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精选10篇)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 第1篇

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

造成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小儿自身的体质较差、营养不良、贫血等。除了小儿自身的因素外, 与小儿的生活环境也密切相关。有统计表明[3], 当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 这与空气污染有一定的关系。还有研究表明[4], 现阶段小儿肺炎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就是肺炎支原体 (M.Pneumonia, MP) , 其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兼性厌氧且能够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 直径125~250μm, 通过直接黏附在宿主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上, 破坏呼吸道的黏膜, 刺激患儿分泌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造成了呼吸道水肿与狭窄。MP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如果健康人体质差, 自身免疫力较低, 很容易吸入患者打喷嚏或者咳嗽时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造成感染, 进而引发呼吸道感染或者流行性感染, 同时严重MP感染者也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脏以及皮肤等肺外表现, 因此早期明确诊断, 早期治疗尤为重要[5]。

诊断

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早期没有明显的典型性临床症状, 与普通流感的临床症状相同, 所以在临诊治中非常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治, 需要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 进行实验室检查, 进一步地确诊, 提高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效果[6]。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X线胸片、心电图、痰支原体培养、痰细菌培养以及尿、血常规等检查进行全面体检。其中杨姿荣通过对10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采用X线检查发现, 本组患者表砚为均匀实质影改变, 诊断阳性率100%[7]。目前, 临床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为MP-Ig P抗体检测, 其中Ig P是MP的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较高, 临床MP-Ig P抗体检测的方法主要有明胶颗粒凝聚试验 (PLA) 、CFT试验以及酶联免疫法 (ELISA) 。而王增祺等学者通过对75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μ-捕获ELISA方法检测抗-MP-Ig M, 同时还实施血清冷凝集试验检查, 结果发现, 750例患者中抗MP-Ig M阳性125例, 阳性率16.7%, 而CAT法阳性81例, 阳性率10.8%[8]。141例诊断为MP感染患者中, 抗-MP-Ig M的敏感性76.6%;冷凝集试验的敏感性56.7%, 而抗-MP-Ig M与CAT联合检测检出率达90.1%。说明抗-MP-Ig M与CAT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MP检测率。

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多以药物为主, 其中, 临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激素以及中医治疗等其他方法。 (1) 抗生素治疗:肺炎支原体是能够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 由于其结构缺乏细胞壁, 所以头孢菌类、青霉素类等靶向位于病原体的细胞壁的抗生素治疗肺炎支原体无效。有关学者研究表明[9], 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肺炎支原体的敏感性很高, 但是耐药性低, 且此类抗生素对于小儿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肺炎支原体的耐药性较高, 所以此种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常用的药物, 临床目前主要以阿奇霉素为主。吴绮等学者研究报道表明[10], 通过将48例患者分别采用支原体肺炎的常规治疗和阿奇霉素治疗后发现, 阿奇霉素治疗的总有效率95.8%,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85.4%。 (2) 激素: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阻断免疫学机制, 其对于严重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吴跃进通过对108例儿童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分别给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和常规治疗后发现[11], 两组患儿血清CRP、ESR、IL-2及IL-6等炎性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但激素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显著 (P<0.05) , 认为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效果较为显著。 (3) 中西医结合:中药治疗中, 只有掌握痰瘀同治的原则, 灵活应用化痰祛瘀药物, 能够使肺络疏通, 血和气顺、瘀消痰化, 促使肺之宣肃恢复正常, 在此基础上加上西药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余君通过对对照组40例采用阿奇霉素单独治疗和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现[12], 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00%, 同时治疗组不良反应也低于对照组。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 第2篇

【关键词】 石椒草咳喘颗粒; 小儿;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约占小儿肺炎10-20%,其病原体为支原体,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无细胞壁,一般抗菌素无效[1],其首选药物为大环内脂类抗菌药如阿奇霉素等。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患兒在经过足疗程的大环内脂类药物治疗后无法痊愈,且复发率比较高。本研究旨在通过石椒草咳喘颗粒与大环内脂类药物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的比较,探究石椒草咳喘颗粒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患者86例,将所有观察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5.28±0.51)岁,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2±0.45)岁。本组资料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并排除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炎以及哮喘等其他常见的肺炎。两组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并对阿奇霉素不产生过敏反应。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石椒草咳喘颗粒进行治疗,具体方案:阿奇霉素,10mg/kg,静脉滴注,5天后改口服,剂量不变,2次/天,同时服用石椒草咳喘颗粒,0.16g/kg,3次/天,疗程2周。对照组单用阿齐霉素,方案为阿奇霉素,10mg/kg,静脉滴注,5天后改口服,剂量不变,2次/天,疗程2周。2周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X线胸片检查结果。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4级,有效为痊愈、显效和进步的合计,计算总有效率,以此评定临床疗效.

1.4 不良反应 与药物肯定相关或者可能相关的症状记为不良反应。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有效37例,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有效35例,总有效率81.4%(表1),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愈12例,治愈率27.9%,对照组治愈7例,治愈率16.3%,两者有显著差异(χ2=2.7003,P<0.05)。治疗组咳嗽、发热、肺内湿罗音等临床症状与体征好转时间以及病程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胸片检查结果两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也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的发展,支原体肺炎的诊出率不断增加,近年来,发病年龄有逐渐变小的趋势[2],以往认为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儿童与青年,但在本组中婴幼儿占45%,发病年龄比起以往相对偏小。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为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微生物,能够独立存活,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高发季节为秋冬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刺激性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为主。发病机制尚不清楚[3],有研究表明可能与支原体可以引起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紊乱有关。

大环内脂类药物不仅具有抗菌活性,并且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刺激细胞因子产生以及减少炎性因子的作用[4],可以很好的保护气道。本组资料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大环内脂类药对支原体肺炎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治疗组的治愈率要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表明石椒草咳喘颗粒对支原体肺炎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可以改善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愈率。同时,本组中,治疗组咳嗽、发热、肺内湿罗音等临床症状与体征好转时间以及病程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石椒草咳喘颗粒能够明显改善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与缩短病程,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石椒草咳喘颗粒对于改善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作用不大,但可以明显改善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缩短疗程,改善治愈率,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应该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5-1206.

[2]金晓银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反复发100例〔J〕.陕西中医,2003,24(6):485-486.

[3]王慕逖.儿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3-254.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 第3篇

1 阿奇霉素与喜炎平的联用

阿奇霉素能抑制肺炎支原体, 但其代谢缓慢, 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 不能彻底改善临床症状。喜炎平为纯中药制剂, 能阻断DNA的复制, 从而抑制或杀灭细菌和病毒, 同时喜炎平具有解热、抗感染、镇咳等功效。王永霞[1]通过随机对照观察, 发现两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 可提高常规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 且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的联用

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用抗生素是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 但其胃肠反应严重, 肝功能损害明显, 依从性较差。孙蕾[2]将56例支原体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红霉素、治疗组红霉素+阿奇霉素,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且治疗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P<0.05) 。可见,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联合用药治疗支原体肺炎同单纯用红霉素相比, 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利用度高、组织通透性好、半衰期长、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对减少, 患儿依从性好。

3 阿奇霉素与痰热清的联用

痰热清是我国第一个采用指纹图谱检测标准检测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其注射剂具有抗菌、退热、祛痰、镇咳的功效。黄纯[3]将7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阿奇霉素 (序贯疗法) ;B组阿奇霉素+痰热清, 研究发现B组比A组明显缩短患儿发热时间、咳嗽时间, 消除患儿肺部啰音快, 疗效显著 (P<0.05) , 且用药安全, 患儿依从性较好, 值得推广。

4 阿奇霉素与穿琥宁的联用

穿琥宁为纯中药制剂, 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的药理特性, 同时能抑制内毒素所致的发热及炎症发展,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功效, 能增加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应急能力, 是治疗高热不退或反复发热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与阿奇霉素配伍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协同作用。安呈华[4]通过实验证明, 阿奇霉素与穿琥宁合用治疗支原体肺炎, 对于消除患者发热, 减轻咳嗽, 促进其肺部炎症吸收、啰音消失有明显的疗效, 且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小。但临床治疗过程中, 阿奇霉素与穿琥宁应分别进行静脉点滴, 以免造成莫菲氏滴管堵塞。

5 阿奇霉素与牛黄蛇胆川贝液的联用

周斌[5]采用随机对照观察, 评价阿奇霉素配伍牛黄蛇胆川贝液。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8天和10天治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者联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能缩短病程, 且安全有效, 副作用小。

综上所述, 阿奇霉素虽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 但联合配伍其它制剂, 能取长补短, 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减轻不良反应, 在临床中被推广使用。

摘要:通过几组药物联用的随机对照观察, 评价阿奇霉素与几组药物的临床配伍, 阐述了临床联合用药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阿奇霉素,支原体肺炎,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王永霞.阿奇霉素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10, 4 (6) :443-443.

[2]孙蕾.阿奇霉素联用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56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1, 1:232-232.

[3]黄纯.阿奇霉素联用痰热清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70例疗效观察[J].广西药学, 2010, 32 (2) :188-188.

[4]安呈华.阿奇霉素联用穿琥宁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4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49 (47) :12-14.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4篇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020-02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MPP)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miae,MP)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急性炎症,常并发肺外多种系统的损害,主要累及消化、心血管、泌尿及神经系统等[1],是儿童时期肺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发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为研究MPP发病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收集了我院儿科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88例MPP病例,以非MPP病例为参照,比较两组的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8月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189例经过确诊的儿童肺炎患者,其中MPP组88例,非MPP组101例。MPP组中,平均年龄(7.36±3.59)岁,最小8个月,最大14岁;男52例,女36例;病程1 d~2个月;发病季节分布:春季16例,夏季20例,秋季29例,冬季23例。对照组(非MPP组)中,平均年龄(5.95±2.84)岁,最小6个月,最大13岁;男65例,女36例;病程2 d~2个月;发病季节分布:春季24例、夏季37例、秋季19例、冬季21例。

1.2 纳入标准

MPP病例符合如下诊断标准:①持续剧烈咳嗽,X线可见肺部斑点或斑片状或大片阴影;②有起病缓慢、早期乏力、头痛、咽痛、中等程度发热,突出症状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黏或浓痰;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增高;④血清肺炎支原体IgM阳性。

1.3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由专人及时调查病例资料,记录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症状、体征、病程、实验室检查结果、X线检查结果等。抗体检测:血清IgG、IgM、CH50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根据MP抗体检测试剂盒(日本富士株氏会社MP抗体检测试剂盒,SERODAMYCOII明胶颗粒法)说明书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将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纳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逐步回归法)。

2 结果

2.1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支原体肺炎病例为病例组(y=1),以非支原体肺炎病例为对照组(y=0),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有意义的变量有10个:年龄、胸痛、白细胞升高、IgM、大片实变影、斑片状实变影、结节影、磨玻璃样影、树芽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见表1。

表1 影响支原体肺炎发病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有意义的10个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最后有意义的变量有5个,分别为年龄、IgM、结节影、磨玻璃样影、树芽征,均为支原体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再将逐步回归的结果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来评价模型效果,发现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95%CI:0.829~0.930),说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效果较好,见表2。

3讨论

MPP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肺部感染,发病率高。它主要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随着婴幼儿发病率的增加,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及合并其它病菌感染,肺外脏器损害增加,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儿童健康[2]。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其发病率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30%,而国外文献报道为50%[3],且有逐年上升趋势[4]。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间质性肺炎和急性细支气管炎,通常以头痛、不适、发热和咳嗽逐渐发病,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也可发生无症状感染,对于轻型感染患者,因为临床症状不明显、影像学检查不典型、诊断不明确,容易导致误诊[5,6]。此外,由于早期未引起足够重视而滥用抗生素治疗,除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外,还极容易导致耐药性、药物毒性等严重后果。为此,有必要了解MPP区别于非MPP的临床特征,对于临床鉴别诊断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影响MPP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① IgM血清抗体,起病2周后,1/2~3/4患者冷凝集素试验出现阳性结果,且滴度越高越具有诊断价值,但是IgM抗体产生较晚,且阳性结果可见于病毒感染和溶血性贫血,其敏感性与特异性不是很理想。随着单克隆抗体免疫应激法、核酸杂交技术和PCR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其高效、特异而敏感等优点,对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有重要价值[7]。②年龄 年龄因素的OR值为1.462(95%CI:1.190~1.735),是MPP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组资料中的MPP感染主要集中在5~9岁年龄段,1岁以下感染者少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MPP感染率也有增加的趋势,与张瑛等[8]报道结果相似。这可能是因为初次感染时多见于婴幼儿,但多为隐性感染,出现临床症状者常为儿童或青少年,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初次感染时使幼儿致敏,再次感染时发生I型变态反应产生较重的临床特征。③影像学特征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影(OR=2.724)、磨玻璃样影(OR=3.369)、树芽征(OR=12.954)均为危险因素。胸片上肺部X线表现较临床上肺部出现体征早,可表现多样化,但无特异性,肺部浸润多呈斑片状、均匀的模糊阴影,中、下肺野明显,有时呈网状、云雾状、栗粒状或间质浸润,严重者中、下肺结节影、树芽征,少数病例可有胸腔积液[9,10]。胸部CT可早期发现病变,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综上所述,儿童MPP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影响其发病的临床特征较多,血清学IgM检测仍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临床上为了有效鉴别MPP感染和非MPP感染,除了调查病例的一般资料特征、既往接触史、流行病学史等情况,早期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给予初步判断,晚期(2周后)可通过IgM血清抗体检测给予进一步确诊。在秋冬季节出现阵发性刺激性咳嗽时间较长、治疗效果较差的6~9岁年龄段患儿,尤其是体质较差的患儿,且有支原体接触史者应高度怀疑支原体感染,尽早给予确诊、及时治疗,同时指导家属注意预防。

[参考文献]

[1] 任长娟.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9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9(9):210-211.

[2] 蒋俊晔,曾兰芳.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7):692-695.

[3] 张含,尚云晓. 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J].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5):236-238.

[4] 徐慧香, 张慧燕, 车大钿, 等.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1): 51.

[5] 张先华.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1301-1302.

[6] 严小荣, 钟政武, 王月武.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24例误诊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2008,15(10):48.

[7] 陈建伟,陈卫宇,胡秀华.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实验室检测研究[J].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5):548.

[8] 张瑛,张敏. 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2, 1(2):137.

[9] 吴立文,叶滨.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136例临床分析[J]. 现代医院, 2011, 11(3): 58-60.

[10] 王玉梅.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40例临床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2008,15(11):20.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儿科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都符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 然后根据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42例, 其中男18例, 女24例, 其中有10例<3岁, 22例为4~7岁, 还有10例为8~14岁。观察组共42例, 其中男16例, 女26例, 其中有12例<3岁, 22例为4~7岁, 还有8例为8~14岁。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 结果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治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来看, 其诊断方法有2种, 具体如下: (1) 实验室检查:采集患儿的血液样本, 对血清补体进行试验, 若血清效价的比值达到或者超过1/32, 即可马上判定为阳性反应;对患儿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凝试验, 对Ig M抗体在检测中的阳性状态进行检查即可。 (2) 影像学检查:对患儿的核酸利用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做好标记, 检查肺炎支原体的脱氧核糖核酸的阳性反应[2]。若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均为阳性, 即可确诊。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为:将10 mg/kg的阿奇霉素加入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行静脉滴注, 1次/天。连续治疗5 d后停药4 d。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之后, 可口服, 每天10 mg/kg, 连续用药3 d后停药4 d, 然后继续治疗。观察组采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进行治疗, 将25~30 mg/kg的红霉素注射液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行静脉滴注, 2次/天, 用药1周后口服阿奇霉素, 每天10 mg/kg, 连续用药3 d后停药4 d为1个疗程, 连续进行3~4个疗程的序贯治疗。

1.3 疗效评价指标[3]。

显效:治疗1周后咳嗽等症状消失, 肺部无啰音, 胸片检查显示炎症显著改善;有效:治疗1周后咳嗽等症状减轻, 肺部啰音减轻, 胸片检查显示炎症大部分吸收;无效:治疗1周后患儿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当P<0.05时, 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对照组有20例治疗无效, 总有效率为52.38%;观察组有0例治疗无效, 总有效率为10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15例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35.71%;观察组有6例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14.2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几年来,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虽然各个年龄层均有可能发病, 但是3~9岁儿童为发病的高危人群[4]。患儿患病之注:和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 在临床上会表现出咳嗽、持续发热、头痛、呕吐、咽喉和胸骨下疼痛等症状, 有时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 所以需要尽早诊断和治疗[5]。但是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早期症状和流行性感冒比较相似, 所以很容易出现漏诊。通常情况下, 在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进行临床诊断时, 除了需要询问患儿的病史, 观察临床表现和常规体格检查之外, 还需要联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进行确诊, 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6]。

本组在对患儿进行临床诊断时发现,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X线有明显改变, 其中以单侧病变最为常见[7]。而且, 患儿的白细胞数量和分类可能并不高, 但是在实验室检查中会发现, 他们的血沉和CRP (C反应蛋白) 的水平较高, 其他的尿常规、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则无异常情况[7]。另外, 小儿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 其Ig M抗体会显示升高, 并在28~35 d内达到最高值后下降[8]。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中, 将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起来, 并采用其他的检查手段进行辅助检查, 就可以对患儿准确诊断。

在本组研究中, 使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进行序贯治疗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38%。这一结果表明, 采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具有显著的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方.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67-1168.

[2]何兆坤, 张云, 张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3 (5) :46-47.

[3]钱庆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7 (28) :1107-1109.

[4]吴文利, 吴灶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42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9) :37-38.

[5]张利.3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2 (11) :240-241.

[6]赵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8) :193-194.

[7]卢海燕, 覃娟, 卢海英.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J].当代医学, 2013, 16 (2) :43-44.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8例, 对照组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25~53岁, 平均年龄 (38.6±13.2) 岁;病程3~8 d, 平均病程 (5.2±2.3) d。观察组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24~54岁, 平均年龄 (38.1±13.1) 岁;病程4~7 d年, 平均病程 (5.4±2.5)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以及辅助检查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奇霉素注射液 (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制药厂, 国药准字H20020342) 50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1次/d, 静脉滴注5 d, 改为阿奇霉素分散片 (新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102) 500 mg, 1次/d, 口服, 疗程7 d;观察组患者在应用阿奇霉素的基础上, 同时应用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减进行治疗, 方剂组成:麻黄24 g、杏仁36 g、生石膏48 g、甘草24 g, 水煎服、1剂/d、疗程14 d。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减贝母、黄芩、鱼腥草和瓜蒌。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胸片及血常规恢复正常为痊愈;患者症状体征减轻、胸片及血常规改善但未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或者出现恶化为无效。有效率= (痊愈+显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32例、显效31例、无效5例, 治疗的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患者痊愈14例、显效30例、无效24例, 治疗的有效率为64.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 (9.2±3.4) d, 对照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 (13.8±4.5) d, 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 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发现,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有效的控制感染和消除肺炎支原体是治疗的关键[3]。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 呼吸道传播途径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肺炎支原体感染将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Ig M抗体和Ig G抗体, 导致细胞膜的抗原结构出现变化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由于肺炎支原体本身不具有细胞壁的结构, 因此其治疗应当选择针对干扰病原菌DNA和RNA合成的有效抗生素, 使支原体的蛋白酶受到破坏而发挥治疗作用。阿奇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的药物, 具有较好的抑制病原体合成蛋白质的作用, 在组织和炎性病变处具有较高的浓度, 是一种半衰期长、后效应好的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药物。但是由于阿奇霉素的广泛使用, 导致耐药性菌株的产生越来越多, 肺炎支原体对其产生了明显的耐药性, 因此, 单独的西药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 肺炎支原体肺炎属于“咳嗽、肺炎喘嗽”的范畴, 肺气郁闭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4]。由于患者感受风热、风寒之邪外袭;又因患者脾肺不足、壅滞肺络、生湿酿痰、外遇寒邪而触发、故其病发于肺, 因此宣肺化痰、清热平喘为其治疗的主要治则[5]。麻杏石甘汤是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炙甘草组成。古籍《伤寒论》认为, 该汤剂有辛凉宣泄能清肺、汗出而喘法度良, 定喘除热效力彰的功效。现代中医药研究发现[6], 麻黄性辛甘温, 具有宣肺解表平喘之功效;石膏性辛甘大寒, 具有清泄胃肺、生津之功效, 二者相配为君药, 共同发挥宣肺清热的作用。杏仁可助石膏沉降下行、助麻黄泻肺热, 为臣药, 发挥苦降肺气、平喘止咳的作用。炙甘草即可护胃气, 防止石膏大寒伤胃, 发挥调节石膏、麻黄温寒的作用, 为佐药。诸药相伍, 发挥清宣降之功效, 共奏清肺平喘、辛凉宣泄之功效。

本组研究中, 应用阿奇霉素和麻杏石甘汤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单独应用西药阿奇霉素治疗的对照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 表明中西医的结合治疗能够有效的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者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共同发挥治疗作用。二者的共同应用能够减轻药物毒副作用,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肺炎支原体肺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显著的止咳、平喘、清肺热的功效, 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136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8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应用阿奇霉素的基础上应用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减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平均治疗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92.6%高于对照组患者6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3.2%,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显著的止咳、平喘、清肺热的功效, 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阿奇霉素,麻杏石甘汤

参考文献

[1]施益农, 董克州.清肺平肝饮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30例.四川中医, 2011, 29 (8) :99-100

[2]张晓燕, 赵茹, 刘桂华.阿奇霉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4) :807-808.

[3]刘莹.7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3) :163.

[4]王大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光明中医, 2013, 28 (8) :1721-1722.

[5]王俊霞, 周耀铃, 李静.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8) :3119-3120.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1年7月收治5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 其中男34例, 女24例。患者年龄为1~12岁, 平均年龄 (6.2±1.2) 岁。患儿都有咳嗽、咳痰、发热等表现。患儿的咳嗽为剧烈干咳或咳少许白痰、黄痰。患儿肺部听诊表现为干、湿啰音。所有患儿均进行X线胸片检查, 其结果显示, 肺纹理增粗、模糊、斑片状阴影。58例患儿的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均符合7版《儿科学》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肺炎。

1.2 方法

58例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吸氧、吸痰、雾化治疗等。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应用10 mg/kg阿奇霉素静点治疗, 静点5 d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治疗, 10 d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

(1) 痊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均消失, X线检查显示肺部阴影全部吸收; (2) 有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明显减轻, X线显示肺部阴影大部分吸收。 (3) 无效:患者经治疗无明显改善[3]。

2 结果

所有患儿经治疗, 39例 (67.2%) 痊愈, 15例 (25.9%) 有效, 4例 (6.9%) 无效,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1%。治疗期间9例患儿有胃肠道反应, 给予其应用维生素B6治疗之后明显好转。患儿3个月后到医院进行复查结果显示, 无一例患儿再次复发。

3 讨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为比较常见的疾病, 此疾病在全年都可致病, 但以冬季比较高发。有文献显示, 每3~4年时间此疾病有一个流行的趋势。此疾病流行时的感染率可高达34.7%~66.6%, 这其中有肺炎表现的患者占11.6%~16.6%左右。有文献研究称, 在成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疾患中, 支原体肺炎者达28%, 这与儿童期感染了支原体肺炎后得不到及时和彻底治疗形成迁延性损害有关。此疾病可从飞沫进行传染, 故患儿多为群体发病。此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发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4]。

支原体又称霉形体, 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 其没有细胞壁的结构, 其结构也比较简单, 多数成球形, 没有细胞壁, 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 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支原体可以在特殊的培养基上接种生长, 用此法配合临床进行诊断。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是将红霉素A9-酮基酯化后经Becklman重排, N-甲基化等一系列反应得到的15元氮杂化合物, 也是氮环内酯类 (Azalids) 中的第一个品种。其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支原体所致的疾病。对于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和摩拉卡他菌等所致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合并感染、肺炎等的有效率达90%, 细菌清除率达85%。因为MP微生物学的特征, 故青霉素等药物对治疗支原体没有效果。阿奇霉素是在红霉素药物的结构上进行修饰后的一种药物, 其治疗敏感菌所致衣原体、支原体等传染性疾病的疗效明显[5]。

本组资料采用口服和静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的疗效高达93.1%, 且可明显缩短治疗的时间, 又可降低药物治疗的费用。此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反应, 其和红霉素的不良反应相似, 改善其药物不良反应可给予患者口服应用维生素B6。

综上所述,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使用其静点及口服两种方式治疗可提高治疗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药物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1年7月收治5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病例资料, 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儿经治疗, 39例 (67.2%) 痊愈, 15例 (25.9%) 有效, 4例 (6.9%) 无效,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1%。结论: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使用其静点及口服两种方式治疗可提高治疗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阿奇霉素,支原体肺炎

参考文献

[1]杜宝风, 魏瑞雪, 韩冰.阿奇霉素序贯疗法配合热毒宁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82例[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5) :78-79.

[2]付兰英.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3) :90-91.

[3]彭湘兰.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9) :142-143.

[4]张少莉.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0, 1 (3) :65-66.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研究 第8篇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之一,近年来,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逐年增多,且病情重、进展快,肺外并发症多见,引起临床关注[1]。对本院2009年6月~2010年3月间收治的8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儿均为本院小儿支原体肺炎住院患者,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3~13岁,平均7.8岁。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参考第7版《实用儿科学》:(1)临床特征:发热,持续剧烈咳嗽,X线所见远较体征显著;(2)白细胞大多正常或稍增高;(3)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4)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MP-IgM)阳性或冷凝集素IgM阳性[2]。

1.2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儿有发热、咳嗽,病初多为较剧烈干咳,部分患儿出现喘息,少数患儿有胸痛,体温多为中高热,无明显肺部体征,少数可出现局限性水泡音,肺部体征与其胸片及临床表现不一致,这是与细菌性肺炎的区别之一。1.3辅助检查入院后患儿均进行血常规、血沉(ESR)、CRP、肝肾功能、心肌酶等检查,并做X线胸片、心电图检查,本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1SA)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均为阳性。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在病原学未确定之前予羟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治疗,效果不佳。病原学明确后采用阿奇霉素10 mg/(kg·d)或红霉素20~30 mg/kg,序贯治疗2~3周,静脉用药后体温恢复正常, 病情好转或稳定,改为口服治疗。同时予口服止咳、化痰药物,痰多黏稠或有喘息的患儿应用沐舒坦或喘乐宁雾化吸入化痰止喘,并根据不同并发症行保肝、营养心肌及支持治疗。

1.5 评价标准

痊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理化指标恢复正常;好转:体温恢复正常,主要临床症状大部分或部分消失,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或改善;无效:用药72 h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2 结果

本组疗程2~3周,一般静脉用药1~2周,治愈率为92.5%,临床好转率为7.5%,肺外并发症发生率28.3%,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皮肤、血液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常年均有发病,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起病有急有缓,多数患儿均有发热,体温多在39℃左右,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热,顽固性剧烈咳嗽,肺部体征不明显或出现较晚,需结合胸部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是目前诊断MP感染的最好方法[3]。本组应用特异性免疫凝集方法检测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简单可行,敏感性及特异性高,有助于MP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本组行MP-IgM检测均为阳性。2/3患者肺部听诊时无明显阳性体征,听到啰音或呼吸音减弱仅占1/3,这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重、体征轻的特点相符。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已知最小的非活性生长的致病微生物,但其具有细菌的某些特性:(1)不需要宿主细胞生存,可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2)能分裂繁殖,具有RNA和DNA;(3)对抗生素敏感[4,5]。但它又与细菌不同:没有细胞壁。故治疗MP感染应选择具有影响病原微生物蛋白质合成作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或阿奇霉素仍为首选。以阿奇霉素为代表的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与红霉素相比具有口服易耐受、穿透能力强、半衰期长、最低抑制浓度小等特点,现使用较多[6]。本组病例经红霉素和(或)阿奇霉素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另外,半衰期长,1次/d给药,连用3~4 d,可维持3~4 d有效浓度,用量小,需要液体量也少,点滴时间短,患儿可耐受,且副作用小,便于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病变增多,认为肺炎支原体与肝脏、脑组织、肺组织以及心脏等存在部分共同抗原,致使机体产生相应的组织自身抗体,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肺外靶器官病变,出现肺外并发症[7,8]。本组资料中肺外感染25例,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皮肤、血液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各系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指标,并发症随肺炎好转而治愈。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应特别注意脏器功能的监测和保护,积极防治并发症。

笔者认为,序贯疗法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方便、有效、节省费用,减少交叉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高,肺外并发症发生率高,应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童海燕.重症支原体肺炎56例治疗分析.中国临床医学,2010,17 (5):661-662.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04.-1205.

[3]周晓聪,董琳,徐强,等.小儿反复肺炎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9):748.

[4]梁宇新,王军伟.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9):576-577.

[5]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32-233.

[6]董宗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43-245.

[7]郝凤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18例诊治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701-1702.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 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及抗支原体治疗意义。方法对35例临床确诊为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通过临床观察、胸部X线检查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收治232例MP肺炎患儿中,合并肝功能损害者37例,占15.94%。以食欲不振,呕吐为表现,其他病例缺乏消化系统异常症状。37例均有1项或多项转氨酶增高,结论MP肺炎可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同时由于转氨酶升高,医生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应用产生犹豫,我们在用药前后对肝功能均进行检查,发现用药后转氨酶明显下降,说明支原体感染导致功能损害,而正规剂量阿奇霉素未发现产生功能损害,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肝功能损害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rdae,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今年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前两年,在学校,幼儿园有一定范围的流行,临床上常伴有肺外损害表现。笔者现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37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08~2010年共收治MP肺炎患儿232例,其中合并肝功能损害者37例,占患儿总数的15.94%。37例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岁~3岁25例(67.56%),4--6岁7例(18.91%),8一14岁5例(13.51%)。学龄前儿童占86.48%。本组小儿MP肺炎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临床诊断标准[1]。就诊时合并肝功能的谷丙转氨酶升高者认为有肝功能损害。

1.2 方法:我院确诊MP肺炎者均常规检测肝功能,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除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外,抗支原体治疗前后均进行支原体抗体的检测,抗支原体治疗前指剛确诊后尚未进行抗支原体治疗,抗支原体治疗后指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胸片好转,肝功能和其他检测指标均恢复正常后,检测方法是ELISA法检测血清MP—IgM。抗支原体治疗均选用阿奇霉素(希舒美)。

1. 3 统计学方法:2.3的实验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患儿除肺炎表现外,37例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有食欲不振28例(75.67%),其中伴恶心,呕吐21例(56.76%),伴腹痛16例(43.24%);乏力、精神差症状为主的有5例(13.51%);面色苍白、多汗2例(5.41%);无明显症状者2例(5.41%);未见明显黄疸发生(见表一),部分患儿同时出现2种以上症状。

2.3 治疗与转归:37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中,住院期间肝脏B超均未发现肝脏肿大。抗支原体治疗除选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希舒美)治疗外,同时加用垂盆草口服;除肺部损害外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又超过2个系统共15例,均加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治疗1-2天;高热和胸腔积液患儿短期应用激素(平均使用天数3天)。37例患儿平均入院10天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平均12天恢复正常,平均住院天数14天;加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病例15例,临床控制效果好,平均住院天数16天;37例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或者死亡病例。

3讨论

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在流行高峰期,MP感染所引起的肺炎占所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20%[2]。MP也是呼吸道以外多个器官疾病的重要原因,可以引起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肌肉、关节等器官的疾病,导致心、肝、肾、皮肤等多器官的损害,MP感染肺外脏器受累可高达51.3%,本组共收治232例MP肺炎患儿中,合并肝功能损害者37例,占15.94%,以学龄前儿童发生率高,虽然支原体感染以年长儿多见,但并发肝功能损害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近年来由于对MP感染的认识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逐渐升高。MP感染引起消化系统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与MP直接侵入、免疫介入和产生毒素有关:①MP直接侵入肝脏等消化系统产生病变。②免疫学机制:由于MP抗原与人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组织存在相同抗原,当MP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肺以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从而导致肝脏的免疫损伤。由于MP反复亚临床感染,增加患儿对病原体的敏感性致免疫复合物引起血管的Ⅲ型变态反应,从而导致肺外病变。③如果从血液中分离出MP,提示存在类似病毒感染时病毒血症。MP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肝脏受损。MP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时由于程度不同,使临床有不同的表现,大部分临床表现隐匿,可无症状或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儿有乏力、精神差,除年长儿可自诉,婴幼儿由于表达能力差。症状、体征不典型,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并不低,MP肺炎时,应提高警惕,需区分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或疾病本身所致肝功能损害,随时检测,及时区分,以免延误治疗。 儿童MP肺炎的抗生素治疗主要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目前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在组织中浓度更高,副作用更少[3]。本组患儿经综合治疗多在2周内随肺部症状、体征好转而痊愈,肝功能恢复正常。说明早期正确诊断、合理治疗.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转归绝大部分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对肝功能损害的原因要正确分析,儿童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仍可以使用阿奇霉素,及时复查肝功能。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2]陈克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562—565.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 第10篇

中医认为, 小儿咳嗽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小儿感受外邪, 或外邪入里郁而化热, 痰热壅阻肺络及小儿本身素体娇弱, 体质易寒易热有关, 治宜宣肺止咳。本研究旨在探讨宣肺止咳益胃方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在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儿科住院的患儿120例, 并随机分为2 组, 对照组60 例, 治疗组60 例。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 《实用儿科学 》 第7 版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②符合《小儿肺炎中医诊疗指南》中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的诊断;③患儿均为发病的急性期 (发病≤7d) ;④肺炎支原体抗体≥1:40;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重症肺炎或出现多系统或多器官损害或混合其他感染者;②伴有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③过敏体质或有多种药物过敏的患者。

1.4 剔除标准: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误纳入者;②治疗过程中要换药、加药, 或合并使用本研究禁用的中药, 影响疗效判定者;③实验过程中主动退出的患者;④出现并发症, 不适合接受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是分成两组, 都是持续治疗观察七天为一个疗程。

1.5.1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mg/kg/d, 最大剂量为0.5g/d, 每日1 次, 连服3 日停4 日。

1.5.2 治疗组给予宣肺止咳益胃方, 方药组成: 鱼腥草15g, 麻黄5g, 细辛1g, 杏仁6g, 黄芩10g, 百部10g, 浙贝母20g, 半夏10g, 竹茹10g, 茯苓10g, 甘草3g。 上述药物水煎150ml, 早晚两次分服, 每日1 剂。

1.6 观测指标临床症状、体征、不良反应。

1.7 疗效判定参照 《中医病症疗效判定标准 》[3]。

显效:咳嗽、咯痰、肺部体征明显好转, 体温恢复正常。

好转:咳嗽减轻, 咯痰减少, 体温正常, 肺部体征有所改善。

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

1.8 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纳入样本120 例均为儿科2013 年1 月至2015 年5 月住院患儿, 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均具有均衡性。

2.2 临床疗效治疗七天1 个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组间比较

治疗组60 25 31 4 93.33χ2=5.55

对照组60 21 26 13 75.00 P<0.05

2.3 不良反应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3 讨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 有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免疫学两种发病学说。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致患儿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 如长期感染未愈, 容易导致其他系统感染致病, 迁延难愈, 形成恶性循环。本课题采用宣肺止咳益胃方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该方通过宣肺止咳, 和胃健脾, 恢复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禁锢于研究时间短, 样本容量小等因素, 使得本实验观察未能保持长期进行, 若可以长期观察, 跟踪调研, 必定能够取得更加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定期回访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研究结果必然更有价值。 本研究病例所查的客观指标有限, 由于研究条件及患儿家长意愿等问题, 未能完成治疗后免疫功能检测、支原体抗体检测、胸片的检查, 故只能从症状、体征方面做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周延平.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药物与临床, 2010, 17 (5) 45-46.

[2]周文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71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9 (11) :62-64.

[3]陈佑邦.中医病症疗效判定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3.

[4]黄晓琳.中药内外合治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5]李忠娜.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D].新乡医学院, 2014.

[6]夏均云.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闭肺证与痰热闭肺证用药规律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7]林燕.清热化痰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

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精选10篇)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概况 第1篇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造成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小儿自身的体质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