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海洋环境调查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海洋环境调查范文(精选10篇)

海洋环境调查 第1篇

为了解泗礁岛附近海域的水质、沉积物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按照《海洋调查规范》( GB 12763 -2007)[2]和《海洋监测规范》( GB 17378 -2007)[3]等规定的要求,于2013 年3 对该海区进行水质、沉积物质量及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为该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室外采样方法

于2012 年3 月大潮期间在评价海域范围内共布设20 个站位分别进行水质、沉积物及生态大面采样,另外设置2 条潮间带断面,具体位置见图1。

1. 2 调查项目

水质: 温度、盐度、SS、pH、DO、COD、无机氮( 包括NO3- N、NO2- N和NH3- N) 、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重金属Cu、Zn、Pb、Cd。

沉积物质量: 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 Pb、Zn、Cd。

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

2 调查结果与评价

2. 1 水质现状调查结果

盐度: 26. 8 ~ 28. 5; pH: 88. 01 ~ 8. 13; DO: 6. 64 ~ 8. 11 mg / L; 悬浮物: 110 ~ 607 mg / L; COD: 0. 81 ~ 3. 32 mg / L; 无机氮: 0. 13 ~1. 009 mg/L; 活性磷酸盐: 0. 005 ~0. 012 mg/L; 石油类: 0. 003 6 ~ 0. 021 mg/L; 铜: 0. 001 4 ~ 0. 022 mg/L; 铅: 0. 000 68 ~ 0. 011 mg/L,锌: 0. 005 1 ~ 0. 022 mg/L; 镉: 0. 000 014 ~ 0. 000 18 mg / L。

小潮期间,除铅、COD、无机氮外,其余监测项目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 - 1997) 中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其中铅的超标率为30% 、COD的超标率为10% 、无机氮的超标率为45% ; 大潮期间, 除铅、 COD、 无机氮外,其余监测项目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 GB3097 - 1997) 中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其中铅的超标率为65% 、COD的超标率为10% 、无机氮的超标率为55% 。

2. 2 沉积物质量现状调查结果

海域沉积物中,除有机碳、铜、锌外,硫化物、石油类、 铅、镉等监测项目均满足GB18668 - 2002 《海洋沉积物质量》 第一类评价标准的要求,有机碳、铜、锌的超标率均为8. 3%。

2. 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和评价

2. 3. 1 种类组成和分布

调查期间浮游植物2 门22 属44 种。其中,硅藻门20 属40 种,占90. 9% ; 甲藻门2 属4 种,占9. 09% 。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具槽帕拉藻,各站位出现频率均为100%。

调查期间大型浮游动5 大类19 种,桡足类10 种,占52. 6% ; 浮游幼体5 种,占26. 3% 。水母类、毛颚动物和磷虾类各1 种,各占5. 3%。浮游动物主要种类为: 中华哲水溞、 真刺唇角水蚤。因调查海域为近岸海域,盐度较低,生物量偏低,浮游动物主要由主要有沿岸低盐群落种类组成。

调查期间大型底栖生物4 大12 种,其中多毛类6 种,占50. 0% ; 软体动物4 种,占33. 3% ,棘皮动物1 种,占8. 3% , 甲壳类1 种,占8. 3%。底栖生物优势种为多鳃齿吻沙蚕。

潮调查期间间带生物3 大类15 种,其中多毛类3 属3 种, 占全部的20. 0%; 软体动物11 属11 种,占73. 3%,甲壳类1 属1 种,占6. 7% 。高潮区以短滨螺为主和粒结节滨螺为主; 中、低潮区以僧帽牡蛎为主,常见种有史氏背尖贝、嫁戚、疣荔枝螺、单齿螺、齿纹蜒螺等。

2. 3. 2 数量分布

调查期间浮游植物丰度在( 2. 7 ~ 16. 6) × 105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8. 32 × 105个/m3。调查期间浮游动物个体丰度在0 ~ 30 个/ m3,平均个体丰度为13 个/m3。拟建工程附近海域底栖生物总个体丰度在30 ~ 120 个/m2。调查潮间带岩相平均栖息密度为189 个/m2,平均生物量为73. 7 g/m2。

2. 4 生物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描述浮游植物群落的有效指标[4,5]。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见表2。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在0. 778 ~ 2. 167,平均为1. 434,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 969 ~ 1. 679,平均为1. 349,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 500 ~ 1. 748,平均为1. 001。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较丰富、和底栖生物种类较单一。

( 2)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T1 和T2 断面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1. 416 和1. 450, 平均值为1. 433,潮间带生物种类较丰富。

3 结论

3. 1 水质和沉积物

按照《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 - 1997) 中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大小潮调查均是铅、COD、无机氮超标,两行次铅超标47. 5%,COD超标10%,无机氮超标50%。

按照GB18668 - 2002 《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评价标准,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铜、锌超标,有机碳、铜、锌的超标率均为8. 3%。

3. 2 生态环境现状

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具槽帕拉藻,各站位出现频率均为100%。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在0. 778 ~ 2. 167,平均为1. 434。浮游动物主要种类为: 中华哲水溞、真刺唇角水蚤。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 969 ~ 1. 679,平均为1. 349。 底栖生物优势种为多鳃齿吻沙蚕。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环境》论文 第2篇

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学院: 班别: 学号:

摘要:红树林有海洋森林之称,主要生长在沿海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海洋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不仅可以保护海洋环境,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厚的资源。但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害虫的入侵,如果不进行防治,红树林生态系统将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红树林与海洋密切相关,所以对红树林的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红树林、沿海、生态系统、保护

红树林(Mangrove)是指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以红树林植物为主的木本植物群落,是适应陆地与海洋过度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类型,素有“海上森林”、“水上绿洲”、“海岸卫士”、“鸟的天堂”之称,它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子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1]。红树林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植被类型。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周期性受海水浸泡的潮间带环境,使其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既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性,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于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我将分三点进行论述。

1、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分布。

红树林由20个不同的被子植物科的植物组成,大多数种类所具有的特殊生理功能与结构使它们能在季节波动的盐度及水饱和的土壤中生长。以红树科的种类为主,红树科有16属120多种,一部分生长在内陆,一部分组成红树林,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红树林生态系统(Mangrove Ecosystem)是指不仅包括附件的林外滩涂、潮沟系以及浅水水域的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2]。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条件比较特殊,因此这种植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故称呼吸根。胎萌是红树林另一适应现象: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也有的胚根漂浮在海水上,在海浪的推动下到达海岸并且迅速生长起来。在不具胚根的种类则有一种潜在的胎萌现象,在果实

成熟后发育成幼苗的雏形,一旦脱离母树,能迅速发芽生根。在生理方面,红树植物的细胞内渗透压很高。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细胞内渗透压的大小与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同一种红树植物,细胞内渗透压随生境不同而异。另一生理适应是泌盐现象。某些种类在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含盐水液排出叶面,干燥后现出白色的盐晶体。泌盐现象常见于薄叶片的种类。不泌盐的种类则往往具有肉质的厚叶片作为对盐水的适应。同一种红树植物生长在海潮深处的叶片常较厚;生长于高潮线外陆地上的叶片常较薄。由于多种红树林植物以及生活在其间的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红树林的生态系统。

红树林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在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省份的沿海地区,呈现带状,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存在明显的生态系列[3]。红树林分布在以赤道热带为中心、南北回归线之间,红树林的分布很广,通常把红树林分为两个群系:东方群系和西方群系。

2、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1)红树林生态系统能净化海水

红树林能净化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红树林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从而净化海面上的空气;红树林对水流的减缓作用加速了水流中悬浮颗粒的沉降,过滤陆地径流和内陆带出的有机物质和污染物,并收集来之海面漂浮过来的垃圾;红树林的根部可以吸收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以及盐类等,对海水起到淡化的作用。

(2)红树林可以控制海岸和河岸的侵蚀

红树林的跟很多都扎到滩涂上,可以国定一定范围内的泥沙,从而减少海水冲刷海滩而带走了泥沙。红树林还可以减缓海浪对海岸冲击的力度,有效的减缓了海岸线的内移的速度。红树林还可以阻挡陆地上流入大海的泥土。

(3)红树林对生物多样性起到保护作用

红树林在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环境有机质支持。由于种类繁多的细菌、浮游动物、螃蟹、鸟类等生物生活在红树林区,红树林成为极其重要的近海生物的天然育苗场和鸟类的栖息地。红树林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从而维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4)红树林生态系统起到减轻沿海地区的风浪灾害的作用

从红树植物的生长结构可以了解到它的网状根深深的固定在海岸滩涂上,这些网状根有效地阻挡了水流,减缓的海浪的流速,而红树植物的枝叶非常茂盛,有效地降低了海风破坏力度。因此红树林是可以起到防风阻浪的作用,保护了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利益。

(5)红树林生态系统还给沿海地区的人民带来经济效益

红树林生长在大海的边缘上,无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发展红树林旅游产业,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此外,红树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和药材等,给人们带来了经济的收入。红树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人们对红树林的保护,从而间接的保护了海洋环境。

3、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策略。

尽管红树林为人类带来许多益处,但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过度的开发红树林的旅游产业或者无节制的开采红树林的木材和药材等,就会破坏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得红树林的林区面积越来越小,最后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实施有效的措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1)制定与保护红树林有关的法律

政府应当重视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并要求相关部门制定保护红树林的法律法规,对红树林的人为破坏活动进行强制性执法,对一些严重毁坏事件从严处理;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严格规划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扩大红树林的面积,尤其强调重要海岸保护地段的红树林营造与保护工作的落实;政府要对红树林生态旅游项目进行管制,如果该旅游项目对某些红树林地区有破坏的现象,应当撤销这个旅游项目。生态旅游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问题以保护生态多样性、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和旅游者的满意度[4]。

(2)对红树林的害虫实施防治措施

在我国,昆虫对红树林的危害时有报道,害虫的危害程度与地势条件、树种等有密切关系,危害部位在树冠上部新梢嫩叶,一般地势较高处大潮难以淹没树冠生长茂密的林地危害严重,而海滩较低大潮能淹没树冠的林地危害较少。红树林遭到害虫的破坏之后,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就会降低,恢复也会非常缓慢,如果再遭受人类的破坏,红树林的林区面积将会迅速的减小,因此我们要对红树林

的害虫进行防治。然而防治害虫的可用的技术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包括范围很广的应用科学和技术在内。为了方便起见,可将防治的常用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类:栽培措施、机械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和检验检疫方法[5]。

(3)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

虽然红树林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能力,但是它的恢复速度比较缓慢,因此还需要人类辅助红树林的恢复。我们应当加大对红树林保护的宣传,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红树林的林区进行垃圾清理和育苗的工作。我们应当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环境》论文积极参加对红树林保护的志愿者服务,这样我们不但学习了红树林环保科普方面的知识,了解了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体验到当志愿者的快乐。

由于海岸带的不合理开发使全球红树林湿地的面积急剧减少、种群衰退,海岸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红树林也遭受了严重的人为破坏,其生态系统大部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红树林生活在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破坏后,势必会影响到海洋的环境,因此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的目标在于充分发挥与利用红树林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通过红树林群落生态、物种多样性、生态价值等指标体系的分析,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策略研究,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红树林生态健康水平,其意义表现在保障海岸生态安全、防风护岸、净化与修复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水平、开展生态旅游与生态养殖等方面。同时,通过红树林树种果实的高值化利用,提高当地沿海居民的经济收入,引导他们参与红树林保护事业,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维栋,高秀梅.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策略[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6 : 1

[2] 韩维栋,高秀梅.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策略[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 : 191

[3]绅裕、陈桂珠、李海生.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和白骨壤及其湿地系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4:59

[4]、刘文爱、曹庆先.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46

微藻,净化海洋环境的明星 第3篇

与陆地上的树木、作物、杂草类似,此类生物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生物,故人们称其为单细胞藻类(unicellular algae);因藻体微小(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人们又称其为微藻(Microalgae)。在分类学上,研究人员常把具有中央体的某些蓝藻类植物(例如螺旋藻等)也归为微藻。

目前,在中国海记录到的海洋微藻约有1800多种。由于不同种类的微藻所含的色素成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等)及比例各不相同,因而呈现出斑斓的色彩:绿藻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丰富而呈草绿色;蓝藻因含较多的叶绿素“藻蓝蛋白呈现蓝绿色;红藻主要含有藻红蛋白而呈现红色或玫瑰红色;硅藻和金藻则因含有较多的叶黄素而呈现出黄色、褐色、金褐色或黄褐色。

小微藻大用途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研究证明,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驱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直接和间接地养育着几亿吨的海洋动物,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微藻一旦受到破坏,将危及其他海洋生物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微藻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海洋微藻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有些用途已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比如:作为人类的营养食品和健康食品;作为可再生生物能源,可通过热解获得生物质燃油,或通过光合作用及其特有的产氢酶系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提取色素、药物及甘油等化学产品;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和禽畜饲料的添加剂。

然而,微藻的用途远不止这些,消除入海污染物、清洁海洋环境便是它们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种新用途。净化海水养殖业废水

在当今集约化海水养殖业中,废水的排放是海水受到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鱼、虾、贝、蟹等的工厂化养殖和育苗过程中,由于饲料投喂过多,投放的干湿饲料只有约20%被养殖动物食用,过剩的饲料则在养殖水体中扩散累积,引起水体中氮、磷含量升高;同时,养殖动物的代谢作用也会造成水体中氨态氮和有机氮浓度升高。这样的废水一旦排入近岸海域,海水将因无机氮、磷的浓度增加而发生富营养化或产生赤潮,严重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长。因此,养殖业废水在排放前必须进行有效处理。小小的微藻就能对养殖业废水进行有效净化。

微藻生长期间,各种形式的无机氮和有机氮均可被其所利用,磷则主要以磷酸一氢根和磷酸二氢根的形式被它们吸收。当微藻被引入养殖业废水中时,藻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中供氧,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使好氧菌能够不断分解有机质,进而产生二氧化碳,作为藻细胞光合作用的碳源。因此,在净化水质的过程中,人们常将微藻与细菌联合使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藻菌共生”。同时,微藻吸收利用氮、磷等营养盐合成复杂的有机质。这就是微藻净化养殖业废水的机理。

微藻光能利用效率高、生长繁殖迅速、产量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累积过程迅速;养殖业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比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低得多,所以只要给微藻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光照、温度、pH值等),即可迅速改善废水的水质。

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一种绿藻——亚心形扁藻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引入光一膜组合式生物反应器中,用于去除南美白对虾养殖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盐。通过超滤膜组件良好的分离截留性能,使反应器中保持高密度的微藻细胞(藻密度达到2.51×107个细胞/毫升)。连续运行结果表明,废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3%和95.8%;净化后的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浓度均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的二类标准要求,可以循环用于海水养殖,大大减轻了近岸海水的氮、磷污染负荷。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明的专利——“海绵一微藻”集成系统则是首先在工厂化养殖废水中接种微藻,吸收转化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为微藻生物量;接种一定时间后,将海绵放到微藻生物量增加的废水池中,滤食微藻。通过微藻和海绵生物的联合作用,污染水体得到净化,过量无机氮、磷营养盐排入海水后引发的富营养化问题也大大减轻。

分解海洋中的有机毒物

有机锡化合物特别是三丁基锡(TBT)涂料是一类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也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化合物之一。三丁基锡涂料曾在20世纪后半叶被广泛用于防止海洋附着生物(藤壶等软体动物)对船体、海洋建筑及钻井平台等的污损。三丁基锡的大量使用,使得沿海各国遇到严重的海洋生物污染问题。这是因为三丁基锡难以被光降解、化学降解和热分解,在自然环境中的残留期长,而且容易在贝类、鱼类等海产品中蓄积。1977-1983年,有机锡污染曾使得法国牡蛎养殖业几乎陷于瘫痪。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全国沿海水产品取样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样品三丁基锡残留量超过基准值。

如今,虽然大多数国家已明令禁止有机锡涂料的生产和使用,但是,海水和底泥中的有机锡含量仍无明显下降,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产生毒害的威胁依然存在。

科学家普遍认为,当三丁基锡转化为二丁基锡(DBT)或一丁基锡(MBT)后,其毒性将太大降低,然而这种脱丁基反应只有在微藻等微生物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催化下才能快速完成。

国内外的研究证实,绿藻门的镰形纤维藻(AilkistDodesmLl8falcatus)、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l)都能将三丁基锡降解为二丁基锡,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则能使三丁基锡分步脱丁基化为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根据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将小球藻接种于含100微克/升三丁基锡的培养体系中,14天后,分别有27%和41%的三丁基锡转化为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采用海藻酸盐制备的固定化小球藻则可在24天内将60%的三丁基锡转化为二丁

基锡和一丁基锡。

吸附重金属废水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以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当溶解性重金属被海洋生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后,将对海洋中的高营养级生物甚至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对这些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从源头削减重金属的入海量,对于维持良好的海洋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十分必要。

同常规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化学沉淀、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电化学处理等理化技术)相比,利用海洋微藻作为吸附材料去除重金属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原料价廉易得;不产生二次污染;吸附容量大,重金属去除率高;适于处理低浓度(100毫克/升以下)的重金属废水;被吸附金属的洗脱简便,利于吸附剂再生和金属回收。近年来,利用微藻富集重金属已被认为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废水生物净化技术。

有趣的是,虽然活藻体和死藻体都能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但是,利用死藻体吸附重金属离子比活藻更为简便、经济和高效。这主要是因为,利用活藻体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时,需要供给它们一定的养分,这些营养成分有可能导致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增加;而且废水中的有毒元素能够抑制藻细胞生长,使得处理周期延长;另外,活藻体将部分重金属吸入细胞后,增大了重金属回收的难度。

死藻体则不同于活藻体,其吸附重金属的机理是:藻细胞壁上的多糖、蛋白质、脂类等生物大分子具有羟基、氨基、巯基、磷酸基、咪唑基等带负电荷的官能团,可通过络合作用或静电引力结合重金属阳离子,降低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离子的浓度。

由于死藻体不存在活藻体的上述缺陷,而且其细胞壁的破坏使得细胞内更多的官能团暴露出来,与金属离子接触的面积也加大,吸附能力明显增加。例如,螺旋藻干粉(死藻体)比新鲜藻(活藻体)能富集更多的三价铬;叉鞭金藻干粉对铜离子的去除率高于新鲜的藻液。

目前的研究发现,微藻能有效去除多种重金属离子,且具有相当高的富集效率,对锌、汞、镉、铜、铅等金属离子的富集倍数可达数千倍,适于作为工业重金属废水的高效“清洁剂”。死藻体吸附达到饱和后,可利用少量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液或盐酸溶液,使其中的重金属在数小时内快速解吸并进行回收再利用。广阔的应用前景

海洋中的微藻种类数以万计,它们的个体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细胞,却对有毒物质具有强大的吸收、吸附和降解作用,并以此净化受到污染的近岸海域环境,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海洋环境保护中,小小的微藻将展示出更多更具魅力的用途。

[责任编辑]

海洋环境调查 第4篇

1 嘉兴市近岸海域现状

1.1 海水环境质量状况

近年来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嘉兴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改善, 全部为严重污染海域, 但总体水质状况有所提高。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类, 局部还受到重金属铅等影响。2014 年, 嘉兴市所辖海域继续受营养盐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影响, 富营养化严重, 水质类别为劣四类[1]。

1.2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

2014 年嘉兴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沉积物中的铜 (Cu) 、铬 (Cr) 、锌 (Zn) 、铅 (Pb) 、砷 (As) 、汞 (Hg) 、镉 (Cd) 、有机碳、多氯联苯 (PCBs) 、硫化物、石油类、滴滴涕 (DDT) 等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与2011 年~2013 年相比, 总体变化不大。

1.3 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2014 年嘉兴市鉴定到浮游植物48 种, 浮游动物43 种, 底栖生物17 种, 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量较去年波动较大, 多样性指数基本保持稳定, 底栖生物状况与往年类似。

1.4 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14 年钱塘江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76.70×104t, 较2013年明显降低, 主要是化学需氧量和营养盐的入海量较去年分别减少了30%和13%。2014 年污水入海量约为2.05×108t, 主要入海污染物约1.7863×104t, 以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为主, 分别占污染物总量的74.5%和18.6%。2014 年嘉兴联合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中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均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2 水域现状分析

从近年来嘉兴市沿杭州湾沿岸水域水质状况中可以看到, 嘉兴市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水质常年处于劣四类, 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较差。而海洋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来自两大原因。

2.1 陆源污染

在嘉兴市靠近陆地的海湾, 如乍浦, 聚集了密集的人口和工业产业, 大量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被倾倒入海, 造成海水水质严重下降, 失去原有的功能价值, 破坏海洋生产力生态系统, 甚至逐步危及到人类本身的生命健康。

2.2 海洋污染

水产养殖污染、港口及船舶污染、海洋倾废污染也是海洋污染一大来源。一些养殖海域局部密度高、养殖品种单一, 加上养殖渔民养殖废弃物和污水的随意排放, 进一步加重了近岸海域的污染;海上流动的客船、货船、渔船等排放的废油、废气、压舱水、生物垃圾和污水等也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海洋倾废物主要是清淤、航道、港口、疏浚泥沙、土石等, 造成海水浊度上升、沉积物增多, 致使部分海域海底淤积, 进而影响海水交换能力。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环境保护

贯彻实施《嘉兴市蓝色屏障行动方案》, 实施海洋污染海陆综合防治, 探索跨区域海洋环境联合治理。根据全市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及海岛环境影响评价、水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产业特点, 合理配置环境容量指标。在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和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基础上, 实施污染物排放指标预留调配和排污权交易政策。

3.2 加快生态修复

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力度。严格禁渔休渔制度与捕捞许可制度, 科学控制近海捕捞总量和强度, 优化海洋捕捞结构, 加强王盘山重要渔业品种保护。加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评价, 强化渔业水域环境监测, 扩大增殖放流规模, 加大资源管理力度。

3.3 加强近岸海域陆源污染物防治

改善近岸海域水质, 关键是要消除来自陆地的污染负荷。保护近岸海域环境, 必须从保护陆地生态环境人手[2]。严格控制入海排污总量, 突出抓好氮、磷及重金属等入海污染物减排, 逐步改善入海水系水质。强化滨海一带污水处理场设施建设和陆域重点企业排污监管, 削减和控制污染物入海。积极实施海岸带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3]。加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 加强清洁能源利用研究开发与建设, 大力发展高效低耗海洋新兴产业, 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入海排污口管理。

3.4 加强宣传教育

采取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多种现代化宣传方式, 开展各种海洋科普活动, 通过向社会公布海洋功能区划, 举办讲座和图片展览、出版有关海洋读物等形式,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普及海洋知识, 宣传海洋蕴藏的巨大财富, 宣传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嘉兴市开发海洋的优势, 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各级管理部门对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识。

摘要:近年来, 嘉兴市逐步加大海洋经济发展, 随之而来的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本文调研与分析了嘉兴市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现状, 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2014年嘉兴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张玉珍, 张丽玉, 曾悦, 等.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山东环境, 2003 (2) :32-34.

海洋环境作文 第5篇

大海像一首诗,灵动跳跃;像一幅画,意蕴丰富;又像一支交响乐,浩瀚澎湃它时而平静,犹如一面明镜;时而暴怒,涌起万丈狂澜,能掀翻航行着的小船。在我心目中,大海是蓝色的世界,也是生命的摇篮。孕育着许许多多自由自在的小生命。大海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迷人!

如今,大海变了样。海水不再清澈,它变浊了,变脏了。海水冲上沙滩,留下的不再是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又一堆的垃圾,还夹杂着不少惨死的小鱼小虾,散发着阵阵恶臭。这是为什么呢?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有人在海边欣赏美景时,顺手把恶臭的垃圾扔进海里。也有在海边居住的.人把厕所的排泄管直通到海底。

更可恶的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了一种奇异的颜色。导致生出了许多缺少脑子,智商低的婴儿,我们的下一代眼睛明亮,嗓音稚嫩,脸颊透红的下一代将永远见不到美丽迷人的蓝色海洋了。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盆清水比做大海,再把一滴墨水滴入“大海”中。顿时,墨水慢慢地散开、变浅、消失,“海水”几乎和原来一样干净;如果墨水一直不断滴下去,“海水的颜色就会越来越深,最后变成一盆黑水。地球上60亿人口每天生产出大量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染,就像墨水一样一直注入原本清澈的海水中经快变成,现在的大海已一潭污水了。

海洋环境调查 第6篇

霉菌试验是环境试验的一种,用于评价仪器设备在霉菌腐蚀性环境中的可靠性和适应性。霉菌种类繁多,其中对工业材料有侵袭作用的有四万余种。霉菌的生长条件主要有三大要素: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霉菌菌丝体在8℃以上环境温度即可生长,12℃以上加快生长。温度20~35℃,相对湿度75%~95%属于霉菌的高发环境,在此环境中霉菌可呈现爆发性生长。霉菌对营养物质需要的量很少,碳、氮、钾、磷、硫、镁等是霉菌的必需营养物质。当物品含有上述霉菌所需的营养成份,而环境的温度湿度又适宜孢子发育时,即可长霉。如果仪器设备上具备了霉菌生长的营养条件,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空气中霉菌孢子落在其上,就会很快萌发生成大量的菌丝体。霉菌腐蚀是自然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相对于非生物环境下的腐蚀,霉菌腐蚀又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其涉及霉菌的附着繁殖过程、电化学腐蚀过程和界面化学过程等。目前尚未完全了解霉菌参与腐蚀过程的机理,但是霉菌生长确实能改变设备的物理、化学性能,损害设备使用功能,甚至使设备丧失应有的功能,严重影响仪器设备的可靠性。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霉菌极易生长繁殖,暴露在霉菌生长环境中的设备不可避免的受到霉菌的腐蚀。霉菌对仪器设备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非金属制品产生霉变和潮解,带污金属制品产生锈蚀等腐蚀现象。霉菌相关的失效机理和失效模式见表1。

由此可见,霉菌是对仪器或材料有较大危害的一种生物环境因素。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产品的生产制造当中,此外,由于产品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使用寿命越来越长,使得产品寿命期内可能经受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就对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霉性能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因此,采用合适的试验方法评价仪器设备或材料的抗霉菌腐蚀特性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防霉保护是仪器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海洋平台是海洋调查、海洋科考和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主要包括科考船、试验台站和大型浮标体等,由于调查和科研的需要,海洋平台有大量的海洋仪器设备贮存或使用。海洋仪器设备大多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而环境中的霉菌会蚀食或破坏海洋仪器设备元器件、连接组织,导致表面腐蚀、阻抗变化、绝缘下降、生成旁路等破坏。所以科学、准确地对海洋仪器设备进行霉菌试验,客观评价原材料、零部件或整机的抗霉菌腐蚀能力,对保证和提高海洋仪器设备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霉菌几乎生长在所有高温、高湿的陆地环境中,但种群分布以及优势种等群落特征会随着局部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低纬度的海洋平台除了高温、高湿的气候特征外,还具备高盐的环境特征,这常常使得平台及平台上使用的仪器表面覆盖一层“盐膜”,从而使得霉菌的群落呈现与陆地种群不一样的特称。常见的霉菌试验方法应用对象均为陆地上使用的仪器设备,而海洋平台的霉菌腐蚀环境未见报道,本文旨在通过对典型海洋平台(“东方红2”船)的霉菌群落进行调查,查明典型海洋平台上的霉菌群落特征,为制定适宜的霉菌试验方法及合理开展海洋仪器设备或材料的霉菌试验提供参考。

1 调查过程

1.1 调查时间、地点

调查组分别于2010年5月份、2010年9月、2011年3月在“东方红2”船于黄海、东海和南海航行期间进行了3次现场使用环境条件下霉菌样品采集。由于“东方红2”船的调查仪器设备集中在后甲板位置,因此样品采集地点为“东方红2”的后甲板储存室地面、后甲板机舱、后甲板储存室、化学实验室、ADCP操作室等。

1.2 培养基及配置方法

霉菌培养的常用培养基有:(1)马铃薯培养基,适合于一般的霉菌和酵母菌生长,加入氯霉素后可抑制细菌的生长,避免细菌的影响。(2)孟加拉培养基,适合于一般的霉菌和酵母菌生长,加入氯霉素后可抑制细菌的生长,避免细菌的影响。(3)察氏培养基,高渗性霉菌生长,酵母菌几乎不长。(4)高渗培养基,如DG18琼脂培养基等。本次调查采用马铃薯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和察氏培养基。各培养基成分及配置方法如下:

(1)察氏培养基

成分:硝酸钠3 g,磷酸氢二钾1 g,硫酸镁0.5 g,氯化钾0.5 g,硫酸亚铁0.01 g,蔗糖30 g,琼脂20 g,蒸馏水1000 m L。

上述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溶解后,121℃蒸汽灭菌20 min。将培养基灭菌后分装于培养皿或试管中,待用。

(2)孟加拉红培养基

成分:蛋白胨5 g,葡萄糖10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MgSO4·7H2O)0.5 g,琼脂20 g,1/3000孟加拉红溶液,100 m L,氯霉素0.1 g、蒸馏水1000 m L。

上述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溶解后,121℃蒸汽灭菌20 min,随后加入抗生素。将培养基分装于培养皿或试管中,待用。

(3)马铃薯培养基

成分: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氯霉素0.2 g,蒸馏水1000 m L。

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去芽眼,切成小块,称200 g放入烧杯中,加蒸馏水1000 m L,加热煮沸1 h,用纱布过滤,将滤液加蒸馏水补至1000 m L,加琼脂20 g,加热融化121℃蒸汽灭菌20 min,随后加入抗生素。将培养基分装于培养皿或试管中,待用。

1.3 调查取样方法

1.3.1 固体样

固体样选取霉腐严重的织物、缆线、土样、金属碎片以及长霉的仪器表面等,将固体样用无菌镊子放入无菌试管或平板培养皿中,对于长霉部位也可以直接用接种针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或用无菌棉签在长霉部位涂抹,放入无菌试管中,置低温处密封保存,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鉴定等工作。在光学仪器的玻璃表面上取样时,应用无菌棉签在玻璃表面上轻轻擦一下,然后在试管斜面上划一下,使菌样孢子落在培养基表面上,也可将棉签保留在试管内,置低温处密封保存,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鉴定等工作。样品带回实验室后,一部分样品,放到灭菌磷酸无机盐缓冲液或无菌水的试管中,使附着菌悬浮,用于培养或鉴定分析。剩余样品放到冰箱中密闭保存备用。

1.3.2 气体样

空气中的菌样则尽量选择空气流通较差的位置,用平板培养皿采样。将注有培养基的玻璃培养皿打开上盖,在空气中暴露敞开放置5 min,然后盖好,置低温处密封保存,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鉴定等工作。样品带回实验室后,一部分样品,采用划线分离法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剩余样品放到冰箱中密闭保存备用。

1.4 培养鉴定方法

1.4.1 霉菌的分离培养

将固体样品放入0.5 m L无菌水的试管中,使附着菌悬浮。每个样品采用三个稀释度,逐级稀释制成10-[2]和10-[3]梯度的菌悬液。取0.1 m L菌悬液注入培养皿内,用涂布玻璃棒涂抹均匀。然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为95%的恒温恒湿箱内,根据菌落生长情况培养1~2周。取样得到的气体样品采用划线分离法进行分离培养,并将培养皿倒置于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为95%的恒温恒湿箱内,根据菌落生长情况培养1~2周。

1.4.2 霉菌形态观察与鉴定

以无菌操作法用镊子挑取与培养基接触处的带有少量孢子的菌丝体,放入50%酒精中浸润以便洗去脱落的孢子,再浸入蒸馏水中洗,然后置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分散后盖上盖玻片观察。采用显微镜分别在低倍和高倍下进行观察,把菌落特征与显微镜观察进行对照比较,鉴定霉菌的种类。同一个菌落环境状态中,菌落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属的类群即确定为优势类群。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采集形态

部分样品采集形态见图1。

2.2 培养鉴定结果

本调查采集样品3次,共采集80个样品。每个样品又采用了3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做1~2个平板。在恒温恒湿培养箱中,菌落在1~2周时间内生长,菌落确认生长后取出拍照再进行显微镜观察。综合菌落形态和菌株显微形态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鉴定结果见表2、表3。

2.3 讨论

由上述结果可知,“东方红2”船上的霉菌群落复杂,菌种多样,共鉴定菌落数734个,分属13个属,其中曲霉属(264个)、青霉属(99个)和链格孢属(252个)数量最多,为优势种。曲霉属可腐蚀的材料类型有帆布、织物、乙烯树脂、纸、绝缘材料等,而青霉属腐蚀的对象有塑料、皮革等,短梗霉属可腐蚀橡胶等。该霉菌群落环境可腐蚀的材料种类繁多,而这些材料均属于海洋仪器设备的常见用料,如橡胶线缆、电路板、塑料等,霉菌的生长会蚀食或破坏海洋设备元器件、连接组织,导致表面腐蚀、阻抗变化、生成旁路等破坏。

3 结论

海洋平台虽然处于高盐的环境中,但是霉菌生长依然旺盛,这足以影响该平台上使用或贮存海洋仪器的可靠性。因此,首先在海洋仪器的霉菌试验方法制定中应当参考实际使用环境中的霉菌种类组成,选取合适的试验菌种,如链格孢属并未出现在常见的霉菌试验菌种中;其次在产品的选材、结构和设计中应当考虑霉菌腐蚀的影响,如在易受侵蚀的零部件表面涂覆防腐有机涂层等,此外,虽然海洋仪器的某些材料,如金属、陶瓷、玻璃等,本身不能为霉菌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但应当在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避免被油污等有机物污染,以防霉菌腐蚀。

摘要:采用合适的试验方法评价仪器设备的抗霉菌腐蚀特性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防霉保护是仪器设备研制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介绍了典型海洋平台—“东方红2”船的霉菌腐蚀环境调查过程,结果显示“东方红2”船上的霉菌群落复杂,菌种多样,其中优势菌种为曲霉属、青霉属及链格孢属,该霉菌腐蚀环境足以影响平台上海洋仪器的可靠性。调查结果为制定适宜的霉菌试验方法及开展海洋仪器、材料的霉菌试验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霉菌腐蚀环境,霉菌试验,海洋仪器

参考文献

[1]赵晓阳,王允丽.霉菌试验用菌种生长形态和特征[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3):35-39.

[2]田润良,赵世宜,于晓瑜,等.生物环境条件对军用电工电子产品的影响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06,3(2):61-63.

[3]彭红,谢小保,欧阳友生,等.工业材料及制品的防霉试验标准及其应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6):428-431.

[4]张雪娜,郑岳华.材料防霉抗菌功能及检测方法[J].陶瓷学报,2001,22(3):200-203.

[5]美国国防部.MIL-STD-810.环境工程考虑和实验室试验[S].2000:130-141.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第7篇

一、我国海洋文化的现状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发展了海洋文化。然而,由于历史上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闭关锁国、靠天吃饭、知足常乐的国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近代工业革命后各国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尤其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禁海”政策等,导致我国海洋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几百年来,我国的海洋文化衰落了。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提倡“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而海洋提不到应有的位置,海洋的国土意识也逐渐被人淡忘,海洋经济也主要是海洋捕捞和海上交通,海洋文化更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那个时期如果有海洋文化的话,充其量也只是海防文化,是防止资本主义通过海洋对中国的渗透和侵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海洋的春天来到了。1996年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1998年颁布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海洋,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海洋列为专章,对海洋管理工作及海洋经济发展作了全面规划部署。在其后出台的《全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把海洋作为五大重点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2008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统筹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开放、开拓和进取为主题的海洋文化也得到发扬光大。

但是从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业性和利益性,这也是海洋文化得以发展的原动力。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大规模、高强度的海洋开发加速了我国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恶化,加剧了海洋环境灾害发生的频度,直接威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也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因而,构建更为先进的海洋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构建先进的海洋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海洋经济已经从传统的海洋捕捞、航运,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海洋渔业、海水利用、港口及临海产业、海洋油气开发、海洋化工业、生物工程、滨海旅游等在内的新兴海洋产业体系。1979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仅64亿元,到2007年已高达24 929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主要产业门类已达12个。这表明,我国的海洋经济开发正依其强大的扩张力,向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快速突破,这既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又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既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据《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尽管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主要包括: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5万km2,陆源污染物质排海问题相当突出,约87.6%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溢油事故,赤潮等突发性污损事件增多,损失巨大。

人类以海洋的统治者自居,以征服海洋为己任,贪得无厌地向海洋索取,依靠牺牲海洋生态环境谋得发展,走上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道路。而当前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任何时代,人类与海洋的不和谐也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严峻和复杂。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在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上与时俱进,没有思想文化的进步,就不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应立足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充实整个民族的海洋文化内涵,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以先进海洋文化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谐海洋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使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三、用先进的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等多种功能,对构建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关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 用先进的海洋文化武装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自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先进的海洋文化,是善待人们自己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使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这对国家或企业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因为一个国家的海洋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涉海相关产业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与海洋文化的系统产生悖逆现象,海洋文化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国家海洋整体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础国策,目的是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并使之成为海洋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用先进的海洋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进行引导人们自觉关心、支持、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 创造保护海洋环境的海洋文化氛围,约束和规范人们开发海洋的行为

海洋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海洋文化的约束不同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硬性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和规范,产生于海洋界整体的文化氛围、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些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各成员产生心理共鸣,从而使每一个社会个体认同海洋环境保护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继而达到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改变过去重开发轻保护等错误做法,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和谐、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发挥海洋文化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辐射带动作用

海洋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所有沿海地区的人都具有先进的海洋文化精神。沿海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条件,它还与一个地区特定的历史传统,生计方式和产业结构相联系。即使同属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对海洋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地区人们的思想认识比较超前,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已深入人心,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得较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效保证;而另一地区思想认识上比较落后,仍在牺牲海洋环境谋得经济发展,海洋资源趋于枯竭。上述两种状况的出现,表面看是法律方面出现了问题,但实际上是认识上的问题,暴露出是海洋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先进的海洋文化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本地区发挥作用产生影响,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相邻地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海洋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地区或企业的良好海洋环境保护公众形象,提高地区或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国家评选环保模范企业、环保绿色产品等都会加强先进海洋文化的传播,从而辐射带动落后地区和企业提高环保意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4. 建设先进的海洋文化,降低海洋环境保护的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鉴于日益严峻的海洋状况,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海洋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法规,这些法律制度虽然不尽完善,但基本构建了我国海洋环保的法律体系。与此同时,国家及各沿海省市陆续建立了隶属各职能部门的“环境监理”、“中国海监”、“中国海事”等执法队伍,执法飞机、执法船舶及各种相关的仪器设备也在广泛使用,国家财政为此投资巨大。但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这说明如此高投入的执法成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状况。我们暂时抛开体制问题,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这是因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使用海洋的守法行为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就不可能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简单,而是要经常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例如,在蓬莱、长岛海域的非法采砂行为,虽然海洋执法部门经常进行法律宣传,多次依法进行取缔,但非法采砂活动并未完全停止,违法者与执法部门打起时间差,偷采海砂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愈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基于心理契约的海洋文化而相互对立,那么就不可能出现环保部门公正执法,相关企业遵纪守法这种应有局面,造成无休止的违法、反复执法,从而导致海洋环境保护成本的大幅上涨,对国家利益、企业长远利益和环境保护国策都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拥有基于心理契约的先进海洋文化则不同,它能使看似矛盾的双方达成共识,从而降低海洋环境保护成本。

5. 海洋文化与海洋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海洋、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相互依赖的重要方面,缺一不可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都是以海洋为前提,二者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基础,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只有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成。

海洋环境调查 第8篇

关键词:海洋管理专业,海洋生物学,课程教学

1. 引言

目前我国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及涉海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管理的专门人才较为匮乏, 特别是具备一定海洋专门知识的海洋管理人才更少[1], 为了适应海洋管理部门和涉海企事业单位加强海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海洋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海洋管理专业开设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海洋科学基本知识, 系统掌握海洋管理、海洋法等理论知识, 能从事海洋管理及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 该专业实际上是“海洋+管理”, 因此, 海洋科学基本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对该专业来说都非常重要。由于管理学和海洋学这两类知识属于不同范畴, 在专业开设实践中, 我们发现, 学生对这两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该专业在加强管理学知识传授的同时, 如何提高学生的海洋学知识水平, 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也已经成为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领域[2]。海洋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海洋生物学知识, 是其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保证, 因此, 应当重视在海洋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开展海洋生物学等海洋科学知识的教育[3], [4]。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海洋管理专业在海洋生物学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同时, 为其它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参考, 我们对学过该课程的海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 问卷设计与实施

本次问卷主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对课程实用性的认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材及参考书使用情况等方面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问题, 形成了本次调查的问卷。接受问卷的对象主要是开设过“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海洋管理专业学生, 包括海管071班、海管061班和海管051班的部分学生, 以上3个班共计81人。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态度方面

在对学生关于海洋生物学课程兴趣调查中, 仅有23.5%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海洋生物一类的课程;有33.3%的学生对该课程感到好奇;有43.2%的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大或没有兴趣。

对于该课程在学生今后工作中预期实用价值的调查中, 有24.7%的学生认为能用到该课程所学的知识, 18.5%学生认为不能, 而一半以上的学生 (56.8%) 对于该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究竟有什么作用认识不清。同时, 我们还发现, 虽然我们开设的是海洋管理专业, 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 (45.6%) 希望将来能从事海洋管理工作, 有30.9%的学生选择不希望从事涉海工作, 而另外23.5%的学生则对职业预期不明确。

以上结果表明, 相当多的学生对于目前所学的海洋生物学知识在今后工作实际中究竟有什么用处不了解,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 多向学生介绍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在海洋生物学教学中, 也应当注意多联系海洋管理工作的实际。

3.2 授课内容方面

我们将海洋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划分为六个方面 (见表1) , 试图了解学生关注的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A海洋生物的形态, 结构和功能;B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海洋生物的习性、生理和代谢;D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E海洋生物的进化、分类和分布;F海洋生物应用与开发技术授课内容海洋鸟类/哺乳类海洋鱼类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植物海洋微生物关注的重点33.3%76.5%35.8%43.2%40.7%

由表中可以看出, 多数学生对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 以及海洋生物的应用与开发技术比较关注。这与学生对将来工作中能用到哪些方面的海洋生物学知识的认识相一致:在该项目调查中, 有67.9%的学生认为将来工作中最可能用到海洋生物应用与开发技术方面的知识;其次是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方面的知识 (49.4%) , 并且认为其它方面的内容可能较少用到。此外, 部分学生表示还比较关注海洋生物的发展史、远古及未来海洋生物研究、海洋生物与海洋地理之间的关系、海洋生物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因此,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 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难点, 学生的看法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例如, 有35.8%的学生认为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比较难以掌握;相反, 有33.3%的学生认为该项内容比较容易掌握。其它各项内容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生物学基础不同, 造成学生在对课程难点的感受不一致。针对上述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到生物学门类的特点, 以及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 采用个别辅导等方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

此外, 我们还根据海洋生物的物种分类, 将海洋生物划分为海洋鸟类和哺乳动物类、海洋鱼类、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植物及海洋微生物等生物类别, 分别调查这些生物类别的教学情况。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海洋鱼类方面的内容最为关注, 对于其它生物类别的关注则差异不大;同时, 学生认为海洋鱼类方面的知识较容易掌握, 而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微生物则较难掌握。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关注海洋鱼类, 因而学习兴趣较高, 有利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微生物由于种类繁多、各门类差异很大, 因而成为了学习的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当重点突出, 尤其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海洋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的联系与区别, 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提高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外, 60.5%的学生认为将来工作中最可能接触到的海洋生物门类是海洋鱼类, 其次是海洋植物 (占35.8%) , 绝大多数人 (占87.7%) 认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将来的工作中难以接触到。实际上, 海洋无脊椎动物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可作为渔业捕捞对象、水产养殖饵料, 或在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学生恰恰忽略了这一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课上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不够。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更加注意联系海洋管理工作的实际。

3.3 教学方式方法方面

通过调查和走访, 大多数学生 (83.0%) 认为采用多媒体的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认为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其它教学形式中, 54.3%的学生选择实验或调查实习, 有49.4%的学生选择观看实物展示。因此, 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海洋生物图片和视频的同时, 教师还应当多组织学生开展实习、观看实物或标本, 使学生获得对海洋生物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此外, 大多数学生 (77.7%) 认为今后还应当专门安排海洋生物学实验课程, 一些学生认为应当结合海洋管理专业多作实地考察, 拓宽授课内容。

上述调查表明, 学生普遍欢迎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同时应当重视实践过程在海洋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3.4 教材和参考资料使用方面

调查发现, 学生对于教材的依赖并不是很强。56.8%的学生认为, 教材的有无, 对于学习该课程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只有22.2%的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绝大多数学生 (87.6%) 课后复习主要依靠教师的授课课件和上课笔记, 只有11.1%的学生课后复习主要依靠教材。

调查还发现, 22.1%的学生经常查阅我院图书馆的相关参考书, 47.0%的学生有时查阅这些参考书, 25.9%的学生偶尔查阅过这方面的参考书, 还有5.0%的学生则从未在我院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参考书。这表明, 图书馆中海洋生物学方面的参考资料已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

上述调查结果提示, 今后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课外的知识, 同时, 在学生成绩考核中也应当注意增加对授课课件内容以外知识的考查。鉴于图书馆中的参考资料对于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作用, 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参考资料的建设力度。

4. 结语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 该学科的知识对于海洋管理的许多方面都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增强海洋管理专业“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 尤其要结合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学生较感兴趣的方面, 比如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 以及海洋生物应用和开发技术, 在内容上应当有所拓展。在课程教学的同时, 还有必要开展就业指导, 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用处, 增加学习动力。

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方面, 应该做到重点、难点突出。适当照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 采用个别辅导等方式, 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应多采用活体或固定标本展示、幻灯片和多媒体放映等直观手段, 创设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在形象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吸取知识。海洋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在海洋生物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创造条件,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海洋生物学”教材的使用价值, 可以组织本院专业教师根据具体情况, 编写适合的讲义。除此之外, 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充分挖掘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 使学生能巩固课堂知识, 并拓展课外知识。

以上调查分析结果对于改进我院海洋管理专业海洋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为其它院校海洋管理和其它海洋相关专业开展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苗振清, 刘煜.对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高教论坛, 2009, 2:21-24.

[2]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 1999, 7 (4) :347-350.

[3]李百齐.加强海洋管理, 保护海洋环境[J].理论界, 2007, 12:229-230.

海洋环境调查 第9篇

关键词:海洋生态,资源环境,补偿,对策

海洋里面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对海洋的开发力度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导致我国的海洋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海洋生态资源问题频出。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海洋生态资源找到破坏的有效办法,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需要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以便更好的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1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存在的环境问题

1.1 海洋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大力发展经济,中国经济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也使海洋环境遭到了破坏。通过对海洋环境破坏程度进行了解可知,轻度污染的海区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是重度污染海区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海洋内积聚了大量的海洋垃圾,海洋污染物总量较多,影响着海洋生态的稳定,导致海洋灾害频发,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1.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

渔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对海洋渔业的开发力度过大,导致海洋渔业生物种类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并且人工养殖消费的鱼类比例逐年上升,对海洋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除了鱼类之外,海洋中的其它生物也遭受到了一定影响,最典型的就是红树林,导致红树林的面积逐渐减少,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

1.3 海洋工程兴建和开发不合理

国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造成海洋生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现象。当前海洋工程开发项目较多,主要的项目有: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围填海和潮汐电站等。海洋工程的新建,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现象,使海洋环境资源遭到了肆意的破坏,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规划。

2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对策

2.1 制定海洋资源补偿标准

首先,需要对海洋遭到的破坏情况进行了解,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海洋资源补偿机制,将海洋资源的价值作为海洋生态资源发展的基础,运用市场价值法,对海洋产品的价格进行合理定位,对海洋资源进行评估。海洋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特点,在对海洋资源进行评估时,需要对海洋资源进行系统的了解工作,确保评估工作的合理性。海洋资源补偿标准的制定,需要将海洋资源评估作为基础,对海洋资源补偿的费用进行合理的核算,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制定出合理的评估体系[2]。

2.2 构建海洋生态补偿体系

海洋生态补偿对策的提出,对保护海洋生态资源,确保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一切海洋生态补偿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海洋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在进行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上,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性作用,作为海洋生态资源的管理者和代理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征收生态税等方面,加强对海洋生态的管理,实现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的补偿。海洋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有:政策补偿、实物补偿和资金补偿等形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实现对海洋生态资源的补偿。对于渔业出现的过度开发情况,可以通过经济补偿的形式来实现,实行休渔转产、人工增殖放流和资源补偿。对于红树林出现的资源衰退状况,可以通过植树育林和退鱼还湿来进行资源补偿。

2.3 拓宽海洋生态资金补偿渠道

海洋生态资金补偿渠道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海洋生态补偿基金,是海洋生态资金补偿的主要渠道,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受益范围原则和成本受益,来进行资金的补偿,政府会将其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力度。(2)海洋生态税,主要是为了保护特定资源和生态环境而进行的生态资金补偿渠道,能够实现对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生态环境出现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的产生。(3)海洋环境责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对解决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运用金融手段来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提高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海洋生态资源利益方积极进行投保,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建立合理的保险制度[3]。

3 结语

海洋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防止海洋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应该加大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机制,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海洋生态资源遭到破坏。需要全社会意识到海洋生态资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为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宫小伟.海洋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马凤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视角下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海洋环境调查 第10篇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OSU)的研究者2012年2月10日在《Science》刊登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指出这项研究任务量很大,不充足的海洋监护和缺少一致的海洋微生物系统评估将会给未来海洋的防护带来很大影响;Stephen Giovannoni教授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了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这对于未来预知海洋的环境尤为重要。人类活动排出的大量的碳最终被海洋吸收,这些碳和大量的水以及各种生物过程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混合体系,来对抗环境的改变。世界上近乎一半的光合作用由浮游生物来完成,海上碳的产生和消耗比陆地快的多,陆生植物进行一个周期需要15年时间,然而浮游生物只需要6天就可以完成。

随着海洋表面变暖,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会被限制,这将会降低海洋总的生产力,Giovannoni教授这样说,他还指出,我们目前对于这种情况给海洋微生物带来的影响还无从知道。该所大学的其他研究者称,当水温度升高,不同的特殊微生物群落将会更加占优势。随着海洋温度升高变成了一个长期的全球的现象,研究者们最想了解的是海洋中的微生物群落将会增加温室效应还是减小温室效应。

Giovannoni说,一部分变暖的海洋洋面可能会减少碳保留,这将会引起一个反馈回路来增加全球变暖。另外一些力量,我们称为微生物碳泵,将会使碳渗透入深层海洋,和大气分离数千年,我们知道这种过程存在,但是上述哪一种占主导位置却并不知道;在20年之前,OSU就有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海洋微生物SAR11,这是一种最小的自由生活的单细胞生物,但是现在这种生物知道如何去在海洋中占据主导优势地位,而且在地球碳循环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

Giovannoni教授指出,微生物的某些活动依然令科学家们惊奇,当海湾发生油泄漏后,特殊微生物的激增和清理油污的速度简直难以置信,通过海洋浮游生物的生长来培育海洋环境,慢慢消除海洋的碳,这项计划目前正在进行之中,但是结果目前并不确定,为了减少不确定性,Giovannoni教授提倡大家多多贡献自己关于海洋微生物监控技术或者好的想法,这个领域刚刚开始兴起,许多科研工作者并没有掌握很多数据或者建立监测微生物多样性的工具,近年来兴起的DNA测序技术或许会帮助研究者们阐明海洋微生物的神秘性。

海洋环境调查范文

海洋环境调查范文(精选10篇)海洋环境调查 第1篇为了解泗礁岛附近海域的水质、沉积物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按照《海洋调查规范》( GB...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