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700字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700字读书心得(精选6篇)
爱的教育700字读书心得 第1篇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叫《爱的教育》的书,它是由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写的,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被各种各样的爱包围了。
这本书讲了很多个小故事,我对其中的两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位穷苦的少年被父母卖给了戏班子,戏班子的人孽待他,于是他逃了出来,在回家的船上,有几个喝酒的乘客很同情他,于是给了他许多钱,少年非常的高兴。但是后来当他听到这几个乘客在辱骂他的祖国时,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毅然把钱还给了他们。
另外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朋友,放学回到家,他跟爸爸抱怨:“老师不高兴时态度不好。”爸爸告诉他:“老师不是神仙,也会有烦恼的时候,你对我和妈妈不也有态度不好的时候吗?而且,有些同学调皮、不懂事,不尊重老师,这些都会令老师烦恼。所以,老师有时候发脾气也是很正常的。老师呕心沥血,为学生付出了很多,是开启你智慧之门的人啊!老师是你最应该尊重的人之一啊”!
读了安利柯爸爸的这一番话,我深有感触。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读了六年书,教我的老师有十几个。他们教我认字、感恩、分享,教我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好的品德。他们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慢慢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姑娘,使我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那凝聚了老师多少的心血啊!老师是多么伟大啊!成长过程中多亏有老师对我的无私付出,对我的关怀。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述的就是老师无私奉献的一生。我觉得我要尊重老师、关爱老师,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回报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
这本书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爱,有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学习、爱祖国,只要人人都充满爱,徜徉在爱的海洋里,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爱的教育读后感700字
爱的教育700字读书心得 第2篇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出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同时,还会有非常打动人心的每月例话。
这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六千英里寻母》:玛尔可的母亲去阿根廷当女仆,一年后,她音信全无。玛尔可决定去阿根廷找她。他上船之后没有熟人,只有一位老人时不时的鼓励他。到了阿根廷后,便根据路人的指导来到他母亲的住处,谁知他母亲早就和主人搬走了。玛尔可就根据现在住在那里的绅士的提示来到勃卡,找到另一位绅士。让他送玛尔可去洛费留,然后去可淮特市。可他到了勃卡后,才知那为绅士不在,而玛尔可还被他家的仆人骂了一顿。正当玛尔可感到很无助的时候,船上的那位老人看见了他,并带他来到了一家意大利人的店里,给他筹钱,玛尔可很感激那位老人。次日,玛尔可乘船去可淮特。几天以后,他到达了可淮特,并想乘粮车到杜克曼,可商贩“头脑”说这不是去杜克曼的车,你去那下车还要走几十英里。可玛尔可却坚持要上车。粮车也只好带着玛尔可走了,几天后,车夫们就开始虐待玛尔可,只有“头脑”关心他,可怜的玛尔可熬过了这段时光,可是下边他要徒步走几十公里,他每日都在努力向前走,为的就是找到母亲。
玛尔可好不容易到了杜克曼,可别人说他母亲去了塞拉地罗,这对玛尔可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可那人说只要五六个小时就到后,玛尔可就急忙向那边赶。可他还不知道母亲已经奄奄一息了,但她只要动一个手术就可以活过来了,可是她却不愿意。就在她觉得不行了的时候,玛尔可找到了她,他母亲很激动,决定做手术,也活了过来。
玛尔可凭着自己的勇气,在异国异乡走了六千英里独自一人寻母。我为玛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
爱的教育700字读书心得 第3篇
以语文教学为例,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预习
预习环节一直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往往被忽略。因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的是课堂的新鲜感,觉得一旦学生预习了解了即将所学的新知,课堂中就会失去吸引力,从而会降低课堂学习的效果。实际上,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前预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1. 阅读的积累
课前预习,不能只狭隘地理解成对课堂文本的先期阅读。课前预习应该是要求学生对阅读的积累。比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就要求学生至少要在游记类文章的阅读量上有一定的增加,同时要对作者叶圣陶的其他文章有所积累。如此厚积薄发,在学习本篇文章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教材中的文本教学只是一个范例,如果只学范例而不重积累,那只能是“为学而学”。所以课前预习的阅读积累很重要。
2. 问题的思考
会思考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会找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学生。老师不能怕学生在课堂中所有问题都会,所有问题都被解决。所以课堂之前的预习对问题的思考也是一个核心。生本教育理念提出来要达到“不教而教”。做到这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能在学习前有充分的思考。比如,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学生学习之前应该能够发现对人物外貌描写的次数,以及每一次对外貌描写的不同。如何发现和思考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3. 疑点的自我解答
心理学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智力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学生知识架构的有力因素。因此,生本教育中提出来的“准备性学习”,在这里能够很好体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文本信息在经过充分熟悉之后能找出问题,并能进行自我解答是学生学习前置的根本。一名教师不能因为担心课堂的问题没有了深度、学生在课堂没有了思考,而减少学生学习前的思考和对问题的自我解答。相反,一旦课堂中的问题预设学生之前已经自我解答了,那么就要求教师能在瞬间捕捉到新的生成资源,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二、课中探讨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方法。生本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课堂为学生服务,学生是教育的核心主体。那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探讨、生生探讨就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体现。勇于实践的教师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丰富活跃课堂。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个课堂环节和形式,从而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体现出来?
1. 问题的前置
教师的课堂问题设置一定要有前置性,也就是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探讨的空间和时间,甚至可以将问题提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教师不能为了考倒学生,难倒学生而设置问题,而应该本着学生有提升,无论是在课前提升还是在课中提升,无论是在思考中自我提升还是在教师的教授中被动提升。只要是能有思考的空间,那么一定是有效的学习。比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课中探讨的问题之一“怎么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如果这个问题教师不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把问题前置的话,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相反,如果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探索,那么完全可以用一系列的例证来说明。
2. 组际的合作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不是一个单一学生学习的课堂,也不是一个老师教的课堂,而是合作型的课堂。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合作型课堂,课堂学习中的交流必不可少。课堂中的生生交流、小组交流、组际交流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碰撞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探讨和交流中,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从自己脑海中流淌出来。“教是为了不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对问题交流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他才39 岁”这句话?学生经过组际之间的交流讨论最终得出三个结论:1表示惋惜;2表示肖邦去世时候年轻;3表示肖邦离世时候的不瞑目。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通过交流得出来的理解,远比一个人的思考要全面得多。
3. 能力的提升
生本教育中提到为“不教而教”。看到这句话我就想到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魏老师虽然终年在外讲学,他的学生最后的成绩却是始终如一的优秀,终其原因就是四个字“自学能力”,这和生本教育提出来的观点不谋而合。学生的学习不能是被动的,学是为了不学,这里的“不学”指的是不向老师学,不死学。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传统的教。所以课堂中的探讨其实就是为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学老师是如何解读文本的,学同学是如何从不同视野思考问题的。
三、课后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做到将学习延续到课后,进行课外拓展。此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课内的延伸
课后延伸的第一内容就是课内知识的延伸,这个在很多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实际运用。课内知识的延伸可以达到复习和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小到对字词意义的延伸,大到对整个文章背景的分析。
《烟台的海》一文,写作顺序是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来写的,但是在文中却先写了冬天烟台的海,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其实完全可以放到课后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在对照课文的开头以及对比其他几个季节的特点之后不难找出,因为冬天烟台的海最独特,而且与其他地方的海不一样。
2. 外延的拓展
语文课堂是一个知识性和文学性并存的课堂,不能一味注重知识的宣讲,也不能一味地剖析语言文字。很多内容需要老师合理地延伸到课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一节课精练而不臃肿,同时又能使学生所得丰厚。生本教育中提到的问题前置、问题延伸,其实就是强调教学的延续性和完整意识。语文的教学如果不能更好地拓展和延伸,那就是死水一潭。比如中年级的一篇美文《祖父的园子》,我们老师不能只看到这一段文字,而忽略了整个文字背后的内容。但是我们的课堂又不能将整个《呼兰河传》搬进来教学,所以这些只能是作为课外的延伸,作为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的外延拓展。
3. 知识的内化
所有教学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得所教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部分。所以在课后延伸环节,将所学知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内化是最终环节。学是为了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那就是效果为零的学习,这一点尤为重要。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其实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之后有一定的操作延伸。语文最好的操作延伸就是习作。比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其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两次外貌刻画就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习作中学会运用。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600字 第4篇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小孩子,却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而我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老师给我们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爱。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400字 第5篇
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小说记述了主人公恩里科在三年级整整一学年中所经历、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其间穿插了他的父母、姐姐写给他的话及老师给学生抄写的每月故事,通过他们来颂扬爱的美德、和高尚的心灵,教诲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大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保护弱者,同情不幸的人。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800字 第6篇
《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德•亚米契斯出生于1846年,去世于19。
《爱的教育》这本书被世界儿童基金会的林春雷和中国儿童教育研究所的陈勉荣誉推荐。
《爱的教育》里以一个意大利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纪录了发生在他小学四年级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
里面洋溢着父母子女间的亲情﹑老师学生间的深情﹑同学朋友间的友谊﹑小小少年的爱国之心。
爱的教育700字读书心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