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精选1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第1篇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2.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教学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本科的重点问题,进行自学。
2、汇报:我先让学生汇报一下预习内容:生字、新词。还有查找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使他们认识到青藏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是沟通东西部、促进合作发展,造福西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3、感受课文。交流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的困难时,学生们结合具体词句体会到,在建设者身上,始终斗志昂扬,洋溢着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正是同学们所要学习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课文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1.回忆: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从比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
2.我们今天来学习第4课,教师板书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结合提示,了解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出现了几处?(四处)
四、再读课文,感悟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2)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指导朗读第5、6 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1)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2)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再一次朗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桌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第3篇
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赞扬和学习建设者吃苦耐劳和科学创新的精神,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主旨。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应结合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凭借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巩固本组课文的阅读要求,即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目标:
1?郾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郾了解课文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郾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筑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环境和极度缺氧等困难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筑路者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教学难点:
了解修筑风火山隧道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方法。
课前准备:
1?郾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青藏高原和修筑青藏铁路方面的资料。
2?郾教师搜集拉萨概况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引入课题
1?郾神秘的拉萨一直是很多中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如今他们的愿望实现了,这都得益于青藏铁路的开通。青藏铁路因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所以很多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修铁路,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我们的科技人员和筑路大军抱着一定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坚定信念,终于做到了。2007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行。在筑路过程中,建设者们经历了多少艰辛,攻克了多少难关,你知道吗?
2?郾揭题,读题。读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你会由衷地敬佩那些为祖国的铁路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们。(板书课题。)
3?郾幻灯片展示拉萨风貌,教师简介拉萨概况。
4?郾指名谈拉萨印象。
(设计意图:本文缺乏生动情节、趣味性不强。从介绍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意义。)
二、学习提示,明确目的
1?郾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这篇课文的基本要求。
2?郾交流:学习这篇文章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学习略读课文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学习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阅读。“阅读提示”有引领阅读的作用,运用这一教学资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能读,会读。)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郾学生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郾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学生互读;指名读。)
3?郾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课文的重点,这句话是哪一句?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设计意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理解这句话,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修筑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具有关键性作用。)
四、突出重难点,多读感悟
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路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仔细读一读,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准备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
1?郾学生自学课文并勾画相关句子。
2?郾小组讨论、交流。
3?郾全班交流:你们小组对“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幻灯片)出示重点句子(也是相关内容的总起句),引导理解。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①重点理解“海拔”“冻土”。
②联系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造成什么困难?科技人员是怎样制服冻土的?(抓住“昼夜”“反复”“终于”来理解。)
③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2)“恶劣的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①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表现工人施工的艰难和科技人员攻关的不易?
②把课文中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③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环境艰苦、施工现场凶险、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的境况。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环节抓住两个重点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入情体验,从而感受西部建设者们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师院附小
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安排】
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三个方面。)
⑴ 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⑵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⑶ 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⑴ 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⑵ 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
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⑴ 困难一: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⑵ 困难二: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⑴ 克服困难一: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⑵ 克服困难二: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4.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美丽。
师: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
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初读课文。
1、小组互助,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检测生字词
2、课堂交流。
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
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三、精读课文。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自由朗读课文。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一共出现了几次?请划记。
2、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第8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3、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交流。
搜集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想想我们能作些什么?
五、板书。
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第6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提示: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2、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提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3、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
①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②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⑵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4、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提示: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5、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语文教案优秀 第7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体会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教学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师:风景美不美?歌曲好不好听?这首歌为《坐上火车去拉萨》,要想坐上火车去拉萨,我们首先得(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老师初读课题,脑子里充满了怀疑(板书:?)有这些同学收集的材料为据。(课件出示 师读)
师:这比登天还难的工程却在中国建设者的手中建成了。天路青藏铁路,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介绍它的(课件出示 齐读)
师: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知道青藏铁路从哪里起步(格尔木),跨过(昆仑山),通过(风火山隧道),穿越(青藏高原),最后到达
雪域圣城(拉萨)
二、初读课文 把握困难
师: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当今世界海拨最高的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足以在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的建设者们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课文以风火山隧道的建设为缩影,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奇迹怎样诞生的。(出示课件 师读要求)
生交流,师板书: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三、研读课文 体会艰辛
(一)研读“困难1多年冻土区”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拨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施工难度极大,难怪一些西方煤体预言(出示课件 齐读)
(2)体验困难:师: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面对这样的预言,不,这不是预言,这是鄙视,难道我们就退缩了吗?不,绝不能让他人小瞧我们,我们要时刻记着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齐读课题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们制服冻土的关键是(控制温度)。为什么要控制温度(课件出示)
(3)克服困难:师: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给隧洞增温,洞壁遇热塌滑,这风火山真是给筑路大军来了个下马威呀!这下马威让你害怕了吗?这下马威使你知难而退了吗?对,这一切难不倒我们
的筑路大军,因为他们心怀一个梦想:(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于是他们怎么做(课件出示)
体验情感:师:请留意这两个词“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 师相机采访、引导: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观测、分析、实验;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实验失败时在想什么。
2、小结 师:对,我们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为的是找到喷射混背土的最佳温度,制服逞凶一时的冻土,现如今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已被攻克(擦去板书中的“多年冻土区”)。
(二)研读“困难2恶劣天气”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筑路大军斗志高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信念更坚定了。这“恶劣天气”又算得了什么,找出课文描写“恶劣天气”的语句。(课件出示 )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2、小结 师: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筑路大军的共同心愿,他们顽强地与天抗争(擦去板书中的“恶劣天气”)。
(三)研读“困难3极度缺氧”
1、研读
(1)了解困难 体验困难: 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与恶劣的天气轮番向筑路大军进攻的还有极度缺氧(课件出示)从哪些词体现“极度”
(2)克服困难:师:面对这严重威胁筑路大军生命的困难,用什么办法克服(建制氧站)。
(课件出示)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夜以继日;一次次的失败仍旧)实验、攻关,为的是什么?
2、小结 师:氧气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四、指导朗读 升华情感
1、读课文第5至9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指导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第8篇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五年级
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4)搜集有关西藏和青藏铁路的资料。(安排指导学生在微机室上网利用百度搜索搜集资料)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走进西部”单元第四课 4*把铁路修到拉散去
三、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 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难点: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
本文为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饱含激情,催人奋发的一篇通讯报道,要求进一步练习巩固单元学习要点,在学生结合课文导读自学的基础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加强朗读指导练习,体味“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不同情态下筑路人的呼喊,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文库、百科等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天路》,导入板题
1、播放韩红的歌曲《天路》【百度视频】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天路
2、导入板题:悠扬的歌声,优美的风景,一条世界屋脊上的“铁龙”将天堑变通途,给西藏人们带来新福安康,让我们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共同走进《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件出
示
课
题)【
百
度
文
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e7408503eff9aef8941e0679.html
(二)结合提示,自学交流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抓住关键,突破重点
1、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展示修筑风火山隧道图片,再现修建过程。【百
度
图
片
】
http://image.baidu.com/i?word=%B7%E7%BB%F0%C9%BD%CB%ED%B5%C0&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gbk&fm
【百度百科】冻土层http://baike.baidu.com/view/888224.htm
2、自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每一处应该含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指导朗读:如在铁开工时、在遇到困难时、在隧道打通时、在铁路竣工时
(四)归纳总结,情感升华
1、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你想对青藏铁路的建设者说些什么?
2、真篇文章从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学习应用
1、出示课文插图,为课文插图写解说词。
【百度图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词语。
1.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重点难点:
1.本课14个生字和词语。(重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自学生字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读课文,给本课生字标出正确读音 ②借助字典、参考书学习难懂词语 3.汇报交流,教师指导纠正(1)字、词:
/ 3 1
yāo
ráo xiè
záo wēi
é
méi
妖 娆 械 凿 巍 峨 媒
zhēng níng chěng
chě
xīn
xiào qǐn 狰
狞
逞
扯
薪
效
寝
(教师讲解易错生字)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徒劳无功,解决不了问题。
三、朗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带着问题,分组/齐读课文 问:
① 描写修筑铁路的段落都有哪些?
② 修筑铁路过程中,青年突击队队员遇到了哪些问难? ③ 解决困难的办法? 2.学生找寻,汇报学习结果 答: ① 3—9自然段 ②多年冻土区
恶劣天气 季度缺氧
③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5-6自然段;9自然段;)
四、联系问题,感悟精神
/ 3 2 1.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青年突击队队员战胜了,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
生答:(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师结: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六、巩固复习,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第10篇
最近我们学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修青藏铁路的艰辛,建设者们的伟大。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是唯一一条修在冻土层上的铁路,相信大家都在赞颂建设者们的崇高的精神,伟大的理想吧。为了使我们的西藏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了祖国边防的更加巩固,让雪域高原与内地联接更加紧密,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研究、辛辛苦苦地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默默地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经历了多少困难,遭遇了多少挫折,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建设者们从不气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经验;你们为了同一个理想,同一个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面临世界难题,却仍然坚持不懈、义无反顾,要知道,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啊!这是天路,一条终年积雪,含有冻土层、浅埋地层等复杂地质的路。你们知道这不容易,可你们却一心想着造福广大人民。这种坚忍的毅力,永不熄灭的信心,是你们勇往直前的支柱。
历经千辛万苦,你们辛苦撒播的种子终于结果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们终于有回报了。青藏铁路,这条伟大的路在2005年10月15日竣工。能提前了三年完工,这要感谢你们不畏艰难的精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第11篇
第一部分: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文章记叙了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一个个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一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决心,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读这篇文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曾学过的课文《詹天佑》,我们可以展开比较阅读。如,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而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的难题。从比较中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
文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如“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严阵以待、面目狰狞、逞凶一时、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劈头盖脸、杯水车薪、废寝忘食、源源不断、遥遥在望”等,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加强积累。
2.句子理解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开凿之前,他们豪情誓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遇到困难,他们忘我奋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战胜困难,他们绽放笑容: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隧道凿通,他们纵情高呼: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句子使得文题照应,前后照应,给人的感觉是,随着他们的呼喊,铁路在我们脚下正一点点拉长、延伸,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形成一种令人兴奋的阅读感受。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②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东西部沟通往来和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③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 905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④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一个下马威!“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文中指刚开工时,就遇到控制温度的难题: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增温则洞壁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见上,略)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弄懂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第四部分:预习设计
1.查找资料,在地图上找一找全长1142千米青藏铁路的线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形结构。认识青藏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2.运用部分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4.作者在表达上感情浓郁,运用了许多感叹句,说一说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或建设者们怎样的情感。
第五部分:教学设计(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世界屋脊”创造奇迹,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三言两语介绍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西藏、拉萨和青藏铁路的资料。出示课件,教师补充。
(三)根据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的“导读”,明确要求。
2.根据导读和本单元要求,师生共同制定学习要点: ①认识本课14个生字,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③回答四个问题: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④从这篇课文中学到哪些习作方法?(四)迁移方法,自主探究 1.总结学习方法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检验我们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一课。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哪些阅读方法?学习总结,教师板书。
① 运用“部分串连法”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②围绕问题,找出关键句子,再圈出关键词语,用删除、置换或展开联想等方法去体会,批注自己的感受。
③在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教师小结:采用四遍读书法,每读一遍完成一个自学要求。2.学生采用四遍读书法,独立学习,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五)汇报成果,教师点评 1.明确汇报形式
根据自学要求,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学习成果昵?师生共同总结:(1)直接回答。(适合第一题,第二题,第四题)(2)现场报道(适合第1题)(3)板书法(适合第三题)(4)表格法(适合第三题)2.梳理思路,准备汇报 3.汇报互动,教师点拨
(1)指名基础差的同学读生字并组词。(2)积累了哪几类四字词?
描写艰苦环境的:面目狰狞、狂风大作、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劈头盖脸、杯水车薪
描写建设者们高昂斗志的: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3)用板书法汇报:“这是一条()的铁路”。请几位学生板书,并点评:(海拔最长、线路最长)(修建最困难)(凝聚着智慧和勇气)(体现奉献精神)(造福人民)(4)用表格汇报第三题中“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学生展示表格,并解说。(5)学生报道,师生点评。从三个方面点评:①有没有语病?②是否流利?③是否有吸引力?
(6)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热血沸腾,被文中建设者们昂扬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作者用了什么妙招呢?
要点:“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贯穿了全文,是全文的线索;多用感叹句,抒发作者强烈感情;文章的条理很清楚,如,开凿风火山隧道——碰到困难——克服困难——隧道贯通。
(六)拓展延伸,沟通课内外
同学们,这节课有不少收获,能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到略读课文申,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学习中。课后完以下作业:
1.自学自读课本中的《英雄地,英雄泪》《太阳的香味》。2.继续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亮点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呈现,有体验,有交流,有探究,学得生动活泼,表明本课设计是符合学情的。
第七部分:教学资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散文 第12篇
圣地拉萨的城市沧桑
据史书记载,西藏历史上有前藏31城、后藏17城之说。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西藏历史上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城市,一些地方由大大小小的碉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类聚落,并无街巷之制,也无墙垣围绕。
拉萨过去有街无城
过去,拉萨之所以被看作是圣城,是因为那里有寺院、有佛佗,是佛祖居住的地方。但寺院虽有坚墙围护,也不过是形似城廓而已。寺院内除佛殿和僧舍外,并无百姓居住。
到了西藏和平解放之初,拉萨也不过只有由虔诚的信徒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围绕大昭寺转经而走出来一条1公里多的转经道路,藏语称八廓街,在其周围形成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街区。当时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照明、给排水、绿地、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拉萨说是西藏最大的城市,其实不过是一个只有2万多人口的聚居区。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内地的飞速发展,为西藏带来机遇。内地17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近10年,仅中央支援西藏的资金就超过600亿元,完成了交通、水利、通讯、能源等200多项重点工程。西藏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其中,拉萨的变化尤为突出。
破旧已成昨日黄花
拉萨不再那么小了。拉萨现已拥有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人口超过30万人。新建的西藏图书馆、西藏博物馆、西藏大学、西藏社科院、西藏人民医院、拉萨百货大楼、宇拓路商业街等一大批城市公共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雄伟壮观,充满现代气息,为拉萨城增添了众多亮丽的城市景观。城郊6平方公里的拉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使拉萨人有了自然绿地公园。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拉萨不再那么杂乱了。拉萨市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古城保护规划,全自治区71个县城也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新建项目正按照城市规划有序进行。拉萨城里新修了20多条城市干道,乌黑的柏油路面宽敞平坦,形成了便捷的道路系统。上世纪九十年代拉萨修建了机场,去年又建了新的候机楼。今年青藏铁路还有200公里就要修到拉萨城,选址在拉萨城柳吾新区的火车站已开始动工建设。
拉萨不再那么破旧了。拉萨城到处是新的街道、新的房子、新的市政设施。通过近10年的努力,几乎所有拉萨市民都住进了新建的民居,在街上可以看到一家一栋的别墅和组合式的公寓楼房。去年西藏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19平方米。八廓街的旧房和街道也作了改造,每户家庭都设置了独立的厨房和厕所,还改善了房间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周围的小街小巷都铺了青石板,给排水、通讯、照明等管线都埋到地下。
拉萨不再那么落后了。以拉萨饭店和岗拉梅朵酒吧为代表的商业和旅游设施遍布大街小巷。拉萨城里还有了手机城、建材城、家具城、汽车城、美食城等。站在拉萨电视塔上俯瞰拉萨城,只见街上公共大巴、出租汽车、观光三轮车鱼贯来往,川流不息;本地人、内地人和外国游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当夜幕降临,拉萨城变得灯火通明,特别是广场上的布景灯把雄伟神秘的布达拉宫装扮一新,焕发无限魅力。
阳光撒满高原城镇
过去西藏历史上的宗(相当于县),只是在当地的山顶上建一个城堡,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市政建筑和设施可言。而今西藏各个县都建起新的街道、宾馆、商场、学校,县城里到处是农牧民盖的`新房。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5平方米。每个县城的所在地都成为一个个功能完备、繁荣兴旺的小城镇。
去年,笔者曾到阿里地区十分偏僻的普兰县,让我惊讶的是,在县城街上我发现了超市,宾馆里可以看到祖国各地几十个电视台的节目。尤其是看到刚刚放学的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纯真的笑容,我高兴极了。祖国内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真切地传到西藏,西藏终于跟上了祖国内地乃至世界的发展脚步。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 第13篇
我把这篇教材作这样处理,因为这篇教材虽为略读课文,但篇幅较长,语句含义深刻,文中出现许多值得推敲的四字词语。文章思想不仅具有对人心的鼓舞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这个问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语句读通顺,大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青藏铁路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p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区铁路。而且还知道了青藏铁路是西部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条铁路给西部人民带来了福音。这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教学重点是解决“铁路建设者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与“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这两个问题并且体会这些铁路建设者们的精神品质。难点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为何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我公开课执教的内容时。根据学校大力推行的“成功教学法”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实行“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提前一天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内容,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铁路建设者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3)你从上面两个问题中体会到了铁路建设者们身上具备哪些精神品质?
(4)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行理解感悟。
(5)“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为何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分别具有什么含义?
第二步进行“查学”环节,以自学时提出的5个问题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采取的措施是先找会的同学来说答案,然后老师相机进行板书,不会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掌握。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不会的。会的学生可不教,不会的学生一定要教会。并且当堂进行反馈,对后进生进行指名答问,如果后进生都掌握了,说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决解,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实效。这节课中的教学亮点在于学生自学比较成功,前面四个问题迎刃而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答问特别积极踊跃,声音响亮清晰,见解独到新颖。我本人今天的状态也比较好,能够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情,让“查学”与“量学”措施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在课堂上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在学生的感悟体会中揭示出铁路建设者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之后,我适时地播放了《天路》这首高亢而振奋人心的歌曲。教学效果让学生入情入境,让课堂教学最终达到了高潮。
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