理、物的返还、侵权行为等之间的关系的适用性,仍是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承认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承认它与其他财产上请求权可能发生的竞合,这样有助于民法各项制度的功能协调,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实现民法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根本理念。

关键词:不当得利,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参考文献

[1]史尚宽.债法总论[M].台北:台湾荣泰印书馆,1978:61-99、574

[2]王利明.民法新论(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434

[3]邹海林.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竞合[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1):57-59

[4]欧阳经宇.民法债编通则实用[M].台北:台湾汉林出版社,1977:55

学会请求 第8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2·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提前几天让学生留心观察,别人是怎样请求帮助的;自己请求别人帮助时,要怎样说,效果怎样?

听故事找原因

有几个小朋友把球踢到王大爷的院子里了,吴立口喊、手拍、脚踢门,让屋里人把球丢出来,可就是不见动静;而丽丽首先道歉,并轻声请求王大爷开门,门马上就开了。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假如是你,该怎样请求王大爷呢?

试着说学请求

明明:王大爷好!我们把球踢到您的院子里了,您能开开门,让我们进去捡球吗?

玲玲:王大爷,对不起!我们把球踢到您的院子里了。请您开开门,让我们看看损坏了您的什么东西,然后赔您,顺便把球捡出来,好吗?

…………

学学他他人人会会请请请求求求

请求就是向别人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别人能答应,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你听见别人是怎样把请求说明白的?提的要求合理吗?

忆忆自自己己查查请请请求求求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也有向别人请求的事,你是怎样说的?说话文明吗?有礼貌吗?

写写话话语语练练请请请求求求

来自猫岛的请求 第9篇

Late last month,one of theisland’s caretakers asked for helpfor cat food online.

Aoshima,which has a surface area of only 11 acres,hasno stores or vending machines(自动贩卖机).Residents have to get their necessities by taking a boat to the mainland.

When the weather is bad and the boat cannot be used,the cats and the residents will possibly run out of food.

The caretaker offered an address.The island received so many supplies that there was even not enough room for the storage of the cat food.

A week later,the caretakers had to request the donors(捐赠人)to stop sending cat food.

“We got far more than we ever expected,and there’s no more storage room.We’ll be fine for the following months,”they wrote.

Aoshima has become a hot scenic spot since it was reported online last year.As the human population keeps decreasing,no one has checked the number of the cats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阅读短文后,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最佳选项。

1.If there are 600 people on the island,how many cats will there be?

A.About 100.B.About 300.C.About 3,600.D.About 6,000.

2.When residents on the island need to buy something,they______.

A.go to local storesB.go to vending machines

C.purchase online D.take a boat to the mainland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s NOT true?

A.The caretakers on the island asked for help online.

B.Many people sent food for the residents.

C.The island was too small to store all the cat food people sent.

D.Nobody knows how many cats there are on the island.

参考答案与解析:

1.选C。根据全文第一句中的“cats outnumber hu⁃mans six to one”可知,猫的数量和人的数量的比率是6:1。如果有600个人,那么大约会有3600只猫。

2.选D。根据第三段第二句“Residents have toget their necessities by taking a boat to the mainland.”可知,居民们需要乘船去大陆才能买到东西。

英语“请求”语的语用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请求语,语用功能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 请人帮忙是难免的事。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请求 (requesting) 是一种最常见的言语行为, 请求语是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交际尤其是在口头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反映出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请求这个过程中, 说话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方便请求别人做一件事, 往往需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性别、地位、身份、辈分, 又要考虑跟自己的亲疏、情感深浅及说话场合等因素来选用比较合适的言语行为, 从而使说话者的请求得到满足。不同的请求语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 另一方面请求语本身暗含了一定的社会意义。正如功能语言学者所言, 意义由形式来体现, 形式和意义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 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 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 (Eggins: 1994) 。言语的体现形式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关系, 不同的表现形式, 或者说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对意义的选择。选择就是意义, 形式是意义的实现手段。

一、请求语的分类

英语请求语的形式繁多, 且因使用的场合和对象而异。一般认为, 英语交谈中请求对方的表达形式主要有四种, 按照从间接、礼貌到直接、亲密、随便的变化, 可大致排列如下 (以说话者借笔为例) :

类型1:暗示请求 (Inferred Requests) 如:

——My pen is out of ink.

——Will you be using your pen later?

类型2:突出受话者的请求 (Hearer-based Requests) 如:

——Could you lend me your pen?

类型3:突出说话者的请求 (Speaker-based Requests) 如:

——I'd like to borrow your pen.

类型4:直接请求 (Direct Requests) 如:

——Lend me your pen.

请求语从句法上虽然属于语义系统研究的范畴, 但它与交谈者在交际时已存在的某种关系密切相关。离开社会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真正地理解请求语的社会语用价值。如:

例1:May I use your bike?

(不十分亲密的关系)

例2:Lend me your dictionary.

(随便、熟悉的关系)

显然, 在交际过程中, 请求语包括且隐含着不同的社会内容。交际双方通过请求语的细微变化形式来显示交际双方存在的关系, 确认双方在社会集团中地位身份, 同时也传达说话者的性格特点。

二、请求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1.说话者性格特征在请求语中的体现

透过细节看性格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为一个人在众人面前的言谈举止可能是作秀, 但他在生活中不经意的细节, 往往能最真实地展露出他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 如:那些快言快语、情绪易冲动的人, 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 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 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安静、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 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 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通过请求言语行为, 往往也能判断说话者的性格特点。下面以说话者求人借车为例说明:

例3:I have to be the airport in half an hour.

半小时后我必须赶到机场。 (暗示:我现在能否借用一下你的车?)

例4:My car has broken down.

我的车出了故障。 (暗示:你能否把你的车借给我?)

例5:Will you be using your car tonight?

今晚你用车吗? (暗示:今晚你如不用车, 能否将你的车借我用?)

无论是例3、例4的陈述性暗示 (Statement directives) 还是例5的问题性暗示 (Question directives) , 说话者均未提及一个“借 (borrow or lend) ”字, 好像说话者和借车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实际上不难看出说话者“你能否将你的车借我用用”的真正意图。这种没有直接表达而通过暗示来表达的请求通常体现了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太亲密, 或体现了说话者性格可能比较内向、缺乏自信的心态。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无论是生活环境优越还是生活条件艰苦, 也不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少年、儿童, 或者不论是干部还是普通百姓, 都会经常使用暗示, 或暗示别人, 或接受别人的暗示, 或进行自我暗示。在暗示的过程中, 从暗示的具体内容、方式不难判断出暗示者的心理状态。在请求他人帮忙时, 说话者常常以暗示请求的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下面再来看几个例子:

例6:I would like to borrow your car.

我想借用你的车。

例7:I want/need to borrow your car.

我想/需要借用你的车。

不同于上述例3、例4、例5的暗示请求, 例6、例7二句的请求语I would like to、I want to 以说话者为依据, 强调说话者的欲望和需求, 突出说话者的观点和利益, 体现了说话者坦率、直爽的性格, 同时也使人感觉说话者意志坚定、性格自信的特征。

2.说话者文化涵养在请求语中的体现

人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表现, 有文化修养、品格高尚的人, 必定语言文雅、举止文明;反之, 缺乏文化修养、品格低下的人, 则往往语言粗俗、行为粗野。同时, 注重礼仪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人与人的接触越来越广泛, 越来越频繁。人与人只有互相尊重, 才能和睦相处, 才能把事情办好。“请求”是一种具体的言外行为, 在实施“请求”指令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选用比较礼貌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礼貌策略, 才能既满足说话者的请求愿望, 又维护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避免出现语用失误, 从而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下面例子中的请求语形式说明了这一点:

1) 以情态动词could, would, may, how about构成的疑问句

例8:Could you lend me your car?

你能把你的车借我用用吗?

例9:Would you lend me your car?

你愿意把你的车借我用用吗?

例10:May I borrow your car?

我可以借用你的车吗?

例11:How about lending me your car?

把你的车借我用用怎么样?

2) 由“I wonder if...”、“Would you mind if...”等结构开始的从属句

例12:I wish you would lend me your car.

我希望你会把你的车借给我。

例13:I wonder if you can lend me your car.

不知你能否把你的车借给我。

例14: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lend me your car.

不知你能否把你的车借给我。

例8至14的请求语could you, would you, may I, I wish, I wonder if等以非常礼貌的方式, 委婉地表示了说话者的“请求”。说话者均以受话者为依据, 尊重受话者, 用委婉的语气询问受话者是否能把车借给对方的意愿, 体现了说话者是一位说话有分寸、词语雅致、有文化涵养的人。尊重别人, 是有教养的人的重要表现。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 尽量避免专断, 这也是人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 如果请求者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 即使别人对此本来可以满足你的请求, 也可能会改变态度, 拒绝提供帮助。

可见, 请求语涉及到了一定的语言形式问题, would, could, may可以用于委婉的陈述, 客气的请求和委婉的建议;动词的时态也会对语言礼貌产生影响。对于wonder, want等动词, 用过去时或过去进行时表示有礼貌的请求, 而且用过去进行时比一般过去时更加礼貌, 如:I was hoping /hoped you can send me some books。wonder在提出邀请、建议、要求、批评时可以适当使用, 增加语言的委婉程度。委婉就是用一种不明说, 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 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习惯上, 这是一种用间接的言词取代刺耳的话语, 以避免不愉快的方式。事实上, 生活中确有一些事情不应该如实地说出来, 不宜过分地“直率”, 换用听着入耳的好话不仅必要, 而且明智。

3.亲疏关系在请求语中的体现

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亲疏之别界限模糊, 但又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语言交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亲疏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如何使用请求语。可以说, 请求语在某种程度上是交谈者亲疏关系、感情深浅的温度计。请看以下例子:

例15:You must/have to lend me your car.

你必须把你的车借给我。

例16:I want to ask you to lend me your car.

我想要你把你的车借给我。

例17:I ask/require you to lend me your car.

我要求你把你的车借给我。

不难看出, 例句15、16、17的表达均较直截了当, 体现了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随便、熟悉。一般来说, 关系随便、亲密的谈话者交谈时往往想要说什么就说什么, 无须委婉, 即便是说话者有求于受话者。相反, 关系疏远的请求者在表达请求时常常非常注意请求语的表达方式, 语气会尽量委婉, 例8至14的委婉请求语就体现了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可能不十分亲密。

4.权势关系在请求语中的体现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Brown和Gilman (1960) 指出, 请求语形式的选择和使用受到权势的制约。假如说话一方控制另一方的行为, 那么前者就对后者具有权势, 而地位也优于后者, 这是一种非相互关系 (nonreciprocal relation) 。因为两者不能在某种行为范围内同时对双方拥有权势, 拥有权势的一方的说话者对受话者可采取随便甚至命令式的请求语。下面二例中, 说话者的祈使句形式说明了这一点:

例18:Lend me your car. 把你的车借给我。

例19:Your car please. 请 (借用) 你的车。

显然, 请求者采取命令式的请求语“请求”受话者, 体现了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在年龄上、地位上可能长于或优越于受话者。

5.情感功能在请求语中的体现

请求语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其他组成部分一样, 常常受到说话人的制约。对同一请求语, 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可以表示说话者不同的情感特征。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20:Pass me the salt.

例21:Pass me the salt!

上述二句独立存在的请求语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分别表示“把盐递给我”、“把盐递给我!”二种陈述性的和命令性的言语行为, 也分别体现了说话者当时可能处于心情愉悦和心情烦躁的不同情感状态。

另外, 请求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请求语问题涉及到深刻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离开一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 很难客观地反映出请求语的社会意义。大体上说, 英国人较为含蓄、幽默、客观、彬彬有礼, 这就使他们的语言也较为委婉, 而美国人的主动直接个性, 使他们在表达上比较爽快。因此, 加强文化和社会的考察, 也将有助于英语请求语语用功能的客观研究。

结语

在请求言语中, 语言表达可以是模糊含蓄的, 也可以是直接明了的, 不同的请求语在某种程度上是亲疏关系、感情深浅的温度计。交际双方所属的社会角色, 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 交际环境等都直接反映在不同形式的请求语中, 有陈述句、一般疑问句和祈使句。在这里陈述句不是陈述信息, 疑问句不表疑问, 祈使句不表命令。不同形式的请求语其交际功能相同, 即表示请求;但不同形式的请求语隐含着不同的社会内容。请求形式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语言使用与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 以此更有效地达到“请求”的目的。交际双方通过请求语的细微变化形式来说明说话者与受话者的个人特点, 显示交际双方存在的关系。恰当的请求语言行为随着语境变换而变化。在任何群体, 任何年龄段, 实际上任何时候, 语言行为总是不断适应变化的。所以说, 对于英语请求语的研究, 不能只是从纯技术角度来研究, 还必须综合多种因素, 从各个角度对他作尽量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认识英语, 更好地研究英语, 更好地表达自己。

参考文献

[1]Eggins, 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Pinter Publishers, 1994:198.

[2]付仙梅.英语中请求言语行为之性别差异[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3 (5) .

[3]龙友元.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汉英对礼貌的不同理解及“请求”言语行为的可译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5) .

[4]钱乐奕.道歉言语行为中请求策略的使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

[5]雷玉兰.英语语境中的“请求”言语行为与礼貌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5) .

驳回男友的“辞职”请求 第11篇

男友的辞呈

亲爱的:

我现在想向你辞去情人的职务。

任职一年多来,在岗位上我努力学习,恪尽职守,对你嘘寒问暖,小心翼翼,揣测你的需要,满足你各方面需求。在感情上给你提供慰藉,让你有被爱的感觉;在行动上,等待、接送、陪伴更只是基本工作。虽不经手财务,却要负起所有买单重责;三不五时还要送礼讨你欢心。一个称职的情人要温柔体贴,还要心胸宽阔。每当听你提及对别的男人的大方及赞赏时,不可以醋劲大发。刚任职之时不知如何拿捏,犯了几次错误竟敢与你闹情绪,曾几度让你想把我开除,后来在我保证不再犯的前提下,你勉强再给我观察期。

这些时日以来,几经思索,十分感谢你给我这次机会。但我确实不适合此职位,想向你申请调回“朋友”部门。看你对那个部门的同仁有说有笑,三不五时还会请他们小聚一番,真有点羡慕他们:上班时间弹性,不用随call随到,不用接送,不用买单,不用送礼,不用面对你冷漠的一面;可以看到你阳光似的笑容,听到你幽默的言谈。而我虽占了情人的缺,除了责任加重却没有任何特殊待遇;没有甜言蜜语,没有多一点关心,没有礼物,没有……所以我决定辞去这个职务,至于你是否同意让我转调部门,一切尊重你的裁判。

一个尽心尽力的员工

女生的回复

Dear:

关于您转调部门的提议,经过董事家长会开会讨论,以下决议事项向您说明:

因您当初面试时的职务为情人,标准与要求一开始就跟朋友不同。虽然试用期间你的表现不好差点被开除,但念在你苦苦哀求且信誓旦旦地说明你可以改进与胜任,才予以留用。情人属于全职,与兼职的朋友部门不同,当然责任与工作相对也比较多,但是薪资及福利保证优于朋友部门——情人有按摩、亲亲、抱抱、陪同参与家庭聚会与煮夜宵的红利与福利,还有很好的升迁渠道,可以升职为老公、爸爸、阿公等,这些绝对都是朋友部门所没有的。

最后,因目前朋友部门没有职缺,情人又是重要职务,因此在未寻获新人或职务代理人并完成交接前,先将您转调到备胎部门。这个部门的人员不需要每天面对老板,应该可以暂时让您的责任跟压力不那么大。等情人职务有人可以交接时,可再将您转调到地下情人部门,当然若届时朋友部门有缺,也可转调;或是您要离职也可以,当然自动离职是没有遣散费的。

谢谢您一年多来的努力。

查询请求的语义扩展研究 第12篇

信息检索时, 用户查询请求通常仅包含核心特征词, 信息检索利用词匹配法, 只有查询词完全匹配才返回。但据统计, 人们在资源检索时, 用完全相同的词描述同一概念的可能性小于20%[1]。因此, 查询扩展 (Query Expansion) 技术在原来查询请求基础上加入与用户用词相关的词, 组成新的更长、更准确的查询请求, 弥补用户查询信息不足, 从而提高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2]。

2. 相关工作

为解决用户输入和查询结果偏差问题, 研究者尝试从语义角度考虑, 提出查询扩展技术。目前查询扩展技术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加入与原始查询相近的词。另一种是加入与原始查询相关的词。但是前者需要使用同义词典, 近义词典等, 而字典的构建要求较高。后者使用第一次的检索结果统计相关词, 第二次检索依赖第一次检索, 如果第一次检索得到的相关词与原始查询相关度不大, 会影响第二次检索结果。

随着本体概念的提出, 1994年, Voorhees最早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查询扩展[3]。随后出现很多基于本体的查询扩展技术, [4]使用UMLS本体, [5]使用wordnet。但是总体都在寻找同义或者父子类关系[6]。总体, 基于本体查询扩展研究主要有基于结构化的方法[7]和基于注释的方法[8]。前者查询扩展利用本体结构信息, 扩展过程仅考虑本体概念, 没有充分利用本体语义信息;后者利用扩展词表的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查询扩展, 而扩展词表构建难度大。

因此本文在结构化的查询扩展基础上, 对基于本体结构的扩展方法中仅考虑本体概念做出改进,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本体的语义扩展方法。该方法根据查询请求能否映射到本体中, 以及映射结果是概念、属性还是实例分别扩展。

3. 基于本体的语义扩展系统

3.1 基于本体的语义扩展系统框架

图1是基于本体的语义扩展系统框架, 它主要包括三部分: (1) 推理系统 (2) 特征词的提取模块 (3) 本体

当用户输入的查询请求在本体中没有匹配项时, 系统利用简单查询法检索得到初始文档。首先, lucene分词系统[9]对搜到的初始文档分词, 然后使用特征词提取模块中的TFIDF[10]技术抽取重要的术语和短语。这样得到初始文档特征词集合, 然后使用本文的扩展算法1。能够映射到本体的查询请求, 基于本体, 按照本文的扩展算法2。推理系统用jena[9]扩展同义概念, 子类概念等, 实现推理功能。

3.2 基于本体的语义扩展算法

在本体中出现的概念等信息, 需要语义扩展, 形成特征向量形式作为新用户查询。为对本体概念相关内容扩展, 首先考虑利用本体层次结构关系进行处理, 查询中常用本体关系如下[11]:

同义词关系:扩展概念为查询概念的同义词

父子关系:扩展概念与查询概念是本体层次结构中的父子节点

子树关系:扩展概念是查询概念的子数上的节点

具体选择哪些概念扩展形成特征向量, 借鉴文献[12]的定义:

根据本体O=<T, X, TD, XD>, [12]将信息源抽象为一个三元组IS=<O, R, D>, 其中O=<T, TD>是领域本体, R是术语的包含关系, D是对象集, D={d (t1) , d (t2) , …{d (tn) }, 且ti∈T, d (ti) 为信息源中以ti为主题进行索引对象集。以该概念为基础, [12]给出三个定义, 分别是上位术语集, 下位术语集合, 等价术语集, 在文中给出[12]中下位术语集和等价术语集的定义:

定义1下位术语集:术语t的下位术语集为L (t) ={l∈T|l≤t}

定义2等价术语集:术语t的等价术语集为E (t) ={e∈T|t≡e}

对本体来讲, 中间或者上层节点的子类数量庞大, 因此我们只取下位术语集合中的直接子类概念扩展, 符号描述为F L (t) 。但如果只利用直接子类扩展, 没有充分利用本体的语义信息, 例如描述概念的属性这一重要特性。

基于结构化本体的查询扩展算法, 以及用户查询请求中的术语在本体中和不在本体中的两中情形, 下面给出语义扩展算法:

算法1查询请求的特征词不能映射到本体的普通单词的语义扩展

输入:一个词语序列:f1 f2f3….fn

输出:每个词语的扩展概念

Step1:对每个fi, 初始化其概念列表, 形式为Kfi={fi}

Step2:根据fi检索, 得到初始文档集合Dfi

Step3:对初始文档集Dfi处理, 利用TFIDF[10]提取特征词集合Pfi

Step4:从Pfi中提取属于领域本体的概念, 属性或者实例的集合Ffi

Step5:判断词语集合Ffi中的每一词语Ffij是概念还是属性或者实例。属性跳转到Step7, 实例跳转到Step8

Step6:本体内部推理, 把Kfi={fi}扩展成为Kfi={fi]Ffij}, 把有属性描述的本体概念, 用描述本体概念的属性所描述::kfi={fi]Ffij]Ffij的属性}

Step7:属性不进行扩展, Kfi不变

Step8:查询实例所属的本体概念, 然后把本体概念用描述本体概念的属性所描述:kfi={fi]fi所属本体概念]fi所属本体概念的属性描述}

Step9:Ffi中每一个词语的扩展的并集就形成fi的扩展Kfi

算法2查询请求的特征词能映射到本体

输入:一个词语序列:f1 f2f3….fn

输出:每个词语的扩展概念

Step1:对每个fi, 初始化其概念列表, 形式为Kfi={fi}

Step2:判断fi是概念还是属性或者实例。属性跳转到Step4, 实例跳转到Step5

Step3:本体内部推理, 如果fi存在等价概念, 推理生成fi的等价概念集E (fi) , 如果fi存在直接子类概念, 推理生成fi的直接子类概念集FL (fi) 。然后把Kfi={fi}扩展成为Kfi={fi]FL (fi) ]E (fi) }。把有属性描述的本体概念, 用描述本体概念的属性所描述:kfi={fi]FL (fi) ]E (fi) ]fi的属性]FL (fi) 的属性]E (fi) 的属性}

Step4:属性不进行扩展, Kfi不变

Step5:查询实例所属的本体概念, 然后把有属性描述的本体概念, 用描述本体概念的属性所描述:kfi={fi]fi所属的本体概念]fi所属本体概念的属性描述}

利用上述算法对序列:f1 f2 f3….fn中的每一个词语进行处理也可以就得到一个查询请求特征向量T (K f1, Kf2….Kfn)

把每个词经上述算法扩展, 将扩展结果合并, 这样用户查询请求就统一转化成本体中的属性所描述的特征向量。

4. 实验分析

本实验对扩展查询和不扩展查询查准率 (Precision Ration) 和查全率 (Recall Ration) 进行对比。查全率反应检索到的相关资源占所有相关资源的比例, 而查准率则为检索结果集合中相关资源所占的比例。

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公式中resourcerelevant是针对某个查询请求的所有相关资源的集合, resourceretrieval是根据不同检索算法实际检索到的资源集合, resourcerelevant∩resourceretrieval为两者的交集。

由于查全率测试测试集合构造困难, 因此, 我们主要通过查准率定量分析和查全率定性分析验证查询请求语义扩展算法效果。

选取一百个查询请求, 比较扩展查询查准率和不扩展查询查准率。如图2所示:

图2显示, 扩展查询查准率比不扩展的高。扩展查询查准率大体上高于60%, 不扩展情况下基本都低于50%。从用户体验看, 扩展查询的查全率明显高于未扩展查询。

图2显示, 语义扩展后, 查准率没有大幅度提高。分析其原因:

第一:分词系统缺陷。分词系统把一个完整的本体概念拆分, 造成搜索结果不符合用户需求。

第二:语义扩展范围过大。语义扩展算法的扩展范围不适当, 造成语义扩展集的搜索结果有时不能正确反应用户搜索需求。

结束语

本文研究基于本体的语义查询扩展。用户的原始查询经过语义的推理, 不但为查询扩展提供查询中词汇的同义词, 还能通过内在的推理机制将本体中的属性信息扩展到用户的查询中, 这样充分利用了本体中描述概念的属性这一重要特性, 得到比扩展同义词汇更准确的用户请求。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性能, 能够有效提高查准率。

摘要:语义扩展是使用语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对原始查询扩展, 以减少查询结果与用户查询间的不匹配。针对现有查询扩展策略缺乏有效的语义处理机制, 本文把基于描述逻辑的本体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综合起来, 提出一种新的语义查询扩展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性能, 能够有效提高查准率。

安全请求范文

安全请求范文(精选12篇)安全请求 第1篇网格被称之为第三代网络技术,是继Internet和万维网(www)之后的更先进的技术,并在不远的将来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