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作描写2教案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动作描写2教案(精选8篇)

动作描写2教案 第1篇

动 作 描 写

——作文专题训练

新晃三完小

杨琴弦子

教学目标要求: 1. 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针对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人物性格特点,补写人物

细节。

2. 通过描写细节表现人物突出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短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篇短文

严监生的两个指头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 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了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者

吴敬梓

2、围绕短文展开讨论,明确动作描写的概念:

还记得我们是什么时候读过吗?(五年级下期)它出自哪里,作者是谁?(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者

吴敬梓)你记忆力真好!这篇文章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严监生伸出的两个指头)通过这个动作的描写,你知道了严监生是以个怎样的人?(吝啬鬼)

3、师小结,揭示课题

是啊,作者就抓住了那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却入木三分的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守财奴形象,严监生从此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这就是动作描写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作文专题训练——动作描写。(板书课题)

二、名词解释:

什么是动作描写呢?课件出示

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用“严监生的两个指头”为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三、用《背影》中的片段进行写法指导。

这段话,你们理解得很正确。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怎样进行动作描写的问题。谈到这个问题,我自然想起了我读过的语文课本中的一段关于动作描写的经典文字。它一直让我感动着,令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课件展示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同学们知道这段文字选自哪里吗?(朱自清的《背影》)谁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的什么?对,这是一个凝聚着浓浓爱子之情的背影,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段文字。(学生朗读)朱自清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双眼记录下这一刻,用他那隽永的文笔描绘这段动作,让父亲的形象立体而生动。我们在收获着感动的同时,是否也能说出这段动作描写精彩的原因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预设回答与引导】

1、生:作者选用的动词很准确,比如一个“攀”,一个“缩”充分描摹出父亲翻月台时的艰难吃力,换做其他动词就没那么形象了。师:分析得真好!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王安石的一句诗:春风——

生:又绿江南岸。师:当初王安石为了找一个恰当的动词,曾找了“到、过、入、满”等词,进行不下十几次的反复推敲,最后才选中了“绿”这个动词,所以,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反复推敲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

法命名为—— →生:推敲法。(板书:推敲法)师:谁还有其他的看法?

2、生:从这段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描写很具体。师:作者是怎么把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写具体的呢?

师:是啊,作者把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分解,原本可能是“翻过月台”,却被他细化成走、探身、穿、爬、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作。可见,人物的动作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一连串的组合动作。正因为作者把动作过程分解出来了,所以文章才会这么生动具体。我们就把这种方法称为“分解法”吧。(板书:分解法)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3、生:动词前的修饰词用得很恰当。例如:作者如果只是写“走到铁道边”,那就平淡无奇了,但在“走”字前加上个“蹒跚”表达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把父亲行走时身体肥胖、走路摇摆的情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师:你分析得太好了!描写动作时,在动词前加上生动贴切的修饰成分,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效果。你来给这种方法命名吧。

生:修饰法。(板书:修饰法)

板书呈现:

动作描写

分解法

推敲法

修饰法

四、课文片段赏析。(巩固刚学到的三种动作描写的方法)

总结过渡:你们很能干,居然从一个小小的细节中悟出了三种动作描写的方法。其实,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典的动作描写片段,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

利用分解法将罩住小鸟的过程细化成一连串的动作,并将动词准确地填入下面相应的括号中。

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师:这是哪篇课文里的选段?(生答《少年闰土》。)

师:哪位同学来试着填一下?

生:扫、举、撒、当、拉。

师:你们赞同他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是“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因为“举”是人用手进行的动作,而“支”比较恰当。

师:分析得很精彩。

生:我认为不应该是“当”,因为“当”不是动词,应是“等”。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从这段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实战演练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人物的动作表演,请同学们用刚学到的三种方法把你看到的这段人物的动作表演生动的描写出来。(课件展示小品《胡椒面》视频片段)

习作要求:

请同学们用刚学到的三种方法,把你看到的这段人物的动作表演,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

2、学生写片段,教师巡视。

3、优秀习作赏析。谁来点评某某同学的习作?

六、总结:

高尔基认为,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哑女卖刀,她不能说话,无法用富有诱惑力的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于是 她就在大庭广众中当场演示刀的锋利。她把刀搁在铁丝上,一瞬间,细铁丝分为两截,而刀刃无损;她又手起刀落,面前的粗铁丝转眼间被分割成数截,但刀刃锋利如初。哑女虽未说一句话,但她的摊位前排起长龙,人们争相购买她的菜刀。顾客们众口一词:“好就好在她用动作来说话,令顾客信服。所以,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一定要重视人物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2教案 第2篇

【解释】健步:脚步快而有力。步伐矫健,跑得飞快。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丽人牵坐路侧,自乃捉足,脱履相假,女喜着之,幸不凿枘,复起从行,健步如飞。”

大步流星

【解释】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听到叫他名,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把它牵上。”

连蹦带跳

【解释】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样子。

【出处】王朔《浮出海面》:“‘好吧。’我说。挂了电话,~地跑回宿舍。”

东奔西窜

【解释】跑到东,又窜到西。到处逃窜。同“东逃西窜”。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钱塘县派差去查过,果然那些狗东奔西窜,践踏田禾。”

横冲直撞

【解释】乱冲乱撞,蛮横无理。

【出处】明·李贽《续焚书·与友人论文》:“凡作文皆从外边攻进里去,我谓文章就时而攻打出来,就他城池,食他粮草,统率他兵马,直冲横撞,搅得他粉碎,故不费一毫气力而自然有余也。”

一瘸一拐

【解释】腿脚有毛病,行步时身体不平衡。

【例句】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挤眉弄眼

【解释】用眼睛、眉毛示意。

【出处】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挤眉弄眼,伶齿俐牙,攀高接贵,顺水推船。”

匍匐前进

【解释】身体贴近地面以手臂和腿的力量推动身体前进的运动方法。

【拓展】通常有受敌火威胁,遮蔽物较低的场合采用。分为低姿、高姿和侧身三种。

上窜下跳

【解释】比喻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

【出处】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上窜下跳,根据需要打出各种不同的旗号,把厂长的事情办成。”

蹑手蹑脚

【解释】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于是大家蹑手蹑脚,潜踪进镜壁去一看。”

捶胸顿足

【解释】捶:敲打;顿:跺。敲胸口,跺双脚。形容非常懊丧,或非常悲痛。

【出处】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我衷肠,除告天,奈天高,又不知,只落的捶胸顿足空流泪。”

手舞足蹈

【解释】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大快朵颐

【解释】朵颐:鼓动腮颊,即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出处】《周易·颐》:“观我朵颐,凶。”

张牙舞爪

【解释】张:张开;舞:挥舞。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出处】《敦煌变文集·孔子项托相问书》附录二《新编小儿难孔子》:“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抓耳挠腮

【解释】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 动作的词语三个字

★ 动作词语

★ 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三个字

★ 动作的词语

★ 2个字名字

★ 小动物动作的词语

★ 两个字动作的词语

★ 描写动作的词语

★ 嘴的动作的词语

让人物鲜活的钥匙之动作描写 第3篇

【赏析语段, 总结方法】

1.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表意相同的句子, 哪一句好呢?

①a.他双脚一并往前跨了一大步。

b.他双脚一并往前蹦了一大步。

参考答案:b句好。因为“跨”的意思是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一大步, 而原句是“双脚一并”。

②a.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 而且踩到了它。

b.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找那块岩石, 而且踩到了它。

参考答案:a句好。因为“探”是“试图发现”, 而“找”是“为了要见到或得到所需求的人或事物而努力”, 而且, “探”字也照应前文的“小心翼翼”, 突出“我”害怕的心理。

通过分析, 请同学们和我总结:

动作描写方法一:精心选择恰当动词。

2.牛刀小试:上课铃声响了, 教室仍然一片喧闹。这时, 教室外传来老师的脚步声……

我立马 (提、竖) 起耳朵, (缩、弯) 下身子, 直向座位 (走、蹿) 去。然后身子一 (直、扭) , 屁股一 (坐、落) , 课本一 (竖、拿) , 若无其事地看起书来……

参考答案:竖、缩、蹿、扭、落、竖, 这些词语能形象生动地表现“我”听到老师来了之后的紧张、害怕的心理。

这个语段整体来看, 一连串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

动作描写方法二:写出动作的连贯性。

3.例句:“说时迟, 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 手一撑, 脚一踮, 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 膝盖一弯, 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 整个身体微微前倾, 那架势, 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分析:这短短的几句话中, 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飞等”10个动词, 另外, “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 整个身体微微前倾, 那架势, 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运用了比喻, 在一些词语前边, 运用了修饰语, “猛地”、“稳稳地”“微微”。这些方法的运用, 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势描写得准确而逼真。

动作描写方法三:运用修辞, 合理使用修饰语。

4.对比优劣:

a.他正在仔细地审阅文件。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 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有时停笔想一想, 有时还问别人一两句。

很明显, b句好。动作描写不仅要告诉读者人物在做什么, 更关键的是告诉读者人物是“怎么做”的。“怎么做”就要求把人物具体动作一一描绘出来。

动作描写方法四:描写要具体。

【运用方法, 实践练习】

1.揣摩人物心理, 锤炼恰当动词, 看谁填得准确生动!给大家1分钟, 把答案写在纸上。

天哪!要迟到了。我 ( ) 开被子, 从床上 ( ) 下来, ( ) 过衬衣, ( ) 上鞋子, 几步 ( ) 进卫生间, ( ) 出牙刷, ( ) 上牙膏, 在口中胡乱 ( ) 了几下, 然后 ( ) 下毛巾, 在脸上 ( ) 了几把, 飞快地 ( ) 出屋子。

参考:

天哪!要迟到了。我蹬开被子, 从床上翻下来, 拉过衬衣, 套上鞋子, 几步蹿进卫生间, 抽出牙刷, 涂上牙膏, 在口中胡乱搅了几下, 然后扯下毛巾, 在脸上抹了几把, 飞快地钻出屋子。

2.用方法, 改片段。

世界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就要开始了, 运动员们蹲在起跑线上。随着“砰”的一声枪响, 刘翔向前飞奔着, 只见他挥动着双臂, 抬腿跨过一个个栏杆, 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 冲过了终点……

这段动作描写, 语言平淡, 只要我们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 就可以点石成金。

例文:世界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就要开始了, 紧张的蹲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们就像一张张拉满弓的箭, 随着“砰”的一声枪响, 刘翔这只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 只见他挥动着有力的双臂, 抬腿越过一个个栏杆, 身轻如燕, 姿态优美, 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 闪电般的冲过了终点……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第4篇

孙金利,小学高级教师。曾在《河北教育》、《保定教育》、《保定晚报》、《21世纪小学生作文》、《小学语文报》、《班主任之友》、《德育报》、《语文周刊》、《作文周刊》、《小学生文学社作品选》发表教育文章40多篇。指导学生作文数十篇发表或获奖。参编《小学生同步作文赏析》、《宝岛晨晖》、《优秀作文选》、《全国小考范文》等8部。

“今天,我们就具体地学一学人物描写!”孙老师讲理论很有一套。他总是先给我们班的几个尖子透透风,然后,他们在班上就一唱一和的给我们演起戏来。你还别说,这么着,我们既看了热闹又学了知识。

小机灵不待孙老师往下讲,便首先发言:“我知道人物描写包括四类: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不知道我们今天学哪种方法?”

“小机灵懂得真多!我没告诉你这么多呀!你怎么知道人物描写可以分成四类呢?”

“看书看的!”

“看小机灵多行啊!书中自有黄金屋啊!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书啊!今天,我们学习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

“孙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把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放在一起学?”小问号来问题了。

“因为行动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互为一体的。”

“噢!”小问号点点头。

“我知道,无论行动描写还是语言描写都要符合人物身份的。”小博士拿起笔记本,“我昨天摘了两段话:第一段是写一般乞丐的动作和语言:他躬着身子,眼睛里流露出哀求的光色,左手拄着一根木棍,右手向你半伸过来,嘴里乞求着:‘行行好吧!叔叔——大娘——’第二段是对丐帮帮主的描写:只见他昂首挺胸,撩起破布袍子,潇洒地向后一甩,端端正正地坐在帮主的位子上。”

“对了!人物身份不同,语言、动作也就不一样了!一般乞丐就不能有丐帮帮主的威风。”孙老师总结道。

“我也查到一段。”小作家也站起来,“《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故意逗乐,引起了在座主仆的一场哄堂大笑: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吐出来。黛玉笑忿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的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合在迎春的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的,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替她姐妹换衣裳的。在这里,奴仆的笑就‘躲出去蹲着’笑,而主子的笑又因性格不同而各异。”

“说得好!不过,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正因为角色的不同,才使得同一人的动作和语言也会有不同。”孙老师指点我们。

班刊主编拿起笔记本:“我来举一个例子:小王在厂子里是厂长。一次,厂里的一台机器发生故障。车间主任打过电话来。只见他眉毛一挑,果断地下了命令:‘调专家组!争取两个小时后开工!我马上过去!’在家里,小王是爸爸,他的儿子要骑大马,小王就放下手中的笔,笑哈哈地将儿子抱起来。来了个骑脖拉狗屎。”

“你看,小王当厂长多严肃,多果断,而对儿子是那么和蔼可亲。所以咱们在写人的时候注意不同场合的同一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孙老师又总结道,“关于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还与人物的年龄、性格、文化和气质有关。以后,我们再学这些。好!下面,我们写上一篇,注意用上所学知识。”

•习作要求•

这次作文要求我们写一次精彩的作文活动。写这样的作文,当然少不了同学们的语言和动作了。我们一定要写出同学们赋有特色的语言和动作。看谁能把老师和同学们写得虎虎有生气,写得活在纸上,让人一闭眼,就看到我们快乐的活动着。字数:600字以上。

•范文点评•

闻苹果①

第四节晚自习,由于我们教室的线路出了问题,所以当别的班灯火通明的时候,我们班有些昏暗,正当同学们为灯不明亮而苦恼的时候,孙老师来了。他右手拿着一个兜着“苹果”的塑料袋。②

孙老师在讲台前站定,举起手中的“苹果”问道:“这是什么?”

“苹果!”同学们心里明白,孙老师又开始闹玩意儿了。

“好!下面,同学们都闭上眼睛,仔细闻,闻一闻苹果的香味!”③

这时候,同学们都闭上了眼睛,孙老师走下讲台,同学们听到了孙老师环教室走步的声音。孙老师每过一处,那处的同学便深呼吸一下,倾闻“苹果”香味,那样子陶醉极了!

孙老师一圈转下来。“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吧!同学们坐好,‘苹果’已经收起来了。请闻到香味的同学举手!”

“唰!”同学们全都举起了手,因为我们都闻到了一股香水般的气味。

“真有香味吗?”孙老师不禁皱起了眉头。“请同学们闭上眼,再闻一遍。”

孙老师又走下讲台逡巡在同学们中间。“沙沙沙……”这是孙老师去掉包“苹果”的塑料袋的声音。同学们一听就知道。

“小调皮”这时候心里有些纳闷,怎么孙老师会皱起眉头呢?这里肯定有鬼。他偷偷将眼睛睁开一条缝儿,那苹果通红,底部带绿色。孙老师拿着苹果慢慢移动过来,嘴里还说着:“请同学们仔细倾闻,到底有没有香味儿?”孙老师走到他的座位旁,小调皮猛然睁开眼睛。“啊!是一只假苹果?是假苹果!”小调皮大声叫嚷起来!④

孙老师一见天机被识破,脸一沉,喝斥道:“闭上眼!”

接下来,孙老师什么都没说,继续在教室里漫步,边走边说:“仔细倾闻啊!看到底有没有香味?”

一圈下来,孙老师又问:“请闻到香味的同学举手!”

这回举手的还有十几个人。小博士也在举手行列。孙老师将他叫起来:“你闻到什么香味了?”⑤

“香水的香味!”小博士沉默一阵后回答。

小调皮都嚷出来了是假苹果,会有什么香味呢?有香味,鬼才相信呢!大多数同学肯定这样想。

“我再转一圈!请同学们闭上眼仔细闻啊!”孙老师真不怕麻烦。

第三圈过后,只还有一个人举手。那就是刘爽。同学们一见只有他举手,不禁笑起他来。

孙老师在讲台上发话了:“这苹果的确是假苹果!可是假苹果上面洒上几滴香水啊!”

“啊?”同学们傻了!这回作文的心德可多了!首先,只有刘爽一个人能够坚持真理,确信自己的鼻子,便是对我们最大的讽刺。⑥

点评:本文写得语言和动作都很有特色。如小调皮的动作和语言,让人看到了小调皮的机智和调皮。孙老师在小调皮揭露苹果是假苹果的瞬间恼怒和以后顺水推舟的镇定,也很有特点。其次,本文层层蓄垫,为后文写出个人体验奠定了基础。

①题目让我们觉得新鲜。

②写班里昏暗,为闻苹果的活动奠定基础。

③孙老师为我们布下“陷阱”。

④小调皮揭露了“苹果”是假苹果,掀起波澜。

⑤同学们意见出现分歧。

⑥很自然地写出个人体验。

•佳作引路•

装哑巴

今天,孙老师又出了一个新鲜题目:《装哑巴》。他规定:这个课间谁也不准说话。他还说了,这回装哑巴制造出来的故事肯定多,让我们细心观察,然后记下来,写成作文。

下课了,往日一下课就大喊大叫着往教室外冲的男生们,这回老实了,一个儿一个儿都紧绷了嘴,脸上绷着笑,跑出了教室。我们女生本来可以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聊天游戏的,可是今天只有你拉着我的手,我拽着你的衣角地出门去了。

我则坐在我的座位上看我的《格林童话》。正在我看得入迷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牛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叫我:“孙娜,抱作业本去!”我使劲儿地点了点头,便跑过去,跟在牛老师身后。牛老师见了我,就大发牢骚:“咱们班的同学见了我,怎么不叫‘牛老师好’了,都像约好似的只冲我笑,笑得还那样,好像憋着故意不说话一样。”真想告诉她,我们这是执行孙老师的命令——装哑巴呢!但又不能说话,只好憋着劲,不言语。牛老师转身看了我一眼:“你今天也怪了,一向爱说爱笑,怎么变得默不作声了?”我冲牛老师一笑,刚要说话,但是又想到了装哑巴的规矩,便埋头走路了。牛老师见我不理她,也不再说什么。突然,她猛地一拍脑门子:“我知道了,是不是你们孙老师让你们装哑巴呀?”我本想问一问您是怎么知道的呀?但我不能说话呀!便点点头。牛老师笑了:“这个孙老师!”然后,她话锋一转,“你先去办公室拿作业本。我去一下校长室。”到了办公室,我本应喊一声“报告”的,但是今天不行了,只能敲门了。“当当当……”“请进!”一位女老师银铃般地亲切声音传入我的耳朵。我推门而入,抱起作业本就走。那位女老师还说呢:“我还以为是家长呢!学生进门什么时间时兴敲门了!”

我暗笑着抱着作业本来到我们班,一大堆男生蜂拥着向我围过来。要放在平时,男生们早就大吵大嚷着你抢几本我抢几本地去发了。可是今天,他们谁都不说话,只是一脸坏笑着抢了作业本就跑。

同学们看作业本的情态也变了。平时,男生们若得了“优”,便高兴地向上一蹿,同时大喊一声“耶”。今天只是高兴得双拳用力紧握一下。平时,女生们都要互相比较谁被评得等级高,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今天,只是相互看看,却不发表任何作业评论或写作业的心得了。

上课了,我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说话了。此时别的同学或大叫一声或大咳一声或面对面地哈哈大笑。

是啊!十分钟不让表达,多闷得慌啊!

评语:本文写了全班“装哑巴”时,我的所见所闻及亲身体验。既有对“装哑巴”面的描写:刚下课时的情景,同学们看作业本的情景;又有点地描写:我和牛老师的接触。另外,本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装哑巴时和平时的对比,突出了装哑巴的一个“趣”字。同时小作者最后一段:十分钟不让表达,多闷得慌啊!说明他体验到哑人的苦处。因此这一段是有弦外之音的,那这弦外之音是什么呢?还是请同学们说一说吧!

•阅读体验•

抓 挠

□孙金利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这节课是作文课,同学们可忘不了这个。况且,这是素以教学作文而著称的孙老师的作文课。

脚步声传进了同学们的耳朵,听起来是那样稳重而轻松。

孙老师到了讲台上,用清脆的声音向同学们问好。同学们也兴奋地向孙老师问好。那声音里充满了问号!孙老师到底怎样上作文课呢?孙老师给我们上的这节作文课是什么内容?孙老师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神吗?

孙老师说话了:“今天,我们上作文课!”

孙老师先将两只胳膊向上伸直:“请同学们跟我学!”

同学们不约而同扭头看看同桌,相互笑笑。“这不是投降的姿势吗?”有的同学笑着小声说。这时候,同学们心里都有着同样的话语:“孙老师真怪!”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指点全部举起了双手!

“请同学们抓一下挠儿!”

“哈哈哈……”同学们刚才还是忍俊不禁,现在笑声却喷口而出。这么简单的动作不是一岁小孩子做的吗?孙老师还拿这个难为我们?

同学们嘻嘻地抓了一下!

“请同学们再抓五下!”

五下,太容易了!

“请同学们再抓五十下!”

“别说五十下,五百下也抓得了!”同学们开始边抓边数起来。我真没想到抓四十下的时候,手指就热乎乎的了。抓到五十下的时候,前臂都有些酸了!但是,不管怎么着,五十下也抓完了,也算是轻松过关。

“请同学们再抓五百下!”

孙老师言外之意就是,你们不是说五百下也不在话下吗?那你们就试试吧!

同学们又开始嘻嘻哈哈地抓起来。

可是,我抓到七十下,前臂就开始难受起来,不得不停下来;接下来继续,坚持到九十下,感觉手指上的力气没有了;一百多下下来,前臂便有胀鼓鼓似痛非痛的感觉。再看同学们,他们早歇着了。总之,没有一个同学抓到五百下!

孙老师让我们休息,然后请同学们谈谈从抓挠的事中吸取的道理或教训。

小博士发言:“‘抓挠’这件事看起来容易,做得多了就难了!”

孙老师想到了毛主席的名言:“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呀!在这里,我要说,一天写一篇习作容易,难得的是一辈子都天天写呀!”

小才女站起来:“是啊,我们一天做一点就不会觉得累,如果我们做的时间长了,我们既不觉得累,还会学有所成。正如古人所说:学习如春之青苗,不见其长,却日的所增!”

“是啊,古人讲: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让我们从‘抓挠’学起,每天都学有所得,这样一辈子下来,我们的收获就非常惊人了!”孙老师总结说。

阅读《抓挠》这篇文章后,回答下列问题:

1、孙老师为什么让同学们先抓一下挠?同学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2、通过读这篇文章,你懂得什么道理?

3、看了这篇文章,你决定以后怎么做?

《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教案 第5篇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动作描写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2.掌握动作细节描写的要求,包括动词的运用和修饰词; 3.学会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刻画和丰富人物形象。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动作描写的基本能力。

五、教学工具

运用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哑女卖刀,她不能说话,无法用富有诱惑力的广告语宣传自己的产品。于是她就在大庭广众中当场演示刀的锋利。她把刀搁在铁丝上,一瞬间,细铁丝分为两截,而刀刃无损;她又手起刀落,面前的粗铁丝转眼间被分成数截,但刀刃锋利如初。哑女虽未说一句话,但她的摊位前排起长龙,人们争相购买她的菜刀。顾客们众口一词:“好就好在她是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说话,令顾客信服。”

总结:故事读完了,我们再看看顾客们说的那句话。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总结出,哑女成功卖刀的原因,就是在于她用动作说话!

那么把哑女卖刀的故事放到我们今天的作文课里,就是人物描写中的动作描写。一提到动作描写,许多同学眉头都要皱起来了。本来人物描写就够难的了,要注意各种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现在还要在动作描写上下功夫,岂不是更麻烦?

但是,动作描写却又是人物描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曾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

所以我们同学们就要尽你们所能,让你们笔下的人物,在作文中活起来!那么下面,我们就一步步来学习。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动作描写。

2.为动作描写下定义

所谓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动作、行为进行描述。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那么在这一点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同学们拿捏好,就能更进一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包括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

我们懂了这个动作描写的定义后,不仅对我们写作有帮助,在我们平时做阅读题的时候,也是很有用的。

3.动作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我们接下来看,为什么同学们要费尽心思的写好人物的动作?动作描写对人物的作用何在?首先,我们以日常生活中的吃饭为例。

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下,平时你们吃饭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吃的?你的爷爷奶奶是怎么吃的?你自己或者你的弟弟妹妹们又是怎么吃的?我们说同样的一桌饭,每个人的身份不同,他们所表现的吃饭动作也不一样。

另外,在吃饭情境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表现又是各不相同。下面我就用两个现场示范来说明。

首先,有请第一位小助手。

放入情境:今天早上你没有吃早餐,肚子从8点饿到12点,一直空腹了4个小时。回到家后,妈妈给你准备了一桌子好吃的。现在一碗饭放在你面前,你此刻心里想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同学们注意,刚刚这位同学说的话,是她此刻心里想的。如果我们把这段话放到作文里,就是人物的心理描写。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段心理描写写出来,我们该怎么办?用行动说话!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位同学吃饭的过程。

学生示范吃饭过程。总结:刚刚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在吃饭的时候,她手抓碗筷的姿势,那个吃饭的速度,还有碗筷碰撞的声音,我们就可以很快的总结出,她这顿饭真是吃得狼吞虎咽!

下面,我们请第二位小助手。

放入情境:今天早上你出门的时候吃了早餐,到了11点的时候,你肚子饿了,同桌给你吃了两个叉烧包,11点半放学了。回到家的时候,妈妈同样给你准备了一桌子好吃的。现在一碗饭放在你面前,你此刻心里想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同学们注意,这又是与上一位同学不同的心理描写。假设我们不知道这段心理描写,同样的,我们用行动来说话!

学生示范吃饭过程。

总结:通过这位同学的表演,我们看到她吃饭时脸上那不情愿的表情,手上那缓慢的动作,就可以很直观表现出,她是在很无奈的,慢慢地吃。

很感谢这两位吃饭吃得这么认真的同学,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好不好。通过两位同学表演,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每个人的动作,在不同情境,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都会有自身的特点。而我们的动作描写,就是为了凸显这些人物的特征。

4.具体怎么写?

我们光知道了动作描写的作用不行,更重要的还是还具体怎么写?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例文:

《节俭的张先生》:食堂里,张先生急着要去上班,他端起饭盆,一仰头便呼呼噜噜地将里面的米粥喝了下去;一低头,却发现衣襟上洒下了几滴粥,于是他撩起衣襟,伸长舌头将粥滴小心翼翼地舔入口中。

同学们注意划了横线的地方,这几个动词,尤其是最后一个舔字,我们读了之后,甚至能想象出张先生舔粥时抬头的弧度,同时,也体现出了题目中所提到的,张先生的节俭。所以我们就说呀,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用了“端、仰、喝、低、洒、撩、伸、舔”等动词,把张先生喝粥的动作描写得生动而逼真。

另外,我们不要忘了这段话里除了有动词外,还有修饰词,例如呼呼噜噜和小心翼翼。这些词语在修饰动作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下面我们继续看另外一段例文:

《我的老师》: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我们仔细一对比,就会发现,这段话里不仅包含了动作,还有肖像描写。人物的动作(动作描写)和生气时的面部表情(肖像描写)相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而逼真,也表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那么根据刚刚所举例的两个文段,结合我们今天所学,我们可以总结出,动作描写的几个要点:

首先,选好动词,并加以修饰。然后,在这基础上,我们能写出人物的特点。更进一步的,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加上一些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其他人物描写的方法相结合,抓住人物的身份特征、性格和当时的情境来写。这样,我们就能完成一篇人物描写的佳作。

八、板书设计

人物描写

动作描写

九、作业设计

在PPT上的三幅图片中挑选一幅图,仔细观察图片中人物的动作,再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个动作写完整。要求:动作的片段描写,200字以上,下课前交。

十、课后反思

内容方面,可在“怎样写”这一环节中再细致些,围绕动作描写的定义,包括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以具体的动作“吃饭”,给学生举例示范。不仅仅要有表演的环节,还要注意学生能在这表演中能收获什么。

环节设计方面,在最后的归纳总结时,应当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由老师来总结,这样比直接放出知识点更有引导作用。

动作描写教案 第6篇

执教: 岳阳市第十中学

刘惜春 【教学目标】

1、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

2、观察人物动作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3、培养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人物动作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培养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基本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第三单元所学的课文,回忆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并引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

二、学生表演夹豆子的动作,猜猜他的性格特点。

三、动作描写的作用和概念。

四、出示学习目标。

五、课文经典片段赏析并总结写作方法。

方法一:选用准确的动词描写。

方法二:把人物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即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

方法三: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点。

方法四:选择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的动作进行描写。

六、我来试一试,学生练习添加准确的动词和恰当的修饰语。

天啊!要迟到了。我()被子,()床来,()衬衣,()

鞋子,几步()洗手间,然后()毛巾,在脸上()几下,()

屋子。

七、片段写作。

观看《爸爸去哪儿之王诗龄帮爸爸洗菜》的视频。

要求:

• 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 选择准确的动词。• 添加恰当的修饰语。• 加入自己的感受或修辞。

八、习作交流展示并评改。

九、作业:以”下课铃响了”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要求:

动作描写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积累动词,运用动词。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通过恰当的修饰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4.掌握动作描写的一些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动作描写的一些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性格。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汇报课前积累动词

(一)说一说 说收集到的动词

1.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们都按要求去做了吗? 2.说出你收集到的动词有哪些?)请四、五个同学说,交流。

(二)演一演

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善于积累的孩子,为了奖励大家,我们现在做一个游戏。

1.根据动词演动作。

拍 2.演一个表示动作的四字词语。

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

又蹦又跳 东倒西歪

拳打脚踢

大摇大摆

二.动作描写的概念和作用。1.概念:

过渡:同学们,人物的动作我们可以用动词把他描述出来。像这种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状态等,这就叫做动作描写。

2.作用:

3.我们在写人物的时候,个性的语言描写,如听其声;真实的心理描写,如露其思,传神的外貌描写,如现其人;精确的动作描写,如见其事。在作文中,我们必须学会准确捕捉人物的动作,通过这些动作描写,使人物在文章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哑巴卖刀的一个故事是否需要讲。))4.内容:

人物的哪些部位会发生动作呢?

头颈、眼耳、嘴巴、手肩、腰身、脚腿等做出的动作都可以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同一个器官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动作。

过渡:在写作时,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动作描写呢? 三.品析片段,体会动作描写方法

1.老师收集到的一个描写动作的一个片段。6岁的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躬着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双手一捧,可蝴蝶却飞走了,她气得撅起小嘴,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因为文中有了动作描写。)(2)找出文中所用动词。

(3)为什么作者能够准确地把小女孩捕捉蝴蝶的动作写得如同身临其境?是(因为作者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4)调换动作顺序,行不行?(描写人物地动作,要注意顺序,分解动作。)(5): 6岁的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躬着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双手一捧,可蝴蝶却飞走了,她气得撅起小嘴,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如果去掉动作前面的一些修辞的词语:6岁的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便奔过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盯着看,躬着背,踮起脚尖,走到蝴蝶旁,用双手一捧,可蝴蝶却飞走了,她气得撅起小嘴,但马上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通过对比;这一段和上一段有什么不一样?动作前多了一些修饰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调皮地,目不转睛地,小心翼翼地,蹑手蹑脚地,猛地,动作的前面一定要是“地”,这些动作表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爱。)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6)最后一句,还用什么修辞手法?(妙用修辞,形象生动。)

1.这段精彩的动作描写,用了哪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呢?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分解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妙用修辞,形象生动。

3.小结:写好人物动作,首先要进行细致地观察,准确地运用动词,注意顺序,再适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就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特点。三.片段习作练习(用上收集的动词。)1.现在,该轮到同学们小试身手啰。

请填上准确的动词或修饰语。时间2分钟。

天啊!要迟到了。我()开被子,从床上()下来,()地()过校服,()上鞋子,几步()进卫生 间,()地()出牙刷,()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了几下,然后,()下毛巾,在脸上()了两把,飞快地()出屋子。

上学前的一段动作情景,我们可以分解出这些动作。写得好像亲眼看见的一样。描写人物地动作,要注意顺序,分解动作。

练习2:老师喝了一口水,你能把这个动作情景描写出来吗?

老师小心翼翼地(端起)杯子,使劲地(拧开)盖子,(撮着)嘴,轻轻地吹了吹,(抿)了一口茶,这茶可能有点苦,老师皱了皱眉,那额上的皱纹像一条条瓦楞纸横在脸上,咂了咂)嘴,又继续喝了一口,然后(盖)上盖子,把杯子安安稳稳地(放)在桌子上。老师上课真辛苦!

2.大展身手

片段演练:主题

1、运动会上队员的起跑,超越,冲刺。3.提示:写身体部位,写动作,加修饰语,加感受、修辞。双腿,双臂,双眼,双手,双脚。要求:

1.运用人物动作描写方法,选择本小组对应的主题进行刻画,字数50字——100字。

时间5分钟。

2.小组成员交互作品修改,选取优秀习作在班级上展示。时间3分钟。3.我来评一评:

评改要点:

1、动词准确连贯。

2、修饰语恰当。

3、加入感受或修辞。

4、能突出人物某一特点。

四、总结:

人物动作描写(教案) 第8篇

按板中学 吴敏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动作描写的作用。

2、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教学重点: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动作描写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表达了什么主旨?

生:歌颂了深挚的母爱。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诗中所描写的场景?

生:诗中描写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

师:最能具体形象地表现慈母之爱的诗句是什么?

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这两句诗中哪一个动作细节最能体现这种慈母之爱?

生:密密缝。

师: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一场景。

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密密缝”三个字,虽然描写的是母亲普通的动作细节,却让人想到在昏黄的油灯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专注地穿针引线,针脚那么细密、结实,仿佛她把对儿子的祝福和担忧都融入到了一针一线之中。笃深的母爱,就是通过“密密缝”这个动作细节具体生动地传达出来的。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写作技巧——人物动作细节。

二、明概念,教技法:

(一)什么是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简单的说,动作描写即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老舍说过:“行动描写可以使人物站起来”成功的动作描写能使读者感到作者笔下一个一个栩栩如生的活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才能真正站起来。

(二)教技法

那么,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动作描写细致、生动呢?今天我来教大家三种写作技法:

方法一:综合法

1、出示例文:

A句:王敏每次听课都十分认真,非常专心。她从来不做小动作,也不和旁边的同学说话,把老师讲的知识都记住了。

B句:上课时,王敏总是很认真的听讲。她面对黑板,腰板直直地挺着,双脚成90度平踏在地上,眼睛睁着圆圆的盯着黑板和老师。有时还眨着眼睛思考,有时边听边点着头记。

师:上面两个片断都是人物如何听课的动作描写。比较哪一句描写的精彩,为什么?

2、学生讨论

3、集体交流:B句写的精彩,写出了王敏在听课时身子怎么坐,双手怎么放,眼睛怎么看,从而把王敏认真听讲的样子写的细致辞、具体。

4、教师要点归纳:这就是动作描写技法的第一招:描写细致、具体。为了做到这一点,可将人物的动作描写与人物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有机结合,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因此这种方法叫综合法。

5、实战演练之一:

阅读下面语段,结合动作描写技法一进行赏析。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头靠墙壁着,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6、生赏析,教师评价。

方法二:细化分解动作法

师:传统的武打动作、电视镜头,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把一个人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

1、出示例文: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鲁讯《社戏》)

师:上文各语段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采用了哪些动作描写?是如何将这一过程细化分解的?(生发言略)

2、师归纳:“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把捕鸟的动作一一分解开来,形象生动,让我们一看就明白捕鸟的过程或方法是怎么一回事。《社戏》中的“拔、点、磕、退、出”将小伙伴开船的过程写的具体、完整、富有生活气息。

3、实战演练之二:

运用技法二描写同学们课间十分钟的一种活动,要求将此活动细化分解。

方法三:精选动词法

1、出示例文: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2、教师归纳:这是《背影》中父亲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桔子的一段文字。“蹒跚”的走,说明父亲身体肥胖,走路摇摆;两手的动作是“向上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可见父亲爬上月台是多不容易。通过动作描写,真实生动,准确的写出父亲行动的艰难,突出了其爱子的深情。性的动作要注意动作的前后联系和各自特征,做到准确和生动。所以,在描写人物时,使用动词不可笼统,要仔细辨别各动词的细微差别。

3、实战演练之三:(1)揣摩人物的心理,锤炼恰当的动词填空。天啊!要迟到了!我()开被子,()下床来,()过衬衣,()鞋上子,几步()进了手间,然后()下毛巾,在脸上()了几下,飞快()出屋子。(2)思考下面句中的加点动词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我到了(别了二十年)自家的房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三、要点点拨:

今天我们学习了动作描写的三种技法,同学们在运用这三种技法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作描写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个性特征。

2、动作描写要准确、典型。能选用好动词,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3、动作描写和其它人物描写的方法相结合。当人的活动与情感、态度、姿势或表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才是有意义的动作,这些人格化的动作,能够创造生动鲜明的画面。

4、通过动作描写要表现人物在“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过 “怎样做”来写人物的个性。对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人物动作,则尽量不写或少写。

四、拓展阅读:

减肥

在班里,黄傅是我的“同党”。她妈妈见女儿越来越胖了,就决心为她减肥。

一个月没见她了,一个星期天,黄傅突然来约我出去玩。只见她一手拿着一根奶油雪糕,一边吃一边嚷着:“牛丽文,看我瘦点没有?”就在我跟她搭讪之间,她手中的两根雪糕就被她消灭了。可她嘴里还念着:“饿死我了,饿死我了!”刚到十字路口,她就直奔对面的副食店,不一会儿就采购回一大包好吃的来。她让我一块吃,我说不饿。她已经急不可待,一个地直往自己嘴里送。我在马路边足足等了她十分钟,眼见一大包好吃的又被她干掉了。我刚松了口气,见她喘着粗气,直了直腰后对我说:“你是不知道,牛丽文这一个月,我妈不让我吃零食,也不让我出来玩,每天做完作业,就让我在家里做健美操,可把我给馋坏了。”说着,忽听她“哎呀”一声,“不行了,我的胃里又演奏起摇滚乐来了。”我只好随她向路边的面食馆跑去,在饭桌旁等着。瞧她那个狼吞虎咽样,我劝她说:“你不能慢点吃吗?”她说:“老毛病,我看是改不了啦,要不我能这么胖。”眼瞅着热腾腾的一大碗肉丝面,一会儿说“片甲不留”了。随后,她一抹嘴儿,看看手表,无可奈何地对我说:“对不起,到点了,我要回家,要不我妈又要骂我了。”

望着她那圆滚滚的背影,我哭笑不得地长叹一声,唉——我的“同党”,你这哪里是约我去玩,分明是让我观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增肥运动。

1、短文将黄傅的馋相分解成哪几个过程?

2、短文运用哪几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找出文中精彩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作赏析。

答案:

1、文中将黄傅的馋相分解成:直奔对面的副食店,采购回一大包好吃的来,直往嘴里送,吃完后一抹嘴儿,看看手表等一系列的过程。

2、短文将人物的动作与语言、神态描写相结合,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黄傅狼吞虎咽的场面,再现了她的馋相。

3、例:我刚松了口气,见她喘着粗气,直了直腰后;此句用“喘,直”动词表现了黄傅粗俗、肥胖,而这得之的原因正是“馋”。

五、作业

动作描写2教案

动作描写2教案(精选8篇)动作描写2教案 第1篇动 作 描 写——作文专题训练新晃三完小杨琴弦子教学目标要求: 1. 体会细节描写对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