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调查范文
暴露调查范文(精选12篇)
暴露调查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情况来自我院犬伤门诊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395例患者 (不含暴露前免疫和再暴露的患者) , 伤口均未予院前处理。其中男248例, 女147例 (孕妇2例) 。下肢伤231例 (58.5%) , 上肢伤137例 (34.7%) , 躯干伤17例 (4.3%) , 头面伤10例 (2.5%) ;其中多部位伤10例 (2.5%) , 以受伤最重的部位进行归类。致伤动物:犬338例 (85.6%) , 猫23例 (5.8%) , 鼠30例 (7.6%) , 兔3例 (0.8%) , 猪1例 (0.3%) 。
1.2健康教育候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最好的时机[1], 分诊时适时宣教可减少患者的恐惧不安。候诊中发放宣传资料和自行设计的《狂犬病及暴露处置的调查问卷》。先让患者独立完成问卷或医护人员以口述的方式提问, 问卷完成后回收。再让患者参观宣传墙和观看狂犬病视频。治疗中和留观期间进一步加强宣教。
1.3治疗方法依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2009年版) 》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包括处理伤口、狂犬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TAT) 及抗生素应用。本院狂犬病疫苗 (Vero细胞) 按照“2-1-1”法接种。即狂犬病疫苗不分体重和年龄, 第0天接种2个剂量, 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个剂量。
2结果
2.1伤后就诊时间伤后20分钟到26小时就诊:<1小时20例 (5.1%) ;1小时~, 36例 (9.1%) ;2小时~, 48例 (12.2%) ;3小时~, 58例 (14.7%) ;4小时~, 78例 (19.7%) ;5小时~, 37例 (9.4%) ;6小时~, 55例 (13.9%) ;7小时~, 40例 (10.1%) ;≥8小时23例 (5.8%) 。
2.2年龄、职业及学历分布年龄1~91岁, 平均46岁:≤6岁30例 (7.6%) ;7岁~, 41例 (10.4%) ;18岁~, 147例 (37.2%) ;41岁~, 155例 (39.2%) ;≥66岁22例 (5.6%) 。学龄前儿童30例 (7.6%) , 中小学生34例 (8.6%) , 大学生17例 (4.3%) , 工人121例 (30.6%) , 白领25例 (6.3%) , 公务员10例 (2.5%) , 司机33例 (8.4%) , 家庭妇女49例 (12.4%) , 个体42例 (10.6%) , 自由职业24例 (6.1%) , 退休5例 (1.3%) , 无业及其他5例 (1.3%) 。6岁以下儿童不计入学历, 共30例, 余365例中:文盲93例 (25.5%) , 小学90例 (24.7%) , 初高中176例 (48.2%) , 大学5例 (1.4%) , 硕士1例 (0.3%) 。
2.3狂犬病及暴露处置问卷调查结果 (表1) 问卷在候诊时完成, 可以最大程度反映真实性。发放调查问卷395份, 收回390份, 有效答卷382份, 有效率96.7%。因<6岁儿童年龄问题, 答卷由家长完成, 家长年龄归纳入18岁~年龄段统计。各年龄段完成有效问卷份数分别为40、170、150、22。问题1~3为狂犬病相关知识, 4~7为伤口处理知识, 8~11为狂犬疫苗知识, 12~15为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知识。从年龄上看, 18岁~组的狂犬病及暴露处置知识知晓率最高, 其次是7岁~组, ≥66岁组最低。从问卷内容来看, 儿童和成人注射狂犬疫苗的剂量是一样的, 被动物咬后伤口不可以吸吮两道题的知晓率最低。
2.4暴露程度及伤口处理结果暴露程度:Ⅰ级1例 (0.3%) , Ⅱ级154例 (39.0%) , Ⅲ级240例 (60.8%) 。伤口处理:①Ⅰ级暴露未予处理。②Ⅱ级暴露中同意进行伤口处理85例 (55.2%) , 其中发生感染3例 (3.5%) ;拒绝处理的69例中, 发生感染8例 (11.6%) , 是已处理的3.3倍。③Ⅲ级暴露中同意进行伤口处理135例 (56.3%) , 其中发生感染6例 (4.4%) , 拒绝处理的105例中感染14例, 发生率13.3%, 是已处理的3倍。Ⅲ级暴露中行一期缝合的2例均一期愈合。对于拒绝伤口处理的患者, 医护人员再次详细进行狂犬病相关知识和狂犬病暴露处置综合治疗的健康宣教, 告知伤口处理在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这些患者均再次拒绝伤口处理。
2.5狂犬疫苗等应用情况
2.5.1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Ⅱ级暴露中因怀疑致伤动物的安全性, 建议20例注射免疫球蛋白, 同意仅5例 (25.0%) , 拒绝15例 (75.0%) ;Ⅲ级暴露中有113例 (47.1%, 113/240) 同意注射免疫球蛋白, 拒绝的142例在处置后的7天内都未予以补种 (包括在外机构) 。
2.5.2注射狂犬疫苗第0天注射首次2剂量狂犬疫苗的, Ⅱ级暴露中同意有88例 (57.1%, 88/154) , Ⅲ级暴露中同意有176例 (73.3%, 176/240) 。有20例第7天未按时注射疫苗, 全部为Ⅱ级暴露, 经电话随访后都补种了第3针疫苗, 第4针疫苗注射时间相应延迟。有14例第21天未按时注射疫苗, 经电话随访后有8例补种, 4例拒绝, 1例出国, 1例失访。
264例注射狂犬疫苗后出现轻度不良反应6例 (2.3%) , 其中发热3例, 乏力2例, 过敏反应1例。Ⅲ级暴露有87例 (36.3%) 应用TAT及抗生素。
3讨论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 都可能被感染。狂犬病潜伏期从数天到数年不等, 呈现时间跨度长, 影响因素复杂, 争议较多等显著特点[2]。
本次调查表明, 狂犬病暴露人群来自各个阶层, 以中青年和低文化者为主, 犬位于致伤动物首位。这类人群对狂犬病及狂犬病暴露处置的相关知识匮乏, 对综合治疗认知程度低, 以中老年和低文化者为主。患者基本没有进行院外伤口处理, 未及时来院治疗, 或即使来院就诊, 规范的综合治疗完整率也不高, 发生伤口感染几率较高, 免疫预防的接受度低, 注射狂犬疫苗的依从性差, 有潜在的狂犬病感染风险。
当前, 我国狂犬病疫情虽然有所下降, 但预防控制形势仍十分严峻, 每年仍有数千例的狂犬病报告病例[3]。温州市自2000年报告狂犬病病例以来, 狂犬病暴露人群居高不下, 报告的狂犬病患者基本死亡[4]。我院犬伤门诊量逐年上升, 但患者狂犬病暴露处置知识极度匮乏。实践证明, 在狂犬病多发地区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以提高群众预防狂犬病知识水平, 是预防控制狂犬病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5]。在诊疗过程中随着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和推行规范综合治疗, 患者相关知识普及率和综合治疗接受度虽然有了很大提高, 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人口的高流动性、生活习惯及节奏的改变、养犬和其他宠物的数量上升和不规范饲养、经济原因、依从性不高、侥幸心理的存在。另外, 对医院或医生的不信任, 相关医务人员专业技术的不足等原因, 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鉴于狂犬病暴露人群对综合治疗认知程度偏低和综合治疗完整性不高这一现状,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宣教力度,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严格执行综合治疗, 加强随访力度, 特别是对学龄儿童、中老年和低文化者, 提高他们对狂犬病的认识, 掌握自救和院前伤口处理技能。联合相关部门对饲养宠物者加强宣传, 规范宠物饲养, 特别是犬类, 对饲养者进行必要的暴露前免疫。建议将狂犬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选择更加合理的疫苗接种程序, 如“2-1-1”法。只有多种方法共同应用, 普及狂犬病相关知识, 使人狂犬病暴露数量下降, 才能让综合治疗真正做到规范和更好的被认知。
摘要:目的 了解狂犬病暴露人群对狂犬病及暴露处置的认知情况。方法 对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本院犬伤门诊诊治的395例人狂犬病暴露者, 进行综合治疗与对狂犬病及暴露处置的认知问卷调查。结果 狂犬病暴露人群来自各个阶层, 以中青年和低文化者为主, 犬位于致伤动物首位。这类人群对狂犬病及狂犬病暴露处置的相关知识匮乏, 对综合治疗认知程度低, 以中老年和低文化者为主。患者基本没有进行院外伤口处理, 未及时来院治疗, 或即使来院就诊, 规范的综合治疗完整率也不高, 发生伤口感染几率较高, 免疫预防的接受度低, 注射狂犬疫苗的依从性差。结论 狂犬病暴露人群对综合治疗认知不足和片面性, 可能导致综合治疗的不完整和缺失, 存在狂犬病感染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狂犬病,暴露人群,综合治疗,认知,调查
参考文献
[1]孙承梅.狂犬病预防接种门诊健康教育实践与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 2005, 3 (7) :42.
[2]时钟明, 任立全.狂犬病致病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15) :7.
[3]夏咸柱, 俞永新.加强我国狂犬病防控[J].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 1 (3) :161.
[4]余向华, 林丹, 倪庆翔, 等.浙江省温州市狂犬病暴露人群与犬伤门诊服务现状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 2012, 27 (10) :785.
暴露调查 第2篇
每经记者 黄志伟 实习生 郭梦仪 发自北京
“我觉得村医在大家的心中是什么?那就是没有地位,没有收入,没有保障,没有待遇的群体。但我们依然坚守,只因脚下生养我的黄土和家乡的百姓。”一位河南村医在会议上慷慨陈词。尽管话语磅礴有力,却掩盖不了这位村医对新医改后自己生存环境的失望。
3月31日,经过为期半年的调查,中国社科院发布《新医改背景下的存疑生存与工作状况调查报告》,调研发现零差价实施后,收入有减少的卫生室达98.2%,因药物品种有限而不去村卫生室就医的患者比例高达72.5%。
零差价=“零”收入基本药物304种“不够用”
2009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这套被业界称为新医改的组合拳包括5项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
三年多过去,社科院的调研显示,新医改政策,尤其是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后,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却显得更加薄弱。作为新医改的政策之一,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公布了307种药物,每个省有相应的增补,这些药品要实行零差价,即以买入价卖出。目前很多省通用的做法是,基层医疗机构只能出售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
经过半年的调研,社科院发布的《新医改背景下的存疑生存与工作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实施新医改政策后,村医的收入水平显著下降,零差价实施后收入有减少的卫生室达98.2%,平均下降幅度为50.3%。
会上,来自河南、湖北、安徽等8个省村医代表均反映,基本药物制度的零差价让村医无钱可挣。
湖北恩施村医代表说介绍,未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前,药品利润占大部分,一个月大概能赚3000元,他们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之后,5个月的时间只拿到了2470元,每个月不到500块钱,收入只有以前的六分之一。她还说,有的卫生室在大山之中,若碰到老人孕妇,去患者家打一次吊瓶便要耗费8小时的时间,由于药物不赚钱,卫生部上面的劳务补贴又拿不到,所以有很多村医,上午看病,下午关门去干活,有很多有病患者反而就这么耽搁了。
“304种基本药物根本不够用,”黑龙江村医代表对记者说,“有些村子生活渐渐富裕,想用疗效好的药,但基本药物中没有。患者就会去镇上的卫生部看病,导致我们患者流失,利润也下降。质量好价格低的药在基本药物中没有,村里人看病吃药成本就增高了。”
社科院调研数据显示,村医过去习惯使用的药品中约有42.5%未被纳入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因为药物品种有限而不去村卫生室就医的患者比例高达72.5%。
村医们新旧负担重
作为完善基层医疗的措施之一,建立健康档案是村医们的“新任务”。社科院调查,公共卫生任务中,平均每名村医要承担1328人的建档任务,村医平均每天建立13份健康档案。这对于同时负责村民医疗保障的村医压力过大。调查称,村医平均每天用80%的时间用于简历村民健康档案中。
一位村医代表介绍说,给一个患者从看病到将信息输入电脑建立健康档案,就要40分钟。以前一天能看18位患者,现在只能看10位左右。
善医行项目发起人刘凤梅表示:“村医们工作量太大,我们帮他弄好的健康档案系统也不承认,必须是他们自己输入。一个村医要完成近一千份的健康档案,根本不可能。”
此外,作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报账的政策之下变成了竞争对手。据在场的各个省市的村医代表表示,各个地区,卫生院报账率高于卫生室的情况并不少见,这让不少村医的患者出现了流失。
“患者去卫生院看病报账能到九成,而在我们村卫生室看病,报账却是三成。”四川省村医代表说,她所在的乡村较为贫穷,患者们都希望看病的钱可以报账,患者只能被动选择看病地点。
报销手续的繁琐也是村医们抱怨所在。湖北村医代表向《每日经济新闻》介绍,费用集中起来给镇上卫生室进行审核,3个月以后才能拿到,报销手续非常繁琐,再加上零差价,已经使得他们卫生室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
除以上问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供给不足还表现在:学历结构偏低,性别结构失衡、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村医老年没有保障以及政府“乱摊派”等。
对于基层医疗的各种问题,网络评论员黄国胜认为,政府应明确农村村医身份,改革卫生人事制度,提升农村村医的待遇水平,并且适当放宽农村村医职业资质,给予特殊的政策保障以及倾斜。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按照目前中国的行政管理,将村医拉入事业编,会导致行政管理失调。他认为马鞍山的农村医疗保障措施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之道,给农民们医疗券,让他们自行选择单位医生,医生可凭医疗券换钱。
暴露调查 第3篇
[关键词] 临床护士;乙肝病毒;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75-02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简称乙肝,是一种主要通过血液和密切接触而传播的乙类传染病,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和乙肝疫苗的普及,乙肝病毒感染率有所下降[1]。卫生部于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7.18%,但仍有96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由于,我国对乙肝末实行隔离措施,因此,潜在感染的风险较大,尤其是临床一线护理人员[2]。与患者零距离接触,日常工作中经常进行注射、穿刺、插管、采血、输血操作,并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存在感染的高危环境,如个人防护不到位,操作不规范,尤其是被针刺伤后处理不得力,极易被感染,发生职业暴露原因与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及护理技术水平偏低有关 [3]。因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工作。笔者通过对临床护士感染乙肝病毒及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为全面预防乙肝职业暴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10月15个临床科室的26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年龄18~54岁,平均(35.0±6.3)岁,均为女性,工作年限1~37年,平均(15.0±5.4)年。
1.2 方法[4]
采用自行设计的乙肝感染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工作年限;职业暴露的原因、次数及处理情况;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乙肝感染情况。本次共发放调查表260份,回收243份,回收率为93.5%。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的原因、次数及处理情况
针刺伤为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发生,243人中有226人有针刺伤史,占93%,发生率1~2次/年。主要原因是拔针、回套针头、处理回收的输液管、注射器。针刺伤后88%以上的护士能正确处理伤口,进行血液监测的不到0.5%。
2.2 接受防护知识培训情况
只有12名护士表示接受过相关培训,培训率为5%。
2.3 疫苗接种情况
47名护士接种乙肝疫苗,只占19%。其中进行乙肝疫苗加强的占4.5%。
2.4 乙肝感染情况
有24名护士感染乙肝病毒,为健康携带者,占10%,主要为中年护士。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临床护士乙肝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原因有:(1)我国正常人群乙肝的感染率较高,而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的感染率则高于普通人群。全年作乙肝病毒检测约为9 100人次,占门诊人次7%,阳性率为19%。护士与隐性感染者密切接触,易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2)工作中易发生针刺伤,针刺伤后没有按规范处理伤口。(3)乙肝疫苗接种率低。因此,应当加强护士职业暴露的管理工作:(1)招聘护士时进行乙肝病毒检测,大三阳者不得招聘。一方面易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播,另一方面由于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对身体影响较大。(2)定期检查,提高护士乙肝免疫接种率。应加强护理人员乙肝疫苗的接种,采血人员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经血传播的乙肝[2],(3)加强培训,进行安全教育,定期考核,所有护士必须掌握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在护理操作和处理污物时必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加强医护人员的教育已被公认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5]。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保持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懂得采血、输液等操作中随时都存在着意外刺伤及与血液接触。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经伤口感染操作人员,仅0.004 mL带有乙肝病毒(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6]。采血、输液等操作时应戴手套、帽子、口罩,夏季穿裤子和不露足趾、背的工作鞋。工作前应自我检查,发现手及前臂有破损时,尽量避免采血(尤其是动脉血)等与血液接触机会大的操作[7]。(4)规范操作,严禁回套针头,防止针刺伤。(5)针刺伤后要正确处理伤口,被针刺伤后,将刺伤部位即刻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使其排出血液,然后用流动的净水或肥皂水冲洗,最后用碘酒或碘伏、酒精等消毒刺伤部位,以尽可能减少污染或感染的程度;同时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 U,并接种乙肝疫苗3针,每针20 μg,接种程序为0、1、6个月[8];(6)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对暴露后人群及时上报,进行血液监测。
[参考文献]
[1] 魏雪芳,杨琍琦,邵宜波,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及自我防护情况的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59.
[2] 闫皓,沙凝,张剑.血站采血护士皮肤感染的防护[J].山东医药,2005,45(35):30.
[3] 李月清.护士职业暴露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123-123.
[4] 李清华,韩杰,史爱玲,等.临床护士职业防护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0):82.
[5] Warren BJ,Donaldson R,Whaley M .Service leaming: Anadjunct to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and critcal thinking skius for bacr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J].J Nurs Eauc,2005,44(3):147.
[6] 马小芳.采血人员意外刺伤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的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6):25-27.
[7] 赵文斌.手术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2-93.
[8] 陈燕玲.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20-1121.
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感染性疾病科从事护理工作人员45名 (包括实习人员) 。其中主管护师 12名, 护师 22名, 实习生11名。
1.2 方法
根据自行设计的问卷, 进行回顾性调查, 共发放45份问卷, 回收率100.0%。调查内容为护龄、职称、致伤原因、次数、污染后处理等。
2结果
2.1 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人次
注射器针头刺伤23人次占69.7%;玻璃割伤8人次占24.2%;血液体液污染2人次占6.1%。
2.2 不同护龄护理人员锐器刺伤发生情况
<5年18名占54.5%;5~10年10名占30.3%;>10年5名占15.2%。
2.3 损伤时间与环节
操作前损伤主要发生在套针头帽或打开安瓿瓶、抽取药液、拔去针帽时。操作中主要发生在注射、拔针、静脉加药、患者躁动时。操作后主要发生在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处理废弃物、使用后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整理用毕的锐器物、锐器放置不当时。锐器刺伤多发生在操作中及操作后整理用物时, 而此时大多数用物已污染, 且由于感染科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更容易受到职业危害。
2.4 护士防护意识情况
调查的45名护理人员中, 31名认为在静脉穿刺、抽血时戴手套无必要或不方便, 占68.9%。有10名未接种乙肝疫苗, 占22.2%。9名被针刺伤后未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占20.0%。
3讨论
3.1 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职业暴露指的是从业者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有害因素或传染性疾病感染者或被其血液、体液或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媒介物的接触。锐器伤是护士最常见、危害最大的职业性伤害, 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经此途径传播。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主要原因是针刺伤, 主要发生在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分离针头、处理废弃物、患者躁动时, 护理人员年龄越长, 学历越高, 发生损伤概率越低, 工作时间长, 经验丰富, 操作细心, 安全防护意识越强。大多护士对个人职业危害防护观念淡薄, 对工作中的危险认识不够, 发生职业暴露后未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3.2 严格各项操作规程
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安全操作规程, 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强调注射器一用一丢弃, 针头不回套。有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为不合作的患者治病时必须有他人协助, 禁止手持裸露的锐器指向他人。加强使用后的锐器管理, 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弃, 专人清点回收, 锐器盒要妥善安置, 处理锐器时动作轻巧, 尽可能不用手直接接触针头, 减少皮肤被利器刺伤的危险。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树立标准预防观念, 严格执行接触感染者前后认真洗手及使用手消毒液制度, 有可能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时, 均需戴乳胶手套, 穿隔离衣, 脱手套后也要洗手。
3.3 加强锐器伤上报管理
锐器伤的及时上报, 可使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危害后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正确的处理, 以防损害的发展。同时收集这些数据, 可定期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和预防效果, 从而为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有力证据。
总之, 感染科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要注意操作与自我防护, 预防医院感染。提高自身免疫力, 充分认识高危科室职业暴露中潜在的危险因素,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同时加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工作中要专心认真, 不能一心二用, 规范操作程序, 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职业暴露演练脚本 第5篇
模拟场景一:病房
护师***在为病人实施诊疗操作后,双手回帽时被5ml注射器扎到左手手指。
模拟场景二:水池边
现场局部处理,“一挤二冲三消毒”,冲洗至少五分钟,冲洗后用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对伤口进行包扎。模拟场景三:立即上报护士长,同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护士长签字,上报院感科。(和护士长进行对话的照片、护士和护士长一起查看病历的照片、护士长采血照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照片)台词:
护士:护士长,我刚才为患者静脉采血时,不小心被污染针头刺伤了手指,我已按照职业暴露局部紧急处理流程进行了处理。护士长:是几床病人? 护士:32床,张某某。
护士长:那赶紧查看一下患者有无免疫检验报告,有无阳性报告?(经查看病历,患者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护士长:那你最近检测过乙肝五项吗?有抗体吗? 护士:半年前体检时检测过,没有抗体。
护士长:那赶紧让咱科王大夫给你开个检验报告单,你去检验科抽血化验乙肝五项。(几小时后,检验结果出来了,为阴性,无抗体)。护士长:**护士,那你先去填一下职业暴露登记表,我给你签字,等会你去进行登记评估,我先打电话说明一下。模拟场景四:护士长上报院感科照片
口水暴露了身份 第6篇
大毛凑上前,尝了一口。“呸,真难吃。”他恼火地朝小毛大吼,“你的味觉出问题了吗?”
“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嫩叶,好心叫你过来,你还嫌弃!你的味觉才出问题了呢!”
两只毛虫吵了起来,过一会儿就先后离开了叶片。
我一直在旁边冷眼看着这一幕。
我是一只蝴蝶,前身也是毛虫。我停下来,仔细端详面前这株植物,我在犹豫着要不要去吸食她的花蜜。这是一株拟南芥。以前我并没有跟她有过“亲密接触”,所以得更加谨慎。因为,有的植物为了保护自己免遭啃食,会放出辣味或腐臭味,让我们“退避三舍”,还有的会释放出伤害我们昆虫的物质,造成我们不育或生病。
我环顾了一下四周,这儿土地贫瘠,除了拟南芥的那些白色小花,再也没有任何花儿了。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打算飞走。
“别走,小蝴蝶。”有低低的声音在叫我。
“谁?”我吓了一跳。
“我的花蜜一定适合你的口味。”那低低的声音再次传来。
我的大眼睛上下左右全方位立体扫描。这儿只有拟南芥,莫非是她在叫我?
“是我。”拟南芥说。
我扇了扇美丽的翅膀,说:“我怕你制造出毒药……”
“不会的,”拟南芥继续轻声说,“我知道你是蝴蝶,不会伤害我。”
我感到奇怪,问:“你又没有眼睛,怎么知道我是蝴蝶呀?”
轻轻的笑声传来,拟南芥说:“我的听觉很灵敏呀。我能分辨出是蝴蝶翅膀扇动的声音还是风吹过的声音,我还能听到虫子进食的声音。不仅如此,我还有一项特殊的本领,能够分辨出啃食我的是哪一类毛虫呢。”
“那你说说,刚才啃食你的是哪类毛虫?”
“刚才吗?是夜蛾的幼虫啊。”
我吓了一跳,这个拟南芥,可真不能“视若草芥”,智商还蛮高的嘛。“那为什么小毛可以津津有味地嚼食你的嫩叶,而大毛却一口都吃不下呢?”
拟南芥顿了顿,有些不情愿地说:“这是个秘密。你可不要对毛虫说。其实,小毛一吃我的时候,我就立刻感觉出来了。我希望他们马上滚开,于是,就释放出了芥子油。这可是很多毛虫都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当大毛品尝时,我的味道已经变了。”
哦,原来是这样。“对所有的虫子,你都会使出这个武器吗?”我问。
“当然不是,我会根据他们不喜欢的口味来区别‘招待’呀。”拟南芥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么智能?我很好奇:“也就是说,你能够分辨不同的虫子?难道是靠听他们爬行时发出的不同声音?”
“肯定不是。那是根据……”拟南芥欲言又止。我知道,她不愿说出它的秘密武器。
算了吧,不要勉为其难。我实在是饿了,啜了啜她的花蜜,感觉恢复了点儿力气。我谢谢拟南芥的盛情款待,挥挥翅膀向她告别。
飞不多远,我看到几个人正在采集拟南芥,他们这是干什么呀?人可是从来不食用拟南芥的,因为,她的味道并不好。
“嘿,海蒂,以后你再吃这种植物时,可得注意方法,它们可是会识别食用者的。”一名高大的男子一边将拟南芥放进收集袋里,一边对一名红发女子说。
“呵呵,它们可能早就将我牢记在心了。”那个叫海蒂的红发女子,正是研究拟南芥的科学家。她说:“我们之前就发现,植物可能会根据嚼食者的口水和嚼食方式来判断自己被哪类昆虫撕咬、咀嚼,至少拟南芥就是这样的植物。”
天哪,秘密原来在这里!原来是口水和嚼食的方式,让昆虫在拟南芥面前暴露了身份。我要不要把这个秘密广而告之昆虫界的朋友们呢?还是算了吧,我之前答应过拟南芥,替她保守秘密,而且,大自然自有安排,我何必去干预呢!
护士血液性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至2009年5月在本院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200名。文化程度:本科35名,专科70名,中专95名;工作年限:3年以内62名,5年以内82名,5年以上56名。
1.2 研究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职业暴露调查问卷,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科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途径、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情况以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等。问卷编好后在胸外科进行预调查,Cronbach系数为0.89;并请7位护理专家对问卷的内容、结构等进行审核和评价,效度良好。要求护士当场填写并收回调查表,回收率100%。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 暴露途径
对调查中记录的护士346次锐器伤分析表明,以针刺、玻璃划伤、手术刀片划伤为主。
2.2 环境因素
不同科室因工作紧张度和劳动程度不同,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比例明显不同。其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是肿瘤科、心血管科、妇产科、手术室、普通外科、急诊室,其中急诊室最高占62.86%(见表1)。
2.3 防护意识
在临床护理中护士的防护意识存在差异。本次主要调查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护士戴手套情况,表明:每次都戴手套为70人次,占35%,经常戴45人次(22.5%),偶尔戴71人次(35.5%),觉得影响操作而不戴的14人次(7%),每次都戴的比例35%,与非每次都戴的比例65%相比有差异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P<0.01每次都戴的比例与非每次都戴的比例相比
3讨论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护士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暴露风险,导致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又与暴露途径、工作科室以及防护意识有关[2]。其中,急诊室发生职业暴露的构成比最高,其原因与急诊室工作性质、人员编制较少有关。
3.1 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
3.1.1 医院管理层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与研究比较关注血源性疾病在患者中的传播,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状况关注甚少,医院管理层对此没有引起高度地重视[3],从而造成防护经费和设施缺乏,制约着护士职业防护宣教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非典”的教训以及各地职业暴露的事实说明,现在内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那种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是很危险的。
3.1.2 护士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护士认为只有传染病病房的护士感染各类疾病的可能性大,其他病区一般不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因此,在各种护理操作中,不注意个人保护,怕麻烦,尤其是一些侵入性操作,不主动戴手套,有时偶尔戴手套,还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3.1.3 护理工作固有的职业特点
护士的工作责任重、精神压力大,节奏快、生活缺乏规律,容易罹患身心疾病如胃病、高血压等。另外,我国护士社会地位偏低,收入不高,全国各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力均明显不足,2003年我国大陆医护比例为1:0.68,护士床位比为0.4:1[4]。临床护士常年在人员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加重了她们的身心压力,在疲劳的状态下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5]。
3.2 如何加强血源性感染的防护
规范化的安全操作规程:①操作时用物分类放置有序,忙而不忙,操作后立即处理残局,尽快将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于专用容器内;②熟练使用各种锐器,防止针刺伤及各种锐器损伤;③禁止双手将针帽套被污染的针头;④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⑤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护理器材,如无针密闭输液系统,可回缩针头的注射器等;⑥护士在发生针头刺伤后,应不断总结经验,做好交流,避免其他人再次受到锐器刺伤。
摘要:目的调查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探讨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对2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科室),护士血缘性职业暴露的构成情况以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结果对调查中记录的护士346次锐器伤分析表明,以针刺、玻璃划伤、手术刀片划伤为主。不同科室因工作紧张度和劳动程度不同,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比例明显不同,其中急诊室最高占62.86%。在临床护理中护士的防护意识存在差异,每次都戴手套为70人次,占35%,经常戴45人次(22.5%),偶尔戴71人次(35.5%),觉得影响操作而不戴的14人次(7%);每次都戴的比例35%,与非每次都戴的比例6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以针刺最多见,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比以急诊科最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较为淡薄,在获得医院重视的前提下通过行政干预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争取有效预防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关键词: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Mishal Y,Yosefy C,Hay E,el al.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s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Harefuah,1998,135(9):337-339,408.
[2]冯素贞.手术室护士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护理研究,2005,19(6):1113.
[3]张传玲,陈雪英,毛巧云,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931.
[4]鞠幼华,李世娟,胡志恒,等.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1):1063.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能力调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接受调查的急诊科护士共53人, 其中急诊室护士31人, 重症监护室 (ICU) 护士22人, 均为女性, 年龄21~45岁。学历分布为中专6人, 大专39人, 本科8人;职称结构为护士41人, 护师9人, 主管护师3人。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护理操作中戴手套情况、针刺伤情况、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等。问卷由专人发放, 采用统一解释语, 当场收回。发放问卷共53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职业防护基本知识知晓率
急诊室有12人基本知晓职业防护知识, 知晓率为38.7%;ICU有10人, 知晓率为45.5%。
2.2 针刺伤情况
本次调查中针刺伤发生率为98.1% (52/53) , 刺伤后仅有7人进行过血液检测, 检测率为13.2%。
2.3 护理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情况
在高危因素操作过程中, 急诊室护士戴手套12人 (38.7%) , 有时戴手套者1人 (3.2%) , ICU护士戴手套16人 (72.7%) , 有时戴手套者4人 (18.2%) 。
3 讨论
血源性传染病对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可忽视。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 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Kosgeroglu等[1]研究表明, 临床护士HBV和HCV的感染率达到18.2%, 职业暴露感染HIV的概率相对较低, 一般不超过0.3%。艾滋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2], 2003年专家估计我国现有HIV阳性存活者84万[3]。针刺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 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均可通过此途径进行传播[4]。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本组针刺伤发生率高达98.1%, 其中仅有13.2%的受伤者针刺伤后进行过血液检测。护士人手不足, 工作太忙, 操作过程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都是促使其高发的原因。护理操作过程中, 护士必须了解相关防护知识, 如回套针帽时必须用单手法, 使用后应立即丢入锐器盒;不可随便把针头放在床头柜或病床上;病人躁动时应及时寻求帮助;不要用手分离使用过的注射器等。应加强知识技能训练, 合理安排人力,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使护士了解针刺伤的危害及现状, 提高防护意识, 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 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减轻护士负担, 定期为护士体检, 并注射乙肝疫苗, 从而保证有一支健康的护理队伍。
对急诊科护士尤其是年青护理人员要进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扩大知识面, 了解最新医疗信息和动态, 进行相关的职业防护培训。我国卫生部2006年9月1日施行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5]中强调, 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 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障进行防护, 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 要注意双向防护, 同时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普遍性防护原则包括: (1) 合理处置锐利器具, 不要将用过器具传递给他人, 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光线充足; (2) 所有器具要严格消毒; (3) 认真洗手, 医务人员要经常用肥皂水清洗双手; (4) 采取必要的防护设施; (5) 安全处置废弃物, 运送废弃物的人员必须佩戴厚质乳胶手套, 处理液体废弃物时须戴防护眼镜。本次调查中急诊护士对职业防护基本知识知晓率比较低, 只有47.2%。由此可见, 护士职业安全教育的普及和深度均不够, 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讲座及交流, 使每个护士真正了解到工作中的危害因素, 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 在接触任何患者血液、体液时必须做好防护措施, 自觉遵守防护要求, 使之成为习惯性行为。
本次调查中急诊室护士高危操作戴手套率明显低于ICU护士, 急诊室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够的情况应引起重视。戴手套是最基本的防护措施之一, 经常戴手套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机会明显少于不戴手套者, 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有害因素并减少损伤[6]。戴手套率低与急诊室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多, 护士未能严格按照防护要求有关;也有护士认为戴手套麻烦, 不习惯, 操作起来不方便, 降低穿刺成功率, 怕病人埋怨等。我们认为, 在没有明显血液或体液接触的操作中, 可用一次性薄膜手套替代橡胶手套, 既可节约成本又可增加护士戴手套的依从性。但从主观因素分析, 护士对职业危害的防护观念淡漠, 对工作中危险因素认识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Kosgeroglu N, Ayranci U, Vardareli E, et al.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epatitis infection among Turkish nurses:frequency ofneedle exposure, sharps injuries and vaccination[J].EpidemiolInfect, 2004, 132:27-33.
[2]殷大奎.认清形势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35-38.
[3]林鹏, 何群, 万卓越.艾滋病预防与控制[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7.
[4]Mrishal Y, Yosefy C.Rise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and cuts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J].Harefuah, 1998, 135:337-339, 408.
[5]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302.
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 第9篇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当前,医务工作者正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据报道,当前已知的可通过职业暴露经血液传播的病原菌至少有20多种。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最具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第2位[1]。为了解助产士职业暴露情况,探讨发生原因,寻求防护措施,以保障助产士的职业安全,现对52名助产士在1年中的职业暴露情况调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市两家医院分娩室的52名助产士作为研究对象,调查2007年1月-12月发生的针刺伤及血、羊水污染情况。被调查助产士年龄18岁~53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表”,调查内容:产妇姓名、住院号、助产士工作中被污染情况(时间、助产士姓名、污染物、部位、程度、原因)、采取的紧急防护措施、产妇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实验室检查结果后的预防性治疗等方面。调查时间为2007年1月-12月,发放问卷52份,回收52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调查表汇总,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调查结果表明:52名助产士均发生过某种程度血液、羊水污染情况,发生率为100%;39名助产士报告曾发生锐器伤,发生率75%。
2.2 职业暴露发生的常见环节
血液、羊水污染常见于:破膜(含自然破膜、人工破膜)18例(34.6%),接生29例(55.8%),断脐6例(11.5%),手套破损12例(23.1%),其他5例(9.62%);锐器伤发生的环节常见有:会阴缝合25例(48.1%),皮肤准备3例(5.8%),处理锐器7例(13.5%),其他4例(7.7%)。
2.3 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见表1。
2.4 不同护龄助产士职业暴露情况见表2。
χ2=8.58,P<0.01,3组间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由从表2可以看出,护龄越短职业暴露发生率越高,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助产士职业暴露的严峻性
随着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广泛流行,医务人员由于职业暴露而引发的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2]。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染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锐器刺伤(统称针刺伤)如针头、缝针、刀片等,其他途径为黏膜(眼、口腔)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手部皮肤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娩室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助产士在观察产程、接产过程中极易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羊水、血液飞溅到助产士身体、眼睛的现象时有发生。助产士在注射、输液、抽血、人工破膜、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会阴缝合术、术后清洗器械等操作都有被刺伤的危险。尤其是宫颈裂伤缝合、会阴缝合术时,伤口暴露不充分,手需要摸着伤口底部缝合,或产妇因疼痛、疲劳等不合作时,极易被刺伤。国外有研究报道,在几大科室(普外科、产科、心胸外科等)针刺伤的发生中,大部分是手术缝合针引起,而其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是妇产科。本次调查也发现,助产士针刺伤发生中,主要还是会阴缝合过程中发生的针刺伤。当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超过1 h,而患者出血大于250 ml时,职业暴露的危险将明显升高。助产士工作量大、职业特殊,接产过程中长时间接触血液、羊水,而且产前、产后2 h还有大量的医疗护理,因此,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3.2 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
(1)工作量大,心理压力超负荷。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产房温馨待产的开展,实行“一对一”陪伴分娩,助产士连续工作6 h~7 h,甚至更长[3];助产士编制紧张,工作量大,夜班频繁,她们面对的是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危;体力上的消耗,精神上的压力造成助产士容易疲劳,而研究显示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最常见原因是疲劳[4]。(2)技术不熟练。护龄越短的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越高,可能与她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有关。(3)职业防护意识薄弱,违反操作规程。助产士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护意识薄弱,防护知识缺乏;不遵守操作规程,或贪图方便,不使用防护用具等,均可引发职业暴露的发生。
3.3 防护对策
3.3.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医院管理者应对助产士进行上岗前职业防护培训,使她们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在工作中合理设计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5]。对低年资助产士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自觉采取预防性的防护措施,如接生戴双层口罩,使用眼罩、鞋套,穿防水的隔离衣等。凡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保护自己,绝不存侥幸心理,把来自任何患者的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6]。戴手套虽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感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液减少50%[7]。
3.3.2 建立制度、规范流程、缓解压力
管理者应把职业暴露的防范作为职业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上报体系、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疗废物处理流程等。增加助产士配置,调整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调整工作制度,改善工作环节,为助产士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减轻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执行严格的安全措施及预防措施,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8]。
3.3.3 做好暴露后人群的心理疏导
职业暴露的另一危险是对受伤者的心理影响,尤其HIV阳性的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多数受害者都会产生中或重度焦虑及悲观情绪,而对患者感染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护人员的负担。部分助产士将职业暴露发生的责任过分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或粗心大意是职业暴露的主因,从而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虽然采取了隐瞒不报的态度,但在心理上却对暴露存在恐惧心理。因此,必须对暴露人群进行心理咨询、疏导,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冬梅,周杏仙,王芳.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中低报告现象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28~329
[2]杨希芳,常清娟,王静.输液室护士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6(1):7
[3]申立燕,申黎明,罗海娟.助产士锐器意外伤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6(4):101~102
[4]戴良和.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知识与操作行为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05,13(3):77
[5]段会东.护理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护[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2(10):24
[6]陈映兰,陈海英,张娜.外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6(5):75
[7]谢红珍,聂军,白杨,等.医院间护士锐器伤分布差异的多元素研究与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1A):8
一起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的调查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暴露源资料
2009年2月26日上午5时, 西安市某区人民医院收治一名由120急救站送来的无名氏患者, 患者为双下肢开放性外伤, 由医院简单包扎处理、对症治疗后于2月27日将该患者转往西安市某三甲医院。市医院在手术前常规检测中心发现HIV抗体筛查阳性, 按照工作程序3月2日该市医院将样本送HIV抗体确证实验室检测, 3月3日确证检测结果为HIV-1抗体阳性。
1.2 职业暴露报告
2009年3月2日上午和下午4时50分西安市疾病中心分别接到西安市某医院和西安市某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
1.3 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004年版) 》和卫生部制定的《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对与该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个案登记, 填写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 收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风险、发生原因、防护情况、用药距离暴露的时间等信息, 并于暴露0、1、2、3、6个月采集暴露者血液并进行HIV抗体检测。
2 结果
2.1 暴露级别
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 专家组立即赴市医院和区医院进行调查。调查后得知该两家医院发生的职业暴露为同一暴露源, 均为HIV筛查阳性者, 有静脉吸毒史。
对市医院感染科初步报告的15名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评估, 其中14名医务人员虽不同程度接触该名患者, 但皮肤完整, 排除了职业暴露的可性能。只有1名医生在对该患者进行深静脉插管操作时被空心针刺破左手中指表皮, 约30min后使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进行冲洗等方式处理, 未做消毒处理, 未对伤口进行挤压等操作。评估后初步判断暴露级别为1级暴露。
对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初步报告的28名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排查, 有28名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与该患者有过接触。按照职业暴露评估方案判定该区人民医院27名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虽与该患者接触, 但皮肤完整, 排除了职业暴露的可能性。只有1名护士对患者进行输液操作前1h右手拇指被干净玻璃药瓶划伤, 伤口有针尖样大小, 予碘伏擦拭消毒。给该患者输液时因病人拒绝接受治疗造成反复插拔针三四次, 破损处是否与该患手臂血液接触回忆不清, 初步判断暴露级别为1级。
2.2 暴露后的处理及结果
该2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时间均很短, 级别为1级, 皮肤破损后进行了局部清洗, 因此在是否用药上征求本人意见均坚持不用药, 随后按照职业暴露监测方案于暴露后当天、4、8、12周和6个月定期进行HIV抗体监测。结果2名医护人员均未感染艾滋病。
2.3 暴露源情况
暴露源经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证实为HIV抗体阳性, CD 4细胞259个/μ1, 病毒载量由于特殊原因未检测。无发热、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
3 讨论
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和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 或者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有可能被HIV感染的情况。我国已经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时期, 大批HIV感染者或病人到医院就诊, 包括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内的各级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接诊HIV感染者或病人的机会越来越多。我国医务人员面临HIV职业暴露的风险越来越大。
许多研究表明, 实施普遍预防可防止大于30%针刺伤的发生。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比例会明显降低。普遍采用标准预防可降低职业性感染, 尤其是血源性感染的发生[1]。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2]。在本次职业暴露中, 患者是否感染HIV情况不明, 由于开放性骨折病情危重, 需要多科室联合抢救, 区医院护士在手部皮肤破损情况下未戴手套而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易发生职业暴露。本次调查中发现, 在手术室进行抢救时, 医务人员给患者进行紧急清创缝合、固定包扎、护理人员进行输液、导尿、吸氧等, 检验人员进行血液常规检测, 在住院治疗护理过程中, 在未知该患者在为HIV阳性者情况下, 区级医院28名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体液过程中有17名戴手套, 未戴手套11名。
本次职业暴露事件也反映了医疗机构缺乏职业暴露处理经验与常识, 未按照有关方案进行职业暴露评估。另外也间接反映了医疗机构部分医护人员对待艾滋病患者仍存在恐惧心理, 在诊疗护理中仍然担心被感染的可能。本次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中, 市医院初步报告15名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区医院初步报告28名医护士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涉及到2个医院的多个科室, 包括急诊科、手外科、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 (ICU) 等29名医务人员, 有护士、医生、护工等。而最终只确定2名医护人员为一级暴露。
由于未对就诊者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等原因致本起职业暴露报告时, 距离职业暴露发生时间已超过了24h, 即使暴露严重也错过了最佳的预防用药时间。研究显示, HIV急性感染时, 病毒经过3~5d从树突状细胞迁移到局部淋巴结后, HIV活跃复制成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到血液中。在发生全身不可逆感染前, 病毒滴度很低, 抗HIV药物可有效抑制或终止病毒复制, 从而使机体的免疫系统有能力清除病毒, 终止或减少HIV感染。因此暴露后应尽快开始暴露后预防用药 (PEP) , 应在暴露后24h内用药, 最好在一二小时内开始, 拖延给药时间会影响预防的效果[3]。然而针对全面临床医生进行的一次艾滋病知识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关于发生“职业暴露”后最佳的预防用药时机, 仅有22%的医生了解应立即服药, 而有38%的医生根本不清楚最佳预防用药时机, 仅有8%的医生了解最快得到艾滋病预防用药渠道[4]。
从本次职业暴露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医疗机构对急诊、外科等接诊的外伤病人应该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还是在接诊时实施普遍预防;抑可是出现职业暴露时及时准确报告和评估, 归根结底是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刘素球, 朱子犁, 赵玉驰, 等.系统干预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6) :705-707.
[2]岑瑜.护理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9) :1024-1026.
[3]胡国龄.HIV职业暴露后的预防.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3, 2 (2) :81-84.
越智能越暴露 第11篇
OnStar系统诞生于1995年,是通用汽车的专属配置。作为通用汽车公司的全资子公司,OnStar不断研发创新专利技术超过500项,其中100多项获奖,成为全球600多万汽车用户的信赖之选。
OnStar技术主要提供安全信息服务,包括自动撞车报警、远程解锁服务、以及道路援助等。然而这些功能的运行都要有服务中心定位后得以操作,即你的行踪无时无刻不被人所“监视”。以牺牲个人隐私的代价换取便捷的服务,各位消费者真的认可吗?
BlueLink
BlueLink是现代汽车的远程信息处理系统,2011年发布第一代系统。该系统于2012年春引入现代索纳塔,同年夏季再引入现代飞思车款。驾驶员通过装在车内后视镜边框上的三个按钮激活相关功能,并在中央显示屏上显示,功能菜单切换则通过触摸屏实现。
BlueLink功能包括紧急救援、被盗报警、远程遥控、禁止车辆启动等。诸如远程遥控和禁止车辆启动等功能都是通过下载在手机中的BlueLink软件实现操作的,但如果我们遗失了手机,又该如何是好?尽管每次进入系统操作都要输入密码,但是在当今黑客软件遍地的环境下,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比亚迪车辆遥控
比亚迪研发的遥控驾驶功能自从在北京车展亮相以来就令人耳目一新。以速锐为例,速锐的车钥匙除普通遥控钥匙的开锁车门按钮之外,还可以像滑盖手机一样滑开钥匙,这时就可以看到启动、转向和前进后退的按钮,所有这些遥控功能在车辆上的实现,都依靠CAN-BUS总线的通信和电子控制完成。
尽管比亚迪遥控技术在应用时,车辆的遥控时速只有2km/h,看似十分安全。但是我们还需考虑硬件耐用性等问题,如遥控钥匙如果进水或老化是否会造成车辆失控行驶,并造成对他人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和车辆本身的损毁。这时,平平常常的正常驾驶会不会更令你安心?
沃尔沃无人驾驶
据今年四月消息,沃尔沃汽车内部人士透露,沃尔沃将是全球首家推出商用无人驾驶汽车的公司。2012年5月沃尔沃无人驾驶车队开始在巴塞罗那郊外实验。车队由S60、V60、XC60构成,每辆无人驾驶车辆都装配了摄像机、雷达和激光感应器装置等设备。经过试验,测试车辆在无人驾驶状态下,不会有任何危害。同时无人驾驶车辆在85km/h的时速行驶中与前后车辆保持着6m车距平稳驾驶,而在这种状态下无人驾驶还降低了将近20%的油耗。
暴露调查 第1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在我市三家基层医院工作的临床护士125名, 均为女性, 其中初级职称37名, 中级68名, 高级20名, 年龄18岁~51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经专家评价的开放式问卷, 对125名护士在2007年8月—2008年8月工作中自我保护行为进行不记名方式调查。发出问卷125份, 收回122份, 有效率97.6%。调查内容包括洗手情况、戴口罩、手套情况、回套针帽情况、刺伤后伤口处理情况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 措施简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每次回套针帽者达50.82%。护士错误认为回套针帽有预防作用, 自己抵抗力强, 不会被传染。说明基层护士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 防护意识淡薄, 措施简单。职业暴露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 有关部门应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及其管理。李可萍等[2]报告, 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的意外针刺伤, 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 同时指出, 0.004 mL污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建议在我国护理院校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 在校教育注意强调注意自身安全不是不讲奉献, 戴手套不是怕脏嫌弃病人、不是不敬业行为, 从而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对在岗护士加强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等继续教育, 加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
3.2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 贯彻标准预防原则
医院管理者应认识到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可通过外出学习、院内讲座、远程教育等方式, 使护士掌握各种相关的职业危害知识, 认识正确采取各项防护措施的重要意义, 贯彻标准预防原则, 从根本上减少损伤的机会。标准预防是指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具有传染性, 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3.3 认真洗手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应戴手套, 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操作中手套破损立即更换, 脱手套后立即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措施, 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据文献报道, 用肥皂水和清洗剂洗手可减少病源90%[3], 所以, 接触每位病人前后, 每次操作前后都要洗手, 手被血液、体液等污染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洗剂流动性清洗, 必要时消毒, 以达到预防的目的[4]。
3.4 掌握锐器伤的处理流程, 预防锐器伤
使用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 手持针头锐器时针头不要面向自己或其他人。在为不合作病人穿刺时应取得他人协助。不回套针帽, 必要时单手操作,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 使用锐器盒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2]。
锐器伤处理流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 (黏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消毒 (2%碘水, 75%乙醇) →包扎→报告→相关抗体检测 (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 必要时评估) →心理干预。
3.5 其他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 应戴防渗漏口罩、防护镜, 穿隔离衣, 减少通过破损皮肤而引起感染的危险。
4 小结
职业暴露重在预防, 关键在自我保护。将防护措施落实在操作中, 落实在日常行为细节中, 规范操作, 熟练操作技巧, 贯彻标准预防原则, 以确保护士身心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职业暴露,临床护士,防护行为
参考文献
[1]戴青梅, 刘素英.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 :94.
[2]李可萍, 庄英杰.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6) :571-573.
[3]陈长香, 李建民.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0) :19.
暴露调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