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不同辅料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不同辅料范文(精选4篇)

不同辅料 第1篇

1 中药微丸常用辅料种类

1.1 成丸促进剂

1.1.1 淀粉 (Starch)

为天然高分子聚合物, 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部分组成。包括原淀粉和预胶化淀粉, 淀粉作为成丸促进剂应用广泛。任红莉等[1]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益胃微丸, 以淀粉为成丸促进剂, 考察浸膏粉与淀粉比例、聚维酮浓度等对微丸得率的影响, 确定浸膏粉与淀粉的比例为1:2时, 以3%聚维酮无水乙醇为黏合剂最佳, 微丸性质良好。

1.1.2 乳糖 (Lactose)

乳糖为成丸促进剂可明显改善中药浸膏粉的吸湿性及黏性, 同时, 优良的崩解性能也可以促进药物溶出。经喷雾干燥的乳糖吸湿性及黏性极低, 尤其适合于中药制剂。

1.1.3 纤维素衍生物 (Derivatived cellulose, DC)

水不溶性包衣材料有乙基纤维素 (EC) 、醋酸纤维素 (CA) 、微晶纤维素 (MCC) 等, 水溶性包衣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 等。中药微丸最常用的赋形剂是MCC, 其具有良好的流变学性质, 使中药提取物浸膏粉的可塑性增强, 适合于几乎所有的载药微丸的制备。汪晶等[2]采用MCC和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等辅料对中药浸膏制备微丸软材的物理性质与成型性进行考察发现, 上述辅料能够提高对微丸的圆整度, 是成球良好的促进剂。曾采用MCC、淀粉、糊精和乳糖等4种辅料制备空白丸芯, 研究发现MCC以水为黏合剂, 目标丸芯得率可达35%, 较淀粉-50%的蔗糖溶液起母, 丸芯得率高15%, 且制备过程中较好地克服了粉末飞扬和丸芯偏干现象;说明MCC成球性良好。HPMC是目前用量最大的药用辅料之一, 常用作亲水凝胶骨架、致孔材料、黏合剂、缓控释微丸的薄膜包衣材料等。

1.1.4 壳聚糖 (chitosan)

壳聚糖作为最常见的天然聚合物之一, 是由壳多糖脱乙酰化形成的, 脱乙酰化使其成为阳离子聚合物, 在水中呈现p H依赖的溶解特性。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在微丸的制备过程中已成为MCC良好的替代品。以稀乙酸为制粒液经挤出-滚圆技术可制备得到满意的壳聚糖微丸。蔡鑫君等[3]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川芎嗪壳聚糖微球, 载药量可达 (18.60±0.15) %, 粒径为 (10.69±0.64) μm微球。

1.1.5 海藻酸盐 (alginate)

海藻酸为荷负电的多糖类高分子材料, 具有低细胞毒性、可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成膜性等特点。海藻酸钠与钙离子等二价金属离子反应形成具有“蛋格”结构的难溶性金属配合物, 可作为成丸辅料用于包埋药物, 并通过调节海藻酸钠的浓度、金属离子浓度控制药物的释放。海藻酸钙具有较大的溶胀度, 常用于难溶性药物, 用于水溶性药物释放较快。研究发现, 海藻酸钠还可与Ba2+, Fe3+, Zn2+形成稳定的凝胶。

1.1.6 离子交换树脂 (Ion Exchange Resin, IER)

国内有人研究了苯丙醇胺树脂缓释微丸, 将药物交换到离子树脂上, 以此作为含药骨架丸芯, 再用胃肠不溶性聚合物材料包衣而成。口服后胃肠液渗透进入微丸内部, 胃肠道中的离子先将药物从树脂上置换下来, 然后药物再通过衣膜扩散出去, 从而达到在体内缓释的效果, 该系统主要利用骨架系统和衣膜屏障双重控制药物释放。

1.1.7 甘油脂类 (Glycerolipid)

甘油脂类包括可加热熔融的硬脂酸、硬脂醇、单硬脂酸甘油酯、蜂蜡以及其他脂肪酸的甘油脂类等, 通常被用作缓控释微丸的疏水性骨架材料, 骨架微丸制备简单, 成本较低, 无需溶剂及包控释衣。

1.2 润湿剂或粘合剂

黏合剂或润湿剂是成丸重要的辅料, 其种类和用量显著影响微丸的成型性。范晨怡等[9]研究润湿剂对葛根黄酮微丸成型的影响, 重点考察乙醇浓度与微丸成型的关系。当醇浓度<20%时, 物料的可塑性差, 黏度太大难以成型, 微丸粒径分布宽, 圆整度差;乙醇浓度提高, 物料润湿效果较好, 所制微丸圆整度好, 但乙醇浓度>80%时, 物料缺乏黏性未能成丸。以50%浓度乙醇为润湿剂时, 所得微丸的圆整度最佳, 得率较高。

1.3 包衣材料

丙烯酸树脂 (Acrylic resin) 是由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或它们的酯, 由于该类聚合物安全无毒, 在体内不被酶破坏, 不被吸收和代谢, 在中药缓控释微丸中应用较广。

2 不同种类微丸的辅料选择

2.1 速释微丸

速释微丸常用辅料如MCC、淀粉、糊精等, 具有快释药速度的微丸, 30min溶出度不<70%, 在处方中经常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或崩解剂, 从而保证药物的快速溶出。

2.2 缓控释微丸

2.2.1 膜控释微丸

膜控型微丸通常由丸芯和芯外包裹的控释薄膜衣组成, 常用的辅料有HPMC、PVP、EC等。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胃漂浮空白微丸, 采用流化床包衣设备一次进行载药层和释药层包衣, 制备雷公藤胃漂浮缓释微丸。制得的微丸在人工胃液中立即起漂, 8h漂浮率均>80%, 体外释药机制符合一级释药方程。表明所制的雷公藤胃漂浮缓释微丸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缓释特性。

2.2.2 骨架型控释微丸

骨架型微丸是由药物、阻滞剂和致孔剂等组成的。阻滞剂可分为亲水性凝胶类、水不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和蜡质脂肪类。亲水性凝胶骨架结构材料主要为HPMC, 遇水后形成凝胶。脱乙酰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药用辅料, 主要利用其凝胶化特性, 制备的微丸表面光滑度良好, 该辅料在p H6.8以上的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崩解作用, 从而达到缓控释的目的。

2.2.3 膜控与骨架技术相结合型微丸

采用膜控与骨架技术相结合制成的微丸是在骨架微丸的基础上进一步包薄膜衣制备而成, 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控制药物的释放。目前, 常用的衣膜材料是水性分散体包衣材料。

3 结论

辅料是药物制剂成型发展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药物的缓控释制剂制备中起着关键作用, 辅料的成分、组成和结构对药物的释放具有很大的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溶出度、扩散、渗透等选择相应的辅料, 控制药物在胃肠道内的释药速率和制剂的输送速度, 达到缓控释的目的。目前广泛使用的辅料有丙烯酸树脂类、纤维素衍生物、离子交换树脂及甘油脂类等尚不能满足全部需求, 积极开发新辅料是微丸发展的中药推动力。目前各种薄膜包衣辅料已逐渐被口服缓控释微丸所借鉴, 成为微丸辅料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诸如辅料与中药的适宜性、体内外评价方法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也需深入。相信经过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中药微丸在未来的医药领域中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型给药系统, 在制备中药制剂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微丸的文献资料, 归纳总结了中药微丸成丸促进剂 (淀粉、乳糖、纤维素类化合物、壳聚糖、海藻酸钠、离子交换树脂及甘油酯类) 、粘合剂、包衣材料的用法和用量, 及其对成型性和释药速度的影响。进而对速释微丸、膜控释、骨架控释、膜控与骨架控释结合型等类型的中药微丸辅料用法作以总结。结果显示, 中药浸膏特殊的粉体性质可通过添加辅料得以改善, 优化处方和制备方法后可制备良好的中药微丸。同时中药多成分也可通过微丸形成缓控释效果。

关键词:中药微丸,辅料,制备工艺,缓控释微丸,成丸促进剂

参考文献

[1]任红莉, 邵颖, 王晓博, 等.离心造粒法制备益胃微丸的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 2007, 22 (5) :263-264.

[2]汪晶, 吕志阳, 吴晓燕, 等.不同辅料对通塞脉浸膏粉体物理性质及其微丸成型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 (1) :37-40.

不同辅料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黄连取自我院实验室,应用的试剂主要有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纯净水,色谱专用试剂乙腈,实验室专用试剂十二烷基磺酸钠、磷酸二氢钾、乙醇、甲醇、甲酸、丙酮、乙酸乙酯。仪器:循环水式真空泵、RayngerST型红外测温仪、RE32CS旋转蒸发仪、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超声波清洗器、UV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液相色谱仪、Chrom eleon工作站。

1.2 制备方法

1.2.1 胆汁黄连取500g黄连和30mL新鲜猪胆汁,两者混合搅拌,保证黄连充分吸收胆汁,之后炒干。

1.2.2 醋黄连

取500g黄连和93g醋,用纯净水浸泡黄连,黄连切片后与醋混合,搅拌均匀,保证黄连充分吸收醋,之后晾晒、炒干。

1.2.3 姜黄连取500g黄连和65.5g醋,两者混合搅拌,之后用微火炒,黄连表面颜色变深后晾晒。

1.2.4 萸黄连

取500g黄连和50g吴茱萸,用适量的水煎煮吴茱萸,将黄连和吴茱萸煎液混合,保证黄连充分吸收煎液,之后炒干。

1.2.5 酒黄连取500g黄连和65.5g黄酒,两者混合搅拌,之后用微火炒,黄连表面颜色变深后晾晒。

1.2.6 生黄连取500g生黄连,呛水冲洗表面杂质,切片干燥。

1.2.7 供试品溶液

取上述炮制好的黄连粉末,用精密仪器称0.1g,在具塞锥形瓶中加入黄连、40mL盐酸-甲醇(1∶100),经1h超生处理后冷却,再次加入一定量盐酸-乙醇以补足质量,溶液混合均匀后过滤,在有刻度的量瓶中倒入混合溶液,加入盐酸-乙醇直至溶液的体积为50mL,混合均匀后过滤。

1.2.8 对照品溶液

取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分别加入甲醇制成浓度为0.5mg/mL的对照品溶液。

1.2.9分析方法取10μL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进行分析,共有模式为共有峰面积均值和峰保留时间,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对不同辅料炮制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含量进行检测。

2 结果

胆汁黄连、萸黄连、醋黄连、酒黄连、姜黄连中生物碱类含量分别为21.37%、22.29%、23.33%、22.18%、22.98%,均比生黄连20.14%略高,且小檗碱含量增加幅度较大,药根碱和巴马汀含量增加幅度较小。详见表1。

3 讨论

黄连是苦寒之药,如果长时间服用该药物,容易损伤脾胃,危害人体健康[4]。临床上通常使用黄连治疗肿毒痈疽病症,但是在腹泻、痢疾等病的治疗中,通常应用炮制后的黄连,防止黄连苦寒之性损伤人体健康。黄连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类物质,其中,小檗碱抑制细菌生长、增殖作用较强[5],而炮制后的黄连同样有此功效。黄连有多种炮制方法,而应用不同辅料炮制黄连时,黄连的药性会发生一定变化。黄连性寒,姜汁、吴茱萸和黄酒均属于温性辅料,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黄连的寒性。反之胆汁性寒会加重黄连的寒性。使用不同方法炮制黄连后,其药理作用并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是黄连药效强度可能受到影响。

本次研究中,胆汁黄连、萸黄连、醋黄连、酒黄连、姜黄连中生物碱类含量分别为21.37%、22.29%、23.33%、22.18%、22.98%,均比生黄连20.14%略高,且小檗碱含量增加幅度较大,药根碱和巴马汀含量增加幅度较小。可见,不同辅料炮制黄连后,黄连生物碱类含量发生了一定改变,但是变化并不显著。黄连生物碱类成分主要有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不同辅料炮制黄连中的生物碱类含量高低不同,其中,醋黄连生物碱类总含量最高,其次为姜黄连、萸黄连、酒黄连、胆汁黄连和生黄连。不同辅料炮制黄连的炮制时间、温度、浸润程度等可能影响黄连生物碱类的含量。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而乙醇可能通过与生物碱作用而促使生物碱类物质的溶出,而弱酸醋主要是将游离生物碱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生物碱,进而使生物碱类物质溶出。本次研究主要检测了黄连生物碱类的含量,发现不同辅料对黄连生物碱类的本质特性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会对生物碱的溶出率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使不同辅料炮制黄连的生物碱含量发生改变。胆汁黄连性苦寒,具有解毒、通肠利胆、明目清肝的功效。醋有助于黄连入肝经,强化黄连止痛药效,对妇女阴中肿痛、肝胆虚火心腹痛的治疗效果较好。吴茱萸性温,可抑制黄连的寒性,萸黄连通常用于下痢、泄泻、散肝胆郁火。姜性温,姜黄连通常用药胃热呕吐治疗。酒可缓和黄连寒性,可引药上行,酒黄连通常用于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病症。本次研究发现不同辅料会对黄连的化学成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不同辅料炮制黄连的功效与其有效成分存在紧密联系,医学界应结合病症,从生物效应角度研究不同辅料对黄连生理生化指标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并对不同炮制黄连的抗菌作用进行研究,从而充分发挥炮制黄连的作用。

综上所述,炮制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黄连的成分,但是应用不同辅料炮制对黄连生物碱类的影响并不大。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辅料炮制对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黄连根茎,分别使用姜、吴茱萸、黄酒、醋、胆汁作为辅料炮制黄连,并对黄连中生物碱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各类辅料对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胆汁黄连、萸黄连、醋黄连、酒黄连、姜黄连中生物碱类含量分别为21.37%、22.29%、23.33%、22.18%、22.98%,均比生黄连20.14%略高,且小檗碱含量增加幅度较大,药根碱和巴马汀含量增加幅度较小。结论:炮制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黄连的成分,但是不同辅料炮制对黄连生物碱类含量的影响并不大。

关键词:黄连,生物碱类,炮制,不同辅料

参考文献

[1]袁常青,邢亮.高效液相法测定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J].亚太传统医药,2010,6(8):32-34.

[2]李传钰,赵瑛.HPLC法测定不同配比黄连干姜盐酸小檗碱含量[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5):31-33.

[3]钟凌云,杨金梅,龚千锋,等.不同辅料炮制对黄连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J].中药材,2010,13(2):195-198.

[4]钟凌云,孙莹莹,龚千锋.炮制影响黄连药性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草药,2010,18(2):323-325.

几种缓、控释辅料的应用探讨 第3篇

缓释制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期间内人体提供适宜的血药浓度, 减少服药次数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重要特点是可使人体维持有效血液浓度达较长时间, 而不像普通制剂那样较快地下降, 从而就可避免普通制剂频繁给药所出现的“蜂谷”现象, 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得到提高。因减少用药次数, 大大方便患者, 特别是短期内多次给药的病人。

纤维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通过对其进行化学改变, 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纤维素衍生物, 纤维素醚就是其中的一种。此类衍生物是具有生物降解、无毒、廉价等特点的高分子材料, 几十年来广泛用于缓释药物制剂中。

乙基纤维素:又名纤维素乙醚, 白色至浅灰色的流动性粉末, 化学性质稳定, 弱酸、弱碱、水中影响较小, 对多数药物较稳定, 可以在药物制剂的制备中广泛应用。此种辅料的粘度和用量对药物的溶出影响较大, 与其他水溶性辅料联合应用, 效果更佳。粘度越大释放药物越慢;用量高释放药物也会较慢[1]。

甲基纤维素:又称纤维素甲醚, 白色或近白色粉末, 有吸湿性, 物料的性质较为特殊, 一般不易溶于热水、醇类物质, 使用较少。在微囊的囊材较多使用, 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盐、明胶等联合使用作为复合性材料。还有其他的纤维素类缓释辅料, 如:羟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等的应用也是较为广泛。

海藻酸钠:海藻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分子链也较长, 高分子链成无规则线团, 因此可以应用于缓控释制剂的控释辅料。海藻酸钠的凝胶作用也是广泛应用的, 海藻酸钠与钙离子反应, 很快形成凝胶, 可以减缓药物的溶出和释放。海藻酸钠溶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溶液黏度, 利用这一特点, 可将其作为增稠剂和增黏剂。海藻酸钠还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 由海藻酸钠溶液薄层蒸发除去水分制成的薄膜, 对油和脂肪是不渗透的, 但是可以透过水蒸汽, 并且置于水中可以重新溶解。一般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低钙含量的海藻酸盐作辅料进行缓控释制剂制备。

缓控释制剂在药物制剂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它的发展除工艺外, 主要依赖于所用材料的发展和联合应用, 许多缓、控释辅料具有内在特有的交联结构, 也可以和其他辅料搭配使用, 使其发挥较好的缓、控释作用。

随着科研技术的发展, 出现多层缓释片, 多层压片机为缓释制剂的制备技术开辟一个新途径。这些机器使两层或三层释药速率各不相同的颗粒压成片剂。其中一层较坚硬, 以使片剂输经肠道时大部分时间可保持剂型的完整性。当代的缓控释辅料很多, 不再一一例举。目前缓控释辅料在辅料市场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今后开发缓释制剂有着很大的空间, 缓控释辅料种类的繁多为今后工作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为缓、控释药物的发展发挥巨大贡献。

摘要:缓、控释辅料是缓控释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就缓控释制剂的辅料使用和选择、缓控释辅料的发展现状和在当代药物制剂中的重要性及其理化性质作一概述。

关键词:缓、控释辅料,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

参考文献

[1]羟丙甲基纤维素控释、缓释骨架片研究进展.西北药学杂志.2000, 15 (3) .

[2]徐珊珊.缓、控释制剂中新型药用辅料的应用.海峡药学.2005, 17 (5) :22, 25.

[3]张倩, 尹蓉莉, 王金鹏等.药用缓、控释辅料海藻酸钠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2008, 19 (13) :1016, 1018.

中药制剂防潮辅料应用概述 第4篇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采用包糖衣达到中药防潮[1], 然而这一技术存在诸多问题, 如包衣过程复杂、工作量大、耗费时间长, 约占总质量30%~50%的蔗糖和滑石粉等辅料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及老年患者, 此外糖衣片的稳定性也较差。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进展, 目前人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加入辅料改变吸湿性;第二个方面是改变原料药的干燥与制粒方法;第三个方面即应用薄膜包衣、微囊制备等新兴技术。但是, 在实际生产中, 因制剂的提取和精制工艺不便改动, 通常以筛选辅料的种类和用量来降低制剂的吸湿性[3]。通过文献查阅和总结, 目前广泛用于改善吸湿性的辅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辅料种类

(1) 微晶纤维素: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中, 是相对无毒和无刺激性的物质, 主要在片剂和胶囊剂中作为稀释剂或粘合剂, 另外微晶纤维素还有一定的润滑和崩解性。使用中需注意其与强氧化剂有配伍禁忌。罗世江[4]将微晶纤维素加入黄芪多糖提取物的全浸膏制剂恒温下放置36h, 测吸湿率, 结果发现:微晶纤维素防潮效果较差, 但吸湿后形成的是结晶水, 对药物外观形态影响很小, 利于药物保质。李小芳等[5]将微晶纤维素与乳糖、甘露醇混合作用于黄芪多糖颗粒, 并且应用到人参多糖和柴胡多糖做验证试验, 结果表明此法可有效改善多糖吸湿性。

(2) 微粉硅胶:广泛用于药剂、化妆品、食品中, 可用作气雾剂、乳剂稳定剂、助流剂、助悬剂和增稠剂等。微粉硅胶一般被认为是无毒、无刺激性的辅料。但腹腔和皮下注射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和肉芽肿, 因此不宜用于注射。王秀良等[6]在研究不同辅料及配方对中药喷雾干燥浸膏粉制粒的影响时发现, 加入微粉硅胶可以改善浸膏粉的吸湿性, 尤其是将其与蔗糖适当比例合用后, 既能改善颗粒吸湿性, 又能较好克服制粒时易结块、黏附、阻塞筛网、搅拌不均等缺点。范玉玲等[7]在选择辅料改善传统中药生脉饮浸膏粉吸潮的研究时发现, 微粉硅胶防潮性能较好, 而且粒度越小沙砾感越不明显。微粉硅胶加入量为10%时便可达到很好的防潮效果。

(3) 无机盐类 (磷酸钙、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等) :钙盐既可作为一种辅料, 也可作为补钙营养品。主要用作片剂和胶囊剂的稀释剂, 使用时注意与四环素类抗生素有配伍禁忌。李旸等[8]通过考察不同辅料对吸湿性、流动性、成型性的影响, 筛选制备复方山茱萸颗粒的辅料, 发现磷酸氢钙的吸湿效果较好, 但制成的颗粒流动性差, 应与其他辅料合用, 在改善吸湿性的同时需改善流动性。

(4) 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PVP是水不溶性的片剂崩解剂或溶出剂, 直接压片和干湿法制粒压片工艺中使用的浓度为2%~5%。采用共蒸发技术, PVP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注意PVP在含水量较高的环境中可与某些材料形成分子加和物。张朝绅[9]在做复方山楂颗粒的防潮工艺优选时, 发现PVP能明显降低山楂颗粒的吸湿性, 并且PVP和碳酸氢钙联合使用, 吸湿效果改善更明显, 且对总黄酮的含量没有影响。但应该注意的是, PVP本身容易吸潮, 使包埋于PVP内的药物分子易形成微小的结晶, 从而影响药物的溶出特性。

(5) 硬脂酸镁:硬脂酸镁是由不定比例的硬脂酸镁和棕榈酸镁组成的, 在胶囊剂和片剂的生产中主要用作润滑剂, 使用浓度为0.25%~5.0%。使用时注意其与强酸、强碱、铁盐有配伍禁忌。李锐等[10]在考察不同改性剂对香青兰浸膏粉吸湿性影响的实验中发现:不同用量的硬脂酸镁改性剂均能降低香青兰浸膏粉的吸湿性, 7%的硬脂酸镁效果最佳。王玲等[11]在用正交试验优选硬脂酸镁、磷酸氢钙、氧化镁等疏水性辅料作为复方雪莲胶囊防潮辅料时发现最佳工艺是以1.5%硬脂酸镁为辅料制成颗粒。

(6) 乳糖:乳糖作为口服胶囊剂和片剂的稀释剂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 也用于静脉注射剂中, 有时还用于冻干产品和婴儿食物配方中。乳糖与伯胺化合物可发生Maillard缩合反应, 处方中碱性润滑剂可加速此反应, 使用时应注意。彭淑娟等[12]考察乳糖、微晶纤维素、淀粉、预交化淀粉、糊精、倍他环糊精这六种辅料对番泻叶提取物吸湿速度的影响时发现, 每种辅料都可以降低番泻叶提取物的平均吸湿速度, 但乳糖的效果最好。李奉勤等[13]在考察不同辅料对止嗽颗粒成型性、吸湿性、临界相对湿度的影响时发现6份乳糖与4份喷雾干燥粉组成的最佳处方工艺所制得的颗粒不易吸湿, 切成形性与溶解性好, 较为稳定。

(7) 甘露醇、山梨醇:在制剂工艺中, 甘露醇主要作稀释剂用于片剂和胶囊剂, 也可用于直接压片工艺。甘露醇颗粒流动性好, 可部分改善其他物料流动性。与其他物质合用时含量不可超过25%。山梨醇在药物制剂中广泛用作辅料, 可用作保湿剂、增塑剂、甜味剂、片剂和胶囊剂的稀释剂。糖尿病人对山梨醇的耐受性比蔗糖好, 因此广泛用于不宜含蔗糖的液体制剂中。赵应红[15]在傣药喉舒含片的制剂处方研究中以可压性、吸湿性、口感为考查指标, 从蔗糖、植脂末、甘露醇、乳糖、木糖醇等含片辅料中筛选最佳填充料, 发现甘露醇、木糖醇均为较好的填充剂, 但是考虑到其成本比较昂贵, 没有选用其为填充辅料。

(8) 淀粉:淀粉是口服固体制剂的基本辅料, 常用作粘合剂、崩解剂及稀释剂, 也用作硬胶囊填充时的体积调节剂。淀粉可以食用, 无毒、无刺激性, 并且和其他药物没有配伍禁忌。孙裕等[16]为了改善小儿感冒颗粒在临床上的使用局限对其处方设计进行改善, 最终确定使用可溶性淀粉作为辅料改善吸湿性。有研究[17,18,19]对消炎宁胶囊进行吸湿性改性, 最终结果都显示淀粉具有很好的防潮作用。

(9) 乙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广泛用于口服和外用制剂中, 口服制剂中主要用作片剂和颗粒的疏水性包衣材料。注意其不能与石蜡合用。赵立杰等[20]在制备苦参总碱的防潮产品时发现, 乙基纤维素有很好的防潮性能, 且加入后容易制粒、混合均匀、容易干燥。宗莉等[21]用二元载体固体分散技术制备尼索地平固体分散体, 结果表明乙基纤维素能降低载体吸湿性, 且可以调节溶出速率。

(10) 倍他环糊精、糊精:倍他环糊精口服无毒, 主要应用于片剂和胶囊剂的处方。糊精可用作片剂和胶囊剂的稀释剂。此外, 由于糊精的低电解质含量以及不含乳糖和蔗糖, 可作为特殊人群的糖源。李玉萍等[22]用倍他环糊精包合消炎宁颗粒剂, 可使吸湿率下降29.4%, 但是倍他环糊精成本价格偏贵, 可以与糊精、淀粉合用。伍小燕等[23]将糊精以1∶3的比例混入浸膏粉中可将其吸湿性降低至5.01%。

(11)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 :在口服制剂中,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主要作为片剂粘合剂、薄膜包衣材料和缓释片剂的骨架材料。作湿法制粒片剂粘合剂时使用浓度为2%, 作干法制粒片剂粘合剂时使用浓度为5%。使用时注意不能和一些氧化剂配伍。王小明等[24]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加入盐酸雷尼替丁中, 使得新的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吸湿性降低40%~50%, 并且各项指标符合质量标准。

2 结语

防潮辅料大都是水溶性的, 根据elder假说: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 (CRH) 值约等于各成分CRH值的乘积, 因此在制剂过程中应加入CRH值大的辅料, 有利于降低中药制剂的吸湿性, CRH值越大, 吸湿性越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对辅料防潮性能的不断研究中发现, 微晶纤维素和磷酸钙盐本身虽然有很强的吸湿性, 但其吸湿后形成的是不易扩散的结晶水, 对药物的其他成分几乎没有影响, 既达到吸湿避免药用成分受潮的目的, 延长药物保质期, 又不影响药物效果;还有一些辅料如乳糖、淀粉、石蜡等虽然吸湿性低, 但他们吸收水分后, 药物形态变化较大, 改变了药物的外形, 不利于长期保质。

有些辅料的吸湿性很强, 不利于药物防潮, 但可以通过改变辅料与药物的比例, 或者与其他辅料配比用作混合辅料, 以此来改善防潮效果。还可以通过对辅料进行改性来提高防潮性能。例如壳聚糖虽然具有很好的保湿性能, 但不溶于水限制了其应用。吴迪等[25]选择性合成C6-O-羧甲基化的O-羧甲基壳聚糖, 在改善其水溶性的同时不影响其保湿型。木糖醇有很强的吸湿性, 陈亮等[26]采用聚乙二醇-600对其进行包衣, 很好地降低了其吸湿性。

通常辅料的吸湿性是以吸湿等温曲线、吸湿时间曲线、临界相对湿度和吸湿平衡量作为判断指标, 但是上述指标各有其表征上的不足。中药固体制剂的吸湿性方面已经引入多个数学模型, 常用的有henderson模型、modified-henderson模型、chung-pfost模型、halsey模型、osufn模型、BET模型、GAB模型等。可以以此效仿, 通过比较不同湿度下辅料各自的拟合度R2、显著性水平P、方差比F, 选择F值最大、P值最小, 找出最可行最接近的吸湿百分率随临界相对湿度 (CRH) 变化的数学模型[27]。数学模型的引入, 可为辅料防潮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摘要:根据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就辅料应用于中药制剂防潮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进一步推进防潮辅料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不同辅料范文

不同辅料范文(精选4篇)不同辅料 第1篇1 中药微丸常用辅料种类1.1 成丸促进剂1.1.1 淀粉 (Starch)为天然高分子聚合物, 由直链淀粉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