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旨范文
文言文主旨范文(精选6篇)
文言文主旨 第1篇
文言文主旨 一.《桃花源记》:文章通过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现实社会黑暗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广大群众想摆脱压迫与剥削的要求。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二.《陋室铭》:本文通过对居室主人、事物、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写法:托物言志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本文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写法:托物言志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三.《三峡》:通过描写三峡的地貌及三峡不同季节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且在赞美三峡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伤感之情。
写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俯视与仰视相结合,动静结合;引用渔歌;抓住了景物特点;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
四.《记承天寺夜游》:文章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重点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描写、议论抒情句)写法:先叙事、写景,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五.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作者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和意欲归隐的情怀。
写法: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虚实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六.《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先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问师的种种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然后对比当时的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指出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己用心与否,最后说明作序的缘由,表达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目的:勉励马君则努力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写法:对比;本文借事说理,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 重点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七.《小石潭记》: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着力渲染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凄苦悲凉的情感。
写法:移步换景;特写镜头;动静结合;比喻;抓住景物特点;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重点段:第二段。八.《岳阳楼记》:文章用优美的笔法描写了从画上观赏到的岳阳楼和洞庭湖浩荡无际、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用生动的笔触叙写了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不同情绪,再将这两种“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对比映衬,从而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写法:对比;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动静结合;写景抓住特点,并有一定的顺序; 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重点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九.《醉翁亭记》本文描写了醉翁亭周边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叙写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借山水来排遣自己因被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微露文章主旨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十.《唐雎不辱使命》:文章高度赞扬了唐雎面对秦王的寻衅威胁,不畏强暴的勇气和据理答辩的机智,歌颂了安陵国君臣敢于与强秦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
写法:侧面烘托;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十一。《出师表》: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明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北伐中原”的决心。
写法:综合运用了议论、记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但以议论为主。
重点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十二。《曹刿论战》通过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同时也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术、把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写法: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为突出“论战”,着重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2结构完整,前后呼应。结构:战前、战中、战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前后呼应:三而竭——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下视其辙;望其旗靡——登轼而望;故克之——齐师败绩;故逐之——遂逐齐师。3。人物刻画鲜活、生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采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4。对比衬托:鲁庄公的鄙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谋。其他重点看板书;重点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十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通过叙述邹忌委婉地归劝齐王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并最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大治。其他重点看板书
写法:以家事喻国事;类比论证;三叠法 十四。《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论证过程:归纳论证。
道理:困境出人才。成语:玩物丧志
多难兴邦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十五。《鱼我所欲也》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十六。《马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写法: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十七。《核舟记》文章通过介绍核舟,热情地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王叔远卓越精湛的雕刻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写法:1文章对核舟的介绍井然有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正面对背面,逻辑顺序中有空间顺序。2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文。十八。《大道之行也》:文章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明祈盼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十九。《五柳先生传》:文章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言文主旨 第2篇
一、《孙权劝学》的劝说艺术:
①先提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再指出目标不高,容易达到,中考语文文言文主旨理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现身说法,说明学习并非难事,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二、《桃花源记》
1、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
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三、《陋室铭》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怀。
四、《爱莲说》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之士。
2、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爱莲说》一文最能总括莲的品格的一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用“牡丹”、“菊”、衬托“莲”,突出莲花的高洁。
五、《三峡》
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逆境中的旷达胸怀)
七、《与朱元思书》
“中心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鄙视功名利禄,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八、《送东阳马生序》
1、写法特点:运用对比,用同舍生和自己对比,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2、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梁。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车胤囊萤读书。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九、《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形象: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十、《马说》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及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嘲讽。
十一、《小石潭记》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十二、《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胸怀,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十三、《醉翁亭记》
1、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十四、《陈涉世家》
陈涉具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强烈反抗精神和远大政治抱负,有敏锐的洞察时局的能力,做事细致周密。
以下了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体现了他年轻时就有着宽广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死国“显示了他较高的思想境界,对形势的分析又说明他有着敏锐的.洞察时局的能力,”称公子扶苏、项燕“口号的提出,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和才略胆识;为起义做舆论准备、推动起义顺利进行以及起义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有充分显示了他优秀的领导才干和良好的军事指挥才能。
十五、《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权,具有凛然正气的爱国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十六、《公输》
1、《公输》墨子的形象:不辞劳苦,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善于言辞。
公输盘和楚王:阴险狡诈,
2、主题: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3、墨子的劝说艺术:他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比较法、归类法),善于使人陷入自相矛盾境地的机智,或强悍有力或形象夸饰或尖锐直截的语言。充分显示了墨子的特点。
十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中名言警句: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十八、《鱼我所欲也》
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提出本文的论点。
十九、《曹刿论战》
文言文主旨 第3篇
一、准确把握主题是选择最有效的教学内容的“指南针”
关于“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徐江教授认为:“以特定文本使用者所在的学段教育目标为依据, 以文本所能有的为选择范围, 以相对教育值’高的为选择标准, 选择文本所蕴含相对于教育目标之达成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内容为教学点”, 并认为备课还须有三点思考:“一是思考能否从这篇文章中衍生出什么有用的东西;二是思考能否从课文里汲取什么有用的东西, 而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读好’它;三是要思考如何在生活、学习中把从文本中得到的有用内容运用起来。”
《台阶》主题具有多元性, 有感悟亲情、学会感恩的, 有要摆脱贫困发展生产力的, 有剖析农民谦卑心理的, 有颂扬“父亲”坚韧不拔的。但这些是否是最有价值或最接近作品的本真, 值得进一步探析。对作品的解读, 常易陷入几个误区:一是受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的束缚;二是受已有解读的束缚, 不追问是否真有道理, 不善于用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考问, 盲目地认同;三是受政治或社会观念的束缚, 不能从人性的高度或角度进行解读。进入这些误区, 很容易导致对作品主题解读的牵强附会或浅表化, 导致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上都难以挖掘出作品中对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所以, 要做到徐江教授所说选择到相对“教育值”高的教学内容,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二、《台阶》主题探析对幸福追求的思索与困惑
《台阶》选自李森祥的小说集《台阶》, 人教版语文教材安排在八年级上册, 与《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信客》一同组成以爱为主题的单元。单元提示中说, “这个单元就以爱’为主题, 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似乎界定课文的主题为对父亲的关爱。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中认为, 《台阶》“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小说告诉我们, 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 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小说深沉地回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 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对本文主旨的把握, 这三句话中, 我认为仅“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方向是对的, 如果我们接着追问一下:“我”为什么凄楚、辛酸?就会发现真正主题之所在。
我认为, 《台阶》的主题不是“对父亲关爱”, 不是讴歌父亲的毅力和精神, 更不是“告诉我们, 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 根源在于经济落后”和“深沉地回响着时代的呼唤”, 而是对幸福追求的思索和困惑, 告诉我们, 要去追幸福, 要善于总结借鉴父辈的人生得失与经验。更具体地说是对目标、过程与幸福的思索和困惑, 而“对父亲的关爱”只是“我”思索的诱因, “父亲”的人生得失与经验正是“我”思索的凭借。当然, 其中也表达出“我”对“父亲”一生辛苦地劳碌奔波、目标达到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却怅然若失的深深的惋惜和关爱之情, 但更为主要的是由此生发出的对如何追求人生幸福的思索与困惑, 作品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要不要像“父亲”一样追求幸福, 度过一生?我们要如何追求幸福?我们如何让追求幸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我之所以说作品的主题是这样, 首先是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而不是“时代背景”, 有些东西是超越时空的, 解读文本, 应该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多用生活经验。
1. 从“台阶”的三层意蕴看作品主题。
《台阶》这个题目至少有三层意蕴, 表层意蕴是“所写的故事是父亲为了获得地位要建高台阶新屋的人生故事”, 表层的“台阶”又有“实”和“虚”两层含义, “实”是指屋子的台阶, “虚”是指父亲的人生目标;而深层意蕴是“在父亲为了获得地位要建高台阶新屋的人生故事中, 可以总结出来的人生得失和经验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关于这一点, 作者在小说集出版时答记者问时曾说, “台阶里的父亲是解放后的, 已经有了一丝自我意识的觉醒。《台阶》以台阶这样一个意象, 来塑造父亲的一生。从而传递出隐含的主题, 那就是父亲形象绝对是儿子成长的第一个台阶, 甚至儿子是站在父亲肩膀上去够我们人生果实的。”台阶是“一个意象”, 对父亲来说, 台阶是目标, 准备建高台阶新屋的经过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对作为儿子的“我”来说, 意思是父亲的人生经验是我的人生之路的一个基础, 不论是成功经验或是挫折、失败的教训。“父亲形象绝对是儿子成长的第一个台阶”, 换个更明白的说法就是“从父亲的人生中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绝对是儿子成长的第一笔人生财富”。多数的解读往往忽略了后者, 我们不妨问一问:如果解读时不分析总结父亲的人生经验, 不分析父亲人生的得失, “父亲形象”何以成为“儿子成长的第一个台阶”?需要注意, 教师教学用书强调父亲“拼命干、坚韧不拔、勤劳”等是“父亲”的优秀品质, 而不是父亲的人生经验。而且似乎有一个倾向, 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也只注意分析好的一面而忽略了不足的一面。父亲身上是否有不足呢?其不足是否又对“我”的人生有启示呢?
2. 从课文的几个细节看作品主题。
课文第1~7自然段, 写我们家的三级青石板台阶的由来和台阶的美观、安全、实用, 我们都喜欢, 父亲却总觉得台阶低。同时也交代了父亲个子大、力气大、勤劳等特点。这部分中, 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 需要问一下为什么, 这一是为了学习作品的表达方法, 二是为了准确理解作品内容。
对这一部分, 通过问一下几个“为什么”, 就可以避免“偏重内容而忽略形式”的弊端, 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是父亲认为台阶低不是出于“必须”的原因, 是不太合理的, 以此暗示父亲实现目标的过程和结果的悲剧性。⑴为什么写青石板台阶的来历?主要交代父亲的力气极大, 但更主要是说这三级青石板台阶有一个父亲和我们家人都可以引以为荣的来历。⑵为什么对青石板台阶进行这样的描写?注意作者的用词, “光滑了些”、“一颗颗硬币大小的小凹凼”、“清幽幽的”、“宽敞阴凉, 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 躺一躺”, 很明显, 作者是要说明青石板台阶的不易滑、美观与舒适。⑶为什么“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 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作为母亲, 是最担心孩子安全的人, 母亲这样做, 显然是认为青石板台阶是安全的。⑷为什么写“我”在青石板台阶上的活动?对“我”的活动的叙写是极有情味的, 明显是表达“我”对青石板台阶的喜爱。⑸为什么写父亲“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 写父亲在台阶上洗脚?在交代父亲终年辛劳、个子大等特点的同时, 更主要是说明其实父亲心底里也觉得三级青石板台阶舒服、实用。
在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也需要注意, “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 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的后脑勺说, 这样是会吃苦头的!”有几个问题:“这样”是怎样?为什么不是母亲说而偏偏是父亲说?为什么父亲偏偏说这句话?首先, “这样”意思比较明白, 父亲意思是告诉“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是要吃苦头的, 但“我”当时不一定能明白这个道理, 这句话的用意是说, 父亲明明也知道这个道理, 但他还是做了这样的事, 也含蓄地指出, 父亲所做的事并不是“真我”的意愿, 而是外界影响所致。父亲追求目标的结果也正如他那时所说, 是吃了苦头了!如果我们将小说结尾父亲的一句发问和这联系起来, 就更能体会到作品的匠心独具。结尾写“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这五个字的发问意蕴是丰富的, 但最主要的是借父亲之口以问话的形式来含蓄地说出作者对父亲人生得失的思考和总结:这人为什么明明自己知道会吃苦头不应该去做的事也偏要去做?为什么达到目标后的感受和自己原先所想的不一样?是不是自己当初所定的目标根本就是错误的?
这些正是要含蓄地说明“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并不是出于“必须”的原因青石板台阶这么美观、舒适、安全 (不易滑、较低) 、实用, 而且里面有一个父亲和家人都可以引以为荣的来历, 其实连父亲本人心底里也喜欢 (这一点, 在第二部分即得到证实) , 暗示了“父亲”追求幸福过程和结果的悲剧色彩, 这也正是“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的原因。
三、不同的主题认知对内容理解差异比较
首先以对第1~7自然段的理解为例。教师教学用书对第1~7自然段的意图的理解和前述我的理解有较大不同, “问题研究”第1题是“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教师教学用书认为,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 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第一, 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 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 前后就形成对比。第二, 写石板粗糙, 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 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 表明那时年幼, 而新屋造好, 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说明准备盖房子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 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 又是写台阶之低。”其实, 这三点我认为都有点牵强。第一点, 关于“前后就形成对比”对突出主题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教学用书没有接着说明。前面已经说到, 写这一点, 主要是说明三级青石板台阶有一个父亲和我们家人都值得引以为荣的来历 (可惜父亲没有认识到) , 因为, 在农村“大力士”是被人敬佩的。当然, 也和后面的闪伤了腰形成对比, 但主要作用是说明“父亲”由于漫长的准备过程中的极度辛劳, 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力已经不能和当年同日而语, 突出父亲为了“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点, 青石板做台阶为了防滑, 一般是不能太光滑的, 如果是太光滑的石板, 要用来做台阶反要将它弄粗糙一些。这和经济条件差没有关联。第三点就更牵强, “我”那时年幼, 课文已经直接交代了, 根本不需要用“我”跳上跳下来再说明。“写小孩能连跳三级, 可见台阶之低”的说法就更经不起推敲, 有的风景区有上千级台阶, 小孩子照样能够连跳三级, 那么也“可见台阶之低”了吗?明显是将某一级台阶的高度和台阶的整体高度两个概念混淆了。写这些, 只是说明台阶是“我”的一个很好的玩耍的场所, 母亲也认为安全, 以此来说明台阶的安全、实用和“我”的喜爱之情如果是太高或不防滑的台阶, 家长是不会放心让孩子在上面跳的, 作为母亲更不会放心把孩子安置在上面而父亲也认识不到这一优点 (作用前面已经述及) 。
可见, 在整体感知时对作品的主旨是否把握准确, 是制约对作品语言形式的理解的准确性的, 而这又必然制约学生能否得到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对“问题研究”第2、3、4的理解也是一样的, 在此仅以第4题为例作比较。“问题研究”第4题为“为什么回来时, 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教师教学用书解答为:“父亲干了一辈子, 劳动就是生命, 在他的精神世界中, 劳动是创造, 劳动有收获, 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一旦不能干活, 就失去了一切, 所以感觉若有所失。”首先可以反问一下:这和主题的关联是什么?这样解读对学生的价值是什么?是要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吗?对“我” (儿子) 的人生的“台阶”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真的是这样吗?教师教学用书之所以这样解读, 明显受其“劳动”主题的影响。理解这句话要将上下文联系起来, 实际上这是一种被困惑与迷茫所纠缠, 内心失去安宁的心理状态。特别要和作品结尾“父亲”的一句发问联系起来理解, 父亲尽管尽量克制着自己, 将“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没有动”, 但还是压抑不住内心多日来的困惑与迷茫, 终于发之为声:“这人怎么了?”这五个字的发问意蕴是丰富的, 但最主要的是借父亲之口以问话的形式来含蓄地说出作者对父亲人生得失的思考与总结:这人为什么明明自己知道会吃苦头不应该去做的事也偏要去做?为什么达到目标后的感受和自己原先所想的不一样?目标达到了到底是得到还是失去?为什么别人台阶高就被说有地位, 而我的台阶高了却不是这样?是不是自己当初所定的目标根本就是错误或不恰当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样被煎熬着的内心状态, 尽管父亲很倔, 但“若有所失”的模样还是最终隐藏不住。
那么, 我的解读有利于学生借鉴作品在语言形式上的哪些精妙之处呢?其一, 在对前述所列细节的分析中学习细节描写 (白描) 的方法;其二, 学习在有了明确意图后将意图用细节描写“隐藏”起来的含蓄的写法;其三, 让题目同时具有表面和深层意蕴的方法;其四, 根据本文的启示来捕捉题材正面立意:因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目标而获得幸福的人的故事;反面立意:类似“父亲”因方法或目标不恰当而为“成功”付出沉重代价的人的故事;审视自我, 写自己追求幸福的故事或人生规划。
在思想和情感上, 我们应该追求让学生明白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实践:作品通过写父亲为了获得地位, 经过大半辈子的辛苦奔波建成了高台阶的新屋但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的故事, 告诉我们, 人要善于发现自己和自家的优势;要追求幸福, 必须有一个正确而合适的目标, 在确定目标时不要被虚荣心所左右, 幸福不只是在目标达到之后, 要善于体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快乐。同时, 作品还告诉我们, 父辈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对父辈要有一颗关爱和感恩之心, 要善于从他们的人生中借鉴经验。在学习《台阶》后, 也应该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也谈《风筝》的主旨 第4篇
我们可以从文章和作者两个角度结合起来思考本文的主旨。
一.前后关联,整体把握
我们先看文章本身。
文章结尾往往是我们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把金钥匙:卒章显志。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样的结尾很含蓄,似乎在暗示我们:作者写作本文是有深意的。
作者为什么“悲哀”?这“悲哀”在全文出现两次,一次开头,一次结尾,首尾呼应,所指应该一致。悲哀的内容应该就在文章的主体部分。
追溯到倒数第二段:“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完整看完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们会总结得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具体原因:自己曾经蛮横地对待了小兄弟,后来认识到错误,所以心情“沉重”;想要补过,小兄弟却忘了,自己无法补过,“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所以,作者的心只得“沉重”着。
事过境迁,按常理,这件小事应该被渐渐淡忘才对。即便不忘,也不该如此沉重,竟还达到了“悲哀”的程度。
作者到底为什么“悲哀”?作者写作本文,难道只是表达自己因为小兄弟忘了这件事,自己无法补过,依然自责追悔的心情或者说表现兄弟情深?
二.知人论世,探求初衷
在鲁迅看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民众还处于蒙昧状态,就绝无振兴的可能。因此,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鲁迅的作品大多是基于改变当时人民愚昧麻木的精神面貌这一崇高的宗旨而创作的,启蒙主义的特点十分突出。
这也是本文创作的初衷!
作为旁证,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
原文如下:
我的兄弟
鲁 迅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地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两相比较:《我的兄弟》的主旨明了,显然表达了一种愧疚之情,也可看出兄弟情深;《风筝》写于1925年1月,也写了这些,但表达得具体、深沉,显然作者“别有用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的“悲哀”也是更深层次的:
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认识到当时人们思想的落后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而更令人悲哀的是辛亥革命过去10多年了,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封建势力仍然如此强大,被虐杀者仍然愚昧无知。
虽然,文章并没有正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作者含蓄地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暗示读者:封建黑暗势力的强大和顽固让作者“不寒而栗”!
而“悲哀”之所以“无可把握”,根本原因是作者自己有感于封建黑暗势力的强大,孤身作战,自觉难以改变现状。“无可把握的悲哀”是一种有意的含蓄的说法,不是说不清楚,而是想促成读者去思考作者的“悲哀”是什么?为什么“无可把握”?从而发人深省!
众所周知,作者对于当时愚昧麻木国民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可以作为本文“悲哀”的旁注,帮助我们去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深刻用意。
综上,本文依然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反省与批判,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沉隐忧——这应该就是作者创作的初衷即本文的主旨。
刘洋,教师,现居安徽肥东。
文言文主旨 第5篇
一.听力主旨题定义
什么是主旨题呢?ETS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对话和讲座的大概意思,即文章主要涉及的是什么内容!关于主旨题,其实很多学生发现它是所有题型中最简单的一道题目。可是往往我们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关键策略的话这道题同样可能丢分。
二.主旨题一般是第一道题
首先,大家要明确托福听力考试的一大特色就是题目顺序与文章的行文顺序相一致。所以,同学们要明确的是主旨题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绝对不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结尾部分同样可能会出现帮助解答主旨题的解题内容。因为老师很可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那么,结尾部分就可能出现主旨题的答案!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所以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主旨题题目一般只会出现于第一道题。所以通常,不管是conversation还是lecture,主旨题都会出现于首道题目。明确了题目的位置之后,我们来看一下主旨题的分类。
三.主旨题分类
主旨题分为目的主旨和内容主旨。
目的主旨: 考查对话目的而非内容,即两个说话者的对话目的和教授讲这篇文章的目的。目的主旨一般出现于conversation中。
目的主旨典型问法:Why does the student visit the professor?
Why does the student visit the registrar’s office?
Why did the professor ask to see the student?
Why does the professor explain X?
内容主旨: 要求考生理解讲座或对话的主旨大意。材料有时会明确提出主旨,有时会很含蓄。 要求学生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内容主旨典型问法:What problem does the man have?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What is the main ideaof the lecture?
What aspect of X does the professor mainly discuss?
四.主旨题该怎么做
关于解题技巧大家应该首先注意的是这两种题型与大家词汇量的多少无关。也就是说,词汇量即使很少也不会给这两种题型的解题造成障障碍。首先要听准开头;特别是开头句型,之后找出对话目的;如果开头没有把握准,那么要注意全文重复词汇;最后要听准关键词并对实义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足够敏感。那么,如何听准开头呢?在conversation和lecture的开头中,有的文章会出现寒暄部分。
比如,在conversation中两个说话者的在开头部分都会出现互相问好的寒暄语:
e.g.1 A : Hey, how is everything going? B: Well, everything is going fine。
e.g.2 A: Hi, are you Paula? B: Oh, hi, Jim. Nice to see you!
在这些寒暄之后说话人A说Do you need some tutoring in English? 说话人B说:yes, I am taking English composition and 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 这才是文章的真正内容,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所以选项的相应部分选择的是:She needs a tutoring appointment!
在lecture中,有时教授上来不会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先会寒暄几句。
例1: 有个教授上来先说I am sorry that I didn’t bring your paper, and it took longer to grade than I thought. So I will bring you the paper next class. Today, I want to continue our topic about Renaissance. 所以 “I am sorry that I didn’t bring your paper, and it took longer to grade than I thought. So I will bring you the paper next class。” 这句话都是在说与文章主旨无关紧要的话。而真正与文章主旨有关的是以today开头的这句话!所以,显而易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Renaissance(文艺复兴)。
例2: In the last class, we discussed the Jazz music history. But today, I a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zz music. 那么很显然,In the last class, we discussed the Jazz music history。这是上节课讲的内容。在强转折but之后,老师紧接着说I a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zz music. 那么,文章的主旨也就很明确了。
在了解了如何在文章的开头抓主旨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引导文章主旨的信号标志词,以便我们更好地定位选项。
五.主旨题做题注意事项
在选择选项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避免选择如下选项:
1) 范围小-细节进入主旨题(最常见);
2) 范围大-没锁定主旨;
3)不正确选项(即文章中根本没有涉及到的内容)
托福听力的备考技巧攻略
总听时不要陷入托福听力材料的细节(detail)。总听只做两件事:一是明确主题,大概知道这个段落讲了什么事(what is the paragraph about)。二是寻找逻辑(to search logic)。英文文章的逻辑包括什么呢?
只要能简单判断出这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time order)写的还是空间顺序(space order);是现象解释还是两种观点的比较等。所以在总听第一遍的时候,关注那些起承转合的词(word),可以帮我们快速把握(to master)文章的逻辑(logic)关系。
托福听力在细听每句时,有同学用复读机听。一句话说完,就按复读(repeat),让机子一遍一遍地读这句话,他不紧不慢地逐字听写下来。这种听写就属于低效甚至无效听写(dictation)。换句话说(in other words),你付出了80%的努力(effort),却可能只带来20%的效果(effect)。
还有些同学是这样练习(to practice)的:就听一句话时,刚听到两个词(two words),就马上按暂停(stop),写下这两个词,然后再听三个词按暂停,写下这三个词。一句话被他分割(divide)成很多部分,听得支离破碎。
具体操作建议(suggestion):一句话先听一遍,到了一个语意停顿的地方按暂停,通过你的回忆(memory)把这句话写下来。有同学可能说,老师,一句话说了十几个词,我才能写出三五个单词,根本没关系(it doesn’t matter),因为我们在这里练的不是把听到的内容完全写下来的能力,而是锻炼记忆和总结能力。
这里记住:每句话只听一遍,尽力写出或复述 (retell)出你听到的内容。能写多少算多少。开始能写三五个词,坚持练习,就能写出更多的。
反复琢磨是核心关键。“反复”在这里不是一个副词(adverb)来修饰琢磨的,反复和琢磨都是动词(verb),指既要反复,又要琢磨。反复多少次合适呢?我见过特用功(very diligent)的同学,一句话听不懂,他就发誓(swear)说不把你听出来我就不吃饭!于是反复了三五十遍,还是没听明白。这不又是80%的努力用在了没有效率的20%的事情上了。
托福听力真题反复三五遍是最合适的。如果一句话反复三五遍还没有听出来的话,再听十遍八遍和三五遍的效果是没有太大区别的(no difference)。不过反复一两遍又太少。不要急着知道说得是什么,要通过反复三五遍,建立(to build)对整个句子的感觉(feeling)。
而后希望大家能够在总结的时候做两个工作。一是对照着自己写的声音材料(material)再去听一遍原文。再看着托福听力原文在心里默默地 (silently)把这篇文章读一遍,同时回想(recall)刚才在这里为什么没听出来。发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采取策略 (strategy)来解决问题。如果因为是单词不认识,我就多记两遍。如果是因为发音问题(pronunciation issue),我就多跟读两遍。
如果是因为句型句式不熟悉,我就把这个句子单独提出来分析(to analyze)一下,然后用这个句型再造两个句子。其实一篇一分钟左右的文章(essay),如果我们每天坚持用这四大步骤(step)练一遍的话,一个月下来,托福听力水平一定会突飞猛进。
适合用来练习精听的托福听力材料包括:老TOEFL托福听力材料(material)中,Part C的lectures和新托福iBT的lectures。新托福iBT的lectures很长,大家可以分成几次(many times)来练听写。
托福听力词汇应当如何积累
托福听力的考试中,这部分的考试难度再次加大,许多同学在备考新托福考试时只看重考试技巧,却忽视了对词汇的掌握和理解。尤其是托福听力词汇,听力在托福考试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单词的积累对于新托福听力成绩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
托福听力词汇的掌握多少也与托福听力部分成绩的好坏密切相关。但目前不少考生对于听力单词的积累存着误区:有的考生认为对于新托福听力来说,单词并不需要背得非常仔细,知道大概就可以了,因为听力考试只需选择,并不需要写单词。其实,在新托福考试中,非常强调听力能力的重要性,除了听力本身以外,口语和写作也需用到听力,而且有些内容比较学术,所以只会听和看,不会说和写还是无法完全达到要求。以下,专家将就听力单词的积累问题,给大家提供五条建议:
一、专一
市面上词汇书非常多,形式也比较多样。很多考生追求材料的全面,买了很多参考书却没有完成任何一本,这无疑是一种浪费。不管是以字母顺序排列的词汇还是根据学科语义分类的词汇,内容总是相差无几的,只要考生觉得是适合自己的就行,不必跟风。能把一本书认真“消化”掉,应付考试绰绰有余了。就怕买了很多书却没有认真对待任何一本,还不如不买。
二、重视读音
新托福考试和雅思考试不一样,以美式英语为主,相信经过平时美剧和电影的熏陶,考生会更容易接受。但也有一些读音比较少见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比如简单的wheel这个单词的发音,一般wh我们都发[w],但在美英中有发[hw]的情况。所以简单的what、why、white单词的读音都会发生变化。但考生需要认识到的是对于读音来说光记住发音规则并没有用,关键要学会实践,我们往往会在看到单词的时候才能想到适用的是什么规则,但这对于做题为时已晚,所以必须习惯听各种发音习惯,而不是靠规则去套。
除了口音,单词本身的读音当然要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单词的理解,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口头表达和书写。顶尖(雅托)英语中心建议考生背单词时应该尽量用听的形式熟悉词汇,形成听觉的敏感,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敏感,这样的话在听到单词时就不需要去反应单词的形状从而再从翻译的角度去理解,而是直接的理解了,这对于内容繁多的托福考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不忽视拼写
虽然听力考试对写单词并没有要求,但考生也不能因此忽视拼写。一方面写作需要拼写,另一方面听力考试需要做笔记,如果考生对单词都不熟悉,就无法快速写下有效信息,把时间浪费在思考单词上,或者写完后才发现自己很多都只写了单词的部分,想不起来究竟写了什么,这样的笔记就白做了。
另外,建议考生在记单词拼写的时候还是需要结合读音,根据音节记单词,把单词拆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这样不仅能使记忆深刻,牢固,还可以让考生了解字母不同组合的发音习惯。当考试时遇到生词就可以根据大致读音记下来,有了单词的基本形状,等题目出现的时候就能找到对应的信息了。
四、从实践中积累
单纯背词汇书并不能完全解决单词问题,因为单词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会变化,读音也有强有若,有合有分。考生在做题,或者是听歌看电视电影时,都可以听听有没有遇到曾经学过背过的单词,仔细辨认一下,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另外有的单词不需要背,特别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专业词汇。一般这些词出现时都会有定义或者同义词近义词并列出现的形式来告诉大家含义,甚至有时也不影响整体的理解。考生在做题时可以关注一下是否有这种情况产生,积累解决生词含义的经验。
五、重视习语
新托福听力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些美国常见的习语、俚语来影响大家的理解,因此考生平时除了背基本的高频、学科词汇外还需增加习语的积累。这些词往往会影响考生的理解。
综上所述,考生应该在复习托福听力词汇时尽量避免以上误区,选择真正高效的方法记忆理解听力词汇。
托福听力中的五大必考点
1、优缺点必考
此类题目一般集中于典型的高科技、生物化学类听力当中。比如考到了科学家利用细菌来去除海洋污染物的文章,文章中清晰地给出了此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缺点的题目会考多选题。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一定要明白其相关的结构,这样才可以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2、原因、结果类必考
注意要积累除because以外,其他表示原因的提示词:since, as, for, due to, trigger, the reason is that 等等。
3、专业名词必考
类似“this is what we call + 专有名词”,“this is +现象”,“which is called +专有名词”。 一般来讲,此类专有名词会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再解释一遍,或者用另一个专有名词来解释一个专有名词,那么考点非常明显了,就是考察what is the definition for+ 专业名词。
4、小于五的数字必考
此类题目一般会出现我们所谓的多选题,一般会考到具体的作用、表现形式、逻辑关系等,比如考到具体的绘画的三种作用,四种排水系统等。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名词可适当使用缩略语以减少记笔记时间。
5、例子必考
《离骚》课文主旨 第6篇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诗中用了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以这种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习惯,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而且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所以,屈原的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的。如他对祖先的深情追认,就是一种宗族感情的流露。屈原的爱国感情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之上,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屈原反复劝戒楚王向先代的圣贤学习,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不要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顾严重的后果。如“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以及引后数句,列举了夏启、羿等由于“康娱自忘”而遭到“颠陨”的命运,向楚王提出了警告。他对那些误国的奸佞小人也是充满了仇恨:“椒专佞以慢慆兮,榝殳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君昏臣佞使得楚国处境岌岌可危。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这是《离骚》中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
在《离骚》中,屈原感慨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示将用生命来殉自己的“美政”理想。他的“美政”理想在一首抒情诗中当然不能全部表明,但我们从《离骚》中仍能约略知道一些主要内容。这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离骚》云:“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铺。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其次,应该选贤任能, 罢黜奸佞。诗中称赞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并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百里奚、伊尹等身处贱位却得遇明君的事例,借以讽谏楚王。另外, 《离骚》批评现实道:“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度。”所谓“规矩”、“绳墨”显示了屈原对制度法令的重视,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当然,屈原念念不忘君臣的“两美必合”、和谐共济,还与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王的不信任和佞臣的离间,导致君臣乘违,事功不成,这是屈原悲惨人生的症结所在。所以,他在诗中反复地咏叹明君贤臣,实际上也是对楚国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更是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叹,其中饱含着悲愤之情。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从这些香草和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发而为对有限时间的珍视,“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屈原陷入极端艰难的处境之中,但他却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在这强烈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的鼓舞下,屈原才能对楚王及腐败的佞臣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唯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 而且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 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离骚》对诗人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写。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处神界,最后受阻于帝阍。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国而不忍离去。对这两个情节的理解,一般根据“灵氛”所言“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认为象征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这两次远逝中都有十分壮丽的场景。试看这一段的描写: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旂、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光辉灿烂。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表现了对世俗的蔑视。因此,这两次远逝,既是一种象征,又是屈原形象的一种折射。周流求女一节,历来诠释最多。从《离骚》的全诗来看,屈原所痛感的, 一是君王昏庸,一是佞臣当政,屈原在现实中同时遭到昏君佞臣两者的排斥。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屈原才开始“上下求索”的历程。求女失败之后,灵氛用“两美必合”鼓励他往别处寻觅。一次次求女不遂,是屈原的现实遭遇在诗中的投影。所以,求女在诗中应该象征着对明君贤臣的向往,也表现了屈原虽在绝望之中,仍不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文言文主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