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优化大学生就业进行时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优化大学生就业进行时(精选6篇)

优化大学生就业进行时 第1篇

然而, 当我们沐浴在初夏温暖的阳光里, 回眸已经离去的这个春天的时候, 那些温馨的叮咛、无私的帮助、共克时艰的勇气, 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被爱所包围。我们明白, 这份爱, 是希望, 是动力, 更是信心

现在, 距2009届高校毕业生离校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 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为全面了解目前河南省的大学生就业情况, 连日来, 本刊记者奔赴全省各高校及各类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现场, 我们欣喜地看到, 大学生就业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顺利开展着。

省委书记的牵挂

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扶大学生就业, 而大学生就业也一直牵挂着省委书记徐光春的心。

3 月7日, 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 徐光春书记专门抽出时间听取了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汇报。徐光春强调, 要做到高度重视、开源分流、多管齐下、长短结合、扎实推进, 坚持政府指导、市场主导、思想引导、知识辅导,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 月20日上午9时, 省政府西会议厅, 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正在召开, “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会议的核心议题。

会上, 省委书记徐光春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是家庭的太阳, 他们的就业问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对大学生来说, 他们经历了数年的寒窗苦读, 正处在人生的关键节点, 若不能顺利就业就会挫伤他们的信心, 影响个人事业的发展, 甚至会改变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人生的态度。对家庭来说, 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完成学业, 千千万万个家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学生身上寄托着亲人的期待, 只有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 才能使父母安心、家庭幸福。对社会来说, 如果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 就会产生“大学生连工作都找不到, 经济什么时候才能复苏”的疑问, 减弱社会各界应对危机的信心, 直接影响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硬仗能否打赢, 而且很容易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展, 影响“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最终影响中原崛起的大局。

徐光春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 感动着每一位与会的同志。此时, 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责任感在每个人的心中更加坚定。

当天上午, 会议刚一结束, 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等领导就来到河南人才市场, 看望正在这里参加2009年河南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莘莘学子, 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 倾听大学生反映就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实地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 并竭力向企业推荐人才。

一路走、一路问、一路看, 毕业生纷纷围拢过来, 七嘴八舌地向徐书记袒露心扉。“就业指导工作能不能做得更细致些?”“同等条件下, 能否给省内毕业生更多机会?”“对于外籍学生、女学生, 部分单位还有潜在歧视。”徐光春认真倾听着大学生的意见, 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给予答复, 并当场要求有关部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加强专业学习同步进行, 对招聘企业加强引导、规范管理。

看着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朝气的脸庞, 徐光春深情地对毕业生们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家的经济遇到了一定困难, 工作不好找。暂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大家也不要着急。要有一个好的就业心态, 要坚信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的。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想办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大家对就业有没有信心?”

“有!”学生们响亮地回答, 由衷的掌声在河南人才市场上空响起。

带着深厚感情抓就业

“要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 不惜走遍千山万水, 想尽千方百计, 道尽千言万语, 历尽千辛万苦, 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这样阐释他对就业工作的重视。

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牵头单位, 省教育厅每年都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为人民群众扎实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 列入年度重点工作, 建立目标责任制, 狠抓落实。蒋笃运作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每年都亲自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 蒋笃运厅长多次向徐光春书记、郭庚茂省长汇报毕业生就业工作, 争取政策支持, 并与全国人大代表深入讨论毕业生就业工作, 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寻求出路。

其实, 早在去年12月初, 省教育厅就召开了全省高校主要负责同志会议, 特别强调要“认识非常时期, 领导非常重视, 强化非常责任, 采取非常措施, 完成非常任务, 取得非常成效”, 突出“六个非常”, 全力做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年初, 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强调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抓紧、抓好;还选调就业指导专家组成毕业生就业需求状况调研组, 深入到各类招聘会现场, 开展经济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情况的调研工作。今年3月初, 省教育厅召开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 总结交流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措施和经验, 强调各大中专院校要深入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确保“机构、经费、人员、场地”四到位, 强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与此同时, 省教育厅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有关部门联合,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组织实施“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工作”“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志愿服务贫困县”等计划, 拟招募人数较往年均有明显增加。目前, 省教育厅正在积极筹备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进一步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还与团省委等部门联合, 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见习计划”, 建立“河南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提供一批就业创业见习岗位, 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今年4月以来, 省教育厅联合10个省直部门在全省高校开展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 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意识, 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与省工商联、省个体私营经济协会联合举办“自主创业我先行”活动, 组织民营企业家创业报告团和高校毕业生创业报告团到高校做巡回报告20多场, 帮助毕业生了解创业知识, 树立创业意识, 努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10个省直部门联合举办“河南省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旨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鼓励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同时, 在全省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评选活动, 引导有条件的高校成立毕业生创业指导中心, 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建立毕业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 提高毕业生创业实践能力。

3 月6日, 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接受《河南日报》记者专访, 详细解读国家和我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深入分析当前就业形势, 通报当前形势下我省促进毕业生就业采取的有力措施。他强调, 要“强化以人为本理念, 以改革创新精神带着深厚感情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正是在这一指导方针的指引下, 我省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据不完全统计, 今年以来, 全省教育部门共组织各类就业招聘会160余场 (次) , 培训就业指导人员2300多人, 截至4月1日, 高校毕业生已签约7.4万人, 签约率达21.01%。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省委、省政府动员各方面力量, 出台了《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特别是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件实事”的通知》, 明确提出“要以做好十件实事’为抓手, 力争帮助30万以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上, 省委书记徐光春强调, 要以办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件实事”为抓手, 坚持政府指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政策扶持与社会支持相结合、促进就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思想引导与知识辅导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与此同时, 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 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尽快将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 确保“十件实事”取得实效。

一是举办“万企千场”大学生就业招聘会。3~9月举办1000场大学生就业招聘会, 组织省内外大中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1万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 为大学生提供1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

二是开展“千企百校岗位对接”活动。组织1000家用人单位进校园为高校毕业生送岗位活动, 组织100家高校到企业送专门人才活动。有关企业与高校进行对接, 建立健全企业和高校长期联系制度, 力争帮助3万名大学生实现就业。

三是开展“大学生就业网络联盟招聘”活动。大力发展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网络招聘形式, 依托“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等组成网络联盟, 及时更新岗位信息, 经常性地开展专业性网络招聘活动, 力争帮助5万名大学生实现就业。

四是促进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助我行”活动, 3~6月在全省高校毕业生中组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 积极开展创业培训, 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提供5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支持, 为组织起来创业的大学生提供50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争引导和帮助2万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五是加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力度。对各类事业单位用人情况进行清理, 组织自然减员或出现岗位空缺的事业单位创新招聘方法, 以基层单位为重点, 面向高校毕业生进行公开招聘。

六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计划。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等, 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七是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大力组织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目的的就业见习活动。从2009年起,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3年行动计划, 每年组织2万名未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各级财政按规定为大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八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服务。统筹协调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市场等为大学生进入园区创业提供创业培训、税费减免、项目推介等“一站式”服务。鼓励高校建立科技成果创业孵化园区, 帮助高校毕业生利用科技成果进行创业。

九是强化对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 开展技能培训, 并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等。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 利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 并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十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各高校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 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并按照有关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给予就业服务补助。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众志成城度“寒冬”

连日来, 记者在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看到, 到处是一片忙碌的工作景象:接受毕业生和家长咨询就业政策的, 联系召开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的, 协商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具体事宜的, 等等, 人来人往。

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吕冰告诉记者:“由于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高度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大措施, 我省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整体进展比较顺利。目前, 全省高校正在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各项就业政策, 齐心协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全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 我们正在加班加点工作, 努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和服务, 力争使更多的大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河南大学今年共有应届毕业生9000多人,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该校提出了“全员动员、主动出击、直面挑战、共克时艰”的“十六字就业工作方针”, 采取实行毕业生就业“分片包点”、深化校企联合、探索校市合作等措施大力拓宽就业渠道, 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为落实3月20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破解当前的就业难题, 3月24日,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校长娄源功联名向省内各省辖市市委书记致信, 邀请各省辖市市委、市政府, 组织党政部门、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组成人才招聘团, 到河南大学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信函发出后, 得到了各省辖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响应, 一些市委书记或市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 并派人专程到河南大学协商举办专场招聘会事宜。

这种由高校发起、政府牵头、联合“团购人才”以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式, 在全国尚不多见, 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介新认为, 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就业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而走出的一条“保民生、促就业”的新路。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河南农业大学出台了九大举措助推毕业生就业:做强基层就业品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构建就业教育体系、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实施就业推介计划、实施就业竞争力拓展计划、完善就业联动机制、建立毕业生回访调查机制、建立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机制。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大学而言, 和教学质量同等重要的生命线是就业质量, 只有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前景得到有效保障, 才能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生源, 实现进口’和出口’的双向畅通, 从而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实现科学发展。”

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调动各个院 (系、部) 的主动性, 积极开辟就业渠道, 通过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块“试验田”, 让更多的毕业生获得就业见习的机会, 把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有机联系起来, 有效地提高了工作能力。不少毕业生不仅通过见习基地这块“试验田”积累了工作经验, 而且通过见习基地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为增强毕业生竞争力,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在毕业生中实施了“预就业工程”。所谓预就业工程, 就是全力开拓实习实训基地, 把即将毕业的学生安排到实习实训基地生产一线参加6~12个月的实岗实训, 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促进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在实习期间与实习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或签订就业协议。据了解, 今年, 该校共为2009届毕业生联系到实习单位600余个, 安排实习生30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 仅通过“预就业工程”该校60%的学生就可以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针对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成立了服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超市”, 为大学生就业导航。如今, “信息超市”已成为该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及时了解就业信息以及行业最新发展现状, 制订自身学习、发展计划, 交流碰撞求职经验和应聘感受的理想平台。

优化大学生就业进行时 第2篇

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学部:经济管理学部

班级:11工商管理专升本

姓名:韦琳

学号:11120104037

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目前你在找工作过程中自身具备怎样的优势(S)? 1.有慈善事业义工服务的经验,许多外企对于义工服务经验比较看重。

2.时间观念很强,注重工作效率,不迟到。

3.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范围广,不受行业限制,就业岗位多。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意识很强,有较强的发展提升意识和责任感。

5.认真严谨,信守承诺,勤奋并负有责任感。

6.实事求是,有目标有想法,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任何事情都会从实际考虑。

7.拥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发现事物和环境乐观积极的一面.8.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

9.户口在北京,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北京就业优势较大,因为有些企业的招聘对北京人优先考虑。

10.任何事情能从客观的角度考虑,能够做到理智的思考。

(二)你的劣势(W)表现在哪些方面?

1.英语水平达不到,尤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欠缺。

2.工商管理专升本学习的知识没有四年本科学习的知识全面、丰富。3.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人与人沟通中有时会欠考虑。4.缺乏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尽管在校期间有所锻炼,但实践经验仍有待丰富。

5.在学历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和博士越来越多,而自己却不太希望考研。

6.毕业院校方面,学校比较一般,不易使招聘人员产生信赖感。7.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对于工作的调动和变化会感到不安。8.在学校学的知识有些是过时的知识,理论上较强,实践不足。

(三)现阶段作为我校某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将遇到哪些主要的竞争对手?

1.同届毕业的其它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2.社会中拥有工作经验的管理专业人才 3.国外归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MBA

(四)他们会在哪些方面对你造成威胁(T)?

1.专业知识方面,其它院校开设的课程更全面,学生专业基础更扎实。2.学校的招牌方面,其它学校的知名度更高和学校的水平更强。3.现如今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岗位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来接受挑战。

4.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女性在择业时面临性别歧视的问题。5.大量的外来人才涌入国内,导致竞争力越来越强,对从业人员素质及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英语的要求较高,英语的表达能力很重要。

6.家庭没有强大的社会人脉基础,今后的就业只可凭借自己的能力。7.工商管理专业比较热门,存在大量的同龄及同行业竞争者。8.在工作经验方面,许多已经有几年管理经验的人才更换就业公司时比较具有实力。

(五)你的机会(O)又在哪里?

1.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办的能力,学校可以提供许多就业、实习的机会。

2.我国管理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级管理人才,所以工商管理市场前景广阔。

3.外企要在中国发展,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受中国市场吸引进入的大批外资企业都面临着本土化改造的任务,这就为准备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很多机会。

4.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益紧密的全球化,海量的信息是我们90后寻找机遇、抓住机遇的重要手段,而且我们作为90后接触新鲜事物的途径更加简便快捷了,我们拥有最新的信息因素,有着最新的思维方式。

5.大学生拥有自主创业的权利,并且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进行改进的措施

(一)SWOT策略分析: 1.SO优势-机会:(1)根据自身勤奋严谨的性格特点,通过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办的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对口的工作。

(2)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抓住外资企业要进行北京本土化改造的机会,加入到外资企业的管理人才队伍当中去。2.ST优势-威胁:(1)由于自身学习能力很强,通过系统的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来弥补专业基础的不足,抵御其它院校管理专业的学生造成的威胁。

(2)作为北京人,发挥土生土长的本土化优势,来和国外归来的MBA进行竞争。3.WO劣势-机会:(1)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在校期间可以多多参加专业实习或者专业兼职,来积累自身的专业实习经验,使自己在毕业应聘中比其它应届毕业生更具有实力,把握住每个可能就业的机会。(2)通过课外学习英语来提高自己的的英语水平,使自己能够把握住在外企中工作的机会。4.WT劣势-威胁:(1)由于英语表达能力有限,在应聘中尽量避免应聘经常要用英语和人打交道的职位,以避免“海归派”对我造成威胁。(2)虽然学校的知名度不易用人单位产生信任感,但是可以多谈及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使自己在各大院校应聘的学生中脱颖而出。

(二)总体改进的措施:

1.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起初就露出自己的劣势,通过展现自身的优势从而给企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要仔细筛选就业机会,挑选适合自己,并且自己能力可以胜任的职位,把握住企业给予的应聘机会。

3.审视自己,发现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特点和经历,以“与众不同”作为筹码,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

4.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之后,都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为目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学习是不能停止的。5.英语水平是急需提高的,无论工作是否有此要求,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这是有利无害的。

优化大学生就业进行时 第3篇

一、确立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技工院校有别于其他同类院校,学生通过二到三年的学习直接走向社会,因此要对学校和专业进行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技工院校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基本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其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今后升学和就业的大方向,使学生自发主动的发展自己。

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在步入社会后真正成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业绩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培养学生的择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特点,给自己定好位,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最终实现理想就业。

在校园内,向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同时,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和职业适应情况,从而适时、适度地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二、以完成目标与任务为基础,合理构建就业指导课程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过程中,需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落实和实现以上目标与任务。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用性

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兴趣点,主要是指适合学生需要、满足学生要求、解决学生实际等方面。课程内容要做到既有理论的分析,又有思想的教育;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现实例证。课程体系要避免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也要避免只注重某几个问题或某一阶段的指导内容,要注意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独特的教育作用。

2.以技工院校学生为对象,体现针对性

这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专指技工院校学生这一层面,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理想、做人、创业、求职和就业等问题,并根据技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

3.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内容体系的阶段性、层次性,是逐步完成就业指导目标与任务的客观要求。它主要是指课程如何设置,具体指在每个阶段实施的主要内容、完成的主要任务、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进程、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困惑,分别进行指导,不能笼统集中在某一阶段完成指导内容。

4.系统性原则

就业指导内容体系的系统性,是学生得到全面指导的重要保证。它主要指职业指导课程的完整、有序,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它不仅要求每个阶段的指导内容要科学合理、自成一体,而且要求各阶段指导内容要相互衔接和完整统一。

三、合理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

分阶段进行就业指导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各个阶段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学生就业前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开设“择业指导”课的内容及分析

这一阶段的技校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职业院校,是人生又一次重大转折。大多数学生对职校感到无以适从,不知如何学习,目标不明确。虽已选定专业,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因此,就业指导应从学生一进校就抓起。在设置“择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时,应首先采取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找到学生“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由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分别进行指导。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目的是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做好就业准备。这样,才能为今后创业、就业教育打下基础。择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认识职业,寻找职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等内容。

2.开设“创业指导”课的内容及分析

“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个人开辟新的生活道路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而且还有利于劳动者本身的发展与完善。把“创业”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创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就业思路,提供了广阔的成才天地;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发展已不可能再给学生一个现成、舒服的职业,学生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谋取职业,谁愿创、敢创、会创,谁就有出路。然而,由于当前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磨练的机会较少,不愿、不敢、也不会去创业,对今后就业,更多的是想得到父母、亲戚、学校的帮助,严重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这一阶段进行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其重点应放在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能力的形成上。创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应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

3.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及分析

就业指导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就业,这是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现实劳动就业制度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既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给学校、家庭和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指导中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因此,“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应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当地经济特点和就业市场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就业位置等。

总之,技工院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新生开始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4篇

1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现阶段的在校学生, 绝大多数生于80年末90年初, 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转型期, 他们既是物质飞速发展的受益者, 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同时也是腐朽与浮躁意识的受害者[2]。他们在这种极度受宠又倍受约束的环境中“顽强”成长着。他们因受宠而丧失对周围事物正确的认识, 丧失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生存力量, 他们因被约束或言听计从或个性叛逆。言听计从成全了父母而丧失了自己, 个性叛逆不受欢迎或迷失方向。正因为如此, 社会适应能力差和自我生存能力弱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也是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而根据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阶段和确立阶段中的试验期, 其主要的职业生涯特征即是实现由寻求职业定向到确定并检验职业目标的转换;核心发展任务是通过对自我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能力素质、职业愿望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定向,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确定更明确的方向[3]。在这个时期,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熟期, 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独立性强、但自制力差;感情丰富, 但心理波动较大;智力水平高, 但缺乏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强, 但主观性大;喜欢新鲜事物, 但盲目自信。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毕业前选择好职业目标, 并在心理、素质、知识及能力等各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在职业目标的确定上, 他们不仅要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及各方面条件综合考虑并作出较为客观合理的选择, 而且还需要不断试验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而这对于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 无疑是极其困难的任务。因此, 学校就业指导人员应从学生入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并逐步引导他们确定好自己的职业方向, 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实力, 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2 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 在高中阶段他们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 考上大学成为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完全习惯于被动学习的方式, 填报志愿完全依赖于父母或市场功力标准的判断, 而并不是以个人兴趣理想为导向;他们不仅缺乏社会经验, 适应能力差, 而且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进入大学后, 面对学习目标的缺失, 学习方法的转变, 人际关系的不适, 新生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人生目标。据湖北某高校2006级新生调查表明, 61%的学生在新集体中找不到感觉, 感到不快乐;70%的学生表示自己除了作业以外无事可做;而50%的学生都把课余时间用来上网、玩游戏[4]。据中国人民大学2007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 61.1%的本科新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初步的想法和愿望, 14.5%的新生有3~5年职业规划, 17.7%的新生有长远计划, 6.2%的新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茫然[4]。因此, 确定选择职业目标在此阶段尤为重要, 一方面可帮助新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及早适应新的环境, 另一方面可帮助新生确立学习目标, 引导他们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定向。

3 新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大一是大学的开端, 是影响大学其他几年甚至未来求职的关键一年, 所以进入大学的第一步新生一定要走好, 这样才可以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那么, 针对当大学生的特点及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生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自我, 确定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领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3.1 就业指导教育始于新生入学教育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而言, 不仅需要尽快调整心态, 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 也需要尽早了解所学专业的现状, 发展前景及目前的就业形式。因此, 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 可将就业指导教育引入其中。可根据不同院系不用专业, 通过各种方式开展计划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请学校分管就业的老师讲解整个学校近三年各专业的就业状况, 以帮助新生及时全面的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 各专业的就业形式及本专业目前的就业行情。

(2) 请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就业形式做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预测。从就业的角度讲清目前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就业面临的种种困难和压力, 同时又要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本专业优势的角度对就业前景进行充分的肯定和展望。使新生理解就业的困难, 同时又能看到就业的希望, 因此明确学习目的, 将被动接受真正转变为主动吸取, 有利于明确新生的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3) 通过邀请学校的专家学者及有一定成就的校友, 介绍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专业地位及发展前景, 强调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帮助新生稳定专业思想, 牢记职业道德, 制定积极有效地学习计划。

3.2 职业道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 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5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在专业学习中强化,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在大学生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专业教育实现,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贯穿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课堂, 通过名师讲坛等形式树立良好的道德楷模, 从而强化新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帮助新生从大一开始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3.3 设置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

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 帮助他们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他们结合个人素质条件、职业意愿和社会需求, 综合考虑自己的职业倾向, 最终作出较为合理的职业选择。可通过安排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实现,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通过课程讲授的方式, 帮助新生认识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 (2) 通过网络或集体授课的方式, 以麦尔斯-伯瑞格斯性格类型理论为基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 把握自己的性格特征, 通过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 利用科学工具, 如“高校网络测评中心”的测试工具进行专业的人格特征、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3) 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职业生涯蓝图, 探索可能的职业选择, 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

4 新生就业指导的实践方式

4.1 拓展广泛的人际关系网

人际关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帮助自己建立积极的职业生涯。人脉的积累应该从大学开始, 在大学生活中既要注重与以往同学或者朋友的交往, 同时也不能忽略大学同学关系的建立。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1) 熟悉本班本系本院, 确定交往对象; (2) 了解学校校友, 参加社团组织; (3) 加强与老师交流, 寻找良师益友; (4) 拓展校外交际, 寻找人生贵人。

4.2 积极阅读, 拓宽视野

新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 可利用业余时间博众彩之长, 通过图书馆及网络, 积极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 为自己储备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确定自己的兴趣点以及自己的专业目标。

4.3 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新生接触到的一般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专业知识涉足较少。因此可通过社会实践, 多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技能, 为下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并且可在理论上和实际中验证自己最初确定的职业目标是否正确, 便于及时调整目标。比如, 医学生可到医院做导诊, 或者到相关可以做见习医生;新闻类的学生可尝试些一些文章投稿, 或者去报社或杂志社做见习记者;有营销目标的学生可以尝试着做一些销售工作。

摘要:就业指导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全程化、系统化的教学过程, 应从新生进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因此, 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新生存在的问题, 探讨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新生,就业指导,内容,方法

参考文献

[1]陆晓梅, 徐礼丰.从新生开始进行就业指导教育[J].科技咨讯, 2006, 36:132~133.

[2]孙国杰, 周学铁.结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浅谈辅导员工作[J].科教文汇, 2010, 3 (2) :22~23.

[3]张光辉, 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162.

优化大学生就业进行时 第5篇

钱再见1 高晓霞2(1.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97;2.南京审计学院,南京 210013)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下学术界热点探讨的一个极具应用性、跨学科性的前沿课题,也是各国政府正在致力于破解的政策难题。日本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其之所以取得了预期的政策目标和实质性的政策效果,与日本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不无关系。本文侧重从日本大学生就业体制的现代转型、就业政策的法律化和就业观念的理性化,以及日本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日本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的优化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日本;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政策实施 【中图分类号】F249.1;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97(2009)03-0085-06 收稿日期:2009-06-10 作者简介:1.钱再见(1965-),男,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日本研究中心教授;2.高晓霞(1967-),女,南京审计学院外语系讲师。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获南京师范大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下学术界热点探讨的一个极具应用性、跨学科性的前沿课题,也是各国政府正在致力于破解的政策难题。在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正逐渐被作为大学教育的热点问题被关注。[1]日本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政策目标和实质性的政策效果。本文认为,日本大学生就业政策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政策制定和有效的政策执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但是其政策环境的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所谓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公共政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生态学的意义来说,任何公共政策系统的形成和运行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与其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信息的、能量的交换与互动。[2](P169)在公共政策环境的诸多因素中,以自然资源与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背景和国际社会环境等几个因素最为重要。[3](P23-29)本文无意分析政策环境的所有要素,而是侧重从日本大学生就业体制的现代转型、就业政策的法律化和就业观念的理性化以及日本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日本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的优化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启示意义。

一、日本大学生就业体制的现代转型

就业政策是在一定的就业体制下形成和制定的,不同的就业体制及其管理制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完善程度,作为组织环境,导致不同特点的就业政策和政策效果。

研究日本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不能不提到日本所实行的两项基本的就业制度:即“新卒一括採用制度”(しんそついっかつさいよう,Simultaneous Recruiting of New Graduates)和“终身雇用制度”(しゅうしんこようせいど,lifelong employment system or permanent employment system,長期安定雇用)。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的实施,主要应该归功于这两项就业制度。所谓“新卒一括採用制度”,即“新毕业生一齐录用制度”,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以大企业为中心(同时也包括行政机关等),以长期培养员工为目的,于每年4月对应届大学生进行统一录用的雇用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意味着被录用者的生活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也有利于长期展开对员工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4] “终身雇用制”则是人们所熟知的一项日本特色的雇用制度,甚至成为日本式雇用制度的代名词。“终身雇用制”连同“年功序列制”(ねんこうじょれつせい,seniority system)和“企业工会制”这“三大法宝”,通常被认为是日本有别于欧美的雇用制度的惯例。[5]在缓和劳资关系、提高工人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终身雇用制”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体现,并且将其视为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之一;同时还认为,“与完全雇用和年功序列制相随的社团观念,始终激励着多数的雇员为共同利益和个人的尊严而努力工作。”[6](P63-69)虽然严格说来“终身雇用制”只是日本大企业的雇用惯例,而不是中小企业的雇用模式,但客观地说,这一雇用体制确实是日本在其经济现代化过程中能够维持长期稳定的低失业率的秘密所在。

然而诚如矢野真和所认为的,日本式的雇用制度掩盖了教育与劳动市场的关系或者说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这种雇用制度的转变是日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7]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在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雇用体制的影响时也指出,随着日本向后产业化、服务经济化、信息社会化的过渡,服务业、信息产业取代制造业成为明星产业。“其中许多企业规模小、流动性高,从事新技术开发和信息处理,拥有非官僚化的组织,由来自大企业的、能力强、具有明显个人主义倾向的白领组成,而非按照年功序列在金字塔阶梯中按部就班晋升的雇用型组织。服务产业化开始将企业组织的形象由原来制造业企业中典型的封闭、僵硬的组织转变为开放、灵活的组织。”[8](P335-337)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所谓的“失落的十年”。日本传统的“終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新卒一括採用制度”的雇用体制也受到了经济衰退的巨大冲击,出现了重大转型。其一是“終身雇用制”的破产。在经济危机面前,各大公司和企业迫于经营压力而纷纷裁员,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終身雇用制”也从此走向终结。其二是“新卒一括採用”的雇用方式趋于灵活,企业由大批统一一次雇用形式转向少数精选、灵活雇用形式转变,[9]雇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雇用理念也越来越务实。就业体制和雇用方式转变的积极方面是促成社会心理和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非正式员工的大量出现以及企业和社会对中途雇用形成了越来越宽容的态度。“ワークシェアリング”(work sharing)即西方国家所谓的雇用方式多元化现象①被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所接受。[10]由此也造成了就业市场上非正式员工如短工、派遣工、合同工、“自由打工族”(フリーター,job-hopping part-time workers)的数量急剧增加。

现行的就业体制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过程提供了外部组织环境,它是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的基本依据,规定就业政策制定的基本倾向,影响就业实施过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此项政策调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就业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内部劳动力市场终究要受到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并必然要受到经济层面与劳动力供求变化的影响。“终身雇用制”或许是日本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全的表现,是一种扭曲形式的社会就业体制。正是这一体制的现代转型和市场回归,为日本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理性制定和有效执行创设了必要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

二、日本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法律化

众所周知,日本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实行的是自由就业制度,国家负责宏观就业政策的制定,具体就业活动则实行市场就业模式。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政府和大学都不直接负责安排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支持和就业援助工作,政府则在坚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国家经济活动和教育活动实施干预,将劳动力培养计划纳入经济计划,[11]实行“国家主导型”的积极就业政策,即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发挥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并积极推动相关就业政策的法律化。

1.日本从政策法律化的高度明确大学生就业的权利及政府和社会的义务。在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领域中,由《日本国宪法》、《劳动基准法》、《职业安定法》、《雇佣对策法》、《学校教育法》等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劳动就业法律体系。例如,宪法第22条规定无论是谁,只要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不相矛盾,均有居住、搬迁及选择职业的自由。而《雇佣对策法》、《职业安定法》对就业介绍及就业指导等事项均做了详细规定。如《职业安定法》第5条对职业指导作出明确规定:“所谓职业指导是指对欲就业者提供必要的实习、指示、建议以及其他指导,以便本人更容易选择适当的职业,以及提高对其职业的适应性。”[12]1986年,日本颁布实施的《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给予了法律的保护,其政策目标就是要促进就业公平,创设公平、公正、公开的宏观就业环境。过去,零短工一直是被列为政策消解对象的“非正式从业者”,1993年《零短工劳动法》的颁行,则使该就业方式从法律上得到了承认。与此同时,还颁行了《劳动者派遣法》,为通过职业介绍的失业者提供了更多择业机会。[13]灵活就业政策及相关政策法规的颁行,显示了日本政府旨在进一步激活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从而不断扩大就业渠道的政策取向。

2.行政部门委任立法,积极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日本学者我妻荣(わがつま さかえ,Sakae Wagatsuma 1897-1973)认为授权立法即“通过法律的委任,由立法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部门的机关)制定法律。”[14](P883)在日本中央政府省厅进行的立法工作的标准程序中,各省厅的主管课起草的原始方案首先经由各省间沟通,然后得到与执政党有关机构的理解,始得呈送内阁会议讨论。内阁会议通过后,才能将法案提交议会。[15](P212)文部科学省是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行政机关,也是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具体政策制定者。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挑战,日本文部科学省积极地制定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例如,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0年提出了“大学学生生活的充实方针和政策”的报告,提出改善学生生活的种种方针和政策,并要求各大学应不断改善教育内容和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勤劳观,对学生实施“一对一”的细致入微的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学校内的就业指导体制。报告还强调今后的大学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包括: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独自探求未来课题的能力,灵活及综合判断的能力。[16]《劳动省设置法》第4条(所管事务)第38款规定:厚生劳动省负责职业的介绍、指导及其劳动供需调整相关事务。厚生劳动省为有效遏制日益恶化的就业形势于1994年启动一项“全面就业支持计划(Total Employment-Support Program,TESP)”,期望能创造大约100万个工作岗位。近年来,经济产业省意识到新的增长性公司对于日本经济复兴的重要性,开始强调作为经济发展动力源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性,鼓励创办中小企业,并强调中小企业部门中的多样性,进而实施了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促进市场竞争、创新及创造就业机会。如今,占日本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雇用了全日本80%以上的劳动力。应该说,日本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在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政策效果。

3.作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文部科学省不断协调其同厚生劳动省及需求方各经济团体的关系,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1999年,日本政府启动《第九个基本就业计划》,该计划的四个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创造工作和提供稳定就业,以应对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其政策措施是通过制度改革支持新企业创立,促进新兴与成长型产业的发展。从该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日本就业政策的重点已经从传统的提供就业维持转向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匹配错位以及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新措施的目标和政策意图就是不再对现有企业进行雇用促进补贴,而是要通过促进新企业的创立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其核心包括降低总体失业人数的补贴、改进特定地区就业形势的补贴以及阻止因坏帐引起的失业增加的紧急补贴。[17]此外,日本政府还于2002年编制了一项1844亿日元的预算,根据新办企业的技术含量和雇用员工人数,向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新办企业扶助金”。在实施过程中,如果自己创办企业,自谋出路,只要提出申请,政府有关部门就将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事业扶助金。只要失业、无业人员或大学生有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政府就为他们创业提供无担保、无抵押融资。[18]

三、日本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化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N·贝拉(Robert N.Bellah, 1927-)指出,历史上日本文化体系中的最高价值就是“忠诚”。[19](P19)这种价值观念表现在当代日本人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中就是企业的终身雇用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终身雇用体系确立的几十年来,日本人也已经习惯了从一而终、企业大包大揽的就业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了日本人注重集团主义和“忠诚”于受雇企业的价值取向。

随着日本就业体制和雇佣方式的急剧转型,一方面造成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另一方面使得非正式员工的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雇用体制的变化给日本人的生活、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20]日本人曾经一度引以为豪的所谓“一亿国民皆中流”的平等神话也随之破灭。[21](P3-4)在这一大背景下,日本的社会心理和人们的就业观念都发生了转变,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些变化进而促成了日本大学生就业观念更趋于理性化。

1.就业的“冰河期”促成社会心理的转变。日本社会和企业对于中途雇用和中途“转职者”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由于“终身雇用制”的崩坏,“很多优秀的人才不得已面临着再次求职的尴尬境地,面对这样的变化,日本社会对于‘转职者’(因主客观原因再就业人员包括跳槽者)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企业也不再将‘转职者’拒之门外,反而非常乐意录用‘转职者’。”[22]宽松的社会心理环境和宽容的社会态度也促进了日本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化。

2.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企业雇用方式和用人观念的变化,日本教育界积极发展创业教育,②着力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目前在日本,创业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中。从1998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日本小学课前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很早起来,利用早上课前的二三个小时给人送报纸、送餐饮、搞勤工俭学,这既是艰辛的创业教育,又是对将来创业的一种准备和尝试,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就业创业心理意识和意志品质。[23]在初中,日本开设了“职业科”,其中包括技术和家政两大类内容,其目的旨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必需的职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设计未来的进路及实现进路目标的能力。[24]各个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了保证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还专门成立了相应机构对创业教育进行管理。1995年,日本出台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更是大大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衍生与发展。[25]而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启蒙了日本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冒险意识和创业意识,同时也促进了日本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化。

3.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实施,则进一步强化了日本大学生的理性就业观念。(1)就业体验制度的实施。1997年9月,日本文部省、通商产业省、劳动省联合发表《关于推进体验式就业的基本思考》,明确了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把对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26]2002年11月,文部省大学审议会在《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的咨询回答中强调,随着科技高度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大学生应具备明确的职业意识,养成职业观,掌握有关职业知识、技能,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27]就业体验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零短工劳动法》的颁行。如上文所述,就业体制转型后,非正式员工如“自由打工族”也被日本社会广泛接受。从深层原因分析,“自由打工族”的出现和不断增加是因为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为“自由打工族”提供了诸多的就业机会。[28]而1993年《零短工劳动法》的颁行,则使得过去一直被列为政策消解对象的零短工等非正式就业方式从法律上得到了承认。在此背景下,日本大学生开始积极面对现实,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降低就业要求,其中一些人开始到社区或者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就业,甚至到国外谋求就业岗位。

四、日本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动态过程,大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来判断用人单位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潜力,并确定自己的应聘策略;用人单位也需要考察和判断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此,政府相关部门、高等学校、企业和社会通过不同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向求职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以降低因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且通过就业信息网络化及时反馈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执行的相关信息。与美、加等西方国家以咨询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模式不同的是,日本的就业指导采用的是一种以就业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模式,其出发点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用人信息,着眼点是直接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用人单位。[29]实现了就业内容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1.文部科学省除及时公布各项就业促进政策信息外,还组织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如生源统计、就业希望率、考研希望率、供需比、签约率、就业率等),并且负责供求双方的各种联络和协调工作。厚生劳动省则根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结果,从宏观上把握就业动向。在日本厚生劳动省系统内,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的主要承担者是设在东京都的“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该中心负责收集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和各地开办的就业见面会的招聘信息,并与各地区经济共同体设置的“学生职业中心”及其他的县级机构设置的“学生职业咨询室”联网,在网上开展就业指导,应用计算机辅导就业系统,实施人机对话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倾向职业偏好调查,设计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等,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深度的就业服务。

2.高等学校依据《职业安定法》设有专门机构为毕业生提供无偿的职业指导③和职业介绍服务。日本高校,特别是私立院校都设有就职部,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工作。许多学校还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挂帅并由各学部的主任教授和教师组成的“大学就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加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30]日本教育界将学生就业指导视为大学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为学生提供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就业指导。同时,从技术层面看,日本的大学也都有一个就业需求信息库及公司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能及时提供非常丰富的就业信息资源,高等学校希望借此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此外,在与许多企业、公司和政府部门建立信息联系的同时,高校也能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毕业生工作后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社会志愿服务系统、市场服务系统以及用人单位的自我服务系统也以各自的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无偿的就业服务信息。公共就业保障办公室对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以外包方式由公司和指定学校提供职业培训。社会上各种经营信息情报业务的专业公司或团体,其中有一些专门从事用人单位信息资源开发的公司,也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企业则不断向大学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规格要求,同时,很多企业还是大学生就业体验活动的积极承担者。为扩大接受企业的范围、促进接受企业与大学和学生的结合,日本厚生劳动省委托日本经济联合会于2001年12月实施了“就业体验制度接受企业开拓事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与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与业务合作,促进了就业体验(internship)政策的有效执行。而就业体验政策的执行,不仅推动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促进大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就业经验的积累,而且也强化了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利益攸关方(policy stakeholders)之间直接的信息沟通。

五、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日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基于就业体制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就业政策体系的法律化,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化以及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等途径,不断改善和优化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促成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取得了预期的政策目标和实质性的政策效果。这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及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在体制和制度层面上,要改革就业体制,建立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包统配”的“国家包分配”就业体制到以双向选择为主的就业体制再到今天的以“自主择业”为主的就业体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需要宽松的制度环境,并真正实现从政策安置到政策激励的转变,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价值取向,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促进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促成大学生灵活就业,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同时,还要鼓励创业精神,把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就业机制,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

2.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构建“就业优先”或“以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同时,在已经实施的《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推动相关就业促进政策的法律化,并注意各项公共政策的相互配套性和体系化,如户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此外,在就业政策的制定中还应体现公平公正的政策价值取向。就业政策和就业公平是目前大学毕业生最为关心的两大话题。其中,毕业生对国家就业政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法律保护政策、鼓励创业政策、户籍改革政策以及人才引进政策等相关方面。有学者甚至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应当是努力创造并维护整个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其他措施只能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标之策。”[31] 3.在社会层面上,要改变舆论导向,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出了学校门,就是国家人”的思维定势和“守住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不去新(疆)西(藏)兰(州)”的就业趋向,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在大学内部,要认真反思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还要建立独立的、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完善就业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断提高大学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切实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着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在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其他用人单位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和大学生就业支持系统,广泛提供就业信息,规范录用程序,消除就业歧视和不公平竞争现象。

4.在个人层面上,要改变就业观念,坚决克服那种“等国家政策支持、靠学校帮扶援助、要家长供养接济”的“等、靠、要”思想。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主动应对就业市场的各种挑战,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务实求职。“市场就业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竞争,大学生要靠个人的高素质脱颖而出,获得理想的岗位。”[32]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仅要有务实的就业观念,更需要有竞争观念、冒险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注释:

①即“工作分享制”,意指通过就业机会、劳动时间和工资三要素的组合变化,实现由更多的劳动者来共同分享定量的工作。

②“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概念是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会议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

③日本《职业安定法》第5条规定:“所谓职业指导,是指对意欲就业者提供必要的实习、指示、建议以及其他指导,以便本人更容易选择适当的职业,以及提高对其职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日]斋藤修启.日本大学的学生就业援助[J].陆素菊译.职教通讯,2007,(7).[2]钱再见.现代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James E.Anderson.Public Policy-Making(3rd ed.).Orlando,Florida: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84.[4]李颖,杨秋芬,张如意.日本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5]张季风.战后日本失业结构特征与就业体制[J].日本学刊,2000,(4).[6][美]弗兰克·吉布尼.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M].吴永顺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7][日]矢野真和.日本式雇佣制度和大学生就业[J].徐国兴译.教育与经济.2005,(4).[8][日]富永健一.日本の近代化と社会変動[M].東京:日本講談社,1998.[9]卢宁.日本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华民族教育,2009,(2).[10]邢雪艳.变化中的日本雇佣体系[J].日本学刊,2007,(2).[11]刘敬文.战后日本教育与社会就业问题[J].世界历史,1985,(4).[12]杨凡.论日本大学的生涯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3]车维汉.日本就业政策特征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2,(89).[14][日]我妻荣.新法律学词典[M].董璠舆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5][日]西尾胜.行政学[M].毛桂荣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李文英.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6,(5).[17]杨伟国,王飞.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4).[18]郭石明.日德法三国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措施述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9][美]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M].王小山,戴茸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0]邢雪艳.日本雇佣体制转变的社会影响[J].日本研究.2007,(2).[21][日]橘木俊詔.日本人的贫富差距[M].丁红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2]张福喜.日本、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考察报告[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3]卢小珠.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4,(14).[24]朱荣贵.国内外创业教育经验的启迪[J].职教论坛,2001,(6).[25]王云鹏.中日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26]陆素菊.日本大学生体验式就业的实践及其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27]卢宁.日本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华民族教育,2009,(2).[28]邢雪艳.“自由打工族”出现的原因及社会影响简析[J].日本学刊,2005,(2).[29]陈瑞武,曲铁华.日本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和职业指导现状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0]鲍健强,[日]斋藤修启.日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特点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S).[31]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2006,(4).[32]姚裕群.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人口学刊,2004,(4).The Optimization of Japan’s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Policy

Environment and Its Inspirations Qian Zaijian1

Gao Xiaoxia2(1.Research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China;2.Dept.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Audit College, 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currently a hot spot issue and a frontier subject of applic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in the academic circle.It is also a policy puzzle that each government in the world is committing to break through.In order to solv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Japanese government implied a serial of employment promotion policies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obtained expected policy and substantial policy effect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viewpoints of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employment system, the legitimization of employment policy, the rationalization of employment ideas,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of employment service and penetrate into the optimization of policy environments of Japan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its inspirations for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employment policies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Key words:Japan;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Policy Environment;Policy Implementation

(责任编辑:刘晖霞

优化大学生就业进行时 第6篇

一、目前中职图书馆存在的现状

1.1图书馆与教学脱节,独立于教学体系之外

图书馆作为学校重要的基础设施,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舒适地学习场所和充足、高质量的学习资料。但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笔者调查过包括本人所在学校在内的三所中职学校,无一例外,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学图书馆的理念设置,专业书籍停留在纯粹的理论书籍,至于学生就业方面的书籍几乎是空白。

此外,由于图书馆信息化构建滞缓、图书馆员队伍素质偏低、服务教学理念淡薄等因素的影响,中职院校图书馆已经无法适应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职业技能的发展速度。这也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由提供文献服务向提供知识服务教育和提供就业指导等职能转变的步伐。

1.2图书馆的建设与当前就业环境严重脱节

在国外,就业服务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热点,是图书馆情报教育职能的扩大和延伸。中职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应以开展就业指导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就业指导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优化藏书结构,建立就业导航库、网上咨询等多种手段,创新图书馆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就业指导服务。但是目前,由于软件和硬件等客观条件所限,各中职图书馆并没有很好的契合大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好的为学生的就业做相应的指导。

二、中职学校图书馆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优势

2.1丰富的馆藏资料

馆藏资源除各种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外,图书馆还订购了大量的时效性强的报刊,既有就业报道,又有大量的招聘信息及企业介绍等,这种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是校内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图书馆还可以通过采访部门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入藏与就业相关的书籍报刊,形成特色收藏,还可编制就业方面的专题推荐书目,主动满足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信息需求。

2.2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可为毕业生提供网上查询就业信息,发布个人求职信息及求职资料的制作等。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还可以帮助指导毕业生在网上求职,制作求职信,为毕业生加强包装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自我推荐能力。

三、中职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做法

1、定期公布、查询国家新出台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政策、学校就业政策及办法、经济发展趋势、宏观职业发展信息、未来职业需求趋势与热门职业等。

2、利用网络发布最新就业信息。

利用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中心和校园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开辟信息角,图书馆应派专门人员利用网络下载最新求职信息,将网络中与学院所设专业相关的求职信息,以信息发布会的形式提供给毕业生,求职信息专栏定期提供公司、企业的概况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网上求职。

3、相比于其他部门图书馆在信息情报方面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分类信息收集与下载和信息利用方面的技巧与特长将为学生就业信息咨询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说在目前一切以学生为本,利用图书馆优势开展就业信息咨询已是大势所趋。

四、开展职业发展规划及测评服务

图书馆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自我职业的评估,工作人员通过谈话、观察、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气质、性格、知识能力、优点、缺点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并把这种评价提供给毕业生,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咨询工作者可采用面对面、书面、网上对话等形式来回答学生有关就业的一些问题并其选择职业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五、结束语

总之,中职教育首先是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状况即就业率是评价一所学校总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中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将围绕着就业这个中心运行,而图书馆应加快步伐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资源优势,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真正体现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戏院、需求决定存在、服务决定成败的理念。图书馆人有责任积极拓展就业信息咨询工作,为学生就业为中职院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相对于中职学生中职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能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岗位更是难上加难。中职图书馆的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式下的就业环境,能开拓性的为中职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这是笔者今天要跟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校图书馆建设的一个新的议题。

优化大学生就业进行时

优化大学生就业进行时(精选6篇)优化大学生就业进行时 第1篇然而, 当我们沐浴在初夏温暖的阳光里, 回眸已经离去的这个春天的时候, 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