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氏Ⅱ类错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安氏Ⅱ类错范文(精选7篇)

安氏Ⅱ类错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05~2010年就诊的安氏Ⅱ错患者的初诊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其他相关资料,病例纳入标准:无先天缺牙;拍摄头颅侧位片前无正畸史、无拔牙史;临床诊断为安氏Ⅱ类错(下颌牙及下颌处于远中位置,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颊沟的近中)。

837例安氏II类病例,男332例,(4~22岁,平均年龄13.8岁),女505例,(7~20岁,平均年龄13.8岁)。参照初诊头颅定位侧位片应用CVM分期法对病例进行颈椎分期。分为:CS1-CS6期。

CS1期:男性41例,平均10.1岁;女性21例,平均9.0岁;

CS2期:男性79例,平均11.7岁;女性39例,平均10.9岁;

CS3期:男性51例,平均12.6岁;女性61例,平均11.8岁;

CS4期:男性48例,平均13.5岁;女性132例,平均12.4岁;

CS5期:男性49例,平均15.7岁;女性117例,平均14.2岁;

CS6期:男性64例,平均18.5岁;女性135例,平均17.4岁。

1.2 方法

病例头颅定位侧位片使用Winceph 6.0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头影测量定点均由第一作者分批完成,每批测量结束后2周重复测量,取2次测量结果均值。

测量项目:上颌骨:∠SNA,上腭长度(ANS-PNS),上颌总长度(Cd-A),A-NP;下颌骨:∠SNB,∠SND,下颌水平部长度(Go-Gn),升支高度(Cd-Go),下颌总长度(Cd-Gn),Pog-NP;上下颌骨关系:∠ANB,Wits,Overjet,Overbite;垂直关系:∠FH-PLA,FMA,IMPA,ANS-ME,N-ANS,N-ME;牙与牙槽骨:U1-NA,∠U1-NA,∠L1-NB,L1-NB(图1)。

1.3 数据处理

头影测量得出数据由SPSS 13.0软件处理,得出各组项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方差分析后进行组间多重对比,分析组间差异的显著性,从而得出安氏Ⅱ类错

颅颌面生长发育的总体趋势。

计算相邻2组上颌骨总长度(Cd-A)、上腭长度(ANS-PNS)的差值代表上颌骨的生长量。计算相邻2组下颌骨水平部长度(Go-Gn)、升支高度(Cd-Go)、下颌骨总长度(Cd-Gn)的差值代表下颌骨的生长量,并采用均值制作上下颌骨的生长发育趋势图。

2 结果

2.1 不同CVM分期男性安氏Ⅱ错患者生长发育分析结果(表1)

男性患者相邻2组CVM分期的差异性分析显示:上腭长度(ANS-PNS)在CS2-CS3之间生长明显:上颌骨总长度(Cd-A)在CS1-CS2之间和CS2-CS3之间出现明显增长;下颌骨水平部(Go-Gn)、下颌骨升支(CdGo)、下颌骨总长度(Cd-Gn)分别在CS1-CS2之间和CS3-CS4之间出现明显增长;∠SNA、∠SNB、∠SND在CS1-CS2之间有明显生长;全面高(N-ME)、上面高(N-ANS)、下面高(ANS-ME)在CS1-CS2之间出现明显增长。

2.2 不同CVM分期女性安氏Ⅱ错患者生长发育分析结果(表2)

女性患者相邻2组CVM分期的差异性分析显示:上颌骨总长度(Cd-A)在CS1-CS2之间和CS3-CS4之间出现明显增长;下颌骨水平部(Go-Gn)、下颌骨总长度(Cd-Gn)同样在CS1-CS2之间和CS3-CS4之间出现明显增长;∠SND在CS1-CS2之间有明显增长。

2.3 安氏Ⅱ错患者上颌骨平均生长量及生长趋势

从生长发育趋势图(图2)上分析男性患者上腭长度在CS1-CS3期之间生长较快,尤其在CS2-CS3之间生长量较大(1.3 mm)。而女性患者在CS3-CS4期生长较快(1 mm)。同时显示男性患者上颌总长度在CS1-CS2(5.3 mm)和CS2-CS3(2.4 mm)均出现明显生长,而女性患者则分别在CS1-CS2(2.8 mm)和CS3-CS4(2.4 mm)出现明显生长。

2.4 安氏Ⅱ错患者下颌骨平均生长量及生长趋势(图3)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下颌骨水平部在CS1-CS2之间和CS3-CS4之间均出现明显生长。而在垂直方向上男性下颌升支高度在CS1-CS2之间和CS3-CS4之间生长量稍大,而女性患者下颌升支的生长总体上趋缓。

3 讨论

自1931年由美国Broadbent和德国的Hofranth创立了X线头颅定位测量方法以来,X线正侧位片分析成为研究生长发育的重要方法。在横向研究中[3],通过不同年龄安氏Ⅱ类错均值比较后可判断不同年龄段个体的颅面结构特征,分析错畸形形成的机制、部

(x珋±s)(x珋±s)

注:(1)P<0.05

(x珋±s)(x珋±s)

位和程度;在纵向研究中,可反映个体颅面部的生长趋势,评估牙-牙槽位置和软硬组织的生长变化[4]。国外对于安氏Ⅱ类错颅颌面生长发育特点的研究现大多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Chung[5]对85名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进行了纵向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B点有前移趋势,从而骨性Ⅱ类关系有改善趋势。Buschang[6]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正常男性和安氏Ⅱ类患者对比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上颌骨生长相对稳定,而下颌骨的生长出现高峰,正常男性下颌生长较安氏Ⅱ类患者更为显著。

3.1 安氏Ⅱ类错上下颌骨发育特点的分析

通过对相邻2组CVM分期的差异性和上下颌骨生长趋势图的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3.1.1 安氏Ⅱ类患者上颌骨生长发育的特点

男性安氏Ⅱ类患者的上腭长度(PNS-ANS)在CS1-CS3之间有较快生长,尤其在CS2-CS3之间生长迅速;而女性患者则相对较晚,只在CS3-CS4期有较快生长。男性安氏Ⅱ类患者的上颌骨总长度(Cd-A)在CS1-CS2之间和CS2-CS3之间出现明显连续生长增长;而女性安氏Ⅱ类患者的上颌骨总长度在CS1-CS2之间和CS3-CS4之间出现2次明显增长。根据Vardimon[7]的研究发现上颌骨的发育与上颌结节密切相关,上颌结节的水平向发育占上颌骨水平向发育的36%,而上颌结节的生长发育高峰出现在8~9岁和10~11岁,这一时期相当于男性CS2期前后,女性CS3期前后,这也许是造成男女上颌骨发育差异的主要原因。

3.1.2 安氏Ⅱ类患者下颌骨生长发育的特点

男性下颌骨水平部(Go-Gn)、下颌骨升支(Cd-Go)、下颌骨总长度(Cd-Gn)分别在CS1-CS2之间和CS3-CS4之间出现明显增长,这与女性患者的生长趋势相同。这点与Stahl[8]的研究结论相似,通过长期的纵向比对发现安氏Ⅱ错患者的下颌水平部长度生长的最高峰出现在CS3-CS4期,并证实这点与安氏Ⅰ类患者没有统计学差异。根据张兴中[9]的纵向研究,正常男性下颌生长高峰期出现在13岁(相当于CS3期)左右,女性比男性早2年出现高峰,这说明安氏Ⅱ类错患者和正常儿童的下颌骨生长发育高峰均出现在CS3-CS4之间。

3.2 对临床工作指导

安氏Ⅱ类错治疗开始的时机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是否对安氏Ⅱ类错畸形的儿童进行早期矫治,还是等到青少年生长发育高峰期再进行矫治[10]。Keski-Nisula[11]和Dugoni[12]认为双期矫治可以有效利用患者的生长发育潜力,减少正畸拔牙和正颌手术的应用,同时会带来更稳定的治疗效果。同时Tulloch[13]认为生长改型治疗必须在青少年生长发育高峰期之前结束。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结果:男性和女性的下颌骨生长发育均在CS1-CS2之间和CS3-CS4出现高峰,对于严重的骨性不调应在CS2期左右开始治疗,从而达到改型的目的[14],而对于轻度的安氏Ⅱ类患者可在CS3期开始进行单期矫治。

4 结论

安氏Ⅱ类错 第2篇

对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错下颌后缩病例,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是Herhst矫治器来刺激下颌的生长[1]。但Herbst矫治器制作麻烦, 拆戴困难, 患者就诊次数多, 治疗费用较高。近年来, 一种无色、透明的新材料新技术的无托槽矫治器[2,3]出现了, 美观舒适是其最具吸引力的特点, 并可在进食、漱口时取下, 有利于口腔卫生的保持。而且椅旁操作时间短, 治疗中使用轻力, 牙根吸收少, 急诊少。将二者结合, 我们设计了透明推杆矫治器并应用于临床, 其优点在于固定下颌于前伸位, 持续性刺激下颌生长, 有效避免Herbst矫治器的上述缺陷。作者采用头影测量分析方法, 评价应用透明推杆矫治器早期治疗安氏Ⅱ类错, 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经治的安氏Ⅱ类错患者中, 男性7例, 女性10例, 年龄在11~1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12.5岁。 (1) 恒牙, 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磨牙轻度或完全远中, 前牙覆盖在5mm以上; (2) ANB≥5; (3) 手腕骨片显示骨龄处在FG~H阶段。

1.2 材料、仪器以及制作与治疗方法

材料与仪器:选用材料为0.8mm厚的高分子树脂片, 所用仪器为真空负压成型机。

透明树脂牙列压膜的制作方法:将树脂片在成型机升降架上固定后, 将其升至顶端。在负压台上摆好石膏模型, 但前牙唇面不要形成过大倒凹, 视具体情况加热3~5min后, 将升降架降至最底端, 立即抽真空负压成型。按操作说明, 10s后关机, 取出树脂片并进行修剪, 要求唇颊侧离开牙龈在0.5mm左右, 舌腭侧平齐牙龈。符合上述要求后, 将边缘抛光, 保持器制作完成。

矫治器的组装制作:测量正中颌位时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到下颌尖牙远中之间的长度选用相应尺寸Herbst推杆矫治器, 并在口外模型上装配完成 (图1) 。

激活矫治器:治疗2个月时重新进行1次加力, 达预期目标后维持3个月, 治疗时间掌握在7~9个月之间。

治疗结束时机的选择:磨牙关系为中性偏近中或近中尖对尖, 前牙切对切关系或浅覆盖, 正中关系-正中牙合 (CR-CO) 在1.0mm以下, 此时应结束治疗。

观察指标及其观察时机:装配推杆矫治器前、取下该矫治器1个月后, 为每个患者各拍摄1张头片, 进行头影测量分析, 其中角度测量11项, 线距测量8项 (见图2) 。

1.4 统计方法

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的试验方法, 17例患者的19个测量项目作术前术后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术前术后相应观察指标的测量值及其t检验结果见表1。其中, 反映下颌骨位置的指标SNB和NA-PA, 反映上下前牙倾斜度的指标U-SN、U-NA、I-NB和L-MP, 反映前下面高的指标ANS-Me, 反映上下唇最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的指标UL-Eline和LL-Eline, 治疗前后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而反映上下颌骨之间关系的指标ANB, 反映面部软组织突度的指标Ns-Sn-Pos和Ns-No-Pos, 反映前牙垂直间距离的指标OB, 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反映下颌平面倾斜度的指标MP-SN, 反映前上面高的指标N-ANS, 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透明推杆矫治器, 兼具美观、舒适、效果确切、制作简单、操作程序化强等特点。患者在主观认同感、对发音、美观影响, 取戴难易程度、技工室、临床操作时间及疗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Herbst矫治器。透明推杆矫治器能起到促进下颌的生长, B点向前移动, 增加下颌骨突度的作用。变化的颌骨生长方式, 骨性不平衡的生长型的改变, 改善了侧貌和咬合关系[4]。安氏Ⅱ类错牙合应用透明推杆矫治器矫治后, 改善了上下颌骨Ⅱ类关系:咬合的重建改变了下颌的位置, 使其与颅面、上颌保持较为正常的关系, 形成较好的神经肌肉环境有利于牙颌的发育;肌肉运动型可由异常恢复正常, 肌肉、关节的协调性得以恢复, 颌骨异常的生长发育方式得以改变, 有利于恢复颅颌面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功能[5]。该矫治器能同时作用于牙齿和牙槽骨, 加强了矫正牙位的效应, 一旦习惯性位建立, 上颌颌垫逐渐磨除以建, 后牙的咬合力解除了, 持续萌出下后牙, 使司匹氏曲线变平, 以纠正深覆[6], 同时还可以起到刺激分离出的牙槽骨增长的作用, 增加了后牙牙槽骨的高度, 但这不利于面型为垂直生长型的病患。

本文资料显示, 治疗前由于舌骨位置偏后, 致使舌骨与FH平面距离相对较小, 与翼上颌裂点距离相对较大;而经过透明推杆矫治器治疗后, 可见上述距离分别增大和变小, 说明治疗后舌骨向前下移动, 与面部下1/3的增加相适应, 形态的恢复能促进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 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注:*为P<0.05, **为P<0.01

参考文献

[1]赵志河, 吕丹, 周力, 等.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后口腔功能间隙变化的初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0, 18 (4) :259-261.

[2]李光琼.正畸后影响保持器配戴的因素调查[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3, 18 (2) :134-135.

[3]Little RM.The irregularity index a quantitative score of mandib-ularanterior alignment[J].Am J Orthod, 1975, 68 (5) :554-563.

[4]吕培军, 李忠科, 王勇, 等.非接触式牙颌模型三维激光测量分析系统的研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9, 34 (6) :30-32.

[5]吕培军, 王勇, 邹波, 等.国产口腔修复CAD-CAM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 37 (5) :47-50.

安氏Ⅱ类错 第3篇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5月, 在我科就诊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男6例, 女10例, 年龄11岁~14岁, 平均12.5岁。纳入标准: (1) 颅面骨骼分型下颌后缩, 上颌正常, ANB角>5°; (2) 垂直骨面型为低角或者正常型; (3) 前牙深覆合, 深覆盖, 尖牙与磨牙为远中关系; (4) 关节检查无明显异常, 无外伤及正畸治疗史; (5) 手腕骨, 颈椎骨X线片证实患者为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期或刚过发育高峰期。

1.2矫治方法

16例患者均为非拔牙矫治, 采用0.022“0.028”系统的MBT直丝弓矫治器。第一阶段常规排齐整平牙列后上下颌牙列全牙弓连续结扎, 换用0.019“0.025”的不锈钢丝, 下颌弓丝加入-5°至-10°的转矩, 上下颌弓丝末端均需回弯。此阶段一般需要4~6个月。第二阶段安装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 选择合适的推杆长度, 下颌前伸时切牙不得超过且对切。如覆盖过大, 一次性前伸量过大患者关节难以适应可每月复诊时检查下颌前伸情况及切牙中线位置增加推杆和套管之间的推簧, 逐步分次前移下颌。下颌前移基本到位后去除推杆和套管之间的推簧, 换成无弹性的螺旋管固定约2~3个月。此阶段一般需要6~9个月。第三阶段拆除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 配合Ⅱ类牵引1~2个月, 精细调整咬合关系, 使尖牙, 磨牙为中性合关系, 建立正常的覆合覆盖关系后结束固定矫治, 夜间戴用肌激动器, 白天戴Hawley保持器保持。

1.3临床观察和X线头影测量

询问患者安装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后的反应, 观察各阶段磨牙的咬合关系及软组织侧貌的变化, 随访治疗后保持效果。收集每位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 测量项目如下:1.SNA;2.SNB;3.ANB;4.MP-SN;5.Y轴角;6.U1- SN;7.L1-MP;8.U1-PP (上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 ;9.U6- PP (上颌第一磨牙至腭平面距) ;10.L1-MP (下切牙切缘至下颌平面距) ;11.L6-PP (下颌第一磨牙至下颌平面距) ; 12.Co-Go (下颌升支长) ;13.Go-Po (下颌体长) ;14.ANS-Me (前下面高) ;15.OJ (前牙覆盖) 16.OB (前牙覆合) 。所有病例的定点、测量均由笔者完成, 结果为3次测量取得的平均值。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使用spass12.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 对治疗前后的测量数据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

2结果

16例患者戴用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治疗的时间为6~9个月, 治疗期间除戴用初期因后牙区无咬合接触出现咀嚼困难外无明显其他不适, 未发现颞下颌关节症状异常。治疗后磨牙均获得中性合关系, 覆合覆盖正常, 面型改善明显, 两年随访所有患者效果保持稳定。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见表1。

注:*1 P<0.01;*2 P<0.05

3讨论

在临床病例患者中安氏Ⅱ类1分类的患病率较高, 下颌后缩是其主要因素, 且下颌骨是人体所有骨骼中生长持续时间最长的骨 (男性到23岁女性到20岁) [2]。口腔功能矫治器可以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和合发育, 同时抑制上颌骨的生长发育[3], 因此这类患者以前多选择选择在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进行功能性矫治。但近来学者认为早期的功能矫治器由于体积大, 异物感强, 常需进行二期矫治, 并且治疗结束时患者还有生长潜力, 其本身不利的生长型往往造成畸形的复发[4]。选择在恒牙期或者刚过生长发育高峰期, 此时治疗不但治疗时间短, 且治疗结束时, 患者已无多大生长发育能力, 本身的生长型对治疗效果已不会造成影响, 且此时患者能够建立稳定的牙齿尖窝交错的咬合关系, 这是防止复发的最好“保持器”[5,6]。因此本研究在病例选择上均为生长发育高峰后期或刚过生长发育高峰期下颌后缩的患者采用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治疗。

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及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分析, 显示戴用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后患者的牙, 颌, 面部形态都发生了特定的变化, 效果明显。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前后Co- Go、Go-Po、SNA、ANB增加有显著差异, 这是由于利用了下颌骨的生长潜力, 刺激髁突软骨生长, 内骨改建, 同时刺激了下颌骨加速生长[7],颏部位置前移所致, 磨牙关系从远中到中性或偏近中, 前牙覆盖减小使Ⅱ类面型改善明显。牙齿的变化U1-PP、U6-PP、L1-MP、L6-MP测量显示切牙垂直向的变化小于磨牙垂直向的变化, 利于深覆合的矫正, 可是合平面发生了顺时针旋转, 测量结果显示下面高ANS-Me有显著差异, 说明颅面垂直距离增加, 这种变化对高角患者对面型改善不利, 也提示高角患者慎用固定功能矫治器。MP-SN、Y轴未发生明显改变, 说明下颌骨发生的是垂直向前方的生长, 下颌骨的生长掩饰了合平面的不利旋转。SNA变化不大略增长, 这说明SUS2对上颌骨抑制作用不明显, A点少许前移可能与患者自身发育有关。U1-SN减少, L1-MP增加, 上切牙有舌倾趋势, 下前牙较治疗前较唇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是因为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的运用对上颌牙列产生向后的推力, 而使下颌牙列产生唇倾的力量引起下颌平面不利的顺时针旋转, 因此在临床操作时需要额外适量增加下切牙冠舌向转矩, 防止下前牙唇倾。

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是由Herbst功能矫治器衍生而来的一种固定式咬合前导型矫治器, 理应具有Herbst的相关性能。固定型功能矫治器能通过最大限度地实现下颌骨的剩余生长来发挥功能, 与直丝弓的联合应用能在短时间内利用患者的剩余的生长发育潜力, 促进下颌生长。下颌前导杆采用双套管设计, 能产生恒定的力量, 主要是水平向的矫治力, 对发育高峰期及高峰后期的恒牙期都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有人认为固定功能矫治器在导下颌向前的过程中下颌髁突处于强迫性的前移位, 可能会引起TMJ功能紊乱症状, 但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固定功能矫治器的使用, 虽然在治疗开始阶段偶尔有短暂的TMJ功能障碍和咀嚼肌的触痛, 但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消失, 远期观察, 髁突, 关节窝关系正常, 髁突和关节窝没有骨组织的结构改变, 固定功能矫治器治疗对TMJ没有影响。该矫治器的应用不需要患者过多的配合, 能够24h佩戴, 容易保持口腔卫生, 力量控制比较好, 变双期矫治为一期, 疗效肯定, 而且矫治部件不易损坏, 临床安装和加力相当方便, 有效节约了椅旁时间。

矫治结束后16例患者白天戴用改良的Hawley保持器, 晚上戴肌激动器保持, 使牙, 合, 肌肉获得新的平衡, 防止复发。经随访, 患者矫治后保持效果好, 说明应用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矫治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但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产生的作用为多因素的, 需戴用足够长的时间才利于下颌位置的改建, 并且需拆除后精细调整形成良好的合关系才能使矫治效果得到保持, 其矫治后远期疗效还有待于临床大量病例的积累和对其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曾祥龙.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433-435.

[2]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7.

[3]徐芸, 白玉兴, 宋一平 (译) .口腔功能矫形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96-332.

[4]Melaughlin, Bennett, Trevisi (编著) , 曾祥龙, 许天民 (主译) .系统化正畸治疗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2:32.

[5]Read MJ, Deacon S, O’Brien K.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a clip-on fixed functional appliance[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2, 125 (4) :444-449.

[6]徐宝华.骨性错合畸形矫治与成人正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87-189.

安氏Ⅱ类错 第4篇

关键词: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颌病变第一磨牙,正畸拔牙

第一恒磨牙在牙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萌出时间最早, 窝沟点隙比较多, 而且咀嚼效率较大。对于某些安氏 Ⅱ1类错颌患者, 由于缺乏必要的口腔保护, 致第一磨牙严重病变甚至过早脱落的情况, 正畸矫治难度较大, 需要重新制定拔牙方案, 以获得协调的鼻唇颏关系, 改善口唇闭合功能。现回顾性分析12例拔除病变上颌第一磨牙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探讨其临床疗效。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临床已完成的安氏Ⅱ1类患者12例, 年龄16岁~27岁, 平均19.3岁。病例纳入标准:牙颌检查为安氏Ⅱ1类错颌, 下颌骨大小, 形态基本正常。口腔检查结果显示:患者1~2颗第一磨牙严重病损或早失, 第二磨牙已萌出, 第三磨牙已萌出或曲面断层片显示有第三磨牙牙胚存在。

1.2治疗方法

1.2.1拔牙方式:12例拔除上颌第一磨牙的患者中, 其中有4例患者拔除/或早失1颗第一磨牙, 5例患者拔除2颗, 上颌两侧均有拔除/或早失3颗的有3例, 健康侧常规拔除第一磨牙, 下颌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

1.2.2支抗计及牙齿移动方式:12例患者使用口外牵引增强支抗。为保护上颌后牙支抗, 所有病例均采用第二磨牙先牵引第二双尖牙远中移动与其接触后, 在牵引第一双尖牙远移, 牵引过中为防止双尖牙倾斜, 在其舌侧粘贴牵引钩与第二磨牙的舌侧牵引钩同时进行平行牵引。双尖牙牵引到位后, 继续牵引尖牙远移, 移动过程中尽量维持上下颌尖牙的 Ⅰ类关系。

2结果

患者的治疗结果:12例患者的平均疗程23个月, 矫治后尖牙均为中性关系, 磨牙尖窝关系良好, 前牙覆颌正常, 覆盖均小于3mm, 上下颌牙列中线与面部中线一致, 牙弓之间无间隙。术后曲面断层片显示, 第二磨牙近中移动代替第一磨牙者, 第二磨牙牙根及牙槽骨无明显吸收, 且与邻接关系良好。软组织侧貌突度减小, 患者对美观要求很满意。

3讨论

3.1第一磨牙拔除后间隙分配的设计

安氏Ⅱ1类错颌患者, 拔除上颌第一磨牙进行矫治, 首先要考虑间隙如何分配。前牙拥挤严重的患者, 需要的间隙较大, 拔除病变的第一磨牙既去除了病变牙, 且提供间隙较大, 将前牙区的牙齿尽量后移, 让后牙区的的牙齿稍前移, 解除了拥挤, 又为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提供了条件。对于成人患者, 当ANB角过大时, 上下颌骨失状向严重不调时, 如第一磨牙不能保留时, 可以同时拔除第一前磨牙和病变第一磨牙, 已解除前牙覆盖过大问题, 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1]。然而由于磨牙缺失时间较长, 拔牙处的间隙很难关闭。 但临床牙齿发现, 在缺牙区牙槽脊宽度和高度没有过分吸收的情况下, 充分排齐整平牙列后, 在不锈钢方丝上已轻力关闭磨牙缺牙间隙是可行的[2]。本文所有病例为防止前牙唇倾与覆牙合加深均采取尖牙向后结扎和末端弓丝回弯。牙弓完全整平后, 使用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关闭间隙。回收前牙到位后, 拔除第一磨牙的患者, 此侧仍有剩余间隙时, 需要后牙近中移动来关闭, 前牙加正转矩增加支抗, 将间隙之前所有牙连续结扎, 继续关闭间隙。第二磨牙近中移动间隙关闭后, 再将它至对侧第一磨牙连续结扎, 近中移动第三磨牙。 本文12例患者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矫治后第一磨牙拔牙及缺牙间隙全部关闭。

3.2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问题

牙根吸收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口腔正畸医师的棘手问题。轻度的牙根吸收通常不会影响牙齿的牢固程度。治疗过程中要避免加力过大, 尽量避免咬合创伤。牙齿移动要注意其解剖界限, 上前牙内收要避免腭侧的骨皮质界限, 否侧过度的内收和根舌向控根容易导致上前牙牙根吸收。后牙区的骨皮质分布在颊舌侧, 后牙的近远中向移动过程中, 接触到骨皮质的机会较少, 研究表明皮质骨与根尖的接触与根吸收密切相关[3]。因此, 后牙区近远中向的移动相对于前牙来说, 不易发生根吸收[4]。

参考文献

[1]Ozakia T, Ozakib S, Kurodac K, et al.Premolar and additional first molar extraction effects on soft tissue.Angle Orthod, 2007, (77) :244-253.

[2]寻春雷.不对称拔牙治疗成人安氏Ⅱ类双颌前突错颌[J].口腔正畸学, 2003, (10) :91-94.

[3]Horiuchi A, Hotokezaka H, Kobayashi K.Correlation betweencortica plate proximity and apical root resorption.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98, (114) :311-318.

安氏Ⅱ类错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自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6例错牙合畸形患者, 男8例, 女18例, 年龄9~14岁, 平均 (11.2±2.1) 岁, 均处于替牙晚期或恒牙初期。拔牙矫正9例, 非拔牙矫正27例。均进行常规口腔检查、X线头影测量。检查显示:下颌后缩, 上颌轻微前突, 前牙功能性反牙合, 牙弓内有散在间隙, 牙列排列拥挤Ⅰ~Ⅱ°, 深覆牙合, 前牙深覆盖4~7mm, 咬合关系存在异常。所有矫正患者均无口腔疾病, 无外伤及先天性畸形。

1.2 矫正设计与方法

使用杭州新亚齿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Twin-block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根据患者错牙合情况决定矫治设计。方法:先进行上半口直丝弓矫正, 初步排齐牙列、平整牙列, 去除下颌前伸时的咬合功能。取印模, 取蜡, 首先去除上颌第一磨牙带环, 切牙粘直丝弓托槽, 通过矫治器矫正反合牙与深覆盖, 稳定牙弓前后关系根据下颌需前伸的情况分次治疗, Twin-block矫治器24h戴用, 每周开大螺旋扩大器1次, 每月复查1次, 分次磨除牙颌垫, 与上下第一磨牙建立咬合关系, 此期治疗共持续4~7个月, 待基本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后, 进行直丝弓固定。选用0.016Ni Ti弓丝排齐牙齿用澳丝在颊面管中弯制阻挡曲, 末端后倾曲使阻挡曲紧贴面颊管[2], 注意弓丝长度长于牙弓长度2~3mm, 待反合矫正减轻后, 进一步矫正切牙扭转拥挤, 整平排齐上下牙列, 改善牙间隙和上前牙突度, 平整牙弓, 将尖窝关系调整完美, 治疗维持7~12个月, 平均 (9.34±1.2) 个月。治疗后拍头颅定位X线片, 以咬牙合水平作为参考。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完成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治疗时间平均 (17.2±1.9) 个月。患者侧貌均有明显改善, 颏唇沟变浅。口内检查:上下牙列整齐, 前牙覆盖覆牙合基本正常, 上下第一磨牙呈中性关系。治疗前后X线检查头影测量, 治疗后下切牙平均前移 (4.85±1.27) mm, SNB增加 (2.37±0.5) °, ANB明显减小, NA-PA减小 (-4.86±0.9) °, NP-FH增大, L1-MP、L1-NB角及L1-NB线距明显减小, 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各种因素影响牙颌面正常生长, 导致错牙合畸形发生率越来越高, 特别是青少年, 正处于混合牙列期, 牙、颌、面生长迅速, 不良刺激导致畸形的发生和发展, 严重影响了面容美观和心理健康。随着正畸技术在口腔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能有效矫正牙颌位, 调整上下颌位量, 将扭转错位的牙排列整齐, 改善牙间隙, 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 为改善面容, 促进下颌生长提供最佳的牙列条件[3]。

Twin-block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是治疗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有效的手段之一, 由于安氏II类错牙合多以下颌后缩为主, 下颌牙列处于较远的位置上, 在咀嚼时容易阻碍下颌向前发育。本组病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与直丝弓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Twin-block矫治器可改变自然牙列中承受颌力的斜面方向, 使下颌发生功能行前移, 对牙列产生持续性刺激, 改变骨小梁生长速度和方向, 在成功引导下颌后, 使用直丝弓矫治器进一步平整上下牙列, 调整咬合及前牙覆合、牙覆盖关系, 使引导下颌向前的效果更为固定, 明显缩短了疗程。由于Twin-block矫治器与直丝弓固定矫[4]治器操作简单, 稳定性高, 能有效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 改善上下颌关系, 改善面部容貌, 有效提高患者生活和生命质量, 可作为矫正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 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廖列卡.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错畸形的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 2011, 4:33~35.

[2]李萍.自锁矫治器治疗100例错[]畸形的临床体会[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2:36~37.

[3]李渤, 柏钢, 骆秋勋, 等.传动直丝弓与滑动直丝弓技术在安氏Ⅱ~1错矫治中的临床对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6:54~55.

安氏Ⅲ类错的早期矫正 第6篇

关键词:安氏Ⅲ类错早期矫正,双侧垫矫治器,FRⅢ,面前方牵引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双侧垫矫治器对于早期反有很强的矫治优势, 阻断进行性及不可逆的软组合及骨组织的变化使上下颌骨按照正常的轨迹生长发育, 调整了咬功能, 又简便实用、费用低廉、取带方便, 部分患者4~8周便可解除反。FRⅢ是一种功能调节器, 用来训练肌肉功能以促进颌面骨骼能够正常发育, 所以唇挡放于上颌前庭沟处, 唇弓则与下切牙相接触, 前腭弓仍与上前牙腭侧相接触, 用以防止上前牙的舌倾, 并有助于使上前牙唇向倾斜。带用前方牵引矫正器后, 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曲面断层片以X线投影测量数据评价疗效, 结果SNA增加了32.3, ANB增加了2.3, 说明上颌骨前源的A点发生了明显的前移, SNA、ANB具有显著的差距, 上颌骨前移1.7mm, 下前牙的切缘迁移1.4mm, 二者的差别都有显著的差异, a上颌骨前移的量大于上前牙前移的量, 下颌骨的位置后退1.6mm, 说明前方牵引不仅可以促进上颌骨发育, 而且可抑制下颌骨发育, 面下高增加了2.9mm, 全面高增加了2.3mm, 说明下颌骨的位置虽然受到抑制, 同时也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

3 讨论

垫式活动矫治器及FRⅢ功能矫治器能有效的调整上下颌矢状方向的生长, 是矫治替牙反的有效方法, 垫式活动矫治器对乳牙期或替牙期无法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又必须进行正畸治疗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它不会产生过大的矫治力, 不会造成过大的损伤[1]。前方牵引矫正器是治疗安氏Ⅲ类错颌的有效手段, 但患者年龄的选择和配合的情况很重要, 对于时机成熟并且配合较好的患者。前方牵引可以很好的使面型得到改善, 面型改善的这种效果包括上颌骨的前移和牙齿的前移共同构成且颌骨前移的量大于牙齿前移的量。早期矫正治疗安氏Ⅲ类错利用患者的生长潜力促进上颌骨发育抑制下颌骨发育对颌骨畸形起到减轻和抑制发展的效果[2]。

参考文献

[1]李剑峰.早起前牙反应用垫与诱导唇弓联合矫治的临床观察[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6, 27 (4) :76.

我院安氏Ⅲ类错畸形的临床研究 第7篇

临床口腔科畸形常见类型中, 安氏Ⅲ类错畸形占较高病发比率, 发病率在我国青少年中为12.81%, 多由上下颌骨未协调发育所致, 以下颌发育过度多见, 造成磨牙Ⅲ类咬合, 前牙反关系[1]。此类畸形对患者口颌系统语言功能及咀嚼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引发颞下颌关节疾患, 对容貌协调性造成破坏, 影响颜面美观、口腔功能, 使患者身心均背负沉重负担。分析在流行病学特征, 以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的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100例, 男45例, 女55例, 年龄10~14岁。诊断标准: (1) 错:依据症状和安氏分类法分类, 深覆盖Ⅱ度以上、深覆均可按错诊断, 对复合型错, 按几种单型错拆分, 分析单型错。 (2) 正常:以正常为准。

1.2 方法

统计错患病率, 安氏错结果, 各类错症状结查。针对Ⅲ类错畸形, 采用摆式矫治器矫治方法治疗, 具体如下:矫治前后, 行头颅侧位片拍摄, 运用Pancherz的分析方法科学分析患者X线头影测量。具体矫治方案为:于病例上颌第一前磨牙处, 就个别带环进行制作, 并于颊侧点作焊托槽, 患者Nance腭托金属杆和腭侧的部分需牢固焊接, 患者的上腭前部与Nance腭托的标准基托部分接触面积需足够, 以使相应的支抗控制增加。后应用0.8 mm长度的弓丝弯制钟摆形的加力臂, 并在上颌第1恒磨牙带环腭的侧点处托槽焊接, 摆式矫治器就位前, 需先激活钟摆形加力臂, 行必要的预加力。摆式矫治器就位后, 加力臂末端结扎入槽, 治疗即可完成。患者在戴用矫治期期间, 每3周需到医院进行1次复诊, 在复诊时, 依据实际情况, 在口腔进行加力。摆式矫治器为不依赖患者配合的磨牙远中移动装置, 有较高的临床效果, 材料简单, 操作方便, 设计合理, 费用低, 疗效显著, 在口腔治疗中可广泛应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中男占45%, 女占55%, 男女性别比无差异 (P>0.05) 。个别牙错位占28%, 前牙拥挤占22%, 深覆占17%, 深超占15%, 反占13%, 对刃占3%, 开占1%;其他占1%。

3 讨论

全身的骨架系统在胚胎发育期间, 通过软骨内成骨形成或通过膜内成骨形成。下颌骨的发生在特点上与其它骨架系统存有一定差异, 即经膜内成骨形成下颌体部, 而髁突及下颌支经软骨内成骨形成。分析生理学机制, 神经脊细胞分化、增殖, 向第一鳃弓迁移, 有颌突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成, 此细胞向下颌骨软骨前体细胞分化, 通过软骨内皮骨和膜内皮骨分别形成下颌支和下颌体[2,3]。

Siche和Weinmann在20世纪初就遗传控制理论进行提出, 认为颅面骨骼生长多由骨组织本身造成的遗传因素引发。Moss在1962年就功能基质假说进行提出, 生成颅面骨骼的过程中, 患者颌骨的大小、形态变化均为相关功能基质作用的结果[4]。Petrovic就颅面伺服系统假说进行提出, 针对颅面骨骼生长改建, 认为属较为复杂的过程, 受全身与局部因素的影响, 不同因素相互作用, 有伺服系统形成。Obwegeser在2001年就双因素调节假说进行提出, 认为下颌生长发育中下颌髁状突为中心, 有两种因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一种对下颌骨长度生长相关的L因素进行刺激, 一种对下颌骨体积生长的M因素产生刺激[5]。

分析个体错畸形机制, 可从遗传和环境因素展开研究。临床安氏Ⅲ类错畸形有较复杂的病因, 为多因素参与, 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项报道认为, 其受外在的环境因素和内在的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但总体上, 因统计手段、研究对象的不同及对结果有不同解释, 针对安氏Ⅲ类错病因, 结论尚不统一[6]。

颌面部功能与环境因素有较密切关联, 包括全身与局部各种可致错畸形的因素。虽就遗传学而言, 会存在一定相似, 但针对一个群体, 环境是复杂的、变化的, 因环境作用, 个体会更具相似性。研究显示, 一些疾病、创伤除对全身发育和健康造成影响外, 还会对面、颌、的形态、功能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促使安氏Ⅲ类错畸形形成;激素水平失调、机体内分泌功能异常, 直接造成颅面骨骼系统及牙齿骨骼系统发育障碍, 诱导安氏Ⅲ类错畸形[7,8]。患者扁桃体增大, 引发口腔功能异常, 是局部造成安氏Ⅲ类错畸形形成因素[9,10]。

安氏Ⅲ类错畸形发生中, 口腔不良姿势习惯也为重要原因。有学者研究认为, 亲代有Ⅲ类错畸形病发的青少年, 在家庭相似生活习惯及家庭生活环境影响下, 对口腔不良习惯的模仿, 可为诱导安氏Ⅲ类错畸形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11,12]。有学者认为, 乳牙反, 有较高的向恒牙反发生的几率, 故对107例乳牙反行发病机制和病因分类、流行病学探讨, 结果示, 不良习惯诱导的乳牙反为主动不良习惯型, 指患者有不良习惯, 如伸舌、吮指、咬上唇、咬物等;被动不良习惯型, 指喂养人或家长加给患儿的不良习惯, 如高枕、喂养姿势和方法不正确、一侧睡习惯等。本病发生中, 不良习惯为重要因素之一[13,14]。虽安氏Ⅲ类错发生发展中, 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排除, 但研究显示, 致病机制中, 遗传因素同样占有较高比率[15]。

本次选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分析原因, 为按乳恒牙正常替换期限, 替换完成的年龄范围在11~13岁, 恒牙在此段时期萌出, 呈不稳定状态, 易有各类错畸形引发, 此阶段可对错畸形实施矫正治疗。故调查此年龄段, 可指导临床对疾病加以防范。分析错颌畸形的患病率, 各家报道均有区别, 最高者为83.19%, 调查结果不一, 可能与掌握调查标准有差异相关。但均有一人具共同性的结果, 即青少年患病率较高, 提示错畸形在我国发病较严重。本次研究结果示, 男女性别间发生错率无差异, 与其他资料不同。

本次研究中, 对各类错症状率显示, 与乳牙列错排列顺序有别。表现为前牙拥挤和个别牙错位比例较高, 分析原因, 与恒前牙对乳前牙替换前, 固恒牙宽度较乳牙宽度大相关, 造成牙量较骨量多, 恒前牙大部分不能在正常位置萌出, 引发个别牙错位或拥挤。但通常认为, 随颌骨生长发育, 牙量、骨趋于协调, 此类症状可自行调整, 呈正常恢复。本次错症状存在多种复合形式, 单一形式较少存在。其中前牙拥挤、个别牙错位与深覆、深覆盖合并较多见, 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牙是对面形美观造成严重影响的错症状, 占相当比率, 分析形成反形成原因, 同开, 除先天因素外, 另与儿童不良口腔习惯有关。故需加强青少年受护牙齿教育, 使不良口腔习惯戒除, 以美化容貌、防止错畸形。患者中男占45%, 女占55%, 男女性别比无差异 (P>0.05) 。个别牙错位占28%, 前牙拥挤占22%, 深覆占17%, 深超占15%, 反占13%, 对刃占3%, 开占1%;其他占1%。

综上所述, 对本院安氏Ⅲ类错畸形的临床特点展开研究, 可为临床防治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以保障口腔整体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本院安氏Ⅲ类错畸形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 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患者中男占45%, 女占55%, 男女性别比无差异 (P>0.05) 。个别牙错位占28%, 前牙拥挤占22%, 深覆占17%, 深超占15%, 反占13%, 对刃占3%, 开占1%;其他占1%。结论:对本院安氏Ⅲ类错畸形的临床特点展开研究, 可为临床防治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以保障口腔整体健康水平。

安氏Ⅱ类错范文

安氏Ⅱ类错范文(精选7篇)安氏Ⅱ类错 第1篇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05~2010年就诊的安氏Ⅱ错患者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