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声影像论文
医院超声影像论文(精选10篇)
医院超声影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医院,超声影像,人才梯队,培养
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 如何加快学科梯队建设是医院在新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超声影像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它是由不同的医学知识与工程技术交汇融合的学科, 它运用现代高新的医学影像技术对各种医学图像进行综合分析, 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手段。注重医院超声影像学科的发展, 就必须加强人才梯队培养与建设。
1 加强超声影像人才梯队建设
1.1 建立医学人才规划
医学超声人才的成长, 有着与其他类型人才成长不同的规律和特征, 从不同成长阶段知识结构、完善程度、心理特征、实际技能等给予科学认识十分必要。后备人才的学业继承、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总结提高是科领导的任务和关注点。应对今后一定时期内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制订周密的计划和培养目标。对医学基础好, 临床诊治能力强的年轻医师, 应根据需要安排到能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岗位工作。
1.2 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克服突出人才与后备人才的矛盾, 避免学术垄断等。突出人才是科室的支柱, 是科室参与竞争的中坚力量, 发挥这些尖子人才和其优势专业的引擎作用, 以实现连动效应, 具有很强的示范、导向、牵引和辐射效能;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 就能带动科室的跨越式发展, 在省及国内外扩大医院和学科的知名度、影响力。科室管理者对突出人才多注重经济奖励, 鼓励突出人才更好服务本职工作, 增加本专业的竞争力。同时注重后备梯队的建设和培养, 有足够的后备人才确保服务质量。
1.3 大力发展医院和科室文化,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大力发展医院文化, 培养职工向心力、凝聚力, 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必要方式。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职工体育比赛, 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种文娱活动, 以先进的文化鼓舞人、凝聚人, 由此产生对医院的热爱和对病人的满腔热情, 体现超声影像科团结协作、积极向上、敢于争先的精神风貌[1]。
1.4 拓展科研经费来源渠道,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科研项目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遇和舞台,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条件, 为训练、指导科研方法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鼓励医务人员申报科研课题, 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 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信息, 指导协助科研人员提高课题及标书质量, 为科室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设立了"科研基金", 用于科室立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凡上级立项课题除保障上级拔付的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外, 科室还按比例补配经费, 保证课题顺利完成[2]。
2 重视超声影像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超声影像科人才的总体要求是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突出的专业技能和优质的服务意识。学科人才梯队必须具备组织框架, 要让学科发展后继有人。学科梯队建设必须采取滚动发展的形式, 克服断层现象, 采取两条腿走路, 即院内培养和院外培训相结合[3]。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采取以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为重点同全员普遍培训为辅助相结合, 把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结合起来, 形成浓厚的学术风气, 点面结合, 造成一种人人有奔头、个个有奋斗目标的局面, 促进人才结构的合理发展。
2.1 科学打造医工技一体化专业团队
超声影像科的运行不再是仅由放射医师和技师可以完成的, 应该包括具有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设备维修等专业人才共同组成的团队来实现。医院管理者应该站在现代影像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 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影像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重视对医学、工程和技术等多专业在内的人才结构和梯队建设, 合理打造适合现代影像医学发展所需的医工技一体化人才构成模式, 构建好与现代影像医学发展和运行相适应的高度协作的专业团队。
2.2 全面培养医教研复合型专业人才
影像医师应该全面掌握本学科范畴内相关知识, 即使业务范围广、专业分工细, 影像医师根据专业有所侧重, 但也应掌握在所侧重领域内所有检查手段的诊断知识。影像医师的知识结构应是融合各种技术和知识, 以医学专业而不是以检查手段划分的"横向知识结构", 知识更新最重要的是主动创造和发掘[4]。因此, 面临专业知识广泛、学科跨度巨大、设备技术发展迅速的现代影像医学, 管理者应明确人才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确保影像学科的主动协调发展;把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地融人医疗工作中, 防止影像医师知识老化, 不断推动专业知识更新;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影像医学基础实验研究基地, 把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工作结合起来, 从创新的高度致力于人才培养。
2.3 选用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关键。超声影像科管理者应视野开阔, 高起点、广渠道、多方位地选择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 (1) 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 (2) 要有战略发展眼光, 对本学科的前沿技术有充分了解, 能实事求是地评估本学科的能力, 能制定本学科近期和远期战略目标及阶段发展规划; (3) 学术上具有权威性, 管理上具有先进的理念和意识, 具有解决学科各种问题和面临挑战的能力; (4) 具有明确开明的梯队意识, 能够建设和带好一支不同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梯队。
2.4 加强学术骨干培养, 注重学科梯队建设
青年骨干的培养日益成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 科室应专门制定青年师资培养的实施方案, 从提高待遇、改善住房, 到职称评定与科研资助以及出国进修、攻读学位等方面作详细规定, 从机制上增强青年骨干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确保高学历、高层次的技术骨干能留得下、稳得住, 进一步提高高水平医师的数量与质量, 为培养学科带头人打下良好的基础[5]。
3 医院加强超声影像人才培养的措施
3.1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 不断改善学术氛围, 努力培育提高创新能力的环境。为尽快培养创新能力, 可以组织综述宣讲、文献抄读会、专业外语学习, 进行专业外语的听说训练, 尽快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前沿研究动态。结合文献抄读和相关病例的收集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做好对病例的收集、影像病理对照分析、外文文献的检索和查询以及综述等一系列培训工作, 培养工作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临床思维能力。
3.2 重视外语学习
医学影像设备大多为外国进口, 机器操作为人机对话形式, 现代知识更新快, 更新周期短, 能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可追踪本专业国际学术动态, 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参加新业务、新技术讲座, 外语查房、病例讨论、国际学术讲座来开拓视野。
3.3 全面的超声影像临床诊断技能训练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很强的科学, 医学影像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 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临床操作和诊断技术。超声影像学科重视临床实践, 把临床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4 扩大对外交流, 拓宽学术视野
积极鼓励和促进人才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 与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探讨, 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掌握研究热点, 开拓学术视野, 活跃学术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建立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渠道[6]。鼓励向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投稿, 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超声影像科人才梯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完善相应配套措施。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工作, 使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显著提高, 医疗业务水平全面提升, 学科和梯队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确保学科带头人及优秀医学科研人才在良性循环中脱颖而出, 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张, 张敬学.浅议医院科室管理中的梯队人才培养[J].卫生软科学, 2005, 19 (3) :169-170.
[2]李辉.加强科研工作促进人才梯队建设[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 17 (2) :97.
[3]安世兴.浅谈二甲医院人才梯队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16 (8) :602-603.
[4]吴灿, 任家顺.影像医学发展趋势与人才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9) :591-593.
[5]黄淇敏, 孙大麟, 诸海英, 等.教学医院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4, 11 (1) :71-72.
卵巢囊肿蒂扭转的超声影像分析 第2篇
卵巢囊性包块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约占卵巢肿瘤的90%以上,而卵巢囊肿蒂扭转是妇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约有10%的卵巢肿瘤并发蒂扭转,发病急,病情重,需要及时诊断及处理。本文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卵巢囊肿蒂扭转的28例患者,收集该病的一些临床资料,就其超声声像影像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近年在我科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卵巢囊肿蒂扭转的28例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约30岁。平素体健。
1.2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logia 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Philips公司HDI7X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9mHz,经腹部及经阴道进行横向、纵向及多角度扫查。重点观察囊肿大小、位置、囊壁、囊内透声及与子宫的关系,寻找扭转蒂部,观察其形态、大小及回声情况,观察蒂部与囊肿的关系,尤其注意蒂部血流信号情况。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下腹痛,20例伴恶心、呕吐,15例伴肛门坠胀,既往有卵巢囊肿病史25例。其中伴有妊娠者3例。15例查体是经阴道或腹部可触包块,活动度不同。28例普通彩超检查均提示盆腔囊性、实性或混合性包块,13例提示包块可见血流信号,23例彩超拟诊卵巢囊肿蒂扭转。28例病例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卵巢囊肿蒂扭转且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为20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3例,异位妊娠3例,黄体囊肿破裂3例。
3 讨论
卵巢肿瘤蒂扭转好发于瘤蒂长、中等大、活动度好、质地不均、重心偏于一侧、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的肿瘤,常发于单侧,大多发生于右侧。多发生在患者体位改变或向同一方向连续转动及妊娠期、产褥期子宫位置改变后。
卵巢肿瘤的蒂部主要由骨盆漏斗韧带、输卵管和卵巢固有韧带组成,韧带中有卵巢动静脉及由此分出的子宫血管走行。卵巢囊肿蒂扭转时因血液回流受阻致囊壁水肿增厚,扭转的蒂部因卵巢肿瘤过大挤压蒂部致蒂部位置较偏、蒂部较短、卵巢肿瘤包块回声过强致后方回声衰减过多、肠气及患者肥胖等因素影响而不易显示。
超声图像特征:①子宫大小多为正常或稍大,于子宫周边不同方位(位置多较高)探及包块,多以囊性或囊实混和为主;②包块大小5-10cm不等,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部分因蒂过长、扭转与周围组织粘连,界限可变模糊;③包块回声不均,部分囊内散在强、增强回声光点、光团,部分囊内可见分隔光带;④囊肿发生的部位因蒂长短不同,与周围脏器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囊肿蒂完全扭转后引起动脉血液受阻,导致囊壁水肿、增厚;不完全性蒂扭转时,囊性肿块的壁因水肿而增厚;⑤完全蒂扭转时,囊性肿块的无回声区内可因出血坏死有不规则光团或细密强光点出现,扭转的蒂部回声杂乱;不完全扭转的因囊内充血,囊肿迅速增大,导致囊肿坏死变性,继发感染与破裂,此时腹腔及盆腔内出现大量的积液。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囊肿基底部即蒂扭转处彩色血流减少或消失,这一特征对诊断卵巢囊肿蒂扭转具有较大价值。若肿物内无血流信号,盆腔积液,可提示肿物已坏死,并出现渗液。
总之,超声因其操作简便、无创伤性、多角度、实时显像、动态观察等已成为妇科急腹症中影像学检查之首选。
参考文献:
[1]马纯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囊肿蒂扭转的临床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4):3282.
[2]尤淑艳,尹燕青.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卵巢囊肿蒂扭转诊断中的应用[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8):832.
医院超声影像创新人才培养 第3篇
1 医院超声影像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1.1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不断改善学术氛围,努力培育提高创新能力的环境。为尽快培养创新能力,可以组织综述宣讲、文献抄读会、专业外语学习,进行专业外语的听说训练,尽快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前沿研究动态。结合文献抄读和相关病例的收集对疾病进行综述、讲座,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做好对病例的收集、影像病理对照分析、外文文献的检索和查询以及综述等一系列培训工作,培养工作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临床思维能力。
1.2 重视外语学习
医学影像设备大多为外国进口,机器操作为人机对话形式,现代知识更新快,更新周期短,能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可追踪本专业国际学术动态,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参加新业务、新技术讲座,临床外语查房、病例讨论、国际学术讲座来开拓视野。
1.3 积极参与院内外课题研究
要积极申报并获得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遇和舞台,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条件,为训练、指导科研方法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4 全面的超声影像临床诊断技能训练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很强的科学,医学影像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临床操作和诊断技术。超声影像学科重视临床实践,把临床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5 扩大对外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积极鼓励和促进人才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探讨,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掌握研究热点,开拓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建立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渠道。鼓励向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投稿,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渠道[3]。
2 提高影像超声技术工作水平的对策
2.1 在职培养
在职培养是各单位可立即实施,并对技术人员素质提高效果明显的培养方法,是提高影像学科水平的重要途径。(1)科技英语短期集训:科技英语是科技人员必修课,它对专业人员的英语水平提高有极大地帮助。当今各种进口设备的操作界面和程序选择、研究提示全是英文。它的错误提示、软件程序也是英文,不掌握一定的科技英语知识,对进口超声影像设备的应用只能肤浅于常规、普通的检查,不能根据英语提示进行细化、专项检查。(2)计算机知识培训: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已成为现实。医院影像信息的网络化、HIS、RIS的建立,PACS的应用,这都涉及到计算机知识的应用。很难想像一个缺乏计算机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在当今超声影像科开展好工作。(3)专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是搞好影像诊断工作,提高影像质量,保证科室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基础。它包括:(1)各种设备原理、性能的培训,如设备所具有的各种检查功能及可开发的应用程序;(2)影像技术工作的质量保证(QA)和控制(QC)。QA、QC是衡量一个医院影像质量管理能力的强弱,也体现一个医院整体业务水平的高低;(3)医学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解剖、诊断、维修、科研能力等。解剖是各种设备开展检查的基础,直接关系检查水平,相应的基本诊断知识的培训可有利于提高科室的工作质量,影像设备一般常见故障的判断和常规维护是影像科室工作顺畅的重要保证。
2.2 外送培训
外送培训包括选拔事业心强的人员到高等院校相应专业进行深造,选送优秀的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各种超声影像技术培训班。外出培训的优点是系统性强,理论扎实,学成后对影像技术工作有全局观念,能够担负本单位的技术工作,并能开展一定的科研课题,对超声影像技术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4]。
3 医院超声影像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内涵
3.1 思想素质的培养
思想素质提高仍然是医学超声影像工作的重要方面。要搞好超声影像技术工作,医技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是影像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要有制度来约束医技人员的言行,更要有激励机制来管理超声影像技术工作。那种影像医生是"主角",技术人员是"配角"的观念,在当今早已不能适用。一个影像技术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无上进心,整天被动地完成检查数量的工作态度,绝对不能干好本职工作。因此,首先科室应该进行爱岗、敬业等思想素质方面的培养,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不适应影像技术工作的人员尽早进行适当调整。
3.2 专业素质的培养
高水平的超声影像专业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意识,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了解国内外超声影像医学新进展、新技术及超声诊断新方法等,能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家一起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3.3 自我完善机制
具有规范的知识更新体制,强化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主动的自我更新意识,具有不断提高的专业技术标准,以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超声影像创新人才[5]。
参考文献
[1]郑秋兰,等.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探索.现代医院管理,2005,(3):35.
[2]李义兵,等.医学影像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模式的探讨.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4):554-555.
[3]陈建新.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现状与培养探讨.医疗卫生装备,2007,28(3):63,66.
[4]谢纯平.刘祖民.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现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挑战.实用医技杂志,2006,13(3):462-464.
浅谈宫外孕超声影像诊断与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宫外孕超声影像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95-02
近年来,宫外孕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据统计近年来宫外孕的机会已经由1%上升到2-3%。当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急性发作时,可引起腹腔内严重出血,如不及时诊断、积极抢救,可危及生命。宫外孕最困难的并不是怎样治疗,而是早期诊断,由于早期宫外孕的表现无特殊症状,超声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宫外孕的临床诊断是很重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宫外孕均系住院患者,年龄23~37岁,其中30~37岁为多见,占76.4%。
1.2方法。仪器系用EUB-26型和AIOKa-210型显像仪,探头频率均为3.5MHz。采用充盈膀胱法。在下腹部做纵切、横切、斜切扫查并仔细观察子宫大小,宫内有无妊娠囊,宫旁附件和子宫直肠陷凹处有无包块,包块的性质与子宫的关系。
2结果
宫外孕28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输卵管妊娠25例,以流产型多见占50%,其次为破裂型占29.1%,胎块型和陈旧型少见。B超确诊率92.3%。误诊率7.7%(2例),其中1例为黄体破裂,1例为亚急性盆腔炎。声像图上均在输卵管处见一混合性光团,与病理符合率占87.5%。
3声像特征
3.1管间质部妊娠,输卵管间质部肌层较厚,妊娠可维持3~5月才发生破裂。超声可见子宫增大,宫底一侧见与之相连的突出物,内见胚囊,囊内可见胚芽或胎儿。与宫角妊娠的鉴别在于后者胚囊周围见完整的肌层。
3.2宫外同期妊娠,宫内见妊娠囊,子宫外侧同时见妊娠图像。多发生在应用辅助生育技术后,对此情况的认识和警惕是诊断的关键。
3.3宫颈膨大,与子宫体相连呈葫芦状,宫颈管内见回声杂乱区或胚囊,宫颈内口关闭,并可见胎心搏动,囊胚周围有薄层肌肉围绕,但其外上方肌层不完整或消失。
3.4宫角妊娠,严格地说宫角妊娠不是异位妊娠(也称宫外孕),但由于胚胎着床部位与输卵管间质部接近,超声检查难以将两者截然分清,临床处理上较特殊。首次检查发现妊娠囊种植在一侧宫角处时,不要直接下定位诊断,应观察1~2周,有时随着子宫增大,妊娠囊突入宫腔,成为正常妊娠,部分在生长过程中向输卵管方向生长,成为异位妊娠。
3.5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也称宫外孕),胚胎着床于剖宫产子宫的疤痕处,因此处无正常肌层和内膜,绒毛直接侵蚀局部血管,局部血流异常丰富,如不警惕,行宫腔操作时极易造成子宫大出血,危及生命。超声可见子宫呈两端小、中间大的纺锤形,中间膨大部分为子宫峡部,内可见胚囊或杂乱回声结构,周围肌层菲薄。
3.6巢妊娠,巢妊娠未破裂时,超声可见一侧卵巢增大,内见一小高回声环,卵巢周围无肿块。破裂后形成杂乱回声的包块,与输卵管妊娠破裂难以鉴别。
3.7宮妊娠,子宫一侧上方包块,内有胚囊,可见胎儿结构,胚囊外有肌层包裹,与正常宫腔内膜不相连,包块与子宫紧贴或有蒂相连。诊断时应排除双子宫或双角子宫。当妊娠囊增大,正常子宫显示不清时,超声检查常常漏诊。
4误漏诊原因分析
当患者病史不清,无明显停经史,无明显的腹部剧痛史;因膀胱充盈不良或因肠腔充有气体影响图像显示不清;机器分辨率低,诊断经验不足,对异位妊娠声像图缺乏认识和鉴别能力,尤其是对宫内放置节育环的育龄妇女,仍有患异位妊娠的可能性认识不足。因此,对宫外孕的B超检查应注意结合临床资料,认真分析,必要时作妇科检查了解宫颈和后穹窿是否饱满,或后穹窿穿刺以免造成误诊。
声像图表现有交叉重叠现象,存在异病同图,同病异图的现象。要减少误漏诊,在诊断中不但要熟悉异位妊娠声像图表现及鉴别要点,而且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当患者月经周期较长,乱用避孕药时,即使是宫内妊娠,HCG水平仍可能偏低,与宫外孕水平相似,临床出现妊娠囊较晚。子宫内膜在受到水平不稳定的激素刺激后,可增厚并有点滴阴道出血,宫腔内少量积血和假孕囊,因此可能混淆宫内孕与宫外孕宫腔内异常回声。另外,有些妊娠时,可以出现卵巢的黄体肿物。某些分叶状卵巢时,易把分叶状卵巢内的黄体肿物当成输卵管肿物;宫内孕合并黄体破裂,均是造成误诊的原因。因此,当我们超声检查时,应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凭声像图而作出诊断。
5讨论
本文中患者声像图表现:①由于受内分泌影响子宫正常或伴大于正常,内部光点回声稍增多,但均未见妊娠囊回声。②28例中有20例位于子宫旁或盆腔内,可见混合性光团并伴有子宫直肠陷凹处液性暗区,占79.2%,有5例于子宫直肠凹外呈单纯性无回声暗区型(胚体未完全流出占20.9%)。③由于流产型和破裂型多见,故声像图上胎囊及原始心管搏动显现率极低,本文中仅2例见妊娠囊占8.3%,无1例见原始心管搏动。④多于子宫直肠凹处见积液,本文28例中占91.7%。
以往宫外孕的诊断主要是依据闭经史,阴道不规则流血,尿妊娠试验,HCG测定以及后穹窿穿刺,但尿妊娠试验由于存在假阳性及假阴性问题,后穹窿穿刺又由于内出血量少或位置高出现假阴性。而B超能直接显示子宫及附件区,由于操作简便,迅速而又无痛苦,且诊断率高,故常为首选。综上所述,宫外孕声像图表现根据病理结果而分型,这样对宫外孕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声像图表现再能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则可提供宫外孕诊断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旭青,李红霞,黄春滨.宫内外早早期妊娠的二维超声特点及临床对照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654-2656
[2]赵云,黄华,聂红莲.异位妊娠诊断中经腹和经阴道超声的对比研究.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6,34(3):172-175
医院超声影像论文 第5篇
关键词:胎盘早剥,超声影像,下腹痛
妊娠期20周以后或分娩过程中, 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就是胎盘早剥。这一现象发生在妊娠中晚期, 发病急, 病程发展速度快, 可能危及到孕妇和胎儿生命安全。国内发病率在0.45%~2.2%, 病死率是25%~40%[1]。临床方面的表现是阴道出血、腹部有疼痛感。所以, 准确及时地诊断出胎盘早剥并开展正确地治疗活动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选取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于超声影像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均是2005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4例胎盘早剥患者, 年龄24~44岁, 平均年龄 (34.5±8.6) 岁, 孕20~26周5例, 27~35周20例, 36~39周9例。临床表现方面:阴道流液伴随腹痛6例, 阴道流液并且无腹痛感8例, 阴道出血伴随腹痛或者是下腹坠胀9例, 阴道出血并且无腹痛感6例, 无明显的临床症状5例。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日立EUB-5500以及飞利浦HD11超声诊断仪, 探头的频率是3.5 MHz。首先需要对胎儿生长进行常规的检测, 监测胎盘在厚度方面、位置方面、形态方面、胎盘内部及胎盘和子宫壁之间以及胎盘的边缘处是否存在异常回声, 再启用CDFI检测胎盘以及胎盘边缘与胎盘和子宫壁之间的血流信号。在这个阶段当中, 还需要做好脐带血流S/D值以及胎心心率方面的变化监测工作[2]。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的结果:
34例胎盘早剥患者中, 在产前阶段超声诊断胎盘早剥的有29例, 诊断符合率85.29%, 其中一次超声诊断26例, 诊断符合率76.47%。漏诊5例 (14.71) , 误诊3例 (8.82%) , 1例是胎盘内血窦, 2例是副胎盘。
2.2 超声影像表现:
胎盘早剥的病理变化就在于底蜕膜出血, 进而形成血肿, 致使胎盘从附着处就开始剥离。较为典型胎盘早剥结合一些临床症状产前的超声诊断不是很困难, 超声影像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①子宫、胎盘有血肿回声的现象, 通常表现在一处或多处产生局限性无回声区, 其形态多为圆形, 边缘不整齐, 且境界清晰。同时, 宫壁和胎盘间出现了轮廓不清楚、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齐的液性暗区或者是强弱并不均匀的混合团块, 有时候见到胎盘的绒毛板向羊膜腔突入, 本组8例;②在胎盘的边缘出现一长形梭状物, 呈现液性暗区或者是低回声, 散在或者密集光点光斑回声。超声影像的表现是:在胎盘下缘或者是左、右侧的周边见到实性肿块突向羊膜腔, 形态不规则, 且回声强弱不等。可以见到片状的低回声以及回声增强区, 没有包膜与胎盘边缘相连, 剥离面积多在1/3以下, 本组10例;③在超声扫描过程当中, 将胎盘的局部增厚误诊为副胎盘, 忽略了超声诊断和胎盘之间有血管相连。这一超声影像表现是:胎盘方面厚度增加, 呈现不规则状, 并且胎盘不具备正常回声, 并且其绒毛板朝羊膜腔凸出, 从厚度情况来看, 通常>5.5 cm, 当厚度达到11.2 cm时, 就无法看清胎盘形态, 这类现象剥离面积大多是在1/3~2/3, 本组7例;④若是血液破入到羊膜腔之中, 羊水的透声性会降低, 在内部能见到光斑光点漂浮, 这些是血性羊水所致。羊水中能够见到不规则形态的高回声团块声像, 同胎盘中的某一局部相连, 超声诊断并无血流信号, 就是羊水中血凝块, 本组2例;⑤就正常胎盘来说, 其回声较少, 大多数都是混合性回声, 内部能够见到细密光点悬浮, 有小部分甚至无法见到胎盘回声。这类问题归属于严重的胎盘早剥, 剥离面积大多超过2/3或者是完全剥离, 本组2例。同时, 需要鉴别的是:①胎盘血窦:处于胎盘的实质内, 分布在胎盘切面呈现一种不规则液性暗区, 因而, 在诊断过程当中就易误认为是胎盘早剥。但是, 借助超声诊断, 再经过仔细的观察就能够发现暗区内部有条形状血管与流动的血液, 这些现象可以和胎盘早剥相区别[4];②子宫肌瘤:处于肌层内, 所探查到的子宫肌瘤边界清晰, 从形态方面来看, 较为规则, 呈现梭形状, 向宫腔内部或者是宫腔外部突出, 进而挤压胎盘和子宫壁, 尤其应当同子宫黏膜下的肌瘤相区别。这一超声影像表现是:子宫增大, 在肌瘤部分突向黏膜下方时有肌壁间子宫肌瘤的回声特点, 同时, 子宫内膜由于受到子宫肌瘤的推挤而产生了移位与变形。当肌瘤全部突入到子宫腔内的时候, 声像图的表现就是子宫腔内部实性结节, 通常是圆形, 突向宫腔内部的表现通常覆盖着子宫内膜, 肌瘤蒂部的子宫内膜回声中断。③胎盘血管瘤:处于胎盘实质内或是突向羊膜腔, 回声比较均匀, 并且边界清晰, 产妇也会有阴道流血现象, 其声像图的表现是:在胎盘实质内能够见到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高回声团, 内部可见细小管状或圆点状无回声区, 呈筛网状结构, 且边界锐利、清晰, 后方回声无明显衰减, 胎盘组织同瘤体有小血管相连接, 通常表现为囊实性肿块, 其内部可见到较多强回声[5]。因为肿瘤具有朝向羊膜腔突出的特点, 所以很少能发现瘤蒂。若是要进一步提升超声产前阶段诊断的胎盘早剥符合率, 从超声医师角度来看, 就需要其熟悉掌握胎盘早剥方面的超声影像, 同样, 还要具备熟练的探测技巧。在扫查患者子宫的侧壁、后壁以及宫底的过程中, 移动探头一定要放慢速度从而进行多方位的探查, 当发现图像具有疑点时就需要与临床相结合, 必要时可采用动态监测, 进行多次全面的检查。
3 讨论
利用超声诊断重度胎盘早剥问题并不困难。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 针对临床表现比较轻微的病例来说, 胎盘早剥在所处位置方面、剥离面大小方面、检查时间方面以及出血量方面的不同, 也就导致了超声影像的不同。运用超声诊断能显示出胎盘早剥位置、再观察剥离面大小情况以及严重程度, 更为深入的去判断胎儿情况[6]。胎盘早剥是妊娠期间一种较重的合并症, 若是诊断或者是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到母婴生命的安全。对于典型胎盘早剥来说, 能够依据临床方面检查做出较为合理正确的诊断;对于临床表现不够典型者来说, 超声诊断是一种能提示诊断的方法。同时, 它具有安全无创伤、简便易行的特点, 也可以反复进行检查。
总而言之, 超声诊断是当前临床诊断胎盘早剥较为有效的辅助检查, 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方面的符合率, 能够正确高效地协助临床做好诊断工作、对于胎盘早剥及时处理[7]。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大大减少孕产妇以及胎儿病死率, 提高医疗的质量, 因而, 值得更加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周剑, 徐晓红.影响胎盘早剥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3) :406-408.
[2]杜帆.胎盘早剥产前超声诊断及影像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32) :150-151.
[3]Savasan ZA, Goncalves LF, Bahado-Singh RO.Second-and thirdtrimester biochemical and ultrasound markers predictive of ischemic placental disease[J].Semin Perinatol, 2014, 38 (3) :167-176.
[4]张惠玲, 李海英, 谭萌, 等.胎盘早剥误诊、漏诊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6) :135-136.
[5]蓝春勇, 王小燕, 凌冰,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盘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 2011, 33 (8) :1015-1016.
[6]冯波.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与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29) :408.
医院超声影像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3级三年制普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按学号分为12个小组, 每组10~11人。单数组63人, 超声诊断学利用UIIS教学, 为实验组;双数组64人, 采用传统教学法, 为对照组。经统计分析, 两组在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入学成绩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实验组:教师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超声影像资料库内大量典型疾病的病理解剖图片、超声图像和相应的文字信息, 随检查脏器快速调阅作对比分析。可通过附院的电脑获取超声影像资料库的内容或在超声科多媒体实验室观看、查询。也可在超声诊断实训过程中, 通过电脑终端进入医院UIIS系统, 利用搜索引擎查询所需内容, 在观察患者的声像图信息之前, 先在电脑上看医生开出的电子申请单, 了解该患者的一般信息及超声检查目的, 然后观察实时动态显示的声像图信息, 期间, 学生可以通过操作系统进行灰度与色彩调整, 剪切、粘贴、体位符号及中文标记, 放大、缩小、输出等图像处理, 并可实现超声报告的生成、打印, 实现临床实境教学,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临床一线的工作状态。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利用超声实训室有限的超声设备和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教学, 之后让学生观看相应部位超声检查及典型疾病的教学光碟,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2.2评价方法 (1) 考试成绩比较:考试分技能测试和笔试两部分, 技能测试要求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 选择正确的超声技术, 并对声像图信息进行描述、分析及诊断, 按要点给分, 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相同病例测试。安排两组学生集中笔试, 其中客观题40分, 主观题60分, 主观题中病例分析题20分。遮盖学生姓名, 由同一位教师阅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2) 教学效果评价: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是否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是否提高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 是否满意教学内容及形式等[3]。
2 结果
2.1 两组考试成绩分析 (见表1)
实验组技能测试成绩、客观题和主观病例分析题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主观非病例分析题及笔试总成绩,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2.2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 实验组在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学习兴趣的选择率和对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满意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2) 。
3 讨论
比较两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 UIIS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UIIS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学习兴趣和对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满意度[3]。UIIS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还具有以下优势。
3.1 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UIIS建立的超声影像资料库中包含各系统、脏器正常与异常的二维超声、频谱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及介入超声图片数万张, 极大地丰富了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4]。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超声诊断实训室超声仪器数量有限, 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进行实际操作。UIIS教学可以解决硬件不足的问题, 且在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同时, 也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载体[5]。
3.2 有利于教学、科研、临床三结合
UIIS具有强大的数字化图片获取、存储、传输、查询、整理等功能。该系统将每天数百人乃至上千人所做的二维超声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及介入超声图片等资料, 以动态或静态形式收集后, 存储在每台超声诊断工作站电脑内, 或者根据需要传输到多媒体实训室供实习及进修学生观看。超声医生也可以随时查询患者一个系统或多个系统超声检查图像资料[6]。在患者经过手术或病理证实后, 还可以应用UIIS进一步完善资料。若该疾病有教学、研究或临床价值, 可进行编辑整理, 将临床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 有利于教学、科研、临床三者更好地结合。
综上所述, 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用UIIS大大促进了教学与临床岗位一线对接, 实现了临床实境教学, 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教学质量, 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osset A, Ratib O, Geissbuhler A, et al.Integration of a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reference database in a PACS environment[J].Radio-Graphics, 2002, 22 (6) :1567-1577.
[2]周玫娟, 陈雨娜, 董建党.UIIS实境教学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16) :42-43.
[3]陈柱, 马聪, 肖恩华, 等.医学影像学见习应用PACS教学法与传统读片教学法的对比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14, 35 (4) :86-88.
[4]李国杰, 李田, 陈方满, 等.医学影像学专业多媒体教学研究与体会[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6, 25 (4) :307-308.
[5]王雅然, 王恩达.超声实验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医, 2009, 23 (6) :720.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影像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在该院接受诊治的28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病人设置成实验组,男女之间的比例是17:11,年纪在32~80岁之间,其平均年纪约(62±3.22)岁。同期选择28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女之间的比例是15:13,年纪在34~83岁之间,其平均年纪约(60±2.77)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以及性别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对比。
1.2 方法
①本院所用超声仪器是飞利浦公司所生产,其型号是HD11。该诊断仪的探头频率在7~10 MHz之间。
②取病人平卧位或者是俯卧位,对其双侧股总动脉、足背动脉、股浅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腘动脉等进行全方位检查,同时对其血管内径进行准确测量。
③给予病人官腔状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进行准确测量,查看管腔是否存在着闭塞、狭窄等症状。
④以诊断仪对机体管腔中彩色血流的实际充盈状态进行观察,并查看其血流频谱的具体变化情况。假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低于1 mm,同时机体管腔血流处于通畅状态,且充盈状况良好,其频谱也呈现出相对规则的三相波表明正常。假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或者是1 mm,同时机体管腔血流处于凹凸不平状,不但存在着斑块,同时其管腔也触笔闭塞状,或者是狭窄状则代表存在着病变[1,2]。
1.3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该组研究数据,通过表示计量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较之对照组病患,实验组病患下肢动脉硬化出现闭塞、斑块以及狭窄等症状的发病率相对偏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整体发生率相对偏高,其中又以2型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等并发症最为常见。当机体出现上述症状之后,极易出现糖尿病坏疽或者是糖尿病足等病症,同时糖尿病下肢截肢整体发病率约是正常人的8倍左右,已经成为当前临床上糖尿病病人残疾、病死的根本性诱发因素之一[3]。
该次研究实践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两组病人中的诊断效果存在着差异,发现实验组病人下肢动脉硬化出现闭塞、斑块以及狭窄等症状的发病率均相对偏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超声诊断在非创伤性、操作便捷性以及重复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优势,能够及早发现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为其接受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与研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影像方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该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在该院接受诊治的28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病人,设置成实验组;同期选择28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在对两者超声影像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两组病人血流特征、管壁特征以及官腔特征等。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病患相比较,实验组病患下肢动脉硬化出现闭塞、斑块以及狭窄等症状的发病率相对偏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影像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效率,建议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影像
参考文献
[1]李薇玢,吕清,谢明星,等.实时心肌超声造影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静息状态下心肌灌注特点的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8):655-658.
[2]陈和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90-91.
从E-超出现看超声影像发展史 第8篇
1942年,奥地利医生首次使用A超成功测量颅脑内部结构,A超是一维超声,只能形成振幅,没有图像;B超由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唐纳德教授于1950年发明, 并首次应用于妇科检查;上世纪80年代,ATL公司生产出全世界第一台数字化彩色超声,彩色超声由于具有彩色血流分布图,被人们形象地称为C超,但是C超只能观察血流分布,对于血流精确参数的测量最终被使用多普勒原理的D超完成。此后,超声迅速成为一种无创、便捷、性价比高的常用诊断形式。
然而使用超声诊断疾病,医生们往往有种体会:其诊断敏感性高,但特异度却比较低。20世纪末,三位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家:乔治 · 夏帕克教授、Mathias Fink教授、 雅克 · 苏凯博士共同组建了法国声科影像公司,将超声诊断带入可以实时定量测量全身软组织硬度的“E- 超时代”。 E取自英文弹性Elasticity的首字母。
2013年欧洲超声生物学与医学委员会(EFSUMB) 出版的《 超声弹性成像分类及应用指南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Clinical Use of Ultrasound Elastography,EFSUMB)中对市场上的几种超声弹性成像模式从原理、应用步骤、临床应用价值、各种技术的优缺点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根据成像原理的不同大致分为3大类:1早期传统的静态型弹性成像;2点式剪切波速度测量法;3 E- 成像:即2D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wave Elastography,SWE)。
比起最早出现的的两种点式剪切波测速技术:瞬时剪切波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和定量型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 Quantification,定量型ARFI),欧超联弹性指南中将E- 成像称为单点式剪切波弹性成像,另一种名称为ARFI-VTQ(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
实时E- 成像是全球唯一可以广泛应用于浅表、腹部、 腔内器官的软组织硬度测量技术,目前只有法国声科影像旗下机型才能具备,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E- 超。
E- 超以乔治 · 夏帕克教授的多线路正比探测器为硬件基础,以Mathias Fink教授的E=3ρc2为理论基础,由超声物理学界著名科学家雅克 · 苏凯先生带领的原IU22科研团队研发而成,它跨越超声弹性成像上的几大技术瓶颈, 将超声处理能力提高了100倍,采集图像的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0000帧,这么高的速度对于超声剪切波的采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剪切波传播距离极短、极易衰减,很难捕捉。要形成一幅4~6 cm的剪切波弹性图像,首先必须能产生足够多且可探及的剪切波:1探头首先发出多束不同角度的声束聚焦在人体组织形成单个剪切波源,此波源快速垂直向人体组织深部移动从而形成一列移动的波源,每个波源产生的剪切波在横向传播时相遇发生波的相干增强效应,剪切波传播距离及振幅明显增加,从而以较小的、在安全范围内的声能产生足够多、足够强大的剪切波;2探头顺序激发多列(由探头左—右排列)快速移动的波源; 3多列移动波源产生并相干增强后的剪切波覆盖整个感兴趣区(即E- 超取样框)。
法国声科影像(Supersonic Imagine,SSI)的特有专利技术——极速超声成像技术(高达20000 Hz的图像采集帧频)以及软硬件复合信号处理平台,快速计算取样框内每个质点的剪切波传导速度并即时呈现弹性模量绝对值的彩色编码图。这种弹性成像技术结合传统二维成像实时观察人体组织的弹性值,全面反映一个病灶(周边、中央、边缘) 内不同区域的弹性值,更准确地辅助临床鉴别诊断,客观间接反映组织不同的病理状态。
至此,超声完成了以测量解剖结构为基础到以硬度结构为基础的成像模式的转换。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等不断发展,超声还会向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让我们拭目以待。
医院超声影像论文 第9篇
【摘要】:目的 分析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在B超检查中的影像差异。方法 选择我门诊部2010年3月-2015年4月查体筛查的6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作为酒精组,选择同期查体的62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炎组,比较两组B超检测值以及肝部的形态、体积等情况。结果: 与肝炎组比较,酒精组右肝斜径、右肝厚度、肝脏形态正常率以及肝脏体积增大率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组肝被膜锯齿状以及肝内回声不规则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酒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B超影像下存在一定差别,采用B超方式可对上述疾病进行一定程度区分。
【关键词】酒精性肝硬化;肝炎性肝硬化;B超;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39-02
肝炎是目前发病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单是乙肝,世界范围内就有超过3.5亿人感染,每年近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1]。我国早期肝硬化的类型主要是肝炎肝硬化,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转变,酒精性肝硬化的患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对于临床的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分析不同肝病患者,影像上的相关差异,选择2013年7月-2015年4月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了B超鉴别诊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我门诊部2010年3月-2015年4月查体筛查出的6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作为酒精组,所有患者经肝脏组织活检符合实验要求;选择同期查体的62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作為肝炎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其中酒精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6.4±6.1)岁;病程9个月-7年,平均病程(3.4±0.7)年。肝炎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56.7±6.4)岁;病程11个月-8年,平均病程(3.4±0.8)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过比较分析后,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SIUI Apogee3500超声诊断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测,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取仰卧位,对腹部肝脏进行多切面全面扫描。由2-3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B超技师进行判定,比较两组右肝厚径、右肝斜径、肝脏形态、肝脏体积、肝被膜以及肝脏回声。
1.3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右肝斜径以及右肝厚度比较 如表1所示,与肝炎组比较,酒精组右肝斜径以及右肝厚度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B超的观察指标比较 如表2所示,与肝炎组比较,酒精组肝脏形态正常率以及肝脏体积增大率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组肝被膜锯齿状以及肝内回声不规则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酒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脂肪肝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临床较为多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目前全球范围内该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7%~23%。酒精性肝硬化早期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早期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当病情进展、未得到有效的处理时,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肝纤维化,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严重的影响[3]。在B超显像上,酒精性脂肪肝与脂肪肝相类似,主要是肝脏体积增大、回声增强以及管道结构模糊等。当病情继续进展,发展为肝硬化时,可以出现肝被膜不光滑或毛糙,肝细胞排列紊乱,假小叶取代了正常肝小叶,肝脏实质回声较均匀,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的发生[4]。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与肝炎组比较,酒精组右肝斜径、右肝厚度、肝脏形态正常率以及肝脏体积增大率均显著增高(P<0.05);肝炎组肝被膜锯齿状以及肝内回声不规则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酒精组(P<0.05)。综上所述,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B超影像下存在一定差别,采用B超方式可对上述疾病进行一定程度区分。
参考文献:
[1] 谢彩玲.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J].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7, 5(4): 332-333.
[2] 刘慧. 1 069例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分析及讨论[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5):27-28.
[3] Chalasani N, Younossi Z, Lavine J E, et al.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Practice Guideline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J]. Hepatology, 2012, 55(6): 2005-2023.
超声影像诊断妇产科急症63例分析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18~48 (平均31) 岁。患者有明确停经史及不同程度阴道出血及腹痛, 腹痛时间2h~3d;阴道出血因疾病类型不同而异, 时间2h~1个月。
1.2 方法
采用东芝240或阿洛卡5500实时超声显示像, 探头频率3.5MHz。患者需在膀胱适度充盈后检查 (紧急情况可采用膀胱灌注无菌生理盐水500ml使膀胱充盈) , 取仰卧位, 腹部常规纵切、横切、斜切扫查, 可清晰显示子宫、附件、宫旁有无异常回声团, 盆腔有否游离液体等情况。
2 结果
异位妊娠33例, 超声诊断符合31例, 诊断符合率93.9%。声像图表现:胎囊型, 子宫正常或增大, 宫腔内见少许不均质回声, 于盆腔内或腹腔内可探及妊囊样结构, 囊内胚胎可见胎心搏动, 本组有13例;包块型, 子宫正常或稍大, 宫腔内可见少许不均质回声, 盆腔内探及囊实性不均质回声包块, 形态不规则, 或者多数可见附件区边缘不规则, 边界模糊, 实质回声杂乱的混合性包块, 本组有11例, 漂浮型, 子宫正常或略增大, 宫腔内膜增厚, 盆腔、腹腔可探及中量或大量液性暗区, 本组7例, 其中2例以失血性休克就诊;盆腔少量和中量积液2例, 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破裂, 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黄体破裂。
卵巢囊肿蒂扭转[1]5例, 超声诊断符合5例, 诊断符合率100%。声像图见囊壁增厚, 囊内多为无回声, 个别有散在细点状回声, 子宫直肠窝有少量积液, 手术病理证实。畸胎瘤扭转3例, 超声诊断符合3例, 诊断符合率100%。声像图示:囊壁增厚, 囊内多为无一强回声, 脂液分层, 手术病理证实。
黄体破裂4例, 超声诊断符合2例, 诊断符合率50.0%。声像图特异性不强, 子宫正常, 或稍增大。盆腔多数有积液并见囊性肿块或非均质性团块。诊断2例异位妊娠, 手术后病理为黄体破裂。
流产8例, 超声诊断符合7例, 诊断符合率87.5%, 声像图显示:子宫体正常或饱满, 胎囊变形, 皱缩, 胎囊后积血, 胎囊下移, 胎心消失, 妊囊大小与月份不成比例, 本组7例。1例48岁停经3个月, 以腹痛就诊, 超声显示;宫腔内见无至弱回声光团, 范围约48mm25mm, 无正常胚胎结构[2], 诊断为过期流产做人工流产术, 最后诊断为因宫颈管内炎症粘连造成经血流出不畅的宫腔内积血。
葡萄胎4例, 超声诊断符合4例。声像图表现宫体增大, 宫腔内未探及胎儿、胎盘与羊水等附属物回声, 仅见子宫内充满低到中等强度、大小不等的光点、光团。其内夹杂很多散在不规则小暗区, 水泡较大者为蜂窝样液性小暗区。
胎盘早剥2例, 超声诊断符合2例, 声像图示胎盘增厚, 胎盘内见非均质性团块或无回声区, 伴胎儿窘迫心率减慢, 胎动减少, 羊水透声差或胎儿死于宫内。
3 讨论
B超检查对妇产科急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急症中常见的疾病。异位妊娠未破时可见胎芽结构及心管搏动, 异位妊娠破裂时在附件区或宫旁有异常回声团, 腹、盆腔有游离液体, 结合临床病史和化验检查作出诊断。黄体破裂的患者无停经史, 妊娠试验为阴性, 多于月经周期22d左右发病, 也可使经期延迟, 超声显示盆腔有时见血块形成的不均质团块或盆腹腔内积液, 卵巢有囊性改变。本组中5例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不符, 33例超声诊断异位妊娠患者中经手术证实2例为黄体破裂, 而超声诊断黄体破裂4例中经手术证实2例异位妊娠。对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 超声图像变化有较多相似之处。异位妊娠患者多有停经史, 妊娠试验 (+) 。黄体破裂患者偶有月经延迟。结合病史, 根据超声图像的变化, 异位妊娠与黄体破裂不难鉴别[3]。
由于异位妊娠部位不同, 病理变化不同, 声像图表现也不同。异位妊娠形成附件包块或盆腹腔积液, 如果不密切结合病史, 容易与附件囊肿, 畸胎瘤, 黄体破裂相混淆。异位妊娠破裂早期表现为以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包块, 其内结构复杂、紊乱。陈旧性异位妊娠反复少量出血, 声像图多数显示为附件区边缘不规则, 边界模糊、实质回声杂乱的混合性包块。由于结合病史不够, 出现误诊。1例宫颈管内因炎症粘连, 经血流出不畅, 导致宫腔内积血。由于经验不足, 误诊为过期流产。
妇产科急症是我们B超检查中的常见病, 绝大多数可作出明确诊断。今后要密切结合病史及体征, 熟悉各种声像图特点, 减少误诊、漏诊, 提高B超诊断符合率。
超声检查操作简便, 迅速, 无痛苦, 诊断率高, 所以可作为妇产科急症的首选诊断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做阴道超声及彩超检查, 可进一步提高妇产科急症的诊断。
参考文献
[1]乐桂蓉, 张青萍.卵巢肿瘤扭转B超声诊断的评价.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1, 7 (2) :112-113.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3版.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9:1207-1227.
医院超声影像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