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2篇

课题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

难点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属于古典诗词。这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兴趣的重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者,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i方法。教学本课是授人以渔的最佳时机;同时,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古典诗词鉴赏作准备。总之,《沁园春长沙》是高中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基础和门槛。

2.教学思路与方法:

教学思路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涌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缭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可以考虑设计开放性的训练,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

第五,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六,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之目的。

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特别强调的是:诵读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典例:文章的写作背景资料,毛泽东的生平及思想资料,毛泽东游泳的历史资料,中国古典诗词中写秋的名篇名句,关于湘江的地理资料等等。教师准备《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的朗读音频资料。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宛如一枝枝绽放的奇葩,装点着文学永恒的春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笔挟风雷的诗人。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生活,记载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他的诗词,既是他革命人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我们学过《沁园春雪》,能不能背诵一遍?

从这首词作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导语设计之二: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写作背景介绍。

1、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相传东汉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四十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2、背景

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的画面,来了解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生齐背《沁园春雪》。

~板书:《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

~认定本课学习目标。

~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诵读感悟。

大家边看课文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放范读录音,听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2,朗读全诗,进一步熟悉全诗内容

⑴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⑵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增强了表现力。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师:对。当时,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身处险境的诗人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这个“独”字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还记得吗?

师: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出示原词,欣赏手迹。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用标准的范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把握。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意境和词人胸襟。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品评、鉴赏。

生: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学生齐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而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是要表达砥柱中流的气概。这种环境,正是一位思想者最喜欢的,朱自清不也选择了“路上只我一个人”的晚上么?

师:再接着往下欣赏,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看”字,它包括哪些内容?

师:对,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师:对。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找同学来读一下。

师:“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

师:这几句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描写的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对,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这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

师:这几句写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现在我读这几句,再来表演一遍好吗?

神态要自然,要从容,有伟人的气度。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让我们闭上双眼,放飞思绪,给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生:望。

生读。

~师范读此7句。

~生齐读。

生:放眼望去--远眺。

生:收回来--近观。

生:仰视--高景(生模仿)

生:俯瞰--低景(生模仿)

~板书。

生上台演示。

生:插腰。

生:慢点好。

~生演示。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舒展强劲的羽翼,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自由地翕乎往来,游戏水中

师:让我们一起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变为彩屏,火红的枫林,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江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金风送爽,满山的枫叶,像烈火熊熊燃烧,江水缓缓流淌,千百船只竞相踏浪穿波,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被风鼓紧的白帆,游鱼闪闪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师:这几句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

(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

师: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只是读来让人心上黯然。

师: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会让人联想起哪句诗?二者有无区别呢?

师: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意境开朗,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的形势,其内涵更深一层。

师:“鹰击长空”其实是说雄鹰在天空翱翔,那么,“击”改成“飞”可以吗?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放音乐。

生:看到了,感觉到了,嗅到了。

生:染、击、翔。

生:用了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生: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生:“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从物理学上讲,“翔”比“游”受的阻力小,当然更轻快自由了。

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

毛主席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值不值得学习?

~补充练习: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师: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意象密集,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将一幅壮美的湘江秋色图栩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

是的,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美不胜收。

师: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是愁?离人心上秋也。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总会让人想到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还有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生:值得学习。

生:号召和呼唤。

远望==>万山红遍(高)[群山]

近望==>漫江碧透(低)[江水]仰视==>鹰击长空(高)[长空]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生:色彩斑澜,生机勃勃。

~本段为全诗意象集中处,要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意象的特点及其对诗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人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意象。同时,可以让学生比较赏析其他有关秋的诗句,加深理解意象的选取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

净沙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毛泽东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是的,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他笔下的秋景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进一个新地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个“怅”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种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面齐读上阕。

五、教师小结。

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别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万千感慨化作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登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这类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生: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补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25年,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内部关于革命领导权问题的争论。

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为开阔,气势梗为恢宏,哲理更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后面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尽收眼底。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和个性特点的立体秋色图。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32岁!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

3.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生齐读。

~总结本课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后记

教学问题集锦 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第3篇

本课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 对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本课设计以朗读贯穿全程, 以诗歌的意象为中心组织全文, 从诗歌意象的选取、表达、组合三方面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通过整体感知、研习课文和归纳总结三个过程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诗词的常识, 学习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与运用及炼字方法;理解诗人的博大胸怀和昂扬斗志;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诗歌美的感受体验及对诗歌的热爱。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意象的表达、选择和组合, 理解该词上下两阕看似不相干, 实则浑然天成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诵读贯穿始终, 讨论创设氛围, 比较明确结论, 展示强化目的。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曾经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过好多首诗歌, 对诗歌一定有初步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诗歌呢?一位诗人说过, “诗是青年, 青年是诗。”因此, 大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诗!”老师很羡慕你们!为什么呢? (学生齐声答:“因为我们年轻, 因为老师不再年轻。”) 是的, 老师不再年轻。然而老师却不因此伤怀。我和大家一样, 有诗歌赋予我们同样无限的情思和无尽的意味。喜欢诗的人会永远年轻!同学们正值花季年华, 正处于诗情洋溢的时期, 正度过生命中青春勃发的如诗岁月。相信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会对诗歌有更新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下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驾起联想的彩云, 一起去遨游诗歌那神圣而美妙的殿堂

2. 诵读感知

下面请大家听取课文朗诵录音, 并展开想象伴随青年毛泽东畅游橘子洲头 (播放多媒体) 。

互动1:学生谈对诗歌的体验。 (提示:同学们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南方的秋天和北方的秋天有哪些不同的景致?)

明确:文学鉴赏是一种再创作,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思维品质、想象过程、观察事物和认知世界各有特点, 但像大家刚才听到的那样, 当我们面对同一事物时, 总会有共同的感触, 这就是审美过程的共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诗词中这些优美的形象。

互动2:齐声朗诵, 共同思考本诗歌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诗词格式, 现代内容。

3. 诗词常识 (多媒体显示)

古典诗词:词兴起于晚唐, 发展于五代, 盛行于两宋。词包括词牌名和题目。词牌名是词的名称, 如《沁园春》《菩萨蛮》《忆江南》等, 是词的格律, 规定词的句数及押韵、每句的字数和平仄等, 写作时必须严格遵守。题目是与词的写作内容的标题, 如本课的“长沙”。词的分段叫“阕”或“片”, 一般为两段。词的题目是词的写作内容。词又名: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

现代诗歌: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 受外来思潮的影响, 并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现代诗歌较古典诗歌有众多的意象。

意象:指写景诗中描写的景物、抒情诗中的抒情对象, 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二、研习课文

意象是同学们学习这节课、同时是诗歌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多媒体再次显示) 意象是指写景诗中描写的景物、抒情诗中的抒情对象, 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这节课我们从诗歌 (多媒体显示) 意象的选择、意象的表达、意象的组合三个方面入手, 体味诗歌的无穷美。

1. 研习上片

互动3:学生概括, 上片内容“湘江秋景图”领字:“看”。

2. 意象的选择: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

材料一 (多媒体显示)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互动4:学生回答。

明确:第一首意象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3. 总结 (多媒体显示) :诗歌意象选取的特点

毛泽东:充满生机之物颂秋;马致远:萧条凄清之景伤秋。

意象的选取诗人的情感立意, 以景见情。

4. 意象选取方法:远近, 静动

意象的选择诗人的情感立意 (博大胸怀, 积极昂扬的精神) 。意象选择之美生机、活力。

互动5:讨论比较本诗意象的表达

5. 意象的表达 (多媒体显示)

万山红遍, 群山红了:红之广阔;层林尽染, 层林染红: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 江水绿了:清澈之极;百舸争流, 船只竞渡:千帆争发。

雄鹰击 (飞) :矫健;游鱼翔 (游) :自由;万类竞 (争) :奋进。

6. 意象表达方法 (多媒体显示) :静态优美动态壮美

万类霜天竞自由 (概括上文) :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意象的表达诗人的精神气质 (热爱自然, 积极乐观的精神) 。意象表达之美用字准确, 意象鲜明, 色彩亮丽, 充满生机。

7. 意象的组合

材料二 (多媒体显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这首诗共四句, 由四幅风景组合, 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

再看毛泽东的诗, 上片描绘了两幅风景:一幅是毛泽东眼前的湘江秋景图 (富有生机而充满活力) , 一幅是我们看到的毛泽东 (寒秋中独立橘子洲头而沉思) 。

互动6: (学生讨论回答) 怅辽阔,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互动7:朗读背诵上片。

8. 研习下片

互动8:齐读下片, 按上片方法让学生讨论完成, 6人一组互动。

9. 教师指导 (多媒体显示)

明确:意象少年同学。意象特点风华正茂, 意气奔放, 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 具有进步性 (粪土当年万户侯) 。

从三个方面写青年书生: (1) 精神面貌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 (2) 活动志趣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 (3) 特景描写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

语言:具有概括性, 表现力;写景:远景, 近景, 特写。

1 0. 小结 (多媒体显示)

意象选择之美生机活力之人;

意象表达之美用语概括, 表现力强, 形象突出;

意象组合之美蒙太奇组接, 层次感强。

互动9:齐读下片, 结合全诗, 思考:谁主沉浮?

互动10:诵读 (多媒体播放) , 齐声诵读, 背诵全文

三、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诗歌意象美:意象的选择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的表达言为心声, 意象的组合层次之美。

四、课后思考

拓展学习:借助网络工具或图书资料, 比较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反思】

诗歌阅读不同于小说、散文的阅读, 而现代诗阅读也应区别于古诗词阅读。面对伟人毛泽东的诗词, 我们该如何设计教学呢?

1. 把握诗词语言运用的特征

《沁园春长沙》具有明显描写、抒情的特征:诗人独立于寒秋的橘子洲头, 视野开阔,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万物, 让诗人萌生了对宇宙沉浮的主宰者的叩问, 进而引发对青年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社会的贬斥。诗词上下片之间有明显可循的情感脉络, 万物与青年皆有生机。本方案便是根据这一特征进行设计的。

为体现这一特征, 设计中引入了材料, 并注重诗词炼字的细节。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二是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诗词的抒情风格。

2. 把握诗词意象选择的特点

意象虽然没有风格, 但诗人选择意象却能显示其风格。中国现代派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表现的是“古典美”的风格, 尤其戴望舒等, 具有极端的唯美主义倾向。在意象的选择上, 毛泽东偏爱色彩亮丽、节奏明快、形象鲜明、气势恢宏的事物, 如, 高峰、沧海、长江、黄河等;但也有例外, 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杨柳”等属古典意象。

诗句的构成多是意象的连缀与叠加。因此, 教学中侧重让学生体会诗句中的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 体会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和击、翔这类饱含情感的描摹意象的词语, 进而体会自然物象在诗词中化为意象, 诸多意象的组合, 深化了诗的意境, 同一事物在毛泽东诗词中会化腐朽为神奇, 从而成为常见常新的意象。

3. 把握诗歌教学的必要途径

一是帮助学生跨越诗歌的门槛, 教给学生必要的读诗的基本方法, 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诗歌解读的技术指导, 教会学生基本的诗歌章法、句法等知识, 使学生掌握诗歌主要的题材内容。

二是创设适宜的氛围, 使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体味、生发。

《沁园春 长沙》赏析 第4篇

“独立寒秋”,写诗人一个人独立在长沙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独立”写出了一个寒秋的深思者形象。“湘江北去”里的“去”用的很有力度感。“橘子洲头”,点出作者的所在,是一个小洲。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体现了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孔子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最为鲜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词人没有仅仅停留于对美景的陶醉之中。紧接着,一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顿时收回流连于美景中的视线,催人深思。总的看来,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是词人伟大心灵的呼声和召唤。“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词人当年与无数仁人志士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那惊心动魄而不平凡的岁月。“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此时,词人旧地重游,想起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视军阀如粪土。词的下半阙,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结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也有人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其实,“到中流击水”可以理解为“到中流击楫”。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鉴赏要点】

1.写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本词写的是寒秋景物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2.对比手法。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的颜色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的动作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的身份对比等等。

沁园春长沙(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5篇

教学目的:

1初步培养学生理解鉴赏古典诗词的兴趣和能力;2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

3教导学生领略毛泽东的革命家风范。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关于词的文体知识;词的朗读和词语理解;体会词的炼字妙处。

难点/全词的意象特征和鉴赏要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

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

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欣赏两首毛泽东的古典诗词(板书课题)。这一

课,我们先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标题)。

二、介绍词的有关文体知识:沁园春,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沁

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守。“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长沙,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三、朗读或放教学录音:要求学生听清生字字音和朗读的语气及感情,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注音:沁()橘( )舸( )怅()寥廓()( )峥嵘( )( )遒( )遏()

2理解下列词语: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怅寥廓:苍茫:

沉浮:峥嵘:

稠:风华:

挥斥方遒:激扬文字:

四、鉴赏活动:

1、写作背景:《沁园春雪》作于是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人生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解说:学生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2、简析: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作者通过寒秋,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百舸,鹰,鱼,霜天,大地这些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提出了由谁来主宰祖国命运的深刻命题。下片抓住“同学少年”这一意象,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都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中国的英雄气概。这样,上片为景,下片为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意象:在诗歌中,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客观物象。换言之,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分析意象,就是分析文学物象中所蕴含的意义。因而,意象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于是“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用客观事物的特性来衡量它们。意象是主体心灵的创造性想象的产物,因此,我们欣赏诗歌,要从物质性的东西中感悟心灵中的东西。)

沁园春长沙(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6篇

张佳

毛泽东(1893--1976)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之美。

【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是谁,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艺术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是谁,留给后人的一篇篇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是他--时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与回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探求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去感受那份磅礴的气势和久违的豪情!

二、诵读全诗

三、赏析上阕(课堂讨论)

1. 你最喜欢的秋之诗句。

2. 从词的上阕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试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

3. 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上阕扩展成一段写景散文。

4. 有感情地诵读

[提示]

1. 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写下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四、赏析下阕: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泽东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知人论世)

1.13岁的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因家境贫寒被同学疏远,写下《七绝咏蛙(19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19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3. 论世:1925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创建党支部。正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面对绚丽秋景,回忆往昔岁月。正因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

1. 怎样理解“怅”字?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心有所思,心有所念,是一种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2. 下阕所写少年的特点是什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 本诗为我们描绘出哪四幅画面?“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

五、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7篇

【学习目标】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领略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力求当堂成诵。

【活动过程】

◎导入与背景

(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导入新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标题或剧情导入、齐背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1.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2.关于“词”

词,又称长短句,是配音乐歌唱的诗体。始于唐,盛于宋,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词调格式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依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59-90)沁园春: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被外戚窦宪夺。双调,114字,上13句四平韵,下12句,五平韵。

◎活动一:整体感知全词

1. 自由诵读课文2遍,要求:放开声音,读准句读,尽量读出感情。

2. 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标注在课本上。(加点字注音,划线词解释)

百舸( ) 寥廓( ) 峥嵘( ) 方遒( )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3. 组内推举代表进行诵读,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适当点评指正。

◎活动二:自主研读上阕,品读诗歌语言,感受自然界宏阔的意境,触摸作者的情怀

(学生先自行解决教师展示的思考题,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答案或存疑,最后集体交流)

1. 有人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总括上文,有人说是开启下文,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说说你的理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字面意思是什么?它在上阕中是怎样具体呈现的?)

2.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这种“竞自由”的意境?体会并分析。

3. 从上阕开篇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用两个词语形容一下)它唤起你怎样的一种情感体验?

4. 面对“寥廓”的宇宙自然,作者为何反生出“怅”的情怀?

◎活动三:自主研读下阕,品读诗歌语言,感知想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学生先自行解决教师展示的思考题,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答案或存疑,最后集体交流)

1. “忆”字领起哪几句?试从内容的角度说说这几句的层次安排。

2. 这是怎样的一群“同学少年”的形象?(抓住词语分析)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3.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4. 小结这首词的内容与情感。

◎活动四:当堂背诵全词

(在梳理全词结构的基础上,促成背诵。可结合《沁园春雪》)

1. 想一些巧妙的办法来背诵这首词。(哪些词在结构中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哪些语句彼此间存在着呼应?)

2. 将难写易错的词语在书上作好记号,并多写几遍。

【课堂反馈】

1. 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有关词语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万山红遍”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

B.“层林尽染”的“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C.“漫江碧透”的“透”字表现出江水的透明度很好,像天空那样明亮。

D.“百舸争流”的“争”字写活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2. 下面对《沁园春长沙》有有关句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是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B.“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写出了同学们少年得志、目空一切、蔑视权贵的精神风貌。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D.下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忆”领起,回忆青年时代的战斗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上下阕各以问句作结,前后呼应,发人深省。

3. 默写《沁园春长沙》

【课后作业】

试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首写作上异同点。

(景物描写、抒情方式)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4 第8篇

广东省恩平市华侨中学 关健明

【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二、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

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uò)

遒(qiú)遏(â)

五、教读词的上阙

1、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2、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⑴ 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⑵ 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板书:

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⑴ 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中间七句。

⑵ 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⑶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林之密;

尽→染之透;

漫→水之盛;

透→水之清;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

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8、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9、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⑴ 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⑵ 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

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 :“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2、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3、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4、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4、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高一《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高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