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抗日英雄王二小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抗日英雄王二小(精选10篇)

抗日英雄王二小 第1篇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关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说、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日的太阳暖融融挂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儿成群,牛儿悠闲地甩着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谁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个东洋倭国贼寇窥我中华,在这条美丽的山谷中残杀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声中永远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抗日英雄王二小 第2篇

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预备(2)班的王瑞,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代表预备(2)班给大家做一次演讲。我姓王,我心目中的英雄也姓王,可我却不像他那么机警,那么勇敢,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认识这位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于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沫源县上的一个小庄村,他英勇牺牲是在1941年9月16日,牺牲时年仅13岁。

1939年9月的一天,天气和今天一样舒适,王二小和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放牛,忽听远处传来枪炮声。他们看到一些逃难的老百姓,推着小车,背着包袱,搀扶着老人,有的妇女还抱着孩子,由北向南走进了上庄。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二小把牛托付给铁旦,和几个小伙伴跑进了村子。只听一个中年难民嚷道:“日本鬼子从张家口往这边打来了,你们怎么不跑啊?” 王二小一听日本鬼子来了,急急忙忙跑回家里。

日本鬼子真的打到上庄来了。

这天,天刚蒙蒙亮,日本鬼子一个中队开到了上庄村北头,中队长桥本拿望远镜朝村里瞅了一会儿,就下令开枪开炮。村里一下子像开了锅,子弹、炮弹一起飞进了村。好多房屋被炸塌了,着起了火,哭声四起。

这时二小忽然想起来,为了粉碎鬼子这次进攻,涞源抗日政府已将20多名伤员和粮食转移到阜平去了,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和群众,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 岭子上。二小冷静地想了想,他要把鬼子引进我们的埋伏圈,让八路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打定主意之后,二小故意暴露了自己的目标,正在山谷里瞎撞的鬼子兵一见到二小,连忙把他从山坡上抓来问路:“八路的没有......老百姓、牲口......统统的哪里去了?你的小孩......你的.......怎么知道......” 二小沉着地说:“我天天在山上放牛,我怎么不知道!”

佐佐木狡猾地说:“你的.......小孩.......不骗人......”

在鬼子威逼下,王二小走在前面带路。两个伪军在后面紧跟着他。王二小东走西转,把鬼子兵领进了深山沟。其实这是一条死路,翻过巨石就到了路的尽头,一挂瀑布从山崖上落下。六十年前这两旁的坡顶上就埋伏着我们的部队,监视着脚下山谷里的动静。二小带着鬼子走到了这里,四下里却出奇地安静,没有一点风吹草动,难道我们的人马没有发现?二小心中着急起来,眼看着鬼子全部进了山谷,再不打就来不及了!

其实,他们一进山谷就被八路军埋伏的人马发现了,而且一下子就明白了二小的用心。可是这样一来却让部队左右为难了,一时不敢下手。

这时候,二小向着两旁的山头高喊了起来„„ 鬼子一下傻了眼,直到此时才知道上了当。二小想趁敌人惊魂未定的时候向灌木林跑去,这时,鬼子军官朝他举起了洋刀,第一刀削去了王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第二刀刺向了王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在那块巨石上。与此同时,山头上的部队枪炮声四起,前后没有一袋烟的工夫,就全歼了这股敌人。

战斗刚结束,几个战士就跑到巨石前抢救王二小。但是最终二小因伤势过重,与世长辞,永远长眠在了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今天偶尔还会有人前来凭悼。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感动着每一个乡亲们。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立即为少年英雄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孩子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他的脸上还含着笑,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这首传唱了六十多年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每当那哀婉的曲调响起,总是会勾起人无尽的感伤,六十年了却不曾有所减退。在我们刚刚戴上红领巾的年纪,就从课本上知道了王二小的故事,也都唱过这首动人的歌,那时候谁又不曾喑然伤神?慢慢地长大了,当有一天我偶然间又触及了这一页,才发现那幽幽的哀思在我心底竟留存了这么久,铭刻得这么深。

抗日英雄王二小 第3篇

王明甫师, 原名王道正, 汉族, 湖北襄阳樊城人, 祖籍黄安 (今湖北红安) 。1911年11月6日出生。1921年, 10岁的王明甫拜马三太为师习武。马三太本名马金顺, 回族人, 清末曾任襄阳府巡防营 ( 襄阳人统称操防营) 武术教官, 心意六合拳唐万仪系第二代传人, 精七十二艺。王明甫从师习练洪门拳、字门拳、心意六合拳及刀、枪、剑、棍等器械套路, 为后来武技精进打下坚实基础。 1929年冬, 冯玉祥所部西北军进入鄂北地区, 至1933年, 年方22岁的王明甫经朋友介绍, 任冯部军旅武术教官, 一年后, 西北军辙走, 因父母双亡, 年幼弟妹需要照顾, 王明甫不得不暂别军旅, 退伍养家。

王明甫习武技、修武德, 踏实做人, 时时不忘扶危济困、维护正义公平。1935年, 襄阳发生著名的“乙亥年大水灾”, 汉江水位猛涨, 樊城被淹, 老百姓流离失所。而地方保安团却黑心趁灾荒之机发难财, 派兵将襄阳丁家集粮库的粮食全部扣住, 哄抬粮价。某一天, 一伙兵丁押送运粮马车走到襄阳西街粮店前, 突然有一青年壮汉拦住去路, 喝问:“天灾之年, 把粮食外运到哪里去?”兵丁们见血气方刚的壮汉“单枪匹马”, 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便挺着刺刀逼壮汉让路, 壮汉大义凛然, 要他们留下粮食, 相持不下, 引得围观群众越来越多。兵丁们见势不妙, 便一起挺着刺刀向壮汉冲去, 说时迟, 那时快, 一霎时闪转腾挪, 不等周围人看清, 壮汉已三拳两脚夺下三条大枪, 顿时一众押粮的兵丁吓得扭头就跑, ——这一壮汉便是王明甫。虽说他急公好义, 挺身为乡亲截粮, 惹恼了保安团, 无疑是捅了大娄子, 动静闹大了, 王明甫一时在襄阳樊城是待不下去了, 只能匆匆出逃。

因自幼迷恋武术, 王明甫只身西逃到了武当山, 经紫霄宫掌院老道水合一道长同意, 获准暂时栖身紫霄宫。因多年战乱, 其时武当道观残败不整, 道众零落。王明甫寄寓紫霄宫西院, 结识了同院一个失意大学生, 便教该人习练心意六合拳, 又暗中寻访武学宗师, 机缘不巧, 经久不遇, 便思循三丰祖师足迹, 转赴河南嵩山少林寺。是时少林寺已被军阀石友三一把火焚烧大半, 僧众星散四方, 多数还俗务农, 王明甫拜师学武的热望再度落空。随后茫然奔波, 东去泰山, 依然一无所遇, 逃躲经年, 只得悄悄返回了襄阳。

(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日军全面入侵中国, 举世沸腾, 面对强敌压境, 山河破碎, 民族危亡, 国难当头的危局, 中华儿女奋起迎战。当“上海警察总队”来鄂招募新兵时, 26岁的热血壮士王明甫挺身而出, 他与包括“襄阳国术馆”26名学员在内的一百多名襄樊爱国青年应召入伍, 踏上去上海抗日救国的征途。在上海队伍中, 王明甫因武功扎实, 刀法精湛, 为上级赏识, 很快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大刀队, 并被任命为副队长, 旋即参加淞沪会战。

1937年8月9日, 日本海军官兵2人, 驾军用汽车冲闯虹桥机场寻衅, 打死一名机场卫兵, 卫队还击, 将日军官兵击毙。日方以此为借口, 调集军队, 于13日对上海闸北发动进攻, 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十九路军大刀队负责守卫枫林桥、秋江桥和秋江码头, 修筑了三道壕堑为防御工事, 阵地牢固。日本海军陆战队多次进攻被击退后, 日军改用小钢炮 ( 迫击炮) 猛烈轰击我方阵地, 与之配合频繁发起冲锋, 大刀队队员英勇抗击, 屡与冲入战壕的日军进行白刃战。王明甫摸清日本兵战法底细, 有针对性地运用马三太传授的万胜刀法, 训练队员用大刀对付刺刀应敌, 他教队员三招, 采用滑刀、挑刀及缠头裹脑等刀法, 专攻日本兵咽喉、下腹、颈脖三处, 这三招很有实效, 给敌人以致命的杀伤。其间为争夺杨树浦发电厂, 一天几次硬仗, 王明甫每仗必冲锋在前, 以猛虎扑入羊群之势, 充分施展他那精湛刀法, 痛杀寇雠, 常一刀挥出, 连毙日军二三, 十几天便痛灭敌人二十有余。大刀队与日军对抗二十多天, 150多人的大刀队只剩下7人守在阵地。后王明甫被手榴弹炸昏倒地, 被随后牺牲的队员们掩在身下, 日军攻入阵地后, 疯狂对已死中方战士“补枪”, 尸下的王明甫也被击伤小腿, 掩至夜间, 才被救下火线治疗。

1937年11月12日, 上海失陷, 淞沪会战结束。侵占上海的日军随后在全市全面搜捕中方伤兵, 王明甫伤残严重, 被爱国群众组织掩护转移至法租界医院疗伤, 躲避半月之久, 后被送上意大利商船离开上海, 经宁波到杭州, 又转道江西返回襄阳, 也从此与部队失联。

1939年, 28岁的王明甫流落至四川, 在成都街头卖艺谋生。机缘凑巧, 其时“中央国术馆”的一些著名武术家朱国福、 朱国祯、 王子平、 孙禄堂、 郑怀贤等人都已撤至四川。郑怀贤是孙禄堂的嫡传弟子, 当时在军官学校当武术教官, 一天巧遇王明甫后, 他听了王明甫叙说的坎坷经历, 看了其显示的武术功底, 很是同情和赞赏, 决定收他为徒。此后几年, 王明甫师从郑怀贤学习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内家拳法和骨伤科医术。得名师点拨, 他如鱼得水, 刻苦研求, 技艺日进日精, 很受郑师器重。

(三)

经历抗战后, 王明甫回到家乡襄阳, 至新中国成立, 王明甫被招收入襄樊市百货公司, 成为国家干部。工作之余, 王明甫便指导青少年练武, 教了十几茬, 前后计约门徒近千人。由于他悉心授武, 其中学有所成者有高和安、邓学礼、胡明坤、胡耀武、叶保华、叶恒国、徐华林、于仁坤、刘立明、王海林等二十余人。虽然这些弟子如今也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但秉承师训, 仍然活跃在襄阳市武术协会各辅导站点, 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

为发展人民体育事业, 王明甫还多次代表襄樊参加全国及地区武术比赛, 皆取得优异成绩, 并曾担任湖北省武术协会委员等职。文革期间, 他因档案中亲笔填写的参加过国民党十九路军的一段历史, 不为红卫兵造反派理解, 以为他“反对过共产党, 打过八路军、新四军。”令王明甫受到很大磨难。但当时度日再难再苦, 他认定“共产党德配天地, 毛主席恩泽四海。”无怨无忧, 挺过难关。他还教育弟子不恃武斗勇, 不参加武斗伤人;勉励他们世乱心不乱, 坚持晨练, 不荒废武术。在文革几年中, 只要有可能, 他总是坚持到樊城人民公园教徒弟们练武。为适应“破四旧, 立四新”大气候, 他将五步拳改名为红小兵拳, 大洪拳改名为大红拳, 梅花掌改名为永红掌, 龙凤双剑改名为东方红剑, 使传统武术套路在当时的形势下传承、推广。他还依据毛主席诗词《蝶恋花》创编了一套武术蝶恋花拳, 弟子们习练后, 多次在樊城人民广场高台上展演, 颇受欢迎。

小英雄王二小 第4篇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人。

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村头那座破旧的草房里住着王二小一家。11岁的二小是个放牛娃。

1943年的一天,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鬼子的炮弹落到了二小的家里。在山上放牛的二小惊恐地看着遮天蔽日的浓烟烈火,他不能相信,刚才还温暖的家和亲爱的爹娘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村外有一个大山坡,这是一片好大好大的草地,碧绿的青草间开着点点的小花。二小就在这片山坡上放牛,这里美丽安宁,二小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没有鬼子该多好。

二小参加了儿童团,跟着柳老师和吴连长,学了许多知识。他知道打走了鬼子,自己长大了,还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鬼子的大扫荡又要开始了,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很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了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队长。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第5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城小学一年级的侯诗琪,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

那是1941年9月的一天,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忽然远处传来枪炮声,南河滩上来了一群鬼子,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山里的狼牙村藏着粮食、枪支和弹药,还有八路军的伤员。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敌人用尖刀又把二小高高地挑起,摔在大石头上。二小的鲜血染红了大石头,也染红了山间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棵绿草。为了八路军和老乡的安全,我们13岁的小英雄王二小英勇地牺牲了。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大家听,《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已唱响了神州大地,让我们用歌声来缅怀英雄,不忘国耻,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我们是长在国旗下的儿童,我们是幸福的一代,让我们永远传承英雄精神,做一个新世纪合格的小学生,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第6篇

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感人的歌曲,让我们想起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了勇敢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今天我为大家讲的故事的题目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1941年九月十六这一天,太阳快要落山了,二小甩着鞭子赶着牛要回家了。忽然呼隆一声响,二小一看,是鬼子兵踩响了南河滩上的石雷。有40多个鬼子来抢粮食和弹药,还要消灭八路军的伤员。他们来到南河滩上,大摇大摆,还边走边观景。走着走着,一座山挡住了鬼子的去路。鬼子中队长高崎用望远镜看了半天,也闹不清前边的路应该怎么走,他们面前有3条路,走哪一条呢?中队长高崎急得直冒汗,把大个子军曹喊来命令说:“这里有3条路,你去看看定哪一条?”鬼子们停下来,有的去河边洗手、洗脸,有的去喝水。高崎发火了:“不准洗手洗脸,快归队„„” 大个子军曹跑回来向高崎报告:“中队长!路不好找,在那边山上有一个小孩。” 高崎大声喊道:“快抓来!”

二小被军曹拽着来到高崎面前。高崎问道:“小孩!你的„„什么的干活?” 二小答道:“俺是放牛的!” 高崎又问道:“小孩„„八路的„„在哪里?” 二小说:“俺不知道。”说完就要走。高崎一把抓住他:“你的„„不要怕。说出来„„八路在哪儿„„给你金票。” 二小半天不言语,军曹上来吼道:“小孩„„不说„„死拉死拉的!” 二小一看,不给带路不行了。心想,也好,俺们的队伍在崖口两边的山头上埋伏着呢,我路又熟,把鬼子带进„„,想到这儿,二小装作害怕的样子说:“太君!俺想起来了,晌午的时候,有不少八路军开到南马庄去啦!” 恶狠狠的军曹举起拳头,两个小眼珠滴溜溜转,吓唬二小:“小孩„„你不要„„撒谎!” 二小生气地说:“反正俺看见了,信不信由你!”高崎看天快黑了,急着说:“小孩„„你的„„带路!” 二小领着鬼子兵在沙滩地上向西走去。河滩上有好多大大小小的石头。几个鬼子踩在石头上,都摔倒在地上,哇啦哇啦叫道:“小孩„„你带的„„什么路?” 二小撅着嘴也大声喊道:“这圪塔就是这号路!”

二小领着鬼子兵绕过河滩向南走去。河的东面是石岭子山,西边是香炉山。两座山都有几十丈高,在这两座山岭上埋伏着我们的骑兵连。鬼子兵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山沟。这时,石岭子山上的八路军骑兵连的战土开了枪,子弹嗖嗖地射向敌人,七、八个鬼子应声倒地,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鬼子见左边有八路,又朝石岭子崖下躲避,右边香炉山上的八路军正好打个正着。鬼子兵成堆地倒下,鬼哭狼嚎地叫了起来。鬼子兵朝两边山上开枪,可是射程打不到,白费子弹,一个高个子鬼子兵朝崖上扔手榴弹,可是,手榴弹碰到崖边又呼拉拉掉了下来,在鬼子堆里爆炸了。

鬼子中队长高崎气急败坏,连叫“上当,上当”。他一眼看见,王二小这时飞快地向西跑去,便拼命地追了上去。他掏出手枪朝二小射了过去,二小背中枪弹倒在南河滩上。军曹也跑了过来,用刺刀猛刺二小的胸膛,又把二小用枪尖高高地挑起来,摔在大石头上。我们13岁的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他的鲜血染红了大石头。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在南河滩,八路军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第7篇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二年级的,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代表我们班做一次演讲,感到特别自豪。我演讲的题目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少年抗日英雄,他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就在1943年的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过了不久,鬼子就来了。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二小牵着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二小一步步把鬼子引向了八路军的包围圈。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作曲家为他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也感染了我们。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王二小的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永远鼓舞和激励着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谈谈屏幕上的国军抗日英雄 第8篇

一、与八路军新四军并肩作战的国军官兵

1. 晋绥军团长楚云飞

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晋绥军团长是2006年拍摄的电视剧《亮剑》中的一个角色, 这部电视剧在塑造了八路军英雄李云龙的同时也塑造了国军英雄楚云飞, 这位晋绥军团长抗日坚决、嫉恶如仇, 对于上峰跟八路军貌合神离非常反感, 在他说到八路军时总是说, “他们的损失也是我们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这句话是真诚的也是很难得的。在那个年代, 国民党高级军官中有这种认识的人可是寥寥无几啊, 级别高于楚云飞的唯有卫立煌等少数军官。抗战之初, 国军坚持黄河以北的中条山, 卫立煌为总司令, 八路军当时也在总司令朱德的领导下开展敌后抗战, 两支队伍互相支援、共同抗日, 两位总司令结下了生死交情, 从李云龙和楚云飞的交往和感情上, 我们不难看出朱德和卫立煌的影子。

2. 狙击手龙绍钦

2008年屏幕上一位性格特殊、枪法如神的国军军官龙绍钦给人带来了抗日战场上另一种英雄形象:接受过德国军事院校正规狙击手训练的大少爷龙绍钦回到国内抗战前线, 怀着一腔杀敌报国的热血, 却处处不适应, 最后来到第一战区段旅。他执行的第一次任务遭到日军伏击, 只身一人冲出重围回到驻地, 被怀疑是间谍。龙少在多次与八路军的合作中逐渐认识到, 八路军的抗战理论和实践确实比国军先进, 同时也被八路军的精神面貌以及跟驻地老百姓的良好关系所震动, 在后来的战斗中, 龙少与八路军的大春、九儿密切配合, 消灭了日军王牌狙击手芥川。抗战胜利后, 龙少为了阻止国军跟解放军对抗, 毅然扔掉武器走向国军阵地劝降, 最终被军统特务杀害。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世人, 一个军人的真正勇敢是制止战争。

3. 国军连长袁学勇

此剧名为《中国兄弟连》, 乃国共合作之典范。故事发生在抗战爆发之初, 七七事变后, 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战争, 中国军队撤退时, 一支谍报队陷入日军所控区域, 其中一位密码员掌握着国军最高级密码, 如落入日军手中, 后果不堪设想。国军战区最高指挥官命令处于谍报队最近位置上的国军所属C连和新四军所属D连火速前去接应谍报队, 从此这两支分属国共曾为宿敌的连队在敌后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与强大残忍的日本军共同作战中, 国军连长袁学勇和新四军连长曲虎从仇人变成兄弟, C连和D连也成为中国兄弟连。完成了保护密码员的重任后, 中国兄弟连成为敌后的一支劲旅, 他们一身孤胆、并肩奋战, 渐渐成为中国军队不屈意志的象征, 在战区军民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最后, 他们冲出日军重兵包围, 但为了给他们驻扎过的唐庄乡亲报仇, 又再次返回与屠杀唐庄百姓的矢内中队决战, 全歼矢内中队而兄弟连也被日军重兵包围, 最终除了一位司号 (猴子) 和密码员军官苏白, 全部阵亡。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英雄

1. 二十九军大刀队队长郑羽

2007年, 一部以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大刀队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出现在屏幕上, 该剧通过北京一个武术世家继承人郑羽参加二十九军大刀队奋起抗日的故事, 塑造了一系列国军抗日英雄形象, 这里不但有虚构的郑家父子, 也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赵登禹。赵登禹将军, 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 后任第132师师长。在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这部当年被称为《亮剑2》的电视剧虽没有《亮剑》那么辉煌, 但也不失为一部爱国主义的好教材。

2. 远征军抗日英雄韩绍功、马成龙

这二位不是一个作品里的人物, 2010年屏幕上先后出现两部关于远征军的电视剧。韩绍功是《中国远征军》主角, 国军主力第五军200师上校团长, 他是200师出征缅甸的先头部队指挥员, 出色地指挥了远征军与日军的第一战, 即皮尤河前哨战, 完胜日军, 后参加了同古保卫战并转战缅北穿越野人山回国, 期间历经艰辛师长戴安澜殉国, 官兵损失过半, 余部回国时, 韩等人皆为长发野人状。为报日军一箭之仇, 韩又加入孙立人将军的新38师, 被空运到印度受训, 参加了后来的第二次缅北战斗, 横扫日军, 收复失地, 功成归国后, 升任新一军军长的孙立人拟提拔韩为师长, 而抗日英雄韩绍功却谢绝了老上级的好意, 解甲归田, 拿起书本教书育人。

第二位抗日英雄马成龙是远征军的侦察参谋, 电视剧《滇西1944》中的主角之一。故事发生在远征军退守怒江东岸之时, 马成龙深入敌后, 与日军情报官员斗智斗勇, 最后获得真实情报, 帮助远征军反攻滇西, 攻克日军严密防守之松山阵地, 一举收复滇西。

韩绍功、马成龙同为远征军英雄, 然而展现的风采却大不相同。韩绍功是主力团上校团长, 足智多谋, 英勇顽强, 历经大战, 拼死杀敌;侦察参谋马成龙, 军衔不高, 管事不少, 聪明灵活, 机智勇敢。黄志忠扮演的韩绍功风度翩翩、文武双全, 颇有儒将风度, 导演为了不让英雄沦为解放战争的败将, 设计了解甲归田的结局, 也算圆满, 要不该人物必定有两个结局一个是如同200师师长戴安澜, 抗日时战死疆场成为抗日名将;一个是如同他们老军长杜聿明, 解放战争时被俘, 解放后特赦, 成为政协委员。王学兵扮演的马成龙显然只能称为机智勇敢的侦察英雄, 能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提供可靠的情报, 能为久攻不克的部队找到最佳攻击方案, 他的最后结局也许是抗战胜利后与解放军作战的一线部队军官, 也许是某起义部队的骨干, 我想如果故事讲下去, 马成龙应该起义, 如果被解放军消灭了, 那是十分可惜的。作为远征军的故事确实不需要讲下去。

3. 驱倭飞鹰高志航等空军英雄

2011年, 一部《远去的飞鹰》给我们带来了中国空军抗日英雄高志航的故事, 从东北飞鹰队到国军空军四大队, 高志航志在航空救国, 首次升空作战迎战日空军, 即以6比0大胜, 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空军四大队威名远扬。可惜的是,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高志航在接受苏联飞机路经周家口机场时遭遇日空军偷袭, 他冒着枪林弹雨拖着受伤的双腿顽强地跨进机舱, 迎战日机, 不料在滑行中被日机炮火击中, 英勇殉国, 令人扼腕。

2012年最新作品《血战长空》中的高云天、刘长岭更是以高志航、刘粹刚为原型的英雄故事, 导演甚至舍不得改掉他俩的姓氏, 只改变了名, 把很早牺牲的高志航改为受了重伤仍在空军战斗的高云天。那么高志航牺牲了, 高志航的精神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更多的高志航们前仆后继, 一直活跃在抗日的天空。后来的武汉空战时, 中苏空军击落日机12架, 中国损失四架, 李丹桂、吕基淳、巴正清、王怡之、李鹏翔牺牲。直到后来, 陈纳德的中美联合航空队, 俗称“飞虎队”, 中国空军飞行员与美国志愿者并肩战斗, 痛杀日军。

三、秘密战线的国军抗日英雄

1. 背着汉奸骂名的超级特工伍先明

有一部抗战剧《长江一号》, 塑造了一位秘密战线的抗日英雄伍先明。他表面上是伪军情报队队长, 实际上是国军最重要的间谍“长江一号”, 在错综复杂的各类关系中, 他保护同仁、消灭敌特、清理门户, 处处做得巧妙合理, 既让日本人满意也让抗日同事转危为安。当他发现日本间谍混入监狱企图抓获国军情报人员时, 他怒骂鸟人痛打间谍, 给自己人示警;当发现国民政府要员意欲投敌, 他当机立断以伪军情报队长的身份诛杀叛徒。但是, 精明一辈子的伍先明却被另一个未暴露的叛徒、监利县长吕青云杀害。这部抗日谍战剧除了塑造伍先明, 同时还塑造了魏耀扬、许映初、冯唐、房近斋等栩栩如生的国军抗日英雄群像。

2. 组建黑室的国军上校陆从俊

2011年央视播出了电视剧《风语》, 描写国民政府为对付日军的疯狂进攻, 组建破译日军密码的黑室的故事。黑室的负责人是军统上校陆从骏, 这是个很矛盾的人物:他是坚决抗日, 但反共也很积极。他对投降派深恶痛绝, 包括亲自处决身为汪伪间谍的妻子。他拉拢破译天才陈家鹄, 可谓不择手段, 是为了完成任务当然也是为了抗日, 所以可以把他列为国军抗日英雄。我们不能因为他反共就否认他抗日, 就像国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 虽然他是反共先锋, 但他被解放军击毙后, 三野领导还是要求厚葬他, 因为尊重他曾经英勇抗敌。此外, 《特战先锋》中的陈一鸣、《遍地狼烟》中的牧良逢、《锁定美军特使》中的王江义等, 皆为屏幕上有血有肉的国军抗日英雄, 其中陈一鸣是中国第一支伞兵部队的带头人, 也是解放战争时期起义加入解放军的国军军官。

胡锦涛主席讲话中提到的几场大战, 在屏幕上都有一定体现, 描写空军的几部作品都提到了空军参加淞沪会战的史实, 尤其是空军烈士阎海文在淞沪会战中突袭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被日军高炮击中跳伞, 当地面日军包围他时, 他毅然拔枪自尽殉国, 这个情景多次出现在电视镜头中, 鼓舞激励了一代人的爱国情感。徐州会战体现在大银幕上的是《血战台儿庄》, 电影中的国军英雄122师师长王铭章, 毛泽东曾为其撰写挽联:“奋战守孤城, 视死如归, 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 以身殉国, 为中华民族争光。”可见, 早在抗战之初, 共产党领袖就把国军英雄与本党英雄一视同仁, 这些为民族解放捐躯的英雄, 理应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电视剧《血战长空》, 描写了武汉保卫战时国军四大队李丹桂等中苏飞行员击落十余架日机, 中国空军五人牺牲的故事, 周恩来曾为英雄撰挽联:“为五千年祖国英勇牺牲, 功名不朽;有四百兆同胞艰辛奋斗, 胜利可期。”蒋介石夫妇撰挽联:“武汉居天下之中, 歼敌太空, 百万军民仰成绩;滂沱挥同胞之泪, 丧我良士, 九霄风雨招英魂。”国共领袖同时祭奠同一批烈士, 充分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决心和国共同心同德的巨大能量。

摘要:抗战伊始, 中共即确立了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全面抗日方针, 国民党也赞同并实践了这一方针, 虽然某些时候还会犯些错误甚至重大错误, 但在总体上还是贯彻了全民抗战宗旨。国共合作抗日, 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电视工作者为观众再现了那场伟大的抗日战争, 在表现共产党人英勇抗敌的同时也展现了众多国军抗日英雄的风采, 我们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予以分析解读。

关键词:全民抗战,国军英雄

参考文献

[1].张洪涛国疡: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 (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张洪涛国疡: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 (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

[2].许蓉生林成西国民党空军抗战实录 (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2.许蓉生林成西国民党空军抗战实录 (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

古都无处不英雄 北京抗日英雄谱 第9篇

马福:地道筑成抗日堡垒

马福(1895-1979),人称“老统一”,焦庄户村人。早年闯过关东,194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43年被选为村长。

1939年夏,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共产党员,成为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在村长马福的带领下,焦庄户民兵经常到敌占区袭扰、破坏。

一次敌人来了,马福来不及向村外撤离,就躲进了储存白薯的地窖。受到这次逃生经历的启发,他想到把各家的白薯窖连接成暗道实现地下出村。马福找来村里的抗日骨干,一边找人设计方案,一边发动群众,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完成了预想的地道工程。

1944年,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教育科长到焦庄户指导推广冀中地道战的经验,根据保定冉庄的经验,借助“凹”字,讲解了地道设计以及利用翻板防水、防烟、防毒气的原理。全村开始了改造地道的工程,并与南边的唐洞村、北边的大北坞村建成了连接三村的地下长城。

1944年5月,上级决定端掉龙湾屯的日伪炮楼。马福率领民兵把地道挖到离炮楼四五百米远的地方,打下了这个炮楼,俘虏伪军40多人,缴获很多军用物资。焦庄户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安全可靠的堡垒。

崔显堂:“伪乡长”真抗日

崔显堂(1896-1942),门头沟区田庄村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主任。1942年5月受党组织指示担任“伪乡长”,从事秘密抗日工作,同年7月牺牲。1983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1938年的冬,崔显堂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田庄地区党组织决定成立合作社,党员崔显堂被委任为合作社主任。

1942年5月,日军在田庄村设据点,想任命崔显堂为田庄乡乡长。对于伪乡长的职务,组织上要求他接受这个职务,认为凭借这个合法身份可以打入敌人内部,侦察敌情。于是,崔显堂开始以“伪乡长”的身份应付日军,而晚上则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当有八路军战士被捕或村里的老百姓被抓走时,崔显堂总是设法营救,丝毫不顾个人安危。

在日军看来,在田庄建了炮楼,搞了并村,八路军和游击队的活动理应会大大减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开始怀疑崔显堂。1942年6月,日军以工作不利之由,三次抓捕、拷打崔显堂。7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崔显堂惨遭严型拷问而不改初衷,被押赴刑场。行刑前,崔显堂挣脱绳索后与日军搏斗中负伤,后被日军用刀刺死,光荣牺牲。

崔显堂牺牲后,他的真实身份连家人都不知道。直到1978年,原七区区委书记崔兆春回乡探亲,才揭开崔显堂做“伪乡长”之谜。经崔兆春证明,几年后党和政府正式追认崔显堂为革命烈士。

李铮:大宅门中秘密抗日

李铮(1908-1981),又名李竹浓,北京人,同仁堂十三世乐元可的夫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平津情报组成员。她与丈夫乐元可一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投身平津情报站的地下工作,为地下组织保管、兑换经费,被誉为地下情报组织的“金库主任”。

说起同仁堂,响当当的京城老字号。但是,以同仁堂少奶奶李铮为代表的同仁堂那段红色历史,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1939年的一天,乐家的外甥杨宁从外地来到乐家并住了下来。其实杨宁是中共北方分局社会部派回到北平的地下情报组成员。在杨宁的影响下,乐元可、李铮夫妇从同情抗日到最后投身抗日地下工作。

大宅门因为房间多、宅院深,便于掩护,每逢有人来接头或密谈时,李铮就在暗中进行掩护。一天晚上,杨宁等人在书房里交换隋况、分析情报。商量完后,杨宁对书房外的李铮说:“表嫂,我们饿了,给我们熬碗粥喝吧!”李铮一听,应声说道:“粥早就熬好了。不但够吃,米汤还特多!”原来喝粥只是个托词,用米汤密写情报才是真的。粥端上来,米汤也盛了一大碗。于是,杨宁开始用米汤写情报,李铮又回到外间“站岗放哨”。

日伪当局对根据地严密封锁,号称“就连鸟都飞不过去”。乐元可、李铮除了完成地下党交给的任务外,还主动为根据地采购急需的中西药品和医学书籍,无偿赠送一些珍贵药品。

许言午:马家堡巧造火车事端

许言午(1912-2005),辽宁本溪怀仁县人。1945年8月至1948年3月,任中共北平铁路工作委员会所属的前门地区铁路工委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铁路局副局长等职,1982年离休。

1944年7月11日,马家堡车站一片狼藉,304次特快列车的车头和5节车厢冲出土挡,全部仰面翻在铁轨边的土路上。尤其是第一节“展望号”高级车厢,在后面车厢的巨大撞击下,扭成了麻花状。豪华车厢里的23名日军将、佐、尉级军官无一幸免。马家堡列车倾覆事件震惊了华北日伪当局,也震惊了日本国内的有关部门。

当时,马家堡站是个小站,站长叫许言午。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因日军占领家园,许言午同很多东北人一样,踏上了艰难的逃亡之旅,只身逃到北平。1936年,许言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铁路工作委员会一名地下党员。车站扳道员申连科,是地下党的积极分子。

1944年7月的一天,申连科对许言午说:“老许,道岔信号电线老了,下雨的时候信号灯乱变,要不要修一修。”许言午听了这话,小声说:“甭修了,这也许对我们有用。”

7月11日上午,正好下小雨。路局方面通知,要求沿途注意保护从北平开往青岛的304次特快。许言午想:车上肯定有日伪方面的大人物!何不利用这个机会,施巧计倾覆列车,打击日寇。

10点过后不久,304次特快离车站越来越近,许言午向申连科示意,申连科立即打出列车从干线通过的信号,同时却将道岔扳到会车的停靠线上。304次特快日本司机看到通过信号,丝毫没有减速,就听轰的—声,列车冲出铁轨。

nlc202309031054

董鲁安:假扮出家秘赴根据地

董鲁安(1896-1953),蒙古族,河北宛平人,现代修辞学家。青年时代董鲁安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他曾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等。

董鲁安曾参加五四运动,参与火烧赵家楼,后在天安门集会时被军警围住,囚禁在北京大学第三院一晚上。这一段青年时的经历,奠定了他人生爱国主义的主基调。

“七七事变”后,因经常掩护进步青年抗日活动,曾遭日伪软禁两个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并封闭了燕京大学,董鲁安拒不受聘于当时的所谓国立大学。

1942年春,晋察冀根据地和董鲁安联系,聘请他到边区工作,他慨然前往。5月的一天,董鲁安用消字灵将“良民证”上职业一栏的“教授”二字抹去,换上“商人”字样,并同夫人商量好,故意留下一张纸条,上写“看破红尘,决心去五台山出家,家人不必悲伤,亦无需寻找”云云。次日清晨,董鲁安一副商人打扮,前往前门车站。可陪他此次易装出走,因途经日伪清剿而中断,不得不暂返家中。

8月中旬,董鲁安终于闯过日伪封锁线,抵达晋察冀解放区,受到聂菜臻将军的欢迎。当他穿上解放区为他裁制的军服时,曾作诗自诩:“旧来学侣如相识,可笑书生作老兵。”

冯运修:书生刺客神枪锄奸

冯运修(1921-1940),他牺牲在19岁花样年龄。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轰轰烈烈,人称“书生枪手”。冯运修家世显赫,舅舅齐燮元,曾是直系军阀首领。因为齐燮元的关系,冯运修能经常出入军营,练得一手好枪法。

1940年7月7日,伪新民会的机关报《新民报》编辑局局长吴菊痴主办“庆祝皇军圣战三周年”的庆祝会。得知消息,一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秘密地下抗日锄奸组织——北平抗日杀奸团,决定刺杀吴菊痴。负责完成这次任务的就是身为“抗团”骨干的冯运修。

庆祝会结束后,冯运修骑自行车尾随吴菊痴乘坐的黄包车,单手持枪,对准吴菊痴的脑袋连开两枪,然后迅速撤离,吴菊痴重伤毙命。

8月7日,日本宪兵队包围了冯运修的住所。日伪军警破门而入,发现了藏在厨房里的冯运修,喊话叫他投降。喊话未果后,日伪军警冲向厨房,冯运修开枪还击,击伤两名军警。敌人放弃了活捉“刺客”的企图,乱枪扫射。

冯运修的枪声渐渐停止后,日伪特务走进厨房,发现冯运修右手中弹,换成左手持枪,身中数弹,已奄奄一息。1940年明8日夜,冯运修牺牲在中央医院。其实1940年,冯运修已经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可惜8月8日牺牲,未能入学。

读《抗日英雄王二小》有感 第10篇

在一个清晨,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正向村子走来,全村乡亲们的生命危在旦夕。小英雄临危不惧,毅然把鬼子引进八路军埋伏圈,让八路军了打了他们个措手不及。在四面八方的枪声中,鬼子被打的晕头转向,当鬼子知道上了当,用刺刀刺死了小英雄王二小,并把他重重地摔在大石头上。

在这部革命教育片中,王二小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在这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拖住鬼子在山中转悠,为乡亲们转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把鬼子引进了伏击圈。最后他顽强反抗,但还是被万恶的敌人残忍的杀害了。他不幸牺牲了,但是他身上的革命精神在代代相传。也正是有无数这样的中华儿女奋不顾身的与敌人战斗,才有今天的新中国,才能有我们今天安定的幸福生活。

看到这里,我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可是,当英雄王二小被敌人杀害时,竟然响起了一阵刺耳的掌声。这是可恨的行为。可恨在那些人的良心何在!一个为民族自由,国家解放的人壮烈牺牲时,他们竟不难过,不落泪,反而还高兴的鼓起掌。这些人还是不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抗日英雄王二小

抗日英雄王二小(精选10篇)抗日英雄王二小 第1篇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