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图案研究
布依族服饰图案研究(精选3篇)
布依族服饰图案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服饰图案,文化内涵
布依族服饰之所以显示其布依族特征, 这其中除了布依族服饰形制本身的独特外, 亦赖于其服饰上独特之图案, 这些图案虽与其他少数民族如:苗族、壮族等的图案造型相似, 但其内涵却甚为不同。这其中除了布依族人喜爱的象征吉祥的花鸟图案外, 更有与布依族人原始的巫术崇拜有关的抽象几何纹。但是, 不管是花鸟图案, 还是抽象几何纹样,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之后, 都深富形式美的规律, 装饰着布依族人的服装和饰品。
一、抽象几何纹样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中, 已有大量的几何纹样, 如著名的“人面鱼纹盆”上之纹样, 画一人面嘴里含一条横向之鱼, 其人面与鱼形已经略显抽象如几何状。此外, 此时期还有庙底沟文化之蛙纹、圆点纹、弧边三角形, 马家窑文化的漩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 马厂型的网格纹、菱格纹、米字纹、波折纹及变体人纹等。布依族服饰图案中的几何纹样与之多有相似之处。
在布依族的服饰图案中, 有一种极富图腾意义的“兰尼”纹。汉译的“兰尼”布依原意为“龙的儿子”或“大蛇的儿子”。从纹样看, 一根较粗的波状线条横向蜿蜒而去, 每一个波状的凹陷处都画有一个圆点, 粗波状线条与圆点构成一条龙或者蛇, 圆点是其身上之花纹图案。波状形龙纹两边是横向排列的水波纹。从整体看, 它宛若一条巨龙畅游于江河大海。究其缘由, 它似与百越人“断发纹身”之古俗相吻合。《前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载“文身断发, 以避蛟龙之害。”应勋注释说“常在水中, 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 故不见伤害也。”1这深深触及了百越地区原始时期人们纹身的根本目的。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分析:“在某种特殊意义的情况下, 氏族成员会寻求以各种方式来强化与图腾的亲属关系, 如使自己在外表上与图腾相似;穿上动物的皮毛;将图腾的图案纹在自己的身上等等。”2故而, 对蛟龙的畏惧已深入百越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由畏惧变为崇拜, 最终形成了将蛟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加以崇拜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 作为百越一支的布依族人, 将刻在身上的蛟龙纹身移植到了自己的服装上。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入, 即便是本来有着极端的图腾意味在其中, 但也逐渐将蛟龙、大蛇之形象审美化, 形成符合和适应人们审美的形式美特征, 如线条之排列, 曲线”之动态的流畅、律动、圆润、优雅、对比、和谐之美感, 如行云流水、骨力追风, 安排紧凑、布局完美。龙形曲线之柔韧圆润与水波纹之刚性繁复之对比, 龙形曲线和水波纹与龙斑纹的圆点之对比, 整个“兰尼”纹的线、点与整块布料的面的对比, 无不体现着律动、对比、整齐划一的形式美感。可见, 虽然对龙的图腾崇拜已为布依族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而深入其基因, 但是对美观和美感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成为布依族服饰追求的目标。
布依族服饰上的三角形纹和菱形纹据说是鱼纹的抽象。三角形纹和菱形纹所代表的鱼纹和“兰尼”纹所代表的龙纹一样, 也是布依族图腾崇拜的一种。不过与对蛟龙的恐惧而演变的图腾崇拜不同的是, 布依族人被认为是鱼的后代。“图腾”原意为“他的亲族”, 是原始时期人类作为祖先而加以崇拜的动物或者植物, 不过, 从目前全世界的图腾来看, 多以动物为主。据考证, 布依族先民是古代“骆越人”的一支, “骆”是夏越民族早期的名称, 说明与夏越民族存在同源关系。夏民族原本称作“骆”, 后因禹立国为“夏”而始以“夏”名。在汉语上, 古音里禹、夏、鱼、鲛四字音韵相通, 属于同源词。禹的原形是鲨鱼, 可见古“骆越人”的后代布依族人崇拜鱼, 以鱼为图腾绝非偶然。
除了以上这些外还有与山崇拜相应的齿形纹, 与天崇拜有关的云雷纹, 与谷神崇拜有关的谷粒纹, 与水崇拜有关的水波纹等。另外还有一些植物纹样, 如柳纹、花椒纹、桂花纹等, 这些植物纹样并不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 也没有对该物的恐惧与膜拜, 它们更多代表的是布依族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二、相对具象的吉祥图案
几何纹样所代表的图腾崇拜虽然在布依族服饰上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但是, 其服饰图案不单单仅有纯粹抽象的几何纹样一种。在布依族服饰图案的纹样中, 还有一种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图案纹样, 如:有的布依族图案上将花画成鱼的形状, 鱼身上饰以几何的纹样, 周围的花瓣中饰以古钱币的图形, 中间的花蕊以象征光明和幸福等的海水、太阳的“答令”图案;将鸟的翅膀换成蝴蝶的翅膀, 或者是将鸟的头上插枝花, 抑或是鸟的抓下带条鱼;以鸡和鱼为题材的布依服饰图案, 象征万事吉 (鸡) 祥, 年年有余 (鱼) , 以鱼和莲花在一起的图案组合象征连 (莲) 年有余 (鱼) 。这种象征在中原地区也很普遍。除了将略显具象的图案作为服饰之装饰以寓意吉祥、幸福等美好的愿望之外, 布依族人更有将服饰本身做成具有寓意之造型的。布依族一些头饰中有一种银碗, 直接为鱼的造型, 当然, 这源于对鱼的图腾崇拜, 上文已经提及。此外, 在贞丰, 人们直接将自己的头帕包成牛角状。此地, 中年和老年妇女将发髻挽于脑后, 罩上发套, 再包上牛角形头帕, 虽有白色, 但多为方格土布帕, 且年龄越大者, 越多的为方格状土布帕。牛角帕, 顾名思义呈牛角状, 在形式上与整个头部一起组成了一个倒置的等腰三角形, 且两个角间的距离要远远大于肩的宽度, 其形制非常独特。
综上所述, 布依族服饰之图案有以下特点:首先, 布依族服饰图案皆源于自然。不管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如“兰尼纹”“漩涡纹”“方格纹”“水波纹”“柳纹”“桂花纹”, 或者是略显具象的花鸟虫鱼纹, 甚至是牛角帕, 都是来源于自然, 并对自然的模仿。其次, 都极富有文化内涵。不管是与图腾崇拜相对应的“鱼纹”“龙纹”, 或者是寓意美好的花鸟图案, 甚至是为了纪念布依族神话中的白牛的“牛角帕”, 都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而非任意为之。再次, 所有的纹样都符合形式美的规律。抽象几何纹样中线的律动, 点的点缀, 线与线、线与点的完美组合, 俨然符合形式美中和谐、对比等特征, 再加上这些抽象纹样本身给人的神秘感, 都组成了抽象几何纹所带来的特殊美感。而略微具象的花鸟图案的造型更是匠心独具, 花、鸟、鱼等图案之间的组合和变形, 线与线之间、线与图案之间的完美搭配, 无不显示布依族妇女的聪明能干。
注释
11.班固.《前汉书》.卷二十八.
服饰图案创新设计的高附加值研究 第2篇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服饰图案设计的发展现状;接着分析了服饰图案的创新设计是如何带来高附加值的;重点从六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进行服饰图案的创新设计,进而对服饰图案创新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结论指出通过服饰图案创新设计带来高附加值的意义。
关键词 服饰图案设计 创新设计 高附加值
一、我国服饰图案设计的发展现状
1.起步晚,发展尚不成熟、不成气候
在我国一些一线服饰品牌里会聘请图案设计师,投入资金进行服饰图案的研发工作。还有些品牌由设计师兼做图案设计的工作。相当多的品牌直接定制国外的印花面料、蕾丝等,或是从国外的花形设计工作室购买花形,省掉图案的设计研发。图案设计在我国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成效上都还不成气候。
2.抄板现象严重
二、三线品牌为了节省成本,公司内部基本不会聘请图案设计师,也不进行图案设计的研发工作,基本是靠抄袭国外品牌或是国内一线品牌的图案。在抄袭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偷工减料,如用更廉价的墨水、染料、织物。
3.技术上的不先进,导致设计的不能实现
我国品牌服饰起步晚,纺织技术水平还不高,这就导致了很多設计难以通过技术实现,直接影响国内图案设计的发展。
二、服饰图案创新设计如何带来高附加值
1.高附加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部分人已经进入小康阶段,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已经进入富裕阶段。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小康阶段人们的需求已经从低级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上升到了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富裕阶段的人们更是要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服饰产品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后,更要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就是商品必须具备超越使用价值之上的特殊的象征价值,即高附加值的来源。
2.创新设计带来高附加值
只有设计才能够创造并赋予服饰商品那种超越使用价值之上的象征价值的能力。消费者需求的不仅是服饰,更是创新的设计使他们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感。高附加值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品牌的最高境界是“把产品当文化卖”,唯有创新的设计才能实现高附加值。
3.服饰图案创新设计如何带来高附加值
服饰图案设计包括色彩设计和图形的设计。色彩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第一因素,图形设计是图案的内容。同样款式的服饰,会因为色彩和图案的创新设计赋予服饰新的生命,掀起新的消费高潮,制造新的消费点,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
三、如何进行服饰图案的创新设计
1.题材要具时代性
艺术源于生活,服饰图案作为服装的一部分,也应该是源于生活,并且融入生活的。不同时代人类创作了不同的服饰图案语言来讲述当时的心情。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情感消费当道的今天,服饰图案的题材要具有表达这个时代的特征。
2.设计语言性格化
在人们的需求从社会需求、尊重需求逐步上升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情感消费时代,设计师的任务已经不单单是设计图案,还担任着顾客情绪的安抚者,心灵的沟通者,内心表达者的角色。服饰图案就成了设计师完成这些角色的重要载体,所以它要有拟人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服饰图案设计语言要性格化。市场的细分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情绪表情多样化的结果,必然也会带来对服饰图案设计语言从广度和深度上做三维的性格化捕捉的要求。
3.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随着印染、刺绣等面料再造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和各种新兴的装饰手法、装饰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多元化趋向,都促成了服饰图案创新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4.造型的新颖
服饰图案创新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造型要新颖,要有时代特色。植物、动物、人物是服饰图案创造的主要题材来源,但因为时代的不同,相同的动物,在不同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心中的感觉是不同的。21世纪的服饰图案造型也要符合这个年代的调调,才能引领消费步伐。
5.色彩表达的丰富性
色彩是服饰图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意识到“色彩经济”带来的高附加值。比如佳能数码相机就打出了:“你好,色彩”的广告词,用更丰富的色彩语言来锁定不同的消费群体,创造更多的消费机会,带来高附加值。服饰图案色彩的创新设计应该让更多更新的色彩面貌呈现,让更丰富的复色、间色通过新的排列组合搭配设计赋予图形新的性格,进而达到增加高附加值的目的。
6.小批量、多款式的模式
Zara品牌“快速反映机制”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人们生活步伐加快的同时,对服饰图案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以往的依靠爆款走天下的经营设计模式已经和人们“求异而非求同”的生活观念不相适应,唯有变,而且不断的变才是不间断带来高附加值的途径。服饰图案在研发模式的创新上要追寻设计的多款式,生产的小批量。
四、服饰图案创新设计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发展前景
1.前景广阔
通过服饰图案的创新设计来增加服饰产品的高附加值是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实用服装有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就是要符合人体工程学,适合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活动。这就使得服装在造型和结构上进行设计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所以通过服饰图案的创新设计,既可以赋予服饰新的性格面貌起到装饰效果,还可以避免以上制约。
2.需求量逐增
市场对服饰图案创新设计的需求量也是逐增的。羊绒羊毛衫以及羽绒服的印花发展才初见端倪,随着羊绒羊毛衫的越来越年轻化的设计以及羽绒服时尚化设计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服饰图案创新设计的大量需求。
五、结束语
布依族服饰图案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鲁绣;文化内涵;当代设计
自古以来,在齐鲁大地的民间,盛行绣花技术。绣花多以女性为主,也称为“女红”。鲁绣工艺随着这种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间、婆媳间、姐妹们代代相传。农闲时节,女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撑子”上飞针走线。她们用不同的技法在婚裙、衣摆、手帕、肚兜、云肩等各类服饰品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丽吉祥的绣品伴着齐鲁妇女们爽朗的笑声,跃然布面,装饰在身。这昔日的景象,也只能在历史的长廊里回放,那爽朗的笑声,也许已定格在了那段消逝了的时光。
在小心翼翼地对一件件技美工巧的鲁绣作品的收藏、整理、鉴赏中,令我对鲁绣这一民俗艺术的造物思维活动有了深刻的解读。每件绣品无一不传达出内心丰富的情感,齐鲁民间绣女那一针一线,在服饰上凭借手工刺绣艺术语言和工艺技巧,结合大自然的动植物和生态现象与刺绣意义的表达,没有简单的说教和直白的提醒,而是寓教于乐,寄情于景之中,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用一种无声的艺术语言传达给人们,并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1鲁绣独特的审美特征
鲁绣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大地已兴,是北方刺绣的代表,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因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鲁绣又称“衣线绣”。其多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绣品针脚左右排列紧密,而且上下穿插层次较多,表现出刺绣工艺浓厚的装饰趣味。鲁绣擅长用缠绕式来回走针法,所以绣品的反面也有较厚的丝线,与正面效果相仿,立体效果强。绣工平整亮丽,水路清晰。色彩浓丽却不失雅致。花纹苍劲,质地坚固,结实耐用,实用价值高。
齐鲁民间刺绣另一大特点是以大为美,这也是中国人最原始的审美意识起源,历代以来,大这一词一般与美互训。齐鲁民间刺绣品的造型注重以硕大为美,讲究大画面,大布局。除了讲究完整性,还讲究“有看头”。民间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也许正是源于这一审美需求,她们的传统思想里似乎普遍认为,只有对一些极富神秘力及大力尊崇的部分,给予充分的、突出的表现,才会大大地使形象的内涵增殖、功能加大。齐鲁民间刺绣具有黄河工艺文化和滨海工艺文化兼而有之的特点,其风格由于山东人性格和审美趣味,总体上可用“豪放秀挺、敦厚苍劲”八字概括之。
2.1传统鲁绣图案色彩
鲁绣图案的用色是一个神秘而庞大的色彩系统,传统的鲁绣色彩观念不仅仅表现与艺术的审美创造,同时具有象征、寓意等非视觉的含义,鲁绣图案色彩创造中的色彩情调与传统文化观念相重叠着。鲁绣色彩因地理环境、民间约定俗成的造物配色及个人色彩倾向相辅相成,齐鲁民间形成了“尚俗”的色彩风格,鲁绣民间绣品色彩浓丽,给人以朴实、热闹之感。“雅”指正统、正道、仪礼的“五色与金银之色”,“俗”是指鄙野的主观性、多样化、自由化的色彩搭配。传统鲁绣在布色和造型上,继承传统民间造型技巧,大拙不雕,稚拙天趣,于浓艳中见深沉,在淡雅中寄激情。既有同一色相的渐变渐退,又有对比色的均衡对应,亦有多元色调的映衬益彰。可谓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自然天成独具大家闺秀风度。配色鲜艳悦目中求协调统一,成为鲁绣的主流色彩匹配趋势,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发源地服饰色彩的华丽与厚重的文化底蕴——“远看色彩,近看花”。因鲁绣艺术根植于民间,受中国传统色彩的运用礼法影响较少,在齐鲁妇女心目中,总是切身的理解“正色”或“五色”观念的内涵,从而形成了鲁绣艺术崇尚鲜艳单纯的色彩的特点。齐鲁民间服饰刺绣品除了象征皇权的黄色之外,其余的正色都是服装常用的色彩,鲁绣品中的黑色、红色、桃红、天蓝、深蓝、藏青、深茄紫是最常见的底色,其他丝线作缤纷五彩色跃然于布面上。绣女们借助色彩来传送情感意念,从不循规蹈矩,极富艺术感染力与自由生动性。每位绣女的作品不一样的色彩搭配,更可谓是匠心独运了。鲁绣在不论是在花乌和山石人物的图案设色上都重视艺术的概括和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如图1运用留水路,以及“退晕”、“色晕”等技法的配合,使刺绣纹样的装饰性进一步加强。
2.2传统鲁绣图案造型分析
在齐鲁民间绣女的心目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刺绣的题材。在她们看来,凡与织物有关者,都可以作为表达内心的祝福与寄托,作为刺绣装饰的素材。齐鲁民间妇女绣制的生活用品和民俗用品,广泛采用自己喜爱的吉祥纹样、乌兽虫鱼、花卉果蔬、戏曲人物、图寓词意作为装饰题材,针针线线都表达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存在于鲁绣艺术中的许多图像单元,这些自然物的特殊表象和行为动态被捕捉凝结在固定模式的组合图案中,曾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思索。其中有些自然原型的直观审美等级似乎太低,在一段时间内已经被遗忘且似乎不屑于作为传统服饰图案之用,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在民间妇女的针线中却是信手捏来的素材。
从造型种类来细分,有动物类、植物类、人物神话传说类,文字类,把它们在绣面布局中重组也是民间绣女极大创造力的彰显。各类图案间的相互的组合,一类是民间绣女把朴实乡俗记录下来,另一类是民间吉祥文化的演绎。以类别划分鲁绣图案造型,方便于我们阐释吉祥文化内涵,同时更利于我们进行图案再设计的运用。
2.2.1动物类
民间刺绣中最常见的造型之一,即重视动物的外表,同时也揭示其实质,可谓“透过现实看本质”。另一种完全脱离现实可能性,以臆想代替必然。动物类有神话传说中的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婚嫁主题里表达爱情祝福的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狮子滚绣球等,祝寿主题中的鹿鹤同春,如蝙蝠与“福”同音,桃寓意“寿”,蝙蝠和寿桃串联在一起的造型,寓意“福寿双全”。老虎是兽中之王,在民间用以驱邪,使儿童更加强壮,如图2中老虎造型的围嘴。而图3中展示的动物,是合称为五毒的:蜈蚣、壁虎、蟾蜍、蛇、蝎,与“麒麟送子”上下呼应,绣制成儿童肚兜戴在身上,寓意有五毒不侵,保佑平安的意思。这些主题纹样也是采用剖示视觉方式,运用“拟人化”手法,成为植物与人物的“复合形”,而这五毒造型设计成拟人化的小精灵,因为是给儿童穿戴,既充满家人希望与期待,又讲究和谐喜庆,所以造型显童稚趣味,配以柔和的色彩,即使老虎也憨态可掬,即使五毒也美丽温柔。响,有“扬州八怪”之称的郑板桥曾在乾隆年间调任山东潍县知县,其书画在齐鲁传为墨宝。正所谓书画同源,绣画也本是一家,书画表意,针线传情。他尤其擅长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鲁地的刺绣在当时的取材也颇受其影响。佛手本身字面就是吉祥的,又谐音“福寿”双全;桃子通常称之为“寿桃”,亦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福。图4—1中造型是利用花卉、果瓜的剖面,透视出植物的花蕊、籽核部位,反映出花果的生命状态。
nlc202309012154
2.2.3人物、神话传说类
鲁绣中的大量主题图案也旨在延传民俗信仰和风俗,表现出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的地域特征,这是由齐鲁的文化根源、生活方式所决定的。这类民俗题材的吉祥文化大致分为婚嫁喜嫁、贺生与祈子、劝学与做官。如图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孟母断织”,内容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通过剪断织丝来教育孟子要抓紧时间学习,还有之后的“孟母三迁”帮助孟子日后成为了大学者。如图5中就是把这个故事绣在儿童肚兜上有教育孩子要勤奋学习并长大成才的美好期望。另外还有许多是农民在田间农作的场景,这类题材常在云肩中大量绣制。
仙道造型有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送子观音等,婚嫁主题中的神仙造型运用最广泛的是和合二仙,他们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他们手中一人执荷花,一人捧盒,盒盖稍微掀起,内有一群蝙蝠(也有的是喜鹊),从盒内飞出。“荷”与“和”、“盒”与“合”同音,取和谐好合之意。从图6绣品字样看,是姑姑送与侄女的新婚贺礼。绣品图案高低协调,左右对称,色彩浓烈,纹理清晰,人物表情丰富,姿态柔美,栩栩如生,堪称绣品上呈之作。体现了赠与者丝丝入扣的针法及其对亲人的满满祝福。
2.2.4文字类
文字的表达均是基本涵义吉祥,或引伸涵义吉祥,或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中赋予了某种特定吉祥意蕴的祝福。“福禄寿喜财”是齐鲁民间妇女最常用的文字表意,用来寄托良好愿望,渲染喜庆气氛,祈福致祥,已成为妇女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和追求幸福、美满和财富心理的外在反映。妇女们还会在丈夫的腰包上绣上“日进斗金”、“腰缠十万”等直抒胸臆的字样。还有一类文字是用以配图并抒情的诗词佳句。如图7,源自唐·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描述田园情趣的诗句,得到村妇绣女的喜爱,把字样简略绣制在布片上以不时备用。绣字洒脱流畅,既有美感,又有文化气息,体现农家妇女崇尚文化的心愿。绣女把这八个字绣制的如毛笔字般流畅。图8中双喜字是绣于一件出嫁时女子所穿的云肩,少女时期自作嫁衣时的俏皮之感显露无疑,这里面包合了在她在深闰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企盼与憧憬。喜字两边是不对称的寿字纹样。
3 传统鲁绣图案中的民俗文化意象
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了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满足了那种纯粹的模仿本能,即对仿造自然原型的游戏式的愉悦。绣女们虽有相互间传习模仿,但却无一雷同,每一次的创作都是随心而画,随性而绣,与当下追求个性的时尚不谋而合。齐鲁民间刺绣这一民俗艺术所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些造型纹样的观念由来十分久远,以今天的常人眼光来看,甚至有些神秘或不可理解。然而,通过对一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民俗事象的考察与探究,便可追寻到表象下的深刻内涵,那就是对人类的生殖与生命的热烈歌颂和礼赞。
鲁绣以其特有的造型观念、视觉思维及审美意趣,自然构成了一个民间的独立的造型艺术体系。在鲁绣造型中,植物和人物组合、植物与动物的组合是最常见的题材,这类题材都来源于华夏大地的远古神话传说和生殖崇拜为源的吉祥民俗文化,莲花是母亲的象征,于是,就有了“莲花生子”、“石榴生子”等传统主题纹样系列。此类刺绣主题中,“莲花生子”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如图9。这些“莲花生子”的形象反映了生命孕育,萌芽蓬勃新生的过程,表现出齐鲁民间绣女丰富的想象力和细微的洞察力。在现代人的意识里,莲生贵子则是“连生贵子”的谐音,然而在人类早期的莲族艺术的系列中,还有不少的“莲里钻鱼”或“鱼身开莲”的“复合形象”如图10中隐喻男、女交合的鱼、莲形象,是齐鲁民间乡俗生活对“鱼戏莲”主题的特殊理解。以此类主题图案表达纯真的爱情,送给自己心爱的伴侣,这其中包含着青年男女的浓情蜜意,同时也形象地显现和强化了民间对于夫妻相爱、白头偕老的习俗婚姻观念。
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题材多是歌颂生命,表现生的欢乐,显示出人类童年的智趣与乐观。吉祥内容与美的形式融为一体,使吉祥图案与人类社会有天然的亲和性。按照美的形式和吉祥祝语的寓意来组成吉祥图案在这种造型方式中,重要的是谐音,而与形象本身是不是特定的吉祥图形标志无关。妇女们把她们所想所感所闻用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图案绣制在了她们自己及所爱的人的服饰上。情与美,是民间美术的灵魂,有人把民间刺绣比喻成母亲的艺术,每件作品都渗透着母亲的真挚情感。在这里,实用与审美都旨在表现女性的用情至深。
4 传统鲁绣图案的创新设计应用
本人从从有限的存世传统鲁绣图案与无限的色彩配比中汲取创作灵感,绘制出符合当代服饰审美的视觉效果,图11-1是一款丝巾图案,图11-2是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意设计,用色部分汲取的是传统鲁绣图案中色调,手工刺绣的丝线肌理感与立体感是现代机绣生产工艺所表现不出来的,图中有“三多”的桃、佛手、石榴以及寓意“多禄”的葫芦,这些传统鲁绣图案与时尚元素的结合,其不对称图案符合民间传统鲁绣拙中取巧的表现手法,朴中显美,有着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审美语言,又有着深厚的吉祥文化内涵。此类鲁绣图案创新设计旨在将民间艺术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并作为设计源泉源源不断的流淌在时尚的前沿。
5 结语
鲁绣作为女红艺术的一条枝蔓,是根植于齐鲁特色文化沃野之上的一呆奇葩,是齐鲁大地上妇女智慧的结晶,并以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质形式,滋养着华夏文明丰美的肌体,积聚了民族文化的瑰宝。鲁绣在女红艺术长河中潜移默化中培养着齐鲁女性端庄、细致、贤淑的品格,在千针万线的缝缀之间,女性将自己的灵性与聪慧,将含蓄、丰富细腻的情致融入到精美的绣品中,传情达意,因此鲁绣作为表达女性情感的艺术创造,是女儿情致的集中体现。在科技时代中,如何有效的把绣女们动人的情致运用到日常服饰中是一个值得细致研究的课题。
当艺术发展到现代主义的丰富阶段时,艺术家不得不开始向原始艺术寻求养料供给,来自民间刺绣图案的设计灵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鲁绣中的传统的吉祥图案,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吉兆环境和现象,表达吉祥寓意。象征艺术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审美特征,含蓄性的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图案在传情达意上的特色。传统鲁绣图案中大量的艺术造型与文化内涵是现当代设计不可或缺的营养,值得服装设计师们追溯研究和提炼运用。
参考文献:
[1]孔新苗主编齐鲁民间造型艺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崔荣荣著近代齐鲁与江南汉族民间衣装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辛儒著,民俗美术与儒学文化[M],中央民俗学院出版社,1992.8
[4]朱正昌、鲍家虎著,齐鲁特色文化从书[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8
布依族服饰图案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