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皮肤范文
局部皮肤范文(精选8篇)
局部皮肤 第1篇
目前,国内的洗消技术主要是实战中总结的经验和做法,在洗消剂方面没有定量的数据,所以容易引起洗消不彻底或洗消剂用量过多等问题。笔者通过实验获得水、吸附颗粒、吸液颗粒和活性炭洗消效果的基础数据,为消防部队处置苯和甲苯化学突发事故提供依据。
1 化学事故现场染毒人员洗消的程序和方法
消防部队的洗消程序分为侦检、警戒、救护、处置、洗消、输转6个环节。根据化学事故染毒对象的不同,消防部队洗消的任务可分为:(1)染毒战斗人员的洗消;(2)染毒群众的洗消;(3)染毒空气的洗消;(4)染毒地面的洗消;(5)染毒建筑物的洗消(6)染毒水源的洗消;(7)染毒器材装备的洗消;(8)染毒衣物的洗消。染毒人员的洗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表明,毒剂在皮肤上染毒2~5 min,便有少量渗入。对化学事故染毒人员洗消可按“吸、消、洗”的顺序实施,如果毒剂或毒物透过衣服而渗透至皮肤,应尽快脱去染毒衣服,用纱布或棉花对染毒皮肤由外向里进行擦拭,应避免来回擦拭造成染毒面积的扩大,然后根据化学毒物的性质和剂量,选择适当的洗消剂对染毒皮肤进行洗消。
染毒人员洗消的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洗消和化学洗消。物理洗消的实质是化学毒物的转移或稀释,使毒物自行蒸发散失或被水解,逐渐降低毒性或被逐渐破坏而失去毒性,常用的物理洗消方法有吸附洗消法、溶洗洗消法和冲洗洗消法。化学洗消法是利用洗消剂与毒源或染毒体发生化学反应,改变化学毒物的化学性质,生成无毒或毒性很小的产物,化学洗消法主要有中和、氧化还原法、催化法等。
2 洗消剂的种类与选择
洗消剂主要有:次氯酸盐类洗消剂、氯胺类洗消剂、吸附剂、溶剂、过氧化物类洗消剂、酸性洗消剂和碱性洗消剂。有些洗消剂本身有一定毒性,对皮肤会有刺激,因而研究多用途、低腐蚀、无污染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洗消剂是主要趋势。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并具有实用潜力的研究方向有:生物酶催化、金属络合物催化、超亲核试剂催化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反应温和,不会对洗消对象造成损伤,并且用量少,后勤负担小,环境相容性好。
为了使洗消剂在突发化学事故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洗消剂的选择必须符合“洗消速度快,洗消效果彻底,洗消剂用量少,价格便宜,洗消剂本身不会对人员起腐蚀伤害作用”的洗消原则。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
(1)染毒物质:苯,分析纯,含量≥99.5%;甲苯,分析纯,含量≥99.5%。
(2)洗消剂:水;吸附颗粒,化学纯,含量≥95%;吸液颗粒,化学纯,含量≥95%;活性炭,分析纯,含量≥86.5%。
(3)6 cm6 cm的新鲜猪皮若干。
3.2 实验仪器
AreaRAE RDK快速部署系统1套(包括AreaRAE Monitor 2台、PROREA host 主控系统1台、Purple tooth无线调制解调器1台)、喷雾器(3WSSO.8型手持压缩喷雾器)、FA2104N电子天平等。
3.3 实验步骤
将6 cm6 cm新鲜猪皮固定于瓷砖上,AraeRAE有机气体检测仪放于两侧,调整检测仪每隔3 s自动记录数据,塑料导管的一端与进气口相连,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与猪皮表面相距1 cm,如图1所示。用移液管分别取0.25 mL苯或甲苯均匀涂在猪皮表面染毒30 s。用水作洗消剂时,调整喷雾器的流量约为5 g/s,分别洗消10、20、30、40、50和60 s。用固体洗消剂时,用电子天平称取1、2、3 g各3份,并用纱布包好后洗消5 min结束。
4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讨论
4.1 苯沾染皮肤洗消效果评价
4.1.1 苯的毒害性
苯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液体。短期接触苯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重者会出现呕吐、昏迷、抽搐等症状。若长期接触苯会对血液造成极大伤害,引起慢性中毒。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关于苯接触极限的标准是1010-6 TWA(皮肤)。
4.1.2 苯沾染皮肤用水洗消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
用0.25 mL的苯沾染皮肤30 s,初始质量分数大约为16010-6,分别用水洗消10、20、30、40、50、60 s,其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
(1)洗消10 s苯的质量分数由170.6710-6降至41.8410-6,降低了75.48%,48 s达到了最大值148.8510-6。
(2)洗消20 s苯的质量分数由165.8810-6降至26.1710-6,降低了84.22%,60 s达到了最大值77.9810-6。
(3)洗消30 s苯的质量分数由166.1510-6降至22.8110-6,降低了86.27%,66 s达到了最大值29.9810-6。
(4)洗消40 s苯的质量分数由142.5410-6降至18.5210-6,降低了87.01%,75 s达到了最大值26.0510-6。
(5)洗消50 s苯的质量分数由147.8910-6降至10.8910-6,降低了92.64%,87 s苯的质量分数小幅上升至14.0310-6,随后立刻降至1010-6以下。
(6)洗消60 s苯的质量分数由156.9210-6降低至6.2910-6,降低95.99%。
以上数据表明,短时间的洗消不彻底,苯仍会残留在皮肤表面,对人的皮肤和身体造成伤害,引起中毒。在同样实验条件下,只有用水洗消60 s后,残留苯的浓度才低于接触极限且浓度不再上升。将实验获得的初始浓度与洗消后的最高值相比较,求出每组的洗消效率,见表1。
实验结果表明,当水用量与苯用量的比值等于1 200时,洗消的效率约为96%,洗消效果较好。
4.1.3 苯沾染皮肤用吸附颗粒洗消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
同样实验条件,分别用1、2、3 g的吸附颗粒洗消,其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通过图3可以看出:
(1)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61.1710-6,用1 g吸附颗粒洗消93 s降至9.2710-6。
(2)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46.4910-6,用2 g吸附颗粒洗消87 s降至9.7810-6。
(3)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74.3710-6,用3 g吸附颗粒洗消84 s降至9.0510-6。
4.1.4 苯沾染皮肤用吸液颗粒洗消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
同样实验条件,分别用1、2、3 g的吸液颗粒洗消,其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通过图4可以看出:
(1)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47.5110-6,用1 g吸液颗粒洗消111 s降至9.7110-6。
(2)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64.4310-6,用2 g吸液颗粒洗消99 s降至8.0910-6。
(3)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77.2210-6,用3 g吸液颗粒洗消81 s降至9.5110-6。
4.1.5 苯沾染皮肤用活性炭洗消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
同样实验条件,分别用1、2、3 g的活性炭洗消,其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通过图5可以看出:
(1)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72.4910-6,用1 g活性炭洗消81 s降至8.1710-6。
(2)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47.4010-6,用2 g活性炭洗消78 s降至9.3210-6。
(3)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77.2210-6,用3 g活性炭洗消75 s降至9.9310-6。
4.1.6 3种固体洗消剂对苯的洗消效果对比
3种固体洗消剂都可以有效地消除皮肤表面的苯,而且用量越大洗消效果越好,对3种固体洗消剂的最佳洗消效果进行评价,其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
通过图6可以看出,在实验条件相同时活性炭洗消效果最好,其次是吸液颗粒和吸附颗粒。
4.2 甲苯沾染皮肤洗消效果评价
4.2.1 甲苯的毒害性
甲苯为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甲苯毒性小于苯,但刺激症状比苯严重。短期接触较高浓度的甲苯会造成急性中毒,对皮肤有刺激症状,会造成头晕、恶心等症状,重症者会感到有躁动、抽搐、昏迷。对于长期接触甲苯会造成慢性中毒。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关于甲苯接触极限的标准是50 10-6TWA(皮肤)。
4.2.2 甲苯沾染皮肤用水洗消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
用0.25 mL的甲苯沾染皮肤30 s,初始质量分数为120 10-6,分别用水洗消10、20、30、40、50、60 s,其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
通过图7可以看出:
(1)洗消10 s甲苯质量分数由118.45 10-6降至40.1810-6,降低了66.08%,51 s达到了最大值115.21 10-6。
(2)洗消20 s甲苯质量分数由122.55 10-6降至40.2710-6,降低了67.14%,57 s达到了最大值84.86 10-6。
(3)洗消30 s甲苯质量分数由116.5310-6降至36.5610-6,降低了68.63%,69 s达到了最大值77.76 10-6。
(4)洗消40 s甲苯质量分数由131.4010-6降至40.5110-6,降低了69.17%,75 s达到了最大值57.16 10-6。
(5)洗消50 s甲苯质量分数由125.4010-6降至36.3410-6,降低了71.02%,93 s甲苯的质量分数小幅上升至44.1010-6,但已经低于接触极限。
(6)洗消60 s甲苯质量分数由121.1010-6降至
13.8210-6,降低了88.59%。
以上数据表明,用水洗消10、20、30、40 s后质量分数都降至大约40.0010-6,但停止洗消后质量分数又上升。当水洗消时间大于50 s,甲苯的质量分数上升越来越少,当水洗消60 s,甲苯的质量分数不再上升。
将实验获得的初始质量分数与洗消后的最高值相比较,求出每组的洗消效率,如表2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当水用量与甲苯用量的比值等于1 000时,洗消的效率约为64.83%,洗消效果较好。
4.2.3 甲苯沾染皮肤用吸附颗粒洗消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
同样实验条件,分别用1、2、3 g的吸附颗粒洗消,其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如图8所示。
通过图8可以看出:
(1)甲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04.1410-6,用1 g吸附颗粒洗消45 s降至31.9810-6。
(2)甲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34.8210-6,用2 g吸附颗粒洗消45 s降至21.9210-6。
(3)甲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35.4010-6,用3 g吸附颗粒洗消42 s降至29.9210-6。
4.2.4 甲苯沾染皮肤用吸液颗粒洗消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
同样实验条件,分别用1、2、3 g的吸液颗粒洗消,其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如图9所示。
通过图9可以看出:
(1)甲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04.9110-6,用1 g吸液颗粒洗消63 s降至49.6510-6。
(2)甲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35.0510-6,用2 g吸液颗粒洗消57 s降至33.9510-6。
(3)甲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04.3910-6,用3 g吸液颗粒洗消54 s降至30.0410-6。
4.2.5 甲苯沾染皮肤用活性炭洗消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
同样实验条件,分别用1、2、3 g的活性炭洗消,其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如图10所示。
通过图10可以看出:
(1)甲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09.4910-6,用1 g活性炭洗消84 s降至49.7910-6。
(2)甲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31.2510-6,用2 g活性炭洗消78 s降至45.1210-6。
(3)甲苯的初始质量分数为126.5710-6,用3 g活性炭洗消66 s降至44.3510-6。
4.2.6 3种固体洗消剂对甲苯的洗消效果对比
3种固体洗消剂都可以有效地消除皮肤表面的甲苯,而且用量越大洗消效果越好,对3种固体洗消剂的最佳洗消效果进行评价,其浓度变化曲线,如图11所示。
通过图11可以看出,在实验条件下吸附颗粒效果最好,其次是吸液颗粒和活性炭。
5 结 论
(1)用水对苯和甲苯进行洗消,由于水流的冲刷和覆盖,苯和甲苯的质量分数会迅速下降,只要洗消时间足够长(水用量足够多),就能够将染毒物质彻底消除。在实验条件下,水用量与苯用量比值为1 200时,能将苯洗消干净,而水用量与甲苯用量比值大于1 000时,能将甲苯洗消干净。
(2)用活性炭、吸附颗粒和吸液颗粒对苯洗消,活性炭的洗消效果最好,其次是吸液颗粒和吸附颗粒。在实验条件下,3 g活性炭对0.25 mL苯的洗消时间是75 s,3 g吸液颗粒的洗消时间是81 s,3 g吸附颗粒的洗消时间是84 s。
(3)活性炭、吸附颗粒和吸液颗粒对甲苯洗消,吸附颗粒的洗消效果最好,其次是吸液颗粒和活性炭。在实验条件下,3 g吸附颗粒对0.25 mL甲苯的洗消时间是42 s,3 g吸液颗粒的洗消时间是54 s,3 g活性炭的洗消时间是66 s。
(4)由于染毒时间短,对于深入染毒地区的人员可采取随身携带活性炭、吸附颗粒、吸液颗粒等便携式洗消剂的方法进行快速洗消,不仅节约洗消时间而且方法简便易实施,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博恒,于泱.突发性化学灾害应急救援手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
[2]刘卫国,涂建民,宿保松.化学灾害事故的处置程序和方法[J].河南消防,2002(10):28-29.
[3]黄金印.公安消防部队在化学事故处置中的应急洗消[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21(2):64-67.
[4]桂兵.构筑核生化防御的“盾牌”[J].环球军事,2003(16):54-55.
[5]王媛原,王炳强,普海云.化学事故处置中的洗消现状及发展[J].化学教育,2008,29(2):6-9.
[6]郝丽梅,田涛,吴金辉,等.国内外洗消装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2):31-34.
[7]刘智恒,张伟,王勇.氯气泄漏事故的洗消及救援处置对策探究[J].安防科技,2009,(10):60-63.
局部皮肤 第2篇
【关键词】鼻咽癌;放疗;局部皮肤黏膜损害;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52-01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1]。其5 年生存率为58.3%-62.5%。由于鼻咽癌放射治疗在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引起局部皮肤放射性皮炎、口腔及口咽黏膜、鼻粘膜损害等放疗反应, 使部分患者放疗中断或影响放疗后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导致死亡,积极做好鼻咽癌放疗期间的护理,最大程度地缓解放疗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顺利完成放射治疗。本科对68 例鼻咽癌放疗期间的患者进行了针对并发局部皮肤黏膜损害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 年1 月至2012年12 月我科共收治了68 例鼻咽癌患者,男46 例,女22 例,年龄10 岁至72 岁,平均年龄41 岁,均病理确诊为鼻咽非角化性癌。
1.2 治疗方法 首先进行CT 模拟定位,在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终端,根据CT 定位图像由医生设定不同的治疗靶区范围。技师根据医生要求进行计划设计,经医生确定放疗剂量后实施治疗。治疗周期一般6-7周完成。
2 临床观察及护理
2.1 临床观察
2.1.1 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急性口腔黏膜反应采用TOG/EORTC 标准,分为4 度。I 度: 临床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轻度疼痛。Ⅱ度: 临床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点状溃疡,中度疼痛。Ⅲ度: 临床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片状溃疡,疼痛严重并影响进食。IV 度: 临床表现为黏膜大面积溃疡,剧痛,不能进食[2]。
2.1.2 放疗皮肤反应:放射期约第2 周开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照射区内皮肤一般出现红斑、色素沉着、瘙痒、脱皮等干性皮炎,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溃疡、渗液、糜烂,导致湿性皮炎。
2.2 护理
2.2.1 做好入院宣教和健康指导
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有目的地做好宣教工作,介绍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介绍病室环境、讲述陪护制度、探视制度、物品管理及安全防卫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介绍一些效果好的病例,使其认同癌症不等于死亡,并说明放疗时间、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对接受能力差的患者反复讲解、强化意识,直至理解。
2.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肿瘤病人的护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不同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等特点,耐心热情地进行解释和疏导,介绍治疗机的性能特点和有关三維适形放疗的优点及放疗的注意事项,以解除其忧虑心里,稳定他们的情绪,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让病人怀着希望,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2.2.3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禁烟、酒,避免食用刺激性强及粗糙的食物。注意放疗前后避免患者过饱或过饿,要均衡、规律饮食。对于口腔、食管黏膜损伤较重的患者,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对于进食困难、呕吐严重者应及时根据医嘱补液和对症处理。
2.2.4 放射性中耳炎及鼻腔黏膜反应护理
放疗会造成眼部、耳部及鼻腔等部位损伤,严重者可并发中耳疾病、视力障碍、听力下降、鼻腔干燥、出血等,要做好耳、鼻护理,指导患者勿挖鼻、挖耳,注意耳部勿进脏水、脏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放疗中易造成鼻腔、鼻咽腔分泌物增多、坏死组织堵塞引发感染,易造成口腔黏膜的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3]。进行鼻腔冲洗,2次/d,注意有无鼻出血。对于鼻腔少量出血局部,麻黄碱或0.1% 肾上腺素液棉球填塞; 大量出血时可用凡士林纱条及吸收性明胶海绵填塞。发生出血时,嘱患者勿将血咽下,以防呼吸道不畅,引起窒息。
2.2.5 口腔护理
放射治疗时常有口干、咽部干痛、口腔溃疡等症状,为减轻症状,可备饮水瓶,经常湿润口腔,每日饮水量>250ml;为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4-5 次/d。对于出现I, II 级口咽粘膜炎的患者, 辅助口服维生素A, B, C, E, 多数可耐受放疗。III 级口咽粘膜炎患者, 主要是口腔溃疡, 疼痛,口周严重肿胀,流涎, 不敢进食,此时鼓励患者大胆进食高热量, 高蛋白, 高维生素, 易消化饮食, 增加机体抗病能力, 使放疗能坚持进行。同时根据医嘱静脉补充氨基酸, 葡萄糖, 维生素, 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IV级口咽粘膜炎患者应停止放疗, 口腔护理4 次/日, 先给予0.9%氯化钠棉球擦洗, 清除脓性分泌物, 观察粘膜溃疡修复情况, 再用0.05%甲硝唑溶液含漱2min, 然后喷桂林西瓜霜于患处, 8-10 次/日。合并霉菌感染者, 用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 含漱, 局部涂抹克雷唑或制霉菌素药4 次/日。局部及全身抗感染治疗, 补液, 输血浆及其它营养品, 以增强抵抗力。
2.2.6 放射野皮肤反应的护理
放疗前向患者说明保护放射野皮肤对预防放射野皮炎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保护放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不要抓挠放射野皮肤,禁用肥皂水及过热的水擦洗皮肤,避免日光直射放射野皮肤,禁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外用药物、衣服以棉质宽松柔软为宜,避免穿着化纤及衣领较硬的衣服,防止皮肤檫伤。
3 讨论
放射性局部皮肤黏膜损伤是放疗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已成为目前鼻咽癌放疗中严重的制约因素。本组患者通过早期采取心理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鼻腔冲洗等综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明显推迟皮肤口鼻腔黏膜反应的时间,减轻反应程度,当出现口腔黏膜溃疡后,加强局部给药,可有效减轻及控制局部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但如何避免放疗引起的皮肤口鼻腔黏膜反应仍是我们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于飞,张红雁,吴韦炜,等.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鼻咽癌6例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29(3):2480.
[2] 梁小敏.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口咽反应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 11) : 141
[3] 殷丽萍.应用创口净冲洗鼻腔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杂志,2007,4(3): 38-39.
作者简介:
PICC置管局部皮肤感染的护理 第3篇
1 临床资料
2 例患者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60岁, 其中1例肺癌未手术行化疗患者, 1例长期静脉高营养治疗患者。2例患者均使用三项瓣膜式4Fr PICC (美国, Bard公司) , 带管时间平均150d。
2 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个体差异
1例患者在置管120d左右后出现每次维护时用消毒液消毒皮肤, 皮肤就出现红、痛、痒, 起初没引起注意, 后来发展为局部皮肤起疹、渗出多, 以致不能继续使用贴膜。1例高龄 (82岁) 腰椎结核患者, 长期抗结核治疗, 导致肝功能受损, 血中白蛋白降低, 血浆外渗, 周围组织水肿, 患者食欲和体质差, 营养不良, 血管弹性差, 同时皮下脂肪少, 组织松弛, 置管后组织包裹不严, 加之穿刺点周围皮肤反复消毒和贴膜保护, 皮肤屏保作用下降, 置管后30d皮肤出现红、肿、痛、痒和渗出。两例患者均无全身感染症状, 考虑为穿刺点局部感染或皮肤过敏。
2.2 护理对策
有报道指出, 医院感染中, 30%~50%与护理操作和管理有关[3]。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我们采用如下护理步骤:先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 即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棉球, 擦拭穿刺点以外1cm范围的皮肤, 直至完全清除渗出及分泌物;再在穿刺点上涂上少量百多邦软膏予以覆盖, 周围涂抹扶严宁软膏, 最后覆盖6~8层8×10cm无菌纱块包裹。起初, 根据渗出情况每天换药涂药3~4次换, 3d后改为2次/d, 一周后改为1次/d。经过两周的护理, 局部皮肤痊愈, 继续按常规维护, 直至治疗结束。
3 讨论
PICC导管为肺癌患者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可留置2年, 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用药过程中患者的恐惧,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成功地穿刺留置导管后, 离不开细致的导管护理, PICC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 长期留在体内, 在留置期间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因此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无菌技术, 做好相应的护理, 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秀华, 王丽娟.三项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3) :245-247.
[2]郑春辉, 王凤, 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700-702.
局部皮肤 第4篇
关键词:局部皮瓣,创面修复,面部缺损
局部皮瓣是在受区邻近部位形成的皮瓣, 对于面部因黑痣、瘢痕、体表肿瘤等切除后形成的皮肤缺损, 根据缺损部位及形状大小灵活运用局部皮瓣进行修复, 可保持面部的良好形态。自2005年来, 临床应用于1 6例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96例患者。男性49例, 女性47例, 年龄5-71岁。
缺损原因:色素痣切除者3 6例, 瘢痕2 4例, 血管瘤2 2例, 基底细胞癌2例, 皮肤纤维瘤1 2例。缺损部位:额部1 2例, 眼睑周围12例, 面颊部16例, 唇部24例, 眉部12例, 颞部10例, 下颌部10例。缺损面积:1.01.0-3.54c㎡
1.2 手术方法
切除病变组织。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麻下, 切除病变组织。切口距病变边缘:色素痣、纤维瘤、血管瘤等1-2 m m, 基底细胞癌5-8 m m, 瘢痕沿其边缘。
常用局部皮瓣的设计及手术方法: (1) A-T皮瓣:切除病损使创面成三角形 (A为顶点, BC为底边) , 将BC向两侧延长至D、E, 然后进行皮下剥离形成皮瓣ABD和ACE, 两皮瓣向中间推进闭合缺损; (2) 菱形皮瓣 (经典的Limberg皮瓣) 皮瓣的大小与原发缺损相同, 菱形缺损的长轴为AC, 短轴为BD, 线DE是线BD的延长线, DE长度等于BA, EF与DC平行, EF长度等于AD。将皮瓣CDEF掀起剥离后, 向缺损区旋转推进闭合缺损。
2 结果
96例患者行局部病灶切除后, 遗留的皮肤缺损采用局部皮瓣转移方法修复, 均一次转移成功, 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1年, 术区平整, 切口瘢痕不明显, 面部供区无继发畸形, 皮瓣色泽与周围接近, 面部形态满意。
3 讨论
面部皮肤缺损常由色素痣、瘢痕、体表肿物等切除或外伤引起, 较小的缺损可以直接缝合, 范围较大的缺损需要游离皮片移植修复, 而中等面积的皮肤缺损, 应用局部皮瓣是最佳的选择。
局部皮瓣的设计必须遵循整形外科原理中的供区选择、皮肤皱纹线、局部皮瓣移植及局部血液供应的解剖学原则等[1]。设计临床实用的局部皮瓣,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根据受区的部位、创面的大小和形状、组织缺损的类型和深度、周围组织的状况、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条件等选择皮瓣转移的方法; (2) 选择次要部位的皮瓣修复重要部位的缺损。一般在邻近受区相对隐蔽、局部皮肤正常且比较松驰的部位设计皮瓣; (3) 首选设计简单、转移方便、附加切口少的皮瓣。尽量沿皮纹线作附加切口, 顺血管走向设计, 使皮瓣的蒂部位于血管的近心端; (4) 皮瓣的长宽比例一般不超过1.5:1。但在头面部血供丰富的部位, 皮瓣的长宽比例可达3:1; (5) 皮瓣的设计面积应大于创面10-15%, 以免转移缝合后张力过大影响血运。
常见局部皮瓣的临床应用: (1) A-T皮瓣:特别适用于发际、眉部、上下眼睑及唇部皮肤缺损的修复。因为可以把T边设计在这些部位的交界处, 形成的瘢痕不明显。A-T皮瓣不含旋转成份, 两皮瓣推进后, 在点D和E各切除一个Burow三角。顶点A处常会形成猫耳, 可沿顶角的平分线作一切口, 于切口两侧去除多余皮肤, 直至局部平整。也可根据缺损的具体情况改变BD、CE两边长度和方向, 将其设计成曲线。 (2) “菱形”皮瓣:常用于面部外侧缘、前额部、颏部鼻侧部缺损的修复。采用菱形皮瓣闭合缺损时, 所承受的张力方向大部分转移到与原发缺损区短轴垂直的方向。因此选择菱形皮瓣修复缺损前, 应检查缺损旁切线方向上皮肤的松动性, 观察该方向上是否有重要的结构会被牵拉, 同时兼顾血管走向, 保证皮瓣的血运。菱形皮瓣变化多样应用广泛, 如改良的易位菱形皮瓣, 皮下组织蒂的改良菱形皮瓣都是在菱形皮瓣的基础上设计的[2,3]。
应用局部皮瓣转移技术的注意事项: (1) 面部血供丰富, 神经较多, 术中剥离过程中要注意解剖层次, 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2) 严格遵循无菌无创操作, 爱护组织, 避免损伤皮瓣的血运; (3) 术中在皮瓣形成过程中, 一旦皮瓣创缘渗血不活跃或皮瓣苍白, 应停止手术, 将皮瓣缝回原处, 2-3周后再行手术; (4) 术中止血要彻底, 根据情况适当放置引流, 术后正确包扎, 不宜采用加压包扎; (5) 皮瓣移植术后24h内要定时检查皮瓣血运情况, 若出现血供障碍及早发现, 及时治疗[4]。
结合临床实际, 我们认为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中具有明显的优点。它转移方法灵活、血运可靠, 供区皮肤质地、厚度、颜色、毛发生长情况与缺损区相匹配, 术区平整、瘢痕不明显, 因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天牧邻位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中应用中国实用美容外科杂志.2004, 15 (6) :308
[2]刑新, 郝岚, 陈江萍改良菱形皮瓣的临床应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 11 (5) :239
[3]李军辉, 刑新, 欧阳天祥, 郭恩覃皮下组织蒂的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 16 (5) :271
依沙吖啶凝胶皮肤局部给药毒性研究 第5篇
1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与试剂
空白基质由本所制剂室提供,依沙吖啶凝胶制备:取甘油120g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28g混合,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放置,让CMC-Na充分溶胀,搅匀成凝胶状。另取依沙吖啶1g、硫代硫酸钠0.1g、尼泊金乙酯1g溶于适量热蒸馏水中,放置,冷却至约50℃,与上述凝胶混合搅匀,最后加蒸馏水至足量,搅匀即得。致敏剂为2,4-二硝基氯苯(中国医药公司北京分公司提供,将其配成1%的致敏浓度和0.1%的激发浓度)。
1.2 实验动物
白色豚鼠,体质量300~400g,雌雄各半(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KX(苏)2002-005);实验室温度:(25±1)℃,相对湿度:70%。
2实验方法
2.1 急性毒性试验[1]
2.1.1 豚鼠皮肤准备:
给药前24h用电推剪将豚鼠背部脊柱两侧毛剃去,去毛面积约40cm2,去毛后24h检查去毛皮肤是否因去毛而受伤,受伤皮肤不宜用于完整皮肤的毒性试验;破损皮肤的制作系采用注射针头将去毛消毒皮肤划破,以有渗血为度。实验动物称体质量。
2.1.2 分组与剂量设置[2]:
将50只豚鼠分为5组各10只,其中对照组为空白基质组,其余4组为实验组即完整皮肤2个剂量组、破损皮肤2个剂量组。与人用量等效时,豚鼠用量为:1.73×104cm2×0.25g/5cm2×0.031÷532cm2=0.05g/cm2,其中1.73×104cm2为人体表面积,0.25g/5cm2为人使用的推荐剂量,0.031为豚鼠与人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换算系数,532cm2为豚鼠体表面积。低剂量组动物给予0.05g/cm2(总量2g)涂布,高剂量组动物给予0.2g/cm2(总量8g)涂布,对照组给予0.2g/cm2空白基质。
2.1.3 方法与观察:
实验时,将受试物均匀涂于动物背部脱毛区或脱毛破损皮肤区,用消毒纱布和胶布将涂药区覆盖固定。给受试物24h后,用温水除去残留的受试物,去除受试物后1、24、48、72h至第7d,记录实验动物的体质量,观察动物饮食、皮肤、毛发、眼睛的变化、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有否中毒表现,若遇动物死亡,应及时尸检和肉眼观察,必要时进行病理学检查。
2.2 皮肤过敏试验
2.2.1 分组:
将30只豚鼠按体质量、性别随机分成3组各10只,雌雄各半,第1组给依沙吖啶凝胶,第2组给空白基质,第3组为阳性对照,给1%2,4-二硝基氯苯,于给受试物前24h将豚鼠背部两侧毛去掉,去毛面积每侧约3×3cm2。
2.2.2 致敏接触:
取依沙吖啶凝胶0.1g涂于动物左侧脱毛区,用1层油纸及2层纱布覆盖,以胶布固定,持续6h,第7d和第14d以同样方法各重复1次,共计3次,空白基质与阳性对照组方法同上。
2.2.3 激发接触:
于末次给受试物致敏后14d,将依沙吖啶凝胶0.1g、赋形剂0.1g和0.1% 2,4-二硝基氯苯0.1ml分别涂于相应动物的右侧脱毛区,6h后去掉受试物,即刻观察,然后于24、48、72h再次观察皮肤过敏反应情况,参考文献的皮肤过敏反应程度的评分标准给予评分,同时注意观察动物是否有哮喘、站立不稳等全身性过敏反应。按公式计算致敏反应发生率:致敏反应发生率=有过敏反应动物数(不论轻重)/动物总数×100%,按致敏发生率推断致敏性。
2.3 皮肤刺激性试验
2.3.1 一次给药的皮肤刺激试验:
取16只豚鼠,皮肤准备方法同“2.1.1”,分为完整皮肤组与破损皮肤组各8只,采用同体自身左右对比,左侧去毛区涂依沙吖啶凝胶1g,右侧去毛区涂基质作为对照,用纱布和胶布固定,给受试物24h后,用温水去除残留受试物,去除受试物1、24、48、72h肉眼观察,记录涂药处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情况,按评分标准记分及强度标准判断刺激强度。
2.3.2 多次给药的皮肤刺激试验:
试验方法与观察仍按一次给药试验进行,但每天给药1次,连续1周,去除受试物1、24、48、72h后肉眼观察,记录各组受试物和基质的平均反应分值,按评分标准记分及强度标准判断刺激强度。
2.4 评分标准
2.4.1 刺激性症状评分标准[1]:
红斑勉强可见为1分,中度红斑为2分,严重红斑为3分,紫红色红斑并有焦痂形成为4分。水肿勉强可见为1分,皮肤隆起轮廓清楚为2分,水肿隆起约1mm2并范围扩大为3分。
2.4.2 刺激性强度评判标准[1]:
分值<0.5为无刺激性,<2.99为轻度刺激性,<6.0为中度刺激性,>6.0为强刺激性。
2.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3结果
3.1 急性毒性试验
在去除受试物1h开始观察,直至第7天,实验动物活动自如,觅食正常,涂药处皮肤毛发光泽正常,眼与黏膜无变化,呼吸无异常,未见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未见全身中毒反应,无死亡,表明依沙吖啶凝胶小剂量(0.05g/cm2)和大剂量(0.2g/cm2)外用时未出现任何急性毒性反应。
3.2 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致敏物组激发给药6h后,有轻度与中度红斑出现,但无水肿形成,其皮肤过敏反应平均分值:6h后为(1.9±0.03)分,24h后为(1.6±0.02)分,48h后为(0.9±0.04)分,72h后为0,致敏反应发生率为60%。依沙吖啶凝胶组与基质对照组在激发用药后,均无红斑与水肿形成,致敏率为0,提示依沙吖啶凝胶不产生过敏反应。
3.3 皮肤刺激性实验
在正常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中,依沙吖啶凝胶与基质一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平均反应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皮肤组中,依沙吖啶凝胶与基质一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平均反应分值均<0.5分,表明两者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破损皮肤组中,依沙吖啶凝胶与基质一次给药皮肤刺激平均反应分值在用药后1h和24h均>0.5分,但<2.99分,48h后刺激性消失,多次给药皮肤刺激平均反应分值在用药后1h、24h和48h均>0.5分,但<2.99分,72h后刺激性消失,表明两者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见表1。
4讨论
依沙吖啶为水溶性药物,与CMC-Na配伍制成凝胶,使之在局部滞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药物作用的发挥。同时涂用后在创口形成保护层,具有一定的抗渗液能力,同时可减少外界对创面的刺激,具有消炎和防止继发性感染的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进一步拓宽了用药途径。CMC-Na为常用的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好的黏性和韧性,通过合理配制使之具有天然植物高分子原料与皮肤良好的耦合效果和药物释放速率。其制备方法简单,产品稳定性强。依沙吖啶遇光逐渐变质,且毒性增加,颜色呈褐色时则失效[3],故为确保制剂质量,本品仍需避光密闭保存。
本实验研究发现,依沙吖啶凝胶无急性皮肤毒性反应,反复致敏后使用,也无皮肤与全身过敏反应,一次或多次用药对完好皮肤无刺激性反应,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用药48h或72h后,这种轻度刺激反应自行消退。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摘要:目的 了解依沙吖啶凝胶对局部皮肤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依沙吖啶凝胶用于白色豚鼠背部正常或破损去毛区皮肤,观察其产生的急性毒性情况;采用致敏与激发接触依沙吖啶凝胶,观察动物过敏情况;以一次给药和多次给药方法,将依沙吖啶凝胶外涂于白色豚鼠背部正常或破损去毛区皮肤,观察其皮肤刺激性反应。结果 依沙吖啶凝胶小剂量(0.05g/cm2)和大剂量(0.2g/cm2)外用时未出现任何急性毒性反应;不产生过敏反应;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结论 外用依沙吖啶凝胶未产生急性毒性和过敏反应,对豚鼠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给药后48h或72h,这种刺激性消失。
关键词:依沙吖啶凝胶,毒理学,过敏试验,刺激性试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新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药学、药理学、毒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4-208.
[2]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61-1862.
局部皮肤 第6篇
关键词: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
随着社会及交通工具的发展, 临床中高能量损伤致小腿骨折患者比较常见, 胫骨骨折术后因软组织损伤而发生局部皮肤坏死、缺损, 甚至钢板外露、感染难以控制;因局部血运欠佳, 溃面自行愈合能力较差, 甚至迁延不愈;采用一种技术要求不高, 临床容易操作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们采用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小腿骨折术后皮肤缺损20例, 疗效满意,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例, 均为骨折术后发生皮肤坏死, 骨质或内固定外露;男性17例, 女性3例;年龄18~71岁;均为车祸外伤所致, 均伴有胫骨骨折。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麻醉成功后, 患肢适当抬高后上止血带;首先彻底清创, 切除创面边缘, 刮除创面老化、水肿肉芽组织, 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创面3遍, 稀释碘伏液浸泡10min, 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测量创面大小, 根据创面大小设计皮瓣, 皮瓣设计较皮肤缺损大1~2cm, 皮瓣方向为特殊要求, 能顺行不逆行[1], 长宽比例控制在1.5∶1, 切取层面在深筋膜层与肌层之间, 皮瓣切至蒂部后检查远端与创面最远端张力, 调整蒂部筋膜层, 保持皮瓣松弛;松止血带, 结扎皮瓣明显出血点, 检查皮瓣血运情况;然后上止血带, 将皮瓣边缘与创面边缘全层间断缝合, 皮瓣蒂部皮肤因旋转隆起部分不要去除, 皮瓣下放置引流条;测量皮瓣供区大小, 在腹部切取全厚皮肤供皮瓣供区打包植皮, 注意植皮与皮瓣缝合部分需连同部分肌层一同缝合, 防止打包时将植皮部分拉起造成植皮坏死, 腹部给予间断缝合;手术后给予抗感染、改善循环药物应用;给予烤灯保暖, 观察皮瓣血运情况等治疗。
2 结果
经治疗20例患者, 18例全部成活, 创面得到良好覆盖, 植皮区全部成活, 1例患者边缘有少许坏死, 经换药处理后瘢痕愈合, 1例患者因皮瓣供区皮肤条件较差, 发生有1.5cm宽皮缘坏死, 经换药肉芽生长良好后行邮票植皮而痊愈。
3 讨论
局部转移皮瓣具有抗感染能力强, 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组织及骨折愈合, 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局部转移皮瓣切取方便, 技术要求低, 临床操作简单, 相比其他皮瓣, 此皮瓣创伤小;在临床应用有以下体会: (1) 临床适应症的选择:皮肤缺损创面大小的选择不宜过大, 一般控制在10cm×6cm以下, 根据局部皮肤条件调整, 尽量选择创面周围皮肤条件较好, 利于局部旋转, 尽量避开胫骨骨面, 选择肌肉组织相对较丰厚区域, 能顺行不逆行;另局部皮肤缺损即使很小, 也不要勉强缝合, 因局部组织水肿, 即使勉强缝合, 最终亦会裂开; (2) 皮瓣长宽比例的设计:局部转移皮瓣远端血液供应, 依靠筋膜层毛细血管网迷宫式循环, 皮瓣长宽比例关系到皮瓣远端血运, 长宽尽量控制在1.5∶1, 可适当延长[2]; (3) 手术切取技巧:皮瓣自远端正常皮肤开始切取, 此处切取层面较易辨认, 切取同时注意将筋膜层与皮下间断固定, 防止分层脱离, 影响皮瓣血运;切取至蒂部注意调整皮瓣松紧度, 注意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远端血运, 结扎明显出血点, 术后放置引流条, 防止皮瓣下积血, 影响皮瓣血运; (4) 皮瓣蒂部的处理:皮瓣蒂部因旋转隆起部分不要去除, 任其萎缩或二期整形[3]; (5) 皮瓣供区的处理:皮瓣供区行腹部全厚皮片打包植皮, 植皮与皮瓣边缘缝合固定时注意连同皮下肌层一同缝合固定, 防止因打包线拉紧后造成植皮飘起, 发生植皮坏死; (6) 皮瓣术后管理:术后给予抗生素、改善微循环药物应用, 给予活血化瘀中药应用, 皮瓣给予烤灯照射保暖, 密切观察皮瓣远端血运情况, 如远端循环障碍, 及时给予换药观察, 拆除缝合过紧缝线。总之, 局部转移皮瓣在修复小腿骨折术后局部皮肤坏死、缺损治疗中有很多实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斯清庆, 陈爱民, 侯春林.小腿中下1/3骨折内固定术后创面骨外露的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24 (13) :1903-1904.
[2]刘会仁, 刘德群, 李坤, 等.转移皮瓣治疗胫骨骨折皮肤缺损骨感染[J].中国骨伤, 1998, 3 (5) :43.
局部皮肤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 男43例, 女24例, 年龄12~87岁, 其中外伤后创面缺损21例, 手术致创面缺损46例。修复部位:下睑15例, 颊部19例, 上唇10例, 下唇8例, 鼻部7例, 背部4例, 头皮2例, 腿2例。创面缺损最大15cm×15cm, 最小2cm×3cm。
1.2 手术方法
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患者配合情况选择局麻、硬膜外、腰麻或全麻。外伤性创面予常规清创, 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 并仔细修剪创面边缘, 剪除挫伤严重的软组织。色素痣紧贴病灶边缘切除, 诊断为皮肤癌者距肿块边缘1cm扩大切除, 切除物术中送快速冰冻切片明确癌肿是否已彻底切除。然后根据创面所在具体部位、深度、临近的解剖性标记、周围皮肤松动性等情况, 选择合适的皮瓣。局部皮瓣主要有推进皮瓣 (矩形推进皮瓣、三角形推进皮瓣、双蒂推进皮瓣、皮下组织蒂皮瓣、扇形推进皮瓣) 、旋转皮瓣 (双叶皮瓣、菱形皮瓣) 、交错皮瓣 (Z成形术、W成形术) 等, 菱形皮瓣适用于多种形状的组织缺损, 鼻唇沟、内眦附近组织缺损选用沿鼻唇沟的扇形皮瓣, 根据缺损的部位设计蒂的方向, 尽量减少蒂的扭转。修复创面的组织在颜色、质地及结构特征等方面与创面周围皮肤相协调, 并且设计的皮瓣不应有太大的张力, 以免导致临近的解剖标记性标记发生畸形[1]。将皮瓣沿设计线切开、分离、形成皮瓣, 皮瓣分离层次根据缺损创面的深度决定, 一般达真皮下。彻底止血, 术野止血应严密, 电凝止血应注意电凝时间不要过长, 造成组织损伤过多, 对于较大出血应用丝线结扎止血, 结扎止血不仅可靠而且可以避免皮肤软组织灼伤。皮瓣旋转或推进后覆盖缺损创面。0号或0/3丝线缝合固定皮瓣, 预留适当荷包包扎线, 凡士林纱布覆盖后用松软小纱布行荷包包扎。皮瓣下常规留置引流片, 术后24~48h拔除。皮瓣术后24h内定时检查皮瓣血运情况, 若出现血供障碍, 及早发现, 及早处理。
2 结果
所有病例皮瓣均成活, 未发生感染, 2例皮瓣切口裂开, 考虑为创面保护欠佳, 切口受牵拉引起。换药后创面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月~3年无明显疤痕残留及继发畸形。
3 讨论
3.1 皮瓣分为瓣和蒂两部分, 瓣为被转移的部分, 蒂为提供血供的部分。局部皮瓣是指在受区边缘形成的任意瓣[2]。
3.2 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有皮片移植及皮瓣法两类,
但拉拢缝往往由于张力大遗留有明显瘢痕, 皮片移植有色素沉着及收缩、局部凹陷畸形等, 影响外观, 不能满足患者要求。局部皮瓣因色泽、厚度、柔软度与需要修复的受区相近, 且手术操作比较简便, 可以即时直接转移, 手术可一次完成, 不需断蒂, 一般修复效果比较理想[3]。
3.3 局部皮瓣血运障碍是造成局部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的常见原因,
通常是由于皮瓣动脉供血不足和 (或) 静脉回流不畅所致。皮瓣张力过大使动脉痉挛或拉长、术后皮瓣肿胀、皮瓣内微血栓形成、皮瓣下积液是造成皮瓣供血不足和 (或) 静脉回流不畅的主要原因。合理设计皮瓣, 注意合理的长宽比例, 减少皮瓣特别是皮瓣蒂部张力, 术中仔细操作, 减少组织损伤, 彻底止血, 术后妥善固定, 适当加压包扎, 充分引流, 防止皮瓣下积液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尤为重要。在皮瓣掀起初期, 内皮素、儿茶酚胺等缩血管因素占据主导[4], 微血管强烈收缩, 动脉收缩更显著, 进入毛细血管血流量锐减, 血供恢复形成再灌注时, 重新恢复的血供激发了活性氧化介质的产生, 损伤组织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栓形成, 产生严重的微循环衰竭, 使皮瓣活性受损, 组织失活。其中中性粒细胞被认为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首要介质。地塞米松可以有效的防治供血不足和 (或) 静脉回流不畅所致的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5]。
总之, 局部皮瓣可以一期修复中小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且在功能和外观上均能达到理想效果, 该方法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缺损创面修复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方法。方法 根据创面缺损情况及周围组织特点, 设计合理的局部皮瓣, 皮瓣旋转或 (和) 推进后修复软组织缺损创面, 皮瓣转移后遗留创面直接缝合或再次利用局部皮瓣修复。结果 本组67例, 利用二个局部皮瓣修复8例, 三个局部皮瓣2例, 其余均利用一个局部皮瓣修复创面, 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 无明显疤痕及继发畸形, 效果满意。结论 设计合理的局部皮瓣修复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局部皮瓣,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皮下积液,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坏死
参考文献
[1]薛春雨, 刑新, 李军辉, 等.多种局部皮瓣联合修复面积较大范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8, 19 (3) :183-185.
[2]魏奉才, 公茂来, Darina Crastinova, 等.美容整形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6-67.
[3]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03.
[4]晏泽, 刘春利, 苑凯华, 等.皮瓣掀起后内皮素、一氧化氮变化与微循环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0, 16 (2) :157-160.
局部皮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13年3月~2013年5月糖尿病住院患者106例, 男52例, 女54例, 年龄17~81岁, 平均年龄54.3岁, 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11例, 2型糖尿病患者95例, 所有患者均短期使用胰岛素泵, 平均天数6 d,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5 d更换置管部位组) , 干预组 (3 d更换置管部位组) 。
1.2 方法
采用福尼亚公司生产的胰岛素泵和诺德公司生产的门冬胰岛素进行置泵, 针头置入部位用3M公司生产的贴膜固定, 两组患者均严格执行胰岛素泵护理常规:①置泵前做好心理护理, 告诉患者佩戴胰岛素泵的相关知识, 嘱患者沐浴更衣, 不能沐浴者予床上擦浴, 特别是注射部位的清洁, 并提前2~6 h将胰岛素置于室温下, 避免胰岛素受热产生气泡。②置泵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部位一般选择在腹部、大腿或上臂的皮下, 避开腰围, 腰带周围及皮肤褶皱、瘢痕、硬结、皮肤病变的部位。如有皮肤病, 需治愈后才能置泵。③置泵后要求患者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清洁, 避免置管部位发生感染。对照组5 d更换置管部位及贴膜, 干预组3天更换置管部位及贴膜, 新的穿刺部位均与前一次穿刺部位间隔2~3 cm。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v11.0统计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d更换组皮肤并发症较5 d更换组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a与干预组相比P<0.05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 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2], 皮下分次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为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 然后, 该治疗方法血糖控制效果一般, 临床应用价值有限。胰岛素泵作为一种新型的糖尿病治疗方式不但有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3];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多次皮下注射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胰岛素泵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加强胰岛素泵的护理对于治疗糖尿病十分重要[4]。从临床实践来看, 胰岛素泵置管部位更换时间越短, 局部皮肤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越少, 而当输注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皮下硬结时, 会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 影响治疗效果[5], 因此想要胰岛素泵控制血糖达到最满意的治疗效果, 除需做好置泵前、置泵时、置泵后护理, 缩短置管部位更换时间也同样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置管部位更换时间长短与局部皮肤发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106例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5 d更换置管部位组) , 干预组 (3 d更换置管部位组) 。结果 对照组出现皮肤并发症32人, 其中红肿7人;疼痛8人;皮下硬结17人;干预组出现皮肤并发症7人, 其中红肿1人, 疼痛1人, 皮下硬结5人。结论 胰岛素泵置管部位更换时间越短, 局部皮肤并发症发生越少。
关键词:胰岛素泵,置管部位,更换时间,护理
参考文献
[1]郎江明, 魏爱生.糖尿病强化治疗学.第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84-85.
[2]鲁琼, 冯琼, 彭六保, 等.人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应用于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8) :1143-1146.
[3]何小雁, 祖芏.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2) :708.
[4]曾兰美, 刘映玲, 庄惠琼.胰岛素泵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9) :3423.
局部皮肤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