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变形模式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变形模式范文(精选12篇)

变形模式 第1篇

关键词:支护结构,弹性支点法,土压力模式,变形

目前,对桩锚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弹性支点法和有限元法。弹性支点法能考虑支挡结构的平衡条件和结构与土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所需参数单一并可有效考虑基坑开挖、回筑过程中各种基本因素和复杂情况对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已成为支挡结构设计重要的计算方法和手段。有限元法将支护结构与土体一并离散化,它可考虑土的强度和变形,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数值计算方法,但由于土体计算模型、本构关系、计算参数难以准确确定,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应用弹性支点法时,土压力模式的选取对结构位移计算结果影响很大,目前不同文献对各种土压力模式持有不同见解,存在很多冲突,文中对常见的几种土压力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更合理的新模式。

1 常见的土压力模式

对于弹性支点法,目前经典的土压力模式主要有四种[1],即土压力“零点分布”模式、“零分布”模式、“梯形分布”模式和“矩形分布”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矩形分布模式是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推荐模式。

一般的土压力分布模式只考虑基坑底面以下的土压力与结构位移间的关系,底面以上的土压力则当成与结构位移无关的已知分布,文献[3]提出的一种计算模式,则考虑了基坑底面以上土体的土压力与支护结构位移之间的关系。

地面超载与土体自重引起的土压力一般情况下以合算方式进行计算,地面超载被看成无限均布荷载形式,文献[4]提出了一种土压力模式思路,将地面超载引起的土压力与土体自重引起的土压力分开来算,这样就可以把实际地面超载当成有限分布形式来处理,然而有限分布的地面超载引起的土压力分布如何确定,该文献并没有给出解答方法。

2 土压力模式的分析对比参考文献:

2.1 基坑底面以上土压力分布模式分析

土压力“零点分布”模式、“零分布”模式、“梯形分布”模式、“矩形分布”模式和文献[4]提出的模式,基坑底面以上土体都是直接按朗肯主动土压力计算,文献[3]则把这部分土压力与结构的位移联系起来,理论上将更精确,不过该模型使用了多个参数,这些参数难以准确确定,计算结果可能偏于不安全,这无疑给支护结构的计算带来麻烦。

试验表明,产生主动土压力所需要的土体位移量比较小,实际工程中,支护结构的允许位移一般都大于这个位移量,主动土压力条件基本都能满足,因此基坑底面以上土体按朗肯主动土压力计算是合理的,采用这种方法可使计算大为简便。

2.2 基坑底面以下土压力分布模式分析

2.2.1 弹簧模拟问题的讨论

在弹簧模拟问题上,不同文献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方式,文献[1][5][6]普遍认为弹簧是对基坑内侧土体的模拟,将基坑内侧坑底以下的土体假定为单向受压弹簧;文献[7]认为弹簧是对基坑底面以下两侧土体的模拟。以下为笔者的见解。

基坑底面以下,支护结构同时受两侧土体的作用,结构发生变形时,总是一侧土受压,另一侧受拉,如果仅把弹簧当成是对基坑内侧土体的模拟,就忽略了基坑外侧土体的土压力与结构位移间的关系。而实测资料显示,在基坑底面以下结构的位移比较小,主动土压力条件一般不满足,因此这部分土体的土压力跟结构位移间的关系不能忽略,计算时应该考虑进去;而且,当支护结构入土深度达到一定值时,基坑外侧还会出现被动土压力。

2.2.2 土压力分布问题的讨论

假定基坑开挖后支护结构不发生变形,则支护结构上只作用有静止土压力,如图2a)所示,结构两侧作用的静止土压力,方向相反,两侧土压力相减后,便是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净静止土压力(见图2b))。结构发生变形时,土体由于变形产生对结构的作用力,由于弹簧是对两侧土体作用的综合模拟,弹簧内力的变化值就等于结构上净土压力的变化值,支护结构上的初始净土压力就是结构未发生变形时的净静止土压力。

因此,开挖面以下基坑外侧的土压力应该是结构不发生变形情况下的净静止土压力,其值等于把地面超载以及开挖面以上的土体自重一起作为超载所引起的开挖面以下土体的附加静止土压力。

地面超载为无限均布形式时,开挖面以上采用朗肯主动土压力,开挖面以下土压力以矩形分布形式最为合理,其值为开挖后结构不发生变形情况下的净静止土压力,这一模式称之为“净静止土压力模式”(见图2c)),开挖面以下土压力不随深度变化,其值比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上推荐的矩形分布模式土压力值要大。

2.3 地面超载形式的讨论

当地面超载为无限均布时,分算结果与合算结果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分算方法可以考虑地面超载为有限分布的情况,而合算方法做不到。然而,有限分布超载引起的结构上的附加静止土压力的计算是个难题,关键是基坑周边建筑物超载的分布形式不好确定,受建筑物基础形式影响很大,难于精确确定,因此一般情况下都把周边地面超载当成无限均布形式处理,要精确地考虑地面超载的影响,需要把重点放在不同建筑物超载的分布形式上。

3 各分布模式计算结果比较

为了比较各个模式的安全性,本文对某基坑实例在不同土压力模式下结构的位移与内力做了相应的计算和推理,结果表明,在无限均布地面超载作用下,本文提出的“净静止土压力模式”最为安全,其结构最大位移和最大弯矩在这几种土压力模式中均为最大,其次是“矩形分布模式”“梯形分布模式”“零点分布模式”“零分布模式”,文献[3]提出的“位移土压力模式”安全系数最低。

4 结语

1)弹性支点法的土弹簧,不是简单的对基坑内侧土体的模拟,而是对基坑两侧土体的综合模拟;水平地基反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相应的是两侧土体的综合系数。2)开挖面以下基坑外侧土压力,是开挖后结构不发生变形情况下结构上的净静止土压力,无限均布地面超荷作用下,该土压力为矩形分布,其值大于规范给出的矩形分布模式土压力值。3)文中提出的“净静止土压力模式”安全系数最大,其次是“矩形分布模式”“梯形分布模式”“零点分布模式”“零分布模式”。

参考文献

[1]秦四清.基坑支护设计的弹性抗力法[J].工程地质学报,2000(8):36-37.

[2]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3]吴伟强.基坑支护结构计算的位移土压力法[J].建筑结构,1997(9):79.

[4]郭玉荣,邹银生,王兆军.基坑支护结构全过程分析中的土压力分布模式探讨[J].建筑结构,1999(5):37.

[5]刘红军,贾永刚.深基坑支护设计的弹性抗力有限元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29(2):309-313.

[6]张强勇.弹性地基梁杆系有限元法在深大基坑工程支护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2005,26(3):76-77.

[7]崔自治,张长领.支护结构中杆系有限元法计算的新模式[J].建筑结构,2002(6):40.

变形模式 第2篇

浅析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模式及成因机制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路基沉降的诸多因素,归纳了高填方路堤沉降模式,对这几种基本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阐述了高填方路堤失稳变形诱因,以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作 者:李骏 党安玉 LI Jun DANG An-yu 作者单位:重庆市交通工程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400060刊 名:山西建筑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年,卷(期):36(12)分类号:U416.12关键词:高填方路堤 沉降变形模式 失稳变形

变形模式 第3篇

从天津卫视的节目链布局可以看出,聚焦家庭情感的《爱情保卫战》、聚焦务工求职的《非你莫属》、聚焦留守儿童的《从天降》……无疑都在体现其社会责任和核心价值观。此次,《老板变形记》第二季集结七位《非你莫属》舞台大家比较熟悉的老板来到了云南垭口村,他们化身农民实地体验农村生活,并结合乡村实际情况给出可实施的致富方案。

娱乐+公益 弘扬电视媒体新价值

《老板变形记》实实在在地将公益进行到底。回顾上一季节目,沈东军捐助十四万元帮助村民建设养殖野猪基地,还邀请了两位专家,一位是养了2000多头猪的“野猪大王”,另一位则潜心研究野猪养殖长达14年,他们将长期协助凉灯村的村民进行野猪养殖。第一季节目中尹峰、刘佳勇、姚劲波承诺承担村里孩子直到大学的所有学费,并当场将下一学期的费用交给村长。徐乐出资四十万改造的羊圈,由70平方米扩建到300平方米,羊的数量也比原来增加了70%。

2015年《老板变形记》第一期节目播出之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热情,在众多娱乐节目厮杀的周六晚间档,收视强势杀进TOP5。同时,云南省也十分重视凉灯村的教育,对村小学进行了改造,并聘请正式老师前来任教。节目通过老板们的亲身体验和实际行动呼吁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支持,组织和引导公益事件的展开,推动公益事业的深入发展。

2014年综艺节目独家冠名广告投放TOP10集中在央视、湖南卫视、天津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等强势平台,其中央视占据四席,包括《梦想星搭档》《春节联欢晚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讲啦》;湖南卫视占据两席,包括《爸爸去哪儿2》和《我是歌手》,天津卫视为《非你莫属》,浙江卫视为《中国好声音3》,江苏卫视为《非诚勿扰》,东方卫视为《中国梦之声》。

《老板变形记》成功延展了《非你莫属》的品牌价值,节目从职场招聘解决务工难题再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生和公益体系,两档节目的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打造了一条整合传播产业链。

从节目承载的品牌传播价值看,《老板变形记》更注重节目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不是仅仅利用“公益”这一绿色元素来吸引观众,而是切实将“公益”作为节目的核心元素贯穿整档节目。《老板变形记》没有大量的植入广告出现,最大程度保障了节目完整性,同时使得“滋源”的冠名权益得到了保障,更好地体现品牌特性。

老板+真情 打造屏幕“慈善秀”

《老板变形记》中嘉宾均是素人身份,这也意味着这档节目是真正的“表现”出来,而不是“表演”出来。七位身家过亿的老板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劳动任务,还要适应农村的艰苦生活,而最重要的任务是根据切身体验和当地实际情况策划出致富方案。

在《非你莫属》节目中以“犀利”著称的陈昊,尽显土豪气质,在明知道现金会被没收的情况下,还坚持把保险柜中的现金全带着,笑称:“我也不打算拿回来了,送给孩子们了。”如此真性情的并不只有陈老板一个人,同样以“犀利”著称的史晓燕,也给孩子们准备了大量打礼物,“犀利”背后是满满的柔情。

温文儒雅的沈东军在准备行李的时候特意藏了两瓶红酒。他坦言,这并不是仅仅拿给村民品尝的,而是要告诉他们,国外也有农民,但是他们的生活品质和收入却相当优越。看样子,沈老板和节目制作人的默契程度相当之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转变价值观,才能付诸行动,实现脱贫致富。

牛群作为该节目的唯一明星,成为节目的亮点。牛群老师的综艺首秀扮演黑脸村长,牛村长的严厉检查深深地让各位老板感觉到了代沟。这仅仅是开始,牛村长的首要任务是帮助老板们变形,看样子老板们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从《老板变形记》节目设置上看,素人比明星更有代入感,观众在收看时能更深切、更契合的融入到剧情中。这也让节目的社会价值最大化,一方面激发都市人群的公益热情,另一方面也通过节目鼓励更多农民发家致富。

随着多屏时代的来临,电视媒体作为主要內容输出主体,承载着越来越大的社会责任。天津卫视期望在泛娱乐化时代,荧屏呈现给大家的不仅仅是娱乐,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文化,天津卫视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电视行业树立一个全新的标杆,引领中国电视节目逐渐步入一个新的文化时代。

变形模式 第4篇

金堆城矿区隶属陕西省华县金堆镇, 位于东秦岭山系的南缘。矿区范围4.5 km2。随着矿坑采深及扩帮工作的日益增加, 东帮边坡形成了长约1 000 m、高60 m~120 m, 分布有自996 m~1 224 m共19个原设计高台阶的高陡边坡, 整体坡角为40°, 但单台阶坡角大多大于40°, 高差大于228 m。由于燕门凹大断裂的通过, 矿区东帮北段边坡岩体完整性极差, 遇到降雨或者外力作用时, 极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变形破坏。因此, 对该边坡进行变形破坏分析及工程治理尤为重要。

1 区域地质环境

矿区总体呈北高南低的特点, 属华北地台边缘隆起带, 即秦岑地轴北缘的震旦寒武纪凹陷带, 主要构造近东西向延伸, 同区域构造方向。区内构造以高角度的正断裂为主, 褶皱构造次之, 斜交东西构造线的平推剪切断裂发育相对较少。出露地层主要为下震旦系火山岩、中震旦系的石英岩, 侵入岩以酸性岩类为主, 基性岩类次之, 岩体风化程度高, 节理裂隙发育, 结构面交错纵横, 不利于边坡稳定。

2 变形破坏模式

2.1 变形机理

东帮北段边坡岩体受区域性燕门凹大断裂的影响, 节理交错发育, 岩体破碎, 在大规模降雨作用下, 雨水贯通节理面, 使得该边坡出现了明显变形加剧的现象, 滑塌体后缘4号公路上出现了新的拉开裂缝, 公路外的排洪渠拉开及原有裂缝明显增大, 排洪渠外侧山头的裂缝出现加长现象, 下错深度在20 cm以上。边坡表层散体状的安山玢岩出现了大规模的滑移现象。

为了分析该段边坡深部岩体的变形破坏情况, 设置了三个深部变形监测孔, 其监测结果如图1~图3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4号公路ZK1以下约26 m深度处出现明显位移, 即为潜在滑面所在的位置;ZK2, ZK4号孔都位于1176平台处, 结合图2, 图3可以看出没有明显位移变化, 但整体有移动现象, 潜在的滑面位于该孔孔底或1176平台以上。

2.2 变形破坏模式

根据现场资料可知, 该边坡表层由散体状的安山玢岩组成, 受张裂隙发育位置控制, 形成了浅表滑移;深部由碎裂状的安山玢岩组成, 破碎程度受区域性燕门凹大型断裂带控制。

根据4号公路上及1176平台处的深部位移监测结果、4号公路旁山顶处下错深度为20 cm以上的裂缝分析可知, 该段边坡可能的潜在的危险滑面有两个, 其后缘均为4号公路旁山顶大裂缝处, 并均经过ZK1号孔深度为26 cm的位置, 其可能的剪出口有1176平台处及1112平台 (坡脚) 处。其变形破坏模式均为近似折线—圆弧形复合破坏形式, 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见图4。

3 稳定性分析

边坡一般分为稳定 (稳定性系数大于1.2) 、基本稳定 (稳定性系数1.1~1.2) 、稳定性差 (稳定性系数1.0~1.1) 和不稳定 (稳定性系数小于1.0) 四种类型。

本文采用极限平衡法对该段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 严格按照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计算时考虑动水压力的作用, 计算剖面选择最危险的潜在滑面———剪出口为坡脚, 具体的条分图见图5。边坡稳定性分析工况及计算结果见表1。

注:1—素填土;2—安山玢岩;3—潜在危险面;4—滑面;5—水位线;6—水渠;7—方位角;8—钻孔;9—钻孔号·孔口标高/m孔深·稳定水位/m

分析可知, 边坡在降雨和爆破震动作用下都会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但高边坡爆破均在安全距离范围内, 因此影响相对降雨较小。为了能够满足工程安全需要, 需要对该段边坡进行综合治理。在治理时除了考虑采用截、排水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外, 还要适当的采取减震措施。

4 工程治理方案

根据野外实际情况及稳定性分析结果, 提出适用于破碎岩高边坡的防护治理措施:顶部削坡+截、排水工程+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此种方法对岩土体的深层及表层同时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为了预留施工平台及减小下滑力, 在1176平台以上, 4号公路以下进行削坡, 削坡后各状态下的稳定性系数均有所提高;在4号公路及1176平台上修建水渠进行排水, 根据现场水沟条件确定截水墙的高度为14 m~15 m;锚索框架梁主要分两级进行, 根据《岩土锚杆 (索) 技术规程》的规定及相关规范对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的设计参数进行计算, 其结果见表2。

5 结语

1) 根据东帮边坡的基本特征及深部岩体变形的监测结果, 分析了该边坡变形破坏机理:边坡处于燕门凹大断裂的压碎岩带中, 整体结构为散体———碎裂状, 节理交错发育, 大规模降雨作用下, 雨水贯通节理面, 导致岩体抗风化能力弱, 强度低, 在外力作用下易形成潜在的破坏面。2) 通过对结构面的统计分析及变形现象, 确定了该段边坡的破坏模式为楔形—圆弧形复合破坏, 预测了两种可能的潜在破坏面并采用极限平衡法评价了边坡的稳定性。3) 通过东帮北段边坡的变形破坏分析, 提出顶部削方+截、排水工程+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的综合治理方案, 达到了对岩土体深层与浅层的锚固作用。

摘要:以金堆城采矿场东帮破碎岩高边坡为研究对象, 以实际的野外调查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该段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及变形破坏模式, 采用极限平衡法评价了该段边坡的稳定性及其发展趋势, 并根据分析结果, 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

关键词:破碎岩高边坡,变形破坏模式,极限平衡法,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亮辉.顺层岩质边坡软弱结构面原位剪切试验及其稳定性分析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倪俊.红砂岩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J].岩土力学, 2004, 25 (6) :981-983.

[3]彭志军.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支护设计[D].南京:南京大学, 2005.

[4]徐建军.锚杆框架梁在高速公路护坡中的应用[J].探矿工程, 2008 (4) :26-28.

变形记作文_变形记作文开头 第5篇

我浮出水面,只是想要看见那片我向往已久的陆地,鲨鱼伯伯总说不要浮出水面,因为它曾被人类深深的伤害过,我从不听他们的,因为我从没有被人抓住过。

每每看见陆地,我总会高兴地翻身一跃,今天也是如此。可今天却被一个人类给抓住了,我被放进了他家的水池里。

我愤怒地撞着水池那个人类,它有一个小儿子很可爱,时常与我玩耍,直到有一天那个人类想要把我吃了,我急了,小男孩知道了。他苦苦哀求他的父亲:“爸爸请不要吃了它。”

那个人类并没有动摇,我知道了自己必死无疑,只能安静地面临死亡,我不再做死前那无谓地挣扎了。回想起之前,我婆娑起舞,珊瑚为我鼓掌,我总是浮出水面,对陆地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可现在我全身都是污泥,已不再是昔日的我了;我闭上双目,睁眼时已回到了大海,而小男孩一个人在与我道别,我憎恨陆地,却还抱有些许希望。

我洗去了污泥,当我要呼唤朋友,石龟婆婆游了过来,说陆地上倒下的垃圾,弄伤了我的朋友,让我快回去,不然也会受伤的。我往家里游过去,突然一个垃圾袋朝我飞来。我努力往前游,河水流太急了,垃圾袋套住了我的脖子。我游来游去,本想挣脱出垃圾袋的囚禁,可越游越紧勒得我快喘不过气了。我大口地呼吸着,我没有了力气,闭上了眼睛,眼泪从眼角流下。醒来时,我脖子上的垃圾袋已经没有了。

浅析《变形记》背后的真正变形 第6篇

关键词:格里高生理变形 人际关系变形 心理变形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86-01

卡夫卡的著名短篇小说《变形记》讲述了为父母家庭一直拼命工作的格里高,于某天早上突然变成一个巨大的甲虫,从而引起了身边人一系列的外在和内在的“变形”,世态炎凉中格里高最后孤独而又痛苦的死去的故事。卡夫卡用荒诞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现代人在工业化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所产生的异化。那么,格里高“人变虫”的异化下还隐藏着哪些变形呢?

1 格里高的生理变形

谈及“变形”,文本中最为直观的就是格里高从人变成甲虫的生理变化。在工业化极度发展、机器生产成为主流的经济模式的背景下,格里高的行为和思想受工业生产机器的束缚十分严重;同时,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情关系逐渐趋于淡漠。现实工业社会给格里高带来了不能承受的压力,在无法逃离的矛盾和压力在格里高内心达到一个极点时,他只能通过一种荒诞的变形来反抗、来逃避,变形实为一种反抗。人变形成为虫是不现实的,但变成甲虫后格里高的遭遇确是真实的;人变形成为甲虫是荒诞的,但是透过甲虫的眼睛,却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的真实面貌。可以说,卡夫卡对于“甲虫”的意象的选择,精准到位且意味深长。

2 人际关系的变形

格里高的变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切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而格里高原本在家里存在的意义就在此时被严重的弱化了。这使格里高自身感到异常的痛苦和自责,但其父母和妹妹的反应更为直观,那就是浓烈的渴望“摆脱”格里高。失去了经济功能的格里高就不再是从前的格里高,这也是小说中人际关系发生变形的根本原因。

2.1 格里高与妹妹的人际关系变形

格里高妹妹对格里高的态度变化是贯穿整个文本的,它应是人际关系变形中最为明显的一条主线。从妹妹隔着门悄声说“格里高,开门吧,我求你”时她对哥哥的担心,到文章结尾处她那么深深的爱过的哥哥去世后,她竟然能够跟父母“安心”的进行了一次“溫暖的旅行”。

格里高去世时的孤独悲伤与此时的“温暖阳光”形成了鲜明而又颇为讽刺的对比,格里高对妹妹的疼爱与妹妹对格里高的厌恶也构成了一对意义深刻的对比,在这些激烈的对比中,更加深刻的体现出了工业化社会人情冷漠的悲哀。我们也不禁思考,嫁为人妇以后的格里高妹妹在生活的压迫下,会不会也成为新的“变形人”?

2.2 格里高与父亲的人际关系变形

众所周知,父子关系是卡夫卡一生难以逃脱的噩梦,他的一切不幸全都根源于他的专横、粗暴、能干、生命力旺盛、逆反心理严重而又有极强的支配欲望的商人父亲。这种不同于一般父子关系的异化关系不可避免的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表现出来,正如在《变形记》中,对格里高的心境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几次致命打击全都是由其父亲完成的。

不论对于卡夫卡还是格里高,父亲这一角色都起了决定性的毁灭作用。对于卡夫卡而言,父亲摧毁的是他的意志和精神;而格里高的父亲则是将这种形而上、哲学意义上的摧毁具体化到肉体上,成为卡夫卡小说反复使用的题材。

格里高的父亲因为格里高对经济利益的妨碍,竟然愤怒到用苹果去攻击格里高,导致格里高伤重不治,最后绝望而死。这种不同于正常状态下的父子的感情,则是更深层意义上的隐含人际关系的变形。与妹妹和父亲的人际关系的变形折射到社会上,则是更为大众的金钱利益下人心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变形和异化。

3 心理变形

故事中各个层面的心理变化也串通成了故事发展的另一个隐藏线索,而这些不同方面的心理变化也正是“变形”实质中的一种。

首先,我们来浅析格里高的心理变化,我认为这大概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格里高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后的惊慌、忧郁。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发现自己大多数时候是忍辱负重且饱尝痛苦。第二,格里高看到家里并不乐观的经济状况而焦虑、自我责备,然而也是从这时开始,格里高的家人对其态度开始恶化。格里高的自责心理和亲人开始厌恶格里高的心理变化交织在一起,更加值得深思。第三,格里高受重伤后,屡次被父亲厌弃直至绝望。变形后的格里高,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真实的感受到了人情的淡漠,从还具有人类的不安情感到最后情感的消失,格里高的心理变化通过文本鲜明的表现了出来,这也是工业化社会下人类感情趋于冷漠的一个变形的典型过程。

其次,我们能够看到的还有格里高亲人的心理变形。格里高的母亲、父亲和妹妹对他的不断厌恶和疏远,都是一种心理变形。

变形记》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社会人心理变化的一个总结性缩影。工业化社会下的人心的淡漠化和利益化已经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每一个社会人都在经历着心理的“变形”,直至我们的精神世界彻底萎缩。

4 结语

《变形记》中的变形不仅仅是从人到虫的生理变化那么简单,他还包含着复杂的心理变形和人际关系变形,同时也是更大范围上的工业化社会人群的心理折射。格里高变形后,体会到了被社会抛弃的孤独感,他的外形是甲虫,因此他的“人心”无法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这种现象实际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变形的甲虫”,永远有着无法排遣的孤独感。

《变形记》不只是变形,变的不只是形,更是人类精神的异化。

参考文献

[1] 罗锡英.试论《变形记》的空间叙事[J].作家,2011(16).

[2] 吴翊卿,贾莉萍.变形世界中的自我——论《奇境》中主人公对自我的追求[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3] 吴晓樵.青年茅盾最早提及卡夫卡[N].中华读书报,2011.

变形模式 第7篇

纵观当下娱乐节目, 真人秀节目不在少数, 并且大多娱乐化程度非常高, 其中明星真人秀节目占大多数, 为的就是利用“明星效应”来吸引更多的观众。而《变形计》并没有邀请明星参与, 节目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青少年, 其播出至今, 经历了如此之长的时间, 反而使其越发火爆, 作为电视媒体下的一档节目, 能赢得如此之高的关注度且具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顽强的生命力, 无疑已经是成功的了, 同时, 这也可给国内其他娱乐节目以借鉴。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模式使《变形计》能够摒弃“明星”带来的效益以及摆脱当下娱乐节目“纯娱乐化”的趋势稳步走到今天呢?

一、把握优势, 形成独特视角

在当今娱乐节目泛滥的今天, 唯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与视角才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变形计》能有今天的热度自然和其自身传播模式分不开。

(一) 节目形式创新

这档节目不同于国内的其他真人秀节目, 它是集纪录片、真人秀、生活角色互换、教育于一体的节目。节目没有国内其他真人秀一样的低俗笑点, 有的是朴实的人物写照, 传达的是青少年的教育理念。它成功的吸取了外国真人秀节目的元素, 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而推出这样一档节目, 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二) 受众定位以小见大

对于受众定位而言, 就目前来讲, 《变形计》的受众定位是青少年及其家庭,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受众定位。虽然说媒介的定位越小, 目标受众群也可能较小, 影响力与传播度可能也会因此受到限制, 但是青少年及其家庭这一定位则很好地概括了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群, 无论你是工人阶层还是农民阶层, 抑或是老人、少年, 或多或少都会跟这个群体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存在很大的潜在受众群体。

和国内其他的一些真人秀节目相比, 低俗、恶搞、大打“明星”牌, 在年轻人中可能比较受欢迎, 而对于父辈或者祖辈一类人而言, 可能毫无吸引之处。因而, 对于《变形计》而言, 如此大的受众群体可以保证其较高收视与关注度。

(三) 关注点新颖且价值大

前面提到, 当下娱乐节目泛滥, 许多节目只是单纯地追求娱乐, 甚至衍生出一些不端正的价值观, 不利用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另外, 还有一些娱乐节目只注重娱乐的这一表面形式, 而不注重内容, 使得当下娱乐节目大多空洞无意义。

而《变形计》旨在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教育问题。可以说, 如今我国的问题少年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当下我国教育事业不得不研究的一项课题, 同时也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是立国之本, 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新一代的教育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 所以教育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 而该档节目着眼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教育问题, 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及社会价值, 发挥了大众传媒教化人的作用, 可以说能够很好地为大众所接受并关注。

因此,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节目内容、形式以及策划上来看, 《变形计》都很好地规避了“限娱令”这个问题。而通过角色的互换希望能够以此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防止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出现, 也是该档节目社会服务意识的体现, 其中的社会效益也为其赢得关注增添了筹码。

(四) 节目内容的教育性

前面提到当下许多娱乐节目内容空洞, 单纯为了追求娱乐, 忽视了电视媒体应有的教化功能。而《变形计》针对青少年教育问题, 节目中形形色色的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他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他们的行为可能就是自己存在的, 也有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人存在的, 具有很强的贴近性, 从而能更好地与读者产生共鸣。

就传播心理的角度来看, 国内外这种类似的真人秀节目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在满足观众的一种偷窥欲。而这种偷窥欲的满足, 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的满足, 只是像如《奔跑吧兄弟》中的单纯的向观众展示他们外在的行为, 仅供娱乐而已?很显然, 倘若是这种形式的满足, 并没有脱离娱乐节目低俗空洞的窠臼。

在《变形计》中, 对于观众而言, 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和节目主人公的行为作对比, 审视自己的行为, 节目中体现的生活点滴也可能被观众“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中, 尤其是对于那些相似点, 更容易形成观众的“移情”, 节目中的感动, 也很有可能成为观众的感动。这样的一种“移情”也能够增强对人的教化作用, 即由于节目与受众存在贴近性, 由于“移情”作用, 受众往往能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 而当主人公被感动从而悔改之后, 也会使观众形成悔改心理。这样一来, 通过电视为观众树立了一个“改过自新”的人物形象或者是孝顺父母、勤劳朴实的模范形象, 给观众造成一定的感染作用, 触动观众, 影响观众的认知, 进而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从而发挥了电视媒体的对于受众的教化功能。

二、《变形计》模式风险犹存

虽然就《变形计》整体而言, 其作为一档真人秀娱乐节目也算是有其特殊的意义以及存在价值了, 但是就微观而言, 该模式依旧存在着风险。

(一) 思维定式与偏见

就现在的《变形计》而言, 多为农村好少年与城市问题少年的生活互换, 而节目尾声往往就是城市的问题少年经过在农村的磨炼与经历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并决定悔改。而且, 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出问题少年, 农村出好少年。就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而言, 在大众传播的时代, 人们了解社会很大程度上依靠大众媒介。例如, 电视机, 而媒介由于自身的倾向性传播的往往不是客观的现实世界, 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拟态环境”, 而这种象征性的现实很可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人们对于现实的印象。

因而, 这样一来很可能就会给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与偏见——城市的孩子全是有问题的, 农村的孩子全是好的, 这显然是片面的, 而这种思维偏见的存在也是不利用当下社会群体价值观的构建的。因此, 笔者认为这是节目组的欠考虑之处, 对于农村与城市少年在节目内容的关系上需要更好地进行权衡, 否则其中的教化作用也可能偏离轨道。

(二) 收视与人文关怀的权衡

在节目中对于城市问题少年家庭生活的记录中, 不乏他们与父母或者同伴争吵甚至动手的场景, 而笔者在这方面多次观察到, 摄影师大多都只是拍摄, 追求事实真相的“还原”。例如, 在《此间少年》中的一位城市主人公王泽宇和他的父亲打斗, 硬生生将其父亲撂下, 期间导演组以及摄影师并没有上前劝阻, 几位摄影师都在自己的位置拍着, 试图找到更好的角度。

也许该不该上前劝阻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但是笔者认为, 就算是为了还原事实真相, 面对较严重的争斗的时候, 出于人文关怀, 在场的栏目组的人员应该要有上前劝阻的行为。节目的意图是为了帮助问题少年解决问题, 如果只是停留在增加收视率这样的层面上, 那么这期节目所谓的“教育意义”、“社会意义”将被弱化甚至消失。

正如之前某电视台的某档跳水节目, 为争夺收视率, 在节目中玩危险跳水游戏, 且保护措施弱, 不同程度的对嘉宾造成了伤害, 这也是其被广电总局叫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致命的不确定因素

笔者认为, 该档节目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变形计》旨在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教育问题, 希望通过节目组为他们精心安排的生活角色互换, 使原本的问题少年能够改过自新, 而就每期节目最后的结尾来看, 对他们的改变确实挺大,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互换有着较为显著的成效, 才会吸引较多的观众, 才会有更多的关注者报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变形, 从而有所改观。

但是, 笔者认为, 人具有多样性, 尤其是对于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 他们的性格是具有多变性的, 通过变形是否真的能是主人公改正自身的缺点?改变的概率有多大?这些都是节目应该考虑的问题。倘若主人公在当时已有悔过之意, 而事后又回归原样甚至变本加厉又该如何?若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 那么节目对于受众, 不论是青少年还是他们的家长, 其吸引也将大打折扣。

而这种情况在前不久就出现了, 第五季《美丽加减法》的城市主人公李耐阅在参与变形后,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发出了自己自残的照片并附上消极的文字,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在微博传开, 而后此事虽然以李耐阅删博告终, 但是一定程度上也给了《变形计》栏目一个很大的冲击。所以, 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 也许连节目组也没有办法保证变形后, 参与变形的主人公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更何况如今参与变形的人物大多都开通微博和观众互动, 倘若有消极的信息传出, 这其中的影响也是节目组所无法控制的。因此, 笔者认为这是《变形计》的一个潜在性的威胁, 并且是不能忽视的。

三、增强节目生命力还需对症下药

如今的《变形计》虽火爆, 但对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威胁绝不能忽视, 笔者认为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问题只有得到尽快的解决才能使节目的运行更加通畅。

(一) 适度变换角色形式

节目内容通常是城市问题少年与农村好少年的互换, 长此以往会让观众形成审美疲劳, 并且形成“城市都是问题少年, 农村都是好少年”的思维定式与偏见。因此, 笔者认为, 节目组可以尝试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增加形式。例如, 可以是:农村问题少年与城市好少年的互换、城市问题少年与农村问题少年的互换、城市的一好一坏少年与农村的一好一坏少年搭档进行互换等, 通过尝试形式上的变换, 以吸取更多经验, 为更好的创新、增加节目形式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 适度的人文关怀不可少

栏目组在做到尽力还原事实, 对事实进行真实记录的同时, 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出于伦理道德上的一种干涉, 而不是冷漠的记录或者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任由事态发展, 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三) 关注后续, 教育并非一蹴而就

教育事业至关重要, 节目组不应只是打着“教育”的口号, 最终还是逃不出商业利益的驱使。对于青少年的教育, 节目组应该继续关注后续的发展情况, 加强对参与变形的主人公的定期回访, 可以是公开的回访, 也可以是私下的回访, 旨在了解他们变形后的相关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鼓励和教育, 同时也防止上述事件的发生, 真正做到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从而打造节目良好的信誉。

《变形计》作为国内一档真人秀娱乐节目, 没有将焦点完全聚焦在“娱乐”二字上, 相反, 他抓住受众的心理并发挥了电视节目的教育功能, 将该档节目的现实意义大幅提升, 其生存模式可以给当今处于“限娱令”之下的国内众多娱乐节目提供借鉴之处与发展方向。当然, 《变形计》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因子, 还需要我们予以及时地解决以规避风险, 让节目更好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周婵婵.浅析湖南卫视娱乐真人秀节目《变形计》[J].新闻世界, 2009 (03) .

[2]游令昆.湖南卫视公益性真人秀节目研究——以第五季《变形计》为例[D].河南大学, 2013.

[3]周念.电视娱乐栏目在“限娱令”下的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 2014.

变形模式 第8篇

沉降观测是为了确切反映建筑地基、基础及其场地在静荷载或动荷载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实际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裂缝,对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获取、处理与成果输出在《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07) 等相关规范里做了统一规定。现有沉降观测和数据处理存在以下问题:

(1) 野外数据采集没有规范化;

(2) 观测数据处理与成果输出各个测量生产部门做法不统一,目前内业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理缺乏标准统一的格式,中间数据人为干预较多,作业效率低,容易出错,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安全监测的需要;

(3) 各个作业小组之间缺乏信息实时共享机制,不能实现高效率的协同作业。

如何按照国家相应规范要求,快速、准确地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对测绘信息进行智能处理、自动检查、报告自动编写、各种图形自动绘制等,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建筑物变形信息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网络化沉降测量模式和物理构架

我院紧密结合沉降变形监测的作业特点和ISO管理要求,以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07) 、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 GB / T12897-2006) 和 《国家三、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 12897-2009) 为依据,开发了基于网络化测量模式的沉降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系统。

网络化沉降测量模式结构示意图如图1 和图2所示。

2 数据处理系统功能

沉降变形监测数据特点是周期性,监测精度高,针对本特点,数据处理系统功能如下:

(1) 建立网络化野外水准测量流动站作业平台,该平台由数字水准仪、PDA、全站仪、蓝牙、GPRS / CDMA通讯和Internet网络等硬件组成,实现网络化协同作业,获取沉降变形监测数据。图3和图4 为网络化野外水准测量部分模块。

(2) 建立基于网络化测量模式的沉降变形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功能包括: 控制观测仪器测量数据导入、查错、计算、限差设定、基于验后方差统计检验的水准点稳定性分析、基于Barda法的观测值粗差探测、基于最小二乘方法的严密平差、沉降变形预警等; 输出成果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和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各项规定。

(3) 建立沉降变形监测分析模型,采用线性回归、逻辑斯蒂、双曲线、自回归等模型预测监测点的沉降趋势,分析其重大基础设施的沉降变形运动规律,采用等沉降线显示监测区域沉降特征。

(4) 建立沉降变形监测控制中心服务器工作平台,功能包括: 测量数据的可视化和图形化管理,竣工后的超高层建筑沉降速率的监测,自动输出Excel格式观测手簿、 Word格式成果报表、Auto CAD格式沉降曲线文件,自动分析重大基础设施是否满足健康标准,辅助管理者决策。最后成果符合我院的野外作业流程和ISO管理体系要求。图5 为数据处理模块。

3 应用情况

基于网络化测量模式的沉降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在我院多项工程项目中获得实际应用:

(1) 广州市新电视塔工程沉降观测。广州新电视塔被称为广州市21 世纪重要的地标性建筑。该塔塔身高454m,天线高度为142m,总高度为596m,为世界第一高电视塔。我院负责该重点项目沉降观测,选用了该软件进行分析,满足了相关规范要求。

(2) 利通广场沉降观测。广州利通广场总建筑楼层59 层( 结构楼层66 层),属于超高层建筑。我院负责该重点项目沉降观测,选用了该软件进行分析,满足了相关规范要求。

(3) 广州市轨道交通约3000km2控制面积范围的二等水准施工控制网维护重测。

以上项目都采用网络化测量模式,实现沉降变形监测内外业一体化、多组流动站并行协同工作、现场测量与服务中心在线交互的测量平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数据成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其中,广州市轨道交通2010 至2015 年建设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网测量项目控制面积高达3000km2,网络化集成度高、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强,处理速度快,解算容量大,实现了外业数据采集、检查、内业概算、平差和成果报表输出的自动化数据处理; 在普通PC机上,可以整体解算多达数万点的水准网。

4 总结

人类社会经历了信息时代,正在朝着智能时代迈进。智能化是当今世界创新的主题之一,人和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寻求智能发展方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系统充分利用Internet和无线数据通讯网络技术,把数字水准仪作为网络上的智能传感器,实现网络化沉降监测测量模式,建立数据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规范统一了沉降观测作业流程、数据处理和成果管理,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为物联网技术环境下的测量奠定了基础。

摘要:本文提出了网络化沉降测量新模式,解决了测绘数据外业采集标准化和统一的问题,实现测绘信息进行自动检查处理、整理与分析、报告自动编写和各种图形自动绘制,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实现了作业小组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同作业。

变形模式 第9篇

热处理过程中, 由于加热和冷却速度互不一致也就是加工过程中存在温差, 钢制零件的表面及其中心或者钢件薄厚交界处体积涨缩不均匀而产生内应力, 该内应力就是热应力。产生热应力的原因包括:a.物体由于外加约束而不能进行完全自由的变形;b.处于不均匀温度场的匀质物体, 其各部分之间由于膨胀不同而彼此牵制, 从而导致强迫约束或者膨胀;c.如果物体不是匀质的, 即使它处于均匀温度场中, 但因其物理特性和尺寸各处不同, 也会在其各部分之间导致强迫膨胀或者约束[1]。因为存在热应力, 零件实际产生的热变形是指它受约束限制之后的热变形, 因此与热应力的关系密不可分。

然而, 外力作用及内应力的状态变化则会导致工件的热处理变形。其中, 前者通常是指热处理加热过程中零件的摆放方法不当、零件自重或者加载的其他外部力;后者是指热处理过程中, 热胀冷缩以及组织转变不均匀性所造成的零件内部应力。热处理变形包括体积变化、形状变化和翘曲变形三种[2]。

2 应力状态与变形规律

2.1 基本规律

我们知道, 零件从高温冷却下来时, 相对而言其外表层冷却较快。以圆柱件为例, 其端面棱角处先冷却会产生热收缩, 而芯部没有冷却则会限制其表面的收缩, 这样圆柱件表层受拉应力, 其中心却受压应力, 因此产生的现象为棱边收缩, 但中心突出, 表现为长度缩短而直径增大[3]。

另外, 对于应力状态与变形的规律可做如下总结:

(1) 由单纯热应力引起的变形:使零件趋向于球形, 也就是直径增大、长度缩短, 其表面中部产生凸起, 同时零件棱角变圆。

(2) 由单纯组织应力引起的变形:与上述情况相反, 它使零件在最大尺寸方向伸长而在最小尺寸方向产生收缩, 零件的内孔胀大而表面内凸, 其棱角变尖[3,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热应力使零件长度缩短、零件内孔缩小。

2.2 钢件淬火时热应力变形的基本规律

钢件在淬火时, 由于热应力作用其表面会产生四种变形:弯曲、自转、旋转和鼓凸。其中弯曲变形倾向是冷却速率大的表面会凹陷, 而冷却速率小的表面会发生鼓凸, 且对应表面之间的冷却速率相差愈大, 相应的弯曲变形就愈大;对于旋转变形, 工件表面冷却速率大的一端会向内部凹陷, 而冷却速率较小的一端则会向外部突出, 而且旋转变形的程度取决于工件表面两端的冷速之差;对于工件的热应力自转变形, 主要由两对应表面之间的冷速差偶, 差偶愈大相对表面的自转变形愈大;最后, 鼓凸变形与工件表面四周及其中部的冷速差有关, 差值越大变形越大[4]。

显然, 冷速差是产生这四种变形的最根本的原因, 但冷速差所影响的各种变形的相关部位事实上各部相同。另外, 在实际生产中这四种变形不会单独发生, 常常是几种变形同时出现, 实际分析中应该做全面分析并找出最主要的几种变形倾向。我们可以将钢件淬火时热应力变形的基本倾向总结为:在淬火冷却前期, 快冷部位的趋向总是缩小工件表面积, 然而, 慢速冷却部位的缩小倾向就较小, 另一种情况, 慢速冷却部位的趋向是增大工件表面积。另外, 产生热应力变形的根本原因是淬火前期零件的相关部位间的冷却速度差值, 且变形的大小与该冷速差呈现增函数关系, 具体的试验验证步骤详见参考文献[4]。

3 热应力变形规律的应用

由上小节对零件热应力变形规律的描述, 我们可以利用热应力使零件长度缩短的规律来处理已经发生变形超差的零件, 使废品复活[5], 使零件起死回生。采取措施如下所述:

3.1 进行混料处理

以45钢为例, 其中部分钢材含有成分较多的合金铬, 利用材料制成250mm三爪卡盘的卡爪, 并进行正常的工艺处理, 由试验结果发现, 该工件牙部的最大变形量从0.25mm增加至0.5mm, 甚至有些部分会产生开裂, 变形大于0.2mm的部分由2%迅速增加至51%, 对生产的正常进行产生严重影响。分析原因, 铬元素的存在提高了零件的淬透性, 增加了马氏体的转变量, 零件的组织应力也增大, 因此变形量增大。经过试验证明,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热应力使零件长度缩短的规律, 缩短已经伸长的零件, 已达到挽救零件的目的[5]。可行的工艺为缩短碱淬补救工艺, 工艺过程描述如下:

(1) 水冷缩短, 把发生变形超差的零件放入盐浴中热透 (盐浴温度控制在680℃~700℃) , 然后再将其浸入冷水中冷透。这样, 零件因热应力作用会缩短0.1~0.5mm, 值得注意的是, 温度应该控制在Ac1以下, 以保证工件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相变, 也就是保证工件内部不产生组织应力。

(2) 碱淬硬化, 将上步已经缩短的零件烘干, 并重新加热使其温度达到820℃~830℃之间, 保温后淬入碱浴 (碱浴温度140~180℃) , 保持时间需大于十分钟。该步处理后, 零件的金相及硬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要求, 这样其变形量进一步缩短, 缩短量达到0.5mm。

(3) 将工件牙部进行局部回火, 温度为440℃, 可使变形量缩短0.05~0.1mm。

经过以上工艺, 已经发生变形的卡爪可以缩回0.10mm到0.25mm, 测其各部分硬度分别为:夹口HRC52~54, 且其磨平后硬度大于53, 平面中心的硬度为HRC45~55, 牙部硬度达到HRC45~50, 可见废品可以被挽救变成成品。

3.2 压缩工件变形量, 降低报废率

缩短碱淬法有效地压缩了零件的变形量, 例如250mm以及200mm的三爪卡盘, 其卡爪变形量可压缩到0.2mm。已验证缩短碱淬法处理可以挽救几乎所有的变形超差零件, 极大地减小了零件报废率。

3.3 预变形法

预变形法, 也称为预应力法, 它是利用热应力使工件在淬火之前产生方向相反的预变形, 来达到缩短终变形量的目的。仍以45钢为例, 利用热应力变形规律可以使工件预先反向变形, 来压缩最终变形量, 具体方法如下:

(1) 如果应用快速冷却 (例如水冷) , 那么加热温度一定要在相变温度Ac1以下, 通常情况下可取680℃~700℃, 目的是保证工件在冷却过程中不会发生相变。

(2) 如果利用缓慢冷却 (例如泊冷) , 那么加热温度应该保证在Ac3以下, 通常取780℃, 目的是保证工件在冷却过程中不会出现马氏体转变。

(3) 采用能够使零件表现为热应力为主的淬火液处理已经变形的零件, 如采用碱浴、硝裕等。对于硬度和金相合格的零件可以进行直接淬火[5]。

4 总结

由于热应力的存在, 钢制零件经过热处理后会产生一定变形, 造成零件缺陷而使零件不能正常工作增加了零件生产中的报废率, 这样不仅浪费原材料还造成经济损失。通过对热应力变形规律的研究发现, 可以利用该规律使已经发生变形的零件起死回生, 降低零件报废率的同时减少经济损失。本文首先介绍了热应力作用以及热处理变形的产生, 然后作为下文基础阐述了零件的应力状态及其热变形规律, 最后通过实例研究了热应力变形规律在控制零件变形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鹏浩.非均匀温度场中机械零部件热变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1年.[1]胡鹏浩.非均匀温度场中机械零部件热变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1年.

[2]赵礼彬.利用热应力变形规律挽救零件[J].机械制造, 1995 (03) .[2]赵礼彬.利用热应力变形规律挽救零件[J].机械制造, 1995 (03) .

[3]贾润沛.钢件淬火时热应力变形的基本规律[J].金属材料与热加工工艺, 1982 (1) .[3]贾润沛.钢件淬火时热应力变形的基本规律[J].金属材料与热加工工艺, 1982 (1) .

变形模式 第10篇

建筑变形测量是指对工业和民用建筑(这里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受各种作用力而产生的形状或位置变化进行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工作。《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是我国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方面第一部专门的变形测量技术标准,由建设部主管、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主编。该标准自1998年6月1日施行以来,在变形测量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有效地规范和指导了我国建筑变形测量实践,同时也为其它变形测量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截止2006年11月,该规程先后印刷了18次,印数达6.5万册。

近年来,变形测量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筑变形测量实践也不断深入。建设部及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勘察设计与测绘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和测绘成果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一些与建筑变形测量相关的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和测绘技术标准已作了修订,一些新的相关标准也陆续颁布实施。为适应建筑变形测量技术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建设部2004年下达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修订计划。2007年9月,建设部颁布了修订后的标准,并将标准名称改为《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该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1 建筑变形测量技术发展与应用特点

建筑变形测量是现代测量和相关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应用的典范。最近若干年来,变形测量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2,3]:一是变形测量工程越来越多,观测项目越来越全面;二是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时效性要求越来越强;三是数据处理方法越来越严密,数据的利用越来越科学;四是变形测量往往要同时进行几何变形和物理参数的观测;五是变形测量的技术方法发展迅速,除常规的大地测量仪器方法外,激光测量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专用传感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智能化全站仪、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等均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建设部在2003年9月发布的《工程勘察技术进步与技术政策要点》中就明确提出[4],变形测量的技术方向是“进一步研究开发对大型或特殊工程实施动态与静态变形监测的自动化技术和方法,发展检测、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智能化分析与可视化表现技术”。

建筑变形测量是保证建筑安全和建筑质量不可或缺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大型、高层和特殊建筑工程的建设更是如此。最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建筑施工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城市土地资源的日.逐紧张,高层和大型复杂建筑、地下轨道交通以及大型基础设施等迅速崛起,建筑变形测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从安全管理的角度,通过施工阶段和运行期间的变形测量,可以获得变形体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据此对建筑施工和运行安全进行监控。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变形测量数据的处理,可以对变形几何特征进行分析,对物理机理作出解释,从而检验并修正建筑设计理论和经验参数。目前,在许多大型复杂建筑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变形测量技术已被广泛采用,一些重点工程甚至已将变形观测资料作为项目阶段性检查和最终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2 规范修订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2.1 规范修订的指导思想

在规范修订中,贯彻了以下指导思想:

1)先进性。关注现代测绘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积极吸收变形测量及其数据处理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新发展,积极吸收变形测量实践积累的成熟应用经验,进一步注重规范的特色。修订中增加了数字水准仪、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激光扫描和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建筑变形分析方法,变形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变形测量质量控制等内容。

2)实用性。在积极吸收新技术发展成果的同时,特别注重技术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修订中,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设置了必要的强制性条款。同时,结合实际应用的经验和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条文的可操作性。

3)规范性。严格执行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增强条文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4)协调性。注意与建设部及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勘察设计及测绘管理政策法规在技术层面上的衔接,认真做好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测绘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衔接。此外,修订中还注意了与原《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在精度等级及有关要求方面的协调,以方便实际应用。

2.2 规范修订的依据

规范修订中,遵循的法律、法规和参考的技术标准主要有:

1)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等。

2)国家和行业标准。包括《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199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和《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等。

3 规范的主要内容

3.1 规范内容的总体结构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①新增加了第2章“术语、符号和代号”、第7章“特殊变形观测”、第9章“成果整理与质量检查验收”和第4.5节“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第4.8节“GPS测量”、第6.4节“基坑壁侧向位移观测”;②将原第2章“一般规定”作较大的修改后成为目前的第3章“基本规定”;③将原第3、4章“高程控制测量”和“平面控制测量”修改、合并为目前的第4章“变形控制测量”;④在第5章“沉降观测”、第6章“位移观测”分别增加“一般规定”一节;⑤将原第6章中的日照变形观测、风振观测和裂缝观测放入第7章“特殊变形观测”;⑥对第8章“数据处理分析”作了较大的修改和扩充;⑦对有关技术要求和作业方法等作了较为全面的修订;⑧设置了强制性条款。

修订后的《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包括9章和6个附录,见图1所示。

3.2 主要内容概述

以下对《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几个主要内容作一概要介绍。这些内容也反映出该规范的特色之外。

3.2.1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与精度

修订后的规范对于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和精度沿用了原《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的规定,但对适用范围作了进一步明确,见表1所示。

对于实际变形测量工程精度级别的确定,规范给出了以下三种方式:

1)对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变形测量工程,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建筑地基变形允许值,按规范有关条款的规定进行精度估算后,确定精度级别;

2)对其它建筑变形测量工程,可根据设计、施工的要求,按照表1的规定,选取适宜的精度级别;

3)当需要采用特级精度时,应在对作业过程和方法作出专门的设计与论证后实施。

3.2.2 变形基准点设置与变形控制测量

规范对高程基准点和平面基准点的布设、标志形式、测量方法、复测周期、标志形式以及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水平角观测、距离测量、GPS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

为了保证建筑变形测量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规范规定变形测量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各期观测中,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为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基准点可用于检测其稳定性,规范规定: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它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位移观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

在建筑变形控制测量方面,主要增加了三方面的内容,即:①对于二、三级沉降观测的高程控制测量,规范规定当不便使用水准测量时,可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并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具体技术要求作了规定;②在水准测量中,增加了关于数字水准仪作业的特殊规定;③规定了使用GPS技术进行变形控制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

3.2.3 沉降类变形测量

沉降类变形测量主要包括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基坑回弹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建筑沉降观测5项。规范对各项观测的点位布设、标志形式、观测精度、观测周期、观测方法以及提交成果的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在附录中给出了有关标志的结构和成果的表达样式。

3.2.4 位移类变形测量

位移类变形测量包括建筑主体倾斜观测、建筑水平位移观测、基坑壁侧向位移观测、建筑场地滑坡观测、挠度观测等5项,其中基坑壁侧向位移观测是本次修订中新增加的观测项目。规范对这些观测的基本要求、作业方法等均作了规定。

3.2.5 动态类变形测量

动态变形观测主要指建筑在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如日照变形测量、风振观测等,属于特殊变形观测。对于动态变形,需要测定其一定时间内的瞬时变形量,计算变形特征参数,分析变形规律。动态变形测量的方法主要有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激光测量、GPS动态实时差分测量、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等方法。

3.2.6 变形测量数据处理分析

数据处理分析主要包括平差计算、变形几何分析和变形建模与预报等内容。规范修订中,根据近年来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情况对后两方面的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3.2.7 变形测量成果整理与质量控制

建筑变形测量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是变形测量工作的基本反映。规范对这些成果的内容和质量以及成果整理和质量检查验收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保证变形测量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规范规定观测记录、计算资料及技术成果均应有有关责任人签字,技术成果应加盖成果章。规范还对建立专门的建筑变形测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等作了规定。

4 强制性条文

为增强《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规范设置了两个强制性条款。这些条款通过了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房屋建筑部分)强制性条文咨询委员会和建设部标准主管部门的审查批准。

4.1 关于需要进行变形观测的情形

近年来,建设部及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及勘察设计管理政策法规,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变形测量作为监测建筑几何状态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控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等均规定应对一些重要的建筑在施工及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还将此条作为强制性条款。

因此,作为专门的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有必要对此作出强制性规定。规范设置了强制性条款,规定以下5种情况应该进行变形测量: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②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③加层、扩建建筑;④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⑤需要积累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建筑。这里的建筑等级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4.2 关于发生变形异常时的处置

在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当发生变形异常时,必须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有关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与此同时,在保证变形测量本身安全的前提下,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获得更多的监测数据。这对于较早发现建筑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规范设置了强制性条款对此作出具体规定,即:当建筑变形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变形测量方案:①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②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③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④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⑤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5 结语

通过修订,《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基本上较好地反映了当前建筑变形测量技术发展和生产实践的情况,规范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但也有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并在以后的修订中逐步完善,主要是:动荷载作用下的建筑变形测量方法及其成果的分析有待丰富;基于传感器等非大地测量变形监测方法及其适应性、可靠性有待通过进一步的试验来检验;建筑变形测量成果的反演和变形趋势的预报方法等尚需进一步发展。

注:参加《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修订工作的还有陆学智、张肇基、潘庆林、王双龙、王百发、刘广盈、张凤录、严小平、欧海平、戴建清、谢征海、陈宜金、孙焰等。

摘要:本文结合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修订实践,分析了当前建筑变形测量技术发展与实际应用情况,介绍了该规范修订的原则、依据、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等。

关键词:建筑,变形测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宁津生等.测绘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工程测量学科发展报告[M],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2006卷)[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6.

[3]王丹.工程测量的发展与需求[J].测绘通报,2003,(4).

解密变形金刚 第11篇

多数选择紧凑型车和微型车的消费者在购车之时都会主要考虑车辆的油耗和经济性等问题,而会忽略一个对小车最重要的性能参考——安全性能。事实上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许多厂家也会竭尽所能对材料或者结构选择等方面进行控制,但这些涉及到车辆生产工艺、材质以及质检方面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讲就像一块“神秘领域”无从了解。本次既然我们有幸成为上海通用汽车东岳汽车工厂的首批媒体考察团成员之一,近距离接触小车爱唯欧的生产线,那么就让我们为大家做一次解密探索,帮助大家了解一下小车上平时无法得见的安全保护。

看不到的安全保护

超高强度钢板

当我们的汽车发生碰撞时,除了祈祷自己的“RP”值够高以及上帝的额外关照,其实最终我们只能依靠汽车的被动安全装置来保护自己。而除了安全带、安全气囊等,最为重要的还是车身结构和它的用料,这才是保障生命的关键。当我们在厂区参观时,雪佛兰的技术人员就介绍了小车的用料问题。这款小车的用料可谓相当凿实,车身有64%的部位都使用了高强度钢,在汽车A柱部分以及车顶梁这些对安全至关重要的部位更是使用了超高强度钢,这些超高强度钢的屈服强度超过1250Mpa。也许你对1250Mpa这个数字没有概念,那么换种更好理解的说法,就是这种超高强度钢拥有普通钢材强度的3倍之大,这样对车辆的基本安全保障就完全可以胜任了。

全框式副车架

从D级豪华车的标准配备,发展到如今A级家用车上也能找到的装备——副车架,是连接发动机、悬挂与车身的组成部分,它就像汽车的骨骼。在紧凑级车型的底盘中,更多配备的是半框式副车架。不过比较起来,全框式副车架提供的支撑更加到位,底盘的刚性也会变更佳。如果发生碰撞,完整的副车架会将碰撞能量通过自身传递至车身纵梁释放转移,最大程度减小乘客舱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而在小车的底盘部分,采用就是前面所说的全框式副车架。相比之下,“元宝梁”式的半框式副车架与车身相连接的支点会比前者的6个要少两个,这样的话自然支撑面就会比前者更小,稳固性也会更差。可见拥有了坚实的全框式副车架,就像年轻人拥有结实的骨骼,骨骼结实才能有个健康的好身体。

变截面扭力梁

作为紧凑级小车,一般厂家出于成本、安装空间以及功能方面的考虑,多是选择结构简单、体积轻巧的扭力梁式后悬挂为主。虽然爱唯欧小车上也使用这种结构,但爱唯欧的后悬挂采用了压铸工艺较为复杂,双层管状V型梁的设计,且使用了较为少见的变截面扭力梁。因此,要强于大多数小车采用的实心扭力梁或单片结构。因为采用这种双层中空结构,质量轻且拥有更好的结构特性,有利于吸收全频段的路面震动。而可变截面则令后悬扭转刚度可吸收范围更大,进一步提升了车辆操控性能。

一体式座椅骨架

除了车身外部材质和结构要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在车辆内部,座椅除了保证我们乘坐时的舒适性,对安全也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右上图的两款座椅中,左边黑色的座椅是小车使用的“板板式”座椅骨架,右边的则是“管板式”。先不说结构问题,座椅骨架平时包裹在里面虽然看不见,但经过油漆涂装的骨架至少它的防腐耐磨性会比未作任何处理的要好上许多,不过也因为平时我们“看不见”,油漆涂装会因为节约成本被许多厂家省掉。另外,就是结构上的好处,这种“板板式”一体式高强度骨架设计在用料上采用钣金件相结合,关键部位使用激光焊接,这样的座椅骨架不但用料要比多采用人工焊接的“管板式”骨架更少,且拥有更高的整体刚性,也就是说同样在受到撞击时前者比较不容易发生变形,座椅结构更加牢固。

看不到的安全静音

车辆拥有良好的静音效果,除了对舒适性是一种提升,对安全行驶也有积极作用,安静的环境可以让我们集中精神驾车,警惕周围环境。而为了保障达到这种静音效果,小车除了必备的发动机罩、地垫这些,发动机后部、前围、所有门柱内侧等这些地方,也都铺了较厚的隔音垫。另外,小车的车身内腔采用发泡填充。这项工艺是在拼合车身前,将一种热塑性原料装到钣金件内层,经过喷涂车间烘烤之后,以物理发泡方式,在车身空腔内形成软质的闭孔发泡塑料,膨胀填满整个内腔,起到密封效果,类似于空腔注蜡,除了材质更加环保,在保证我们坐进车内不会因为有害用料而危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更有效的改善整车隔音、降噪、抗振性能。

看不到的安全检测

除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比较关心的用料与结构问题,另一项与安全挂钩且我们平时无法了解到的就是产品下线后的安全检测工艺。这是汽车交付到用户之前要经过的最后一道检测手续,也是车厂对消费者负责的一种态度。除了模拟平时的使用环境,如百公里加油、制动、各种仪表及电子部件的测试,各种路况下的行驶,厂家还要对小车进行一些极限测试,这些测试往往早已超出我们平时的使用环境。其中一项比较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爱唯欧进行的雨林测试。在雨林测试的车间一共布置了312个高压喷嘴,模拟的降水强度为每分钟200mm,基本上车开进去之后就只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能见度全无。据说自然界有记录的最大日降水强度为1870mm,也就是每分钟不超过1.3mm,相信平常我们也无法遇上测试中的这种超级降雨。不过既然小车能通过这样“变态”的测试,肯定对满足我们平时的使用需求也就是小菜一碟了。

TIPS

变形模式 第12篇

本文以某型飞机上的大型钛合金框锻件为研究对象,结合钛合金的锻造成形特点,基于Deform 3D平台,对TC4 钛合金大型框锻件的等温锻造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分析了变形工艺参数对成形性能的影响。

1模型的建立

采用Pro/E软件对框锻件和模具进行几何造型。 图1 为钛合金框锻件CAD实体图,锻件分耳片与框身两部分组成,呈左右对称结构,双面均带有较多的肋,锻件重量为90.5kg,框身宽度为150mm,最大长度约为1900mm,最小厚度50mm。 锻件形状复杂, 尺寸大, 成形极为困难。 图2 为选用的预制坯CAD实体图。

材料的本构方程包含了描述材料变形的基本信息,它可以表征材料在热加工变形下的流动应力对变形温度、应变速率以及应变等热力参数的动态响应。 因此,建立精确的材料塑性流动本构方程是进行金属塑性变形过程数值模拟的前提条件, 也是进行金属塑性加工工艺设计的基础。 本文选用基于应变补偿的双曲正弦本构方程模型,如下式所示:

式中:Q———变形激活能,J·mol-1;

R———普适气体常数,R=8.314J·mol-1·K-1;

———应变速率,s-1;

T———变形温度,K。

式中拟合参数如表1 所示[10]。

分别对变形温度、 上模速度以及摩擦因子等对变形均匀性有影响的参量进行模拟分析, 具体工艺方案如下:

变形温度:1143,1173,1203K;加载速度:0.5,5,15mm/s; 摩擦因子:0.1,0.3,0.5; 上模压下行程:51.5mm。

图3 分别为压下量17mm、32mm、42mm和51.5mm时锻件变形的整体情况。 该图清晰地表明了TC4 钛合金框锻件成形过程中坯料形状的变化过程。

为了能够定量分析锻件组织的变形均匀性,引入应变分布参数为优化指标进行分析, 其表达式如下:

式中:N———单元数量;

———第i个单元等效应变;

———所有单元的等效应变平均值。 ψ 值越小,表明变形越均匀。

2结果讨论

图4 为加载速度0.5mm/s、摩擦因子0.3 时变形温度对应变分布参数( 均匀程度)ψ 的影响规律。 从图中可以看到,变形温度对锻件变形均匀性有较大影响。 当变形温度从1143K上升到1203K时,ψ 值由0.255 下降到0.198。 其他加载速度及摩擦条件下,温度对ψ 值的影响与此类似。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钛合金框锻件等温锻造时, 应适当提高变形温度。

图5 为变形温度1173K、 摩擦因子0.3 时加载速度对应变分布参数ψ 的影响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 加载速度对坯料等效应变分布具有较大影响。随着加载速度的增加,ψ 值由0.224 迅速上升到0.327( 5mm/s) 和0.375( 15mm/s) 。 其他变形温度及摩擦条件下,温度对ψ 值的影响与此类似。 因而,在成形过程中需控制上模速度,改善锻件内的变形不均匀性。

图6 为变形温度1173K、 加载速度0.5mm/s时ψ 值随摩擦因子的变化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ψ 值随摩擦因子的增大而上升。这是因为摩擦越大,坯料与模具间产生的剪切力也越大, 从而导致变形更加不均匀。故在钛合金框锻件等温锻造时,应适当增加润滑,以保证变形更趋于均匀。

3结论

基于Deform 3D软件平台,对TC4 钛合金大型框锻件的等温成形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 通过对材料流动、锻件充填、变形均匀性、峰值应力以及成形载荷分析后发现:变形工艺参数对TC4 钛合金大型框锻件等温成形过程具有显著影响, 在锻件成形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变形温度、 降低加载速度和保持良好的润滑条件,以期提高变形材料的流动性,增加坯料变形的均匀性,降低峰值应力,减小成形载荷。

摘要:基于Deform 3D平台,对钛合金大型框锻件等温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变形工艺参数(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及摩擦)对变形均匀性的影响。引入变形均匀性参数对变形均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变形工艺参数对TC4钛合金大型框锻件等温成形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在锻件成形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变形温度、降低加载速度和保持良好的润滑条件,以期提高坯料变形的均匀性。

变形模式范文

变形模式范文(精选12篇)变形模式 第1篇关键词:支护结构,弹性支点法,土压力模式,变形目前,对桩锚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