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疗法范文
吸入疗法范文(精选10篇)
吸入疗法 第1篇
1哮喘的致病因素及治疗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 当支气管出现痉挛和肿胀, 供氧受到抑制时就会引发哮喘。可见引起哮喘的根源主要是支气管中长期存在的非特异性炎症。研究显示,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哮喘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增进肺功能,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控制呼吸道炎症, 减轻恶化的程度和频度, 降低哮喘病死率[3]。目前, 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创议及国内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均将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作为控制支气管哮喘的首选药物, 并推荐其为支气管哮喘长期治疗的一线药物。但实际上不规则用药是很多哮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用药断断续续, 仅发作时才用药等。如果症状一缓解便主动停止治疗, 使非特异性炎症失去控制, 结果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因此哮喘患者需坚持长期的正规治疗, 持续控制支气管的非特异性炎症, 从病因上解决问题, 以完全控制哮喘, 提高生活质量。
2吸入药物
2.1 舒张支气管的吸入药物
2.1.1 β2受体激动剂:
这类药物有较强的支气管舒张作用, 起效快, 数分钟即可缓解喘息症状, 过量应用可有肌肉震颤和心悸等不良反应。包括短效的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和长效的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等。
2.1.2 抗胆碱药:
这类药物能松弛气道平滑肌。相对β2受体激动剂而言, 其舒张支气管作用起效较慢、作用较弱, 吸入后5~30min才起效, 但持续时间长, 可达90~180min。其优点是老年人应用疗效不减低、长期用药不产生耐受性。该类药物中短效的如异丙托溴铵, 长效的有噻托溴铵。噻托溴铵除作用时间延长以外, M受体选择性也较强。
2.2 抗炎的吸入药物 (糖皮质激素)
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有倍氯美松、布地奈德和氟替卡松。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起效慢, 一般用药数日后方能起效, 1周后充分显效。在国内外哮喘治疗指南中推荐将小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用于轻度持续性哮喘的治疗, 中剂量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或与中小剂量的β2受体激动剂联合用于中度哮喘的治疗, 对于应用中等剂量的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不能有效控制的重度持续性哮喘才推荐吸入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2.3 复方制剂
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如可必特德定量气雾剂是异丙托溴铵和沙丁胺醇的复方制剂, 有协调平喘作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临床常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 沙美特罗能更持久地扩张气道, 而氟替卡松可控制炎症。2种药物联合可以兼顾哮喘治疗的2个方面, 即解除气道痉挛和控制气道炎症, 并有协同作用。另外复方制剂联合吸入装置, 由于吸入装置比2个单独吸入器更为方便, 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3吸入药物的选择及选择时机
治疗哮喘的药物分为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 缓解药物用于哮喘发作时, 可快速缓解症状, 控制药物需要长期用药。哮喘的治疗原则是长期规则使用控制药物, 按需使用缓解药物。因此患者必须首先分清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吸入β2受体激动剂, 通过兴奋β2受体, 活化腺苷酸环化酶, 产生快速、强大的支气管舒张作用, 是缓解症状的首选药物。如急性发作期时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可迅速缓解症状, 有效控制哮喘急性发作。控制药物指吸入激素, 以吸入激素为主的长期控制治疗, 规则、足量地使用糖皮质激素, 可手控定量气雾剂或干粉吸入剂。
4吸入装置操作的细节指导
吸入装置包括定量气雾剂、干粉吸入装置和雾化吸入装置。雾化吸入由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操作, 不需要患者的特殊配合, 但定量气雾剂和干粉吸入装置则不同, 疗效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患者的自身认知能力和正确使用方法的掌握能力, 因此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对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通过临床观察发现, 很多患者由于不能熟练掌握气雾剂或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 没能达到预定疗效, 甚至因吸入方法不当, 将药物喷到了口腔, 降低了药物疗效, 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的患者在使用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吸入剂时没有将准纳器的滑动杆推到底就开始吸入, 导致治疗无效。也有患者在使用硫酸特布他林气雾剂前未充分摇匀, 由于其为混悬液型气雾剂, 药物与溶媒易分层, 若未摇匀则先喷出来的是抛射剂而非药液, 导致治疗无效。因此药师首先要掌握吸入装置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不同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亦不同。药师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可提高治疗效果[4]。如药师可对使用舒利迭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的患者进行操作指导:打开准纳器 (手握住外壳, 另一手的大拇指放在拇指柄上, 向外推动拇指柄直至滑盖完全打开) →药物备置 (一手握住准纳器, 另一手向外推滑动杆直至发出咔哒声, 表明准纳器已将一个剂量药物备好以供吸入, 在剂量指示窗口有数字显示, 不要随意拨动滑动杆以免造成药物的浪费) →药物吸入 (尽量呼气后, 双唇紧密包含准纳器吸嘴, 深吸气, 平稳地吸入药物, 将准纳器从口中拿出, 继续屏住呼吸10s, 缓慢恢复呼吸, 吸药完毕) →关闭准纳器 (将拇指放在拇指柄上, 将滑盖恢复原位, 发出咔哒声表明关闭, 滑动杆自动归位, 并复位) 药师只有不断纠正患者错误的操作方法, 才能使其熟练掌握吸入技术,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5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置方法
吸入性激素在临床治疗的使用中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吸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不能正确掌握吸入制剂的使用方法有关[5,6]。激素吸入疗法由于经气道直达病变部位, 起效迅速, 使用剂量小, 吸收入血的量极少, 长期使用很少引起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有些患者用药后出现口咽部真菌感染或声音嘶哑, 药师可指导患者加用贮雾气、喷药后及时清水漱口, 这些措施都可明显减少此类反应的发生, 使患者消除对激素恐惧情绪, 保持良好心态, 从而增强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 吸入疗法是治疗哮喘的首选治疗方案, 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 在正确选择和使用吸入药物的过程中, 药师应利用自身专业特点, 提高吸入疗法中一些细节的药学指导与服务, 以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蔡德山.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药物前瞻性市场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09, 3 (8) :23-24.
[2]谢晓慧, 梁蓓蓓, 孙永昌, 等.70例门诊非控制哮喘患者药学服务调查研究[J].中国药房, 2008, 19 (11) :876-877.
[3]Bateman ED, Hurdss, Barnes PJ, 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GINA executive Summary[J].Eur Respir J, 2008, (1) :143-145.
[4]李春媛.哮喘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J].中国药房, 2008, 19 (23) :1838.
[5]崔石磊, 朱惠莉.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J].国际呼吸杂志, 2007, 27 (22) :1715-1717.
吸入疗法 第2篇
1.目的
(1)治疗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减轻咳嗽,稀化痰液,帮助祛痰。
(2)改善通气,解除支气管痉挛。
(3)胸部手术后预防呼吸道感染。
(4)湿化呼吸道,配合使用人工呼吸器时的气道湿化。
(5)治疗肺癌。
2.原理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由呼吸道吸入。
3.常用药物
(1)控制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
(2)解除支气管痉挛用氨茶碱;
(3)稀化痰液,帮助祛痰用α-糜蛋白酶、痰易净;
(4)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用地塞米松。
4.方法
(1)水槽内加冷蒸馏水约3cm高,雾化罐内放稀释的药液30~50ml。
(2)开电源开关后,调节雾量旋钮,一般用中档(2ml/min),嘱病人将口含嘴放入口中,紧闭口唇深吸气,吸入气雾。
(3)使用中,水槽内水温超过60℃应关机换冷蒸馏水。雾化液减少不必关机,可从雾化罐盖上的小孔加药液即可。
(4)治疗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否则电子管易损坏。
(5)然后消毒雾化罐、螺纹管、口含嘴、面罩。
5.注意事项轻按电晶片和透声膜,以防损坏;水槽和雾化罐中只能加冷蒸馏水;需连续使用,应间歇30min。
二、氧气雾化吸入法
1.原理利用氧气的高速气流将药液吹成汽雾状,随病人的呼吸进入呼吸道而达到治疗目的。
2.目的解除呼吸道痉挛,使呼吸道通畅而改善通气功能;消除呼吸道炎症反应、稀释痰液、减轻局部水肿。
3.常用药物
(1)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药物:硫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2)稀释痰液的药物:α-糜蛋白酶等。
(3)解除支气管痉挛的药物:舒喘灵、氨茶碱等。
(4)减轻黏膜水肿的药物:地塞米松等。
4.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至床旁,解释、查对,取得病人的合作,摆好体位,铺好治疗巾。
(2)将药液稀释在5ml以内,注入氧气雾化器内。
(3)嘱病人漱口,将雾化器的进气管与氧气相连,调节氧气流量至6~10l/min.
(4)病人手持雾化器,把口含嘴放人口中,紧闭双唇,用力吸气的同时以手指堵住出气管,呼气时放开出气管。
(5)反复操作直至药物全部雾化,一般需要lo~15min.
(6)取出雾化器,关闭氧气开关,安置病使其舒适,整理用物并清洁消毒备用。
5.注意事项
(1)雾化器中的药液应将弯管浸没。
(2)用氧时注意远离烟火和易燃易爆物品。
(3)直接接流量表,而不使用湿化瓶。
慢阻肺患者如何使用吸入疗法 第3篇
1.合理选用吸入装置。吸入疗法常用以下三种吸入装置:①定量气雾剂装置。②干粉吸入剂装置。③溶液雾化吸入装置。前两者主要适用于慢阻肺稳定期和轻中度急性加重期,装置可随身携带,使用较方便;后者仅适用于慢阻肺中重度急性加重期,限于医院或家中使用。
2.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患者应掌握不同吸入装置的正确吸入方法,倘若使用不当,可使吸入药物大部分停留在口咽部等无效部位,进入气道和肺部等有效部位的药量很少,因此,也起不到治疗作用。 一般情况下,患者喜欢使用干粉吸入剂,干粉吸入剂的装置有数种, 使用前应该详细询问医生,了解使用方法。
3.了解吸入药物并熟练掌握吸入剂量。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吸入药物主要有:①支气管舒张剂,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爱全乐);β 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全乐宁、舒喘灵)福莫特罗(奥克斯)、沙美特罗等。②糖皮质激素,如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布地奈德(英福美、普米克)、丙酸氟替卡松(辅舒酮)等。③黏液溶解剂如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等。有些吸入装置内含两种药物同时吸入气道,旨在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如可必特气雾剂(含爱全乐和沙丁胺醇)、舒利迭干粉吸入剂(含丙酸氟替卡松及沙美特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制定具体治疗方案(包括吸入药物和剂量),患者必须遵照医嘱严格掌握每次、每日吸入的药物和剂量。
4.使用期间,要注意吸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尽管药物局部吸入与口服药物相比副作用较少,但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支气管舒张剂中的β 2受体激动剂的副作用可引起心跳加快、手颤抖等,少数患者还可出现低血钾、乏力等现象,这类药物不能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主要能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主要能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出现全身性副作用,如机体免疫力下降,易被感染等。此外,在使用吸入激素类药物后必须用水漱口,以尽可能避免口腔真菌感染。
总之,吸入疗法可明显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次数。慢阻肺患者只要合理使用,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闻效。
小知识
如何正确使用定量气雾剂
我是一个慢阻肺患者,医生建议我使用定量气雾剂治疗,我不知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恳请专家指导。
吸入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78例 第4篇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8年颁发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其中男45例, 女33例, 年龄46~75岁, 病史6~18年。呼吸性呼吸困难78例, 紫绀、大汗43例, R>35次/min 29例, R>25次/min 49例, HR>120次/min37例, HR110~120次/min 41例, 双肺布满大量的哮鸣音和散在的湿罗音78例。
1.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 (1) 补液。液体治疗对于支气管哮喘至关重要, 其目的是要达到所谓的“水化”, 视心功能和脱水情况的不同, 补液量在2 500~3 500ml/d。 (2) 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较重的予以联合抗生素治疗, 选第三代头孢菌素, 如菌必治联合氨基糖苷类或大环内酯类抗菌素, 疗程不少于3周。 (3) 氧疗。均采用鼻导管吸氧, 对于合并肺心病有呼衰倾向的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 其他均以较高流量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气雾剂吸入。选用必可酮、沙丁胺醇、溴化异丙托品三种气雾剂吸入治疗, 具体方法:用药前将药液摇匀, 然后嘱病人深呼吸两次, 在最后一次呼气末吸气开始时对准咽部迅速按下揿钮, 然后嘱病人闭口屏气10s, 1~3min后重复一次。必可酮按时使用, 每4h 1次, 每次250μg, 沙丁胺醇及溴化异丙托品按需使用。
1.2 疗效判断
(1) 显效:呼吸困难明显缓解或消失, R<25次/min, HR<110次/min, 末梢紫绀明显缓解消失, 说话正常。 (2) 有效:呼吸困难稍有缓解, R>25次/min, HR>110次/min, 末梢紫绀稍有减轻, 不能在一次呼吸中说完一句话。 (3) 无效:用药前后各项指标无变化或恶化。
1.3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49例, 占62.8%;有效23例, 占29.5%;无效6例, 占7.7%。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显效38例, 占48.7%;有效21例, 占26.9%;无效19例, 占24.4%。总有效率7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2 讨论
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刺激迷走神经可以增加鸟苷环化酶的活性, 促进三磷酸鸟苷转化为环磷酸鸟苷, 加速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哮喘, 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这一环节, 因而成为治疗哮喘的一重要药物。激素与β-受体兴奋剂合用。由于激素没有“即刻平喘”效果, 必须定时连续使用, 约第10天后才能达到作用高峰, 因其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故作为基础用药。β-受体兴奋剂吸入后, 能够迅速的扩张支气管, 改善通气功能, 从而使哮喘很快得以缓解。两药作用模式不同, 作用于疾病进展的不同方面, 前者主要针对呼吸道炎症细胞, 后者作用于平滑肌细胞, 使疾病得到全面控制, 同时两药又有很强的互补性, β-受体兴奋剂反复应用后, 易导致β-受体数目减少, 兴奋性减低, 从而使其疗效降低, 但激素恰可使β-受体的数目上调, 恢复其敏感性, 两药合用作用相加。笔者采用溴化异丙托品 (或复方制剂爱全乐) 与β-受体兴奋剂联用, 取其不同的作用机制, 产生协同效果。β-受体兴奋剂主要作用于中小气道, 而胆碱能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较大气管的M受体, 两者协同作用于“支气管树”, 同时扩张大、中、小气道, 延长作用时间, 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支气管扩张效果。
肺脏的肺泡表面积约为100m2, 毛细血管极为丰富, 这是吸入疗法的物质基础, 肺泡壁与毛细血管紧接, 其距离要比肠粘膜血管至肠粘膜表面的距离更近, 因而吸收更快, 起效迅速, 加之局部的用药浓度高且又无肝脏首过效应, 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疗效, 使吸入疗法尤其是表面激素吸入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2],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吸入疗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止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法)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 20 (5) :261.
吸入疗法 第5篇
我科于2005年6月开展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技术,用白霉素(<1岁1万U、2~3岁2~3万U、4~7岁4~5万U、8~14岁6~7万U)+地塞米松(<1岁1mg、2~7岁1~2mg、7~14岁2~3mg)病毒唑(<1岁005、2~7岁005~01、7~14岁01~02)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咳嗽临床观察。
治疗方法:在静脉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白霉素等药物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压缩雾化吸入仪(德国PARL)喷射吸入白霉素+地塞米松+病毒唑,每次吸入时间10~15分钟,每日2次,疗程3~4天。对照组予以治疗组相同的综合治疗不给予雾化吸入治疗。
结 果
结果见表。
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使用方法:①在配制或取用药之前一定要彻底洗净双手或带一次性手套。②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喷雾器,取下上半部和进气活瓣。③按医嘱注入药液,注入药量约为2~3ml(最大不超过3ml)。④将其上半部垂直插入喷雾器中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旋紧。⑤安装口器。⑥握住喷雾含器,连接压缩机的空气导管。⑦婴幼儿用面罩时把口鼻罩住,用力适当。⑧患儿放松,打开压缩机、嘴唇裹住口含器,缓慢喷雾。⑨直至听到指示药物已用完的声音信号响起来,或查看喷雾器的出雾器的出雾还是否清晰可见,当出雾变得不规则时,即停止治疗。
讨 论
吸入疗法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66例小儿肺炎患者, 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 观察组33例, 男20例, 女13例;年龄2个月~7岁, 平均 (3.6±2.1) 岁;病程2 d~3个月, 平均 (1.6±0.9) 个月。对照组33例, 男21例, 女12例;年龄1个月~6岁, 平均 (3.2±2.0) 岁;病程3d~2.9个月, 平均 (1.5±1.0) 个月。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治疗措施, 患者入院后静脉滴注解痉、平喘祛痰、抗生素和抗病毒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
1.2.2观察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 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 雾化吸入2次/d, 每次吸入10~20 min。雾化药物为5 ml生理盐水+2 000 uα-糜蛋白酶+8万u庆大霉素+5 mg地塞米松+0.1~0.2 g利巴韦林混合物, 将该药物加入雾化器中, 每分钟喷出5~7 ml氧气驱动混合药剂, 形成雾粒, 患者吸入该雾粒进行治疗。对于需要的患者, 可通过沐舒坦和硫酸特布他林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组别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 (咳嗽、喘息及肺部罗音) 持续时间[2]。
1.4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治疗3 d后, 咳嗽、喘息和肺部罗音等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消失或是明显减轻, 并且肺部体征减少;有效:患者治疗3 d后, 咳嗽、喘息和肺部罗音等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减轻, 同时, 肺部体征也减轻;无效:患者治疗3 d后, 咳嗽、喘息和肺部罗音等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 肺部体征没有减少或加重[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97%同对照组患者的75.76%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咳嗽、喘息和肺部罗音持续时间分别为 (7.9±2.6) d、 (3.4±1.9) d和 (4.1±2.1) d, 同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3讨论
临床上, 小儿肺炎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 发热、咳嗽和气促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并且患者在呼吸道感染数天后, 肺间质和肺泡中极易发生渗出性炎症等病理性改变, 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可有效稀化痰液, 进而起到消肿和祛痰等作用,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该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 直接将药物送到靶点区域, 有效纠正患者缺氧症状, 同时, 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依从性[4]。患者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后, 有效抑制分泌物渗出和解除支气管痉挛症状, 进而减少患者出现血肿和充血症状, 保障患者支气管通畅, 在短时间内起到治疗效果, 并避免药物给其他气管带来的损伤。除此之外,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同口服和静脉给药方法相比具有用药量较少的特点, 因此,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5]。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咳嗽持续时间、喘息持续时间和肺部罗音持续时间分别为96.97%、 (7.9±2.6) d、 (3.4±1.9) d和 (4.1±2.1) d,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咳嗽持续时间、喘息持续时间和肺部罗音持续时间分别为75.76%、 (12.2±3.1) d、 (8.6±2.2) d和 (7.6±2.3) d,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咳嗽持续时间、喘息持续时间和肺部罗音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在治疗小儿肺炎时氧气驱动物化吸入疗法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研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66例小儿肺炎患者, 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33例给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 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75.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咳嗽、喘息和肺部罗音持续时间分别为 (7.9±2.6) d、 (3.4±1.9) d和 (4.1±2.1) d同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可显著改善小儿肺炎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常规治疗措施,小儿肺炎
参考文献
[1]杨旭, 刘静, 苏畅.多巴胺联合美托洛尔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心肌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 35 (2) :152-155.
[2]徐沙沙, 张向峰, 靳秀红.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中成药, 2014, 36 (11) :2443-2444.
[3]王淑会, 季伟, 严永东, 等.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肺炎和大叶性肺炎的临床与免疫特征[J].江苏医药, 2015, 41 (7) :767-769.
[4]朱春梅.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重症支原体肺炎并发症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5, 30 (3) :161-165.
吸入疗法 第7篇
关键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小儿肺炎,临床效果
小儿肺炎为婴幼儿常见病, 是由于小儿体质较弱, 免疫力低, 容易受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出现感染性疾病,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发热等, 若不采取有效治疗, 会诱发患者的胃肠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肾衰以及心衰等, 严重者会引发患者死亡。为研究治疗小儿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探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 选取该院于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50例小儿肺炎, 给予治疗组患者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 疗效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小儿肺炎的临床资料, 将其均分为两组, 治疗组25例患儿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5例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所选取的50例患儿中,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为1~6岁, 平均年龄为 (2.4±1.2) 岁, 病史为1~4年。患儿入院后, 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诊断, 被确诊为小儿肺炎。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的治疗方法静脉滴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如阿奇霉素10 mg/ (kgd) 缓慢静滴, 1次/d[3];治疗组患儿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辅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 5~10min/次, 氧气流量6~8 L/min, 2次/d[2], 均给予两组患者为期1个月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100.0%) 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 (92.0%) ,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小儿肺炎为“小儿四病” (佝偻病、小儿腹泻、小儿贫血及小儿肺炎) 之一, 多由肺炎支原体引起。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无细胞壁原生物, 主要通过飞沫传染[3], 较为流行, 以秋、冬季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为免疫损伤以及直接侵犯, 在支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表面之后, 紧密附着于呼吸道上皮细胞, 同时释放出神经素、蛋白酶、过氧化氢等, 基恩日上级黏膜上皮, 导致免疫细胞受损, 主要指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 患者普遍存在免疫蓄积、免疫抑制、免疫反应等[3]。患者婴幼儿居多, 呈多发性、反复性, 发作期病程为7~10 d,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及肺部湿罗音, 常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予以治疗。
氧气驱动雾化疗如今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其作用显著、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将雾化吸入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超声雾化吸入, 另一类是由气体驱动的雾化吸入方式[1], 氧气驱动雾化疗法就是气体驱动雾化中的一种。氧气驱动雾化是利用氧气雾化面罩内高速喷射的氧流造成的负压将雾化液撞击成微小颗粒[1], 氧气一并吸入肺内的一种方法。在使用氧气驱动雾化疗法时应尽可能保持良好的体位, 从人的生里角度而言, 坐位是最适合的体位, 由于重力作用使雾气和膈肌下移, 可将雾气达到肺泡进而浸润整个肺部;若患者瘫痪或因意识模糊而不能达到自主坐立可在陪护的帮助下采用30°侧卧位尽可能使膈肌下移, 使呼吸变得深长。氧气驱动雾化的常用药物有抗胆碱能药物、B-2受体兴奋剂、干扰素、病毒唑、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等, 需要时可联合用药。
根据研究数据可知, 治疗组采用的氧气驱动雾化疗法合并常规疗法的效果显著, 治愈率可达80%, 并且无无效率;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疗法, 效果不佳, 治愈率仅占60%且无效率为8%。经氧气驱动雾化疗法使小儿肺炎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
综上所述, 采用氧气驱动雾化疗法治疗小儿肺炎, 疗效显著, 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常规疗法的患者。这说明, 氧气驱动雾化疗法的作用好,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蒋磊.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西藏医药杂志, 2009, 30 (3) :22-25.
[2]赵永艳.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对小儿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4) :625-626.
吸入疗法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内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 均符合肺炎诊断标准, 年龄3~20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男11例, 女19例, 其中咳嗽较重者18例, 咳嗽较轻者10例, 咳嗽并伴痰者有12例;发热者26例, 胸痛者4例。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2组在性别、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 (成人用量0.5g/d, 儿童10mg·kg-1·d-1) , 疗程为5d, 第1个疗程结束后可停3d再进行第2个疗程, 同样是5d。在接受静脉滴注的同时加以普通止咳药物的口服, 如:咳特灵、甘草片、止咳糖浆等[1]。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治疗。首先, 加用普米克和博利康尼雾化液的氧气雾化吸入, 患者年龄<3岁的, 普米克0.5mg、博利康尼雾化溶液2.5mg再加入浓度为0.9%氯化钠注射液1~2ml;>3岁的, 普米克和博利康尼分别加倍并加用0.9%氯化钠注射液2~3ml,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1次, 严重者可以每隔20min重复使用1次, 器具是一次性雾化面罩氧气吸入[2];其次,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采用37℃左右的雾化液来雾化, 雾化吸入疗法是需要连续操作的, 各班护士要密切合作, 并根据医嘱和痰液性状来掌握吸入的间隔时间。吸入时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不适合气促及烦躁的症状, 如果有要及时停止和调整, 对于不配合的年龄较小的患者可以在其熟睡后再进行雾化治疗[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治愈17例, 好转10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13例, 好转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在近些年的患病率较高, 患者常受到咳嗽和发热等症状的困扰, 常规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物治疗对疾病的治愈效果并不是理想而且时间比较长, 患者常很痛苦。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雾化吸入疗法, 用普米克、布地奈德和博利康尼等雾化液吸入, 吸入后立即到达全肺, 抑制气道高反应、减少腺体分泌、修复气道并减少气喘现象[4]。通过医疗护理人员的精心雾化吸入治疗的操作, 患者往往好转的很快并达到治愈的效果。今后在临床应用中应该大力推广雾化吸入疗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章礼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8) :1404-1405.
[2] 繆彩霞, 涂亚兰.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论著与经验交谈, 2008, 15 (2) :35-36.
[3] 周莉.雾化吸入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J].医学信息, 2010, 5 (2) :147-149.
吸入疗法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来该院就诊的患有肺炎的患儿病例84例, 以依次交替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男性25例, 女性17例;患儿年龄2~11岁, 平均年龄4.2岁;首次发病患儿24例, 再次发病患儿18例;治疗组中有男26例, 女16例;患儿年龄2~10岁, 平均年龄4.6岁;首次发病患儿23例, 再次发病患儿19例。
1.2 方法
将研究对象84例病例资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 (抗感染、镇静、吸痰、吸氧、静脉补液等治疗, 疗程1周) 进行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的方法 (吸入1 mg/次, 持续10 min/次, 3次/d, 疗程7 d) 进行治疗。对两组症状控制时间、肺炎控制效果及复发率进行比较[2]。
1.3 评价方法
显效:喘憋现象基本或彻底消失, 气促表现得到缓解, 肺部喘鸣音已经基本消失, 咳嗽程度明显减轻;有效:喘憋表现已经明显好转, 气促表现得到缓解, 肺部喘鸣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咳嗽有所减轻;无效:仍咳喘表现, 肺部喘鸣音没有减少。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效果:12例显效, 18例有效, 12例无效, 有效率为71.4%;治疗组治疗效果:17例显效, 22例有效, 3例无效, 有效率为92.9%。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症状改善时间
对照组组患儿咳嗽、憋喘、喘鸣音等症状表现的消失时间分别为 (6.3±0.6) d、 (5.1±0.5) d、 (5.7±0.7) d, 治疗组为: (4.8±0.4) d、 (3.2±0.3) d、 (4.3±0.5) d。两组患者上诉3组数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复发率和不良反应
对照、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分别为28.6%和7.1%, 且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3]。
3 讨论
布地奈德是一种通过合成得到的新型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其与糖皮质醇受体的结合能力非常强, 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炎效果, 经雾化吸入途径给药后, 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作用于患者的全肺, 有效抑制气道的高反应, 从而对气道进行迅速修复, 使腺体的分泌量明显减少, 使患者的气喘症状表现得到显著缓解[4]。目前, 临床研究后认为, 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在对肺炎患儿进行方面的效果非常理想, 尤其在抑制变态反应的强度与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两个方面, 大约是丙酸倍氯米松的2倍左右, 大约是地塞米松的30倍左右, 大约为氢化可的松的600倍左右, 以上3项数据充分表明, 该药物只需小剂量应用就可达到非常显著的疗效。糖皮质激素是全身性作用药物的一种, 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大, 临床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的剂量相对较小, 经口咽部吸入后可以通过患者的肝脏进行首过代谢, 其代谢率较相对较强, 大约在90%左右, 全身性的作用非常小, 使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明显降低, 安全可靠, 小儿甚至婴幼儿的耐受性都非常理想, 是临床对小儿肺炎进行治疗的一种理想药物[5,6]。
综上, 运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的方法对肺炎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可以使临床症状表现在短时间得到控制, 防止出现并发症, 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关小萍, 林艳.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 2009 (7) :146-147.
[2]窦振云, 李娜, 武荣, 等.布地奈德吸入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8) :81-82.
[3]何荣香.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在治疗小儿肺炎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11) :29-30.
[4]乔锋元.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48例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1 (8) :35.
[5]黄李平.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效果的研究[J].医学信息, 2010 (6上旬刊) :473.
[6]张旭波.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35) :204-205.
吸入疗法 第10篇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患之一。据卫生部2001年全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显示, 呼吸系统疾病 (不包括肺癌) 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第四位, 在农村则占第一位, 占我国总人口死亡病因的第一位。
目前,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技术方法很多。相对于传统口服药物或者针剂注射的疗法, 吸入疗法具有给药量小、药效快等特点, 其机理是将气雾或干粉状的药物, 通过传送装置经过患者的口或鼻送入呼吸道, 从而达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目的。但是, 要想达到理想的吸入效果, 不仅需要了解药物的药性, 而且还必须使药物穿过复杂的人体呼吸道, 有效地沉积在病患部位。这就需要对药物颗粒在人体呼吸道内的扩散规律有所了解。
K.W.Stapleton等建立一个三维口喉几何模型, 选用在工程中应用广泛的标准κ-ε模型来模拟流场, 并对颗粒物在呼吸道中的沉积量进行统计, 发现在层流状态即低呼吸强度下的结果与实验结果能较好地吻合。E.A.Matida等人在此基础上,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粒径范围从1~26 μm颗粒物的运动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 提出采用适合于低雷诺数的标准k-ω模型来处理流场, 并加进近壁面修正函数来提高近壁面处的流场计算精度。其中对颗粒相近的模拟采用了拉格朗日随机涡团交互作用模型。这使得计算结果在高呼吸强度时有较大改进, 但与实验数据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上述文献的物理模型仅包含口腔、咽部和喉部, 对于气管和前三级气管并无研究。而曾敏捷等虽然使用了完整的呼吸系统模型, 但未使用k-ω模型。
因此, 本文将建立一个由口腔、咽部、喉部、气管和前三级支气管的理想化呼吸系统模型, 使用标准k-ω模型进行数值仿真。
1 物理模型
本文通过对人体呼吸道结构和呼吸特点的分析, 选取如图1所示的呼吸系统模型。
图1给出的二维几何模型图中, 口腔直径为15 mm。咽部是一个前后管壁近似于平行的圆管, 其长度为40 mm。喉部为一收缩型的管道组成。其入射口宽为13.9 mm, 出射口宽为14.2 mm, 与气管光滑相连。气管则被模拟为一直径为15.4 mm的光滑管道并忽略其内壁软骨质环状物。对于前三级支气管的建模是依据Weibel模型A的几何结构, 气管、支气管简化为圆形管道, 并假定其左右分支对称, 具体参数及结构见表1。
2 数学模型
2.1 颗粒轨道模型
颗粒轨道模型是在Lagrangian坐标系下处理单个颗粒相, 再对大量颗粒轨迹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颗粒群的运动概貌。单个颗粒的运动方程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描述, 即:作用在单个颗粒上的外力之和等于其动量变化率:
undefined
其中, FD为流体对颗粒的曳力, 且可将此曳力分解为时均流场和脉动流场对颗粒的阻力两部分;FA为附加质量力;FB为由于颗粒在流体中变速运动而产生的力, 称为Basset力;FS为由于流场中存在速度梯度而引起的力, 称为Saffman力;FM为由于颗粒在流场中旋转产生的力, 称为Magnus力;FC为颗粒之间、颗粒与壁面之间碰撞产生的力;FG为由重力产生的体积力;FP为压力梯度力;FT为热泳力。
对于药物颗粒, 我们引入如下假设:
(1) 气体与药物颗粒温度相同; (2) 药物颗粒为定密度的球形颗粒, 且其密度远大于气流密度, 在运动过程中无破裂、变形和聚集等现象; (3) 药物颗粒间的平均距离远大于颗粒直径, 气流运动不受颗粒相的影响, 忽略颗粒间的交互作用; (4) 气体和药物颗粒间主要存在粘性曳力和相间压力的作用。
2.2 气流计算控制方程模型
气流计算控制方程模型选用商用软件FLUENT 6.3自带的标准k-ω双方程计算模型。由于人体呼吸道内部的气流流动受气道结构、气固两相流和复杂湍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其内部流动情况十分复杂。故引入如下假设:
(1) 所吸入空气为连续理想气体, 温度与外界空气相同;
(2) 吸入的空气量与呼出的空气量相等。
2.3 壁面边界条件设置
假设内部壁面均为刚性光滑壁面, 忽略气道的黏弹性和管内壁的纤毛和黏液。
3 模拟结果及讨论
根据所建立几何模型的结构特点, 模型的求解使用商用软件FLUENT 6.3进行。网格划分使用前处理软件GAMBIT, 采用三角形网格单元, 并生成非结构化网格, 间隔数值设为0.15, 总共生成的网格个数为49132个。
模拟条件为正常成年男子在室内静坐情况下, 其呼吸强度为30 L/min, 药物颗粒粒径分别为3 μm、5 μm、7 μm时, 药物的喷入速度为0~90 L/min (直接通过呼吸吸入药物) , 进行药物颗粒运动轨迹模拟。
图2是吸气时口腔到前三级支气管所形成的总流场图。我们可以看到, 吸气时, 气管中流场受到声门处收缩型喷射结构影响后变得比较复杂, 在气管上游速度最大值出现在靠近前壁面处, 而靠近后壁面处气流速度比较低且形成了回流区。然而随着气流的深入靠近后壁面处的气流速度逐渐变大, 而靠近前壁面处的气流速度开始减小, 速度最大值向后壁面方向移动, 在气管的下游区域, 后壁面处的气流速度甚至超过了前壁面处, 并有涡结构存在。可见采用标准k-ω湍流模型能充分模拟涡结构, 显示出低雷诺数下过渡流流场特性。
图3是呼气终止时从口腔到前三级支气管所形成的总流场图。可以看出, 口腔中流场与吸气时相比变化较大。吸气时靠近入口处的顶部空腔内的回流区域消失, 而由于受到咽部上端气道面急剧收缩形成的气流喷射影响, 口腔喉部区域内气流速度相对较大。气流流经口腔呼出时的速度大小与同呼吸强度下吸气时的入口气流速度大小相似。
图4是自主呼吸时药物颗粒轨迹图, 从中可以看出, 标准k-ω湍流模型模拟的口腔中形成的气流波动比较大, 但是口腔中没有明显的流体阻力面, 所以药物颗粒在口腔中基本不会沉积。在咽部和喉部, 药物颗粒也没有明显沉积现象。在整个气管段, 药物颗粒的沉积是比较均匀的。在支气管段, 沉积的药物颗粒多。
参考文献
[1]《2001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2]陈剑波, 陈平吸入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 27 (16) .
[3]Stapleton K.W., Guentsch E., Hoskinson M.K., et al.Onthe suitability ofκ-εturbulence modeling for aerosol deposi-tion in the mouth and throat:A comparision with experi-ment.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2000 (31) :739-749.
[4]Matida E.A., Finlay W.H, .Lange C.F., et al.Improved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erosol deposition in an idealized mouth-throat.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2004 (35) :1-19.
[5]Matida E.A., Dehaan W.H., Finlay W.H, .et al.Simulationof particle deposition in an idealized mouth with different smalldiameter inlets.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37) :924-932.
[6]曾敏捷胡桂林等微颗粒在人体上呼吸道中运动沉积的数值模拟[J].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6, 40 (7) .
[7]刁颖敏.生物力学的原理与应用.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
吸入疗法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