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笔记解读
认知治疗笔记解读(精选6篇)
认知治疗笔记解读 第1篇
认 知 治 疗
笔记
2012/3/18
0 第一章 叙事治疗理论 第一节 引入
一.认知治疗的历史背景
二.认知治疗的理论渊源 补:
第二节 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
补:
一.在特定的情境下,人的某些负性核心信念就会被激活,通过中间信念,产生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则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1.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的评估。
一般来说:
2.核心信念
贝克认为: 3.中间信念
另一种中间信念:
影响核心信念形成的因素:
二.认知歪曲 常见认知歪曲类型举例: 第三节 认知治疗的目标、核心特征、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 认知治疗操作实务
(一)大纲: 第一节 初始咨询的结构与格式
1.日程设置 2.心境评估
心境等级评估注意的地方:
补充: 3.获得问题概要,澄清咨询目标 4.讲授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
可以说: 5.澄清治疗期望
6.重新认识来访者的问题 7.结束概要及家庭作业
补: 8.获得反馈 第三章 认知治疗操作实务
(二)第一节 第二次之后咨询的结构与格式
一.心境评估
知识回顾:
1.2.3.二.与上一次会谈的联系
三.日程设置 四.家庭作业回顾
五.日程问题讨论及阶段总结;布置新的家庭作业
注意:
六.总结与反馈
注意:
第二节.治疗结束与预防复发
注意:
第一次应为结束做准备,表达出以下信息: 术语表: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认知治疗笔记解读 第2篇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他是出生最贫寒的美国总统。是他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的伟大斗争。
林肯曾经干过许多事情,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力气活。有一次他在伐木途中路过新奥尔良时,看到黑人奴隶戴着镣铐在棉田里干活,稍有不慎,就遭到奴隶主皮鞭的抽打。几天后,他又再次目睹奴隶贩子拍卖一个奴隶家庭的情景。这家人全都带着手铐脚镣,就连小孩也不例外。一家人被给了不同的奴隶主,骨肉分离的凄惨场景给林肯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天起,他决定要改变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制度。
词素化现象的认知解读 第3篇
一、关于词素化
音节的词素化, 指从多音节词素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音节代表整词意义参与构词, 从而获得语素资格。英语单词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词素构成, 因此英语构词法中早就有析取音节构词的现象。如词素“extra”, “flu”, “limo”就分别析取自“extraord inary”, “influenza”, “limousine”。英语中外来词音节的词素化现象也很普遍, 大多数粘着词素都是借自外来语。如“-teria”就是从西班牙语“cafeteria”中借取的, 表示“小店”和“小吃店”。再如 “-burge”析取自德语“hamburge (汉堡包) ”, 表示某种“夹心面包”。词语的词素化就是指能独立运用的单词, 因语言表达的需要在构词上表现出词缀的行为, 能与许多词组合构造出新词。词素化的词在构词中起前缀或后缀的作用。如“ship”就和许多名词结合, 起后缀作用, 表示关系、身份、资格等, 构造出“fellowship”, “professorship”, “leadership”等单词。
二、词素化的语义变化及构词特征
1.词素化的语义泛化:词素化的音节通常是从一个词中析取出来, 代表整词意义重新构词, 在这一不断构造新词及使用的过程中, 其语义往往会泛化。如, 英语后缀“-aholic”或“-oholic”来源于单词“alcoholic”-- 沉溺于酒精的人、嗜酒者。音节“-aholic”或“-oholic”词素化后可与名词或动词结合成新的名词, 表示“某人因为很需要或喜欢某事而显露出很沉迷的样子”, 如:computerholic (计算机迷) , writaholic (写作狂) , cashaholic (钱迷) 等。又如, 人们从“sputnik (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 ”类推出earthnik (居住在地球上的人) , boatnik (水上人家) , citynik (都市迷) , jazznik (爵士乐迷) 等, 这样, “-nik”就从指“卫星”到“居住在…上的人”再到“迷恋…的人”, 意义逐步泛化。
2.词素化的语义扩展:词素化的另一个语义特征是原词语的语义被扩展。如“home”与其他词结合, 起前缀作用, 构成“homepage (主页) ”, “homerule (自治) ”, homespun (朴素的) 等词。这时, “home”的语义被扩展, 也有了一定的构词能力, 具有明显的词素化的特征。再如, 近年来“绿色”频频以各种转喻义与其他名词复合而构成新词。如“绿色通道” (表示快速便捷) , “绿色交通” (指尾气排放量为零的电车) , “绿色网络” (健康网站) , “绿色GDP” (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后所得的值) 等。
3 . 词素化的语义色彩的变化:除语义泛化外, 有些音节词素化后, 它的语义色彩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从“marathon (马拉松赛跑) ”中析取出“-athon”音节作词缀, 喻指“持续过久而令人难以忍耐的事件或活动”, 派生出许多带“-athon”的名词, 如sellathon (马拉松式销售) , talkathon (马拉松式辩论) , drinkathon (马拉松式喝酒) 等词, 本来并无语义色彩的音节词素化重新构词后, 都带有了贬义色彩。词素化音节的语义泛化、扩展及语义色彩的变化, 都是人类在与客观世界的长期接触过程中, 不断联想和类比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反映, 包含人类的认知体验与其他各种认知因素的共同作用。
三、词素化的认知生成机制
1.认知象似性:语言中普遍存在认知象似的现象, 这在词汇的进化过程中不断起着理据性作用。词汇是由数量有限的词素构成的。它们的结合具有明显的理据性或象似性。世界上许多语言中的基本意义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表示 的, 一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自由词素;另一种是不可单独使用的粘着词素。从构词能力上看, 前者相对有限, 后者则相对活跃。如汉语中的“走”字, 其构词能力十分有限, 而“辶”却可以构成几百个汉字。又如英语中“go”仅一词而已, 而表示“go”意义的词素“-gress”却能构成许多单词, 如“progress”, “retrogress”, “congress”等。
2.隐喻认知:隐喻是指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它是建立在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间的相似或对比概念基础上的。因此, 相似性是隐喻赖以存在的基石。而所谓相似性, 即两事物之间具有彼此相像的特征或特性。这种特征或特性是对物质对象的一种抽象, 是人类从诸多事物中, 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 抽取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所以, 隐喻在本质上是抽象的。Heine等 (1991) 曾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排列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序列, 其认知域之间映射的一般顺序为:人>物>过程>空间>时间>性质。这个序列既符合一词多义发展的规律, 也符合词素化的一般规律。序列中各认知域之间的关系是隐喻性的, 即任何一个范畴可用来使右边的任何范畴概念化。如, 其中的空间和时间都是人类在认知体验中不可缺少的。而时间概念是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空间概念的延伸。因此空间上的前后概念就往往用来映射时间上的先后。如词素“pre-”可构成“prearrange (预定) ”, “precedent (先例) ”, “predict ( 预言) ”等表示时间上有提前含义的词;而词素“post-”则可构成表示推后或延迟的词。再如“a gap in a wall>generation gap”中, 前者“gap”是空间范畴中的具体概念, 表示“ (墙壁的) 豁口”;后者“gap”是性质范畴中的抽象概念, 即“ (两代人之间的) 差距或分歧”。“gap”由空间范畴映射到性质范畴, 两者的相似性为“缺口或空缺”, 语义由实在变得抽象, 发生了虚化。语义虚化后的“gap”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 如“communication gap”, “gendeg a p”等。在这些组词中, “gap”表示抽象意义“差距”, 有了词素化倾向。
“pre-” , “post”等从人的空间概念映射到时间概念, “gap”从空间概念映射到性质概念, 如此以相似性为基础、抽象程度不同的概念范畴之间的相互映射, 使得词素语义虚化, 成为词素化的根源。因此, 隐喻是词素化生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3.转喻认知:转喻与隐喻不同, 后者以相似性为基础, 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 而前者以邻近性为心理基础, 是同一认知域内的映射。传统体系的对比基础被概念整合到认知观中, 人们就可以选择事物的一个或几个凸显特征来代表整个事物。转喻的过程就是抽取事物凸显特征的过程。在词素化过程中, 转喻和隐喻一样, 其过程本身有时就是语义虚化的过程。如“head”是“人身上最重要的器官—头”, 在认知上处于凸显地位, 因此, 常被用来指代“人”。如, “The company needs more clever heads. (公司需要更多聪明人) ”即在同一个认知域内, 以凸显部分喻整体, 是一种转喻模式。语义虚化后的“-head”构词能力很强, 有了词素化的倾向, 如“air-head” (没头脑的人) , “egghead” (学者) , “nethead” (网迷) 等。“-head”以部分喻整体, 语义虚化, 因转喻而成为词素。因此, 转喻也是促使词素化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四、结语
词素化现象是人类词汇发展的自然趋势, 也是现代英语和汉语构造新词的重要方法。英语词汇系统内以及外来词的音节词素化现象都比较普遍。人类的认知象似性、隐喻、转喻等是其重要的认知生成机制。英汉词素化现象的分析研 究, 对教师的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词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at amba, Francis.English Word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 ledge, 1994.
[2]Stockwe11, R.&Minkova, D.English Words:History and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Ungerer&Se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车录彬.汉语外来词音节词素化现象及其原因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
[5]郭鸿杰, 周国强.20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3.
[6]邱玉冰.汉英语言的词素化现象对比[J].Theory Research.2009.
[7]王文斌.英语词法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认知模型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第4篇
【关键词】认知模型 自洽 隐喻 翻译
一、引言
隐喻的理论已经从一种修辞方法变成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喻的理论包括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后三者是认知的。它们构成了认知隐喻学理论。认知模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缩影。它以经验哲学和范畴理论作为基础,包括认知模型,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心理空间或融合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有许多认知模型组成,是被普遍接受的固定系统。心理空间理论注重个体差异,它可以代替可能世界。许多学者用认知模型理论研究语言,如:多义词现象、语篇连接、语篇理解和隐喻。认知模型理论表达普通知识过程系统,该系统描述了信息如何从外界情景存储到永久记忆中。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认知过程相似。过去30年许多学者将隐喻作为研究的重点。隐喻在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等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主题。而在语言学界,认知隐喻学已经成为了系统的学科。
认知模型理论、认知语言学和SNP阐述了隐喻构建与解读的过程和影响。这三个理论可以表达人们思维的过程和认识世界和语言的过程。隐喻的翻译可以表达受不同认知模型影响的这一过程。翻译的过程也可以是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的过程。翻译必须符合目标语的认知模型。源语言的认知模型与目标语的认知模型应该互相符合。否则,就要找到适合的认知模型。
二、认知模型与隐喻的构建与解读
Lakoff在经验哲学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模型理论,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性、开放性、选择性、关联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包括基本认知模型和复杂认知模型。认知模型(CM)“就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CM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后形成简单的概念(concept),ICM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一种CM的集合,是一种复杂的完形结构。CM可以与现实世界相一致,也可能有一些差别。CM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有时还可能相互矛盾,或违背了一些常识。
“metaphor”在古希腊语的意思是“transform”(转化)。根据词源学,“meta”是指“change”(变化),“pherein”是指“contain” or “possess”(拥有)。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化。隐喻的构建与解读是两个空间的映射过程,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媒介与方法,隐喻的构建与解读最大的影响因素来自于人们自身,在隐喻的构建与解读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主体的自洽。隐喻的构建与解读的自洽原则是:“隐喻构建与解读的总体自洽原则:若主体欲构建或解读一个隐喻,他就须要自我核定A与B至少在外在或内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具有相容性。若相容性这一条件能得到满足,那么他对这一隐喻的构建或解读便会自我允准,否则,便会自我否定。”隐喻的构建与解读都要经过主体的“冲洗”、“连接”与“合流”阶段。构建隐喻时,主体根据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记忆与创造,用自己的观点将两个事物的背景知识进行“冲洗”,得到符合隐喻构建的新的CM,找到A、B两事物的相同点、相似性,将这一相同点、相似性“连接”起来进行“合流”得到主体想要表达的隐喻。反之亦是,在解读隐喻时,主体接受到隐喻语言是,首先将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记忆中的有关两事物的背景知识进行“冲洗”, 如果能得到符合隐喻构建的新的CM,主体能找到A、B两事物的相同点、相似性,则将相同点、相似性“连接”起来进行“合流”达到隐喻的解读;否则,没有找到A、B两事物的相同点、相似性,就无法“连接”从而进行“合流”,这一隐喻将不能被解读。
三、认知模型与隐喻的翻译
隐喻的翻译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直译和意译。当源语言的CM对应的目标语的CM,通常使用直译法。当源语言的CM不符合目标语的CM,通常使用意译法。
3.1直译法
人们的认知方式与方法在本质上有这隐喻这一共性,而科技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汉语与英语的CM会有许多的相同之处,这是隐喻的翻译可以用直译法。如:[1] He is a dinosaur, very stubborn.
[2] 他是一个老古董,十分固执。
在[1]中“dinosaur”与[2]的“老古董”都用来指行事处世方式古板、不合时宜的人。在翻译这两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直译法,翻译为:“他是一只恐龙,十分固执。”与“He is an antique, very stubborn.”,因为两者的CM有相似性和共同点。两者都是年代久远的,与当今的时代格格不入的事物。
3.2 意译法
当英语与汉语的CM不一致时,就要用意译法找到相对应的其他CM来翻译隐喻。如:“dog eat dog”与“狗咬狗”这两个短语。在英语中“dog eat dog”的隐喻意思是表示人们在竞争中互相伤害、争权夺利的情况;而汉语中“狗咬狗”的隐喻意义是描述坏人之间的互相残杀。虽然两者的字母意义相同,但因为在这一短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所用的“狗”的CM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隐喻意义的不同。
中国以和为贵,认为“狗咬狗”的这种行为是低等人、坏人之间的行为,带有贬义,汉语注重行为主体“狗”的这一低等的动物;而西方提倡物竞天择,认为竞争是人类生存的法则,所以西方人更看重的是“狗咬狗”所体现的这一竞争行为。在翻译时应将“dog eat dog”译为“人吃人”。在汉语中“人吃人”的认知模型与英语“dog eat dog”的认知模型相对应,都表示竞争中互相伤害、争权夺利的情况。
四、结论
本论文的目的是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研究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人类因为有了隐喻这一认知行为可将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从而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和信息。隐喻连接了语言和认知科学,连接了外部世界的'人类的思维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文斌.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王文斌. 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J] . 《外语教学》第1期,2007a
[4]王文斌. 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J] . 《外国语》第6期,2006d
[5]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王寅.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J] .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003
[7]Fauconnier.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认知实验考试整理解读 第5篇
1.研究目的:学习测定反应时的方法,考察刺激特征对选择反应时的影响
掌握选择反应时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2.研究假设: 刺激特征、个体差异以及左右手的差异会影响选择反应时
3.数据处理:对于左右手的反应时差异用T检验,对于不同材料和不同被试的反应时差异用方差分析。
4.反应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验证心理旋转的存在以及短时记忆的编码实验
发现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包括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开窗”实验
2.辨别反应时
1.研究目的:学习测定辨别反应时的方法,考察刺激特征对辨别反应时的影响
掌握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辨别加工过程
2.研究假设: 刺激特征、个体差异 会影响 辨别反应时
3.数据处理: 对于不同刺激特征以及不同个体的反应时差异均采用方差分析 4.反应时测量技术应用
验证心理旋转的存在以及短时记忆的编码实验 “开窗”实验 速度与准确率分离实验
3.瞬时记忆
1.研究目的: 验证感觉记忆的存在和Sperling的研究结果
学习以及掌握瞬时记忆的研究方法
2.研究假设:
存在感觉记忆并且其容量有限
三种不同报告法对记忆的保持量存在显著差异
3.数据处理: 对于不同报告法的平均保存量的差异性检验用方差分析
4.Sperling的研究结果:部分报告法提取的记忆数目多于全部报告法,但是随着部分报告的延迟,回忆成绩也会逐渐下降。当延迟超过一定的时间,部分报告法的成绩就和全部报告法成绩相同。4 短时记忆保持量的测定
1.研究目的:
1、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延迟时间对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2、学习再认法测量短时记忆的保持量。
3、学习“插入活动法”控制复习因素对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2.假设:
1、延迟时间不同,短时记忆保持量也不同。
2、短时记忆保持量有男女性别显著差异。
3、短时记忆保持量的遗忘是支持消退说的。3.数据处理方法:
1、计算不同延迟时间的短时记忆保持量。
2、利用t检验考察不同延迟时间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有无显著影响。4.应用:
强调了经过复述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对记忆的保持非常重要。系列位置效应
1.研究目的:
1、通过检验汉字学习材料在刺激系列中的不同位置汉字对识记和保持量的影响。
2、有无延迟时间对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2.假设:
1、实验能够证明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有无延迟时间对系列位置效应有显著影响。3.数据处理方法:
1、统计每个组别不同位置上的词语回忆的正确率,并绘制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2、利用t检验考察有无延迟时间对系列位置效应有无显著影响。4.应用:
运用系列位置效应的规律来指导学习,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帮助老师调整教学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讲课内容的先后顺序,提高教学效率。
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
1.实验目的:
1、测定数字和字母实验材料对短时记忆广度的影响。
2、掌握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两因素实验设计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2.假设:
1、不同实验材料对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
2、不同性别被试在不同实验材料上的记忆广度有显著差异。3.数据处理方法:
1、计算并统计不同被试的数字记忆广度和字母记忆广度。
2、计算并统计两种材料的记忆广度的均值和标准差。
3、利用t检验考察不同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时候存在显著差异。
4、利用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在不同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上时候存在显著差异。4.应用
通过对记忆材料的组织可以扩大记忆信息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实验材料和参数设置:按默认即可 目的:
探究短时记忆刺激项目提取方式与内部加工过程 假设:
1、如果被试做肯定或否定反应的反应时随识记刺激项目的变化而保持不变,那么提取短时记忆信息的方式为平行扫描:即被试将测试刺激项目与记忆集中所有的项目同时进行比较。
2、如果反应时是识记刺激项目的一次函数且被试对肯定与否定反应的反应时趋势一致,那么被试提取短时记忆信息的方式为完全系列扫描,即把测试刺激项目与记忆集中所有项目逐个进行比较,且反应时随项目数的增多而延长。
3、如果随着识记刺激项目数的增大反应时也延长且被试做否定反应缩小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肯定反应,那么被试通过自动停止系列扫描的方式提取短时记忆信息,即被试将测试刺激项目与记忆集项目一次进行比较,并在二者达到匹配的时候自动停止扫描过程。数据处理:
1、以识记刺激项目数为X轴,以正确的平均反应时为Y轴,绘制二者的关系曲线,并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建立识记刺激项目与反应时之间的直线方程。若能得到拟合度较高的直线方程则说明假设二成立。若否定反应的直线离肯定反应的距离越来越远,则假设三成立。
2、以识记刺激项目数为自变量,以被试的肯定或否定的正确平均反应时为因变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肯定或否定的反应时进行差异性检验。若差异性不显著,则说明假设一成立。
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本实验是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经典研究,斯滕伯格从此开创了研究短时记忆提取方式的先河,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发展了反应时的研究方法——反应时相加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时间乃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
Cooper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
实验材料和参数设置:按默认即可 目的:
通过研究不透角度正反R字母心理旋转的反应时,以证明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假设:
1、对于正R与反R字母,当旋转角度从0度(正象)增大到180度(倒象)时,反应时随之增大,且旋转度数为180度时反应时达到最大;随着旋转角度从180度到360度时,反应时逐渐减小。
2、不同旋转度数的正R或反R的反应时都有显著差异。数据处理:
1、以旋转度数为X轴,反应时为Y轴,分别绘制正R和反R的旋转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曲线。若正反R的曲线都为以180度为对称轴的倒V形,则说明假设一成立。
2、分别以正R和反R字母,以旋转角度为自变量,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若结果表明差异显著则说明假设二成立,然后再进行多重比较以确定差异的来源。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本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被试形成了图形视知觉表象,而且旋转这个表象直到与其比较图形一致为止,心理学家称之为类比表征。类比表征不是以抽象分析为基础进行的表征,而是保留了与被表征事物相似的物理特征,因此人们在加工以视觉或空间刺激信息为主的任务时,往往使用表象进行认知操作,并会经历类似对实物进行比较的过程。
空间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材料和参数设置:注意设置每个角度图片的个数为12 由于本实验与Cooper 心理旋转实验类似,所以目的、假设、数据处理和应用只需将后者进行改动即可,其中要注意的是正反R对应着本实验的两种三维立体图片。句子类型对理解速度的影响
主试部分:设置材料:采用三张图片和与图片有关的不同类型的句子两个被试按照牡丹花、海滨、瀑布的顺序做;另外两个被试按照瀑布、海滨、牡丹花的顺序做
参数编辑:每一个图片的呈现时间设置为10秒
导出数据:把所做的实验结果保存即可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四种不同类型句子的理解速度,学习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研究言语加工的过程;通过句子类型与图画匹配的选择反应时,并探讨句子理解的信息加工过程。实验假设:假设不同句子类型影响被试的理解速度
数据处理:
1、四种不同类型的句子的平均反应时,并做出曲线图
2、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不同句子类型的差异性,如果存在差异,再运用多重比较的方法探索到底是哪两种不同的句子类型之间的差
3、由结果1的曲线图可以了解被试对不同句子类的反应速度
由结果2的差异性检验可以检验不同句子类型对理解速度的影响,若存在差异则说明是有影响的。
问题2:在表达中尽量采用正确肯定的句子类型,这样有助于接受者的理解。
轮廓比较与命名的信息加工实验
主试部分:设置材料:采用字母材料,每个被试都接受三种材料
参数设置:各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秒,每组刺激内的两个字母之间的时间
间隔分别设置为0、0.5、2秒
导出数据:把所做的实验结果保存即可
研究目的:通过测定被试对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进一步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探讨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和编码过程
实验假设:假设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信息
数据处理:
1、统计三种不同实验材料下不同延迟时间的平均反应时,统计各被试在三种不
同延迟时间下的正确率
2、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三种不同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异性,如果存在差异,在运
用多重比较的方法探索差异的来源
3、比较三种材料(同形同音、不同形同音、不同形不同音)的反应时大小,如果
被试对同形关系的字母反应时要快于同音关系的字母,则说明在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信息。
问题2:a.在短时记忆的编码中存在视觉编码机制,并且在感觉代码的加工过程中,视觉编码率先出现,保持一个短暂瞬间,然后才出现听觉编码
b.能直接以视觉编码呈现的刺激,我们对其更加敏感 一系列扫描信息加工模式与平行扫描
主试部分:设置材料:采用图形材料,选择的图形为:圆形和正方形;选择的颜色是:红、黄、绿
参数设置:实验总次数为120次
导出数据:把所做的实验结果保存即可
研究目的:通过对复杂刺激信息的加工模式是平行加工还是系列加工的探索,学习使用反应
时法研究刺激的编码与识别的信息加工过程。
研究假设:复杂刺激信息的加工模式是系列加工的
数据处理:
1、统计各被试做“相同”和“不同”反应的正确平均反应时及正确率
2、统计各被试在不同刺激程度下的平均反应时
3、对“相同”和“不同”的正确反应时做差异性检验(t检验)如果不存在差异,则说明被试对复杂刺激信息的加工模式是平行加工。
注意事项:
1.关于差异性检验,两个之间的比较多用T检验,三个以及三个以上用方差分析。2.对于双因素分析的结果,务必记得说明主效应情况以及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等。
3.第二道题目: 简述实验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情况,是开放题,学长的意思是只要答题的内容与实验主题相关即可,没有标准答案,也希望可以看到大家写出不一样的答案。所以,这道题我们就没有规定正确答案,我建议,实在不知道从何下手时,就可以写一下实验的结论以及可能的实验干扰因素、前人相关的研究等等等。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认知心理学作业稿解读范文 第6篇
田蕊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数学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数学问题的研究涉及领域广泛、研究角度多样、应用尝试增多、进展速度较快。本研究以对数学应用题的问题解决为例,探讨了问题解决在数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关键词:问题 问题解决 数学问题解决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问题的定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问题”有不同的界定。心理学界对问题划分影响比较大的是认知学派。他们从个体面临问题的操作要素出发,认为问题是“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因此,问题具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当前状态、目标状态、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所需要的一系列操作(算子)。
2、良好问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问题状态是清晰、简洁的;(2)问题状态的描述是通过直观的、有意义的符号表现的;(3)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解答;(4)被试的解答可以评价为正确的或者错误的;(5)对问题的回答与具有的知识有联系。
3、数学问题:1988年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将数学问题界定为“一个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未解决的情境”。
4、问题解决:(1)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把问题解决定义为任何指向目标的认知性操作程序;(2)问题解决是当问题解决者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时,旨在达到目标的认知加工(Lovett,2002;Mayer,1992)。这一定义对当代的问题解决研究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3)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问题解决过程可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4)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对“问题解决”进行微观的描述:问题解决就是从最初的问题空间(判断1)出发,经历不同的问题状态(不同的子问题),运用一定的策略达到对问题的正确表征的过程,最终获得问题结果(5)问题解决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问题解决是认知的,即它出现在问题解决者的认知系统内部并且只能通过他们的行为间接推断出来。第二,问题解决是一个过程,即它涉及在问题解决者的认知系统内表征和操作知识。第三,问题解决是定向的,即问题解决者的认知加工被其目标所指引。第四,问题解决是个人的,即问题解决者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会决定问题的困难或容易,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克服解决办法的障碍。
5、数学问题解决:(1)作为目的的“问题解决”,把“问题解决”看作目的时,它就独 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或方法以及数学的具体内容+此时,学习怎样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2)作为过程的“问题解决”,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NCSM)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3)作为数学能力的“问题解决”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问题解决的能力正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是其他基本能力的组合和发展。
二、问题解决研究的发展
(一)早期发展。
1、联想主义。(1)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建立者Hartley认为,联想是能动的,他用“力量”(power)一词来表述这种能动性,就是说,只要一个感觉或观念出现,就会导致另一个感觉或观念出现。他认为观念是经验的产物,人们把某一经验分析为其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一种特殊的观念,人们通过联想而使这些经验过的部分成为观念。这是关于问题解决的最初描述。(2)联想学说的苏格兰学派的Brown进一步用“暗示”取代“联想”,他说所谓暗示是一种主动作用,是由某一种观念或思想引起另一种观念或思想,其中包含着创造性思维。Bain在论述联想学说时,也涉及许多问题解决的策略,他发挥了斯宾塞的观点,阐发了“尝试错误”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他把构造联想视为对以前习得的经验的一种新的创造或组合(3)总之,联想理论是将问题解决过程看作一种联想学习过程,带有渐进的性质。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适宜的联系得以建立并通过强化而巩固,反之,不适宜的联系则逐渐消退,这种学习具有尝试———错误的方式。
2、格式塔理论格式塔学派认为问题解决非常类似知觉,当我们在注视某一物体时,作为知觉者的任务是将视觉场中分离的成分排列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作为问题解决者,我们的任务是心理上一次又一次重新结合问题中的成分直到获得稳定的格式塔。格式塔学派通常认为问题解决按固定的顺序进行。根据Walls(1926)的观点,这些加工过程为:(1)准备:在问题解决的阶段,解决者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做出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初步尝试。(2)酝酿:如果初步尝试失败,问题解决者可能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至少在意识水平上,思考者不再对任务进行加工,然后在某种潜意识水平上,加工继续进行。(3)豁朗期:豁朗是顿悟的闪现,这种顿悟是潜意识工作的结束,并把答案带到意识层面上来。(4)验证期:确认顿悟,通常只是检查以确信顿悟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思维的不连续性,即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一些在性质上互不相同的过程来完成的。主张由顿悟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他们看来顿悟的结果使个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强调了问题情境的结构的重要性。
(二)现代研究 问题解决的研究在本世纪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出现了新的转折。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以此来检验和进一步发展对人的问题解决的研究。这些新的观点是Newell和Simon首先提出的,为问题解决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知识贫乏领域的问题解决。五六十年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知识贫乏领域中的问题上,信息加工理论将问题解决描述成问题解决者与任务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解决者首先要将任务环境表征为记忆中的问题空间,然后在问题空间中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者、任务环境和问题空间三个概念就构成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框架。Simon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子过程:理解和搜索。理解过程主要产生个人对问题的心理表征,;搜索过程则是在问题表征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或计算问题的解法。Newell和Simon将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算法——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法都列出来,逐一加以尝试,特点是只要问题有解,就能保证在有限的步数内获得问题的解,经常表现为假设检验法,这种方法往往伴随着较多的错误,是一种效率很低的方法;另一类是启发式方法——利用一些经验性规则或其他的有用信息来帮助解决问题,可以使尝试的次数减少到最少,从而快速有效地得到问题的解。一些常用的启发式方法包括:选择性搜索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等。
2、知识丰富领域中的问题解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信息加工心理学在问题解决研究中的重点逐步由知识贫乏的任务领域转移到知识丰富的任务领域。从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了问题解决中再认与直觉、知识丰富领域问题解决中的专家——新手差异、知识丰富领域中的问题表征、结构不良等。下面就简单介绍在这几方面的研究成果。(1)直觉与再认。在知识丰富领域的问题解决中,专家除了拥有大量的知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专家遇到问题时可以很快分析情境并做出反应。Simon认为,一个人只有对非常熟悉的东西才会有直觉,因此直觉实际上是一种再认,通过再认解决问题能力又是建立在大量的专家知识的基础上的,专家之所以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是因为他能够准确地再认熟悉的组块,然后据此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应地知识解决问题。关于直觉地问题,主要强调了知识的作用。(2)知识丰富领域问题解决的专家——新手差异。为了把熟练的效果从不同任务领域的影响中分离出来,许多研究者对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Simon将知识丰富领域问题解决的专家——新手差异归纳几点:A,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新手则需要很多中间过程,而且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这种差别使专家的口语记录短得多,解决速度也快得多。B,新手往往先明确目标,采用从未知到已知的方式解决问题,表现为一种再认的 过程。C,专家更多地利用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表现为直觉的特点;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规的方程式解决问题。D,在对时间进行分类时,专家主要考虑问题的深层结构;而非专家更多的受到了问题表面形式的影响。(3)知识丰富领域中的问题表征。在知识丰富领域中知识表征同样对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试必须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陈述中的语义,建立适当的表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在问题表征的研究上,认知心理学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被试如何从对问题的言语陈述中获得问题表征,并以适当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第二,问题表征的方式是如何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4)结构不良的问题。所谓结构不良问题是指那些意义、目标或算子不明确的题,主要是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三 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解决
(一)数学问题解决
1、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①分析问题背景,寻找数学联系;②建立数学模型;③求解数学问题;④检验;⑤交流和评价;⑥推广+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2、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途径主要是:①创设问题情景,精心选择$好问题%;②形成知识组块,建构知识体系;③ 加强数学解题思维策略的训练;④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
3、关于解题策略的研究,由于出发点及分类的不同,因而对其提法也有所差异+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方面:①目标策略;②知觉策略;③模式识别策略;④问题转化策略;⑤特殊化策略;⑥逆向策略;⑦整体策略
(二)数学应用题的解决
1、表征策略。良好的表征是问题解决的核心。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表征是同题解决的基本环节,是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关键”,以小学五年和差应用题的实验研究为例来分析数学应用题的表征策略。
(1)理论基础。Lewis和Mayer针对一步比较应用题提出过一个一致性假设理论(consistency aypothesis)”’。认为解题者在对问题的条件进行表征时有一个偏爱的顺序,即认为在一致性问题中未知量是第二个句子的主语(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少2个,小红有几个苹果?)。如果给出的是不一致问题,也就是说未知量是第二个句子的宾语(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比小红多2个,小红有几个苹果?),这时解题者就需要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关系.以符合自己的偏爱顺序。这种对句子顺序的重新安排包括转换关系句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由关系词决定的算术运算的转换。他们认为理解和解题过程是最容易出错的,在对已知信息重 新安排顺序时,对于不一致问题要比一致问题容易出错。对此,Hegarty,Mayer和Monk又进行了深入研究“1,发现成功的和不成功的解题者在问题的表征上分别倾向于采用问题模型策略和直译策略。直译策略是一种走捷径的方法,也就是说解题者试图选择问题中的数字,根据关系词找出相应的运算,再把数字连起来进行列式。而使问题模型的解题者则试图把握整个问题情境建立一个心理模型。因此,在表征阶段,倾向于直译策略的解题者更多的关注于题目中的数字和关系词而较少关注变量名称,对于倾向于问题模型策略的解题者则不仅仅关注题目中的数字和关系词,而且较多的关注于各个变量名称。
(2)本研究概述。A和差应用题是一种典型应用题,与Hegarty等人所研究的比较应用题相类似,也存在一致、不一致两种题型,那么在表征和差应用题时,学生是否也会采用与表征比较应用题相类似的策略呢?研究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小学生表征和差应用题所采用的策略,以进一步检验并扩展Hegarty的理论。我们认为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所使用的某些特定言语可能对学生的审题或解题思路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研究还加入了提示做为自变量以考查言语提示对于小学生解决和差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不一致题型时,是否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本研究检验了解和差应用题的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列式正确性的自我评价上的差异。
B材料:本研究选用两种形式的和差应用题(一致题型和不一致题型)为实验材料。前测材料为8道和差应用题(一致题型和不一致题型各4道)和7道其他类型应用题;正式测验为4道和差应用题(一致题型和不一致题型各2道)。一致题型在题目中出现了“多”、“少”这样的关系词,相应的正确列式需要进行“+”、“一”运算(如:果园里桃树和杏树共有180棵,桃树比杏讨多20棵,桃树有多少棵?);不一致题型与此相反,出现“多”、“少”这样的关系词,相应的正确列式需要进行“一”、“+”运算(如二实验小学共有学生168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多36人,女生有多少人?)。
C实验程序:本实验采用2(成功与否)×2(提示与否)x 2(一致与不一致题型)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成功与否、提示与否为被试间设计,题型为被试内设计。成功组与不成功组各有一半被试接受提示,一半不接受提示。正式测验采用4道和差问题(一致与不一致题型各2道,1、4题为一致题型,2、3题为不一致题型)进行个别施测。测验开始时,先让被试看一遍题,看完后(大约10秒),主试收回题卡。不提示组直接让被试在答题纸上写出这道题的内容。同时告诉被试,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问。如果被试问,就告诉被试相应的内容并记录“回看”次数(被试提问的次数)和“回看”内容,然后让被试用算术解法列出这道题的算式。后让被试对自己的算式的正确性进行评分,以4点记分(一定对,可能对,可能错,一定错)。提示组在让被试写出这道题的内容之前告诉被试注意理解这道题的意思,其余步骤同不提示组。
D变量指标:统计时以被试“回看”次数(被试的提问次数)和“回看”内容作为直译策略和问题模型策略的指标。其中“回看”数字和关系词的次数作为直译表征策略的指标.“回看”变量名称的次数作为问题模型表征策略的指标。如在被试看完第一题(果园里桃树和杏树共有180棵,桃树比杏树多20棵,桃树有多少棵?)撤走题卡后,被试如果问“求的是什么树?“桃树比杏树多多少棵?”,则主试告诉被试是桃树,多20棵,同时主试在纸上记录被试的提问内容“桃树一次”“20一次”,在第一题中,桃树,杏树为变量名称,多为关系词,20,180为数字,其余题以此类推。
(3)实验结果:A在“回看”数字和关系词上,成功与否存在主效应,且不成功组被试“回看”数字和关系词的次数显著多于成功组;B题型存在主效应,且对不一致题型“回看”数字和关系词的次数显著多于对一致题型的次数;C在不一致题型上“回看”数字和关系词与“回看”变量名称次数存在显著差异,且“回看”数字和关系词的次数显著多于变量名称的次数。D成功与否存在主效应,且在对列式正确性的自我评价上成功组要显著高于不成功组;(4)结论A这说明对不一致题型被试“回看”数字和关系词的次数多于一致题型主要是由于在面对不一致题型时不成功组被试“回看”次数明屁增多造成的,同时这也表明不成功组被试当面对不一致题型时,不仅不会采用问题模型策略,而且更明显的采用了直译的表征策略,他们可能也意识到不一致题型要难些,但是他们只是更加注重了对数字和关系词的关注,还是不去关注整个问题情境,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他们在面对不一致题型时会出现更多的列式错误。B通过本研究发现成功组被试在列式正确性的自我评价上显著高于不成功组被试,这也证明了由于成功解题者在表征策略的使用上使他们能够对列式和解题起到了监控作用,因而他们也更加自信,对自己的评价也更高。
2、认知因素:
(1)视空间能力。视空间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视觉化是某些心理功能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基础。空间能力和数学学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大量研究证实。在应用题解题中高空间能力者的解题水平远优于低空间能力者,空间视觉化能力与图式表征的运用有显著正相关。但是视空间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表征的能力层面,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表征几个方面的特征,比如知识、策略、能力都发挥作用,两者的发展又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这在小学高年级中表现较为明显。总之,视觉空间能力围绕着视觉空间表象进行并对视觉空间表征产生着复杂的影响,是衡量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场认知方式。场认知方式指个体在识别客体空间关系特征,对非构情景的组织以及在认知上重建问题的能力。大量有关数学学习中认知方式的研究已经较一致地表明,场独立性的增长与数学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场独立特征越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数学学习成绩也就越好。游旭群指出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的表象和知觉能力与其视空间能力的增强,促进场认知方式独立型的发展;而场认知方式独立型的增强又促进其元认知监控能力和高水平视空表象加工能力的增强,促进数学视觉表征能力的发展。相应地,其数学解题水平也就提高了。(3)工作记忆。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也和工作记忆有关。工作记忆是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是一个兼具存储与加工资源的有限系统。当任务对工作记忆要求高使得认知超负荷时就会产生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李晓东研究指出,比较应用题解决中,与一致型问题相比对不一致型问题的关系陈述在心理上的转换加重了工作记忆的负荷,导致了更多的解题错误。同时工作记忆的容量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对于工作记忆容量小的个体,学习任务产生的认知负荷常超出其工作记忆能力所承受的限度,导致心理资源不足缺少对学习任务的有效加工。相同的学习任务产生的认知负荷对不同个体影响不同,特别是学困生,能否运用一些学习策略将困难的复杂任务分解成简单任务以降低工作记忆负荷就成为其解决问题的关键。
(4)阅读能力。数学不仅是数学运算、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应用题的结构分为数量表述和情节表述两个方面,相对于一个事实其中涉及的数量关系是固定的,但可以用不同的情节陈述结构,这样就构成了难度有一定差别的应用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应用题解决的困难主要不是数学能力而是语文能力的问题。田学红指出,阅读理解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变量,不仅影响问题解决,也影响问题解决的速度;它影响对应用题结构的认知,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对问题表征的认知来体现。小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相对低于数学教学要求是普遍存在的,其严重程度随年级升高逐渐减缓。但数学学习的连续性较强,一旦在低年级形成某种定势,可能到高年级还有直接影响,也许这也是应用问题教学始终困难的一个因素。参考文献:
《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综述》李向阳,杨伊生 《数学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研究》 于文华 《问题解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态势》 项成芳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复杂问题解决的认知研究》 张振新
《数学领域知识学习中工作记忆与学业水平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赵燕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认知治疗笔记解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