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名人范文
山东历史名人范文(精选10篇)
山东历史名人 第1篇
山东名人榜 强悍的山东历史名人榜
山东名人榜 强悍的山东历史名人榜
文圣
1.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东南一带人。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史称孔子。青年时期做过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仓库的小官。中年后开始授徒讲学。51岁时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孟珂(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3.曾参(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后世称为“述圣”。
兵圣
4.孙膑(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鄄城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5.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今山东沂南县人。
医圣
6.扁鹊(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今山东长清县人。系我国医学事业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发明望 闻 问 切等疗法。
匠祖
7.鲁班(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书法家
8.王羲之(321——379年),今山东临沂城北人。东晋大书法家。
9.颜真卿(709——785),唐代大臣,书法家。今山东临沂市人。
10.刘墉:诸城人,1719—1804,号石庵,清代书法家,后人称为清四大书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之一。
文学理论家
11.刘勰(约465——532年),今山东莒县人。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所著《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极大。
经学家
12.郑玄(127——200年),汉末著名经学家。今山东高密人。
画家
13.张择端:诸城人,字正道,北宋风俗画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
14.高凤翰(1683——1749年),清代著名书画家,今山东胶县城西三里河村人。时人常将其与扬州八怪并称,或补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农民起义领袖
15.黄巢(?——884),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今山东荷泽东南人。
16.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女领袖。今山东滨县人。17.宋江(?——约1122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今山东郓城县人。
民族英雄 18.戚继光(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今山东蓬莱人。词家:
19.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20.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散曲家
21.张养浩:济南人,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作品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东府》、。
道家
22,邱处机(1148——1227),金、蒙时期,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今山东栖霞县人。
墨家
23.墨子,姓墨名翟,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大约生于前480年,卒于前400年,活了80多岁,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泛爱、兼利而非攻”的思想。
农学家 24.贾思勰,今山东青州市人,著有《齐民要术》等,是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
文学家
25.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今山东陵县人。性诙谐滑稽,善辞赋。
26.左思(约255——305年),西晋著名文学家,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叫洛阳纸变贵的就是他的文章《三都赋》和《招隐》。
27.孔融(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
28.管宁(158——241年),是管仲的后代,三国时期著名学者。今山东临朐人。
29.王粲(177——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今山东邹县人。
30.刘桢 今山东东平县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31,穆修:东平人,979—1032,字伯长,北宋散文家,有《穆参军集》传世。
32.王戍(234——305年),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今山东临沂人。
33.刘峻(462——521年),南朝梁著名学者、文学家。今山东平原县人.
34.肖颖士(708——759年),唐代文学家。今山东苍山县人。与当时名士李华齐名,时称“萧李.
35.孟云卿:商河人,唐代诗人,代表作有《伤时二首》。36.石介(1005——1045),北宋前期学者、教育家、文学家。,今山东泰安市郊区桥沟村人。支持并参与范仲淹等人发起的政治改革。有著作《徂徕集》流传于世。
37.鲍照和鲍令晖,系哥妹俩,是南朝宋诗人。今山东苍山县人。其中,哥哥与谢灵运、颜延之被人称为“元嘉三大家”。妹妹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学家。38.兰陵笑笑生,据考证为山东五莲县人,著《金瓶梅》。39.王士祯(1634——1711),清朝大臣,诗人。今山东桓台县人。在创作上倡导“神韵说”。
40.蒲松龄(1640——1715),清初著名小说家,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
戏曲家
41.李开先(1502——1568),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和戏曲家。今山东章丘县人。
42.孔尚任(1648——1718),孔子64代孙,今山东曲阜人。昆曲名剧《桃花扇》即他所为。哲学家
43.仲长统(180——220年),东汉末著名哲学家、政论家。今山东邹县人。他曾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
民间教育家
44.武训:聊城人,1838—1896,原名武七,以乞讨、放债办学,称“义学”,清政府封其为“义学正”.
训诂家
45.刘熙:潍坊人,字成国,汉末训诂学家,代表作有《释名》。
46.孟喜:苍山兰陵人,字长卿,西汉今文经学中易学“孟氏学”开创者,汉宣帝时立为博士。
47.匡衡 西汉时期人,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凿壁偷光来读书,就是他干的。后官至丞相。
爱国将领
48.左宝贵(1837——1894),清末爱国将领。祖居山东齐河县,山东平邑县地方镇人.
天文学家
49.刘洪,生活于公元129——210年,东汉人,今山东蒙阴县人。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
建筑学家
50.吕彦直:东平县人,1894—1929,字仲宜、古愚,近代建筑师,代表作有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
山东历史名人 第2篇
这首诗歌的作者就是我家乡——山东的名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的黄巢。
至今,在我的家乡山东还有多处黄巢的遗迹,它们聚集在菏泽市区,以供后人瞻仰,人们对黄巢的事迹也是津津乐道的。
有据史书记载,黄巢出生于唐末的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就有很大的抱负,文武全才,但是当时的科举制度却断绝了黄巢的仕途。一年,天下大旱,老百姓民不聊生,可是黑暗的政治制度却不知道体恤民情,各地纷纷爆发了农民起义,家居山东菏泽的黄巢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武装力量。黄巢起义军转战全国各地,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给苟延残喘的封建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可是后来另一位义军首领不思进取,想享受荣华富贵,投降官府,被黄巢严词拒绝了。
虽然起义军暂时没有投降,却埋下了后来分崩离析的种子。尽管起义军一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可由于受到农民领袖的思想局限以及内部的分裂,最终失败了,但是这次大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唐政权,并且首次提出了“平均”财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经济,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山东历史名人 第3篇
孝堂山石祠, 位于今山东济南长清区西南22公里的孝里铺村, 泰山西北麓, 黄河东岸, 曾隶属肥城县、历城县。今孝堂山、孝里铺等村名, 皆因孝堂山石祠相传为汉代孝子郭巨的墓祠得名。孝堂山石祠是一座双开间单檐悬山顶房屋式建筑, 也是我国现在保存于地面最早的一座房屋式建筑。
山东是汉代画像艺术荟萃之地, 孝堂山石祠室内东、西、北三面墙壁及过梁上皆刻有丰富精美的汉代画像。两千年来石祠未遭到破坏, 画像保存完整, 是历代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美术史学家重视的艺术珍品。自宋以降, 金石学家以及考古学家对孝堂山石祠的题记、年代、主人、建筑形制、画像内容、雕刻技法等, 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孝堂山石祠的年代
自11世纪起, 古器物成为文人士大夫感兴趣的对象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问, 即金石学。宋代赵明诚在其《金石录》中说:孝堂山石祠“冢上有石室, 制作工巧, 其内镌刻人物车马, 似是后汉时人所为。”[1]他否定了孝堂山石祠为西汉时所建的说法, 将其年代定为略晚的东汉时期。
清乾隆时期, 翁方纲在《两汉金石记》中, 提到了孝堂山石祠的另外一则题记:“平原湿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日来过此堂, 叩头谢贤明”。中国历史上用“永建”年号的有两个朝代, 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李恂永建无四年”, 他推断“永建是汉顺帝年号 (公元129年) , 则此画更在其前。”[2]
孝堂山石祠
关于“永建四年”的题字, 《石索》说:“永建为汉顺帝年号, 则此堂之在其前久矣。”[3]
20世纪70年代, 李发林在经过对孝堂山石祠的实地考察之后, 赞同《石索》一书所认定的石祠画像应早在东汉顺帝永建四年以前, 并将石祠的年代提前到西汉武帝时期[4]。
夏超雄随后对孝堂山的年代进行了解释, 他认为, 石祠的建筑年代应与五老洼、栾镇村墓年代接近, 大体在公元67-83年间, 或其前后, 为东汉和帝时期[5]。
蒋英炬和信立祥在1980年对孝堂山石祠进行了实地考察, 他们支持夏超雄对祠堂年代的推定, 认为祠堂的年代为东汉早中期之交[6]。通过分析孝堂山石祠内壁的画像, 信立祥提出了自己的推断, 他认为配置在孝堂山石祠西壁的“胡汉战争图”, 是祠堂为东汉早期祠堂的例证。这种表现胡汉战争的图像只出现于东汉早期祠堂, 并且年代越早, 在祠堂所占面积越大, 位置越不固定。信立祥指出, 孝堂山石祠西壁的“胡汉战争图”, 在东汉中期以前的早期祠堂画像中经常可以看到, 是模仿皇家宗庙侧壁画像配置在祠堂侧壁的[7]。
在信立祥关于孝堂山石祠画像的论述中, 这样的例子还有:以配置在祠堂东侧壁的“风伯图”来对应西侧壁的西王母图像, 是东汉早期尚未创造出东王公形象时祠堂画像通行的布局[8];在过梁石的图像表现上, 用天象图来表现天上世界, 同样是东汉中期以前早期祠堂画像的流行配置[9]。
二、孝堂山石祠的主人
经过金石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的努力, 石祠主人为孝子郭巨的说法已经基本被证实为传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 对于孝堂山石祠虽有“孝子之堂”的指称, 但他并没有指明“孝子”为何人[10]。
关于孝堂山石祠以及墓主人的记载, 最早者即为现在石祠西山墙外侧北齐时代所刻的陇东王《感孝颂》, 从中可知在北齐武平元年 (公元570年) 陇东王胡长仁将其肯定为郭巨墓了。宋赵明诚认为, 这种将石祠主人误认为郭巨的看法, 恰恰是来源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记载, 但是对于墓祠的主人, 赵明诚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按刘向《孝子图》之说郭巨乃河内温人, 即河南沁阳人, 何以会葬身于千里之外的山东长清呢[11]?
随着金石研究的逐步深入, 清代学者毕沅在《山左金石志》中, 详细介绍了孝堂山石祠的十幅画像拓片。书中提到, 据当时的《长清县志》所载, 孝堂山上有石屋, 乃汉孝子郭巨葬母之所。而据石祠西山墙上的《感孝颂》所言“郭巨之墓, 马鬣交阡;孝子之堂, 鸟翅衔阜”, 又似指墓祠为郭巨本人的葬所。而清代另一学者阮元则否定墓祠主人为郭巨的观点, 依据仍旧是前幅永建题记中所说“来过此堂, 叩头谢贤明”之语, 他认为“贤明’乃感颂之词, 似非为郭巨而作。后人失传, 以堂近郭墓, 遂皆沿为郭巨之墓耳。”[12]
冯云鹏、冯云的《金石索》中的《石索》部分, 关于墓主也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水经注》云:平阴东北巫山上有石室’, 未指言何人之冢。北齐陇东王《感孝颂》始指为郭巨墓石室。殊未可定。”[13]可见, 关于墓主人到底是不是郭巨, 《石索》的作者也持怀疑态度。
20世纪80年代, 祠堂画像研究成为考古学者的重要课题之一。李发林认为孝堂山石祠主人为汉武帝时的济北王刘胡 (薨于天汉四年) [14]。
夏超雄认为孝堂山石祠年代、祠主为汉和帝之弟济北王刘寿 (薨于永宁元年) [15]。蒋英炬和信立祥对祠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祠主最有可能是太守并出任过诸侯王的国相、傅、尉一级的两千石官吏[16]。
信立祥的证据包括祠堂的题记以及画像的诸多内容。同样是“永建四年”的题记[17], 信立祥则认为该则题记一方面证明了祠堂建于永建四年不久, 另一方面, 也证明祠堂当时并没有守墓人看护, 所以人们才能自由入内题刻。东汉时期延续西汉时王侯贵戚墓地规模庞大, 有专人守护的习俗, 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石结构墓上祠堂本身不易损坏, 大多独置墓前, 并不设专人守墓,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种祠堂的主人其实身份较低, 不可能是诸侯王一级的贵族。
在对“车马出行图”进行论述的时候, 信立祥参照配置在嘉祥县武荣祠堂四壁的车马出行图, 认为车马出行图往往是表现了祠主生前参与的重大活动的记录。同时参照山东省鲁峻祠堂的车马出行图可知, 祠主极有可能仅仅只是重大出行活动的参与者, 而不是车马出行的主人公。在祠堂内绘制此类图像, 也是祠主生前参与的极为荣耀的活动记录。孝堂山石祠的“大王车马出行图”就是此类的典型代表, 祠主生前只是参加了“大王”的出行活动, 而非“大王”本人[18]。同样, 出于模仿皇家宗庙画像而配置在祠堂西侧壁的“胡汉战争图”, 与祠主的生前经历也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献俘作为两汉时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 被墓地祠堂的建造者用来配置在祠堂侧壁, 具有纯粹的装饰意义[19]。
三、孝堂山石祠画像的雕刻技法
1937年, 滕固就把雕刻技法提到了研究汉代画像石的首位, 认为这是汉代画像石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汉画像石可以分为“拟绘画的”跟“拟浮雕的”两种, 并认为孝堂山石祠与武梁祠的画像属于“拟绘画的”[20]。
而杨伯达在《试论山东画像石的刻法》中认为, 孝堂山石祠属于山东画像石艺术发展的中期阶段, 即公元前后到公元2世纪前后。其雕刻是以凹像刻与阴线刻为主, 兼用隐起刻与平凸刻, 四类刻法同时并用, 不是“拟绘画的”, 而是“拟浮雕的”[21]。
四、孝堂山石祠的形制、结构研究
1961年, 罗哲文考察齐长城经过长清时对孝堂山石祠进行了草测、摄影和记录, 发表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22]一文, 次年, 又发表《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补正》[23]一文, 从建筑学的意义上考证了祠堂的建筑。
2000年, 信立祥在其日文著作《中国汉代画像石の研究》的基础上, 出版了《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书。在该书的第四章, 对墓上祠堂的由来, 建筑形制、祠堂画像石的特点、祠堂画像石刻反映的汉代人的宇宙观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信立祥依据祠堂的建筑特点把山东的石结构祠堂分作四种类型, 孝堂山祠堂属于第三种, 即双开间单檐悬山顶房屋式建筑。同类祠堂有20世纪50年代在江苏省铜川县洪楼村发现的一座东汉晚期石祠堂, 但是原祠已经倾覆成零散画像石[24]。孝堂山石祠内壁画像保存的完整性, 对考古学者研究此形制祠堂画像具有重大价值。
五、孝堂山石祠画像再探讨的空间
目前, 依托考古类型学的方法, 考古学界对某些汉代祠堂画像内容, 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解释。关于孝堂山石祠画像内容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至今仍有不同的解释, 有待考古学者的继续调查与研究。例如, 罗哲文在其文章中已经指出了孝堂山石祠伏羲女娲图像与武梁祠、沂南汉墓画像中同题材画像在布局位置上的差异[25], 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祠堂画像的布局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性以及某种发展演变的过程?如果存在的话其背后的汉代思想观念、丧葬祭祀文化是什么?不少考古学者对这些大胆的假设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信立祥在他的著作中明确指出了墓地祠堂画像的配置有其规律性[26], 但是, 诸如“楼阁拜谒图”、“车马出行图”、“升鼎图”、“桥上坠车”、“七女为父报仇”等许多画像内容的确切含义, 考古学者们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 依然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参考文献
[1][11][宋]赵明诚.金石录[M].石刻史料新编第十二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2.8930页
[2][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M].石刻史料新编第十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2.7399-7402页
[3][13]冯云鹏, 冯云.金石索[M].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道光元年 (1821年) 邃古斋刊本, 1934.53页
[4][14]李发林.略谈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及其分期[J].考古, 1965 (4) :203页
[5][15]夏超雄.孝堂山石祠画像、年代及主人试探[J].文物, 1984 (8) :34-39页
[6][7][8][9][16][17][18][19][24][26]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76-162页
[10][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44页
[12][清]毕沅.山左金石志[M].石刻史料新编第十九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2.14419-14422页
[20]滕固.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及风格的考察[C].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290页
[21]杨伯达.试论山东画像石的刻法[J].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7 (4) :22页
[22][25]罗哲文.孝堂山郭氏墓石祠[J].文物, 1961 (4/5) :44-55页
历史上的山东名医 第4篇
扁鹊的济南足迹:长于长清,葬于鹊山
不仅在山东,在中国历史上,扁鹊应该算是第一个神医。
我们今天所说的扁鹊,其实不是扁鹊。扁鹊是姬姓,秦氏,名越人。因为扁鹊的家乡就在古卢国,也就是现在的长清区境内,所以,扁鹊又称卢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会变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望闻问切”四诊法由扁鹊发明,当时称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扁鹊流传最广的故事是“扁鹊见蔡桓公”。一个关于疾病与预防的故事,凸显了扁鹊卓越的洞察力。
扁鹊在济南留下了诸多痕迹与传说。
鹊山是济南“齐烟九点”之一,因元代赵孟頫所绘《鹊华秋色图》而名闻天下。鹊山之名,来自扁鹊。据说,扁鹊曾在山上炼制丹药,死后就葬在了此山脚下,因此山以人显,遂改为了鹊山。至今,鹊山仍是济南的地标性建筑,每行至此,人们往往能忆起扁鹊的诸多事迹。
扁鹊葬于鹊山的传说事过两千多年,口耳相传。既然传说他是长清人,家乡人自然就希望能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墓旁有1995年立的“扁鹊墓”石碑。墓为一土丘,封土有一米多高,上面被松软的黄土覆盖着,墓底座用水泥砌了一圈加以保护。墓前有扁鹊塑像。
慈眉善目的扁鹊腰间挂着一个药葫芦,一手拄拐一手背在身后,脚步轻盈地走着,显得气定神闲。石像的基座有一米高,前面是小篆体写的“神医扁鹊”四个字,后面则阴刻着扁鹊诊治病人和炮制草药时的场景。
从淳于意到黄元御,齐鲁名医的世家传承
扁鹊广收弟子,弟子各有专长:子阳长于制作石针,子同长于制作药物,子豹善于熨帖技术,子明学针灸,子游学按摩,子仪学养神怡气,子越学接骨推拿。这些弟子后来皆成名医,从各个方面发展了传统医学。
扁鹊死后105年,山东又出现了一位神医。
淳于意,西汉初临淄人。淳于意号“仓公”,因得到扁鹊真传而几乎与扁鹊齐名。他在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拜师同乡阳庆,得“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阳庆传给仓公的医术,具体说包括“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等。那时阳庆70多岁,系战国晚期出生,当为扁鹊再传弟子或扁鹊弟子之再传弟子。《史记》记载了淳于意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现在,淳于意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缇萦救父。有一次,淳于意得罪了齐王府的丞相,于是祸从天降,被安上贪污渎职的罪名,予以逮捕,解往长安接受审判。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淳于意和扁鹊合写,作《扁鹊仓公列传》,可见此人地位之高。
司马迁对二人评价道,“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上书皇帝,父亲才得免罪。所以老子说“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之物”,哪里说的是扁鹊?“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扁鹊和淳于意,代表了古代医者品德的两种至高境界,被后世奉为楷模。
二人之后,山东历代名医辈出。遍看历代,较有影响的医学家有以下几位:
“脉象”研究应该起源于山东,是齐鲁文化的精髓之一。扁鹊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研究脉诊的第一人,第一部有关脉象书《脉经》的作者王叔和是山东邹县一带人。王叔和曾任曹操随军医生,《脉经》之外,还整理《伤寒论》。
近日,山东刚刚成立的脉象学会又是全国首家……足见自古以来,山东都引领脉象学之风潮。
宋代,儿科专家钱乙、最早注释《伤寒论》的成无己皆对医学贡献极大。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青州 第5篇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青州
青州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南依沂蒙,北傍渔盐海区。古时之所以称此地为青州,是因为青州位于九州的最东方,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青,故称青州。青州周代属齐,汉晋为青州刺史治所。隋代设青州总管府,唐初沿隋制,后改为青州都督府。北宋为京东路治所。金初设益都府,元代设益都路总管府。明初改益都路为青州府,设山东行中书省,青州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山东省省城。清沿明制,设青州府。青州曾出过六名状元,一名宰相,两名“阁老”,十二名尚书,仅明朝就有80余名进士。在青州出生或在定居、为官的著名人物有南燕建立者慕容德,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农学家贾思勰,唐代北海郡太守李邕,北宋龙图阁大学士燕肃、状元宰相王曾、宰相富弼、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明代兵部尚书石茂华、工部尚书董可威、礼部尚书状元赵秉忠,清代华文殿大学士冯溥。李白与杜甫曾联袂到青州游历,留下不少诗篇。近现代有 “一门忠烈”抗日英雄冯旭臣一家,“一门九烈”抗日英雄刘旭东一家。青州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青州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宗派,并留下了大量遗迹,如始建于北魏的龙兴寺,存世800余年,其遗址出土各类石刻造像400余尊。古建筑有供奉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的三贤祠,始建于北宋的万年桥,始建于元代的真教寺,明衡王府石坊等。另外,云门山明朝题刻的“寿”字居全国之最,隋唐时期的驼山石窟造像群是全国重点保护的石窟之一。青州博物馆珍藏有明代状元卷、宋铜锭、宜子孙玉壁、唐三彩、《清明上河图》、清代的“忠烈碑”和“显忠碑”等2万多件文物。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济宁 第6篇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济宁
济宁位于山东西南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夏商为“任国”(或“仍国”)地。周代属鲁国。秦始皇设任城县延续至宋代。518年,任城县建治于今市区驻地,同时设任城郡。唐代,任城已成为东鲁地区的一个重镇。金代,济州由巨野徙治任城。1271年,元朝置济宁府,治任城,“济宁”之名始见,任城县也改称济宁县。明初为济宁府,后降为济宁州。清代为直隶州。济宁历史悠久,有许多知名人物,相传“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动踪迹,夏王朝第六个国王少康出生于此。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都诞生在济宁市辖区内。孔子的学生樊迟,东汉今文经学家魏应、尚书郑均、太尉王龚、司空王畅、经学家何休等都是济宁的历史名人。曹操、杜甫、李白等文人墨客都在济宁留有足迹。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曾在此驻跸,题词作赋。济宁自元代开凿大运河后,成为南北运输的要地。到明永乐年间,济宁已是“水陆交会,南北要冲之区;襟带汶泗,控引江淮、灌运咽喉”。元明清三朝总管运河河道的河漕衙门一直设在济宁,济宁因而被誉为“运河之都”。明清时期,济宁为京杭运河沿岸的七大商埠之一,与淮阴、临清并列为运河三大名镇。现存众多名胜古迹,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铁塔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堌堆遗址、亢父故城、肖汪庄墓群、太白楼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台遗址、城子崖遗址、义合遗址、党堌堆遗址、西汉丞相灌婴墓、东汉经学家何休墓、浣笔泉、凤凰台遗址等。此外还有汉碑群、东大寺、王母阁、岱庄教堂、古运河、明清时代的商业街竹竿巷、明代的获麟观音庙、清朝画家戴鉴的荩园等。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临清 第7篇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临清
临清地处山东西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古清河(亦名清水、卫河)流经此地,临清因邻清河而得名。临清是运河名城,隋、元两大新旧运河的交汇点,境内拥有原貌保留最好的元代古运河,明清时期为当时四大运河名城之一,素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说。临清在商周时为“王畿之地”,秦时属巨鹿郡。汉设清渊县,晋改为清泉县,后赵改清泉为临清县,临清之名由此始。隋唐宋元为临清县。明升临清为州。清升临清为直隶州。临清名士辈出,仅见于史志的就有100多人。唐初著名的音乐家吕才,明代 “后七子”之一的诗人谢榛,抗日英雄张自忠等都是临清的杰出人物。此外,明万历年间反税监斗争的王朝佐、清乾隆年间领导农民起义的王伦、清末行乞兴学的武训也是临清的知名人士。清乾隆六次南巡,曾有四次驻跸临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英国画师威廉·亚历山大都曾到过临清。临清名胜繁多,古迹遍布,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运河钞关、清真寺、鳌头矶、舍利塔等。主要文物古迹还有运河古桥会通桥、月径桥、问津桥,大宁寺,晏公庙,歇马亭,张自忠纪念馆,季羡林资料馆,宛园等。由于临清有特质的“莲花土”,土质细腻无杂质,成砖后光洁齐整,叩之有悦耳的金属声,明、清两代修建北京紫禁城,明十三陵和清东、西陵用的砖绝大部分是临清所制。此外,临清是山东快书的母语地。
山东历史名人 第8篇
一、文艺建设要始终坚持将群众观作为指导思想和根本路线
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文艺建设是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708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文艺建设始终以紧密配合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为中心任务,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依靠群众、围绕群众、服务群众,不断繁荣文艺创作,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及其创作活动成为整个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中起到了唤醒广大人民群众起来同仇敌忾、英勇奋斗,抗击侵略、反对奴役的重大作用。
文艺建设要始终贯彻和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这一基本指导原则,不仅过去在文艺界发挥过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文艺建设依然要对“为谁而创作,为什么而创作”这一文艺创作最根本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在文艺创作中始终坚持将视角对准生活,努力实现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文艺不能忘记人民就应该承认和突出人民是文艺的主旋律。”[2]20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是艺术的缔造者。在文艺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尊重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正确对待群众、永远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进行创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群众从事创作提供坚实基础。唯有如此,我们党的文艺建设事业才能获得深厚的根基,并从中源源不断汲取文艺的营养而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才能真正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从而在实践中转变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文艺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文艺建设是依靠人民的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建设与剥削阶级社会文艺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人民的文艺、大众的文艺。“其实‘人民文艺’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解决‘谁来写’的问题,即‘人民文艺’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将文艺主导权真正地交到工农兵群众手中,让他们自己拿起文艺创作的工具,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让普通的人民群众掌握自己的话语权、声音权、表达权等。”[3]127
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文艺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让他们成为文艺建设的接受者和实践者。据统计,到1945年6月时,仅胶东一地,包括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游击区乃至敌占区,就有群众性的娱乐组织1.25万个[4]76。这些群众性的娱乐团体规模大小不一,形式灵活多样,有剧团、民校、识字班、壁报组、秧歌队和宣传队等,在农闲时节宣传、演出,所到之处,人山人海,一片欢腾,使在日寇连续大扫荡后根据地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士气空前高涨。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各地活跃着数十支文工团和数不清的农村俱乐部,这些文艺组织一方面向部队官兵宣传革命思想,歌颂英雄模范,另一方面对农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提高他们的革命信仰。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区)通过开展各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党的各项抗战、革命政策广泛深入人心,鼓舞了革命军民的斗志,扫除了部分群众中存在的悲观颓废情绪,极大地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领导抗战和革命走向胜利的信心与决心。
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引领社会思潮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只有依靠人民,深入社会各阶层,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才能摆脱阶级社会文艺关于帝王将相的本质,才能创作出适合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文艺的大众化、生活化、通俗化。社会主义文艺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必需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只有通过制定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文艺政策,积极鼓励文艺工作者走人民文艺的道路,只有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创作出风格独特、形式新颖的民间文艺,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长远发展和繁荣。
三、文艺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
文艺建设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组织管理队伍是推动文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作人民文艺作品的必然,也是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艺建设的必然。抗战爆发后不久,《大众日报》、《新山东报》、《警钟报》、《泰山报》等文艺工作团、鲁迅宣传大队及各地文化工作者就聚集一堂,协商筹备组织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以统一组织和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建设工作。1940年8月6日,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在沂南青驼寺举行成立大会。它的成立,团结了沂蒙山区各党派、阶层的文化工作者,标志着山东文化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推动了沂蒙乃至山东抗日根据地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已经不能简单停留在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精神享受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同时还带有塑造人们精神、引领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在党的领导下的高水平的组织管理队伍,领导文艺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文艺建设的长足发展。这不但是文艺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文艺从属于某一特定阶级属性的必然。只有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引导,才能确保新时期文艺建设的人民文艺本质。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的。加强文艺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只有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贯彻到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只有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群众中的文艺建设发动起来,进而使群众文艺与精英文艺真正融为一体。当然“,党对文艺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5]122
四、文艺建设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既是我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根本路线,也是文艺建设的根本路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文艺建设始终把视角紧紧对准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反映当地群众的风土人情,反映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大地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调动了根据地人民群众参与斗争、投身革命的热情和勇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6]51,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落实是关键。因此,如何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载体就成为能否将群众路线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以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方面,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区)通过文艺建设密切党(政、军)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理论与实践为新时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路径选择。
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光靠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座谈会等参与主体少、多为单向交流的传统联系模式,已很难真正调动起群众的参与热情,因此也就无法真正深入群众,了解包罗万象的社情民意。而以各种传统或现代传播媒介为依托,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文学艺术活动,则可以让群众在热烈的文艺活动过程中缩小党群干群距离,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党的方针和政策,让群众在欣赏和享受艺术的同时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激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张文秀.文艺不能忘记人民[J].南京社会科学,1992(3).
[3]祁欣.“谁来写”与“有声的中国”[J].新闻传播,2014(2).
[4]难忘的历程(胶东篇)[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M].人民出版社,1987.
山东历史上的官场生态 第9篇
齐相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看似简单,却涵盖了官场生态的方方面面。
我们梳理山东历史上的官场生态,晒一晒被钉在耻辱柱上的贪官们的龌龊,同时呈现廉吏们的风采。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希望通过这个专题,能让我们读懂历史,看清未来。
(本专题10-19页)
珍珠泉往事与刘墉父子
济南珍珠泉大院,在很长时间里曾是山东最高的权力中心。巡抚大堂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告知人们许多历史的面貌,也折射出当年坐镇于此的“封疆大吏”们的人生百态。
乾隆朝山东巡抚国泰,其贪婪程度,世所罕见。文官荒淫,武人更甚,张宗昌督鲁,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同样一个巡抚大院,不同的人干出不同的事业。丁宝桢坐镇山东,兴洋务,办实业,惩治贪腐,为后世敬仰;韩复榘一面治贪,一面剿匪,其治贪力度,超过之前数任山东最高行政长官。
泉水淙淙,流逝在历史里。
自古文人皆有刚正传统,“文死谏,武死战”,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我修养与治国传统合而为一。诸城刘氏,便是光耀数百年的为官世家。
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让乾隆重臣刘墉成了家喻户晓的戏说人物。“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定盘的星……”电视剧主题曲《清官谣》流传甚广。
其实,真实的刘墉几乎一生都在暗流汹涌的官场左右逢源,谨慎务实,他既不像电视剧所描写的那个刚正不阿、毕生和贪官污吏水火不容的刘罗锅,也不像他的父亲刘统勋铮铮铁骨,豁出身家性命也要为黎民百姓构建起“天下粮仓”。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才是真正的刚正不阿。乾隆对刘统勋一生的评价是神敏刚正,终生不失其正,并把对臣子的最高谥号“文正”赐给了刘统勋。
官场中的“场”,若划入另一个深渊,则成为腐败的“集散地”。周星驰经典电影《审死官》中,面对一干蹲在地上,乞怜如狗的官员——四个官官相护、贪赃枉法、视人命如草芥的知县、山西布政、八府巡按,周星驰扮演的状师宋世杰故意夸张地问老婆:
“老婆,这一票是什么人?”
“官!”
“官呀,真是了不起!”
官员们继续蹲在地上乞怜微笑,两人大笑扬长而去。
清代著名状师宋世杰厅堂挂有一副对联,透着世道巧妙,上面写道:“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反反正正,正正反反,反正一样。”极具中国式哲学意味,也是历代官场的写照,人心的写照。
“官”哲学:
做父母,还是做公仆
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前,与女婿王狗儿有一番对话。她责怪说:“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来罢了。”王狗儿冷笑道:“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做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一句游手好闲的气话,折射出这个社会的一种生态。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虽未叩开贸易大门,却得出精准的结论:“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做官,是传统中国的重要哲学;不做人下人,做人上人,则是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共识。
有两句老话,一句是“千里为官只为财”。背井离乡,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做官,不过是为了“财”。这“财”,当然不是指那点法定的俸禄,而是指以权力换取的贿赂。当官,就一定能够收受贿赂吗?另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意味着,即便是很清廉的官员,也能够捞到不少好处。既然“千里为官只为财”,若不能发财,谁愿意“千里为官”?
权力有两种状态,有谋财谋色者,有谋取历史地位、荣耀,及影响和决定他人利益的成就感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读书人寒窗苦读,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黄金屋”和“颜如玉”。
没有人以庶民为奋斗目标,贪腐只是表面,阶层的不公才是古代对“官”推崇的本质。
民国时,媒体讨论“公仆”,孙传芳不齿地说:“要当就当人民的父母,不当人民的公仆,自古当仆人、下人的都没好东西,不是拐骗主人小老婆就是偷走主人钱财。”
传统中国,官员们普遍具有一种“贪腐人格”。当然,即便没有当官,即便没有获得贪腐资格,也会有贪腐人格。热衷于贪腐而又能够贪腐,是贪腐人格的表现;不能贪腐却又向往贪腐、渴望贪腐,同样表现为一种贪腐人格。
贪腐人格即体现在平头百姓身上,他们一旦掌握了一丁点权力,便立即用以谋私。不少人,哪怕当个临时小组长,也想方设法让这根本谈不上权力的“权力”变成实际的好处。
官场的制高点是意识形态
中世纪的欧洲,发生过这样的事:广场上正在对一批小偷处以绞刑,围观的人群中有小偷正把手伸进别人的口袋。严刑峻法甚至死刑,也不能让所有的小偷从此收手。
我们看到,廉洁不阿的志士、刚正守法的仁人,史不绝书,已经成为永不磨灭的光辉记忆;我们还看到,一些时代查处贪墨官员所用的酷刑严典,今日读来也令人咋舌。朱元璋曾颁布《醒贪简要录》: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剥皮楦草。
古代法律法规分两类:一类是固定下来的法律条文,天下皆知;另一类是皇帝即时颁发的诏、敕、诰、旨、上谕等。后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历朝历代帝王下诏大赦令中,几乎没有赦免贪官污吏的。李世民大赦天下,罪无轻重,包括死罪,均皆赦免,却特别申明“枉法受财之赃官不在赦列”。宋朝以忠厚开国,即便如此,也规定“凡罪罚恶从轻减,独于赃吏最重”。视贪赃为不赦之罪,并将贪官与“十恶杀人者”同罪。
齐相管仲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礼义,“治人之大法”,讲的是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他律;廉耻,“立人之大节”,是追求个人特别是官员的道德修养,用现代话说就是价值观教育,自律。这两个层面,双剑合璧、内外兼修,古人以此来维系一个国家清正廉明的政治文化传统。
王跃文著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康熙朝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陈廷敬行走官场五十余年,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充满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主义情怀。
2007年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即将上调中央,在向同僚们告别之时,他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之一便是《大清相国》。
陈廷敬一生,仕途跌宕,几起几落。而被排挤、冷落、打击报复的情况屡有发生。作为儒家济世的典范之一,他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生典训,终为后世楷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官员所能达到的极致。
官场是个巨大的道场,其制高点,是意识形态。
无论东西方,古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其内部的精神图腾是一致的。某个意义上讲,一些国家(比如英国)的皇室,所承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政治图腾。
于是,对于官场的认知,便超越了简单的贪腐与廉洁的对立。
山东历史名人 第10篇
一、选择题
1.读下图,其中不属于同一个主题的是()
2.(2013·嘉兴高二检测)20世纪的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本质上反映了()A.和平力量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C.局部战争仍然频繁发生
D.时代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发生变化 3.(2013·临沂高二检测)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局势是()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4.邓小平说:“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这句话最能说明()A.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B.新的世界大战是不会爆发的 C.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D.第三世界的落后和贫困是潜在的战争威胁
5.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有()①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恐怖势力
④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2013·新余高二检测)目前,不少人已经认识到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贫困会导致冲突。这表明()A.战乱和冲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B.和平与发展彼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C.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第三世界国家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
7.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
A.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消除贫富差距 C.走和平与发展之路
D.消灭霸权主义
8.(2013·绍兴高二检测)“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下列符合材料观点的是()①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③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④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基于()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行 B.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优势 C.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D.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
二、非选择题
10.(2013·景德镇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伊朗同美国的斗争连日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媒体称美政府已决定把伊朗革命卫队列为国际恐怖组织,伊朗总统内贾德则针锋相对宣布伊朗已成为“核国家”,并公开称伊方已有超过3 000台用于铀浓缩活动的离心机投入运行。随即又有媒体说,美国已拟定针对伊朗的“三天闪电作战计划”,伊美两国关系似有加剧紧张之势。
材料二 目前,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发达国家占78%,发展中国家占22%;而世界人口发达国家只占不到20%,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的什么问题?(2)造成材料一、二反映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针对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你认为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统计,最近五年中,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目前仍以每年2 500万
人的速度增加,在发展中国家,现有1/3的人处于赤贫之中。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口比例,已从25年前的38%上升到目前的43%,更为严重的是,巨额债务压得许多非洲国家喘不过气来。
材料二 当代经济实力对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南北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占全球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3/4,而占全球人口4/5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拥有不到1/4的世界生产总值。
材料三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发展中国家面临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何影响?(3)材料三对解决材料一、二问题是否有帮助?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中A、B、C所反映的主题是和平;D反映的主题是威胁和平的因素——恐怖主义。
2.【解析】选D。A说法片面,没有涉及经济发展;B只涉及经济发展,不符合题干含义;C是事实,但与题干不相符;只有D符合题意。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局势的理解。由关键信息“阿拉伯之春”“伦敦之夏”可知当今的世界局势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发展辩证关系的理解。邓小平讲话中前两句话是指发展,后一句话是指发展的结果,这充分说明发展是和平的保障。【规律方法】程度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一般来说,解答程度型选择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很高,必须准确、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只有依托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结合题意进行分析比较,运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迅速答题。(2)紧扣题目设问的指向,也就是要抓住题干中标志这类题型的特定词句,如“主要在于”“主要因为”“最根本”“最能说明”等。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揭示出本质问题,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
(3)掌握好选择最佳选项的方法。由于程度型选择题的结构特点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要按题目的要求对几个备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比较时要鉴别谁主谁次、谁轻谁重、谁大谁小,只有区分好它们之间的程度关系,才能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当今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势力、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等。
6.【解析】选B。题目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贫困,容易导致社会动荡,也会给外部势力提供干涉的借口,所以贫困会导致战争。
7.【解析】选C。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20世纪出现的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是抵御和消除这些威胁的根本途径。
8.【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和平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发展对和平的作用。②强调的是和平对发展的作用,④没有表明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②④不符合题意。
9.【解析】选D。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0.【解析】第(1)题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和平与安全问题,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第(2)题要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原因和国际旧秩序原因分析。第(3)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回答时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材料一:和平与安全问题;材料二:发展不平衡问题。
(2)材料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超级大国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插手地区事务或他国内政,以争夺和控制战略要地和资源重地;局部地区本身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材料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贫穷与落后。
(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外交原则;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增强国力。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概括材料一即可;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回答,第二问主要答出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即可;第(3)题首先判断出图片反映的是南北对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答案:(1)贫困人口增加,债务沉重。
(2)问题: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
影响:富国与穷国的悬殊差别,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危害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
(3)有帮助,南北对话有利于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新华网北京(2008)12月18日电:中国第8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第一梯队275名官兵从北京首都机场启程,飞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行动。截至11月底,中国共向18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11 063人次。对于中国派出维和部队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参与国际事务能力不断提高的缩影 B.彰显“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良好形象 C.在联合国旗帜下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事务的体现 D.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结盟政策的新特点
山东历史名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