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全定律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安全定律范文(精选12篇)

安全定律 第1篇

“水池的注、排水口同时开放,只有当单位时间内的注水量大于排水量时,水池内才会存住水,水池才有可能被注满。”这个道理人人都懂,虽然我们都觉得一边注水一边排水很浪费,但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所限,类似情况并不少见。

如果把信息系统看作一个水池,水看作利益,则注水相当于得到利益,排水相当于损失利益,一个信息系统能否给它的所有者带来收益,就是看这个水池能否存得住水。问题的关键就是看获得利益的速度是否大于损失利益的速度。

在电子商务领域,利益多表现为有形的资产,可以量化为金钱来衡量。信息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它的效益可以从利润中体现出来。对于电子政务,虽然不能简单一概而论,但道理是相似的。业务应用给信息系统的所有者及服务对象带来收益,是注水口,安全风险又会造成损失,是排水口。应用该不该建,安全上怎么防,关键是要让收益速度远远大于损失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注水量大于排水量,这样池子里才存得住水,这个系统才建得值。所以不能单纯、片面地盯住安全问题,而应把它放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大环境中,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这样一来,很多我们在信息安全建设中碰到的问题就有了决策的依据。

具体来说,在信息安全建设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以下问题:

现象一:要把水池建成铜墙铁壁,滴水不漏信息安全过度配置,防护过度。

现象二:要关闭水池把个别安全事件作为普遍现象来衡量得失,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大踏步倒退。

现象三:水池没人管,谁都不清楚水池的注水量和排水量是多少应用效益缺乏评估,安全建设外紧内松,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以下一种或多种。

原因一:注水口的水流过小或根本没水效益没见着,却要承担安全风险;费力不讨好也就罢了,谁愿意花钱找罪受、自讨苦吃?所以看上去是过分强调安全,实质上是应用效益没见着,没有源头活水,自然没有热情和本钱去承担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安全风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些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应用,虽然所有者本身并没有直接获益,但公众获得了便利,相当于政府取得了无形收益,所有者可视为间接受益。

此外,与应用结合的安全建设需要根据应用量体裁衣。量体裁衣不是为了省布料,而是为了更合适。同理,根据应用定制安全也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更安全。有了值得保护的应用,才有了评估风险的具体对象,也才好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对策。

原因二:注、排水口不在一个池子上。安全风险承担者不是应用效益获得者,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利益。

这种现象更为常见,但很多情况是利益链存在“脱节”造成的。比如一个单位的应用取得效益,其荣誉归甲部门;同样是这个应用,安全出问题却要乙部门承担责任,合适吗?这不仅涉及是否公平、合理的问题,更影响到系统的长远发展、生命力问题。

当安全风险承担者较为强势时,可能会片面强调安全,甚至把安全风险混同于具体的安全事故,这种概念混淆就好比以一次空难事故来衡量坐飞机的风险。即使发生了空难,飞机还是有人去坐,首先是因为它快捷,其次空难概率毕竟很小。所以说,安全事故是不能预测的,但安全风险是可以预估的。信息安全建设的所要做的是对可预估的风险采取相应措施,把能做的、该做的事做到位,那么即使事故还是会发生,我们也尽到了责任,问心无愧、不留遗憾。

当安全风险承担者较为弱势时,会出现“想管不敢管、想管管不了”的局面。具体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即使有,执行起来也是畏首畏尾,难以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两种原因,有以下解决办法可供参考。

解决办法一: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效益,所以没有效益的应用不如不建,在安全适度配置的前提下,要加大向应用要效益的力度;没人用的系统是最安全的,同时也是效用最低的,因此信息安全建设要与应用结合。

解决办法二:统一应用与安全建设的主体,做到业务谁主管,安全谁负责。如果统一主体确实存在困难,则要在两者之间建立利益等效机制,让利益链“环环紧扣”,让利益“流动”起来,这些可以通过调整管理体制,完善评价机制,健全监督机制来具体实现。

当然,实际情况更为复杂,我们要想以不变应万变,不被问题牵着鼻子走,需要把握以下原则: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当应用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安全带来的风险时,信息化工作才会大踏步地前进。我们应该做的,是大力建设能带来效益应用的同时,把安全风险控制在一个可容忍的较小范围内。也就是在扩大注水口的同时,缩小排水口。

前面为了能够简明地说清问题,我们把注水口简化为应用效益,把排水口简化为安全风险,形成了一个理想上的封闭环境。但正如我们不能将信息安全问题脱离开信息化的大环境去片面、孤立考虑一样,我们也不能把信息化的问题脱离开一个部门的整体大环境去考虑。从更宏观一点的角度考虑,给一个部门带来收益的并不只是信息化应用,给其带来损失的也并不只是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化启动前,部门运作的传统方式有着自己的收支平衡;信息化一旦启动,信息安全风险必然存在,整体平衡被打破。安全防得再严,也不可能回到信息化前的水平,这时只有通过向应用要效益来重建平衡;随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信息化都处于初级阶段,对传统方式的影响甚微,这时应以低风险、小应用滚动发展,逐步向传统方式渗透;当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信息化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方式,则传统风险也逐步被信息安全风险所替代(例如办公如果真能实现无纸化,则传统纸质办公的失密风险会大为降低;网络如果真能集中管理,会比分散的单机、小网运行更便于监控),这时整体安全风险才有可能低于信息化前。初级阶段抓应用,高级阶段抓安全,这与发展中国家重发展,发达国家重安全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应用与安全的关系,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十分类似。我们既不能跨越阶段,也不应止步不前,而应围绕应用建安全,建设安全的应用,向应用要效益这才是电子政务初级阶段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

摘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安全与应用建设的关系,既有效减小安全风险,又保证应用顺利开展,是许多信息系统建设者、使用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圆满解决,既需要有微观上的技术手段,又要宏观上的理论指导和观念更新,尤其是宏观方面的考量,在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把握和政策导向方面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应用与安全两者在信息系统中所处位置的形象比喻,试图理清应用与安全之间既相互矛盾、又互为依存的关系,为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饮食安全的黄金定律 第2篇

1、食品一旦煮好就应该立即吃掉,食用在常温下已存放四五个小时的食品很危险。

2、未经烧煮的食品通常带有可诱发疾病的病原体,因此食品必须彻底煮熟才能食用,特别是家禽、肉类和牛奶。

3、应选择已加工处理过的食品。

4、食品煮好后常常难以一次全部吃完。

5、如果需要把食品存放四五个小时,应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保存。存放过的熟食必须重新加热才能食用。

6、不要把未煮熟的食品互相接触。

7、这种接触无论是直接或间接,都会使煮熟的食品重新带上细菌。

8、保持厨房清洁。

9、烹饪用具、刀叉餐具等都应用干净的布擦干净。

10、用水和准备食品时所需的水应纯洁干净。

食品健康定律:越朴素 越安全 第3篇

这种感慨,其实意义不大。因为食物是否真的有问题、吃东西之后是否受到危害还不一定,这些都是长年累月食用才能看到的后果。然而,闭起嘴不吃东西,眼前只有死路一条;只吃一两种自己以为安全的食物,结果必定是营养不平衡,生命质量下降不说,早晚会有疾病找上身来。

所以吃是一定要吃的。要想少受污染,关键是吃对东西。

食品安全隐患的4个主要来源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食品的安全隐患都是哪里来的?无非是下面几个途径。

环境污染:水、土壤和大气受污染之后,污染物会进入植物,动物体内,没有污染的食品根本不存在。

农业污染:化肥、农药、除草剂、兽药、饲料添加剂等,都可能不同程度地残留在植物、动物体内。要想尽量避免这些残留物质,只有吃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想省钱就只能与残留污染物和平共处。

加工污染:各种食品掺假物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中的有害物质,细菌等,还有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配料,都可能潜伏在加工食品当中。虽然优质的加工食品可以尽量杜绝细菌等生物污染和包装污染,但食品添加剂、不利健康的脂肪、精制糖、过多的盐仍可能给健康带来长期隐患。

烹调不当:不科学的烹调方法也会带来健康隐患,比如熏烤和油炸。

既然食品污染无法避免,人们所能采取的对策,只有两个基本原则:首先,尽量正确选择食品。做到“污染减量”;第二,尽量提高自己身体的解毒排毒能力。换句话说,只要把好采购关,尽量选择未加工、粗加工、低加工食品,远离高度加工食品,多选择有利于解毒和排毒的蔬菜、水果和粗粮、豆类,就能最大程度地把好食品安全关。

自测:2个购物车,哪个更安全?

在超市收银处,只要四面看看,就能发现人们的购物选择很不一样。假设现在你面前有两个购物车,请你判断一下,哪个更安全?

购物车1:新鲜蔬菜5种,其中有绿叶菜2种;水果3种;小米、糙米、燕麦和红豆各1小袋;豆制品2盒;巴氏杀菌牛奶2盒,绿色认证散养鸡蛋1盒,生鲜瘦猪肉500 g。

购物车2:方便面5袋,速冻猪肉水饺2袋;薯片和膨化食品3包,饼干和派2包,蛋卷1袋,可乐2瓶;乳饮料2瓶,果蔬汁2瓶,火腿肠2袋。

显然,第一位消费者所买食品均以新鲜、天然状态的食材为主,营养全面,种类丰富。这样的食品,从安全性角度来说,也是比较高的。其中食品添加剂含量很低,而有利于解毒和排毒的健康成分如抗氧化成分和膳食纤维都相当充足。

第二位消费者正好相反,买的都是那种开袋即食或速食加工品。其中也包含了水果、蔬菜、粮食、鸡蛋、奶类和肉类,但是新鲜程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大部分产品的保质期都长达半年以上。而且大部分产品都要加入糖、油、盐和添加剂,营养价值大大降低。与什么都不加的巴氏消毒牛奶相比,加糖、加香精、加酸,加增稠剂的乳饮料,不仅加工污染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原料品质必定低于巴氏奶,营养价值会低得多。果蔬汁呢?与可乐相比,它们已经是不错的饮料,但果蔬汁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维生素和保健成分,还是不如吃新鲜果蔬好。蛋卷和速冻猪肉水饺中会加入大量的油脂、糖和盐,不如鸡蛋和新鲜猪肉好。方便面和薯片不仅营养价值低,还因为经过油炸吸入了大量劣质脂肪,加入了抗氧化剂,调味包里加了超多的盐和味精。饼干、蛋糕也一样,是劣质脂肪、糖和香精的富集大户。

对施工用电安全定律的研究与分析 第4篇

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的加强, 施工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用电场所更加广泛, 可以说没有电力就没有现代化的施工, 没有电力就没有施工水平的进步。但是, 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 电能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有很强的破坏力。施工现场由于用电设备种类多、电容量大、工作环境不固定、露天作业、临时使用的特点, 在电气线路的敷设、电器元件、电缆的选配及电路的设置等方面容易存在短期行为, 容易引发触电伤亡事故, 被建设部列为建筑施工企业四大伤害之一。因此, 加强临时用电管理, 按照规范用电, 是保证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 可以大致归纳为五条定律来阐述。

1 施工现场的单条线路供电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统一进行组织设计, 有统一的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一个取电来源, 一个临时用电施工、安装、维修、管理队伍。严禁私拉乱接线路, 多头取电;严禁施工机械设备和照明各自独立取自不同的用电来源。

项目经理作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要配备和使用经过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培训, 了解所用设备性能, 具有上岗资格的电气技术人员, 要建立完整的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资料, 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做好电气设备日常维护、电阻测试、电工维修记录。临时用电工程施工完毕, 必须做全面的检查验收。

施工现场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没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或虽然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但编制手续不全, 内容空洞, 照抄照搬规范不能指导施工, 与现场实际脱节, 没有用电维修、检查制度, 用电检测资料凭空填写, 电工缺乏配电知识等。

2 临时用电两级保护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 除作保护接零外, 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同时规定, 开关箱中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就是说, 临时用电应在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分别设置漏电保护器, 形成用电线路的两级保护。漏电保护器要装设在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和开关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总配电箱的保护区域较大, 停电后的影响范围也大, 主要是提供间接保护和防止漏电火灾, 其漏电动作电流和动作要大于后面的保护。因此, 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电流动作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 使之具有分级分段保护的功能。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 A, 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不小于0.1S。对搁置已久重新使用和连续使用一个月的漏电保护器, 应认真检查其特性, 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或更换。

在实际工作当中, 发现有的施工现场漏电保护器配置不合理, 末级电箱漏电保护器电流过大, 发生漏电后直接引起总箱漏电保护器动作, 没有形成分级配置。施工企业发现问题不是检查、测试漏电保护器的规格和性能, 查找漏电原因, 及时排除故障, 而是单纯增加漏电保护器的数量, 加大了用电成本留存了事故隐患。

3 三级配电

配电系统应设置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和开关箱。按照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的送电顺序, 形成完整的三级用 (配) 电系统。这样配电层次清楚, 便于管理和查找故障。总配电箱要设在靠近电源的地区。分配电箱应装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动力配电箱和照明配电箱通常应分别设置。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的场所, 要远离易受外来固体物撞击、强烈震动的场所, 或者做环境防护。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大于30m, 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应不超过3m, 配电箱和开关箱周围要有方便两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和通道。不能够因为堆放物品和杂物, 或者有杂草、环境不平整妨碍操作和维修。电箱还要有门、有锁、有防雨、防尘措施。

配电箱和开关箱必须用铁板或者优质绝缘材料制作, 并且装设端正、牢固, 下底与地面的垂直距离要大于1.3m小于1.5m;移动式分配电箱和开关箱应装设在坚固的支架上, 下底与地面的垂直距离要大于0.6m小于1.5m。在施工现场, 经常发现用电系统没有经过严密的设计, 配电箱与开关箱距离过远, 电箱四周物品杂乱, 地面高低不平, 通行道路积水、泥泞, 钢筋、木材、钢管等建筑材料随意堆放, 操作人员无法顺利接近电箱。更有的企业, 为了防止因为施工环境小造成碰撞电箱的触电事故的发生, 就在电箱四周焊制钢筋防护网, 出发点是好的, 但人员进入狭窄的防护网内操作非常不方便, 发生触电事故不能及时、便捷的拉闸断电, 严重违反了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4 电器装置的四个装设原则

每台用电设备必须设置各自专用的开关箱, 开关箱内要设置专用的隔离开关和漏电保护器。不得同一个开关箱、同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两台以上用电设备。开关箱内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这就是规范要求中“一机、一箱、一闸、一漏”的四个装设原则。开关电器必须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电设备实行电源隔离, 其额定值要与控制用电的额定值相适应。开关箱内不得放置任何杂物, 不得挂接其它临时用电设备, 进线口和出线口必须设在箱体的下底部, 严禁设在箱体的上顶面、侧面、后面或箱门处。移动式电箱的进、出线必须采用橡皮绝缘电缆。施工现场停止作业一小时以上时, 要将开关箱断电上锁。

5 配电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五芯电缆方式

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 必须实行TN-S三项五线制供电系统。电缆的型号和规格要采用五芯电缆。为了正确区分电缆导线中的相线、相序、零线、保护零线, 防止发生误操作事故, 导线的颜色要使用不同的安全色。L1 (A) 、L2 (B) 、L3 (C) 相序的颜色分别为黄、绿、红色;工作零线N为淡蓝色;保护零线PE为绿/黄双色线,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使用绿/黄双色线做负荷线。

综上所述,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 只有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技术规范, 合理掌握用电定律, 采用TN-S三项五线制系统, 实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消除事故隐患, 就能够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顺利、高效、有序的进行。本文对临时配电的粗浅分析, 供广大同行参考。

摘要:文章从施工用电安全角度出发, 就项目施工临时用电设计中的用电线路的供电方式、安全保护、漏电保护参数的选、配电及接地形式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施工用电实际工作中需克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专用单一线路,保护,配电,装配原则,安全定律

参考文献

[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S].

[2]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第3版) [M].中国电力出版社.

[3]任元会.中国航空工业规范设计院组编.

[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电气部分) [S].

安全定律 第5篇

(1)不等式法则

10000减1不等于9999,安全是1,位子、车子、房子、票子等都是0。有了安全,就是10000,没有了安全,其他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要以此教育职工,生命是第一位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失去生命一切全无。所以,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业余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判断自己是否处在安全状态下,分分秒秒要让自己置于安全环境中,这就要求每名员工在工作中必须严格安全操作规程,严格安全工作标准,这是保护自我生命的根本。

(2)九零法则

90%×90%×90%×90%×90%=59.049%。安全生产工作不能打任何折扣,安全生产工作90分不算合格。主要负责人安排工作,分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队长、班组长、一线人员如果人人都按90分完成,安全生产执行力层层衰减,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及格(59.049),就会出问题。

该法则告诉我们,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管理,绝不能层层递减。如果按90%的速度递减,递减到第五层就是59.049%,完全就不及格。

(3)罗式法则

1:5:∞。即1元钱的安全投入,可创造5元钱的经济效益,创造出无穷大的生命效益。

任何有效的安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都会产生巨大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安全投入是第一投入,安全管理是第一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安全、舒适、幸福,安全生产的目的就是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人身健康。生产任务一时没完成可以补,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不可换回的损失,特别是员工的生命健康无可挽救。所以,在安全生产中,各级、各部门、各岗位就是要多重视、多投入,投入一分,回报无限。

(4)金字塔法则(成本法则)

系统设计1分安全性=10倍制造安全性=1000倍应用安全性。意为企业在生产前发现一项缺陷并加以弥补,仅需1元钱;如果在生产线上被发现,需要花10元钱的代价来弥补;如果在市场上被消费者发现,则需要花费1000元的代价来弥补。

安全要提前做,安全要提前控,就是抓住安全的根本,预防为先,提前行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要预防为主,把

任何问题都消灭在萌芽状态,把任何事故都消灭在隐患之中。

(5)市场法则

1:8:25。1个人如果对安全生产工作满意的话,他可能将这种好感告诉8个人;如果他不满意的话,他可能向25个人诉说其不满。

安全管理就是要不断的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创新安全环境、安全氛围,提升员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提高员工对安全的满意度。该法则也说明,生产安全事故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安全事故影响大、影响坏、影响长。

(6)多米诺法则

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枚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所有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中间的一枚骨牌,则连锁被破坏,骨牌依次碰倒的过程被中止。

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物质等各种不安全状态,管理的缺陷,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诸多原因同时存在缺陷造成的。如果消除或避免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存在,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想方设法,消除

一个又一个隐患。其中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是投入相对节省的途径,企业应不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并以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在每个隐患消除的过程中,就消除了事故链中的某一个因素,可能就避免了一个重大事故的发生。

(7)海因里希法则

1:29:300:1000,每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必然有29起较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相随。对待事故,要举一反三,不能就事论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事故的背后必然存在大量的隐患、大量的不安全因素。所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排除身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各种隐患是首要任务,隐患排查要做到预知,隐患整改要做到预控,从而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确保不发生事故。

(8)慧眼法则

有一次,福特汽车公司一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很多技师都不能排除,最后请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斯特曼斯进行检查,他在认真听了电机自转声后在一个地方画了条线,并让人去掉16圈线圈,电机果然正常运转了。他随后向福特公司要l

万美元作酬劳。有人认为画条线值1美元而不是1万美元,斯特曼斯在单子上写道:画条线值l美元,知道在哪画线值9999美元。在安全隐患检查排查上确实需要“9999美元”的慧眼。

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了解掌握本单位生产实际和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熟知与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案例,造就一双“慧眼”,结合本单位实际,熟练准确发现安全问题和隐患所在,采取措施,及时整改问题和隐患,不断改进和加强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

(9)南风法则(温暖法则)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啸凛冽刺骨,结果令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徐徐吹动,人感觉春意融融,慢慢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这则故事给管理者的启示是:在安全工作中,有时以人为本的温暖管理带来的效果会胜过严厉无情的批评教育。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安全培训、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讲究实效,注重方法,要因人而教,因人而管。决不能生冷硬粗,以罚代管,以批代管,更不能放手不管。在安全培训管理上,就是把工作做在员工心里,创新方式,喜闻乐见,确保实效。

(10)桥墩法则

大桥的一个桥墩被损坏了,上报损失往往只报一个桥墩的价值,而事实上很多时候真正的损失是整个桥梁都报废了。

奥肯定律为何失灵 第6篇

“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著名“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但中国似乎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

相关资料显示,1985-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而与此同时,登记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可见,我国就业增长率并没有随GDP增长率同步增长,反而出现较大幅度降低现象。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的认同的“奥肯定律”,在这里为何“失灵”?

有人说,悖论来自结构调整。国内很多地方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都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最突出特点就是用资金、技术密集性企业替代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来需要十个人干的活,现在也许两三个人就够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结果,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二是用人更少。如此一来,经济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就业,反而带来新的下岗现象。

在笔者看来,把板子打在结构调整上有失公允。表面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用工越来越少,不利于民众就业。但是,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就难以促进和推动城市化步伐以及配套产业、第三产业。从国际经验看,推动城市化和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而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实现快速发展,是带动中介产业、实现城市化和繁荣服务业的基础和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结构的优化,不仅没有阻碍或弱化就业,从整体上还进一步拉动了社会的整体就业。

那么,问题出在哪?笔者以为,在观念与结构上。例如,我们的第一、二、三产业水平太低,尤其是最有利于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此外,结构调整并不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需要在劳动密集型与技术、资金密集型有效结合上下功夫。

论动量守恒定律与惯性定律的等价性 第7篇

一、等价性证明

既然惯性定律与动量守恒定律具有等价性, 那么, 在理论上应可以由前者导出后者, 反之亦然。

一个质点系如果只有一个质点, 则此质点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 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即v不变, 因而动量mv不变, 既体现了动量守恒, 又体现了惯性定律。对于一个质点的质点系来说, 无疑是一致的。

一个质点系若由多个质点组成, 则动量守恒定律表述为m1v1+m2v2++mnvn=const。

惯性定律表达为:质点系的质心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即质心的速度v将等于恒量。

设在t=0时刻各质点的位矢分别为r1, r2, , rn, 由质心位矢定义可知t=0时刻的位矢为mr=m1r1+m2r2++mnrn (1)

令m1受到系内各质点对它的作用力分别为F21 (第二个质点对它的作用力, 以后依此类推) , F31, , Fn1, 其合力为∑F1=F21+F31++Fn1, m2受到系内各质点对它的作用力分别为F12, F32, , Fn2其合力为∑F2, , 依此类推, 第n个质点的合力为∑Fn, 则对m1而言t秒后,

所以m (r'-r) =m1v1t+m2v2t++mnvnt,

所以mv=m1v1+m2v2++mnvn (3)

(3) 右边各质点动量之和,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它是恒定不变的, 因而左边V也是不变的, 即质心作匀速运动, 这就从动量守恒导出了惯性定律。反之若左边为恒值, 则右边动量守恒, 这就从惯性定律导出了动量守恒。且 (3) 式还表明, 质点系的总动量就等于质心的动量。

二、结论

总之, 可以说惯性定律是动量守恒定律的特例 (物体系只有一个质点) ;动量守恒是惯性定律的推广 (物体系的质心在没有外力作用时, 质心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这就是此二定律的等价性。

参考文献

[1]倪光炯, 等.改变世界的物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浅析齐普夫定律和希普斯定律的关系 第8篇

关键词:幂律,幂律分布,齐普夫定律,希普斯定律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的信息文本。在这种环境背景下, 齐普夫定律和希普斯定律作为反映文本数量的基本定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两个定律是在不同的复杂系统中发现的。因为某些特殊原因, 二者总是一起出现。很多的理论模型和分析都可以用来理解它们在真实系统中同时出现的现象, 但是仍然缺乏对它们关系的清晰解释。

一、齐普夫定律

齐普夫定律是美国学者G.K.齐普夫在1949年的一本关于人类定位的最小作用原理的书中首先提出的, 我们发现这个词频分布定律适用于大量复杂系统。齐普夫定律的定义如下:将词按文本中出现次数以降序方式排列, 记r为序号, g (r) 为序号r之词对应的出现次数, 则g (r) =c r-β (c>0, β>0, k∈{1, 2, , n}) , 称为齐普夫定律。

二、希普斯定律

H.Stanley Heaps是加拿大的计算科学家, 1978年Heaps在一本关于信息挖掘的专著《信息检索:计算和理论》 (Information Retrieval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Apects) 一书中提出了Heaps定律。

令s为文本长度即总词数, h (s) 为文本词汇量, 则h (s) =csθ, θ∈ (0, 1) 称希普斯定律。在英语语言环境中, 典型情况是c在10到100之间, θ在0.4到0.6之间。如果在直角坐标轴上, 横轴代表文本长度s (即总词数) , 纵轴代表文本中呈现的独立的词汇元素h (s) (即词汇量) , 图1就是一张典型的希普斯定律的曲线图。

三、齐普夫定律和希普斯定律的关系

1. 对Zipf定律和Heaps定律的再次定义

定义r为一个词根据它的频次Z (r) 而做出的排序, Zipf定律就是Z (r) ~r-α之间的关系, α就是Zipf指数。Heaps定律用公式表示为Nt~tλ, 在这里Nt是当文本长度为t的时候不同的词的个数, λ<1是所谓的Heaps指数。这两条定律在很多语言系统中共存。

2. Zipf定律和Heaps定律同时出现

Gelbukh和Sidorov在英语、俄语和西班牙语的文本中发现了这两个定律, 随着使用语言的变化两种定律有着不同的幂指数。

Serrano等人也对工业行业数据库和英文维基百科进行了类似的的研究。除了对语言文本的统计研究之外, 也有学者对着两个定律在其它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 互联网上的标签、科学论文的关键词、搜索引擎结果中的单词以及Java、c++和C程序语言的标识符等等, 都同时表现出Zipf定律和Heaps定律的形式。

Benz等人研究表明, 小的有机分子的特征分布符合Zipf定律, 而同时这些独特特征的数量符合Heaps定律。还有研究表明, 加速生成网络的特性与Heaps定律有关, 其生成的节点数量与所有节点的度是一种亚线性的关系;而那种无标度类结构的网络, 例如因特网和万维网, 其度分布主要是基于幂律分布。

3. 不同学者的不同看法

Baeza-Yates和Navarro在2000年研究表明两个定律是相关的:若幂律分布中的α>1, 很容易推断出如果Zipf定律和Heaps定律同时成立, 那么λ=1/α。

通过一个更为复杂的方法, Leijenhorst和Weide从Zipf定律到Mandelbrot定律概括出这个结果, 在这个结果中z (r) ~ (rc+r) -α, rc是一个常数。

基于西蒙模型的变异, Montemurro和Zanette表明, 当幂律分布的幂指数α与Heaps定律的幂指数λ以及其模型参数有一定关系时, Zipf定律是Heaps定律的一个结果, α依赖于λ和建模参数。

吕琳媛等人在2010年通过一种有限规模系统的研究表明, 幂律分布可以导出Heaps定律, 而上述λ=1/α是当α>1且系统规模相当大时的一个近似解, 并且对α<1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同时基于一个随机模型, Serrano声称当幂律分布的幂指数α>1的时候, 并且Heaps定律指数为λ=1/α, Zipf定律可以推导出Heaps定律。

四、小结

以上学者的研究或从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幂律分布与Heaps定律进行了验证性研究, 或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两个定律的部分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 局限性较大, 都没有给出两者从机理上的清晰的关系。并且之前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大多是基于一些随机模型, 结果便强烈地依赖于相应的模型。因此如何不借助随机模型来厘清二者的关系依然是后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Zipf GK (1949) Human Behaviou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 (AddisonWesly, Cambridge) .

[2]H.S.Heaps.Information Retrieval-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s.Academic Press, 1978.

[3]Gelbukh A, Sidorov G (2001) Zipf and Heaps Laws’ Coefficients Depend on Language.Lect Notes Comput Sci2004:332-335.

[4]Benz RW, Swamidass SJ, Baldi P (2008) Disvovery of Power-Laws in Chemical Space.J Chem Inf Model48:1138-1151.

[5]Baeza-Yates RA, Navarro G (2000) Block addressing indices for approximate text retrieval.J Am Soc Inf Sci51:69-82.

[6]Leijenhorst DC van, Weide Th P van der (2005) A formal derivation of Heaps’Law.Inf Sci 170:263-272 (2005) .

[7]Montemurro MA, Zanette DH (2002) New perspectives on Zipf’s law in linguistics:from single texts to large corpora.Glottometrics 4:87-99.

[8]Linyuan L, Zi-Ke Z, Tao Zhou (2010) Zipf’s Law leads to Heaps’Law:Analyzing their relation in finitesize systems.PLoS ONE 5 (12) :e14139.

安全定律 第9篇

课本上认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 它们之间主要通过万有引力发生作用。而微观原子, 比如氢原子, 它的核外电子围绕核旋转是通过电场力来提供向心力的。”比较宏观的太阳系和微观的原子;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点:

(1) 从结构上:太阳系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原子中, 核外电子绕原子核转动。

(2) 从体积上:太阳半径为6×108m, 太阳系半径为6×1015m, 原子半径为10-10m, 原子核半径也正是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左右。

(3) 从质量上: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而原子中电子质量还不到原子核质量的千分之一, 即原子核占原子总质量的

99.999%。

(4) 从空间分布上:太阳与相邻恒星的距离为太阳半径的几万到几百万倍, 而相邻原子核距离也约为原子核半径的几万到几百万倍。

通过以上比较, 我们可以把太阳类比为原子的“原子核”, 而地球和其他行星就看做“绕核旋转的电子”。这种运动形式上的相似, 使我感到库仑力和万有引力虽然是被区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力, 但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众所周知,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由西向东自转。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以及新学过的知识, 由安培的磁性起源假说, 我想:地磁场是由地球的物质微粒内部的分子电流形成的。

(1)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在地球表面形成如图1所示的分子电流, 故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地磁场方向———即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北极, 这方向与科学测定的方向大致吻合, 但还存在一个磁偏角。

如何解释这个磁偏角呢?我认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绕太阳运行, 它们并不是绝对共面的, 这些行星同地球一样会产生磁场, 而它们各自产生的磁场使地球运行轨道产生一个偏角, 故地磁场的方向就与地理位置的南北极出现了磁偏角。

(2) 又由于地球及其磁场的自转, 就把周围物质带动起来同方向转动 (根据电磁现象以及能的转化守恒定律) 。设地球周围的物体M随地球转动, M位于地球东侧, 由图2分析万有引力的产生:在图示位置M正垂直纸面向里运动———可想象成在地磁场作用下, 组成物质M的物质分子电流有统一的取向———形成如图3所示的环形电流, 方向A→B→C→D→A。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AB、CD所受安培力F、F′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BC、AD分别受安培力F2和F1, 由于AD离地球近一些, F1>F2, 故物体M受的合力∑F是指向地心的。当然∑F一般来说数量级是很小的, 因此万有引力本身就很小。

我们知道:离地球越远, 磁场越弱, 故M受安培力越小, F1与F2的合力也越小, 这与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反映的规律是相符的。当物体M脱离地球引力范围时, 相当于物体与地球距离r→∞, 此时F为零。

物体M在地球西侧, 或在不同纬度、经度时, 我们都可得出M受的合力指向地心。

同时也可以分析出地球受M引力方向指向M。而且M越大, 组成M的物质的原子数、分子数越多, 运动着的电荷形成的分子电流强度I就越大, 故F越大。因而M引力大小也与M1M2乘积成正比。

由上分析, 可以说万有引力与磁场力应该是统一的。

同理, 太阳及其磁场的自转把周围物质带动起来, 使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作用力也指向太阳。同上分析, 太阳也是绕银河系的中心自西向东转的。

我们知道, 万有引力定律只有在两物体间距离较大时, 计算值才与实测值相等, 而库仑定律也必须是两带电体间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的时候———即可把这两带电体看做质点时才适用, 这种适用条件的相似也可说明它们是同出一源。

安培磁性起源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使我们认识到:所有的磁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运动电荷 (电流) 间通过磁场而发生相互作用。

我们学过的万有引力是物体间通过引力场相互作用, 电场力是电荷间通过电场发生相互作用, 磁场力是电流间———运动电荷间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前面论述了万有引力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形成的分子电流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合力, 而电场力是两静止电荷通过电场发生的相互作用力。由于运动电荷周围会产生磁场, 磁场力正是运动电荷之间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力。

从推导的数学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 库仑力、磁场力、万有引力三者形式相同, 都是平方反比律, 可以推知:它们确有本质的联系, 有着相同的起源。万有引力的实质仍是运动电荷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这两个定律才这么相似。

不是吗?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后, 法拉第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从此把历来认为毫不相关的电和磁建立了联系, 为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基础。我们还知道, 天体引力和地球引力已被牛顿和爱因斯坦统一起来, 电力和磁力也已由麦克斯韦方程加以统一, 20世纪50年代, 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又提出了把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理论。这些统一理论的成功诱导着我们去大胆设想, 建立万有引力和电磁力统一的理论。

摩尔定律发展述评 第10篇

关键词:摩尔定律,发展,述评

1摩尔定律的提出

摩尔定律 ( Moore’s Law) 是指同样面积的电脑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的数量每隔18个月会增加一倍,也会将芯片的处理速度和处理能力提升一倍, 而成本则会降低一半。

从19世纪末Thomos证实电子存在以来,人类在利用电子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20世纪初真空管发明,将电子放在真空中运动,从而产生了无线电,到20世纪中期Shokley等发明了晶体管,标志着微电子时代的开始。而随着点接触型晶体管、硅平面晶体管工艺的发展,Kilby于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1]。随着集成电路上晶体管的数量不断增加, 集成电路的功能和处理速度在不断加快,1959年美国的仙童公司就推出了平面型晶体管,1961年又推出了平面型集成电路,主要是采用光刻技术在研磨得很平的硅片上形成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和电容等元器件,这种光刻技术和平面集成电路的发展为摩尔定律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2]通过对1959—1965年芯片上晶体管的集成数据的观察发现,每隔18 ~ 24个月,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就会增加一倍,也就是说处理器的功能和处理速度会翻一番,而成本却会降低一半,这就是摩尔定律。1965年,摩尔依据自己提出的摩尔定律就预测到1975年将会出现集成6. 5万个元件的芯片上,可以制造出高度复杂的集成电路,推动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后来,摩尔又对摩尔定律进行了修正,认为芯片上集成晶体管的数量要每24个月增加一倍[3]。经过行业内的实践经验和测算,认为每18个月翻一番相对更加准确,所以现在所认同的摩尔定律是经过修正和完善的。

2摩尔定律的发展与作用

2.1摩尔定律推动了英特尔的发展

摩尔定律发展最大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毫无疑问,就是英特尔公司。按照摩尔定律,英特尔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开发处理器,建造工厂,再把运算速度更快的芯片和处理器推向市场,英特尔的产品开发像钟表一样精准地不断创新和开发。20世纪70年代初英特尔推出第一款4位微处理器4004,仅内置有2 300个晶体管,70年代末推出的8088已经集成了大约29 000个晶体管; 80年代研制出的具有更大内存、更快速度、多任务同时运行的80286微处理器,大约集成了13. 4万个晶体管,80年代末推出的i860处理器成为首个集成了100万个晶体管的商用微处理器; 90年代以来,英特尔先后推出了奔腾 ( Pentium) 、安腾 ( Itanium) 、酷睿 ( Core) 等处理器,已经集成了上亿个晶体管[4]。单位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的增长速度,与摩尔定律每18个月翻一番的预测基本一致。

摩尔定律对于英特尔公司而言,不仅仅是一个不断推动其技术进步的定律,而且已经成为英特尔公司的一种企业哲学和理念,成为英特尔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特尔公司的创新、发展、并不断保持竞争优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摩尔定律已经融入了整个英特尔公司,使得英特尔从上到下整个企业都坚信一定能够制造出更加强大、运算速度更快的芯片。可见,英特尔公司和摩尔定律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实现了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英特尔公司成为全球芯片和处理器行业的绝对的领导者,而摩尔定律也成为半导体芯片领域里不可替代的第一定律。

2.2摩尔定律推动了电脑及互联网的发展

2.2.1摩尔定律推动电脑性能提升

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芯片的处理速度在不断提升。早期的4004、8008微处理器只能用于电路和设备中,而集成了9 000只晶体管的8085微处理器可以用于大型机械设备、生产流水线等领域。 到上世纪80年代,IBM将英特尔的8088芯片用于个人电脑的研制,开启了全新的电脑时代。自此芯片的处理速度成为个人电脑最重要的性能和指数, 从286、386、486、586,再到奔腾、赛扬、酷睿, 从单核到双核再到四核,个人电脑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带给人们的上网体验、视听享受越来越高, 越来越全面,计算机也从笨重、复杂的专业设备, 到台式机、笔记本,再到现在的超级本,日益成为小巧轻便的个人办公、商务、娱乐、休闲的中心, 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摩尔定律推动了个人电脑核心部件性能的提升

随着个人电脑的不断普及,摩尔定律的作用领域也在不断延伸,从描述集成电路中晶体管的密度和数量,转而开始描述包括CPU速度、硬盘容量、 内存大小在内的计算机的各项主要指标和系数也都在严格按照摩尔定律的每18个月提升一倍而成本降低一半的速度在不断发展。在整个计算机产业领域, 摩尔定律被视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变准则和公理, 如果不能实现每18个月技术提升一倍,成本降低一半的话将意味着自身可能被竞争对手和行业发展所抛弃,陷入衰落的深渊。正式在这种恐慌和背景下, 整个个人电脑产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实现了高速的发展,不仅是电脑的运转速度、存储空间、 内存大小等性能飞速发展,而且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技术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使得个人电脑的价格在不断降低,从而大大促进了个人电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而反过来个人电脑的普及更加有利于电脑主要元器件和整机的研制和生产制造的规模效应,进一步促进了个人电脑价格的下降和普及。

2.2.3摩尔定律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发展,对互联网的发展和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满足于进行文字、图片等简单静态内容,而是对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确保互联网的有效连通,实现各种形式内容的高速传输,就离不开服务器,服务器的性能和处理速度决定了互联网的传输速度。英特尔公司相继推出了Pentium Pro处理器、Pentium Ⅱ Xeon处理器、Pentium Ⅲ Xeon处理器、Xeon处理器,满足了辅助设计、机械引擎、医疗、商业软件、公司数据存储、数据分类、数据库等领域和行业的需求。Xeon系列服务器从根本上重塑了服务器市场,大大提升了PC服务器的性能,占据着X86处理器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在X86服务器市场上Xeon系列处理器占据了九成以上的份额。英特尔公司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不仅有效提升了服务器的运算速度,也大大降低了服务器的成本和费用,从而推动了整个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大大提升了互联网的发展水平。

2.3摩尔定律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

摩尔定律首先对推动了芯片和处理器的发展和进步,由于芯片和CPU是个人电脑的心脏和核心, 所以也就推动了个人电脑的发展和普及,个人电脑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数据处理能力越来越强。随着个人电脑日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给人类的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信息通信产业的传输速度不断提高,从模拟信号发展到数字信号,传输的语音信号更加清晰, 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更加全面; CMOS影响传感器的像素和价格也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不断发展; 热泡式喷墨打印机和TI制造的DLP光学芯片的发展也符合摩尔定律; 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命科学领域中,由于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对各种基因、染色体的测序能力、存储能力在不断提升和完善,大大推动了整个生物科学、生物信息领域的发展[5],等等。可见,摩尔定律在大幅推动芯片、电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着众多相关领域和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3摩尔定律的局限与问题

过去的40多年的时间里,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单个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已经从几千个增长到了几千万甚至几亿、十几亿个,这无论对于芯片、 处理器和电脑整机,还是对整个人类经济社会而言, 都产生了极其显著的作用,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摩尔定律自身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也在逐渐暴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摩尔定律的作用。

3.1技术方面的制约

( 1) 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制造技术的局限。实际上,芯片是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只有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要集成上千万, 甚至是几亿个晶体管,这已达到了原子级的精密水平,甚至接近量子级别了,而电路的宽度已经从几十微米缩小到了几十纳米,在这种原子,甚至是量子级别的上进行集成电路的焊接和生产,必须采用光刻技术,这对于光刻技术的精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光刻技术的发展可能无法与芯片集成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同步,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焊接和生产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摩尔定律作用的发挥。

( 2) 漏电和散热的问题。由于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已经过亿,芯片的制造在原子,甚至是量子级别上进行,而当晶体管中的二氧化硅绝缘层的厚度已经降低到几个原子的水平时,电子就有可能直接穿透二氧化硅绝缘层,导致漏电,而使晶体管完全丧失功能。为了实现确保信号的传输电路就是低电压,而热力学噪声电压会更进一步降低电路整体性能,会造成摩尔定律的失效[6]。漏电不仅会造成电流的损失,而且还会导致整个芯片的温度升高; 与此同时,集成电路元件自身运行散发的热量和各种连线、电阻运行都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会导致整个芯片温度的升高,过高的温度不利于芯片的平稳运行。虽然现在CPU都配备了风扇来降温,但是散热问题一直都没有彻底解决。

( 3) 供电和信号处理能力问题。一方面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另一方面芯片整体的有效面积又在不断缩小,就导致各晶体管之间的连线越来越细,密度也越来越高,这就会导致连接线上的耗电越来越多,对整体的电源供电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外,由于晶体管之间连接线越来越细,会导致传导信号的时间会变长,造成处理信号的能力的延迟,这些都不利于整个芯片的处理速度和运转的稳定性。

3.2成本方面的制约

( 1) 生产技术和研发的投入巨大。为了实现对芯片在原子级别上的精密焊接和生产制造,确保成千上万个晶体管的准确位置和良好的导线连接,需要对各种配套技术和研发投入大量资金。焊接采用的光刻技术,不仅操作工艺和步骤要求极高,而且对光源的要求也十分高。传统的可见光源由于波长过长,所以在纳米级的集成电路过程中可见光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另外,芯片的焊接、生产和制造需要在无尘的环境中进行。由此可见,为了生产出集成更多晶体管、运算能力更强、运转速度更强的芯片,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物力和人力进行焊接和生产技术方面的研发,而随着精密程度的不断提升,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质量和标准,所付出的生产技术的研发成本也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 2) 生产线和生产厂投资巨大。由于芯片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成本高昂,芯片生产环境标准苛刻,而且由于焊接和生产的精密程度极高,所以整个生产线必须采取高精度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也就导致随着芯片集成晶体管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代一代芯片生产线的设计、规划、调试成本也是不断增加的,大约每4年要增加一倍。一般处理器生产厂商采取的300 mm晶圆130 nm生产工艺的处理器生产线的投资就要达到数10亿美元,而90 nm的处理器生产线投资超过100亿美元,超过一座核电站的投资。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单位面积芯片集成的晶体管数量的几何级增长,对芯片、处理器生产线和生产厂的标准和投资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 3) 规模效应不显著。一条芯片的生产线巨大的固定成本需要依靠大规模的生产来摊薄,而按照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生产的工艺、技术、生产线就要升级一次,可能会造成固定成本刚刚收回, 甚至是还没有收回就面临着必须要升级生产线,用于生产下一代更先进、集成更多晶体管,这样,芯片的生产和制造企业将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来收回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投资,更不可能通过生产尽可能多的芯片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可见,摩尔定律决定的定期升级换代的行业规律,使得每一代芯片的研制和生产虽然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经历,但最多也只有18个月的时间来回收固定成本,也只能在18个月内尽可能多地生产、销售芯片和处理器,充分实现规模效应,给生产商、应用商造成了巨大的时间压力和资金压力。

3.3社会需求的不足导致芯片需求不足

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芯片行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代一代的运算速度更快的处理器推动个人电脑、互联网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 摩尔定律推动的芯片和处理器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难题,那就是与快速发展、技术储备充足的技术相比,社会应用相对滞后,而且新一代芯片刚推出时的高昂价格与之后1 ~ 1. 5年时间内价格的快速下跌形成的鲜明对比,造成不断推出的新一代芯片和处理器的市场需求明显不足,市场反应略显冷淡。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中等的处理器就已经能够充分满足自身的使用需要了,没有必要去追求最新、最快的处理器,而且最新的服务器价格高昂,购买、 调试、使用的成本和时间耗费巨大,运行不稳定。 与芯片和处理器生产厂商追求技术的完美和极致不同,企业和市场更加注重社会的应用和使用效率, 保证企业和市场利益的最大化。

4摩尔定律未来的发展

戈登·摩尔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摩尔定律, 到现在40多年来,摩尔定律一直是芯片和处理器行业的第一定律。随着芯片集成晶体管和线路密度的增加,芯片的复杂性和差错率呈指数增长,一旦芯片上线条宽度达到纳米数量级,集成电路的承载材料硅片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将会发生质变[7],导致现有的半导体器件不能正常工作,也就会使摩尔定律走向尽头,退出历史舞台[8]。在当前条件下,摩尔定律还是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芯片和处理器产业发展,可以造福人类的。

4.1多种途径推广现有芯片的使用

对于英特尔这种芯片和处理器研发和生产的巨头而言,为了给不断升级换代的芯片和处理器寻找到足够的市场,一方面,英特尔与各大个人电脑生产商合作,为生产销售的电脑配备最新一代的芯片和处理器,随着个人电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确保一定规模的出货量; 另一方面,英特尔抓住现在消费者不断追求创新和新一代产品的心理,通过各大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在消费者心里树立电脑芯片需要不断升级换代的消费理念,不断创造对运算更快的芯片市场需求。另外,以英特尔为代表的芯片厂商也在世界各地不断赞助和举办各类电脑发烧友的活动,如3D游戏、高清晰高品质电影等[9],由于这类产品对电脑的芯片的处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也为芯片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4.2多领域开发社会应用

以英特尔为代表的芯片厂商不能再一味追求技术的极限,为了实现技术的发展而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而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社会需求和应用的开发中去。这种开发和探索不仅应该赞助和主办各种发烧友活动,探索全新的芯片和处理器产品的未来市场和可能的应用,而且应该更多地投入到社会最广泛、最持久、最迫切应用的开发中[10]。在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芯片和处理器厂商还是应该更注重对当前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物联网、大数据等全球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自身在芯片和处理器研制和生产中的优势,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步伐。

4.3适当拉长芯片开发周期

当前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每18个月升级一次芯片和处理器就意味着要更换电脑的 “心脏”,这既不经济,也不现实,所以,芯片和处理器的研制和生产商应当适当拉长芯片的开发周期,一方面可以为市场充分消化新一代的芯片和处理器提供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芯片研制和生产的规模效应的发挥,最大限度地摊薄成本,获得利润。 适当拉长芯片的开发周期也可以极大地节约研发的投入和成本,通过超前研发,芯片和处理器的研制和生产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把握好推出新一代芯片的节奏和时机,从而获得市场的良好反应和收益。

4.4加大移动终端领域的研发

面对以i OS系统和Andriod系统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英特尔为代表的芯片和处理器研发和制造商不能再仅仅将视线局限在电脑领域,而应该加大对移动终端芯片的研制和开发。 由于受到电池续航能力的制约,所有移动终端设备对芯片的耗电、散热、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而概率芯片可以利用一小部分来换取可持续的能源节约, 有效延长移动设备中电池的寿命,延续摩尔定律, 最大限度地发挥起作用[11]。因此,面对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芯片生产商不能再以为紧盯死抱住摩尔定律不放,需要努力在移动终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和投入,寻求更大的发展。

5结语

抗击衰老定律 第11篇

衰老定律 01.胶原蛋白生成减缓

导致原因 年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肤纤维母细胞也不再似年轻时一般活力充沛,母细胞活力的降低,使胶原蛋白生成大大减缓。皮质醇对于现代人而言一定不陌生,它是最主要的压力荷尔蒙,同时也是抑制纤维母细胞活性的一种荷尔蒙,皮质醇在体内的不断升高,让胶原蛋白几乎“歇业停产”。

对策 选择促进胶原蛋白生成的产品

胜肽类尤其是2、3、4、5、6胜肽都具有促进胶原蛋白生成的能力,并且作用位置都集中于纤维母细胞,效果快速。另外需要长期坚持也能实现目的的,还有借助含果酸、A酸以及左旋维生素C的去角质产品,定期护理皮肤也能达到刺激纤维母细胞的作用。

衰老定律 02. 胶原蛋白加速流失

导致原因 污染(自由基)

身体的自然老化无从拒绝,但体内自由基危害完全可以控制。严重污染的空气、污染的食材以及生活用品中可吸入的有害挥发成分,令体内充满自由基。自由基的“个性”极其活泼并带有极强的氧化反应能力,对胶原蛋白的攻击方式是撕裂细胞的细胞膜使其受损,受损的细胞在修补过程中发生异变,这些不正常的细胞不断复制从而形成更大的危害,胶原蛋白因此凋零衰败。

对策 补充自身富含胶原蛋白的产品

小分子胶原蛋白携带营养成分进入肌底,填补肌肤空隙及细胞间质,在自由基做减法同时积极做加法;而大分子胶原蛋白则能起到建立外在胶原蛋白膜的作用,不仅增加了皮肤厚度、阻隔自由基的侵入,还能吸收环境四周水分、防止水分从表面蒸发。

衰老定律 03. 胶原蛋白损伤加倍

导致原因 紫外线、辐射

完整的胶原蛋白外形近似螺旋形的纤维,它们互相连接形成弹性纤维网。当这张网受到紫外线或者辐射伤害时,就会断裂分散成若干碎块,而这些断裂开来的“胶原蛋白”就像解体的宇宙飞船一样便再无用途,或者漫无目的地漂流,或者等待新陈代谢分解。

对策 使用具有修复胶原蛋白能力的产品

修复胶原蛋白的成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工作:增强纤维,等于给这张网的每条纤维增加韧性和厚度,从而坚韧弹性纤维网,这种成分通常是和肌肤纤维有生物相仿性的藻类或植物提取物;另一种方式是刺激新的胶原蛋白出现,这些新的胶原蛋白具有重组能力,可以把已经分崩离析的“碎片”再次粘合拼凑起来。持续使用这些成分,胶原蛋白网的“破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衰老定律 04. 胶原蛋白来源单一

导致原因 食物结构

现代种植方式获得的食材,因农药丧失了生物活性,加上长期冷冻储存,即使富含胶原蛋白也在烹饪之前几乎流失。而肉类食物中的胶原蛋白分子过大,热量高且不易吸收,也成为补充胶原蛋白的难点。此外维生素C摄入不足也是现代饮食方式的漏洞,缺乏维生素C减慢了羟脯氨酸(胶原蛋白生成必需氨基酸)的产生, 新的胶原蛋白便不再形成。

对策 选择安全放心的胶原蛋白口服产品

注意产品原料

市面上的胶原蛋白,其原料有鱼、牛、猪、鸡、骨等之分。与牛、猪、鸡、骨原料相比,鱼类胶原蛋白要好些,因为,鱼类中的胶状体更加密集和细致,也和人体皮肤的胶原蛋白的结构最为相近,所以也更加容易被人体吸收。

查看产品配料

配料也是一个衡量胶原蛋白产品的参考值。有些产品添加了维生素C、低聚糖、蜂蜜等都是有道理的。比如在食用胶原蛋白的时候,配合补充维生素C或者铁剂制品,胶原蛋白更易吸收。市场上的产品很多配料不一,所以,在食用产品之时,同时摄取葡萄籽类产品最好。

胶原蛋白分子量

胶原蛋白分子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吸收,如果这个产品的分子量高于6000道尔顿,那么人体根本就不能吸收,所以一定要选择分子量在3000道尔顿左右的产品,这样才适宜被人体吸收,即分子量越小越易被人体吸收。

安全定律 第12篇

一、课始聚焦结构性预习, 体验定律的迁移力

“先学”是“后教”的前奏。“先学”若只是让学生在课前随意翻看教材, 不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而且易使学生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 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 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已有经验, 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先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探索, 提高“先学”的质量。在本课教学中, 针对大部分学生对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没有太多的认知障碍, 而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感到较为吃力的情形, 在课始“先学”时, 变全面铺开为个别聚焦, 紧扣“乘法分配律”设计如下结构性预习作业, 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 发现不同情境下解题结构的一致性, 体验乘法分配律的迁移力与再生力。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预习作业

同学们, 四年级时我们已经知道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那么,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是否也同样适用”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完成下列预习作业。

我能解决:只列出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 在一个长方形花圃里栽了油菜和向日葵 (左下图) , 这个花圃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个长方形 (右上图) 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明和小冬同时从家里出发到学校, 小明每分钟走50.5m, 小冬每分钟走49.5m, 9.5分钟后两人同时到校, 他们两家相距多远? (图略)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 通过结构性预习, 让学生在“先学”预习中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有利于策略的迁移、思维的延伸和知识的结构化, 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二、课中倡导自主性研究, 体会定律的内联力

在个体独立思考, 自主完成预习作业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反思提纲, 对照典型解法进行自我反思, 然后组织小组交流, 最后进行集体汇报。通过反思、讨论、比较、辨析, 让学生体会到整数、小数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然明晰乘法运算定律的拓展应用, 自觉进行简便计算。

1. 收集典型解法, 个体对照反思。

教师展示巡视过程中收集的典型解法, 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反思提纲, 对照下列解法进行自我反思。

(1) 上述各题先后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分别是什么?

(2) 上述三个实际问题都用了两种方法解决, 仔细观察, 两种方法分别有什么共同点?

(3)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用两种结构的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4) 具有这样两种结构的算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 个体独立反思越深刻, 小组之间的交流就越充分, 也就越有利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和经验。

2. 组织小组交流, 尝试沟通定律。

在引导学生对照典型解法进行反思后,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使得小组交流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小组交流环节, 教师要通过概括性提问, 让学生再度进行思考讨论, 在交流中尝试沟通定律。

(1) 你能用字母把这一规律表示出来吗?这里的字母, 除了自然数外, 还可以是什么数?

(2) 除了乘法分配律外, 整数乘法的其余两个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吗?请举例验证。

以上问题, 由局部到整体, 由个别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 让学生逐步领悟到整数、小数乘法运算定律之间存在天然的共同之处, 真正把新知识自觉纳入同一种结构体系。

3. 展示交流成果, 提炼概括结语。

展示小组交流成果是课中研习的重要环节, 重点在于交流集体智慧, 提炼概括结语。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并要体现小组的集体智慧。通常, 为了节约教学时间确保交流质量, 小组汇报后教师一般不作逐一点评, 只在最后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 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总评, 并对知识进行总结。

三、课末精设针对性练习, 体味定律的应用力

“后教”意味着数学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 特别是练习设计更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课始“先学”及课中研习的学情, 精心设计。在本课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应用魅力,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多层次练习, 不断完善与丰富学生对定律的认识, 拓宽定律的应用空间, 提升定律的应用能力。

1. 基础练习, 拓展定律。

规律的应用既包括对总结出的规律的直接应用 (如乘法分配律) , 又包括对总结规律过程的进一步迁移和拓展。如, 由整数乘法分配律对小数的适用, 自然联想到整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小数也适用, 以及由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推广到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等。为此, 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并说明理由。

以上4题, 第 (4) 题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在乘法对减法中的推广, 第 (3) 题有多种填法, 讲评时应及时追问哪种填法更简便, 并说明理由。

2. 专项练习, 内化定律。

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中会有新的学习拐点, 需要通过专项练习来达成。如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中, 主要是判断两个或几个数的和或积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等, 而在小数乘法中, 主要判断哪两个或几个数可以凑成整数。因此, 可以设计如下专项练习:

下面哪两个数的和、差或积能凑成整数?用线连一连, 并口算出结果。

为了克服思维定式与惰性, 在专项练习中, 可以设计有不能配对凑成整数以及可以“以一配几”或“以几配一”凑成整数的情况。

3. 编题练习, 深化定律。

练习不仅是为了巩固已有定律, 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化对定律的理解, 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为此, 可以设计编题练习, 如在“2.5□○2.5□”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编出可简便计算的习题, 再简算。此题内涵丰富, 它涵盖了乘法运算的三个定律, 同时包含了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这样虽然只给学生“一题”的感觉, 但是却有“多题”的收获。

安全定律范文

安全定律范文(精选12篇)安全定律 第1篇“水池的注、排水口同时开放,只有当单位时间内的注水量大于排水量时,水池内才会存住水,水池才有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