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精选6篇)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第1篇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和。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和/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看,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和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BT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是,我国的多数精神科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训练。循证医学证明了CBT是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美国已经将CBT纳入了精神科医生的必修课。2000年之后,CBT的使用呈指数式上升,已经成为精神科心理治疗的主流。
反观另一方面,精神科药物的研发在最近十年却显出“疲态”,精神科疾病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上市药品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主流观点认为人是特殊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动物,所以CBT这种从认知、行为角度入手的疗法就变得更为重要。CBT原理
有些人认为CBT很简单,CBT说简单确实简单,我们推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CBT关注的就是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而且主张认知会改变行为和情绪。反之亦然,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也会影响认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对于深陷“恶性循环”的抑郁症患者,我们通过CBT治疗让其重归良性循环。
可是CBT操作起来并不简单,虽然法律给予了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的资格,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担。我们希望即便不能承担起心理治疗的工作,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精神科医生可以和心理治疗师组成合作团队,相对系统的心理治疗交给治疗师完成,联合治疗则由精神科医生负责。CBT的理论基础分为行为部分和认知部分。行为部分认为抑郁是丧失、失去、缺乏奖励或者不能获得奖励的结果,可以通过行为激活、问题解决技能等方法治疗。CBT从行为角度来说需要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刺激-个体-反应-结果(S-O-R-C)分析患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体。
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纵向分析,因为所有的现象和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与发展过程、社会化过程、早期行为模式、个人信条和社会规则都有关系。CBT聚焦当下而非过去,我们不可能让患者重建个人经历,而应该让患者注重眼前。无论是思维或是行为的改变都有可能促使情绪改变,进而影响认知最终实现全面变化。
普遍认为对于抑郁症的患者应通过运动疗法达到激活的目的,安排活动中需要注意疲劳问题。所有人都体会过疲劳,这是一种不良体验。让一个抑郁症患者参加剧烈运动,产生疲劳不但不是一件好事,反而造成另一种痛苦的叠加。安排活动应该按照等级逐步进行,这一过程遵循不疲劳原则。所以,单独看每一个技术貌似都不难,但如何驾驭,如何联合使用是CBT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优秀的医生应该调动来访者配合你一起工作。CBT流程
短程CBT可以分为6次进行: 第1次:了解抑郁与治疗方法; 第2次:识别自动思维与行为激活; 第3次:对抗歪曲认知与功能行为; 第4次:改变归因方式与任务分解; 第5次:发现核心信念与问题解决;
第6次:复习、目标和计划、应对挫折和预防复发。
在进行12-20次的CBT时,前3次等于是把上述的短程治疗的第一次治疗进行放大,这期间的治疗主要是为之后的治疗做铺垫。CBT需要先激发患者的治疗动机,并不是上来就蛮干。认知行为治疗不是批评,不是挑错,更不是骂人。CBT过程中不应该表现出对患者的压迫性,相反应该以“人本”思想看待患者,前期治疗的铺垫和动机激发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心理治疗分两个层面:一是基础治疗,包括支持性治疗、激发动机、建立关系、发现问题、引导患者增加依从性;二是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专门治疗。专门治疗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难,怎么在理论指导下使用是难点所在。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上来就治疗是不可能达到疗效的。临床运用CBT的要点是: 充分的治疗关系 心理教育
激发治疗动机(药物、维持)对症状的自我监控 行为激活 认知重建 评估很重要 适应症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3]。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抑郁症
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不合理认知:
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 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自杀的认知主题:
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
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焦虑症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
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
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是危险的。核心信念中多以”危险”为主题。危险的核心信念在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危险的核心信念带来危险的自动想法,进而引起焦虑。强迫症
认知模式:
(1)、过高的不适当的责任感
对责任的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的表现形式。他们具有对事件的过高的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的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
(2)、对威胁的评估
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的估计过低。(3)、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的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的过高评价。强迫症完美主义的形式包括: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思维的至关重要性
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与行为的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5)、过分要求控制
强迫症的核心是他们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的环境,通过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的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的思维的正常的精神系统的崩溃。
(6)、万事要求确定
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的不确定,对自我效能的怀疑是强迫症的认知方式之一。当事人苛求确定性的时候,他会反复说“我可能就是万一出问题的那个人”,认知治疗师承认这种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事人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引出其采用确定性来预测事物的需要的探讨,它表明了当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要,否则灾难就会降临。神经性厌食
认知主题:集中在对自身外形、面庞、体重等方面的不合理认知。“我很胖”,“我不漂亮”,“瘦就是美”。
核心信念:
外形决定一切,我不漂亮,就没有人喜欢我。我没有吸引力。
禁忌症
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病或抑郁症的病人,受到严重的认知损害,不稳定的家庭系统的病人就不适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不要高估患者的认知水平,90%的患者和我们不处于同一认知水平。患者会简单的以为CBT就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医生并没有锦囊。那么医生在CBT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医生是一面镜子,医生要做的是帮助患者认知、了解自己,而不是直接提供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不建立充分的治疗关系,不进行教育就不能让患者认识到这一点。医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应该逐步退出患者的生活,而不是扮演患者导师、父母、伙伴之类的角色。医患之间应该保持一种“非现实的现实关系”:“现实”指的是我们要和患者面对面交流,“非现实”指的是我们不应该在患者的现实生活中扮演角色。患者需要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回归社会,医生不应该是他们的永久领路人。
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工作还不够完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第2篇
尹童
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改变过程的第一步是求助者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当治疗开始的时候,求助者的内部对话是充满了消极的自我陈述和意象的。在这一步,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愿意和有能力倾听自己。在这个过程包括提高对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别人的反应方式的敏感性。
例如:如果抑郁求助者希望取得建设性的改变,他就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不是消极想法和情感的“受害者”。相反,实际上是他告诉自己的东西造成了他的抑郁。尽管自我观察被视为改变发生的一个必需过程,但它本身并不是改变的充分条件。随着治疗的进行,求助者获得了新的认知结构。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这个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是通过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的。
第二阶段: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
早期的求助者与咨询师接触使求助者学会了注意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并且开始看到不同的适应性行为的存在。如果求助者希望改变,他对自己所说的就必须能够产生一种新的行为链,一个完全不同于他原先适应不良行为的行为链。求助者通过治疗学会改变他的内部对话,新的内部对话将作为新行为的向导。反过来,这一过程也会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
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
矫正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教给求助者一些更有效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应对技能。例如:不能应对失败的求助者可能会回避任何行动,因为他们害怕失败。认知重组可以帮助他改变他的消极观念,因而使他更乐观于去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同时,求助者要继续注意告诉自己一些新的内容,并且观察和评估它们的反应结果。当他在各种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行动时,通常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反应。求助者所学内容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告诉自己的新学的内容及其结果的影响。
三、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T)的工作程序
有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具体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具体程序是:
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
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
3、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
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
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压力接种训练(SIT)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的具体应用。它是一系列技术、过程的组合,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它是为教授既可以应用于当前问题,也可以应用于未来困难的应对技能而设计的。梅肯鲍姆为压力接种训练设计了一个三阶段模型: 1.概念阶段。
首要的关注点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工作关系。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帮助他们获得对压力本质的一个更好的理解,以及用社会交互作用观点来对它进行重新定义而做到的。在这一早期阶段,咨询师要得到求助者的合作,并且一起来重新思考求助者问题的实质。一开始,咨询师为求助者提供一个专门为他设计的简单概念框架,帮助理解他是如何对一系列压力情境作出反应的,让求助者认识到认知和情绪在造成与维持压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咨询师是通过教学呈现、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有引导的自我发现过程来完成的。
在开始咨询的时候,求助者经常感觉自己是外部环境、想法、情感、行为的受害者,而这些因素都是他无法控制的。压力接种训练就包括教给求助者觉察自己在压力形成中的作用。要获得这种觉察,就必须系统的观察他的内部陈述,并且监控这一内部对话带来的适应不良行为。这种自我监控贯穿了各个阶段的始终。求助者通常要记一种开放性的日记。在日记中,求助者系统记录自己的具体想法、情感和行为。在教授这些应对技能的过程中,咨询师要努力做到灵活地使用各种技术,并且要求求助者的个人、文化和情境环境保持敏感。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
关注点是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境。这一阶段包括一些直接行动,例如收集有关求助者各种恐惧的信息,明确找到是什么情景带来了压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做一些不同的事以减缓压力,以及学习躯体和心理放松方法。这样训练包括认知应对。通过学习,求助者认识到适应性与适应不良的行为都是与他内部对话相联系的,他需要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
例如:我怎样面对和处理这和压力?(用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个压力源?我怎样才能战胜这一挑战?)
我怎能不感觉被压垮了?(眼下我可以做什么?我怎样才能把恐惧保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我怎样强化我的自我陈述?(我怎样可以认识自己?)
作为压力管理程序的一部分,求助者要接受各种不同的行为干预,其中包括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指导和自我指导训练。咨询师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例如:重新评价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发展支持系统以及采取直接行动去改变压力情境。咨询师介绍给求助者一系列的放松方法,并教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来降低压力的唤醒水平。通过教授、示范和有指导的练习,求助者可以学会逐步放松技术,并且定期练习。
3、应用和完成阶段。
该阶段关注的是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很明显,教授应对技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赖于各种不同的治疗程序。对于求助者来说,仅仅告诉自己新的东西通常还不足以带来变化。他需要实践这些自我陈述,并且把他的新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一旦求助者熟练掌握了各种认知和行为应对技能,他就开始练习难度逐步提高的行为家庭作业。咨询师让求助者写出他愿意完成的家庭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情况在随后的会面中得到仔细的检查。如果求助者没能完成它们,咨询师将和他一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适应症状与注意事项
压力管理训练对于许多问题和求助者都存在着应用价值,它既可以用于矫正也可用于预防。他的应用领域包括愤怒控制、焦虑管理、自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抑郁治疗和对健康问题的处理。压力训练也被用于治疗肥胖者、多动儿童、社会孤立者、创伤后应激者。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并可以用于抑郁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包括社交恐惧症)、考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和慢性疼痛的求助者。对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及酒精中毒等,也可以作为选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心理障碍和疾病有很多种类,认知行为疗法并非对所有的这些障碍和疾病都有效果。
五、案例分析
欧某,男,35 岁,近3 个月以来,情绪低落,总感觉焦虑、紧张、心情郁闷,睡不着,悲观失望,感觉活着没意思,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有想死的念头,做什么事情都没精神。本案例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痛苦情绪得到缓解,消极想法和行为基本消失,生活、劳动和学习能力基本恢复。
主诉:近3 个多月以来,我一直很难适应监狱生活,家人也一直打亲情电话时得知家中先后发生房子倒塌、母亲病故、四个儿女没人抚养、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没有上户口没有书读,我对不起家人,很担心我的小孩,觉得活着没意思。我总感觉脑袋“几百斤”,很难过,全身没劲,总感觉焦虑、紧张、郁闷,晚上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即使睡着了,梦也很多,容易醒来,早上醒后感觉头痛、疲劳、全身无力,很悲观、感觉活着没意思,对改造失去信心,甚至有一死了之的念头,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白天吃不下饭,劳动任务也完不成,集中学习教育时常常走神,不想讲话,常常想起自己的四个小孩和死去的母亲,是自己害了他们,但是自己刑期却遥遥无期,很无奈。每当看到电视里演一些家庭的电视,我就会想到 家里,感觉很难过。前几天,分监区警官带我到医院检查了一下,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医生叫我安心改造,不要胡思乱想,要吃饭,睡好觉,但是我却做不到,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
分析:求助者入狱后,家中出现一系列变故,产生强烈的无助和痛苦。因得知家中先后发生房子倒塌、母亲病故、四个儿女没人抚养、没有书读,而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失眠、食欲低下,学习、劳动兴趣减退,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不愿与他人交流,失去改造信心,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但能主动求助。这说明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具有良好的自知力,其表现也符合人之常情,人格相对稳定。因此,根据郭念锋的病与非病“三原则” 判断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畴。运用认知分析疗法来治疗来访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林秉贤,郭勇.心理学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自卑心理的案例 第3篇
关键词:心理测验,案例
1 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李某, 男, 17岁, 某高中高二学生, 父母为当地农民。
个人成长史:独生子, 母亲身体健康, 自幼在父母"生个理想女孩"而偏偏生了个男孩的期待失望中, 在成长过程中, "女孩"角色的教养方式, 不知不觉的使他接受了女孩的羞涩, 性格内向、敏感、自尊心过强。
精神状态:思维正常, 情绪焦虑易紧张, 人格较稳定。
心理测验结果:1) SAS:标准分55;2) SDS:标准分56;3) SCL-90:总分156, 人际敏感2.4, 抑郁2.5, 焦虑2.2。
2 主述与个人陈述
主述:因考试成绩自以为低下, 在班上被老师不重视, 感到自卑, "抬不起头", 以致害怕上学, 对学校产生了恐怖。自感压抑, 无法解决, 前来咨询。
3 观察和他人反映
(1) 母亲叙述:近两个多月来, 我儿子老是无精打采的, 最初我以为只是学习压力大, 没休息好。 (2) 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由于成绩不理想, 得不到老师的重视, 渐渐的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但是求助者潜意识的还是想上学的, 而且不甘心落后于别人。
4 评估与诊断
4.1 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 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
个性偏内向、自尊心过强。情绪不稳定。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错误的认知观念;心情压抑;病程不到三个月。
4.2 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1)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 个性稳定, 主客观世界统一, 自知力完整, 主动就医行为, 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 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 (如焦虑, 睡眠障碍等) 不足三个月, 没有影响逻辑思维, 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 内容尚未泛化。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 (考试没考好得不到数学老师的重视) 发生的, 内容只局限在学校, 尚未泛化, 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 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 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 有自知力, 主动求医,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 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 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 病程不足3个月, 评分不足6分, 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 已泛化, 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病程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也没有泛化, 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 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3 病因分析 (1) 生物学因素:
该求助者处于青春期, 自尊心比较强, 情绪易受到感染, 且内容易泛化。 (2) 社会性因素: (1) 、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呵护, 形成了错误的认知; (2) 存在负性事件 (考试成绩不理想) , 自尊心受挫。 (3) 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 (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就被同学看不起) ;个性偏内向、自尊心过强、缺少人际沟通。
5 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 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消除求助者对上学的害怕, 改变该求助者认为"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就被同学看不起"的看法;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 (2) 近期目标:坦然面对数学老师,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4) 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充分实现人的潜能, 达到人格完善。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1)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而感到自卑, 害怕上学。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 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 结合行为治疗手段, 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 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 (2) 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3) 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 每次50分钟左右咨询收费:每次50元心理测验收费:SAS, SDS 20元/次;SCL-9060元/次 (以上费用由医院收费处收取)
7 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7.1 诊断心理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1) 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 了解其成长过程, 尤其是重大事件。
(2) 求助者独立完成SAS、SDS、SCL-90的自测; (3) 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 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 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4) 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并提出问。
7.2 心理咨询阶段任务:
(1) 加深咨询关系; (2) 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 (3) 认知行为干预。
完成情况: (1) 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 从理性上能接受"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就被同学看不起"。 (2) 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3) 认知分析; (4) 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咨询师与求助者就上述认知分析环节进一步商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呵护, 形成了错误的认知, 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 (5) 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 (咨询师扮演老师、求助者扮演自己) , 观察其情绪反应, 让其描述具体想法; (6) 咨询师与求助者探讨学习问题。让其意识到老师和父母是有区别的, 放弃了学业等于放弃了全部, 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7) 布置咨询作业。
7.3 结束与巩固阶段。
任务: (1) 学会合理评价, 对紧张/焦虑的自我管理; (2) 继续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 加强与同事各方面交流。
完成情况: (1) 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详细描述自卑压抑的情境, 并解释自己何以有这种感受; (2) 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 这次由求助者扮演老师、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其观察"求助者"在何时产生情绪反应并进行分析; (3) 进一步分析负性自动想法, 明确行为与认知的关系, 引入"合理观念", 重新看待自我形象。 (4) 布置咨询作业。
8 咨询效果评估
(1) 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压抑和自卑了;觉得老师毕竟不是父母, 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老师的重视, 开始重新制定学习计划, 重新和同学、朋友交往。" (2) 他人反馈: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李某变得开朗了;李某的母亲也说李某放学后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里, 经常主动向他讲学校的趣事。 (3) 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 (自卑、紧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 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 (睡眠不良) 已消除;能够较坦然地面对新环境。 (4) 心理测验结果:1) SAS:标准分47, 2) SDS标准分52, 3) SCL-90:总分146, 人际关系敏感1.8, 抑郁1.9, 焦虑1.7。
关注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 第4篇
To help JR come to terms with the things he’d gone through, clinical staff at Family Connection used a popular evidence-based practice called Trauma-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F-CBT, as it’s called, helps youth see how post-traumatic stress manifests itself in their thoughts, emotions and behaviors. The therapy’s goal is to provide an outlet for youth to find what works for them—what soothes them and lets them heal emotionally.
In JR’s case, “We worked through all those feelings, and got Mom involved in counseling too,” says Residential Program Director Brandi Horton. “She ultimately ended up breaking up with the boyfriend and making changes for herself too once she saw how her behaviors were affecting her son.”
TF-CBT is typically delivered in 12 to 16 therapy sessions. Therapist and youth can work one-on-one, in joint sessions with a parent or caregiver, or in a group setting. The therap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Assess trauma. The therapist looks into the youth’s history of traumatic exposur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and behavior.
Define goals. The therapist and youth make a plan for how they will measure progress over time and how they will know the young person is better.
“Normalize” symptoms to reduce self-blame. The therapist enables the young person to draw a dotted line between past experiences and the actions they take every day, so they won’t just think they are “bad” people.
Involve caregivers, if possible. Parents and caregivers often naturally block out family trauma and minimize it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o think about it, as JR’s mom had likely done. But it's critical to train adults invested in young people’s recovery on how to react when young people show symptoms of trauma, says Creeden. And involving them in the process allows them to see what it means for young people to get better. That can help the adults heal, too.
Teach coping methods. The therapist introduces young people to practices they can use every day, such as relaxation and mindfulness techniques.
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 第5篇
——抑郁治疗的个案报告 理论基础
心理咨询是指针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对于戒毒学员来说,其戒毒康复治疗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理脱瘾、心理脱瘾和回归社会。而重点和难点是使戒毒学员成功进行心理脱瘾,并使其回归社会后保持良好的操守。心理脱瘾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环节,其主要教育方式就是大量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而回归社会,除去道德规范教育和工作技能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员在心理上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防治复吸。
认知行为疗法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说,认知行为疗法集心理学各流派疗法之大成,其技术基础是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但其对早期经验的关注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色彩,同时其对来访者自我的积极肯定又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其基本观点是:异常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错误认知模式的形成,再以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自我评价,就会成为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再进一步导致不良的行为、不良的反应方式。因而,认知行为疗法具体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认知的重塑,第二步是情绪的转变,第三步是行为的改造。
患有抑郁的戒毒学员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很多毒品具有致幻的效果,这种幻觉往往延续到了日常生活中,甚至改变人的认知。针对这种情况,澄清其认知、帮助其分清楚现实与虚幻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吸毒和抑郁情绪引发的躯体化症状使其自主思维能力和自主运动能力受损。此时其治疗方案要求咨询者要有高度的主动权和操纵权。综合以上特征,具有完整的理论和技术系统以及严格的程序并且要求咨询者掌握全局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患有抑郁的戒毒学员是十分匹配的。基本情况
2.1 个人信息
来访者为南昌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戒毒学员赵某,男性,30岁,未婚,南昌市本地人。
2.2 成长经历
1985年出生,与此同时,父亲开始经商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母亲原为一家私企的行政主管,1991年生下第二个儿子,照顾其到4岁后与人合资经营一家婚庆公司。因而赵某从小家境优渥,吃穿不愁。但父母忙于生意,他出生不久就由奶奶抚养,直到13岁时奶奶去世才回家与父母和弟弟一起生活。赵某从小性格内向、刻苦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父母对他要求比较严格,但还不至于严苛,因此对他的成绩比较满意,尤其是与性格顽劣、成绩糟糕的弟弟相比较时。中考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之后更加刻苦,但成绩反而下滑为中等。高考时压力很大,考上了二本。父母都觉得可以接受,但他决心要考上一本,于是复 读一年,最终仍是二本,并且成绩还比应届时低了几分,赵某无奈接受。在外地读大学期间,开始吸食摇头丸。大四时,赵某越来越差的脸色和越来越大的开销终于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父亲发现他吸食摇头丸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动手打了他。然后迅速为他办理了休学手续,送进自愿戒毒所戒毒。戒毒成功后,赵某决心重新做人,完成了大学学业。但考研失败和找工作失败的接连打击使赵某失去了信心,干脆待在家中无所事事。不久后再次开始吸食冰毒,父母忍无可忍,最终报案。赵某于2013年6月被送到南昌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继续戒毒。
2.3 入所表现
赵某入所以来表现良好,虽然有轻度抑郁,但情绪一直比较稳定、配合也很积极。直到去年8月,赵某开始出现终日闭门不出、不说话、不吃饭、不上课、不劳动的行为,并伴有头晕、心悸、失眠等生理症状。随后的心理测试结果也出现了异常。联系赵某的家人并询问其意见后,干警建议赵某进行心理咨询。
2.4 心理测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赵某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性几个维度上均呈阳性,其中,躯体化和抑郁得分更是高达3.92和4.15。埃森克人格问卷结果显示,赵某掩饰性过高,测试结果不可信。
2.5 心理治疗方案
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咨询过程中的进一步了解,初步判断赵某为抑郁。考虑到赵某并非主动自愿咨询,有可能不配合,加之他性格内向、防御性高,不宜采用长期深度治疗。最终咨询者选用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REBT)和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CT)制定治疗方案。治疗过程
3.1 第一阶段——咨询关系的建立(第一次咨询)第一次咨询在2014年10月19日上午9:00~10:00。
赵某进门后,选择了背靠墙的独立座椅(另一个选择是一张与座椅呈90度角的小型沙发),职业敏感驱使咨询者状似无意地问了一句:“更喜欢这个椅子?”他愣了一下,然后点头。咨询者递给他一杯水,他似乎有一些紧张,咬着杯沿喝了一小口。与此同时,咨询者仔细观察了他的外表:瘦而高,但佝偻着腰,脸色苍白,没有什么表情;衣着非常整洁、干净。喝完水后他将杯子用双手握在手中放在大腿上,低着头,向后虚靠着,双脚脚踝交叉。咨询者又微笑着问了一句:“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他又是一愣:“什么?”说出了第一句话,同时抬起了头,咨询者解释:“可以告诉我为什么选择这张椅子吗?”他又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儿,“嗯,我喜欢这个扶手。”通过这种类似于聊天的轻松谈话,我们的咨询开始了。
例行地交代过咨访双方的称呼和保密原则后,咨询者与赵某聊起了他的家人,大部分时候都是咨询者提问、赵某回答,并且回答大都是寥寥数语。同时,咨询者注意到,赵某反应迟钝、听力受损、短期记忆缺陷等抑郁症状十分明显。他的头一直低着,只有在咨询者问他问题的时候才会偶尔抬起来。不久,咨询者发现,赵某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存在很多与已有资料矛盾、前后矛盾或含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在谈到父母对他的管教的时候)赵某:……爸妈对我很好,很关心我……(后来在另外一个话题中无意提到)
赵某:他们(指父母)很严厉,对我总是不满意,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但他们没有……(后来咨询者重复提问)咨询者:你和爸爸关系怎么样? 赵某:很好啊,像兄弟一样!
咨询者:你们平时在一起都聊些什么呢? 赵某:乱聊呗,什么都说。再例如:
咨询者:与弟弟关系怎么样? 赵某:很好啊!
咨询者(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弟弟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啊?现在在哪儿工作? 赵某:好像……是物理什么的吧,现在具体在哪儿工作也不清楚。咨询者:怎么会不清楚呢?
赵某:去年才工作的,那时候已经进来了,没问。咨询者:那弟弟来看过你吗?
赵某:来过很多遍。我不让他来,他这种人一辈子都不该来这种地方。(后来咨询者重复提问)
咨询者:但弟弟还是经常来看你是吗? 赵某:对,其实每次他要来我都不知道呢。
很明显,赵某与父母还有弟弟的关系并不是如他所说的“很好”,他经常不经意地回避与家人有关尤其是与弟弟有关的话题,这种回避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出现。他经常掩饰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细节,他甚至有可能在用“很好”这种高度模糊化的语言来“欺骗”和 “麻痹”咨询者和自己。另外,在谈话过程中,赵某经常使用两个口头禅——“嗯„„”和“怎么说呢”,这是典型的掩饰性话语,目的在于利用这个时间组织语言。
这些不配合的行为是心理咨询的主要阻力之一。第一次咨询的深度和真实度都有欠缺,但也有很大收获。第一,抑郁者通常心情极度失落,自我价值感严重丧失,甚至会失去生存的欲望。赵某虽然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但他还没有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愿意与咨询者交谈,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强烈的生存与成长愿望,这是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根本动力。第二,赵某的心理问题根源很有可能在于他的家庭和成长经历。鉴于此,在本次咨询结束之前,咨询者引导赵某开展了下面一段对话:
咨询者:以前做过心理咨询吗? 赵某:没有。
咨询者:那我再强调一遍,我们的谈话是完全保密的,我绝对不会把今天的谈话内容告诉第三方。
赵某:嗯,谢谢。
咨询者:那么,我可不可以知道,你今天为什么要来这里? 赵某:他们(指干警)叫我来的。
咨询者:你说的是“叫”不是“强迫”,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其实你并不反对和反感? 赵某:可以这么说。
咨询者:很高兴听见你这么说。今天和你聊天很愉快,你觉得呢? 赵某(微笑):很好啊……挺舒服的。
咨询者:既然如此,我看得出来,其实你还有很多话想要对别人说,我很愿意做这个倾听者。一个星期后,我们还有机会见面,你可以想想到底要跟我说什么。
3.2 第二阶段——认知的重塑和情绪的转变(第二、三次咨询)第二次咨询在2014年10月26日上午9:00~10:00。
这一次赵某的精神状态和衣着没有什么变化,但坐姿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他仍旧选择了独立座椅,结合成长经历和他的回答,可能是由于座椅的扶手给了他一定的安全感。坐下后他没有再把杯子捧在手中,而是双手交握,但是这两个看起来不同的动作抽象化后并不存在本质区别——都是形成一个包围圈,将自己的身体与他人隔离开来,这是一个表示缺乏安全感和表达防御性态度的标志。与此呼应的是,赵某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真的不会告诉别人吗?”伴随的肢体动作是他挺身前倾。咨询者以严肃的态度再次申明了保密原则。随后,令人欣喜的变化出现了,他的双腿渐渐分开,背也直接靠在了椅背上,整体看起来没有开始那么拘谨,显得轻松很多。而咨询者将这一信息及时反馈给了他:“看起来你比之前放松了不少啊!”而赵某只是笑笑,整体的氛围进一步放松了。
在随后的谈话中,咨询者发现,赵某的心理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抑郁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或者说结果。其成因和伴随问题主要是低安全感和低自我效能感。事实上,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者贝克认为,自动思维是在特定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中最肤浅的认知,它来源于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每个人都有很多观点,但这些观点都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核心信念发展。为了了解和帮助赵某了解其核心信念,咨询者在之后的咨询中大量运用箭头向下技术进行提问。
赵某:其实我爸妈对我很好。
咨询者:是的,我记得上次你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也记得他们对你也很严格是吗? 赵某:嗯。(皱眉)怎么说呢,我觉得严格没有问题,关键是沟通。咨询者: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赵某:爸妈真的对我很好,在钱上从来没有亏待过我,但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咨询者:那么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赵某: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总觉得他们不够爱我。一出生就把我扔在奶奶家,好不容易能和爸妈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的眼里从来就没有我,只有弟弟。虽然说弟弟年纪小,爸妈关心多一点也是正常的,我也应该让着他一点,但是……(沉默)
咨询者:后来呢,你有没有试着和你爸妈坦诚地谈一次。赵某:没有,我不敢。
咨询者:为什么不敢呢?害怕他们会打你吗?
赵某:不是,爸爸只打过我一次,就是第一次发现我吸毒的时候。他们虽然严格,但从来不动手。(无奈地笑)其实,我倒希望他们动手打我,这样至少说明他们是在乎我的。
咨询者:那到底为什么不敢呢?
赵某:我也不太清楚。就是觉得,如果我说了,就会变成事实,爸妈会更不喜欢我。通过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赵某极度渴望父母的爱,但是这种渴望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事实上,即使父母更偏爱弟弟,也不会如赵某所说“眼里从来就没有我,只有弟弟”。这种主观化和极端化是错误认知的来源之一,因此要针对这种错误认知模式进行 追问和盘诘,于是咨询者采用了具体化、对质和假设检验等技术。
咨询者:根据你刚才的描述,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你的这些想法——就是觉得父母不够爱你甚至眼里只有弟弟没有你——都是你自己的感受,父母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你也从来没有和父母说过?
赵某:的确是这样。但是虽然他们不说,我也不说,不代表事实就不是这样,他们的意思就是这样。
咨询者:没错。他们不说,你也不说,确实不代表事实就不是这样,但也不代表事实就是这样啊?我记得你刚刚说过,你害怕和爸妈说了这些想法后,就会变成事实,这是不是意味着,其实你也知道这些想法并不是事实!?
赵某(抬起头,表情少许愤怒):你怎么知道不是事实,我爸妈我比你更清楚。咨询者:既然你很清楚,那么能告诉我详细一点吗?
赵某:哼,弟弟一出生就可以有爸妈陪着长大,我却要被他们抛弃十三年。好不容易可以回家了,我能感觉到他们对我远远没有对弟弟那样亲密。弟弟犯错了,爸妈会打他;弟弟考试成绩好,爸妈会表扬他;爸爸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弟弟去游乐园。但是对我……(低下头,语气沮丧)总是淡淡的,不打不骂也不表扬,好像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咨询者:那么你犯错的时候,你爸妈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赵某:就是口头上教训我一顿,然后叮嘱一句,你已经长大了,道理也明白,我们就不多说了。还有叮嘱我要为弟弟做一个好榜样。
咨询者: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爸妈的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爸妈并不是不在乎你,只是认为你“已经长大了”,是一个懂事并且有身为哥哥的责任感的儿子,这番话并不是不在乎你,而是信任你呢?
赵某(抬起头,面露疑问):是这样吗?
咨询者:难道不可能吗?可能正是因为信任你,在发现你吸毒的时候,强烈的落差让你 爸爸第一次打了你。
赵某:的确有这种可能。
咨询者:你和你爸妈在年龄和阅历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你的想法不一定就是他们的想法。但是由于你先假定“他们不爱我”,那么自然所有事你都会顺着这个方向去想,就像戴了有色眼镜一样。
随后,咨询者用同样的方法引导赵某对父母的表扬、陪弟弟去游乐园、将自己送到奶奶家抚养等事情进行重新解释。最后,咨询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作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什么时候觉得父母是爱自己的,把这些事情和场景写下来;第二部分是先设定父母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在这个前提下,将自己之前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的表现重新解释。
这次咨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真实度。不同于上一次的掩饰,此次赵某初步自我暴露,却仍然不自觉地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与咨询者产生了冲突。事实上,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这种抗拒和冲突不止出现一次,但是咨询者及时地运用对质和具体化技术,按照既定的方案逐渐改变了赵某的错误认知。另外,根据第一次咨询所得,咨询者就已发现赵某不仅与父母之间存在问题,与弟弟之间也有问题。而在本次咨询中,赵某也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对弟弟的芥蒂。同时,咨询者发现一个疑点,那就是为什么赵某入所一年一直表现良好,去年8月弟弟来看望他后,突然抑郁加重。带着这些收获和疑问,咨询者将下次咨询的方向确定为赵某与弟弟之间的关系。
第三次咨询在2014年11月2日上午9:00~10:00。
这一次赵某的精神状态改善了很多,面色变得红润(据干警所述,过去两周赵某已经开始逐渐恢复进食和上课)。甚至在进门后,赵某主动与咨询者打了招呼,并且笑着说“又到咨询时间了”。显然咨询进展很顺利,而且赵某也开始期待和享受这个过程。在后来的谈话中,他的肢体动作和语言相较于前两次明显增多,并且更加多样。他主动将上次布置的作业交给咨询者,整整5页纸。
赵某:如果不是自己亲手写下来,我都不知道爸妈原来为我做了这么多!咨询者:对啊。那你现在还认为你爸妈不爱你吗?
赵某:不,他们是爱我的,只不过以前我很少注意到。甚至之前我认为的那些他们不爱我的证据其实恰恰是爱我的表现。
咨询者:没错。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 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只不过有的人用错误的方式去理解,结果他就产生了不好的情绪和不好的行为,而那些用正确方式去理解的人就不会这样。赵某(沉思稍许):我明白。
咨询者:不过,你不用过分自责,这种“错误的方式”的形成虽然有你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依恋类型理论,是说婴儿时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看似简单,其实几乎决定着孩子以后能不能信任别人和相信自己。试想一个无助的婴儿,不能得到父母细致及时的照顾,很容易对别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觉得别人不会帮助自己;同时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别人才不帮助自己,慢慢地就也不相信自己了。所以,这不是你的错。
赵某(沉思稍许):我明白,谢谢!我也知道这不是我父母的错,他们毕竟不懂这些。而且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他们也不会舍得把孩子托给老人,我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好的生活。
咨询者:你真的变了很多!我真为你高兴!
通过以上对话可以看出,这份家庭作业促使赵某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做了一个更深刻细致的思考,并成功地巩固了第二次咨询中刚刚建立起来的正确认知模式。
随后,咨询者引导赵某谈起他的弟弟。经过前两次的坦诚交流,赵某的防御性明显降低,开始向咨询者表露自己与弟弟最真实的关系。原来,弟弟小时候顽劣不堪、成绩糟糕不假,但是进入初中后,弟弟虽然依旧贪玩,成绩却名列前茅。初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更是认真学习。这种认真与赵某的悬梁刺股不同,是一种劳逸结合。所以赵某其实一直很羡慕甚至嫉妒弟弟,无论是年幼时因为顽劣而挨打还是因为长大后因为优秀而受到父母表扬,都是他不曾得到过的。反观自己,两次高考失利令他倍受打击;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的困难让他的心情雪上加霜。终于弟弟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父母打电话时那种不自觉欣喜的口吻成了压垮赵某的最后一根稻草,学会吸烟的他发现烟草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在同学的引诱下开始吸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赵某清楚地知道吸毒就如同自杀,但长期以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已经让他不堪重负,他天真地以为可以用这种方法逃避。但是等他发现这种方法犹如饮鸩止渴时,一切都来不及了。不吸食时的生不如死是推力,吸食后的飘飘欲仙是引力,共同将赵某推向吸毒的深渊。
被送到自愿戒毒所后的赵某心情十分复杂,有终于被发现的坦然、有害怕令父母失望的恐惧、有面对弟弟时的愧疚和自卑、有对渺茫前途的绝望,种种负面情绪令赵某知耻而后勇,加上吸食时间不长、毒瘾未深,很快就戒掉了。
咨询者:我能够理解戒毒的过程有多么痛苦,如果是我,我未必坚持得下来。赵某:的确很痛苦!咨询者:你很坚强,也很勇敢!不过既然已经切身体会过这种痛苦,为什么还要吸呢? 赵某:考研失败,工作找不到。这就算了,偏偏那年他考上了大学,嗯,武汉大学。我当时就想,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同一个父母,方方面面的待遇却差那么多。但是我没想到,不公平的还在后头呢!(叹气)果真是同人不同命!(沉默)
咨询者:后来发生了什么?
赵某:后来我还是没忍住,又开始吸,而且这次吸得更凶,冰毒。每次吸完,我都能看见自己风风光光考上大学、毕业,再风风光光考上研究生。
咨询者:那再后来呢?
赵某:后来我爸妈看我的眼神越来越绝望、越来越厌恶,弟弟每次放假回家也和我越来越疏远。终于,爸妈受不了了,就报了案。(沉默稍许)本来打算,老老实实地在这儿呆两年,出去之后他们要是还认我这个儿子,我就回去重新做人;不认的话……就拿点钱,到外地做个小生意。
咨询者:那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去年8月开始,你似乎变得消极了呢?
赵某:我弟来看我,我才知道,人家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大公司聘用了,我……当时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想看看我现在有多狼狈,也让我看看他现在有多风光!
咨询者:那现在你还这么认为吗?
赵某:不。上次在写父母爱我的表现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不仅是爸妈,弟弟也很关心我,我们一家四口虽然分开了那么多年,但也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哪儿来什么深仇大恨。再仔细想想,一直以来面对他我觉得很羡慕甚至嫉妒,确实如此,但他从来没有说过瞧不起我这个哥哥,不过是我胡思乱想。
咨询者:你很聪明,懂得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你的真诚善良让我很佩服!
赵某每一次的打击和堕落都来自与弟弟的比较,这是因为弟弟是与他最亲密的同质个体,加上对弟弟抢走父母宠爱的嫉妒,很容易让他产生“一定要超过弟弟”的想法。因为这种胜 利带来的不仅是心理上的优越感,更有“争得父母喜爱”的现实利益。将对自我的定位建立在他人(父母)的评价和与他人(弟弟)的比较基础上,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我判断标准的外化。而一旦这些外在的标准裁定“你是一个失败者”,弱小的自我就会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这也就是赵某低自尊的原因。与此同时,一系列人生重要事件的失利,让赵某觉得自己不仅永远比不过弟弟,甚至很多自认为力所能及的事都做不到了,对每一件事都抱着“必定会失败”的信念去做,最终恶性循环,形成赵某的低自我效能感。
即使赵某已经认识到了弟弟并无恶意,但他与弟弟之间的症结并不在此,而是自卑心理。鉴于此,咨询者仍然给赵某布置了家庭作业:写下20个自己的优点。
早年的经验令赵某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模式和负面的情绪体验,之后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给赵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长期缺乏家庭沟通与社会交往,压力无处宣泄,最终导致了赵某的抑郁。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与弟弟暗中“较量”、繁重的学业任务、不擅长的人际交往,赵某的心理能量投向各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都耗费巨大,最终却全部失败。这种坚持了二十年的努力和信念轰然垮塌,彻底地压垮了赵某。
由于赵某的错误认知模式与负面情绪体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两者的治疗必须同时进行、相辅相成。虽然这个过程的用时超过了预定方案,但是收获颇丰。首先,通过对其早年经验的重新解释,改变了其两个核心错误认知模式。其次,紧随着认知模式的改变,虽然不能抹去消极情绪的记忆,却让他对现在和未来的态度变得积极。最后,谈话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宣泄的方式,让赵某放下了过去的包袱。
3.3 第三阶段——行为的改造(第四、五次咨询)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治疗,赵某的认知和情绪都有了显着的改善,为了检验和巩固这些可喜的成果,需要将其及时地转化为行为。
第四次咨询在2014年11月9日上午9:00~10:00。
赵某快步走进咨询室,虽然依旧很瘦,但面色红润、带着微笑,腰背也挺得很直。随意地坐下后,手肘交叉放在大腿和膝盖上,身体前倾做好谈话的准备,后来甚至舒适地翘起了二郎腿,目光也不再游离闪躲。
当咨询者问及上次留下的家庭作业时,赵某露出犹豫和担忧的神色,原来是他只写了17个优点。
赵某:虽然我只写了17个优点,但是我已经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羞涩)
咨询者:当然,至少就我所知,你是一个很努力、很坚强、很聪明、很善良、很好的人!不过,我还是想知道,你究竟是只想到了17个,还是不止这么多,但因为一些其它原因而没有写上去?可以告诉我吗?
赵某(羞涩而不安地看着咨询者):其实……不止这么多,但我不好意思写上去。我怕……别人觉得我…… 咨询者:我再次强调我们的保密原则。相信我,我们的谈话内容包括这些作业不会有第三方知道的。
(赵某沉默地低下了头)
咨询者:我能理解你的担忧。如果在社交场合,让我将自己的优点全部数出来给人看,我也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是正常的。但是,话说回来,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情况下,没有利益关系,没有社交顾虑,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只要你写的都是事实,就不怕人说,对吗?(半开玩笑式)以我自己为例,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厚脸皮,因为这是事实,所以我敢说。
(赵某抬起头笑了)
咨询者:好了,说回正事儿。(严肃而真诚)其实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包容,这不仅是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我的自带特征。我相信人性本善,我也相信每一个不美好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美好的理由,所以我愿意包容所有不那么美好的东西。更何况,我们现在是在讨论美好的东西,我很乐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这些优点吧!
在随后的讨论中,咨询者帮助赵某将这些优点进行了细化整合。赵某:我明白,我不比任何人差!咨询者:为什么你现在这么认为呢?
赵某:因为我有这么多优点,很多优点还是周围的人所没有的。
咨询者:那如果拿掉这些优点呢?没有了这些优点,或者换了一个优点,你就比别人差了吗?
(赵某沉默,咨询者安静地等待)
赵某(抬起头,微笑):我知道了,即使没有这些优点,我也不比别人差,因为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没有必要和别人比个高下。
咨询者(微笑):你真的很有领悟力!的确,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优点,而是你根本无 需和别人比较,因为别人即使再优秀也不能替代你。
剩余的时间里,咨询者与赵某用启发法和脑力激荡法探讨了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既有与家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也有与其他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事实上,两者有很多重合与相似的地方。
由于咨询室中难以高度模拟家庭关系,而赵某的外显症状除了与家人的人际关系不良,还有由此延伸出的与其他人(例如:同学、朋友)的人际关系不良,因此咨询者对赵某的行为改造从更为表面化的与其他人的人际沟通入手。最后,咨询者给赵某的家庭作业是:确定一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学员,运用今天所学和他进行交往,并记录下自己所用的方法与技巧和对方的反应与回应,越频繁越详细越好。对于这个作业,赵某显得有点为难,但仍然承诺尽力做好。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咨询是在2014年11月16日上午9:00~10:00。
赵某的外观和精神状态依旧很好,但相较上次多了一丝惊喜的神色,并且一进门就先将作业交给咨询者才坐下。在得知这是最后一次咨询时,赵某表露了遗憾和不舍的情绪。
赵某:我都已经习惯了每个星期天来这里,好像赴一个老朋友的约会一样!
咨询者:很高兴你把我当做一个老朋友,和你聊天我也很愉快,而且得到了锻炼!不过没关系,以后我们还是会经常见面不是吗?
赵某:希望如此。(沉默稍许)那,如果以后我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来找你吗? 咨询者: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很愿意帮助你,但是我更希望你能够自己帮助自己,这样我会更高兴!而且,你不是刚刚多了一个新朋友吗?
赵某(笑):对啊,我也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以前也从来没发现,老张(作业中与赵某进行交往的学员)是这么随和的一个人。
咨询者:没错,这次与人交往觉得困难吗?
赵某:有点小问题,老张是一个比较慢热的人,开始确实很尴尬,但慢慢的就好了。咨询者:那么,如果换一个人,你能不能和他相处好呢?
赵某:我……(犹豫)不知道,不过好像确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咨询者:没关系,慢慢来,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端了。不过,一定要记得,这些沟通技巧只是装饰,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虽然效果并不如预期完美,但是可以看出赵某已经卸下了害怕与人交往的包袱,能够使用这些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甚至坦诚其实与人交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咨询者趁热打铁,将这种状态迁移到家庭中。
咨询者:设想一下,如果你用这种心态和方式与家人主动交流,你们之间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多误会和不满呢?
赵某: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咨询者:怎么不一样呢?
赵某:别人交流得不好就算了,但是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想要放弃都不行。而且,家人太亲密了,摩擦也特别多。
咨询者:所以就更需要交流啊!还记得刚才和你说的吗,与人交往时最重要的是什么?(赵某面露疑问)
咨询者(微笑):是自己的内心。(赵某不好意思地笑了)
咨询者:这样吧,我们模拟一下你们日常相处的情境,你自己细细体会。记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但技巧也不可忽视。
随后,由咨询者扮演赵某的父母和弟弟,与其合作演出了两场心理微小剧,让赵某即时迁移运用了与家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咨询者给赵某布置了最后一次自我检查的家庭作业:在下次父母或弟弟来探望自己时,和他们开诚布公地谈一次。治疗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赵某的抑郁症状渐渐消退了,开始与人交往,也开始正常上课和劳动,并在2014年11月25日进行了心理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赵某在躯体化、抑郁和精神病性三个维度上的阳性症状消失,其中躯体化得分虽然处于临界值1.83,但相较之前情况大为改善,并且生理症状的消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赵某有进一步好转的趋势。赵某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8分,抑郁症状已经基本消失。
2014年11月27日,赵某的父母来探望时,赵某谈起了这次心理咨询,双方相谈甚欢。赵某对父母表示了感激和歉意,并发誓自己这次一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赵某的父母也十分感动,并表示会一直支持他和等儿子回家。5 结论与反思
本次针对抑郁情绪的短期心理咨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抑郁是一种发病较早、病因复杂的疾病,想要根治需要大量的搜集数据、结合身心特征、制定详细的方案,并且需要多方面的全力配合。而作为短期治疗,这些都不能得到保证。同时抑郁病情反复并且病程多迁延,因而往往长期预后不良。所以短期内的成就并不能完全保证抑郁的根治。
第二,虽然咨询者大量采用开放式提问和启发式提问,但在矫正错误认知模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大量咨询者个人的认知方式,短期咨询尤其如此。这样虽然短期内来访者接受了咨询者的认知方式,但长期下来极有可能导致来访者逐渐抛弃与自身原有认识方式不相符的内容甚至导致来访者自身认知方式的错乱,最终功亏一篑。
第三,治疗方案中行为改造的力度不足,易导致治疗效果的消退和心理问题的反复。这主要是由于赵某的心理问题植根于家庭,虽然也伴随着与其他人人际关系的不良,但这种延伸的影响并未给赵某造成过多的困扰,也不是赵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这种心理问题是经历了数十年才逐渐形成并最终爆发,因此行为的改变也需要在家庭的环境中逐渐矫治。而咨询环境与家庭环境相似度非常低,即使取得效果也难以延伸到家庭环境中。另外治疗时间的限制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第6篇
1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步骤
若患者能够对自己的病情进行恰当的评价,就可以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反之则会出现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在日积月累以后将会让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取阶段性治疗,通过治疗层次的递进,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3]。
1.1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核实。在治疗之前首先应该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充分的认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这样不仅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倾听患者话语的过程中能够让患者得到一种信赖感,让其感受到关怀,以此来让患者的情绪得到稳定[4]。另外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缓和的言语,让患者得到安慰。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应该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这样病人也才会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将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到患者错误的认知。
1.2协助患者纠正不良认知。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错误认知给予充分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协助其纠正这些认知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积极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予鼓励,这样就能够让这种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得以延续;而对于患者所存在的认知错误要进行相关的引导,让他们能够走出认知误区[5]。当然该阶段的周期会相对较长,甚至部分患者并不会给予积极的配合,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表现出足够的耐心,通过坚持不懈的交流与沟通,让患者的思维转变过来。
1.3巩固治疗成果。在认知行为治疗结束之前应该进行适当的巩固治疗,从而让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出院之后的环境。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曾经出现的心理障碍、认知错误进行综合性的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一些较为主要的、严重的问题向患者进行重点的指出,避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让整个治疗的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2认知行为治疗的具体措施
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即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认知技术可以让患者对自我思维进行更加准确的认识。通过将abc理论应用到治疗中,能够让事件与患者的异常反应之间存在的信念作用得以激发[6]。与此同时将患者的一些错误认知进行列举,这样将能够让患者的认知水平得到深入,以此来对其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纠正。另外,协助患者进行检验假设,这样可以让患者对事实进行充分的认识,并意识到自己本身存在的消极态度。而行为技术主要是为患者制定有规律的康复活动[7]。在这些活动中,患者能够更好地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而护理人员通过积极的引导将可以让患者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认知行为治疗的具体措施主要如下:①让患者进行适宜的放松训练。首先应该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尽量保证病房环境的洁净与安静,这样患者也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训练当中。在患者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适当的结合“音乐治疗”,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让患者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②鼓励患者之间相互学习。该方法应用于儿童患者较多。在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从而逐步消除认知上的错误。③让患者进行认知重建。在护理人员的有效引导下,让患者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质疑,让其逐渐地认识到自我意识的错误,并进行自我纠正,同时让其信念系统得以重建[8]。④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鼓励。通过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让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并让负性行为逐渐消退,一段时间以后患者的正常生活方式将得以恢复。
3结语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