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表达思乡的古诗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表达思乡的古诗(精选14篇)

表达思乡的古诗 第1篇

1、《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2、《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4、《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5、《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6、《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7、《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8、《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9、《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0、《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1、《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表达思乡的古诗 第2篇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竹枝》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古诗中时间变化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3篇

一、情感变化的触媒

古诗中人物情感的变化需要一个良好的触媒, 也就是可以导致情感发生变化的因素, 作者往往因时间的变化而心绪发生变化, 进而引发自己的感情向前发展, 如四季的变化都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 特别是古代交通、通讯都不很发达, 物候的变化会对人的心情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羁旅在外、宦游异乡的人, 心绪更加脆弱敏感, 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诗中表现时间变化的词是“物候新”, 作者在诗中交代了自己的身份, 宦游人,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宦游, 它是古代士人为谋取一官半职, 离开家乡拜谒权贵、广交朋友的旅游。我国古代的宦游历史悠久, 有官吏以来就有关于宦游的记载。宦游人就是指为了作官而四处交友的仕子, 或者已经为官但被派到远离京城或家乡的官员。一般来说, 宦游人都是在仕途上不太得意的。宦游人往往对于物候的变化十分敏感, “新”字交代了作者在外做官又过了一年, 与亲人分别又多了一年, 自己又老了一岁, 物候是全新的, 但对作者而言, 长期在外为官, 对异乡与家乡的物候变化应都比较熟悉了, 作者将两者进行比较, 实现了时间的一个转场, 也就是从异乡联想到家乡的物候变化, 为自己的思乡之情提供了一个触发。

二、情感变化的催化剂

情感的抒发有舒缓与强烈之分, 有时要有一定的因素促进情感的变化, 而时间就是很好的因素, 古代诗人往往会巧妙地运用时间的重叠效应, 即利用时间在人内心的主观作用, 也就是心理时间。时间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逆的, 但在诗人眼中, 时间却可穿越或重叠, 这些变化加速或减缓了作者内在情感的变化, 如李商隐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 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 岂宜重问后庭花。

诗中描写了作者现实生活中隋宫的变化, 进而追溯历史, 表达了对隋炀帝、陈后主这样的荒淫无度的君主的批判, 现实生活中隋宫 (紫泉宫殿) 已经在烟霞中紧闭, 隋炀帝曾想在芜城 (扬州, 刘宋时鲍照见该城荒芜, 曾作《芜城赋》, 后遂有此称) 建都, 因为天下到了李渊手中, 隋炀帝的锦帆 (舟船) 没有到达天下, 作者随即又从历史转回现实, 隋宫在腐草中变得萧条, 萤火虫早已绝迹, 炀帝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 “夜出游山放之, 光遍岩谷”, 在扬州也修了“放萤院”, 放萤取乐。炀帝还开了运河, 下诏百姓献柳一株, 赏绢一匹, 堤岸遍载杨柳, 作者巧妙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这两个时间词, 一个是现实, 一个是从古即今的悠久历史, 两者强烈的反差, 暗示了萤火虫“当日有”, 暮鸦“昔时无”, 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最后, 作者将时间的笔触还延伸到了更为靠前的陈后主, 追问这位荒淫无度的皇帝, 难道还要继续唱“后庭花”吗, 其实这也是一种痴想, 时间上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这种时间的错置, 让作者的惋惜之间达到了极致。

三、情感变化更有层次性

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呈现出层次性的, 往往随时着时空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状态, 特别是一些具有节点的时间变化, 它们能使人物情感发生更剧烈的变化, 让人的情感形成不同的层次, 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 (其一) 》: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朋友即将离开, 大家也可以理解送行之人的心绪, 不会太开心, 银烛在吐着缕缕青烟, 朋友面对着绮丽的宴席, 举着金杯喝着酒, 想着朋友之间的 (琴瑟, 喻指朋友之间的亲密的友谊) 友谊深厚, 但又想到朋友即将离开, 不免担忧朋友在路上会遇到种种困难, 送行之人的心绪难免会很低落。而在这时, 时间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明月渐渐落到了高树之下, 而长河 (银河) 也逐渐被曙光所遮掩, 黎明即将到来, 这个时间节点十分重要, 因为朋友即将离开, 尽管之前还可通过饮酒麻痹自己, 但到了此时, 朋友不得不离开, 作者发问什么时候可以再见, 其实这也是感情的最后挣扎, 或许永远也无法与朋友见面, 谁又能知道呢?这样的时间变化尽管很细微, 但却让感情的层次实现了高峰后的回响, 感情变得悠远而没有边际。

摘要:古诗中时间变化是诗人表达情感重要的触媒, 可起到场的作用, 让情感有一个突发的机遇;时间变化还可催化促进情感向前发展, 让情感变得扑朔迷离, 调动人的情感方向;最后时间的变化还可让情感的抒发具有层次性, 有利于深化情感。

表达思乡的古诗 第4篇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游子;思乡情结

思乡,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这种贯穿古今的情感,在无数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凝聚成了一种难以磨灭的思乡情结,展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1],它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身在异乡的游子的那份漂泊无依,道出了那些孤寂灵魂对家乡的一份渴望。《古诗十九首》中的思乡情结产生的原因有:

一、民族心理

一本名叫《中国人的素质》的书中这样写到:“一般来说,中国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去远方淘金,除非被迫那样做。没有一个中国人离开故土之后不打算回去的。他总是希望衣锦还乡,寿终正寝,最后葬入祖坟”[6],这段话中肯的道出了中国人固守的家园状态,也不难看出,对于中国人而言对故土的留恋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

首先,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铸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使整个华夏民族都向往宁静、追求稳定、推崇和谐。宁静、稳定、和谐便是故乡给中国人最大的体会。所以人们对于自己从小生活、熟知的环境,在心理上有一种无端的依赖,在他们远走他乡时,心里一直祈盼的是回到那个让自己灵魂得以安息的地方。只有故乡,才能真正从心里上给人们以安宁,家乡,才是真正的栖息地,无论走到何方,家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另外,“家”因为亲人而变得具体而有意义,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对亲人的思念。“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7],可以说,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亲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受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的影响和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家族血缘观念,血脉亲情是人们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情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背井离乡的人不仅是离开了那片哺育他的土地,更是离开了他朝夕相伴的亲人,没有相亲相爱的家人陪伴,在羁旅中自然是感到分外孤独,十分渴望亲情的慰藉。尤其是每逢佳节,身在异乡的人们倍感思亲,所以更加重了对故乡的思念。

由此可见,思乡情结是由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民族精神的结晶,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在一代又一代的游子心中萦绕。所以《古诗十九首》中展现出来的思乡情结并不是一时感情的堆积迸发,而是中国人存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社会状况

《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东汉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与之前的年代相比都有着十分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文人的创作有趋势对思乡情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治上,汉朝自武帝之后便开始动荡不止,到了东汉后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党锢之争激烈,宦官专权,贿赂成风,卖官鬻爵猖獗,这些使得士人们开始对自己想要跻身的统治阶级产生怀疑,使得他们建立不朽功业的政治理想一次次破灭。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对建功立业的热情渐渐淡化,对政治生活有了抵触。动乱的社会、不安定的环境都让游子们更加想要回到家乡,为自己的身体找一处避难之所,如张衡的《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在思想上,由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逐渐衰落,曾被视为世族知识资本的经学也开始被文人们放下了。这时文学创作不再为了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开始关注自我感受和情绪的抒发、个性化的表达。但精神支柱的松动,使游子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失落和无常之感,所以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想早日结束这份心灵的游荡,不仅要给身体找到安身之所,更是要为自己的灵魂找到归宿,找到使心灵得到安宁的精神家园。

三、游子心态

“学而优则仕”,受社会环境及思想风气的影响,大多数文人志士都形成了特有的家园观念。他们长期都受儒家文化观念熏陶,一直持有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人生追求,所以他们放下一切,远离故土外出游宦。

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功名的人少之又少,这些游子们逐渐成为了尊与卑之间的社会阶层,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是学士,满腹经纶并且与黎民百姓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理想,对于宦官贵族来说他们是一群白衣寒士,比比皆是。这些游子们一面感受着都市的繁华,一面在这种光怪陆离的环境中感受着人情冷暖,忍受着怀才不遇,期待着飞黄腾达,所以,对于这些文士来说游宦是一种“苦游”,他们付出一切却换来空梦一场,不安定的情绪便随之而来,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便促成了他们的思乡情怀。

“富贵还乡”也是背井离乡的人们的普遍想法,现实击碎了《古诗十九首》中游子“功成名就”梦,理想无法实现,困顿落魄,功业无成的他们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有家难回也是游子们不放弃游宦的重要原因。可是越是难回,就越是思念,对游宦生活产生深深的厌倦得同时,内心的惆怅和凄苦更加深刻,这时对故乡的思念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游子们是在归家不得的极度痛苦中弹奏出了一首首思乡之曲。

《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创作出了一首首经典的思乡之作,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动荡的年代的先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游子们的快乐与悲哀。《古诗十九首》是人类发展史的精神记录,其中的思乡情结更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精神支柱,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去发扬它、珍视它,让它永远成为人类文学创作中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29

[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2

[3]萧统.文选(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

[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9

作者简介:王海丽(1987.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黑龙江省海伦市,学历:硕士,单位:辽宁大学,研究方向:文艺学。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第5篇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月夜亿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第6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乡愁》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11 :7 :48)

------------------

相孟宣(kio_114s)阅读(5305)| 评论(12)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的《赠范晔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唐朝陆龟蒙《别离》

人生得一知己足也,斯世当以同情视之。朋友很多哦!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10.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1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1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1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4.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麽漫长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我已厌倦飘泊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抹去创痕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啊

我的中国心

作词:黄沾 作曲:王福龄

演唱:张明敏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表达思乡情怀的古诗 第7篇

城市的高楼里藏不住岁月的`痕迹,它迟早会走向别处,而我故乡的抽屉里深藏着的那片落叶,就有着岁月滑过的痕迹,它一直藏在我心灵的深处。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日思归》

南北朝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行行重行行》

两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简析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第8篇

表达技巧是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因而, 在答题时, 不仅要考虑该手法对句意呈现的作用, 还要特别关注其对诗歌感情、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中, 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是一种简洁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思念。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叙写或阐明某种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二、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 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初”“鸟鸣”这样的动景写出春涧的幽静, 以动衬静, 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 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通过对越宫遗址的对比描写, 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三、借助修辞

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修辞。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运用了夸张、比喻。杜甫《江村》“自来自去梁上燕, 相亲相爱水中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四、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 流向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

五、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 “共剪西窗烛”是虚拟, 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第9篇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现谈谈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试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因此要首先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联想、想像等。

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等。

构思立意:承上启下、起承转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

二、做到“四看”“两知”

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古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类别、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鉴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歌,要做到“四看”“两知”,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具体来说“四看”包括——看题目,初知类别(如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怀古诗、闺怨诗等);看作者,知人论世;看内容,做到“两知”,即知道本诗运用的手法、知道本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看注解,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诗歌。

三、明确答题步骤

虽说文科不能像理科那样有公式可寻,但文科的解答也有一定的答题套路,要想每一题都拿高分,精心组织答案的答题公式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遵循“谨慎下笔”的原则,一定要“先构思,后落笔”,切忌涂涂改改。其次,答案要有理有据,要结合作品论述,简明扼要,切忌冗长而繁琐。再次,要适当运用鉴赏古诗词的术语,平时要把握采分点,多多积累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术语。最后,总结一些答题公式,分点答题,按点得分。具体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这种手法是怎么用的;

步骤三、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描绘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阑干:纵横的样子。

此诗二、四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表达思乡的诗句古诗 第10篇

1、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

2、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5、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

6、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7、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8、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木叶萧萧秋气新,江声直下更无尘。平生来往谁能识,只有金焦是故人。

1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3、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

14、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15、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1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8、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9、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0、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1、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2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2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三首》

2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30、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1、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2、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

33、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夏完淳《别云间》

34、墙里秋千墙外道。 苏轼《蝶恋花春景》

3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6、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37、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韦应物《闻雁》

38、壮年听雨客舟中。 蒋捷《虞美人听雨》

39、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40、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武元衡《春兴》

表达思乡的古诗词 第11篇

1、《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4、《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7、《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8、《江外思乡》

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9、《远望》

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10、《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表达思乡的古诗词 第12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客中寒食》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古诗词中以声传情表达方法简析 第13篇

一、古诗词中声音的表现方法

(一)器乐演奏

古诗词中通过器乐演奏来表现声音,屡见不鲜。三篇“摹写声音至文”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都是通过器乐演奏来描写声音。诸如“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昆山玉碎凤凰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自己的切实感受对声音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摹。

(二)自然中的声音

鸟鸣,虫声,猿声,雷雨声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所用来描绘声音的意象。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熊咆龙吟殷岩泉”“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些都是用自然界的意象来写声音,表现声音。这些声音来自大自然,不经雕琢,堪称“天籁”。

(三)人类活动的声音

古代地广人稀,山林景色,春雨秋声,田园风光等陶冶了人们纯真的情怀。人们耕作时发出的声音,也成了诗人笔下的佳句,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写道:“新筑场泥镜四面,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诗中写到了歌声,笑语声,轻雷声,连枷声,这些带有纯朴风情的声音,也是声音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古诗词中声音传递的情感

(一)“乐”情(词有尽,“乐”无穷)

“乐”是人的一种重要情感,可似乎古诗词中,用声音来表达内心喜悦的句子不多见。但依旧有不少诗人、词人通过对声音的描绘而达到了词有尽,“乐”无穷这一境界。例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虽然“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但“香兰笑”却构思奇特,用盛开的兰花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形象,显示琴声的欢快表达“乐”情,这种传递情感的方式可谓形声兼备。另外“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诗句中也充满了喜悦和情趣,连“虫声”也显得格外亲切。再比如“处处闻啼鸟”,意味着天晓与晴,含诗人的“喜悦”之意。可见对声音的成功表述是可以传递出来丰富的情感。

(二)“愁”绪(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人多写愁绪,借助声音本身的特色更是将愁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着重想表达的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种人生境遇的哀思。“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看似是作者直接大胆地写声音的哀愁,实际上又是“无声”这一短暂的停顿中延伸出更深刻的情思“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表现出琵琶女对现实与命运的愤懑,满腹的忧愁宣泄而出。这种传递情感的方式独特而巧妙,用声音更好的效果表现了琵琶女的愁。从而又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真是将声音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而在另一首诗中,古琴音色如水“银筝夜夜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这种寂寞的哀怨之情通过声音描绘则是不言而喻的。

(三)乐中的情感和升华

声音可以传递内心的情感,同时它也可以传递另一种“情感”——人生抱负。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似乎是诗人在声音中的寄托情感,而情感表达到一定限度时,便成了对自己人生抱负和态度的一种抒发,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有这样一句“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借助神鸟凤凰不甘与凡鸟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之状来描写声音,无奈却跌得那样快,那样惨,本是意在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但联系下句“湿衣泪滂滂”等句,原来诗人是在对自己境遇的慨叹。结合写作背景便可知他曾几次上奏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抱负无以实现,于是借声音的起伏来表现,情感升华可见一斑。

(四)情在乐中交流

不管是在音乐和声音中寄托情感也好,抱负也罢,情与乐的交流才是最为动人。高山流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钟子期从俞伯牙的琴声里听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琴声融畅,心境澄明,弹者与听者彼此心绪的交流都在其中了,在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就曾希望借助这种交流成功地表现出了声音的韵美。“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先是从“挥手”使人想到“伯牙挥手,钟期听声”(嵇康《琴赋》)上古那著名的弹琴场景。再是“万壑松”既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古琴调有《风入松曲》,这里化用比喻琴声,形象鲜明而又富有动势和立体感,下一句“客心洗流水”就是借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这种在琴声乐韵中,达到无人共应,物我两忘境界,全在诗人巧妙用典中呈现,而用典则借用的则是弹者与听者心绪的交流,能表现出这种交流的乐声,才是以声传情的一种境界。

三、结语

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富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让人认识到诗词不但可以“绘声”而且“绘情”“绘志”。

我所选择的用来简析古诗词中以声传情表达方法的两个方面,虽致力达到“一叶知秋”的目的,但终究还是片面的,只能叹一句自己才疏学浅“妙处难与君说”啊!

浅谈古诗词中情感的表达 第14篇

一、诗词中月与乡思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思亲的代名词。望月思乡、因月怀人的佳句很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写道:“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通过写月光的挥之不去来渲染思妇对游子的思念。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写道:“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写出了一年一年时光飞逝,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能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李益《从军北征》中写道:“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写出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欧阳修《生查子》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月与灯依旧,而诗人却远在异乡,月与灯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诗词中落日与凄苦

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写道: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作者骑着瘦马一个人孤单地走在古道上,想起远在天边的故乡,心中感到凄凉。杜牧的“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中含有诗人的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温庭筠《梦江南》中写道:“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写出主人公登楼远眺,盼望心上人归来,但是夕阳西下,守望了一整天也没有盼到心上人,失望、悲伤弥漫开来。 李白《送友人》中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的“浮云”、“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诗人巧妙的将眼前的景物“浮云”和“落日”信手拈来,融景入诗,摹状二人分手时别情难遣的情绪,十分形象贴切,这些意象都表达作者强烈的内心感受——悲伤。

三、诗词中柳与惜别

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写出与老朋友的离情别义。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曾用到了“柳”这一意象来写出风残月。今宵酒醒,伊人不见,风清月冷,情何以堪?“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都成了“情语”。 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原本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含柳的诗句很多,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着《折柳》笛曲,便引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诗词中酒与豪情

中华民族自古就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酒在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及创作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物品。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的暮年白头,从久别重逢的欣喜到生死茫茫的送别,从觥筹交错的宴请到清冷孤寂的独酌,一杯浅浅的酒,承载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以酒浇愁也不甘沉沦,在一杯杯或浓或淡或清或浊的琼浆玉液里,映照出的依旧是慷慨悲壮、豪迈强健的身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精美的玉器,浓烈的琼浆,呈现出的是生命活力的光泽和喜悦的人生状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这是春风得意的聚饮,神采飞扬,放浪形骸;“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唐太宗),这是深宫禁苑内帝王的盛宴,极尽豪奢。世间又有几人能品尝?“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这是盛唐的美酒,酒香浓烈,洋溢着唐帝国雄健开朗、自信乐观的民族豪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

表达思乡的古诗

表达思乡的古诗(精选14篇)表达思乡的古诗 第1篇1、《旅次朔方》唐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