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精选9篇)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第1篇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安徽农业大学(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中心城区,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社会影响广泛的安徽省重点大学。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被教育部和科技部列为全国首批建设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十所高校之一。
安徽农业大学始建于1928年,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学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是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副教授自主评审权,具有“本—硕—博—博士后”完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截至7月,学校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40多个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占地面积3529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4.7亿元,图书馆藏书320万册。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1246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706人。
历史沿革
安徽农业大学起源于1928年创立于安庆的省立安徽大学,省立安徽大学是在国民革命的风云中,顺应安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结晶,是民国初年安徽境内唯一的高等学府。
1939年抗日战争形势严峻,原省会安庆沦陷,省立安徽大学被迫停办。
1946年政府决定复建省立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改称国立安徽大学,决定由朱光潜任筹备会主任。国立安徽大学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直属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
1949年夏,长江洪水泛滥,国立安徽大学校园被淹,国立安徽大学从安庆迁至芜湖。
1954年国立安徽大学接国家政务院决定和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通知决定:撤销安徽大学校名和建制,其所属农学院、师范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农学院、安徽师范学院。
1954年8月,安徽省政府决定安徽农学院由芜湖迁至合肥新校址办学。
1979年,安徽农学院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5年9月,安徽农学院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
19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0月,学校被教育部列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成为安徽省五所具有公费来华留学生接收资格的高校之一。
6月,学校在安徽省整体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并相继在江西、河北、山西、贵州、西藏、宁夏、重庆、山东、湖北等多个省份(市)进入一本批次招生。
月,农业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安徽农业大学的协议》,安徽农业大学在安徽省属高校中最先进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
学校被国家列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207月,经教育部和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建设“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
2012年5月,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该校在中国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实力排名中位列中国区科研机构排名第66位,安徽省高校中位居第3位(仅次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成为科研实力“中国百强高校”。
11月,安徽省出台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安徽农业大学最高票当选为全省首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四所立项建设高校之一,获得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资助。
3月,国家林业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安徽农业大学签字仪式在国家林业局举行。安徽农业大学成为安徽省第一所省政府与国家两个部委共建高校。
月,学校经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1月,科技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通知,安徽农业大学申报的“省部共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个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省属高校。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农业大学毕业生英文简历范文
2.农业大学毕业生简历模板下载
3.校徽:中国农业大学
4.南京农业大学校徽设计
5.农业大学学生求职简历表格
6.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7.华南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8.江西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9.南京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10.新疆农业大学校徽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第2篇
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马鞍山,是安徽省重点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科技部与安徽省联动支持高校、学校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海外留学生的资格,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是国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
学校的前身系隶属原国家冶金工业部的华东冶金学院,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冶金行业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后划归安徽省教育厅,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现已发展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截至3月,学校占地面积2561.5亩,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87.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8亿元,馆藏纸质文献206.08万册。设有17个教学院部,78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973人,[1] 全日制本科生20854人(含留学生),各类研究生2423人(含留学生)。
历史沿革
1958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创建
;1959年芜湖专区工业学校(部分)并入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
1960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
1962年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部分)并入安徽机械学院,后更名为安徽工学院,现并入合肥工业大学;1958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建,后升格为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
1960年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更名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1961年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合并组建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
1975年11月7日,冶金工业部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建立“马鞍山钢铁学院”的请示报告。同月14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呈交了同意和支持冶金部上述请示的报告。不久由于周恩来总理的辞世,“四人帮”的破坏,此事被搁置下来;
1977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学院;
1985年冶金工业部批复(85)冶教字第1297号文件,将马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
1983年马鞍山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同年马鞍山联合大学创建;
1992年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马鞍山联合大学合并组建安徽商业专科学校;
1995年安徽商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20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冶金学院,更名安徽工业大学;
高职专科部分即安徽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独立,改建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月图书馆信息显示,安徽工业大学校图书馆舍由佳山校区图书馆(湖东路)、秀山校区振华图书馆(马向东路)组成。现有馆舍面积61000平方米(其中佳山校区图书馆17000平方米,秀山校区振华图书馆44000平方米),阅览座位5000余席(其中佳山校区馆1500席,秀山校区振华馆3500余席)。秀山校区振华馆各库室及公共区域设有有线上网接入点并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截至年5月底,馆藏纸质文献205.09万册。馆藏印刷型书刊计173余万册;电子图书89万余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3万种(其中中文电子期刊100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187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71个。年订购中外文纸本期刊1500余种,纸质图书10万册。
学术期刊
根据2016年12月安徽工业大学校园网资料显示,该校有多种学术期刊:主要包括:《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冶金、材料、化学、化工、机械、控制、电气、计算机、信息、数学、物理、建筑、土木、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本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安徽省优秀高校学报,所载论文或摘要被10余家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1984年创刊,后为双月刊,大16开。获安徽省高校学报优秀 期刊一等奖,全国理工农医优秀社科学报。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9月,学校建有国家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9个,与企业建立了38个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
研究中心: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分子工程与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
研究基地:安徽省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金属材料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重点实验室
校级重点实验室:安徽工业大学煤转化与副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计划:冶金资源洁净高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质量检验中心1个:国家钢铁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生物膜法水质净化及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液压振动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安徽省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效建筑用钢工程研究中心、安徽工业大学分子工程与应用化学研究所(材料方向)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工业大学求职简历表格
2.工业大学个人简历模板
3.工业大学毕业生简历封面模板
4.工业大学生个人简历表格
5.湖南工业大学校徽
6.工业大学校徽
7.南京工业大学简历封面模板
8.工业大学英文简历范文
9.河北工业大学简历封面
从大学校徽的更新看校徽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校徽,象征,传统文化
0 引言
大学校徽是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 是大学文化的代表, 是大学精神的浓缩和精华。近些年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我国高校数量增加迅猛, 从1936的108所, 增加至2010年的2305所, 每所学校都要建立自己的大学形象识别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校徽是核心。
1 校徽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校徽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 只有一些自由团体和学术团体, 类似于“商业行会组织”, “享受广泛的自由权”, 校徽就是这些团体具有特殊意义的徽章。
据考证, 徽章源于一种标识, 最初是氏族的族徽, 为国王所独有。随着历史的发展, 国王开始把自己独有的这种象征王权的徽章奖励给臣下, 从而使徽章具有了奖赏的作用。大臣、贵族纷纷效仿国王开始制作象征一定等级权力的族徽, 并在图案设计上形成一定的风格, 如以盾牌为核心, 盾牌左右两侧为对称的凶猛野兽或手持武器的勇士, 顶端是象征权力的徽冠或其他圣物。这就是欧洲盾形徽章的起源。
2 大学校徽分析
高校校徽的设计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源自欧洲, 我国院校设置借鉴欧洲的办学理念, 校徽设计自然少不了对西方校徽设计的模仿。西方人思考问题比较具体实在, 因此会用实际的物品代表实际的意义。如盾牌、十字架、教堂、人、绶带、书等。
校徽设计是言意象三者的统一, 使得校徽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更多地体现了图形的内在精神。如人民大学校徽设计, 龙舟上三个人正在划船, 体现同舟共济;北京大学校徽设计, 采用传统书法字体, 两个背对背的人和一个站立的人, 构成“三人成众”, 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山东大学校徽设计, 图案上部“山”字是中国象形文字“山”的变形。底部是“大”字变形, 像浩瀚大海, 寓意学海无涯。“山”、“海”一体, 极易使人联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表现山东大学师生勤奋求知, 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以下分几种典型类型, 分别分析校徽的设计。
2.1 复兴传统型校徽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的老校徽 (如图1) , 以SF组成燃烧的蜡烛, 其下方是打开的书本, 用蜡烛隐喻光明和真理, 以书本象征知识和智慧。
学校旧校徽颜色昏暗, 主体图形模糊, 与学校蒸蒸日上的发展和仁爱精勤的校徽不够吻合, 显得陈旧落伍。2000年, 随着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发展, 为使得学校的校徽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精神, 湖南师范大学开始启用新校徽。图2为新校徽的设计。这次校徽设计以湖南师范大学的首字母H和N进行创意、简化和组合, 形成图形, 像一个“人”字, 体现学校百年树人的办学理念, 同时, 这个图形又是一本翻开的书, 体现教书育人, 开卷有益的思想。
新校徽的设计更加简洁, 色彩更加明亮, 主体图形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将湖南师范大学学生的朝气和向上的精神表达了出来。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文化理念, 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2 发展演绎型校徽设计
如图3所示, 徐州师范大学的校徽主体设计源于校内的标志性建筑——钟楼, 这是江苏师范大学迁至徐州市铜山新区以后的新建筑, 正对学校的东门, 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对称而稳重。这种设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以校园的典型建筑的抽象作为校徽设计的核心, 这是很多国内高校校徽设计经常采用的方法。如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随着人们视觉文化的提升, 我们希望看到校徽中蕴含更多的文化意蕴。2011年11月, 教育部通过了学校的更名, 由“徐州师范大学”, 正式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这促进了学校校徽的更新。
2012年3月18日正式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简称江苏师大, 随着学校的更名, 以校徽为核心的整个高校形象识别系统也进行了更新, 校徽设计见图4。新校徽的设计从学校的地理历史背景入手, 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江苏师范大学校徽由建校时间、校名中英文、盾牌、“龙载日”图案及玉兰花等元素组合而成。校标整体构图为圆形, 代表圆满恒久、团结和谐、博大精深之意。盾牌代表庄重典雅、高贵与荣耀。核心图案“龙载日”来源于汉代瓦当, 意指学校地处汉文化发源地。徐州的前身是东夷之首的徐氏部族, 虎图腾是该氏族的族徽, 新校徽设计以汉画像石中的虎图腾为中心元素, 喻示学校事业发展龙腾虎跃、蒸蒸日上, 也象征学校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抱负和担当。盾牌的下半部分是水的象征, 寓意该校建于江南水乡, 发展于苏北, 龙行水上。校徽中的玉兰花象征纯洁与奉献, 盾牌刚强, 玉兰柔美, 刚柔并济, 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
新校徽的色彩设计也更加丰富, 校徽标准色定义为黑色和红色, 红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色彩, 象征热情奔放, 喜庆热闹, 黑色是最有包容量的色彩, 稳重大方。另外配有金色、蓝色、绿色作为辅助色彩, 起到衬托的作用, 增加了学校的表现力, 避免了颜色误用引起的混乱。
2.3 改良扩展型校徽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1921年改成交通大学, 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建设西北的号召内迁西安, 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从目前学校保留的文字资料来看, 该校最早启用的校徽是1926年确定的, 校徽为圆形, 中间有一铁砧, 向左斜靠着一把铁锤, 右边有五节链条相垂, 上面摆放着中西书籍数本, 铁砧底座上刻有创校年代, 后面的背景为一盾形, 有勉励交大人当忠于一己, 勇于前进之意。环绕盾牌是一圈齿轮形, 似电机中转核的横截面, 表示工程与交通之意, 也可喻其为交通事业, 外圈刻有学校的中英文校名, 见图5。
该校徽设计含义:铁砧、书籍、一圈齿轮形, 略似电机中转核的横截面, 表示工程与交通之意。这款校徽的设计代表了西安交通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同时, 将交通之意隐喻其中。
新校徽的设计, 将其外轮廓改为圆形, 校徽的主体图像更加清晰, 外面一圈齿轮齿数减少, 相对规整。新校徽更加简洁明了, 铁砧和书籍有很好的象征意义。
3 总结
以上几所学校校徽的外形不再沿用西方校徽的盾形外形, 而是采用圆形,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中国人在对宇宙的认知中, 认为天圆地方, 春秋四季的轮回, 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循环论的时间观与历史观, 这种特有的时空观使中国人对圆形充满了偏好, 圆成为运转无穷、生生不息的表现。所以, 在校徽设计中, 以圆形替代西方常用的盾形, 这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 国内校徽的设计已经逐渐走出对西方校徽的模仿, 有了自己独特的设计内涵和设计理念。
这些设计虽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整体上形式单一, 造型雷同, 创新不够彻底;表现方式粗略, 抽象不够深刻, 没有更高的格调。在今后的校徽设计中, 我们要从传统出发, 挖掘深层次的文化特征, 使得校徽融信息化、视觉化、现代化于一体, 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张庆林, 韩超.高校要有名牌意识, 名牌是高校的生命——高校校徽管理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19:88-90.
[2]向黎, 李卯.论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文化诉求[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8:106-108.
[3]洪缨.纹章学影响下的欧美大学校徽[J].艺术评论, 2011.9:123-125.
[4]李金桥.大学校徽设计的形体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10:100-103.
[5]于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大学校徽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89-90.
[6]高金锁.大学校徽设计中的汉字引用分析[J].包装工程, 2007.4:128-130.
从北京大学的校徽说起 第4篇
本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课堂教学实例
1.导入幻灯片:北京大学校门、校徽、校训的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好!请看这组图片,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吧?北京大学的校门、校徽和校训。北大校徽最初是在1917年由鲁迅先生设计,后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样式。北大人称之为“北大红”,这是因为红色是校徽特别选定的颜色。同学们对于这个校徽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生:(自由发言)校徽上有英文PEKING UNIVERSITY,表示中西结合;1898说明北大1898年成立;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北大两个字是篆体字;两个篆体字像是人形……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很多。校徽中,“北大”两个篆体字上下排列,构成了三个人形,这样就突出了一个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正所谓“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2.教学主环节
(展示幻灯片“自主学习填空”)
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结合我们刚才提到的学习目标,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把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部分完成。
等待时,教师查看学生的填写情况,并请两个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时间到,來看看大家做的情况。前面都没有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这里能否再精炼一些?
生:猛烈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
生: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还有马克思主义。
师:总结一句话:冲击了旧思想,传播了新思想。
(幻灯片展示填空答案)
师:好了,基础知识我们就学习到此。下面我们将要以问题和材料的形式来解决本课中的重难点知识。
师:(幻灯片)第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如何理解“新”的含义?
生:以前的探索都失败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有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师: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政治制度。还有呢?
生:西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
师:好。那“新”在哪里?
生: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新”在学习西方思想。
师:以前学习西方思想吗?和这次有区别吗?(学生思考)
师:以前也学习思想,不同的是以前不以思想为主,也没有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所以“新”是指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这节调研课,引入了学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个班的学生表现得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勇于回答问题,使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实现。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取,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课堂教学就如一个分层递进的登山过程,教材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各种材料,从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成为登山路上的景观。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材料选取和问题设置时,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课堂导入中对北大校徽校训的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复述,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具体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三个提倡三个反对”,理论性较强,学生表达清楚比较难。我一方面提示些结论性的语言,如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重视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宣传新文学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问题,逐步解开了这个难题。这里我并没有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因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的思考引导着来理解更为有效。
课堂教学结束了,编写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文本化的处理。在这个教学案例的撰写中,我还参考了木垒一中历史教师的听课笔记,力求维持课堂活动的原貌,以使读者尽可能对此课堂教学展开批评,给出建议,从而推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
山西农业大学校徽 第5篇
学校始建于1907年孔祥熙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与山西大学堂一起开创了山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1951年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山西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于山西省太谷县,截至9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240亩,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教职员工1700余人。
历史沿革
1907年,孔祥熙先生创办私立铭贤学堂。19,学校增设大学预科。1928年,学校开办农科。1931年,学校开办工科。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1939年,学校辗转到达四川金堂县。
1940年,学校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成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1943年,学校改建为铭贤学院,由专科改为本科。
1947年,铭贤学院由金堂迁往成都办学。1950年11月,铭贤学院迁返山西太谷原铭贤学堂旧址。
1951年10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了铭贤学院,改私立为公办,正式成立山西农学院,其中,机械工程系、纺织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分别被并入山西大学工学院和财经学院 。
1971年5月15日,山西农业劳动大学归并该山西农学院。
1975年,学校在昔阳、雁北、运城组建了3个分院,分别为大寨、雁北、运城农学院。
1979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寨农学院并入山西农学院,同年山西农学院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此后,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雁北、运城农学院,将其并入山西农业大学。
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正式签署共建山西农业大学的协议。
年,学校被列为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9月,学校设有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西分中心;有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教育厅创新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3] 。
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绿色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山西省动物药品与疾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作物化学调控工程技术中心、山西省动物药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猪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山西省生态畜牧与环境兽医学实验室、山西省旱作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实验室。
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山西省教育厅创新基地(1个):新型中兽药创新基地。
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验室。
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山西省老陈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晋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个):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山西优势肉用家畜高效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30-32] 。
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形成了大豆遗传育种、猪遗传育种、羊遗传育种、食用菌、设施农业等十大优势研究领域。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41项,其中纵向1253项,横向688项,产出动植物品种、专利、地方标准等239项成果,连续三年分别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晋汾白猪(农业部主导品种)、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晋岚绒山羊3个动植物新品种是山西省猪、草和羊产业唯一的国家级品种。
,学校进入中国大学年度科研经费上亿排行榜,全年以第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781篇,其中一级以上论文240篇(SCI收录67篇、EI收录20篇、一级论文153篇);出版学术专著37部;有17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项、国际先进水平11项;获得专利授权26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项[33] 。
学校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项服务行动和“百团大战”专项服务行动,截至2016年9月,有近百支科技服务团队活跃在生产实践一线,有21个项目列入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4个项目列入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面向11个市、90余个县区、100余个大中型企业开展了科技服务合作。在全省和周边10余个省份推广红枣防裂果、食用菌栽培、谷子生产机械化、晋汾白猪、钙果、大豆、设施蔬菜等80余个新品种,14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创造经济效益近200亿元[3]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月,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有各类藏书15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近108万册,纸质期刊合订本将近8万册,电子图书44万余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0个。
图书馆各类型电子资源逐渐成为学术文献资源的主要形式,中文数字文献资源类型、学科内容、载体基本涵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外文电子资源以保障我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为主,数据库文献类型包括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及其它灰色文献资源[34] 。
学术刊物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35] 《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36] 本刊获《 CAJ-CD规范 》执行优秀奖;连续多年在山西省期刊质量评估中获“山西省一级(优秀)期刊”奖;被评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具有权威性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刊源;同时被《中国农业文摘》等文摘刊物收录。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农业大学园艺设计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
2.农业大学毕业生简历模板下载
3.校徽:中国农业大学
4.中国农业大学校徽图
5.南京农业大学校徽设计
6.农业大学学生求职简历表格
7.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8.华南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9.江西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华中农业大学校徽 第6篇
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863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其办学源头溯源于18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学校前身华中农学院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以及原中山大学、原南昌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在1952年组建而成,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截止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206人,其中本科生18625人,研究生6581人。
历史沿革
湖北农务学堂
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上书光绪皇帝,正式奏请兴办湖北省农务学堂。同年10月正式开学。
19扩建为湖北省高等农务学堂。
19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办学时代结束。
19,湖北省农务学堂在辛亥革命后改建为湖北甲种农业学校。此后,经历了1923年湖北第一、第二高级农业学校,1931年省立乡村师范学校,1933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7年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0年湖北省立农学院,1950年湖北省农学院等一系列演变。
1938年,侵华日军迫近武汉,学校西迁湖北恩施五峰山坚持办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武昌宝积庵。
华中农学院
1952年,以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学院的整体和原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首批研究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取得新的进展。
1957年,华中农学院从宝积庵整体迁址武昌南湖狮子山。
20世纪60年代,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华中农业大学
1985年,正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
,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校园文化
校训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语出自20世纪40年代的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原创者是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朱再庵。
“勤读”即勤奋学习钻研,“力耕”即努力开拓实践。“勤读力耕”是对学风的倡导,对学问的指引,也是对“知”与“行”辩证关系和成长成才规律的揭示。该校一贯倡导学风建设,勉励学生勤奋刻苦,用心于学,掌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知识本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改造世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人才培养规律而言,“勤读”是“知”,是条件,也是过程;“力耕”是“行”,是途经,也是目的。只有勤奋学习钻研、努力开拓实践,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己达人”语出自《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是指加强自我修养,自强自立,使自己品德高尚、事业有成;“达人”是指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使大家共同发展和进步。“立己达人”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是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庄严的社会责任。只有做到“立己达人”,才能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立己达人”是对人格的期望,对责任的要求,也是对自我与他人、个人成才与回报社会相互关系的辩证阐述。
校徽
该校徽采用圆形造型,主体部分以楚国“编钟”和传统农具“耒耜”为基础,在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纹样造型和篆刻技法,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体现了该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以农科为优势的办学特色。
一、图案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乐器和礼器,产于楚地,是地位的体现,亦是楚文化的象征,代表着精神文明。最著名的编钟是享誉世界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校徽主体设计采用编钟的抽象图形,暗示我校位于湖北,在我国高等农
业教育格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耒耜是楚地古代农具,相传由神农氏发明,是技术生产力的象征,代表着物质文明。校徽主体设计采用耒耜的抽象图形,与我校所在地和学科优势相符。在行为层面,耒耜代表劳动和创造;在精神层面则代表着勤奋和务实。
编钟与耒耜共同形成了“打谷图”,演绎出两个手拉手合力打谷的抽象人形。打谷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喻指丰收。手拉手合力打谷则寓意我校师生团结奋进、教学相长、教学科研互促共进,不断取得累累硕果。
校徽主体图案寓意着该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象征着我校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传统和校风。
二、文字
主体部分图案由华中农业大学的英文缩写大写字母(HAU)变形组合而成,其下方为建校年份“1898”。在线条处理上吸收中国传统纹样特点,采用抽象的流线型叶片形状,使之更具生机和活力。在外围处理上,采用单环形式。上部为手书体“华中农业大学”,下部为英文校名“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三、色彩
在色彩的处理上采用单色设计,标准色为深绿色,象征华中农业大学蓬勃的发展生机、鲜明的农科特色和浓厚的历史积淀,也与我校“绿色校园”的特点相吻合。此外,为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要,提供了棕、土黄、红、蓝、灰、浅绿、橙等7种备用色和黑色墨稿。
校徽设计者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刘涛、王娟。
校歌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立农学院(我校前身之一)西迁鄂西山区,全体师生筚路蓝缕,坚持办学。时任教务长的包望敏教授曾在《论“耕读”与“新农”》一文中写道:“湖北省立农学院创立于烽烟遍地,万方多难之日,集海内农学者及三楚青年一堂,朝夕孜孜,耕读不辍,以革新农业为己任,其坚苦卓绝之精神与乎兴农建国之宏愿均有足多者。”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武汉,国文教授朱再庵先生和著名音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共同创作了《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
歌词:
挹江流浩浩荡荡,
挟沃野郁郁苍苍。
萃俊秀于三楚,
聚硕彦于一堂。
勤读力耕肩重任,
立己达人图自强。
雍雍穆穆,
跻跻跄跄。
宏农学,
扬国光,
日新永无疆。
作者简介:
朱再庵,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知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抗日战争时期在恩施创办并主编文学月刊《晓月》,有较大影响。
喻宜萱,著名声乐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音乐,是我国美声唱法和声乐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首唱者。她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首任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20世纪40年代担任湖北省立农学院音乐指导。解放后,喻宜萱出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声乐教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如今年事已高,深居简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她的《康定情歌》唱遍了世界,却极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经典与湖北省立农学院的特殊联系;而那首《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更是没有几人能够记得。
校庆
110周年校庆时间:10月2日
110周年校庆主题:花开一百一十季,情传无限山水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农业大学园艺设计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
2.农业大学毕业生英文简历范文
3.农业大学毕业生简历模板下载
4.中国农业大学校徽图
5.南京农业大学校徽设计
6.农业大学学生求职简历表格
7.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8.华南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9.南京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济南大学校徽 第7篇
4月,原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和原山东省物资学校并入济南大学。
12月27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济南大学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并入济南大学实行科教一体化,联合成立“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学院”(校址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大学城)。
3月18日,济南大学与山东社会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实施科教一体化合作。
206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和济南市人民政府举行共建济南大学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市政府将济南大学纳入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济南市在规划建设体育场馆、人文景观、信息中心等基础设施时,可与济南大学共建共享。
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增列为博士授权高校;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批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1]
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共建济南大学的意见》(鲁政字[]72号),标志着济南大学正式被列为省部共建高校。
20济南大学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河南科技大学
2.校徽-南昌大学
3.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徽
4.吉林大学校徽
5.校徽:厦门大学
6.军医大学校徽
7.公安大学校徽
8.国立阳明大学校徽
9.民航大学校徽
10.四川师范大学校徽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第8篇
关键词:河北大学校徽,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浪潮。国外的O’Toole, M和Kress, G & van Leeuwen, T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建立了早期的理论模型。随后,Royce, T. 和O’Halloran K. L. 等人也不断丰富其理论基础。国内的语言学家,如李战子、胡壮麟、张德路、朱永生也纷纷对多模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些学者还对漫画、广告、PPT、网页和教科书等的多模态语篇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对与高校文化相关的校徽的多模态分析寥寥无几。本文主要对展现河北大学文化的校徽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解读其再现、互动和构成意义。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韩礼德 (Halliday M. A. K.)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语言系统有三个元功能 :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仅能被用于分析各种语言语篇,还能被运用于对视觉图像、声音、媒体和电影等多模态交际手段之中。其中,以Kress, G & van Leeuwen为代表的分析框架开始被广泛运用。
Kress, G & van Leeuwen在其Reading Images:TheGrammar of Visual Design中以韩礼德的语言系统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对视觉语言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提出了视觉语法的基本分析框架。依照韩礼德的理论,他们提出了视觉语法的三个意义层面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二、河北大学校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河北大学是河北省综合性公立高校之一,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建校90多年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其校徽更是学校魅力和文化的彰显。
(一)再现意义分析
在视觉语法中,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相对应的是再现意义。它在视觉上再现了图像中的人、事、地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叙事再现体现的是变化过程、动作和事件、转换性的空间安排 ;概念再现体现的是图像的类别、结构和意义,参与者通过各自的属性、类别及特征来体现相互间关系。
河北大学校徽是一种概念再现图像。在河北大学校徽图像的意向中,中心部分为中国长城背景,配有篆字“河北大学”,周围是河北大学英文“HEBEI UNIVERSITY”以及建校年份等参与者联系起来构建了河北大学校徽的整体面貌,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万里长城起源于河北山海关,象征着河北和燕赵大地 ;下边的“河”意味着黄河,水象征着人才培养,说明河北大学依托黄河的智慧,是智慧的聚集地 ;长城的图案为“U”型,是“University”的简写,这象征着河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
(二)互动意义分析
在视觉语法中,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相对应的是互动意义。它是指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有的态度。接触、社会距离、权势关系和情态是构成互动意义的四个要素。情态是互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做的陈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河北大学校徽为蓝色,高饱和的蓝色代表着成熟、永恒和包容,象征着河北大学办学理念。
(三)构图意义分析
在视觉语法中,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相对应的是构图意义。它指的是图像的整体构成,即各个构图元素组成一个有意义整体的方式。它主要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取景来实现的。本文主要分析其信息值。
信息值是通过各元素在图像中放置的位置来体现的。左边已知信息,右边新信息 ; 中间核心信息,边缘信息起到辅助核心信息的作用 ; 上方代表理想信息,下方代表真实信息。在河北大学校徽中,中间的核心部分是万里长城和篆字“河北大学”。边缘信息,如建校年份和学校英文名称,都对中间的核心信息进行了辅助。上方的长城代表理想信息,下方的黄河代表真实信息。
三、结束语
北京大学校徽的诞生 第9篇
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虽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但校徽图样交蔡元培后即得到了充分肯定,并未加任何修改就被决定采用了。
其时还处于蛰伏期的鲁迅是抱着对北京大学的热切期望为北大设计校徽的。该校徽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瓦当造型。“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像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纯由3个“人”字组成的图案,给人以北京大学“以人为本、肩负着开启民智重任”的整体印象。再看“北大”两个字又形似一副脊梁骨,象征北大人应成为中华民族民主与进步的脊梁。从3个人的上下叠加,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大科学家牛顿的话:“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整个徽章用中国传统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均匀合理,排列整齐划一,线条流畅,结构紧凑,简洁明快,蕴涵丰富,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这样一枚北大校徽,我们还可视作“五四”前夜先他人而觉醒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张扬人的个性与尊严、肯定人的价值与创造精神的充分体现。它以简洁有力、大气磅礴的形式诠释了北京大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堪称现代标识史的一枚经典作品。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