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的心得体会
孝经的心得体会(精选9篇)
孝经的心得体会 第1篇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欢孔子,孔子的觉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时代,过一把当孔子弟子的瘾。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台时空机,我请求他让我穿越到孔子时代,AI博士二话不说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为师后,老夫子把我收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钻研《孝经》,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当时,我是世界第二孝。(因为闵子骞比我还孝顺)。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时空机只能在时空隧道里呆一天(相当于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来了。但是孝道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还是很孝顺父母。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孝经的心得体会 第2篇
它让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谨身节用,立身行道”。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孝敬父母,不让父母担心受怕,不让父母因自己不良行为受侮,要努力学习工作,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功而骄傲、自豪。
让我们懂得了为人处世,要“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对待长辈、上级要敬,对待上级要顺,也就是要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做好本职工作,在哪里都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相关任务,才会被上级认可,被大家所认可。
更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引导学生要“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教育学生要因势利导,顺应天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圣人“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如果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管理好一个班级,一个团队,要顺势而为,让学生学会爱父母,就要先去爱学生,给学生做出爱的榜样。要想让学生讲道德,讲道义,就要先让学生明白德的意义和内涵。要让学生不争,就要先教导学生学地礼让。要让学生有礼貌,就要先教会学生礼节,以及各种场合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要想让学生不违法犯罪,就要先教导学生哪些是不法行为,会给大家带来伤害。总之,“教之可以化民”,更可以“化学生”。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学生,就一定会彬彬有礼,有修养、有气质。这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精华,我们丢掉了他则多么的可惜。
这本孝经,应该自己学,家人学,学生学,以至于全社会都来学。家人学有利于家庭和睦,学生学可以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全社会 都 来学,建设和谐社会就一定会变为现实。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精僻、经典。
当我把孝经通读了一遍后。感慨万千,哎呀!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学好它,人生会少走多少弯路啊!太应该让儿子学了。于是,我以让儿子帮我背诵为名,和儿子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每天一章,半个月全部背完。“四十不惑”,可是,我却觉得仍有许多迷惑纠结着自己,学习了孝经,确实让人对人生看得更清楚了,多了几分淡定,少了几分焦躁不安; 多了几分睿智,少了几分鲁莽。
《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初探 第3篇
一、孝道在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地位
《开宗明义章》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三才章》中又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认为,孝道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与人是“天人合一”的关系,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为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有应,可见孝道无所不通。“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2]事奉父亲孝顺,在祭天时才能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事奉母亲孝顺,才能在社祭后土时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所以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2]孝悌之道,如果做到至极,即可通达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二、关于“五等之孝”
《孝经》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的人所应遵循的五类孝道。《孝经》中的《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分别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不同等级的孝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天子之孝是最高等级的孝。《孝经》中提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3]一国之君所应尽的孝道是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一个人显赫的身份固然可以使人畏惧,但是高尚的品行和操守却更能让人钦佩。孝道是一个人人格和品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普通人的孝心可以感化身边的人,而一个位高权重者的孝心却可以引导整个社会的正气。作为天子,只有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并以这样的德行去教化黎民百姓,使天下的百姓纷纷遵从效法,孝心孝行才能遍布四海。就是“天子之孝”。
诸侯的地位虽次于天子,但地位仍算很高。位高权重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致危殆,所以《孝经》中指出,作为诸侯要做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4]“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4]孔子在此提出“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是诸侯孝道的基本要素。“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4]诸侯如果能用节俭谨慎的态度来处理事务,那么,他就可以对上———对天子行道,对下———替百姓造福。财物处理得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稳定,人民生活丰足,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景象的出现,自然会使其高位保持长久。因而“不危”、“不溢”、“长守富贵”,是诸侯立身行事的长久之计,而要做到“不危”、“不溢”、“长守富贵”,诸侯必须遵循“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孝道,做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5],这种谨慎的心理,才是诸侯尽孝的要道。
卿大夫是天子或诸侯的辅佐官员,他们是决定政策的集团,地位仅次于天子、诸侯。《卿大夫章》规定:“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作为卿大夫,在服饰、言语、德行等方面都必须合乎礼法,合乎规定,不合乎礼法的衣不穿,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的事不做,言行举止须谨慎又谨慎。“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6]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刻意考虑也不会越轨。只要服饰、言论和行为都没有违背礼法的规定,谨慎行事,那自然德高功硕,自然能守住宗庙,香火不断,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所以,作为卿大夫要做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7]一刻也不能有任何懈怠,要尽心竭力事奉天子。可见卿大夫的孝道,应以事奉君主为第一要素,同时还应确保服饰、言语、行动万无一失,否则禄位不保,宗庙不祭。
士,作为基层官员,一要尽忠职守,二要尊长敬上。“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8]可见,士的孝道就是要用事奉父亲的心情去事奉母亲,用事奉父亲的心情去事奉国君。事奉母亲是用爱心,事奉国君是用崇敬之心,爱和敬的孝道是相通的。“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8]士的孝道,一要对上级顺从,做到忠心;二要对年长者恭顺。士的孝道实质在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做到忠顺二字。
“五等之孝”的最低层次是黎民百姓的孝道,即“庶人之孝”。《庶人章》中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度,黎民百姓的孝道,就是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和分别土地之利,利用自然季节来努力劳作,辛勤耕耘,取得更多的收获来事奉父母。此外,还必须行为谨慎,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名声,不要使父母赋予你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声有一点败坏。同时还要节省开支,不作无谓的消耗,使财物充裕,丰衣足食,以孝养父母。这就是黎民百姓的孝道。
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是基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的。所以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孝道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存在的。凡是为人子女的,都应立足自己的角色,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尽了孝道。故《孝经》中说:“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9]如果有人担心尽不了孝道,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古云:“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10]一个人只要把爱、敬的本心放在孝亲上,自然事事替父母着想,时时念父母之恩,也就不敢去作奸犯科了,以免连累父母,让父母担忧。内心爱敬父母,行动遵循道德规范,就是尽到了孝道。
三、孝道的基本原则
一是阐述了孝道的层次性原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1]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所以作为子女首先必须体念父母疼爱儿女的心,爱惜、保全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是孝道的开始;立身行道,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为众人所景仰,使其名誉为世人所传诵,扬名于世,光宗耀祖,是孝道的终极目标。孝道的三个层次,是从事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二是阐述了孝道的五顺三逆原则。《孝经》中提出行孝道应当效法的五项原则和不应当效法的三条原则:“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12]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这五项,是行孝应遵从的五条顺理,按照这五项原则去作,就能成为孝子。关于这五项原则中的“丧致哀”,《丧亲章》中对此作了专门论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在安葬时也必须做到孝葬:“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13]可见,只有做到父母在世时,用爱和敬孝顺他们,父母去世后,怀着哀痛悲伤的心情料理后事,才算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礼仪都做到了,才算是完备的为人子女的孝道,“生事爱敬,死事悲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13]孝敬父母,不仅要做到这五个方面,而且还有三个方面是应当力戒的:“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道也。”[12]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三项逆理行为,每一项都不仅危及自身,而且殃及父母。父母常担心子女的安全,为儿女的,若不戒除这三项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肉三牲来奉养他的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因而还是没有尽孝道。
三是阐述了行孝的谏诤原则。曾子曾向孔子请教:“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14]对此问题,孔子听了惊叹道:“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14]这段话表达了谏诤的双重意义:一是对于被谏诤的君父、朋友而言,接受谏诤不但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而且对于天下国家,将有重大影响,使他引以为戒、提高警惕;二是对作为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来说,要事君尽忠,事父尽孝,对朋友尽信义,如果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会陷君父朋友于不义,仁义礼信全无,更谈不上孝。真正的孝道不是盲目地惟命是从,而应劝善规过。
四是阐述了孝道的核心思想———忠孝。为人子女,始于事亲即孝亲,这是小孝,而能推至事君、忠君即忠孝,这是大孝。《广扬名章》中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这段话实际上是鼓励人们把在家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把事奉兄长的敬顺之心移作对上司的敬顺,把持家的道理移到国家的治理上来,这样立德行孝,把忠孝大道推行到极致,自己的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对于如何事君、忠君,如何践行忠孝大道,《事君章》专门作了论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这里提出,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对待君主都忠心耿耿,在朝廷上,尽心尽力为君主办事,回到家里,就检讨自己的过失,并想方设法弥补。对于君主的优点,会顺应发扬,对于君主的过失,会匡正补救。为臣子的,能够这样事奉君主,君主自然洞察,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心,君臣关系就能相互亲敬。
四、关于孝治思想
《孝经》认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之道,即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教化为先,而教育人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更好的途径和办法。“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乐礼。”[15]虽然孝、悌、乐、礼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办法,但孝、悌是根本,乐、礼是外表。因此,《三才章》中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势,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孝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是应乎民众的心理。君王把孝道作为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化易于推行,而且对于政治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说:“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除了推行孝道以外,作为君主再也没有比孝道更行之有效的德行了。孔子在回答曾子的“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16]这一问题时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16]所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如果能用孝道治理国家,就能得民心,从而得天下。至于如何以孝治国,《孝经》中提出:“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17]君主以孝治国,并非亲自到黎民百姓家去一一推行,也并非每天当面教导,而是以孝道来教化民众。以孝教化民众,使天下为人子的人都知道事奉父亲之道,那就等于孝敬天下做父亲的人了;以悌教化民众,使天下为人弟的人都知道事奉兄长之道,那就等于孝敬天下做兄长的人了;以为臣的道理教化民众,使天下为臣子的人都知道事奉君主之道,那就等于孝敬天下做君主的人了。
君主要以孝治国还必须用爱敬之心推己及人,即使是对一些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也不应轻视傲慢,正如《孝治章》所言:“明王之以孝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这样,众多诸侯才能对他真诚归顺,并帮助国君祭祀先王,这样的孝道也算是尽到极致了。所以,以孝治国关键在于不能将孝道局限于对父母尽孝的狭隘范围,而应推及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领域,如此才能国泰民安。“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18]
如能按以上原则“事其先君”、“事其亲”,自然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欢心。以孝道治理天下、治理国家,就能使做父母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安心享受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自然地受用儿女的孝葬、孝祭。用这样的孝德感召民众,一定会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德风,国家也必定强盛。反之,目无尊长、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不孝行径,势必引起天下大乱。《孝经》指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19]在五刑所属的三千多条例中,不孝是最大的罪过。因此,国家必须立法,用刑罚惩治纠正不孝之人,以儆效尤,以此督促人们走上行孝的正道。
读1978年《孝经》之后的体会 第4篇
关键词 文化 孝经 传承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1成书年代与原因体会
根据《孝经》中的分类,有以下几种:帝王之孝、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庶人之孝,孝对一个人的要求,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诸候孝、卿大夫之孝,更强调他们要忠于职守,上要忠于帝王下要爱护治下的百姓,即所谓的“忠”的成份更多些,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孝敬父母之“孝”有很大的出入。还有“士人之孝”中除了忠于君上之外,还要求他们对朋友要诚实守信等。封建社会吧“孝”作为一种教化民众、安邦定国的手段,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有极高的社会政治地位。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重新审视《孝经》,学界对于《孝经》的看法众说纷揉,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其内容陈腐,是一种奴化教育,鲁迅先生是最有代表性的。鲁迅有一篇文章,专门对宣传孝道的《二十四孝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另一种则肯定了《孝经》中的积极部分,虽然由于社会的发展并不适合于现代社会,但其中仍有很多积极的部分应当予以发扬。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表明孝经的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体制向封建制社会体制转变,社会动荡不安,便产生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态势,而儒家思想在那时孕育而生,在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中,有一部叫做《孝经》。顾名思义,这是专讲孝道的一本书, 同时也兼及忠、顺、敬、和等基本理念,总之都归于仁、义的人文美学范畴。在此儒家的孝道也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以孝治天下,将孝道中的事亲推广到事君,这在《孝经》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观点明了阐述了孝为德之本的主导思想。
经历了秦末动荡局面,西汉的统治者阶级接受了儒家思想,以孝儒治天下休生养息,在西汉初年编纂的《今文孝经》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历史实际和汉初儒家在孝德问题上的观点,汉武帝时期倡导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极致,举孝廉,尊仁义,将孝道思想融会到整个阶级统治当中去。在西汉成帝时,刘向奉命校定《孝经》,遂成今本《孝经》。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社会中的“孝”孝悌是人仁之本,是最基本仁爱品德,要以孝持家,构建和美家庭,而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元,是国家乃至世界的最小细胞,社会的和谐是以最小单元家庭和谐为前提的。因此,现代社会倡导孝悌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需要,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现在社会道德下滑,物欲横流,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丧失了最基本的仁爱之心。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大有人在,还有人大言不惭与父母对簿公堂,一些贪官可以挥金如土,但不愿赡养父母,如胡长青豪贪数千万,保养情妇,但却舍不得给她母亲每月两百元伙食费。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随之新“24孝”标准出炉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内容细致入微,体现出“精神赡养”的深刻内涵: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既贴近时代又彰显心理关怀。
2关于“日传本”的体会
关于《孝经》何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和日本两地的学者一直都众说纷纭,撇开传入时期不论,在我看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潮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作为泱泱大邦一直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以日本为例,早在东汉时期日本就派遣使臣拜谒,隋唐时期两国达到顶峰,在两国长时间的思想交流中,间接的促进了日本的大化改新,在日本的大化改新中期主导思想也是沿用了儒家的正统思想,孝道在其里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抛开其他因素,日本的思想文化里孝道这一思潮下盛行至今。从这点说明儒家的孝道文化是全人类宝贵的财富。
3《孝经》的思想内容的体会
《孝经》是中国古代“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孝经》蕴涵了其深厚的伦理道德底蕴,它包括:“孝之始”的人伦道德,“孝,德之本”,“孝”与“忠”的不可分割,“孝”与“义”的紧密结合,“广敬博爱”的道德准则。将其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其主张的行孝道成为维护王权统治的等级观念和巩固家庭自然经济结构,其所蕴涵的伦理思想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区别他族的民族特质与美德。《孝经》中的孝已经不是狭义的“尊老爱幼”的情感关系了,而是将“事亲”推向了“事君”,将其属于父子之亲、母子之情的伦常关系,与上下等级、友朋交谊、君臣之道、夫妇关系等结合起来,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从而端正人心,纯化情感,改善关系,达到和谐。
4《孝经》与设计的感悟
《孝经》中所体现的孝道对我们现代的情感化设计和设计心理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孝经》中所涵盖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现代设计所诠释的内容,可以说儒家孝道思想是现代情感化设计根本中的根本,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这种和谐的真善美时代,孝道是放在首位的,以人为本,关怀与人的孝道精神,为我们在情感化设计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5小结
孝经的心得体会500字 第5篇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心得体会 第6篇
为期六天的东山寺中华传统文化封闭式学习,由悦然老师给我们授课主讲“孝经”已悄然结束,学习后深有感悟、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在以后人生当中如何更好的孝敬父母。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是种传统美德,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百善孝为先,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反之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以后生活中应该要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父母多点关心、关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该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 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
读孝经心得体会 第7篇
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一种延续了数千年下来的言行与礼仪,“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的“孝”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感觉孝与顺是连接在一起的,简单地认为孝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平时注意与父母长辈的沟通,即使有些事明显不那么合理,基本上凡事都是尽可能的“顺”着他们的意思来,而不是先用心去帮忙分析后再提出更合理建议。通过这几次对孝文化的学习,我重新认识到,孝并不意味着万事“顺”,而是要“敬”。
以前听过个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个国家有个习俗,当人老了就要被遗弃到深山里去,任其自生自灭,有个大臣不忍心这样遗弃自己的老父亲,在自家挖了一个地道,把老父亲藏在里面。后来,这个国家被另外一个国家打败了。战胜国的国王对这个国家的国王说:“我有两个问题,如果你们能回答出来,我们就撤兵;如果答得不好,我就把你们全国的人都杀掉!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区分两只蛇的性别?第二个问题是,两匹长着同样颜色、一样大小的马,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失败的国王答不上来,就在全国悬赏征答,可是也没人能够答得上来。这时,那个大臣问他的老父亲,老父亲说:“这不难回答。把两条蛇放在柔软的地毯上,四处爬动的是雄性,静止不动的是雌性。给两匹马喂点草料,母马会把草料推向小马。”于是,大臣把答案禀告给国王,两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答,这个国家因此得救了。当得知这些答案都是出自大臣的老父亲时,国王非常震惊,为
了感谢这位大臣的老父亲,国王下令撤消了遗弃老人的习俗,命令从此以后所有的人都要尊敬和善待老年人。
“天
下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正所谓“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业、大孝可治国平天下”。
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也是在做人。企业的各项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都是由人定的,而且每个制度本身没有完善的,都需要人去不断地改进,需要人去具体执行,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在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遵守和执行制度的时候,制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应有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执意要违犯制度,制度本身并不能够阻止或制止他,只能通过事后对人的惩罚处理来体现制度的存在。所以,在企业发展前期,在企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人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人的这种自发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觉性,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企业氛围。而“孝”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引导、规范每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的问题,教育企业员工从德的方面去规范、要求自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开始。
我们金光华正处在企业发展和定型中,常言道“小企业要发展靠老板头脑,中等企业发展靠制度保证,大型企业的发展是靠文化传承引导”。一直以来,公司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沉淀积累。到如今我
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比如要求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文化、再教育再培训的学习文化等等。
在现阶段,我们金光华的企业孝文化已经基本成雏形,包括去年年会时的主题之一“感恩”,其实正是孝文化的重要内涵部分!
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即是一种美德,一种感恩的心态!更是为作社会成员之一的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尺度,是提升人格魅力、升华思想境界的内在动力,是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环境的必要条件!“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作为子女,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我们的父母,是她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培育成人。同样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对谁负责,感谁的恩,绝不是个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必须站在公司这个层面来思考和回答。我们在“孝立人生”学习到的感恩词“感谢天地的恩赐,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领导的栽培,感谢老师的教诲”。毋庸置疑,感恩公司、报效公司,忠诚履行责任,同心同德,全心全意,这是永远不变的公司魂魄,是公司传承发展的血脉,也是做为企业一员的我们的处事根本。因为个人的进步、理想愿望的实现,并不只是单独依靠个人努力或是某一个人的帮助就能成功,这一切的关键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信任。
感恩于组织,是一种大恩回报。“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知大恩者,才有大作为,必以其坚韧不拔之志毕其一生干事业,才会作出大贡献;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会在危急紧要关头多一些正气,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赖,少一些顾虑,少一些羁绊”。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始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工作平台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责任是公司赋予的,对外所展现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业,而不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更需要“谨言慎行”!以当得起企业对自我的信任。
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甚至怨恨,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学会心怀感恩,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感恩,人才会真正快乐起来;若一个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来,而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工作的推进及完成相信也很难达到满意效果。人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才会逐渐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谢公司给了我们一个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孝与感恩,让我们一起用孝心与感恩之心,收获别样的人生!
浅析《孝经》的伦理道德体系 第8篇
关键词:孝经,忠孝,血缘
《孝经》是儒家正经《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被并立为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孝经》的作者, 《汉书艺文志》云:《孝经》者, 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1]。又据《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云“仲尼居”, 若是后学所著或集录, 岂宜称孔子字者乎?这在学界, 已经达成共识。那么, 孔子为什么要撰写《孝经》呢?
邢昺的《孝经注疏序》上说:“夫《孝经》者, 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 昔圣人蕴大圣德, 生不偶时, 适值周室衰微, 王纲失坠, 君臣僭乱, 礼乐崩颓。居上位者赏罚不行, 居下位者褒贬无作。孔子遂乃定礼、乐, 删《诗》、《书》, 赞《易》道, 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 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虑虽知其法, 未知其行, 遂说《孝经》一十八章, 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 知其行者谨其法。故《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 在《春秋》;崇人伦之行, 在《孝经》。’”[2]
也就是说, 《孝经》的旨归是崇人伦之行。孔子看到君臣僭乱的情况, 要修正君臣父子之行, 不仅是讲孝道, 而且讲臣道。忠孝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核心。然“夫子没而微言绝, 异端起而大义乖, 泯绝于秦, 得之者皆煨烬之末, 滥觞于汉, 传之者皆糟粕之余”[3], 《孝经》的旨义, 在具体的解释上, 有众多的说法, 在具体的句字理解上, 更有很多分歧, 但是, 如果仔细的阅读文本, 就会发现, 《孝经》建立起的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 其大旨所归并无不同。
《开宗明义章第一》说:“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4]这是《孝经》对后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段话, 这段话如果我们用恶意去揣摩它的话,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人的求生欲, 保全欲 (不敢毁伤) , 名利心 (扬名后世) 等等生而具有的天性, 用这些天性夹着、保护着忠君的思想。使人们自然而然的接受忠君思想, 从为了我开始, 到为了我结束, 但是整个过程全是为君主的。为君主是实现“孝”的手段, 这样, 谁还会不忠于君主呢, 这种逻辑不可谓不高明之至。
接下来, 五等之孝, 条理分明, 天子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5]。诸侯不骄谨度, 保其社稷, 和其民人[6]。卿大夫非法不言, 非道不行, 守其宗庙[7]。士忠顺不失, 保其禄位, 守其祭祀[8]。庶人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9]。归于一句话, 就是各自在所属的阶层上, 安安分分, 不要去争取没有的, 保住已经拥有的就是“孝”了。这其实压制的是臣民的“争欲”。
如果争的话, 就要教化他。先之以敬让, 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 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 而民知禁[10]。在上位者, 也要想办法得万国、百姓、人的欢心。使人们不争。给民做榜样, 树典范, 立规矩。
孝子的事亲, 居上不骄, 为下不乱, 在丑不争[11]。五刑之中, 罪莫大于不孝[12], 这些话都明确的表示出了这样的意思:所谓的“孝”其实是一个好看的幌子, 好听的借口, 以孝之名, 巩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统治, 其实质是一种压迫的思想, “忠孝”所讲的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的臣服和屈从。“孝”的思想从本质上来说, 是不和谐的, 它的和谐仅仅是表面上的一方的独语。没有争辩, 没有抗拒, 只有发号施令与绝对臣服。
今天如果重新把“孝”的思想请出来, 作为改善现代中国思想道德状况的一种手段, 借助“孝”的力量搞道德建设, 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我们要对传统的“孝”做具体的分析。“孝”本身至少有两方面需要我们研究, 其一, 对“孝”的思想做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分析工作;其二, 要弄清楚“孝”的思想存在、发展的原因、环境, 知其所以然, 然后方可加以借用。
敬养父母是“孝”的思想精华, 忠君愚孝是其糟粕的一面。从二十四孝的故事里, 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愚孝”有时是非常残忍而泯灭人性的。比如郭巨埋儿。因为儿子会分母之食, 所以要杀死儿子, 尽全力去抚养老母, 结果老天爷怜惜其孝心, 赏了一罐黄金, 使他能够两全。当然, “孝”的思想精华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对社会的稳定, 其影响也是深远、积极的。
“孝”的思想的来历与中国文化中重视血缘、以血缘为中心组织社会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 而且, “孝”的思想的提出与父系社会的形成与男尊女卑的习俗也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早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一个社会团体成员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血缘, 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对个体的认同, 都依赖于血缘。这种认同感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人类经过相当长的只知其母, 不知其父的时期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转变成了父系氏族社会, 父亲在家庭中占有主导地位, 子女是父亲的所属物。我们不能知道这种转变的确切时间, 但是周的先祖后稷的神奇诞生让我们看到母系氏族的影子, 而周公旦郊祀后稷以配天的行为就已经是明显的父系社会的事情了。
孔子眼中, 周公旦是个大圣人, 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 周公的孝就在于他严父而配天。以父为天, 自然就以父为尊, 对父亲的极端的尊敬, 我们从《孝经》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得到。所谓“母取其爱, 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13],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 此之谓要道也”[14], 这里的一人就是父。
社会团体的认同感依然是血缘, 不过从重母亲转向了重父亲。这种转变改变了社会结构, 几乎完全排除了女子的作用, 全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事情。“孝”是以血缘为基础进行的男子的排序, “忠”是仿照“孝”的排序进行的社会成员的排序, 然后, 以“忠孝”的简单排序来为整个社会排序。率土之宾, 莫非王臣。
“孝”的提出, 是孔子对春秋时期社会结构的新构思, 对凝聚团体的力量所作的新思考, “孝”作为凝聚社会的力量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发生着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 “孝”从精神上统治着中国社会,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这种状况才被打破。
当今中国, 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变化剧烈, 怎样才能建成和谐有序的社会呢?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充分吸取“孝”思想的精华不失为一个便利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汉) 班固撰:《汉书》, 第1834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年版.
[2]李学勤主编:《孝经注疏?孝经注疏序》, 第3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李学勤主编:《孝经注疏?孝经序》, 第13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孝经》的历史 第9篇
那么,在古代《孝经》和其他经典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孝经》仅仅属于初级读物呢?汉朝有一个大儒,叫郑玄(字康成)的说过一句话,“《孝经》是六经总汇”。《诗》《书》《礼》《乐》《易》《春秋》汇到一起,用非常简短的话把他们的要义讲出来,就得讲《孝经》。《孝经》的地位原来如此重要。按章太炎先生的理解:“《孝经》是国学之宗。”宗,就是根本,国学的根本,不能不讲《孝经》,因为你要有所作为,《孝经》就是行动的指导。
汉朝以后,《孝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就铺开了,“圣朝以孝治天下”。古人特别是帝王非常注重自己的谥号,那是对他一生的评价。汉朝自惠帝以后,所有的皇帝谥号都有一“孝”字。其实严格地讲,汉文帝应该叫汉孝文帝,汉武帝叫汉孝武帝才对。这种谥号特点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清朝末年慈禧的谥号叫“孝钦”)。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孝经》研究得很深。东汉的时候,《孝经》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期门、羽林之士,这些皇帝的禁卫军都要背诵《孝经》。
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历史陷入混乱,按钱穆先生所讲:这段时期支撑着中国文化的是中国的门阀制度。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制度的评价偏重于负面作用,有失公正。实则,历史上的门阀制度以家族为单位,讲究家庭内部的和谐友爱,在历史上很有意义的;尤其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社会非常混乱,如果没有那些豪门大族的支撑,中国文化精神的保存一定会遭受危机。当时的人对士族的尊崇不是没有文化缘由的。比如晋代的王家、谢家,大家都知道,这些家族里面主要贯彻孝道,没有孝道,家族没有办法把各个成员凝聚起来。所以我们说这段中国历史虽然政治上非常混乱,但在民间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经过所谓的“五胡乱华”而没有灭亡,和孝道深入民间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唐朝初年的时候,皇帝虽然政治地位很高,但对待这些豪门出身的大臣也都很尊重,那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
唐朝是信仰非常自由的时代。一些皇帝,如唐太宗,儒释道都能接受。宋、元、明、清等朝代都一如既往地把《孝经》放在了重要位置,有些皇帝表现得还很突出。
孝经的心得体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