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法教学大纲
设计方法教学大纲(精选8篇)
设计方法教学大纲 第1篇
《产品设计方法》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roduct design method 课程编码:04403 学分: 2 参考学时:32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10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
大纲执笔人;金涛 系(教研室)主任:牛文杰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限选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进行产品创新的意义,了解产品创新的核心内容、理论基础,特别是概念设计,了解国际上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习他人进行创新设计的成功经验与思路,初步掌握进行创新的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创造性思维,敢于创新、能够创新,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开拓思路,打好基础,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各有关课程的学习。
This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design of a threshold selection.Learning of this course makes students clear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product innovation, the core content of product innovation, theoretical basis, especially the conceptual design, know that some of the more mature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Learn from other people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methods of innovation design, the preliminary master the means and ways of innovation,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innovation, innovation, explore the train of thought for later professional course study lay a foundation, with creative thinking for the relevant courses of study.二、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先修机械制图、物理学、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等课程。学生首先应具备基本的制图能力,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开创性思维,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了解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对常用的工业产品有所了解,具备一些基本的产品功能设计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产品的工作原理设计、系统设计方面的知识,具备了进行新产品开发概念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
1.绪论
2学时 2.产品设计创新
2学时 3.产品设计开发原理
2学时 4.产品设计开发程序——调研分析阶段
4学时 5.产品设计开发程序——产品设计阶段
4学时 6.产品设计开发程序——生产准备阶段
4学时
7、产品设计开发案例讲解
4学时 7.产品设计综合举例
10学时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产品设计开发》,金涛、闫成新等编,海洋出版社,2010; 2.《产品概念设计》,邓家缇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产品设计》,王明旨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公开出版; 4.《现代机械创新产品与设计》,赵松年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设计方法教学大纲 第2篇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在客观世界中要认识客观现象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或试验取得观测资料,然后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来认识此现象.如何取得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并能够正确的加以分析,是正确的认识未知现象的基础,也是统计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统计学的第一节课,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学生在九年义务阶段已经学习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在高中学习统计的过程中还将逐步让学生体会确定性思维与统计思维的差异,注意到统计结果的随机性特征,统计推断是有可能错的,这是由统计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统计有两种.一种是把所有个体的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进行描述,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描述性统计,例如我国进行的人口普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所有的个体进行调查,通常是在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为代表,从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称为推断性统计.例如有的产品数量非常的大或者有的产品的质量检查是破坏性的.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
抽样调查是我们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的非全面调查方法.它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来推断总体.其中蕴涵了重要的统计思想——样本估计总体.而样本代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结论的准确性,所以抽样过程中,考虑的最主要原则为:保证样本能够很好地代表总体.而随机抽样的出发点是使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这是基于对样本数据代表性的考虑.
本节课重点: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分析,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问题链的形式深刻理解样本的代表性.
2.目标解析
本章章头图列举了我国水资源缺乏问题、土地沙漠化问题等情境,提出了学习统计的意义.同时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尝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统计问题,提出统计问题.让学生养成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对某个问题的调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普查,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出于费用和时间的考虑,有时一个精心设计的抽样方案,其实施效果甚至可以胜过普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抽样调查,就是通过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借以获得对整体的了解.为了使由样本到总体的推断有效,样本必须是总体的代表,否则就可能出现方便样本.由此在对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探讨获取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的方法,得到随机样本的概念,逐步理解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有对统计活动的认识,并学习了统计图表、收集数据的方法,但对于如何抽样更能使样本代表总体的意识还不强;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以确定性数学学习为主;学生对全面调查,即普查有所了解,它在经验上更接近确定性数学,而随机抽样学习则要求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体会到统计中的重要思想——样本估计总体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本节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的困难有:对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对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怀疑,对统计的科学性有所质疑;对抽样应该具有随机性,每个样本的抽取又都落实在某个人的具体操作上不理解,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的研究给学生释疑.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出与典型案例类似的统计问题,如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的近视率,一批电灯泡的寿命是否符合要求等等.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要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中的总体是什么,要观测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获取样本,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学有所用,拉近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对统计抽样概念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想表述、思考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能力,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佳.
根据这一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样本的抽取是随机的,随机抽取的样本将能够代表总体.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准备一些随机抽样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利用实物投影或放映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感悟数据、引入课题
问题1:请同学们看章头图中的有关沙漠化和缺水量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动: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讨,并逐步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数据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要学会与数据打交道,养成对数据产生的背景进行思考的习惯.
问题2:我发现我们班级有很多的同学都是戴眼镜的,谁能告诉我我们班的近视率?
普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individual)
普查是我们进行调查得到全部信息的一种方式,比如我国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等.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比较贴近的案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
操作实践、展开课题
问题3:如果我想了解榆次二中所有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打算怎么做呢?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sampling investigation).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师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方案.
设计意图:从这个问题中引出抽样调查和样本的概念,使学生对于如何产生样本进行一定的思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样本选择的好坏对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精确度是有所不同的.
列举:一个著名的案例
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兰顿和罗斯福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量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兰顿非常受欢迎,于是杂志预测兰顿将在选举中获胜.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
候选人
预测结果%
选举结果%
Roosevelt
Landon
问题4:你认为预测结果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在抽样调查中,样本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样本能否代表总体,直接影响着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问题5:如果要调查下面这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你们对于普查和抽样调查是怎么看的?普查一定好吗?请举例.
了解全班同学每周的体育锻炼时间;
调查市场上某个品牌牛奶的含钙量;
了解一批日光灯的使用寿命.
普查
抽样调查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能用于带有破坏性的检查
可以用于带有破坏性的检查
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能得到准确结果
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有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比较,使学生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问题6:如果我们想了解晋中市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认为该怎么做呢?
师生活动:以2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
问题7:我们是否可以用晋中市高一年级学生的近视率来估计山西省高中生的近视率?为什么?
现代设计方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第3篇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是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 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它融汇了当今科学技术的精华, 涵盖了基础学科、计算机及机械学科的大部分内容, 与各相关学科紧密相联。现代设计方法课程的特点是设计方法种类繁多、理论性很强, 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复杂且抽象, 涉及到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机械制图、数学建模、数值分析、
美学法则等基础及专业知识。 (1) (2) 根据本课程内容的特点, 如果单纯运用板书教学方法,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失去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传递的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直观及便于理解的优点, 但是仍不能使学生亲身感触到现代设计手段在实际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显著优势。因而, 有必要对现代设计方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 现代设计方法内容简介
(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主要讲述现代CAD技术的内涵及主要研究内容;工程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机绘图基本原理及机械工程图的绘制。 (2)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主要讲述在现代设计方法中, 对产品及其重要零部件进行力学分析及优化分析计算的有限元法。 (3) 机械优化设计。主要讲述借助于最优化数值计算方法在计算机上寻求工程最优方案的数值解法。 (4) 可靠性设计。主要讲述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及量值, 对可靠性指标进行合理的分配, 再把规定的可靠性指标设计到产品中去。
2 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探索
现代设计方法理论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线, 板书教学为辅助手段进行。每一独立授课环节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根据授课内容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制作, (3) 并附之与讲解内容相关的成功案例。例如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纲领性的, 具体内容讲解以板书为主, 将所用到具体基础学科知识依据学生所用教材给予提示, 具体到章节;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以实际应用案例为导向, 实施启发性教学, (4) 使现代设计概念先入为主, 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为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根据授课进度安排上机训练。利用比较教学法, 将传统机械设计方法设计的减速器关键部件及整体模型用现代设计手段进行重现, 比较二者的设计结果。
2.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阶段
(1) 工程数据处理。播放精选的相关视频资料, 使学生体会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过程中查询工程数据的不同手段和方法, 从而理解对传统纸质记载的工程数据进行处理的必要性。选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所用到的典型数表和线图, 根据其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工程数据处理, 常用方法是程序化和建立工程数据库。课后安排上机练习, 主要熟悉工程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建议学生自由选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曾用过的数表或线图进行处理, 同学之间最好不要重复, 以尽可能多地处理工程数据。所有结果留待后续设计使用。 (2) 关键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建立。结合工程应用软件Solidworks讲述不同的产品建模方法, 重点讲述特征建模方法。上机练习时, 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 尝试采用调用程序或检索数据库的方法进行齿轮和轴的几何尺寸设计。设计过程中及时发现工程数据处理结果的不合理及不正确性并进行修改。
2.2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阶段
有限元基本理论部分涉及大量高等数学公式的推导, 知识点比较分散、零碎, 学生听课时感觉枯燥、乏味, 不感兴趣, 不利于集中注意力。因而, 该部分内容的讲解主要注重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 对于繁琐的公式推导仅给予简单的处理说明, 并给出具体参考资料让学生课下参阅。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结构离散化、单元分析、整体分析及后续结果处理。每一个知识环节讲解完毕, 通过上机训练, 利用Ansys软件进行演示,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上机练习课时, 学生练习使用Ansys应用软件, 将设计过的齿轮和轴等减速器的关键零部件进行应力、应变及变形分析。
2.3 机械优化设计阶段
传统产品设计过程中, 为保证产品能满足使用及寿命要求, 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选用会在强度、刚度和寿命等方面有冗余, 最终导致产品整体尺寸大, 体积重, 从而造成材料浪费。采用机械优化设计的思想可以使产品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 具有最优的结构尺寸, 从而减小产品总体额尺寸、降低产品的重量, 达到节省使用空间、节约材料和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结合实例讲解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最优化求解方法的选择及问题的求解步骤。通过上机练习, 采用机械优化设计思想设计斜齿轮减速器的关键零部件, 并以减速器中心距最小为目标, 进行减速器的优化设计。
2.4 可靠性设计阶段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为消除产品可能存在的潜在缺陷和薄弱环节, 防止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 采用可靠性设计知识进行产品设计, 以确保产品满足规定的固有可靠性要求。可靠性设计是可靠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产品固有可靠性要求的最关键的环节, 是在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来实现的。
讲解可靠性的相关知识, 结合实例讲解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使学生掌握把规的可靠性指标值直接设计到零件中去, 使它们能够保证可靠性指标值的实现。
3 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常规机械设计方法是依据力学和数学建立的理论公式和经验公式为先导, 以实践经验为基础, 运用图表和手册等技术资料, 进行设计计算、绘图和编写设计说明的过程。现代设计方法强调以计算机为工具, 以工程软件为基础,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的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 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知识, 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机械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
在讲授现代设计方法的同时, 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使产品设计过程更方便、快捷、高效, 但常规设计仍然是最基本的设计方法, 是机械设计课程的根本内容。关键是要能够将所学习的新手段、新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领域, 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结合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 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4 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 多媒体演示与实际操作及训练相结合, 具体内容讲解过程中, 穿插实际应用案例,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采用传统设计方法已经完成的减速器设计贯穿于现代设计方法的整个教学过程, 在学习现代设计基本理论的同时进行实际应用训练。在熟知的减速器设计过程中, 使学生对现代设计的理论、思想、手段和方法有所掌握, 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及能动性。
摘要: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实际操作及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利用探究式研讨教学方法, 将采用传统设计方法已经完成的减速器设计贯穿于现代设计方法的整个教学过程, 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进行实际应用训练, 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熟知感, 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改革,探究式教学
注释
1钟志华, 周彦伟.现代设计方法[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曹金榜.现代设计技术与机械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3陈就, 汪建晓.《现代设计方法》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09 (5) :100-101.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多媒体工程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1 引言
《现代设计方法》是工科学校机械专业及近机类专业重要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融汇了当今机械设计技术的精华,与各相关学科紧密联系。现代设计方法主要研究设计方法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动态设计、有限元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工程遗传算法等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是扩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
课程的特点是设计方法种类多、复杂抽象、理论性强,涉及数学建模、数值分析、模拟仿真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工程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同时该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的内容直接面向工程中的优化设计问题,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讲授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外,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由于学分制的实施,现代设计方法教学时数较少,只有2个学分,32个课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又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2 教学方法探讨
2.1 课程内容体系的合理安排
现代设计方法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融会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而形成的,是以设计产品为目标的一个知识群体的总称。目前新兴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设计方法学、优化设计、并行设计、模块化设计、绿色设计、模糊设计、可靠性设计、相似设计、摩擦学设计、动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法等。
通过分析目前新兴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其主要理论分成两大类:一是概念性强的内容,如设计方法学、创新设计、并行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主要涉及设计理念、创新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二是理论性强的内容,如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动态设计、遗传算法等,主要涉及算法基本原理、算法的计算机实现等。
现代设计方法的核心是优化设计,各种不同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从本质上讲都是优化设计思想的具体实现方法。由于课程教学大纲计划的授课学时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结合当前机械设计的实际需求对课堂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接触到较多的实用知识。围绕机械专业目前的工程设计实际,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方法学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进程、设计规律、设计思维、工作方法、设计工具等;部分机械工程中常用的优化设计理论,主要包括优化设计、机械动态设计、有限元法、可靠性设计、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在各部分内容讲授过程中,以优化思想为主线,注意结合工程实例时刻提及该方法在机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既学习了基本理论又能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工程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结合
课程中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又较为抽象,同时对于课程的整体理解又具有重要作用,此时宜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例如优化设计的内容,既是学生学习古典优化方法时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建立优化设计思想的重要基础,是需要重点讲解的一部分内容。在由工程实例引入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后,求解该数学模型就需要用到古典典优化理论,这时需要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利用板书教学内容停留时间长,逻辑推理清楚、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的优点,提高此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效果。其它如可靠性设计及有限元法等相关的部分内容也适宜部分采用板书教学的方式。
对于课程中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部分内容宜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有利于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且可以对大量实际应用进行动画显示等优点。例如,在讲述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结构分析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来显示工程结构采用进行网格剖分后的结构离散模型和加载求解后的结构应力云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结构分析的步骤和求解特点。在讲述遗传算法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来显示随着遗传算法的进行,每一代群体的平均适应度及最优个体的适应度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遗传算法中群体的进化过程。
2.3 工程案例教学法
现代设计方法中的部分设计方法,理论性较强且难度大,如优化设计、有限元法、机械动态设计等。在课堂讲授时,如不结合工程案例,则易使教学过程单调枯燥,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需要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将合适的工程实例引入教学,由于工程案例引出相关理论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述优化设计中的约束优化时,以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课程时所做的减速器课程设计为例,当时的设计思路是:先依据传统设计经验确定好关键设计参数,然后依据减速器的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进行校核,以确定已选定的设计参数是否合适,若不合适,则再修改设计参数,重新进行校核,最后确定一个满足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的设计方案,整个设计过程并未考虑最终得到的减速器设计方案是否是满足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的重量最轻、造价最省的设计方案。那么,如何来确定满足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的重量最轻的设计方案?在提出此问题后,引导学生依据优化设计的思路进行求解:先确定减速器体积的表达式,以此作为目标函数,并选择表达式中的关键参数作为设计变量,以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作为约束条件,将实际的减速器设计问题转化为在满足约束条件下对目标函数求最优解的优化数学模型,求解此数学模型,即可以确定满足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的最优的减速器设计方案。通过这个实例,学生既了解了如何将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又激发了学生求解此数学模型的兴趣。然后,在此优化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如何来求解这一约束优化的问题,即向学生讲解约束优化问题的一般求解方法。
2.4 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填鸭式教育,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主动进行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述可靠性设计的内容时,笔者在这里举了一个起重机钢丝绳可靠性的例子,通过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可靠性的内容。假定起重机钢丝绳工作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小于钢丝绳所用材料的许用应力,按传统的强度设计原则,此时钢丝绳的强度是安全的,而实际上起重机钢丝绳的可靠度是否是100%即钢丝绳是否绝对安全?很明显,学生也知道钢丝绳并不是绝对安全,那安全的概率是多少?假定钢丝绳所受荷载和钢丝绳材料的许用应力均是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通过向学生介绍应力-强度干涉理论,让学生自己去推导钢丝绳的可靠度。通过对这个实例的思考和分析,学生体会到机械工程中的物理量都是随机变量,初步建立了可靠性设计的概念,了解了传统的安全系数设计与可靠性设计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掌握了可靠性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乐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去一步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自学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2.5 MATLAB软件及ANSYS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现代设计方法作为一门与工程应用联系紧密的课程,各种设计方法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实际解决问题时所用的计算机软件工具也必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工程中广泛应用的MATLAB软件及ANSYS软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例如,在讲述遗传算法时,针对工程实际问题,在建立优化数学模型后,除可以采用一般的计算机语言如C语言或MATLAB来编制遗传算法优化程序进行求解之外,还可采用MATLAB软件的gaot遗传算法优化工具箱,设置运行参数,输入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从而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在讲述有限元法的内容时,除讲述有限元法基本理论外,还向学生介绍了工程中常用的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对一些典型结构分析实例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利用ANSYS软件进行结构分析的求解过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過这些辅助软件的应用,学生既学习了基本理论,又掌握了利用软件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6 增加实践环节改进
在课程基本内容讲授完后,向学生布置大作业,这些作业都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例如,在课程学习基本完成之后,向部分学生布置了一道对减速器进行优化设计的大作业,让学生自己选用合适的优化方法,对其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所设计的减速器进行优化设计。部分同学采用了古典优化算法,自己采用MATLAB语言来编制优化设计程序;部分同学采用了有限元法建立了减速器的结构分析模型并进行了优化设计;部分同学采用了遗传算法并编制了优化程序。通过这些动手项目的训练,学生除了能够有效复习巩固所学内容之外,还能够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锻炼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3 结语
现代设计方法作为一门课时较少且有较大难度的重要专业课,对于任课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既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提出了挑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选取以机械优化设计思想为主的知识单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工程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明显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松年,佟杰新,卢秀春.现代设计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现代设计方法》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0):226-227.
[3]《现代设计方法》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5):100-101.
开头方法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掌握作文开头常用的六种方法以及了解其好处。
2、认识写好作文开头的好处,学会写好作文的开头。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能掌握作文开头常用的六种方法,学会灵活运用作文开头写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起重视。
清代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有一个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头,一定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凤头赢得百媚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凤头”,就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脑袋一样,漂亮、优美。特别是考场作文,有人统计过,阅卷时,老师们在一篇作文上逗留的时间平均只有29秒,也就是说有的作文老师们还看不到29秒。在这么短时间里,你用什么办法使老师能认真看你的作文,没有好的开头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种开头方法。
二、病文诊断。
下面是以《幸福》为题,同学的作文开头,你觉得好吗?试着说说其存在的问题。
1、“砰”随着一声巨响,我从梦乡中惊醒过来。我睁开眼抬头一看发现爸爸那张严肃的脸,我便不由的感到了害怕。
当我意识到我在读书时睡着,爸爸又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我心想:做了这么久的作业了,现在都11点多了还不让人睡。还是从前好呀!
2、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工作和学习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主要方式。渐渐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3、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因此,只有个体与集体统一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两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幸福。雷锋是家喻户晓的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他认为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他在暂短的人生中领悟了什么叫幸福,那就是困难留给自己,把快乐带给大家,真正实现了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病因分析】
1、说一些与主体内容无关的绕弯子的话。
2、交代不清,似是而非。
3、戴大帽子,造成头重脚轻的局面。
三、作文开头常出现的问题:
1、不能概括文章主体的内容、似是而非。
2、不会使用任何一种作文开头的技巧。
3、说一些与主体内容无关的绕弯子的话。
4、没有文采,平庸,不吸引人。
5、开头过长,造成头重脚轻的局面。
6、只会使用叙述一种表达方式,不会使用修辞。
7、开头概括的内容过小,不能统领全文。
四、诊断对策,方法指导
(一)作文开头常用方法介绍:
1、开门见山法
2、引用法
3、巧用修辞
4、序引题记
5、设问置疑
6、联想回忆
(二)出示例子,总结方法
招式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
示例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点评:开篇第一句明确了赞颂的对象白杨树,定准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赞颂。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己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景。”(朱自清《背影》)点评:开篇点题,为下文写寄寓深挚父爱的“背影”设伏。
招式 2——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歌词或俗语、谚语、典故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 突出中心的作用。
示例1: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柯蓝《飞红滴翠记黄山》)
2、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大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季羡林《成功》)
招式3 ——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开篇使用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可引起读者对所要面对的事物或观点的兴趣,使文章发端新颖,极富吸引力。
示例:鱼儿告别池塘,你认为它会没命?不,它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江河!鸟儿告别竹笼,你认为它会饿死?不,它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山林!石头告别高山,你认为它会孤独?不,它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天地„„ 《告别是一种智慧》
招式4——序引题记,耳目一新
题记既可以交代写作缘由,亦可以创设环境。它应展示主要内容,揭示作品内涵,意蕴丰富,情味绵长。既要开宗明旨、简洁明了,也要语言精美,富有文采。示例:母亲声音是我最亲,老师声音是我最敬,同学是我最爱。
——题记 《远去的声音》
2、望长安,灯火明灭,人影暗淡,几许阑珊?
——题记 《想看见你的笑》 招式5——设问置疑,制造悬念。
以提问或设置悬疑开启下文,激发读者心中的疑问,吸引读者急切地读下去。
示例:风筝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与云朵嬉戏,与鸟儿低语。它飞得是这样高,身后那条长长的细线,是谁紧紧抓着不离不弃?为它掌控飞行的正确方向呢?
招式6——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由人、事、景、物、等引起回忆,联想、引出下文,展开情节,这种方法就叫回忆联想法。运用回联想法开头,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受。
示例:“我与父亲不相见己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景。”(朱自清《背影》)
2、最使我难忘的,是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小结:
1、开门见山法、直接点题 •
2、引用法,突出中心 •
3、巧用修辞,展示风采 •
4、序引题记,耳目一新 •
5、设问置疑,制造悬念 •
6、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五、小结作文开头遵循的原则:
1.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2.开头要简洁,入题快。
3.语言要有文采,使人一看就有读下去的欲望。
六、小试牛刀:(看谁写得又好又快)
1、写作实践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几种开头方法,以“开在心中的花朵”为题写一段开头。
2、成果展示及点评
3、范文欣赏
(1)花开有声,雁过无痕。一抔净土,一掬清冽,一朵无香的花,开放在一个人心中。
——题记
(2)有一朵花一直开在我心中,经受泪水的滋润与思念的氧气,从未凋谢过,飘渺的思想纯在于朦胧的人生,但因有这一朵花,已是最辉煌的牵挂。
(3)在爱的怀抱中,我像一株嫩苗,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吮吸着甘甜的雨露,不知不觉,已被母爱带入了人生的花季。于是,在青春的旅途中,只因有了母爱相伴;我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4)走进宋词,品味“衣带渐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风雅;走过唐诗,品味“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放;走进元曲,品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纤巧,这古典文学啊!在我心中怒放,成了一片花海„„
(5)我种过花,知道养花的不易,自然也知道花开的艰辛。家养的花尚且如此,那野生的花呢?
七、真题演练:
题目:开在心中的花朵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第6篇
课程编号:15022010学时(周):1学分:1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Method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出学期:第六学期开出单位(系):公共管理系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制定人:张昭俊,副教授
一、制定依据
指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版培养方案、《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等制订本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二、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善于将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独立承担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理论的专门人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类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以专门调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学科,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工具。
社会调查方法的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的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分析工具以及能够独立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调查功能、作用和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基本内容和安排
(一)本课程设计的题目
1.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2.某一社会阶层或团体的生活状况调查
3.某一社会问题调查
4.自选题
(二)设计要求
1、采用明确化的方法确定调查题目
2、利用卡片法和框图法拟订调查问卷:要求描述现状和解释原因
3、采用抽样或非抽样等方法确定调查对象
4、进行调查:访谈法。每人至少调查5个调查对象
5、问卷的审核、录入:问卷采用分组录入,编码按问卷的顺序进行;
问卷编号按组编号,如第七组7个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的问卷编号711-7176、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利用SPSS或EXCEL进行分析
7、撰写调研报告:至少包括标题、导言、主体、结尾;
要求交叉分类、检验、强度分析。
8、每位同学把个调查对象的联系方式,按编号、姓名(可选)、电话号码排列,小组汇总,作为抽查复核之用。如:711,刘洋,***
(三)工作进度安排
1.设计工作从课程设计周开始,累计一周,学时数为20学时。
2.上机时间:按照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
四、组织及指导方式
(一)分组
原则上5-7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负责总控和联调,在最终成绩评定时给予一定加分。问卷制定可以采用分组也可以共同制定,调查访谈采用分组调查、数据录入采用分组,数据处理、调研报告撰写要求每个人单独进行。
(二)辅导方式及指导教师配备
指导教师由本课程授课教师和一名助教组成,辅导方式采取学生上机和教师集中答疑的形式进行,上机和答疑地点:国际商学院机房。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调查问卷;课程设计成绩中课程设计报告占60%,问卷调查设计、质量占4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社会研究方法》.[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2]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SPSS统计分析教程》.张文彤著.北京新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年
七、其它说明
13、《统筹方法》教学设计 第7篇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统筹方法》是语文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说明文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而事理说明文又是学生刚接触的,事理说明文侧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事物只见的关系,提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类文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广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意境在七年级下册学过事物说明文,对说明文的一般阅读方法有一定了解,如抓住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按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等。但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所以,本文仍需按部就班,详细讲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及层层深入的写法。
2、了解并学习本文语言的准确表达及列图标的说明方法。
3、了解并学会运用统筹兼顾、抓主要环节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合作、质疑、探究,了解统筹方法的简单原理,认识统筹方法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生活,敢于质疑,敢于解答,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及层层深入的写法。教学难点:了解并学习本文语言的准确表达及列图标的说明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由日常生活时间安排导入,如: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需要做些什么事?你是如何安排这些事的?
二、走近作者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1958年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他全心全意投入到数学普及工作中去,义无反顾地干了近20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从大兴安岭到珠江两岸,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北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曾到过二十多个工矿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传授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优选法和统筹学的推广与传播十几年来从一个车间、一个村庄迅速传遍了全中国。1964年写出《统筹方法平话》和《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1967年著有《优选法》和《优选法平话》。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统筹(chóu):统一筹划。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 4
引子:比喻引起正文的话或启发别人发言的话。淤塞(sè):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勘(kān)察:进行实地地调查或查看。
枢(shū)纽:事物的重要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扼(è)制:抑制,控制。
绝唱:指诗文创作达到最高境界,这里指最好的水利工程。权衡:衡量,考虑。
2、理清条理
全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为“总说”,用下定义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并指明其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第2-14段)为“分说”,三次以泡茶为例,层层深入加以说明,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
第三部分(第15段)总括上文,说明统筹方法有益。
四、合作探究
1、第一自然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下定义,总领全文。
数学方法──这是精确计算(时间或路程)的方法,并非其他方法。第二句指明它运用范围广泛,实用性很强,以引起读者重视。
2、“如何应用呢?”这一设问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最能引起兴趣;结构上又起到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3、作者怎样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呢?
明确:举例──举出实有的事例,用以证明自己要讲的道理或事实。
设例──假设的例证,非事实例证。
但这种设例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因此也可以用来证明自己要讲的道理。
4、烧水泡茶这件事有几道工序?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最省时?为什么? 明确:(1)需要做的事情(工序)有:洗水壶(1分钟),烧开水(15分钟),洗茶壶(1分钟),洗茶杯(1分钟),拿茶叶(2分钟)(2)有甲乙丙三种方法。
(3)办法甲最好,因为最省时。
(4)因为办法甲工序安排合理,利用烧开水时间去做其它事情。
5、从这三种泡茶的程序中,我们可以知道统筹方法讲的是什么?
明确:合理安排好工作进程。(即工序)
五、课堂小结
《统筹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方法使得妇孺都能明白统筹方法是安排活动进程的数学方法,它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抄写字词积累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字词积累。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为了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三次以泡茶为例。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写?说说三次设例各侧重在哪个方面?
明确:以“泡茶”为例加以说明,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便于
/ 4
读者理解。
三次设例各有侧重:
第一次设例侧重通过比较显示优劣。
第二次设例侧重阐述抓主要环节的必要性。
第三次设例侧重以列图表的形式说明“合并次要环节以简化环节”的必要性。
2、应用统筹方法要抓好哪几个环节? 明确:(1)把工序安排好;(2)充分利用时间;(3)抓住主要环节。
3、本文中三次举泡茶的事例,配置了三幅箭头图,并且三幅图表的设计方式都有变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一张图表说明工序间的前提、关键,是文字说明的图表化;第二张图是在第一张图的基础上将相关的内容综合起来,说明它们彼此的关系;第三张图对前两张图作归纳,突出工序中的主要环节,突显“统筹方法”的原理。
三张图表不断简化,由具体到抽象,让人们的思维随着作者的叙说不断升华。
4、举例子、作比较是本文中主要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举例子:通过列举泡茶的例子,将抽象的统筹方法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作比较:通过作比较说明事理的特征,突出统筹方法的优势。
5、本文语言通俗易懂,请列举一例,说说其表达效果。明确:例如: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总共不过4分钟„„ 句中“不过”相当于“仅仅”“只”,有强调“不超过某一范围的意思”,突出了时间的短暂。
三、全文小结
《统筹方法》一文知识梳理
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统筹方法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一般到个别)
说明结构:递进式
说明语言:通俗易懂、活泼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画图表、打比方、列数字等
本文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下定义作用:对事物做出准确严密的解释,让人们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或印象。
举例子作用:深入浅出,使深奥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具有说服力。(生活中常见的、易懂的、以一当十的)
作比较作用:突出合理的安排工序才会最省时间。揭示出统筹方法的特征。(本文的主要目的)
列图标的作用——将事物说明得更为直观形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笔记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统筹方法
华罗庚
“烧水泡茶” →合理安排好工作进程。工序 →在多种工序中抓主要环节,主要工序。→
/ 4
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教学反思】
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教学方法,发展
一、树立创新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及创新性的目标设置来实现. 所以,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教学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观念问题.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树立起创新教学和创新教学实施的观念. 唯有这一观念得以树立才能够从教学的主导者处入手在教学开始阶段就开展创新教学.
再者, 教师观念的树立也将有效地改变教师对创新教学的认识, 从而教师能够积极地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创新实施模式, 这样才可以从理念到行动上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发展.
此外, 教师树立起创新教学的观念还意味着教师会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也唯有教师自身的创新观念得以树立, 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 获得创新能力, 实现创新性的教学.
二、做好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创新教学的实施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过程, 同时这一过程的实施也是一个贯穿了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过程. 所以, 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还必须率先的一项工作就是课前做好创新教学设计工作.
课前的创新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就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创新性的预设. 通过这一个步骤, 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创新教学实施的节奏, 同时教师在开展这个部分的创新教学设计时, 教师还应该积极地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建立在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创新教学设计才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有效性的创新教学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且, 以学生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创新教学设计还将有效地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继而为有效性的教学实施奠定基础.
案例分析: 在“圆”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就要注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以及学生的抽象转化能力. 然后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来就“圆”这个部分的创新性的教学实施如滚圆法的现场展示等合理化的教学设计.
通过这样的方式合理、兼顾学生这一教学对象, 将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呈现出来. 而这一教学设计也将为创新教学的实施做好充分地准备.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
1. 设置教学情景
设置教学情景主要是指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出不一样的教学情景. 通过设置这些切合各种知识点的教学情景来更好地吸引学生, 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识和加强学生的理解. 主要可以创设的教学情景有疑问教学情景、生活教学情景、现场演示教学情景等.
案例分析: 在“图形的平移”这个部分的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图形平移的特点等知识点. 教师可以选择通过现场演示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帮助学生从感性上、移动中对图形的平移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 继而更好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案例分析: 在“一次函数”教学中, 特别是一次函数的运用这个部分的内容. 笔者认为教师就可以选择采取设置生活情景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通过将生活中的一些内容和问题带入到一次函数的运用设计之中,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学生对一次函数运用的恐惧感, 从而更好地开展这一部分的教学.
教学情景的设置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部分, 同时通过不断地创新教学情景也将反过来实现创新教学的发展.
2.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 创新教学的实施也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 在创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注意采取多种策略来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案例分析: 在“圆”这个部分的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题目“AB是⊙O的直径, AB = AC, BC交⊙O于点D, AC交⊙O于点E, ∠BAC =45°, 给出下列五个结论: ①∠EBC =22.5°; ②BD = DC;③AE =2EC; ④劣弧AE是劣孤DE的2倍; ⑤AE = BC.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什么?”
在这样一个问题的牵引下,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题目进行创新性的改写. 在改写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继而实现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俞旭安.创新教学活动, 注入初中数学新活力[J].学周刊:B, 2013 (10期) .
[2]孙大友.新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探讨[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 (6) .
设计方法教学大纲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