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精选12篇)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信息,翻译,原因

文化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并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形象, 因此文化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使文化交流不畅通, 产生文化冲突。但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 才有了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必要性。文化根植于语言中, 通过语言表达。处于同一社会文化的人们用语言交流时, 会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文化共鸣。翻译是对语言的转换, 因此翻译可以把蕴含于语言里的文化信息传入另一种语言里。于是翻译成为了促进文化交流, 丰富各民族文化, 避免文化冲突的重要中介。但由于承载文化信息的语言工具同样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因此要翻译承载文化信息的语言词汇非常困难。该文主要就造成翻译过程中产生文化差异的主客观原因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为译者在处理文化信息过程中提供参考。

1 造成翻译中文化信息改变的客观原因

而正是因为文化中存在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成了必要。文化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语言作品的翻译。准确传神地翻译富含文化信息的语言为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因为文化自身的客观差异性, 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本身文化信息内涵的改变或者误解。

Ward H.Goodenough认为文化是涉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的各种社会性, 历史性, 生态地理性的范畴, 并且也包括人们自身思想上对于人类行为准则和规范的信仰。那么就意味着同一文化圈中的人们身处相同社会, 历史, 地理, 宗教信仰背景中, 会就某种文化现象产生文化共鸣。而语言是文化承载的工具, 所以相同文化圈中的人们对于文化语言词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象。那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圈内的人们对于文化富含词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化联想。而译者如果忽视了这些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 就会导致文化信息的改变。事实上, 译者们往往很难做到将所有本身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弄清楚。所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量存在的文化差异。

1.1 生态地理

不同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会造成译者对于语言作品中表现出的地理, 气候语言的误解或者忽视。这一点往往在翻译作品中出现文化信息的遗失或者语解。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 莎翁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Rose”中就存在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文化信息误读。译者们在处理这点文化信息时最容易忽视掉。雪莱所在的欧洲大陆西临大西洋, 其诗歌中的“西风”不是凌冽刺骨, 而是温暖怡人, 但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 通过看名字“西风颂”就会产生与英语语言者完全不同的文化联想。甚至有可能会想到歌剧“白毛女”中的“西北风”, 因而产生寒冷凄凉之感。

1.2 思想意识

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了文化圈中对于某种价值观的认可, 从而言语体现方面也就各不相同。中国人谦虚谨慎, 不易表露内心世界, 遵循低调谦和的处事风格。所以经常会听到“哪里”“见笑”等表示虚心之词。而这类词汇又经常是翻译者们的一大难题, 直译音译都感觉难以准确传神, 有可能还会造成对方的困惑。所以通常情况下, 在遇到这种词时, 译者多用“Thank you”这样的表达一带而过。但这样的翻译是否造成了文化信息的改变或者缺失呢, 答案显而易见。中国人的谦逊文化自然没有得到传播和影响。另外, 在翻译作品中, 思想意识的不同还多出现在宗教领域, 传统习俗等方面。这类文化差异在翻译中造成的文化信息的改变或者遗失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神仙”的翻译。道教中的“神仙”概念与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无论是形象还是宗教意义都是差别甚大的。但多数语言作品中的“神仙”都只是简单的被翻译成“god”。不难相信译语读者在看到这个词时脑里产生的文化意象, 可以肯定的是其想象的不是中国传统道教里的神仙模样, 文化信息因此就发生了改变。

1.3 实体物质方面

社会中的实际物质也是在不同文化中产生, 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而这些东西通过语言表达时往往会因时间的沉淀, 社会的认可, 人们的认识富含各种文化内涵, 由此形成文化符号。例如中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仅从名子上来分析, “红楼”这样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在中国人心理产生的是温软情绵, 定是女性居多, 让人留恋悱恻的地方。同时“楼”的表述也是充满了传统中国建筑色彩的文化词。所以在处理这样的语言翻译时, 绝不是简单的从字面上对应成“red building”, 那样一来, “红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就得不到传播, 译语读者对于“red building”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完全没有原语读者在看到书名时的情怀。同样的, 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菜名的博大精深仍然是翻译的一难题。菜名中体现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美好祝愿等无比展示着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例如“佛跳墙”, “龙凤呈祥”“腊八粥”等。

1.4 社会体系结构

不同的社会呈现出不同的体系结构, 大到国家, 小到家庭。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里, 称谓的复杂性也清晰地出现在各种文学, 影视作品中。这种复杂的称谓体现的是尊卑, 远近, 亲疏的复杂人际关系, 但同时在翻译中就形成了一大困难。而许多深厚且赋文化底蕴的信息常常在翻译时就简化或者丢失了。常见的就有中国家庭里的亲戚称呼。诸如“叔, 伯, 姨, 婶, 爷爷, 奶奶, 姥爷, 姥姥”这样的表达一律简化成“uncle, aunt, grandparents”等。这样信息的确在一部作品不会是特别重要的信息, 但遗失仍然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传播途径中被挡回的命运。这些文化东西到底要不要传播出去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其实还是有必要的。然而这些复杂的文化语言词如何能做到在翻译过程中顺畅准确的传递仍然是翻译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2 造成文化信息传播改变的主观原因

译者是处理文化信息, 决定文化内容是否, 如何传播出去的关键因素。从翻译的功能来看, 文化交流是翻译承担的重要责任, 译者在做文化信息处理时也一定会考虑到文化交流的重要目的。然而文化信息的改变除了文化自身差异的存在导致传播出现变化以外, 译者的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2.1 译者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文化传播的目的是文化交流, 而文化交流重要的基础是接收和相互理解。如果翻译的东西不被译语读者接受, 那么即使做到文化信息原汁原味的传递, 也不一定会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在处理文化因素时, 译者常用的策略主要是“归化”和“异化”。如果不改变文化信息, 那么“异化”将会占主要位置。可是如果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是不是可以达到理解“异化”后的翻译作品, 这就必须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这种考虑除了涉及到读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还要涉及读者所在文化圈中的价值观或者宗教信仰。否则文化传播没有达成, 造成文化冲突就得到尝失了。

2.2 译者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

译者自身作为某种文化圈内的产物, 其本身也烙上了文化的痕迹。所以在原文阅读和翻译输出的过程中, 译者自身也会对某种文化特别偏好, 或者特别厌弃。如果译者自身是西方文化的喜爱者, 那在翻译过程中不管是用语, 表达方式上面都有可能更向西方读者靠拢, 那就不难理解”god”这样的词出现在中文作品翻译中。而且有的时候, 译者在翻译时, 也会因为其自身价值取向, 将某一种文化信息特别突出, 或者将某种文化信息特别弱化, 从而达到其自身想获得的文化传播或交流的目的。这一点也或多或少造成了源语文化信息改变。

2.3 译者的意图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也是一种人与人间的行为。行为自身就可能是带有某种意图活动。翻译活动包括源语信息的解读和传递。那么通过翻译的文化交流也就成了译者带着某种意图地将源语的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时, “we assume there was a choice to act one way or another, to refrain from acting in a particular way, or to not act at all.” (Vermeer, 1984:220) .这与译者自身的文化取向没有关系, 主要是在于译者想通过翻译达到什么目的。或者说译者想在哪一方面获得成功的文化交流, 希望译语读者想在哪一点上得到理解。这样的意图必然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信息加工处理, 从而就出现了文化信息的改变。

3 结束语

文化传播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筛选的过程。文化交流也是有重点的交流, 文化信息的改变因其自身的客观原因有着必然性, 同时也因人为的操作而造成信息传播的改变。翻译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虽然其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有意无意的信息改变或者缺失, 但仍然在纷繁的文化交流活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译者的主观因素带来的文化信息改变对于文化交流在某些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许均.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白先勇等谈《台北人》的英译[J].中国翻译, 2001 (6) .

[3]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 1996.

[4]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2篇

通过专家评议法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三轮筛选,最终确定评估指标,并建立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通信系统模型的5大传播要素为一级指标,用Ai表示;以各要素影响因素为二级指标,用Aij表示;以全面、客观、准确为原则对二级指标进一步进行细化和量化,得到三级指标,用Aijk表示,其中将部分无法量化的指标用相关联的指标代替,确保被选择的指标简单、实用、可重复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通过yaaph软件对专家打分进行处理,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各级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3.2状态区间的确定

传播效果评估结果实质上由三级指标的得分所决定,由此可见三级指标的重要性.因此进一步根据状态对三级指标归类,不仅使评估结果更直观,还能令传播效果的提升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在确定状态区间的过程中,三级指标得分值的相对高低比绝对高低更有意义.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思路来划分状态区间.

4实例验证

4.1互助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青海省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其土族文化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互助县有威远镇小庄村、东沟乡大庄村为代表的民族村寨,纳顿庄园、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为代表的景点,是青海省典型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青海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将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打造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可以预见,随着青海省旅游业整体飞速发展,互助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必然进一步蓬勃发展.

4.2数据获取

采用从相关部门取得的客观数据及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对于部分客观数据无法获取,又不能用其他指标替换的重要指标,采用专家评议打分法获取.在整个数据获取过程中,客观数据占82.76%,尽可能减少主观人为性.参与主观指标评判的专家有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旅游研究的学者、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经营者、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各级行政领导和民族文化游客等,多元化的打分群体和大量的评判样本使得评估主观性进一步降低.对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指标体系的测算采用0~1的数值来赋值,即分值越接近1,得分越高,分值越接近0,得分越低.

4.3互助县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评估结果

4.3.1整体评估通过已建立的评估体系对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将一级指标的对应指标得分求和,发现在一级指标中,信源因素(A1,得分0.1791)、信道因素(A3,得分0.1241)、信宿因素(A5,得分0.1210)分值较高,表明三者对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起到的综合作用较明显,增强了互助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而编码因素(A2,得分0.0479)和解码因素(A4,得分0.0920)的得分相对较低,说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问题主要出在编码环节和解码环节.把关人(网站工作人员等)和解码中介(导游等)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的对信息的损漏、误读和误译,是传播效果不理想的症结.目前,互助县对信息处理者有关民族文化培训的缺失是此症结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在二级指标中,信源因素下的政府因素(A11)和信宿下的主观因素(A51)两个指标相对较高,说明在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作为传播主体之一对信息传播效果的贡献较大,而游客具备的文化素养和对待互助土族文化的正向态度促进了对相关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而编码因素下的文化差异(A22)得分最低,再次印证了对把关人进行民族文化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4.3.2状态评估如前所述,整体评估并不足以支撑提升策略的制定.根据状态区间进行划分,并将三级指标归类,结果如表4所示.位于补充区间的受教育水平、网络利用率等8项指标是传播效果的最短板,说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传播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网络利用率有待提高,景区的信息完善程度、对外合作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负责编码的网站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对土族文化的理解不到位,发布信息的网站不够权威,当地居民对解码起到的作用有限,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提升.应采取优先发展、重点培育的提升策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对补充区间的各指标进行优化,是提升传播效果的最快最有效的途径.位于改进区间的网络覆盖率、对旅游的态度等14项因素的对传播效果的贡献尚可,但仍有发展改进的空间.在保证补充区间的有效提升的前提下,采取逐步优化、稳步提升的策略,逐步对改进区间的因素进行改进和升级,尤其是那些和补充区间因素从属于相同二级指标的关联因素更要重视,如与网络权威性相关的网络关注度指标、与信息完善程度相关联的文化代表性指标等.位于保持区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公开程度等7项因素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说明互助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网络媒介在传送信息的过程中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较少,导游和媒体在信息解码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游客的信息素养较高,信息时效性较强.因此这些因素在提升过程中可适当让位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补充区间和改进区间的因素,采取保持为主、实时监测的策略.但要实时监控保持因素的发展情况,避免其停滞不前,成为信息传播效果新的短板.

参考文献:

[1]庞闻,马耀峰,郑鹏.五种旅游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与整合[J].旅游学刊,2012,27(5):74.

[2]王兆峰,谢娟.旅游网站信息搜寻对旅游者行为决策影响的评价分析[J].人文地理,2013,28(6):143.

[3]董亮.信息传播渠道对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三个世界遗产旅游地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48.

[4]孙丽.面对游客的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5]肖广凤,丁丹丹.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分析[J].新闻世界,2012(12):97.

[6]陈雪奇.两级传播理论框架下的旅游营销传播效果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2):173.

[7]WUShwu-Ing,WEIPao-Lien,CHENJui-Ho.InfluentialfactorsandrelationalstructureofInternetbanneradvertisinginthetourisminthetourism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2008(29):221.

[8]邓家先,肖嵩.信息论与编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田原.旅游传播中的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J].旅游管理研究,2013(4):20.

[1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E.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氛围 文化生活

英语教学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英语教学能给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一、培养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运用已有课件创设情景。小学英语教材变化很快,但原来教材配套的光盘中仍有部分相同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选择性地运用相关课件创设情境,同样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

利用软件灵活创设情景。小学英语重在听、说、读、写、演、练、做。巧妙运用各种应用软件可创设好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境等一系列的功能,用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制作好课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播放,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进行认知。尤其在教学比较抽象的词时,可以设计一些画面,通过电脑演示,使新知识的呈现充满了新、奇、趣,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得饶有兴致,对这些词掌握得也比较牢固。多媒体演示能把平时一些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抽象知识形象化,化解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盎然,记忆深刻。

以网络为载体引入情景。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丰富的信息、充裕的学习资料。教师要做的是,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们利用好网络,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例如我们是否可以查询到网上英语课堂?是否可以结交几位以英语为日常用语的朋友?是否可以与同学、朋友进行网上英语会话?教师也可以开设网上英语角或英语专题论坛,让孩子们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公路上,更方便的驶上英语学习的快车道。

二、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能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用多媒体课件或通过网络来学习英语,从而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英语教材蘊涵着大量的情景,只要认真地分析钻研、挖掘,就可以制作切合教材情景的课件,为情景教学服务。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或集体制作简易的课件应用于英语课堂,借助多种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有益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

牛津小学英语3A中A-Z的字母教学比较单调枯燥,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操练形式,让学生在举一反三的操练中获得知识。①通过比赛操练,增强竞争意识。我在教学中采取对比法,开展组与组之间、排与排之间、男女生之间的拼读比赛,把字母呈现在屏幕中,让学生多观察与比较,给能清晰地分辨发音的学生播放一段奖励性音乐,并请他当小先生领读,增强竞争意识。②通过游戏操练,增加趣味性,采用“击鼓传花”“听听做做”等游戏,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

多媒体的图案和插图,视频和动画,音乐和音响的交互性,使小学英语教学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易于学生接受,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三、营造班级、学校英语氛围

建立学校英语博客。博客(BLOG)是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它具有自由、开放、活跃、交互迅速等特征,它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博客的出现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相互交流、切磋、探讨的平台,建立班级博客,使之成为学生共同营造的精神家园,同学们一起在博客的园地中交流学习、沟通情感,展示自我、相互协作,一起倾诉,一起分享。对于改变当前独生子女的过于独立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一定会起到较好地推动作用。英语老师将对博客进行建设、管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开展网络英语读书活动,打造好读悦读的书香英语小乐园。网络的普及,电子图书以更加丰富、快捷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研究借助网络,开展基于网络的读书活动,将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有机结合,开发或利用网络读书平台,进行简单的英语读书交流活动,有针对性地推荐好的英语图书,交流读书心得,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较好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语书,开展交流,打造好读悦读的书香英语小乐园。

举行电脑英语小报创作比赛,营造创新向上的英语文化氛围。现在的英语课堂对于创新十分重视,那么如何在课外也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向上的英语文化氛围呢?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平台,校级的有特色的电脑英语小报创作比赛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搭建平台,以活动营造英语环境,以环境影响人,改变人,造就人。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4篇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

1.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 指管理信息、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主要涉及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具有四有方面的特性, 一是网络的共享性, 二是传播的高效性, 三是知识的趣味性, 四是技术的集成性。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 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 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

1.2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网络和通讯技术, 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信息技术可以综合应用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 可制作出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音频、视频效果, 它是一个利用软件技术的应用来整合各种媒体的系统, 具有综合性、集成性。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 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 (如报刊、书籍、电影、电视节目、商业文件、唱片、语音、图形、影像等) 。

信息技术的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传播, 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图文并茂、人机交互、信息反馈, 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受众的直观感知, 让受众能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文化传播, 包括历史文化传播、宗教文化传播、影视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饮食文化传播、服饰文化传播、旅游文化传播、建筑文化传播等。

二是创意设计, 创意设计是计算机技术活泼性的重要来源, 好的创意不仅使计算机应用独具特色, 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和可视性, 精彩的创意将使整个计算机应用系统焕发出迷人的魅力与光芒。

二、信息技术对城市文化的传播作用

可设计城市形象, 标志性建筑、历史人物雕像、旅游文化产品、特色小吃包装、旅游地区标识、宣传画册, 以及制作城市文化相关的网站、音视频文件等。

比如四川泸州, 这是一座美酒飘香的城市, 泸州素有“中国酒城”的美称, “国窖1573”、“百年老窖”、“红花郎”、“青花郎”等酒名更是人尽皆知, 泸州酒文化是泸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典型, 历史渊源流长, 具有“独领风骚, 常胜不衰”的文化优势。

以下以四川泸州为例阐述信息技术对泸州城市文化的传承作用。

2.1设计城市形象系统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理念、行为、景观形象的集合体, 是一个城市整体的精神和风貌, 包括城市居民的价值观、精神状况、文化水平等, 它既是城市的人和物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也是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一笔无形资产。要做好一个城市的形象设计, 首先应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 对其内涵进行研究和提炼, 在形象设计中使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表现泸州作为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在整个设计中不仅要体现中国味儿, 古韵味, 还要与泸州的本土文化相结合, 所以在整个设计中不仅要借中国传统元素来体现酒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还应融入了一些泸州本土元素, 使整个设计风格古典、高雅、内敛。

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主要包含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两大方面。基础系统主要包括城市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的设计。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文化底蕴, 深入的分析泸州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充分突出城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地方特色, 设计出一个符合酒城形象的标识。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泸州宣传画册设计, 包含泸州酒文化宣传设计、旅游景区宣传设计、户外广告效果制作、公共场所标志设计、办公用品设计、特色工艺品、设计、地方特产包装设计等内容。通过使用具体符号的视觉传达设计, 直接进入人脑, 留下对城市的视觉影象, 让城市的形象更加鲜明。

2.2制作城市文化短片

传承城市文化的数字产品有很多种类, 用短片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播, 传播方式极快, 受众人数多, 相对来讲, 制作成本较低, 也更易于实现。可在街上的数字荧屏、公交车视频、电视广告、网站宣传等地方播放, 快速让大众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发展。

短片设计的时候, 可用用画卷展开的方式, 以“风过泸州带酒香”作为首页文字, 以中国传统的山水墨画作为短片开场的背景图片, 用古筝弹奏的轻松、高雅的古典音乐做背景音乐, 画面缓缓从中间向两边展开, 讲述泸州酒的发展历程, 画面配上文字, 将泸州酒的古法酿制过程以图片或动画人物制酒方式呈现。短片通过对泸州特色酒文化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整理, 充分挖掘文化的特色, 用典雅、唯美的动画短片方式做好宣传, 展示泸州城市文化的精髓, 让更多的人了解泸州酒的酿造历史, 体会泸州有关的优美诗词, 感受城市文化深厚的底蕴。

三、信息技术对城市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3.1丰富的创意设计, 更贴近大众的文化需求

计算机软件丰富多样, 利用各种设计软件, 可以制作更具创意的城市形象设计、旅游标识设计、地方性建筑设计、特色包装设计等, 也可以制作与城市文化相关的网站平台、音视频文件, 如宣传短片、动漫、电影、电视节目等, 还可设计制作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艺术馆、三维可视化文化墙、宣传画册、电子书刊等, 包括声音型、图像型、文字型、网页型、视频型和动画型等多种数字产品。通过形式多样的数字产品, 让更多的人通过视觉、听觉认识这个城市, 感知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体会这个城市文化的特色, 让更多的人喜爱这个城市, 让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3.2快捷的传播方式, 更方便文化的传播推广

信息网络为各个城市文化的传播, 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传播渠道, 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 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快速、更方便地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条件。电子出版以光盘、磁盘和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无限复制和即时传播功能, 使人们从传统的个体制作向现在群体复制拓展, 从而实现减少重复劳动, 降低劳动强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为文化、艺术、科技的普及开辟了广阔前景。网络等新型信息介质、为各个城市文化的继承、传播, 为各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网络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就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3较低的设计成本, 更容易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 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建设, 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获得信息, 信息的传播由传统的单向变成多向和可逆的。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 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许多的大众和家庭拥有手机、电视、电脑, 只要有网络信息传输, 就能直接到达服务对象一端, 不但传输快, 而且费用低廉, 在许多的城市, 可以通过户外标识、广告牌、公交广告、站台、数字化荧屏等多种渠道, 快速高效地传递城市文化, 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信息, 也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互通。总之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变化。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 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投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在过去的10年中, 全世界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是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 (GNP) 增长率的两倍, 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和传播更多更好、更易于大众接受的城市文化作品, 展示城市文化的特色, 感受城市文化深厚的底蕴, 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促进城市各类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 将信息技术与城市文化的内涵展示联系起来, 通过对城市文化历史的研究, 可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 提炼出城市文化的特色, 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用丰富多样的数字作品形式展现给大家, 可以起到宣传城市文化的作用, 还能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促进城市的竞争力, 进而加快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步伐, 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城市文化,传播,促进

参考文献

[1]李植斌.城市文化形象特征与建设[J].人文地理, 2001 (4) .

[2]杨章贤, 刘继性.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文地理, 2002 (4) .

[3]盖尔·戴博勒·芬克, 张凤.城市标志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赵力平.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5]王丹丹.数字传媒业经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策略研究[J].数字时代, 2011年9月下.

[6]徐景田.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 2002 (15) .

[7]张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信息等值;语义信息对等;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 中级商务英语翻译试题

★ 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

★ 展会英语翻译

★ 有志者事竟成英语翻译

★ 浅析英语翻译教学

★ 英语翻译寓言故事

★ 商务范文

★ 商务ktv淡季活动方案

★ 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手段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由于经济和信息的不断融合,使得世界一体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型人才越来越被各个职业岗位所需要。因此,各大高职院校也针对各大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开始不断的改变教学手段来培养面向国际的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信息化网络教学被许多教师运用到课堂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的技能,只凭简单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此,信息化网络教学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被引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验到真正的场景交流,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当今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它集图、文、声、象于一体并结合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高职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的特点,将其运用到高职英语学生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陈旧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无法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在的学生大都喜欢上网,对网络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网络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以商务英语专业中商务函电这门课程为例,如果教师只是不断的让学生背例文和写文章,学生就会感觉枯燥乏味,并且也无法和将来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场景结合起来。那么,英语系就可以引进函电软件,通过网络软件,学生在其中扮演了不同国家公司中的角色,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从最开始的询盘、还盘到最后的达成协议,都是通过网络软件完成。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在实际贸易操作中的流程,而且也掌握了课堂中所要学习的东西,将来也可以直接顶岗实习。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对所学东西更加感兴趣,更加期待下一堂课的角色扮演。

(二)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改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整堂课上,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只拿着一本书在学,最后的教学效果就是纸上谈兵,这种脱离实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真正的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更加无法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导致教学与岗位脱节,使学生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因此,在教学中转变师生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信息化网络教学手段的引入便可以帮助做出这样的改变。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如果教学中引入了网络谈判软件。教师只需作为一堂课上的引导者,首先布置出贸易情景,将学生分组分配好角色,然后借助网络软件,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从最开始的谈判到最后的谈判成功,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最后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已经真正的体验到了谈判的场景,不再是纸上谈兵,这才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交流平台

有了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学生们对于一个章节的学习可以不再只局限于45分钟的学习时间。因为,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交流平台,如QQ、MSN、Skype、Outlook等交流软件。除此之外,还有邮箱微博微信等更加方便的交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以上交流平台与学生交流进行学习指导,同样,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与国内其他院校优秀的教师、学生以及国外的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对于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教师和学生需要注意。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消失。有的教师任凭学生使用网络不管不顾,学生就会利用网络做其他事情。因此,课堂中教学要更加严格要求学生对电脑网络的使用,要使学生更有效的利用而不是滥用网络。

另外,网络虽然资源丰富,可以让我们查找很多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但是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注意不能完全依赖网络而缺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对于网络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还应进行合理筛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运用,不可以拿来主义。

最后,教师在学生操作完的指导与评价很重要。学生在角色扮演完成每个项目后,教师应该认真进行评价并作出正确引导。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将所学内容和实际岗位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理想手段之一。通过实际教学证明,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恰当的信息化网络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进行适当准确的引导,就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潘艳萍.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4(11).

[2]陆乔叶.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2(14).

[3]李镔.商务英语教学中CBI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商业化大众文化,全球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技术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通信和交通领域新技术的发展直接促使形成了当代文化全球化形态。而在商业利益驱动力量的作用下, 以商业和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正成为文化全球化中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无论是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中国的风行还是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受国人热捧, 我们都发现商人、企业在其中扮演了传播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1 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与复制

1.1 产品的生产

数字化产品的特征决定了该类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型。微软的操作系统一次投入巨大, 但其每出一张盘的边际成本一直在下降。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说为文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 至少体现在成本这一点上。

1.2 产品的传播

通信网络技术的的优势无疑在数字化产品的传播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极其惊人, 如今更是无数的网上链接提供给了网民无数的文化品音乐、视频的下载, 各种图片、文章的浏览如今, 互联网已经显示出了替代传统传媒的强大优势。

1.3 产品的复制

在营销学中, 有对“口碑传播”效应的描述, 一个顾客的购物体验将会被传播给20个人。而互联网无疑发挥了更大的口碑效应, 几乎为零的复制成本使得各种文化产品在网络上四处流窜, 使得受众成几何级的增长。可以说信息技术最大化了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而这些文化产品如影片《泰坦尼克号》等一方面在传播西方文化理念的同时, 其实也限制了多数国内影片的票房, 给人以“文化侵入”的感觉。这个时候, 则更多地是需要两种文化的文明对话和相互融合, 而绝非“一体化”、“同质化”。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文化产品传播的功能, 才能让我们在文化融合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2 信息全球化

当E-mail、MSN包括QQ、博客等信息化产品逐渐为我们接受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 文化全球化的直接性、即时性、广泛性的特点已经显露。沟通的即时便捷和广泛使得“地球村”的概念深入人心。

技术为沟通的保证促使了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频繁, 即时通讯工具为你与世界上其他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沟通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这其实也为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像国外的MySpace、Facebook等网站都是以交友沟通的网络社区, 他们的出现为商业利益所驱动, 但实质上仍然发挥了文化交流平台的功能。

这种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是信息全球化的一个写照, 另一方面也确实促进了整个文化全球化的发展。

笔者尝试建立了此类功能的内在作用逻辑:

其中, ①的作用多为“商家的产品营销运作以促使产品传播和被接受”;②的作用在于“产品的实际功能促进了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在这种商业化大众文化兴起的过程中, 人的主动和互动是促使文化交流的基础。而不是像文化产品的那种“单向传播”。因此, 这种文化交流中则会更多地体现“文化的相互融合”而非“尖锐的文化冲突”。

3 全球电子商务热潮

3.1 传播

电子商务的出现促使许多产品更为轻易地跨越了国界在全球流通。Amazon上面的商品可以在全球多数国家配送, 而阿里巴巴也做起了国际生意。这些网站的兴起在促进了商品信息全球流通的同时, 也促使了各国交易者之间的交流, 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国外的产品和国外的经营。这些商业信息的传播直接推动了许多全球潮流其本质仍然是一个文化的全球流行。

3.2 效仿

中国的整个互联网业界出现严重的效仿现象, 很多网站的赢利模式和国外的非常类似。这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商业文化的梯度转移。而这些效仿者则为商业利益驱使成为这些商业文化的传播者以调动国内需求。而国内消费者则可能抱着尝鲜的态度而潜意识里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并成为口碑传播者。

总得来说, 电子商务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商务形式在推动商业化大众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则可能取代众多传统实体企业的商品输出, 成为最重要的一种传播途径。

4 技术本身的转移

探讨信息技术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不能忽略技术本身的影响。

单从商业化大众文化全球化的角度来说, 网络游戏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它改变了许多中国青少年的娱乐方式, 而游戏本身则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看到中国本土的游戏制造商并不多, 初期的网络游戏技术可以说完全是从国外转移过来的。这种技术的转移直接推动了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 但早期更多的则是国外的原装货的汉化。

这种技术的刺激和逼真吸引了一大批中国青少年沉溺其中, 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娱乐方式。而直接转移过来的游戏如韩国的、日本的, 则包含了许多文化信息甚至是颠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游戏技术的传播, 尤其是含糟粕内容的游戏, 造成了青少年身心的不健康发展, 不利于两种文化的友好沟通, 也不利于人们对其文化的正确解读, 其负作用是破坏性的。

所以, 正确引导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则提到了文化层面而非技术层面。我们倡导文化的文明对话, 就应当认识到这种糟粕的存在。

所以, 这种技术的转移和发展在认识他们对文化交融中的作用时, 应该是要区别积极、健康的还是负面、糟粕的。

5 信息技术对商业化大众文化全球化的作用形式

(1) 商品个人, 直接的商品流通, 如外企进入中国推销国外商品, 典型的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在攫取超额利润的同时也使得“洋快餐文化”流行。信息技术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商品上和推动产品的全球流通上。如前面提到的数字产品、网络游戏和电子商务。

(2) 个人个人, 这种效应体现在沟通的变革上, 即时沟通的便捷促使各种文化下的“人”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体。如各种网络社区的兴起、全球交友网站的流行等等, 这些都将成为各种人和各种文化交流的中心, 其推动文化融合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3) 信息个人, 互联网的发展无疑使网络成为个人的一大信息源。各种文化信息在网上的极大的传播速度能够迅速推动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正是这种传播的力量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互联网的未来的管理, 从而能够正确引导文化之间的健康和文明对话。

英语词汇教学应注重文化信息导入 第8篇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定义

1871年,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 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定义:所谓“文化”乃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此定义把文化视为知识、习俗、能力、习惯等的综合体, 而不是零碎、分散的习俗惯例。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认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 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 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概括地说, 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

文化的定义往往因学者的专业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从各国学者对文化的解释可把文化归纳为以下特征: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是社会的遗产;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 也包括实物和器具;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人们可以根据不同价值观区分不同的文化;文化不是生而知之, 而是后天习得的。

2.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劳动创造的结晶, 具有民族和社会属性。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 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承担着交流、传播、延续和发展文化的任务。而语言, 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 是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 它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 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言活动过程中, 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 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这样一种特别紧密的关系, 人们通常把语言喻之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3.词汇与文化

文化对语言的深远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给词汇涂上了一层社会文化意义。就语言的诸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胡文仲曾说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 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各民族中的文化特性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 如果不了解词汇的特定的文化内涵, 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和使用词汇, 也就更谈不上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对所学语言文化的了解, 或是受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的影响, 不能正确地理解所学的词汇, 导致交际中发生词汇错用、文化误解或文化冲突。因此,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不了解一定的英美文化, 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 越深入具体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及生活方式等知识, 就越能正确和恰当地使用这一语言。

二、词汇文化教学的内容

1.文化词汇与一般词汇

许多学者将词汇分为文化词汇 (culturally-loaded words) 和一般词汇。文化词汇指具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蕴涵着某一文化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 因此具有浓重的文化性。而一般词汇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只有表层的概念含义。贾玉新将词汇意义划分为“指示意义”与“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他认为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不了解这种联想意义的差别, 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所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尤其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 对于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 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2.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Geoffrey Leech在《语义学》一书中把词义分为七个层面, 即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风格意义 (stylistic meaning) 、情感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反映意义 (reflected meaning) 、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 及主题意义 (thematic meaning) 。概念意义是言语交际中表达得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言语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它可以因人而异, 因年龄而异, 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词汇”也可以作这样的分析, 即这类词汇除了具有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作为一个符号的词汇所指代的具体意义, 即概念意义或指示意义, 还要使之了解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联想意义或内涵意义。

3.文化词汇的教学内容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一般词汇只需要讲授其表层的概念意义即可;对于文化词汇, 文化信息的导入是必要的。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 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曲线, 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 这就促成了不同语言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相融和共通, 故而一些词汇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化内涵, 对于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 学生容易把握, 不是文化导入的重点。但英汉两个民族在自然生存环境、历史背景、民情风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远远超出其共性, 因此多数的文化词汇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被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 同一概念的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意义, 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将是我们的教学重点。

(1) 概念意义相同, 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在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 有一些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两个民族相同的联想, 而在另一些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相同的文化内涵部分可能反映出两种文化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引起不同联想的方面则体现出两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例如, 表示颜色的“red”无论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中国都可以是“幸福、喜庆、吉祥、欢乐、热烈”的象征, 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的“red-letter days”意思是“充满喜庆的节假日、纪念日”;“red carpet”比喻隆重的接待或欢迎。但英语里“red”还表示愤怒、危险、警告、紧急等意思, 如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布 (redrag) 被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see red”意思是“大发脾气”;“redalert”表示“紧急警报”。而在中国, 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 如“redarmy” (红军) 、“redpower” (红色政权) 等。

再如“rose”和“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象征炽烈、纯真的爱情。但在西方, 特别是在基督信徒的心目中, “红玫瑰”还是尽善尽美的典范, 用以喻指圣母玛丽亚;而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在教学中, 这些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常常被教师忽略了。

(2) 概念意义相同, 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在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 同一事物可能会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 这就使一些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格外值得推崇的精神, 它包含独立、奋斗、创新的意向, 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 它不仅包括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 还包括对个性自由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 可以说其中蕴涵着“个性的价值地位超过一切”的美国文化核心。而在汉语中, “个人主义”这个词却具有贬义色彩, 它通常指自私自利, 以自我为中心, 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的行为。

英语中的“bat”与汉语中的“蝙蝠”内涵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因为“蝠”与“福”同音, 所以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 而红蝙蝠更是大吉大利的先兆。但在西方的传说中, 蝙蝠是一种丑陋、邪恶的动物, 人们总是把它和罪恶或黑暗势力相联系。因此, 在“as blind as a bat”“be crazy as a bat”“have bats in the belfry”等成语中, “bat”都具有明显的贬义。

(3) 概念意义相同, 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内涵意义, 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

由于受民族文化各因素的影响, 有些词在一种语言中常常含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意义, 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仅是一个语言符号, 没有任何内涵意义。这类词很容易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在交际中造成误解。例如中国的“竹子”历来是文人墨客歌颂描绘的对象, “竹”与“梅、兰、菊”被称为“四君子”。在中国文化中, “竹”喻义“高风亮节”, 常用来比喻具有坚定、正直品质的人。此外, 由于竹子生命力顽强, 往往在春天经过雨水滋润会长出许多新芽, 因此我们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而与之概念意义相同的英语词“bamboo”在西方文化中几乎没什么内涵意义, 多数时候它只是一个植物的名称而已。

英语中也有一些含有丰富内涵意义而汉语中却没有的词。如“daffodil”在汉语里仅是一种花——黄水仙。但是在英语中是“春天、欢乐”的象征。莎士比亚在《冬之歌》中写道:“When daffodils begin to peer/with heigh, the doxy over the dale! /Why, then comes in the sweet o’the year…”, 诗人用“daffodil”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所带来的欢愉心情。再如“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笨拙, 大而无用的东西”, 在汉语中是不曾有的。由此联想到, 我国曾经有一款被命名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出口到国外, 其销路不畅, 个中原因应该显而易见了。

(4) 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 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由于 、地理、语言、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差异, 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一种语言中所具有的某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存在, 这就是所谓的词汇缺项。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 词汇缺项现象十分普遍。例如, 汉语的“三从四德”“阴阳八卦”等词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还有一些中国特有的食品如“粽子”“糍粑”“油条”等也很难用一个英语词来翻译;再如, 汉语中表亲关系泾渭分明, 因此有“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等称谓, 而 却既不区分年龄又不区分性别, 一律称为“cousin”。诸如“高见、大作、愚见、拙作、鄙人”等汉语文化中的敬辞和谦语在英语中就更没有等同的表达方式。

同样, 英语中有些词汇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也是相当陌生的, 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比如, “hippie”虽然被翻译成中文的“嬉皮士”, 但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仅凭这三个字是无法确切知道这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人, 要反映其真正意义只能加以解释说明。再如“motel”“punk”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根据其汉语翻译的字面意义, 是很难把握的。教师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确保学生的正确理解。

(5) 概念意义不同, 内涵意义相似或相同

中英两种语言中有一些词概念意义不同但其内涵意义相近。如汉语中的“牛”与英语中的“horse”内涵意义很相似。汉语中“牛”的形象通常是体格强壮、埋头苦干、无私奉献, 因此中文有“力大如牛”“健壮如牛”“老黄牛精神”等赞美牛的词汇, 鲁迅先生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而英语中则用“horse”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如“to work like a horse”和“as strong as a horse”。又如, 英语文化中“lion”的许多用法都与汉语中的“虎”对应, 如英语中“as bold as a lion”和“to beard the lion”可以分别对应汉语的“勇猛如虎”和“虎口拔牙”。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包含了物质、观念、制度、个体、习俗、心理等丰富内涵的综合体, 它构成了整个民族、社会赖以生存的庞大的文化生态环境。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可以通过词汇的文化意蕴表现出来,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词汇的内涵意义就会在阅读、翻译、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或障碍。词汇所负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往往在词典里是查不到的,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输入。教师自身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和较高的英汉文化修养, 并能将其融入日常的词汇教学中。在词汇教学中, 应在传授语音、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 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中 中的差异,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乃至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初级阶段, 可以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作粗略的介绍, 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最好能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培养学生对的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词汇教学效果, 最终达到词汇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9篇

一、朋友圈文化传播的特点

信息时代里,互联网串起了人们的时尚生活,而微信的朋友圈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看微信刷朋友圈,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赶在熄灯闭眼前刷朋友圈。朋友圈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让为数不少的人心存依恋、欲罢不能。凡此种种,都折射出朋友圈巨大的魔力,这与它的传播息息相关。

传播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其优越的新功能,为众人带来了新奇感。朋友圈中的“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功能,向用户提供的是一种未知的交友刺激,并且可以因用户地址的变换而出现不同的可能。微信提供的消息服务为即时提醒服务,不会因为你在线与否、应用与否都能在打开微信时第一时间收到提醒,朋友圈的动态也会在第一时间向你展现。相比QQ和MSN,微信随意、即时地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优势是它们无法逾越的。

传播的过程令人愉悦。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社交工具,有花销低廉的特点,只需要花点流量,不收取其他费用。且功能性强、娱乐外延拓宽,支持语音、图片、文字等格式信息的发送,对讲机式的方式让聊天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朋友圈节省了生活成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中心,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每个人有平等的话语权,让人乐享其中。

二、朋友圈文化现象兴起的分析

朋友圈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其兴起有着浓厚的人性基础,根源于“本我”能量的释放。它以其特有的情感传达,把接受主体带入到一种快乐的感受和体验之中,积极化解人们的孤独感。它的大众化和平民性契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大众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不同人格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朋友圈中的信息往往表达出符合社会共同规范、道德、价值观念的形象。在这个层面沟通的都是陌生人,不需要顾及本我的沟通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因而朋友圈的产品功能模块相比其他社交工具,更能满足不同心理需求层面,成功地提升了沟通的层次。

人际关系传播与扩散得到释放。微信将以往的QQ好友、手机通讯录联系人纳入朋友圈,实现了现实中强关系的平等转移,并通过“扫一扫”“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扩大交往,将陌生人转换为熟人,使得弱关系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这种做法契合了现代人对社交的渴求。朋友圈的“狂刷”源于人们对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滥晒”则源于人们对被关注、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

三、朋友圈文化现象流行的批判

朋友圈的狂刷和滥晒现象是大众文化现象的一种,除了拥有大众文化娱乐大众,为大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外,还具有当代大众文化的另一种功能――使大众沦为沉迷于娱乐而浅薄的群体。大众文化与生俱来带有娱乐大众和愚钝大众的双重属性,而朋友圈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现象的一种,也不会幸免。

个性的消减。朋友圈信息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内容具有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特征,让受众不自觉地漠视自己所拥有的思维,习惯沉溺于朋友圈所提供的广阔而又闭塞的环境,满足于窥视人际交往圈子中朋友的喜怒哀乐,流连于圈子五彩煊烂实则可能是子虚乌有的表象。过度醉心于刺激的交友体现中,或多或少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其扼杀了人们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生命的浪费。朋友圈中人人渴望被关注,寻求自身的存在感。“晒”自己的生活、消费、旅游等,一发不可收拾。“刷”与“晒”也是相辅相成的,“刷”屏是为了看看别人在干什么,“晒”些什么新内容。看到别人“晒”那么多东西,更促进了自己“晒”的欲望,当自己“晒”了以后,百爪挠心似地急于知道别人是否已经关注,因此又赶忙“刷”屏。如此循环往复,那么宝贵的时间就过去了,而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经典的流失。人们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根据美国社会学者菲斯克和泰勒的研究结论:人类是“认知吝啬鬼”即人们总是在竭力节省认知能量,在认知过程中会尽力寻找捷径。也就是说,通过忽略或屏蔽一部分信息以减少自己的认知负担,人们会屏蔽重复的信息。而经典在朋友圈里被过多、过度、过滥地解读和转发,已经让人们对经典产生了屏蔽、厌恶甚至抗拒的心理。这些造成视觉疲劳的经典不仅失去启迪价值,而且流于浅薄化、庸俗化。

四、结语

信息时代大众的狂欢必须有度和有序,必须是自律和审慎的。朋友圈文化现象作为信息时代大众生活的一种习惯和方式,有着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它减少了社交的成本,提供的人际交往的平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不用讳言。朋友圈的狂晒和滥刷,占用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左右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行事方式,让人变得慵懒,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各类信息,渐渐地失去前进的动力,呈现出精神萎靡、得过且过的生活姿态。朋友圈一些负面的信息会让意志薄弱、辨别力差的人失去抵御能力,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因此,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朋友圈的依赖应该有所节制,不能失度,不应过分沉迷其中,作为一种闲时的消遣便是对它最大的关注了。大众在朋友圈中享受娱乐的同时,要注意不能被朋友圈所娱乐,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参考文献

[1]任轩,麻元彬.微信的传播属性及发展困局[J].编辑之友,2014(4):73-75.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10篇

1 90后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90后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现状, 笔者针对湖南科技学院理工类专业大一至大四90后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问卷445份, 此次调查在全院理工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开展, 具有相对普遍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总结如下:

1.1 文字表达能力差, 缺乏基本的写作功底

在调查中被问及大学生常用的两个文体请假条和申请书的写作格式和包含的基本要素时, 回答的是五花八门, 能准备无误的回答出来的不到半数。这表明, 很大程度的学生不懂得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格式要求, 不了解各种写作文体的基本要素和格式, 遇到需要写相关文章时, 仅会的就是到百度上进行复制粘贴, 也不管语句是否通顺, 语言是否贴合主题, 更谈不上检查是否存在错别字、语法语病等情况。

1.2 文史哲的基础匮乏, 知识结构单一

在高考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匮乏且单一的, 缺乏的是能动性和灵活运用性, 一旦高考结束仅学的书本知识也随高考后而流失。进入大学, 放开高考链条下的生活, 学生们只知道自由放松, 对文化素质的学习完全忽视和淡漠。从调查结果显示, 完整看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很少, 知道孟子、老子、孔子等文化名人的主要思想和主张的更少, 了解四书五经内容的那更是微忽其微。

1.3 艺术欣赏水平不足, 文明礼仪缺乏

欣赏不了名著中文字和文化底蕴的魅力, 懂得的只是网络上流传的粗俗而肤浅的口水小说;欣赏不了高雅的音乐、歌剧、音乐剧、话剧等高雅的艺术, 信手拈来的却只是网络中流传的“小三”;欣赏不了风景画、人物画、抽象画的艺术内涵, 热衷的却是网络中人物形象穿着布料少之又少的动漫游戏。艺术修养的缺乏, 更进基本文明礼仪也在逐渐的淡化。校园内男女朋友在公众场合勾肩搭背亲吻如无人之地的现象随处可见;爆粗口、衣着不整出入教学楼的也是屡见不鲜;领导老师下寝室了解学生状态, 学生表情冷漠, 连基本的招呼也不会打的情况时常发生。这不仅让人感叹, 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1.4 创新意识差, 实践能力弱, 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

应试教育下部分学生存在仍是以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模式来博取高分, 他们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 创新意识差[2]。90后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 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高, 动手能力薄弱, 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观念欠缺, 过于依赖网络, 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

2 90后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2.1 内在因素:90后大学生时代特点

1) 时代的特征体。90后他们有着这个新时代的特点, 他们个性鲜明且张扬, 他们思想开放又独立, 他们早熟却又不成熟, 他们追求新事物, 热衷网络。

2) 社会的多元体。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思想空前解放的环境下, 他们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教育, 受到国外西方文化的影响, 又受到网络信息时代正负信息相互交错的抨击, 多元化的思想下也造就了他们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多元化的行事风格。

3) 矛盾的综合体。随着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 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 他们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 他们的潜意识想要去成就一翻事业, 但是却贪图安逸的生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想要追求更高的目标, 但又不切实际, 好高骛远;他们总想做行动上的巨人, 却往往是行动上的矮子, 他们总在左右为难着, 总在矛盾着。

90后大学生存在以上的时代特点, 而使得他们在理想信念上产生模糊, 思想意识形态上不够坚定, 是非辨别能力不强, 文化素质教育参与热情不高, 甚至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 除了网络任何事物都引起不了他们的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文化素质培养上越行越远。

2.2 外在因素

1) 社会因素。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是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所遗留的问题, 我们所定位的教育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也只是为了一个考试分数而死记硬背, 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知识从而转化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 而对于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常识的指导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从而使得教育的天平出现偏颇, 无法全面而综合性的去进行教育[3]。再加之, 网络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高雅艺术和低俗文化都随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而不受限制的冲入学生们的视野, 90后的学生经验不足, 辨别能力较弱, 使得不少学生在网络的旋涡中, 摒弃了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 放弃了对个人文化素养的培养。

2) 学校因素。对于理科类专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平衡, 开设的课程都是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对于人文知识的灌输涉及较少。专业教师在课堂中对于人文知识氛围的营造也有所忽视, 只是一味的对专业知识的讲解, 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引导[4]。并且, 在强大的理工科背景下, 学校综合性的文化氛围也有所不足, 对一些讲座和社团活动以及大型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 活动也较流于形式, 没有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3) 家庭因素。许多家长在学生考上大学后, 就像甩包袱似的, 把所有的教育义务全抛给了学校, 殊不知, 学生的启蒙教育源于家庭, 学生的性格形成源于家庭, 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的养成同样也源于家庭, 家长的思想状况, 家庭的整体氛围, 是学生文化素质形成的一个关键。90后的学生, 家长大部分都是60、70后, 而这些60、70后的家长重理轻文的思想根深蒂固, 心里更是一直信奉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条, 把上大学学理工专业作为今后高薪就业的主要途径, 认为吟读作对那是无病呻吟, 认为读名著看小说那是看闲书做闲事, 认为听音乐赏艺术那是走歪门斜道。久而久之, 学生对于文化素质的培养也产生了偏见和不屑。

3 加强90后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调整课程设置, 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应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理工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当中, 注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课堂, 《大学语文》应该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开设[5,6]。同时也可开设文学鉴赏、艺术鉴赏、音乐欣赏、文化概论等选修课, 而这些选修课只限针对理工类的学生开放, 切实增强理工类学生在文化素质培养的参与度。

2) 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 加大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专业教师上课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 同时也要将人文精神、文化常识、文明礼仪等传递给学生, 在老师的课堂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 无形中给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用。同时,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对学生适时引导, 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 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根据他们的内在需要,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合理分配大学时光, 充实自身的人文素质, 形成独立高尚的人文精神。

3) 注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加大校园综合性文化氛围营造的力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文素质教育与熏陶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兴趣, 并配合相应的爱好开设适合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因势利导, 使他们在活动中汲取营养, 提高自身素质[7]。结合时势、结合主题的开展讲座和大型文化活动, 根据学生兴趣, 利用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平台, 把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多方位的文化素质熏陶。积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活动, 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访谈等活动, 参与社会服务工作, 不断引导学生与社会文化相衔接, 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修养。

4) 开设网络化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以网络为载体促进文化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通过建立相关网站, 指导学生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 丰富自身知识内容, 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教师也可通过书写博客, 在QQ空间里发表日记, 把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

5) 构建和谐家校联系机制, 学校、家庭双管齐下, 做好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文化素质的培养其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学校和家庭只有加强联系沟通, 互通信息, 才能全面准确了解学生, 从而真正实现因人制宜, 因材施教, 双管齐下,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深入, 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所接受的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新一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笔者以问卷调查数据为支撑, 从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角度, 总结、分析了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 结合已有理论及自身工作经验探索提高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90后,理工类学生,文化素质,现状,成因,策略

参考文献

[1]胡瑞年, 何骏敏.”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新挑战[J].中南论坛, 2009 (1) .

[2]张靖.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3 (1) .

[3]农艳春.试论”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及工作对策[J].学术争鸣, 2009 (3) .

[4]周金声, 彭书雄.人文学科与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 2004-8-3.

[5]戴跃侬.人文素质:理工科大学生成才之基[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3) .

[6]李兰, 曾思龙.如何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养[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6) .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文化 素养 评介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可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第二语言,其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这就要求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但受传统英语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唯工具论”现象非常普遍,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及应试技巧的灌输,而忽略了英语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语言交际实践活动中既听不懂,也说不清,这种英语文化教学误区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梳理目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英语文化教学综合策略,进而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一、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现状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高校英语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反观我国目前高校英语文化的教学现状,在英语文化教学观念、英语文化教学目标、英语文化教学方法、英语文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英语文化教学观念方面

据笔者的调查,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文化意识普遍不高,且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教学意识淡薄,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维持着以英语知识讲解为主的英语语言教学观念,侧重于语言形式,而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而导致大学生英语知识结构体系中文化内容缺失。其次,文化失衡现象严重。在处理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关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失衡现象,直接影响英语文化教学效果。一方面,受教师、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偏重于英语文化的导入,而忽略了汉语文化。另一方面,则过度强调汉语文化的融入,试图通过汉语文化来解构英语文化,这是另一种文化失衡现象的体现。

2.英语文化教学目标方面

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明确的教学目标能为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方向指引,但从目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目标的现状来看,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英语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缺失。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及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未能正确地理解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或者接受英语文化,或者心存汉语文化,未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第二是差异性英语文化教学目标的忽略。虽然有些高校确定了英语文化教学目标,但统一性特征明显,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3.英语文化教学方法方面

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且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英语文化教学需要,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及弊端。首先,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决定着教学全过程中的一切环节,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进度等,并统一要求,忽略了文化及学生的差异性,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次,传统“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方法只强调语言知识的灌输,而缺乏语言的输出以及对文化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英语文化素养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英语文化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英语文化教学评价难以满足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双重需求。在评价形式方面采用的是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成绩,缺乏形成性评价,进而忽略了学生对语言文化理解及应用等方面的考评。而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另外,高校依然注重学生英语知识的考评,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学生态度、学习兴趣等考评指标。

二、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笔者提出以下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综合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正确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观念的树立是有效开展英语文化教学的基本前提。首先,语言教学要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一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化信息的兴趣要大于对语言知识的兴趣。因此,在英语语言知识传授时应注重文化内容的讲解。其次,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要同步输入。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学习英语文化,这种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同步输入的教学观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并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技能。

2.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其一,要培养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培养是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目标,学生不仅要吸取英语文化精华,还要深刻理解汉语文化。其二,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文化学习的最终目标,它是由跨文化认识能力、跨文化比较能力、跨文化取舍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其三,要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各高校应根据该校实际情况,制定有系统性、差异性的英语文化教学目标,有条件的可结合不同专业进一步细化英语文化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3.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实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关键。首先,教学前,应灵活使用文化导入方法。目前常用的文化导入方法有视听导入法、启发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等,可根据实际文化内容灵活选择。以视听导入法为例,在讲解“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时,教师可通过“The Devil Wears Prada(时尚女魔头)”及“A Story of Lalas Promotion(杜拉拉升职记)”两部电影片段的比较,让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现文化教学内容的延伸。其次,教学中,可应用文化体验方法。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学法较多,如交际法、语法翻译法、词义挖掘法、对比教学法、认知教学法等,这些同样可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兴趣灵活选用。以常用的对比教学法为例,在讲解“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圣诞节文化传统与春节文化传统的比较,让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4.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

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体现于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质上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除了关注学生的成绩外,在日常学习中还要通过观察、监督、学习活动记录、学习档案记录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情感、态度、合作精神、学习习惯、方法应用等指标进行评价。同时,改变传统教师单一性评价方式,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教育部门对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另外,还应在评价机制方面做出调整,可在高校英语等级考试中增加对中英文化知识的检测,进而激励学生主动去学习英语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郑小龙.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3.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文化差异,信息对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国际商务成为我国商务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际商务英语是人们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时经常使用的英语。它是以国际商务为语言背景的应用性英语学科。众所周知,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 语言的交流必须建立在文化的理解的基础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另一方面, 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语言中不仅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 同时还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因此, 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研究, 重点在于研究英语在异国文化差异的条件下, 使用过程中由于行业、团体、功能等因素而产生的变体及其规律。

一、跨文化意识的建立

在国际上的经济交流就意味着将与处于异国文化熏陶下的人们有着频繁的接触。而英语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 已成为国际商务、国际通讯和互联网的最佳媒体。作为全球商务语言, 英语却具备很强的多样性和易变性, 这就导致英语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具有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形成的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动态环节中, 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 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 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这样的编码、译码形式不同于机器译码, 是建立在人对文化理解的主观基础之上的, 包含着人的意识对文化的反馈。因此, 建立跨文化意识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准确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西文化主要是在对事物认识、对颜色和数字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文化差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 源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 而目的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 使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文化背景差异条件下巨大的落差,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商务活动造成影响。比如, 中国人认为, 自己是“龙”的传人, 把“龙”看成是民族的图腾, 代表着神圣、尊严, 蕴含着希望、吉祥, 因此, 中国的众多商务品牌引用了“龙”。然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龙) 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 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 是魔鬼撒旦 (Satan) 的化身, 所以, 在翻译的过程要特别注意, 不能使用“dragon”直译。

中西方在颜色上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尽管人们对颜色所蕴含的意义认识相似, 但由于各国所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相异的缘故, 因此颜色所蕴含的意义大相径庭。例如, 蓝色在西方文化中有忧郁、消极的含义, 美国有“蓝色星期一” (blue Monday) , 指心情郁闷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国是“没有价值”的意思, 但蓝色在中国文化中却并没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与之类似, 红色在中国是很被人崇尚的, 它象征着吉祥、喜庆, 然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相当贬义的词, 它象征着残暴、血腥、灾祸等。不注重这些细节, 必然会造成商务会谈中的不愉快, 从而给商务交流带来损失。

在对“数字”含义的理解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不可忽视。在西方, “十三”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数字, 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 在西方, 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则没有这种特殊的文化含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九”与“久”同音, “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六”为六六大顺, 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数字, 然而“666”在《圣经》里却是魔鬼的象征。

可以看出, 要想进行成功的国际商务交流, 译者就必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了解跨文化及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 构建商务领域的跨文化意识。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信息调整

商务交往往直接和经济效益有关, 因此, 翻译的准确性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文化差异而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跨文化信息调整的重要地位也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必须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对比, 这种对比具体体现在在目的语中寻找“对等语”的过程中。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原则提出, 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宋华学者也认为, “多年来, 译界学者提出功能对等、等值、传神化境来作为翻译实践的标准。而译者发现在翻译中遇到的真正困难不在于语法或句子结构, 而是来自于不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活动中的负迁移深刻理解各自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才能跨越语言鸿沟, 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承载的思想与涵义”。为了达到这种文化信息的对等, 就必须调整翻译中的跨文化信息, 避免由于“文化冲突”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商业经济损失。

1. 如果源语中的指称对象在目的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或罕见或被忽视, 则通常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 像“三心二意”, 就要译为“halhearted”。

2. 如果源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 但译文有可能导致对源语文化的误解, 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 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 “玉免”译成了“Moon Rabbit”而不是“Jade Rabbit”。原因在于“玉兔”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 所以, 它已经成为月亮的代表。

3. 和目的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 英语的black tea, 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 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

结语

传统的翻译重点放在语言方面, 集中在词汇、短语、句子等的翻译技巧训练上, 忽略了文化差异方面所造成的问题。然而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 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成功的翻译绝不仅仅是了解了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后就能做到的, 翻译时必须进行文化信息调整, 尽力减少语言间“代码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丢失。只有这样才能使商务背景下的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自如地转换, 才能把我国更多的商品推向国际市场, 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广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

参考文献

[1]帅建林.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等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2]李良春.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3]岳中生.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差异浅析[J].商业研究.

[4]李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9.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精选12篇)英语教学文化信息分析 第1篇关键词:文化信息,翻译,原因文化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并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