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精选6篇)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第1篇

对联六副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能力目标: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会赏析对联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2学情分析

对联的特征中涉及词性相对、平仄相对等知识,这些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很难,也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讲透,所以,根据学情,本节课重点放在了对书上的六副对联的赏析。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难点: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学会赏析对联的一般方法。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展示几组对联,营造热闹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联其实就是对联的一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副对联。活动2【讲授】赏析对联:

请同学们先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六副对联,关注一下预习作业中的4个字,尤其是第四副对联的读音。

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副你最喜欢的对联,与大家一起来赏析一番。

1、《湖南岳阳楼对联》

“四面”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归”举目四望,一切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万家忧乐”让人联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岳阳楼名扬天下。后人写这副对联,巧妙地把名句镶嵌其中,以此来赞美范仲淹的宽广胸怀,此情与上联的宽阔宏大的景象一脉相承,相互呼应。同时该联也代表了千万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杭州岳墓对联》

找到本联的亮点“有幸”“无辜”,青山、白铁本不该有感情,是后人将自己的情感加在了青山、白铁上,以此来表达对奸臣的鄙视唾弃,对忠臣的崇敬之情。建议朗读时读出青山的幸福, 1 幸运感,读出白铁的委屈感。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对对联的内容加以理解,尤其是下联。出示峭壁的图片,便于学生感受悬崖绝壁的硬朗,刚直,理解峭壁之所以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明白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道理。

本副对联是林则徐自己写了来自勉: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4、《山海关孟姜女庙联》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庙联说的正是大自然的哲理。加深对意思的理解,反复的朗读,直至会背诵。

5、《集句联》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采集了其中的八个字,表现人们美好的祝愿、自豪并有吉祥之意思。

6、《方志敏卧室联》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和坚贞的情操

小结:对联不仅美在形式,更美在思想内容,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或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或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活动3【活动】拓展知识

同学们,老师再给大家来拓展点对联知识,根据对联张贴地方的不同,题在柱子上的叫楹联;挂在厅堂,居室的叫堂联;根据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喜连、寿联、行业联等。活动4【测试】归纳特点

学了这么多对联,你发现对联的什么特点了吗? 板书: 基本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从右到左,一一对应。活动5【练习】拟写对联

一、辨别真伪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做几个练习,看看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对联?

1、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修改对联

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之与下联对偶。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三、提炼对联

根据“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坐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提炼: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 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刚刚那两道可是中考题啊!有没有信心再来点更具挑战的?

四、炼字

老师这里有副对联,少了个字,你能帮我补全吗? 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第2篇

教案背景

1.2.3.4.面向学生:七年级 学科:语文 课时:1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春节时常用对联

一、教学课题

《对联六副》,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对联是我国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学习本节课既要让学生了解六副对联的深刻含义,又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因为课本对对联的常识没有介绍,这就需要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有关对联的一般常识,以便在教学中补充给学生。

二、教材分析

六副对联内容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文下注释较为详细,对对联本身的大意容易理解,但要真正理解对联的深刻含义,需要利用百度上网搜索这些对联创作的背景。在介绍对联的的有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有关对联的逸闻趣事,加深学生对对联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难点: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赏析法。在赏析过程中介绍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有关对联的一般常识,六副对联的创作背景,有关对联的奇闻趣事,以此加深学生对六副对联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提问:我国有哪三大传统节日?其中春节有哪些习俗?

(2)过渡:利用百度上网搜索什么是对联http://baike.baidu.com/view/2925.htm对联又称楹联和对偶,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

春联习俗

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不仅种类多、形式广,内容与语言风格也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一独特有趣的文学样式。

2、阅读《对联六副》,借助注释了解对联的内容。(1)自读对联。

(2)结合注释了解对联的内容。(3)小组交流。3.合作探究。

(1)提到湖南的岳阳楼,你会想到哪篇文章?(《岳阳楼记》)文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你知道吗?(“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在岳阳楼上题写对联,如果能将这句名句巧妙地镶嵌进去,那就太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联,感受一下他的妙处。

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此句,由眼观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情,抒发爱国情怀。(上联应读出开阔宏大的气势,下联慢一点,将心系百姓忧乐的感情读出来)(2)岳飞大家都很熟悉的,哪一位同学为我们讲一讲他的故事?利用百度上网搜索岳飞的生平事迹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397595.html(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金兀术犯河南,被岳飞打得大败,但是正当岳飞准备直捣黄龙、收复中原失地的时候,宋高宗与秦会为了向金人求和,一天连降十二道金牌命令他退兵。当岳飞回临安后,被解除兵权,不久,又被秦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亭。死后,人们在西湖畔修建了岳飞墓,墓厥两侧则是谋害岳飞的四个奸臣铸成的铁铸跪像。世世代代向岳飞将军请罪„„)

我们一起来看看英雄和奸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幸”要重读,“埋忠骨”则要读出崇敬、悲伤,“佞臣”要读出我们的鄙视厌弃之情。)

请男生读一读。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衙对联是他赴广州查禁鸦片后在两广总督任上所作,虽然只有16个字,却其实磅礴,表现了作者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大家对林则徐了解有多少?谁来说一说他的主要事迹。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林则徐的生平事迹http://baike.baidu.com/view/7659.html?wtp=tt这则对联是他自己写了来自勉的,我们能否将他的伟大举动和这副对联联系起来想呢。

为什么他能在英帝国主义面前表现为一种硬气和骨气,就因为他“无欲”,除了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没有任何私欲私心,才能够在衰败的清王朝后期对列强说“不”!

禁烟的成功和他集思广益有关,他的容还表现为他禁烟后却被贬新疆,但是他没有怨言,却带领当地老百姓植树治沙,造福地方,没有怨言地为人民服务,这是要有很大的容忍之心的。(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大气、一种硬骨)(4)方志敏是谁啊?将这样的一副对联挂在卧室里,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方志敏的生平事迹http://baike.baidu.com/view/10603.html?wtp=tt(卧室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与坚贞的情操。

(5)对联除了以上学习的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性、丰富的内涵,还有一些富有趣味性,大家看文中的哪一则最富有趣味性?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特点?(许多字是一样的)孟姜女以上联招亲,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刚巧万喜良路过,随手就拿起笔提了下联: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就这样孟姜女就下嫁给万喜良(当时的人为什么这么感性奇怪哦)可是好景不常,秦始王下令筑长城,派官兵把所有的壮男都捉去当苦力; 而万喜良不能幸免,也被捉去了。从此,就把两人给分开了。

过了一段日子,传来了万喜良死在长城的消息,孟姜女就不顾一切地赶到长城。她得知万喜良的尸体被埋在长城下,她在该处失声痛哭了七天七夜。她的哭声把长城给哭倒了,倒下的长城处,露出了万喜良的尸体。她用仅有的力气,抱住了他的尸体,就这样也随着去了.故事凄美,但是这个对联却经久不衰的流传下来,成为了异读联里的丰碑石.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之壮丽景色,用海水每天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的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

例如1:利用百度上网搜索趣味对联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20745.html有户人家门上贴了这副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请问怎么读啊?友情提示:这是一家长豆芽的人家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首先 卖豆芽的老头肯定希望自己的豆芽长好点 长(zhang)的长(chang)一点 所以: 上联: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 下联:z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zhang chang

4、讨论总结对联特点。

(板书)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词性相同 有艺术性 内容相关 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利用百度上网搜索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http:// 例1.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曾在镇江读书。一天,郑板桥听说金山寺有书画展,就独自一人去观赏。到了方丈室,老方丈见郑板桥衣着简朴,便对他不屑一顾,仅勉强地招呼了一声“坐”,然后对小和尚说“茶”。过一会儿,老方丈见郑板桥仔细观赏墙上的字画,意识到他对书画有一定的认识,态度稍微变好一些,于是又说“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当方丈得知来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惊喜万分,态度马上转变,忙露出笑脸说:“请上座!”又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这是方丈在逐渐得知郑板桥的身份发生的一个态度转变,说明了方丈的势利和作者的智慧。

例2.利用百度上网搜索“福无双至,祸不单行”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9128091.html王羲之的字太好,除夕门外要贴对联,写了N副对联都被人偷走.于是写了一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么不吉利,当然没人敢偷了.

岂料快到子时时他叫儿子献之在后面各添了三个字,遂成妙联一幅: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举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五、教学反思

对对联的了解,仅靠日常所见和课文中的几幅对联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百度的搜索功能,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了教学要求。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欣赏,阅读指导,策略,实施

苏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共收录了35篇诵读欣赏附录课文, 其中诗词类大多又收录了2-4篇诗文, 近百首古诗。诵读欣赏专栏的设立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 许多教师对诵读欣赏课文的指导阅读不够重视, 所投入的指导力度不足, 导致诵读欣赏课文的教育功能减退, 缩减了学生增长知识的路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初中语文教师应树立起重视诵读欣赏指导阅读的基本理念, 注重采用多种途径和多元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并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也需要技巧, 面对一篇文章、一首古诗或一本好书, 如何读、怎样读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 技巧恰恰是他们最为匮乏的。因此, 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其次才专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 教师应教会学生在阅读前首先对文章进行分类, 不同的类别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1]。如诗词类, 这一类型往往篇幅短小, 字字珠玑, 因此, 在阅读时需要学生进行精读、细读和鉴赏阅读。苏教版初中语文诵读欣赏部分涉及了大量古诗, 如《次北固山下》《过故人庄》《登岳阳楼》《蝉》《使至塞上》《登飞来峰》等等, 都需采用这种读法, 才能切实发挥阅读的价值和作用。而对于教材中所收录的少量文章类, 如《两小儿辩日》《老人与海》 (节选) 《往事》等等, 则需要引导学生读情感、中心思想以及引申阅读原著。总之, 分类阅读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 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诵读欣赏的教育价值。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 解读价值根源

每一部有灵魂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 都是作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下有所感悟, 结合自身经历所创作出来的。当我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 除了读文本, 更重要的是读作品的内涵, 读作者的意图。

如《老人与海》, 课文节选于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 是一篇流传很广且影响力很强的优秀课文。在阅读这篇课文时, 笔者要求学生们不能把眼光仅停留在课文表面的层次上。即:一是读生活环境。文中“老人”的生活环境即是大海, 而所谓的“大海”, 其实正是老人一生生活的缩影。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读出自己的感受, 将自己充分融入角色, 以“我”的视角, 在阅读中体会“老人”的生活状况。二是读作者背景。文中的“老人”即海明威的朋友古巴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他与海明威在近十年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而要读出这些内涵, 就必须要进行拓展阅读, 即在课外阅读与《老人与海》相关的资料。由此可见, 读, 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目十行, “读”的内涵也很广阔。只有首先能够读懂课文的文化背景, 才能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只有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出其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才能体现出“读”的真正意义。

(二) 读懂作者心理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诵读欣赏专栏中, 编者引入了大量的古代著名诗词,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清照的《一剪梅》、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等。在组织和实施阅读引导时, 教师应当要让学生读出这些诗词作者的情感, 力求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要真正读懂作者的心理,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阅读作者的相关内容[2]。如从《别云间》一诗让学生去拓展阅读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 让学生用心理解夏完淳作品所融入的情感, 让他们通过拓展阅读夏完淳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来对比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 让他们从夏完淳笔下的情感与愿望中去寻找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以此来加强自己对当前美好生活的认识, 并加强他们的求学报国信念。

(三) 引申主题思想鼓励辩证思维

诵读欣赏中有大量的诗歌、小小说之类的作品, 因为篇幅短小、情节简单, 因此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仅是对阅读方法稍作概括, 即能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3]。但与诵读欣赏相对应的“名著推荐与阅读”部分, 如《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等, 对于这些长篇名著, 由于推荐作品的篇幅较长, 章节回目繁多,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要想让他们能够记住推荐作品中的思想精神, 自主领会其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似乎无比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 可指引他们阅读文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意义的篇章。如《水浒传》, 可引导学生着重阅读这部作品的开篇, 让他们对小说的产生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如此, 一是作品本身的魅力可吸引他们继续阅读下去, 二是可使他们在阅读时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 使他们在阅读时能体会出主要矛盾, 或是矛盾的来源, 让他们学会从事物的正、反面去思考问题, 读懂事物的两面性, 而这, 正是最基本的“辩证思维”。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 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和生活之中,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绝佳效果。

总之, 对于教师而言, 阅读引导是一项系统工作。只有不断拓展新的引导方法,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读, 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并发挥诵读欣赏专栏的教育功能, 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波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 (3) .

[2]钱学芬.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中旬) , 2014 (3) .

诵读欣赏,赏出别样 第4篇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聚宝盆呢?

不少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细细地比较下来,大部分老师还是把诵读欣赏的内容割裂成一首一首的诗词去教授,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第四单元的诵读欣赏时把其中的古代诗词三首——《早春》《西江月》《秋词》分解成三篇“课文”,一篇一篇地讲,与平常单篇的古诗词新授课没什么两样。笔者认为,既是“诵读欣赏”统领下的三首古诗词,就应该把它们当成一个整体去诵读欣赏。

因此必须找到能把它们连成一体的纽带。

古诗词也好,文笔精华也罢,要想找到篇幅之间的联系并不难,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思想感情、写作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考虑。还以七年级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的三首古诗词为例,我们可以从写作内容同是写四季之景为切入点进行整体教学。

《对联六副》教案设计 第5篇

初中语文《对联六副》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1)、收集对联(2)、搜集有关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并交流

二、教学课题

通过本节课对《对联六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联是我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学习本节课既要让学生了解六副对联的深刻含义,又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学会初步鉴赏对联。

三、教材分析

六副对联内容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文下注释较为详细,对对联本身的大意容易理解,但要真正理解对联的深刻含义,能创作并鉴赏对联,则需要借助百度搜索引擎,链接一些具体人物的事迹、对联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对联创作的一半要求和一些名联轶事等。

四、教学方法

1、通过讲故事,读趣味联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2、熟读成诵,从六副对联中体会基本的对仗技巧。

3、联系已有的语文知识,完成联句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它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它们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对对子还是中国古代文人习文会友时的一种炼字消遣的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一独特有趣的文学样式。

(二)、整体感知、了解常识

学生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对联,师引导学生归纳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并介绍对联的一些知识。

1、对联的特点: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2、对联的起源:相传,对联起源于公元964年的除夕,五代时蜀主孟昶 题于卧室门上的桃符题词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一直到明代了,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此后,对联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3、对联的类型。对联的种类及作用,百度链接http://#2 之辉煌的岁月。这则对联是他自己写了来自勉的,我们能否将他的伟大举动和这副对联联系起来想呢。为什么他能在英帝国主义面前表现为一种硬气和骨气,就因为他“无欲”,除了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没有任何私欲私心,才能够在衰败的清王朝后期对列强说“不”!

禁烟的成功和他集思广益有关,他的容还表现为他禁烟后却被贬新疆,但是他没有怨言,却带领当地老百姓植树治沙,造福地方,没有怨言地为人民服务,这是要有很大的容忍之心的。(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大气、一种硬骨)

(4)、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书中所选的对联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面我们总结的方法再欣赏其他的几副精彩对联。

a、方志敏是谁啊?将这样的一副对联挂在卧室里,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卧室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与坚贞的情操。)

b、对联除了以上学习的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性、丰富的内涵,还有一些富有趣味性,大家看文中的哪一则最富有趣味性?“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特点?(许多字是一样的)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之壮丽景色,用海水每天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的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

(四)、品读鉴赏

1、听故事,补对子

有一个秀才,家对面住着一户财主,财主家有一片很大的竹园,秀才据此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财主想捉弄秀才,就命人将竹子砍了。秀才不慌不忙,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就成了一副新对联: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火了,叫人把竹子连根拔了。哪知,秀才还是在联尾又添了字,又续成了一副好对联。

你想,他会又添了什么字呢?(无,有)

2、金庸著名武侠作品《射雕英雄传》中也有一个对对子的片段颇为有趣,大家可以一起来欣赏一下,打开百度链接 http://

3、百家讲坛中孙丹林主讲的《楹联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多更好地了解对联,希望大家课后通过百度视频搜索它。

(五)、迁移应用

1、对联“寻亲”:

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找到它们的配对,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 d.有闲春色燕双飞

2、根据已掌握的语文知识,对对联:

(1)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2)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幼时记趣》

耳闻夏蚊如雷(3)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寓言二则》

楚人刻舟求剑,舟行剑不行; 答案提示: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西天取经。眼观群鹤舞空 郑人度足买履,度失履亦失。

(六)教学反思

对联是学生并不陌生的文学样式,这节课我从学生们已经积累的对联切入,引导学生概括出对联创作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为下面学习、鉴赏课文中的对联打下了基础,再通过课文向外辐射,借助百度搜索引擎,引入专门学习对联的网站和视频,既在课内进行拓展,又为学生做好了延伸学习的准备,相信学生会把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转到课后更好地了解、掌握和运用对联知识。

《对联六副》互动学习案 第6篇

主备人:韦荣贵审核人:韦荣贵

班级:姓名:

一.互动学习目标

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

3、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二、学法指导

结合背景 理解内容 把握节奏 读出情感

三、互动学习过程:

关于传统对联的一些常识

(1)、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ú)”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

楹联:

婚联:

挽联:

寿联:

名胜联:

行业联:

集句联:

(3)、对联的形式: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等形式。

正对:

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串对:

(4)、对联的一些规律:

对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赏析几副对联:

1、提到湖南的岳阳楼,会想到哪篇文章?(《岳阳楼记》)文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知道吗?

2、岳飞大家都很熟悉的,请同学讲一讲他的故事,一起来看看英雄和奸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衙对联是他赴广州查禁鸦片后在两广总督任上所作,虽然只有16个字,却其实磅礴,表现了作者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讨论总结以下,对联有哪些特点?

书中所选的对联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面总结的方法再欣赏其他的一些精彩对联。

1、方志敏是谁啊?将这样的一副对联挂在卧室里,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对联除了以上学习的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性、丰富的内涵,还有一些富有趣味性,大家看文中的哪一则最富有趣味性?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特点?

3、赵本山、范伟在春节晚会的小品《功夫》里的对联

学习小结

互动学习反思:

《对联六副》互动学习案(教师版)

主备人:韦荣贵审核人:韦荣贵

班级:姓名:

一.互动学习目标

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

3、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二、学法指导

结合背景 理解内容 把握节奏 读出情感

三、互动学习过程:

关于传统对联的一些常识

(1)、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ú)”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名胜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行业联:贴在门旁,使人对其行业特点一目了然,起到行业广告的作用,是楹联中不可小视的一个品种。

集句联:用古文、诗词中的句子合成的对联

(3)、对联的形式: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等形式。

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2)、对联的一些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赏析几副对联:

1、提到湖南的岳阳楼,会想到哪篇文章?(《岳阳楼记》)文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知道吗?(“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在岳阳楼上题写对联,如果能将这句名句巧妙地镶嵌进去,那就太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联,感受一下他的妙处。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此句,由眼观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情,抒发爱国情怀。

(上联应读出开阔宏大的气势,下联慢一点,将心系百姓忧乐的感情读出来)

2、岳飞大家都很熟悉的,请同学讲一讲他的故事,一起来看看英雄和奸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有幸”要重读,“埋忠骨”则要读出崇敬、悲伤,“佞臣”要读出我们的鄙视厌弃之情。)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衙对联是他赴广州查禁鸦片后在两广总督任上所作,虽然只有16个字,却其实磅礴,表现了作者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大家对林则徐了解有多少?谁来说一说他的主要事迹。这则对联是他自己写了来自勉的,我们能否将他的伟大举动和这副对联联系起来想呢。

为什么他能在英帝国主义面前表现为一种硬气和骨气,就因为他“无欲”,除了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没有任何私欲私心,才能够在衰败的清王朝后期对列强说“不”!

禁烟的成功和他集思广益有关,他的容还表现为他禁烟后却被贬新疆,但是他没有怨言,却带领当地老百姓植树治沙,造福地方,没有怨言地为人民服务,这是要有很大的容忍之心的。(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大气、一种硬骨)

诵读欣赏了三副对联,下面一起来讨论总结以下,对联有哪些特点?

参考: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词性相同 有艺术性 内容相关

对对联的学习和掌握已经很好了,那我们以后再遇到对联应该怎样去鉴赏他们呢?能不能从今天的学习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呢?

书中所选的对联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面总结的方法再欣赏其他的一些精彩对联。

1、方志敏是谁啊?将这样的一副对联挂在卧室里,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卧室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与坚贞的情操。

2、对联除了以上学习的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性、丰富的内涵,还有一些富有趣味性,大家看文中的哪一则最富有趣味性?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特点?(许多字是一样的)

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之壮丽景色,用海水每天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的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

3、赵本山、范伟在春节晚会的小品《功夫》里面有这样的对联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啊,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学习小结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精选6篇)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第1篇对联六副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能力目标:了解对联的常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