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子宫角部妊娠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子宫角部妊娠范文(精选5篇)

子宫角部妊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B超检查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9~40岁, 平均28.3岁。初次妊娠5例, 2次以上妊娠33例;既往有流产史33例。来诊时无停经史2例, 孕周为5周1例, 6~10周32例, 11、13、20周各1例。停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32例, 下腹部一侧隐痛20例, 突发性腹痛3例。超声检查前曾行人工流产刮宫术22例, 其中14例为外院转入。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西门子G60。探头频率为3.5~5.0 MHz。经腹超声检查:患者膀胱适度充盈后仰卧位, 在下腹部作纵、横、斜多切面扫查, 观察子宫、卵巢和宫旁组织。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排空膀胱后截石位, 阴道探头表面涂上适量耦合剂, 外套避孕套 (注意排空气体) 。将探头置于子宫颈或阴道穹隆不同部位, 利用旋转、倾斜等手法作纵、横、斜多切面扫查, 观察子宫、卵巢和宫旁组织。

1.3 诊断依据

停经史及 (或) 下腹疼痛伴阴道不规则流血。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大于正常值。超声检查子宫角部近宫腔侧探及妊娠囊或妊娠残留物。子宫角不对称增大, 向宫角部扫查可及宫角一侧向外突出扩大。

2 结果

38例子宫角部妊娠超声检查正确诊断22例, 占58%, 可能诊断9例, 占24%, 误诊7例, 占18%。38例子宫角部妊娠声像图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 胚囊型:子宫不对称增大, 宫腔扫查未及胚囊光环回声, 但向两侧宫角部位扫查, 发现宫腔波即将消失或消失的同时可出现胚囊光环, 有时囊内可及卵黄囊或胚芽组织或胎心搏动。该侧子宫角部突出明显, 胚囊外侧缘距宫角浆膜层0.5~0.8 cm, 即胚囊外侧缘可及极薄的肌层环绕, 仔细观察与宫腔相通。本研究胚囊型占13例, 其中确诊前诊断为子宫角部妊娠5例, 子宫角部或间质部妊娠6例, 间质部妊娠2例。回顾性分析误诊为间质部妊娠的原因, 除子宫角部突出明显, 宫腔显示欠清外, 主要因观察、分析不细所致。 (2) 不均质包块型:子宫不对称增大, 宫腔扫查未及妊娠物。向两侧宫角部位扫查, 一侧突出的宫角内可探及团状不均质回声似蜂窝状结构强弱相间, 但边界尚清, 本组该型占8例。确诊前仅3例考虑为子宫角部妊娠可能;另3例因为后倾子宫, 将宫角突出的不均质包块误认为宫旁包块而误诊为异位妊娠;2例因为无明显停经史, 阴道不规则流血分别40余天和2个月余, 声像图为蜂窝状结构而误诊为宫壁滋养叶细胞肿瘤。 (3) 残留型:子宫增大不明显, 宫腔扫查未及胚囊或妊娠物。向两侧宫角部位扫查, 一侧宫角稍突出, 内及环状暗区间有强回声或团状强回声, 与外侧缘肌层分界清楚, 本型17例。其中诊断为子宫角部妊娠8例, 子宫角部妊娠人工流产不全9例。15例行超声指引下刮宫术, 其中11例吸刮成功;4例吸刮失败后3例改为腹腔镜下刮宫术, 1例改为宫腔镜下取妊娠残留物证实诊断。23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角部妊娠。

3 讨论

超声诊断宫角妊娠的重点:一是要注意横切子宫, 观察两侧宫角是否对称, 有无一侧宫角膨大、突出;二是注意孕囊位置, 孕囊偏离宫腔, 周边包绕均匀的子宫肌壁回声, 内膜回声距宫角部包块较近;三是子宫的正中矢状切面显示完整子宫内膜回声, 而孕囊不显示, 孕囊清楚显示时, 宫内膜显示模糊;宫角妊娠破裂, 流产形成的包块, CDFI检查包块周边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环绕;双侧卵管显示清晰[1]。本组38例患者, 误诊7例, 其中2例误诊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超声提示宫角旁混合性团块, 向子宫外突出, 盆腔有积液, 但未仔细观察包块周围有无子宫肌壁回声, 团块与宫角的关系, 以及团块与子宫内膜的距离而误诊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2,3]。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子宫纵切时孕囊位于近宫角部位, 极度靠近浆膜层, 孕囊光环与宫腔不相通, 在宫腔回声消失后出现孕囊光环, 横切孕囊外侧或包块周围无肌层回声, 或靠子宫角部有少许肌层回声包绕, 子宫两侧宫角基本相等, 当宫角妊娠包块型内部回声杂乱, 呈蜂窝状结构时, 还需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宫角浸润鉴别, 后者CDFI显示症灶内异常丰富的五彩镶嵌血流信号, 可见较大的血窦, 频谱多普勒显示低阻型血流频谱, 若鉴别困难, 应连续观察, 结合病史及血HCG测定分析, 宫角妊娠包块型还需与盆腔炎性包块和黄体破裂的包块进行鉴别, 对于超声检查无异常, 而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 需动态测血HCG值变化, 复查超声, 避免异位妊娠、宫角妊娠的漏诊。根据宫角妊娠的类型, 患者的生育要求, 可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法[3], 对于破裂的宫角妊娠, 腹腔有内出血, 停经时间超过8周, 子宫外形不规则, 宫角突出明显, 包块直径大于5 cm, 宜开腹手术, 包块直径小于5 cm, 可行腹腔镜手术, 对于生育要求迫切的患者, 者停经时间不长 (6~8周) , 孕囊位置近宫腔, 包块直径小于4 cm, 可在超声监视下行吸刮术或清宫术, 有条件者, 可在宫腔镜下刮宫, 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反复宫腔操作。对于反复清宫或腹腔镜术后宫角妊娠, 包块直径小且超声监视下行清宫术又十分困难的患者, 可行化疗作为补充治疗手段, 同时, 密切随访患者的血HCG及超声动态观察包块的变化。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子宫角部妊娠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患者超声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胚囊型13例, 在宫腔波即将消失或消失的同时可探及胚囊光环, 与宫腔相通。不均质包块型8例, 在突起的宫角内可探及团状不均质回声似蜂窝状结构强弱相间。残留型17例, 在突起的宫角内可探及环状暗区间有强回声或团状强回声与宫腔相通。结论 胚囊型易被忽视, 妊娠早期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

关键词:妊娠,子宫角,超声

参考文献

[1]罗奕伦, 王慧芳, 佘志红, 等.经阴道彩色多普勒对宫角妊娠诊断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 2004, 17 (10) :652-654.

[2]阴梅云, 卜鲜录, 文顺金, 等.超声检查对子宫角部妊娠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2, 11 (5) :318-319.

子宫角部妊娠 第2篇

关键词: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宫颈妊娠;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9-0039-01

宫颈妊娠及子宫下段切口妊娠的实际临床发病率极低,不到异位妊娠临床总发病率的1%[1]。本文对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患者应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62例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中未产妇19例,经产妇12例;患者年龄27岁-46岁,平均年龄(34.2±0.6)岁;持续出血时间4 d-19d,平均持续出血时间(9.4±0.8)d。治疗组中未产妇21例,经产妇10例;患者年龄25 岁-45岁,平均年龄(34.4±0.5)岁;持续出血时间5 d-19 d,平均持续出血时间(9.3±0.9)d。2 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采用常规子宫切除术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式采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2 组患者机体状态复常时间、手术后各项病情治疗指标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

1.4 疗效评价

治愈:持续出血等基本消失或者完全消失,人绒毛膜促腺激素(HCG)水平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持续出血等明显减轻,HCG 水平的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持续出血等临床症状表现经治疗后没有任何好转,检查结果显示HCG水平异常[2]。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机体状态复常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对照组应

用常规子宫切除术治疗后(7.34±1.53)d,患者机体状态完全恢复正常,术后共计住院治疗(11.84±2.06)d;治疗组应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5.12±1.07)d,患者机体状态完全正常,住院治疗(8.44±1.18)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1(机体状态复常间)=11.2351,t2 (术后住院治疗时间)=12.332,P<0.01]。

2.2 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病情治疗效果对照

组应用常规子宫切除术治疗后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64.5%;治疗组应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后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90.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由于患者宫颈平滑肌组织相对较少,收缩力差的弹力纤维含量较高,在妊娠后易由于宫颈收缩乏力而最终导致大出血;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则由于受精卵着床、发育的位置在子宫下段切口的瘢痕组织内,随孕囊发育而不断增大,易导致子宫发生破裂,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以往临床多采用子宫切除方式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32]。应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对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的患者实施治疗主要具有以下优点:①与全身化疗治疗方式比较,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的实际用药量较小,可更有效将胚胎组织杀死,比化疗产生的副反应更小;②可对出血进行有效控制,在清宫术中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大出血的发生;③避免了中转手术,可避免切除子宫,保存生育能力,保证患者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 兰为顺,杨文忠,袁先红等.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在宫颈妊娠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5(3):289.

[2] 黎雪琴,张建廷,高永新,等.宫颈妊娠的介入治疗[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0(3):222.

[3] 贺素明. 应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的临床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2,21(7):121-122.

子宫角部妊娠5个月破裂1例报告 第3篇

1病例介绍

患者, 19岁, 因停经20+4周, 下腹胀痛16h, 于2012年10月20日入院 (住院号1213077) , 平素月经规律, 孕2产1, 曾顺娩一女婴, 末次月经2012年5月29日。患者发病当晚因开门不慎跌倒后感下腹胀痛, 为持续性腹痛, 开始以下腹痛为主, 后转为满腹胀痛, 无阴道出血。入院查体:体温36.8℃, 脉搏120次/min, 呼吸24次/min, 血压80/40mmHg (1mmHg=0.133kPa) 。患者由平车推入, 神志清, 皮肤苍白, 腹膨隆, 满腹压痛明显, 腹部移动性浊音 (+) 。产科检查:宫底位于脐上二指, 未及宫缩, 子宫轮廓清楚, 无胎心音,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约10ml。彩超示:中期妊娠, 未见胎心搏动, 中等量腹腔积液。血常规:WBC 30.1×109/L, HB 74g/L。在全麻插管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子宫不对称增大, 左侧宫角部突出, 可见一破裂口, 大小约3cm×2.5cm, 可见胎盘组织及出血点, 腹腔积血3 400ml。输入浓缩红细胞6U及血浆700ml, 扩大破裂口子宫, 取出一死亡胎儿, 娩出胎盘及蜕膜组织, 行子宫修补术。出院诊断:左侧子宫角部妊娠破裂。

2讨论

子宫角部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近子宫与输卵管口交界处的子宫角部, 子宫角部妊娠可有多种并发症, 常见的是流产、子宫破裂和胎盘滞留等[1]。子宫角部妊娠多数在妊娠12~16周发生流产及破裂, 一旦破裂出血量大, 容易造成失血性休克, 导致产妇死亡[2,3], 但该病无特异性体征, 容易误诊[3]。为正确诊断子宫角部妊娠, 防止子宫破裂, 应定期进行产检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子宫角破裂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4]) ,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该患者无药物流产、人流及剖宫产史, 在妊娠20+4周因跌倒诱发子宫角破裂, 实属罕见。

参考文献

[1]单整贤, 黄美荣.子宫角部妊娠破裂1例 (J) .中国医药指南, 2005, 3 (10) :1214.

[2]赵彤, 张静.子宫角部妊娠4个月破裂1例报告 (J) .山东医药, 2008, 48 (3) :99.

[3]彭冰, 杨太珠.子宫角部妊娠误诊致子宫破裂3例分析 (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4) :252-253.

子宫角部妊娠 第4篇

患者,女,25岁,已婚,因“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46 d,下腹痛9 h”于2010年12月30日入院,患者因输卵管因素于2010年11月14日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移植受精卵2枚,术后予以黄体酮30 mg,2次/d,静脉滴注,保胎治疗,胚胎移植术后29 d行阴道B超提示:宫内早孕,单活胎。术后47 d,凌晨3时许出现下腹痛,难以忍受,无阴道出血,伴肛门坠胀,冒冷汗,急来笔者所在医院,B超示:增大的宫腔内见38 mm×37 mm的孕囊,见胚芽及心管搏动,左侧角部见33 mm×30 mm的孕囊,见胚芽及心管搏动,子宫后方见54 mm×30 mm的液性暗区。β-hCG:19690 mIU/ml。既往史:孕3产0,宫外孕2次,2008年因“宫外孕”行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取胚术,2009年宫外孕药物保守治疗一次。入院查体:BP 90/60 mm Hg,P 100 bpm,左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妇检:阴道畅,未见血液;宫颈光滑,举痛;宫体平位,增大如孕2月大小,左侧角部突起,质软,压痛明显。入院诊断:(1)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2)宫内妊娠。(3)角部妊娠破裂。立即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前位,质软,左侧角部膨大,可见一直径约3 cm的破口,活动性出血,右侧宫底部可见一直径约1 cm的肌瘤样结节突起,双侧附件与网膜、阔韧带粘连,盆腔大量出血,约2000 ml,完整取出角部胚胎,见破口与另一胚胎无相连,行左侧子宫角部妊娠胚胎取出术。术中尽量减少对子宫牵拉,电凝,轻柔操作,术后予以黄体酮30 mg,2次/d,术后第2天复查β-hCG为107081 mIU/ml,术后无出血;术后第7天行阴道B超示:增大的宫腔内见胎儿活动,坐高43 mm;住院保胎8 d出院;术后定期产检,于2011年8月剖宫产一女婴,外观无异常,生长发育良好。

2 讨论

宫内外同时妊娠(HP)也称复合妊娠,是指宫腔内妊娠(IUP)与异位妊娠(EP)同时存在的一种病理妊娠性疾病。在自然受孕的妇女中发病率极低,约为1/30 000,随着促排卵治疗的应用、辅助生育技术的开展,HP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宫内外同时妊娠几率增加至1%~3%。胚胎移植术是宫内外同时妊娠发生的高危因素,阴道B超能及早诊断。角部妊娠属于异位妊娠特殊类型,破裂后会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其预后好坏与是否能及早诊断及及时手术密切相关。对于此类宫内妊娠合并角部妊娠,是否保留宫内胚胎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念,若保留宫内胚胎,孕期有流产、胎儿畸形,特别是孕晚期产时有子宫破裂的可能。本例报道因“输卵管因素”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移植胚胎2枚,术后46 d出现腹痛、肛门坠胀、冒冷汗等宫外孕破裂症状,行阴道B超证实为角部妊娠破裂,宫内胚胎存活,手术指征明显,是否保留宫内胚胎也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考虑到患者为珍贵胎儿,B超提示宫内胚胎存活,且术中子宫角部破裂处与宫内胚胎着床处相隔尚远,估计术中行角部胚胎取出及缝合等操作尚不影响宫内胚胎,遂仅行子宫角部妊娠胚胎取出术,保留宫内胚胎。术后行保胎治疗,孕期严密监测母儿情况,近预产期剖宫产终止妊娠娩一正常活女婴。所以宫内外妊娠需结合hCG、B超、患者一般情况及术中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术中动作轻柔,减少术中对子宫的牵拉、电凝,术后及时保胎,严密监测,可以给宫内胚胎一个生存机会。

宫角部妊娠2例超声诊断与分析 第5篇

例1:患者, 女, 32岁, 因停经45d, 于当地医院查尿妊娠试验 (+) 行人工流产术, 吸出物不详。术后仍感恶心、呕吐, 再次就诊该院, B超提示子宫内见妊娠囊, 再次行吸宫术失败, 随来我院, 拟“早孕”收入我院。妇检:外阴正常, 阴道壁无充血, 宫颈光滑着色, 子宫前位, 增大如孕50d大小, 无压痛, 左侧附件区稍厚, 无压痛, 右侧附件未及异常。B超检查示:子宫增大, 宫腔靠左侧角部可探及28mm14mm18mm大小妊娠囊, 囊内可见少量胚芽组织, 但未见原始心管搏动。诊断宫角妊娠。遂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子宫如孕50d大小, 左侧角部明显前突, 呈紫蓝色, 左侧子宫圆韧带位于包块外侧, 子宫后面观无变形, 双侧输卵管、卵巢无异常, 诊断为左侧宫角妊娠, 遂行病灶切除术, 术后病理报告为胚芽组织。

例2:患者, 女, 35岁, 因停经50d, 阴道不规则流血8d来诊, 患者既往月经规则, 停经42d后出现轻微恶心, 并开始出现少量阴道流血, 量时多时少, 明显少于平时月经量, 停经后常有右下腹隐痛不适, 能忍受。妇科检查:外阴正常, 阴道内见少量暗红色血液, 宫颈着色, 光滑, 子宫后位, 增大约50d妊娠大小, 双侧附件区无异常。B超检查示:孕囊约26mm15mm19mm大小, 囊内见胚芽, 无心管搏动。初步诊断:早孕。遂行人工流产术, 术中探宫腔9.5cm, 吸刮出宫腔内容物约10g左右, 未见明显绒毛组织, 术后阴道流血不多, 给予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同时嘱1周后复查, 有异常情况随诊。1周后患者来院复查, 自述仍有少量阴道流血, 恶心症状未消失, 再次查B超检查示:孕囊仍30mm17mm22mm大小, 囊内见胚芽, 无心管搏动。做妇科检查示:子宫后位, 子宫右侧宫角稍突起, 有压痛, 两侧附件未及明显异常。在B超引导下再次行吸宫术, 探宫腔10cm, 但始终无法触及孕囊, 且阴道流血增多, 考虑宫角部妊娠, 收住院行剖腹探查术, 经手术确诊为右侧宫角妊娠, 遂行病灶切除术, 病人1周后出院, 病理报告证实为胚芽组织。

2 讨论

宫角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角部, 并在此生长发育。宫角妊娠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不同, 其受精卵附着在输卵管口近宫腔侧, 胚胎向宫腔侧发育生长而不是向间质部发育[1]。实际上, 此处孕卵的生长发育既占据输卵管间质部亦占据宫角部。临床上均表现为子宫角一侧增大, 但宫角妊娠以圆韧带外移, 间质部妊娠以圆韧带内移为特征。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不清, 可能仍主要为炎症。另外, 外界的机械压迫, 如宫角部肌瘤生长, 可使受精卵运行受阻, 导致子宫角部妊娠[2]。

宫角妊娠是临床少见的产科疾病。临床医师、B超医师应对其提高认识。对其早期诊断首选超声检查, 超声表现为:孕囊位于子宫角部位, 并与子宫内膜连续, 而且周围见完整的肌壁层。但是, 其B超孕囊图像易与肌瘤变性的图像混淆, 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需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子宫角处的子宫肌瘤鉴别。 (1) 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鉴别。间质部妊娠系指孕卵在输卵管通入子宫角的肌壁内着床发育。由于其管腔周围肌层较厚, 妊娠可发展到3~5个月才发生破裂。间质部妊娠在超声图像下, 纵切时子宫增大, 宫底部膨隆, 胎囊光环极度靠近宫底, 胎囊上部围绕的肌层不全或消失, 宫腔内可见蜕膜。横切时, 可见胎囊偏于宫腔一侧并呈偏心园状, 同样, 其周围肌壁不完整。宫角妊娠的胎囊光环虽亦为偏心园状, 但其周围有完整的肌壁围绕。 (2) 同子宫角处的子宫肌瘤鉴别。子宫肌瘤无停经史, 并无腹痛、贫血等症状。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 一侧宫角可见一实质性弱回声或稍增强回声团块, 边界清, 周边可见低回声晕, 无蜕膜反应形成的假孕囊现象, HCG阴性。

综上所述, 宫角妊娠属产科少见病, 术前诊断较困难, 误诊率也较高, 一般早期靠B超协助诊断。宫角妊娠患者, 由于宫角处肌层较厚, 妊娠后破裂时间往往较晚, 且宫角部位血液循环丰富, 一旦破裂, 则出血较多, 并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如果B超能直接见到宫角处胎囊和胚胎组织,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避免危急情况的发生。因此, B超对宫角妊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宫角妊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的2例宫角妊娠的超声诊断资料。结果 对疑似宫角妊娠的患者, 早期应该采用B超作为确诊的重要手段。结论 B超对宫角妊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宫角部妊娠,超声,诊断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74.

子宫角部妊娠范文

子宫角部妊娠范文(精选5篇)子宫角部妊娠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B超检查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