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母婴传播论文
艾滋病母婴传播论文(精选12篇)
艾滋病母婴传播论文 第1篇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的过程。艾滋病母婴传播 (MTCT) 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在血液制品得到常规筛查, 清洁针头和注射器广泛供应的国家, 母婴传播实际上是儿童感染艾滋病的唯一途径。
1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
艾滋病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孕期 (艾滋病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 、生产过程中 (胎儿通过母亲产道时感染) 和产后 (艾滋病病毒经哺乳等密切接触而传播) 等环节。母亲与孩子, 这最神圣的关系, 却因为艾滋病的存在被抹上了悲哀的色彩-脐带、产道、乳汁, 这些把母亲与孩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却成为病毒侵袭的通道。
在没有预防措施的情况下, 婴儿从感染的母亲那儿获得这种病毒的风险, 在发达国家为15~25%, 发展中国家则为25~35%。研究表明, 在未干预情况下, 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达15~50%。据统计, 全球每年有250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育孩子, 造成每年约80万个新生儿感染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使全球新生儿死亡率增加7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2年报道首次进行的我国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现状研究中发现, 中国部分艾滋病病毒高流行区的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率为35%左右, 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情况相类似, 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5~25%的传播率水平。
2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教育意义
艾滋病的严重流行将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带来巨大威胁, 同时也直接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人曾设想并提出把艾滋病拒之门外, 然而在我们与世界交往日趋频繁的现代社会, 在尚未研制出有效可靠的疫苗和药物的情况下, 这种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动员全社会力量, 营造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氛围, 大力开展各类人群预防和控制HIV/ADIS传播的高危行为, 减缓艾滋病在中国蔓延的速度, 控制暴发流行的发生, 把艾滋病的流行控制和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危害, 这既是当前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标, 也是中国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策略。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大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措施。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中, 联系多部门、多系统共同参与的纽带。健康教育能够营造对艾滋病正确认识, 减少歧视的社会氛围, 号召全社会给予妇女、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广大的育龄妇女、孕产妇以及她们的家庭。她们是保健和教育方面的脆弱人群。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育龄妇女知识水平不高, 保健意识较差。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 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提高她们的认识, 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 自觉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教育内容
3.1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的疾病, 它对人类社会存在极端的危害性。
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 我们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在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 艾滋病母婴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群中育龄夫妇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艾滋病流行对儿童的影响是严重和深远的。艾滋病有可能使儿童生存方面取得的进步出现逆转, 艾滋病已使流行最严重国家的婴儿死亡率成倍增加。艾滋病孤儿是指母亲或者双亲因为艾滋病而去世的15岁以下儿童。据估计在2010年全球艾滋病孤儿总数将达到4100万, 孤儿照顾和孤儿保健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卫生问题。
3.2 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行为性疾病"。
在目前, 艾滋病虽然还是一种尚无预防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的不治之症, 但其传播途径却十分明确。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妊娠 (主要是孕晚期) 、分娩或哺乳过程中, 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母产道、母乳喂养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 如能学习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科学知识, 坚决摒弃造成艾滋病传播的各种危险行为, 人类免遭艾滋病的威胁是完全可能的。正如前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曾尖锐指出的"艾滋病主要死于无知"。
3.3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教育: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 第2篇
为了落实省卫生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妇幼保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有效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能力。板桥镇卫生院于2014年3月9日在本院的三楼会议室举办为期半天的“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技术培训”。
院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成员,镇卫生院妇产科医生及村妇幼保健人员共计15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内容有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流程及信息上报;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中新生婴儿的管理;艾滋病母婴传播中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会由李健副院长主持,公共卫生科科长张吉艳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及职业暴露的防护,阻断艾滋病母婴的检测咨询与阻断治疗,HIV感染的孕产妇所生新生婴儿的管理及防治措施,艾滋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以及相关月报表等五个方面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对工作实施的重点环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会议还强调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扩大宣传面,使全镇群众了解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实施;加强对此项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技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报送,全力做好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服务工作,把政府的惠民工程做好做实,推动我镇的妇幼保健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妇幼卫生的管理,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进一步提高筛查率;使我镇妇幼专干配备、产科质量和队伍素质三方面有所提高,促进农村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规范发放流程;继续实施好增补叶酸和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工作,认真落实惠民政策。
培训会上,学员们专心听讲,记好笔记,课后还对如何做好此项工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此次培训的开展,得到了被培训人员的欢迎和好评,同时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艾滋病防治有关知识同时提高了防治艾滋病的认识。
板桥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探讨 第3篇
[关键词] 艾滋病;艾滋病毒HIV;母婴阻断;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R512.91;R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82-02
云南是艾滋病(AIDS)流行的重灾区,艾滋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显示其HIV感染人数居中国第一。艾滋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孕产妇HIV感染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HIV感染儿童在逐年增加,有效地进行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是必不可少的。自艾滋病流行至今,全球约有400万15岁以下儿童死于艾滋病,存活的HIV感染儿童估计有250多万,目前仍以每年80多万、每天2 000多例新生儿HIV感染者的速度递增,其中90%是因HIV感染母亲经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追踪随防HIV感染产妇44例,年龄20~37岁;第1胎41例,第2胎3例;剖宫产35例,占79.55%,阴道顺产9例,占20.45%,给综合抗病毒药物治疗40例,随访30例,随访时间:孕产妇、初筛阻断到产后满月,婴儿出生至18个月。HIV感染孕妇出生婴儿44例,其中男婴23例,占52.27%;女婴21例,占47.73%,出生体重2 100~3 750 g,早产儿9例,孕周37周,占10.7%,低体重儿19例占,15.8%,人工喂养43例,纯母婴喂养1例,急诊剖宫产16例,占13.1%,择期剖宫产19例,占55.7%。
1.2 治疗方案
感染孕产妇根据感染认证的孕周和自愿的原则选择病毒治疗方案,孕妇妊娠28~32周前感染认证者,提供两个月用药方案供选择。方案①: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联合用药(简称为AZT+NVP联合用药),孕妇妊娠28~32周开始口服AZT 300 mg至分娩结束。孕产妇临产后口服HVP 200 mg,若孕妇服药24 h后仍未分娩。则给予重复剂量NVP 200 mg。若选择性剖宫产,则在手术前2 h口服NVP 200 mg,婴儿出生后72 h内一次性口服NVP 2 mg/kg,最多不超过6 mg。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每6小时1次,2 mg/kg,如果母亲口服AZT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持续6周。方案②:分娩期+产后新生儿NVP方案(简称为单一NVP方案),即孕产妇临产后口服NVP 200 mg,若孕妇服药24 h后仍未分娩,则给予重复剂量NVP 200mg,若选择性剖宫产,则在手术前2 h服用NVP 200 mg,婴儿出生后72 h内一次性口服HVP2 mg/kg,最多不超過6mg,若新生儿服用NVP1 h内呕吐,则重复服用NVP一次。孕妇姓娠32周后感染认证者,或边远山区不能按照疗程选择AZT+NVP联合用药方案者,提供方案2供选择。目前新的用药方案已经应用于临床,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1.3 母乳喂养与艾滋病母婴阻断
母乳喂养,天经地义,近十几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推行母乳喂养,它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笔者调查绝大部分产妇已接受并采取了母乳喂养,然而实施人工喂养是艾滋病母婴阻断一项重要措施,能否使感染艾滋病的母亲抛弃母乳喂养采取人工喂养,一直是笔者关注的问题,因为研究发现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与是否母乳喂养及母乳喂养的时间长短有关,非母乳喂养的传播率为20%~25%,母乳喂养6个月增加到25%~30%,母乳喂养到18~24个月增加到30%~35%[2],令人欣喜的是本组6个月以内婴儿的人工喂养率达99.2%(43/44),只有1例纯母乳喂养,原因是产妇居住在山区,不接受喂养指导。
2 结果
HIV感染孕妇抗病毒用药分组,随访管理和住院分娩情况,住院分娩率达98.4%,2例未经住院分娩原因,分别是因早产、急产未来到医院。分娩地点主要是在县级医院,55.7%的分娩是择期剖宫产。所有出生均为单胎顺产,早产2例,低体重发生率为15.8%,共阻断成功36例,阻断成功率达到95.5%,AZT+NVP联合方案母婴传播率降到1.8%,NVP方案母婴传播率降至7.0%,阻断结果判定对艾滋病毒感染孕产妇新生婴儿分别于产后12个月及18个月时进行艾滋病毒抗体追踪检测,采用两种抗体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者,或PCR则定婴儿3个月时静脉血HIV病毒载量,结果<400 cp/mL者,均判定为阻断成功[3]。
3 讨论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方案成功实施不仅取决于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同时也取决于人群对阻断方案的认识和接受状况。本研究接受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服务的44例中,43例孕产妇及婴儿做到了规范服药,规范服药率为91.9%,其中NVP方案规范服药率为98.4%,AZT+NVP联合方案规范服药率达85.6%,其中大多数为漏服一次AZT,结果提示,在农村采用AZT+NVP联合方案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可行的,并且是可以接受的。
云南省2006年农村住院分娩率为64.13%,城市为85.85%,44例阻断孕产妇中90.0%是农民和无业者,但其住院分娩率却远远高于云南省农村和城市水平,这得益于:①笔者所在科室孕产妇专职管理医生均接受过多次专业和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知识培训,且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过硬的咨询能力,使HIV感染孕产妇通过其咨询懂得了住院分娩的重要性,愿意接受住院分娩;②助产机构产科医务人员均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知识、技能、职业暴露防护的培训,消除了医务人员的恐惧心理,认真负责接待每一名产妇;③HIV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经费得到多渠道的补助。在项目执行中,云南省政府提供了HIV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经费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为部分HIV感染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补助,保证了农村住院分娩经费,充分发挥医务人员三级保健作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服务与常规医疗保健服务的结合,为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服务提供平台与载体,促进了艾滋病孕产妇对保健服务的利用,医务人员与HIV感染产妇一对一服务,强化了自愿知情选择,提高了保密性和服务的可及性,促进了服务人性化和满意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58.
[2] 王临虹,王爱玲,万利文,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350-352.
[3] 李关汉,程向荷,何云,等.中国产分地区艾滋病毒型母婴传播回顾性追踪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4):204-207.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来我区院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35例, 年龄19~34岁, 平均年龄27岁。均给予药物治疗和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 产前、产时阻断, 婴儿生后人工喂养。
1.2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
目前, 全球HIV感染者已达3320万 (3060万~3610万) , 其中妇女1540万人 (1390万~1660万) , 接近一半。在新发HIV感染者中, 女性占到50%, 女性感染比例明显增加。艾滋病感染者相对年轻化, 母婴传播问题严峻, 儿童感染艾滋病增加。15岁以下感染儿童约250万, 死于艾滋病者达约38万, 每年新发约42万人, 占新发病例的14%。儿童感染者中, 90%以上是母婴传播。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艾滋病疫情仍呈蔓延趋势, 近两年上升速度有所减缓;地区分布差异大, 80%分布于云南、河南、新疆、广西、广东、四川;三种传播途径并存, 性传播正成为主要传播途径。20~39岁HIV感染者占70%, 女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 女性感染者比例由19.4%上升至28.7%, 新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女性占29.5%, 而艾滋病病人中女性占到了35.3%, 男女比由5:1上升为2:1。由此看来艾滋病流行从高危人群走向普通人群;妇女感染比例增加;母婴传播比例增加;部分艾滋病不同高发地区研究显示, 对80万名孕产妇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 阳性检出率为0.3~1.8%。部分艾滋病病毒高流行区的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率为33~35%左右;经过综合干预, 经母婴传播儿童感染率降低60%。
1.3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
倡议、发起HIV检测咨询, 是全面普及HIV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策略的核心内容。HIV检测咨询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先决条件, 应在产前门诊开展HIV检测咨询, 促进更多的孕产妇接受HIV检测。为妇女、孕产妇及其家人提供相关信息, 帮助减少高危行为为及发现HIV感染孕产妇, 为HIV感染孕产妇提供干预、治疗、关怀和支持。预防HIV母婴传播的策略主要包括:青年和育龄妇女HIV感染的初级预防, 预防HIV感染妇女的非意愿妊娠, 预防HIV母婴传播, HIV感染妇女及其婴儿和家庭的关爱及支持。
1.3.1 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
是指人们在经过咨询后能够对艾滋病检测做出明智选择过程, 这一决定完全是求询者自己的选择, 过程完全是保密的。是HIV检测咨询的主要模式, WHO和UNAIDS强烈支持, 主要目的是对危险行为进行评估和处理;解释检测的必要和意义;解释检测结果及应采取的措施。期间医师中立态度, 只与求询者讨论其相关的危险因素, 由咨询者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检测。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地区的助产机构应为孕产妇提供自愿咨询与检测服务, 总结出较为可行的技术流程。为争取有更多的孕产妇接受检测, 由填写“知情同意书”改为多种形式的告知, 多采用在孕妇学校集体告知, 或设专人负责推荐告知的形式, 或通过社区、多部门的网络宣传动员。为孕产妇提供自愿咨询与检测服务应具备特定的平台: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特定的人群:婚检人群、孕产妇及其婴儿;特定的时期:婚前、孕产期、产时、产后;特定的措施:国际公认、有效的预防措施。其检测流程主要为:检测前咨询 (基本情况登记, 为所有对象提供PMTCT信息, 告知、评估危险行为, 介绍HIV检测, 提供HIV检测) ;检测后咨询 (登记结果、填写个案, 告知结果, 提供PMTCT信息, 保持阴性重要性及预防措施, 为感染孕产妇提供干预措施, 确定随访方式及关怀措施) 。
1.3.2 母婴传播的阻断
孕早期及早发现HIV感染孕产妇并知情选择妊娠结局。孕中期加强产前保健、注意监测胎儿宫内发育、及早确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为HIV感染的孕产妇和所生婴儿备好孕期、分娩及产后需用的抗病毒药物。分娩前应用抗病毒药物, 分娩时改善产科习惯, 产后改善婴儿喂养习惯。母婴HIV阻断治疗方案为分娩前100mg AZT PO×5次/d, 孕14~34周开始服药。分娩时负荷剂量2mg/kg IV×1h, 之后1mg/ (kg·h) 直至分娩。分娩后2mg/kg po q6h×6周, 出生后8~12h开始服药。生产过程中的母婴阻断:避免人工破膜;减少阴道检查的次数;尽量缩短破膜和生产的时间;避免侵入性操作/器械生产;避免外阴切开术;考虑用剖腹产。选择性剖宫产问题上, 由于当病毒载量低至一定水平时剖宫产未显示比阴道分娩有降低传播作用, 且有更多的并发症和不良后果, 不主张将HIV (+) 作为剖宫产指证。对于接受AZT单药治疗或没有用药的妇女1.8%通过剖腹产传播, 10.5%通过阴道分娩传播, 在宫缩和破膜前选择剖腹产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传播的危险。对于接受了HAART的妇女传播率已经<2%, 目前推荐剖腹产只向HIV RNA1000拷贝/mL的人提供。产褥期安全处理HIV感染产妇的恶露和排泄物, 建议正确和坚持使用安全套, 既预防性传播疾病或HIV感染, 又可避孕。母乳喂养增加会5%~15%的传播概率, 禁止混合喂养, 在分娩前应做好充分的喂养咨询。如果母亲可以接受并且有干净的水源, 鼓励配方奶粉喂养。需要教给母亲使用干净的水源, 并且注意根据婴儿的体重增加奶粉用量。如果可以做到仅仅母乳喂养 (实际上很难做到) , 尽早断奶, 可以在六个月时突然断奶。选择人工喂养的母亲要注意回奶的问题, 乳房的护理:乳头疼痛、乳头皲裂、乳房肿胀、乳腺炎、乳腺脓肿。应该对母亲进行相关教育, 并解释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他们不适于母乳喂养。所有HIV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都应该在出生后6周开始予以复方新诺明预防性治疗, 直到HIV感染被排除。
2 结果
35例HIV感染孕产妇中, 3例发生早产, 其余均正常生产, 1例发生婴儿感染HIV。
3 讨论
目前全球母婴传播的比例 (未治疗) 发达国家为15%~25%, 发展中国家为25%~45%。发展中国家传播率高的原因主要为营养差, 没有或很少的产前关怀,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人员, 总的传播率为40%, 其中怀孕期传播率为20%, 分娩期传播率为40%, 母乳期传播率为40%。非母乳喂养的人群, 总体传播率为25%, 怀孕期传播率为30%, 分娩期传播率为70%。影响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有母亲的因素;产科的因素;婴儿的因素。HIV母婴传播可发生于怀孕, 分娩和或通过母乳。没有通过治疗的母婴传播率分布达15%~40%, 母亲, 生产, 胎儿和婴儿因素都可对母婴传播产生影响, 母婴传播危险性可以通过应用抗病毒药物和调整生产过程以及喂养方式来减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工作应与与生殖健康、性传播疾病防治、婚前保健、妇产科工作相结合, 与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 在产科门诊、孕妇学校、新婚学校、父母学校中开展咨询和健康教育。其次对所有孕产妇和婚前保健人群进行HIV检测 (知情选择、opt-out) , 充分的咨询与检测, 与孕前保健结合主动提供 (VCT/PITC) , 孕期尽早检测HIV, 及早发现感染者, 检测前咨询–检测–检测后咨询。HIV感染产妇在阴道自然分娩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助娩、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可能增加传播危险的操作。产时应用抗病毒药物 (根据孕期用药方案) 。提倡人工喂养, 避免母乳喂养, 杜绝混合喂养, 提供婴儿喂养咨询, 对不适宜者采取纯母乳喂养6个月。做好选择人工喂养者的指导、儿童特殊护理和保健及预防性复方新诺明。开展预防HIV母婴传播服务人员业务知识、伦理学培训;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孕妇HIV防治知识咨询;重点做好孕期HIV筛查工作, HIV感染孕妇及所生儿童抗HIV病毒药物应用、人工喂养、降低儿童HIV感染率。
参考文献
[1]李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8:37-107.
[2]支玉红.河南省某县外籍嫁入妇女HIV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0) :1380.
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计划 第5篇
为了切实做好调关免费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有效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根据《湖北省免费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管理实施细则》之规定,有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提高母亲及儿童的健康水平,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2013年调关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实施计划:
一、目标
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活动,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支持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对自己的生殖健康做出知情选择,为儿童及其父母提供关怀、支持和治疗等预防措施。达到提高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意识,最大程度地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提高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的目的。
(1)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技术及服务能力建设,对镇、村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专业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5%。
(2)提高健康教育水平,目标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覆盖率达85%,目标人群、艾滋病感染者的家庭成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3)为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覆盖率达到90%。孕产妇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达95%。
(4)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抗病毒药物服用率达到100%,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服用率达到100%。
(5)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率达到100%,12个月及18个月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100%。
(6)阳性孕产妇个案建档率达100%;
二、职责
1、卫生院为辖区早孕妇女艾滋病病毒检测采样单位。卫生院在进行早孕检查时,负责对每名早孕妇女免费提供艾滋病相关政策及知识咨询,动员其进行艾滋病免费检测。
2、卫生院负责早孕妇女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样品采集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负责登记《湖北省孕产妇HIV抗体检测情况登记册》、《湖北省孕产妇HIV抗体检测结果登记册》表格。
三、具体要求
1、采集血样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思想工作,消除孕妇的顾虑,尽可能地提高检测率,检测率应达95%,在采集早孕妇女血样时,要做好详细登记,确保样品序号与受检人准确无误。
艾滋病母婴传播状况及预防措施 第6篇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和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方式。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因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减少儿童发生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1 艾滋病母婴传播状况
研究[1]表明,2009年,全球共有3330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小于15岁的儿童HIV感染者有250万人。全球总数2/3的艾滋病毒攜带者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这一地区女性HIV感染者接近60%,15-24岁的年轻人HIV感染者占75%,小于15岁的HIV儿童有230万。在加纳,2009年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年轻女性(占1.3%)比年轻男性(占0.5%)艾滋病毒感染率高近3倍;2010年,新感染艾滋病毒的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2009年与艾滋病毒相关的死亡共有180万人,其中260000人是小于15岁的儿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与艾滋病毒相关的死亡占总死亡的72.2%(130万),其中88%是小于15岁的儿童。儿童中HIV感染主要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在2009年总共有370000名儿童估计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毒(MTCT)。每年有近1600万名HIV感染女性和140万孕妇存在把艾滋病毒传染给她们孩子的风险。另一项研究[2]表明,2010年,估计有1680万名妇女和340万孩子是艾滋病毒阳性患者。每天估计有1000名16岁以下的儿童获得艾滋病毒感染,他们中超过90%是由于母婴传播艾滋病毒。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趋势不容乐观,2006年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母婴传播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0.1%上升到2005年的1.4%,估计我国目 已经累计发生9000例艾滋病母婴传播
2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
2001年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UNGASS)确立的目标是到2010年艾滋病毒感染婴儿的比例减少50%。[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估计全球有80%的孕妇和他们的婴儿需要获得基本的预防,治疗和护理[4]。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在全球推广预防艾滋病毒母婴传播计划(PMTCT)估计可以使艾滋病毒母婴传播率由15-40%减少到1%。[2]PMTCT预防母婴传播计划的步骤包括:从第一次接触HIV患者开始,通过咨询、艾滋病毒检测、收集监测结果、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或预防措施、实施安全分娩、婴儿喂养建议到产后随访。PMTCT也受到干预措施类型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推荐使用自愿退出机制(即对所有女性提供定期测试,医疗保健与一个选项“选择退出”)。在这一计划中艾滋病快速检测与结果通知在同一天,使用病毒学检测婴儿受HIV感染情况。病毒学测试比抗体试验可以更早确定HIV感染。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艾滋病毒检测方法的目的是提高妇女和儿童HIV测试数量和知道他们感染状况以及提高艾滋病毒治疗的疗效。
目前,预防母婴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计划(PMTCT)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相当大的进展。估计每年出生HIV阳性(HIV+)儿童的孕妇从2003年的570000人下降到2011年330000人。这些收益主要来自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预防母婴传播服务覆盖范围的增加。HIV阳性的孕妇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用于预防母婴传播的比例从2005年15%增加到2011年的57%。[5]联合国计划到2015年消除艾滋病母婴间传播的目标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母婴间传播比例小于5%,降低出生婴儿的感染率至少90%。目前为达到这些目标,使用更有效的抗病毒疗法增加母婴阻断项目范围和规模是十分必要的。
3 小 结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应加强提供规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率。
参考文献
[1] UNAIDS 2010.Global Report:UNAIDS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2010.Geneva,Switzerland: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UNAIDS),2010.http://www.unaids.org/globalreport/documents/20101123_GlobalReport_full_en.pd.
[2] UNAIDS(2010)Global report:UNAIDS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3]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Session(2001)Declaration of Commitment on HIV/AIDS.New York.
[4] Inter-Agency Task Team(2007)Guidance on global scale-up of the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ensmission of HIV:Towards universal access for women,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nd eliminating HIV and AIDS among children.Geneva:WHO/UNICEF.
艾滋病母婴传播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2008年12月2009年5月在我院进行婚前医学检查的女青年共计362人。
1.2 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对象在填写婚前医学检查表时向她们发放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目的[1]设计调查问卷, 在发放调查问卷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 并及时收回问卷。在给婚检女青年出具合格证明时再次对问卷知识进行调查, 并及时收回。
1.3 健康教育方式
对前来婚检的女青年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包括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教育。方式为向女青年发放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资料, 包括宣传单、宣传画册;在宣教室内悬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知识的宣传板和相关图片, 并全天播放婚前保健知识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影像资料, 便于她们在等待查体结果时观看;在生殖检查服务的过程中进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咨询和指导。
1.4 资料统计方法
所得资料均经χ2检验, 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纳入研究对象的女青年有362人, 年龄在20~35岁, 平均24.7岁, 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65人, 占17.96%, 高中 (含中专) 82人, 占22.65%, 初中197人, 占54.41%, 小学18人, 占4.97%;城镇户籍155人, 农村户籍207人。
2.2 被调查者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情况
健康教育后被调查者艾滋病知识的总知晓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由53.20%提高到78.15%, 特别是对艾滋病传播的3个途径的认知均有较大提高。健康教育后回答正确率最高为母婴传播, 从健康教育前的56.08%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92.82%;其次是避孕套有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知晓率, 从健康教育前的62.98%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90.88%。在其他非传播途径如同桌进餐、一起学习以及蚊虫叮咬等是否可传播艾滋病等方面的认知上, 健康教育后回答正确率也有所提高, 具体见表1。
2.3 被调查者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相关态度的情况
被调查者对艾滋病感染者均持有比较严重的歧视态度。在“对艾滋病病人是否值得同情和关心”以及“朋友、同事感染艾滋病能否交往”等知识的认知上, 健康教育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在对“是否愿意接受艾滋病检测”的认知上, 健康教育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在“认为偶尔发生婚外性行为是否可以原谅”的问题上, 健康教育后赞成人数有所下降, 具体见表2。
2.4 被调查者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以及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调查显示, 参加人数最多的方式是领取健康教育资料并阅读, 大多数女青年愿意了解更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 并对观看录像认可度较高。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来源, 大部分来自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媒体网络, 极少部分来源于医生、父母和其他。
3 讨论
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已经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不仅仅是一个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 而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社会问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经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 那么她很有可能在怀孕分娩的过程中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他们的孩子受到感染。据统计, 在2004年全世界新发感染人群中, 15~24岁的年轻人大约占50.00%;而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由1988年的15.30%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39.00%。妇女感染比例和孕产妇感染比例的增高预示着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由于没有能够完全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和药物, 几乎所有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都会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妇女和儿童是艾滋病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到目前为止, 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的途径, 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有90.0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2]。这一严峻形势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在国家卫生部颁发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 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率分别达到85.00%以上;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00%以上。婚前女青年承担着孕育下一代的重任, 决定下一代出生人口的质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艾滋病预防知识, 转变对艾滋病病人歧视的观念, 改变不良的性行为以及提高自我健康能力是减少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手段。调查资料显示, 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能力还远远不够, 在今后的措施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在中小学时期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 加强对未婚青少年的性教育是减少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青少年时期是儿童至成人的过渡期, 是性行为和生育能力及性需求逐渐发展的时期, 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开始形成, 然而科学的性教育却始终滞后, 导致青少年的性知识水平较低, 对性产生神秘感, 随着性观念的改变, 易使青少年在身心尚未成熟之前尝试性行为[3]。不安全的性行为和性暴力导致青少年性传播疾病的增加。本调查显示, 婚前女青年约59.10%处于初中文化水平, 如果她们在中小学阶段未得到及时的性健康教育, 将会造成她们对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的缺乏, 对全社会防治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调查还显示, 艾滋病知识的来源主要靠广播电视报刊, 这些信息过于教条, 缺乏指导性。因此, 政府在发挥媒体宣传作用的同时要加大学校教育的力度, 通过学校教育,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更多的艾滋病知识教育。
3.2 利用社会媒体加大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教育
社会性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无论是正确的教育还是错误的教育, 都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效果。调查显示, 大部分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 所以, 我们应通过这些渠道, 广泛地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 首先要注重内容的多元化, 不但是知识的传播, 更要注重意识和信念的培养。其次要注重传播知识的多元化, 把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社会心理的健康教育与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结合起来, 培养人们健康的行为与心理, 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态度和恐惧心理。第三要结合运用现代化手段为防控服务, 使艾滋病预防知识更便于传播, 更易于接受。除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手段, 网络媒体也是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现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在媒体健康教育过程中, 政府应规范媒体宣传内容, 组织专家等相关人士对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进行审核, 防止错误的信息误导大众群体。
3.3 政府买单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及婚前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大众传媒虽然覆盖面较广, 但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 缺乏反馈和评价, 也缺乏针对性, 因此, 在大众传媒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对个体开展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卫生部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 在生殖健康服务过程中, 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 主动为接受医疗服务的妇女及配偶/性伴侣提供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的咨询。婚前医学检查不仅是进行健康体检, 还应向婚前男女双方传播健康知识。在婚前医学检查的过程中, 可向女青年提供一对一的检查指导以及开展充分的咨询, 使她们更深入地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消除存在的认识误区;耐心讲解女性解剖特点及如何保护其正常功能, 教育她们如何为自己提供公平的保健服务, 满足她们特定的卫生需求, 让她们能利用每一次健康的机会去改善她们的健康状态, 自觉接受艾滋病检测;同时还要传播健康的性心理并具备正常的情感和理智, 使她们认识到健康是一种权利, 她们应该有勇气拒绝危及自身健康的行为和不公平现象;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善于洁身自爱, 识别善恶美丑。
3.4 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管理, 积极治疗和预防性传播疾病
近几十年来, 我国性传播疾病的流行发生了较大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开始上升, 不再是局限于某些高危人群, 已波及到一般人群。近期研究显示, 除艾滋病外, 性传播疾病、生殖道感染已成为妇女, 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常见妇科疾病。性传播疾病可增加感染其他性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 因为患有性传播疾病者由于生殖器体表受损, 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可大大增加。有资料表明, 生殖道感染妇女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几率比正常妇女高4~7倍, 因此, 应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管理, 有效控制性传播疾病。患有或怀疑有性传播疾病或性伴侣患有性传播疾病者, 都应尽早检查, 尽早治疗, 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促进安全性行为、遵守性道德以及保持一夫一妻的性关系是预防性传播疾病、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方法。若发生婚前及婚外性行为或一方感染艾滋病病毒, 应坚持使用避孕套, 可大大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3.5 对艾滋病病人给予关爱与支持
调查显示, 健康教育后女青年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提高, 但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却不能改善, 歧视和排斥现象仍比较严重。有研究者认为, 对艾滋病的恐惧和社会歧视心理除了与疾病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和传播过程有关外, 还与当前一些媒体不恰当的新闻报道有关, 他们在报道中有意无意地为艾滋病感染者贴上了负面的标签, 最终导致了公众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4]。因此, 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社会歧视, 需要媒体在进行艾滋病相关报道时, 应以科学准确的艾滋病知识为基础, 淡化报道的猎奇性, 增强消除歧视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为艾滋病防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汪宁.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形势与面临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4, 38 (3) :291-293.
[2]王临虹, 苏穗青.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3]张志红, 曹小明.性教育对青少年性知识水平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 2003, 11 (10) :599.
艾滋病母婴传播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8年2010年国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及个案。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及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 结合我州实际制订《红河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按方案要求收集数据, 并严格按云南省建立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质量控制体系》对数据质量进行质控。
2 结果
2.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抗体检测情况
2.1.1 孕产妇HIV抗体检测任务完成情况
2008年2010年孕产妇HIV抗体筛查工作稳步推进, 工作进展顺利, 成绩突出, 2008年检测54 613人, 任务完成率为142.97% (任务数38 200人) ;2009年检测59 519人, 任务完成率为141.71% (任务数42 000人) ;2010年检测67 416人, 任务完成率为132.19% (任务数51 000人) 。3年均超额完成任务, 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全州在HIV抗体检测试剂不足或下发较晚的情况下, 克服重重困难, 积极开展工作, 超额完成了各项检测任务。
2.1.2 孕产妇HIV抗体检测情况
2008年2010年孕产妇孕期HIV抗体检测率及孕产妇HIV抗体检测覆盖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0年孕产妇孕期HIV抗体检测率、孕产妇HIV抗体检测覆盖率较2008年分别上升了22.95%和15.95%, 但与全省及2010年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见表1。
2.1.3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儿童18个月龄HIV抗体检测情况
2008年2010年, 我州随访管理的HIV感染孕产妇分娩儿童满18个月龄进行HIV抗体检测的比例分别为57.78%, 72.73%和86.67%,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且上升幅度较大, 但仍未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95%的目标要求。
2.1.4 HIV感染孕产妇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抗体检测情况
3年间, 全州HIV感染孕产妇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抗体检测率分别为42.97%, 54.68%和59.75%, 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 且2009年、2010年均超过了指标要求。
2.2 母婴阻断措施
2.2.1 HIV感染孕产妇采取母婴阻断干预措施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艾滋病母婴阻断的各项干预措施, 包括HIV感染孕产妇采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率、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率, 3年间均稳步提升, 除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率未达指标要求外, 其余指标已达标。见表2。
2.2.2 HIV感染孕产妇妊娠结局构成
2008年2010年, HIV感染孕产妇妊娠结局主要以分娩、人工终止妊娠为主, 其中2010年分娩的占到67.10%, 加上我州HIV感染孕产妇人数较多, 2010年高达310人, 因此也导致了我州母婴阻断工作任务较重、工作压力大的局面, 有限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VCT) 人员很难满足工作的要求。
2.2.3 HIV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情况
3年来, HIV感染孕产妇在县 (市、区) 级助产机构分娩的人数较多, 且已基本住院分娩。见表3。
2.2.4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方式
根据《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 HIV感染不是剖宫产的指征, 但要避免急诊剖宫产的发生。因此, 3年来,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州HIV感染产妇中, 阴道分娩及择期剖宫产为分娩的主要方式, 急诊剖宫产呈下降趋势, 但仍然存在剖宫产率较高的问题。
2.2.5 HIV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管理情况
2008年2010年, 全州HIV感染产妇保健管理各项指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HIV感染产妇产前检查率仅达到77.09%, 与全国2010年孕产妇产前检查率的94.1%[1]有较大差距。2010年产检次数>5次的HIV感染产妇比例为50.84%, 与全国2010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的84.1%相差33.26个百分点。可见, 我州日常孕产妇保健工作较为落后, 且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与日常孕产妇保健工作结合较差, 导致对HIV感染产妇的整体管理不到位, 而使工作开展不理想, 各项指标完成困难。3年间, 全州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随访情况变化不大, 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接受1次及以上随访率在95%左右波动, 接受5次及以上随访率波动于80%, 但此两项指标2009年、2010年均低于2008年, 且3年都未到达85%的目标要求, 这与2009年、2010年HIV感染孕产妇增加较快, 而我州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服务能力不足有密切关系。见表4。
3 讨论
3.1 妇幼保健体系能力建设滞后, 工作面临挑战
从2005年起, 红河州筛查出的HIV感染孕产妇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到2008年2010年云南省防治艾滋病第二轮人民战争期间, 工作逐步推进, 资源投入增加, 但HIV感染孕产妇人数增加也显著加快。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 我州妇幼保健体系, 尤其是体系中的核心妇幼保健机构面临挑战, 能力建设的滞后与任务、要求矛盾凸显。
能力建设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的起始, 服务人员技术能力的提高是项目开展的重要保障[2]。但目前, 全州妇幼保健体系中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产儿科能力仍然十分薄弱 (基础设施差、设备投入不足、学科建设不完善、人员缺乏、素质不高) , 儿童保健、儿科尤为突出;服务中的核心机构妇幼保健机构, 人员编制不足, 人员缺乏与工作量日益加大的矛盾突出, 影响了全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规范开展, 尤其是在保证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无缝连接”上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2011年国家将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纳入到新医改重大专项中, “十一五”期间, 在省级指导下全州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 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和补充, 以乡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完善和加强。作为项目的核心机构妇幼保健机构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增加全州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编制, 同时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 解决妇幼保健机构人员不能享受传染病津贴的现状。
3.2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全州孕产妇孕期HIV抗体检测率及HIV抗体检测覆盖率低、HIV感染孕产妇分娩儿童18个月龄HIV抗体检测率低、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率低、HIV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保健服务指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我州将通过创新工作机制, 优化管理模式, 加强业务管理, 探索新的适宜技术, 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来改善。
具体做法:依托国家医改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 尤其是核心妇幼保健机构的能力建设, 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 促进常规妇幼保健与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的全面结合, 提高孕产妇孕早期HIV检测水平, 提高HIV感染孕产妇服药前CD4检测率, 提高抗病毒药物早期、规范使用率, 开展儿童早期诊断, 提高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保健随访管理质量和水平。从而降低儿童失访率和病死率, 实现将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至5%以下的目标, 提高妇女儿童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
3.3 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机构之间的协作;同时扩大覆盖面, 关注特殊人群
我州与越南接壤, 大部分边境地区无天然屏障, 跨境同居人数日益增多, 加上我州南北部县市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南部县流动到北部县或外地打工的人群日益增多, 人员流动性大, 对这部分人群的管理十分困难。加之目前我州仍未建立有效的转介平台, 缺乏转介制度及有效、可及的转介程序, 使得部分HIV感染孕产妇及儿童不能得到持续的保健随访管理和服务, 甚至出现失访, 影响了全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效果。因此我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需要多部门、多机构参与管理和服务, 针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对象的转介、管理及服务建立有效机制和模式。主要通过加强部门、服务机构之间的协作, 搭建区域内、区域间转介平台, 进一步探索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保健随访管理与转介服务的经验。将HIV抗体检测扩大到结婚登记人群, 及早发现感染者。努力提高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及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中孕产妇HIV抗体检测覆盖面, 特别关注疫情相对严重及边远贫困地区人群、跨境婚姻、流动人口及青少年。
3.4 加强宣教与咨询, 提高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 从而愿意积极配合、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各项服务
我州孕期HIV抗体检测率不高与部分孕妇拒绝检测有关, 据北京海淀区有关调查显示:仅有87.2%的孕妇及86.2%的孕妇认为怀孕前及怀孕后有必要进行艾滋病知识咨询和检测, 87%的孕妇表示“如果在怀孕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决定分娩, 愿意选用药物阻断母婴传播”[3]。可见, 发达地区也有一部分孕妇不愿接受HIV抗体咨询与检测, 即使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也不愿接受药物阻断的治疗。我州属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 经济文化发展滞后, 社会发展程度低, 居民健康意识淡薄, 对艾滋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此采取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加强VCT人员的咨询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对2008年—2010年红河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估, 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 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为调整策略和措施、合理分配财政和技术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卫生部、云南省及红河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收集数据, 并严格对数据进行质控。结果 2008年—2010年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抗体检测任务均超额完成;孕产妇孕期HIV抗体检测率、孕产妇HIV抗体检测覆盖率、随访管理的HIV感染孕产妇分娩儿童满18个月龄进行HIV抗体检测的比例、HIV感染孕产妇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抗体检测率及艾滋病母婴阻断的各项干预措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全州HIV感染孕产妇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抗体检测率、HIV感染孕产妇采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率已达目标要求;HIV感染孕产妇妊娠结局主要以分娩、人工终止妊娠为主;HIV感染孕产妇在县 (市、区) 级助产机构分娩的人数较多;HIV感染孕产妇以阴道分娩及择期剖宫产为分娩的主要方式。结论 我州妇幼保健体系, 尤其是体系中的核心妇幼保健机构面临挑战;应通过创新工作机制, 优化管理模式, 加强业务管理, 探索新的适宜技术, 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来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燕, 郭光萍, 蔡睿, 等.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监督评估体系的建立[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33) :4652-4653.
[2]邱琇, 王临虹, 方利文, 等.某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培训资源投入与利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19) :2672-2674.
艾滋病母婴传播论文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牟平区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学习的孕妇480名,年龄23~35岁,25岁以下占18%,25~30岁占72%,30~35岁占10%。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高中及以上学历占40%。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80份,有效率为100%。
1.2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调查对象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匿名调查,调查内容为封闭式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艾滋病、梅毒及乙肝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
2结果
2.1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套不可以重复使用,怀孕期间应避免吸毒,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病人或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可能感染相关病毒的知晓率比较高,对怀孕期间发生性行为保持使用安全套知晓率很低,详细情况见表1。
2.2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获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息获得也越来越方便,获取IPMTC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讲座等途径获得,但新婚学校、孕妇学校仍是育龄人群获得IPMTC相关知识重要途径。
3讨论
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中,母婴传播是最让人痛心的一种途径,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母亲会通过宫内、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研究表明,母婴传播20%发生在妊娠36周前,50%发生在分娩的前几日,30%在产时传染给胎儿。出生后也可经母乳喂养感染新生儿[1]。如果HIV感染的孕产妇若在产前、产时或产后正确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其新生儿HIV感染率有可能显著下降(<8%)[1]。如果及时应用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和产科进行有效干预,出生后进行人工喂养,孩子感染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早期检测、早期阻断,对HIV阳性的孕产妇至关重要。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根据传播途径不同可分为后天梅毒与先天梅毒。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可引起流产、死胎、早产或先天梅毒[1]。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增高及孕期梅毒筛查的普遍开展,妊娠期梅毒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的发生,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妊娠梅毒筛查并早期抗梅毒治疗可减少梅毒的母婴传播,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有三个途径:一是宫内传播;二是产时传播;三是产后传播。因此,母婴传播阻断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产后新生儿联合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HBIG),可以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对HBs 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剂量为100~2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ug重组酵母或20 u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再次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0、1、6方案),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1]。
艾滋病、梅毒是社会问题,必须采取社会措施,营造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社会环境。健康教育、性教育是一项战略性的治本工作,艾滋病、梅毒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社会病、行为病,不良的行为和缺乏防治知识是造成艾滋病、梅毒传播流行的主要原因,性教育要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同时进行预防性病知识,禁毒、禁娼及优生优育等全方位的教育。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90%的育龄人群愿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知识,认为了解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非常重要。大多数育龄人群愿意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相关知识。其主要包括公益广告、报纸、电视、广播、热线电话、咨询门诊和健康处方等形式。本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孕妇对IPMTCT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对IPMTCT的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孕妇对IPMTCT知识有迫切的学习需求,应大力普及育龄人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健康教育及咨询门诊,对高危人群需建立重点跟踪档案,对其加强宣教和人文关怀,加强安全套推广,避免血液传播,使所有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保障母婴健康。
综上所述,我们今后的工作重心是加强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就是通过广泛、持久和深入的健康教育让IPMTCT的相关知识深入人心,开展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适宜的干预措施,让人们对IPMTCT知识有清晰的了解,使育龄人群掌握防治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方法,在防治的同时还要教育育龄人群保持健康的性行为和生活方式,防止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通过性或其他方式感染育龄妇女,减少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艾滋病母婴传播论文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至2009年期间, 接受孕产妇保健和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1.2 方法
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与日常妇幼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县级妇幼保健院为技术指导和信息收集中心, 县域内各医疗机构在安全、保密、自愿的原则下, 为孕产妇提供免费HIV抗体咨询、检测, 对HIV感染孕产妇经咨询选择自愿终止妊娠者, 提供安全终止妊娠手术, 对选择继续妊娠者, 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方案要求, 开展孕期保健, 自孕28周开始, 服用免费抗病毒药物, 并选择科学、安全的分娩方式。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 出生后6h内服用抗病毒药物, 并由专业儿科医生进行跟踪随访, 指导人工喂养, 预防卡氏肺囊虫肺炎, 做好儿童定期健康体检及12~18月龄免费HIV抗体检测。
1.3 资料上报与整理
提供服务的各医疗机构由专人负责该机构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每月2号上报相关统计报表, 县妇幼保健院对上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后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妇幼保健院审核。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HIV抗体咨询、检测情况
全县同期有孕产妇17425人, 接受HIV抗体检测咨询16183人, 咨询率92.87%, 接受HIV免费抗体检测16098人, 抗体检测率92.38%。
2.2 HIV抗体确认及妊娠结局
2005年至2009年, 全县累计报告HIV抗体确认阳性孕产妇40例, 孕产妇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5%, 其中, 孕期确认36例, 占90.00%;产后确认2例, 占5.00%;婚前医学检查确认2例, 占5.00%。40例HIV感染孕产妇中, 失访2例, 随访的38例HIV感染孕产妇有妊娠结局42例次, 其中, 重复怀孕4例次。42例次妊娠结局中终止妊娠27例, 足月分娩15例。
2.3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情况
足月分娩的15例HIV感染孕产妇中, 阴道分娩7例 (46.67%) , 剖宫产8例 (53.33%) ;分娩地点:乡镇卫生院5例, 县医疗机构10例。
2.4 抗病毒药物服药率
已分娩的15例HIV感染孕产妇中, 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13例, 未服药2例 (产后确认) , HIV感染孕产妇服药率86.67%, 15例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均服用抗病毒药物, 婴儿服药率100%。
2.5 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幼儿情况
2.5.1 喂养及随访
12月龄前随访婴儿17例 (2例由外机构转入) , 均采用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率100%;18月龄应随访11例, 实际随访9例, 失访2例, 失访率为:18.18%, 失访原因:2例为外来人员, 未满18月龄随父母返回家乡。
2.5.2 婴儿生存情况随访的17例婴儿中, 存活15例, 婴儿死亡2例, 死亡率117.64‰。
2.5.3 18月龄HIV抗体检测情况9例满18月龄婴儿HIV抗体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
3.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势在必行
随着AIDS在全球的流行和蔓延, 我国的流行也呈快速上升趋势, 疫情已由高危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女性感染HIV比例增加[1], 全球每年有250万HIV感染妇女分娩, 每天约2000名婴儿受感染, 在每年增加的500万HIV感染者中, 59万~81万是新生儿, 每年有50万名以上儿童死于AIDS[2]。我国现有的HIV感染者中母婴传播的比例占到1.40%[3], 本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9年勐海县孕产妇HIV抗体平均阳性检出率0.25%, 高于云南省2005年至2008年孕产妇HIV抗体平均阳性检出率0.22%的0.03个百分点。艾滋病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妊娠、分娩或哺乳过程中, 胎儿或婴儿通过胎盘、产道、母乳喂养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阳性孕产妇约15%~50%会发生母婴传播。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 发达国家母婴传播率为15%~25%, 发展中国家为25%~35%, 欧洲为10%~15%, 美国为20%~30%, 非洲为25%~50%[4]。国外研究证实, 在孕期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 可使母婴传播几率下降到8%, 甚至可达到2%[5], 云南省是全国艾滋病重灾区之一, 因此, 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保护AIDS高发区妇女及儿童的健康, 显得尤为重要。
3.2 实施干预措施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我县自2005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通过几年的努力, 建立了政府主导, 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并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纳入日常妇幼卫生服务, 同期孕产妇HIV抗体检测咨询率、HIV抗体检测率、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服药率、婴儿人工喂养率、18月龄儿童抗体检测率均达《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修订) 》目标要求。随着孕期HIV抗体检测咨询、检测率逐年上升, 40例感染孕产妇中, 在孕前、孕期得到抗体确认占95%, 为开展母婴阻断服务提供了最佳时机。为27例选择终止妊娠HIV感染孕产妇实施了安全终止妊娠服务, 为15例选择继续妊娠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及安全分娩、人工喂养,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母婴传播的风险。
3.3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勐海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初显成效, 但本资料显示,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 随访工作难, 由于怕遭到社会歧视, HIV感染孕产妇不愿意医生到家里进行随访, 部分孕产妇面对社会、家庭的压力, 产生回避心理防御, 往往使咨询随访工作陷入僵局; (2) HIV抗体阳性孕产妇流动性大, 外来或外出务工者知道自已的病情后随意变动居住地或联系方式, 给母婴阻断及婴儿随访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0例HIV抗体阳性孕产妇, 失访2例, 11例18月龄婴幼儿中失访2例; (3) 同期感染孕产妇服药率为86.67%, 未能达90%以上的目标要求; (4) 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率高。
3.3.1 加强健康教育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要目标人群是广大的育龄妇女、孕产妇以及她们的家庭成员, 这些人群又是保健和教育方面的脆弱人群, 我县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贫困县, 农村育龄妇女、孕产妇知识水平不高, 保健意识淡薄, 因此, 急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她们, 帮助目标人群建立安全的行为, 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 使广大育龄妇女自觉接受HIV抗体咨询与检测。
3.3.2 加强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保健管理
指定有经验的产科、儿科 (儿童保健) 医生分别负责HIV感染孕产妇和所生儿童的随访工作, 按保健管理要求至少进行5次随访, 开展满足HIV感染孕产妇需求的咨询随访服务, 医务人员要运用掌握的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法律、法规和咨询技巧, 缓解HIV感染孕产妇的情绪和心理压力, 提供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 注意识别小儿生长发育异常、常见多发病、危急重症、HIV感染情况, 加强喂养指导, 以减少失访率及婴儿死亡率。
3.3.3 营造关爱与支持的社会氛围
由于缺乏对艾滋病知识和传播途径的正确认识, 部分人群对HIV感染者和病人产生严重歧视, 导致部分孕产妇拒绝接受HIV抗体检测, 部分HIV感染孕产妇选择逃避, 从而增加了母婴传播的风险, 因此, 应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 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艾滋病, 大力倡导全社会反对歧视, 反对道德评判, 每位感染者都是疾病的受害者, 应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让每位HIV感染孕产妇正视疾病, 接受帮助, 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人人参与、共同战胜艾滋病的社会氛围。
摘要:目的 分析西双版纳州勐海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现状, 科学评价勐海县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方法 2005年至2009年, 勐海县辖区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的医疗机构按照《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实施方案》要求, 对所有孕产妇开展HIV抗体免费咨询、检测和母婴阻断服务, 对上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勐海县同期孕产妇HIV抗体咨询率为92.89%, 抗体检测率为92.38%, 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药物服药率为86.67%, 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服药率、人工喂养率、住院分娩率均为100%, 9例18月龄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HIV抗体检测结果阴性。结论 勐海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措施有力, 成效明显, 通过母婴阻断, 降低了婴幼儿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提高了儿童生存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现状,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文康.在“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1, 7 (6) :323.
[2]王临虹, 王爱玲, 方利文, 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情况及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3) :350.
[3]龚双燕, 王临虹, 王利文, 等.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7) :2387.
[4]王临虹, 王爱玲, 方利文, 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情况及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3) :350.
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第11篇
乙肝母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乳汁传播。判断乳汁是否具有传染性最为客观的指标是测定母乳中的HBV-DNA。HBV-DNA被认为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最直接、最具有特异性的指标。也就是说HBV-DNA阳性表明母体内存在大量乙肝病毒日传染性强,故当母乳中HBV-DNA阳性时不宜哺乳。因为乙肝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当新生儿或婴儿任一处消化道如口腔、咽、食道、胃、肠道粘膜破损时,母乳中的乙肝病毒就可能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而引起乙肝感染。当然,这种危险性也存在于耳、鼻、面部有破损的溢奶婴儿中。
当无条件测初乳中HBV-DNA时,可根据母血中乙肝三系情况来判断。若母血中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时,不宜哺乳,因为此时母血和初乳中HBV-DNA的阳性率为100%。当母血中e抗体(HBeAb)阳性时则可以哺乳,因为此时母血、母乳中HBV-DNA为0。而其他几项乙肝抗原、抗体阳性的不同组合,在母血、母乳中都存在一定比率的HBV-DNA阳性,甚至在个别孕早期曾经是HBsAg阳性后转阴性的产妇母乳中也测出了HBV-DNA,因此,专家们告诫这些母亲需谨慎哺乳。
要防止婴儿患乙肝,重在预防。作为主动免疫,乙肝疫苗已列入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接种办法为生后24小时、1月、6月各接种一次,剂量第一次为20微克,以后每次10微克,预防保护率约70%。若HBsAg阳性的母亲的婴儿三次接种剂量均为30微克。
若产妇在乙型肝炎急性期或恢复期所生婴儿,在生后24小时内应给予特异性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0.13ml/kg,或免疫血清球蛋白(ISG),剂量0.5ml/kg,这样可使乙肝病毒携带率下降,有报道可阻断母婴传播,对新生儿保护率为61.2%。
对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采取乙肝疫苗和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保护率可达95%。
艾滋病母婴阻断的临床观察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4月-2011年3月HIV阳性孕妇47例, 年龄22~31岁, 平均 (25.62±1.34) 岁;孕周36~40周;初产妇35例, 经产妇12例;剖宫产14例, 阴道产33例;47例全部为性传播。入院行常规检查, 无其它疾病感染。
1.2 方法
HIV阳性孕妇采用抗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 (AZT) +拉米夫定 (3TC) +奈韦拉平 (NVP) /施多宁 (EFV) 治疗。服用抗病毒药物前, 对HIV阳性孕妇进行CD4细胞检测, 当CD4< 250个/mm3时, 选用齐多夫定 (AZT) +拉米夫定 (3TC) +奈韦拉平 (NVP) ;CD4≥250个/mm3时, 选用齐多夫定 (AZT) +拉米夫定 (3TC) +施多宁 (EFV) 。自孕14周开始服用, 口服AZT 300 mg, 2次/d, 3TC 300 mg, 1次/d, NVP 200 mg, 1次/d, EFV 600 mg, 1次/d, 连续服药至分娩后42 d, 所有新生儿出生后一次性服用NVP 2 mg/kg, 最大剂量为6 mg, 服用AZT, 每次服用4 mg/kg, 2次/d, 孕妇产前用药满4周, 新生儿服用1周AZT;产前用药不足4周, 新生儿服用4周AZT。所有婴儿出生后2个月进行HIV-DNA的PCR检测, 检测为阳性则3个月后再检测一次。所有婴儿12个月、18个月进行复检HIV抗体。出生后实行人工喂养, 定期查体、随访并进行预防接种。
2 结果
47例孕妇均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 38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 6例出现贫血, 2例出现肝肾功能损伤, 1例出现药物过敏。新生儿采取阴道产及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 全部顺利出生, 均未早产, 无身体畸形。出生后2个月进行HIV-DNA的PCR检测, 1例为阳性, 其余全部为阴性。阳性新生儿3个月再进行HIV-DNA的PCR检测时为阳性, 阻断失败, 阻断成功率为97.87%。
3 讨论
艾滋病母婴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 即宫内传播、分娩过程中传播和产后传播。针对母婴传播的这三种途径, 尽可能的进行母婴阻断, 在无干预措施下, 母婴传播率约为30 %~50 %。通过采取干预措施, 传播率可以降低到百分之几[2]。首先, 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是防止宫内母婴传播的阻断措施。据研究资料显示, 25%~38 %的HIV垂直传播为子宫内传播所致 [1]。宫内传播是病毒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孕妇在孕期就要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 AZT作为一种链终止物抑制病毒逆转录酶, 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生产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对预防母婴传播有较强作用[3]。再配合拉米夫定 (3TC) +奈韦拉平 (NVP) /施多宁 (EFV) 治疗, 能有效防止艾滋病母婴传播, 服用抗病毒药物对身体会有不良反应, 但对生活影响较小。本研究47例HIV阳性孕妇在服用抗病毒药物过程中, 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38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 6例出现贫血, 2例出现肝肾功能损伤, 1例出现药物过敏。
分娩过程中的传播是胎儿与含有病毒的血液及宫颈阴道分泌物接触造成的。阴道分娩产道容易受损, 从而极易导致产道污染, 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会阴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产科损伤性操作, 其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风险。尽量缩短产程, 避免强宫缩, 缩短胎膜早破时间。选择性剖宫产同样能够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本研究47例HIV阳性孕妇剖宫产14例, 阴道产33例。从临床观察看, 剖宫产不是降低婴儿的传播几率的主要因素, 而抗病毒药物具有阻断作用。两种分娩方式比较无明显差异。
产后通过实行人工喂养降低婴儿感染HIV的可能性, 母乳喂养使HIV感染婴儿几率增加, 1/3~1/2的HIV母婴传播来自于母乳喂养。据研究表明[4], 在坦桑尼亚, 出生后未感染HIV的新生儿, 随着哺乳时间的增长, 其感染HIV的危险性也跟着增大。哺乳2年后, 感染率骤然上升到17.9%。可见哺乳会影响到婴儿HIV的感染。因此, HIV为阳性的产妇, 产后一定要杜绝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 选择合适的人工奶粉或配方奶粉实行人工喂养, 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感染HIV的可能性[5]。
本研究对47例HIV阳性孕妇产前、产时、产后进行母婴阻断, 1例阻断失败, 阻断成功率为97.87%。总之, 采取综合及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 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艾滋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母婴阻断的临床特点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4月-2011年3月住院分娩的HIV阳性孕妇47例, 自孕14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 新生儿出生后服用抗病毒药物、人工喂养进行母婴阻断, 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47例孕妇均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 38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 6例出现贫血, 2例出现肝肾功能损伤, 1例出现药物过敏。新生儿采取顺产及剖宫产方式, 全部顺利出生, 均未早产, 无身体畸形。出生后2个月进行HIV-DNA的PCR检测, 1例为阳性, 其余全部为阴性, 阳性新生儿3个月再进行HIV-DNA的PCR检测时为阳性, 阻断失败, 阻断成功率为97.87%。结论 对HIV阳性孕妇产前、产时、产后进行母婴阻断, 能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传播, 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阻断,HIV-DNA
参考文献
[1]王临.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3, 19.
[2]杨梅, 牟鸿江, 赵鸿.175例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分析[J].贵州医药, 2011, 35 (2) :162-163.
[3]张伏杰, 王爱霞, 孙永涛, 等.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8-39.
艾滋病母婴传播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