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表现水平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表现水平范文(精选5篇)

表现水平 第1篇

1材料

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猪场选择体重10 ~ 15 kg的长白仔猪( A组) 、50 ~ 60 kg的长白育肥猪( B组) 、50 ~ 60 kg的大河乌猪育肥猪 ( C组) 进行半个月的试验。每组猪分别饲养在5个圈舍内( 每圈9 m2,分别饲养8,10,12,14,16头) ,由此,A、B、C 3组分别标注为A1~ A5、B1~ B5和C1~ C5各5小组。试验猪舍为单列式猪舍,水泥平顶结构,水泥地面设漏缝地漏口,有运动场。猪舍规格为3 m × 3 m,食槽长度为110 cm,有2个食槽。

2方法

2.1饲养管理

供试猪日喂2次,分别在10: 00、17: 00。圈内保持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尽量减少外来因素的影响。 有发病猪立即医治,减少疾病的发生。试验期各组猪饲养管理条件一致,饲料为云南邦格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邦格8001饲料。

2.2猪福利水平的评价标准

动物的异常行为可作为评价动物福利状况的指标之一,异常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福利水平的下降,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可直接、客观地反映动物福利水平的高低[3]。

试验用大河乌猪和长白育肥猪,参照猪福利评价指标中猪异常行为评价内容和赋值标准[4],从异常行为严重程度、异常行为种类、异常行为时间长度及异常行为发生频率4个方面进行猪只异常行为得分评价,得出的福利水平见表1。

2.3测定项目

2. 3. 1行为类型测定的行为类型为争斗行为、采食行为( 占有食槽时间) 、休息行为( 站立时间和躺卧时间) 和异常行为( 异常行为严重程度、异常行为种类、异常行为时间长度、异常行为发生频率) 。每天对A1~ A5组仔猪、B1~ B5组育肥猪各进行1次行为观察,每次观察2 h。

2. 3. 2育肥猪和猪群异常行为得分应用猪福利评价指标计算: 育肥猪异常行为总得分,x = ( ai + bi + ci + di) × 25% ,式中,ai—发生程度得分,bi—异常行为种类得分,ci—出现时间长度得分,di—出现频率得分,i = 1 ~ 5[5]。

猪群异常行为平均得分。式中: x—猪只异常行为得分,n—测定猪群中猪只数目。

2.4观察方法

争斗行为主要观察相互争斗、咬尾、咬耳及咬腹等侵犯行为、争抢食物和休息时相互攻击,或一方攻击另一方防御行为; 采食行为主要观察摄食与饮水占有食槽的时间; 休息行为主要观察站立时间和躺卧时间; 异常行为主要观察异常行为严重程度、异常行为种类( 咬尾、咬耳、拱腹、咬栏、吞噬粪便) 、异常行为时间长度和异常行为发生频率。

进行行为观察分析时,先将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在手持式数据输入器上进行编码,在猪舍看到的猪行为以编码方式手动输入数据输入器,之后将数据输入器中的行为数据传输到计算机。

2.5数据的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DPS系6. 5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饲养密度下长白仔猪的行为差异观察结果(见表2)

注: 同列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仔猪平均日增重明显降低,每圈和每头的争斗行为分别增加,占有食槽时间逐渐减少,1 d中站立时间占的百分比从46% 增加到78% ,躺卧时间所占的百分比从54% 下降到22% ,争斗行为从6. 95头次增加到14. 05头次,说明饲养密度对仔猪的行为表现影响较大。

3.2不同饲养密度下长白育肥猪的行为差异观察结果(见表3)

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育肥猪平均日增重逐渐降低,争斗行为分别增加,占有食槽的时间逐渐减少; 1 d中站立时间占的百分比从38% 增加到68% ,躺卧时间所占的百分比从62% 下降到32% ,日平均争头次数从4. 75头次增加到8. 30头次。说明饲养密度对长白育肥猪的行为表现影响也较大。

3.3育肥猪异常行为得分和分析

长白猪和大河乌猪育肥猪异常行为得分和福利水平见表4。

由表4可知: B1和C1的x值和y值相同,表明每圈饲养8头( 饲养密度为1. 13 m2/ 头) 的情况下,长白育肥猪和大河乌猪育肥猪的福利水平都较好,没有福利水平等级的差异; 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猪只和猪群异常行为得分越来越高,异常行为严重程度逐渐加重,异常行为种类、时间长度和发生频率也逐渐增加,猪福利水平明显下降。长白猪和大河乌猪育肥猪的x值和y值得分差异反映了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大河乌猪育肥猪异常行为比长白猪育肥猪多,福利水平较低。

注: 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注: B 组饲养 50 ~ 60 kg 长白育肥猪,C 组饲养 50 ~ 60 kg 大河乌猪育肥猪。

4讨论

1) 饲养密度是饲养畜禽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它反映栏内畜禽的密集程度。在生产中,当饲养密度过高、猪群过大时,猪的活动时间增多,休息时间减少,争斗行为也更加频繁; 同时饲养密度过大还会造成采食争斗增多,采食时间延长,影响增重。从上述仔猪和育肥猪行为观察数据分析得知,在相同分组和猪群体情况下,仔猪的争斗行为每圈次数和每头次数比育肥猪长,站立活动时间也比育肥猪长,躺卧休息时间和占有食槽时间比育肥猪短,说明饲养密度对仔猪的影响较大,明显超过对育肥猪的影响。

表现水平 第2篇

河北农业大学2012级本科生。今年报考的是贵校农业水土方向的研究生。现将本人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政治表现

本人在思想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各项工作中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关注社会热点时事,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型和立场坚定性,我愿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

二、外语水平

本科期间,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研究生初试英语成绩为53分。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具有一般的英语阅读能力,能够阅读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文章。

三、业务和科研能力

本科期间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土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壤农作学、水利工程施工、水文学、工程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壤农作学、水利工程施工、灌溉与排水工程学、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水工建筑物等。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并积极参加活动,获得过“社会活动优秀奖”、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全国水利创新大赛二等奖。

四、研究计划

尽管四年的本科学习使我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我认为自己所学到的还只是皮毛,如果我要想对农业水利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必须得到更好的指导和锻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的科研和教学处于全国前列,学院先后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的项目100余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7项。我本人比较倾向于农业水土方向的研究学习,我希望能在曹红霞教授的指导下在我感兴趣的方向有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如果可以顺利进入西农学习,我希望在有限的3年时间内,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题与项目的研究当中,全面提高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专业领域。当然这个计划只是我学习的一个大的方向,我希望有机会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亲身地实践和不断完善这个计划。

表现水平 第3篇

关键词:古筝,演奏,表现力

“筝”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 又称“古筝”在《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中就有描述, 战国时期就流行在秦地, 迄今约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形成了很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 如:山东筝、河南筝、福建筝、客家筝等。古筝有“群声之主, 众乐之师”之美称, 以其繁复多变的指法, 美妙动听的音色, 曲目丰美, 音韵淡雅, 深受民众喜爱, 以致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古筝艺术也为欧、美、澳等世界各国所关注与传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古筝更使筝坛出现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盛世, 但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只掌握了演奏技术而忽略了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 优秀的古筝演奏往往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使人身临其境, 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把一首曲目诠释的淋漓尽致。我作为一名学筝者在古筝演奏中的表现力有着以下几点的看法:

一、技术是音乐表现力的基础

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弹奏技巧。从开始练习阶段就要养成良好习惯, 自然放松的姿势, 正确的手势, 以及音准和对作品风格的把握, 因此各种指法训练及练习曲的学习是完全必要的。古筝弹奏方法有很多, 揉、滑、点、颤、勾、托、抹、长摇、扣摇、扫摇等, 各地方的风格也各有千秋, 独具风格特点。例如南方的闽粤地区筝曲, 曲调典雅, 缠绵婉转, 细腻淡雅, 这都需要超强的演奏技巧才能完成。以《战台风》为例, 这是浙江古筝流派的继承者之一王昌元创作的。作者运用了传统对浙江筝派特有的长摇、扫摇等技法。弹奏时用左手拇、食指捻圧弦, 右手搖指的扣搖及快速点弹把风声雨声发挥的此起彼伏, 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力弹不出码头工人英勇战台风的生动情景。

二、乐感是音乐表现力的灵魂

乐感是对音乐的感知, 有了丰富的乐感在学音乐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在心灵上反映更大。作为一种艺术音乐要表达给人一种情感, 而人们通过高音、节奏、旋律等能力去感受一个作品的美感。如果没有乐感演奏出的音乐将是平淡无味, 也没有办法把这首音乐里的情感表达出来, 所以乐感是演奏者自身应具备的条件。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古筝乐曲中通过音乐作品的情感处理, 把技能知识与想象结合起来, 在情感体会中培养感情。弹琴如演戏, 乐曲需要什么感情, 演奏者就必须身临其境, 体会当中的风格调式, 就如《秦桑曲》, 它是陕西派古筝戏曲音乐, 当你在弹时必须充分发挥“碗碗腔”来表达深情女子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期盼早日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三、音乐素养是音乐表现力的升华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学生必学课程之一, 它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学生要多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风格、时代特点, 并且有很多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知识要学习。人们通过音乐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获得艺术的灵感, 使作品得到艺术表现。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又限于日常生活中, 这是不够的, 要从理论的基础上去学习, 从本质上理解学习, 从而得以提高。也可以参加些音乐素养的考级, 提高我们的积极性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很好途径。

四、良好的心态是音乐表现力的保证

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音乐表现的重要保证, 演奏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发挥时能够趁着冷静而能全神贯注地投入表演, 让情感得到自然的流露, 甚至超越自我, 而紧张的心理状态常引起演奏者发生错误, 如肌肉僵硬, 动作迟缓, 琴声不和弦等, 这样导致忘谱大脑空白, 思维停顿, 这样一首曲目都不能完整演奏就更别说表现力了。古筝演奏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怯场, 我自己有些经验就是在平常上课或练习都比较轻松自如, 而上台了就非常紧张, 这是怯场普遍的心理现象。所以我认为首先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就应该想象自己在演出, 慢慢克服紧张的心理状态, 仔细体会乐曲的美感。然后积极参加演出实践, 让自己生理心理去适应这种环境, 演出越多得益越多。例如在演奏时记忆的瞬间空白, 有经验者可以镇定自若, 把这个小错误减少到最低, 让演出坚持下去, 做到神出鬼没。而在台上也要有严肃的态度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更别滥竽充数, 就让自己放松的演奏吧, 因为放松能让弹奏轻松持久, 动作协调, 音色也可以达到共鸣。我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 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表现水平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来脱发中心就诊的患者,完成观察的共88例。均为按Hamilton分型标准Ⅱ~Ⅳ期的男性型脱发患者,年龄18~41岁,身体健康,病程0.5~10年,有家族史者69例。排除标准:体检或实验室检查有明显的异常;曾手术矫正脱发;1年内脱发部位曾外用米诺地尔,口服抗雄激素药物、非那雄胺或其他5α-R抑制剂,患有其他原因导致的脱发等;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2 实验方法

全部患者服用非那雄胺1 mg/d。入选的Ⅱ~Ⅳ期男性型脱发患者,抽取静脉血3 ml于干燥无抗凝试管中,常温静置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采用DHT检测试剂盒和全自动增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DHT。定期(3个月)观察治疗过程中血清DHT水平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1.3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独立的皮肤科专家通过治疗前后头顶部照片进行评价,判断疗效标准如下:加重,无变化,轻度改善,中度改善,明显改善。总改善率=(轻度改善+中度改善+明显改善)/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期间血清DHT、T水平的变化情况

见表1。

各组间DHT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F=17.271,P<0.001)。各组间T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F=0.331,P>0.05)。

2.2 治疗期间血清DHT、T水平-时间变化曲线

见图1、2。

2.3 治疗期间毛发改善情况

见表2。

3 讨论

男性型脱发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病因学复杂的疾病。早在2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注意到太监不发生雄激素性脱发,但一直没有直接证据说明雄激素与脱发有关。青春期前切除睾丸后则不再发生男性型脱发,但如果睾丸切除者有遗传性脱发的家族史,那么在人工补给睾酮后可诱发男性型脱发。国外自1942年Hamilton首次提出雄激素对于MPA发生的重要性以来,人们对其研究也已日益深入。目前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学说是:在雄激素的作用下,头皮额顶部易感毛囊逐渐由大的终毛毛囊转变为小的毳毛毛囊,毛囊的生长期逐渐缩短,毛母质和毛乳头体积缩小,相应地毛发也变短、变细,以至于不能有效地覆盖头皮。研究显示,秃发部位头皮中5α-R活性和DHT总量高于非秃发部位(如枕部头皮)或非秃发者的相同部位,提示5α-R和DHT在MPA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代研究证明,Ⅱ型5α-R大量存在于毛囊毛根鞘、前列腺、终末血管、副睾、胎儿生殖器皮肤和成人生殖器皮肤的成纤维细胞中。在5α-R的还原下雄激素睾酮T转化为DHT。DHT使毛囊萎缩,导致毛发脱落,而这种性激素的还原为非可逆性的。这种性激素的还原过程只发生于前额和头顶部的毛囊,而侧头和后头部的毛发受长寿基因保护,不发生此种反应,故毛发不脱落[3]。

本课题组研究显示,(1)以1 mg/d的非那雄胺对男性型脱发患者进行治疗,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5个阶段分析,各时间段的血清DHT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血清DHT水平逐渐下降,至第12个月则接近正常范围,此时的总改善率达到89.8%。(2)治疗期间各时间段的血清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推断非那雄胺的治疗对血清T水平无影响,血清T水平的改变不是引起男性型脱发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治疗开始的前3个月血清T水平明显升高,此后趋于平缓,但血清T水平的增高在正常范围内,这也与文献报道相一致[4]。(3)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清DHT水平逐渐下降,而与此同时患者的疗效却逐渐提高,6个月时毛发生长改善情况开始明显,至12个月时总改善率达到89.8%。我科前几年曾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连服12个月时疗效最显著,12个月后继续服药并不能增加疗效,只是对巩固疗效有较大的帮助[5]。本研究也会进一步关注这个方面。(4)血清DHT水平与临床疗效有较好的相关性,建议临床医师将血清DHT作为病情、疗效和疗程的监测指标,使男性型脱发的治疗更趋规范化、科学化。

近来,随着毛发生长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在男性型脱发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不断有更新的进展。本研究也为进一步弄清其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力证据,而且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大的意义,为临床治疗和新药、新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翰翔,张宏.雄激素源性脱发的治疗学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30(6):342-344.

[2]Finasteride Male Pattern Hair Loss Study Group.Long-term(5-year)multinational experience with finasteride1mg in the treatment of men with androgenetic alopecia[J].Eur J Dermatol,2002,12:38-49.

[3]Trueb RM.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ndrogenetic alopecia[J].Exp Geron-tol,2002,37(8):981-990.

[4]虞瑞尧,赵天恩.非那雄胺治疗男性型脱发[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99,15(2):49-51.

表现水平 第5篇

关键词:鼻咽癌,螺旋CT机,nm23-H1,癌组织侵袭

0 前言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发病率居首位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好发于中国南部,特别是广东,为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1]。CT扫描能够准确判断NPC病变部位和累及的范围。许多研究表明,nm23-H1表达异常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但其与NPC的CT表现的关系在国内少见报道。为此,我们对nm23-H1蛋白表达情况与CT扫描癌组织侵袭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2010年,经病理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活检前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及活检NPC组织标本62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6例,年龄38~64岁,平均年龄51岁。

1.2 64排螺旋CT扫描方法

采用Aquilion64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 kV,200 m As,层厚0.5 mm。62例患者均行横断扫描,从硬腭水平向上至鞍底平面,同时加扫颈部。层厚和层间距均为3 mm。根据64排CT所见鼻咽癌侵袭程度分为3组:(1)局限于鼻咽腔8例,见图1;(2)侵袭咽旁间隙无骨质破坏组27例,见图2;(3)侵袭颅底伴骨质破坏组27例,见图3。

1.3 一般组织学处理

活检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常规固定、脱水、包埋,4μm厚石蜡切片,经脱蜡、水化、3%H2O2处理。

1.4 主要试剂与方法

(1)主要试剂。本实验采用鼠抗人nm23蛋白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SP配套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免疫组化检测。进行nm23-H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已知阳性的乳腺癌组织切片标本为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5 结果判定

nm23-H1蛋白定位于细胞的胞浆或核周,呈棕黄色。根据阳性细胞数和显色强弱分为:(1)阴性(-):nm23-H1阳性细胞<10%;(2)阳性(+):nm23-H1阳性细胞11%~29%;(3)阳性(++):nm23-H1阳性细胞30%~59%;(4)阳性(+++):nm23-H1阳性细胞>60%。

1.6 统计学处理

对NPC组织中nm23-H1蛋白的表达与其CT所示侵袭程度的关系,应用SPSS10.0系统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随CT侵袭程度的加深,NPC组织中nm23-H1蛋白的表达水平呈降低趋势。

3 讨论

恶性肿瘤侵袭程度的发生机制与多基因改变、多条信号转导通路的参与、多种转录因子调控相关,其中nm23-H1蛋白与之密切相关。大多数文献研究认为NPC是我国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2]。NPC作为低分化、高转移的恶性肿瘤,其侵袭发生早而使患者预后较差。nm23-H1定位于染色体17q21.3,含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由152个氨基酸组成,并含亮氨酸重复序列、α螺旋和碱性结构域[3]。nm23基因可由基因缺失及突变而失活,在肺癌、胃癌、卵巢癌等肿瘤中均有报道[4,5,6],在神经母细胞瘤中,nm23-H1的亮氨酸拉链模序与转移潜能增加直接相关[7]。nm23-H1作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因其表达产物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参与细胞的信号传递、微管组装,从而可特异性地抑制肿瘤转移[8]。因此,nm23-H1基因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预后等关系备受人们的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NPC组织中nm23-H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其CT显示不同侵袭程度各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NPC组织中nm23-H1蛋白的表达水平随其侵袭程度的加深而降低,呈负相关。其可能机制有3点:(1)nm23-H1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量减少,从而影响核苷二磷酸激酶(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NDPK)的活性和功能,nm23 NDPK异常时,GTP(三磷酸鸟苷)合成减少,引起微管聚合受阻,进而导致纺锤体形成障碍而产生非整倍体细胞以及染色体畸变,同时破坏细胞正常形态结构,改变细胞的粘着和迁移能力,结果促进了NPC的发展以致使NPC侵袭程度加深导致其预后较差;(2)nm23 NDPK发生变化时,信号无法由细胞外传至细胞内,引起细胞生长紊乱,从而促进NPC的发展以致使NPC侵袭程度加深导致其预后较差;(3)nm23 NDPK异常时,可使细胞运动发生变化,引发NPC的转移和浸润。

综上所述,随着NPC发展和侵袭程度加深的发生,癌细胞抑癌蛋白nm23-H1的表达量减少,逐渐失去对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抑制,从而使患者预后较差。NPC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水平与其CT所示不同侵袭程度密切相关,因此,nm23-H1蛋白的检测,可作为NPC预后不良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周丹,何进才.鼻咽癌血清或血浆标志物研究进展[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1):38-39.

[2]曾益新.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成果简介[J].中国科学基金,2006,4(4):233-235.

[3]范红渠,周卫兵.nm23-H1基因抑制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2):1143-1144.

[4]梅同华,李长毅,黄爱龙.非小细胞肺癌nm23-H1等位基因缺失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2):1266-1268.

[5]周丹秋,李敏,吕元.C-erbB-2、nm23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05,23(1):28-30.

[6]施红旗,胡日文,楼善贤,等.p53和nm23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5,19(4):269-271.

[7]Steeg PS,Horak CE,MillerKD.Clinical-transla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nm23-H1metastasis suppressor[J].Clin CancerR es,2008,14(16):5006-5012.

表现水平范文

表现水平范文(精选5篇)表现水平 第1篇1材料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猪场选择体重10 ~ 15 kg的长白仔猪( A组) 、50...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