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抹杀孩子的美术兴趣
不要抹杀孩子的美术兴趣(精选6篇)
不要抹杀孩子的美术兴趣 第1篇
不要抹杀孩子的美术兴趣
“我不爱画”
很少有孩子天生不喜欢画画的,那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变得不喜欢画画了呢?我觉得这里出问题的,往往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孩子们最初的涂鸦很随意,随便涂涂抹抹、点点画画,就算完成了一幅“作品”,而且会很高兴地拿来给爸爸妈妈看。而父母们呢,却往往对这些“瞎画”的东西很不以为然,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发现孩子“瞎画”中的兴趣点和潜藏的能力。“你画的都是些什么呀?乱糟糟的。”
“要画就好好画,别乱涂乱抹的。”
“他哪儿会画呀,不过瞎涂涂罢了。”
“都是他乱涂的东西,跟废纸一样,都扔了都扔了。”
这些话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悉?家长如果对孩子说的话和做的事情缺乏兴趣、缺乏理解,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有些不愿意等待的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他们按捺不住地自己动手,迅速画出个太阳或者房子,要求孩子照着画。还有些父母为了吸引孩子,把家里挥洒得到处鲜艳卡通。
父母们这些“好心”,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弄得孩子对自己本来很有兴趣的事情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碰巧被行家说是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家长却对他的“潜力”的实质毫不知情。孩子的天赋再高,也在父母的误区里变得黯然无光了。
旧的美术教育,使我们中的很多人觉得画得“好”就是画得“像”,似乎只对那些“跟真的似的”视觉艺术作品有兴趣。当孩子们的画比较抽象,因而显得不那么“像”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发急,开始批评孩子的画,斥责或者嘲笑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这对孩子的发展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孩子的天赋和灵性渐渐地被消磨掉,孩子的兴趣渐渐地被抹杀,而家长还一无所知。
“我不会画”
成都一位3岁女孩的妈妈给我写信说:8年前,她的小侄儿只有5岁时,曾经与她有一段对话,让她刻骨铭心:
“维维,明天是你妈的生日,你妈属马的,你给你妈画匹马做生日礼物吧。”
“我不会画。”
“为什么?”
“老师没教过。”
这位妈妈当时就想,如果我有孩子,决不能重蹈覆辙!
可现在8年过去了,她发现她所在的地方,美术教学还是那么传统。
岂止是她所在的地方的美术教学有问题,在我们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幼儿园也好,中小学也好,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这样的教学现状使更多的家长陷入困惑。
“我不会教”
有位2岁多孩子的妈妈非常疑惑地说:到底我该如何帮助女儿?我实在是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对绘画不感兴趣,照着实物或书本,怎么也下不了笔。
还有位妈妈说:画画,我是最头痛的。小时候上画画课,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如今更是画不成画,毫无美感可言,指点孩子画画更加没有可能了。
这位妈妈为什么对画画课感到最头痛?是什么样的教育使她“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毫无美感可言?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错误的美术教育的结果。我们曾经接受的.艺术教育是个误区,它让我们把技法当作美术本身,把“画得像”当作美术好的标准。于是,如果我们不能对着一个东西画得很像,就觉得自己不会画;于是,我们看不懂那些抽象的艺术作品,也没法欣赏孩子们的涂鸦;我们不能像孩子们那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更不用提用画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了。到了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了,同样的问题还在继续。
家长表面上赞美着孩子的画,实际上却觉得孩子的画很乱、很难看。
有位妈妈惊喜地告诉我,她发现她的孩子特别喜欢梵高的画;可她也诚实地告诉我,对于梵高的作品,她除了觉得难看以外,实在没有什么别的感觉。
不要漠视孩子的精神成长 第2篇
在美国有一个常识, 那就是小孩子跌倒了, 一定不要去扶他,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痛不痛都不去管它, 都是身体上的小伤, 没关系。这种伤, 多经历一些不是什么坏事。但是, 一旦孩子精神上受伤, 家长一定要多方安慰, 和孩子站在一起, 支持他, 给他精神力量, 给他爱和勇气。
中国人常常不明白, 反而指责美国人冷酷无情, 美国人反驳说:“你们看错了, 你们只看到了一半, 人倒地分肉体和精神。肉体倒地了可以自己站起来, 精神倒地了就需要扶一下。可当你们的孩子精神倒地时, 你们不但不扶, 还往刀口撒盐。”这话可谓振聋发聩, 足以让90%的中国父母脸红。
当我们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候, 当我们把孩子有形的身体照顾得妥妥帖帖的时候, 我们可曾关注过孩子的心灵?在社会、家庭、学校“三座大山”重压之下的孩子, 他们的精神创伤, 他们的焦灼和恐惧, 谁在意过?尤其是在孩子考砸的时候, 从来不缺火上浇油、急火攻心的家长, 给孩子来一顿“竹笋烧肉”甚至棍棒相加的不乏其人。
要知道, 小孩考砸, 本身就已经吓破胆了, 这个时候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孤立无援, 我们就别再往伤口撒盐了。他要是不知道害怕, 我们是得让他害怕;他既然已经害怕, 我们就别再让他更害怕了;他爬不起来时, 我们还得鼓励他爬起来, 因为未来的路还得靠他自己去走。
袁伟民当年执教女排时有一句话说得真好:“胜利了要低着头走路, 失败了要昂着头走路。”胜利了, 需要冷静, 需要戒除浮躁, 所以这个时候, 一定要低着头走路;如果输掉了, 本来情绪就已经很低落了, 这个时候再低着头走路, 灰溜溜的, 那就更加抬不起头了。
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人, 是无法自立的。一支抬不起头的队伍, 更是没有战斗力的。在残奥会上, 有那么多的健儿奋力拼搏。有一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 盲人杨光演唱了比阳光还要灿烂的歌曲。设想一下, 生活中精神垮塌的人, 还能这样笑对世界和人生吗?
不要批评孩子的另类兴趣 第3篇
儿子的“添乱”让我心里的火蹭蹭往上冒。但看着儿子天真的笑脸,我只得强压心里的怒火,违心地“表扬”了儿子。我接着告诉他,妈妈以后给他准备专门的画画本子,要想画画,就在本子上画,不要在墙上和床单上画,那样会弄脏了墙壁和床单。
儿子听了我的话,懂事地点了点头。从此,他再也没有在家里胡涂乱画,但画画的兴趣一直保留着。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见他那么喜欢画画,我便给他报了美术兴趣班,让他系统学习最基本的画画知识。我以为他是三分钟热度,没想到儿子居然坚持了下来。
由于学习努力,儿子的绘画技艺在同龄孩子中算是比较成熟的,所以老师对儿子的画作青睐有加。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儿子便拿出被老师点评过的作品,希望得到我的肯定。看着那稚嫩的笔触所展现的他眼中的世界,我欣慰之余在他房间的墙壁上开辟了一块园地,将他的得意之作都贴在墙上。看着自己的一幅幅作品被我当作珍宝似的欣赏,儿子很有成就感。家里来了客人,他便将人家领进房间,请他们欣赏自己的作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儿子找到灵感的源泉,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带儿子出去旅游几天。平时一有空闲,我会带他去公园、去野外,让他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去探索大自然,去观赏自然万物的变化,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眼中的五彩世界。我想,扩展视野对培养孩子的兴趣很重要,让孩子多看看,多走走,有利于孩子兴趣的养成和以后的发展。而家长对孩子兴趣的欣赏,会让孩子充满自豪感,并高高兴兴地坚持下去。孩子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兴趣。
儿子进入小学后,在我的鼓励和培养下,他的绘画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今年5月,我们市举办了青少年书画大赛,儿子送了一幅作品参赛,最后获得了银奖。领奖归来,儿子自豪地对我说:“妈妈,我越来越喜欢绘画了,长大后我要当个画家!”
儿子的理想让我非常欣慰,也让我满怀感慨。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多方面的,他幼年时期的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是成才的基石。只要父母多用一点时间、多花一点耐心、多作一点引导,多和孩子共同学习和玩耍,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培养起来。所以,家长不要随意批评孩子许多在大人看来有些另类的兴趣,也许,我们的宽容会成就孩子的一生。试想,假如当年我一怒之下对儿子的乱涂乱画严厉批评甚至给予惩罚,儿子还会有美术方面的兴趣,并立志长大做个画家吗?
不要抹杀孩子的美术兴趣 第4篇
成功的人善于挖掘自身优势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弥补孩子的劣势,做一只博而不精的普通“水桶”。不如竭尽全力将孩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也许这样孩子更容易出类拔萃。
赵忠心:“家长心态”已成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说,“家长心态”决定着中国家庭教育的质量,已成为这一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他指出,当前,家长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赶鸭子上架的攀比、不动脑筋的盲从等心态,导致父母对孩子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与子女的情感越来越疏离等现象。导致这种现象有诸多因素。如从多子女到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变化,各种家庭教育信息泛滥、各种社会因素的复杂影响以及“80后”“独一代”家长自身的成长环境等。
不要抹杀孩子的美术兴趣 第5篇
一、通过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兴趣
当前的教师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已经发现学生要想喜欢一门学科往往是先要喜欢上教这门学科的教师,如果初中美术教师也能深受学生的喜爱,那么学生就会增加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如何使教师具有这种魅力呢?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比如有的同学因为家庭环境原因有初中毕业就工作的想法,而教师如果不通过调查就说这个学生没有志向,将来一定不会有出息的话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作为学生是当今社会最艰苦的一种职业,学生是必须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在这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不能有所选择,学生不学习或者学不好不一定就是自身不够努力。还有的学生家庭成长环境较差,父母吵架,经济出现状况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初步喜欢上这个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善于用心去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善于和学生亲切的、和蔼的、热情的交流来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喜欢上教师。此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求,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一般的课堂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总结等等。一节成功的教学课堂,应该从一开始的导入就能引人入胜,使学生高度集中在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上,对新授课产生很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里特点精心的设计课堂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光导入很精彩也是不完美的,其他环节也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初中美术新课讲授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引入学生喜欢的画家背景,使学生了解画家对创作的激情、画家在创作时的精神;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游戏,初中生正处于爱玩的阶段,因此加入游戏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在总结的时候也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使总结回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发学生想要学习下一次课的欲望。
三、直观生动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欲望都是很强烈的,尤其现在的电视频道都有很多模仿秀的节目深受学生喜爱,因为这些节目都很直观生动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模仿的心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好的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和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到优秀作品的学生是不知道美术的魅力所在的。当然,学校不可能有很多名家的收藏,那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接触优秀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书本、杂志上刊登的作品、可以用多媒体的手段播放教师在网络上寻找的优秀作品来让学生欣赏,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画展等等手段来使学生接触到优秀的伟大的美术作品。
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其实是教师的作品。教师可以展示出自己的作品供学生欣赏,不但使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还能使学生觉得美术创造并不是遥不可及,是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做到的。通过学生临摹和借鉴教师的作品使学生信赖教师,崇拜教师,并跟着喜欢教师学习。
四、利用学业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渴望成功,得到教师认可能使学生更加自信,能促使学生奋斗进取。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给与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能学好美术,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剂良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维持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学生失去信心的时候,教师适当的鼓励对学生是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这种鼓励不单单是单独面对学生的时候,还应该在课堂上给与鼓励,或者体现在学生的作业上,有时候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会带给学生温暖,影响学生的发展。比如:“你每次的作品都很用心,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构思独特,想象力特别丰富”、“你这次的作品线条流畅、想象大胆奇特、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飞扬的画笔充满了整个画面”、“这幅作品细腻、洁净又不失灵气,而且进步很大,尤其是在色彩方面”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五、利用学生作品展览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作品展览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艺术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自动的投入到学习中。通常教师可以运用这种展示方式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下课前十分钟选择具有比较代表性的学生美术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和评价该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
六、结束语
不要抹杀孩子的美术兴趣 第6篇
不要抹杀孩子的美术兴趣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