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活的定律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生活的定律范文(精选7篇)

生活的定律 第1篇

一、生活中的牛顿第一定律

在生活中,我们在一辆高速且匀速形式的汽车上运动,感觉会和平地上一样,但是我们为什么不会摔倒呢?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如果将一个物体放在一个没有摩擦力的世界里,那么物体可以永恒的保持自身的运动状态。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骑自行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停止蹬车,那么自行车仍然会做出滑行,但是滑行速度会逐渐变慢并最终停止。停止的原因在于自行车会受到重力与阻力的作用。牛顿在对前人观点和研究成果做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条件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之为牛顿惯性定律。这一定律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车上不会摔倒的原因。当我们在车上的时候,我们具有与车一样的运动速度,但是相对与车而言,我们确实静止的。当然如果车速较快或者风速较大,我们收到空气带来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在车上运动就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了。另外,我们在观看动作电影时经常看到发现演员从一辆车跳上另一辆车这样的镜头,在这些镜头中,演员通常在落点处向前翻滚,这主要是因为演员与车具有着相同的速度,因此到落点是具有着较高的初速,因此,为了避免受伤并保护自己,演员必须通过这样的动作来做出缓冲,否则将会面临很大的危险。

二、生活中的牛顿第二定律

许多同学在上学的路上都需要坐公交车,而坐公车的同学都肯定有这样一种体验,即公交车在急刹车的过程中,身体会向前倾斜,而公交车在启动的时候,身体则会向后倾斜。从牛顿第一定律来看,当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将会保持静止或准则匀速前进,所以理论上,乘客只要不动,就不会摔倒。出现身体前倾以及后倾的情况,说明身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是什么呢?先抛开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小球在公交车上做一个实验,当公交车正常行驶时,我们将手中的球垂直抛向空中,那么球还会落后手中。然而在车启动的一刹那之前,我们讲求抛入空中,球下落的位置将会产生变化,这主要是因为车在启动中已经产生加速,而球却没有前进,这种变化的量为加速度。这些现象,都可以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做出揭示,即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用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同。谈到这里,又不得不说到惯性,我们可以将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结合。物体都具有着惯性,即保持着自身的运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受到其他力的作用,运用状态的变化幅度则是加速度。至此,我们可以了解,在公交车的乘坐中,对乘客产生的力是惯性力。事实上,惯性力并非很是存在的,我们所在的系统从物理范畴上称之为参照系,并且在做加速运用,在惯性作用下,乘客保持着自己的运动状态,因此好像是收到了与加速度相反的惯性力。

三、生活中的牛顿第三定律

在物理学习中,笔者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即物理学家都特别喜欢使用球类来验证定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类似与这样的简单现象,即当把球扔到地面的时候,球能够立即弹起。并且事实上,球的材质与地面的材质和球弹起的高度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如在地面铺一层胶皮,或者选用网球、乒乓球等,球会弹起的更高,由此可以看出,地面弹性与球的弹性影响着球弹起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是会产生形变,而这种形变在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力,即弹力。之所以玻璃球和岩石的弹性较弱,主要是因为玻璃球和岩石的形变程度较小。从对弹力的学习中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提升地面弹性和球类弹性会让球弹的更高的原因,即地面与球的弹性较大,会让球和地面同时产生形变,从而产生更大的弹力。

另外,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质量越小的球弹起的高度越大,但是如果我们选用质量相同的橡胶球和玻璃球扔向地面时,会发现香蕉球弹的更高或者更远。从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来看,无论是橡胶球还是玻璃球都受到了向上的力,并且这种力对橡胶球的作用更大。至此会产生一个疑问,即为什么质量相同、环境相同,弹力相同,但是橡胶球却受到的更多的力呢。在物理的学习中,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告诉我们答案。牛顿第三定律是指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其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对而言的。如当我们认为球对地面产生作用力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地面对球产生了反作用力。相反,如果我们认为是地面对球产生了作用力,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球对地面产生了反作用力。在物理学习心中,我们可以看到,完全独立的物体是不会受到力的作用的,当我们认为一个物体完全独立并受到某些力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关注这种力,而忽略了其他物体。总之,在球扔向地面的时候,弹起的高度与地板弹力、球的弹力具有着直接的关系,橡胶球比玻璃球所具有的弹性要强,因此会弹的更远更高。

综上所述,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以及第三定律所阐述的内容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因此,物理知识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做到善于观察,并积极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发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应用型,也才能够学好物理知识并应用好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石志青.如何构建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1(26).

[2]康响秦.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方法的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7).

论动量守恒定律与惯性定律的等价性 第2篇

一、等价性证明

既然惯性定律与动量守恒定律具有等价性, 那么, 在理论上应可以由前者导出后者, 反之亦然。

一个质点系如果只有一个质点, 则此质点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 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即v不变, 因而动量mv不变, 既体现了动量守恒, 又体现了惯性定律。对于一个质点的质点系来说, 无疑是一致的。

一个质点系若由多个质点组成, 则动量守恒定律表述为m1v1+m2v2++mnvn=const。

惯性定律表达为:质点系的质心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即质心的速度v将等于恒量。

设在t=0时刻各质点的位矢分别为r1, r2, , rn, 由质心位矢定义可知t=0时刻的位矢为mr=m1r1+m2r2++mnrn (1)

令m1受到系内各质点对它的作用力分别为F21 (第二个质点对它的作用力, 以后依此类推) , F31, , Fn1, 其合力为∑F1=F21+F31++Fn1, m2受到系内各质点对它的作用力分别为F12, F32, , Fn2其合力为∑F2, , 依此类推, 第n个质点的合力为∑Fn, 则对m1而言t秒后,

所以m (r'-r) =m1v1t+m2v2t++mnvnt,

所以mv=m1v1+m2v2++mnvn (3)

(3) 右边各质点动量之和,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它是恒定不变的, 因而左边V也是不变的, 即质心作匀速运动, 这就从动量守恒导出了惯性定律。反之若左边为恒值, 则右边动量守恒, 这就从惯性定律导出了动量守恒。且 (3) 式还表明, 质点系的总动量就等于质心的动量。

二、结论

总之, 可以说惯性定律是动量守恒定律的特例 (物体系只有一个质点) ;动量守恒是惯性定律的推广 (物体系的质心在没有外力作用时, 质心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这就是此二定律的等价性。

参考文献

[1]倪光炯, 等.改变世界的物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生活的定律 第3篇

经过长期的努力,笔者发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运动的过程中,生产与消费在数量上始终能自动保持平衡,即在数量上保持相等。笔者把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能自动保持平衡的规律,定名为“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

前面我们已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运动的主要矛盾,所以“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最基本的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因此它客观地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国家。这是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的重大区别所在。那么,生产与消费为什么能自动保持平衡呢?下面就来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

一、“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科学定义

当社会生产总数量大于社会消费总数量时,就会发生 “生产过剩”,迫使人们降低生产、减少生产数量。这时,消费对于生产起阻碍作用,直到社会生产总数量减少到等于社会消费总数量后,生产与消费达到平衡后,这种对于生产发展的阻碍作用才会消失。

当社会生产总数量少于社会消费总需要的数量时,就会产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使价格上涨,剌激人们扩大生产,增加生产数量,直到社会生产总数量等于社会消费总需要量时, 生产与消费达到平衡后,这种剌激人们扩大生产的作用,才会消失。

因此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生产与消费互相制约,使生产与消费在数量上总是自动保持相对平衡地共同向前发展,所以:

任何一段较长时期的社会生产总数量等于同一时期的社会消费总数量。

由于人类生产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它们不会自然消失, 不论其数量的多少,也不论其经过多久的时间,最后都会被人们以各种形式完全消费掉。因此,生产与消费的数量关系, 可用下列公式表示:社会生产总数量 = 社会消费总数量。

这个公式定名为:“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社会生产总数量与社会消费总数量,只有在双方是同一时期,并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等式才能成立。

(2)社会生产总数量及消费总数量,一般应以一个国家或较大范围的地区为准。

(3)社会生产总数量及消费总数量,包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两大类物质。

(4)应该注意:社会消费总量,不是社会产品的保有量, 而只是社会产品的实际消费量。

如某个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为100万辆,如果汽车的平均使用寿命为十年,那么这个国家的汽车社会总消费量应为平均10万辆 / 年。

(5)根据国际惯例:科学上发现的定律、定理等,一般由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命名,应该是发现者本人的名字,所以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可以定名为 “杨怀辉定律”,由于汉字在国际上不通用,所以在国际上应该用:“Yang Huai Hui”定律,缩写为:“Y、H、H”定律。

二、关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具体说明

现在,我们举例来具体地说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存在及作用:

1.假定某个国家每年生产汽车的总数量为100万辆,而同时期这个国家每年的汽车消费总数量为80万辆(而且假定这个国家既不出口汽车,也不进口汽车)。这样,每年生产的汽车数量减去当年的汽车总消费量:100万—80万 =20万辆。

结果还剩下20万辆汽车 / 年,积四年之和,到第四年底, 共计剩余4×20万辆 =80万辆汽车。它已足够这个国家人们一年的消费量,于是第五年发生“经济危机”,人们被迫停止生产汽车一年,直到第六年初,全部剩余汽车都已推销出去后,人们才能又继续生产汽车。在这五年中:

生产总量:4×100万 +1×0=400万辆汽车

消费总量:5×80万 =400万辆汽车

因此:五年生产总量400万辆汽车 = 五年消费总量400万辆汽车。

所以:生产总数量 = 消费总数量

2.假定某一个国家某年的汽车生产总量为50万辆,而这个国家的消费量每年需要400万辆汽车才能满足:

第一年,人们生产了50万辆汽车,由于社会消费能力大于50万辆汽车,所以全部销售完毕。

第二年,由于汽车供不应求,于是人们扩大生产,生产了100万辆汽车,仍未满足社会消费能力,所以全部销售完毕。

第三年,由于汽车还是供不应求,于是继续扩大生产,这年生产了200万辆汽车,仍未满足社会消费能力,所以又全部销售完毕。

第四年,由于汽车仍然供不应求,于是继续扩大生产;这年生产了300万辆汽车,仍未满足社会消费能力,所以又全部销售完毕。

第五年,由于汽车生产仍未满足消费需要,人们仍继续扩大生产,这年人们生产了400万辆汽车,由于社会的消费量需要400万辆 / 年,所以刚好全部销售完毕。

第六年,人们还继续扩大生产,生产了450万辆汽车,由于已超过了社会消费总量400万辆 / 年的水平,所以开始发生“生产过剩”,这时消费就反过来阻碍生产的发展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当社会生产总数量小于社会消费总需要量时,会剌激人们扩大生产,促进生产的不断增长,直到社会生产总数量达到与社会消费总需求量相等时,生产与消费平衡后,这种剌激人们扩大生产的作用,才会消失。

但是,从社会生产总量小于社会消费总需要量,到社会生产总量等于社会消费总需要量的发展过程中,每年的社会生产总量,仍然等于当年的社会消费总量,如前面所述:(这里为了简便,汽车到了消费者手里就算作消费量)

第一年:生产总量50万辆 = 消费总量50万辆汽车

第二年:生产总量100万辆 = 消费总量100万辆汽车

第三年:生产总量200万辆 = 消费总量200万辆汽车

第四年:生产总量300万辆 = 消费总量300万辆汽车

第五年:生产总量400万辆 = 消费总量400万辆汽车

所以,社会生产总数量 = 社会消费总数量

以上情况是假设的,它把比较复杂的实际情况简单化, 便于人们理解“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实际上,社会经济发展运动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如果我们对实际经济运动情况展开深入地、追根问底的调查研究,仍然可以发现“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确实存在的。例如,在当今的世界上,人类每年生产几千万辆汽车,数以亿吨计的钢铁、水泥、煤碳,几十亿吨粮食、水果、蔬菜,这么多的产品到那里去了呢?还不都是基本上被人类消费掉了,而库存量相对于生产量来说是很少的。所以,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存在,每年人类社会总的生产量减去当年人类社会总的消费量,几乎等于零。

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出口进口,但如果把进口与出口抵消,每个国家的顺差或逆差,占整个国家的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一般来说并不大。所以一个国家每年的生产总量大致上是等于当年的消费量的。所以归根到底,生产总量还是等于消费总量的,因此,“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 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三、“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马克思由于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每隔一段时期,便要发生一次 “经济危机”,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门、国民经济一片萧条景象。

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不断爆发“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经济仍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呢?这是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现在,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发现,上述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人们已知道,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正是“剩余价值”规律。由于资本家拼命地追求最大的 “剩余价值”,一方面拼命地扩大生产能力、增加生产量,另一方面则尽量减少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尽量限制劳动者的消费水平的提高。由于劳动者占人口的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受到严格限制而增长缓慢,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消费能力增长缓慢,远赶不上生产增长的速度。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总能力通常总是大于社会消费总能力,使社会生产总量大于社会消费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即社会生产积累的总数量,大大高于社会消费总数量时,便会爆发“经济危机”。

如果说“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是使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而“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存在,则是使“经济危机”自行消失的原因。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生“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经济仍能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可以说明这个重大理论难题: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规律”的存在,要求在生产增长的同时、消费必须同步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增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地以各种形式与资本家作斗争, 如罢工、组织工会与资本家谈判要求增加工资等。

而资本家在获得超额利润的同时,为保持企业能正常生产,以保证资本家能连续不断地获得利润,而不得不对无产阶级作些让步。在生产增长,利润增长的同时,逐步地给工人们增加工资。于是,随着生产的增长劳动者的收入也不断增长,使整个社会的社会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大。社会消费能力的提高,为企业生产的商品提供了不断扩大的广阔市场。而不断地扩大的广阔市场,又提供了生产不断地发展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资本家们没有想到,他们对工人阶级在收入上的让步,却反过来创造了扩大再生产的客观条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逐步减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的发生频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频率已经大大低于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客观存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必须由高消费来维持。所以,现在世界上那些生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高收入、高消费的国家,而劳动者的高收入正是广大工人阶级不断地与资产阶级作斗争的结果。

现代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所创造的价值也很高,除了支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外,资本家仍能获得相当高的利润。在资本家所获得的巨额利润中,真正用于资本家本人的消费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利润都被资本家用来作再生产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增加或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投资新企业、新行业等。即用于生产资料的消费,以便获得更多更大的利润。 生产资料消费的不断地增长,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与“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两条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它们共存于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与发展运动起作用。但分工不同:“剩余价值”规律起动力作用,“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经济本身的运行与发展规律,它还可以对经济起调节和平衡作用,它使资本主义经济保持相对平衡地向前发展。

四、“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实际运用

“剩余价值”规律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向前发展时,又自动地遵守“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并受它的约束。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人们能正确地运用它来指导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将可获得最佳的经济运行状况,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少的失误。

如何实际运用呢?这里简单的举例说明一下:

例一:日本经济在二战后,为什么保持了很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采纳了一位经济学家的建议,实施了“收入倍增”政策,即经济每增长一倍,民众的工资收入也相应增长一倍,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充分调动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也为经济增长扩大了所需要的广大的市场。

日本虽然是外贸大国,但外贸仍只占国民经济总量很少一部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内需的相应增长,而内需的增长,又主要依靠国民的工资增长。“收入倍增” 政策对提高日本国民的工资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从而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经济发展的经历,很符合“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规律。

例二: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同一时期,我们中国的发展一直很缓慢。这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在改革以前, 一直奉行低工资政策,广大人民群众收入一直很低,国内市场容量非常有限,所以经济难以发展。近年来,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除了外贸发展比较快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民的收入加快了很多,过去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高档消费品如轿车也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如果完全依赖出口来支持国民经济增长,那是不能长久地,也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国际市场变幻莫测。今后的经济增长应该主要依靠提高内需,扩大国内市场。

根据“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终要由它的消费水平来决定。假如我们要想在八年内使经济总量翻一番,就必须使国内消费总量在八年内翻一番,主要的是要使人民大众的工资等收入在八年内翻一番。假如我们中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我们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就可与美国相等,成为第二个美国。

所以用“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指导经济工作,非常实用有效,而且比西方经济学理论简单明了,建议中国政府尽快采用它作为指导经济工作的主要经济学理论,它将为振兴中华出大力。

生活的定律 第4篇

课本上认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 它们之间主要通过万有引力发生作用。而微观原子, 比如氢原子, 它的核外电子围绕核旋转是通过电场力来提供向心力的。”比较宏观的太阳系和微观的原子;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点:

(1) 从结构上:太阳系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原子中, 核外电子绕原子核转动。

(2) 从体积上:太阳半径为6×108m, 太阳系半径为6×1015m, 原子半径为10-10m, 原子核半径也正是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左右。

(3) 从质量上: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而原子中电子质量还不到原子核质量的千分之一, 即原子核占原子总质量的

99.999%。

(4) 从空间分布上:太阳与相邻恒星的距离为太阳半径的几万到几百万倍, 而相邻原子核距离也约为原子核半径的几万到几百万倍。

通过以上比较, 我们可以把太阳类比为原子的“原子核”, 而地球和其他行星就看做“绕核旋转的电子”。这种运动形式上的相似, 使我感到库仑力和万有引力虽然是被区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力, 但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众所周知,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由西向东自转。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以及新学过的知识, 由安培的磁性起源假说, 我想:地磁场是由地球的物质微粒内部的分子电流形成的。

(1)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在地球表面形成如图1所示的分子电流, 故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地磁场方向———即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北极, 这方向与科学测定的方向大致吻合, 但还存在一个磁偏角。

如何解释这个磁偏角呢?我认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绕太阳运行, 它们并不是绝对共面的, 这些行星同地球一样会产生磁场, 而它们各自产生的磁场使地球运行轨道产生一个偏角, 故地磁场的方向就与地理位置的南北极出现了磁偏角。

(2) 又由于地球及其磁场的自转, 就把周围物质带动起来同方向转动 (根据电磁现象以及能的转化守恒定律) 。设地球周围的物体M随地球转动, M位于地球东侧, 由图2分析万有引力的产生:在图示位置M正垂直纸面向里运动———可想象成在地磁场作用下, 组成物质M的物质分子电流有统一的取向———形成如图3所示的环形电流, 方向A→B→C→D→A。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AB、CD所受安培力F、F′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BC、AD分别受安培力F2和F1, 由于AD离地球近一些, F1>F2, 故物体M受的合力∑F是指向地心的。当然∑F一般来说数量级是很小的, 因此万有引力本身就很小。

我们知道:离地球越远, 磁场越弱, 故M受安培力越小, F1与F2的合力也越小, 这与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反映的规律是相符的。当物体M脱离地球引力范围时, 相当于物体与地球距离r→∞, 此时F为零。

物体M在地球西侧, 或在不同纬度、经度时, 我们都可得出M受的合力指向地心。

同时也可以分析出地球受M引力方向指向M。而且M越大, 组成M的物质的原子数、分子数越多, 运动着的电荷形成的分子电流强度I就越大, 故F越大。因而M引力大小也与M1M2乘积成正比。

由上分析, 可以说万有引力与磁场力应该是统一的。

同理, 太阳及其磁场的自转把周围物质带动起来, 使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作用力也指向太阳。同上分析, 太阳也是绕银河系的中心自西向东转的。

我们知道, 万有引力定律只有在两物体间距离较大时, 计算值才与实测值相等, 而库仑定律也必须是两带电体间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的时候———即可把这两带电体看做质点时才适用, 这种适用条件的相似也可说明它们是同出一源。

安培磁性起源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使我们认识到:所有的磁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运动电荷 (电流) 间通过磁场而发生相互作用。

我们学过的万有引力是物体间通过引力场相互作用, 电场力是电荷间通过电场发生相互作用, 磁场力是电流间———运动电荷间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前面论述了万有引力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形成的分子电流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合力, 而电场力是两静止电荷通过电场发生的相互作用力。由于运动电荷周围会产生磁场, 磁场力正是运动电荷之间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力。

从推导的数学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 库仑力、磁场力、万有引力三者形式相同, 都是平方反比律, 可以推知:它们确有本质的联系, 有着相同的起源。万有引力的实质仍是运动电荷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这两个定律才这么相似。

不是吗?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后, 法拉第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从此把历来认为毫不相关的电和磁建立了联系, 为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基础。我们还知道, 天体引力和地球引力已被牛顿和爱因斯坦统一起来, 电力和磁力也已由麦克斯韦方程加以统一, 20世纪50年代, 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又提出了把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理论。这些统一理论的成功诱导着我们去大胆设想, 建立万有引力和电磁力统一的理论。

生活的定律 第5篇

一、课始聚焦结构性预习, 体验定律的迁移力

“先学”是“后教”的前奏。“先学”若只是让学生在课前随意翻看教材, 不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而且易使学生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 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 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已有经验, 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先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探索, 提高“先学”的质量。在本课教学中, 针对大部分学生对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没有太多的认知障碍, 而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感到较为吃力的情形, 在课始“先学”时, 变全面铺开为个别聚焦, 紧扣“乘法分配律”设计如下结构性预习作业, 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 发现不同情境下解题结构的一致性, 体验乘法分配律的迁移力与再生力。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预习作业

同学们, 四年级时我们已经知道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那么,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是否也同样适用”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完成下列预习作业。

我能解决:只列出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 在一个长方形花圃里栽了油菜和向日葵 (左下图) , 这个花圃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个长方形 (右上图) 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明和小冬同时从家里出发到学校, 小明每分钟走50.5m, 小冬每分钟走49.5m, 9.5分钟后两人同时到校, 他们两家相距多远? (图略)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 通过结构性预习, 让学生在“先学”预习中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有利于策略的迁移、思维的延伸和知识的结构化, 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二、课中倡导自主性研究, 体会定律的内联力

在个体独立思考, 自主完成预习作业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反思提纲, 对照典型解法进行自我反思, 然后组织小组交流, 最后进行集体汇报。通过反思、讨论、比较、辨析, 让学生体会到整数、小数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然明晰乘法运算定律的拓展应用, 自觉进行简便计算。

1. 收集典型解法, 个体对照反思。

教师展示巡视过程中收集的典型解法, 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反思提纲, 对照下列解法进行自我反思。

(1) 上述各题先后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分别是什么?

(2) 上述三个实际问题都用了两种方法解决, 仔细观察, 两种方法分别有什么共同点?

(3)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用两种结构的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4) 具有这样两种结构的算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 个体独立反思越深刻, 小组之间的交流就越充分, 也就越有利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和经验。

2. 组织小组交流, 尝试沟通定律。

在引导学生对照典型解法进行反思后,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使得小组交流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小组交流环节, 教师要通过概括性提问, 让学生再度进行思考讨论, 在交流中尝试沟通定律。

(1) 你能用字母把这一规律表示出来吗?这里的字母, 除了自然数外, 还可以是什么数?

(2) 除了乘法分配律外, 整数乘法的其余两个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吗?请举例验证。

以上问题, 由局部到整体, 由个别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 让学生逐步领悟到整数、小数乘法运算定律之间存在天然的共同之处, 真正把新知识自觉纳入同一种结构体系。

3. 展示交流成果, 提炼概括结语。

展示小组交流成果是课中研习的重要环节, 重点在于交流集体智慧, 提炼概括结语。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并要体现小组的集体智慧。通常, 为了节约教学时间确保交流质量, 小组汇报后教师一般不作逐一点评, 只在最后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 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总评, 并对知识进行总结。

三、课末精设针对性练习, 体味定律的应用力

“后教”意味着数学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 特别是练习设计更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课始“先学”及课中研习的学情, 精心设计。在本课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应用魅力,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多层次练习, 不断完善与丰富学生对定律的认识, 拓宽定律的应用空间, 提升定律的应用能力。

1. 基础练习, 拓展定律。

规律的应用既包括对总结出的规律的直接应用 (如乘法分配律) , 又包括对总结规律过程的进一步迁移和拓展。如, 由整数乘法分配律对小数的适用, 自然联想到整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小数也适用, 以及由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推广到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等。为此, 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并说明理由。

以上4题, 第 (4) 题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在乘法对减法中的推广, 第 (3) 题有多种填法, 讲评时应及时追问哪种填法更简便, 并说明理由。

2. 专项练习, 内化定律。

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中会有新的学习拐点, 需要通过专项练习来达成。如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中, 主要是判断两个或几个数的和或积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等, 而在小数乘法中, 主要判断哪两个或几个数可以凑成整数。因此, 可以设计如下专项练习:

下面哪两个数的和、差或积能凑成整数?用线连一连, 并口算出结果。

为了克服思维定式与惰性, 在专项练习中, 可以设计有不能配对凑成整数以及可以“以一配几”或“以几配一”凑成整数的情况。

3. 编题练习, 深化定律。

练习不仅是为了巩固已有定律, 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化对定律的理解, 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为此, 可以设计编题练习, 如在“2.5□○2.5□”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编出可简便计算的习题, 再简算。此题内涵丰富, 它涵盖了乘法运算的三个定律, 同时包含了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这样虽然只给学生“一题”的感觉, 但是却有“多题”的收获。

掏光人们钱包的定律 第6篇

但如果站在厂商的角度来看,摩尔定律预示着悲观的商业前景:既然18 个月后产品性能会翻倍,好多人不会急着购买电子产品,而且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总有一天消费者们不再需要购买任何新产品,硬件厂商会跳入自己挖掘的坟墓。

幸好,厂商们盼来了属于自己的福音——“安迪-比尔定律”,它让消费者如上瘾的吸毒者一般,不断追逐着新电子产品。

上个世纪90 年代的一次电脑大会上,有人开玩笑说:“安迪提供什么,比尔就拿走什么。”意思是说,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一旦向市场投放了新型芯片,微软CEO比尔·盖茨马上就会升级自己的软件产品,把新型芯片的高性能全部“吃掉”。

过去30 年里,个人电脑逐渐普及,微软和苹果等公司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软件不断完善,占用空间却越来越大,在原来的主机上运行的速度也越来越慢。每一次新版本的软件发布,就需要相应的硬件性能提升一个台阶;或者说,每一次硬件性能由于摩尔定律在18个月后翻倍,新版本的软件马上“吃掉”硬件的进步。软件商和硬件商你追我赶,而用户们也被套牢在这场电子产品的“装备竞赛”当中。

十年时间,硬件性能提升了100多倍,但用户们发现,一台新电脑上能装的软件还是和十年前一样多。十年前的电脑拿到今天几乎无法运行任何软件,而十年前的汽车却依然开得好好的。

据说比尔·盖茨本人并不喜欢这样。他自己开发的BASIC只有几十K,“ 你们(微软工程师们)搞一个NET就要几百兆,其中一定可以优化”。但他的生意伙伴们并不希望优化。例如在2007 年上半年,因为微软新的操作系统Vista迟迟不能面市,用户没有更新电脑的需求,从英特尔到惠普、戴尔等整机厂商,再到Mar⁃vell和Seagate等外设厂商全部受到很大影响,这些公司的股价下跌了20% ~ 40%。

微软新操作系统一上市,萧条了一年多的硬件厂商们立刻扭转了颓势。

工作中的美食定律 第7篇

1 快餐定律

比如一个快餐店的上司, 为了控制成本, 自以为聪明的他想出了一个绝招, 将其特色招牌:鱼子酱汉堡包的成分改动了一下, 他先是减少了1克鱼子酱, 然后又减少了肉和蛋黄酱的分量。后来, 那些经常光顾的顾客就开始埋怨:汉堡包的口感比以前差多了。于是, 流失了大批顾客, 他的生意也每况愈下了。

怎样活用

一会儿迟到, 一会儿早退, 做事偷工减料, 不要以为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不会引人注意。到年终考评时, 工资多少就取决于这些负面因素的多少。若想在工作上更有成就, 那尽量别在小细节上偷懒, 多承担点责任会让你更有工作动力。

2 果酱定律

一片面包上涂了果酱, 无论是草莓味还是花生味, 都非常美。但是, 若你只有一勺果酱, 那么面包的面积越大, 果酱的覆盖面积就越少。因此,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面包和果酱的亲密接触面, 你必须尽量将果酱涂抹开来。

怎样活用

若信息是果酱, 而谈话对象是面包, 比如上司、同事或客户, 即使你善于滔滔不绝地演讲, 但你永远不能向倾听者百分之百地传达所有的信息, 这就如同涂果酱一样。因为完全传达与接收信息几乎是一种苛求。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显示:听者能充分接收到的内容, 最多只有10%。因此, 请注意, 你要把最重要的内容, 按明确的条理, 言简意赅地“涂抹”出来, 尽量将要点集中在那10%的区域中。你必须知道, 你想要什么, 什么才是重中之重。

3 薯片定律

薯片是高热量的不健康零食, 但很多女孩却爱不释手, 她们永远地爱上了这些油炸小零食, 一口接一口, 停不下手, 停不了嘴, 对它们的喜爱早已超出了对一般食物的满足, 而成了精神上的依赖。这是种习惯性的心理依赖症。

怎样活用

善于发现别人最希望的“口味”, 并努力让自己符合这些要求, 投其所好, 这绝对是真理。比如说, 上司喜欢图表形式, 那就多做点图表给他看, 无论是会议行程, 还是度假安排。这不仅显示出你对上司喜好的尊重, 长此以往, 他会觉得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4 酸黄瓜定律

有一个寓言:一根自以为勇敢的小黄瓜, 不想变成酸黄瓜。于是, 当它被主人浸到醋里时, 就努力地反抗, 试图不要浸染上周围的味道。但结果当然是徒劳无用的, 它也和别的黄瓜一样, 成了一根酸黄瓜。

怎样活用

若有哪个人让你当众出丑, 你最好事后处理。若给你下马威的是上司, 那你想单枪匹马来对付一言九鼎的上司, 八成是徒劳。因为对他来说, 要考虑的是整个单位的结构、规章制度, 即使这些规矩在你看来很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 你必须问自己, 是否还能继续忍受这份工作的压力。若你的身体状况已经预报了一些问题, 比如胃疼或是偏头痛, 这些都是身体危机发出的警报。你就要为自己做个长期的规划, 不妨考虑另谋高就。

5 果汁定律

有这样一个实验, 某董事长规定大堂经理完成一个任务:每天早上为900名客人提供新鲜的橙汁。第一位经理一口答应:“没问题。”而事实上, 他根本无法完成这个苛刻的要求。第二位经理则忙于解释, 他根本做不到, 因为这对他来说, 那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最多只能提供浓缩果汁。这个人的解释很诚实, 但作为上帝的客人肯定不太满意。而第三位经理则很聪明, 他说“这是个有难度的任务, 但我会竭力完成它。不过, 这需要不小的花费, 需要增加人手和预算”

怎样活用

生活的定律范文

生活的定律范文(精选7篇)生活的定律 第1篇一、生活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我们在一辆高速且匀速形式的汽车上运动,感觉会和平地上一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