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捕蛇者说课文教学教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捕蛇者说课文教学教案(精选6篇)

捕蛇者说课文教学教案 第1篇

创作年代

唐朝

作品出处

《柳宗元集》、《柳河东集》

文学体裁

散文

作 者

柳宗元

作者世称

柳柳州 ,柳河东

作品原文

永州1之2野3产4异5蛇,黑质而白章6,触7草木,尽8死;以啮9人,无御10之11者。然12得而腊之13以为饵14,可以15已大风、挛踠、瘘、疠16,去死肌17,杀三虫18。其始19太医以王命聚之20,岁赋其二21;募22有能捕之者23,当其租入24。永之人争奔走25焉26。

有蒋氏者,专其利27三世矣。问之,则28曰:“吾祖死于是29,吾父死于是,今30吾嗣31为之32十二年,几33死者34数35矣。”言之36,貌若甚戚者37。

余悲之38,且39曰:“若毒之乎40?余将41告于42莅事者43,更若役44,复若赋45,则何如46?”

蒋氏大47戚,汪然48出涕49曰:“君将哀而生之50乎?则吾斯51役之不幸,未若52复吾赋不幸之甚53也。向54吾不为55斯役,则久已病56矣。自57吾氏三世居58是乡,积于今59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60日61蹙62,殚63其地之出,竭64其庐65之入。号呼而转徙66,饥渴而顿踣67。触风雨,犯68寒暑,呼嘘毒疠69,往往而死者相藉70也。曩71与吾祖居者,今其室72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73。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74乎东西,隳突75乎南北;哗然而骇76者,虽77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78而起,视其缶79,而吾蛇尚存,则弛然80而卧。谨食之81,时82而献焉。退83而甘84食其土之有85,以尽吾齿86。盖87一岁之犯88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89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90有是哉9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92?”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93政猛于94虎也!”吾尝疑乎95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96为之说,以97俟98夫观人风99者得焉。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永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永祁盆地),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两水汇于永州市区(零冷城区)。

2、之:结构助词,可解释为“的”。

3、野:郊外。

4、产:出产。

5、异:奇特的。

6、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质:质地,底子,东西的本体,在这里指蛇的身体。章,花纹。

7、触:碰。

8、尽:全。

9、以:假设连词,如果。啮(niè):用牙咬。

10、御:抵挡。

11、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

12、然:然而,但是。

13、得而腊(xī)之:抓到并把它的肉晾干。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永州的异蛇。腊: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

14、以为饵:以,用来。为,作为。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即药引子 。

15、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

16、已:止,治愈。大风:麻风病。挛踠(luánwǎn):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lòu):脖子肿。疠(lì):毒疮、恶疮。

17、去死肌:去除腐肉。去,去除。死肌,死肉,腐肉。

18、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19、其始:其,助词,不译。始:刚开始。

20、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

21、岁赋其二:岁,每年。赋,征收、敛取。其,这种蛇,指永州异蛇。二,两次

22、募:招收。

23、者:的人。

24、当其租入:(允许用蛇)抵他的税赋。当,抵充。

25、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

26、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27、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

28、则:却。

29、死于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是,代词,这件事。

30、今:现在。

31、嗣:继承。

32、为之:做捕蛇这件事。

33、几(jī):几乎,差点儿。。

34、几死者:几乎死掉的情况。

35、数(shuò):屡次,多次。

36、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37、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悲伤的样子。戚,悲伤。

38、余悲之:我同情他。

39、且:并且。

40、若毒之乎: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

41、将:打算。

42、于:向。

43、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

44、更(gēng)若役:更换你的差事。役:给官府做劳力。

45、复:恢复。赋:赋税。

46、则何如:那么怎么样。何如,即“如何”。

47、大:非常。

48、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

49、涕:眼泪。

50、生:使活下去。之,代词,我。

51、斯:此,这。

52、若:比得上。

53、甚:那么。

54、向:从前。

55、为:做。

56、病:困苦不堪。

57、自:自从。

58、居:居住。

59、积于今:算到现在。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

60、生:生活。

61、日:一天天。

62、蹙(cù):窘迫。

63、殚(dān):尽,竭尽。

64、竭:尽。

65、庐:简陋的房屋。

66、徙:迁移。

67、顿踣(bó):(劳累地)跌倒在地上。

68、犯:冒。

69、疠:这里指疫气。

70、藉(jiè):枕、垫。死者相藉,形容尸体互相压着。

71、曩(nǎng) :从前。

72、其室:他们的家。

73、非则:不是就是。尔: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

74、嚣:叫喊。

75、隳(huī)突:骚扰。

76、骇:使人害怕。

77、虽:即使。

78、恂恂(xúnxún):小心谨慎的样子;提心吊胆的样子。

79、缶(fǒu):瓦罐。

80、弛然:放心的样子。

81、食(sì):喂养、饲养。之:指代蛇。

82、时:到(规定献蛇的)时候。

83、退:回来。

84、甘:有味地。

85、有:生产出来的东西。

86、齿:年龄。

87、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

88、犯:冒着。

89、熙熙:快乐的样子。

90、旦旦:天天。

91、是:这,指冒死亡的危险。哉: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

92、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93、苛:苛刻。

94、于:比。

95、乎:相当“于”,对。

96、故:所以。

97、以:用来。

98、俟(sì):等待。

99、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1-2] [3]

白话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的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后把它晾干用来做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有能力捕捉这种蛇的人,抵他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您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如果从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的样子惊扰了乡间的平静,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呢!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就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严苛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它。

创作背景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后,中央政权与藩镇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对人民加重赋税。史书记载:中唐赋多而重,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加征种种苛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如再遇天灾,无疑雪上加霜,他们纷纷逃亡、流浪,以至十室九空。

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因反对派的强烈反抗,革新运动一百四十多天后失败,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柳宗元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有三世”的事例,他以进步的思想和身边的素材构思了这篇《捕蛇者说》,以“贬时弊与抒孤愤”。

捕蛇者说课文教学教案 第2篇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华美学园(510520)hmcgr@163.net]

教学目的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作者简介。

2“说”的特点。

3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啮(niè)腊(xī)挛(luán)l(wǎ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数(shuò)矣莅(lì)蹙(cù)殚(dān)踣(bó)死者相藉(jiè)曩(nǎng)隳(huī)恂(xún)缶(fǒu)谨食(sì)之熙(xī)以俟(sì)夫(fú)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布置作业

1弄懂词句。

2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l、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铒”:药铒。“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l”: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矣。问①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几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余悲①之,且曰: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布置作业

1熟读第1-3段。

2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3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衬托、对比写法。

3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②而转徙,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六十年间。“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号(há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踣”: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六十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乎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恂恂②而起,视其缶,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⑥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⑦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⑦“而”:连接状语与谓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⑥“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ú):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作课后练习。

[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用作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捕蛇来抵他的租赋。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差事。

有个姓蒋的,独自享受这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道:“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然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临头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捕蛇者说课文教学教案 第3篇

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 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 (译语) 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 (源语) 的文本材料” (Catford, 1965:20) 。他认为翻译本身就是指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即把一种语言的文字、词汇和语法等系统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相应系统。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上卡特福德提出了“形式对应”和“篇章等值”的概念。形式对应是指译文在语言范畴 (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 与原文的语言范畴的完全对应;篇章等值是指译文全文或部分跟原文全文或部分对应 (Catford, 1965:27) 。当形式对应和篇章等值不可同时实现时, 译语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源语形式的偏离, 这种现象便是卡特福德定义的“翻译转换”。在此基础上, 卡特福德借用韩礼德的“阶和范畴语法”体系中“范畴”和“层次”的概念, 提出了“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Catford, 1965) 。

《捕蛇者说》英译文共有三个版本, 分别是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罗经国译本和徐有才译本。本文选用的是罗经国的译本。

2 翻译转换策略在《捕蛇者说》英译中的应用

2.1 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是指所谓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Catford, 1965:73) 。卡特福德 (1965) 指出, 只有从语法到词汇或从词汇到语法的转换是翻译过程中唯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 并且这种转换十分普遍。

例1

原文:吾祖死于是

译文:My grandfather was killed by a snake

例2

原文:乡邻之生日蹙

译文:Our neighbors are growing poorer day by day

例3

原文: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

译文:If I had not taken this work, I would be in desperate straits.

例4

原文:其始, 太医以王命聚之, 岁赋其二。

译文:Since early times the court physician has ordered the people in the name of the emperor to hand in snakes twice a year.

例1原文的意思是“我的祖父死于捕蛇这件差事”。“于”是介词, 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 相当于“被”。译文中相应地使用了被动语态, 与原文一致。例2原文的意思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 “日”是“每天, 一天天”的意思, 表示一种渐进的状态。相对应地, 译文中使用了进行时。例3原文的意思是“假如我不做这个差事, 我早就困苦不堪了”。“向”是副词, “假如, 假使”的意思。译文中使用了虚拟语气。例4原文的意思是“起初, 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 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始”的意思是“最初, 当初”, “岁”是“每年”的意思。站在从柳宗元所在的时间点看, 相应的时态应是现在完成时, 表示“捕蛇”这个命令在柳宗元到任永州前已开始, 一直持续到柳宗元任永州司马, 并且有可能继续下去。

以上四个例子都体现了汉译英时从词汇到语法的转换。

2.2 范畴转换

卡特福德将翻译分为等级限制翻译和不受限制翻译。受等级限制的翻译有意把源语与目标语的对等成分限制在特定的等级上, 即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而在实际翻译实践中, 翻译很少能够保持在同一个等级, 为了使译文连贯、表达得当, 通常需要把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等值关系建立恰当的等级上, 即不受限制翻译。一般来说, 句子之间存在着等值关系, 但在一段文本中, 等值关系可以在级阶之间上下转换, 而且常常建立在比句子低的等级上。范畴转换就是其中的一类, 具体包括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系统内转换四种类型 (Catford, 1965:75-82) 。

2.3 结构转换

卡特福德认为, 结构转换是翻译的所有层次上最常见的类型转换, 经常体现为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 (Catford, 1965:75) 。翻译时我们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

例5

原文:以啮人, 无御之者

译文:anyone bitten by it is doomed to die.

例6

原文:触风雨

译文:They are beaten by wind and rain

例7

原文:蒋氏大戚, 汪然出涕

译文:My words threw him into great agony.He burst into tears

例8

原文:问之, 则曰

译文:When asked, he told me

例5原文的意思是“如果蛇咬了人, 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原文是否定形式, 表明了蛇毒的厉害。英语中有许多“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的肯定句 (含蓄否定句) 。译文正是用肯定形式表达了若是有人被咬, 必死无疑。例6原文是“顶着狂风暴雨”的意思, 表现了百姓交了赋税后的悲惨生活状况, “风雨”是百姓不得不承受的, 译为被动语态更能表达原文作者的意思。例7原文的意思是“蒋氏 (听了我的话后) 更加悲伤, 满眼含泪”。原文的主语是蒋氏, 体现了汉语更重意合的特点,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 不难理解从“我”到“蒋氏”的跳跃, 但对于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英语读者来说, 这样的跳跃太大。译文以“My words”为主语, 将蒋氏译为宾语“him”, 使译文更加连贯。例8原文意思是“我问他, 他却说”。古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常常省略主语。译文中, 第一个小句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但是第二个小句必须交代主语, 这样才能符合英语的语法结构。

从以上四个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 汉译英时要充分考虑英语的语法结构, 才能使译文达到形式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2.4 类别转换

当源语成分在目标语的翻译对等物与其在原文中的成分不是一个类别时, 就产生了类别转换 (Catford, 1965:76) 。类别转换常体现在词与词之间, 即翻译方法上常说的“词性转换”。

例9

原文: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去死肌, 杀三虫

译文:the cure of leprosy, arthritis, swollen necks, malignant tumors, the removal of decayed flesh,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ree kinds of worms that cause illness

例10

原文:言之, 貌若甚戚者。

译文:he told me with deep grief.

例11

原文:谨食之

译文:I feed the snakes with great care

例12

原文:余闻而愈悲

译文:I feel all the more depressed upon hearing his story.

例9原文的意思是“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 去除死肉, 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已”、“去”和“杀”都是动词。译文分别译为了名词“the cure”、“the removal”和“the elimination”, 将原文动态过程名物化, 利用英语名词短语可以包含若干个修饰成分的语法特点, 增加名词短语的信息量, 从而达到浓缩信息的目的, 使译文体现的意义更加客观 (朱永生, 2006) 。例10原文的意思是“他说这番话时, 神情像是很悲伤”。原文“戚”是“悲伤”的意思, 此处的用法是形容词。译文译为了名词“grief”, 这是因为英语更重形合, 将原文第二个句子译为介词词组作状语, 形式上更加简洁, 因此, “grief”做了介词词组的中心词。例11原文的意思是“我小心地喂养蛇”, “谨”是“小心”的意思, 此处的用法是副词, 修饰“食”这个动作, 罗经国译为了包含名词“care”的介词词组。例12原文的意思是“我听了 (蒋氏的诉说) 越听越悲伤”, “悲”在原文中做动词用。“悲”对应在英语中, 词性是形容词, 因此, 译文中是形容词“depressed”。

从以上四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为配合词性的转换, 原句的结构进行了调整, 但并未削弱原文的表达效果, 依然表达了原文作者希望传达的意思。

2.5 单位转换

卡特福德将单位转换定义为原语中某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 (Catford, 1965:78) 。如果说类别转换是词类之间的转换, 那么单元转换则涉及等级层面的转换, 即源语某一等级上的单元 (句、从句、词组、单词、词素) 的对等翻译是目标语另一等级上的某一单元。

例13

原文:吾以捕蛇独存。

译文:I luckily remain alive simply because I am a snake catcher.

例14

原文:勇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In the wilderness on the outskirts of Yongzhou there exists a kind of snake with black skin marked with white stripes.

例15

原文: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译文:The rest of the time, I spend my days quite happily, unlike other village people whose lives are constantly threatened.

例16

原文: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积于今六十岁矣。

译文:Three generations of my family have been living here for sixty years.

例13原文的意思是“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原文“以捕蛇”是个介词词组, 修饰“独存”。而译文中“because I am a snake catcher”是个从句。这样翻译, 表明了再次蒋氏的身份——捕蛇者, 更能扣题。例14原文的意思是永州的郊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 它黑色的身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原文“黑质而白章”是个小句, 而在译文中被译为介词词组“with black skin marked with white stripes”, 做后置定语, 修饰“snake”, 这是考虑到了英语重形合的特点, 使形式更加简洁, 行文更加连贯。例15和例16与例14类似, 都是将原文的小句译为了介词词组, 更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

2.6 系统内转换

卡特福德认为, 系统内转换是为了描述那些在同一语言系统内部发生转换的例子, 也就是说, 就构成而言, 源语和目标语拥有大致对应的系统, 但翻译却选择了目标语中并不对应的系统 (Catford, 1965:80) 。

例17

原文:勇州之野产异蛇

译文:In the wilderness on the outskirts of Yongzhou there exists a kind of snake

例18

原文:吾祖死于是, 吾父死于是

译文:My grandfather was killed by a snake, and so was my father.

例19

原文:虽鸡狗不得宁焉

译文:Even fowls and dogs are not left in peace.

例20

原文:吾蛇尚存

译文:the snakes are still there

例17原文的意思是“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产”是“出产”的意思。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 我们可以理解此处的“产”。“出产”在英语中的对应词为“yield”, 而译文使用了“exist”。“yield”在第七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释义为“to produce or provide sth, for example a profit, result or crop出产 (作物) ;产生 (收益、效益等) ;提供”。这个词与原文语境不符。“exist”在第七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释义为“to be present in a place or situation”。通过比较, 我们认为将“产”字译为“exist”更合适。例18原文的意思是“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 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原文中两个小句除主语不同外, 其他结构都是相同的。译文译为了省略句, 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19原文的意思是“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汉语不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示单复数, 而英语恰恰相反。原文只用了“鸡狗”,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我们知道“鸡狗”是复数的。译成复数的“fowls and dogs”, 才能体现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情况。例20原文的意思是“我的蛇还在”。结合上文中“岁赋其二”和“悍吏之来吾乡”, 我们可以知道, 无情的官吏来征收每年要上交的两条毒蛇了。译成英语时, 将原文的“吾蛇”译为了复数“snakes”, 使译文达到了连贯。

3 结束语

卡氏翻译转换理论对译文在各个层次和范畴的翻译转换现象进行科学、细致的描写, 对翻译实践、语言教学与译作评价都有着理论指导和实用意义 (林玲, 2009) 。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 对《捕蛇者说》英译文中出现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实例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在文言文英译实践中, 译者要充分了解源语与目标语的差异, 运用必要的翻译转换策略, 尽可能弥补对原文意义的缺失, 实现最大限度的翻译等值。

摘要: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种种差异, 文言文与英语的差异更大。为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 有时只能做出偏离原文形式的选择。该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 通过对文言文《捕蛇者说》英译文中出现的源语与译入语在层次、范畴内的转换进行实例分析, 探讨文言文英译篇章等值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翻译转换,层次转换,范畴转换,《捕蛇者说》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 .

[3]林玲.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下的翻译过程研究[J].语文学刊, 2009 (5) .

[4]穆雷.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外语教学, 1990 (2) .

[5]王嘉丽.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看英汉翻译篇章等值的实现途径——以《医院随笔》的汉译为例[D].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6]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新捕蛇者说 第4篇

1000多年前,柳宗元的一篇传世之作《捕蛇者说》,曾让位于潇水河畔的永州城名扬天下。现在,也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永州城,但文学的魅力却使生长在这里的凶猛的蛇类,牢牢地占据着人心。

一个炎热的夏天,树上的知了拼命地叫着,空气中弥漫着不安的气息。突然,一条粗大的毒蛇出现在树林中的土沟里,它的颜色像泥土,身上还长着黄褐色的花斑。在远处,不细看很难发现它。

这条蛇时而抬起头吐着舌头,时而迅猛地移动。这就是“永州异蛇”。这种毒蛇为什么被称为异蛇?又为什么让人闻之色变呢?

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林业局副局长邓蔚飞说:“异蛇主要是永州的剧毒的蛇类,比如五步蛇、眼镜蛇和银环蛇。”

这些毒蛇的毒液多,毒液是混合型的,毒性更大;它们在攻击时凶猛异常、动作敏捷。故当地人称其为异蛇。

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尾短,且突然变细,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毒蛇就是利用毒牙向目标注射毒液。

一般来讲,蛇不会主动进攻人,除非不小心碰到它。例如,在野外,当人不小心踩到它时,它马上会咬人一口,并注射毒液。

永州异蛇中的五步蛇,又名尖吻蝮,是中国十大毒蛇之一,赫赫有名的剧毒蛇。相传,人被这种蛇咬伤,走不出5步就会死亡,故被称为五步蛇。

五步蛇全身黑质白花,又名白花蛇,因为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还被称作褰鼻蛇。

五步蛇的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叫作“念珠斑”。尾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俗称“佛指甲”。

据说,五步蛇若被逼捕无路可走时,它会调转“尾利钩”,破腹自杀,而且“死而眼光不陷。”。

五步蛇在树丛中,人很难发现。村民不留神往往会被咬伤,就算是治好了,被咬伤的部位大部分依旧会烂掉。

异蛇中的眼镜蛇,又名膨颈蛇,也是中国十大毒蛇之一。这种蛇性情凶猛,遇到异常时,会昂起身体的前部,并膨大颈部,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眼镜蛇的毒液以神经毒为主。民间对眼镜蛇有很多叫法,如山万蛇、大扁颈蛇、大扁头风等等。

永州异蛇中的最后一种银环蛇,被当地人称为美女蛇。它通身长满漂亮的黑白相间环纹,腹面为全白色,非常好看。但银环蛇的毒性却是致命的,人被它咬伤后,往往因呼吸道麻痹而迅速死亡。民间对银环蛇也有很多叫法,如白带蛇、吹箫蛇、金钱白花蛇、雨伞蛇等等。

在永州这片土地上,为什么毒蛇数量和品种有这么多呢?

邓蔚飞说,永州蛇类资源分布广、数量大,特别是永州异蛇数量更多,在历史上就有名。永州主要是丘陵,山林多,气候温和湿润,很适合蛇生长。另外,我们做了大量的蛇保护工作,因此蛇非常多。

一个炎热的下午,村民小胡、小龚在寻找异蛇。突然,一条粗大的花蛇出现在田埂草丛中,很快就被小胡抓住了。

小胡说,抓到后送野生动物保护站。现在这种蛇很少了。

小龚说,老鼠多了,庄稼长不出来。所以必须要保护蛇,让它繁殖后代,去抓老鼠。

小胡、小龚捕捉异蛇,和一千年前的捕蛇者不同,他们并不想把蛇卖掉或吃掉,而是把蛇送到专门地点去繁殖。因为他们明白,把繁殖出来的小蛇放回大自然,能吃老鼠和害虫,保护庄稼。

科研人员在异蛇科研基地对永州异蛇进行科学养殖,并对异蛇的生长、疾病、繁殖等,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

23岁的小陈在异蛇科研基地里和异蛇打交道有几年了。他身上有很多被异蛇咬的疤痕,最严重的在他的左手腕。谈起那次受伤,小陈至今心有余悸。

陈力说,2007年10月,我们搞无冬眠养殖时,我的手被眼镜蛇咬伤,留下了一大块伤疤。

五步蛇、眼镜蛇都是凶猛的毒蛇,异蛇保护基地的科研人员经常被异蛇咬伤或喷毒,所幸的是基地里配有蛇药、血清等治疗药物,工作人员一般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不过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科研人员为什么非要和这么危险的动物待在一起呢?他们利用凶猛的异蛇到底要做什么呢?

“永州异蛇”虽然奇毒无比,却是自然生态平衡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这些珍贵的物种在野外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了维持异蛇的血脉,他们开始续写新的捕蛇者说。

年近50的湖南省异蛇研究保护协会副会长谭群英,和异蛇接触已经有十多年,冷酷的异蛇不断地给她带来烦恼,同时也给她带来欢乐。

随着近年来永州异蛇在野外的数量日渐减少,老谭和她的课题组加大了异蛇保护繁殖技术的研究力度。不过,一个严重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

由于异蛇人工繁殖基本是采用本地蛇和本地蛇交配,容易造成近亲繁殖。现在,基地内的异蛇产蛋率比较低,产的蛋又细又长,孵化率低。即便繁殖出了后代,小蛇的身体细长瘦小,死亡率很高,放到野外也无法生存。

异蛇近亲繁殖造成物种严重退化,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老谭和课题组。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谭想到北方人个子比较高,南方人个子比较小,若南北之间通婚,生出的小孩会高大些。她把这种理念用在了蛇的身上。

借用地域优势和差别,采用本地蛇和外地蛇种源进行选配杂交,课题组开始进行实验。

谭群英说,2003年,我们从广西、贵州小量引进优秀的种源,跟本地蛇进行杂交繁殖。但第一次异地杂交的实验失败了。

老谭经过分析,发现外地引进的种蛇必须要两年后,肾功能才能成熟,产蛋率才会比较高;而且种蛇配对时有重要作用的嗅觉器官,也要4-5年时间才能发育好;由于没有考虑到地域天气和特性的不同,以及所引进的异地种蛇身体生长和当地蛇源的差异,造成了这次异地交配的失败。

找到了异地杂交繁殖失败的症结,于是课题组采用异蛇分箱的方法进行异地蛇和本地蛇的适应性调养,等到它们发育程度相同时,再进行交配。

谭群英说,后来,我们异地杂交交配两百条。本地母蛇跟外地公蛇一对对交配,本地公蛇跟外地母蛇一对对分箱。

谭群英说,异地蛇结合过程中,发现它们有排斥感。

排斥现象指的是异地蛇和本地蛇相互躲避、排斥,它们在交配过程中由于对场地的敏感而出现排斥。

谭群英说,异地蛇对我们这里的天气、养殖、场地,还有人员的亲近感都不习惯。另外,给它放到笼子里交配的过程中,我们一旦想近距离地观察它交配或拍照,它们

马上就跑掉了。为什么异地蛇对人、对场地的敏感度这么强呢?

谭群英说,异地蛇有一些排斥现象,是因为不适应。

针对种蛇的排斥现象,课题组开始增加异地种蛇和本地种蛇的接触机会,用老谭的话来讲就是“亲密接触”。给它们安排群居一段时间,使彼此熟悉对方的气息、了解对方的信息。老谭希望通过亲密接触改善蛇的排斥现象。

谭群英说,亲密接触一个月后,它们相互熟悉了,开始一起捕食、相互触摸、相互交流。到交配时,它们不排斥了。工作人员去了后,也不躲避了。

老谭和课题组在探索中,逐渐掌握了这些蛇生长环境的温、湿度控制,疾病的预防,蛇的进食量等,并且还建立了数据档案。

终于,异地种蛇杂交成功,顺利地产下了杂交蛇蛋。

谭群英说,一枚杂交蛋比本地蛋重十几克。

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科技局局长刘亦龙说,这项技术使幼蛇的成活率达到96%以上,种蛇产蛋孵化率达到95%以上。这项成果一方面可以减少蛇的近亲繁殖问题,另外可以减少由于乱捕乱杀造成蛇资源减少的问题。

科研人员从粗大凶猛的异蛇身下,取回杂交成功的蛇蛋并进行温室孵化,有趣的是五步蛇蛋和眼镜蛇蛋有所不同。

陈力说,眼镜蛇蛋大些,硬的;五步蛇蛋稍小些,软的。

经过50天的温室孵化,杂交小蛇终于出壳了。刚出生的杂交幼蛇,比本地蛇的后代重几十毫克,更健康更粗壮些。

谭群英说,小蛇体质蛮好,蛮凶的,一出生就咬人。

这些刚出生几分钟的眼镜幼蛇,很快就挺起身体,摇摇摆摆地攻击人,天生凶猛的本性表露无遗。

这些宝贵的杂交精灵,在老谭他们的呵护下,生长得非常健康。面对逐渐长大的蛇宝贝,老谭开始为它们挑选新的家园。

8月的一天傍晚,老谭带着小陈,背着竹筐,来到一块草洼地边。老谭从竹筐内掏出一条条异地杂交的小眼镜蛇,把它们放入草丛里。

谭群英说,我们把人工繁殖的小蛇,全部放回到野外去了,因为它们长大些了,能够自己到外边去捕小青蛙、小土鼠、小田鼠。由于蛇能够保护生态平衡,每年,我们都要把大批量的蛇放回到大自然中。

望着渐渐消失在草丛里的小蛇,谭群英眼里流露出一丝不舍的神情。异蛇是属于大自然的,把它们放回野外,完成了老谭他们研究异蛇的心愿:保护生态,回归自然。

《捕蛇者说》——教案 第5篇

一、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二、读,读懂内容

三、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毒蛇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

(一)查阅资料,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预设: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人,人称柳河东,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洲司马。在永洲,他亲眼看到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状况,因而写了这篇《捕蛇者说》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niè)腊(xī)饵(ěr)瘘(lîu)嗣(sì)莅(lì)蹙(cù)徙(xǐ)踣(bï)藉(jiè)隳(huī)恂(xún)缶(fǒu)驰(chí)俟(sì)孪(luán)几(jī)死者数(shuî)

(三)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余将告于莅事者(向)

吾祖死于是(在)当其租入(他的)

于:积于今六十岁矣(到)其:专其利三世矣(这种)苛政猛于虎也(比)视其缶(那)

貌若甚戚者(好像)

已:可以已大风(治愈)更若役(你的)

则久已病矣(已经)若: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得上)

若毒之乎(你)

毒:若毒之乎(怨恨)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

食: 谨食之(同饲,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今以蒋氏观之(介词,从)

可以已大风(介词,用来)

赋: 岁赋其二(征收)以:以啮人(连词,如果)

复若赋(赋税)以为饵(介词,把)

以捕蛇独存(介词,凭,靠)

悲:余悲之(同情)

太医以王命聚之(介词,用)

余闻而愈悲者(悲痛)

(四)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余悲之(代词,指蒋氏者)

2、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3、则吾斯役之不幸(助词,的)

4、吾嗣为之(代词,指捕蛇代租这件事)5、言之(代词,代说的话)

6、募有能捕之者(代词,代蛇)

7、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8、悍吏之来吾乡(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1、黑质而白章(连词,表并列)

2、得而腊之(连词,表承接)

3、而乡邻之生日蹙(连词,表转折)

4、号呼而转徙(连词,表承接)

5、饥渴而顿踣(连词,表承接)

6、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连词,承接)

7、恂恂而起(连词,表修饰)

8、弛然而卧(连词,表修饰)

(六)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产异蛇(古义:有今义:生产,出产)

2、尽死(古义:全部今义:完)

3可以已大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许可答应)

4、已大风(古义:治愈今义:已经)

5、以王命聚之(古义:征集今义:集合、会合)

6、岁赋其二(古义:每年今义:年岁)

7、汪然出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8、向吾不为斯役(古义:假使今义:方向,朝着)

9、则久已病矣(古义:困苦不堪今义:生病)

10、积于今六十岁矣(古义:年今义:年龄)

11、触风雨(古义:顶着今义:接触)

12、犯寒暑(古义:冒着今义:冒犯、违犯)

13、以尽吾齿(古义:年龄,岁月今义:牙齿)

14、今虽死乎此(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5、吾尝疑乎是(古义:这件事今义:表判断)

16、则弛然而卧(古义:躺下今义:卧倒)

17、时而献焉(古义:到时候今义:时间)

18、以为饵(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19、蒋氏大戚(古义:更加今义:与“小”相对)

(七)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类型

1、得而腊之(名词用作动词,晾干)

2、岁赋其二(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3、岁赋其二(名词用作动词,征收)

4、余悲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同情)

5、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6、君将哀而生之乎(使动用法,使。生存下去)

(八)将省略句补充完整 以为饵(以之为饵)

(九)将下列倒装句写成一般语序的句子

1、余将告于莅事者(余将于莅事者告)

2、则何如(则如何)

3、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4、隳突乎南北(乎南北隳突)

三、读(读音、句读、语速、语调、语气)

1、自读课文,在句读划分上有疑的地方,请提出来,师生讨论。

2、听范读录音,对照检查。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同学评价。

5、分组读,其余组同学关上书听读,最好能达到背的效果。

6、全班齐读,能背的同学尽量背。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 预设:

开头强调异蛇之毒,是为了与后文的赋敛形成对比,衬托出赋敛之毒。

2、“永之人争奔走焉”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预设:

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内容上,展现了永之人竞相捕蛇的情景,永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争”形象地反映出赋敛之毒甚于蛇的现实。

3、“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结合蒋氏的话,分析一下这个所谓的“利”。

预设: 所谓的“利”并非真正的利益,是一种感伤,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可怜,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与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反衬出了“赋敛之毒甚是蛇者”。

4、“余闻而愈悲”与前文哪句话照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余闻而愈悲”与前文的“余悲之”照应,突出表现了作者在听了蒋氏哭诉,对苛政赋税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再现了悍吏扰民,民不聊生的景象。

6、蒋氏之命运可谓悲,而他自己却认为是利,文中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两种不幸加以对比,试填下表(用原文)。

对比点 蒋氏 乡邻 结论

死与生 以捕蛇独存死者相藉、非死则徙 赋敛之毒甚是蛇者 危与安 弛然而卧 虽鸡狗不得宁焉

常危与暂危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先死与后死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7、本文通过什么事情的记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预设: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繁重的赋税下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拓展练习

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对此有何看法? 预设: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尽管十分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作为一个处于受贬谪地位的小官吏,又显得那样的无能为力,只有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政。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附板书: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利”赋之不幸 捕蛇独存非死则徙 弛然而卧虽鸡狗不得宁 一岁之犯死者二旦旦有是 后死先死 对比衬托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课后反思或意见:

《捕蛇者说》教案 第6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2、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交流作者信息

简介文体和作者:

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学生预习

1、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2、教师活动

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御(yù)得而腊(xī)之挛l(luánwǎn)

瘘(l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

几(jī)死者戚(qī)莅(lì)事者日蹙(cù)

殚(dān)转徙(xǐ)顿踣(bó)呼嘘(xū)

曩(nǎng)悍(hàn)吏隳(huī)突恂恂(xún)而起

缶(fǒu)谨食(sì)之苛(kē)政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3、学生活动

分别朗读课文。

4、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1、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课文大意。

2、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四、学生按要求激情诵读。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五、学生质疑性朗读课文。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六、学生巩固性复读。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4、讨论:

《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七、展开竞读。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看谁读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八、背读大比拼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

如分层背译法、语言标志法、尝试抢记法、诵听背诵法、整体反复法等等。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四、五两段。

附:《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ó)”,《说文》:“僵也。”又,“走”部:“@,僵也。”“踣”、“@”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2)“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3)“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O”,《说文》“O”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捕蛇者说课文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课文教学教案(精选6篇)捕蛇者说课文教学教案 第1篇创作年代唐朝作品出处《柳宗元集》、《柳河东集》文学体裁散文作 者柳宗元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