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围绝经期保健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围绝经期保健范文(精选11篇)

围绝经期保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 共计120例围绝经期妇女在我院行健康检查, 依据保健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中, 患者的年龄为46~53岁, 平均年龄为 (49.3+0.8) 岁, 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为23例, 高中为27例, 大学为1例;观察组中, 患者的年龄为45~55岁, 平均年龄为 (49.5+0.5) 岁, 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为25例, 高中为26例, 大学为9例。两组基本资料如平均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两组均应用常规保健法, 主要包括常规健康宣教、定期体检等,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应用综合保健法, 其具体内容包括:

1.2.1 健康指导:指导研究对象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 要始终坚持高钙饮食, 同时也要注意适当地日晒;要制定规律的生活习惯, 每日进行适量的锻炼, 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饭后散步以及练太极拳等;要坚持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需要维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要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每日晚睡前需使用温开水清洁外阴。

1.2.2 心理疏导: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会伴有程度各异的焦虑、抑郁情绪, 因此, 要引导其正确地看待绝经这一自然现象, 告知其可以借助于调节神经内分泌或者适量补充雌激素等来有效地缓解围绝经期的症状和表现;引导其善于自我调节情绪, 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 使其情绪保持稳定。

1.2.3 药物干预:要加强用药指导, 为研究对象耐心地介绍雌激素的基本作用和正确使用方法, 重点为其讲解雌激素的适应证, 引导研究对象正确认识其禁忌证以及相应的不良反应;针对需要长期使用雌激素的研究对象, 要加强随访, 以及时地掌握其用药情况。

1.2.4 随访:为研究对象耐心地介绍围绝经期的常见疾病及其应对方法, 告知其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配合临床各项筛查工作;设立专门的健康咨询热线, 定期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 询问其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惑, 并要及时地做出解答和指导, 以全面地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使用焦虑自评量表[2]和抑郁自评量表[3]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 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低, 情况越好;使用ADL量表[4]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 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围绝经期, 女性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常见的近期症状主要包括:①月经紊乱。②血管舒缩症状。③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④精神神经症状。与此同时, 围绝经期妇女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远期症状, 主要包括:①骨质疏松。由于机体内的雌激素的含量逐渐减少, 所以其骨质的吸收速度会明显加快, 导致其机体的骨质的丢失速度不断加快, 并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且以椎体为多发部位[3]。②心血管疾病。由于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不断下降, 所以雄激素的生物活性便会出现显著增强现象, 致使围绝经期妇女容易成为动脉硬化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③泌尿生殖器官症状。围绝经期妇女多伴有泌尿生殖器官萎缩现象, 导致其出现程度各异的尿频或者尿痛症状, 也会对其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④皮肤变化。如前文所述, 围绝经期妇女的雌激素会逐渐减少, 致使皮肤胶原纤维也会出现丧失表现, 会加深皮肤皱纹, 同时也会导致色素沉着, 从而形成老年斑。

鉴于此, 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 借助于健康指导、心理疏导、药物干预以及随访等综合保健法, 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 在围绝经期的妇女中应用综合保健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的妇女保健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围绝经期的妇女, 依据保健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两组均行常规保健,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应用综合保健法。结果 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围绝经期的妇女中应用综合保健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覃远萍.浅议围绝经期的妇女保健[J].医药前沿, 2014, 4 (35) :369-370.

[2]李映群.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干预研究[J].现代养生B, 2014 (2) :249.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 第2篇

(成都大学医护学院 08本护2班)

[摘要] 本文通过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意义和现状,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

围绝经期是每个妇女都要经历的重要阶段,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围绝经期妇女所占人口比例数也越来越高,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已成为公众社会问题,受到了妇女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社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的发展。

1.围绝经期及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更年期”来形容卵巢功能的衰退和生殖功能的停止的过程。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委员会于1994年6月14日在日内瓦召开有关90年代绝经研究进展工作会议提出废除“更年期”术语,并推荐使用“围绝经期”一词。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也就是卵巢功能的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1次月经后一年。围绝经期是一个过渡的时期,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一般发生在45至55岁之间,平均持续4年,可以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以及绝经后期。由于社会、经济和地区的不同,个人身体、婚孕状况的差异,围绝经期到来的时间也有差异。围绝经期妇女通常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改变。在生理上的改变包括月经的改变、生殖道的改变、泌尿道的改变、心血管系统的改变、骨质疏松以及潮热、出汗等其他症状。在心理上的改变包括情绪的变化如焦虑心理反应、悲观心理、个人及行为改变和精神障碍如偏执状态、忧郁症等。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制度的实施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是以社区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为主要对象,以维护和促进围绝经期妇女健康为目的,以预防为主,以保健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防治结合,开展的一系列保健工作。

2.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意义

目前,我国妇女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0岁,50岁左右的绝经妇女还有1/3生命历程要在缺乏雌激素的情况下度过,据统计2000年我国50岁以上的妇女高达1.2亿,而2030年将达到2.8亿,由此看来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已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公众问题。妇女进入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迅速减退,雌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的下降以及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同时处于此阶段的妇女通常也是家庭的主要角色,加之一系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我国的围绝经期妇女大部分已回归社区,需要大量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就是强调在这个特定生命阶段内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水平,预防老年退化性疾病,维护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生命质量。这对其本人、家庭及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现状

当前,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我国已逐步建立健全的妇女保健机构,逐步形成完善的妇女保健网,以及开展的一系列宣传宣教活动,这些都有利于社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的发展。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围绝经期妇女普遍缺乏保健知识,妇科检查率、乳房自检率都仅在50%左右。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够、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还缺乏一定的重视等等,这些现状促使我们要重视围绝经期保健,从根本上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使她们能愉快地、健康地度过围绝经期,从而顺利进入到老年期。

4.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发展讨论

4.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水平,因此政府应加强重视,加大投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不但要在医疗护理人员的数量上予以保证,还应重视对社区医疗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加快发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学科,医疗护理人员通过自学、集中培训学习以及国内国外的相互交流学习来逐步提高围绝经期保健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目前由于职称晋升、经济效益等问题,仍使社区卫生医疗机构难以留住一些高学历医疗护理人员,造成人才流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医疗水平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将有技术、有能力的医护人才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作为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不但要求其要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知识技能于一身,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拥有爱心、责任心,甘于奉献,不断思考进步,才能满足当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硬件设施的建设,当前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设备还比较落后或缺乏,除了一般的妇科检查,还应引入像B超、宫颈活检、宫颈刮片、x线检查等医疗设备,这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只有加大改进社区妇女保健的医疗设备,才有利于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的开展。

4.2完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档案,加强健康管理

健康档案是记录与社区居民健康有关的文件资料,是掌握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基本工具,是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多数社区已建立健康档案,但部分健康档案还不规范,没有充分发挥实际作用。要发展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就要规范、科学的建立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档案,完整、准确、全面的反映其个人的健康状况。对于围绝经期这一特殊时期,要建立以预防为导向的周期性健康问题记录和以预防为导向的保健卡,针对围绝经期妇女健康危险因素设计定期体检的周期性健康检查表,以定期体检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同时做好保健记录。要有效利用健康档案,在建档后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有关内容,及时发现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对于无异常发现的一般人群和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如围绝经期妇女存在与宫颈癌、乳腺癌、围绝经期综合症等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分别管理其健康档案,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开展保健工作。4.3 促进围绝经期妇女坚持妇科病的普查和自我监测:

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由于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成为一些妇科病的高危人群。一方面,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妇科病普查,并希望社区医院免费或只收取少量费用。因而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对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方面的投入,从而促进围绝经期的妇女坚持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妇科病的普查,例如每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内分泌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血及尿常规的检查,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经济状况、个人隐私等因素会影响妇女是否到医院进行疾病的普查,所以作为围绝经期妇女自身学会进行定期自我监测和记录也是十分必要的。围绝经期妇女应掌握健康的标准和常见病的早期症状,提高自我监测能力,定期进行自我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疾病,及时治疗,维护健康。围绝经期妇女的自我监测内容包括:①健康的自我评定:WHO衡量健康的标准即五快(食、便、睡、说、走)和三良(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要经常以“五快三良”的标准来对照衡量;②定期测量体重和腰围③记录月经情况,以及时发现异常④常见妇科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和自查,如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尤其是潮热的症状,注意定期乳房的自查等。4.4健康教育是发展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因而健康教育在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一些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知识知晓情况不容乐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教育知识贫乏,这将严重的影响她们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对健康知识需求随着文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增加而不断提高。所以,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发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的关键。社区健康教育应根据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段、职业、文化层次等情况的不同,合理的采用多种形式:①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的医疗护理人员应针对围绝经妇女的生理改变、心理改变、饮食营养、生活习惯、运动方式等内容以讲课或讲座的形式对围绝经期妇女群体进行健康教育②开办培训班,在围绝经期妇女中普及围绝经期的常见妇科疾病防治知识,使其掌握定期进行自我监测的方法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里开设围绝经期保健社区医生咨询处,通过咨询针对围绝经期妇女的个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和保健宣传④利用社区已有的宣传栏或板报栏,有计划的定期更换健康保健内容以达到强化宣传目的。⑤发放宣传手册、或以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广泛宣传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知识,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意识。⑥社区还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如组织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群体参与唱歌、跳舞、太极、徒步或骑行活动等,此类活动有利于调节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⑦除了对围绝经期妇女本人进行健康教育外,对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家属也具备相关围绝经期的知识,了解围绝经期给女性带来的不适,谅解其出现急躁、发怒、焦虑、忧郁等消极情绪,避免发生冲突,并提供精神心理支持,帮助其渡过围绝经期。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完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档案,加强健康管理,促进围绝经期妇女坚持妇科常见疾病的普查和自我监测,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的措施来发展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增加广大围绝经期妇女的自我保健知识,降低其常见病的发生率,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从而使围绝经期妇女逐步平稳的过渡到老年期。

参考文献:

[1]吴建红.社区妇女保健的发展讨论[J].医学信息,2010,23(2)[2]邓成云。社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的探讨[J].临床分析与研究成果,(2009)020063-01 [3]候雯莅,李莉,宋瑞.围绝经期妇女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9.24(6):840.

[4]安力彬,张巍.围绝经期妇女护理保健研究[J]吉林医学,2008, 29(8): 641-643.[5]沈犁.围绝经期妇女的现存问题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09):221.[6]吴敏霞.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干预[J].甘肃中医。2005,18(5):3233 [7]江雪芳, 田丰莲, 赵庆国.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J].中国妇幼保健, 2005,20(6):667669.[8]王红霞,张会君.吕红梅.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医杂志(外科版),2005。20(18):66.

[9]李芳.周克艳 妇女保健专业学科进展综述[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 2004(9)[10]赵卫青, 张艳芳等.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的社区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 6(3): 403.[11]李云霞.白静 妇女对妇女保健最希望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调查报告[期刊论文]-中国妇幼保健 2001(1)[12]华嘉增.妇女更年期保健新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0,15(7);778—779 [13]谭建琴.苏丹青 现阶段妇女保健工作面临的困境及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妇幼保健2000(1)[14]江淑静,刘一霞.更年期保健与提高老龄妇女生活质量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1999,14(2):280—281.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的探讨 第3篇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意识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妇女保健指导,帮助她们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围绝经期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并最终减少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围绝经期;保健;健康意识;妇女

【中图分类号】R271.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63-01

ァ続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eri-menopausalwomen's health awareness, puts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on women's health care guide, to help them improve their self-health awareness, strengthen peri-menopausal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the prevention of common diseases and, ultimately, to reduce diseases.ァ綤ey words】: peri-menopausal; health care; health awareness; women

女性围绝经期即为由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段岁月,是妇女一生中的重要时期[1]。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围绝经期妇女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女性较多,如: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焦虑、抑郁、失眠等。但保健意识不强,多数人认为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是自然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自然而然就会消失,没有治疗的必要性。这可能就导致围绝经期症状日益加重,这对社会和家庭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1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意识现状

本文通过对广州黄陂医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妇科门诊接诊的围绝经妇女876例进行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发现,普遍缺乏保健知识,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知识知晓者在45%左右,妇科检查率65%左右,乳房自检率仅为30.8%。文化程度较高者优于文化程度低者。在本次调查中显示,3年以上无体检史者占28.65%,因此对一些疾病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意识不强、保健知识贫乏的现实,促使我们妇女保健工作者要把围绝经期保健知识作为重要内容来普及,从根本上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使她们能愉快地、健康地度过围绝经期。

2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重要意义

妇女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绝经后度过的。妇女进入围绝经期特别是在迫近绝经期的这段时期内,围绝经期妇女的卵巢功能迅速减退,雌激素水平明显波动及下降,体内睾丸酮失衡,血浆吲哚类物质含量变化,免疫功能下降,加之一系列社会、心理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妇女身心健康。因此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是强调在这个特定生命阶段内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保持妇女应达到的健康水平,以预防老年退化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这对本人、家庭及社会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指导

3.1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1.1合理营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惟一途径。研究表明[2]我国大多数妇女的饮食结构仍不够合理,特别是缺乏奶制品和豆类食品的摄入。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高盐、高脂饮食及肥胖有很大关系。钙摄入量较多的妇女绝经较晚;经常喝牛奶,摄入鱼、虾等胆固醇类较高的食物的妇女绝经晚[3],此可避免早绝经给女性健康带来的危害。因此,饮食安排应注意:①少食肥肉;②保证优质蛋白和钙质的摄入,如牛奶、豆制品;③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④常吃海带、紫菜、大蒜等以降血脂;⑤少油炸、低盐、少糖;⑥吃好早餐,定时定量,不吃零食;⑦勿吸烟、酗酒。

3.1.2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7~8h,避免睡得过晚。尤其对于心悸、失眠者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睡前避免喝浓茶、咖啡以及看紧张、刺激的小说或电视等[4]。充足的睡眠既能消除身心疲劳,又能提高免疫力。

3.1.3坚持适当的运动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练太极拳、参加舒缓的文娱活动,有利于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体内氧自由基的清除。但由于老年妇女体弱,生殖器韧带等支持组织松弛,易发生子宫脱垂、阴道脱垂等盆底脏器功能障碍,所以,应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或不适宜的体位。

3.1.4维持正常体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是一组互为因果的代谢综合征。国外有研究显示[5],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节食、行为改变等),有利于围绝经期妇女控制体重和治疗过度肥胖,其中最基本的是要进行有规律的身体活动。

3.1.5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要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

3.1.6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围绝经期妇女要保持规律和谐的性生活,但要注意避孕。和谐的性生活能够增进夫妻间的情爱,巩固婚姻关系,家庭和睦;有利于妇女的身心健康。要摒弃“绝经即绝育”的错误认识。出现性冷淡、性欲减退和性交疼痛应及时就医。

3.1.7维持心理平衡WHO用“三良”来定义精神健康[6],即“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注重劳逸结合,正确地对待各种矛盾冲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身体上出现的暂时性不适,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3.2学会进行定期自我监测和记录围绝经期妇女应掌握健康的标准和常见病的早期症状,提高自我监测能力,定期进行自我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疾病,及时矫治,维护健康。自我监测内容包括:①健康的自我评定:WHO衡量健康的标准即五快(食、便、睡、说、走)和三良,要经常以“五快三良”的标准来对照衡量;②记录月经卡:以及时发现异常;③定期测量体重和腰围;④常见妇科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和记录: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尤其是潮热发生情况,寻找诱因,以避免发生;⑤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乳房自查。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出现与社会因素、文化程度、个体心理素质、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因此,妇女保健工作者应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生理知识的详细介绍,帮助她们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自我的生理变化,做出自我调节以适应自然规律。指导她们要注意适当休息,营养均衡,多交朋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文娱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指导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顾虑,建

立和保持稳定的心理情绪,提高生存质量,从而逐步平稳过渡到老年期。

参考文献

[1]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9

[2]赵更力,王临虹,张文坤.围绝经期妇女饮食结构与更年期症状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162-164

[3]张淞文,王军华,周红,等.北京地区女性绝经年龄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北京医学,2002,24(3):177-180

[4]崔妫.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状的心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702-704

[5]Dubnov G,Brzezinski A,Berry EM. Weight control and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 after menopause: the role of physicalactivity[J].Maturitas,2003,44(2):89-101

[6]吴敏霞.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干预[J].甘肃中医,2005,18(5)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进展与对策 第4篇

1 围绝经期妇女主要症状

围绝经期(更年期)是每个妇女都必须经历的生理过渡时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时期。此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可始于40岁,历时10余年[1]。在这一时期,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轴功能失调,导致出现一系列病理症状,主要有月经紊乱,血管舒缩综合征和心血管系统症状,神经、精神症状,骨质疏松症,泌尿、生殖道的症状等方面。有调查显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中有77.6%出现过围绝经期症状,而就诊率仅为47.8%[2]。

1.1 月经紊乱

绝经前半数以上妇女会出现月经紊乱,多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延长或缩短,持续时间长或时间正常但经量增加,也可有经量减少等,如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导致贫血、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对异常子宫出血者,还需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1.2 血管舒缩综合征和心血管系统症状

雌激素缺乏主要导致血管舒缩综合征和各器官系统衰老性疾病。血管舒缩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潮热、出汗、心悸、眩晕等,特点是发作无规律,每次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如夜间发作,多从梦中惊醒,大汗淋漓,伴失眠和焦虑[3]。次日神志昏蒙、健忘,伴恶心、眩晕等不适感。各器官系统衰老性疾病,包括性征退化和性器萎缩,如外阴干枯、阴毛脱落、性欲减退、易发盆腔脏器脱垂,乳房萎缩、下垂等;皮肤粘膜干涸、多皱、毛发脱落等。

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的长期影响,血中甘油三酯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减少,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因素增多,心血管疾病易患风险增大[4]。

1.3 神经、精神症状

围绝经期妇女常有焦虑、抑郁、激动等精神症状,多表现为喜怒无常、脾气暴躁、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据王红霞对205名围绝经期妇女的调查显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6.34%,明显高于常模(P<0.05)[5]。本组症状临床也较典型,但症状是多变的,而且没有特异性,往往不被家人理解,常导致家庭纠纷,应给予特别注意。

1.4 骨质疏松症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丢失率急速增加,骨质生成相对减慢,导致骨质丢失而疏松,骨骼压缩使体格变小,这将会明显增加骨折的机率。侯雯莅对998名围绝经期妇女现状调查显示,围绝经期妇女低骨量发生率为58.9%[6]。据统计,有25%-44%的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而且常见的骨折发生部位有脊柱、髋骨、前臂的远端[7]。

1.5 泌尿、生殖道的症状

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皱襞消失、分泌物减少、性交疼痛,外阴皮肤干皱,易出现老年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又因女性泌尿生殖系特殊的生理结构,泌尿道pH值升高,细菌繁殖增多,且阴道萎缩对泌尿道也会产生影响,可以导致逼尿肌激惹、尿急、尿失禁和泌尿道感染频率的增高[7]。

2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进展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制度的实施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全科团队为社区内人群的健康提供全方位的卫生服务,开展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和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等[8]。随着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预防保健服务已逐渐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管理,近年来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也取得显著进展。

2.1 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增多

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定期组织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听取专题讲座,介绍妇女围绝经期生理变化,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使其尽早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处于怎样的状态,该采取哪些措施去应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麻烦。

比如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怀着宽广的胸怀看待事物,保持心情愉快,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如老年舞蹈、秧歌等。对于刚从工作岗位离开的女性,要特别给予指导,嘱其有规律,四季养生之道对任何阶段的人都是适宜的[9]。

2.2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以往社区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妇女保健队伍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社区需要。近几年,随着大量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临床毕业生走进社区,使社区保健的作用才真正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妇女保健医疗设备也得以改进。现在,对妇女的保健不仅是一般妇科检查,像B超、宫颈刮片、宫颈活检、X线检查等设备也已走进部分社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3 药物治疗先进

激素替代疗法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 能有效缓解潮热、盗汗,减轻泌尿生殖器官萎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能有效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并有延缓衰老的作用[10]。但有研究表明短期 (1~2年) 应用HRT是缓解绝经期严重症状的最有效治疗,如果长期应用HRT仍有一定风险性。2003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已提出了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11]。

临床较提倡围绝经期的辅助治疗。包括补充钙剂与VitD,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大豆卵磷脂、植物固醇有利于血脂代谢,有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12,13]。可以长期饮用豆浆,食用豆腐、豆芽等豆制品[14]。

现在运用植物雌激素治疗围绝经期是一较新课题。如利用中医药来治疗围绝经期的各种症状,像滋阴补肾、补肾健脾化瘀、疏肝健脾、潜阳重镇,尤其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取得显著进展。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疗效显著,方法独特,具体治法有辩证施治、单方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及按摩疗法等,无副作用,较为理想[15]。

3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对策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已取得相当进展,但仍有三方面期待改进。

3.1 进一步完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档案,加强健康管理

现在虽然多数社区已建立健康档案,但部分档案尚不规范,且未充分发挥其实际效用。应统一、科学、规范的建立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档案,完善其使用和管理制度。健康档案是载体,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以及传染病报告、医院电子病例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起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可根据"社区更年期妇女健康管理流程图[16]"的要求,对本社区的围绝经期妇女根据其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方式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完善填写妇女健康检查表和健康评估表,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类,无异常发现的一般人群进入常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管理;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如健康评估中存在与乳腺癌、宫颈癌、更年期抑郁或焦虑情绪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制定健康促进方案,并注意加强随访及必要时的转诊。

3.2 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部分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不是很强,出现症状后就诊率也不高。应注意培养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要注意劳逸结合,正确地对待各种矛盾冲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身体上出现的暂时性不适,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如谈心开导、讲解答疑,或以暗示和移情的方式帮助其疏导心理,以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形成"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要加强围绝经期生理知识及相关症状、疾病的宣教,加强生活起居的调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营养,适度式进一步普及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知识,让她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围绝经期的概念,认识出现症状的原因及其可治疗性和自愈性,最终目的是使广大妇女意识到围绝经期保健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顺利平稳度过围绝经期,并为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3.3 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加强

社区预防保健极大提高了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国家应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对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重要作用。而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就必须加强社区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目前国家已逐渐投入了较多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上,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人才流动的政策导向、职称晋升、经济效益等问题,仍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将一些高学历医务人员留住,造成人才流失,很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医疗水平的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完善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卫生部门做好全科医师的技术职务评定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才选拔上要不拘一格,打破地域所有、单位所有、人事隶属、户籍归属等观念,将有技术、有医德的医护人员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同时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意识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待遇,有效保证社区医务人员的应得利益,避免高学历、有经验的医生流失,以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围绝经期妇女多数刚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又要面对生理的转变,因此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社区保健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让她们的保健不再是无人问津的死角,对她们及时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保健指导,并有效改进社区保健制度,围绝经期妇女能够得到更加经济、方便、有效的保健服务,顺利度过人生的过度期。

摘要:近年对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措施有了较大进步, 主要表现在社区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逐渐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医疗仪器显著增多, 社区大量开展预防、保健等健康教育活动以及药物治疗已较先进等方面。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建立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档案, 加强其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及待遇, 以利于社区保健的发展。

妇女经期保健知识 第5篇

女性来月经是一种 正常的生理现象,了解的人都不会大惊小怪,多注意一些这方面的生活小常识对付它。在月经期中,有些女性可以毫无症状,而有部分女性则会有以下一些症状,如感到局部或全身的不舒服、精神不振、容易疲倦、乳房发胀、消化不良、便秘、腰酸或小腹胀等,有时情绪也容易激动。与此同时,身体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月经期受内分泌的影响,大脑兴奋性降低,影响了代谢和神经调节功能,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其次,由于经期盆腔充血,子宫内膜脱落时宫腔形成一些伤口;平时紧闭的宫口,经期稍张开,病菌易进入。阴道酸度被月经血冲淡,不利消灭病菌,而月经血又可促使病菌生长繁殖,阴道、宫颈作为一道抗细菌感染的天然屏障作用被减少,此时的生殖器官比平时容易感染发炎。所以月经期间,妇女应比平时更加注意保持外阴卫生,以免引起外阴、阴道、尿道的炎症。

因此,月经期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① 注意经期卫生:经期要保持外阴清洁,准备专用的盆,每晚用干净的温水洗外阴部,不要和别人互相串换借用,以免通过盆传染疾病。不要用洗过脸或脚的水来洗阴部,更不要几个人共用一盆洗;经期中的洗浴,应是淋浴为好,不洗盆浴或坐浴。卫生巾、纸要柔软清洁,最好使用正规渠道进货的卫生纸、卫生巾及垫,内裤要勤换、勤洗,洗后用开水烫一下,以减少细菌的感染及血垢对外阴及大腿内侧的刺激,并在太阳下晾晒。大便后要从前向后擦拭,以免将赃物带入阴道,引起炎症。

② 饮食需营养:月经期因经血的耗散,更需充足的营养,多吃富含高蛋白、高热量、大量维生素的食品;饮食宜清淡少刺激,软和,易于消化;不过食生冷及辛辣香燥伤津的食物。要多喝开水,多吃水果、蔬菜。

③ 月经期的禁忌:月经期女性体质较弱,过冷过热的刺激,以及外界细菌入侵都易影响正常的行经。故月经期应防止高温日晒、风寒雨淋;经期注意不要涉水游泳或用冷水洗浴、洗头、洗脚,或久坐冷地等;月经时,防御病菌的能力减弱。因此,妇女在行经期间应禁止房事,防止感染。

④ 调节控制情绪:中医学认为,情绪异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而精神情绪的突然变化对月经的影响尤为明显。故月经期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过于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以防月经不调。

⑤ 劳逸结合:月经期可照旧工作、学习,以及进行一般的体力劳动,这样可保证盆腔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腰背酸痛及下腹不适,剧烈、繁重的脑力及体力劳动,会导致盆腔过度充血,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腹痛腰酸等,故应该避免;要保证充足睡眠,以保持充沛精力。

⑥ 坚持建立月经卡,正确地记录每次月经开始的日期、持续的时间以及月经期内所发生的其他变化。以便于了解自己的月经是否规律,有否异常情况(如怀孕、流产)发生,有利于监测自身的变化及防治各种妇科疾病。

经期饮食注意点 :

1、月经期应吃清淡、味平富含营养的物质,不宜吃刺激性强的辛辣食物,也不宜抽烟、喝酒,以免刺激血管扩张,引起月经提前和经量过多。

2、月经期应吃新鲜、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吃生、冷、难以消化的食物。因月经期如吃生冷食物,一则有碍消化,二则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经血运行不畅,造成经血过少,甚至出现痛经、闭经等。

3、月经期还应多吃些润肠通便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花生仁、核桃仁,芝麻仁及油、蜂蜜等,同时也应多喝水,以帮助消化,使大便通畅。因为月经期易出现大便干结不通,以致引起盆腔和下半身充血。

卫生巾的更换: 经血中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易成为细菌大肆滋生的„培养基‟,所以,卫生巾一定要勤快地更换。

有两种错误的做法: 一 是使用了吸收力强、保护功能好的卫生巾,就以为长时间使用同一片卫生巾也没有关系;二 是在经血量少的时候忘记更换。

有一个调查:日本女人在月经期间平均每天更换6次,而中国女人为3次。同为亚洲人种,体质应无太大的差异,而中国女人因使用宫内节育环的比例高,整体经期流量还应更大才是。

在使用卫生巾时切记:

1、每两小时更换一次(普通卫生巾连续使用两小时后,表层细菌总数可达每平方厘米107个,卫生巾在此期间的二次污染严重侵害女性健康。);

2、慎用药物卫生巾,以防过敏;

3、拆开卫生巾前务必洗手;推荐食物: 1.红糖姜汤 2.紫米红豆汤 3.生姜水泡脚

女性经期也不可捶打腰和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不少妇女,在月经来潮前后,常有腰酸背痛,于是采用捶打腰背等方法,来缓解腰背酸痛,其实这种捶打腰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妇女在月经期间,由于盆腔充血,会使人感到轻微不适,如腰酸、小腿或下腹部发胀、乳房胀痛、大小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等。也有部分妇女还伴有倦怠、嗜睡、面部浮肿、情绪不稳定、脾气急躁等全身症状,这些都是经期正常生理现象,一般无需治疗。

然而,此时如果人为地随意用力捶打腰背,往往会加剧腰背酸痛。这是因为捶打腰背后,会使盆腔更加充血和血流加快,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反而使腰酸背痛更加严重。同时,由于妇女在月经期全身和局部的抵抗力降低,不利于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后创面的修复愈合,也容易引起感染而患急、慢性妇科疾病。

由此可见,妇女经期莫捶腰,否则不利经期身心健康。其它要注意的经期生活小常识窍门: 女性经期腹泻饮食注意,女性性在月经来潮前后或期间,都会出现大便偏稀,甚至腹泻的情况,且伴有小腹疼痛,吃什么药都不管用。但只要月经一结束,腹泻就会自然好转。这种情况称为经行泄泻。

治疗经行泄泻,应以健脾止泻为主,调经为辅。脾虚为主者可服用健脾丸或参苓白术丸;肝郁型者可服用痛泻药方;肾虚者需服用四神丸,同时配以一些食疗的方子,在经前期食用。体质偏寒的人,可用生姜5片、红糖30克,水煎后,分2次服用,持续3天;脾虚泄泻者可用白扁豆60克、红枣60克、黑糯米适量,煮粥;肾虚者可用淮山药50克、糯米适量,煮粥食用。

对绝大多数女性来说,每个月“好朋友”到来时,都会有抵抗力下降,情绪波动,食欲差,腰酸,容易疲劳等症状,而月经过多的女性,每次月经都会使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浆蛋白、钾、铁、钙、镁等流失。因此,在此期间,更应该注意饮食的调节,为身体补充充足营养,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量食用一 些食物。

含咖啡因的饮料 咖啡因会使乳房胀痛,引起焦虑、易怒、情绪不稳,同时消耗体内储存的维生素B,破坏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

乳酪类食物 乳酪是痛经的祸源。牛奶、起司、奶油、酵母乳、鸡蛋等食物会破坏镁的吸收,引起痛经。

糖 糖会消耗身体内维生素B与矿物质,并使人的肠胃更爱吃糖类食物。

酒 酒会消耗身体内维生素B与矿物质,过多的酒会破坏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及产生过多的动情激素。

高脂食品 牛、猪与羊肉是高脂食品,食用过多会大量消耗体内矿物质。

如何防治围绝经期潮热 第6篇

我今年50岁,月经一直比较正常。最近几个月,我在经期常会出现面颈部突然发红、全身发热、继而出汗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会持续半分钟左右,偶尔也可持续3~5分钟,每日会发生数次,夜间此症状会更加明显。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我正处于围绝经期,而潮热是围绝经期妇女经常出现的一种症状。请问,围绝经期潮热是什么样的病症,应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

河北 吴裕花

吴裕花读者:

女性在围绝经期(过去也叫更年期)可出现卵巢功能减退、体内雌激素减少的情况。此时,女性体内的血管调节系统可因植物神经的抑制功能减弱而出现紊乱,血管可发生不稳定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使机体出现阵发性的发热和出汗,这就是围绝经期潮热。该症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那么,女性应如何防治围绝经期潮热呢?

1.调整饮食:摄入适量的大豆蛋白有助于缓解围绝经期潮热。因此围绝经期妇女可多吃一些大豆及豆制品,同时应避免喝过热的饮料或吃刺激性的食物。

2.安排好个人生活:围绝经期女性的日常生活要有节奏,作息要有规律,并应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可减少潮热症状的发作。

3.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出现激动、焦虑不安的情绪可有效地减少围绝经期潮热的发作次数,并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围绝经期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经常调适自己的心情,保持稳定的情绪。

此外,围绝经期妇女若出现了较严重的潮热、出汗症状,还可考虑适当地服用调节自主神经的药物,如可同时服用谷维素(每次服用10~20毫克,每日服3次)和维生素B1(每次服用10毫克,每日服3次)进行治疗。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等中成药也有缓解女性围绝经期潮热症状的功效,该症患者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养生保健浅探 第7篇

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完全停止其内分泌功能的变更时期称为围绝经期, 又叫更年期, 是指从接近绝经与出现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 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围绝经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 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大部分妇女可表现为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引起的症状, 如月经改变、汗出、潮热、面部烘热、阴道干涩、抑郁、情绪不稳、烦躁、失眠、头痛和血压波动等, 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在这一时期积极进行适当的养生保健, 能有效缓解或解除这些症状, 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1 现况及指导需求

罗永玉[1]采用Kupperman评分法调查杭州市区企业宿舍46~55岁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率, 结果发现其平均绝经年龄为51~61岁, Kupperman评分在15分以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达49%。赵晓萍[2]采用问卷调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妇科检查、超声检查, 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妇科健康状况普查, 发现妇科患病前三位的是阴道炎、宫颈糜烂、子宫肌瘤, 围绝经期症状前三位是骨关节痛、疲乏、失眠。马素慧[3]调查认为围绝经期症状主要有失眠、焦躁、忧郁、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头晕、疲倦乏力、肌肉骨关节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 与有慢性疾病、工作压力大、从事脑力劳动、睡眠质量差、月经紊乱、不经常锻炼、遇到困难闷在心里、性格内向、伴侣有慢性病、婚姻质量差等影响因素有关。侯敏[4]认为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较普通中年女性差, 职业、受教育程度、抑郁、焦虑和睡眠质量为其主要影响因素。肖秀梅[5]调查发现对围绝经期知识有所了解的围绝经期妇女仅占总人数的47.55%, 希望得到围绝经期知识指导的围绝经期妇女占58.05%, 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 知晓率低, 接受治疗率低, 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及服务的需求高。张钰华[6]亦认为围绝经妇女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应加强围绝经妇女健康保健的宣传力度, 提高其认知, 促进她们身心健康。

可见,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 症状多较明显, 对妇女身心健康影响较大,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而其认知又不足, 对相应的养生保健有迫切的需求。

2 养生保健措施

2.1 稳定情绪

围绝经期妇女在社会家庭的地位决定了该年龄段承受着一生中最大的心理压力;对围绝经期生理卫生知识的缺乏, 是的许多妇女对于围绝经期的变化过于紧张、敏感, 造成反应加重或主观放大。对此应加大宣传教育, 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7], 促使围绝经期妇女正确理解这一生理过程, 正确认识疾病的表现和各种功能性不适的感觉, 解除顾虑, 尽量免除或减少应激因素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提高自身修养和心理素质, 树立自身价值观, 掌握对情绪的自控能力, 面对工作压力和生理变化使自己的情绪坚强饱满, 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心理,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促进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 减缓围绝经期的心理变化过程, 平稳过渡到健康而充满活力的生活中去;加强社会交往, 培养广泛兴趣、陶冶情操, 转移注意力[8], 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家庭、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

可使用色彩疗法, 使患者处于冷色环境中;可在室内放置具有解郁作用的鲜花, 必要时采用暗示和行为疗法;娱乐疗法以欣赏音乐、观赏书画等静态娱乐活动为主;可根据五情相胜, 即怒胜思, 思胜恐, 恐胜喜, 喜胜悲忧, 悲忧胜怒的原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如患者处于悲伤状态, 可以想办法给患者一些喜乐的消息或娱乐节目。

2.2 定期体检

妇女围绝经期由于性激素水平下降的变化, 对于代谢、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等都会有较大的影响。雌激素水平低下, 常出现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下降等血脂代谢紊乱, 从而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 甚则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此期也是妇科肿瘤的好发年龄, 应注意乳房、少腹部的肿块以及绝经后的阴道出血。因此, 定期体检对及早发现这些病变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每年普查1次, 内容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肺肾功能、骨密度、乳腺和妇科等方面。围绝经期妇女应掌握健康的标准和某些常见病的临床表现, 及时预防, 提高自我检测水平。

2.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围绝经期妇女要经常保持心情轻松愉快,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劳逸适度, 饮食起居规律。围绝经期, 尤其是55~60岁妇女, 因为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睡眠质量较差, 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其睡眠质量[9]。睡前20~30min散步或适当的体力劳动可帮助睡眠, 保持稳定的睡前情绪, 避免饮咖啡和浓茶等。睡前用温水洗脚, 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缓慢扩张足部血管, 增加血流, 减少头部血供, 降低大脑皮质兴奋性, 从而起到催眠作用。雌激素低下导致生殖器萎缩, 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 阴道酸度下降, 分泌物及乳酸杆菌减少, 从而丧失正常的防御能力, 导致阴道炎和泌尿系感染等, 因此保持外阴清洁具有重要意义。每天宜用温开水而不用刺激性洗涤用品清洗, 穿宽松棉织制品内裤, 忌搔抓。和谐性生活能促进妇女的垂体-下丘脑调节和卵巢功能, 能增强人们的自信和延缓衰老。围绝经期妇女宜学习性保健知识, 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坚持每日做提肛锻炼, 保持有规律的性生活。对于性生活改变甚至于性功能障碍者, 宜加强心理疏导及咨询, 鼓励患者保持正常的心态, 积极和患者配偶交流与沟通, 取得对方的关心与理解。

2.4 适当运动

适度运动能改善身体机能, 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调节内分泌激素, 防治骨质疏松、各种心脑血管病, 延缓衰老。围绝经期妇女的体脂明显增加, 容易发胖, 导致体内糖、脂质代谢紊乱, 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控制体重主要是针对脂肪, 较长时间的低强度有氧运动, 如慢跑、步行、跳舞、游泳、骑车等最有利于脂肪的消耗。有氧运动控制心率在135次/分左右, 运动全身时间约30min, 局部时间约25min, 以配合音乐的有氧健身操运动为佳。在低强度有氧运动的同时, 还要适当加强肌肉的力量练习, 将有利于体内糖和脂质代谢的促进。肌力增强, 提高身体密度, 将有利于长久地保持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中国的传统保健术, 如太极拳、太极剑、长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都能有效调节围绝经期妇女的各方面症状和内分泌, 如研究表明八段锦可缓解围绝经期躯体症状, 改善围绝经期抑郁, 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10]。

2.5 药物保健

病情较轻患者可服用谷维素, 必要时辅用复合维生素E和维生素B等, 可有效缓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出现的症状。而对于中、重症患者, 适量地补充性激素能改善临床症状, 改善心理状态, 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注意在应用药物的同时, 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清楚药物的主要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后的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选用合适剂型、最低有效剂量、个体化, 同时监测疗效 (症状、血雌二醇等) 及安全性 (血压、子宫内膜厚度、阴道出血情况、有无新发疾病) , 增加钙剂的补充。也可根据传统医学辨证论治, 口服中药或中成药。如患者有高脂血症者, 可嘱服消脂茶:荷叶9g, 绞股蓝12g, 生山楂15g。将这3味药放入一个较大的能密封的水杯, 倒入适量的开水, 密封10min后待温服, 1次/日, 随时泡水代茶。为了增加冠脉的血流量和心肌耐缺氧能力, 可以嘱患者将丹参50g、水蛭10g、三七50g等3味药混合粉碎成细末, 每次3g用温水冲服, 2/日。这些方法安全无毒, 简便验廉。

2.6 饮食保健

补充钙质, 补充雌激素和饮食营养清淡, 是围绝经期妇女的膳食原则。经常食用豆类制品, 因为含植物雌激素较多, 故血管舒缩和生殖器萎缩症状的发生率将明显降低, 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将下降。奶制品是较好的钙源, 宜常服。由于月经不规则, 容易引起贫血, 可选食鸡蛋、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以及油菜、菠菜、桃、橘、西红柿等绿叶蔬菜和水果。血压偏高者, 可食用各种粗粮、香菇、芹菜、苹果、山楂、酸枣仁、桑葚、绿茶等。低盐低脂, 戒烟限酒, 不食咖啡、浓茶、胡椒等刺激性食品。如用于阴虚潮热的药膳:清蒸杞甲鱼, 甲鱼1只, 枸杞子15g。先将甲鱼去内脏洗干净, 再将枸杞子放入甲鱼腹内, 加少许葱、姜、盐、糖, 放锅上清蒸, 待熟后食肉饮汤。再如用于阴虚心烦失眠的药膳:鲜百合汤, 鲜百合50g, 枣仁15g。先将百合用清水浸一昼夜, 枣仁水煎去渣取汁, 将百合煮熟, 连枣仁汤一起服用。

参考文献

[1]罗永玉, 王小华.杭州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 :141-142.

[2]赵晓萍, 周健.围绝经期妇女症状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7) :259-260.

[3]马素慧, 窦娜, 陈长香, 等.社区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8) :970-971.

[4]侯敏, 唐茂芹.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3) :379-384.

[5]肖秀梅, 周艳萍, 容红, 等.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36) :5437-5438.

[6]张钰华, 唐桂兰, 李金兰.湘西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需求调查[J].吉林医学, 2010, 31 (34) :6275-6276.

[7]陈玉荣, 刘春丽, 苏俊峰.社区围绝经期女性心理问题及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20) :76-77.

[8]张芳蝶.围绝经期妇女不良心理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A) :109-110.

[9]毛雪锋, 邵璐, 赵鑫, 等.宁波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40 (1) :85-89.

围绝经期保健 第8篇

1 围绝经期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1.1 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雌激素缺乏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此外,钙调节激素分泌失调可致使骨代谢紊乱。人体有三种钙调节激素,即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PTH)及1,25(OH)2D3。CT可降低骨转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该激素在绝经后明显降低,导致骨吸收增强;PTH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使骨代谢活跃,促进骨吸收。这些内分泌激素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骨质疏松的发病率。

1.2 饮食结构不合理

低钙摄入是一个全球性的营养问题,居骨质疏松症诸膳食危险因素首位。据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的资料报道,75%成人的钙摄入量不足以维持其骨量,中国人钙的摄入量仅为需要量的半数。钙补充不足导致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促使溶骨增加[3]。同时,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量均对钙的平衡和骨钙含量起负性调节作用。维生素K缺乏可影响骨钙素的羧化,未羧化的骨钙素的升高,可加速骨量丢失,易致骨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4],粗粮摄入量≥100 g/d亦是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这可能与粗粮富含非水溶性纤维,摄入过多不利于肠钙吸收有关。

1.3 生活方式的影响

吸烟易诱发该病。随着年龄增长,户外活动及日照减少,导致维生素D合成降低,肠道钙磷吸收下降,使骨形成及骨矿化降低,从而增加了发病风险。

1.4 对疾病预防的认识与行动力不足

绝大部分围绝经期妇女缺乏骨质疏松预防知识,且相关健康行为方面较差,如:没有日常饮用牛奶的习惯等,导致一级预防落实不理想,提高了发病率。

2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2.1 饮食指导

鼓励围绝经期妇女摄入高钙的食物,如:豆浆、牛奶及其制品等,经常食用牛奶、吃豆制品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明显低于不食用者[5]。推荐摄入适量蛋白质,并尽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类、瘦肉、芝麻等。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并注意不要同时摄入含钙食物,以免影响钙的吸收。此外,应减少酒和咖啡的饮用。

2.2 运动指导

鼓励进行足量的户外活动,以改善下肢肌力、增加肌肉与骨的强度、刺激骨形成[6]。根据个人情况,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建议每周进行3~5次的有氧运动,每次0.5~1 h,长期坚持能有效提升女性的雌激素与骨密度,对骨折的预防有显著作用。适当加强日光照射,有利于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改善平衡失调,降低跌倒摔伤的风险与骨折的发生率,但应注意避免暴晒等造成皮肤损伤。

2.3 用药指导

2.3.1 西药

补充钙剂是较安全方便的预防方法,合理服用含钙量高、体内易溶解、接近中性、安全无毒、生物利用度高、价廉等理想的钙剂,建议使用碳酸钙[7];或选用国产依替磷酸二钠片(HEBP)及钙制剂(天九肾骨胶囊),对围绝经期妇女预防钙丢失而导致的骨质疏松有较好的疗效[8]。口服钙剂应在餐后1~1.5 h,多饮水,防止泌尿系结石。激素替代疗法能够从病因上进行有效预防,尽量选择天然雌激素,以增加体内性激素水平,减少骨吸收,但应明确用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以及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不可随意停服、漏服、增减量,避免盲目用药,要遵循个体化原则。绝经早期的妇女进行短期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可以长期预防骨质疏松[3]。使用激素者,要定期进行妇科、乳腺检查,反复阴道出血应适当减量甚至停药[1]。

2.3.2 中药

中药预防治疗具有整体调理且不良反应小的优势。如运用古方,服用二至丸6月后,可明显增高雌二醇(E2)、骨密度(BMD)水平;或选择固定成方,如:仙灵骨葆胶囊、成药龙牡壮骨颗粒等可有效增加骨密度,升高围绝经期妇女的性激素水平及骨钙素,前者的疗效更显著[9]。

2.4 健康教育

针对围绝经期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群,开展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与综合治理。有研究报道[10],进行疾病预防的认知干预,可纠正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疾病预防观念,提升健康信念和提高预防保健行为,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3 结语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代谢病之一,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进行预防与保健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合理摄入高钙、高维生素、适量优质蛋白的食物,调整饮食结构不仅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也是预防此病的基础,应得到重视与推广。其次,适量户外活动与日照,促进维生素D与钙的合成、吸收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举措。必要时,遵医嘱正确服用性激素、钙剂以及中药等预防性药物,尽量以最小的用量达到较显著的预防疾病的作用。最后,要积极树立健康信念,提高预防保健行为的落实率,以真正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摘要:为降低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高绝经期妇女晚年的生活质量水平,该文在查阅各文献的基础上,对围绝经期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雌激素降低、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从饮食、运动、用药以及中西药预防与保健指导进行一定的综述。同时强调要加强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注重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疾病健康宣教,提高其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帮助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积极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保健指导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14-619.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1-273.

[3]王一云.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B8):298.

[4]李宁,黄振武,梅菊红,等.饮食因素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82-183.

[5]谭晓燕.珠海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海南医学,2007,18(8):21.

[6]张艳莉,郑永梅,孙丽君,等.骨质疏松症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29):2670-2671.

[7]刘晓芳,许良智.补充钙剂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9(1):37-41.

[8]高巍,张雪莲,张颖杰.依磷防治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01(5):336-337.

[9]晁洁,卢苏.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中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3):210-212.

围绝经期保健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通过妇科病普查收集到宝安区西乡、松岗、福永街道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共60例,年龄42~58岁,平均年龄(48.1±5.6)岁,其中无明显的器质性疾病56例,具有子宫卵巢切除病史2例,伴有高血压2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保健指导干预,内容包括:(1)心理指导。我们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围绝经期的相关生理特征,让其了解该症的原因、性质及特点,从而解除患者心中的顾虑。同时,了解患者的患病情况、家庭、文化、生活环境及人际关系等背景,从而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并积极争取家属的帮助与支持,要求家属给患者更多的理解、体谅、安慰、关心和接纳。心理学家指出悲伤若不经眼泪排除,必将会导致内脏“哭泣”而损害内脏器官,指导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采取合理方式进行宣泄(如倾诉、大哭、购物、运动等),不让悲伤、抑郁或怒气积于胸中,必要时可在倾诉过程中大哭一场,在倾诉中获得亲友与医师的安慰,使患者的心情慢慢恢复平静[2]。(2)兴趣培养法: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感兴趣的事情,如运动、旅游、聊天、料理家务、种花、养护宠物,、做义工等,合理分配体力和脑力运动。(3)提高健康水平:合理膳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坚持锻炼;适量添加钙、维生素D、谷维素等。(4)用药指导。2004年北美停经医学会指出补充激素是治疗中、重度更年期症状最有效的方式[3]。医护人员严格地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选取最低有效剂量、个体化、合适剂型,并监测临床疗效(如症状、血雌二醇等)和安全性(如血压、阴道出血情况、子宫内膜厚度、是否新发疾病)。依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当的药物和用药途径,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保证药物疗效。亦可运用传统中医学进行辩证治疗,采取口服中药或中成药治疗,临床效果均较好。(5)卫生指导。防止各种慢性病出现,指导患者勤洗澡与换衣。更年期妇女由于其雌激素水平低下,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降低,生殖器官萎缩,阴道酸性降低,分泌物与乳酸杆菌降低,故丧失了正常防御功能,容易诱发阴道炎或泌尿系感染,因此患者应保持外阴的清洁。患者可每天采用温开水清洗,切勿使用刺激性的洗涤用品进行冲洗,禁搔抓,且穿宽松棉织制内裤为宜。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

1.3 评价标准

按照具体情况,采用改良的Green更年期量表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症状评分包括:(1)身体症状:头晕,呼吸困难,头部或身体有膨胀感,肌肉、骨骼疼痛,局部刺痛或麻木;(2)血管症状:夜汗、潮热;(3)焦虑症状:紧张,心跳加速,激动不安,难以睡眠或集中注意力;(4)抑郁症状:抑郁或不高兴,疲乏无力,对大多事物失去兴趣,易哭泣或发脾气;(5)对性事缺乏兴趣。症状评分:0分为没有,1分为有时,2分为经常,3分为持续。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指导前后两组患者的Green更年期量表评分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保健指导前两组患者的Green更年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指导后实验组患者的Green更年期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系一个全身性各系统、各器官逐渐从生理状态发展至病理生理状态的演变,其可能有其他的疾病参与,故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一个复杂、不易查明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其需要多方面的观察与关心,耐心做好生理及心理上的指导工作[4,5]。本研究结果显示,保健指导前两组患者的Green更年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保健指导后实验组患者的Green更年期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环境等方面改变,采取全面、合理的保健指导与健康教育,可以使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体征均获得改善及控制,避免了许多不良的心理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保健意识与常识,减少其他围绝经期中常见妇女疾病的出现,获得了确切的临床效果,故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保健指导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通过妇科病普查收集到宝安区西乡、松岗、福永街道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保健指导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结果 保健指导前两组患者的Green更年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保健指导后实验组患者的Green更年期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面、合理的保健指导可以使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体征获得改善及控制,获得了确切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保健指导,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

参考文献

[1]芮景,沈敏祥,史良会.全科医师实用手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2-194.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4-1156.

[3]周辉政.更年期女性健康事典[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0-112.

[4]何仲.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43-145.

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干预初探 第10篇

1 围绝经期妇女出现异常心理的原因

1.1 生理因素

(1) 一般情况月经不规则或闭经, 生殖器官萎缩, 阴道黏膜变薄, 分泌物减少, 性功能减退, 尿道括约肌松弛, 常有尿失禁, 反复发作的膀胱炎症状。另有代谢障碍, 表现为脂肪堆积、骨质疏松。 (2)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致潮热、出汗, 面部和颈胸部皮肤阵阵发红, 伴有烘热, 继之出汗。精神过敏、情绪不稳定, 表现忧郁伤感、情绪不宁、性急、烦躁、易怒、多疑、思想不集中, 不能自我控制, 与家人或周围的人不协调, 尤其是遇事不如意时表现更为突出。

1.2 社会心理原因

虽然围绝经期妇女在各方面趋于成熟稳定, 但与此同时又将面临子女成年离开自己;年迈父母需要照顾或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职业妇女还要升迁、退休等问题。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在围绝经期心理变化较大的大多是那些生儿育女过程中付出很大精力或平时工作当中压力较大的妇女;英国学者也认为:除绝经较早的妇女易患心理抑郁外, 其家庭环境和工作压力与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2 干预措施

2.1 正确认识疾病, 稳定情绪

处在围绝经期的妇女应特别注意心理卫生保健,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更年期妇女对这一生理过程的正确理解, 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正确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和各种功能不适的感觉, 尽量减少或免除应激因素对躯体健康的影响[1]。

2.2 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健康心理的神经内分泌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周期的必然过程, 由于雌激素的减少, 生理平衡发生剧变, 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和失去弹性润泽等的更年期综合征, 但并不是所有的妇女在围绝经期都发生此类综合征。根据北京地区围绝经期抑郁症状调查结果表明, 只有3.65%的更年期妇女发生较严重的精神症状, 有36.5%的更年期妇女只是出现轻微的心理情绪波动[2]。现代医学对情绪影响生理归纳成4个方面: (1) 直接影响神经系统; (2) 影响免疫功能; (3) 影响内分泌功能; (4) 引起神经生理的变化。所有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与围绝经期所引起的综合征有关。所以必须提高心理素质和修养, 学会对情绪的自控能力, 树立自身价值观, 面对生理变化和工作压力使自己的情绪坚强饱满, 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愉悦的心情, 以促进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减缓更年期的生理变化过程, 平衡过度到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当中去。

2.3 培养广泛兴趣、陶冶情操

生活规律化首先是走出围绝经期困惑阴影的重要措施之一, 包括:科学安排作息时间, 生活节奏有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 全面均衡的营养和适度运动等。

2.4 增加活动, 调整饮食

运动可以使食欲增大, 加强消化功能, 促进食物中淀粉转化为葡萄糖, 再吸收到血液中变成糖, 以供应神经细胞的需要, 加强脑功能的活动, 促进思维运动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神经紧张、失眠、烦躁及抑郁等更年期易产生的神经性不良症状。基以20~39岁的热能摄入为标准, 则40~49岁应减少5%, 50~59岁应减少10%。另外, 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以谷类为主, 限制甜食, 脂肪摄入应控制在30%以下, 并以植物油为主。应有一定数量的瘦肉、鱼类和蛋类等动物蛋白, 适当补充豆制品, 多食新鲜蔬菜和瓜果。食盐应控制在5g/d以下。

2.5 注意卫生, 定期检查

进入更年期, 阴道黏膜缺乏雌激素的刺激和支持, 变得菲薄, 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 阴道酸性降低, 局部抵抗力削弱, 易受病菌感染, 故需特别注意阴部卫生。每3~6周做1次妇科检查, 倘若月经周期紊乱, 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 应及时就诊, 以免失血过多, 导致贫血。如果出现好强、易激惹、焦躁不安、头痛失眠、多疑敏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需要到医院精心治疗。首先采取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的方案, 如暗示疗法。常用药物有谷维素、地西泮等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其次, 进行社会治疗, 协调家庭关系, 希望对患者多给予关心、体贴和温暖, 解除患者的忧虑。创造安定的家庭环境, 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6 健康教育和咨询

在预防和治疗更年期妇女心理异常时, 健康教育和咨询要贯穿始终, 是调整更年期妇女心理、维护其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3]。通过各方面的咨询, 要告诉其在绝经期可能出现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症状, 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并且强调: (1) 自我意识对机体心身的主动调节作用, 对心身疾病的恢复发展预后的重要作用; (2) 做放松活动, 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肌肉都处于松弛宁静的状态; (3) 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更年期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更年期的正确认识, 如:使用宣传栏、宣传小册子, 或举办更年期妇女及其子女心理卫生教育培训班等, 是指导更年期妇女顺利度过更年期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张素莲.更年期女性的健康教育及干预[J].中华现代干预学杂志, 2006, 3 (12) :1125.

[2]马冰, 姜霏.应用整体干预来干预更年期女性不良心理的健康反应[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14) :1928-1929.

围绝经期的激素替代治疗研究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妇女62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1例。治疗组妇女年龄为42~55岁, 平均年龄48岁;月经紊乱6例, 绝经25例。对照组妇女年龄为43~55岁, 平均年龄48.5岁;月经紊乱7例, 绝经24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激素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所有围绝经期妇女经过乳腺红外线、妇科和阴道B超等检查, 均未发现乳腺癌、子宫内膜癌, 无一例患者有激素替代治疗禁忌症。

1.2 观察方法

治疗组根据患者的情况, 采用补佳乐和黄体酮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对照组则仅根据其症状进行一般治疗。治疗过程中不定时地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反应、症状消失情况, 并询问患者潮热出汗、失眠抑郁、疲乏眩晕、头痛、骨关节痛、肌肉痛和性交痛等各种围绝经期病症是否有所好转。根据改良Kupperman评分标准, 统计两组的治疗效果为治愈 (症状分数降为0分) 、显效 (评分减少10分以上) 或无效 (评分减少9分及以下) 。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雌二醇 (E2) 、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 (FSH) 等血清激素值的情况做统计, 并根据治疗后B超检查 (含子宫内膜) 、乳腺红外线检查和妇科检查结果判断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反应和症状消失情况

治疗组患者中潮热出汗、失眠抑郁、疲乏眩晕、头痛、骨关节痛、肌肉痛和性交痛等各种围绝经期病症已治愈的有25例, 占80.65%;显效6例, 占本组总人数的19.35%。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各种病症的有效率达到100%。相比之下, 对照组患者中完全治愈的有16例, 占51.61%;显效8例, 占25.81%;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无效人数为7例, 占22.58%。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由此看出, 激素替代疗法对于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的病症有显著疗效。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激素E2、FSH值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血清激素E2、FSH值的比较上发现, 治疗组经过治疗后, E2、FSH值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FSH值的变化程度也较对照组幅度大。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激素值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两组治疗前后E2、FSH值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有2例围绝经期妇女阴道出血, 而对照组中无病例出现阴道出血症状。两组均未发现引起子宫内膜癌与乳腺癌。

3 讨论

3.1 激素替代治疗方法对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症状的疗效

约有2/3的围绝经期妇女会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 这种症状多指由于性激素的减少导致的一系列身体与精神症状, 身体症状包括潮热出汗、易疲劳、体力下降, 心悸眩晕、胸闷, 记忆力和工作能力下降等[5];精神症状表现为易怒抑郁、焦虑多疑、情绪波动大和不能自我控制等, 同时也会出现尿急尿频、排尿困难、多夜尿及张力性尿失禁等泌尿系统不良症状[6]。对女性雌激素敏感的相关泌尿生殖器官会出现萎缩性变化, 如阴道黏膜变薄干燥、阴唇不再丰满[7], 阴道萎缩, 前庭大腺分泌减少等, 会造成性交时疼痛与阴道黏膜损伤等[8]。围绝经期各种症状的出现与此年龄段妇女卵巢功能减退和内分泌紊乱有很大关系。FSH值>40 IU/L就表示卵巢功能衰竭, 由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治疗前的FSH值为 (40.5±11.5) IU/L, 可以看出治疗组的妇女卵巢功能已有很大程度的减退。经过激素替代治疗后, FSH值下降, E2上升, 这说明一定程度的激素替代治疗有助于改善围绝经期妇女内分泌紊乱。激素替代治疗针对妇女在围绝经期产生的相应症状有相当好的疗效, 应当广泛推广激素替代治疗在围绝经期的使用。

3.2 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症状时的注意事项

由于围绝经期妇女具有不同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环境, 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不一。一般症状较轻的患者只需要一般治疗即可, 不提倡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方法, 部分重症患者则需要常用激素替代治疗才能控制病情症状。从本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治疗组31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后, 有2例患者出现了阴道出血的不良反应。所以, 在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方法的同时, 也要注意到此治疗可能会带给围绝经期妇女的不良影响, 须谨慎使用, 应仔细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症状变化, 及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

合理运用激素替代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各种不良症状, 这对于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激素替代治疗 (HRT) ,围绝经期,FSH值,卵巢功能下降

参考文献

[1]杨伟文.妇女围绝经期的激素替代治疗[J].江苏卫生保健, 2005, 7 (4) :41-42.

[2]冯瑶.围绝经期妇女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的激素替代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5 (34) :5378-5380.

[3]姜鸿雁, 邱爽.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妇女体质指数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6 (14) :2159-2160.

[4]高娜, 石红.围绝经期症状与激素替代治疗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 :98-101.

[5]李丽, 玛依努尔·尼亚孜, 鲍彦平, 等.围绝经妇女激素替代治疗与妇科肿瘤关系的回顾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11) :849-852.

[6]郭燕舞.临床观察136例围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J].中外医疗, 2011 (14) :47-48.

[7]谭有妙, 蔡晓玲, 刘付小燕, 等.围绝经期妇女激素替代治疗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20) :106-107.

围绝经期保健范文

围绝经期保健范文(精选11篇)围绝经期保健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 共计120例围绝经期妇女在我院行健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