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爱护花草提示语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爱护花草提示语(精选6篇)

爱护花草提示语 第1篇

1.环境卫生,从我做起,整洁家园,人人有责!

2.营造清洁大环境,消灭“四害”保健康。

3.一纸一屑添脏乱,一举一动写文明。

4.创建卫生城市改善投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5.创卫,让生活更美好!

6.创建卫生城市,构建和-谐荆州!v

7.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卫生家园。编织爱心,保护环境。

8.有了您的真心呵护,学校才会更加美丽

9.别在绿色消失时,我们才去后悔。

10.你的行动代表花的未来。

1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自己。

12.环境好,生活就好。;

13.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让一让。

14.要想校园净又美,健康文明记心里。

15.注意了,每个人都看见你在这里的一举一动。(走廊)

16.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图书馆)

17.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8.绿色明亮了我们的眼睛,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足下绿的生命。

19.让校园阳光普照,让绿色神圣美妙

20.走一走,看一看,花红柳绿美无限。

21.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树护绿。

22.鸟语花香,爱赏共享。

23.用爱心呵护每一片绿色。

24.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

25.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个个争当绿色天使。

26.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爱护学校从学生做起。

27.小草青青,脚下留情。

28.你珍惜我的生命,我还你一片绿荫。

29.只要给予一些爱,就能给你带来郁郁葱葱的绿荫。

30.花草树木都是宝,没它我就不行了。

31.少一串脚印,多一份绿意。

32.多一份绿色,多一份健康。

33.乘阴靠绿树,美化靠大家。

34.花木有情报春晖,同学爱护喜心扉。

35.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36.劝君多走几步路,莫把草坪当马路。

37.为了美丽家园,请从小事做起。

38.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无妨。

39.少一个脚印,多一个生命。

40.我爱花,我爱草,我爱青青小树苗。

41.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42.给我一份爱,送你一片绿。

43.问坛哪得绿如许,为有大家来爱护!

44.青青绿叶红花,岂能肆意践踏(请勿践踏草坪)

45.绿色象征生命,珍惜生命,环保第一

46.心动不如行动,去怨不如去干。

47.美化生活,净化心灵。

48.轻轻抬起你的小脚,我在你的脚下微笑。

49.小草给我一片绿,我给小草一份爱。

50.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

★ 爱护小草温馨提示语

★ 爱护公共设施提示语有哪些

★ 爱护花草标语

★ 爱护花草的年度标语

★ 爱护花草公益广告词

★ 爱护花草小学生作文

★ 爱护花草公益广告语

★ 爱护花草主题班会教案

★ 爱护花草环境的标语

★ 警示人们爱护花草标语

爱护花草提示语 第2篇

2.爱我荆州洁净家园!

3.您给城市一份温馨,生活还您十分健康。

4.卫生好环境,健康好生活。

5.让世界充满色彩,让生命充满精彩!

6.水是有限资源,点点滴滴都是情!

7.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光荣传统,纪念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周年。

8.整治农村环境,促进“村容整洁”。

9.我也是生命,请脚下留情。

10.全民参与爱国卫生,美化环境人人受益!

11.一花一木凝聚真情,一举一动书写文明。

12.人人动手,整治环境,关注健康,美化环境。

13.文明大家园,魅力新广州。

14.“创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1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创建活动。

16.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17.净化荆州城市,建设美好家园!

18.空气、清水、绿色,我们无价的财富。

19.青草、翠竹,我们的朋友。请手下留青,脚下留情。

20.看到绿色,我们才会有好心情!

21.环境卫生,从我做起,整洁家园,人人有责!

22.营造清洁大环境,消灭“四害”保健康。

23.一纸一屑添脏乱,一举一动写文明。

巧用“提示语”,让课堂走向高效 第3篇

那如何才能巧用文前“提示语”, 笔者在平日的语文课堂中做了如下尝试:

1. 巧用原话, 提炼文本主旨。

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 是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的一个主要目的。但很多学生往往是一目十行, 过后不得要领。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预习之前, 指导他们不要忽略文前的“提示语”。因为有些文前“提示语”本身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 而且概括得很到位, 无须学生再搜肠刮肚去归纳。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提示语”, 然后再通过预习阅读, 从而准确地提炼文本的主要内容。

请看:王家新先生的《在山那边》一诗前的“提示语”:

童年时代, 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 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当教师要求学生从诗中提炼出关于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时, 他们立刻就能找到“提示语”中的“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 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这一句。的确, 文前这句“提示语”, 正是全篇诗文所展示的内容。

再看: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一文前的“提示语”: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每逢集会或节日, 人们聚集在一起, 即兴歌唱, 互相问答, 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 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一“提示语”, 恰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发现这一“提示语”中的“提示”, 从而准确地摄取到了概括主要内容的信息, 从而形成答案:“文本写了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在集会或节日时, 举行各种形式的歌会, 来传承民间文化, 表达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2. 巧寻踪迹, 梳理文本情节。,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 有些教师煞费苦心地设计教学过渡语, 但往往不尽人意。其实一些文本的阅读“提示语”可以直接拿来运用从而让教师巧寻踪迹, 快速理清文本的故事情节, 使教学环节自然转换, 使教学流程酣畅淋漓、一气呵成。

请看:鲁迅先生的《雪》一文前的“提示语”: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 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 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带着这一“提示语”中的提示, 去阅读文本, 发现文本中就写了“北国”、“南国”这两个地方的雪, 而且发现文本前半部分写得就是“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后半部分写得就是“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 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于是文本的结构就已经一目了然了, 而且这两部分的雪的特点也已经明确无疑了, 至于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再看: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前的“提示语”:

夏夜行船、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 这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 不仅铭记在作者的心里, 也会给每个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上, 老师提问, 文中找出“我”这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都经历了哪些事?并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段

学生立刻就能从“提示语”中得到提示:分别是“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等几件事。同时, 老师也能在第一课时从宏观上把握全文架构的教学任务。然后, 教师可以紧扣这几个精练的概括语而展开全文的课堂教学, 让课堂的教学环节的衔接更为自然、流畅。

在课堂阅读中, 其实, 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 他们不可能归纳出与教参或是与我们期待中的内容一模一样, 所以这个时候, 教师不妨从文前“提示语”中寻觅行文的踪迹, 而不是让学生生硬地归纳出我们期望的标准答案。

3. 巧设问题, 进入文本情境。, ,

很多文前“提示语”, 都会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却往往没有给出确定的阅读目标, 这就给学生理解课文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请看: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前的“提示语”:

鲁迅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 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这位保姆不识文断字, 又有些愚昧迷信, 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 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那么, 鲁迅为什么要写她呢?她是个怎样的人呢?

文前“提示语”中的两个连问, 让学生顺着问题对文本内容、对“阿长”展开思考, 然后把思考中的无法理解的问题化为阅读课文的动力, 通过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去解答疑惑。

再看:李森祥先生的《台阶》一文前的“提示语”:

这位父亲是怎样生活和劳作的?他有什么追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叙述父亲的故事的?

这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 去进入作品的境界, 了解“父亲”生活和劳作的方式, 了解“父亲”的追求, 真正在心目中勾画出“父亲”形象, 感受作者叙述时满怀的深情。

可见, 教材的文前“提示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对问题的逐步探索中, 洞察文章的内涵, 感受作者的情感, 从而自然地融入文本的情境, 真正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意。

4. 巧摘背景, 加深文本理解。

每一篇作品都有一定的社会与时代背景, 可是, 这社会与时代背景在文本中有的呈现出来, 有的却并不提及, 这就给学生的预习、对文本的解读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个时候, “提示语”中出现的社会和时代背景的资料就成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指示灯”, 使学生一下子能抓住文本的重点, 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到位的理解。

请看: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前的“提示语”:

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基于这一“提示语”, 教师再作适当地引申, 学生会立刻明白了文章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 学生清楚那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于是就很能理解鲁迅在文本中传达出来的对国人的失望至极以及对藤野先生永久怀念之情。

再看:端木蕻良先生的《土地的誓言》一文前的“提示语”:

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只要老师稍作引导, 学生便会自然想到因为战火, 他们无家可归;为了抵抗侵略, 夺回每寸土地, 他们吼出了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学生就能更为自然地融入文本, 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 让“土地的誓言”演绎成“学生的誓言”, “爱国恨敌”之情将喷涌而出, 一发不可收。

总之, “提示语”中涉及的背景介绍, 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扫清预习障碍,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让“家常课”的课堂教学轻松而高效。

5. 巧挈文眼, 提炼文本主旨。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相对容易理解, 一篇文章, 要么是展示一种观点, 要么是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或是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关键的“点”, 在文前“提示语”中都往往可以找到, 这就告诉教师, 要紧扣这些“点”进行预习、讲解和复习, 可使学生的体会更深刻、记忆更清晰、课堂更高效。

请看:吴敬梓老先生的《范进中举》一文前的“提示语”:

这一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 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教师在执教过程中, 可以紧紧抓住这句话, 并从中扣住了“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啼笑皆非”、“悲喜剧”这三个短语, 进而展开对文本的解读。

比如, 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利用“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这个短语, 引导学生去感知小说内容老童生范进在垂老之年意外捞到了功名, 激动之余竟发了疯, 后来老丈人一个耳光将其打醒。

再扣住“啼笑皆非”这个词, 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令人发笑的细节, 看看人物的前后变化, 想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感兴趣的还可以选择文中最典型最鲜明的一处读出来, 读得夸张、形象些, 感受文章的讽刺艺术。亦可想象范进中举后会发生什么, 用讽刺的笔调写出来。从而引领学生去感受吴敬梓老先生的讽刺魅力。

最后, 再抓住“悲喜剧”这个词, 启发学生去思考:“范进中举, 喜极而疯, 后被打醒, 这是喜剧?还是悲剧?”从而引领学生去感悟作品意义, 真切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细细想来, 学生之所以能很好地把握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文前那段“提示语”巧妙的提示。

不难看出,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独具慧眼, 培养学生善感的心, 从而善于从“提示语”中去抓住“文眼”, 寻找到准确的切入点, 然后紧扣这个“文眼”、这个“切入点”, 单刀直入, 干净利落地教, 让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更到位。

提示语启发思考,要求语限制行文 第4篇

内容与含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十八道试题中有九道试题有“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要求。其中浙江卷为“含意”,对“材料内容”一般没有异议,但对“含意”的把握存在诸多分歧与争议。也有人撰文谈及“含意”问题,比如针对学生的刊物《中学生阅读》曾登过指导性文章,也只是个别老师的阅卷臆测,并非高考阅卷场上的共识。

广东省阅卷组在阅卷时做了如下阐释:作文题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容”应该是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概括。“内容”如照片与欣赏方式、照片与保存记忆;“含意”可以指上位概念或同一上位概念下的其他同一层次的相似事物,如科技与生活方式、科技发展与人的情感体验;又如书信和电子邮件与情感传递等。

福建阅卷组强调紧紧抓住关键词“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并理解其喻意,这里的“喻意”即可视为“含意”。在对“含意”的阐发和操作上,2010年山东卷阅卷组的阐发和操作极为妥当。

当年高考材料只有一句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阅卷组在阅卷时首先明确材料的内容是:人生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光明和阴影”是材料的中心意义。“光明”指人性当中高尚、善良、正面、积极、理想化的方面;“阴影”指人性当中的弱点、不足、反面、低俗的方面。

题目含义据此定位为光明与阴影构成人性的复杂。进而扩展为:人生由成功与失败构成;人生由顺境与逆境构成;人生由幸福与苦难构成;人生由幸运与挫折构成;人生由圆满与残缺构成;人生由光荣与耻辱构成;人生由公正与自私构成;人生由善良与邪恶构成;人生仕途是通达与坎坷的……

这样对题意的理解和阐发,就增强了阅卷的指导意义。

感悟和联想:“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还是“进行感悟和联想”

材料作文的写作离不开感悟和联想,在参与评分细则的讨论与制定时,笔者多次发言,在写作这一复杂的心智活动中,感悟联想孰先孰后,难以截然分开,但似乎“联想”在前,“感悟”后之,更为妥当。

对作文题的一些要求语,很多人都以为是“公理”,认为个个考生“你懂的”,其实很多人并不“了了”。笔者纵览多年多省市阅卷实录,唯有山东卷对“感悟与联想”做过阐释:“联想”就是对身边现实人生进行联系和展示;“感悟”要求对现实人生的许多现象进行分析、解剖,揭示其规律,并表明自己对这种揭示的态度。从对此的阐释中,联想更侧重感性,感悟则强调理性,孰先孰后似已确定。

但我们纠结的是前置与后置。如2014年山东卷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4年湖北卷则为:“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这一要求的前置,唯有山东卷,其他均为后置。在措辞上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进行感悟和联想”这是写作路径的指示,将你对材料的感悟和联想写下来,连缀起来,成就你的作文。而山东卷则为“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如此“对材料的联想感悟成了写作之根之据”,对材料进行感悟和联想,由你的感悟和联想作为“由头”写作文,进而演绎成了“不确定多话头”的话题作文。而事实上材料作文写作的依据是所提供的材料。

天津、福建、湖北和辽宁卷也有类似的话语,都是置于材料之后。四川卷“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辽宁卷“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天津卷“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福建卷“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浙江卷“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都没有出现“根据”这一字眼,因此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角度与视角:从审视和解读材料出发

角度是审视材料的出发点或着眼点;视角是行文过程中作者选择和处理素材的着眼点。首先一则材料有多个审视和解读的角度,如正与反,如整体与局部,如主要与次要,如中心与边缘,如事件与人物(叙事性材料)等,其次角度有优劣,广东阅卷组长陈妙云教授说过“虽然在过去的评卷中我们没有区分角度的优劣,但无论如何,新材料作文的角度是有优劣之分的”。其三,角度有准有偏,所以有的省份阅卷时提出核心立意,如山东卷;有的省份提出精准立意,如重庆卷。2014年十八道作文题,全部都有对“角度”的要求,大致分为四类:自选角度(上海卷、天津卷、广东卷、福建卷、湖南卷、湖北卷)“自选一个角度”(四川卷、北京卷、江西卷),选好角度(课标卷Ⅰ、全国课标卷Ⅱ、大纲卷、浙江卷、安徽卷、辽宁卷)和选准角度(重庆卷、山东卷)。 “自选角度”,其言外之意是材料的意蕴丰富,有多个切入的角度;“自选一个角度”,是针对考生行文而言,避免意多乱文;“选好角度”一是确定不飘忽游弋,二是关乎优劣;“选准角度”是针对考生中普遍存在着角度选不准的现象而说。与众不同的是江苏卷,其要求是“选取角度”,这样的要求,等于没要求。对于“角度”要求的细微变化,“体现了命题人对新材料作文考查方式的不断探索”(赵静宇),此言得之。

高考命题中从未出现过对“视角”的要求,“视角”是高考备考指导中提出的,如新颖深刻、小巧灵活等。

抄袭与套作:抄袭应是刚性要求,套作失之于软

“抄袭与套作”按说不必写到字面上,成为显规则、显要求和硬规则,只需在阅卷时成为潜规则、潜要求即可,世风如此,很是无奈。考前诚信承诺书签订,关乎人品;高考杜绝抄袭,涉及文品。有人说“套作和抄袭”是话题作文的弊病之一,材料作文已经全面占领高地,但并没有规避此风。十八道试题三分之二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的要求。采用新材料作文之初,有纠偏的作用,在实际阅卷过程中“抄袭”只要验明正身的,一般痛下杀手,大砍大伐,笔者非常赞同。对于疑似抄袭和套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阅卷现场,阅卷老师谁也不想找麻烦,所以吃不准的有经验的老师也不会提交。不过近年“抄”风颇盛,全抄、半抄、串抄。看来不爱学习的学生是越来越多了。

材料与话题:材料作文中话题作文的痕迹

在一次教研会上,有位专家说2014年十八道试题全部都是材料作文,在形式上,的确是这样,但在这些命题中依然闪动着话题作文的影子,笔者还很恋旧地把它们看作话题作文,至少是话题作文的变式。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如2014江西卷: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

限定与排除:文体的限定与排除

高考作文命题走过了由限定文体,到放开文体,再到限制文体的过程,由定到放到限,既符合国家大势,也符合教育发展小势,更符合写作教学的实际。由于诗歌这一特殊文体的特殊性,加之高考特定的环境与阅卷的特殊要求,“诗歌除外”的限制和规定是有其理由的。近年对文体限定最死的是江西卷和福建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限定不是问题,问题是文体的说法,新课改至今已过十个年头,我们口口声声要体现课改精神,从“记叙文或议论文”的限定上,可见我们一条腿仍深深地陷在旧体制中,“记叙文或议论文”类似的概念早该摒弃,新课标写作体系亟待确立。

爱护花草树木提示语 第5篇

26.青草、翠竹,我们的朋友。请手下留青,脚下留情。

27.看到绿色,我们才会有好心情!

28.环境卫生,从我做起,整洁家园,人人有责!

29.营造清洁大环境,消灭“四害”保健康。

30.一纸一屑添脏乱,一举一动写文明。

31.创建卫生城市改善投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32.创卫,让生活更美好!

33.创建卫生城市,构建和-谐荆州!v

34.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卫生家园。编织爱心,保护环境。

35.有了您的真心呵护,学校才会更加美丽

36.别在绿色消失时,我们才去后悔。

37.你的.行动代表花的未来。

38.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自己。

39.环境好,生活就好。;

40.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让一让。

41.要想校园净又美,健康文明记心里。

42.注意了,每个人都看见你在这里的一举一动。(走廊)

43.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图书馆)

44.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5.绿色明亮了我们的眼睛,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足下绿的生命。

46.让校园阳光普照,让绿色神圣美妙

47.走一走,看一看,花红柳绿美无限。

48.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树护绿。

49.鸟语花香,爱赏共享。

爱护花草提示语精选 第6篇

2、鸟语花香,爱赏共享。

3、把美的记忆带走,把美的心灵留下。

4、当你昂首阔步时,我在你脚下**。

5、已有阳光大道,何必另辟蹊径。

6、护花草,从我做起。

7、我很幼小,请勿攀折。

8、今天你踩在我头上,明年我长到你坟上。

9、建设绿色校园,增强环保意识。

10、迈步留意地下草,掸指莫折枝头花。

11、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

12、请让我们的腰杆永远挺直!

13、注意了,每个人都看见你在这里的一举一动。

14、用我们的双手栽下漫天的绿色 用我们的心灵守望五彩的家园。

15、喝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这需要您每时每刻爱护环境!

16、我是小草,是你的朋友。

17、您给我生存的权利,我给您清新的空气。

18、我们和小树一起成长!

19、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0、不摘花不踏草不折树枝不乱摇!

21、青青草,绿绿苗,大家都护花草。

22、千万别踩疼了小草呦!

23、我想接见下一位公园公共座椅说。

24、心动不如行动,去怨不如去干。

25、花儿红,草儿绿,世界更美丽。

26、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她”。

27、别踩我,烦着呢!

28、你给我一点呵护,我给你一片绿洲。

29、绿草茵茵,踏之可惜。

爱护花草提示语

爱护花草提示语(精选6篇)爱护花草提示语 第1篇1.环境卫生,从我做起,整洁家园,人人有责!2.营造清洁大环境,消灭“四害”保健康。3.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