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内窥镜范文
鼻窦内窥镜范文(精选10篇)
鼻窦内窥镜 第1篇
关键词:鼻窦内窥镜,鼻窦肿瘤切除,临床疗效
近年来, 医疗科技取得卓越发展成就, 鼻内窥镜技术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完善, 使鼻窦恶性肿瘤诊治取得飞跃进步, 除在鼻息肉、鼻窦炎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外, 针对鼻内肿瘤如鼻窦恶性肿瘤、鼻内翻乳头状瘤等预后也较为理想[1]。本次选取208例鼻窦肿瘤患者在鼻窦内窥镜下行切除术, 并就临床效果与普通鼻镜辅助下切除术效果展开对比,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99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208例鼻窦肿瘤患者, 均采用鼻窦内窥镜治疗, 且设为观察组, 其中男128例, 女80例, 年龄32~69岁, 平均 (49.2±7.2) 岁;病变部位:上颌窦病变140例, 蝶窦8例, 额窦8例, 筛窦52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行普通鼻镜下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 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57例, 女43例, 年龄31~70岁, 平均 (48.3±7.3) 岁;病变部位:上颌窦64例, 蝶窦3例, 额窦10例, 筛窦23例。两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在普通鼻镜或内窥镜下完成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 手术结束后常规化疗, 并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和临床效果。鼻内窥镜辅助下切除术操作方法: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全麻, 铺手术单;鼻窦恶性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应用内窥镜探查, 在对边缘保留1.0 cm的前提下, 切除鼻窦恶性肿瘤;将可能在手术过程中累及的鼻窦黏膜、鼻腔, 应用电动切切割器切除。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2年后,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7.2% (15/208) 和死亡率4.8% (10/208)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 (30/100) 和26.0% (26/100) , 生存率95.2% (198/20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 (74/100)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总结鼻窦肿瘤经鼻窦内窥镜下切除术优点, 有学者先对此领域有所报道, 取17例内翻性乳头瘤病例, 经鼻内镜行手术切除术, 追访2年, 无复发病例[1]。有学者对内翻性乳头状瘤24例展开报道, 经鼻内镜手术的7例无复发, 而经经典鼻内途径或鼻外途径处理的17例患者复发4例[2]。文献[3]报道对鼻内镜下实施鼻窦囊肿手术效果均有报道。本次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患者经鼻内镜处理, 效果理想。此术式与先进的检查和辅助治疗等手段结合, 在某些方向, 优点是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 具体表现在: (1) 手术创伤小, 进路简便, 对正常骨结构和黏膜有所保留, 术后可尽快恢复, 面部无瘢痕残留, 患者有较高依从性; (2) 由内镜辅助, 尤其是广角内镜, 可获得较为清晰的术野, 对重要结构未造成损伤, 并发症居较低水平[4]。
总结鼻内镜下具开展手术条件的适应证, 以在鼻腔鼻窦内局限生长的肿瘤为主。蝶窦外侧壁骨质无破坏及眶筛膜未受累者, 有小范围的前颅底侵犯, 但硬脑膜的蝶、筛窦肿瘤未累及, 或鼻咽鼻腔恶性肿瘤尚未向颅内、破裂孔侵入, 也可尝试手术。如右鼻腔筛蝶窦4 cm×4 cm×5 cm较为巨大的神经纤维瘤, 观察筛顶骨质, 存在破坏情况, 但因肿瘤有包膜, 手术操作过程中, 可完整至硬脑膜剥离, 术后无脑脊液漏出现, 本术式年龄限制不严格, 切除肿瘤的肿瘤还包括鼻腔软骨黏液纤维瘤、骨瘤、鼻咽血管纤维瘤、脑膜瘤等。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率高, 具潜在恶性, 需对手术适应证严格掌握[5,6]。
对手术切除范围进行确定, 除可切除肿瘤, 又可对复发进行防范, 对重要结构又未构成损伤, 是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水平位和冠状位螺旋CT扫描, 是必要的、对肿瘤侵犯范围确定的手段, 除可对颅底、眼眶、视神经管、颈内动脉等骨结核关系评估, 且可对肿瘤是否可切除完整进行推断。相较CT, MRI在软组织检查中有较高分辨率, 可提示硬脑膜、眶骨膜是否受累。手术操作前采用内镜检查, 可为肿瘤侵犯范围确定提供依据, 另外, 术中通过内镜可对肿瘤的范围进一步了解, 避免单纯对安全缘追求, 而使正常组织受到损伤。通常情况下, 经鼻内镜可将整个鼻底、鼻腔外侧壁、窦内容及黏膜、全部筛房、蝶窦前壁、鼻中隔、鼻内黏膜、隔、顶壁及除咽鼓管口周围黏膜外的各鼻咽壁完整切除, 依据病例情况, 确定实际切除范围。原则上, 蝶窦外上外下壁属禁区, 尤其是颈内动脉受累者[7,8]。
同时, 需加强围术期的辅助治疗, 针对有较高出血风险的肿瘤, 尤其是对鼻窦造成侵犯的恶性肿瘤, 应用弹簧栓对瘤体供血动脉栓塞, 可明显减少术中的出血量, 为手术操作提供条件。针对易出血肿瘤, 供血血管在术前栓塞, 术中仅100~300 ml出血量。在术中应用控制性低血压, 也可减少出血量;术中需适当加深麻醉, 以防过早清醒, 患者一旦清醒, 在对控制性低血压使用时, 即使后续有相关的降压操作, 也增加了止血难度。鼻腔填塞物在术后1~3 d撤出, 若血管有损伤, 则取碘仿纱条填塞, 渐抽出。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进行观察, 最多见的为鳞癌, 需加强放疗, 并加强腔内照射, 以使放疗剂量减少。术后完善内镜随访, 以对残余病灶清除, 避免术腔黏连, 同时可早期发现复发, 以选取方案针对性治疗, 最大限度改善预后。
鼻窦由多个骨质腔构成, 在鼻腔内部隐藏, 包括蝶窦、上颌窦、筛窦、额窦。头部恶性肿瘤中, 鼻窦恶性肿瘤占11.9%, 是常见的鼻科疾病。其中上颌窦恶性肿瘤、鼻腔恶性肿瘤为常见恶性肿瘤类型, 在鼻腔肿瘤所占比例>90%。因鼻窦有较隐匿的解剖位置, 早期以出血、鼻塞为临床主要表现, 常被误衣袋或漏诊, 故较难发现鼻窦恶性肿瘤。因鼻窦解剖学结构特点相对特殊, 鼻中隔有偏曲存在, 应用普通鼻镜不易到肿瘤发病部位, 且肿瘤表面血管较丰富, 故病理活检时需细致操作, 以防诱发大出血, 肿瘤有时发病位于上颌窦、蝶窦、筛窦等较深部位, 蝶窦、筛窦需打开, 才可对病理组织获取。临床治疗时, 对鼻窦恶性肿瘤采用鼻内镜辅助治疗有一定争议。具体为手术过程中能否对足够的手术边界保留, 发挥切除整块的效果;术中有出血出现, 在视野暴露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有报道显示, 相较普通鼻镜, 鼻内镜辅助治疗可更好地处理肿瘤边界和整块切除, 并使术中出血减少, 具恢复时间短、创伤小、避免面部切口等优势。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 随访2年后,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7.2% (15/208) 和死亡率4.8% (10/208)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 (30/100) 和26.0% (26/100) , 生存率95.2% (198/20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 (74/100)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鼻窦内窥镜下行鼻窦肿瘤切除术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友忠, 曾益慈, 罗小巍, 等.应用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鼻腔鼻窦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探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8, 14 (1) :52-54.
[2]Batra P S, Luong A, Kanowitz S J, et al.Outcom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anterior skull base neoplasms[J].Laryngoscope, 2010, 120 (5) :9-16.
[3]陈雷, 王刚, 王荣光, 等.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J].临床耳鼻咽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2 (11) :506-508.
[4]Buchmann L, Larsen C, Pollack A, et al.Endoscopic techniques in resection of anterior skull base/paranasal sinus malignancies[J].Laryngoscope, 2006, 11 (6) :1749-1754.
[5]张秋航, 刘海生, 孙锋.经鼻内镜岩斜坡及颞下窝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 (7) :488-492.
[6]Von B C, Bradley P J.Risks of malignancy in 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nose and paranasal sinuses[J].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7, 15 (2) :95-98.
[7]胡德馨, 汪涛.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15例临床观察[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2004, 15 (5) :135-136.
鼻窦内窥镜 第2篇
【关键词】鼻窦内窥镜;真菌性鼻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80-01
真菌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空气污染、滥用抗生素等均会导致真菌性鼻炎发生。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真菌性鼻炎病例明显增加,发病率不断提高。真菌性可采用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Caldwell-Luc手术是真菌性鼻炎常用治疗方式,但该手术治疗方式容易导致局部引流阻碍,且创伤面积较大,预后效果不理想。鼻窦内窥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简便,且疗效明显,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真菌性鼻炎治疗中。本文以我院收治的46例真菌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真菌性鼻炎患者,其中,男27例,女19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61岁,平均年龄(40.8±5.1)岁,平均病程(1.4±0.2)年。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头痛、眼眶周围皮肤疼痛、面部疼痛、鼻塞、流鼻涕、鼻涕伴血等。经鼻窦内窥镜检查发现,42例患者的中鼻甲肥大,12例息肉样变,10例钩突肥大,17例鼻中隔偏曲。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等相关检查确诊为真菌性鼻炎患者。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选择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及病变鼻窦组织,进行钩突切除,对筛泡进行咬除,然后进行OMC开放,对上额窦自然开口进行扩大,清除患者鼻窦腔内的脓性物质、呈干酪样的黑褐色或灰黄色物体、血性腐物等,采用生理盐水对鼻窦腔进行反复冲洗,直至生理盐水变清澈[1]。对于病变的筛窦,可切除后组或前组筛窦,对鼻中隔偏曲进行合并,对于下鼻甲肥大患者,进行矫正或部分切除。
1.3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采用100ml甲硝唑(0.5%)+100ml生理盐水对手术鼻腔进行冲洗,并进行鼻窦内窥镜检查,观察患者有无病变组织残留,并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患者鼻腔。术后48小时可拆除鼻腔填塞纱条,术后第4天才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2次/d,术后第7天才用鼻窦内窥镜进行血性分泌物及术腔痂皮清理,并清除肉芽及水肿组织,确保患者的鼻腔引流通畅。
2结果
经治疗,46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改善,窦腔粘膜逐渐恢复,引流通畅,无患者存在炎症或真菌情况,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术后随访2年发现,46例患者均治愈,无1例复发,治疗效果良好。
3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由条件致病菌引起,这种病菌可长期存活于人体鼻窦及鼻腔组织内,无明显症状。当机体抵抗力出现大幅度下降时,则会引起菌群失调,从而导致鼻窦通气引流出现狭窄、闭塞等情况,最终引起真菌性鼻窦炎。由于鼻窦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较大区别,因此,临床症状、病情发展以及预后效果等也会因人而异。真菌性鼻窦 炎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另一种是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后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大多数患者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主要是由于真菌依附在人体粘膜表面上,如鼻窦粘膜、鼻腔粘膜等,其中,曲霉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体。本组46例患者经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症状包括面部压迫、头痛、鼻塞、流鼻涕、鼻涕带血、脓性鼻涕等,这些症状与鼻窦恶性肿瘤及慢性鼻窦炎较为相似,因此,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可采用CT检查,应尽量避免出现误诊现象[3]。对于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清除患者鼻窦组织内的真菌团块,使鼻腔引流通畅,避免真菌再生。鼻窦内窥镜是一种微创手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减少创伤,促进患者恢复,因此,临床多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鼻窦内窥镜手术对于病变组织清除较彻底,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且鼻窦通气引流效果较好,对于鼻中隔、蝶窦、筛窦等病变可有效清除,对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病变等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治疗效果明显。在本研究中,46例患者均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经2年随访发现,无患者出现复发情况,预后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对于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可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彻底清除鼻窦组织内病变,减少创伤,术后给予鼻腔冲洗,降低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赵声波.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2例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2(04):216-217.
[2] 付亚斌.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1例[J].中国内镜杂志,2010,08(08):124-125.
鼻窦内窥镜手术麻醉管理总结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15例患者中, 男134例, 女81例.
年龄13~75岁.ASA:I~II级203例, III级12例, 合并高血压12例, 冠心病3例, 糖尿病5例。
1.2 方法术前常规鲁米那钠、阿托品肌注。
常规监测ECG、SPO2、PET CO2。麻醉诱导:静安2mg/kg (或咪达唑仑0.2mg/kg) , 芬太尼4ug/kg, 维库溴铵0.1~0.2mg/kg, 快速诱导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VT:8~10ml/kg、f:12~15次/分、PET CO2:30~40mm Hg) 以七氟醚、静安、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
根据术前要求, 术中需要, 进行控制性降压。方法为硝酸甘油微量泵注射, 初始量10~20ug/kg, 维持量1~5ug/kg, MAP维持50~60mm Hg。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速度, 主要操作完成后渐减用药量直至停止。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或对硝酸甘油不敏感、心率较快患者可酌情使用拉贝洛尔。术中输液10ml/kg/h, 术毕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 常规给予新斯的明拮抗, 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
2 结果
所有病人均在静吸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 193例应用控制性降压, 平均手术时间68+18次/分, 手术出血量110+47ml。术野清晰, 术后恢复良好, 临床效果满意。
3 讨论
3.1 对反应性呼吸道疾病, 广泛息肉样病变, 合并高血压, 特别是既往有鼻腔或鼻窦手术史, 手术时间长, 选用全身麻醉更为恰当。
既往FESS选用局麻+强化麻醉, 术野出血不易控制, 手术时间长, 病人痛苦, 手术耐受性差, 甚至中止手术。
3.2 控制手术出血是FESS手术麻醉的关键。
应用黏膜血管收缩剂 (丁卡因+肾上腺素纱条局部压迫止血) 虽然部分减少手术野出血, 亦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表现为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因此, 控制性降压成为FESS全麻管理的常规措施。应用硝酸甘油行控制性降压, 起效迅速, 降压过程平稳, 代偿性心率加快的发生率低。控制性降压后达到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的目的。且其半衰期短, 停药后血压迅速恢复, 可控性强。
3.3 术中维持较深的麻醉深度, 保持患者安静, 避免呛咳。
3.4 加强术中监测:
常规监测及各种机械通气参数, PET CO2可有效的监测气管插管打折或者脱落, 这对FESS手术中麻醉医生观察病人及气管导管情况有特殊意义。控制性降压时监测有创血压, 实时反映血压状况, 有利于控制性降压的实施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3.5 加强围术期管理:
鼻窦内窥镜 第4篇
【关键词】 鼻内窥镜;手术;鼻窦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76-01
近年来,鼻窦内窥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形的外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使得鼻窦炎手术有了很大的改变,让医患有了更高的认识,然而,专业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患者168例进行跟踪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患者168例,其中,男87例,女81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8.6岁。其中,鼻窦炎有66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有78例,额窦炎有24例。手术前都有鼻窦炎症状(不同程度鼻塞、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等),药物治疗无效,进行常规鼻窦内窥镜检查。手术后患者均见好转,痊愈135例,术后轻微出血12例,发生鼻腔粘连18例,鼻窦粘连3例,患者满意率达92.1%。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医护人员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针对鼻窦炎致病时间长治愈率低等特点,树立患者的信心,减轻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说明手术方法的优点,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使患者消除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其次,术前要做好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治疗方案,采取积极的护理。服抗炎药,清洁鼻腔剪鼻毛,洗澡,理须发,全麻者禁食。最后,进手术室前确认器械准备好,已消毒,各项事宜向患者交代清楚。
1.2.2 术后护理 手术后便于引流侧位卧2-3天,减轻粘膜水肿。还要鼻部冷敷4至6小时。如有头部胀痛患者口服去痛片1片或注射强痛定0.1ml;叮嘱患者不可用力擤鼻,如若打喷嚏,要张口打出,注意观察鼻腔内填塞物不可脱落;患者术后张口呼吸,应保持口腔清洁,采用呋喃西林溶液(0.2%)含漱,每日4次;患者进食要鼓励每日饮水至少1500ml,不可食用过热食物,要进半流质或软食;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若有高热,加大抗生素用量,鼻腔使用抗生素冲洗,促使排出分泌物;术后消炎,2-3天后抽取鼻腔内填塞物,每天冲洗鼻腔1次,持续5天。药物选用呋麻滴鼻剂(1%)8ml,地塞米松5mg,复方薄荷滴鼻剂,每日滴鼻4次,每次3-4滴,目的是消炎,收缩鼻腔粘膜;观察并发症(恶心、呕吐、发热、畏寒、流泪、复视、视力下降、眼眶剧痛、脑膜刺激症等)。
1.2.3 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要加强锻炼,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要预防感冒,注意鼻腔卫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要戒烟戒酒,要按时使用滴鼻剂药物,防止粘连,要用正确的方法滴鼻,要发挥药效使药物充分进入鼻窦,术后要及时复查,要了解定时鼻腔清洁的重要性。
2 结果
手术后所有患者均见好转,痊愈135例,术后轻微出血12例,发生鼻腔粘连18例,鼻窦粘连3例。患者满意率92.1%。
3 讨论
治疗鼻窦炎的鼻内窥镜手术,是一种新型的外科治疗技术。鼻内窥镜的目的是在良好的光源下,能精确辨认结构并切除病变组织,使前后组筛窦、蝶窦开放,保证各鼻窦通气引流,治愈鼻粘膜纤毛的清除功能。与传统的根治术比较,优点是损伤小,并发症低,痛苦少。鼻部疾病多是慢性病,一般患者对治疗会丧失信心,对治愈也怀疑,对新疗法认识缺乏,对预后有顾虑,情绪消极。
为了使患者配合治疗,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医护工作者要耐心进行心理护理。手术前医护工作者先向患者表明手术方法的优点,出血少,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反应轻,疗效确切,通过耐心启发使患者消除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心理护理对手术治疗的成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手术后要注意细心观察患者鼻腔内填塞物有无脱落,注意渗血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和数量。还要密切注意患者术后的体温,若体温持续升高,甚至高热,可头部冷敷,观察鼻腔感染情况,可加大抗生素用量,坚持鼻腔抗生素冲洗,促进排除鼻腔分泌物。观察并发症,有无恶心、呕吐、发热、畏寒、流泪、复视、视力下降、眼眶剧痛等现象。叮嘱患者不可用力擤鼻,如要打喷嚏一定要张口打出。
综上所述,对患者做好手术前心理舒适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后严密的观察病情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及做好出院指导,避免术后出血、粘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强调加强术后鼻腔冲洗几方面是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炎痊愈的重要保证。专业的护理在疾病治愈率提高,复发率降低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专业的护理应得到患者和广大医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经验是,护理人员要时刻理解患者的情绪,要耐心细心,要有爱心,同情心。要经常待患者如亲人,换位思考,要让患者感觉自己不是孤立的,有如同在家的感觉,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护给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了力量,使患者早日出院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龙英.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
[2] 高凤梅,宋淑香,李守芳192例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11):1501.
[3] 戴云芬.218例鼻内镜鼻窦手术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16):1454.
局部解剖与鼻窦内窥镜手术探讨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成人50个颅骨的100侧鼻骨 (左、右各50侧) 。选择2002-2005年期间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60例患者做为对照组, 其中,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20~65岁, 平均41岁;病程5个月~35年, 平均6年, 首次手术52例, 有前期鼻窦手术史8例。选择拟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0例做为实验组, 60例患者中, 男31例, 女29例。年龄18~72岁, 平均年龄43岁。病程3个月~40年, 平均7年, 首次手术53例, 有前期鼻窦手术史7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50例100侧成人干颅骨于眉弓处水平锯除顶骨, 再将颅骨矢状正中锯开, 显示窦口复合体及其周围结构毗邻, 首先观察鼻腔外侧壁形态结构, 然后用咬骨钳去除上、中、下鼻甲游离缘, 用游标卡尺对有关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所有数据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其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测量中鼻甲基板的厚度、高度, 钩突的长度、高度, 筛泡长度、高度, 上颌窦开口长度、宽度, 上颌窦自然孔与中鼻甲前缘附着处的距离, 等有关数据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在对实验组60例患者进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时, 将在颅骨标本上测量的数据应用于手术中, 对实验组、对照组2组的同一分型分期患者的有效治愈率以及每组不同分型分期间的有效治愈率做组间统计学分析。
1.3 临床分型分期及手术疗效评价标准
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制定的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 海口) [1]。
2 结果
在干颅骨标本上测得的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相关数据以及统计数据见表1。
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观察2年, 疗效详细情况见表2。
注:左右两侧经t检验, P>0.05
注:组间χ2检验P<0.05
3 讨论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应分型分期患者之间的治愈好转率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将测量数据应用于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治愈好转率;同时, 每一组几种分型的患者术后治愈好转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也再次说明慢性鼻窦炎鼻肉病变广泛和复发性病变的手术疗效差于单发性鼻窦炎, 病变局限和初次手术者[2]。二次手术患者由于第1次手术已以破坏了正常的解剖结构, 第2次手术中手术标志不明显, 难以规范操作, 手术效果明显欠佳。故应提倡对保守治疗无效者早期手术治疗, 以最大限度保留并恢复鼻腔鼻窦生理功能, 并提高手术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内窥镜鼻窦手术230例临床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30例, 男138例, 女92例, 年龄18~72岁, 平均39岁, 病程2~20年, 平均6.8年, 均符合慢性鼻窦炎的诊断标准[3], 鼻窦CT扫描均可见鼻腔及鼻窦软组织密度影。其中有星状钙化点并上颌窦自然口宽大24例, 中鼻甲骨质吸收变小并筛窦受累8例。术前合并高血压56例, 泡性中鼻甲52例, 鼻中隔偏曲4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性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表麻联合局部麻醉方法, 术中根据需要适度追加浸润麻醉。均行鼻腔息肉和钩突切除术、中鼻甲成形术、筛窦开放术、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必要时施行蝶窦开放术。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采用患侧上唇龈切口, 用过氧化氢液冲洗清理上颌窦腔, 鼻内窥镜下开放同侧筛窦, 对中鼻道及筛窦病变组织进行清理, 扩大上颌窦自然口, 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术腔。观察组于内窥镜操作前5min用微量注射泵注射硝酸甘油, 初始量10~20μg/kg, 维持量1~5μg/ (kg·min) , 维持平均动脉压于70~80mmHg之间, 根据血压调整用药速度, 在镜下主要操作完成后停止用药。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 以利于血压的稳定。
1.3 疗效评定标准[3]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窦腔黏膜完全上皮化, 窦口开放良好,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 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 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术腔粘连并息肉形成, 窦口狭窄或闭锁, 有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 对照组总有效率81.00%,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 P<0.05。
3 讨论
内窥镜鼻窦手术属于微创手术, 要求术野清晰。本研究中, 行血压控制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未行血压控制的对照组 (P<0.05) , 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适度进行血压控制可以达到减少术中出血, 有利于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4]。内窥镜鼻窦手术对麻醉的要求较高, 不但要有适当的麻醉深度, 还要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而且因为术后鼻腔填塞导致呼吸道不通畅而要求麻醉苏醒迅速完全, 故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5]。本研究均采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并适量添加1‰肾上腺素以收缩鼻粘膜, 减少术中出血。需要注意的是, 肾上腺素的用药浓度及用量均应适当, 如肾上腺素浓度过大, 综上所述, 围术期适当进行血压控制, 表面麻醉和局部麻醉中适量添加1‰肾上腺素, 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有利于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付红梅.内窥镜鼻窦手术35例治疗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5, 11 (15) :2159.
[2]孟彤, 赵玉萍.鼻窦内窥镜手术并发症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5) :31.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标 (1997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6) :134.
[4]吴涯雯, 詹鸿, 陈友权, 等.注射用血凝酶与控制性降血压减少鼻窦内窥镜手术中出血的比较[J].医药导报, 2006, 25 (4) :304.
[5]武月玲.控制性降压在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9) :856.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护理体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36例中, 男94例, 女42例, 年龄16岁~72岁;
术前鼻塞占86.5%, 头痛占83.5%, 脓涕多占75.8%, 经内窥镜鼻窦手术后, 随访期内鼻塞完全消失83例, 头痛完全缓解26例, 嗅觉部分或完全恢复14例, 脓涕完全消失13例。
1.2 手术方法患者仰卧或取15°~30°仰卧位, 头略偏
向术者, 采用局部麻醉 (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 切除钩突、筛泡, 摘除息肉, 依据鼻窦CT所示病变范围, 开放前组筛窦或全组筛窦, 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自然开口, 视情况部分患者行中鼻甲下缘部分或大部分切除术, 部分行鼻中隔偏曲同期矫正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对内窦镜鼻窦手术缺乏了解, 有恐惧感。
因此, 首先要做好解释工作,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目的及必要性, 介绍该手术创伤小, 视野清, 病变清除彻底, 术后复发少, 痛苦小, 手术效果好, 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消除其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1.2 术前检查术前常规做好各种检查, 包括血常规、心电图、胸透、尿常规、大便常规等, 排除手术禁忌证。
尤其需常规做鼻部CT扫描, 可以清楚显示鼻部病变的性质、程度、范围以及解剖变异, 这对指导手术, 防止并发症意义重大。
2.1.3 术前准备手术前1周遵医嘱常规给予泼尼松, 每日40 mg, 以减轻水肿, 使术中减少出血, 视野清晰。
术前1 d~2 d开始应用抗生素, 并在术前做好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以备术后选用有效抗生素。术前1 d清洁鼻腔、剪鼻毛, 操作时动作轻柔, 防止刮伤鼻腔黏膜, 男性剃去胡须。术前6 h禁饮食, 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 鲁米那钠0.1 g。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头痛、鼻部肿痛、鼻塞和鼻腔渗血情况, 吐出口中血液勿咽, 以免引起恶心、呕吐, 防止窒息。如出血不停, 可使用止血药物并通知医生止血, 嘱患者术后48 h内禁止擤鼻、打喷嚏。
2.2.2 体位与饮食护理。
患者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 以减少鼻部淤血和出血的机会, 并有利于呼吸和鼻腔引流。宜进食清淡易消化流质、半流质食物, 勿进粗糙、干硬、热、辛辣刺激食物, 术后反应重、不能进食者静脉营养。
2.2.3 鼻腔及口腔护理。
鼻部冷敷4 h~6 h, 以减少出血, 减轻水肿和疼痛。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 2次/d, 因鼻腔填塞, 通气受阻, 指导患者用口呼吸, 并在口唇上盖湿纱布, 湿化呼吸道, 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2.2.4 合理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及止血药。
观察体温变化, 若术后3 d体温持续升高甚至高热, 应观察鼻腔有无感染, 遵医嘱加大抗生素的用量, 术后3 d逐渐抽取鼻腔填塞物, 抽取纱条后除常规抗菌消炎外, 给患者呋麻液和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喷鼻, 每日3次, 以利鼻腔黏膜消炎及收缩鼻腔黏膜。
2.2.5 术后4 d~6 d开始, 对术腔彻底清理, 用1%麻黄素
棉片收缩鼻腔, 再用吸引器清理术腔凝血块及分泌物和痂皮, 确保窦口通畅恢复窦腔的通气功能。
2.2.6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此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 因此, 术后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 观察患者有无颅内感染、失明、复视及脑膜炎、脑脊液鼻漏等。
3 出院引导
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复诊1次, 术后2个月内每半个月复诊1次, 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诊1次。用抗生素盐水冲洗鼻腔, 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喷鼻腔, 向患者讲清注意事项, 观察有无头痛、鼻塞、鼻腔出血、发热等, 如有不适, 及时到医院复诊。
参考文献
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第8篇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内窥镜,临床效果,复发率
慢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慢性化脓性炎症, 多由于细菌侵入而引起鼻窦发炎, 使黏膜水肿而积脓[1], 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头昏、头痛、流脓鼻涕、嗅觉减退等。该病的病程比较长, 易反复发作, 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鼻内窥镜是一种操作简单、术中视野清晰、能够在保留鼻腔鼻窦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切除鼻窦病变组织的手术治疗方式, 我院对5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治疗, 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降低了术后复发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选取108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54例。治疗组患者中男30例, 女24例;年龄18岁~51岁;病程1年~5年。对照组患者中, 男29例, 女25例;年龄21岁~56岁;病程2年~8年。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鼻窦炎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全麻后, 在鼻内窥镜下遵循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FESS) 手术原则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 开放筛窦、上颌窦、额窦, 清除窦腔内病变, 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
1.3 评价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窦口开放良好, 窦腔内无脓性分泌物;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窦腔黏膜区域存在部分水肿、肥厚;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窦腔内存在大量的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中有1例在术后复发, 术后复发率为1.9%;对照组中有8例在术后复发, 术后复发率为14.8%,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71, P<0.05) 。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亦称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 鼻窦引流受阻、人体抵抗力弱或病菌毒力强等都会引起慢性鼻窦炎发生[2]。多数慢性鼻窦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昏、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其中最常见的是鼻塞、头昏、头痛、流脓鼻涕、嗅觉减退等。该病的病程比较长, 易反复发作,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现代西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穿刺冲洗、手术疗法。
传统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手术, 术中视野不清晰, 不仅不能有效切除鼻窦病变组织, 还可能会损害鼻窦功能;此外, 该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术中出血量多, 伤口不易愈合, 术后复发率高等缺陷。鼻内窥镜手术主要是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清除鼻窦病灶, 在保留鼻腔鼻窦正常功能的前提下, 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 从而达到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的[3]。这种手术方式较传统手术, 操作更加简单、精细, 副损伤小, 治疗效果好, 能够降低复发率, 因此被广泛用于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当中。
本文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手术和内窥镜治疗, 治疗组患者慢性鼻窦炎治疗效果96.3%,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9.6%,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中有1例在术后复发, 术后复发率为1.9%;对照组中有8例在术后复发, 术后复发率为14.8%,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复发率, 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陶维平.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药物与人: (相约健康) , 2014, 27 (01S) :59、63.
[2]段怀庆.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6) :3455-3456.
鼻窦内窥镜 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4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全部患者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和轴位CT检查。而后行鼻内窥镜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中治愈36例(80%),好转5例(11.1%),无效4例(8.9%),总有效率91.1%,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鼻腔粘连,有1例,均在内窥镜下予以分离后治愈。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传统的鼻窦手术相比有组织损伤小,保存鼻腔生理功能,术后复发率低,但要尽可能的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52-01
鼻息肉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由于鼻息肉的发生与慢性鼻窦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传统鼻息肉切除术虽行单纯筛窦开放刮除术,但未考虑鼻窦生理功能,同时术中出血较多影响术野,使鼻息肉切除不易彻底。因此传统手术后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是一个棘手的临床问题。我院自2006年以来,采用鼻内窥镜治疗鼻息肉、鼻窦炎45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4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为42岁,病程4月~20年不等,均有反复发作的鼻塞流脓或粘性鼻涕,部分伴头痛头昏等症状。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全部患者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和轴位CT检查。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评定标准[2],Ⅰ型Ⅰ期5例(5侧),Ⅱ期4例(7侧),Ⅲ期4例(8侧);Ⅱ型Ⅰ期5例(6侧),Ⅱ期8例(13侧),Ⅲ期10例(18侧),Ⅲ型9例(16侧)。
1.2手术方法用1% Dicain与麻黄素混合后行鼻腔表麻,2% Lidocain行蝶愕神经节、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在常规鼻镜下切除大块鼻息肉,再在内窥镜下切除残留下息肉或息肉根部,切除钩突,并切除病变筛房使筛窦形成大骨腔,于漏斗处扩大上领窦自然开口至上下径5-10mm,15~20mm。把内窥镜从开窗口伸人窦腔,在其窥视下用其各种配套弯钳、刮勺等清除窦腔内脓性物,息肉及显著肥厚赫膜等,冲洗窦腔。再把中鼻甲(如呈息肉样变切除)及其上方的筛窦内侧板压向外侧,使之骨折、外移,使筛腔缩小,嗅沟开放。上领窦腔内填塞碘仿纱条,鼻腔内填塞凡士林纱条。
1.3术后处理术后48h始分次取出鼻腔填塞物,并予以1%呋嘛液及抗生素药水鼻腔湿润收敛消炎,每日清除术腔积血、干痂,术后1w予以鼻腔灌洗,出院后每周复查一次,直至术腔干净,并随访3月~1年。
1.4疗效评定标准按照1997年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2],分为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粘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窦腔薪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2结果
本组45例患者中治愈36例(80%),好转5例(11.1%),无效4例(8.9%),总有效率91.1%,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鼻腔粘连,有1例,均在内窥镜下予以分离后治愈。
3讨论
鼻内窥镜下切除鼻腔息肉后继行功能性鼻内筛窦开放术及上领窦自然开口扩大术,既切除了鼻腔内息肉,又清除了鼻窦内炎性病灶,因此减少了鼻息肉的复发。鼻 内窦 镜 手术的原则是在尽量不损伤鼻腔鼻窦解剖结构的前提下,清除病变组织,保留其基本的生理功能[3]。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新技术,与传统的鼻窦手术相比有组织损伤小,保存鼻腔生理功能,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就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首先熟悉解剖的重要性,筛窦及其毗邻结构解剖复杂,气房气化变异大,筛窦外侧壁仅有纸样板与眼眶相隔,纸板损伤是鼻内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钩突切除不当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钩突切除是筛窦开放和中鼻道上颌窦口通畅的重要保证,如果切除钩突过于向外和过深,则有损伤纸板可能,故术中需熟悉解剖结构,切忌盲目操作,切忌在血泊中、视野不清时操作。鼻中隔严重偏曲由于其对中鼻甲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响而导致鼻窦通气引流障碍,对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疗效产生明显的影响,故对伴有鼻中隔偏曲应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的处理,中鼻甲在鼻腔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但对中鼻甲黏膜严重水肿,息肉样变或肥大,术中使用收缩剂后仍有肥大者必须切除中鼻甲外侧壁及下缘黏膜,以防术后并发症粘连[4]。在本文中4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治愈36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鼻腔粘连,有1例,均在内窥镜下予以分离后治愈。总的来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经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许庚,李源.内窥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119-126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 (2):133
[3]任红珍,陈卫东.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手术疗效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7):1092-1093
[4]马永明,李建华,钱炜.鼻内窥镜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204例报告[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0,20(5):411-412
鼻窦内窥镜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396例, 其中男284例, 女112例;年龄17~75岁;病程半年~20年。入院主诉为鼻塞、嗅觉减退、流浓涕伴头痛, 或伴鼻涕倒流等。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 鼻窦冠位CT扫描, 以明确病的性质和程度变。鼻内镜检查大部分患者中鼻甲水肿、肥大, 中下鼻道见脓性物, 部分患者可见荔枝样物。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1997海口会议标准进行分型分期[1]:Ⅰ型1期35例, 2期69例, 3期37例;Ⅱ型1期81例, 2期102例, 3期38例;Ⅲ型34例。其中57例伴有鼻中隔偏曲。
1.2 治疗方法
手术采用直径4mm0°、30°、70°国产福澳牌硬性鼻内镜和手术器械, 美敦力手术动力系统, 日本Olympus内镜显示系统。396例患者中61例在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 其余局麻。局麻者使用1%麻黄素的卡因棉片 (10∶3) 充分表麻收敛鼻腔粘膜, 再用1%利多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行术区浸润、蝶鄂神经节阻滞麻醉。绝大多数患者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根据术前鼻内镜检查, 鼻窦冠位CT扫描提示, 伴有鼻息肉者先以切削钻吸切鼻息肉, 再切除钩突, 扩大上颌窦窦口, 开放筛窦气房, 开放额窦口, 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 中鼻甲息肉样变严重者切除部分中鼻甲或切除中鼻甲外侧部组织, 反常曲线中鼻甲者行鼻甲骨折复位术, 单纯中鼻甲水肿或肥大者行微波凝固术。蝶窦病变者, 切除中鼻甲后1/3, 暴露蝶筛隐窝, 扩大蝶窦开口, 清除病变。同期在鼻内镜下矫正鼻中隔偏曲57例, 对伴有下鼻甲肥大影响鼻腔通气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49例。术腔用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对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或术中出血较多的患者术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止血剂、酌情使用激素, 3~7d。24~48 h抽出高膨胀止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以后每日1次给予1%麻黄素收敛鼻腔粘膜, 在鼻内镜下行术腔清除积血、分泌物及痂皮, 伯克纳或辅舒良喷剂喷鼻, 每日2~3次, 出院时用250ml甲硝唑注射液冲洗鼻窦腔及鼻腔。术后6个月内定期在鼻内镜下行术腔清理, 分离粘连, 处理上颌窦口狭窄或闭锁, 清除创面肉芽、囊泡、复发性息肉等。6个月以后改1~2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持续1~2年。
2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 参照1997年《海口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 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 术腔粘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 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 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 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连, 窦口狭窄或闭锁, 息肉形成, 有脓性分泌物。经6~24个月随访复查, 治愈336例, 占84.8%;好转49例, 占12.4%;无效11例, 占2.8%;有效率为97.2%。
3 讨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中鼻甲位于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中间、鼻道窦口复合体内侧、是保护中鼻道和各窦口的天然屏障, 它的黏膜下有丰富的腺体, 纤毛丛中有大量的分泌细胞, 在呼吸中发挥着加温、加湿、消毒等功能, 而且是手术时的重要解剖标志。若鼻腔结构异常可导致鼻腔的气流动力学改变[2], 如泡性中鼻甲、反向偏曲、炎性肿胀, 肥大及息肉等。鼻腔的气流动力学的改变对吸入有害物质颗粒清除能力减弱, 妨碍鼻道窦口粘液、纤毛传输, 影响鼻道窦口复合体的通气、引流, 并可诱发鼻窦疾病的发生, 而鼻窦疾病产生的大量脓性分泌物又刺激中鼻甲, 致中鼻甲炎性肿胀、息肉形成, 两者形成恶性循环, 病变经久不愈。同时中鼻甲肥大或泡性中鼻甲均可引起"中鼻甲头痛综合征"[3]。传统手术是对病变中鼻甲切除, 虽可缓解鼻塞、头痛等的症状, 但失去了中鼻甲的重要功能, 失去了再次手术时的重要解剖标志, 容易出现并发症, 且完整切除后, 使周围组织功能性增生, 促使肉芽及息肉的再生, 引起术腔缩小。术中按鼻内镜下中鼻甲的处理原则[4], 对不同类型病变中鼻甲进行处理, 使中鼻甲术后尽可能恢复正常形态, 术中应尽可能保留全部或部分中鼻甲对术后恢复和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5]。但对鼻窦炎患者, 中鼻甲前端部分切除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本组治疗结果表明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经适当处理病变的中鼻甲, 掌握好病变中鼻甲手术的适应证和处理原则, 可以改善窦口复合体的通气、引流的环境, 减少术腔干痂的形成及肉芽、息肉的复发, 又能促进中鼻甲的恢复, 提高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 观察鼻内镜鼻窦手术中不同病变的中鼻甲处理方式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9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 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治愈336例 (84.8%) , 好转49例 (12.4%) , 无效11例 (2.8%) , 总有效率97.2%。结论 鼻内镜鼻窦术中对不同病变中鼻甲的正确处理、术后综合治疗能减少并发症, 对提高临床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手术,鼻窦炎,鼻息肉,中鼻甲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134.
[2]张天振, 张庆泉, 王锡温, 等.鼻内镜下重塑鼻腔结构治疗结构性鼻炎[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5, 12:253-255.
[3.4]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2.
[5]张革化, 刘贤, 许庚, 等.内窥镜鼻窦手术保留中鼻甲的可能性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 34 (1) :30-31.
鼻窦内窥镜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