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闭合处理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闭合处理范文(精选7篇)

闭合处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伤员共75例,均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在接受急诊治疗的BAI患者,其中女26例,男49例,年龄均在18~65岁,平均年龄为38岁;患者自受伤至到院就诊时间间隔30min~48h。经过检查发现:其中34例腹腔内部出现单一内脏器官受损,41例患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内脏器官发生受损。出现肝破裂出血情况26例次,胰腺受损17例次,脾脏损伤出血18例次,肾器官损伤13例次,胃肠受损15例次,膀胱受损15例次,后腹膜发现血肿31例次。其中45例合并出现血气胸、颅内脑外伤以及四肢出现骨折等腹部之外的其他器官损伤。

1.2 辅助诊断方法

就诊后,患者行腹部平片以及床旁B超常规检查,通过腹部平片发现7例患者隔下有游离气体。采用床旁B超进行检查发现阳性率为92.1%,行腹部刺穿,阳性率为91.5%,腹部CT检测发现阳性率为86.1%。

1.3 抢救措施

(1) 快速观察患者意识情况以及瞳孔大小,并迅速检查呼吸循环功能是否正常,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情况,并进行血压、脉搏监测。及时判断伤势的严重及紧急程度,并快速建立输液通道,帮助进行液体复苏;做到重点检查腹部伤势情况,不可忽略患者其他部位以及四肢活动灵活度,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 准确作出伤势的初步判断,并制定需要的辅助检查以及相应治疗方案;能准确判断患者休克程度、判断出血量并及时给予适量补液。因腹腔内部器官较多,个器官之间关系隐蔽、复杂,要正确判断出血量相对较难,因此要学会根据心率、脉搏或休克程度来评估患者出血情况;通常补液量初步准备为失血量的3倍。 (3) 抗休克处理一定要起到帮助作用,对于血压不稳定者,通过抗休克处理后若收缩压能够保持不低于90mm Hg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尽快处理腹腔内部出血情况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措施。 (4) 诊治过程要科学合理,手术前进行抗休克应规范,选择合适的复苏液;术前检查目标应明确,辅助检查应具有靶向性。

1.4 心电监护及动态监测

全部患者在就诊后均进行脉搏、体温和血压、呼吸监测,定时急诊复检生化以及血液常规指标,帮助作出正确诊断及采取有效处理。确定存在休克以及合并胸部受损患者,并定时进行血气分析,测定中心静脉压,并对每项检查结果做好相应的记录。

1.5 动态评价伤情

患者入院时应根据其致伤原因以及伤情症状进行相应体征检查并作出初步评估,在进行抢救处理过程中应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和动态病情检测进行准确、及时评估,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对患者进行检查以及生命体征检测过程中应注重合并创伤的处理,防止出现漏诊而失去抢救机会。

1.6 非手术和急诊手术治疗

对54例患者进行急诊手术,其中具有明确损伤程度及类型的有49例;自患者到院就诊至进行手术治疗时间为50min~62h,平均2.5h。其中进行脾、肝破裂修补共40例次,修补肾脏、胰腺受损13例次,修补肠、膀胱或胃破裂共20例次,并清除后腹血肿31例次。另外对其余21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其中包括抗休克和抗感染、检测动态病情等。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65例进行急诊手术治疗,10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取抢救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积极采取措施抗休克

闭合性腹部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伤势严重复杂,此时患者血流动力学已经发生改变,人体内环境发生失衡,导致重要器官受损[2]。因此,重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并积极抗休克是闭合性腹部损伤急诊抢救的重要环节。并做到迅速开通静脉通道,扩大有效循环量,防止休克发展,这急诊手术治疗提供了可行条件。本组患者中出现合并低血容量患者经过有效、及时的抗休克处理,使血压能保持在80~100mmHg/60~80mmHg范围之内,使大部分急诊手术能在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在抗休克治疗上,应重视以全血和血浆的及时补充,平衡盐液和浓度为5%的葡萄糖氯化钠交替使用;对于血压显著下降患者,在进行有效输注液体时,同时短期采用200mg多巴胺或者100mg多巴酚丁胺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静脉注射[3]。

3.2 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闭合性腹部损伤伴呼吸功能、休克循环和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应尽早进行急诊手术,此时手术的关键是抢救患者生命。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发现脾、肝脏以及单侧肾严重受损发生大量出血时,应进行快速、简单、有效的急诊手术治疗,因为患者病情严重以及时间紧急不能进行修补,只能采取急诊手术治疗。本组患者中有出现严重广泛脾脏破裂现象,出现脾门大血管干断裂,出血严重,手术中患者血压不超过80 mmHg/60 mmHg,此时应立即进行脾组织自体移植以及脾器官切除手术、自体血液回输等抢救方法,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并且术后恢复较好。

3.3 探查工作要仔细,引流要充分

腹膜后器官受伤具有病情隐匿、症状表现迟以及抢救困难等特点,腹膜后器官中如十二指肠、胰损伤在检查时容易遗漏,如果选择治疗方法不准确或延误诊断时间,术后发生严重腹腔感染造成脓毒血症从而导致死亡[4]。对于具有腹部钝性挤压创伤史者,都应给予高度怀疑十二指肠、胰损伤的可能;对上腹部损伤患者,应结合患者临床体征采取血尿淀粉酶的动态病情监测,若发现持续增高,也应高度怀疑胰腺受损情况,并进行腹部CT探查检测,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在进行手术探查时,应认真、仔细检测患者腹腔内部各个器官的良好或受损情况,防止出现遗漏情况。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院75例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患者进行抢救处理以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取得临床效果较好。本文认为在严重闭合性创伤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中,提高诊断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在于: (1) 重视采用综合诊断方法,尽可能做到及时、准确且全面的诊断,以帮助提高手术抢救成功率。 (2) 注重腹腔内多器官损伤以及复合损伤,防止出现漏诊造成二次手术治疗。 (3) 重视出现腹膜后损伤情况,如发现临床怀疑者应进行仔细检查,了解病人是否存在十二指肠以及肾脏、胰腺器官损伤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朱海龙.闭合性腹部损伤103例急诊处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4) :921-922.

[2]伞兵.46例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急诊处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 2011, 19 (2) :53-54.

[3]尹文, 严首春, 熊利泽, 等.闭合性腹部损伤的规范化急诊救治[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7) :577-579.

创建油田企业“闭合回路” 第2篇

在油田进入“三高”开发阶段后期,资源接替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成本投入剧增的态势日趋明显,如何实现持续稳产,实现经济效益最佳化,需要我们不断地细化油藏经营管理。

“闭合回路”本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应用在油田企业动态管理中,使操作层与技术层、技术层与管理层之间形成双向循环的“闭合回路”管理,将能促进技术与管理的高度黏合,确保系统内部有效链接,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应用的效果及制度落实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油田建设的高效、全面发展。

操作层与技术层的“闭合回路”

借助数字化应用平台,操作层与技术层建立“闭合回路”,才能实现单井的及时有效管理维护。技术层通过现场采集数据实时了解当前单井的运行状态,分析油、水井生产特征、预测变化规律,对于异常运行单井经过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方案及作业要求,同时下达操作执行命令于操作层;操作层按照操作执行命令及要求即时维护异常单井,同时实时向技术层汇报工作开展情况、过程异常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请示作业过程中的难题、操作中的困境、各项要求落实中的瓶颈,不断反馈执行任务是否符合要求、符合现场实际实施情况,然后技术层根据反馈情况再次优化调整执行方案,直至问题的解决。只有技术层的不断优化调整与操作层反馈实现同频共振,技术层的指导与操作层的请示汇报相得益彰,技术层实施技术的制定与操作层实施监督相互促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工作、落实质量和技术应用效果,从而合理开发油藏。(闭合回路模型建立如图1所示)

数据库、软件系统等先进技术可以对单井监控参数进行系统自动分析,筛选出运行异常的井及分析结果提供给技术层。其过程和步骤主要有三点:首先,对于每口井每个重点监控参数设定合理运行阀值。技术人员根据单井长期健康运行情况及油藏合理变化规律,对每口井重点运行参数设置合理运行范围阀值,当某一运行参数超过给定阀值时,系统自动进入智能、分析状态。其次,进入智能分析状态,制定维护方案,同时调整方案(运量)数值,在满足约束条件下比较各可行解方案。系统根据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发现该井的偶然性变化特征和阶段性变化趋势,根据分析结果找到有变差趋势的隐形问题,同时按照方案库提供的匹配维护方案制定维护控制措施。最后,验证优化数据,择优选取最佳方案。新方案,通过变(运)量的调整即在满足约束条件下,调整方案中各关键环节顶点变量数值,从一个执行方案(可行解),找到另一个接近最优化的新一组可行解方案,再检验是否最优,直至得出最优解,提供给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从系统中获取运行异常单井的维护控制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次优化方案,同时根据当前油藏发展、经营、管理政策,调整最优维护控制方案给操作层。

技术层与管理层间“闭合回路”

根据现代油藏管理理念,技术层与管理层建立“闭合回路”模型(如图2所示)才能建立起适应油藏经营管理需要的精细化运作模式。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及管理理念正把油田开发引向智能信息管理阶段,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同时也有大量的数据产生,通过获取有效数据的支持,技术人员才能开展油藏工程和经济评价,以决定经济可行的开发方案,制定出技术条件可行、经济条件允许及与制定目标相一致的最适宜的开发方案。各个阶段产生的数据可转化为对油藏更深入的认识,用于指导油藏开发,提高对油田生产的预测能力,通过优化开采,达到有效地开采油藏。

通过对油藏开发各个阶段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有效化处理后,存入历史数据库,然后对历史数据库进行整合、归类、优化、解释后形成专家库、知识库,面向应用的主题数据库、方法库及模型库等。在此基础上服务于专业应用系统和各类应用系统,在每个环节中实现规范的数据服务。在油藏每个开发阶段,通过对专家库建立不同约束条件和目标标准,利用CBR(Case-Based Reasoning)技术针对技术层形成最优化开发和采竭方案,针对管理层得出最优经营管理决策解。

建立“闭合回路”模型前路漫漫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数据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油田企业也不例外,拥有有效数据及成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是建立闭合回路模型的前提保障。然而,由于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滞后,要向“闭合回路”模型的管理模式迈进,还要面临五大挑战:

专业软、硬件系统不完善。专业软、硬件系统虽已逐步配备,但距离各层面的应用管理仍显不足且应用不均衡,如专业分析软件缺乏和需要升级;硬件系统陈旧,需要补充与更新;专业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尤其在数据挖据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应用。

油藏信息资源管理手段落后。主要表现在数据格式不能兼容,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资源保存不全面,数据处理能力不够四大方面。

精细油藏管理工作问题众多。主要存在研究手段不够精细、缺乏一体化平台支撑、阶段性研究成果难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支撑等问题。、

现有的应用系统远不能满足油藏管理与分析的需要。目前应用软件开展油藏分析研究的力度仍然不够,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成果跟踪、分析指导油田开展动态调配和措施挖潜的力度仍然不够,数据挖掘及计算机辅助决策的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与动态分析系统需要逐步完善,复杂的数据模拟计算系统、单井业务分析主题建立与应用、油藏知识管理平台以及面向油田开发的基于CBR的综合学习系统等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依然缺乏。

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缺乏数据获取及分析技能。企业领导对数据的支撑作用认识不够,不重视数据库的建设,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未考虑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人才,企业目前数据分析处理和清洗的能力几乎为零。

闭合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 男66例, 女30例, 年龄2岁~68岁, 平均年龄28.2岁。有不同程度休克者46例 (48%) , 合并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36例, 肺及胸壁损伤26例, 颅脑损伤6例, 骨折10例。损伤原因:车祸伤59例, 高处坠落伤21例, 重物砸伤和击伤16例。96例患者非手术治疗65例, 开腹手术31例。

1.2 诊断方法

全组均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阳性86例 (89.6%) ;35例行B超检查, 阳性26例 (74.2%) ;86例CT检查 (平扫+增强) 均阳性;转氨酶升高89例。

1.3 分型

按美国创伤学会分级标准, 分为六型, 其中又分为轻型 (Ⅰ、Ⅱ级) 40例、重型 (Ⅲ级以上) 56例。

1.4 治疗方法

本组非手术治疗65例 (包括介入治疗15例) , 开腹手术31例。非手术治疗包括以下措施: (1) 绝对卧床至少2周以上, 具体时间根据CT动态观察结果决定; (2) 补充血容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情况, 禁食、有或无胃肠减压, 适当使用生长抑素, 以减少胆瘘发生; (4) 止血药物及抗生素的使用; (5) 动态复查B超或CT, 动态观察腹内情况[1]。

手术治疗包括: (1) 单纯缝合23例; (2) 填塞加缝合19例; (3) 肝部分切除3例; (4) 单纯填塞止血5例。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非手术治疗组65例, 治愈56例, 9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因继续出血而行手术治愈, 无死亡。开腹手术组31例, 治愈26例, 死亡5例, 5例均死于失血性休克。见表1.

3 讨论

闭合性肝损伤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如何提高其救治成功率, 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就如何提高其救治水平谈一下我们的体会。

3.1 早期明确诊断的问题

早期明确诊断是提高闭合性肝脏损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对腹部创伤患者均应考虑有否肝损伤, 在接诊过程中, 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 注意受伤机制, 充分利用视、触、叩、听等基本技能, 初步判断可能的损伤部位, 同时要充分用最简单的理化手段来诊断。比如诊断性腹腔穿刺, 如果有怀疑的患者可以在床边行诊断性腹穿, 据报道, 诊断性腹穿阳性可以达到80.25%[2].其次是充分利用肝脏转氨酶的检查, 有人认为肝脏转氨酶 (ALT、AST) 升得越高, 提示肝脏损伤越严重[3], 尤其是创伤作为急诊, 常在第一时间送到基层医院, 条件可能有限, 腹穿和转氨酶测定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组病例转氨酶升高89例, 占93.7%.对于辅助检查如B超或X线我们主张最好能够利用床边机检查, 待明确无致命性损伤再送到辅助科室行相关检查。在检查过程中, 我们主张应先行CT检查, 主要原因是其可以明确胸腹部有无致命性损伤而避免多科室搬动检查。如血流动力学稳定, 我们要求行CT平扫+增强检查, 本组病例有一定的误诊率, 主要原因就是未做增强扫描。这里我们强调检查前要急诊建立静脉通道, 如果估计病情较重时应建立中心静脉通路, 对发生失血性休克者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3.2 关于保守治疗

传统观点认为, 闭合性肝损伤一经确诊即应手术治疗。近年来, 随着病例增多, 诊断水平提高, 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肝损伤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肝损伤早期由于自身凝血机制的作用, 肝实质裂伤创面小血管断端自身收缩和血栓形成, 是肝损伤非手术治疗的病理基础[4]。本组非手术治疗65例, 成功治愈56例, 中转开腹9例;而开腹手术31例, 死亡5例。根据χ2检验分析, 两种治疗方法并无明显差异 (χ2=3.84, P>0.05) , 见表1.我们认为如下情况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 (1) 生命体征平稳, 无失血性休克或一过性休克经补液后纠正并维持稳定, 曾经有人认为出血量<500 m L保守治疗比较安全[5], 但是我们经过本组资料分析, 出血量并不是绝对指标, 本组病例中有3例出血量超过2 000 m L, 后在心电监测血压平稳的情况下行床边置管引流, 历时1个月抢救成功, 因此我们认为出血量并不是衡量是否保守治疗的绝对指标。 (2) 无其他必须开腹处理的腹腔内脏器损伤, 如脾破裂、空腔脏器破裂等。 (3) 无胆瘘等。我们认为, 只要掌握适应证, 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情况下, 采用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肝损伤是安全有效的,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腹。非手术治疗包括以下内容: (1) 补充血容量 (最好置深静脉管)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单纯较轻微挫伤可以不必强求绝对卧床, 否则应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周, 具体时间根据伤情而定, 最好能根据CT多次复查的结果来判断; (3) 应用止血药物及抗生素; (4) 同时应用生长抑素预防胆瘘; (5)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腹部情况; (6) 复查B超或CT动态观察腹内情况。若CT提示肝损伤比较严重, 但血流动力学尚允许, 最好行介入手术行肝动脉栓塞, 然后再密切观察。如果出血难以控制, 生命体征波动明显, 应及时手术。

3.3 关于手术方式

肝脏质脆弱, 血管丰富, 破裂后出血凶猛, 对肝损伤手术的主要目的:彻底清创, 完全止血, 切除失去生机的肝组织, 修补伤口, 充分引流。手术方式应视当时技术条件及患者状况灵活掌握, 伤口较浅时单纯缝合止血即可, 肝破裂较深或较复杂时, 可应用大网膜或明胶海绵填塞后缝合。对于碘纺纱布的填塞, 有人认为拔除后易造成再出血的危险, 较少使用, 根据本组资料, 有些重型肝损伤的患者在情况紧急而且肝破裂损伤严重难以修补止血时, 用碘仿纱布或大的治疗巾填塞+肝动脉结扎止血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肝损伤术后应留置肝周引流管, 可以通过引流观察出血及胆瘘情况[6]。

摘要:目的 探讨闭合性肝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9年1月96例闭合性肝脏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手术治疗组65例, 治愈56例, 9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因继续出血而行手术治愈, 无死亡。开腹手术组31例, 治愈26例, 死亡5例。全组治愈率94.8%, 病死率5.2%.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 (χ2=3.84, P>0.05) 。结论 闭合性肝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得当处理措施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适当的保守治疗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关键词:肝损伤,闭合性,早期诊断,处理

参考文献

[1]戴志清, 梁振声.96例闭合性肝脏损伤诊治体会[J].华夏医学, 2000, 13 (3) :361-362.

[2]张光发, 叶雯, 林涵真.闭合性肝损伤162例临床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2 (17) :1572.

[3]Oldham KT, Guice KS, Kaufman RA, et al.Blunt hepatic injury andelevated hepatic enzymes:a clinical correlation in children[J].PediatrSurg, 1984, 19 (1) :457-461.

[4]李文东, 蔺锡候.肝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9, 19 (7) :390.

[5]胡伟, 邓杰, 陈希云, 等.闭合性肝损伤32例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12) :69.

闭合处理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2年2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1834例, 该组病人伤后昏迷均少于30min;Glasgow (格拉斯哥) 昏迷评分为13~15分。其中经腰椎穿刺测压确诊为低颅压综合征的有41例, 占该组病例的2.2%, 其中男35例, 女6例, 年龄最大53岁, 最小15岁, 平均年龄35.6岁, 其中单纯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5例, 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合并脑挫裂伤4例, 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 颅内小血肿8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3例, 脑震荡4例。41例中多发性损伤致低血压休克19例。临床诊断均依靠临床表现和腰椎穿刺测压, 侧卧压力均低于80mm H2O。

1.2 主要症状

有24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头晕, 且与体位有明显关系。17例有头痛, 8例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4例有耳鸣;2例有嗜睡;确诊时间:受伤后1~7d, 平均约3d。

2 治疗结果

给于及时补充高渗及等渗电解质液治疗, 经综合治疗3~12d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脑脊液压力逐渐恢复正常, 1例因合并腹腔内大出血, 救治无效死亡。

3 讨论

低颅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纳差厌食等, 或伴有脉搏细数、血压偏低等, 严重时表现为表情淡漠、嗜睡;有些症状多与体位改变有明显关系, 头高或直立位时症状加重, 头低或平卧位症状减轻或消失[1]。由于轻中型颅脑损伤在头部外伤病人中多见, 因其损失程度轻, 临床上无特殊治疗, 多能自行恢复, 故常被临床医生忽视。低颅压综合征常发生于轻型颅脑损伤中, 机理可能与反射性脉络丛分泌受抑制等有关[1~2];颅脑损伤后, 多数病人颅内压多有不同程度增高, 所以临床上容易忽视低颅压综合征;本组有19例发生于多发性创伤导致休克救治疗之后。脑脊液经耳、鼻丧失过多:此种情况多见于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患者。本组有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5例, 颅底骨折脑挫裂伤合并脑脊液漏4例;而脑脊液漏多在伤后3~5d闭合。

此外, 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与低颅压综合征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对被误诊的低颅压综合征病人应用脱水剂治疗, 更会加重病情;临床医生更习惯于采用针对颅内压增高的脱水疗法, 在脑外伤病人中广泛应用, 甚至滥用;其它可能的原因是:液体量摄入不足及腰穿等[1~2]。外伤性颅内高压脱水疗法再加上病人昏迷、禁食、发热、呕吐, 病人液体丧失过多而入量不足, 易导致低颅压的发生。对于诊断为轻中型颅脑损伤的病人, 我们认为如有下列情况应行腰椎穿刺测压, 排除低颅压综合征: (1) 症状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头高位症状加重, 头低位症状减轻。 (2) 脱水治疗后症状加重, 特别是随体位改变的头晕。 (3) 压迫颈静脉能使症状缓解。如侧卧位腰椎穿刺测压压力低于80mm H2O时即有诊断意义。重症者可低于50mm H2O。如放去5m L脑脊液后压力下降超过20mm H2O以上者更有诊断意义[1~3]。治疗上应当注意:立即停止一切降颅压治疗;应使病人去枕平卧, 对于较重的病人床尾抬高10~30°, 静脉补给等渗液体;腰椎穿刺时注入过滤空气或生理盐水, 促进脑脊液的分泌, 提高颅内压;症状大都能缓解。并严格掌握脱水剂、利尿剂的应用指征, 最好应用颅内压监护仪指导应用的时间和剂量, 一旦有所好转应及时减用和停用。对于多发性损伤休克的患者应及时纠正低血压休克, 及时恢复灌注压和脑血流量。另外, 长期脑脊液漏应及时行脑脊液漏修补术。综上述, 外伤后急性期低颅压发生与伤后脑血管痉挛、反射性脉络丛分泌受抑, 脑脊液耳鼻漏, 过量使用脱水剂, 体液丧失多而摄入不足等多因素有关, 确诊后及时治疗多数能痊愈、预后较好。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表现、病因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41例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41例均行腰穿检查, 侧卧压力均低于80mmH2O, 及时补充等渗电解质液治疗。结果经治疗40例痊愈, 经综合治疗3~12d临床症状消失, 脑脊液压力逐渐恢复正常, 1例合并腹腔出血死亡。结论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应注意与颅内压增高鉴别, 需及时确诊与治疗, 但该综合征起病隐匿、易误诊、应提高警惕, 若诊治及时、预后多良好。

关键词:颅脑损伤,低颅压综合征,治疗

参考文献

[1]孟广远.神经外科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58.

[2]史玉泉.神经病学新技术和新方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8:252~259.

闭合处理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选用健康家兔48只,雌雄兼用,体重(1.990±0.229)kg,由遵义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2 实验材料

冰袋由杭州沃雅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制造,厂家根据笔者要求制作成4 cm×6 cm的10%盐水小冰袋[3],将其置入-18℃冰箱[3]中冷冻保存备用。盛装冰袋的棉布袋自行使用棉布加工而成。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模型复制

参照李文荣等[4]报道的方法对家兔进行软组织损伤造模,于实验前1天剪去家兔双后腿外侧被毛,用8%硫化钠将剪去被毛的部位进行脱毛处理。实验时先称重,将家兔外展双侧后腿固定于实验台上,在左右后腿外侧做好标记,将一长20 cm直径3.7 cm内壁光滑的硬塑料管作为导向管,使其下口对准剪去被毛的部位,固定好导向管,用重1.3 kg、直径3.5 cm、锤底为圆形的打击铁锤从25 cm高度自由坠落,连续击打4次,造成局部软组织损伤,打击后无骨折和皮肤破损,有皮肤破损的家兔剔出不用。造模后的家兔固定在兔台上并进行正常喂养。

1.2.2 实验动物分组

将实验家兔随机分成持续冰敷组和间断冰敷组,各组均设置4 h、8 h、12 h、24 h、48 h及72 h 6个时间观测点,每组每个时间点均设置4只兔子,每只兔子一侧大腿作实验组,另一侧大腿作对照组。

1.2.3 实验方法

对造模成功的家兔进行正常喂养,并从损伤后30 min开始进行冰敷处理(冰敷前先进行观察和记录),将制作好的冰袋用棉布袋装好置于损伤部位,用小绷带稍加固定,力度以冰袋不脱落为准,避免人为施压。持续冰敷组给予局部持续冰敷,间断冰敷组给予局部间断冰敷(即冰敷30 min,间隔5 min,反复交替进行),冰袋出现融化时即刻更换。对照组使用与冰袋相同大小的常温水袋外敷,固定方法同冰敷组。

1.2.4 观察指标

①肢体肿胀情况:分别于损伤前、损伤后冰敷前(即伤后0.5 h)及损伤后4 h、8 h、12 h、24 h、48 h及72 h测量各组兔子损伤肢体周径,即肿胀值;②损伤模型打分:选择24 h、48 h和72 h组于冰敷结束时观察记录损伤部位皮肤颜色、出血点以及皮下淤斑的变化;③损伤部位组织病理变化:选择24 h、48 h和72 h组于冰敷结束后,于耳缘静脉穿刺注入5 ml空气处死兔子,用手术方法切取兔子大腿损伤部位的表皮、皮下组织及肌组织,用10%甲醛固定后作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变化。

1.2.5 损伤模型打分

①皮肤颜色:色泽正常记0分,鲜红色记1分,暗红色记2分,暗紫色记3分。②皮肤出血点(最长径<0.5 cm):1个记1分,2个记2分,3个记3分,以此类推。③皮下瘀斑(最长径≥0.5 cm):0.5 cm记1分,0.5~1.0 cm记2分,>1.0 cm记3分。分值越高,对应损伤情况越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根据实验设计和资料类型,肿胀值属于计量资料,同时受分组和时间两个因素的影响,故采用双因素方差检验,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用LSD法。皮肤颜色、出血点、皮下瘀斑为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用MannWhitney U检验,同一组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进行统计处理。检验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家兔损伤肢体肿胀变化情况比较

持续冰敷组在48 h以内优于间断冰敷组,48 h以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以后,持续冰敷组和间断冰敷组均优于对照组;持续冰敷组和间断冰敷组均在72 h与损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各组家兔损伤部位皮肤颜色、出血点以及皮下淤斑的变化情况比较

皮肤颜色打分仅48 h时各组间有差异,持续冰敷组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出血点打分各组和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皮下瘀斑打分仅持续冰敷组、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3 各组家兔损伤部位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各组家兔损伤部位组织病理变化情况见附图。24 h:3组家兔损伤部位组织镜下观察均见表皮结构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伴出血;真皮深层结缔组织、皮下骨骼肌灶片状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但对照组的出血和炎症渗出较持续冰敷组和间断冰敷组更重(见附图A,B,C)。48 h:持续冰敷组和间断冰敷组见水肿吸收,炎症细胞浸润减少,仍见灶片状出血,血管扩张充血不明显。而对照组部分表皮细胞坏死,表面大量急性炎症渗出物附着,皮下骨骼肌细胞坏死不明显(见附图D,E,F)。72 h:持续冰敷组和间断冰敷组见水肿吸收,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血管扩张充血不明显。对照组仍表现为真皮浅层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伴出血;真皮深层结缔组织、骨骼肌灶片状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皮下骨骼肌细胞浊肿,部分肌细胞坏死(见附图G,H,I)。

注:组间结果比较显示,各组间肿胀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组内各时间点肿胀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损伤前与0.5 h(P=0.000)、4 h(P=0.000)、8 h(P=0.000)、12 h(P=0.000)、24 h(P=0.000)、48 h(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 h仅与损伤前(P=0.000)有差异;4 h与损伤前(P=0.000)、72 h(P=0.040)存在差异;8 h与损伤前(P=0.000)、72 h(P=0.036)有差异;12 h、24 h和48 h均仅与损伤前(P=0.000)有差异;72 h与4 h(P=0.040)、8 h(P=0.036)有差异。

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病情急,发展快,早期及时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对预后也非常重要。局部冰敷不仅能引起皮肤、皮下和肌肉组织的温度下降,还可通过刺激皮肤的冷感受器,经局部和交感反应引起血管收缩,减少外周血流量而改变血管的通透性,有助于减少渗出。同时冰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确实是治疗软组织损伤早期的好方法[5]。但临床使用方法操作不一。《外科学》[1,6]及《外科护理学》[7]教材中讲到软组织损伤早期冰敷12 h,24 h不等,对具体的冰敷时间和冰敷方式尚无统一规定,缺乏规范性和理论依据。根据笔者临床经验发现有些患者冰敷24 h,肿胀消退情况不理想,适当延长冰敷时间后效果更好。目前文献对临床应用冰敷的间隔时间、持续时间、终止时间报道也不一致,不少学者在冰敷的临床研究[3,8,9,10,11,12]和实验研究[4,13,14]中对冰敷3 h、6 h、24 h、48 h、72 h和5 d等均有报道。在上述的研究中有采用持续冰敷,也有使用间断冰敷。

3.1 冰敷温度选择

无论是医院常用、或家庭生活用冰箱均为-18℃常温冰箱,冰袋设计此温度才能达到方便、可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不考虑其他温度设置是因为温度偏高达不到冰敷效果,而温度过低可能会造成冻伤或引起缺血再灌注2次损伤[15]。使用10%盐水冰袋具有低温持续时间长,在溶化过程中其形态为霜水混合物,冰袋松软与体表接触充分,易于固定,克服清水冰袋硬度大、不易固定的弊端[3]。对照组使用相同大小的常温水袋外敷,目的是给予对照组损伤部位相同的压力,避免除温度以外其他因素如压力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2 冰敷时间设置

冰敷开始时间实验中选择伤后0.5 h开始,因为伤后立刻实施冰敷在临床和实际生活中实施都有一定难度,而伤后0.5 h开始较为接近实际操作情况。设置4 h、8 h及12 h是因为损伤早期肿胀变化较大,希望通过实验了解肿胀高峰时间段。在24 h内损伤部位的出血点、皮下瘀斑以及组织病理变化不大,为节约经费开支,因此只选择24 h、48 h及72 h 3个时间点的皮肤颜色、出血点、皮下瘀斑和组织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

3.3 不同冰敷方式的效果比较

从图表中均可以看出,持续冰敷组和间断冰敷组的肿胀消退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00),但持续冰敷组比间断冰敷组效果更好。损伤模型打分结果显示,除出血点打分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随着冰敷时间的延长,持续冰敷组的皮肤颜色和皮下瘀斑均有明显改善(其打分P=0.025和0.022),而间断冰敷组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点打分在48 h观察点,持续冰敷组与间断冰敷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从表1和附图可以看出,软组织损伤后采用冰敷组的水肿高峰期在伤后4 h~8 h,12 h后肿胀就开始逐渐消退,直至48 h趋于平稳;而对照组水肿高峰期在伤后4 h~24 h,直至72 h仍然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从组织病理层面观察,冰敷24 h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冰敷48 h组和冰敷72 h组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而冰敷48 h组与冰敷72 h组没有明显差异,说明48 h以内采用冰敷效果较好。在实验观察中,两种冰敷方式均未出现局部冻伤的情况,这也与陈芳等[16]人观察的持续冰敷48 h无冻伤的结果相吻合。

闭合处理 第6篇

教材分析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处理原则和方法一课, 内容来自《体育保健学》中运动损伤防治章节。运动损伤早期处理的技能是运动损伤防护技术的重点内容。运动损伤早期的正确处理对减轻损伤症状和后期的损伤康复有重要意义, 本课教授的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教材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和两个技能点:

知识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的症状、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处理原则;

技能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的判断方法、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的处理方法。

将技能点和知识点有效结合, 使学生对技能点能熟练掌握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采用教师讲授, 示范, 学生模仿操作练习的教学方法, 存在的问题是, 学生接受知识较被动, 技能掌握不够熟练, 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学习时思考较少, 以致其在实际操作中应变问题的能力不高, 不利于其创新和拓展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尤其是创新能力, 并在教学中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 培育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高职高专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因此,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技能目标:对运动损伤急性期防护技能技术的熟练掌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同的问题和情况, 应变能力提高;

素质目标:培养拓展个人技能水平的能力, 实践中逐步把理论化为自己的经验, 将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能力, 并不断地创造新的发展。

教学方法分析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采用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 教学设计贯穿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一主线进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以培养技能、能力为目的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结合应用情景教学法, 角色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使学生在逼真、完整、互动的岗位环境中掌握技能。

教学过程设计

1. 问题引入与分析

采用视频再现篮球上篮动作时踝关节韧带扭伤情景 (情景教学法) , 引入问题1:球员发生了什么伤情?

教师启发引导:什么部位?是否有伤口?运动能力丧失程度如何?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下列结论:

(1) 球员发生了踝关节急性的运动损伤;

(2) 损伤部位局部无伤口、出血, 可判断为闭合性损伤;

(3) 球员损伤后局部功能未完全丧失, 根据受伤动作及痛点位置 (距腓前韧带) , 判断为软组织损伤。

归纳总结出知识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 伤员主要症状为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对应的技能点是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伤情作出判断。

接着引入问题2: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学生可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 (1) 运动损伤常用处理方法; (2) 运动损伤急救包扎与固定。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拟出处理方案。

2. 问题的解决

继续播放视频, 演示正确的处理步骤和方法 (教师配合讲解) :

(1) 球员停止运动, 局部休息;

(2) 立即用冰袋冰敷;

(3) 采用“8”字固定法对踝关节进行加压包扎;

(4) 将患肢抬高;

(5) 进一步观察伤情, 判断有无严重损伤。

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

(1) 自己的解决方案是否正确, 与视频演示有何不同?

(2) 为什么采用立即冰敷?

(3) 为什么要采用加压包扎?

(4) 为什么采用“8”字固定法包扎?

(5) 为什么要将患肢抬高?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 早期处理主要解决问题:患处休息、减轻疼痛, 预防和减轻肿胀, 对后期康复有重要意义;

(2) 冰敷可有效止血、止痛, 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可积极预防肿胀;

(3) 进一步判断伤情可预防出现严重损伤, 贻误病情。

归纳出知识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处理原则和方法是, 患处休息, 止血止痛, 预防肿胀, RICED原则 (R:rest休息, I:ice冰敷, C:compress加压包扎, E:elevation抬高, D:diagnose诊断) 对应的技能点是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伤情进行处理。

3. 技能掌握与熟练

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内容后, 进行实践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合, 并熟练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采用学生两人一组, 一位扮演伤员, 另一位扮演救护人员 (角色教学法) , 用上述处理原则和方法对踝关节急性闭合性损伤早期进行处理, 然后再交换角色进行练习, 教师指导操作。技能指导要点:主要包括冰敷操作, 包扎操作, 患肢抬高操作。

4. 小结

可从本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5. 技能拓展

掌握技能的学生课后可进行下列问题的思考和实践验证, 利于有能力的学生课后的技能拓展和创新。如冰敷还可以采用其他哪些形式?不同部位损伤后应采取怎样的包扎方法?如出现严重损伤该如何处理等。

教学设计特色分析

1.采用PBL教学法,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沿着出现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教师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 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结合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法的使用, 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问题的发生, 对工作场景有更准确的认识, 同时使技能的教授更清晰、准确。

2.授之以渔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 在学时分配上, 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角色互换进行技能操作的练习。体现了课程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

3.技能拓展部分使学生在掌握课堂教学要求基础上, 积极思考, 深入研究, 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左利利.对高职“说课”活动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J].2008 (6) :2-3

[2]范晖.涂惠.PBL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开发西北医学教育[J].2009.17 (5) :1000-1002

闭合处理 第7篇

关键词: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

闭合差是测量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与角度有关的闭合差主要有角度闭合差和方位角闭合差两种说法,这两个概念在附合导线的计算过程中,由于角度观测时采用左角和右角的不同,闭合差的计算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就使处理闭合差时产生了分歧,本文以附合导线为例通过推算、分析和归纳总结,试着对角度闭合差和方位角闭合差的概念作出区分,提出一点建议。

1 闭合差的概念

在测量学中,闭合差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一般规定:

闭合差=观测值-理论值 (1)

或 闭合差=推算值-已知值 (2)

可以看出,闭合差就是真误差。对于三角形内角和而言,三个内角观测值之和减去理论值180°就是三角形内角和的闭合差;对于单一水准路线,由于它的测量高差与两端已知点的高差不相等,其差值就是单一水准路线的闭合差;对于闭合导线而言,由于闭合导线形成平面闭合多边形这一几何条件,类似于三角形内角和闭合差,所以根据公式(1)闭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fβ=∑β-180°(n±2),这个闭合差在处理时,一般按照角度观测为同精度观测,将其反符号平均分配,但对于附合导线而言,由于角度观测时采用左角和右角的不同,则闭合差的计算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给读者带来困惑,下面特别探讨该问题。

2 附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公式

设有附合导线(测左角)如图1所示。

根据起始边已知坐标方位角αAB及观测的左角(包括连接角βBβC)可以算出终边CD的坐标角αCD

αCD=αAB+∑β测-5×180°。

写成一般公式,为:

推算值: α′终=α始+∑β测-n×180°。

而测角理论值:∑β理=α终-α始+n×180°。

按公式(1)计算闭合差:

fβ=∑β左-(α终-α始+n×180°) (3)

按公式(2)计算闭合差:

fβ=α′终-α终=(α始+∑β左-n×180°)-α终 (4)

则上面两式结果一致。在进行闭合差处理时直接进行反符号平均分配可以消除,即改正数与fβ反号。

若观测右角(见图2),则按下式计算推算值α′终。

α′终=α始-∑β测+n×180°。

而测角理论值:∑β理=α始-α终+n×180°。

按公式(1)计算闭合差:

fβ=∑β右-(α始-α终+n×180°) (5)

按公式(2)计算闭合差:

fβ=α′终-α终=(α始-∑β右+n×180°)-α终 (6)

则上面两式结果刚好相反。所以按照式(5)计算出来的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可以消除,即改正数与fβ反号;而按照式(6)计算出来的闭合差则符号不变平均分配,即改正数与fβ同号。

3 角度闭合差与方位角闭合差的区分

以上问题在不同的测绘学著作中都持其中一种说法,出现的矛盾如何解决。尤其在编写计算机程序时应该将其统一起来,也便于读者理清思路,不致出现混淆。笔者认为,需要澄清其中两个概念,按照公式(1)计算出来的闭合差应该定义为角度闭合差(fβ),即由于观测导线转折角产生的误差而导致转折角度不闭合;按照公式(2)计算出来的闭合差严格来讲定义为方位角闭合差(fα)比较合适,因为fα=α′终-α终=终边方位角推算值-终边方位角已知值,即由于观测的转折角产生的误差而导致由起边推算的终边方位角不闭合。所以上面公式(4)和公式(6)中的fβ应该写为fα。即:

fα=α′终-α终=(α始+∑β左-n×180°)-α终 (7)

fα=α′终-α终=(α始-∑β右+n×180°)-α终 (8)

如果用角度闭合差这个概念,则无论附合导线是左角观测还是右角观测,对于角度闭合差的处理,可以统一用反符号平均分配消除;如果用方位角闭合差这个概念,则要特别分清是左角还是右角的问题,即左角时反符号平均分配,右角时同符号平均分配。

由此可见,用角度闭合差这个概念可以将以上出现的矛盾统一起来,从而减少计算错误,为计算机编程提供方便,所以笔者建议对这两个概念应区分开来,更加有利于我们对闭合差这个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测绘学基础理论更加规范化。

4结语

测量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术语是构建专业的理论基础,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而目前的各种测绘学教材与著作中,对于上面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所分歧,基于这种思想,本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闭合差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希望能与同仁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赵文亮.地形测量[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陆国胜,王学颖.测绘学基础[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6.

闭合处理范文

闭合处理范文(精选7篇)闭合处理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伤员共75例,均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在接受急诊治疗的BAI...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