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精选8篇)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第1篇

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播送呈快速增长倾向,播送途径主要以经注射吸毒打动为主,占总数的68%,经采血、血浆途径打感人数占9.7%,经血液制品打感人数占1.5%,别的,经性接触打感人数占7.2%,母婴播送为0.2%,残存13.4%播送途径不详。个人调查显示,同性恋打动率高达1%~5%。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发病和过世都显现明分明爬升倾向,播送模式和途径也正发生变化。据公安部门统计,中国注册吸毒人数逐年递增,往年已经到手90万人,估价举国天天发生共用注射器吸毒次数超脱45万。依据艾滋病哨点监测,从1995年到2000年5年间,注射吸毒者均和艾滋病打动率增强500倍。在以后几年里,经注射方法吸毒传播将是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播送方法。卖淫妇女均和艾滋病打动率从1995年到2000年增长了66倍,所以,经性途径播送的威胁很大。近十几年,性病发病报告逐年爬升,经性接触播送艾滋病应产生社会的全面关注。归附国际穿行的尺度,就打动率而言,我国尚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期。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艾滋病病毒打动者的完全数很大,艾滋病防治状况不容明朗。据内行预测,如不采取灵动管用的措施,我国艾滋病病毒打动者很快将超脱1000万人。随着吸毒人员的不断增加,外来妇女的流动性的扩大,暗娼难以控制的严峻防控形势,男男同性恋者活跃的现状,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针对我国艾滋病现状和防治工作中的问题,为更好的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建议如下:

1 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对艾滋病防控的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毒品贩卖人员在高利润的诱惑下铤而走险,致使吸毒人员不断增加;云、贵、川等地区的妇女到内陆地区成亲呈现上升趋势;难以控制的公共场所暗娼数量加大;男男同性恋者逐步开始活跃。因此在全社会都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广大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是要广泛宣传什么是艾滋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艾滋病、怎样预防艾滋病。二是对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定期进行CD4细胞检测,配合疾控机构艾滋病防治工作者的随访,合理运用药物治疗。三是把党和政府实行的防治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到每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家庭,让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时时刻刻在关心帮助着他们。四是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公益性广告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公众对艾滋病防治的知晓率,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来。

2 严格控制艾滋病的血源性传播

艾滋病的血源性传播是最具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在各级医疗机构要大力宣传和提倡无偿献血工作,做到献血有秩序,供血有质量,有效阻断艾滋病毒的医源性供、献血的传播。卫生行政执法部门要全面加强对血液中心(血站)、医院输血科的监督管理、要对供血者的血样和受血者输血前进行艾滋病的检测,确保血液质量和病人的生命安全。做好经常性监督检查,落实监管措施,要认真清理整顿采供血机构,要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

3 对重点公共场所实施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性干预

当前艾滋病的传播以卖淫嫖娼、注射吸毒、男男性行为为主要传播方式,在重点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张贴艾滋病宣传画,房间显著位置摆放安全套,让广大的民众对什么是艾滋病、怎样才能传播艾滋病一目了然,印发囊括全部艾滋病防治知识小册子,摆放在门厅以及房间内,同时发放可疑的吸毒、暗娼、男男性行为人员,使因注射吸毒经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的艾滋病降低到最低限度。

4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继续做好艾滋病疫情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对所有外来人员的艾滋病检测

近几年来,云、贵、川等地的外来妇女到内地结婚的数量不断增加,在结婚登记婚检时,要增加艾滋病抗体的检测项目,在有能力的地方,对全部婚检人员实行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时发现艾滋病例,对阳性病例进行有效治疗和管理,并阻断母婴的垂直传播。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招用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上岗前,普遍进行一次包括艾滋病抗体检测的健康检查,对发现的艾滋病抗体阳性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各种手术、妇女生产、性传播疾病诊治等医疗活动时,都要开展艾滋病抗体的检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对检测单位的艾滋病实验室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同时,要认真规范《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要求,及时规范的报告艾滋病疫情,并将艾滋病发病情况及时提供给政府领导,让领导全面掌握艾滋病疫情和流行趋势,为制定科学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5 有效地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近几年来,在财政、民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稳妥的开展艾滋病患者的CD4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工作,以发放救济款物、减免上学子女学杂费等方式帮助艾滋病人的家庭困难,保障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关心。要不断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下乡、到村、入户,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切实落实党的“四免一关怀”政策,让每一个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6 加大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入,配备相应的艾滋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

各级财政要根据艾滋病人发病现状,在保证工作人员工资和各种补助的同时,艾滋病专项防治经费要逐年增加,主要用于艾滋病咨询、检测、健康教育、艾滋病患者的管理、督导、医疗救治,高危人群行为的干预等方面。编制、人力资源等部门,要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数量要满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7 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机制

政府主导是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关键。一是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疫情报告,定期组织由卫生、教育、公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财政、商务、文化、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经济等部门参加的艾滋病防控联席会议,分析艾滋病疫情和流行趋势,制定各相关部门的艾滋病防控措施,落实防控责任,督导落实情况。二是卫生、教育、公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财政、商务、文化、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经济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分工,制定本部门切实可行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方案,全面搞好配合,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切实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督查。三是卫生行政执法部门,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医疗机构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实行监督检查。要通过卫生监督执法,切实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行为,保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积极引进新的艾滋病防治方法,及早开展应用,科学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 第2篇

妇女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基本与男子一样,有静脉注射感染,包括注射毒品和不洁医疗器注射,占50%;性接触感染占34%,尤其是娼妓和性滥交者的感染率可高达40%~80%。新生儿和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绝大部分是来自于母亲的垂直感染,约占90%。专家指出,每一位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初生婴儿,其母亲必定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妇女无论在怀孕期、分娩过程、哺乳期都可以发生对胎儿或新生儿的垂直传播,尤以前二者的可能性为最大。儿童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约占9%。对少年儿童来说,一种罕见的、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是性接触感染,比较确切的说是性虐待。主要发生于女孩和少数男孩的肛交。这种现象在国外略多些。

艾滋病给妇女和儿童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妇女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不仅可出现与男性一样不可治愈的可怕结果,更严重的是怀孕后会殃及下一代,所生的婴儿刚降临人世,即要遭受巨大的不幸和痛苦,前途一片黑暗。儿童和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临床表现是复杂而多样化的,基本特,最是出生时体格检查均正常,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其后可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出现持续性慢性感染。如慢性周期性腹泻、间质性肺炎、持久不愈的鹅口疮。专家认为:产期获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婴儿,57%会在1岁以内出现临床表现。平均发病年龄是8个月。到24个月龄时发病幼儿占78%。在婴幼儿期出现艾滋病病毒感染症状者,前景很不乐观,约60%以上的孩子会很快死亡,部分症状轻微的婴幼儿需反复住院治疗,这些儿童因受感染的影响会出现发育迟滞。身高和体重增长减缓。智力发育迟缓和出现痴呆。

目前。保护母婴免受艾滋病的侵袭是世界各国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务,而最为关键的是预防妇女的感染。

首先,防止妇女接触到史滋病病毒。要采用各种宣传方式和途径,让更多的妇女了解到什么是“高危人群”“高危行为”,其目的是提高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洁身自爱,慎选性伴,减少性伴,提倡使用避孕套,改变妇女的危险性行为,使暴露于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其次,早期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采用普查方法,特别要对有高危行为的妇女进行血清检测,对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妇女要尽力规劝其改变性行为,对曾暴露接触过艾滋病病毒,但血清艾滋病病毒检测又是阴性者,需定期做血清检测。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来我区院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35例, 年龄19~34岁, 平均年龄27岁。均给予药物治疗和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 产前、产时阻断, 婴儿生后人工喂养。

1.2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

目前, 全球HIV感染者已达3320万 (3060万~3610万) , 其中妇女1540万人 (1390万~1660万) , 接近一半。在新发HIV感染者中, 女性占到50%, 女性感染比例明显增加。艾滋病感染者相对年轻化, 母婴传播问题严峻, 儿童感染艾滋病增加。15岁以下感染儿童约250万, 死于艾滋病者达约38万, 每年新发约42万人, 占新发病例的14%。儿童感染者中, 90%以上是母婴传播。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艾滋病疫情仍呈蔓延趋势, 近两年上升速度有所减缓;地区分布差异大, 80%分布于云南、河南、新疆、广西、广东、四川;三种传播途径并存, 性传播正成为主要传播途径。20~39岁HIV感染者占70%, 女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 女性感染者比例由19.4%上升至28.7%, 新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女性占29.5%, 而艾滋病病人中女性占到了35.3%, 男女比由5:1上升为2:1。由此看来艾滋病流行从高危人群走向普通人群;妇女感染比例增加;母婴传播比例增加;部分艾滋病不同高发地区研究显示, 对80万名孕产妇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 阳性检出率为0.3~1.8%。部分艾滋病病毒高流行区的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率为33~35%左右;经过综合干预, 经母婴传播儿童感染率降低60%。

1.3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

倡议、发起HIV检测咨询, 是全面普及HIV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策略的核心内容。HIV检测咨询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先决条件, 应在产前门诊开展HIV检测咨询, 促进更多的孕产妇接受HIV检测。为妇女、孕产妇及其家人提供相关信息, 帮助减少高危行为为及发现HIV感染孕产妇, 为HIV感染孕产妇提供干预、治疗、关怀和支持。预防HIV母婴传播的策略主要包括:青年和育龄妇女HIV感染的初级预防, 预防HIV感染妇女的非意愿妊娠, 预防HIV母婴传播, HIV感染妇女及其婴儿和家庭的关爱及支持。

1.3.1 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

是指人们在经过咨询后能够对艾滋病检测做出明智选择过程, 这一决定完全是求询者自己的选择, 过程完全是保密的。是HIV检测咨询的主要模式, WHO和UNAIDS强烈支持, 主要目的是对危险行为进行评估和处理;解释检测的必要和意义;解释检测结果及应采取的措施。期间医师中立态度, 只与求询者讨论其相关的危险因素, 由咨询者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检测。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地区的助产机构应为孕产妇提供自愿咨询与检测服务, 总结出较为可行的技术流程。为争取有更多的孕产妇接受检测, 由填写“知情同意书”改为多种形式的告知, 多采用在孕妇学校集体告知, 或设专人负责推荐告知的形式, 或通过社区、多部门的网络宣传动员。为孕产妇提供自愿咨询与检测服务应具备特定的平台: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特定的人群:婚检人群、孕产妇及其婴儿;特定的时期:婚前、孕产期、产时、产后;特定的措施:国际公认、有效的预防措施。其检测流程主要为:检测前咨询 (基本情况登记, 为所有对象提供PMTCT信息, 告知、评估危险行为, 介绍HIV检测, 提供HIV检测) ;检测后咨询 (登记结果、填写个案, 告知结果, 提供PMTCT信息, 保持阴性重要性及预防措施, 为感染孕产妇提供干预措施, 确定随访方式及关怀措施) 。

1.3.2 母婴传播的阻断

孕早期及早发现HIV感染孕产妇并知情选择妊娠结局。孕中期加强产前保健、注意监测胎儿宫内发育、及早确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为HIV感染的孕产妇和所生婴儿备好孕期、分娩及产后需用的抗病毒药物。分娩前应用抗病毒药物, 分娩时改善产科习惯, 产后改善婴儿喂养习惯。母婴HIV阻断治疗方案为分娩前100mg AZT PO×5次/d, 孕14~34周开始服药。分娩时负荷剂量2mg/kg IV×1h, 之后1mg/ (kg·h) 直至分娩。分娩后2mg/kg po q6h×6周, 出生后8~12h开始服药。生产过程中的母婴阻断:避免人工破膜;减少阴道检查的次数;尽量缩短破膜和生产的时间;避免侵入性操作/器械生产;避免外阴切开术;考虑用剖腹产。选择性剖宫产问题上, 由于当病毒载量低至一定水平时剖宫产未显示比阴道分娩有降低传播作用, 且有更多的并发症和不良后果, 不主张将HIV (+) 作为剖宫产指证。对于接受AZT单药治疗或没有用药的妇女1.8%通过剖腹产传播, 10.5%通过阴道分娩传播, 在宫缩和破膜前选择剖腹产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传播的危险。对于接受了HAART的妇女传播率已经<2%, 目前推荐剖腹产只向HIV RNA1000拷贝/mL的人提供。产褥期安全处理HIV感染产妇的恶露和排泄物, 建议正确和坚持使用安全套, 既预防性传播疾病或HIV感染, 又可避孕。母乳喂养增加会5%~15%的传播概率, 禁止混合喂养, 在分娩前应做好充分的喂养咨询。如果母亲可以接受并且有干净的水源, 鼓励配方奶粉喂养。需要教给母亲使用干净的水源, 并且注意根据婴儿的体重增加奶粉用量。如果可以做到仅仅母乳喂养 (实际上很难做到) , 尽早断奶, 可以在六个月时突然断奶。选择人工喂养的母亲要注意回奶的问题, 乳房的护理:乳头疼痛、乳头皲裂、乳房肿胀、乳腺炎、乳腺脓肿。应该对母亲进行相关教育, 并解释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他们不适于母乳喂养。所有HIV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都应该在出生后6周开始予以复方新诺明预防性治疗, 直到HIV感染被排除。

2 结果

35例HIV感染孕产妇中, 3例发生早产, 其余均正常生产, 1例发生婴儿感染HIV。

3 讨论

目前全球母婴传播的比例 (未治疗) 发达国家为15%~25%, 发展中国家为25%~45%。发展中国家传播率高的原因主要为营养差, 没有或很少的产前关怀,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人员, 总的传播率为40%, 其中怀孕期传播率为20%, 分娩期传播率为40%, 母乳期传播率为40%。非母乳喂养的人群, 总体传播率为25%, 怀孕期传播率为30%, 分娩期传播率为70%。影响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有母亲的因素;产科的因素;婴儿的因素。HIV母婴传播可发生于怀孕, 分娩和或通过母乳。没有通过治疗的母婴传播率分布达15%~40%, 母亲, 生产, 胎儿和婴儿因素都可对母婴传播产生影响, 母婴传播危险性可以通过应用抗病毒药物和调整生产过程以及喂养方式来减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工作应与与生殖健康、性传播疾病防治、婚前保健、妇产科工作相结合, 与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 在产科门诊、孕妇学校、新婚学校、父母学校中开展咨询和健康教育。其次对所有孕产妇和婚前保健人群进行HIV检测 (知情选择、opt-out) , 充分的咨询与检测, 与孕前保健结合主动提供 (VCT/PITC) , 孕期尽早检测HIV, 及早发现感染者, 检测前咨询–检测–检测后咨询。HIV感染产妇在阴道自然分娩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助娩、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可能增加传播危险的操作。产时应用抗病毒药物 (根据孕期用药方案) 。提倡人工喂养, 避免母乳喂养, 杜绝混合喂养, 提供婴儿喂养咨询, 对不适宜者采取纯母乳喂养6个月。做好选择人工喂养者的指导、儿童特殊护理和保健及预防性复方新诺明。开展预防HIV母婴传播服务人员业务知识、伦理学培训;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孕妇HIV防治知识咨询;重点做好孕期HIV筛查工作, HIV感染孕妇及所生儿童抗HIV病毒药物应用、人工喂养、降低儿童HIV感染率。

参考文献

[1]李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8:37-107.

[2]支玉红.河南省某县外籍嫁入妇女HIV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0) :1380.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

当前, 艾滋病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 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态势已引起广泛关注, 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预防时, 健康教育是公认的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为在校学生。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聚集的场所, 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既是艾滋病健康教育对象, 同时也将是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力军。为此, 本研究旨在了解一般大学院校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 同时评价传统的讲座方式对学生的干预效果, 为探索艾滋病健康教育合理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2006年4月, 对某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在该校以班级为单位从不同层次、不同年级按比例随机抽取研究对象。自编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 第1次为基线调查:由教师在教室内发放问卷, 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 对艾滋病的信念、态度与行为, 已获得艾滋病知识的来源和途径, 现场匿名答卷。第2次为效果调查:由专家实施专题讲座1.5~2.0小时, 1周后对相同的学生发放难度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 同样现场匿名答卷。统计分析专题讲座前后的有关数据, 评价干预效果。核查问卷后, 利用epidata3.0程序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健康教育干预前发放调查问卷420份, 收回有效问卷400份, 其中男生275人 (占68.75%) , 女生125人 (占31.25% ) ;最小年龄16岁, 最大年龄22岁, 年龄中位数19岁。健康教育干预后各发放调查问卷410份, 收回有效问卷395份。

2.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学生对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知效率较低, 尤其是综合知晓情况仅为35.0%。实施相关知识讲座后其综合知晓情况有了提高 (χ2=174.67, P<0.001) , 见表1。

艾滋病知晓综合指标为1-7的全部正确回答率。

2.3 艾滋病相关态度

反映学生是否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歧视行为有3个问题, 有48.7%同意被感染的同学留在班级或学校, 接受家人中有感染者并给予照顾的有46.7%, 有50.0%建议学生感染AIDS后学校应给予关心。但从艾滋病相关态度的综合指标 (三个态度指标同时不歧视) 看, 没有歧视的比例只有25.1%;实施讲座进行健康教育后没有歧视的综合指标比例较讲座前提高 (χ2=66.250, P<0.001) 。详见表2。

3 讨论

大学生对艾滋病了解是否深入, 对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产生长远的影响,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该大学学生在干预前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了解甚少, 综合指标正确的比例只有34.9%, 这与他们接受相关知识的途径和社会或学校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有关。干预后他们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所提高。表明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 有一定的成效, 为探索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依据。建议对各高校学生增开或加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相关课程, 增强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自我保护和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意识, 同时由他们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当作常识传授给周围的家人和同学等人群。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 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 尤其是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匮乏所致。调查结果显示在该大学生中存在着很高的歧视比例 (74.9%) 。这种歧视的存在, 将会阻碍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与社会的公开接触, 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其结果必然会增加群体的易感性 [2]。有关调查资料表明: 由于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艾滋病患者有25%以上的人有过或曾经有过报复他人的想法;其中11%的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有了具体的行动准备[3], 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危险。通过艾滋病知识讲座,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比例下降到46.4%, 表明讲座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之,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知识讲座可能为较有效、适用的健康教育方式;建议各校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不断开展多元化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促进社会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关注, 消除歧视, 努力营造一个关注艾滋病问题、关怀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永金.临沂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 18 (2) :100-101.

[2]华海庆.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问卷调查[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5, 19 (1) :86-87.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四川省某中职学校一年级全体藏区“9+3”学生共124名, 均为女生。年龄最大19岁, 最小14岁, 平均16.52岁。内地学生为藏区“9+3”学生的同班同学, 共100名, 均为女生。年龄最大18岁, 最小15岁, 平均15.89岁。

1.2 方法

采用自填式结构问卷, 对藏区“9+3”学生和内地学生进行调查。对藏区“9+3”学生共发放问卷124份, 收回有效问卷124份 (有效率100.0%) ;内地学生共发放104份, 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率96.2%) 。问卷由笔者统一发放并收回, 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以及学生获取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途径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对艾滋病流行趋势的认识

藏区“9+3”学生中听说过艾滋病的占96.0%, 低于内地学生的99.0%。46.0%的藏区“9+3”学生不知道艾滋病离自己是否遥远, 认为离自己很遥远的占21.0%;知道艾滋病离自己并不遥远的占33.1%, 低于内地学生 (60.0%) , 有显著性差异。了解我国疫情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的藏区“9+3”学生有14.5%, 低于内地学生 (34.0%) , 有显著性差异。

2.2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藏区“9+3”学生中知道艾滋病是传染病的占76.6%, 主要破坏免疫系统知晓率为56.5%, 血液检查是确诊方法知晓率为73.4%, 没有疫苗知晓率为30.6%, 目前无法治愈知晓率为40.3%, 与内地学生相比均有差异或显著性差异 (见表1) 。

2.3 艾滋病传播和非传播途径知晓情况

藏区“9+3”学生对艾滋病传播的3条基本途径知晓率分别为:血液传播80.6%, 性传播75.0%, 母婴垂直传播58.9%。但3条基本途径都回答正确的学生比例仅有22.6%, 低于内地学生的38.0%,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比对3条基本途径的知晓率还低, 不论是藏区“9+3”学生, 还是内地学生, 非传播途径全部答对的学生一个都没有, 全部答错的藏区“9+3”学生占19.4%, 内地学生占17.0%, 无显著性差异 (P=0.65) 。学生对蚊子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认识正确率最低, 藏区“9+3”学生为14.5%, 内地学生为9.0%, 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2) 。

2.4 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和公益意识

知道世界艾滋病日的藏区“9+3”学生只有5.6%, 了解红丝带含义的有37.1%, 与内地学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对艾滋病患者有同情心的占56.5%, 远高于内地学生, 且有显著性差异。愿意与感染艾滋病的朋友来往并关心他们的藏区“9+3”学生占73.4%, 高于内地学生, 无显著性差异。愿意做志愿者的藏区“9+3”学生为87.1%, 略低于内地学生, 无显著性差异。

2.5 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

藏区“9+3”学生现有的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广播 (占30.6%) , 报纸、杂志、书籍 (占25.0%) , 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 (占21.0%) , 宣传资料、展览、板报 (占12.9%) (见表3) 。

3 讨论

被调查的124名藏区“9+3”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与内地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藏区“9+3”学生对艾滋病的流行形势缺乏正确认识, 虽然听说过艾滋病的占96.0%, 但多达46.0%的学生不知道艾滋病离自己是否遥远, 甚至有21.0%的学生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 知道艾滋病离自己并不遥远的只占33.1%, 了解我国疫情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的只有14.5%。由于学生对艾滋病流行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到位, 导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防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这对身处疫情呈上升趋势的藏区学生来讲是非常危险的。

(2) 藏区“9+3”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不高, 尤其是对艾滋病传播和非传播途径不能正确判断, 缺乏足够的防范能力。同时藏区“9+3”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更加同情、宽容。在这种情形下, 要保证她们安全地与艾滋病感染者和谐相处, 就必须让她们具备预防艾滋病的能力。

(3) 目前, 藏区“9+3”学生拥有的艾滋病知识来自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的只占21.0%, 低于岑晓钰的报道[3]。绝大部分知识来自大众传媒, 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尽管学生乐于以大众传媒形式学习艾滋病知识, 但其传播的相关知识远不如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全面、深入、系统, 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 甚至可能因为学生自身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使其对艾滋病知识认识模糊甚至错误。

综上所述,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 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通过多种形式、渠道加强对藏区“9+3”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尚云川, 范琼霞.四川藏区艾滋病预防的人类学实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1 (6) :47-50.

[2]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藏区免费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S].2010.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莱芜市某中学初二和高二各4个班共38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依据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核心指标构建指南》及《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等的要求,并结合中学生特点自行设计结构式问卷,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知识来源及需求方式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01录入数据,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385名中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初二194人(占50.4%),高二191人(占49.6%);男生138人,占35.8%;女生247人,占64.2%。

2.2 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情况

艾滋病知识来源于电视广播、学校老师、宣传栏及宣传册和报刊杂志,所占比例分别为98.2%、89.4%、88.1和81.0%。见表1。

2.3 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

2.3.1 中学生喜欢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

在中学生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中,76.9%的学生喜欢利用宣传材料自学,69.9%的学生喜欢专题讲座。喜欢听朋友或同伴讲解、组织播放音像制品、知识竞赛和电话咨询的分别占64.7%、63.9%、52.1%和27.8%。

2.3.2 中学生希望了解的艾滋病知识

中学生最希望了解的艾滋病知识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如何预防艾滋病(83.9%)、怎么才能知道被感染了(77.4%)、怎么做才能不被感染(73.0%)。见表2。

2.3.3 中学生对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态度

86.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在校青少年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及相关性教育,80.3%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76.1%的学生认为应该编写艾滋病教材或宣传册。

2.4 不同因素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的影响

男生女生相比,知识来源于医生和网络的比例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来源方式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高中生相比,知识来源于同学、朋友、报刊、杂志、网络、宣传栏及宣传册者的比例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识来源于医生的比例初中生高于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来源途径初、高中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aP<0.05。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中学生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与多数调查结果一致[4,5]。这与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具有方便、传播广、覆盖面大等优点有关。89.4%的学生表示曾通过学校老师获取艾滋病知识,说明学校已经普及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也是中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主要途径之一。虽然艾滋病知识来源中大众媒体和学校老师为主要途径,但是中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形式却有更多的需求,如发放宣传材料、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同伴讲解、组织播放音像制品等[6,7],与本调查的结果一致。调查还显示,中学生来源于同学、朋友的艾滋病知识多于来自家长,说明同伴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提示我们可以重视运用同伴教育方法,达到教育、预防艾滋病的目的[8]。

艾滋病知识来源于网络的比例男生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女生生活习惯不同有关,男生天性贪玩,活泼好动,接触网络较多;来源于同学、朋友、报刊、杂志、网络、宣传栏及宣传册者的比例高中生高于初中生,这可能与他们的年龄以及经历不同等有关,高中生更注重同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初中生更成熟,视角更广泛。初中生对打电话咨询和知识竞赛这2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程度高于高中生,可能是初中生年龄小,往往有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认为打电话向他人求助比较方便快捷,而且初中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均较高,喜欢参加知识竞赛这种有挑战性的活动。

摘要:目的 了解莱芜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与需求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莱芜市某中学385名中学生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与需求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于电视广播、学校老师、宣传栏及宣传册和报刊杂志的比例依次降低;大部分中学生利用宣传材料自学,或听专业人士或教师讲授,知识来源于网络的比例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于同学、媒介等的比例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喜欢打电话咨询和知识竞赛的比例高于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最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是发放宣传材料和专题讲座,最希望了解如何预防艾滋病。

关键词:艾滋病,中学生,知识来源,需求,现状

参考文献

[1]张春瑜,成刚,孟庆跃.我国艾滋病政策评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40-41.

[2]杨景辉,王中战,邹俊,等.什邡市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现状调查[J].首都公共卫生,2009,3(1):17-19.

[3]张晓宇,王学良,王建军.某中学学生AIDS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艾滋性病,2005,11(2):113-115.

[4]李艳,林鹏,聂少萍,等.广东省在校高中生及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5(3):13-16.

[5]郭一天,賈和平.武汉市某中学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3):109.

[6]王文明,周爱萍,蒋霞,等.昆山市某民营学校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及对策[J].中国校医,2008,22(5):551-552.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第7篇

关键词:桂林市,中医药,艾滋病,试点项目,建议

桂林市中医医院于2012年成立了桂林市首个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简称项目)。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在艾滋病人的收治和管理等方面遇到过许多困难和问题,笔者在积极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为了项目可持续健康的开展,特将项目工作做一总结,并就项目运行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议,以促进项目后续工作的顺利实施。

1 项目情况

桂林市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项目于2012年10月成立。项目成立初期,桂林市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方面一片空白。在广西中医药管理局、桂林市卫生局及桂林市中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根据广西《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按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诊疗规范》,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在政策指导下,结合本市实际,成立了“领导小组”、“专家小组”、“治疗小组”,明确了责任职责。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规划与工作计划等相关制度,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和支持;专家组及治疗组主要负责我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具体业务开展,对基层防治人员的定期培训、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工作。拟定督导、评估的规定要求,负责有关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制定了详细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就诊流程、治疗流程、接待病人注意事项。成立了关爱门诊,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及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经过四年的发展,目前项目工作进展顺利。

自2012年10月至今,共收治病人104人,脱落38人,死亡1人。脱落人群中,不愿服用药物16人,因交通不便或外出打工停药22人。目前在治病人65人,单纯服用中药43人,中西医结合治疗22人。经过中药治疗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有效改善,与治疗前相比,乏力、纳呆、腹泻、气短、自汗改善明显,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明显上升[1];对于单纯服用抗病毒药物而致免疫重建失败的患者,经过加服中药后,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上升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经过中医药治疗后,患者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精神状态好转,延长了生存周期,提高了生活质量。

2 存在问题

2.1 缺乏政策性的岗位设置

项目自建立自今,因为医院没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岗位,所以项目工作人员是其他专业抽调来培训后上岗的,无明确岗位,财政也就没有专门的工资。从根本上来讲,没有政策,工作人员不易稳定,流动性较大,影响项目工作的持续性开展。

2.2 缺乏更有效合作

目前,病人大部分是从疾控中心,抗病毒治疗医院转介过来。因为病人转介是单位之间口头约定,缺乏实际性的合作协议,信息不能准确对接,缺乏高效合作。再加上有些抗病毒治疗点医生因为不了解中医药,对于病人能不能同时服用中药的问题,比较含糊,造成了部分病人的不理解和脱落。

2.3 中医药防艾知识宣传不够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易于接受。在艾滋病的现有治疗方案中,抗病毒治疗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医药防治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疾控中心、普通医院、社会公益活动、公益广告等宣传中,中医药治疗提高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理念宣传不多见,导致群众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认识不够,影响中医药推广及治疗效果。

2.4 缺乏更多可选择的中成药品种

目前,病人除了辨证使用中药汤剂外,只有少数可供选择的中成药。可供全国使用的只有唐草片,因为很多中成药是试点单位或本省自行研制,病人在外省项目点就无同样药物服用,且许多病人合并有皮肤瘙痒、腹泻、咳嗽等方面疾病,却没有专门的药物治疗,大大限制了中医药的推广。

2.5 艾滋病防治宣传有待加强

在我国,许多人还是谈艾色变,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不理解普遍存在,造成艾滋病人内心恐惧无助,不敢把病情告诉家人朋友,不敢倾诉,缺乏亲情关爱,内心得不到温暖。合并其他疾病也不敢就医,带病生活,影响生活质量。长此以往,病人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下,必将产生许多问题。不利于家庭和睦和国家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大学生病人明显增多,甚至还有初中生病人,询问病史,他们对艾滋病明显不够了解,发生危险性行为时存在侥幸心理,一旦怀疑得病了又不敢就医,很多人没有明确就医途径,不知道去哪里就医。因此,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工作还需要大力加强。

3 思考及建议

3.1 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纳入国家艾滋病治疗体系

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2004年开始联合实施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至今已十余年。全国多个省、市、县已经建立一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基地,开展有一定规模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项目。从方案、技术、专业人员的配备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总体上来说,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是一项有明确目标性的医学和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体系。规范的政策指导下建立的良好运行机制,是项目工作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是项目发展的前提。然而,纵观全国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项目点的成立、人员的配备、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是在中管局或本机构的政策指导下开展的,缺乏国家性的政策指导。这也就出现了项目点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人员是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的,或者是兼职工作,岗位设置不明确,工资发放无标准等现象。相比较疾控中心和抗病毒点工作人员的专门岗位设置,中医药治疗点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差,并不利于长远发展。如果能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纳入国家艾滋病治疗体系,从国家律法层面给予一定支持,有法可依,从根本上给予政策性指导。解决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排除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项目才能可持续发展,造福百姓。

3.2 加强抗病毒点、疾控中心、非政府组织(NGO)等各部门组织的合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把合作协议制度化、规范化。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具体分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统一思想和目标。根据各合作单位的特点,开展详细的协作。如在抗病毒点设立中医药治疗门诊,定期派医生坐诊,或抗病毒点负责定期培训医师,通过考核后可在项目点设立抗病毒治疗门诊,或积极组织疾控中心、抗病毒治疗点及NGO等进行患者转介工作。逐步形成各部门紧密协作、资源共享、立足长远的发展格局。

3.3 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宣传,电视、广播、医院、学校,都是重要的宣传手段和地方。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特别是近年来性传播和吸毒传播发展较快,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在校园里,通过科普讲座给学生传授生理知识,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艾滋病感染率,减少社会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在各级各部门的宣传中普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知识。

3.4 实行预约制,加强随访工作,灵活调整中药剂型

强化预约制,加强随访管理。项目点病人来自不同的区和县,分布范围较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因此,预约就诊,有利于高效率工作的开展,而且病人养成了预约就诊的习惯,不容易脱落。定期电话随访,随时掌握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服药情况,保持通畅的联系。根据病人情况,调整中药汤剂,增加颗粒剂等免煎中药,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对在外工作或距离较远的病人,邮寄药品,这些措施可有效开展项目点工作,提高患者治疗疗效,减少脱落。

3.5 突出重点,将课题研究与项目工作紧密结合

随着项目工作的逐步开展,许多项目点都开展有不同规模的科研工作。或是某一方药应用研究,或是某个证型的统计等。研究方向各自不同,研究范围过泛不具体,研究内容重复等,这些都不利于临床的总结和科研成果的推广。科研是临床工作的总结,并将指导临床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的开展要与本地区的HIV/AIDS患者流行特点,病人特质,本项目点的工作任务密切结合。同时加强各级中医医院的联系,提高科研意识及协作能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可进一步带动县、乡等下级部门的科研工作开展。通过科研及成果总结,促进临床工作的开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成立至今已十余年。目前,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项目虽然处于试点工作,但整体治疗效果不错,改善了患者体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了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和好评。因为项目目前仍处于试点期间,许多政策不完善,工作人员不稳定,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宣传不够,全社会对艾滋病认识缺乏深度,对病人的歧视仍未消除,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艾滋病的防治,不利于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希望在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能有效防控艾滋病,促进中医药防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霞,李铁,蒋琴.等.扶正排毒方联合HAART治疗气虚型HIV/AIDS患者临床观察[J].大众科技,2015,17(193):108.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至2009年期间, 接受孕产妇保健和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1.2 方法

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与日常妇幼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县级妇幼保健院为技术指导和信息收集中心, 县域内各医疗机构在安全、保密、自愿的原则下, 为孕产妇提供免费HIV抗体咨询、检测, 对HIV感染孕产妇经咨询选择自愿终止妊娠者, 提供安全终止妊娠手术, 对选择继续妊娠者, 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方案要求, 开展孕期保健, 自孕28周开始, 服用免费抗病毒药物, 并选择科学、安全的分娩方式。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 出生后6h内服用抗病毒药物, 并由专业儿科医生进行跟踪随访, 指导人工喂养, 预防卡氏肺囊虫肺炎, 做好儿童定期健康体检及12~18月龄免费HIV抗体检测。

1.3 资料上报与整理

提供服务的各医疗机构由专人负责该机构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每月2号上报相关统计报表, 县妇幼保健院对上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后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妇幼保健院审核。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HIV抗体咨询、检测情况

全县同期有孕产妇17425人, 接受HIV抗体检测咨询16183人, 咨询率92.87%, 接受HIV免费抗体检测16098人, 抗体检测率92.38%。

2.2 HIV抗体确认及妊娠结局

2005年至2009年, 全县累计报告HIV抗体确认阳性孕产妇40例, 孕产妇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5%, 其中, 孕期确认36例, 占90.00%;产后确认2例, 占5.00%;婚前医学检查确认2例, 占5.00%。40例HIV感染孕产妇中, 失访2例, 随访的38例HIV感染孕产妇有妊娠结局42例次, 其中, 重复怀孕4例次。42例次妊娠结局中终止妊娠27例, 足月分娩15例。

2.3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情况

足月分娩的15例HIV感染孕产妇中, 阴道分娩7例 (46.67%) , 剖宫产8例 (53.33%) ;分娩地点:乡镇卫生院5例, 县医疗机构10例。

2.4 抗病毒药物服药率

已分娩的15例HIV感染孕产妇中, 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13例, 未服药2例 (产后确认) , HIV感染孕产妇服药率86.67%, 15例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均服用抗病毒药物, 婴儿服药率100%。

2.5 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幼儿情况

2.5.1 喂养及随访

12月龄前随访婴儿17例 (2例由外机构转入) , 均采用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率100%;18月龄应随访11例, 实际随访9例, 失访2例, 失访率为:18.18%, 失访原因:2例为外来人员, 未满18月龄随父母返回家乡。

2.5.2 婴儿生存情况随访的17例婴儿中, 存活15例, 婴儿死亡2例, 死亡率117.64‰。

2.5.3 18月龄HIV抗体检测情况9例满18月龄婴儿HIV抗体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

3.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势在必行

随着AIDS在全球的流行和蔓延, 我国的流行也呈快速上升趋势, 疫情已由高危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女性感染HIV比例增加[1], 全球每年有250万HIV感染妇女分娩, 每天约2000名婴儿受感染, 在每年增加的500万HIV感染者中, 59万~81万是新生儿, 每年有50万名以上儿童死于AIDS[2]。我国现有的HIV感染者中母婴传播的比例占到1.40%[3], 本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9年勐海县孕产妇HIV抗体平均阳性检出率0.25%, 高于云南省2005年至2008年孕产妇HIV抗体平均阳性检出率0.22%的0.03个百分点。艾滋病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妊娠、分娩或哺乳过程中, 胎儿或婴儿通过胎盘、产道、母乳喂养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阳性孕产妇约15%~50%会发生母婴传播。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 发达国家母婴传播率为15%~25%, 发展中国家为25%~35%, 欧洲为10%~15%, 美国为20%~30%, 非洲为25%~50%[4]。国外研究证实, 在孕期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 可使母婴传播几率下降到8%, 甚至可达到2%[5], 云南省是全国艾滋病重灾区之一, 因此, 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保护AIDS高发区妇女及儿童的健康, 显得尤为重要。

3.2 实施干预措施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我县自2005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通过几年的努力, 建立了政府主导, 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并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纳入日常妇幼卫生服务, 同期孕产妇HIV抗体检测咨询率、HIV抗体检测率、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服药率、婴儿人工喂养率、18月龄儿童抗体检测率均达《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修订) 》目标要求。随着孕期HIV抗体检测咨询、检测率逐年上升, 40例感染孕产妇中, 在孕前、孕期得到抗体确认占95%, 为开展母婴阻断服务提供了最佳时机。为27例选择终止妊娠HIV感染孕产妇实施了安全终止妊娠服务, 为15例选择继续妊娠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及安全分娩、人工喂养,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母婴传播的风险。

3.3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勐海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初显成效, 但本资料显示,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 随访工作难, 由于怕遭到社会歧视, HIV感染孕产妇不愿意医生到家里进行随访, 部分孕产妇面对社会、家庭的压力, 产生回避心理防御, 往往使咨询随访工作陷入僵局; (2) HIV抗体阳性孕产妇流动性大, 外来或外出务工者知道自已的病情后随意变动居住地或联系方式, 给母婴阻断及婴儿随访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0例HIV抗体阳性孕产妇, 失访2例, 11例18月龄婴幼儿中失访2例; (3) 同期感染孕产妇服药率为86.67%, 未能达90%以上的目标要求; (4) 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率高。

3.3.1 加强健康教育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要目标人群是广大的育龄妇女、孕产妇以及她们的家庭成员, 这些人群又是保健和教育方面的脆弱人群, 我县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贫困县, 农村育龄妇女、孕产妇知识水平不高, 保健意识淡薄, 因此, 急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她们, 帮助目标人群建立安全的行为, 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 使广大育龄妇女自觉接受HIV抗体咨询与检测。

3.3.2 加强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保健管理

指定有经验的产科、儿科 (儿童保健) 医生分别负责HIV感染孕产妇和所生儿童的随访工作, 按保健管理要求至少进行5次随访, 开展满足HIV感染孕产妇需求的咨询随访服务, 医务人员要运用掌握的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法律、法规和咨询技巧, 缓解HIV感染孕产妇的情绪和心理压力, 提供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 注意识别小儿生长发育异常、常见多发病、危急重症、HIV感染情况, 加强喂养指导, 以减少失访率及婴儿死亡率。

3.3.3 营造关爱与支持的社会氛围

由于缺乏对艾滋病知识和传播途径的正确认识, 部分人群对HIV感染者和病人产生严重歧视, 导致部分孕产妇拒绝接受HIV抗体检测, 部分HIV感染孕产妇选择逃避, 从而增加了母婴传播的风险, 因此, 应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 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艾滋病, 大力倡导全社会反对歧视, 反对道德评判, 每位感染者都是疾病的受害者, 应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让每位HIV感染孕产妇正视疾病, 接受帮助, 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人人参与、共同战胜艾滋病的社会氛围。

摘要:目的 分析西双版纳州勐海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现状, 科学评价勐海县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方法 2005年至2009年, 勐海县辖区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的医疗机构按照《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实施方案》要求, 对所有孕产妇开展HIV抗体免费咨询、检测和母婴阻断服务, 对上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勐海县同期孕产妇HIV抗体咨询率为92.89%, 抗体检测率为92.38%, 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药物服药率为86.67%, 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服药率、人工喂养率、住院分娩率均为100%, 9例18月龄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HIV抗体检测结果阴性。结论 勐海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措施有力, 成效明显, 通过母婴阻断, 降低了婴幼儿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提高了儿童生存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现状,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文康.在“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1, 7 (6) :323.

[2]王临虹, 王爱玲, 方利文, 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情况及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3) :350.

[3]龚双燕, 王临虹, 王利文, 等.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7) :2387.

[4]王临虹, 王爱玲, 方利文, 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情况及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3) :350.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精选8篇)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第1篇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播送呈快速增长倾向,播送途径主要以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