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特殊的课》语文教案
《一节特殊的课》语文教案(精选7篇)
《一节特殊的课》语文教案 第1篇
《一节特殊的课》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抓住了文中的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前两个问题提出后,让学生重点抓住“齐刷刷”“闪烁着兴奋地光芒”“依然”“默默地”等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指导朗读。
2、抓住了拓展语言的.训练点
“同学们沉默着,有的低下了头,有的望向窗外”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这一思考打开同学们的思维,使刚才趁机的课堂又动起来,同学们的回答也都是结合自己所想,加上刚才老师引导铺垫,使学生在此时真正意识到忽略了父母的关爱,从而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难点。
3、层层铺垫,达到升华
经过学生由兴奋到沉默再到兴奋,学生的内心不断的变化,然而最后的兴奋时在意识到自己应感恩父母后的真心刚性,所以在课堂最后部分设计让学生写出自己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感动了在场所有人,有一位学生还因此落了泪,我想这一幕也是达到了本课的目标。
不足之处:
1、有时在处理课堂事件时,不够机智,反应比较慢。如:我让学生说一说“你都了解课文的哪些内容?”学生把这篇课文叙述了一遍,这时我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你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叙述了课文内容真好,谁能更简练的概括一下这篇课文呢?”这样引导学生,下一个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了。
2、在课堂教学中要精练自己的语言,在设计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整合。
《一节特殊的课》语文教案 第2篇
我想:老师把桌子擦得这么干净,一定是要想放电脑呢!
只见老师放下了餐巾纸,又拿起了一只大红包,从大红包里面取出了一只黑色的小包,把小包打开,又取出了一本紫色的小小的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把笔记本放到了桌子上。然后,把一根长长的、蓝蓝的线和电脑接了起来,看了看大屏幕,又转过身去接了接线,屏幕上面还是显示着“无信号”。突然,一个同学叫道:“好了!好了!屏幕的颜色正常了,没过敏”。可是屏幕又变了。又一个同学喊道:“用遥控试试看。”但是徐老师还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我想:“这可怎么办呢?我们这节课难道就不写作文了吗?”
徐老师说:“真的没有办法写作文了吗?其实,刚才发生的事就是我们今天写的作文。”同学们一起喊:“晕!”没想到这么小的一件事,也能写成作文啊!
一节“失败”的课 第3篇
磨课很辛苦, 但也有收获。上一次改一次, 虽然大家觉得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都认为这样上教学效果应该不错。
上公开课那天, 笔者早早地在多功能教室做好了准备, 把各个环节再次加以熟悉, 可以说已经烂熟于心了。
第一个环节是笔者每节课都必不可少的“口算”。口算之后, 笔者导入了新课。刚把例题 (23+25) 展现在黑板上, 平时不怎么爱学习的王建站了起来, 说:“老师, 我会算。”我一惊:“怎么关键时候就来添乱呢?”但既然他站起来了, 也只好让他说。王建说:“这个太简单了, 十位数加十位数等于4, 个位数加个位数等于8, 所以, 23+25就等于48。”说完, 还向后面扬了扬眉毛。本想让大家先各自计算一下, 然后汇报, 再展示大家不同的算法, 现在只好将计就计:“对于这种方法大家都会吗?”“会!”学生回答得整齐有力。笔者顺势问:“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时没人回答了。于是笔者说:“好, 大家就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一会儿我们来交流。”这时, 大家都拿出笔, 在小组内边讨论边计算, 气氛很热烈。笔者也参与到各小组里, 听听他们的算法……
开始汇报了。各种算法出来了:“20+25+3=48”“23+20+5=48”“10+10+10+10+5+3=48”“23+10+10+5=48”“10+10+25+3=48”……算法还真不少。笔者随即出了几个练习题, 刚出完, 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笔者请了几位学生来算, 都正确。偶然间, 笔者瞥见教导主任用手势告诉我多媒体还没有播放。笔者猛然想起, 今天怎么没打开多媒体呀, 那里面的动画、声音、创设的情境非常不错。正当笔者准备去播放多媒体进入下一环节时, 坐在最后一排的李三进站了起来, 笔者吃惊不小:“天啊, 这个数学成绩从来都是60分左右的学生怎么也在这个时候来添乱。”然而, 面对这么多听课的领导和老师, 笔者也只好让他说, 并在脑袋里快速思考各种可能和对策。他说:“刚才王明 (他的同桌) 给我出了道题———32+45, 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算。我可以到黑板上来算给大家看吗?”笔者想, 这是一个机会, 于是毫不犹豫地说:“来吧!”只见他跑上讲台, 拿起粉笔, 写下32+45=, 并在下面列了个竖式。很快, 他在竖式上算出了得数。其他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显然, 还有些问题。笔者借势引导:“同学们看一看, 李三进算正确了吗?”“正确!”大家异口同声。“还有需要值得注意的吗?”不少学生举起了手。笔者点了一直没举手的林斌, 他站起来说:“他竖式上没写加号, 没把结果写在横式上。”学生鼓起了掌。接着笔者说:“刚才李三进把我们前面学过的方法用上了, 不错。林斌又补充了竖式计算的要求。请同学们为他们两个鼓掌。”然后, 笔者让学生再讨论前面出现的这些方法, 经过讨论, 确定了王建和李三进两个的算法好。
掌声之后, 笔者准备进入课堂练习环节。多媒体里有许多练习, 笔者正欲去点击时, 数学课代表李敏举起了手, 笔者示意她站起来。她说:“老师, 我们来出题吧。”这是笔者班平时课堂上一个必需的环节———你来出, 我来算。笔者在心里想:对呀, 何不就这样。于是, 笔者放下鼠标, 像往常一样将作业布置下去。三分钟后, 每个小组都把出的题交到笔者这里了。笔者看了下, 合乎今天的内容要求, 然后笔者便叫每个组来领其他任一个组的题, 并要求组内每个组员用自己觉得好的方法算一遍。只一分多钟, 都算完了。笔者让他们在组内交换检查, 并请了一组来展示他们不同的算法, 还真不错!
时间不多了, 笔者说:“同学们, 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到我们今天学的计算方法呢?”学生都在回忆着。忽然, 班长向清站了起来:“老师, 我可以离开位子吗?”“可以呀!”只见他走到后面, 快速地数起听课老师的人数, 数了左边, 又数右边。“天哪, 要是出现进位加法怎么办?”所幸的是, 向清来报数时, 没有这种情况。笔者迅速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数:48、31。很快地, 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他们都分别汇报了自己的想法。这时, 李三进再次要求上来用竖式计算, 经笔者同意后, 他走上前来, 边写竖式边说:“大家竖式计算的时候, 要十位数和十位数对齐, 个位数和个位数对齐……”这次, 李三进完整地做好了这道题。下面迅速响起了一片掌声。紧接着, 最喜欢数学的王菁给大家出了一道题:我和妈妈去新世纪百货商场买东西, 猪肉用了32元, 面条15元, 大米24元, 请大家提出问题并解答。“真不错的一个拓展题。”同学们都立即进入思考状态。
这节课原有的设计几乎没有用到, 多媒体也被闲置一边, 完全是学生的学习在牵着笔者走。
教导主任最后拍拍笔者的肩膀说:“怎么上得这么‘失败’哟!”但在之后的座谈会上, 领导和教研员都大加赞赏笔者这节课,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充分体现了自主性。”“课堂生成精彩。”“重视方法引导, 课堂自主生成是亮点。”“有效落实了以学生为主, 教学效果好。”看来“失败”的课并不见得真正失败。
一节“不寻常”的课 第4篇
在我接班近三年来,我班的学困生车凤华同学在课堂上没有回答过一次问题,我曾鼓励他多次,同学们都为他鼓劲,无论我们怎样做,采取什么样的办法他就是不说话。课下我找他谈过多次,他说自己也想在课堂上表现着自己,但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他总是把刚要举起的小手偷偷地放下,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所以他再也不曾有过举手回答问题的念头了。我认为,不想表现的孩子就没有学习的欲望。时间久了,他对自己丧失了自信,对数学自然就没有兴趣了。
今天上课前我意外地发现车凤华同学的嘴角挂着一丝微笑,这是我未曾见过的情形,我觉得他今天很特别。我紧紧抓住了这一次的机会,课前我走到车凤华的身边,在他的耳旁悄悄的说:“车凤华,老师发现你今天特别有精神,老师相信你在这节数学课上一定会积极表现自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加油!”当我说完这句话时,我发现他脸上露出了罕见的、开心的、腼腆的笑容。课堂上,为他我设计了简单的问题,随着一次次的鼓励,一个个肯定的眼神,一句句鼓励的话语,我期待的结果终于出现了。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内心的那道坎,他的手虽然举得并不高,当我发现他举起手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激动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终于出现了。当同学们发现了他举起的小手,大家惊讶极了,这时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同学们自发的。接着,车凤华自信的站了起来,准确的回答出了问题的答案。我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及时奖励他一枚我亲手制作的“你真棒”的卡通徽章,并戴在了他的胸前。这时同学们又一次的想起了掌声。车凤华看着徽章,笑的别提有多甜了,这时作为老师的我及时鼓励他,我说:“车凤华你终于张开了‘金口,老师为你高兴!”我看到了此时的他很幸福。我相信,今后的车凤华一定会变现的更加出色。
新课结束后,我在习题中的基本练习中有意的选择了几道稍微简单的习题,全体同学认真的做题,当我走到车凤华的身边,竟然发现这几道题他都做对了,对于他来说,这可是第一次呀!我迅速拿起红笔给他批了一个大大的、红红的100分,并高高的举起他的练习本给同学们看,并奖给他一张彩色的表扬卡。同学们再次为他鼓掌,为他高兴。这时我发现得到100分的车凤华流下的兴奋的泪水。看到了车风华手捧表扬卡露出的幸福的笑荣,作为老师的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他在那一天的数学日记中写到:“我今天真是太高兴了,因为我终于可以可以向同学们一样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我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的同学,我谢谢你们。是你们的鼓励让我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分,我会继续努力的!”简短的几句话让我深思。
一节特殊的课作文 第5篇
一眨眼就到了星期三,同学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来到了四楼学术厅。一进去我就看到了学校领导和参加赛课的老师们。我们迅速坐到了我们的座位上,开始上课。
这次我坐得格外的直,听得也格外的认真。我心想:“这次为了那块饼干,拼了!”老师开始提问了。我一听,觉得真是太简单了,就把手高高的举起来,好像马上就要摸到天花板了。可是最终老师请了另一个同学回答问题。这个同学回答得很棒,老师笑着和他击了个掌。
过了一会,老师让我们用今天学习过的句式来完成一张任务卡。在做的时候,我的眼睛会情不自禁的向左边的评委席那里看。我想:“都开始运用句式了,肯定马上就要下课了。”想到这里,我开始担心了。
幸好老天爷今天心情好,还剩最后一个问题。我还是把手举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正当我要放弃时,老师把我叫了起来。原来是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我的心里好像有一支交响乐团在演奏音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向评委席瞥了一眼,看见了一个人皱了一下眉头,我顿时紧张了起来。我又看见有人点了点头,我心里一下高兴了。老师微笑着让我坐下,我心里的那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这时,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这节课结束了。我们兴冲冲的和lily一起回到了教室。
一节特殊的课作文 第6篇
听说老师要表演魔术,同学们激动万分,都瞪大了眼睛。只见老师拿出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和一片纸板。老师把纸板盖在杯口,然后把杯子倒过来。老师问同学们。可能发生什么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会掉下来;有的却说不会。到底会不会呢?我也难以下结论,还是看老师怎么变吧!只见老师把手一松开,纸板就掉下来了。
“看到这儿,你肯定会想,这是哪门子魔术呀?别急,刚才只是魔术前的热身而已,接下来才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老师故作玄虚地说,
只见老师在玻璃杯里装满了水,再用纸板盖住。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大家都睁大了眼睛。老师用手压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纸板竟然牢牢地吸在杯子上,同学们都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的脑袋里充满了疑问。
老师看到同学们疑惑的表情,也不再卖关子了,于是揭开了秘密。原来是大气压力的缘故,如果杯子高于10.3米,大气压就顶不住了。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一段视频:马德保半球实验,证明空气是有很大压力的。
《一节特殊的课》教学设计 第7篇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就是情感的互动、心灵的呼应和思维的撞击。同时阅读教学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是能力训练的过程。《一节特殊的课》这篇课文,是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课文。课文的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人物描写生动形象。这节课教学过程以读为本,并设计了适当的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这节课的特殊之处,唤起学生关心与孝敬父母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这节课的特殊之处。教学难点:
体会孩子内心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 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我们班的同学中有谁的爸爸妈妈为你们祝贺过生日?请举手。他们怎么为你们祝贺生日呢?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文中老师说的话。
三、感受孩子内心的变化
通过老师说的话引导学生朗读句子,体会孩子内心的变化。为理解主题作好铺垫。1、教室里的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每张小脸上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说abb式的词语,朗读句子。)
2、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理解“寂然无声”,朗读句子。)
3、在这一片沉默下面涌动着什么?萌生着什么?他们又似乎在忍受着什么,不安?歉疚?懊悔?我不知道„„然而,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那最珍贵的东西。a、默读体会孩子的想法。
b、孩子会不安什么?(生答)歉疚什么?懊悔什么?我不知道后面的省略号更省略了无数种可能,他们还会怎样想呢?(生答)c、填标点朗读。
4、感受沉默后的热闹。讨论两次热闹的不同。
《一节特殊的课》语文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