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精选5篇)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第1篇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文山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和原战区为一体的民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全州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辖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8县102个乡镇,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白、傣、蒙古、布依、仡佬11个民族,总人口345万人,少数民族占56.7%。

文山州州情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传统光荣。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便将文山纳入版图,1927年我党就在文山县洒戛竜村建立了党支部,富宁、广南等地是邓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后红七军活动的根据地之一,举世闻名的“老山精神”就诞生在这块英雄辈出的红土地上。二是人杰地灵、风光秀丽。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楚图南、狂飙诗人柯仲平等都是这块土地上哺育出来的时代英杰。国家4A级风景区—丘北普者黑、“世外桃源”—广南坝美山水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三是民风淳朴、文化多样。壮族的三月三节、苗族的踩花山、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盘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丰富的民间传说、民族歌谣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四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文山是云南的东大门,素有“滇桂走廊”之称,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文山正从昔日封闭的边疆转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逐步成为云南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普者黑机场建成通航、广昆高速公路文山段建成通车、富宁港的开工建设及云桂铁路文山段即将全线建设,文山将成为省内同时具备航空、水运、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络的州市。五是资源富集、潜力巨大。文山是久负盛名的名贵药材──三七的主产地,有“中国三七之乡”的美称;是云南新烟区开发和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广南八宝“贡米”、丘北辣椒在国内外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州内铝、钨、锌、锡、铟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可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铝工业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实施战后恢复建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思路,围绕实施农业立州、工业强州、城镇富州、开放活州、科教兴州、和谐稳州“六大战略”,加快建设生物资源开发、新型冶金化工、现代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基地”,加快发展大通道经济,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追赶式、跨越式发展之路。

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3.1亿元,增长12.6%;完成财政总收入29.3亿元,增长7.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3亿元,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支出89亿元,增长3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增长30.6%;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3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379元,增长17.4%;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02.5亿元,增长26.5%;各项贷款余额232亿元,增长24.1%。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第2篇

自然条件:黔东南州国土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其中,耕地379.13万亩,占8.3%;林地2232万亩,占49.1%;荒草坡地1286.83万亩,占28.27%。黔东南州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平行贯穿中、北、南部。黔东南耕地面积较小,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东部、东南部多为山地,土层肥厚,保水条件好,宜于树木生长。

黔东南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摄氏度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约1200 小时,无霜期长,为260-220天,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资源优势:黔东南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突出。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有重晶石、汞、煤、铁、锰、锑等47种,特别是重晶石冠甲中华,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金矿和石灰岩等矿产也极具优势。

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全州农村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6.32万千瓦,凯里火电厂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小时,2006年全州年发电量41.36亿千瓦时; 国家电网覆盖全州,已形成水火互济的发、输电力网络。

生物资源品种多,价值高,全州森林面积188.7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959.7万立方米,覆盖率达62.78%,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000余种,在种子植物中,有中国特有属24属,占全国特有属的11.7%,有秃杉、篱子三尖杉、银杏、鹅掌楸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树种的10.5%,占省保护树种的90.2%;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盛产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驰名全国;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草鹗、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鱼、中华鲟等1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以舞阳河和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迤逦多姿;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情,文化底蕴浓郁;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情,独特的建筑艺术令人赏心悦目;还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剑河温泉、岑巩龙鳖河等景点,构成黔东南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桥和述洞侗族独柱鼓楼、榕江车江三宝侗寨古楼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记录。遮天避日的亚热带森林,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又使其成为理想的避暑胜地。早在1992年的国际旅游年会就巳将黔东南列入世界“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随后又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黎平肇兴堂安侗寨和锦屏隆里古城为中国与挪威国际合作项目生态博物馆,境内有“舞阳河”和“黎平侗乡”两个国家风景名胜区。

民族风情:美丽富饶的黔东南州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衣、土家等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苗岭高原风情画,成为黔东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这些节日集会是展现黔东南民族风情和灿烂文化的百花园。

“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

黔东南素有“歌舞海洋”的美誉,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委婉动听、抒情优美的“游方歌”,还有质朴无华的“古歌”、“酒歌”、“大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侗族的歌大多旋律优美,曲调多样,犹如潺潺流水,有合唱歌曲,也有独唱歌曲,特别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以其古朴优美的曲调、独特的演唱方式享誉海内外。

民族舞蹈多姿多彩,动作刚劲有力、豪放潇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庄重的踩鼓舞,有纯朴活泼的芦笙舞,有侗族的“多耶舞”。这些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习俗紧密联系,与各民族的历史和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主要有苗族的“划龙船”和武术,侗族的被誉为“东方橄榄球”的抢花炮等等。

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有早在宋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的侗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绣、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苗、侗、水、瑶、畲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的衙院庄园,侗族的鼓楼、花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建州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黔东南州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乡侗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勃勃生机,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2008年,是黔东南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先后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考验和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对困难和挑战,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就。全州生产总值达2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112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均保持了持续发展,以从江椪柑、榕江西瓜、脐橙、台江、雷山金秋梨、从江、榕江、剑河香猪、香羊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特色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工业规模逐步扩大,拥有凯里电厂、施秉恒盛冶炼厂、镇远青酒集团、全江化工公司、凯里铁路铅锌厂、凯晟铝业公司、岑巩国恒锰业公司、凯里中密度纤维板厂、凯里瑞安水泥厂和阳光铝厂等一批骨干企业。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秀美的山水、众多的名胜古迹,充满厚重原生文化色彩的民族风情,让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留连忘返。2008年全州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5亿元,刺激第三产业经济的连带发展,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2.8亿元,增长12.8%。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抓住中央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力度,加大投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以优化黔东南的区域位置。继贵阳—新寨高等级公路黔东南段、凯里—麻江高速公路竣工后,玉—凯高速公路已正式通车,贵广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昆明经贵阳过黔东南至长沙快速铁路专线拟于10月份动工新建。目前全州公路通车里程7184.1公里,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8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湘黔铁路、黔桂铁路过境232.5公里,湘黔铁路复线建设已全线竣工通车;民用航空建设载入史册,黎平机场已正式通航;能源、邮电通讯等事业近年得到迅猛发展,全州16个县市拉通了国家电网,全部实现市话交换程控化,乡乡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州,畅通八方的交通通讯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投资环境日趋改善。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简介 第3篇

经过70余年的发展建设,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 医院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0年建成“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1998年成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2008年11月通过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 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同时还是“卫生部紧急救援网络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凉山临床学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非直管) ”、“省医学科学院省人民医院 (集团) 网络医院”、“凉山州红十字医院”、“凉山州红十字急救中心”、“凉山州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系统医院”。

目前, 我院占地116.13亩 (含院本部32.54亩、马道分院47.77亩、长安分院35.82亩) , 业务用房85872 平方米 (含院本部50773平方米、马道分院 14640平方米、长安分院20459平方米) 。在岗职工1600余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30人, 副高级以上职称174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州级学术和学科带头人17人, 省卫生厅学术和学科带头人1人, 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设有25个临床科室, 30个护理单元, 16个医技科室, 开放床位1084张。

医院儿科、心血管内科是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 妇产科为“四川省医学乙级重点专科”在建项目, 肾病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是我院优势专科, 同时也是凉山州内有影响的专业科室。10多年来, 医院各项医疗质量效率指标持续保持强劲上升态势, 年门诊量70余万人次, 年出院3万多人次, 年手术近8千台次。

医院拥有美国GE1.5T核磁共振、德国西门子DR、飞利浦-柯达DR、西班牙移动DR、飞利浦乳腺钼靶机、西门子数字胃肠机、螺旋CT、CGO-3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系统、彩色B超、多功能麻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种内镜、钴60治疗仪、直线加速器及12人舱高压氧等大型医疗设备, 建立了“洁净手术部”和“中心ICU病室”, 并在全院实施了中心供氧和中心负压吸引, 能常规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颅内肿瘤切除、血液净化、心脏及普通介入放射、放射治疗、内镜手术等项目。

凉山州一医院马道分院位于西昌市马道镇, 其前身是西昌铁路医院, 先后隶属于西昌铁路分局及成都铁路分局, 2001年4月评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2005年7月1日整体并入我院。医院开放床位103张, 以烧伤外科、内科、传染儿科等专业为主, 并设有综合门诊。拥有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大型设备。

凉山州一医院长安分院暨凉山州传染病医院, 是州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11月动工, 2009年7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医院占地面积35.82亩, 业务用房20459平方米。医院以传染病专业、肿瘤专业为主, 并设有综合门诊及专科专家门诊。医院除按照国家传染病医院建设及管理标准建设外, 还拥有直线加速器、钴60治疗仪、后装治疗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X光机, 彩色多普勒等大型医疗设备。医院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医院整体建设和功能得到了评估专家的称赞, 是一所“花园式医院”、“绿色医院”。

全院职工秉承“仁术博爱、传承创新、尊重生命、严谨求精”的优良传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医疗服务质量和教学科研学术水平, 推动医院发展。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介 第4篇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辖7县1市,158个乡镇,1970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5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7.2%。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湘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里耶战国古城,考古专家称之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八百年土司王都“老司城”,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 和“东方庞贝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民国总理熊希龄、现代文豪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湘西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湘西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山歌、苗族的对歌,曲调优美,悠扬悦耳;土家族茅古斯舞被称为民族舞蹈活化石,苗族鼓舞堪称中华一绝;酒鬼酒、土家织锦和苗族银饰、蜡染已成为游客珍藏的佳品。湘西有着神奇的山水风光。境内有国家级景区景点3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猛洞河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原始次生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吉首德夯,被人们称之为“天凿奇峡”,拥有全国最高的流沙瀑布。还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等一批著名景区景点。湘西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山地资源丰富,全州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堪称华中“生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拥有中药材资源2000多种。矿产资源丰富,在州域内已勘查发现63个矿种485处矿产地,锰、汞、铝、紫砂陶土矿居湖南省之首,锰工业储量居全国第二,钒矿遍及全州,有“锰都钒海”之称,全州矿产资源总价值达2万亿元以上。旅游资源丰富,拥有50多个国字号生态和文化旅游品牌,荣膺“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去处”,“神秘湘西”旅游品牌已蜚声海内外。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直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湘西州充分

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和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等政策机遇,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狠抓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推进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3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32.2亿元,年均增长22.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4亿元,年均增长24.4%,占建州以来投资总额的7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2115元和3173元,年均增长13.2%、12.4%。工业初步形成了以锰锌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白酒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中药材加工为主的生物制药业、以民族工艺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工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农业初步形成了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业, 以优质烟草、茶叶为主的高效经作业,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等四大特色产业。旅游初步形成了凤凰、吉首、芙蓉镇和里耶四大旅游板块,去年共接待游客12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5亿元,年均增长17.1%和25.8%。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常吉高速建成通车,6条高速在建,大通道格局正在形成。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大局稳定。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第5篇

一、从解决草畜矛盾入手,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双赢目标。

一要实行草原生态移民, 减轻草场人口压力。通过社会优抚、教育转移、就业转移等措施分层、分批、有序推进草原生态移民, 从而减轻草场人口压力,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要解决草的问题, 保证牲畜的“口粮”。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把发展草产业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 狠抓人工饲草基地建设, 培育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经营大户, 发展订单种植, 加强饲草料供给, 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缓解畜牧业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的矛盾。

三要解决畜的问题, 确保减量提质增效。首先, 逐步淘汰劣畜、杂畜和非生产畜, 实现以草定畜的目标。其次, 调整畜群畜种结构, 减少以放牧为主的肉畜饲养量, 大力发展以舍饲圈养为主的犏雌牛 (奶牛) 养殖, 通过减肉增奶, 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再次, 要抓好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 扩大种畜繁育规模, 提高个体生产性能, 达到减畜不减肉、减量不减奶的目标。最后, 针对放牧养畜“夏饱、秋肥、冬瘦、春乏”, 冬春严重掉膘 (牛经过一个冬春, 从秋末的十成膘, 到次年春季要掉到七成。绵羊掉膘后减轻体重的25%) 的现状, 一方面鼓励牲畜冬前出栏, 减少死损。

四要解决政策的问题, 逐步实现被动减畜向主动减畜的转变。在延续草原补奖政策的基础上, 通过政策支持的加大, 刺激牧民群众转变观念, 主动减畜。

二、从推行标准化生产入手, 完善“产加销一体化”链条,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在生产环节全面推行无害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技术,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工作, 全面提升农产品档次和质量。二是在加工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加工设备, 开展技术改造, 加快产业升级。既要搞好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等初级加工, 更要加快发展绿色产品、保健产品、功能产品等精深加工, 打造品优的终端产品。突出发展牦牛藏羊肉、乳制品生产, 藏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在销售环节挖掘和保护甘南境内的历史名优农产品资源, 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地方名片”。支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经纪人开设网店, 搭建多元化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逐步实现全网营销。

三、从培育特色产业入手, 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实现“精准扶贫、产业脱贫”的目标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精选5篇)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第1篇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文山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