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感悟孔子老师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感悟孔子老师范文(精选4篇)

感悟孔子老师 第1篇

一、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孔子教育学生时不倚老卖老, 不居高临下, 不盛气凌人, 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的姿态。首先,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表明了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 为他们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 之后才慢慢地诱导学生谈各自的理想。不仅如此, 这些话语还表明了孔子与弟子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他洞悉学生心理, 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 所言所语, 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都才华卓越, 抱负远大, 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 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 怨声载道, 大叹世道不公, 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 一问就问到了学生的心坎里,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 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 才干超绝;二来也因这份理想志趣, 久积于心, 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由此可见, 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 巧于设问, 善于启发, 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种立足现实, 洞悉心理, 循循善诱, 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其次, 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哂笑, 对冉有长于政事、公西华重视礼治的回答不作任何评论, 而对曾皙‘泳乎沂, 风乎舞雩’的对答表示赞同、欣赏, 表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足以表明了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性格而施以教育的教育思想。最后, 文中三个“尔何如?”及文章最后一段孔子的总结评论均充分体现了孔子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四个学生, 四种理想, 四种性情, 孔子因人而异, 因势不同, 分别以不同的评点 (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 来教育学生。

二、兼容并蓄, 鼓励个性

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 在评价考查学生时, 切不可以己度人, 千人一面, 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 对学生求全责备, 而要有一种兼容并蓄, 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 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 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 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子路以勇治国, 冉有以富治国, 公西华以礼治国, 曾皙以美治国, 这些想法并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 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更没有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 而是宽容接纳, 积极肯定, 并不失分寸地赞扬、鼓励。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 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 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 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 鼓励他们大展宏图, 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孔子的理想与学生的追求肯定不同, 但他能够包容并鼓励学生们的理想追求, 这就是孔子的胸怀, 这就是孔子的个性教育。再有, 文中写到了子路发言时急躁、冲动、口无遮拦、不假思索、狂傲无礼, 孔子对子路的莽撞表现一语不发, 只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还有曾皙, 孔子和其余三个学生在谈话时他却在“鼓瑟”, 他的所作所为超逸洒脱, 与众不同, 孔子没有制止他, 更没有批评他。从“子路率尔而对”到“曾皙鼓瑟而谈”, 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 接纳和鼓励。这种尊重个性, 包容个性, 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借鉴。

三、自主互助, 赏识学生

孔子深谙教育之道, 他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互助教育。子路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之后, 我们再也没有听见他说什么, 我们看到了孔子“哂之”, 我们听到了孔子批评他“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更有意思的是, 与子路的骄狂自负、壮志凌云形成对比的是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师弟的言语态度。冉有说话谦虚谨慎, 小心翼翼, 公西华则谦逊机智, 情真意切。这两个师弟的表现与子路刚好相反, 或许从这种实实在在的对比中, 从老师意味深长的“哂之”中, 子路应该躬身自省, 明白些什么吧。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 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 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第2篇

方兴小学 马永健

踏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已将近二十个年头,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我不禁有些失意,收获了什么,茫然……感受到只是职业的倦怠,生活的疲累。教育中我缺乏了什么?到底该怎样工作?我有些迷茫了,然而当我看到《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时,它犹如一簇灼灼燃烧的火焰,令我温暖,令我神往。众所周知,孔子是大教育家,是老师的老师,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我坚信他一定会给我指点迷津。于是我以从未有过的专注认真拜读起这本书来。

这的确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来阅读的优秀读本。边读边品味,它让我走入了孔子的教学生活,目睹一个个感人至深且意味深长的孔门教育场景,让我们了解了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掩卷静思,有所感悟。

感悟

一、教育中我缺乏爱。书的目录有:‚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和‚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是把教学当作‚恋人‛一样看待的,虽在从教中流离失所,颠沛流离,不能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他依然能坚持下去,正源于他对教育充满了爱,他对教学的痴迷程度。环顾我的四周,即使在国家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情况下,很多人还都处于灰心丧气的精神状态之中,教书充满了抱怨。是啊,我们现在能有多少人像孔子那样痴恋教学?想想自己以前也仅仅是把教学当工作,当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想法左右下怎么会对工作有激情?对工作产生

爱?正是因为教育中缺乏爱,所以才缺乏工作热情,才会感到倦怠。真心真意谢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感悟

二、教育中我缺乏对学生‘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同样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孔子并未说过‚授之以渔‛的话,但是他的教学行为,可以让我概括出,他是一位推崇‚授之以渔‛的教师。孔子在教学时,将自己的‚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也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为学之道。

孔子:第一位老师 第3篇

当年哲学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就现代学术界可以断定的而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着。照传统说法,他有几千个学生,其中有几十人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前一个数目无疑是太夸大了,但是毫无问题的是,他是个很有影响的老师,而更为重要和独一无二的是,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学老师。他的思想完整地保存在《论语》里。他的一些弟子将他的分散的言论编成集子,名为《论语》。

孔子是一位“儒”者,是“儒家”创建人。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春秋》。其中《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起自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这些性质由书名就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其实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可是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可以肯定,在许多方面他都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他的确想修订礼乐,也是要纠正一切偏离传统的标准和做法,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屡见不鲜。再从《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传说来看,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当时,还没有听说有私人著作的事。私人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国的第一位老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孔子的时代以前已经有了六经。六经是过去的文化遗产。六经又叫做“六艺”,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可是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随着封建制的解体,贵族的教育者们,甚至有些贵族本人,他们已经丧失爵位,但是熟悉典籍,流散在庶民之中。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一种人就叫做“儒”。孔子作为教育家,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儒。在《论语》里他被描写成只是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老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原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他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予他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经时,他强调他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作了传述,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述的精神,被后世儒家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正是这样,才使孔子不同于当时寻常的儒,而使他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正因为这个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同时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除了对经典作出新的解释以外,孔子还有他自己对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关于社会,孔子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实行所谓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他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又有个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换句话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君的本质是理想必备的,即所谓“君道”。君,若按君道而行,才于实、于名,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孔子观后心得感悟 第4篇

孔子观后心得1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观后心得2

看完《孔子》,感触颇多。儒家先贤孔子,一开始在鲁国为官,这也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与鲁国政坛更善于权谋的季孙斯等权势相比,孔子这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天真了点儿,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也是吃力不讨好,只好背井离乡在春秋列国之间流浪了14年,当时孔子还不是后世那样的国际巨星级的圣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过程肯定狼狈不堪。但是过着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孔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宣传自己的理念,希望社会能够恢复秩序(周礼),人们能够各自安守本分,社会物质比较丰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讲究同情心互相爱护(仁爱),也即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可以说像孔子这种知识分子并不少见,他们都想入世为官,身居要职,他们想为民请愿,为国出力,但他们几乎都是政治文盲。他们秉天而行的性格,只能让他们在政治纷争中步履维艰,进退维谷,他们不懂得左右逢源,于是处处碰壁。在后世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诸如屈原的上下求索,李白的自信人生,苏轼的豪迈奔放,孔明的死而后已,都是这种思想的最好表现。它包含了孔子和隐士们的积极人生观,告诉我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一种心态,而且更是一种智慧,命运与机会常常青睐于那些积极乐观向上的人。同时它又摒弃了那种自暴自弃和不知道“退一步则海阔天空”的人的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才应该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拥有这种思想的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同时又不忘了明哲保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远离朝野,退隐山林,仍然心系着天下黎民。

现在让我们把问题拉回现实,时代在变迁,古代的知识分子先进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在我们现代社会可能不管用。那么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是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这个目标很可贵,但是太大了。让我们说点更实际的吧,我们现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毕业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但是我们现在的学习就仅仅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吗?这听起来会很悲哀,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大学的课程为什么还要那么多,我们直接学我们的专业课不就行了嘛。不是的,看一下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在学马克思,在学近代史,在学很多方面知识的原因。一门优秀的课程,不止是在让我们学知识,更是在塑造我们的人格;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我们不能再拘泥书本,而是要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才会不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我们读书,是要读出一种气质,塑造适于自己的性格!是要读出一种气度,打造忠于自己的人气!是要读出一种气概,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孔子观后心得3

这个星期天,我到博库书城里转悠,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突然,一阵书香传来,牵着我的鼻子走了过去,定睛一瞧,是一本名叫《孔子》的书。我欣喜若狂,立刻拿起它饱读起来。

一打开书,一位书中的小精灵就为我做向导,带我去了孔子的世界……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从小就懂得体谅母亲的困难,每天都按照母亲的要求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从不惹母亲生气。他好学上进,生性聪明而且善于思考,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下,凭着自己的勤奋,学会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项基本功,为后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母亲的关怀和教育下,孔子相当好学。为了求学,他一大清早就到老师门口等候;炎炎烈日下,站在老师门口,直晒得他头昏眼花,眼冒金星,但始终没有改变他的求学决心。正因为他的好学,他在各方面的知识都达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了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看到这儿,我不禁陷入沉思:孔丘虽然长得丑,可他却不自卑,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学、更勤奋,并且还十分的谦虚,虽然他已满腹经纶,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阳拜师学艺。他为了让妈妈省心,一有空就在家里帮妈妈烧火,洗衣,做饭,到了晚上,还和妈妈一起编草鞋。再看看我呢,学习上经常会为了一点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有的时候还喜欢卖弄;生活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仅不体谅父母的辛苦,有的时候还要挑三拣四,与孔子一比,真是差距太大了!我真的要多向孔圣人学习,以长补短。这顿大餐真让我大饱口福,我以后要多尝尝这种“大餐”,丰富我的知识,快乐我的生活。

孔子观后心得4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观后心得5

听说妈妈明天要带我去看盼望已久的电影——《孔子》,我心里就像装了无数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的鲁国。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正式开始了,我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鲁国国君鲁定公把孔子从一个平民百姓提升为中都宰,再从中都宰提拔为大司寇,最后又提拔为代相国,希望能实行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也同时制约势力强大的三桓。孔子在当官期间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释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还废除了活人陪葬的陋习;第二件事是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被齐国占领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铲三桓,还毁了三座高城。后来三桓中的季氏为了权利把孔子赶出鲁国,孔子只好周游列国去了,他的弟子们也一起跟随他。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过了十几年,年迈的季氏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请回鲁国,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们也一一请回。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多了,再加上传来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和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看完电影,我觉得孔子真是个伟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太平时期,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感悟孔子老师范文

感悟孔子老师范文(精选4篇)感悟孔子老师 第1篇一、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学生时不倚老卖老, 不居高临下, 不盛气凌人, 而是表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