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镇散文范文
白杨镇散文范文(精选8篇)
白杨镇散文 第1篇
白杨镇散文
豫西山多,北有太行、邙山,南有伏牛,群山怀抱,绵延数千公里,而洛阳是在山夹缝中的一座城。洛阳水多,北有黄河,南有陆浑,中有伊、洛两河横穿洛阳大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根基河洛文化。洛阳四水交汇,八方神灵,东扼虎牢,西踞崤函,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使得这片沃土千年以来,一直闪耀在中华大地。
洛阳城,自古以来,一直是建都必选之地,有山水,聚灵气,藏龙脉。十三朝都城选择洛阳,天下四方互通,文化交融,璀璨夺目。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与历史,洛阳孕育了无数文化小镇,他们传承着千年的文明和精湛手艺,白杨镇只是其中之一。
白杨镇,位于洛阳西南部山区,四周环山,山外是山,山外仍是山,而镇子在中央。镇子东、西、北方三条路,通向外界,也是仅有的三条路。这三条路,油光锃亮,路面上刻满了乡亲们奔波的脚印,流淌着勤劳的汗水。
镇子是细长型的,南北窄,东西长,镇子中间一条大道,把镇子隔分成南北两部分。大道其实不大、不宽,仅有两车道那么宽,只不过,在白杨镇,这已经是最宽的道路了。
路两边是街区,店铺紧凑,错落有致,有的店铺前挂着大红灯笼,有的只是一个简陋的门头,有的则是摆着鲜花无论店铺如何更改,永远不缺顾客,因为这是白杨镇唯一的商业街区。街道上还时不时有流动性商贩推个小车在路上叫卖,有人招手,便停下,随处安放,让街道变得拥堵不堪。这样的街道,看似凌乱,却如唐市,繁华热闹,欢悦祥和。
街区中央部分,路北,有露天大剧院,每当春节、龙抬头、庙会时,都要唱上几场大戏,也或者是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戏班受邀到这里唱戏,八方村镇人都会聚在这里,自备小板凳,坐在剧院,听上几场李师傅唱的大戏。李师傅是镇上李家班的传承人,李家祖祖辈辈以唱戏为生,更以唱戏为荣。
李师傅主唱豫剧,也会哼上两句京剧、曲剧,偶尔也会唱两句黄梅戏,毕竟不是那壤,唱不出那调。李师傅家住镇中,步行到剧院,仅需五分钟。也就是这五分钟路程,李师傅走了几十年,从毛头少年走到了白发苍苍。
李师傅家世代以唱戏为生,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从未断过。李师傅是家里老三,嗓音不如大哥洪亮,身体不如二哥魁梧,早先并不被家人看好,说他就不是唱戏的料。
可灯光的闪耀,掌声与鲜花,万人呐喊喝彩怎么不使得他向往。打儿时起,他便辗转与家和剧院之间,风雨无阻。时常,剧院里陪着他的唯有月光。渐渐,他开始在兄弟三人中脱颖而出。
李师傅穿上戏服,戴上头面,插上鬓帘儿,眼神也惟妙惟肖,无不让人拍手叫好。正如李师傅所说,穿上戏服,对得起角色,脱下戏服,对得起生活。人生不是戏码,难得人走茶凉,穿得上,脱得下,尊重这个角色,对得起今生。
传承家族是嫡传,可艺术却不同,众望所归,李家班交到了李师傅手上。他在台上演唱的《程樱救孤》、《陈三两》、《朝阳沟》无不让观众拍手称绝。李师傅入戏太深,往往泪洒舞台,那种悲痛欲绝把观众也感染得偷偷抹泪。换上戏服,转换角色,又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台上逼真的角色演绎,令人如痴如醉,早先无论寒冬腊月,还是酷暑八月,只要听说李师傅唱戏,十里八村的人都要来过把瘾,捧李师傅的场。剧院热闹的场面定格在了那个黑白色年代,放电影的和唱大戏的占据了大剧院。
后来,各家各户开始有了黑白电视机,慢慢,剧院的人开始变少了。还是那个李师傅,可,观众在变,年轻人再也没有出现在剧院,只剩下忠实的老观众,而这些老观众也开始悄悄变少。那些听戏的人,要么老了,走不动了,要么被如今的彩色电视机及碟片机占据,不再出现在剧院了。
戏曲,是一种艺术,人物、历史,再加上舞台、灯光、声音、舞蹈,通过戏子演唱,是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文化的传播,而唱戏也是一种传承。然而,李师傅的后辈,却再无唱戏之人。
如今,在路过剧院,早已空空,舞台坍塌,无人再光顾。时常,我会在剧院看到李师傅,他白发苍苍,站在舞台上,握着烟袋锅,目视着前方。他的前方,好似有个戏台,他只是一位观众。
在镇子上,有几家深巷老店,存在于岁月的夹缝中,大多看似不起眼,却都有着光辉的历史,姜家木匠铺就是其中一家。
桌子木雕龙凤椅,福禄祥镇案上游,木工绝技谁人高,要数南街老姜头。姜师傅是秃顶,长相粗糙,可手上的活儿一点也不含糊。
姜师傅作坊前有块牌匾,雕刻着龙凤呈祥。龙凤戏游,是姜师傅亲手用刻刀,一刀刀雕刻而成,精湛的手艺,对艺术的追求,都刻在了牌匾上。
最初,姜师傅只是做木板门。刨光木板,上胶,拼凑,打楣,拉锯,磨平,割角,抛光,一气呵成。在姜师傅的作品中,木板衔接的缝,很难找到,倘若有,那必定是残次品。
后来,为了美观,姜师傅开做美工门。美工门,有外框,是实木拼起来的,加棱条,中间薄,四周厚,木板中央部分镶刻缝隙,让薄木板嵌进去,稳固牢靠。薄木板上画画图案,再雕刻福镇祥禄,刷上金色油漆,高雅美观,得体大方。
再后来,只要是你想要的,姜师傅作坊里都有,门窗、板凳、长桌,甚至是棺材。姜师傅讲究的是实在,价格合理,用料不虚,实木结构,全手工工艺。图案要亲自一刀刀雕刻,木板不留空,人心也要实,不吭不骗。
早些年,家里要添置一张长桌,我到过姜师傅作坊。当时,唐家闺女要出嫁,特意来到姜师傅这里,定制梳妆台。能够在姜师傅作坊定制家具,在早些年也是值得炫耀的事。我到时,梳妆台大致已成,姜师傅正在雕凤。椭圆形外框上,姜师傅用尖小刻刀雕刻着凤凰,划一割二刻三磨四,下刀为轻,线条弧度柔和,凤凰展翅腾飞,凤眼生灵,造型逼真,让我对姜师傅心生膜拜。
姜师傅在雕花时,一般不坐板凳,大多是全蹲、半蹲、站立,脚做支撑,腰部臂膀用力。倘若是坐姿,身体显得生硬,下刻刀不流畅。
如今,姜师傅还在,姜家木匠铺也在,只不过缺少了人气。大厂房、批发市场的出现,对姜师傅造成巨大影响。三五合板压缩板顶替了实木板,刷漆刷得厚,颜色调得好,造型要高端,结实不结实另说。可,如今的人就吃这一套,追求美观,不外乎价格,各个攀比,一家胜一家。
姜师傅说过,做产品也是做人,质优人实在,靠骗不聚财。财可丢,但,良心不能丢,他只想好好做人,不在利益面前丢了匠心。
如今再路过姜家木匠铺,总会看到姜师傅一个人坐在铺子前门槛上,仰着头,抽着烟,一副洒脱的活神仙模样。
白杨镇,老店、老味,拼凑了无数人的一生。往事烂了,掂到修鞋匠丁老头那里,叮叮咣咣,缝缝补补,又是一个完整的春。丁老头噙几枚鞋钉,靠着小锤的敲击,还有身旁叽叽哇哇响着的收音机,修补了穿草鞋、布鞋、皮鞋、运动鞋的人的.一生。在如今日新月异追求潮流的日子里,大家似乎都忘了,忘了丁老头的存在。
早些年,嘈杂的摊位,在如今,格外清净。犹如那些老的心,是安静的。“叮咣、叮咣”敲了大半辈子的蔡师傅,也放下了他的锤子,那个旋律断了,音符没了,打铁的日子也不再了。选料、入炉膛、烧红、补铁、捶打、淬火,这个活,蔡师傅干了四十年,如今,他悄悄坐在自家门前抽着旱烟。
草编匠人的荆条上,落满厚厚的灰尘,即使再甩,也摆脱不了岁月的碾压。割荆条、选条子,烟熏火燎再选条,扭成花、插条子,熏熏打打编箩筐。美观、结实、耐用的箩筐,如今还存在,只不过会编的人越来越少了。能翻山越岭走出白杨的人,走出去了,他们都想过得体面,很少再回来了。走不出去的,都老了。这些年,编箩筐、斗笠、凳子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
而,我所怀念的,是母亲纳的千层底。母亲总是说穿不进大城市,可我觉得,只要穿在脚上,就逃不出母亲的手掌,鞋子里一直有母亲的温暖。穿上了,心里舒坦,即使不穿,我也逃不出母亲的掌心与挂念。
白杨镇,那些手艺匠人,大都被岁月遗忘。他们承受着喧闹与冷清的悲喜,仅有星月相伴的孤单,却雕琢着精湛的艺术品。更变的年代,不变的匠心,他们传承着璀璨的昨天,忘了今天。
白杨镇散文 第2篇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The white poplar is no ordinary tree. Let me sing its praises.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战胜自然的结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When you travel by car through Northwest China’s boundless plateau, all you see before you is something like a huge yellow-and-green felt blanket. Yellow is the soilthe uncultivated virgin soil. It is the outer covering of the loess plateau accumulated by Mother Nature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years ago. Green are the wheat fields signifying man’s triumph over nature. They become a sea of rolling green waves whenever there is a soft breeze. One is here reminded of Chinese expression mai lang meaning “rippling wheat” and cannot help admiring our forefathers’ ingenuity in coining such a happy phrase. It must have been either the brainwave of a clever scholar, or a linguistic gem sanctioned by long usage. The boundless highland, with dominant yellow and green, is flat like a whetstone. Were it not for distant mountain peaks standing side by side (which, as your naked eyes tell you, are bellow where you stand), you would probably forget that you are on the highland.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The sight of the scene will probably call up inside you a string of epithets like “spectacular” or “grand”. Meanwhile, however, your eyes may become weary of watching the same panorama, so much so that you are oblivious of its being spectacular or grand. And you may feel monotony coming on. Yes, it is somewhat monotonous, isn’t it?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Now what will become of your weariness if you suddenly raise your eyes only to catch sight of distant row of trees (or just a couple of them) standing there proudly like sentries. For my part, I cannot keep from uttering an exclamation of surprise!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They are white poplars. Though very common in Northwest China, they are no ordinary trees!
那是一种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精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With straight trunks and branches, white poplars aim high. Their trunks are usually over ten feet tall and, as if wrought by human effort, utterly bare of branches below ten feet. Their twigs, also like things artificially shaped, all reach out towards the sky and grow close together in a cluster without any sideway growth. Their leaves are broad and point upwards with very few slanting sideways, much less upside down. Their glossy barks are a faint light green with hazy silver spots. They stand erect and unbending in face of North China’s violent wind and snow. Though they may be only as big as the mouth of bowl, they strive to grow upwards until they reach the towering height of some twenty feet and stand indomitable against the northwest wind.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伟丈夫!
They are white poplar. Though very common in Northwest China, they are no ordinary tree! You may call them unattractive because they have neither the graceful carriage of a dancer, nor such branches as can twine and climb. But nevertheless they are big and tall, honest and upright, simple and plain, earnest and unyieldingand not without gentleness and warmth though. They are giants among trees!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想不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When you trudge through the melting snow of the highland and see one or a row of white poplars standing proudly on the vast plains, how could you look upon them as nothing but mere trees? How could you forget that with all their simplicity, earnestness and unyieldingness, they are symbolic of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How could you fail to associate them with our dauntless soldiers guarding our homeland all over the vast rear? How could you fail to see that these trees, ever striving to put out their closely knit branches and leaves in an upward direction, are symbolic of the spirit and will of our men who, fighting heroically all over the northern plains, are writing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 with their own blood?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是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White poplars are no ordinary trees. But these common trees in Northwest China are as much ignored as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However, like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they are bursting with vitality and capable of surviving any hardship or oppression. I pay tribute to them because they symbolize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and, in particular, the spirit of honesty, tenacity and forging aheada spirit central to our struggle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白杨镇散文 第3篇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阅读反应和创造性的理解是形成文学内涵的基础。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 文章的含义是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定义的: 是读者而不是作者使其产生意义。 (Crosman, 1980:149—164) 即使一篇文章的每个篇章、 词、 句子均未改变, 其含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或更新。 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可能不同, 即“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 作品必须尽可能传达出所有内容, 包括画面、状态、精神等, 为读者对作品的能动性理解创造条件。
二、对比分析
从美学角度看, 张培基与张梦井的译文各有千秋, 整体上张培基译本更灵活、更接近原文, 更能表达原文的魅力、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本文对张培基和张梦井的译本 (TT1、TT2) 从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在动词的翻译方面进行对比。
接受美学理论最基本的特性是以读者为中心。 接受美学理论赋予读者崇高的地位, 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当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时, 译者既是原文读者, 又是译文的创造者, 要求译者对目标读者的接受水平、审美和语言习惯做出评估。 散文是对心灵的滋养, 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及接受美学对翻译的要求, 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特别关注散文风韵、 美学情趣、 精神内涵及美学意境的再现, 而其中动词的翻译对再现效果尤为重要。
如:“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扑入你的视野的, 是黄....”
TT1:When you travel by car...
TT2:When your car is speeding along...
TT1 对动词 “ 扑” 的翻译更忠实地道。 对 “ 奔驰” 的翻译:“travel”, “is speeding”, 不难看出, TT2 传达出的画面更有质感, 读者更能准确理解原文, 原文的动态美也得到体现。 因此, 动词翻译是以目标受众对原文所传达的美学感受的体验为目标的。
“力争上游”
TT1:aim high
TT2:going-all-out
原文主要是指白杨树的形态———笔直的树干和树枝, 同时暗示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精神。 “going-all-out”尽管有正义的精神含义, 但不能给人传达力争向上之力, 也没有奋力向上生长的概念。 因此, “aim high”的表达更加形象、直接, 意义也更加丰富。 因此, 原文的精神内涵可以更好地被外国读者接受, 也就更好地领会到了原文的精神内涵。
“纵横激荡”
TT1:fighting heroically
TT2:the length and breadth
“纵横激荡”暗示到处都是勇敢抗敌的人民。 “纵横”只是一个泛指, 表示广泛的意义。 像TT2的逐字翻译会使目标读者难以理解。 TT1译为副词修饰的动词词组, 在读者脑中形成动态画面的同时也传达了英勇反抗的精神内容, 进而达到了接受美学的美学和意境要求。
“横斜逸出”
TT1:sideway growth
TT2:transverse branches
“屈曲盘旋”
TTl:twine and climb
TT2:spiral branches
这两个四字短语能让读者在想到或茂密或弯曲的树枝形态的同时, 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 如果目标读者无法同时感受或联想到这种美妙的画面就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由于语境的限制, 对“横斜逸出”的翻译, 虽然TT1没有直接使用动词, 而是灵活使用了由动词“grow”做词根的名词“growth”, 使译文读起来同样有生气和活力。 对“屈曲盘旋”TT1直接译为两个少音节动词, 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动活泼。 在处理这两个词组时, TT2都用了形容词修饰的名词词组结构, 虽然传达了原文意思, 但原文的意境及精神特点会缺失。
除了这些例子外, 对原文中出现的“看不起”“贱视”带明显感情色彩的词, TT2采用动词词组和多音节词“look down upon”“disrelish” 翻译, 这种略显拖沓的动词或词组无疑削弱了原文厌恶感强烈度, 导致原文感情冲击力丢失, 而TT1选择短小精悍的动词“despise”“snub”, 有更强的情感色彩表达效果。
三、结语
在散文翻译过程中, 译者在从宏观上把握原作的整体风格的基础上, 要达到整体意境、精神内涵、韵律、感情色彩等与原文相近的同时, 还必须从微观上把握动词的翻译, 充分理解和感受动词翻译对整体表达效果的影响。 因此, 动词的翻译必须同时兼顾美学、 精神等多方面内容达到译者的个人翻译风格与目标读者的美学要求相符合, 进而达到原文与译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Crosman, Robert.The Reader in the Text[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2]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3]张梦井, 杜耀文.中国名家散文精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9.
[4]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白杨镇散文 第4篇
【关键词】《白杨礼赞》;现代抒情散文;转折
《白杨礼赞》是现代散文史中的名篇,其中应用的借物言志、象征等表达手法受到了大家的推崇,同时,《白杨礼赞》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是现代散文的转折点,并开辟了新的写作范式。
一、《白杨礼赞》的创作历程
在1938年,矛盾开始了自己的新疆之行,这一旅程历时两年,在这两年内,矛盾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在事后编辑为《白杨礼赞》、《时间的记录》、《见闻杂记》等集子,西北之行给予了矛盾非常深刻的创作启发。在当时的社会,抗日战争爆发,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的优越阶层,虽然会免遭屠杀,但是往往不得已必须要迁徙到他乡。矛盾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开始他的西北之行,在迁徙的途中,他发生了高亢的声调。
二、《白杨礼赞》的创作姿态
《白杨礼赞》并非是作者一时的感慨,而是对于自己西北之行的总结,可以说,矛盾将自己对于西北最为深刻的情感都融入到了《白杨礼赞》中。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对西北黄土高原风景进行了描绘,塑造出了白杨树挺拔、傲然的形象:“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句话中既包含肯定,又有否定,之所以用这样的表达形式,就是为了塑造白杨树不折不饶、力争上游的形象。接下来,作者又对白杨树的品格进行了新一轮的论证,重新审视白杨树的审美趣味,他用铿锵的词句赞美白杨树,也是赞扬西北高原的抗日军民。读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感情的荡漾,作者反复使用准确、有力的形容词释放自己胸中的情感,因此,《白杨礼赞》并不是简单的礼赞,更是作者对于情感的宣泄。
三、《白杨礼赞》中新的意象与抒情方式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救亡精神高涨,知识分子开始走出禁锢,深入到民众的现实生活中,重新审视我国以及整个世界体系,知识分子开始分析中国的未来。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大众化运动发展起来,这给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应用了大量的新的意象与抒情方式,在以往,很少有作家描写白杨树,矛盾当然也了解这一问题,因此,在文章中提出,白杨树并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是却以退为进表现出白杨树中蕴含的新美学。除此之外,矛盾还清算了旧的美学与意象,借此表达出了白杨树的灵魂。《白杨礼赞》中虽然蕴含着矛盾的情思,但是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在这一时代下,大量新意象诞生,白杨树开始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彻底摆脱了五四后乡土文学的卑劣形象。同时,农民也开始翻身做主,作家们纷纷改变了自己以往对于农民的态度,积极从他们身上攫取时代的精神,《白杨礼赞》正是这种典型新美学的佼佼者。
四、《白杨礼赞》中散而不乱的结构美
《白杨礼赞》尽管内容广泛,联想与想象丰富深刻,并且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但是“散”而不乱。 全文以白杨为线索贯穿, 形成一个严谨美妙的整体。开篇点出白杨树“不平凡”,暗含了“礼赞”的强烈之情。 继而撇开白杨,笔锋一转而写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及“单调”之感的“潜滋暗长”。 表面上似乎不再写白杨了,线索像是断了,其实不然,写西北高原恰恰是在写白杨,在为后文的盛赞作铺垫、设伏笔,暗中仍在写白杨。以至紧接着写“猛抬眼”见到白杨的一刹那的惊呼,感情为之一振,再次礼赞。然后又正面写开了白杨的“极普通”,于“极普通”和“不平凡”的矛盾之中,突出白杨的“不平凡”:“力争上游”,“向上发展”,“不折不挠”。 在描写白杨外貌的基础上,又由白杨展开联想——联想到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哨兵,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意志,点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表达了白杨,对白杨所象征的伟大人民及其美好的精神的强烈赞颂之情。全文无一处不在写白杨,无一处不体现白杨的光辉形象。
五、结语
《白杨礼赞》从抒情开始到抒情结束,运用了很多惟妙惟肖的写作手法来形象自然地说理。抒情与说理结合后,可以直达主题,很直观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情绪,也可以运用诗歌、对偶、比喻等修辞方式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同时,还要让文章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蕴涵哲理并给人一种启示。议论和抒情,常常以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并不是在一段叙述后加上一段议论,而是在特定的主题之下,将议论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郑江义.横看成岭侧成峰——作家笔下的白杨树形象浅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刘娜.情景交融 如诗如画——简析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的艺术美[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08)
六年级散文 :白杨1200字 第5篇
看不到茁壮成长的小树,
看不到枫叶舞蹈的平台,
看不到雪中清秀的白梅。
只有你在苦寻往日的春光,
只有你在苦寻雨露和太阳,
只有你在苦寻欢乐的到来,
只有你在苦寻雪中的温暖。
没有你怎会有戈壁的辉煌?
没有你怎会有金色的理想?
没有你怎会有明媚的春光?
没有你怎会有火红的太阳?
正是因为有你,戈壁滩才会走向新的辉煌
难忘那颗白杨树散文 第6篇
南湖泉,常常出现在梦中,那是儿时记忆的乐园。
端午节第二天,邀几个朋友到老家的南湖游玩。说是湖,其实是一片很大的湿地草滩。家乡人把有草有水的草滩统称为湖,跟江南水乡的湖有区别。南湖在原兰新线国道南边,也在我妻子娘家红庙墩村的南边。湖的南边是南泉,到南泉,离南山(祁连山)就不远了。南湖虽在国道旁,但湖边有田园、杨树河柳、农家小院形成一道屏幕,将湖与国道隔开。若不进入这道屏幕后,许多人也许经常在此段国道上来回,却不知有个南湖,更无缘进入湖里一睹她的芳容。
过一桥一河,一段泥浆路,弯腰从铁丝网豁口进入南湖,碧草连天,泉眼密布。柔软的草滩上,绿草如毡。星星点点,五颜六色的极小花朵,宛如这毡上的图案。无数羊肠小道,像盲目弯曲爬行的大蛇留下的痕迹,将你引向湖的深处或边际。
明明是草滩,因何称湖?朋友们心存疑惑。但随着往湖的深处走去,大家心中释然。看似都是草地,脚下软绵,但一不小心,就会踩进草丛间的水里,或是陷入泥里。越往里走,草越盛密,泉水越多。这些泉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浅的极浅,深的极深,冬不封冰,夏不干凅。有些泉里长有芦苇、水冬青、鱼网草等水草,有的泉里却寸草不生。伫立在浅水泉边,会看见泉底翻滚的细沙,永不停息。翻滚起又落下像小麦肤皮一样的细沙,似慢火煨炖的肉羹。虽翻滚不停,但却不扩散,也不上浮,使一泉清水凝冷平静。偶有气泡直线冒上水面,引起一圈圈轻轻的涟漪,但无碍泉水的清静。几十年前,这些泉有的有鱼,有的无鱼。无鱼的泉,泉眼在泉中间,有鱼的泉,泉眼在泉的边沿下。那些有鱼的泉里,若无人打扰,不受惊动,鱼在水里畅游。若是天阴闷热,不时有鱼跃出水面,打破夕阳斜照下闪着金光的宁静水面。但若有人惊动,鱼们会迅速钻入泉眼。
这些镶嵌在南湖如镜般的清泉,在我老家北海子的湿地草滩上也有很多。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爬在有鱼的泉眼旁,屏住呼吸,不出一丝声响,睁大眼睛,静静等待鱼从洞里出来。先是洞口探出一条极小的鱼,瞪着鼓鼓的小眼球,反复前游后退几次,侦察兵似的,慢慢往前游去。后面再探出一条稍大些的,也如前面那条,仔细侦察一番,小心翼翼前游。第三条又大些,比前两条还谨慎,只探出头,即不前游,也不缩回,静观前面的两条小鱼游到泉的中央,它才极慢地一点一点游出洞口,前游一米左右,浮在水中,仍在观察,也许是觉得确定安全了,但还不放心,由它带头,两条小鱼在后,沿泉周边巡游一圈,回到洞口,稍停留一会,还是最小的在最前面,依次按大小,一条一条从洞口出来,一字长蛇阵,沿泉边再巡游一番。越是后出来的鱼越大,最后出来的那条,有大人手腕粗,威严沉稳,尽显鱼王气派。想不到鱼类有如此森严等级。鱼们一二成对,三五成群,在清泉里尽情畅游。那条老鱼却始终在离洞口不远处徘徊。随着我们站起来雀跃欢呼,鱼们老大在前,最小的殿后,??几下,鱼贯而入洞口。若想再次见到它们,得耐心等待好长时间。我们必定是孩子们,耐心不足,想法简单,从家里拿来铁锨,在洞口放个芨芨编的筐子,从洞口开始挖,草皮下面是软土,挖四五十公分,即可见水,但无论怎么挖,挖到太阳西斜,人畜回家,炊烟升起,还是只见水不见鱼,只等作罢,望洞兴叹。后来有大人们接着我们挖的茬继续挖,也徒劳一场。不知那鱼洞有多深多长。那时生活艰难,难得吃肉,那些鱼对我们的诱惑实在难以抵挡。再后来,还是大人们办法多,在明月皓空的夜晚,爬在泉的两侧,提前拉起挂网,待鱼们全出洞后,悄无声息地在离洞口近处把挂网下到水中,往泉里丢个石子,鱼们回洞时多被挂在网上,再扯着网在泉里包抄一遍,漏网的极少。
我一边讲着这些趣事,一边跟朋友们在大大小小的泉里寻找鱼迹,但泉水清澈如镜,哪有鱼的踪影。
南湖滩里,靠近黄家墩子,在湖边的`土路旁,有一眼泉,人们把它敬奉为神泉。此泉分前泉和后泉,前泉水清见底,面积跟一个篮球场差不多。泉里长满浓密的芦苇,泉边水草茂盛。因是沼泽草地,很容易陷进去,人畜无法靠近。后泉紧靠外泉,面积比前泉小很多,周边草地倒结实,但人更不敢到泉边。泉水上面清晰,中间深蓝,下面漆黑,既不冒水泡,也不长丁点水草,透着阴森怪像,好似险象环生,深不可测,犹如一潭死水,更像一张墨池样黑森森无底的巨口,随时可吞噬掉进去的任何东西。乡民们叫它黑泉。孩子们从小就被大人们叮嘱,在湖里玩耍,千万不要到黑泉附近。听老人们讲,过去有户人家娶亲,拉着新娘子的大轱辘牛车在黑泉旁的土路上正走着,忽起一阵狂风,连车带人还有牛掉入黑泉,狂风过后,人们只在黑泉里看见些漂浮在上面的车厢木板碎片,再无任何踪迹。老人们还讲过,有一匹马在黑泉边饮水,泉里好像有巨大吸力,马被吸进泉里,连个泡都没冒,水也不见浑浊,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掉进去一样。老人们讲的,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直到现在,无论大人小孩,从没人轻易敢去黑泉附近玩耍逗留却是事实。
我把这些传说一一讲给朋友们听,大家边拍照边讨论,最后一致认为,此泉可能与祁连山雪水渗入地下形成的暗河相通,人畜掉进去只落暗河,被大水冲走,所以不见踪影。人们既然对黑泉敬畏,肯定有其原因。一代又一代,人老泉不竭,如歌的岁月里,围绕这眼泉,必定发生过些故事和传说。
站在这样的泉水边,望着那既清又蓝又黑幽幽如镜面一样的泉水,无法不油然而生一些象征或暗示。南湖里这些无论大小都以极圆形状存的清泉,无疑是金川河的水源,湖中心立着的几块大牌子上,“金川河水源涵养地”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些泉有许多让人猜想不透的地方,猜想不透就会浮想联翩。它们因镶嵌在地势平坦的草滩上,虽不息流淌,但无高山流水的轰鸣,更无山涧小溪的叮咚,无声无息,默默地滋养着金川河两岸的沃土肥田,父老乡亲。
我们在湖中泉边休息,四周寂静。天蓝、草绿、花美。泉中有云,云中有泉。鸟声呜翠,格外深刻。
思念那片白杨林抒情散文 第7篇
生活在用水泥构筑起来的像笼一样的都市里,总觉得这里的紫外线很强。水泥建筑被烘烤得滚烫,玻璃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此时,有点想念香曲河畔的那片白杨林了,那里会有自然的清凉。风会拂来阵阵草原上各式各样花的芳香,鸟鸣狗吠,安宁自在。成群结队的老人孩子坐在香曲河边白杨树下的草坪上,或跳锅庄舞(锅庄--藏语称为“卓”意为舞蹈),或唱藏歌,或慵懒地席地而卧,或轻摇蒲扇,悠然自得,尽情享受着白杨林带来的阴凉。这片白杨林,给香达镇一代代人延续了童年的梦想,走到哪里,都难忘那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用它茂密的枝叶为他们遮挡强烈的阳光,为他们带来凉爽夏风的白杨林。
15岁那年刚到草原的时候,常喜欢到这片白杨林里玩耍,听当地的老年人们讲格萨尔王的故事。那时我不太听得懂藏语总是仰着脸反复的问个不停,那些善良的老人们不厌的给我做解释,慢慢的我听懂了故事里的格萨尔王。如果格萨尔王真是相传的连花生大师的化身,我想格萨尔不会只有匹夫之勇,一定是文武全才的吧。在他们讲的很多故事里.或有真诚、或有勇敢、或有奸诈、或有贪婪,都有着因果循环的哲理,让我听得如痴如醉。也许,那里就是我们人生最朴实的摇篮,诞生了我们最初最简单的人生观,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让一个个走出这个偏僻大草原的孩子们永远也走不出他宽广的`怀抱。
星月当空的夜晚,白杨林里永远也不会寂寞。大人们在白杨树下摇着扇子,评价着谁家的牛羊长得肥,谁家的姑娘知理懂事,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我和那些藏家孩子们一起在白杨林里玩着各种游戏:掷骰子、老鹰抓小鸡、解手帕,白杨林便盈盈地满是欢乐。
当夏天走到尽头、秋天来临时,白杨树叶子长黄了,像长满金叶子。一阵风吹来,金叶“刷刷”的往下掉,一会儿大地就铺上金色的地毯。我们会开怀地在树下拾回一篮篮的白杨树叶,用来生火取暖,有时也用金叶相互投掷打闹。那时,拾回的白杨树叶,象是无数的快乐,总会一年比一年多。
当在草原上时,总想离开他的贫穷,如今远离了它,却又生出无限的思念。在夏天,会想起白杨树下的清凉;在秋天,会想起帐篷里飘来的酥油香;在春天会想起漫山遍野洁白的格桑花;冬天,会想起白杨树叶子已经掉光,下雪的时候,雪都落在树枝上,我们轻轻一摇,树枝上的雪都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都快成了一个大雪人的样子。那时白杨树是我们的骄傲。
离开家二十多年,每次回家,都要深情地望几眼那大片白杨树林。难怪远在上海开牛肉拉面饭馆的弟弟,每次打电话都要问到那片白杨森林是否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依旧。
《白杨》教学设计(二) 第8篇
1.谈话导入:同学们, 在祖国的西部, 有一碧千里的草原, 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 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 我们一起来领略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的风采。 (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根据课题, 你认为作者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引入新课:本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咱们就走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读题质疑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把握主题与选材的能力。本课是以事物名称为题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习作知识, 会认为是“状物”类的文章, 多从事物的样子、特点、作用等方面描写。这就与本文的内容形成了对比, 为下一步有效地促进学生领悟“借物喻人”这一写法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展示
1.初步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课文围绕白杨讲了哪些内容。
(2) 老师相机巡视检查朗读情况, 对易错字音进行指导, 如:浑黄一体、抚摸、露出。
(3) 请“小老师”听写生字词, 小组对改。 (老师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4) 重点指导听写中出错较多的生字, 如:疆、晰。
2.理清思路。
课文围绕白杨讲了哪些内容?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跟我们猜测的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既是落实课标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学习的层次,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课改理念。】
三、主题训练
第一部分 (白杨特点) 。
师:咱们先走进课文第一部分, 看看白杨有什么特点。
1.默读思考:作者笔下的白杨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写白杨的特点?边阅读边体会并做批注。
2.请三人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的汇报内容和顺序是随机的, 学生谈到哪一方面, 老师要相机出示相关句段, 加以引导, 使加深理解) 预设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择环境。
出示: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 没有水, 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 都是浑黄一体。
(1) 请用一个词概括大戈壁的特点。
(2) 这段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既突出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 也为理解后文边疆建设者工作环境的艰苦做了铺垫)
(2) 高大挺秀。
出示:每隔几秒钟, 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引导学生推想:“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体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出示:戈壁滩上的卫士。
引导学生推想:“卫士”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出示:那不是树, 那是大伞。你看它多直!
引导学生抓住兄妹的争论, 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3) 顽强生长。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
师相机引导:
(1) 文中写道:“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请你想象:哪儿有可能需要它?它会在那里怎样生长?给那里带来什么影响?
(2) 你发现本段写法有什么特点? (巧用关联词)
(3) 借助关联词背诵爸爸说的话语, 比比谁背得又快又准。
4.快速浏览第512自然段, 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其写法。
5.分角色读第512段课文, 读出提示语所表达的情感。
6.教师小结:作者在介绍白杨树时, 先后运用了“环境衬托”“对话揭示”以及“比喻拟人”等方法, 把白杨树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此环节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表达效果, 感悟表达方法”的能力方面。既体现了课堂教学预设的“顺学而导”,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第二部分 (表白心声) 。
1.质疑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作者仅仅是在向读者介绍白杨的特点吗?你从哪儿看出的?
2.问题引入:爸爸表白着一颗怎样的心?你从哪儿看出的?文中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 第13自然段的设问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 第12自然段, 爸爸表面是在赞美白杨, 实际上是在赞美谁?
(3) 第14自然段:
(1) 这段中, 作者连用三个“只知道”, 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请根据上下文推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推想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 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在这儿工作, 是怎么工作的。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 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 将来再念中学。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要坐几天火车, 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新疆的条件怎样。
(2) 出示新疆今昔对比的资料图片, 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想, 运用方法, 练习说话
引导学生想象: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 想象一下, 是什么人做了怎样的努力才使这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模仿第12自然段描写白杨特点的方法, 夸夸边疆建设者。
4.揭示“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质疑思考:题目是“白杨”, 作者的目的仅仅是赞美白杨吗?还在赞美谁?
(2) 揭示方法:作者借白杨来赞美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这就是借物喻人。
(3) 写法探究:从《白杨》一文来看, 你发现借物喻人的文章一般从几个方面来写?
【设计意图:“借物喻人”是学生新接触的写作知识点。根据认知规律, 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 该环节设计采取步步推进的办法,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 水到渠成地理解掌握这一写作技巧。】
四、写法类比
1.整合归纳写法。
(1) 比较异同:课前, 大家回顾复习了《翠鸟》《太阳》《桂花雨》《落花生》几篇课文, 你发现它们与本文写法有什么异同?
(2) 整合归纳:虽然几篇课文都是以事物名称命题的, 但表达的侧重点却不相同。《翠鸟》一课写的是翠鸟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属状物类;《太阳》是介绍太阳有关知识的文章, 属科普说明类;《落花生》借谈论花生,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是借物喻理类;《桂花雨》是借描写故乡的桂花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之情, 这是借物抒情类;而本文借白杨来赞美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这是借物喻人。
2.拓展阅读积累。
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请同学们课下找来读读, 课堂上一起欣赏、研究。
白杨镇散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