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再手术临床效果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再手术临床效果(精选11篇)

再手术临床效果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36例胆道结石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 其中男17例, 女19例, 年龄28~55岁。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为黄疸、腹痛、畏寒发热等。经过CT检查与病理学研究, 36例胆道结石患者均符合本组所研究的目的。

1.2 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6例胆道结石患者再次进行手术的原因与治疗措施以及结果进行有效性研究。经过对上次胆道结石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与诊治结果以及患者身体检查结果的研究, 胆道结石患者再次进行手术的原因包括:一是患者术后出现胆管狭窄、胆管炎以及复发性的肝胆管结石等并发症;二是患者的胆管存在残留的结石或新生结石;三是上次手术结束后在拔T管时出现胆汁性腹膜炎与胆瘘等并发症, 经过CT检查与胆道造影研究确诊患者的胆道存在结石。

对胆道结石患者进行再次手术的步骤包括术前做好肠道的准备工作, 并采取措施有效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问题, 同时运用全身性支持治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拔T管时出现胆汁性腹膜炎与胆瘘的患者进行T管重新设置与腹腔引流的治疗, 对于胆总管结石或胆总管多发结石的患者采取肝叶切除与胆肠吻合的治疗方法。

1.3 疗效判断

本组所研究的疗效判断内容有:差:即患者的临床病症与症状没有改变, 且出现反复性的胆道感染等并发症;良:即患者的临床病症与体征得到有效改善, 轻中度胆道感染症状减少;优:即患者的临床病症与体征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 恢复状况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对胆道结石再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有效性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36例胆道结石患者经过对症治疗与护理, 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在术后半年内的随访中, 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与胆道感染。但有2例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差, 经过CT检查与病理学研究确诊为肝癌。

3 讨论

胆道结石作为当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胆道疾病, 主要包括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与肝内胆管结石等, 采取手术取出胆道结石是当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患者的胆道残余大量的结石需要再次进行手术。

胆道残余结石症状产生的原因包括: (1) 医务人员与患者只是单纯地满足于对胆囊结石的诊断结果, 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查, 进而形成漏诊或误诊等现象; (2) 胆道结石患者首次手术时多是急诊, 临床病情相对较危险, 医务人员没有充裕的时间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与准备工作, 这为胆道残余结石提供了可能性; (3) 对患者进行首次手术操作的医务人员由于手术经验不足或操作不当, 忽略了患者潜存的胆道狭窄问题或将胆道结石推进肝管内; (4) 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只是在低位的肝外胆管部位切开进行盲目地探查等。

胆道结石再手术所需要坚持的原则包括构建通畅引流、纠正胆管狭窄、有效清除结石。在选择手术方式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症特点与首次胆道结石手术与发病的具体情况。比如说当患者全身情况良好, 腹腔中粘连不严重, 胆管扩张, 结石呈现出泥砂样, 需采取胆总管空肠与肠道吻合手术;当患者全身状况较差, 腹腔粘连严重时, 需要采取胆总管加十二指肠的吻合手术。

在术前对患者的胆道结石状况进行仔细检查, 充分了解并掌握患者胆道结石的大小、位置与数量;在术中要对患者胆道与胆管中的结石进行全面性探查, 将胆道中的残余或新生结石完全取出;术后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及对药物的过敏性特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静脉推注治疗, 以免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在新时期加强对胆道结石再手术的临床疗效的研究, 有助于为胆道残留结石或新生结石患者再次手术的治疗提供专业的数据资料, 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采取措施对胆道结石再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性观察与研究。方法 从医院收治的胆道结石患者中随机选择36例,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胆道结石患者首次手术资料与诊治结果进行分析, 探寻胆道结石再手术的因由、处理措施以及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 36例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 在术后半年的随访中有2例患者的效果较差。同时胆道结石再手术的原因为患者的胆管残余结石, 并和胆道的病变、结石的位置、手术的操作与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患者的体质具有一定的关联。结论 胆道结石再手术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纠正胆管狭窄、有效清除结石、构建通畅的引流通道为原则, 为患者的生存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关键词:胆道结石再手术,临床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朱炳榕, 陈晓红, 罗宝华.胆道结石再手术32例临床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06, 35 (12) :95-96.

[2]贺瑞麟, 关凤林, 陈荣殿.胆道残余结石形成的有关因素及其防治方法[J].实用外科杂志, 1983 (06) :295-296.

[3]潘永海.T管拔除后胆漏九例治疗体会[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0 (02) :104-105.

[4]谢广文, 余斌, 梁亚明, 等.胆道结石再手术52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7) :219-221.

[5]殷放.胆道结石再次手术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0 (21) :1089-1091.

再手术临床效果 第2篇

【摘要】目的 分析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在日间手术病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提升日间手术病房护理质量寻找合适护理服务模式。方法 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日间手术的146例患者按照护理服务模式不同分为常规病房与示范病房两组,每组各73例。常规病房患者手术病房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患者手术病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效果。结果 常规病房73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十分满意护理工作(35.62%),14例患者满意护理工作(19.18%),20例患者基本满意护理工作(27.40%),13例患者不满意护理工作(17.81%),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2.19%;示范病房73例患者中有47例患者十分满意护理工作(64.38%),33例患者满意护理工作(44.60%),17例患者基本满意护理工作(23.29%),3例患者不满意护理工作(4.11%),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89%,两组间数据对比χ2=10.01,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日间手术病房操作需要十分注意,采用何种优质护理服务能对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对日间手术病房各方面进行综合服务,是时间手术病房首选护理服务模式。

【关键词】优质护理;日间手术;病房管理;临床效果

在长期临床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常规日间手术护理服务不能起到提升治疗效果及患者

[1]护理满意度的情况,给日间手术推广普及造成极大阻碍,因此,为日间手术选择一种科学合理护理服务模式是当务之急。本院就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日间手术的146例患者按照护理服务模式不同分为常规病房与示范病房两组,其中示范病房取得有效研究结果,下面就将本次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详尽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日间手术的146例患者按照护理服务模式不同分为常规病房与示范病房两组。患者选取来源及抽样分组标准详情见表1:

表1 本院研究对象及监督人员基本情况

患者来源

入院患者

护理人员

监督人员

分组方法 标准

整群抽样、数字奇偶年龄≥18岁,意识清法 楚,自愿参与,无严 重器官功能障碍

整群抽样、数字奇偶在岗日间值班护理人法 员

整群抽样、数字奇偶法

146例患者构成情况:男86例,女60例,年龄18岁~63岁,平均年龄38.4±2.6岁。1.2 方法

1.2.1常规病房

患者手术病房采用常规护理服务。1.2.2 示范病房

[2] 患者手术病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①所有护理人员及监督人员改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此次研究重要性及重要价值;②改变传统日间医疗护理服务,完善工作方式,充分满足患者需要,重点在于确实改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所有入院患者采用分发宣传单方式宣传不同术式与病症资料,让患者自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需要术式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完成相应手术。③改变护理模式,将护理模式分为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与术后康复指导[3]三个方面。将日间手术护理服务与医疗各个环节完全同步结合,保证治疗效果;术中紧密配合主治医师完成手术,提升治疗质量;术后进行跟踪健康康复指导,提升预后。④应用先进快速康复理论,快速康复理论主要是外科方面针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应用各种先进且被证实有确切效果的有效方法,以此减少患者术前心理障碍及提升术中配合程度及术后预

[4]后,降低术后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效果。⑤突出优质护理服务延伸。因日间手术模式是来源

骨科一、二病区,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妇科

骨科一、二病区,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妇科

护理部任职人员 针对患者快速手术、快速出院的手术方式,必须要解决患者出院后担忧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院对此部门问题采取患者在院期间进行健康康复指导,且在出院时嘱咐患者遵医行为及定时复诊;患者出院后给予7d跟踪随访护理服务。1.3 护理满意度调查

对示范病房与常规病房146例患者及相应护理人员分别采用《住院患者对示范病房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示范病房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调查,调查又护士长及主治医师现场监督,保证调查内容真实性及有效性。护理满意度分级为:十分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级别。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本院研究数据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人员进行针对性处理,粗略数据均录入Epidata软件分析逻辑性与校对,并运用描述性均数、标准差、构成比分析数据,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常规病房73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十分满意护理工作(35.62%),14例患者满意护理工作(19.18%),20例患者基本满意护理工作(27.40%),13例患者不满意护理工作(17.81%),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2.19%;示范病房73例患者中有47例患者十分满意护理工作(64.38%),33例患者满意护理工作(44.60%),17例患者基本满意护理工作(23.29%),3例患者不满意护理工作(4.11%),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89%,两组间数据对比χ2=10.01,P<0.01。详尽情况见表2:

表2 常规病房患者与示范病房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n,%)

组别 例数 十分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常规病房 73 26 14 20 13 82.19 示范病房 73 47 33 17 3 95.89 χ2<0.01 <0.01 >0.05 <0.01 <0.01 3 讨论

护理工作目前是除治疗外最主要的医疗保障,对患者病情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日间手术是针对部分有需求患者在24h内安排住院、手术治疗、术后简短观察恢复、出院后续治疗[5]的一种手术方式。因其具有操作时间短、费用较长久住院低、术式简单、术后预后好等优点逐步被广大患者乐于接受。优质护理服务是“循证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专门针对日间手术各个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并采用术前、术中、术后针对性处理来提升治疗效果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对日间手术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预后及康复有直接提升效果[6],为主治医师节约大量操作时间,同时还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本院本次对示范病房的73例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取得护理工作满意度95.89%的工作效果,而常规病房患者仅取得82.19%护理工作满意度工作效果,两组组间数据对比χ2=10.01,P<0.01.说明日间手术病房操作需要十分注意,采用何种优质护理服务能对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对日间手术病房各方面进行综合服务,是时间手术病房首选护理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甲状腺腺瘤再手术12例临床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 再手术 随访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94-02

甲状腺腺瘤术后残留与复发临床上并不少见。据文献记载,各种甲状腺术后复发率为0.4%-10%[1]。本院甲状腺瘤术后复发率为3%,本文就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甲状腺瘤再手术12例的术后残留与复发原因加以分析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2月随访的甲状腺腺瘤患者563例,其中男78例,女485例,随访时间为1周至6年。术后随访发现术后残留肿物12例,其中术前诊断单个腺瘤6例,多发腺瘤6例;复发甲状腺实性肿物7例。行再手术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1∶2;年龄25~69岁,平均47岁。根据上次住院病历的记载,再手术病例原发病如下:左侧腺瘤5例,右侧腺瘤3例,双侧腺瘤4例。初次手术为肿瘤摘除8例,患侧腺叶部分切除2例,双侧腺叶次全切除2例,病理示乳头状腺瘤7例,滤泡状腺瘤5例。

1.2 方法。再手术患者中施行甲状腺患侧腺叶联合峡叶切除10例,施行甲状腺次切除联合中央区或颈淋巴清扫2例。

2 结果

术中均给予冰冻活检。术后病理提示,甲状腺腺瘤残留或复发7例(乳头状腺瘤5例,滤泡状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癌变2例(乳头状腺癌1例,滤泡状腺癌1例),伴淋巴结转移2例。

3 讨论

为降低甲状腺瘤切除术后的复发率,总结本次病例再手术原因分析及体会如下。

术前应明确诊断,对于颈前区无痛性包块可诊断为甲状腺腺瘤,但应查血T3、T4、TS11……排除甲亢,还应B超检查以签别甲状腺囊肿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腺瘤是单发抑或多发。术前B超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减少术中漏切,特别是对双侧腺叶腺瘤的漏切。但多数医院B超是普通探头(3.5~5MHz)分辨率低,难以检测并存的微小结节。本组有6例术后残留。而术前B超均示单发腺瘤。因此,术前不能完全依赖B超诊断。选用甲状腺扫描,针吸细胞检查,全面系统的辅助检查有助于确定甲状腺结节的性质、部位、数目,降低术前误诊率。

术式选择。保留较多的甲状腺,可使甲状腺的功能少受影响,是外科医生行腺瘤摘除或腺叶部分切除的初衷之一。近年来甲状腺腺瘤摘除已被禁止,可囊肿摘除或包括腺瘤在内的腺叶部分切除仍被采用[2,3]LEVIN等报道114例甲状腺腺瘤再次手术病例,腺瘤残留或复发占78%。本组病例甲状腺腺瘤再次手术发现腺瘤残留或复发为58%(7/12)。我們认为甲状腺腺瘤初手术行腺瘤摘除、单侧腺叶部分或次全切除易导致甲状腺腺瘤残留与复发,是甲状腺腺瘤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甲状腺手术中应认真全面检查甲状腺腺体内组织,包括甲状腺峡部,手术应彻底,确认无结节残留。对于单个或多个甲状腺腺瘤位于单侧者,宁可多切除一些组织以避免术后复发的处理是合理的。宜行腺叶大部分切除或腺叶切除术,腺瘤较大者,应加峡部切除。对于多个甲状腺瘤位于两侧者,可采用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良性腺瘤术后癌变。文献报道甲状腺初次手术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癌检出率为5.8%~22%。本组病例再次手术癌检出率为17%(2/12),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癌变率(甲状腺腺瘤癌变率约为10%。甲状腺腺瘤存在高恶变率,即使应用各种先进检查方法,也无法排除恶变的可能,若不能干净,易导致癌残留。术后癌变是甲状腺腺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提高辅助检查诊断能力,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是减少甲状腺腺瘤再手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礼益.姚育修甲状腺再次手术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2008,13(6):356

[2]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2

胆囊切除后再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LC后再手术患者, 男12例, 女20例;年龄21~70岁, 平均42.7岁;首次手术均为LC, 术前B超检查均证实胆囊炎、胆囊结石和/或合并胆囊息肉入院手术;再次手术时间距前次手术12h~1年;再手术1次者31例, 2次者1例。

1.2 再手术原因

本组患者术后出血13例, 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 再次手术行胆囊床缝扎加明胶海绵压迫止血;胆漏6例, 分别行胆囊管、副肝管结扎、胆囊床缝扎和腹腔引流;胆总管损伤5例, 其中胆总管灼伤1例, 行胆总管修补术, “T”管引流支撑;胆总管残留结石3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ERCP+EST+网篮取石术;胃穿孔3例, 于LC术后第2天行胃穿孔修被及腹腔引流术;小肠梗阻2例, 行回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再手术处理后均治愈, 1~6d胃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2d进流质饮食, 4~21d出院, 留置T管者分别在3周~6个月内拔除, 无死亡病例。随访1~4年, 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3 讨论

腹部外科再手术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迄今为止LC被公认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最好方法, 其安全性及疗效较高。但LC术亦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及再手术率, 而且有些为LC术所特有。

通过本次研究, 笔者认为LC后再手术原因如下: (1) 术者手术操作不熟练, 不规范; (2) 对胆囊解剖不熟悉, 造成首次治疗不彻底遗留病灶; (3) 术式及手术时机选择不当, 术者经验不足或盲目自信, 处理复杂情况时欠考虑等等; (4) 术中止血不彻底, 未遵循操作原则, 造成术后活动性出血; (5) 未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6) 对患者术前可能合并有其他脏器的疾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7) 术中暴露术野不清, 一味追求小切口, 在显露不满意、视野不清晰的条件下勉强进行手术; (8) 中转开腹时机、指征及决心掌握不好; (9) 术前过分相信B超检查结果。

本组患者LC的并发症如下: (1) 术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需再次手术多因动脉性出血又于LC术中处理失误或钛夹脱落而引起。 (2) 胆道损伤是LC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尤其是肝门部胆管损伤, 有报道手术中能发现的胆道损伤低于50%[2]。除胆管的穿孔、缺损或者离断外, 更常见的是由于电凝对胆管及周围组织造成的热损伤。 (3) 胆漏也是LC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较高, 大多为胆囊管残端、胆管损伤、肝损伤和毛细胆管漏等。 (4) 胆切后胆总管残余结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术前对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漏诊, 部分是因为患者颈管较粗或过分强调胆囊管残端所剩的长度, 导致胆囊内结石挤入胆总管内所致。 (5) 胃肠损伤多为脐部气腹针穿刺和套管针进入腹腔时引起。其他少见的相关并发症, 如十二指肠破裂、腹腔出血、气孔疝嵌顿、胆囊管残端结石等, 以上这些并发症多数容易发生在开展LC早期。

为了减少LC后并发症和再手术率, 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术前详细采集病史, 选择性行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 (MRCP) 检查, 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术中胆道造影明确诊断[3]; (2) 接受腹腔镜外科的培训, 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3)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 正确对待中转开腹和腹腔引流; (4) 在直视下明确胆囊管与肝总管和胆总管的关系; (5) 术中避免粗暴操作, 要细心、谨慎; (6) 重视术中、术后的每一个环节, 做到较低的LC并发症及再手术率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刘勤才, 宋全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高龄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6) :149~150.

[2]Kavic MS, Levinson CJ.吕新生[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再手术临床效果 第5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疝气手术;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62-02

相关研究证明腹股疝气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该病的主要患者群体是老年人。当前该疾病临床治疗中存在预后较差、并发症高的问题,所以需要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开展积极护理。为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本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224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2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疝气诊断确诊,均接受腹腔镜疝气手术治疗,将其随即平均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55~86岁,平均年龄为(70.35±3.16);观察组1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55~86岁,平均年龄为(70.35±3.16)。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术前指导、术后指导。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护理划分为术前、术后两个阶段。术前护理:①心理指导: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疑虑和顾忌,通过认真解答和疏导放松患者身心。②环境护理:保证病区干净、整洁,并依据患者情况进行花卉、绘画的装饰,降低患者对医院的抵触感。③健康教育:为患者介绍疝气治疗方式和形成原因,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告知患者手术注意事项,例如术前六小时需禁水、禁食。术后护理:①心理辅导:积极肯定患者手术效果和坚强意志,并激励患者接受和配合后续治疗。②卧位指导: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且头稍偏向一侧的方式休息,避免患者气道被呕吐物堵塞;在患者膝盖下方放置棉垫,使其腹部处于松弛状态,以降低术后产生的疼痛。③术后并发症预防:告知患者在咳嗽或怕喷嚏时控制力度,避免覆压因用力过大而升高;严格进行手术切口的消毒,对切口发炎、渗血、红肿等情况进行及时治疗;为患者进行定时翻身,同时按摩长时间受压部位肌肉。④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六个月内不可进行高负荷劳作,一旦出现切口发炎、红肿现象应及时就诊。

1.3观察指标 统计处理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数据,并进行对比。制作调查问卷,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程度划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基本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以下),满意度等于非常满意例数与基本满意例数之和除以总例数。对转折治疗费用和住院天数进行记录和统计,进行预后效果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P<0.05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112例患者中6例出现并发症, 具有5.34%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112例患者中26出现并发症,具有23.24%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112例患者中40例非常满意、48例基本满意,具有87.60%满意率,对照组112例患者中30例非常满意、46例基本满意,具有67.75%满意率,观察组满意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预后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5.67±1.65)天、平均治疗费用为(2856.34±189.03)元,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35±1.46)天、平均治疗费用为(3651.36±164.57)元,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腹股沟疝在外科疾病中较为常见,临床中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因该疾病主要患病群体是中老年人,所以术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而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为了提升临床护理质量,近年来优质护理逐渐发展起来,相对于常规护理其护理成效和质量有显著提升。本研究通过针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进行优质护理临床效果的探讨。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87.60%,对照组满意率为67.75%,观察组满意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疝气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很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芙蓉. 胆结石手术患者行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探析[J]. 当代医学,2015,33:121-122.

[2]郭英. 手术室优质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价值[J]. 当代医学,2016,01:124-125.

[3]赵红. 优质护理用于疝气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5,21:254-255.

[4]张冰. 优质护理对于疝气手术患者的效果探讨[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03:88-89.

肝胆管结石再手术临床治疗体会 第6篇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残余结石,复发结石,再手术临床效果

肝胆管结石再手术是指由于肝胆管存在残留结石与新生结石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手术方式繁多, 再手术原因复杂, 故再次手术风险大、难度高[1]。现将我院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72例肝胆管残余与复发结石再手术患者的处理方法和相关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因复发结石和胆管残余再次手术的患者共72例, 其中男33例, 女39例, 年龄38岁~76岁, 平均年龄 (54.3±6.9) 岁。患者中54例曾有1次手术史, 11例曾有2次手术史, 5例曾有3次手术史, 2例曾有4次手术史。首次手术与末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1年~10年63例, 超过10年者9例。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和肝功能损伤, 全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右上腹疼痛、畏寒等症状, 所有患者均经CT、B超检查, 确诊为肝胆管结石。

1.2 方法

再手术方式:胆总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8例 (11%)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36例 (50%) ;胆管镜取石15例 (21%) ;胆总管切开取石+左外叶切除+胆肠吻合术8例 (11%) ;胆囊管结扎+腹腔引流术5例 (7%) 。

1.3 疗效标准

术后仍有不良反应如发热、腹痛等, 并且需住院治疗的患者定为疗效较差。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 或偶有上腹部不适, 但无需特别治疗的患者, 可定为疗效优良。

2 结果

肝胆管结石再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本组患者经过再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且无结石者60例 (83%) 恢复优良;术后复发胆管炎且有结石残留者10例 (14%) 恢复较差, 其中7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 3例通过药物治疗治愈, 术后死亡者2例 (2%) 。本组72例患者中有12例 (17%) 出现并发症, 其中主要是胆瘘、切口感染、胸腔积液, 胆瘘经彻底清创、抗感染、有效引流后治愈;切口感染患者经有效引流、彻底清创、抗感染后治愈;胸腔积液经抗感染、胸腔穿刺抽液后治愈。

3 讨论

3.1 再次手术原因

复发结石或残余结石无疑是肝胆管再次手术的首要原因, 导致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对肝胆管疾病手术治疗的目标不清楚, 对手术理解得不够透彻, 未充分取净结石、通畅引流、解除梗阻和术后抗感染。胆管残余结石是导致再手术的最常见原因, 其原因:患者发病较急, 无时间做全面的术前检查而导致结石残留;或因胆总管及胆囊切开取石时操作不当, 导致结石误入肝管;或因医院条件有限, 无法彻底清除结石所致[2]。胆管复发结石的原因主要有:由于肝胆管结石成因复杂, 很多不能及时发现清除, 术后依然存在, 如胆管畸形、狭窄、继发感染等, 因此复发率较高。或因手术过程破坏了胆管的正常结构, 导致胆管感染, 促使结石复发。

3.2 再手术前准备

为有效降低再手术发生率, 术前应充分了解病情, 采取适合的手术方法细心操作: (1) 详细询问患者先前的手术方式和既往病史; (2) 再手术前需做全面体检, 了解身体各器官的健康状况; (3) 运用T管造影、B超、CT、经皮经肝胆管造影 (PTC) 等技术进行检查, 全面掌握肝胆管结构和结石分布以及梗阻部位[3]; (4) 做好预防工作并积极治疗各脏器功能损伤, 为治愈疾病提供有效支持。

3.3 术中处理

有效引流、取净结石和除去病灶是肝胆管再手术的关键步骤, 其中除去病灶是核心。为降低肝胆管结石复发和残留的发生, 降低复发率, 应将病肝切除、取净结石以及切开狭窄胆管以提高治疗效果。狭窄的胆管需要切开整形, 使胆汁通畅引流[4]。纤维胆管镜具有可弯曲、清晰、可直视、真实等特点, 在治疗肝胆管结石时, 无疑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可以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在术中使用则能掌握结石位置、大小、数目等情况[5], 应予以充分利用。借助科技设备能够进一步提高手术技巧, 争取一次手术即能使患者痊愈。

3.4 术后处理

术后应该做好健康教育, 清肝利胆, 指导患者尽量避免肝胆管蛔虫的发生, 有效降低结石复发的可能性[6]。常规护肝的方法有纠正电解质、水、酸碱平衡紊乱及低蛋白, 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激性溃疡, 给予有效的营养支持, 时刻保持引流管通畅。

参考文献

[1]刘迁.胆道结石再手术31例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1) :21-23.

[2]周浩.胆道结石再手术46例临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3 (4) :138.

[3]张淼, 张云, 鱼海峰, 等.胆管结石再手术治疗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 15 (6) :492-494.

[4]何锋.复发性肝胆管结石再手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228-229.

[5]屈顺喜, 曹立瀛, 付庆江, 等.复杂肝胆管结石再手术原因分析及防治 (附149例病例报告) [J].肝胆外科杂志, 2013, 21 (3) :217-219.

64例胆道疾病再手术临床分析 第7篇

关键词:胆道再次手术,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方式

胆道系统疾病尤以结石常见、多发, 多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得当则效果较佳。近年来, 基层医院开展胆道系统结石手术治疗越来越多, 但基层医院受设备条件、疾病认识、诊疗技术等限制, 加之胆道结构复杂、变异, 相邻器官密切, 给手术带来诸多困难, 所以胆道再次手术病例在临床上较常见。有资料显示, 再次手术占胆道手术的30%[1], 而再手术增加了难度, 往往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和手术风险, 是目前胆道外科的难题之一[2]。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胆道再手术病例64例, 笔者分析其前次和再次手术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以期达到减少胆道再手术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4例, 男36例, 女28例;年龄26~70岁, 平均54岁。本组病例与前次手术相隔时间最短10 d, 2例为腹腔镜胆漏手术, 其他在1年以上, 最长26年。既往2次手术史5例, 其他均为1次手术病史。

1.2 首次手术的原因及方式

本组64例中, 首次手术病因以肝胆管结石为主52例, 占81.25%;胆囊结石10例, 占15.63%;肝胆管囊肿2例, 占3.12%。追问病史, 以上病例首次手术均在基层医院进行。其中,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6例行胆囊切除;急性胆管炎肝胆管结石21例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其他37例为择期手术, 其中, 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4例, 肝胆管结石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16例, 胆肠吻合15例, 合并肝叶切除2例。

1.3 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方式

本组再次手术原因中, 肝胆管结石53例, 占82.81%;其他胆囊残株结石4例, 占6.25%;胆肠吻合口狭窄3例, 占4.69%;胆总管囊肿1例, 占1.56%;胆漏2例, 占3.13%;胆道狭窄1例, 占1.56%。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上, 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T管引流合并肝叶切除40例, 占62.50%;胆肠吻合合并肝叶切除8例, 占12.50%;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合并胆肠吻合10例, 占15.63%;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T管引流6例, 占9.37%。

1.4 胆道再次手术的并发症

本组64例胆道再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 (12例) , 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胆漏、上消化道出血、膈下感染, 无一例死亡, 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

2 结果

发现胆道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残留和复发, 占69.8%, 其次为吻合口狭窄和腹腔镜胆道损伤至胆漏。再次手术治疗以合并肝叶切除、胆肠吻合、T管引流为主。胆道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3.2%。

3 讨论

本组病例再手术的原因以肝胆管结石残留或复发所占比例最大 (82.81%) 。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留或复发是目前胆道外科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建议: (1) 加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熟练操作技术。 (2) 把部分急性胆道感染合并结石患者的急诊手术转为择期手术, 使患者有机会进行全面了解和检查。如果在保守治疗过程中病情不缓解或加重, 或已经有重症胆管炎表现可立即手术。 (3) 术前要有全面的肝胆管系统检查资料, 如B超、CT、ERCP、MRI及CT胆胰管成像, 进行全面分析, 明确肝胆管结石分布或狭窄部位,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特别对肝内胆管结石, 采取肝叶 (段) 切除, 手术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3]。 (4) 为了降低漏诊率, 术中可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 如术中B超、胆道镜、胆道造影检查可再次明确诊断, 指导手术;术后拔T管前常规造影, 一旦发现结石残留, 即可通过T管行后胆道镜取石, 从而降低胆道手术率。

由于胆道再次手术较为复杂, 手术难度增大, 因此再次手术的时机、术式选择、围术期的处理较为重要。首先要了解既往手术的具体情况, 术前采用多种影像学手段, 明确患者具体胆道疾病的原因及部位。把握手术时机, 对急症可根据情况保守治疗转为择期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力争一次性手术彻底。术中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病情, 可实行个体化方案。建议胆道再次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再次手术注意切口的选择、粘连的分解、肝门的暴露、胆总管的确认, 避免肠管、胆管、门静脉损伤;其术式应遵循黄志强院士一再强调的治疗原则:取尽结石, 去除病灶, 通畅引流, 其核心是去除病灶[4]。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263-264.

[2]梁力建.努力避免非计划性的胆道再次手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3) :161-162.

[3]梁力建, 黎东明, 殷晓煜, 等.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25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2) :83-85.

再手术临床效果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胃癌术后复发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40~75岁, 平均58.5岁。所有病例首次术后经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胃癌。病理分型:高分化腺癌5例, 中分化腺癌9例, 低分化腺癌6例。首次手术治疗情况:全胃切除术9例, BillothⅠ式6例, BillothⅡ式5例。主要临床表现:上腹部胀痛、不适, 恶心, 呕吐, 黑便, 进食梗阻感, 消瘦及纳差等。患者术后行再次手术的间隔时间:3.5~71个月, 平均时间23.5个月。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全身条件较差, 无法耐受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再手术方法包括根治术切除和姑息性切除, 其中根治术切除治疗12例, 另8例开腹探查发现广泛转移后行姑息性切除术治疗。手术根治切除率为60.0%。术后均进行随访, 了解患者的死亡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再次手术治疗,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情况:切口感染3例, 并发腹腔感染3例, 胸腔感染1例。20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 随访率为100%, 随访时间12个月~4年。随访结果:本组胃癌术后复发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后生存1年以内有的16例 (占80.0%) , 术后生存2年以内的有11例 (占55.0%) , 术后生存3年以内的有8例 (占40.0%) , 术后生存4年以内的有4例 (占20.0) 。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2例患者其术后1、2、3及4年生存率分别为91.6%、66.7%、50.0%及16.7%;8例行姑息性切除的患者其术后1、2、3及4年生存率分别为75.0%、50.0%、37.5%及12.5%。经统计学检验, 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行根治术切除术的患者生存率较高。

3 讨论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也是全世界死亡率位居第2位的恶性肿瘤[4]。胃癌好发于40~60岁男性, 由于胃内淋巴血管丰富, 导致其手术后的复发率较高。流行病学显示, 进展期胃癌约有50%的患者在5年内死亡[5]。因此, 胃癌术后复发是造成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 其中以局部复发最为常见[6]。造成胃癌术后复发的因素较复杂, 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 (1) 第一次手术时切除范围较小、切除切缘不够而使癌细胞有残留[7]; (2) 第一次手术时对淋巴结的清扫范围不够彻底而使癌细胞有残留[8]; (3) 部分患者有多个原发病灶或癌旁病变, 从而导致胃癌再发; (4) 术中无瘤操作不当; (5) 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或低下; (6) 少数病例被误诊为良性肿瘤[9]。

患者在第一次手术之后, 应定期行胃镜检查, 争取尽早发现并治疗复发胃癌。笔者认为, 对满足手术适应症的患者, 行再次手术尽可能的切除复发病灶, 对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笔者认为以下患者均应积极行再次手术治疗: (1)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无严重内科合并症, 心肺功能尚能适应手术; (2) 已证实首次手术的吻合口或残留胃复发患者; (3) 其它各项辅助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病灶[10]。对证实为胃癌术后复发的患者, 只要满足手术适应症, 均应持积极态度, 不放弃手术机会, 尽可能切除病灶, 减轻患者消化道的梗阻症状, 对无法切除的患者应行转流或造口术, 尽量延长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存质量[11]。再次手术时应注意的问题:术前积极纠正贫血、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失调等;详细了解第一次手术的术中发现和术式, 初步确定再手术的方式和范围;再次手术的患者腹腔内粘连较重, 分离较困难, 手术操作时要有耐心, 剥离要细致;术中较容易分离的疏松粘连组织往往没有新生淋巴管, 而需锐性分离的紧密粘连组织之间往往有新生淋巴管, 如分离确实困难则可连同浸润部分一同切除;应将切缘适当加大, 因为切缘不足很可能导致胃癌术后第三次复发[12]。

综上所述, 对证实为术后复发的胃癌者只要符合手术适应证, 均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争取早期再手术, 尽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赖邻宁, 马小南, 杜敏, 等.替吉奥一线治疗老年复发或转移胃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9) :50.

[2]伍崇敏, 潘光明, 李福年.胃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0) :197.

[3]Bohner H, Zimmer T, Hopfenmiiller w, et a1.Detection and prognosis ofrecurrent gastric cancer is routine follow-up gastrectomy worth While[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0, 47 (35) :1489.

[4]Jemal A, Segel R, ward E, et a1.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 2009, 59 (4) :225.

[5]苗万坡.胃癌术后复发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附36例报告) [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3) :112.

[6]张楚, 欧敬民.胃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J].中同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6) :375-376.

[7]Cozzaglio L, Coladonato M, Bifi R, et a1.Duodenal fistula afterelectivegastrectomy for malignant disease:all imlian retrospectivemulficenterstudy[J].JGastrointestSurg, 2010, 14 (5) :805-811.

[8]郁宝铭.建立、健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随访制度[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1) :3.

[9]Cozzaglio L, Coladonato M, Biffi R, et al.Duodenal fistula after electivegastrectomy for malignant disease:an italian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study[J].J Gastrointest Surg, 2010, 14 (5) :805-811.

[10]陈富国.复发胃癌再次手术经验分析[J].工企医刊, 2011 (4) :19.

[11]崔正东, 李杨.胃癌术后复发63例再次手术的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5) :103.

再手术临床效果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男51例,女34例,平均年龄(44±5.1)岁,病程(9±2.1)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和黄疸,中度以上者69例(80.3%)。45例既往有一次胆道手术史,27例2次,14例3次。35例左右肝均有结石,28例左肝管结石,13例右肝管结石,58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26例肝胆管狭窄者,1例合并肝胆管癌。均经B超、Cl、MRI或术中胆道造影、术后病检等明确诊断。

1.2 再手术方式

肝左叶或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47例(55%);胆道镜取石19例(22%);胆总管切开取石+左外叶切除7例(8%);胆总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13例(15%)。

2 结果

86例病人均痊愈出院,术后残留肝内胆管结石5例(5.81%),出现并发症6例(6.98%)(胆漏4例、伤口感染2例)。术后随访时间1~5年:并发症10例(12%),其中切口感染5例(48%),经抗感染、切口引流、换药后治愈。胆漏4例(23.5%),经抗感染、通畅引流、换药治愈。腹腔残余脓肿3例(17.6%),经抗感染、腹部穿刺引流治愈。

3 讨论

肝切除手术的主要目的是:(1)尽可能取尽结石;(2)清除病灶;(3)纠正胆管的病变;(4)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5)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创造条件。B超可进一步明确结石的部位、数量和大小以及肝胆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确定肝叶切除范围、引导取石。术中纤维胆道镜能直视肝内Ⅰ~Ⅳ级胆管的全貌,窥视胆管狭窄的程度和位置以及粘膜病变。术后经T管管道行纤维胆道镜取石,可进一步降低残石率。由于手术结果受肝内胆管分布的情况、数量、患者身体情况等多因素影响,因此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特点来选择合理的再手术时机和方式[2]。根据肝损程度及结石的部位和范围,术中应尽量保留胆管的生理通道[3]。在病变严重的情况下,可重建胆道通道[4]。胆道结石再手术的患者,术前应完善对肝胆系统的检查,尽量了解上次手术术式,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性质、部位、分布范围等,选择最适合的再手术方式。若复发则主要根据第一次术后时间的长短选用不同的术式。距第一次手术时间较长的年龄较大患者,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仍是一种有效的术式。

总之,正确掌握胆肠内引流的手术特征及手术技巧对肝胆管结石的再手术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86例胆管结石患者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肝胆管结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残留肝内胆管结石5例(5.81%),出现并发症6例(6.98%),其中胆漏4例、伤口感染2例。经过再手术治疗后检查无残石,症状完全消失14例(80%),术后残石并发反复胆管炎4例(20%)。结论 明晰胆肠内引流的手术特征及手术技巧对肝胆管结石的再手术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关海,汤照峰,刘波.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6(6):437~438.

[2]顾奇云,俞冬,盛林林.217例肝胆管结石治疗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2006,14(1):32~34.

[3]何效东,崔泉,赵小雷,等.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316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2):111~113.

小儿阑尾炎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观察 第10篇

关键词:小儿阑尾炎;手术;临床麻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anesthesia in the operation of pediatric appendicitis. Method: a total of 80 children with appendicitis in November 2013 - 2014 December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or patients of vein open surgery, of phenobarbital basal anesthesia or surgery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the time of anesthesia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after anesthesia. Results: 80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operation, the patient vital signs were stable, 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was satisfactory. In addition to the 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or healing, the rest of the patients with good recovery. Conclusion children younger, unable to realize the treatment of the anesthesiologist with. Therefore, the anesthesiologist must maintain strict attitud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earnestly to children as the center. Through anesthesia with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 are stable, and the recovery time is shortened.

Key words: appendicitis; surgery; clinical anesthesia

【中圖分类号】R5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80-02

小儿阑尾炎属医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儿童的阑尾正处于发育阶段,其阑尾壁厚度较低,相关网膜尚未成熟,若未及时治疗,将可能出现坏疽穿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在麻醉过程中,儿童在麻醉的过程中,与医护人员沟通较困难,且其好动程度较为严重,在麻醉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较差。儿童的各个脏器处于发育阶段,其相关功能并不完善,代谢速度相对较为缓慢,这无形中增加了手术麻醉以及手术过程的难度。本笔者对小儿阑尾炎患者麻醉配合治疗过程进行研究,观察麻醉配合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11 月 - 2014 年 12月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患儿 80 例,其中男孩 50 例,女孩 30 例,年龄在 4 ~ 12 岁,平均年龄8. 9 岁。经入院检查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中阑尾炎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纯急性阑尾炎患儿 49 例,阑尾炎合并周围组织炎症患儿 19 例,化脓性阑尾炎患儿 12 例。

1.2 麻醉方法 对患者进行静脉开放手术,进行苯巴比妥基础麻醉或手术全身麻醉。将血氧饱和度检测仪和心电监测仪连接到患者机体,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状况和患者的呼吸状况进行检测。保持患者上肢正常体位,使下肢屈膝贴近腹部,进行护理固定,防止头部过度前驱。进行硬模外麻醉或者骶管麻醉,实时检测仪器动态检测。穿刺时,患者体位脊柱向腹侧弯曲,医护人员要配合患者的对应体位,双手轻托患者双膝,顶住患者腹部进行固定。实时观察患者穿刺浓度,出现落空感及时停止用力。

2 结 果

80名患者手术过程全部顺利完成,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除1例患者手术后愈合欠佳外,其余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该患者经对症抗炎处理后症状减轻。

3 讨 论

资料显示,儿童阑尾炎患儿约占全部阑尾炎患儿的十分之一。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高速时期,其机体的免疫能力相对较差,出现身体发热的情况较为严重,白细胞数量将会呈现大幅上升的情况。因此,在对阑尾炎患儿进行手术麻醉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并针对性的运用合理的麻醉方式,降低手术麻醉过程存在的风险,为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次治疗中,医护人员在手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测,了解患者机体状况和既往病史,观察是否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喘症状。若出现呼吸道感染,要进行术前抗感染治疗。对患者家属进行麻醉讲解,确保家属配合治疗工作,讲解术前禁食食物和药物,降低家属焦虑恐惧程度。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根据体重进行麻醉,确定麻醉药剂量。对患者进行苯巴比妥5~6mg/kg肌内注射,患者麻醉入睡后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粗直静脉进行穿刺,选取夹板和弹力绷带固定包扎,防止小儿躁动引起液体外渗或穿刺针脱出血管。建立静脉通道的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测,确保患者治疗状况正常,符合手术治疗要求。对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监测,确保手术正常进行。

对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患儿意识和意识变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临床躁动,加强床旁看护和制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固定好引流管,注意使用被褥对患者进行临床保暖。神志清醒后进行浅反射恢复,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麻醉师和治疗医师将患者送入看护病房。麻醉医师对患儿进行常规气管插管麻醉处理,通过静脉诱导应用静吸复合进行全身麻醉维持麻醉。当患儿出现腹膜炎、发热症状,医师要进行脐下正中切口进腹,应用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缓解血流动力失衡症状。麻醉医师通过肠套叠手术麻醉、嵌顿疝手术麻醉、肠梗阻手术麻醉等麻醉方法进行手术过程麻醉,确保患者手术顺利进行,防止患者在术中出现躁动干扰手术效果。

我们一般对年龄比较大的患儿做硬膜外的全麻。注意患者输血量,根据患儿的体重计算输入量。注意吸入全麻药的使用浓度,应用阿托品,确保术中液路通畅。在本次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通过麻醉镇痛药和麻醉镇痛剂实施手术麻醉。对患者麻醉手术中的症状进行检测,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实现了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全面控制。本次治疗手术过程均顺利完成,麻醉效果整体较高,1例患者手术后愈合欠佳,但在对患者进行后续治療后,患者恢复状况良好,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对患者家属进行嘱咐,确保小儿阑尾炎患者家属能够充分了解麻醉配合手术的效果,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患儿年纪较小,无法实现对麻醉医师的治疗配合。因此,麻醉医师要保持严谨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切实做到以患儿为中心。通过麻醉配合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1] 方浩然,范学峰. 小儿阑尾炎行脊麻与硬膜外麻醉临床效果比较[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2:118.

[2] 李勇. 小儿阑尾炎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3:8-9.

[3] 高殿辉. 38例小儿阑尾炎手术麻醉配合[J]. 中国医药指南,2011,08:271-272.

[4] 张慧,谢呈菊. 小儿阑尾炎手术麻醉中的护理配合[J]. 中国保健营养,2012,06:471-472.

再手术临床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交界性卵巢肿瘤,再分期手术,预后

交界性肿瘤是在临床表现和组织学形态上都介于完全良性和恶性之间的一组肿瘤,在1929年由Taylor首先提出。1971年交界性卵巢肿瘤被FIGO列为卵巢肿瘤独立的临床和病理学类型,1973年WHO命名为卵巢交界性恶性肿瘤,1999年WHO新分类为交界性肿瘤。交界性卵巢肿瘤占所有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0%~20%,常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其平均发病年龄较卵巢上皮性癌年轻10岁。对该类肿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但由于交界性卵巢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及术中诊断的局限性,有一部分患者术后面临着是否接受再分期手术的可能性。我们回顾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诊的外院初次手术时未全面分期而在本院行再分期手术的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11例,并查阅文献,对再分期手术的意义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例患者年龄19~56岁,平均34.1岁,其中7例患者有生育要求(19~34岁)。外院初次手术分期:ⅠA期9例,ⅠB期2例;组织学类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7例,黏液性交界性肿瘤3例,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1例;两次手术时间间隔:<1个月3例;1~3个月2例,>3个月6例。

1.2 初次手术方式

11例患者中因盆腔包块(8例)、急腹症(3例)而在外院手术。单侧卵巢肿瘤剥除术6例,双侧卵巢肿瘤剥除术2例,单侧附件切除术3例;其中腹腔镜方式共3例(单侧附件切除术2例、单侧卵巢肿瘤剥除术1例)。术中肿瘤破裂共1例(腹腔镜下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术中未行冰冻病理检查者8例,余2例为浆液性囊腺瘤,1例为黏液性囊腺瘤。所有病例术中均未行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

1.3 再分期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再分期手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和(或)放疗,再分期手术和初次手术时间间隔10~305天,平均间隔91.3天。手术均取下腹左旁正中纵切口。手术方式根据2012 NCCN指南,进腹后先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全面探查腹盆腔各脏器,对可疑者取活组织检查。对有生育要求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再分期手术(切除横结肠以下的大网膜、阑尾、盆腔淋巴结和患侧附件,保留子宫和健侧输卵管卵巢;若为双侧肿瘤,则行卵巢肿瘤剥除术);而对无生育要求的患者按照卵巢癌的手术方式进行,切除子宫、双附件、横结肠以下的大网膜、阑尾和盆腔淋巴结;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者则一并切除。11例再分期手术后均无肉眼可见病灶残留。

2 结 果

2.1 再分期前后FIGO分期变化

初次手术分期根据初治医院手术记录及病理切片经我院病理科会诊结果确定。再分期手术后根据FIGO 2000卵巢恶性肿瘤分期标准再分期,在接受再分期手术的患者中,有4例FIGO分期提高,占36.4%,其中包括1例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ⅠAⅠC),1例子宫内膜样交界性卵巢肿瘤(ⅠAⅠC)和2例浆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ⅠAⅠB;ⅠBⅠC),详见表1。而再分期手术中仅发现1例肿瘤残留于对侧卵巢,但腹腔冲洗液中3例发现肿瘤细胞(其中1例初次手术为腹腔镜术中肿瘤破裂)。

2.2 再分期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

11例再分期手术时间是100~190分钟,平均150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00~600 ml,平均420 ml,均未输血。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症:盆腔淋巴囊肿1例。

2.3 化疗和随访

术后对分期提高为ⅠC期的3例患者给予了TP(紫杉醇和顺铂)方案全身化疗了4~6个疗程。再分期术后随访至今,共随访18~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2.6个月,分期未改变的7例患者和分期提高的4例患者均无复发。

3 讨 论

由于交界性卵巢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较困难,而术中的冰冻切片作为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有着重要的地位。Kayikçioglu等[1]报道,术中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诊断的符合率为72.7%。张振宇等[2]报道交界性卵巢肿瘤误诊率为15.7%,究其原因,主要是取材不全。交界性卵巢肿瘤的诊断需严格按照WHO的诊断标准,另外取材的完整性、阅片医师的经验及观察细致的程度均影响诊断的准确性。综合文献报道,交界性卵巢肿瘤冰冻切片的正确诊断率为58%~86%,可能有浸润性小的病灶遗漏,造成漏诊的危险性,但相反,若冰冻切片报道过度,则可能导致过度手术。

手术是交界性卵巢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2012版NCCN指南对交界性卵巢肿瘤初次手术方式的建议同于上皮性卵巢癌,尽量切除所有肉眼所见病灶并行全面分期手术,即切除子宫、双附件、腹膜多点活检,腹腔冲洗液或腹水细胞学检查。对于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切除阑尾是必要的[3]。而由于女性生育年龄的延后,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希望得到满意手术治疗的同时亦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结合交界性卵巢肿瘤的特点及NCCN指南,我们建议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术后密切随访。

由于不同级别医院对交界性卵巢肿瘤认识的差异和术中冰冻的局限性,一部分患者在初次手术时未能接受全面分期手术。综合文献报道,在初次手术中能够进行全面分期的患者仅12%~38%[4,5,6]。Snider等[7]对27例初次手术未全面分期而接受再分期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13例浆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中有5例经过再分期手术后FIGO分期提高,而12例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FIGO分期未变。对于肉眼观局限于一侧卵巢的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鲜有卵巢外受累,但若存在卵巢外病变,则建议行再分期手术;而对于浆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由于腹膜种植发生率约35%,盆腔淋巴结受累率约27%,故而建议行再分期手术。Zapardiel等[8]为了评价再分期手术在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中的价值,对70例初次手术未完成分期而接受了再分期的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2%的浆液性肿瘤患者分期提高,4%的黏液性肿瘤患者分期提高,再分期术后平均随访60.4个月,总体生存率却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研究提示再分期手术对这类患者并未显示出有意义的影响,尤其是FIGO分期明显高于Ⅰ期以及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因此,再分期手术的实施应个体化,需考虑初次手术盆腔、腹腔探查的充分性、病理类型及高危因素等。

由于腹腔镜的优点和术者腔镜操作技巧的提高,较开腹手术,越来越多的手术医生和患者更倾向于选择腹腔镜手术。但腹腔镜手术是否适宜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目前仍存在争议。Romagnolo等[9]对113 例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腹腔镜组囊肿破裂发生率为67%,剖腹手术组为11%。而本组资料11例接受再分期手术的患者中,腹腔镜手术3例,其中1例发生肿瘤破裂并导致分期提高(1/3);但开腹手术8例中3例患者分期提高(3/8),究其原因,可能与初次手术中未能进行全面探查、未取腹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相关。故结合文献报道,在考虑进腹方式时,需结合肿瘤的大小和术前诊断进行决策,对于肿瘤直径小于5 cm者可选择腹腔镜探查[10],而肿瘤径线大或术前怀疑为交界性或恶性肿瘤时则建议选择开腹探查,同时术中需进行全面盆腹腔探查。

本组资料中初次手术未完成分期而接受再分期手术的11例患者中,有4例FIGO分期提高,包括1例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1例子宫内膜样交界性卵巢肿瘤和2例浆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Zapardiel等[8]认为再分期手术有助于明确某些患者肿瘤的分期,但对患者的治疗和总生存期的影响与未进行再分期手术的患者无显著差异。2012版NCCN指南对接受了分期不完全手术的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后续治疗需结合患者的生育要求,若有生育要求,根据有无浸润性种植病灶选择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或观察;同样,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根据有无浸润性种植病灶也可选择全面分期手术,或观察或按照上皮性卵巢癌进行治疗。指南强调了术中具体情况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有无浸润性种植。而本组资料中对于再分期术后的患者随访至今均无复发,但分期提高的3例患者术后接受了化疗。结合文献,我们认为是否进行再分期手术需结合患者初次手术探查的彻底性、肿瘤的组织学亚型和患者的观点综合考虑[11],对浆液性肿瘤患者可能有益,但同时需要更大样本的资料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评价再分期手术在交界性卵巢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Kayikioglu F,Pata O,Cengiz S,et al.Accuracy of frozen section di-agnosis in borderline ovarian malignancy[J].Gynecol Obstet Invest,2000,49(3):187-189.

[2]张振宇,洪婉君,李凌,等.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9(33):556-559.

[3]TropéCG,Kaern J,Davidson B,et al.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J].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2012,26(3):325-336.

[4]Fauvet R,Boccara J,Dufournet C,et al.Restaging surgery for women with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results of a French multicenter study[J].Cancer,2004,100(6):1145-1151.

[5]Gershenson DM,Bevers MW,Lucas KR,et al.The current status of surgical staging of 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 tumors[J].Cancer,1999,85(4):905-911.

[6]Zanetta G,Rota S,Chiari S,et al.Behavior of borderline tumors with particular interest top resistance,recurrence,and progression to inva-sive carcinoma:a prospective study[J].J Clin Oncol,2001,19(10):2658-2664.

[7]Snider DD,Stuart GC,Nation JG,et al.Evaluation of surgical staging in stage I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ovarian tumors[J].Gynecol Oncol,1991,40(2):129-132.

[8]Zapardiel I,Rosenberg P,Peiretti M,et al.The role of restaging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Gynecol Oncol,2010,119(2):274-277.

[9]Romagnolo C,Gadducci A,Sartori E,et al.Management of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Results of an Italian multicenter study[J].Gynecol Oncol,2006,101(2):255-260.

[10]Maneo A,Vignali M,Chiari S,et al.Are borderline tumors of the ovary safely treated by laparoscopy[J].Gynecol Oncol,2004,94(2):387-392.

再手术临床效果

再手术临床效果(精选11篇)再手术临床效果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所研究的36例胆道结石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