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精选8篇)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第1篇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鹬蚌相争”惠王曰:“善!”乃止。寓言两则

鹬 蚌 相 争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

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鹬蚌相争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寓言两则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冲突

寓 言 二 则

鹬 蚌 相 争

《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一下子啄住了它的肉,蚌立刻闭壳夹住了它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蚌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第2篇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听写、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

(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起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读透了课文,悟出了道理,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四、发挥特点,善于激趣

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带动作读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五、课内外结合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结尾引出课外书《战国策》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寓言。我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第3篇

那年暑假, 笔者写了一篇教学随笔, 至今保存在自己装订好的《教学体会集》中。随笔是这样的:

《鹬蚌相争》是四省市六年制语文第10册新选的一则寓言, 讲的是鹬蚌双方互不相让, 结果让第三者占了便宜的事。课文中有水鸟和河蚌的两句话, 都用“说”字表达。我觉得用“说”字是很不妥当的。水鸟和河蚌到底说了没有?它们到底能不能说话?

课文告诉我们, “一只水鸟伸嘴去啄它的肉”, “河蚌紧闭蚌壳, 夹住了水鸟的嘴”。这样一来, 水鸟和河蚌显然就“有口难开”了。所以, 此时课文再用上“说”字, 就前后矛盾了。我们当然知道寓言是“把动植物人化, 让它们表现人事方面的内容, 从而形成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儿童文学常识简编》第23页) , 但是, 动物的嘴巴明明张不开, 还会讲出哪怕一句话来, 即使是“人化”的寓言, 也是非常可笑的。所以我想, 课文是不是应该把“说”改成“想”?这样一来, 不仅没有改变课文的原意, 而且更加符合语言“人化”的特点。

不久前, 笔者阅读上海《文学报》 (见《文学报》2011年9月15日《〈落花生〉和〈小马过河〉》, 作者石飞) , 也看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文章大致内容是:

《小马过河》这则童话故事自1957年至今, 长期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 堪称精品名篇。

作者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 主人家的儿子还在读幼儿园。看《小马过河》动画片时, 他对着电视大喊:“电视讲得不对, 小马不怕水, 小马会游泳!”

《小马过河》这个童话故事家喻户晓, 寓意鲜明, 积极向上, 意在告诉小朋友:同样的环境或同样的问题, 因人而异, 感受各不相同, 需要亲自体验一下, 才能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然而, 作者忽视了一个常识问题。马是一种天生就会游泳的动物, 更何况小马已经能够干活, 长成了“小大马”, 莫说是哗哗的小河, 即便是大江大河, 它也不会在乎。古代早有“牛洑江, 马洑海”之说, 马显然是一种善于游泳的动物。这说明, 作者在《小马过河》的故事中, 选错了“角色”, 不应该选天生会水的马, 而应该选那些天生不会水的动物。“角色”错了, 难免“艺术失真”, 弱化教育性, 遭到孩子们的质疑就自然不过了。

鹬蚌相争 第4篇

“If it does not rain today and it does not rain tomorrow, you will be a dead clam,” said the snipe.

“If you cannot free yourself today and you cannot free yourself tomorrow, you will be a dead snipe,” replied the clam.

Neither would give up and eventually a fisherman caught both the clam and the snipe.

Notes:(1) snipe n. 鹬 (2) clam n. 蚌 (3) eventually abv. 最终,最后

Exercises:

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 happened to a clam when it came out to bask in the sun?

2. What did a fisherman catch?

3. Why could the fisherman catch both the clam and the snipe?

一只河蚌出来晒太阳,被鹬啄住了它的肉。河蚌马上合上双壳,钳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将会变成一只死河蚌。”

河蚌也对鹬说:“如果你的嘴今天不出来,明天也不出来,那么你将变成一只死鹬。”

鹬蚌相争 第5篇

一个阳光温暖的日子,一只河蚌爬上河滩准备晒太阳,它刚打开蚌壳,一只饥肠辘辘的鹬在高空中扑着翅膀飞快地俯冲下来啄住了蚌肉,被啄的河蚌立即重重地合上壳,死死地保护着自己。这时候,鹬的长嘴已经伸入河蚌壳里叼到蚌肉了,可因为被蚌壳紧紧钳着,怎么也抽不出来。偷袭不成的鹬说:“只要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就会死。”听了这话,蚌不服气地对鹬说:“你今日出不去,明日出不去,早晚有一天,你也会死。”说完,它将蚌壳合得更紧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蚌和鹬都累了。鹬用商量的语气说:“你张开你的壳吧,别抵抗了。”蚌听完,有气无力地说:“你不吃我,你的嘴也不会被我的壳夹住,如果你不吃我,我就放掉你。如何?”鹬说:“不!我已经三日未吃饭,好不容易抓到你,不放!”结果,它们俩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肯服软先松开。

天色将晚,它们俩始终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姿势。这时,一个打渔归来渔翁路过,见到眼前的一幕,大喜过望,将两个不肯相让的家伙都抓走了。

鹬蚌相争 第6篇

从前,在一条小河里生活着一只蚌。它的壳又坚硬又美丽。

一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小河边是鸟语花香。蚌觉得待在河里闷得慌,便想到岸上散散心。于是,它顺着河水爬到了岸边。选了一块开阔的、阳光充足的.地方趴了下来,懒洋洋地张开外壳,露出了里面鲜红的肉,无忧无虑地晒起了太阳。

这时,从远处的天边飞来一只鹬。他有些累了,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发现了躺在岸边晒太阳的蚌,心想:这下不但可以休息一下,还可以饱餐一顿了。他悄悄地落在离蚌不远的地方。蹑手蹑脚地向蚌走去。来到蚌的身边,他伸出又长又尖的嘴,向蚌啄去。蚌好像感觉到了身边有动静,立刻合起了坚硬的外壳。一下子把鹬的嘴夹在了里面。

蚌对鹬说:“想吃我的肉,没那么容易。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饿死。”鹬对蚌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晒死。”双方争执不下。这时,不远处走来了一个渔翁,他悄悄地来到他们旁边,一手捉住了鹬,笑着说:“不用到明天,现在就到我的鱼篓里来吧!”

他们俩在鱼篓里后悔极了。鹬对蚌说:“早知道,我就不吃你了。不如吃点小鱼小虾。”蚌说:“早知到,我就把嘴松开了。”

他们俩在鱼篓里不出声了。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鹬蚌相争》扩写 第7篇

河蚌好不容易才爬上了岸,它张开了壳在晒太阳。一只鹬鸟在四处找食物吃。忽然,发现了河蚌,鹬鸟毫不犹豫地扑了过去,河蚌发现了鹬鸟,马上把壳合拢。

鹬鸟很生气,它看见了旁边的小鱼,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鬼主意。它把小鱼夹道河蚌面前,河蚌就是不开口;鹬鸟假装背对着河蚌,河蚌还是不开口。河蚌也想出了一个鬼主意。它把壳张开,等鹬鸟来啄河蚌的肉,结果被喷的满脸墨汁。鹬鸟非常生气,又去啄河蚌的肉,结果被河蚌咬住了鹬鸟的嘴巴。鹬鸟疼得直叫。

后来,被渔夫毫不费力的.把它们捉住了。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第8篇

【教学片段1】

师:初读了课文,你知道鹬和蚌是怎么争起来的呢?

生:鹬想啄蚌的肉,蚌就把壳合上,夹住鹬的嘴不放。(师相机出示鹬蚌相争的图片,板书“啄”“夹”)

生:鹬威胁蚌没有水会干死,但是蚌依然不松壳。

生:蚌也威胁鹬吃不到东西会饿死,但是鹬也不松口。

师:现在我们就来演一演鹬蚌相争的场面。同桌两人分角色演一演。(师播放音乐,同桌两人纷纷展开激烈的“争吵”)

师:谁是鹬,上来和蚌争个输赢;谁是蚌,敢来和鹬争一争?(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甲:(戴上鹬的头饰,大声呵斥)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生乙:(戴上蚌的头饰,大声反驳)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分析】融入角色,唤醒对文本语言的亲切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既不强制学生又不挫伤学生,强调启发和诱导。在此片段中,为了调动学生角色扮演的积极性,我出示了鹬蚌相争的图片,鼓励同桌自由分配角色,并播放音乐渲染鹬蚌激烈争斗的气氛,便于学生尽快融入角色。待学生练习后,就给学生提供展演的机会。“谁是鹬,上来和蚌争个输赢;谁是蚌,敢来和鹬争一争?”基于学生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我用这样的话向学生发出展演的挑战,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鹬和蚌的头饰,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角色。学生个个热情高涨,都想冲上讲台进行表演。有了这一系列铺垫,学生的第一次展演就将鹬蚌相争时针锋相对的语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无须我反复强调对话要有感情,学生在情境创设中轻松体验角色,准确把握说话的语气,可谓水到渠成。

借助图片、音乐、头饰以及巧妙的开演语为学生创设角色扮演的情境,并不是难事,简单易操作,而且效果显著。在执教《狼和小羊》《狐假虎威》《蚂蚁和蝈蝈》《三个小伙伴》和《沉香救母》等课文时,都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片段2】

师:哪位观众来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生:他们吵得挺激烈的。

生:我听蚌的声音,感觉他很生气,如果加上动作就更精彩了。

师:是的,说话的语气很到位。不过老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课文中鹬蚌对话前的提示语。

(学生动笔在文中圈出提示语: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师:借助这些词,我们在演的时候可以加上恰当的动作、表情,那就更生动了。谁是鹬,还想和蚌争一争?谁是蚌,还敢和鹬争个输赢?

(学生丙饰演“鹬”,两手叉腰,皱着眉头,怒视对方,大声呵斥。学生丁饰演“蚌”,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对方,歪着脑袋,得意洋洋。观众们纷纷鼓掌)

师:鹬和蚌就这样从日出争到日落,鹬蚌都已经累倒在地上了(相继出示鹬蚌累倒的图片),还要不要争啦?这时该怎么演?

(学生丙依然大声呵斥对方,教师再次指着图片引导:“鹬蚌都已经累倒在地上了。”学生丙立刻身体松垮,做出疲惫的样子,有气无力地说:“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语气拉长,以示疲惫不堪。学生丁两手扶着桌子,作欲跌倒状,一脸愁容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观众们哈哈大笑,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瞧他们这样疲惫不堪、有气无力的样子,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筋疲力尽。

师:像他们这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样的争斗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

生:相持。

师:同学们真会学语文,会活学活用。

【分析】品评角色,激发斟字酌句的兴奋感

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表演,但学生的表演往往只拘泥于语言的表演,缺乏生动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怎么才能演精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揣摩角色的动作、表情。

(一)紧扣提示语,演生动

教学片段2中,我首先肯定前面两位学生的语气表达到位,并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鹬蚌对话前的提示语,在演的时候加上恰当的动作、表情。这番引导语能发散学生的表演思维,但并不具体告知学生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借助提示语,揣摩角色的动作、表情,这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于是就有了接下来学生丙和学生丁的生动演绎,学生也由此掌握了表演的方法,知道怎么演,不再拘泥于角色的语气。

(二)感悟关键词,演出彩

《鹬蚌相争》一文篇幅较短,鹬和蚌的对话只有一个回合,文本以直白的语句“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来作说明,留给学生更多想象、表演的空间。片段2中,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筋疲力尽”引导学生演绎鹬蚌相争的另一番场景。我先出示图片,再引导学生注意鹬和蚌的变化。学生丙一开始并未理会,依然声音洪亮、精气神十足地表演,于是我再次强调鹬蚌都已经累倒在地上了,学生丙随即顿悟,将“筋疲力尽”一词通过自己的语气、神情和动作生动呈现。两位小演员活灵活现的表演是对“筋疲力尽”最好的诠释,同时也丰富了文本,填补了语言的空白。孩子们再一次在实际体验中学习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解决了怎么演的困惑。

由此可见,角色扮演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集体验、创造、娱乐、语言运用于一体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角色扮演中揣摩人物对话的提示语,感悟文本的关键词,是对语言的活学活用。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借助文本将角色演生动,不但学会了自主解读文本,提升了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还收获了成功,真是一举多得!

【教学片段3】

师:鹬蚌相争,只会两败俱伤,只会让渔翁得利。把“争”改一个字,故事的结局就大不一样了。你想改成什么字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改为“助”“救”“和”“让”……)

师:现在就让我们四人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个字,改写剧本,为了让演员演生动,改写剧本时别忘了加上鹬蚌对话的提示语。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么写剧本、写什么内容、如何写好鹬蚌对话。写好剧本后,学生又在组内兴高采烈地演起来。10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想到台上表演给大家看)

小组甲表演《鹬蚌相让》:

生1(饰演鹬,面带微笑,一脸歉意地说):蚌大哥,我真不该啄你的肉,请你松开壳让我走吧!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啄你的肉了。

生2(饰演蚌,拍拍对方肩膀,温和地说):好吧,你以后不再威胁我了,就让我多晒晒太阳,补补钙吧。

生评:这一组中两位演员的动作、表情、语气都很到位,而且对话也比较有趣。

小组乙表演《鹬蚌相救》:

生3(饰演鹬,着急地说):怎么办啊?怎么办?渔翁把我们抓住了,现在我们都大难临头了,蚌,赶快想想办法!

生4(饰演蚌,转了转眼珠,用手敲着脑袋作思考状,不急不慢地说):不如我松开壳,再夹住渔夫的手,这样你就可以飞走了。

生3:不行!不行!我飞走了,你怎么办?

生4(作思考状,眼睛一亮):当我夹住渔夫的手时,你啄渔夫的脑袋,让渔夫抱头鼠窜,然后你再见机抓起我,我们就可以一起逃走了。

生3(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好主意!好主意!

生评:这一组剧本编得具体、有条理,生3的语气很生动,生4的动作和表情很到位。

……

【分析】延展角色,拓展言语表现的空间感

作文需要理论指出:“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由此可见,以表演为目的要求学生编写剧本,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片段3中,学生编写剧本的情绪高涨,小组合作,确定编写的主题,再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为角色编写恰当的对话、提示语。最后将剧本通过学生表演生动再现。学生编写了《鹬蚌相让》《鹬蚌相助》《鹬蚌相和》和《鹬蚌相救》,是对课文《鹬蚌相争》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在编写剧本过程中不但学会写角色对话和提示语,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鹬蚌相争》的寓意。先编再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又一次体验了成功!

苏教版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文适合学生改写成剧本,如《三袋麦子》《哪吒闹海》《九色鹿》《嫦娥奔月》《爱之链》。还有一些课文适合续写剧本,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蜗牛的奖杯》等。编写剧本,将读写结合,以表演为目的,遵循学生好动爱玩爱表现的天性,这让写作不再枯燥无趣,而且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精选8篇)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第1篇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