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民币对外升值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人民币对外升值(精选12篇)

人民币对外升值 第1篇

2005年7月人民币名义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改核心内容就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 此后,人民币即启动单边升值过程。到2013年7月19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1751。八年的时间,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达34%。与此同时,CPI却从2005年的1.4%一路上升到2008年7月份令人忧心的8%以上(2013年5月回落至3%左右),导致国内真实利率长期为负,普通存款者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这相当于存款者补贴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房地产、字画等)价格高企,就连生活用品价格也轮番上涨,“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不绝于耳。由此可以明确,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确属事实。

一、文献综述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趋势愈加剧烈,业界和学界纷纷给出解释。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史焕平(2007),王朝阳、何德旭(2008),贺根庆、王国瑞(2008)等认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表现。国内基础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导致国内通胀;另一方面人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预期刺激热钱滚滚流入,加剧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和信用创造。政策建议多是主张汇率升值,遏制国内通胀。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商敏肖(2013),陈传兴、何丽亚(2011),曹红辉、刘华钊(2007)。刘崇献(2010)还进一步指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带来的财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财富幻觉,温建东、詹旭、汪贤星(2008)则指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软。然而,就现有文献来看,他们并没有明确指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区别,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升值有不同的原因和影响。本文拟结合实际汇率,解释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现象及影响。

二、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分析

相关文献对人民币“对内贬值”或通货膨胀之根源的分析,主要就是:(1)国内基础货币超发;(2)人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预期刺激热钱滚滚流入,加剧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和信用创造。如此一来,“对外升值”恰恰为“对内贬值”或通货膨胀火上浇油、推波助澜。这样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笔者没有异议,但要指出的是这些分析忽视了这些因素背后的体制背景,或者发展战略的推动。

(一)名义汇率升值的分析

在理论上,影响名义汇率的因素可能包括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总供求、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财政赤字、投机活动以及市场预期等等。就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来说,主要原因在于三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美国经济呈现衰退趋势的落差,经济增长是影响名义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而在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大体维持了一个固定的名义汇率水平,因此积累了较大的升值压力。汇率一旦放开,名义汇率升值难以避免。反观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进入2007年下半年以来, 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在这种背景下,名义汇率升值速度无疑会不断加快。

第二,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对名义汇率的影响。国际收支头寸是决定名义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之一。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人民币长期累积的升值压力与日俱增。在贸易顺差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中国外汇储备也在持续增长。到2013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名义汇率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又因为外汇占款而增加的基础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第三,利率上升与名义汇率升值预期强化的影响。自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则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从而导致内外利差进一步拉大,名义汇率升值的压力和趋势被进一步强化。同时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将进一步上调利率。在这种预期被不断证实的情况下,加上受资产价格上涨的推动,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涌入中国的速度和规模都进一步加大,从而推动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速度加快。

(二)“对内贬值”的分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爆发债务危机,中国对外开放就不再采取借债的模式,而是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靠投资(包含大力引进FDI)和出口拉动经济,积累外汇,引进西方发达的技术和管理模式。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低端产业向外转移,中国得以充分发挥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加)工厂”,这是中国入世后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中央政府从2002年下半年起, 开始放松银根,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国的特殊性在于, 地方政府之间的GDP考核,引起各地招商引资竞争,而地方政府控制着要素价格,竞争的结果是压低要素价格,而名义汇率由中央政府控制并呈现刚性,由此,出口的模式得以运转,结果就是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就出现了经常账户、 资本账户“双顺差”的现象,这不仅使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并远远超出经济上的合理需求,而且还因为外汇占款量太大对货币政策构成极大压力。这就导致内外失衡的局面:内部失衡是是内需疲软,迫使经济增长不得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大量增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变得越来越缺乏弹性,货币投放量逐年增大为以后通货膨胀的埋下隐患;外部失衡是国际收支盈余的大量增加势必造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外汇占款又造成基础货币增发,恶化国内通胀。

这个局面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了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发展困境。由于过分强调“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和市场全面开放,成就了外资在中国的“绝对”优势,同时把中国产业锁定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并且固化。这就是造成中国企业产业升级极端困难的根源。极端缺乏品牌和创新能力的国内企业, 一旦遇到要素价格上的刚性压力,也不可能通过“走出去” 来转移成本压力,名义汇率一旦上升,国内企业将很难有生存空间。

三、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前面我们一直在说名义汇率。在此,我们先介绍有关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的相关理论。实际汇率e=Ep/p*,其中E为名义汇率(间接标价),p和p*代表国内和国外的要素价格。将e=Ep/p*先取对数再对时间t求导数,得:,即实际汇率的变化形式。实际汇率取决于两国生产力和真实经济增长的水平。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旨在解释国与国之间,实际生产力的相对变化与要素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以中美两国来说,即使完全没有货币,如果中国生产力和真实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美国,那么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必然处于上升或升值渠道,并达到均衡状态,所有要素价格完全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机制就是相对要素价格的不断调整,生产力增长相对快或真实经济增速相对快的国家或地区,要素价格也将快速增长。实际汇率背后的支撑是商品服务交换和资源流动,即使是使用同一货币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也有实际汇率。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相对中西部快速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的要素价格都比中西部上升快得多,我们可以说沿海地区相对中西部地区之“实际汇率”升值,欧元区的德国与希腊之间也有类似情况。

从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第一,严格地说,实际汇率与货币无关(如同真实利率与货币无关一样),前述要素价格上升是相对价格变化,不是指通货膨胀;第二,实际汇率升值可以采取两种方式:(1)名义汇率不变,让要素价格水平上升; (2)要素价格水平不变,让名义汇率升值。相关文献中主张 “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权衡取舍”或“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以遏制通货膨胀”,可能是混淆了几个基本的概念:一是将通货膨胀与实际汇率概念里的相对要素价格上涨混为一谈;二是他们往往没有明确区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他们所说的汇率升值到底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汇率,也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所指的汇率升值很可能是名义汇率升值。名义汇率自2005年汇改以来一直在升值,不但没有遏制国内通胀,反而使其恶化!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怎么可能通过名义汇率升值遏制国内通胀呢! 如果人为地大幅度调高名义汇率,则中国外向型企业将纷纷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又阻断了实际汇率升值,而我们的实际汇率升值正是我们生产力快速增长的自然反应。所以主张名义汇率升值以遏制国内通胀从理论和实践都是有问题的。

四、美元和人民币的相反逻辑

人民币价值内贬外升成为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和美元的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政策的逻辑是:美元流动性过剩国内通货膨胀美元币值下跌国内通货膨胀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人民币近十年来的实际运行逻辑则是: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国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国内通胀和资产价格暴涨,真实收入大幅度降低名义汇率升值打击出口竞争力、降低中国产品国际市场比例,导致部分出口企业关门破产,大量工人失业(向松祚, 2010)。人民币名义汇率本来应该贬值,为什么反而升值呢? 为什么会出现和美元相反的逻辑?事实上,通货膨胀引起名义汇率贬值的渠道,一般来说有三个:一是贸易渠道,通货膨胀让本国产品昂贵,导致进口需求及外汇需求增加,本币需求减少,于是名义汇率贬值; 二是货币市场渠道,本币通货膨胀刺激国内居民将本币转换为外币,外汇需求增加,本币需求减少,因此名义汇率贬值; 三是资产市场渠道,国内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暴涨,国内投资者将资产投资转向国外(比如最近李嘉诚从大陆撤资,转投欧洲),外汇需求增加,于是名义汇率贬值。

理论上说,只要三个渠道发挥作用,本币通胀必定伴随名义汇率贬值(对内贬值必定伴随对外贬值)。人民币“对内贬值”,却同时出现“对外升值”原因在于:美元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是国际硬通货,买卖美元或转移美元资金要便利得多。美联储量化宽松释放的美元,很大一部分流向国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美国国内未见通货膨胀。而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中国国内居民海外投资渠道仍然不畅,规模仍然很小,中国所释放的人民币资金,只能在国内循环。或者说,寻求对外投资的人民币被更强大的美元给冲回来了,美元将通货膨胀输出到中国等欠发达国家。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简单结论:(1)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致的,后者是前者的推手。(2)主张汇率升值来抑制通胀,乃是混淆了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即便是名义汇率升值,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看,都不能抑制国内通胀。(3)目前必须强化对热钱流入的监管,同时适当放宽中国企业和居民海外投资的限制,鼓励中国企业和居民到海外投资。(4)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重投资,轻消费,出口导向这一模式的自然反应,治本之策乃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发展。

人民币升值 第2篇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顺差,一方面为中国积累了超巨量的外汇储备,从而增强了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要么是民族企业辛辛苦苦出口赚来的收入,要么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投资,这些资金要想在中国大陆流通,必须在中国人民银行转换成人民币,这叫做人民币占款。按照1美元兑换6.84元人民币的比率计算,2万亿美元就需要13.68万亿元人民币发行出来,投入货币流通领域。也就是说,我们每年的国际收支顺差,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成我国的通货膨胀。或者说,这些外汇储备虽然在表面上由企业出口赚来的,或者外企投资进来的,但都通过货币发行的渠道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变成了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了。

二、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所积累起来的超巨量外汇储备,其保值升值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很缺钱的情况下,却把这些钱放在外国去购买人家的股票、债券、国库券,为人家融资。我们的潜在损失是很大的。

三、长期的外贸顺差,说明我们进口不够。我们都知道,钱是为人服务的,钱本身不能直接用来消费和投资。我们超巨量外汇储备只能说明我们牺牲了自己的享受和发展条件。

四、人民币现在面临的升值压力,不仅仅会产生政治、外交方面的摩擦,一个直接的损失就是招致了大量的贸易报复。我们企业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最后被别国政府罚没了,成了外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五、我们的政府不断地进行出口退税。这些退税实际上就是对出口商品的财政补贴。那么是谁在享受这些补贴的商品呢?不是我们,是外国居民。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缴税,补贴给外国人来低价地享受我们的商品。

其次,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对于美国人来说没有什么影响。

按照克鲁格曼所说,中国从2003年以来,都在人为地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操控,大量地卖出人民币,买进美元。那么,在市场上购买中国政府卖出的人民币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或者说,为什么有人愿意购买中国政府抛售到市场上的人民币呢?

答案可能是,由于大家预期到人民币被低估,会在将来的某一时间升值,于是,买进人民币来赌其升值,就会得到可观的投机性套利回报。

但是,当这些投机分子们发现,长期地持有人民币,却看不到人民币的升值,他们是否还会继续买进人民币呢?如果市场上没有人愿意再购买人民币的话,中国政府在市场上抛售人民币,卖给谁呢?

因此,单纯地从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买卖关系上来做文章,显然是说不通的。表面上似乎颇有道理,实际上却是在混淆视听、煽动人们的政治情绪。

美国的根本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金融监控和金融体系出了问题,从而从次贷危机开始,导致金融危机、继而是经济危机,很多企业倒闭或重组,失业率增加,人们的收入下降。第二个问题是根本性的,也就是美国人自身的经济不平衡,他们购买了太多别国的廉价消费品,但却不能出口足够的商品和服务来平衡自己的国际收支,从而出现了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如果美元不是国际储备货币的话,美国的这种长期国际收支逆差是不可能得到维持的。所以,第三个原因就应该归罪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导致美国人肆无忌惮地过度消费和过度进口。

显然,如果人民币升值并且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消费品不再具有竞争力,那么,美国人就不消费了吗?当然不!美国人就会转而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购买商品。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是不会得到多少改善的。

因此,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不应该成为两国矛盾的焦点,也不应该拿出来做什么政治文章。当然了,中国的人民币确实是应该升值的。

此外,中国的外汇管制和统一的结售汇制度,使得所有的外汇都集中于中国银行和外汇管理局,所有的外汇都必须转而换成人民币来进入货币流通领域,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使得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民币占款。如果企业自己可以保留手中的外汇(可以是某一个比例),情况将会是更好的结果了。

Taking On China

By PAUL KRUGMAN

Published: March 14, 2010

The New York Times

To give you a sense of the problem: Widespread complaints that China was manipulating its currency — selling renminbi and buying foreign currencies, so as to keep the renminbi weak and China’s exports artificially competitive — began around 2003.At that point China was adding about $10 billion a month to its reserves, and in 2003 it ran an overall surplus on its current account — a broad measure of the trade balance — of $46 billion.Today, China is adding more than $30 billion a month to its $2.4 trillion hoard of reserves.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expects China to have a 2010 current surplus of more than $450 billion — 10 times the 2003 figure.This is the most distortionary exchange rate policy any major nation has ever followed.And it’s a policy that seriously damages the rest of the world.Most of the world’s large economies are stuck in a liquidity trap — deeply depressed, but unable to generate a recovery by cutting interest rates because the relevant rates are already near zero.China, by engineering an unwarranted trade surplus, is in effect imposing an anti-stimulus on these economies, which they can’t offset.So how should we respond? First of all, the U.S.Treasury Department must stop fudging and obfuscating.Twice a year, by law, Treasury must issue a report identifying nations that “manipulate the rate of exchange between their currency and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 for purposes of preventing effective balance of payments adjustments or gaining unfai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law’s intent is clear: the report should be a factual determination, not a policy statement.In practice, however, Treasury has been both unwilling to take action on the renminbi and unwilling to do what the law requires, namely explain to Congress why it isn’t taking action.Instead, it has spent the past six or seven years pretending not to see the obvious.Will the next report, due April 15, continue this tradition? Stay tuned.If Treasury does find Chinese currency manipulation, then what? Here, we have to get past a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the view that the Chinese have us over a barrel, because we don’t dare provoke China into dumping its dollar assets.What you have to ask is, What would happen if China tried to sell a large share of its U.S.assets? Would interest rates soar? Short-term U.S.interest rates wouldn’t change: they’re being kept near zero by the Fed, which won’t raise rates until the unemployment rate comes down.Long-term rates might rise slightly, but they’re mainly determined by market expectations of future short-term rates.Also, the Fed could offset any interest-rate impact of a Chinese pullback by expanding its own purchases of long-term bonds.It’s true that if China dumped its U.S.assets the value of the dollar would fall against other major currencies, such as the euro.But that would be a good thing for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it would make our goods more competitive and reduce our trade deficit.On the other hand, it would be a bad thing for China, which would suffer large losses on its dollar holdings.In short, right now America has China over a barrel,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So we have no reason to fear China.But what should we do?

Some still argue that we must reason gently with China, not confront it.But we’ve been reasoning with China for years, as its surplus ballooned, and gotten nowhere: on Sunday Wen Jiabao, the Chinese prime minister, declared — absurdly — that his nation’s currency is not undervalued.(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stimates that the renminbi is undervalued by between 20 and 40 percent.)And Mr.Wen accused other nations of doing what China actually does, seeking to weaken their currencies “just for the purposes of increasing their own exports.”

But if sweet reason won’t work, what’s the alternative? In 1971 the United States dealt with a similar but much less severe problem of foreign undervaluation by imposing a temporary 10 percent surcharge on imports, which was removed a few months later after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nations raised the dollar value of their currencies.At this point, it’s hard to see China changing its policies unless faced with the threat of similar action — except that this time the surcharge would have to be much larger, say 25 percent.I don’t propose this turn to policy hardball lightly.But Chinese currency policy is adding materially to the world’s economic problems at a time when those problems are already very severe.It’s time to take a stand.中国历年来的国际收支状况(单位:亿美元)

2009上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经常项目

134.46 425.11 371.83 253.27 160.82 68.66 45.87

其中

#货物

118.98 360.68 315.38 217.75 134.19

58.98 44.65

#服务

-16.66-11.81

-7.90

-8.83-9.39

-9.70-8.57

#收益

16.94 31.44

25.69 15.16 10.64

-3.52-7.84

#转移

15.20 45.80

38.67

29.20 25.39

22.90 17.63

资本项目

60.99 18.91

73.51

6.66 62.96

110.66 52.73

其中

#资本

1.35 3.05

3.10

4.02

4.10

-0.07-0.05

#FDI

15.56 94.32

70.41

56.93

67.82

53.13 47.23

#证券

20.18 42.66

18.67-67.56

-4.93

19.70 11.43

#其它

23.90-121.07-69.68 13.26

-4.03

37.91-5.88

人民币对外升值 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对外贸易;进口;出口;探讨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52-01

一、人民币升值的概念及其驱动因素概述

人民币升值是近几年国际贸易行业和国际外汇市场中比较引人注意的问题,人民币升值一般意义上来讲,是指单位人民币兑换他国货币的比率得到了提高,也就是以他国货币表示的人民币价格升高了。以人民币美元汇率为例,2005年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而2010年1美元仅能兑换6.7元人民币,这说明人民币相对美元来说升值了。据调查统计显示,2005-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增幅总额近20%,对其他国际结算的货币也平均增长了9.8%左右。汇率是国际贸易进出口环节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指标,人民币的升值有着深刻的复杂背景和原因,综合分析来看,主要有下列原因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一是短期方面的因素,二是长期方面的因素。短期因素方面的主要原因有随着资源枯竭和能源危机的加深石油价格不断攀升,长期以来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顺差和对未来的顺差预期以及国际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长期方面的因素主要有长期以来的外汇管制政策使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遭到了人为的压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加的经济发展总量和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良好预期,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以及伴随着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现实,都刺激了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趋势。

二、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分析

人民币汇率作为国际贸易进出口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和变量,其变化幅度和大小对于进出口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影响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进出口产品的产品结构及市场竞争能力以及经济效益水平的大小都产生直接的作用。下面从人民币升值对进口和出口两个环节的影响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人民币升值从总体上来说对于进口贸易和环节是一个利好消息,这主要得益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购买能力的提升上。人民币升值能够刺激进口的扩大和增进国民福利待遇的提高,对于那些在本国生产效率较低、耗费资源较大的产品通过进口手段可以获得效益的最大化。人民币升值可以显著地降低进口企业的进口环节成本,据调查显示,2005-2010年我国进口企业的进口成本的降低幅度大约在10%左右,而且随着人民币升值每高出1个百分点就能带来进口成本3.1个百分点的降低。

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相反,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具体来说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一是人民币升值抬升了出口产品的以外币表示的产品价格,从而导致其市场竞争能力的削弱。调查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出口环节的利润空间便会产生2.3个百分点的压缩,从而使本来利润空间相对薄弱的外贸企业的生存状况变得十分严峻和恶化;二是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对于出口产品层次和结构的调整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些以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出口企业其利润空间和盈利能力将进一步遭到削弱;三是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削减了出口贸易的总额和发展势头,从而使得通常意义上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受挫,从而会对出口贸易工业的相关链条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人民币升值内涵及其驱动因素的阐述,在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于进出口贸易环节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就目前人民币升值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为进出口环节和企业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提高经济效益探索发展模式和途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借鉴。

第一,进口企业要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购买能力提高、进口成本降低的机遇深化和调整进口产品的层次结构和类型,提高产品的进口效益。人民币升值大大降低了进口企业的成本费用,并且随着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其坚挺的地位也将进一步塑造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人民币货币的国际化有利于进口企业在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增强其谈判的能力和博弈系数。据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向进口业务的拓展和多元化经营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增加。2010年我国进口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平均成本降低了近7.3%。

第二,出口企业在出口合同鉴定和履行中要增强汇率风险识别和防范意识,在结算货币选择和结算期限上作出审慎科学的选择。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动荡的不确定和幅度的扩大,国际贸易合同结算中一揽子货币的选择构成了外贸企业重要的汇率风险。由于人民币升值主要是针对美元而言的,对欧元和日元以及其他主要国际计算货币的升值水平还是有限的,因此,可以更多地考虑其他其他结算货币种类。调查显示,随着欧盟经济共同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欧元低位的坚挺地位,采用欧元结算的汇率风险要比美元相比低37.8%。

第三,出口企业要改变传统的低成本、低附加值式的出口产品结构和层次,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来提高产品的盈利水平和扩大利润空间,改变劳动密集型的外贸产品布局。随着对外贸易微观市场环境和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化,外贸企业传统的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生产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的模式将难以为继,由于其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利润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挤压,目前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5%,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投资收益率。随着国际市场对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增加和比重变化,加快先进技术的商业化步伐和规模成为外贸企业的必然选择。2010年我国民营企业的故乡温州,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地实现了出口方式的转变,其国际市场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得到了强劲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

参考文献: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现象的分析 第4篇

关键词:人民币对内贬值,人民币对外升值,国际收支平衡

一、背景

在现代生活中, 经常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的经济现象, 这些现象与已有的经济概念似乎背道而驰, 其中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并存就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 “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如北京“丰泽园”刀切馒头从2006年的2.50元/袋 (五个装, 500克) 涨到现在的4.70元/袋, 价格上升的速度还是相当惊人的 (见图1)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除了“吃”这个方面以外, 老百姓从住房、医疗、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都深刻地感受到了物价的不断上涨以及人民币购买能力的降低。

另一方面, 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最多的话题却是人民币升值问题, 2013年美国财政部发表半年一度的贸易伙伴货币政策审核报告, 如同十多年来的惯例一样, 在报告中虽然没有给中国正式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 但是美国财政部保留了对于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的描述。而欧盟、日本和美国站在一起, 千方百计逼着人民币继续升值。

2005年7月21日, 我国政府进行汇率改革,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从此以后人民币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2006年6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8”, 2008年5月“破7”, 2014年1月7日,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是6.1042, “破6”指日可待。可以看出, 2006-2013年的八年间, 人民币升值幅度高达32.37%。

为什么人民币在国际上对美元明显升值, 而在国内相对于资产有大幅贬值呢?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 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变动想法,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上升, 本币贬值 ;反之, 通货膨胀率下降, 本币就会升值。但现在人民币的表现却与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汇率与通胀率成了同方向变动。所以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并存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人民币内部贬值的原因

本文认为, 人民币内部贬值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 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影响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过后, 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上升。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使得通货膨胀能够在国家之间传导, 所以中国也不能避免。通货膨胀是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的主要因素之一。食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带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 最终使全国CPI上扬。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1月9日公布的数据, 2013年12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其中, 城市上涨2.5%, 农村上涨2.5%;食品价格上涨4.1%, 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2.2%, 服务价格上涨3.3%。2013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 (见图2) 。

(二) 对人民币汇率上浮幅度的控制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近年来, 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增长, 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了避免人民币快速升值, 央行被动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 来吸纳市场上多余的外汇资金, 于是造成一方面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明显高于实体经济需求, 产生流动性过剩。再者, 外汇储备和高通胀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 其增加必定扩大基础货币投放, 随着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 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 加剧了通胀压力 (见图3) 。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

数据来源:国际石油网网站

(三) 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抬高消费价格

原油是一种工业原料, 其价格上涨会引起其它一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增加产品成本, 导致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 从而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 (见图4) 。也有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发现, 我国人民币对内贬值的趋势恰好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机吻合。金融危机时期, 美国输入型通货膨胀使得国内美元的货币购买力大大降低。美元贬值驱使大量流动资金从资本市场向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转移, 从而推动了原材料价格的上升, 这当中就包含了能源价格的上升。中国作为原材料进口大国, 原油、矿石等原材料都需要在在国际市场上购买, 输入成本的提高造成了国内物价上升, 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从而人民币购买力下降。

(四) 人民币对外升值预期也会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

2005年中国汇率改革以来, 双顺差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前面已经提到, 我国由于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 会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但是另一方面, 因为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所以在资本市场上缺乏购买外币资产的动力。从而投放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上, 出现了货币的供过于求。而人民币的流动性过剩则降低了人民币在国内的货币购买力, 从而国内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如我国房价的不断上涨, 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者投身其中, 这个行业的暴利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金。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使得人民币对内贬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五) 其他贬值因素

首先,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的消耗比较大。其结果会造成资源供给紧张和价格的上涨, 从而造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其次, 2008年我国推出的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 在当时使得信心迅速得以恢复, 经济迅速实现反弹。后期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其中之一就是直接导致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

三、人民币外部升值的原因

造成人民币外部升值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 中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趋势是根本性原因

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促使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根本原因。从国际经验来看, 一国的崛起必然会伴随着该国货币的升值, 货币的升值可以快速提高该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 (见图5) 。这种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二)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主导型因素

近年来, 我国的国际收支已经开始习惯双顺差, 尤其是2003年以来, 双顺差的规模不断扩大。造成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量 (见图6) 。

国际收支顺差的增长, 反映出在国际市场上, 人民币被大量外国货币所追逐, 从汇率决定理论的角度分析, 这是促使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经济原因。而大量的国际储备也增强了中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实力, 这也增加了市场参与者对人民币的信心, 助推人民币对外升值。

(三) 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

国际经济的宏观背景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因素。2002年以来, 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普遍开始对美元升值。美国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 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的方式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 从而向市场投入大量的流动资金。说得直接点就是间接增印钞票。QE政策使得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贬值造成了包含人民币在内的世界各国货币的相对升值。

(四) 国内相对利率较高是推动式因素

当国内利率下降时, 国内资本流出 ;国内利率上升, 国外资本流入。2007年以来美国、日本、欧盟一直保持低利率, 而我国多次上调了存款基准利率, 导致了本外币利差的扩大, 也对人民币升值增加了压力。加上受到高利率的吸引, 国际游资不断流入我国, 通过储蓄和投资的方式从侧面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供给, 这也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

( 五) 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原因

我国贸易顺差的增加动摇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 为了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 就必须让人民币升值。于是这些国家开始不断提出让人民币升值的要求, 以增加全球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根据经济学上“预期可以自我实现”的原理, 促成了人民币的实际升值, 这是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原因。

四、人民币对内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货币购买力的降低影响百姓的生活质量

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呈现普遍上涨的态势, 人们收入的增长幅度不及物价上涨的幅度, 货币的购买能力降低, 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 幸福感减少。

(二) 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的现象使得人们增加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许多人因为担心货币贬值, 所以想尽快将手中的货币交换出去, 进行消费和购物。于是, 市场上对流动性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流动性过剩也会进一步造成通货膨胀。

(三) 间接产生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

由于目前, 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 在应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上, 政府的调控手段有限, 一般情况下会选择, 而加息会增加利差,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 更高的利差将会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

五、人民币对外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可从两方面分析。

(一) 有利影响

本文认为,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 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是一种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过度的顺差和逆差都不是理想状态。建立科学的汇率形成机制, 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 有利于减少顺差,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 有利于我国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人民币的升值必然会造成出口企业的重重困难, 要想仍然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就必须不断寻求变革, 用科学的手段降低成本, 加强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 不断提高生产力。需要企业不断创新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这样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三, 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的对外升值, 增加了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人们开始相信人民币也可以成为硬通货, 作为财富保值升值的投资渠道。人民币这种良好的信誉有利于其国际化的进程。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 (SWIFT) 在2013年12月公布的数据中提到, 截至2013年10月, 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 (信用证及付款) 的市场份额已达到8.66%, 超越欧元的6.64%, 成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人民币跻身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的消息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 负面作用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 可能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巨额损失。美元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构成, 一旦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 就意味着, 单位美元可以兑换更少的人民币, 从而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巨大损失。

第二, 加大中国的通货紧缩压力。人民币升值, 以美元表示的国民财富迅速增加, 财富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带动股价和房价继续上涨, 中和财政调控作用, 引发泡沫经济, 扩大两极分化。

第三, 对国内旅游业产生不利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在减少我国居民出境游成本的同时, 也导致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成本增加, 因此会对国内的旅游业产生负面冲击。

第四, 削减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增加就业压力。我国出口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会大大冲击这类企业。这是因为在国际市场上, 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以价格的优势来获得竞争力。而人民币的升值使得这种价格的优势被大大削减, 因而会引起我国国内就业的压力。

六、应对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并存现象

本部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应对人民币对内贬值

本部分主要分为三方面。

1. 增加商品的供给

供不应求, 价格会上升 ;反之, 价格会下降。我们应该积极发展经济, 保证商品特别是食品的充足供应。当不再供不应求时, 物价也就不会不断上涨, 这有利于稳定物价水平, 防止人民币的进一步贬值。

2. 正确引导消费者的预期

物价的持续上涨增加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在这种预期下, 人们急于消费的行为加快了人民币的流通速度。一方面货币的流通速度增加了, 另一方面发行的货币并没有减少, 这就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了。因此供过于求, 造成了人民币的贬值。从源头上正确引导消费者的心里预期, 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 有利于抑制物价上涨。

3.保持人民币发行与经济发展同步

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是一把双刃剑, 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发行货币应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不能为了一时之快而不顾长远的发展。另外, 也不能够将超发货币作为稳定汇率的唯一方法, 正确看待汇率的升值, 顺应其发展规律也是一种保护。在外汇市场上我们必须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投放本币来达到目的, 绝不能过度。

(二) 应对人民币对外升值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扩大内需并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扩大内需, 有利于企业在出口减少的情况下, 减轻所遭受的损失, 这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自我创新, 自主研发, 创建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那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的影响将会减少。

2. 加强外汇储备的科学管理

首先在外汇储备的构成上, 需要多元化, 以防止受美元影响过大 ;其次在外汇储备的经营上, 需要运用更加发展的眼光进行投资, 以保证储备稳健升值, 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不能完全依靠对外投资, 也可以投资于国内的有前景的项目。

3.完善对外资的管理

人民币对外升值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虽然有长期投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资本, 但是短期的投机资金却充斥市场, 这种短期的投机就像一颗炸弹, 随时威胁着我国经济的稳定。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外资的管理, 一方面监控长期投资的变化, 以防止长期投资的不良发展势头。另一方面, 坚决制止恶意的短期投机行为, 从源头上就防止投机资金进入我国外汇市场。可以就这两个方面制定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七、总结

人民币升值背后的营销危机! 第5篇

6.99元人民币兑1美元!人民币升值正式宣告进入“6”时代。经历了7月汇改时的决断后,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在大踏步的升值面前,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出口型企业)确实犹如泰山压顶。过去的低价低成本优势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以中国东南沿海的服装企业为例,在人民币升值加速的背景下,他们也将成为第一批遭受重创的企业。从山东滨州,到广东虎门,纺织服装行业“洗牌在即”。一大批“弱小”企业将倒在升值的“门槛”前。纺织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工厂“机器一开,就开始赔钱”。纺织业仿佛走到了“生死线”上。而据山东外经贸厅的数据显示,1月份山东输美订单大幅下降20%

背景二:出口转内销,产品积压。

据 报导:若干年前“出口转内销”商品曾火爆一时,眼下这股潮流有可能再次兴起。既然外汇储备不能无限扩大,在调整结构的压力下,出口行业势必迎来一场大浪淘沙,

不少出口企业已经看到这点,纷纷拟定转营国内市场的计划。他们比一般人更希望内需市场能迅速启动。

而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广交会上,许多企业已经把未来的市场就行战略转型:全力开拓国内市场!白家电龙头春兰方面负责人就表示,将在今年试行专卖店、大卖场等渠道变革,提升国内市场销量。广东名瑞总经理蔡民强向记者表示,在国外市场,已经小有名气的名瑞要更上一层楼,必然要大范围投入,但风险颇很大。反倒不如挺进国内市场,发展中高档婚纱礼服。

背景三:成本上涨,内需不堪重负。

持续的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等诸多原因,导致了企业出口成本大幅上涨,出口报价也“水涨船高”。以家电企业为例,年8月至今,汇率变化已使成本增加了6%,加上铜价、钢铁、塑料件等原材料不同程度地上涨,产品价格上涨不可避免,这是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人民币升值是陷阱? 第6篇

随着美元的持续走低,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体制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黑云压城,从2003年一直蔓延到现在,而且愈演愈烈。不仅国外的研究机构、媒体要求人民币升值或者实行浮动汇率体制,就是中国内地的一些专家学者似乎也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然而,素有欧元之父美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却逆潮流而呼吁:人民币升值是个陷阱!

汇率改变的风险大过目前十倍

蒙代尔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说:"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在嫉妒中国今天所取得的繁荣和地位,所以中国人不要中了他们的圈套而贸然改变现有的固定汇率体制,否则人民币会变得越来越软弱,直至失去发展的方向。假如放弃这十年的固定汇率体制,再想维护货币稳定的时候中国会被认为在'操纵汇率'。而现在没人这样说中国,因为当前的汇率是固定透明的。让人民币升值是一个陷阱,中国不应该掉进这个陷阱。"

基于中国的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和人民币汇率浮动是大势所趋的判断,很多人担心:如果中国政府一再拖延人民币升值的时间,会不会导致升值的压力向后累积而风险更大?

蒙代尔坚定地说:“实际上,中国改变汇率所导致的风险要比保持现有汇率体制的稳定所带来的风险高出十倍还多。”比如说外商投资会受影响,经济增长会放缓,以及房地产崩盘,还有就业压力,农村贫困加剧,进口增长放缓等等。甚至说,如果人民币浮动的话,中国经济就会失去稳定,而且很可能引起中国政局不稳。

他进一步说,没有什么能够证明中国未来一定要选择浮动汇率政策,也没有什么理论能够证明浮动汇率体制一定比固定汇率体制更优越。

蒙代尔教授从他投身于经济学的渊源说起:“过去人们常常问我,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我自己有一个经历,那就是二战后的英镑贬值。在1949年以前,英镑是世界上最强的货币,也一直非常稳定,但1949年却贬值了。然后,我问大学老师,他们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英镑会贬值。这样就促使我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后来我成了经济学家以后,发现1949年英镑贬值是一个错误。”

而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马来西亚政府调整了原有的浮动汇率体制,改变为固定汇率体制,从而一举走出经济的低谷。中国因此而不再是世界上唯一实行固定汇率体制的国家。

蒙代尔教授强调说:“市场经济的运行体系并不意味着只有浮动汇率体制才相配套。”

不要重蹈他国之覆辙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诱惑下,国际游资开始袭击中国的资本市场。由于中国外管局的严厉堵截使得国际游资转向香港,通过香港黑市换成人民币迂回进入内地。

从今年10月初至11月初,国际游资已经对香港注入了10亿美元。其用意显然在迫使港币升值。面对这样的国际投机行为,蒙代尔说,现在中国所面临的情况与1998年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当时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纷纷将本国的货币贬值以应对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中国提出同样的建议。很多投机者相应作出人民币贬值的判断。于是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给资本市场的政府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当时中国的总理朱容(造字)基站出来坚定地说,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汇率。“于是一切的混乱归于平静,国外的资金开始回流,一切又回归秩序。”蒙代尔非常赞赏中国政府当时的举措。相比较而言,现在中国面临的压力要比以前减少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明确表示不支持要求中国放手让人民币升值的做法。所以蒙代尔认为中国已经跨越了这方面的障碍,可以保持货币政策不变。

蒙代尔还分析说:“正因为中国政府成功抵制住了各种压力,才会有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所以中国维持现在的固定汇率体制并没有什么不利之处。而且现在人民币还是不可兑换的,中国的证券市场也还不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货币升值是非常危险的。”

与蒙代尔共同出席第二届国际金融论坛的海外著名经济学家暨各国前政要几乎一致支持这一观点。他们包括阿根廷前央行行长和经济部长多明戈.卡瓦罗、日本前副财长内海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顾问亚历山大.施瓦布、世界银行资深顾问休斯。尤其是日本前副财长内海孚所说的一段话颇引人深思。他表示,在克林顿执政后,美国官员不断强调要让日元转强来逼迫日元升值,以至于把日元推到75日元比1美元的高度的做法,可以说是使日本出现经济巨大下滑的原因之一。

而更早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5年9月,在美国的发动下,OECD七国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广场饭店签订了 "广场协议",旨在抑制日货的强劲出口势头,手段则是逼迫日元升值。 此举使美国国内经济困境得以缓解,并赢得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甚至奠定了20世纪90年代整整1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而反观日本,日元升值不仅使日本失去了10年的经济增长,而且使创造了亚洲奇迹的"小虎"们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变成了"病猫"。

前车之鉴,自当记取。今天的中国经济,或许更不如当时的日本。国际经济学家们的判断是,若任由人民币升值而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将是一条成本高昂的危险之旅。因此,他们建议,中国应该以一种可以预见的方式实现改革目标。

稳定中寻求变革通路

蒙代尔认为,中国应该可以在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坚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体制不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还应当积极寻求另外的货币通路。

蒙代尔认为,至少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元还是世界的强势货币。选择让中国的人民币固定于美元的汇率体制,可以保持中国物价的相对稳定。也就是说,以美国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加这样的“大篮子”来衡量的物价稳定,远比以中国自身来衡量的物价要稳定的多。虽然中国会因为美元的波动而出现一些物价的波动。譬如去年底以来的中国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美国通货膨胀输出的影响。但是蒙代尔认为,目前来看,美国经济没有出现不稳定或者高通货膨胀的现象,而且,这些波动依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蒙代尔提醒记者,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固定汇率并不意味着永远依附于美元,未来美元肯定会发生问题,其主导地位也会发生动摇。所以,在未来20—30年间亚洲需要寻求另一条货币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蒙代尔教授提出了要建立“亚元”的构想。同时他认为全球货币面临着一场危机,所以他将在有生之年极力推动全球货币系统的重建。

人民币对外升值 第7篇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 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由于全球油价高涨、国内通胀加剧和国内巨额贸易顺差加大,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下滑、美元持续贬值、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100美元/桶的大关, 因此, 国内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是推动近期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主要原因。但从长期来看, 推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1、人民币币值长期被低估

长期以来, 人民币实行盯住单一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 其相对美元一直处于被低估的状态。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 由于美元发行不受约束以及低利率政策, 致使美元在全球的供给过剩, 给美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人民币的高利率以及外贸优惠政策, 使得大量的海外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 押注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在逐年攀升。2005年, 总规模达787.14亿美元;2006年, 热钱占中国GDP的36%左右;2007年1至3月, 总规模估计为300多亿美元。这些热钱的大量涌入, 无疑给人民币升值造成很大的压力。

2、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根据经济学理论, 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 必定会引起该国货币的走强。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我国经济处于持续的增长状态, 人民币走强也是必然。但在目前, 我国经济的连年增长、外贸顺差和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感到不安, 他们通过各种政治外交手段, 不断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施加压力。2005年4月6日, 美国民主党参议员舒默和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提出一项修正案:如果中国不能让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就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美国所有产品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

3、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

近年来, 我国一直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以来, 我国贸易顺差仍在不断攀升, 2007年贸易顺差突破2600亿美元。2007年12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43.32%;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 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外汇供大于求, 人民币的国外需求增加;此外, 美国的经济衰退和贸易逆差一直得不到解决, 他们认为中国的双顺差是美国赤字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强。

4、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 特别是中国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 对外贸易不断上升,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感到了中国在贸易上的威胁, 担心我国的产品冲击他们的国内市场, 因此, 我国成为了遭遇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根据商务部统计, 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 同比增长37%, 涉案金额20.5亿美元。2007年前11个月, 我国共遭受各类贸易救济调查近70起, 依旧处于全球贸易摩擦漩涡的中心位置。除连续12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遭受337次调查成为全球之最外, 我国又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共遭受8起反补贴调查。西方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发展, 也要求人民币升值, 从而抑制中国廉价产品竞价倾销国外市场, 减少贸易摩擦。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

(1) 降低进口成本, 促进进口规模。人民币升值, 国外的能源、原料与生产资料等商品价格相对变便宜, 这就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很多重要战略物资的成本, 增强了购买力。在我国, 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航空、电力设备等, 人民币升值将使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 进而增强相关行业部门的盈利能力,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 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实行的是以“重出口, 轻进口”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造成了对出口的依存度过高的状况。对出口依存度过高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也使企业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出口, 此外单方面的贸易顺差也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反倾销诉讼频繁。另外, 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低成本、低市场准入引起的投资过度所导致的企业低价恶性竞争, 以及由于只重视价格、不重视国际市场需求而引起的出口贸易和就业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影响等均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可见, 这种长期依赖于出口单一增长的对外贸易结构很不合理。而人民币的升值, 必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 这样就能够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局面。

(3) 缓解贸易摩擦, 改善贸易关系。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 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连续六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7年的对外贸易总值比2001年总值增长了4.26倍。然而,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速远远超过了贸易总值的增速。外贸顺差增长过快, 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及美国的贸易摩擦。欧盟在2007年已多次表态希望中国加快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以减少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美国国会则在2007年提出了50多项对华贸易保护议案, 尽管这些议案大都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对而未能变为法律, 但仍增加了两国贸易的紧张气氛。

(4) 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进军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相对来说比以前下降, 这使得他们能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投资设厂、从事跨国经营、根据投资地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从而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建立全球性的生产、营销网络。所以说,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那些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 实现其全球发展的战略, 造就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

(1) 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不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商品出口的比重接近55%, 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人民币升值提高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 我国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就丧失了出口价格竞争优势, 将不利于一些弱小的依靠规模扩张和廉价劳动力生存的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甚至使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

(2)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商品结构变化将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利益。资源性商品、大宗农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出口增长的放慢甚至下降, 对中西部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农业比重较大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一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农民收入、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3) 增加我国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将加大我国国内就业压力。一是目前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也促使企业优化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降低对低素质廉价劳动力的需求, 从而造成失业及就业压力。二是我国目前提供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是出口和外贸企业, 外贸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7000万人。但人民币升值将会增加外商的投资成本, 根据测算, 当人民币升值5%, 假设汇率的出口弹性和外资弹性分别为0.8和1, 出口增速将下滑4%, 外商投资增速下滑5%。外商投资和出口贸易的下滑, 也将会造成劳动力需求下降。

(4) 影响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人民币升值将使外商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成本上升, 在周边地区存在着引资竞争的形势下, 这将导致我国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进入, 而他们生产的产品除在中国国内销售外, 很大一部分份额都用来出口。30年来,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在中国总出口额中的比重保持了较快增长。人民币汇率的升高意味着外商对华投资成本的增加, 受此影响, 国外资金可能会转向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影响我国对“三资企业”的资金投入, 然而“三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占有很大比重, 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载体。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 人民币升值也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1、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应按照市场的需要和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 有目的、有方向地调整产业结构, 确定优势产业, 增加科研投入, 加快技术研究和创新的步伐, 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参照技术壁垒质量标准要求, 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制定新的计划标准, 引导企业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发展道路。

2、转变经济发展战略, 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

由于国内内需不足, 对外贸易曾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加入WTO以后, 面对经济全球化, 发展对外贸易依然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出口导向性依赖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危险的。过度的依赖国际市场, 一旦环境改变, 我国经济就很容易受到国外市场的冲击, 进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国必须在积极发展对外开放的同时, 努力推进对内开放, 积极转变发展战略, 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我国地域辽阔, 消费人口众多,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在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冲击时回旋余地大, 增加进口需求、扩大内需的政策不仅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方式, 还可以直接消化一部分出口, 可以冲销人民币升值后可能下降的外需。虽然人民币汇率上升本身就会自动扩大内需,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部分新增加的需求将主要是对外国产品的需求。总体来看, 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还很大, 比如调整个税征收点、降税、减费、增支等。

3、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自2005年起, 我国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向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度靠拢将是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所以,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保障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平稳发展, 必须落实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上来。但目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进的程度尚不足以让中国完全开放外汇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 必须经过汇率制度必要的过渡和经验积累, 以及不断强增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驾驭能力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 再来实现对外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和人民币汇率的完全浮动, 到那时就可以实现人民币作为强势货币支持下的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壮大。

4、灵活运用金融工具, 规避外汇风险

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 特别是进出口商品、劳务等贸易时, 应合理选择结汇币种, 当出口时, 应尽量争取使用“硬币”, 当进口时, 应尽量采用“软币”, 要充分分析和判断汇率的变动趋势, 如出口时尽可能使用人民币结汇, 进口时可以选择美元结汇。在开展国际业务时, 如果进出口企业对于币值的选择不占主动权和发言权时, 则应使用套期保值及期权交易等方法规避外汇风险, 或尽可能地在销售合同中约定有关如何承担汇率风险的条款。在结汇时间上应尽可能缩短收汇的时间, 预防和规避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引发的金融风险。

摘要:一般而言, 本币升值有利于扩大进口、抑制出口;本币贬值则有利于扩大出口、抑制进口。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然而在此背景下我国外贸顺差不降反升, 从而使我国目前面临着空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本文在分析人民币升值原因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有利及不利的影响, 并就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和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汇率,对外贸易,贸易结构

参考文献

[1]韩玉珍: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第二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淑娟:新编财政与金融[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邹根宝:新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5]刘源、石媛倩:人民币升值对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商场现代化, 2007 (12) .

[6]沈丹红、寿志敏: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07 (29) .

[7]李一、郭秀英:人民币升值对外商投资的影响[J].河北金融, 2007 (7) .

人民币对外升值 第8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汇率,对外贸易,应对措施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 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 美国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 人民币升值从短期来看对美国经济有利, 美国基于以下原因要求人民币升值。

遏制对我国商品和劳务进口, 扩大出口。我国出口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科技含量较低, 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 这将使我国商品的价格优势缩减, 商品在海外市场占有率下降;同时, 人民币升值将使美国商品在我国市场价格下降, 有利于其扩大出口, 缓解国内高失业率, 并对其扭转贸易逆差有所帮助。

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我国所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量全球第一, 到2010年9月份共持26 483.03亿美元。美国通过大量发行美元, 造成美元贬值, 人民币升值, 从而使我国美元外汇储备缩水。稳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完成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将对我国国有资产造成巨大损失, 对我国经济稳不利。

使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大幅缩水。截至7月末, 我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为8 467亿美元, 仍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国。因此, 美国若持续增加美元供应, 将使美元大幅贬值, 会使我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大幅缩水, 从而造成我国资产的外流。

(二) 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动力

双顺差 (贸易顺差与资本顺差) 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2010年上半年, 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 165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1%。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 265亿美元, 同比下降6%, 上年同期为下降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0亿美元, 同比增长48%, 上年同期为下降15%。我国在经常性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都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应, 从而促使人民币升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 本质上是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购买力的交换, 长期均衡汇率是由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对比决定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 2005年我国人均GDP按人民币升值名义汇率计算为1 352美元, 但若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折算则为5 791美元, 即名义汇率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低估4.06倍。一般来说,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仅触及到可贸易商品, 并且没有考虑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差异, 因而容易高估发展中国家的币值。但是, 人民币币值即使没有UNDP估算的那样高, 也不至于像现行的币值那样低。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般认为,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消费率的较快提高和经常项目出超往往会引起本国货币升值;同时, 在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出现外国资本的持续流入也会引起货币升值。我国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GDP世界第二大国, 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币币值的提高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

降低进口成本, 促进进口规模。人民币升值, 国外的能源、原料与生产资料等商品价格相对变便宜, 这就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很多重要战略物资的成本, 增强了购买力。在我国, 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航空、电力设备等, 人民币升值将使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 进而增强相关行业部门的盈利能力,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实行的是以“重出口, 轻进口”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造成了对出口的依存度过高的状况。对出口依存度过高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也使企业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出口, 此外单方面的贸易顺差也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反倾销诉讼频繁。另外, 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低成本、低市场准则引起的投资过度所导致的企业低价恶性竞争, 以及由于只重视价格、不重视国际市场需求而引起的出口贸易和就业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影响等, 均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可见, 这种长期依赖于出口单一增长的对外贸易结构很不合理。而人民币的升值, 必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 这样就能够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局面。

缓解贸易摩擦, 改善贸易关系。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 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连续六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7年的对外贸易总值比2001年总值增长了4.26倍。然而,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速远远超过了贸易总值的增速。外贸顺差增长过快, 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及美国的贸易摩擦。欧盟在2007年已多次表态, 希望中国加快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以减少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美国国会则在2007年提出了50多项对华贸易保护议案, 尽管这些议案大都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对而未能变为法律, 但仍增加了两国贸易的紧张气氛。

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进军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相对来说比以前下降, 这使得他们能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投资设厂, 从事跨国经营, 根据投资地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从而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 建立全球性的生产、营销网络。所以说,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那些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 实现其全球发展的战略, 造就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二)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

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不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商品出口的比重接近55%, 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人民币升值提高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 我国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就丧失了出口价格竞争优势, 将不利于一些弱小的依靠规模扩张和廉价劳动力生存的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甚至使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商品结构变化将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利益。资源性商品、大宗农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出口增长的放慢甚至下降, 对中西部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农业比重较大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一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农民收入、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增加我国就业压力。一是目前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也促使企业优化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降低对低素质廉价劳动力的需求, 从而造成失业及就业压力。二是我国目前提供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是出口和外贸企业, 外贸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7 000万人。但人民币升值将会增加外商的投资成本, 根据测算, 当人民币升值5%, 假设汇率的出口弹性和外资弹性分别为0.8和1, 出口增速将下滑4%, 外商投资增速下滑5%。外商投资和出口贸易的下滑, 也将会造成劳动力需求下降。

影响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人民币升值将使外商在我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成本上升, 在周边地区存在着引资竞争的形势下, 这将导致我国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进入, 而他们生产的产品除在中国国内销售外, 很大一部分份额都用来出口。30年来,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在中国总出口额中的比重保持了较快增长。人民币汇率的升高意味着外商对华投资成本的增加, 受此影响, 国外资金可能会转向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影响我国对“三资企业”的资金投入, 然而“三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占有很大比重, 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载体。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 人民币升值也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一) 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应按照市场的需要和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 有目的、有方向地调整产业结构, 确定优势产业, 增加科研投入, 加快技术研究和创新的步伐, 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参照技术壁垒质量标准要求, 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制定新的计划标准, 引导企业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发展道路。

(二) 转变经济发展战略, 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

由于国内内需不足, 对外贸易曾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加入WTO以后, 面对经济全球化, 发展对外贸易依然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出口导向性依赖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危险的。过度的依赖国际市场, 一旦环境改变, 我国经济就很容易受到国外市场的冲击, 进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国必须在积极发展对外开放的同时, 努力推进对内开放, 积极转变发展战略, 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我国地域辽阔, 消费人口众多,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在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冲击时回旋余地大, 增加进口需求、扩大内需的政策不仅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方式, 还可以直接消化一部分出口, 可以冲销人民币升值后可能下降的外需。虽然人民币汇率上升本身就会自动扩大内需,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部分新增加的需求将主要是对外国产品的需求。总体来看, 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还很大, 比如调整个税征收点、降税、减费、增支等。

(三) 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自2005年起, 我国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向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度靠拢将是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所以,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保障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平稳发展, 必须落实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上来。但目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进的程度尚不足以让中国完全开放外汇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 必须经过汇率制度必要的过渡和经验积累, 以及不断强增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驾驭能力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 再来实现对外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和人民币汇率的完全浮动, 到那时就可以实现人民币作为强势货币支持下的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壮大。

(四) 灵活运用金融工具, 规避外汇风险

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 特别是进出口商品、劳务等贸易时, 应合理选择结汇币种, 当出口时, 应尽量争取使用“硬币”, 当进口时, 应尽量采用“软币”, 要充分分析和判断汇率的变动趋势, 如出口时尽可能使用人民币结汇, 进口时可以选择美元结汇。在开展国际业务时, 如果进出口企业对于币值的选择不占主动权和发言权时, 则应使用套期保值及期权交易等方法规避外汇风险, 或尽可能地在销售合同中约定有关如何承担汇率风险的条款。在结汇时间上应尽可能缩短收汇的时间, 预防和规避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引发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储备—2010.

[2]要雪梅.中国上半年国际收支双顺差.财经, 总第282期.

[3]Gustav Cassel (瑞典) .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

[4]薛敬孝, 佟家栋,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人民币对外升值 第9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全球资本的流动方向, 并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对其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汇率的下降能提高一个国家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汇率的上升使国际投资的成本更低。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要结合一国的经济运行现状和具体国情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是由中国长期的出口拉动型增长方式引起的。中国对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及中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大量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制造中心, 近几年来, 这些外资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占据了中国总量的50%以上, 是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重要因素。影响汇率变动的原因还包括影响人民币价格的供求关系, 比如相对收入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相对利率的变化、汇率的预期变化、投机等都会影响人民币的汇率。按影响汇率在超短期、短期和长期内变动的因素来划分, 一般来说, 汇率在超短期内变动的原因是国际上巨额游资的流动, 由于这些交易资金的规模非常庞大, 所以会对汇率产生即期影响, 相对利率和未来汇率的预期是超短期内改变汇率的主要力量。影响汇率短期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变化的原因一般来说是发生在一国或多国的宏观经济波动。在所有其他情况相同时, G D P上升相对迅速的国家, 其货币出现贬值;G D P下降更快的国家, 其货币出现升值。影响汇率长期内运动的原因是购买力平价。总的来说, 汇率的长期趋势由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决定。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 长期内两国的汇率会一直调整到两国商品的平均价格大致相等时为止。高通货膨胀率国家的货币相对于低通货膨胀率国家的货币贬值。

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问题, 理论界提出“均衡汇率”作为判断的核心指标之一, Edw ards (1994) 、Elbadaw i (1994) 、M ontiel (1999) 等经济学家为单位方程协整均衡汇率模型建立了理论基础。但是, 该模型缺少对中国经济结构进行准确反映的“二元经济”变量。刘元春在考虑中国“二元经济”的基础上认为, 人民币的升值会导致“城乡差别”的进一步加剧, 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

本文以开放经济为背景, 把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企业的出口额作为中国贸易顺差来源的重要因素;针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 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影响, 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经济增长与贸易顺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下, 汇率上下浮动以消除任何对外汇的过度供给或过度需求。外汇的需求量总是与供给量相等, 国际收支也不会存在不平衡, 同样也没有外汇储备的必要。虽然浮动汇率制消除了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问题, 但是它并不能解决一个国家所有的国际贸易问题。所以有很多国家采取管理浮动汇率制, 在管理浮动汇率下, 政府可以干预外汇市场但不完全固定汇率。汇率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提供一种稳定市场的力量。从2005年7月21日起, 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范围在中间价的千分之三内变动, 人民币呈现出加快升值趋势。

1、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地保持高速增长是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重要原因

自1993年以来, 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的增长, 与此同时, 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985-2005年, 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比国民经济增长快9个百分点, 外贸依存度从1985年的21.4%提高到2005年的80.2%。特别是在加入W T O后, 外贸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出现了直线上升势头。

2、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又一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特别是近几年呈现增长加速。外汇储备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增加742亿美元、1168亿美元、2066亿美元, 2005年增加2089亿美元, 达到8189亿美元。出口拉动型的战略使中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并使中国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

人民币兑美元在2006年升值了3.3%, 中国2006年的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1774.7亿美元, 远超过2005年的1018.8亿美元。过去两年出现的巨额贸易顺差标志着中国的贸易形势已经发生大的变化。在此前的20年中, 中国的贸易顺差一直在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的1%至3%这一区间内波动, 贸易顺差额在2005年突然超过1000亿美元, 而之前从未高过440亿美元。中国2006年的贸易顺差额接近该年G D P估值的7%, 高于2005年4.5%的水平。在出口拉动下, 通常会低估本币, 反应在汇率上就会表现为汇率的持续上升。

3、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中国多年来高速增长的贸易顺差, 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自1994年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以来, 中国的贸易差额开始了持续的正盈余。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 T O后, 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对比1995年以来中国的贸易盈余构成, 加工贸易盈余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贸易盈余的主要来源, 而在2001年之后, 加工贸易盈余快速大幅增加, 成为中国顺差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力的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的50%以上。

简言之, 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以及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出口不断扩大而导致的贸易顺差是推动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的根本原因。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及投资的影响效应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中国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成本的上升, 却使中国对美国投资的成本降低。因此, 中国传统产业将受到一定的打击, 而“走出去”的企业则带来机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及投资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将受到影响

根据研究数据, 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化敏感。在假定其他因素 (如外部需求) 不变的情况下, 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0%之后, 出口总额将最终累计下降12.9%, 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分别累计下降16.4%和9.2%。而如果外部需求增长1%, 则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将累计上升5.8%。由此可见外部需求是影响中国出口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步伐将加快

目前国内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大多表现出对汇率较高的依赖程度, 受汇率变动影响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制造业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 主要采取价格竞争手段, 人民币升值无疑对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带来挑战。在这种压力下, 预计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步伐将加快。

3、游资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 可能乔装混入贸易项下进入中国, 推动中国人民币资产价格上升

这同时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机遇。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 比如能源、资金、技术、市场等。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中国企业可以购买相对低廉的美国土地和资源, 同时降低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本。

4、人民币升值加快中国对外投资的步伐

自2003年以来, 我国每年对外投资额成倍地增长, 由2003年度直接投资总额的29亿美元持续上升到2006年度的211.6亿美元, 累计对外投资净额由2003年的334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906.3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以商业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为主;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但是, 从总体来看投资规模相对目前的巨额贸易顺差来说很不对称。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政府前几年主要是以招商引资为主, 对于对外投资的引导和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还不是非常完善, 导致储蓄转为投资的传导机制受阻, 总体上投资资金还存在一定的缺口。但是, 在许多民营企业主导的行业中又存在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求投资机会, 而人民币升值将可以引导这些资金对外投资。此外, 人民币的升值使中国本土的一些比较优势产业在面临生产严重过剩导致恶性竞争、利润下降的情况下,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拓展国际市场, 避开各种贸易壁垒, 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纵观跨国公司发展的历程, 进行全球化投资, 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的合理配置是必经之路, 而人民币升值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程。

四、结论与建议

在人民币面临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下, 中国政府要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 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调整出口结构的同时, 要通过扩大进口、增加内需来缓解贸易顺差的扩大;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合理引导升值预期, 避免国际短期套利资金对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冲击。人民币的升值为购买相对低廉的国外资产带来机会, 可以利用部分外汇储备, 通过政府的财力和企业的运作在全球范围进行优质资产的收购。由于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价格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具有巨大的差距, 因此, 要引导和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并带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走出国门, 实现中国劳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逐渐消除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现状。

参考文献

[1]BRADLEYR.SCHILLER:The Economy Today.

[2]N.Gregory Mankin: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人民币对外升值 第10篇

1.1 有利于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

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本币表示的我国资产价格上升, 使进口成本下降引起进口商品的价格下跌, 会吸引更多国外投资。同时使国内人民的购买力增加, 刺激消费, 从而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人民币升值后, 国外的能源、原料与生产资料价格就相对便宜了, 这就使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的购买成本降低了, 增强了我国的购买力。在我国, 对于石油、天然气、航空、电力设备等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 人民币升值可以使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 进而增强相关行业部门的盈利能力, 提高我国产品的世界竞争力。

1.2 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矛盾

因为中国连年保持贸易顺差, 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所以使我国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可以增加我国的进口总额, 进而减少贸易顺差的数值。低价竞销和出口受到抑制, 增加进口, 放慢出口, 对减弱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有所帮助, 减少贸易伙伴对我国保护主义贸易进行攻击的借口。通过人民币升值, 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 也有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低价倾销诉讼。

1.3 有利于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长期以来, 中国以“重出口, 轻进口”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战略, 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风险, 比如对出口的依存度过高, 容易导致企业低价恶性竞争, 也容易受到国际形势波动影响。从远期看, 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 我国企业应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出口企业的非价格竞争优势, 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

1.4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福利

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会使那些进口商品的价格跟以前比相对下降, 出境旅游等也就变得更便宜, 这些都是直接提高国民消费福利水平的表现。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 人民币的升值会提升中国劳动力的价值, 进而全面地提高产品的价值。人民币升值还降低了我国商品以及诸多原材料的进口成本, 这就为吸引更多外资来中国设厂, 提高中国GDP奠定了基础, 也为国民带来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 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 给中国国民带来了很多福利。

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2.1 国外商品的进口增加, 竞争加剧, 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

人民币升值后, 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相对降低, 国内消费者可以用同样的货币购买到更多的进口商品了。国内相关生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尤其是那些在质量、品牌、技术含量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的企业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人民币升值对技术含量低的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也影响较严重。甚至有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许多企业, 短期内不利于国内企业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但从长期看竞争对国内企业的长足发展不无裨益。

2.2 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增长

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 削弱我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人民币升值, 出口企业必须通过提高商品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价格来维持一定的利润, 而这样做势必会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尤其是我国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 一旦提高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 就会造成这些低端产品低价格优势的丧失, 市场地位会被一些东南亚国家所取代, 从而影响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然而, 如果保持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不变, 势必要挤压出口企业的原有利润空间, 出口利润的减少又将严重打击国内出口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从而造成出口总数量的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因为它还会受到一些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约, 如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及贸易方式的变化等。

2.3 严重冲击科技含量较低、以低价取胜的出口行业

对那些出口贸易依存过大、出口价格弹性较低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出口行业来说, 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 将受到较大的冲击, 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充分应对的准备, 甚至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人民币每升值1%, 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以服装行业为例, 目前绝大多数外贸服装订单的毛利在0.5元人民币, 即出口1美元的产品, 毛利在0.5元人民币。如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2%, 则意味着外贸企业每出口1美元的产品, 毛利将损失0.15元人民币。可见, 加速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我国的纺织、服装、家电、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主要出口型行业都属于这一类型, 其中纺织服装业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高达50%, 附加值和出口价格弹性都很小, 因此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最大。

2.4 加大我国国内就业压力

目前, 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削弱了, 导致可以吸纳众多劳动力的加工型出口企业利润下降, 这些企业投资转向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后, 必然会使许多素质较低的就业者面临失业危机。并且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是由出口和外贸企业提供的, 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受到人民币升值影响, 会对当前就业环境的改善带来一定的冲击。所以, 应把发展加工贸易, 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 增强国内配套生产能力, 依靠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3 我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应对策略

3.1 加强管制, 减缓人民币升值

减缓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比如逐步放宽向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大型中资跨国公司的全球资金调拨, 以及使银行持有更多的海外资产, 扩大国内企业和居民用汇的权力等。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 适当提高对新增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的准备金要求, 从而降低银行支付给新增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的利率, 鼓励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并放宽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务管制。此外, 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3.2 积极扩大内需, 减少外贸出口依赖

我国经济在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由于国内内需的不足, 对外贸易曾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不稳定预期下, 进出口的任何变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都是相当大的。一直以来,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 发展对外贸易始终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应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强化国内区域的分工, 完善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产品的建设。

3.3 控制、合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

近年来, 中国外汇储备增幅之快, 数量之大, 受到了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的关注。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 使外汇的主要购买者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所以这样就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 外汇储备所占有的大量资源, 不能用于国内的投资和消费, 应将中国所拥有的庞大的外汇储备投入到生产中去以大力支持“走出去”战略。

3.4 调整贸易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目前面临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出口依存度高的问题, 所以我们应在提高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 提高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等方面做出努力, 同时也要注意技术引进和产品研发, 注重质量, 创造品牌效应, 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 减少高科技产品对国外的依赖, 努力开发自己的技术专项, 通过在进出口这两方面的努力来减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3.5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 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企业必须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必须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方式超过或战胜技术领先者。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从微观上讲, 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中国企业的全球技术创新竞争力, 包括技术研发竞争力、技术垄断竞争力和技术利用竞争力, 只有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并实现技术创新力与市场控制力的统一, 才能确保中国的市场安全和技术安全, 即国家经济安全。企业要把提高产品的质量, 加大研究和开发的力度,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作为应对汇率变动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正强, 杨晓霞.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 2007, (4) :42~44.

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利弊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78-02

一、人民币升值有利的方面

1.有利于进口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其他国家向中国出口商品,这一点从汇率换算上就可以得出结论:由于进口商品成本大大降低,就极具价格竞争优势。比如:2005年汇改前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现在人民币升值最高时已经20%以上,1美元兑6.28元人民币计算。换句话说就是汇改前,我国居民用8.28元人民币能买回一美元的商品,现在只需要6.28元人民币就能买到同样一款商品,无形中少支付2元人民币。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就是钱更值钱了。这样就有利于国内的进口商从其他国家进口更多的譬如汽车、高档服装、化妆品等商品,国内的消费者将从价格下降的国外进口产品中获得利益。如同强势美元一样,美国消费者能够享受其他国家进口的价廉物美的商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利用节假日出国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出国留学人员也大幅上涨,而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用人民币兑换来的外币增多,而兑换外币需要的人民币数量在减少,这对于那些特别是喜欢消费国外商品和经常到国外旅游的以及子女去国外留学的家庭来说,人民币升值将使其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大大提高。

2.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缓解贸易摩擦。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越过3万亿大关,这些经常成为一些国家抨击我们的主要口实,贸易纠纷也越来越多,我国频繁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和其他贸易争端;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动辄拿人民币汇率说事,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贸易摩擦的一大口实。而且,在目前世界经济尚未摆脱金融危机,美元大幅贬值,欧元区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日本经济长期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对此置之不理,就会不断恶化我国和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给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设置重重障碍。相对于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人民币升值是一个较为有利的选择,人民币适度升值,就可以缓解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而且能够树立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3.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像纺织品、农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一些低成本,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同时又是高污染、高耗能、有的甚至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无序竞争,竞相杀价,在国际市场上口碑不佳,而换回来的外汇又是微利的。从短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行业有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能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行业的畸形发展并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科学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人民币适度升值,就会大大降低这些行业的价格竞争优势,逼迫这些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苦练内功,自主创新,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促使企业升级换代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调整粗放式外贸发展模式、促进外贸出口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有利于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进军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美国经济还没有走出危机的阴影,欧元区的欧债危机使他们自顾不暇,日本处于长期衰退之中,这些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大多陷入了困境,有的希望注入资金才能存活,有的希望收购。这就为中国的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人民币升值,就能够降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或收购资产的成本。一些企业如能在海外拓展中,顺势打入国际市场,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建立全球性的生产、营销网络,树立良好企业品牌形象。如运用得好,就可以大大缩短通往国际化的进程。对于像石油、铁矿石等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战略性物资和大宗商品,看准时机大胆收购,为我国未来储备战略物资,实现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偿外债总额

截至2012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7 851.72亿美元。这里有一个规则是:汇率升值的幅度与债务减少的幅度成正比。也就是在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时候举债,在人民币汇率上升的时候还债,人民币升值越多,我们的债务减少越多。如果单纯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升值符合我国的利益。

6.有利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

由于美国尚未摆脱经济衰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在持续发酵,美元走弱亦不可避免;欧洲债务危机还远未结束,欧元资产大幅贬值,前景黯淡,欧元持续走衰;日本经济已经连续20年低迷,这次安倍内阁上台,又紧随美国之后,开动印钞机,致使日元持续贬值,这对于中国经济陷入两难境地。虽然面临危机,也是挑战,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让世界各国对持有人民币抱有信心,这有利于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储藏货币,有利于人民币加速国际化。

二、人民币升值不利方面

1.不利于中国的出口企业

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大竞争优势是价格优势,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假如一家出口企业利润率为10%,其一年出口收入为1 000万美元,按汇改前的汇率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来计算,该企业年收入为8 280万元人民币,按10%的利润率计算,获利为828万元人民币,支付的总成本为7 452万元人民币。

人民币升值已达20%以上,以2012年12月底1美元兑6.28元人民币计算,则这家出口企业将陷入两难的困境。该企业将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维持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价格不变,出口收入仍为1 000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收入为6 280万元,由于总成本为7 452万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么该企业只是由于汇率的波动,就亏损了1 172万元。二是提高销售价格,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靠的就是价格竞争的优势,提高价格将会导致该企业的产品丧失竞争优势,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因此,不论选择哪一种经营策略,企业都将面临极大的冲击。

我国的出口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价格的产品,70%~80%属于中小民营企业。许多中小企业的利润率仅为5%~6%,人民币升值6%,这些企业就是在赔本赚吆喝,那么现在人民币已经升值20%以上,这些企业只能是关门倒闭。

2.影响我国的就业

人民币升值将直接打击中国的制造业,我国的制造业是最大的就业部门,如果制造业陷入衰退和困境之中,大量的产业工人将面临失业。从美国制造业的经验来看,美国制造业一直强烈反对强势美元政策,因为强势美元直接损害制造业。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外资,这些流入我国的外资,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果人民币升值,就增加了外资流入的成本,不仅会使外资流入减少,同时也将剌激我国资本去海外投资,因为,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海外资产将显得便宜,投资成本降低;同时,在我国的制造成本也将大为增加,这将导致大量中国资金流出国门,去海外投资。如同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浪潮,美国1995年的强势美元政策也使美国企业大量投资海外一样。

这种投资的双重减少(外资减少和中资投资海外),将减少中国的就业机会。这对我国本来就业形式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

3.影响外商直接投资

人民币升值有可能减少外资流入中国。2002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国家,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曾提醒中国,人民币升值会减少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这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外资投资中国的成本。比如说,外资企业准备在中国投资10亿美元,按照汇改前的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相当于投资82.8亿元人民币;按2012年底的汇率,1美元兑6.28元人民币,那么该企业的10亿美元投资额相当于62.8亿元人民币,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额减少20亿元,从而大大增加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成本。所以,人民币升值会加大外商投资成本,从而抑制外资进入中国。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升值会使外国的直接投资减少。

全球资本涌入中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如果让人民币升值,以市场的力量来决定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将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外资面临一个不确定性很高的人民币外汇市场,增加了外商投资中国的风险。这不利于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4.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可能面临缩水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已超过3万亿大关,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的体现,是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未改的情况下,开动印钞机,放任美元泛滥;日本也紧随其后,通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压低日元汇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趋势难以改变,未来日本央行或将推出更加多样化的宽松措施,导致市场上充斥大量的日元;欧债危机致使欧元贬值。这样,美元、日元、欧元竞相贬值,相对于我国人民币则是在升值,这势必造成我国大量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贬值。

5.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如果国外的金融机构能够预测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他们会伺机而动,大量的境外热钱就会蜂拥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币汇率,然后获利而出,如果按照这些机构的预期人民币未来会升值,他们就要开始炒作,外资一进一出就会套利,更不必说,国际金融大鳄的逐利性是血腥的,绝不会错失良机,无功而返,它们的目标很可能是证券和房地产这些变现快的市场。“热钱”的流入来无影去无踪,加之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的措施和经验还很不足,这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危害我国的金融安全。

6.三农问题更加严重

三农问题将是中国的一个主要问题。农业一直是中国最幼稚的产业之一。我国主要农产品由于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其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不具有价格优势。如果人民币升值,外国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优势必然会进一步扩大,鉴于我国农民的人口众多,农业生产率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难以改变,这将直接导致中国农民生存状况进一步困难。

参考文献:

[1]罗永昌.浅论人民币升值问题[J].资料通讯,2005,(10).

[2]张锦莉.浅析人民币升值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2).

浅析人民币升值 第12篇

在国际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出现萧条, 各国经济出现下滑的时候, 中国经济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并呈现国际收支双顺差, 外汇储备也不断增加, 发达国家认为中国不断增加出口规模实际上是在向他们输入通货紧缩, 因而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 限制中国商品大规模涌入他们的国内市场, 从而控制本国的贸易逆差, 维护其经济利益。另外, 2002年以来美国所采取的弱势美元政策造成美元对国际几种主要货币出现了大幅贬值, 而中国实事上的盯住美元制度使得人民币对欧元、日本等币种相对贬值, 更造成了各国的不满, 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二、国内因素

(一) 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长期来看, 一国经济状况的好坏是决定该国汇率变动的根本因素。中国经济连年走强的趋势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GDP总额已位于世界前列, 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些因素促使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增加, 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进一步拉大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顺差额。而对于资本和金融项目, 高经济增长率首先意味着国内对资本的需求加大。另外, 国际社会也纷纷看好中国市场, 资本大量流入。总之, 中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为人民币的强势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 国际收支的逐年增加。

我国国际收支逐年增加是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直接因素。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 外币的供应大于需求, 从而外汇汇率下跌, 本币对外币升值。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 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 718.33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09亿美元, 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也是持续高位增长的态势。国际收支顺差和进出口总额的增长促使人民币汇率上升。其中, 中国连年对美国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 而且成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作为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美国担心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将会恶化对华贸易, 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 因而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 要求人民币升值。 (表1、表2)

(三) 外汇储备的巨额增加。

一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 必然会导致本币升值。首先, 大量外汇储备即大量的顺差, 本身就意味着国际市场对本币需求量会增加;其次, 大量的外汇储备说明一国具有较强的对外支付能力, 政府有较强能力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货币币值。而且外汇储备也可充当信用保证, 较高的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在国际上高资信的标志。总之, 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增强外界对本国货币的信心, 从而本币会有升值的潜力。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的外汇持有量一直很少, 1994年以来, 我国开始渐渐增加手中的外汇储备, 近几年来外汇储备额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图1) 2006年我国以高达8, 5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并一直保持巨额增长, 截至2009年的前3个月, 外汇储备额达到了19, 537.41亿美元。

(四)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首先, 我国政府对外汇市场干预频繁, 控制外汇的供给和需求, 这样市场上的人民币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 而是在政府的干预下形成的稳定的人民币汇率。而这种相对稳定的汇率正是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及外资的引进, 造成经常性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双顺差的原因之一;其次, 我国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买卖外汇要受到控制。在现行的银行结售汇下, 企业的外汇收入要卖给指定的银行, 外汇支出则要凭单据到指定银行进行换购, 而外国投资者也要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 才能换取一定数量的人民币。这种约束造成了国内对外汇需求十分有限, 而这种外汇供给持续大于外汇需求的现状也为人民币升值创造了条件。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

三、结语

人民币升值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升值会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造成冲击;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也会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 面对人民币升值, 如何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积极影响, 减少消极影响是我们日后关注的焦点。

摘要: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币值连连走高, 人民币升值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人民币升值是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共同推动的, 最初是迫于国际社会的强烈要求, 但究其根本, 国内因素才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汇率,原因

参考文献

[1]林宗武.人民币升值问题探析[J].当代经济, 2007.8.

[2]郑婧敏.浅议人民币升值的影响[J].时代经贸, 2008.5.

[3]王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6.

人民币对外升值

人民币对外升值(精选12篇)人民币对外升值 第1篇2005年7月人民币名义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改核心内容就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