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精选11篇)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2008年5月在我院出生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203例为实验组,同时设定母婴同室中正常新生儿28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选择胎龄≥36周,体重≥2 500 g,出生时Apgar评分≥8分的母婴同室新生儿。
1.2 方法
1.2.1 喂养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新生儿出生后均给予母婴同室及常规护理,出生后30 min内进行早吸吮,母乳喂养,出生后0.5 h、1.0 h、2.0 h、6.0 h进行血糖监测,根据不同的血糖变化给予相应的喂养。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6.0 h内不同时间段监测的血糖值≥2.8 mmol/L者进行母乳喂养,按需喂哺;血糖<2.8 mmol/L,出生后2 h内喂哺10%葡萄糖液15 mL~20 mL,出生后2 h~6 h喂配方奶20 mL。对照组的新生儿出生后进行母乳喂养,按需喂哺。
1.2.2 判断标准
本检验采用微量法测血糖,仪器为强生公司生产的微量血糖仪。取新生儿足跟血检验,按照以下诊断标准,血糖正常值为2.2 mmol/L ~7.0 mmol/L,低血糖为血糖值<2.2 mmol/L,临界低血糖为大于2.2 mmol/L而小于2.8 mmol/L[1,2]。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0.5h低血糖发生率比较(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h血糖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探索避免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方法有重要意义 有关纯母乳喂养儿低血糖发生率国内外学者报道不一[3,4,5]。糖尿病孕妇中80%以上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1%~14%[6]。低血糖是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早期易发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是由于新生儿肝糖原储存不足,出生后消耗过大,而初乳分泌较少,新生儿有效吸吮奶量不足,使其体内肝糖原迅速下降所致。葡萄糖是新生儿期脑组织代谢的唯一的能源,新生儿脑组织储存葡萄糖很少而对糖需求又大,故低血糖能导致脑细胞能量失调,影响脑细胞代谢和发育,严重持久的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坏死甚至不可逆的损害。新生儿无症状性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新生儿有症状性低血糖,常被忽略。因此,探索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早期血糖的变化规律,寻找合理的喂养方法,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从而防止低血糖对新生儿脑部损害,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2 防治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方法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哭声、肤色、肌张力、吮奶情况。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保暖措施,维持正常体温,减少能量消耗是防治新生儿低血糖的重要措施。注意新生儿出生后30 min母婴皮肤接触早吸吮的保暖,室温保持26 ℃~28 ℃,抹干新生儿身体黏液,背部盖小被。新生儿出生后6 h内,为使体温尽快回升,可进行母婴同床或热水袋保暖。给予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合理足量的喂养,是防治新生儿低血糖的关键措施。新生儿出生后6 h内血糖在正常范围的进行母乳喂养,按需喂养,血糖值为临界低血糖或低血糖的在母乳喂养、按需喂养的同时,出生后2 h内喂10%葡萄糖液(按5 mL/kg~10 mL/kg计算[1]),出生后2 h~6 h喂配方奶20 mL。研究资料表明,通过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和正常新生儿生后6 h血糖动态监测发现,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低血糖大多发生在出生后6 h内,故应重视监测出生后6 h内血糖值。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经过合理喂养后,血糖逐渐升高且趋于正常,血糖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充分的保暖和合理的喂养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新生儿低血糖。
近年来,国外就糖尿病母亲的婴儿(IDM)研究资料显示,产前对妊娠期糖尿病应予足够重视,有效的产前检查和监测及血糖控制,不仅是避免新生儿血糖紊乱的有效措施,而且可使IDM先天畸形发病率有所下降[7]。
综上所述,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要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好,重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管理,实施系统的高危新生儿监护,及时监测新生儿出生后血糖,给予有效的保暖措施和最合适的喂养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保证新生儿健康。
参考文献
[1]黄绍良,陈述枚,何政贤.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3-214.
[2]吴希如,李万镇.临床儿科学(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64-865.
[3]Janzer F,Yazar N,Yazar H.Blood glucose levels and hypoglycem ia in full term neonates during the first48hours of life[J].Trop Pediatr,1997,43(1):58.
[4]陶莉莉,陈党生,王智琼,等.纯母乳、部分母乳及人工喂养的正常新生儿血糖比较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0):658.
[5]张思莱,沙莎,王秀清,等.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初生4天血糖观察[J].北京医学,1997,19(3):188.
[6]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9.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 第2篇
提要:本文对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方药、单方食疗、针灸体疗、合并症的治疗及统一中医诊疗标准等七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目前存在各地诊疗标准不同,疗效悬殊,合并症研究开展不够等问题。主张坚持临床实践不断创立新说,统一诊疗标准,重视证治规律研究。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重点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合并症,优选治则治法和筛选单方单药二者不可偏废。治疗应集中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防治微血管病变三个难点方面。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的缺陷引起的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消渴病基本一致。对于本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祖国医学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30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如下。
一、病因病机的研究
近年来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不断深入,除阴虚燥热的观点外又有新的创立。如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脾气虚弱,肝郁气滞等,这不仅丰富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理论。而且也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径。
(一)阴虚燥热 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一直是指导中医辨治糖尿病的总则。基本病理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灼伤肺胃阴津,则口渴多饮;胃火炽盛,二阳结热,则消谷善饥,大便燥结,疲乏消瘦;肾阴亏损,开合失司,则尿频量多。在阴虚燥热观点上,又有病损在肾从肾证治,病损在胃从胃证治之分。
(二)气阴两虚 赵尚久认为糖尿病病程漫长,病情复杂,其病理变化始终以气阴两虚为焦点。气阴两虚,气机升降紊乱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气虚津虚液不化,升降失职,津液不能升腾,既不能上潮以濡口腔,又不能四布以营养全身;气虚津液不固,小便失摄,津液下流走泄;津液耗损必致阴虚,阴阳失衡,阴虚阳盛,化燥为热,结聚中焦,消谷耗津,渴饮不休;津能载气,津耗则气散,水谷不化精微,五脏失养,肌肤不荣。故临床形成以大渴喜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疲乏消瘦为特征的疾患。
(三)瘀血阻滞 祖国医学很早就孕育了血瘀与消渴发病的理性认识,在《内经》、《血证论》中均有记载。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以中医的四诊为依据,结合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血小板功能测定等方面对糖尿病之瘀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本病患者舌象大部分为暗红、暗淡、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②舌象研究表明,舌暗、紫舌主要表现为异形血管丛,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增多,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出血,血色暗红。舌上瘀斑点表现与紫舌相似。这些微循环障碍的特征形象体现了紫舌所代表的中医“瘀”证实质。③本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多数较正常人显著,主要为全血粘度、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等项测定值比正常人显著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延长。④本病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比正常人显著,主要为甲皱毛细血管袢内红细胞聚积、袢顶瘀血出血,乳头下静脉丛出现率多,血流缓慢,线粒流少,粒线流多。⑤本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提示糖尿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⑥胰腺的病理解剖也部分表现出瘀血的组织改变。⑦有血管、神经合并症者甲皱微循环及血流变学改变更明显。认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瘀缓、瘀血阻滞是形成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脾气虚弱 《内经》最早提出消渴病与脾胃在病理上的联系。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人有认为消渴一病,虽与肺燥、胃热、肾虚有关,但关键在脾,主张补脾养阴治疗消渴病。程宜福提出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
机。脾主运化,散精于肺,脾虚肺津不足则口渴多饮,通调不利,小便无节而多尿。脾主肌肉,脾虚肌肉失去濡养而消瘦乏力。另外脾虚湿阻,郁而必热。湿热交阻,伤阳耗阴,而致脾胃阴伤,发为消渴。
(五)肝郁气滞 大多数认为消渴病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情志所伤或大怒伤肝而致气郁化火,消烁肺阴则口渴多饮,胃阴被伤,胃热炽盛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郁化火,损及肾阴,而致约束无权,则多尿而甜。这些来自临床实践的独特见解从不同侧面丰富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过上千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及大量文献整理,认为本病的病机初期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中期多为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临床表现以口干、乏力、气短、舌胖质暗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三多症状较为显著,大多出现视物模糊、肢体麻痛、眩晕心悸、胸闷胸痛、水肿尿浊、中风偏瘫等合并症。病变后期阴损气耗阳伤,终致阴阳失调,痰瘀互阻,脏腑经脉严重受损而出现肾衰水肿、胸痹、坏疽、中风昏迷等严重的合并症。
二、辨证论治的研究
(一)辨证分型论治 关于本病分型,各家有据临床主症分型,有据阴阳盛衰分型,有据阴阳结合脏腑分型,也有根据主要病因分型。尽管各家分型不同,但治疗方药大多相近,现分述如下:
1.根据临床主症分型论治:以多饮、多尿、多食三个主要症状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以烦渴多饮为主,为肺热津伤,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麦门冬饮、白虎加人参汤,或用玉女煎、玉宗散、消渴一方。上消偏实热用二冬汤或玉女煎合千金黄连丸;偏虚热用知柏地黄或六味地黄合三才汤。中消:以多食善饥为主,为胃热炽盛,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用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玉女煎、凉膈散、调胃承气汤、生地八物汤、竹叶黄芪汤、黄连丸、调胃补中汤、消渴二方、清胃饮加减。下消:以多尿为主,宜滋阴补肾。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汤;阳虚者用金簋、金匮肾气丸或其它经验方;阴阳两虚者用六味地黄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本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热、胃燥、肾虚之异,实际上三多症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所以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从阴阳盛衰分型论治:可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三个证型。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通过405例观察,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北京协和医院通过上千例观察分为七型论治:①阴虚型治宜滋阴生津兼予活血。药用沙参、麦冬、生地、葛根、丹参等。②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兼予活血,主方同上,随症加减。③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兼予活血,方用增液汤加生脉散及生黄芪、山药、苍术、元参、丹参等。④气阴两虚火旺型治宜益气养阴降火,主方同上,加清热药。⑤阴阳两虚型治宜温阳育阴,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⑥阴阳两虚火旺型治宜温阳育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⑦血瘀型应活血化瘀,方用调气活血汤[2]。
3.阴阳结合脏腑分型论治:蒋天佑分七型论治:①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方用黄芪汤合增液汤。②阳虚不固型宜温肾化气,方用金匮肾气丸。③湿热阻气型,宜化浊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④阴虚失敛型,宜滋阴收敛,方用六味地黄汤。⑤肝郁阴虚型,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桅逍遥散。⑥燥热阴虚型,宜滋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合白虎承气汤。⑦阴亏三消型宜润肺清胃滋皮肤,主用甘露饮合白虎汤。李良则提出治疗八法。即清热生津法、清胃泻火法、滋补肾阴法、温阳滋肾法、健脾益肾法、疏肝解郁法、活血化瘀法、滋阴解毒法。
4.根据发病的主要原因分型论治:有人认为脾虚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主张从脾辨证论治,①脾虚肺胃蕴热型宜清热泻火健脾,用健脾清热消糖汤。②脾气虚型宜健脾益气,用
健脾降糖汤。③脾肾两虚型宜健脾补肾,用健脾补肾降糖汤。④脾虚瘀滞型宜健脾活血,用健脾逐瘀降糖汤。祝身谌予对由瘀血引起者,另立血瘀型,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以上诸多分型方法,虽各有所长,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使疗效难以评定,治疗方案的优劣无法选择。为提高本病临床研究水平,优选最佳治疗方案,笔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研究近年来不少单位探讨了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指标的关系,概况如下:①病程与合并症的关系。张云如报道阴虚热盛型病程较短,合并症最少;气阴两虚型病程较长,合并症相对较多;阴阳两虚型病程最长,合并症也最多,揭示本病发展是一个阴损气耗阳伤的慢性过程。②与胰岛素释放试验关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对12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测定结果表明,阴虚燥热型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示胰岛功能正常,气阴两虚型胰岛素分泌延缓,示胰岛素储备功能不足。张云如等报道阴阳两虚型者胰岛素水平最低,属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功能受损比较重。③与血脂关系:东直门医院对74例气阴两虚型及46例阴虚燥热型血脂测定结果,表明气阴两虚型较阴虚燥热型显著增高(P<0.05)。张云如报道44例阴阳两虚型中胆固醇增高占55.3%,甘油三酯增高占63.9%,与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相比,P值近于0.05。④与血小板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张云如报道,糖尿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间无显著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在阴阳两虚中较明显,占90%。⑤与经穴温度的关系:东直门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分别测定了双侧合谷、劳宫、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的穴温。结果表明:阴虚燥热型穴位温差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气阴两虚型穴位温差高于正常人,提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外周循环障碍,体表温度失衡明显。⑥与环核苷酸的关系:有报道阴虚型糖尿病cAMP/cGMP值接近正常值,气阴两虚型cAMP低于正常人,cGMP高于正常,cAMP/cGMP比值显著降低,阴阳两虚型cAMP/cGMP值下降更显著。⑦与血浆皮质醇、性激素的关系:徐鸿达发现糖尿病阴虚型比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血浆皮质醇明显增高。邝安坤对女性绝经期后Ⅱ型糖尿病的血浆性激素观察表明,雌二醇与睾酮的比值较正常绝经期明显下降,偏气虚型与偏阴虚型差别不显著,血浆孕酮,雌酮浓度二组变化亦一致。⑧与尿17羟、17酮、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的关系:李敬林报道气阴两虚型糖尿病17羟、17酮、尿VMA三值均高于正常,与糖尿病患者血浆皮质醇升高相一致。推测糖尿病病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的增强。综上可知,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需要进一步开展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指标的相关研究,从而为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客观的科学依据,推动糖尿病的“病症结合”研究。
三、治则方药的研究
综观30年治疗糖尿病的大法概括为:滋阴清热、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补肾活血等,尤其是益气养阴活血、补肾活血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1.滋阴清热:认为本病的基本病理为阴虚燥热,故治疗宜滋阴清热为主,如山东东明县人民医院,采用三消分治法,上消用花粉、石膏、生熟地、知母、元参、山药等;下消用生熟地、元参、花粉、山萸肉等;共治268例,总有效率为92%。田永淑用抑糖汤(生石膏、花粉、麦冬、熟地、石斛、益智仁等)治疗215例,总有效率为70%。笔者对糖尿病早期出现二阳结热,症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大便燥结,多采用清泻二阳,方用增液汤加生石膏、寒水石、生大黄等,对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血糖均有明显的作用,尤其对烦渴、多尿、大便秘结等症状改善尤为突出。因滋阴清热所用药物大多寒凉,故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寒凉损伤脾胃。
2.益气养阴:认为消渴病久,阴损耗气,而致气阴两虚,故治宜益气养阴为主。中
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对328例成人糖尿病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型占76.52%。用益气养阴的降糖甲片(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花粉)治疗405例,其中气阴两虚型290例,总有效率81.4。山东中医学院运用益气养阴的消渴平片(生黄茂、人参、花粉、知母、葛根、天冬等)治疗333例,总有效率为81.08%。药理研究本品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对鹌鹑实验性高脂血症具有降脂作用。另外糖尿病一号剂、降糖丸、三黄消渴汤、人参降糖丸、滋阴降糖片、四合汤、人参黄芪汤、益气补阴汤、五加参降糖片等均为益气养阴方药组成。
3.滋阴补肾:认为消渴病虽有肺热、胃燥、肾虚之异,但关键在于肾虚,治宜补肾为主。不少单位报道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如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阳虚加肉桂、附子)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国中医研究院以滋阴补肾的甘露消渴丸(生熟地、元参、黄芪、山萸肉、获苓、党参等)治疗I型糖尿病102例,总有效率为85.3%,药理试验证明本品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症小白鼠和大白鼠肾上腺性高血糖症,有明显降糖作用。邝安望运用益气补肾方药(仙灵脾、枸杞子、熟地、党参、黄芪、玉米须、蚕蛹、桃树胶)治疗肾虚育龄女性I型糖尿病,不仅肾虚症状改善,而且血糖明显下降。吴仕九等运用滋肾蓉精丸(黄精、肉苁蓉、制首乌、金樱子、淮山药、赤芍、山楂等)治疗肾虚型糖尿病170例,总有效率为87.1%。动物试验证明,八味地黄丸能改善高血糖,增强实验动物的糖耐量,改善提高肾阳虚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说明八味丸具有降糖调脂作用。从补肾的药物中寻找既降血糖,又能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中药仍是深入研究的课题。
4.活血化瘀:随着糖尿病之瘀血研究的深入,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径。祝谌予用“抗自身免疫”一号(当归、木香、川芎、赤芍等)治疗血瘀型糖尿病每多取效。邵启惠以活血化瘀方治疗36例血瘀型糖尿病,不仅临床症状改善,而且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糖、血脂均有显著下降。表明活血化瘀药可直接或间接起到纠正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作用、朱禧星采用丹参片治疗观察,丹参能降低糖尿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主要作用为抑制血小板合成前列腺素,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从活血化瘀的药物中寻找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抗凝、促纤溶的中草药。对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有待深入的探索。
5.益气养阴,行气活血:通过临床观察,血瘀型单独存在者较少,多与气阴虚或阴阳两虚并存,且多挟有气滞。我们采用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的方药(黄芪、太子参、生地、花粉、丹参、红花、枳实等)对气明两虚兼瘀的Ⅱ型糖尿病初步观察50例发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对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尿糖、调整脂类代谢紊乱,防治合并症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在治疗此类型病人中若兼有气滞表现者选加柴胡、枳实、厚朴、佛手、苏梗、香橼等行气之品可明显提高疗效。郭赛珊报道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糖尿病也获满意疗效。施赛珠等运用益气活血汤(黄汤、红藤、茵陈、虎杖、制大黄等)治疗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其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指数皆有明显的改善,推测益气活血药可以预防Ⅱ型糖尿病血管病变。药理研究表明益气养阴药人参、黄芪、生地、元参、葛根等均有降低血糖作用。活血化瘀的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均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作用。这些结论为益气养阴活血化察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6.补肾活血:邵启惠报道,治疗消渴兼症使用滋肾活血法获得一定疗效。糖尿病合并网膜病变者用杞菊地黄丸加丹参、炒槐花、参三七粉。糖尿病肾病用济生肾气丸加丹参、卫茅。合并冠心病用六味地黄丸加瓜蒌、失笑散等。糖尿病神经病变用六味丸加鸡血藤、忍冬藤。郭赛珊运用补肾活血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获效。东直门医院以补肾为主,兼以益气活血,分期辨治糖尿病肾病100例,总有效率为72%。药理研究表明:八味地黄丸、人参白虎汤、黄连丸(黄连、生地黄)、天花散、玉宗丸、玉液汤等均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单味玉竹、苍术、地骨皮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实验性高血糖。蜂乳、桑叶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
和肾上腺素性高血糖,知母既降血糖又降尿酮,葛根既降血糖又活血化瘀,人参既降血糖又降血脂。另外,宁夏枸杞根、石榴皮、仙鹤草、元参、苍耳、玉米须、虎杖等均有降低血糖作用。
四、合并症的治疗 糖尿病的合并症十分复杂,防治糖尿病的合并症是治疗糖尿病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仅将临床报道的资料概述如下。
1.糖尿病酮症:虽有报道用温清饮、三黄饮(生地、黄连、黄芪)、调胃承气汤合白虎汤加减治疗糖尿病酮症获效。但临床上辨清酮体产生的原因非常重要。对糖尿病酮症昏迷病人应采取积极措施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2.糖尿病肾病:屠伯言报道辨证论治13例,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健脾,方用真武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阴虚治宜壮水制火,活血利水,方用生脉饮加熟地、山药、益母草等,结果水肿明显消退、尿蛋白不同程度减少、血肌酐有所下降。程益春治疗糖尿病肾病着重从脾肾论治,水肿型辨证脾肾阳虚者,拟健脾温阳、利水消肿,实脾饮加减;辨证心肾阳虚者拟温肾强心、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减;无水肿型辨证阴虚阳亢者,拟滋阴潜阳,杞芍地黄丸加减,脾虚胃逆拟益气健脾,和胃降逆,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笔者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三期:DN早期,DN临床期,DN肾衰期;三型:脾肾气阳两虚型,肝肾气阴两虚型,心肾气阳两虚型。采用分期辨治,治疗原则为补肾健脾,益气活血,疗效满意。
3.合并视网膜病变: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或石斛夜光丸;阴虚燥热用玉女煎、增液白虎汤;肺肾阴虚者用二冬汤、增液汤、生脉散合芍药甘草汤;阴损及阳用金匮肾气丸。牛满山自拟固本止血汤、固本祛瘀汤、固本散结汤,分别用治消渴病眼底出血期、吸收期、恢复期有效。张怀安对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者拟养阴清热,方有增液场合白虎汤加减;视网膜出血久不吸收,甚则玻璃体积血,拟凉血活血,方用清热地黄汤加丹参、三七粉;视网膜出血机化应补肾壮水,方用二至知柏地黄汤。东直门医院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获一定疗效。此外,糖尿病还经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变、皮肤感染、膀胱病变、腹泻、阴部痒瘙等,多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和对症治疗。
五、单方、验方与食疗
近年来发现一些单味中草药具有很好的降糖作用。如亚腰葫芦制剂、番石榴制剂、苦瓜精提物、黄鱼鳝提取物、白僵蚕冲剂、玉米须、冬瓜饮、地骨皮饮、丽仁降糖片、潺稿煎剂、南瓜粉、猪胰制剂等。1979年WHO召开的传统医学治疗心血管、糖尿病咨询会上,印度Snarma医生提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红头草、蒲桃、稀藤草、苦瓜及印红瓜,认为没药对心肌梗塞并发糖尿病疗效较好。美国Canary教授介绍了美国用蒲桃、荔枝核、木通、苏木治疗糖尿病的经验。用于食疗的有:麦麸和麦粉混合食用,雀麦疗法,多食洋葱、芸豆、香菇、蚌肉苦瓜汤,玉米须褒瘦猪肉,山药苡米粥,薏杞粥,芹菜粳米粥,杞子炖兔肉,人参炖服,猪胰褒北芪,猪胰褒苡米,猪胰褒山药等。
六、展望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护理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38-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理因素相对复杂,是新生儿时期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当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时,如果观察及治疗不及时,将会并发胆红素脑病,而其不但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而且还会因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致残。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约有60.2%的足月儿及80.5%的早产儿发生肉眼可见的黄疸。现选择2014.06-2015.06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0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一步探析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06-2015.06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0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通过计算机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52例患儿中,30例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日龄范围4-25天,平均日龄(18.47±4.16)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35.29±130.89)?mol/L。观察组52例患儿中,28例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日龄范围5-27天,平均日龄(19.49±4.02)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20.12±136.93)?mol/L。两组患儿的上述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具有显著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52例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健康教育、护理准备、心理护理以及病情监测等内容。
观察组:52例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1)环境护理:暖箱必须严格无菌消毒、杀菌,定期更换箱内灯管,将湿化器水箱内的水添加至2/3处,保证箱内温度控制在30-32摄氏度左右;箱内湿度控制在55%-65%左右。严禁在箱上或者箱内放置杂物,避免遮挡暖箱的光线。保证病房区域环境的舒适、安静,每天通风换气,使空气流动。注意保持室内光线充足,严格限制访视人员及时间。每天使用浸有消毒液的拖把清洁地面,每天至少2次,如果出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该使用2000 mg/L 浓度的有效氯,处理30分钟后,再用拖把拖一遍,加强紫外线消毒,每天至少1小时。(2)抚触护理:护理人员先用强生润肤油将双手润滑一遍,同时从上到下按摩患儿的头、面、胸、腹部、四肢以及背部[2]。其中,通过揉法按摩其头部、背部,利用挤捏法按摩四肢,注意按摩动作轻柔、力度适中,每次重复3-5个动作,切勿过多重复,每天两次,每次15-20分钟。注意观察在抚触过程中,患儿是否出现不适感,或是异常反应。在抚触期间,应尽可能与患儿进行语言及目光交流,同时还可以播放比较轻松、舒缓的音乐。(3)病情观察:紧密监测患儿的体温、体重等指标,患儿全身裸露,用眼罩为其遮眼,并用黑布遮住会阴,把患儿放在光疗箱内治疗。每隔2-4小时监测一次体温,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经状况、反映、呼吸以及脉搏等变化,一旦发现拥抱反射减弱、反应差以及嗜睡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黄疸的发生。(4)皮肤护理:在光疗治疗前,应先帮患儿修剪指甲,避免患儿哭鬧时抓破皮肤。暖箱内部四周的有机玻璃应该用布类进行分隔,放置患儿在哭闹时撞到玻璃硬物上而造成皮肤损伤。在光疗治疗过程中,患儿排便次数逐渐增多,尿液、粪便等排泄物会产生氨类物质,对患儿皮肤具有较大刺激,引发臀红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帮助患儿勤换尿片,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在其臀部均匀涂抹红霉素药膏,避免排泄物对臀部皮肤造成刺激,避免臀红的发生。
1.3效果判断
治愈:皮肤黄染消退,胆红素含量恢复如常。有效:皮肤黄疸显著好转,胆红素含量大幅度下降。无效:皮肤黄疸及胆红素含量均未改变。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X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23%(49/5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82.69%(43/52),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儿科临床中十分常见,通常可分为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与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3]。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紧密监测患儿的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改变,加强皮肤护理、抚触护理以及环境护理等工作,可有效减少其他并发症的产生,以利于患儿的康复。本次试验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23%明显大于对照组的82.69%,说明上述理论的可行性、有效性。总之,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利于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贾梅燕,王玲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光照疗法和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7(11):199-200.
[2]聂勋梅,李原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3,19(2):278-279.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结局
近年来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对于母儿均有较大危害。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 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种是妊娠期首次发生或首次识别的糖耐量异常, 又称为妊娠期糖尿病 (GDM) [1]。糖尿病孕妇中绝大多数为GDM, 大多数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能恢复正常, 但部分将来可能发展成真性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而言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感染、早产、产后出血的几率明显增高, 因胎儿巨大, 分娩过程中也易发生产程延长、新生儿窒息、产伤, 剖宫产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对新生儿而言也易发生巨大儿、低血糖、早产、发育畸形等一系列临床问题, 应引起足够重视, 并对母婴特别治疗及护理。为探讨妊娠期糖尿病 (GDM) 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该文以2012年3月—2014年6月于该院产检并分娩的90例GDM为观察组, 并与同期于该院住院的90例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 对比并观察GDM产妇所分娩新生儿的影响, 现将观察及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该院建卡及分娩的的GDM产妇90例作为该研究的观察组, 本组孕产妇于妊娠中、后期检查并诊断GDM, 予正规饮食治疗或加用胰岛素治疗, 年龄22~38岁, 平均29.56岁, 初产妇54例, 经产妇35例;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血糖正常的孕产妇90例作为该研究对照组。
1.2方法
1.2.1 GDM的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第8版对GDM的定义 , 所有于我院做产检的孕妇均于孕24~28周及以后进行75 g OGTT试验。具体方法如下:该试验前1 d进食晚餐后至次日晨禁食不小于8 h, OGTT试验前连续3 d予正常饮食及体力活动, 即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 g。检查期间静坐、禁烟, 检查时5 min内予75g葡萄糖水300 m L口服, 并于服糖前及服糖后的1 h、2 h采静脉血测定其血浆葡萄糖水平。75 g OGT诊断标准:空腹及服糖后1 h、2 h的血糖值分别为5.1 mmol/L、10.0 mmol/L、8.5 mmol/L。任何一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GDM。
1.2.2对新生儿的监测方法新生儿生后无论出生体重大小 , 均注意保暖、加强喂养及护理、观察呼吸情况、监测血糖水平、血电解质、胆红素水平等。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GDM孕产妇发生母儿并发症几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文主要分析对新生儿的影响, 记录观察组及对照组各项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经统计学分析, 提示GDM组新生儿剖宫产娩出率、巨大儿、早产、新生儿窒息、NRDS、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对照组, 见表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该研究中两组差异不明显 (P>0.05) 。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多于妊娠中、晚期发生, 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 其发生与遗传, 环境因素如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肥胖等有关。妊娠期由于母儿代谢增加, 对葡萄糖的需要量也相应增加, 母亲体内胰岛素抵抗或分泌相对不足, 为了维持葡萄糖代谢的正常状态, 胰腺所分泌胰岛素增加, 但在妊娠中、晚期胰岛素相对低而不能维持糖代谢的正常状态使得血糖升高, 从而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该病所致母婴并发症及围产期死亡率均较正常组均为多, 故及时检出、诊断及正确处理GDM孕产妇并加强新生儿监测及护理是产科和新生儿科医师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应足够重视。GDM孕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 其发生常见于生后1~2 h内, 且多为无症状性低血糖症, 临床不易被医护人员及家长所发现, 但未经治疗的持续性低血糖可以发生严重并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 因此对GDM孕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应加强生后喂养及医学监护, 如监测血糖水平, 尽早发现低血糖并及时干预、治疗, 从而减少对新生儿的损害, 该院母婴同室区及儿科自从加强监护并早开奶后, 此类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大大降低。正常新生儿血钙为2~2.5 mmol/L, 血钙<1.75 mmol/L为低钙血症, 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增高, 主要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有关, 可发生低钙抽搐。糖尿病母亲肾小管吸收镁较差, 故新生儿还同时易发生低镁血症, 低镁也可引起抽搐。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增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所孕育的胎儿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畸形, 如脊柱裂、脑积水、先天性、肛门闭锁等, 为非特异性, 与染色体无关。孕早期的高糖环境是导致胎儿畸形并发生死胎的高危因素, 据报道, 母体内高糖所致的酮症酸中毒、母亲并发高血压所致的缺氧及糖尿病的治疗药物等可能也与胎儿畸形有关。同时, 糖尿病产妇的新生儿, 其智力低下和精神异常的发生率也较正常增高。而本次临床对比结果中GDM孕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畸形率与正常产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与我院产科重视对GDM孕产妇的早期检查、诊断及积极治疗、控制母亲血糖水平 , 并加强了对胎儿畸形的筛查有关, 尽量减少胎儿畸形的发生, 并通过各种检查发现并阻止了严重畸形新生儿的出生, 从而减少了对GDM孕产妇家庭及整个社会的不良影响。很多研究均表明, 与GDM孕产妇母婴并发症及预后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孕期血糖的控制问题, 如果能良好控制孕期血糖, 使其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 可显著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2], 故母孕期注意监测血糖和适当控制饮食, 如出现糖尿病时应加强监测及时治疗, 同时做好胎儿畸形筛查。对于GDM孕产妇的首要治疗就是饮食控制, 75%~80%的GDM孕产妇可通过饮食治疗将血糖维持于正常水平, 其理想饮食的目的是不引起饥饿性酮体产生而至体内代酸环境, 又能有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引起高血糖为宜。孕期母亲需 要提供较多 营养物质给胎 儿以利于其 正常生长发育, 故热量的控制不宜太低, 应以少量多餐为宜。同时注意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 对于饮食调整一段时间后血糖水平仍不满意的GDM孕产妇 , 应加用适当药物治疗辅助。磺脲类可通过胎盘 , 引起胎儿胰腺增生并分泌过多胰岛素, 导致胎儿畸形和死亡的发生率增加;双胍类药物可引起母亲酮血症, 并导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故GDM孕产妇不宜使用该类降糖药,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不通过胎盘的胰岛素治疗。由于糖尿病孕妇血糖水平不易控制, 故应尽量使用短效胰岛素, 并监测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水平和及时调整。GDM孕妇终止妊娠的时间应结合胎盘功能、胎儿的大小及成熟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如母亲血糖控制较好, 孕中、晚期无并发症发生, 胎盘功能良好, 胎儿于宫内生长发育良好及无确切缺氧表现, 应尽量延长孕周至妊娠38~39周终止妊娠[3]。产时应减少感染、产伤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生后如条件允许最好于儿科监护病房观察, 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色素、血气分析、血糖、电解质、黄疸等情况, 如发生并发症应及时纠正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低钙、低镁等, 必要时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机械通气和部分换血治疗。
参考文献
[1]杨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妇和围产儿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4, 7:8-10.
[2]杨慧霞, 周世梅.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围产儿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3, 28:139-142.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第5篇
[关键词] 新生儿;脑病;头颅;CT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08-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发病率约为1%~2%活产婴儿,我国的发病率报道在5%左右。笔者对所在医院有围产期窒息史70例临床拟诊HIE患儿,进行常规头颅CT检查,发现多有异常改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1年5月住院治疗的有围产期窒息史、临床拟诊HIE 70例患儿。患儿均为足月儿,体重>2 500 g,生后48 h内入院,其中男42例,女28例。HIE临床分度:轻度21例,中度42例,重度7例。均符合2002年修订的新生儿HIE诊断标准[1]。
1.2 检查方法
对上述HIE患儿于生后4 h~5 d常规地进行头颅CT检查,检查时应注意如下情况,对疑似颅内出血患儿尽可能少搬动头部,气温低时须注意保暖;CT检查时射线辐射量足月儿控制在1~1.5 rad(拉德)范围内较为安全;待患儿安静入眠时检查,必要时检查前30 min口服10%水合氯醛或肌注鲁米那,注意保护眼睛。
2 结果
70例患儿中脑水肿检出率62例,占86.7%,为常见症状。由表1可见CT扫描显示7种脑损伤类型,脑水肿,脑水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水肿范围为1~7个脑叶),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基底节出血,脑室内出血。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脑血流的自身调节能力弱,缺氧酸中毒则可导致脑血管自由调节功能丧失,脑供血量与血压呈正比,即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当出现血压降低时,脑血流量减少,在动脉末端交界处脑血流量减少最为严重,引起分水岭样缺血性损伤,在足月儿中发生在旁矢状区,而在早产儿中发生在脑室周围[2]。
葡萄糖作为脑惟一可利用的能源物质,当脑缺氧缺血发生后,葡萄糖随之供应减少或停止,缺氧缺血性损伤可阻断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而神经细胞所能利用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途径产生少量ATP,能量代谢迅速衰竭,严重影响细胞生理功能[3]。能量衰竭导致细胞膜钠泵、钙泵功能降低,使Na+、Ca2+进入细胞内,Na+可致细胞水肿,Caz2+可致细胞不可逆的损害[4]。由于脑出现低灌注时,不但氧供应减少,而且葡萄糖供应也出现障碍,所以较单纯缺氧对脑损伤更严重。新生儿的脑由于含高浓度的不饱和脂肪酸,氧耗率高,含抗氧化剂浓度低,并能获得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铁,所以易受到氧化损伤。在极不成熟的脑中,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和前少突胶质细胞对抗氧化剂的缺乏或暴露于外源自由基有选择易感性[5]。相反,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能高度地抵抗氧化应激,这部分归因于抗氧化物酶和有关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不同。少突胶质细胞的这些特征也许能解释早产儿大脑白质常选择性地受损。
与HIE有关的体液因子包括激素、β-内啡肽、血管加压素和心钠素、血浆内皮素等改变,已通过动物试验或药物治疗观察间接或直接说明其与HIE发病相关联。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是一种血管扩张因子,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能产生NO,一氧化氮合酶(NOS)能将L精氨酸分解为NO和柠檬酸,重要的是在L-精氨酸存在时,一氧化氮合酶产生NO和柠檬酸,而不存在L-精氨酸时,脑内NOS产生氧自由基,NO与之结合则产生毒性更强的产物,因此NO在HIE中起到双重作用,NO能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并能阻滞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3]。而过量的NO产生将导致自由基对神经细胞产生损伤。兴奋毒性是指过度激活兴奋性氨基酸(EAA)如谷氨酸、天冬氨酸能神经传导过程导致细胞死亡。由兴奋毒引起的细胞死亡发生于新生儿脑内多种细胞,脑缺氧时EAA大量释放,而神经胶质细胞对EAA重摄取障碍以致其受体过度激活,Na+、Ca2+内流,造成细胞损伤。神经元上EAA受体密集,更易受兴奋毒损伤。谷氨酸受体功能和表达的发育差异影响新生儿脑对损伤的反应[6]。例如,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表达谷氨酸受体,包括α-氨基-3-羟-5甲基-4-异氧吡咯丙酸(AMPA)受体和红藻氨酸(KA)受体,实验数据显示阻滞未成熟的啮齿动物的这些受体能使脑白质免于缺氧缺血性损伤。
HIE的发生发展不能用单一因素解释,以上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例如由抵抗缺血性损伤的神经元产生NO的过程有赖于NMDA受体的耦联和激活,随后Ca2+进入丘脑和基底节细胞。这些部位的NO在氧化应激期间过量产生,导致自由基的产生。但是,在未成熟脑中产生NO的神经元自身能抵抗缺氧缺血性损伤和NMDA介导的兴奋毒损伤。随着脑成熟,这些神经元就对损伤易感。在基底节等表达未成熟NMDA受体的部位,产生NOS的神经元十分丰富。去除这些神经元及破坏连接它们和NMDA之间的突触后致密复合物(PSC)能减轻缺血损伤。因此,氧化应激和兴奋毒都参与介导新生儿缺血损伤,同时必须结合神经发育过程来理解HIE,说明HIE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综合性,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在HIE患儿中,轻度预后良好,而中到重度在25%到100%病例中预后不良。这些中到重型脑病的预后在生后10 d内可通过三种途径进行预后评估:临床检查、EEG和影像学检查。有报道EEG和MRI联合应用能100%预测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脑脊液中NF、GFAP、S-100、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与脑损伤的程度相关。
预防重于治疗,一旦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应立即给孕妇供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新生儿复苏、供氧等抢救,以减少HIE的发生。为防止脑病变在生后继续变化,纠正因缺氧而产生的各种脏器功能损害,要早期治疗[7]。
[参考文献]
[1] 董伯云,杜雅斐,张萌.重症监护条件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 15(14):24-25.
[2] 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93-508.
[3] 蒋春英,宋扬,党兆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MMP-9、IL-6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11, 26(6):72-73.
[4] 甘娜,尹飞,彭镜,等. MMP-9和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参与缺氧缺血诱导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增加[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18(10):15-17.
[5] 肖建军,曾绮丹,王晓阳,等.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2011,22(6):31-32.
[6] 刘克宇,张重梅,王琪,等.血清TNF-α和S100B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6(8):12-13.
[7] 崔红,郑扬,杨丽君,等.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儿血清硫化氢动态变化的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19(5):45-46.
(收稿日期:2011-11-30)
(上接第99页)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6.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7.
[4] 李玟端,蔡佳.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190-191.
[5] 罗琼英,陈淑芳.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34):145-146.
[6] 万桔梅、汤烈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72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1):23.
[7] 古彩茹,钟绍涛.中西医结合红外线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09,9(7):67-68.
[8] 黄敏,吴惠芳.盆腔治疗仪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9,31(3):398-399.
[9] 俞仑青,王冬梅,沈寅琛,等.宫炎康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1,33(9):1226-1227.
(收稿日期:2011-10-14)
(上接第100页)
的药性和分类界定不清,甚至有的相互抵触[5]。通过对临床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功效4个层面的逐层分类,可使中药与中医理论形成有机结合,使中医药理论融为一体,更好地促进临床中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圭源,陈素红.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与思考[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219-222.
[2] 程昭寰,王永炎.气味配伍理论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0):5.
[3] 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10.
[4] 王建,张廷模,曾南,等.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62.
[5] 梁永林,刘稼,吴玉泓,等.中药“药象”的理论基础[J].甘肃中医,2009,24(1):3-4.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10 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50 例由糖尿病孕妇所娩出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各25 例。 其中男患儿30 例, 女患儿20 例, 患儿的胎龄为29~38 周, 平均 (33±4.1) 周, 体重在1600~4800 g之间, 平均为 (3200±1000) g。 所有患儿均经过仔细检查包括胸部X射线检查, 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关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 其中剖宫产新生儿由38 例, 自然分娩的则有12 例。 早产儿有10 例, 足月生产的则有40 例。 所有患儿中又包括巨大儿5 例。两组患儿的性别、病情、胎龄等一般资料方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 包括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等。 给予对照患者进行常规的综合治疗方法, 具体步骤为对患儿在未娩出前就进行适量的地塞米松注射 (肌内注射) , 此法的目的主要是使患儿的肺功能更加完善。 然后在患儿娩出后进行持续的机械通气或者是进行正压呼吸, 保持环境温度以及湿度适中, 纠正患儿体内电解质平衡等, 补充营养以及热量, 适量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预防。
而对研究组患儿则在常规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 该院采用的肺表面活性物质为固尔苏 (批准文号H20080428) , 在患儿娩出6 h之内用药, 操作时将患儿放置于远红外辐射的平台上, 保持平卧 (仰卧) 姿势, 经口气管插管, 将患儿的气道中的分泌物清除, 然后注入固尔苏, 剂量则根据患儿的体重来选择为200 mg/kg, 药物的总注入时间需要控制在15min之内, 整个用药过程严格保证无菌环境。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进行严密的心肺监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包括临床治愈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所花费用等进行比较分析。 对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效、好转、无效。 显效为患儿治疗后的2 d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明显得到改善;好转为患儿治疗后4~5 d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效则为患儿在治疗后临床症状一直没有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 (显效+好转)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 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 而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用氧以及时间、住院花费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在治疗中以及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住院花费方面, 两组患儿所需的住院治疗费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临床比较棘手的新生儿疾病, 它的主要诱因包括早产、宫内窘迫、糖尿病孕妇等, 其中糖尿病孕妇作为主要诱发因素, 由于糖尿病孕妇使得高浓度的血糖经过胎盘进而进入胎儿体内, 使得胎儿在母体内时血糖浓度较高, 胰岛素刺激分泌增加, 而促进肺成熟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4], 而使得肝糖原、脂肪以及蛋白质合成增多, 最终导致胎儿体型巨大, 肺发育不成熟, 分娩过程比较困难, 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也较高, 因此糖尿病孕妇新生儿呼吸窘迫治疗起来比较复杂, 因此目前临床医务工作者对于糖尿病孕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比较关注, 传统的治疗方法, 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 但是并发症发生率高, 临床疗效不明显,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 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探究, 外源性肺表面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的治疗也在临床上逐渐占有重要地位,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包括脂类、 蛋白质以及碳水化合物, 它的功能主要是对人体的肺泡表面张力有维持作用, 一旦其分泌不足, 则肺泡发生萎缩, 导致肺功能不成熟, 对呼吸功能产生阻碍[5]。 通过该文研究, 我们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 而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的机械通气、 用氧以及住院时均比对照组患儿低, 但在住院花费方面, 两组患儿花费没有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 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尤其是由糖尿病孕妇娩出的新生儿, 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而且安全性高, 可以明显缩短患儿的治疗住院时间, 对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生存质量以及肺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糖尿病孕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50例由糖尿病孕妇所娩出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各25例。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基础性的综合治疗, 而对研究组患儿在采取基础治疗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治疗的方法, 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包括临床治愈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所花费用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 (96%)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 (64%) , 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 (4%) 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 (2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研究组患儿的机械通气、用氧以及住院时均比对照组患儿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尤其是由糖尿病孕妇娩出的新生儿, 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而且安全性高, 可以明显缩短患儿的治疗住院时间, 对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生存质量以及肺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糖尿病孕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参考文献
[1]李欣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护理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5 (15) :1425-1427.
[2]张荣媛, 王旭, 李守军, 等.新生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5, 36 (6) :430-434.
[3]覃安志, 郑志勇, 曾美红, 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4 (44) :85-86.
[4]王玉英.糖尿病孕妇分娩期护理对足月新生儿并发症预防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17) :38-39.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4年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产妇80例,在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孕产妇8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患者为实验组,正常孕产妇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年龄在23~42岁,平均年龄为(30.25±2.7)岁,其中初产妇为65例,经产妇有15例。对照组孕产妇年龄在22~39岁,平均年龄为(29.6±2.9)岁,其中初产妇有70例,经产妇有10例。
1.2方法:实验组的孕产妇进行饮食控制,促进孕妇活动,并且进行胰岛素治疗。孕妇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能超过150 k J/kg,并且热量分配为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45%~55%,蛋白质占总热量的20%~25%,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孕产妇要保证少食多餐,每天必须补充适量的维生素、钙和铁。护理人员要督促孕产妇运动,运动模式不能太多激烈,可以采取瑜伽、散步能方式,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可以让孕产妇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节,要长期坚持[2]。同时,护理人员要为孕产妇定期进行血糖和尿酮体的检查,为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剂量要根据孕产妇的体质量来进行配比,一般情况下,2/3的胰岛素要在早餐前注射,剩下的1/3在晚餐前注射。
1.3评价指标[3,4]:观察两组孕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难产和剖宫产的概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一段时间的研究调查发现,实验组孕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2.2两组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实验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2。
2.3两组患者分娩出现难产和剖宫产的概率:实验组患者难产概率为63.75%,剖宫产概率为68.75%,对照组患者难产概率为40%,剖宫产概率为42.5%,实验组患者发生难产和剖宫产的概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人体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疾病,糖尿病经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近几年,我国糖尿病的发病概率呈上升趋势,对患者生命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5,6,7]。
妊娠合并糖尿病导致孕产妇死亡概率非常高,但是通过借助胰岛素的治疗后,病死率明显降低。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围生儿并发症的死亡概率明显要高于糖尿病,因此成为临床上的主要研究项目[8]。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产妇的病死率高,并发症也较多,尤其是导致孕产妇的流产概率非常高。在本文的研究中,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产妇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8.75%。因为孕产妇在孕期中,功能的代谢水平不断的变化,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而且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如果一旦发生感染,就会直接给自身胰岛素带来巨大的影响,从而加快酮症酸中毒的程度,给孕产妇和胎儿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9]。
妊娠合并糖尿病造成围生儿死亡的原因主要就是子宫缺氧,孕产妇在发生酮症酸中毒后,胎儿的死亡概率增大,而且根据研究发现,孕产妇血糖控制水平与胎儿病死率有很大的联系。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患者实验组孕产妇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38.75%,对照组孕产妇发生并发症概率为13.75%。实验组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48.75%,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13.75%。实验组患者难产概率为63.75%,剖宫产概率为68.75%,对照组患者难产概率为40%,剖宫产概率为42.5%,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妊娠合并糖尿病严重影响了孕产妇以及胎儿的生命健康,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及时的治疗对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有重要的意义[10]。
摘要:目的 研究调查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产妇以及围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4年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产妇80例,在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孕产妇8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患者为实验组,正常孕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产妇的临床实验结果。结果实验组孕产妇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38.75%,对照组孕产妇发生并发症概率为13.7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48.75%,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13.7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剖宫产和难产的发生概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孕产妇、围生儿并发症以及难产、剖宫产的发生概率都较高,因此要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给予正式的治疗。
关键词: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围生儿
参考文献
[1]孙凤艳,于海珍.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产妇及围生儿影响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89-90.
[2]林伟斯,林锦治,钟俏,等.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产妇及围生儿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401-402.
[3]李绪娴,李桂平,李浩生,等.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2012,33(7):963-965.
[4]莫绣兰,李媚娟.妊娠期糖尿病与围生儿结局的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8):1062-1063.
[5]王瑞歌,吕晨霞,高虹,等.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1):97-98.
[6]胡翠芬.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3,37(7):585-586.
[7]黄桂凤.妊娠合并糖尿病对疾病及母婴健康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2):4943-4943.
[8]肖卫清.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3):217.
[9]高冬梅,韩秀林,梁婉迪,等.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分娩前后糖尿病的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3):197-198.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择该院2013 年11 月—2015 年6 月50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为对象作为观察组, 均符合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 Femando检查中OGTT2 项及2项以上出现异常。 并以该院同期无妊娠合并症孕产妇50 例为对照组。 对照组产妇50 例中, 初产妇、经产妇例数分别29 例和21 例, 年龄最小25 岁, 最高34 岁, 平均年龄 (28.13±1.52) 岁;确诊时孕周24 周~28 周, 平均孕周 (26.56±1.57) 周; 其体重最低为40 kg, 最高为70 kg, 平均体重为 (54.45±2.13) kg。 观察组产妇50 例中, 初产妇、经产妇例数分别为28 例和22 例, 年龄最小23 岁, 最高35 岁, 平均年龄 (27.56±1.35) 岁;确诊时孕周25~28 周, 平均孕周 (26.50±1.17) 周。 其体重最低为41 kg, 最高为70 kg, 平均体重为 (54.67±2.56) kg。 两组产妇年龄、产次、孕周、体重方面可比性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围生期护理措施:1制定严格的饮食计划。 饮食根据孕产妇体质量进行制定, 确定每日所需的热量, 控制在150 kj/kg以内, 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 以蛋白质占20%~25%, 碳水化合物占45%~55%, 脂肪占20%~30% 为准, 并适当补充钙铁和维生素, 少食多餐。 2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根据孕产妇身体情况, 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形式, 如散步或瑜伽等, 根据孕产妇情况确定运动强度和时间, 以运动心率在120 次/min以内为佳, 并长期坚持运动, 避免中途放弃或剧烈运动。 3加强对血糖的监测和干预。 定期为孕产妇监测血糖, 并检查尿酮体。 根据孕产妇标准体重对胰岛素剂量进行计算, 以0.2~0.7 U/ (kg·d) 为准, 每天在早餐前注射胰岛素总剂量的2/3, 在晚餐前注射胰岛素总剂量的1/3, 并根据孕产妇血糖的变化对胰岛素剂量进行合理调整。 4血糖控制目标[2]。 空腹血糖达到3.3~5.8 mmol/L, 餐后2 h血糖达到4.0~6.7 mmol/L。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剖宫产率、难产率, 并对孕产妇合并症以及围生儿合并症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剖宫产率、难产率、孕产妇合并症以及围生儿合并症均为计数资料, 对比分析采用 χ2检验, 以率 (%) 表示,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剖宫产率、难产率比较
观察组剖宫产率、难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孕产妇合并症比较
观察组孕产妇合并症包括妊高症、围生期感染、羊水过多、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围生儿合并症比较
观察组围生儿合并症包括巨大儿、低血糖、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为常见高危妊娠合并症, 可引发胎儿畸形、早产、妊高症、死胎、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 主要是因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导致葡萄糖代谢障碍, 持续高血糖可对羊膜分泌进行刺激, 导致羊水过多, 并通过胎盘对胎儿胰岛素细胞进行刺激, 产生高胰岛素血糖, 加速糖原、蛋白质和脂肪合成, 从而产生巨大儿[3]。 另外, 妊娠合并糖尿病可增加孕期感染率, 导致胰岛素抵抗, 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 增加围生儿缺氧、窒息和死亡率。 因此, 在孕期应加强血糖监测和干预, 采取有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内[4,5]。
临床护理上可以从饮食控制、 运动指导和降糖药物的应用三方面加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干预, 其中, 饮食控制有利于合理分配营养物质, 控制总热量摄入, 避免肥胖或营养失衡;运动指导可提高孕产妇机体总代谢率, 避免糖类和脂肪堆积, 加重机体负担, 升高体重, 强化对血糖水平的控制;血糖监测和降糖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降糖, 使其降低到目标血糖范围[6,7]。
另外, 在护理时还需注重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应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 配合护理人员一起监督和协助患者控制饮食, 以提升其配合度, 避免因不配合而导致护理成效下降的情况发生[8,9]。 另外, 在运动时应做好保护措施, 并注意采取适合孕妇的孕妇瑜伽, 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引发流产等问题。 而在血糖监测和用药中, 应注意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决定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剂量[10,11]。
该研究中,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剖宫产率、难产率明显高于无妊娠合并症孕产妇, 妊高症、 围生期感染、羊水过多、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妊娠合并症孕产妇, 且围生儿中巨大儿、低血糖、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妊娠合并症者, 说明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产妇及围生儿影响大, 可增加剖宫产率、难产率, 增加孕产妇和围生儿不良结局, 需强化围生期护理干预, 有效控制妊娠期血糖水平, 以改善母婴预后。
参考文献
[1]马春芳.标准化糖尿病护理路径在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围产期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23 (10) :8-10.
[2]张喜艳, 刘慧霞, 袁慧丽等.妊娠合并糖尿病优质护理对妊娠结局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6 (18) :110.
[3]徐俊梅.优质护理对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21 (20) :125.
[4]冯丽丽.36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 17 (5) :62-63.
[5]曹慧萍, 房海燕.综合护理对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5, 22 (7下旬刊) :75-76.
[6]Sun Yuexia Tong Demei, she has duly, etc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effec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on the maternal and perinatal[J].China Disabled medicine, 2015, 17 (8) :110-111.
[7]Effect of Xu Runa on maternal and perinatal infa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School, 2014, 32 (16) :2386-2387.
[8]郑理萍.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1, 30 (14) :154-155.
[9]杨彩梅.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J].2012, 10 (5) :740-741.
[10]李琦, 苏筱颖, 曾苑玲, 等.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及护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9) :147-148.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分娩并伴糖尿病的孕妇58例为临床资料,经数据调查,母体血糖水平为(14.2±2.4)mmol/L。新生儿统计男婴38例,女婴20例,胎龄平均(37.3±2.7)周,都归为观察组,入选孕妇符合以下条件:孕妇体重>90 kg,妊娠期有多食、多尿、多饮的症状;尿糖检验阳性,空腹血糖浓度>5.7 mmol/L( 检测次数大于2 次) ;OGTT 多于两项高于正常值。对照组为100例同期正常分娩孕妇,胎龄平均为(37.9±2.8)周,母体血糖浓度平均(5.8±1.4)mmol/L,新生儿统计男婴65例,女婴3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孕妇没有其他孕期并发症,新生儿分娩后有相同的医疗干预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受试孕妇测定:对受试孕妇使用优越电子感应血糖检测系统ADVANTAGE血糖仪进行餐后2 h血糖检测,并进行两组血糖比较。
新生儿测定:对所有观察对象自出生第1天起,由当班医生每天经皮测黄疸(TcBl)并记录, JH20-1B经皮测黄疸仪,统一测量方法,测量部位为在新生儿额头部位,每个新生儿各测量4次,取算出平均值即经皮胆红素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母体餐后2 h的血糖进行检测,统计两组新生儿出生后24 h、72 h峰值及胆红素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58例妊娠期糖尿病受试孕妇组的婴儿出生后24 h、72 h,婴儿的胆红素及峰值都明显高于100例对照组正常孕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相关报道显示,诱发新生儿黄疸的因素很多,母体在妊娠期患妊娠期糖尿病,是众多诱发因素中的一种,且发病概率高,严重影响患儿各项身体机能的健康运行。研究显示,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会影响围生期的顺利进行。妊娠期糖尿病可引发围生期并发症,严重可使孕妇和胎儿有生命危险。
母体患糖尿病后,会通过胎盘,将病源传至胎儿体内,诱发胎儿的血胰岛素快速升高,随着胎儿血胰岛素的不断飙升,胎儿体内各项组织的新陈代谢也跟着提速,由于机体耗氧量增加,胎儿容易慢性缺氧,即宫内缺氧。此外,患儿接受刺激导致继发性红细胞的生成增多,最终造成新生儿的红细胞增多症。当分娩完成后,新生儿体内大量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合成升高[4],继而引发高胆红素血症。此项研究在对妊娠期糖尿病受试组合正常孕妇组对照研究的情况下,得出相应数据,助于在医学上分析妊娠期糖尿病与新生儿黄疸的相关性。
通过研究得知,一旦母体在妊娠期期间的血糖水平较高,那么,经过测定证明,其所产胎儿的胆红素以及峰值相较于正常胎儿来说都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研究所示,母体的血糖水平同新生儿的胆红素浓度水平呈正相关性,想要保证所生胎儿胆红素正常水平,必须严格控制母体孕期的血糖值,尽力使之趋于平衡。
使用JH20-1B经皮测黄疸仪测量新生儿的胆红素指数,是一种有效而无创性的测查新生儿胆红素的有效工具,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通过随机抽取58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待此58例孕妇分娩成功,对受试孕妇及新生儿的身体各项相关数据检查,并与对照组的100例无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的身体各项数据检查对照,得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与新生儿黄疸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受试孕妇测定:受试孕妇测定:对受试孕妇使用优越电子感应血糖检测系统ADVANTAGE血糖仪进行餐后2h血糖检测,并进行两组血糖比较。新生儿测定:采用JH20-1B经皮测黄疸仪,测量部位为在新生儿额头部位,每个新生儿各测量4次,取算出平均值即经皮胆红素值。结果 58例妊娠期糖尿病受试孕妇组的婴儿出生后24h、72h,婴儿的胆红素及峰值都明显高于100例对照组正常孕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婴儿有很大影响,可以引起围生期并发症,对婴儿生命安全有一定影响。可以引起胎儿血糖升高,加速胎儿机体组织新陈代谢,胎儿血胰岛素快速上升,由于机体耗氧量增加,胎儿容易慢性缺氧,当分娩完成后,新生儿体内大量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合成升高,继而引发高胆红素血症。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新生儿黄疸
参考文献
[1]Talar-Wojnarowska R,Szulc G,Wozniak B,et al.Assessment of frequency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 patients over80years of age.Pol Arch Med Wewn,2009,119(3):136-140.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2(6):426.
[3]Huibregtse K,Carr Locke D L,Cremer M,et al.Biliary stent oc-clusion a problem solved with self expanding metal stents Eur ope-an Wallstent Study Group.Endoscopy,2009,24(5):391-394.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第10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5年来临床上关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最新文献,根据治疗的方法进行逐一分析。结果:茵栀黄联合宝乐安、布拉酵母菌散、妈咪爱、金双歧、思连康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既能提高疗效,又能缩短退黄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治疗本病。
【关键词】 茵栀黄;益生菌;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30-03
新生儿黄疸(别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黄),是指新生儿期(出生后28d)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正常新生儿几乎都有,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一般在生后3周消退。而病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24h后出现,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1]。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约50%~70% ,严重黄疸患儿未及时治疗或方法不当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致残或致死[2]。其中新生儿溶血、红细胞酶缺乏、感染、窒息、缺氧、酸中毒、胆红素肝肠循环及新生儿早期肠道缺乏细菌等[3]都可引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口服茵栀黄联合益生菌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方案,现将茵栀黄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宝乐安)、布拉氏酵母菌散(亿活)、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的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1 机理分析
1.1 茵栀黄治疗机理 茵栀黄为中成药,其临床使用必需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生儿黄疸在中医学中属于“胎黄”之病,多因母体湿热熏蒸于胎或患儿先天不足,脾失疏泄,湿热郁内而发黄[4],治疗上以清利湿热为主,茵栀黄切合病机,临床应用较多。茵栀黄由茵陈、黄芩、金银花、栀子的提取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功效。茵陈苦、寒,归脾、胃、肝、胆经,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排出,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作用,为治黄疸要药;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能泄热解毒,保护肝脏;金银花甘、寒,归肺、胃、心经,可清热解毒;栀子苦、寒,归心、肝、肺、胃经,能清热利湿,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增加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泄,达到退黄作用[5]。另外,动物试验发现茵栀黄口服液能诱导大鼠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胆红素水平的降低[6]。
1.2 益生菌治疗机理 亿活是一种耐热耐酸的非致病性真菌,对肠道的微生态有调节作用,可维持菌落平衡,有利于宿主肠道健康。新生儿肠道内菌群较少,可能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重吸收增加,在治疗时加用亿活,能消耗肠道内的氧气,为新生儿肠道内益生菌生长创造良好的厌氧环境。还能降低肠道内PH值,使肠道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降低,有效的减少肠道中结合胆红素的分解[7]。宝乐安、妈咪爱、金双歧、思连康均为人体内的有益细菌,可帮助新生儿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排出,还可降低β-萄糖醛酸苷酶(β-GD) 活性,阻止结合胆红素分解为非结合胆红素,减少肠-肝循环。宝乐安可以刺激肠蠕动,使新生儿进奶量和排便次数增加,有利于肠道中胆红素排出;妈咪爱还可发酵糖类,产生醋酸及乳酸,调整肠内PH值,促进肠蠕动,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8];金双歧中所含的长双歧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能分泌各种消化酶,可使小儿食欲增强,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减少了结合胆红素在肠道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加胆红素的排出。
2 临床应用
2.1 茵栀黄联合宝乐安治疗 于红[9]将新生儿黄疸的患儿120例分成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茵栀黄口服液,1/3支/次,3次/d,口服。治疗组加用宝乐安:1袋/次,3次/d。以5d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5.0%;对照组治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任俊梅[10]将8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和宝乐安,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为(58.61±26.52)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12±25.41)μmol/L;黄疸消退时间:治疗组为(4.25±2.68)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42±2.74)d,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宝乐安治疗母乳性黄疸,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
2.2 茵栀黄联合亿活治疗 黄鹏[11]等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与茵栀黄颗粒,两组疗程均为4d。结果,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经皮测胆红素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杨丽霞[12]将医院正常新生儿2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0例采用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对照组116例单用茵栀黄口服液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光疗率为4.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生态制剂布拉氏酵母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联用能辅助退黄,降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光疗率。黄雨茅[13]等将9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6例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和茵栀黄口服液,结果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日均胆红素下降值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期间除大便次数增加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2.3 茵栀黄联合妈咪爱治疗 许欢[14]等将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治疗组67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3ml/次,3次/d,妈咪爱0.5g/次,2次/d。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4.6%高于对照组54.0%(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顾玉红[15]将1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对照组98例,治疗组100例,对照组用蓝光照射,治疗组在蓝光照射基础上加用妈咪爱0.5g/次,2次/d及茵栀黄口服液3ml/次,3次/d口服。总有效率:治疗组93%,对照组80.6%,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吴燕[16]将新生儿黄疸患儿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和妈咪爱口服,结果干预组经皮测黄疸(TCB)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且黄疸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0.05)。施元美、张泓[17]将100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茵栀黄颗粒0.1包/次,3次/d、妈咪爱0.25g /次,3次/d。疗程均为7~14d,结果治疗组胆红素水平治疗48h,96h后的下降值及胆红素下降至102.6μmol/L以下的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王璟[18]选择在出生后1周内出现黄疸的患儿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单用茵栀黄口服治疗;治疗组用妈咪爱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5.55%,对照组治愈率70.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时间比较:治疗组治愈时间(4±2)d,对照组(5±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茵栀黄联合金双歧治疗 王辉[19]等将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日龄2~24d的足月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所有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上,予以茵栀黄口服液。体重小于3kg的患儿,3ml/d,3 次/d;体重大于或等于3kg的患儿,5ml/次,3次/d。金双歧,1片/次,3次/d。结果治疗组在治疗3、5d后血清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显著。张志新[20]等将1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80例在出现黄疸后口服金双歧联合茵栀黄口服液,对照组80例在出现黄疸后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单药,疗程为5~7d。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显著。
2.5 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 左蜀媛[21]将88例黄疸患儿进行随机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茵栀黄颗粒1/4包,3次/d、思连康0.25g,3次/d。疗程均7~14d,胆红素值降至102.6μmol/L以下时停用,治疗组胆红素水平治疗48h,96h后的下降值及胆红素下降至102.6μmoL以下的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叶勇[22]等将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60例,随机均分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口服,3ml/次,3次/d,联合思连康口服,0.5g/次,3次/d。结果治疗72h后对照组胆红素水平降至(131.2±23.4)μmol/L;而治疗组血胆红素水平降至(102.5±26.2)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杜会双[23]等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5ml/次,2次/d,治疗组加服思连康0.25g(半片)/次,3次/d,疗程1周。治疗组治愈13例,好转16,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4例,好转19例,无效7例。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小结
综上所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之一,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合理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中医以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等治法收到满意的疗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色,有其自身优势。而西医治疗也有其特点,益生菌可帮助新生儿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帮助消化,使新生儿进奶量和排便次数增加,降低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了结合胆红素在肠道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加胆红素的排出。中西医结合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疗效,加快退黄速度。总之,茵栀黄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不仅疗效较好,而且不良反应较少,还具有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霞,曹霞,耿芸,等.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观察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2,5(S2) :224-225.
[2]Bhutani VK and Johnson L.Kernicterus in the 21st century: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J].Perinatol,2009,29:20-24.
[3]周康良.黄疸茵陈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1):53-54.
[4]陈余粮,张艳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25-27.
[5]牟春笋,刘琳,徐文菊,等.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130-132.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水平,妊娠结局,新生儿,研究
妊娠期糖尿病 (GDM) 是指在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性的糖耐量减退, 在妊娠期首次出现或确诊的糖尿病, 是妊娠期中特有的一种并发症[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 GDM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GDM易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胎儿畸形、巨大儿, 增加产科异常情况发生率和剖宫产率, 严重威胁着产妇和胎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 做好孕期检查和保健, 积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近年来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的GDM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GDM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1~45岁, 平均年龄 (27.3±3.6) 岁;孕周36~42周, 平均孕周 (38.3±0.7) 周;体重48~92 kg, 平均体重 (65.4±8.3) kg;孕次1~5次, 平均孕次 (2.4±0.7) 次;产次0~3次, 平均产次 (1.7±0.4) 次;初产妇51例, 经产妇19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开展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孕早期即进行检查建卡,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依从性, 给予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综合评价孕妇的实际生理需要量, 在保证不造成患者餐后高血糖和饥饿性酮体的前提下, 为患者制订合理的膳食标准, 满足孕妇的日常能量需要, 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需求[2]。制订日常运动标准, 以散步为主, 30 min/次左右, 1~2次/d;进行适宜的上肢活动, 减少胎儿发育迟缓和宫内窘迫。经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后, 血糖仍处于较高水平时, 给予胰岛素治疗。一般根据血糖实际监测水平, 选用诺和灵30 R于三餐前皮下注射给药,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以及体重和孕周变化, 合理调整胰岛素的使用量, 努力使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1.3 分组标准
在综合干预4~6周后, 检测孕妇的空腹血糖 (FPD) 、餐后2小时血糖 (2 h PBG) 和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水平[3]。当FPD≤6.1 mmol/L, 2 h PBG≤7.8 mmol/L, Hb A1c≤6.0%时, 为血糖控制良好, 列入观察组, 共47例。反之则为血糖控制不良, 列入对照组, 共23例。将两组在治疗前的年龄、孕周、体重、孕次、产次、合并症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妊高症、宫内窘迫和剖宫产率等妊娠结局情况, 以及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低血糖等新生儿异常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等等指标进行比较, 观察组的妊高症、宫内窘
迫、剖宫产率、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低血糖等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很大的改变;加上孕妇的摄入量较大, 但活动量较少, GDM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呈显著逐年上涨的趋势, 世界各国报道为1%~14%, 我国发生率为1%~5%。GDM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主要是由于孕妇在妊娠中晚期时, 体内的雌激素、皮质醇、胎盘生成素、孕酮及胎盘胰岛素酶等抗胰岛素样物质逐渐增加, 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显著下降;加上遗传易感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代谢紊乱等原因, 导致胰岛素分泌反应性增加[4]。特别是合并妊高症的孕妇, 当孕妇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或胰岛素抵抗缺陷时, 易造成糖代谢紊乱, 引发GDM或使原有的糖尿病加重。
GDM患者长期处于较高的血糖水平, 微血管病变导致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血管腔明显变窄, 微血管发生大范围病变, 故较多GDM患者合并妊高症;胎儿在宫腔内缺血缺氧, 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和胎儿畸形, 甚至胎死宫内。患者的进食量和摄入的热量过多, 糖代谢发生紊乱, 易导致巨大儿的发生。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对脂质代谢产生干扰, 不断损伤了血管壁组织, 增加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通透性, 使其抗血栓能力下降, 易诱发妊高症、胎儿宫内窘迫和胎膜早破等不良事件;在产程中可增加宫缩乏力等情况, 明显增加了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 同时也增加了产后出血率。胎儿生活在高血糖的环境中, 高渗性利尿导致胎尿量大幅度增加, 出现羊水量过多;羊膜腔内压力明显增加, 大大增加了胎儿宫内窘迫、早产胎儿畸形、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5]。孕妇长期的高血糖水平, 以期待为传输介质将母体高血糖症状传递给胎儿, 引发胎儿胰岛素分泌量不断增加, 易致新生儿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 我们选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FPD、2 h PBG和葡萄糖筛选试验 (75 g OGTT) 确诊为GDM。根据患者的身体和病情情况, 以及实际血糖水平, 给予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6]。但每一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干预效果不同, 大多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但部分患者的控制效果欠佳, 血糖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我们按照血糖控制效果进行分组观察研究, 发现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的观察组, 妊高症、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率等妊娠结局的数据指标均明显低于控制不良的对照组, 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低血糖等新生儿并发症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妊娠结局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新生儿异常情况发生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足以说明,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良好的血糖水平控制, 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均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均有较多的危害, 而且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孕妇血糖水平的良好控制, 能降低妊娠并发症, 减少妊娠不良事件, 降低产科风险, 改善妊娠结局, 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率, 提高母婴安全系数, 缓解医患矛盾, 促进医患和谐, 值得产科临床研究和开展。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150-154.
[2]毛益波.个体化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者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5, 23 (2) :112-114.
[3]刘杏菊, 周想, 张惠敏, 等.妊娠糖尿病规范管理与妊娠结局[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 :180-182.
[4]王彧.血糖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 :59-61.
[5]李佳.早期护理干预并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3, 35 (11) :1733-1734.
新生儿糖尿病临床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