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家乡一景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家乡一景范文(精选17篇)

家乡一景 第1篇

我的家乡如诗如画般醉人,无论是哪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但是最让人魂牵梦绕的还是我家的那间祖屋。

当白杨的柳枝条已然泛青,当小河遇春风而融,春便会带着暖意悄无声息的降临。

我刚下车,一座古香古色的祖屋便屹立于眼前,铁锈的大门上依稀可辨的是那绘声绘色、灵动逼人的雕刻。粉色的“云烟”仿佛也在春意下飘忽不定,又似纱衣在摇曳不定。走进细观,原来是两株春意盎然的丁香绽放,那淡淡的幽香,直在鼻前飘忽,沁人心脾,使我满心疲倦尽在此刻烟消云散。

这春意下的祖屋带着暖意深入人心。

当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地歌唱,当春意无声隐退,夏便会招摇的降临,如一位热情的仙女,带着她的魔法棒为万物上色。

祖屋旁的那层小草已然很高,及小腿之处。远看,它们舞着纤弱的身子,在轻风的吹拂下起伏。近瞧,它们嫩绿挺拔的身姿却灵动万分,露珠在它们的身子上滚动,被晨光折射出炫彩的光芒。祖屋因为是用上好的金红木砌的,所以到了夏日反而感觉不到一丝丝的热意,相反则是凉意渗透,不觉夏日炎炎。鲜花带着她的芬芳,侵扰我的嗅觉,令我耳目一新。

夏日的祖屋格外的具有“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情意。

当秋雨飘飘洒洒落下,当天空淡无一抹洁白云影之时,秋便会闪亮登场。

我满心疲倦地躺在软和的床上时,便忆起秋意浓浓时的祖屋。

秋风萧瑟,祖屋前的两株丁香树早已凋零,被秋风卷起的枯叶在半空中纷飞。铁锈的大门徒增几分萧零之色。古木生香,淡淡的木香仿佛将你带入几亿年前那片浓密的森林。昆虫也都了无踪迹,只剩枯灯祖屋老人。

正值深秋的祖屋,徒添几分萧零。本是清爽之际,可也独留孤寡两位老人我的爷爷奶奶,抚摸着祖屋的一道道痕迹,在一声声的叹息。

雪花飘零于空中,寒风乍起,卷人冷意之时,冬也已开幕。

雪花浓重盖住祖屋屋顶与大地。纯净的白雪世界,便在眼前呈现,这是童趣的乐园,跟顽童的玩乐世界。冻僵了的雪娃娃在院中静立,挂着暖心的笑容。祖屋穿上了一层层的白色新衣,祖屋的万物被尽数掩盖,流露出的只是残败的枯叶与古木一角。

冬日的祖屋,带着点点童趣,却更增色了祖屋的古声古色。

祖屋它带着我的童年,那里有我的欢声笑语,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春日春光乍泄;夏日,植物浓密;秋日,萧瑟之感徒增;冬日,白雪皑皑。

家乡一景 第2篇

春天,梅岭那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在这里,形成了各色各异的图案。有的像一只温柔的小兔,有的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小鱼梅岭还有无数不知名的野果,摘下一个咬一口,真脆。!

夏天,太阳把阳光洒泼大地,梅岭的风景被太阳照得美丽动人。太阳照着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太阳照在湖面上,倒映在湖水的景物就更加清晰可见。

秋天,梅岭又是另一番景象。梧桐树上,树叶开始发黄,风一吹便无力地飘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自由地飞翔。红菊花、白菊花、黄菊花千姿百态。

冬天的梅岭,好似一位身穿白色纱衣的少女,翠绿的松柏在凛冽的寒风中显得更加挺拔。

家乡一景 第3篇

苏州,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独特的吴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传承,典雅的园林艺术,别具一格的水乡风光。苏州的整体城市规划及建筑特点多为古典主义设计风格, 建筑多以古典与现代融合的装修风格为主,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苏州文化的精粹是国际化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基本交通设施,需要反应出城市的内在特征。 所以轨道交通的装修适合采用古今结合的设计风格,充分体现出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

二. 项目背景PROJECT BACKGROUND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线路,西起吴中区木渎镇北侧的金山路,向东止于工业园区的钟南街,分别经过园区、老城区和新区。一号线全线共设车站24座,均为地下站, 其中换乘站为4座。( 见图01)

三. 思路及手法PROJECT BACKGROUND

设计风格的分析

1. 轨道交通装饰设计风格的确定,在于对设计思路及装饰整体风格的总体把握及限定, 在规定总的设计风格理念的前提下, 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及装饰特点, 充分表现设计所要达到的装饰效果。

2.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设计风格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的设计风格基本遵循古典主义的设计手法,整体设计采用“一区域一景”的设计理念,具体各个区域都有各自的装饰风格特点,但总体设计手法基本上都是简洁而有时代感。(见图02、03)

设计手法分类

轨道交通空间的设计手法基本可分为三种:

1. 个性化设计手法

个性化设计手法强调的是各个站点的装修风格, 装修色彩的差异化。利用不同的材料, 不同的色彩, 强调个性化差异。其优点在于空间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其缺点在于整体感不强, 设计手法不统一, 不便于运营和维护。 现场施工量大施工工期长,施工造价成本高。

2. 标准化设计手法

标准化设计手法将空间设计分割为墙面, 天花, 柱体三大部分。全线整体化设计,保证空间的形式上高度统一,其优点在于风格统一, 施工工艺好控制, 施工造价可得良好控制。其缺点在于特色不明显, 识别性不强。

3. 类型化设计手法

类型化设计手法将所有站点进行归类, 将站点分为一级站( 特色站), 二级站( 标准站)。在装修设计中仅仅对一级站点进行特色设计, 二级站做标准化设计。其优点在于在统一的装饰风格下适当展现特色和可识别性, 较好控制整体风格。其缺点在于有一定的特色但各个站点的特色不突出, 在施工控制上设计需做一定量的工作。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设计手法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采用“一区域一景”为主体来体现区域特色和站点特色的设计理念,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设计手法:

1. 识别性;

2. 局部创作艺术性;

3. 其他线的和谐性。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这三个方面的效果, 力求做到:

1. 体现苏州轨道交通的文化特点 ;

2. 全线采用统一化设计手法, 简洁而有特点;

3. 材料高度标准化, 做到地面, 天花, 柱面材料标准规格化;

4. 注重光环境的塑造 ;

5. 设备接口设计完善;

6. 便于使用中检修和维护;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设计理念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采用“一区域一景”的手法,同时兼顾一线一景来实现线路的共性,设计需要达到以下目的:

1. 全线材料规格化, 统一化, 区域内的标准化;

2. 全线装饰手法统一化, 材料的色彩可有差异, 但风格整体化统一;(见图04 ~ 07)

3. 具体到各区域装饰风格不同;

4. 每个站点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轨道交通设计具体采用以下设计手法体现设计主题:

1. 设计上将各个站点分类,分为一级站点和二级站点,一级站点的天花形式独立设计,其他站点设计统一。

2. 将空间分解设计,空间具体可分解为墙面、天花、柱面等。墙面:所有站点的墙面均采用搪瓷钢板作为装饰材料, 规格超长版面竖版,一级站点的墙面根据站点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放置艺术墙;天花:采用穿孔金属吸音板, 根据站点的不同,对于一级站天花的形式特殊设计;柱面: 侧面的材料是马赛克,两面采用搪瓷钢板或烤瓷铝板,各个站点的色彩有所不同。

3. 对于换乘站设计充分考虑与原有站点的连接问题,保证空间的装饰效果统一和谐。

色彩分析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的识别色是绿色,主要体现在屏蔽门上的线路识别色及导向标识、出入口。(见图08、09)

全线总体色调统一在黑白灰的基调上,表达了传统苏州的儒雅和内敛,除此之外,为了表达现代苏州的活力,将所有站点按区域划分,并根据三个区域不同的文化及环境特殊分别用光谱中的人段(冷色、木色、暖色)来表达不同区域的意向,成为各自区域内的装饰色,从而形成了一号线装饰概念中一区一景的特色。(见图10)

出入口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穿越了三个风格迥异的区段,作为地上建筑,重点考虑与所在区段的城市风格相呼应,因此轨道交通一号线地面附属建筑物的设计思路:每一个区段的地面附属以一种风格,一种形式为主,并与该区段的城市景观文化特色相呼应。

四 . 部分案例站视角效果展示DISPLAY CASE

五 . 结束语CONCLUSION

十年树一景 第4篇

左边那根枝是第三年生长,顶上那片叶是今年才出芽,每一抹绿,每一分成长,格外艰难。从拜入清香园开始,小林正雄此后的十年时间,就是照顾这棵赤楠。

这绝非什么天下唯一的国宝级植物,赤楠枝条稠密韧柔,叶片细,浓绿而有光,四季苍翠,特别适合做盆栽。这只是一棵普通的赤楠,但小林正雄会为此花上十年光阴,原因是,他必须花费十年才能完成这件作品,从而成为一名“盆栽作家”。

在日本,人们称盆栽专业人员为“盆栽作家”,大师级的称为“巨匠”。要成为盆栽专业人员,必须通过学习和考核,从最开始的一颗种子或者一棵老桩开始,到最后完成作业的考核,时间是十年。

师傅给小林正雄的作业,是一根从山野间挖取的赤楠树桩,虬曲苍老、形态古朴优美,第一步,是先要栽活它。从学习土壤开始,空气的湿度、肥料的比例、赤楠的习性,小林正雄走上一条枯燥而繁复的路。

任何一棵植物移植都是困难的,伤筋动骨很快就会死亡,更何况盆栽,需要在方寸的盆子里养活,都不是容易的事,土壤薄,营养少,格外艰难。经过小林正雄精心的侍候,几个月过去了,赤楠总算是活了下来。

每一个盆景,都是自然与艺术的结合,每一根枝干的走向,都是精心的安排,或左,或右,或上,或下,错落排列,有聚有散,有疏有密,顿挫抑扬,力求变化,才能出势。

从第二年开始,就要培育枝杆的走势。这一个过程,需要五年的光阴,才能培育出基本的造型。每一步,小林正雄都不敢大意,任何的意外,都可能让赤楠死亡。

在这五年中,小林正雄可不只是每天陪着这盆赤楠,尽管这是很重要的事,但他还要学习绘画、书法,甚至茶道、参禅。把树栽活,那只是一名园丁;对一个盆栽作家来说,艺术的修养,决定着盆景的价值。

事实上,真正的艰难是从第六年开始,小林正雄的任务只有一个,尽量去伤害这个好不容易存活的赤楠,剥皮、砍枝、火烧……

禅的精神对日本艺术影响巨大,在绘画上表现为留白,在诗文上为余情,在庭园中表现为空相,在盆栽上表现为舍利。具体而言,其审美观上有“物哀”“闲寂”“枯高”“余情”“素淡”“野趣”等诸多特征,通过人为的方式,把多余的枝或枯枝加以人工处理,剥掉皮创作成人工的“神”,再把树干部分剥皮,使吸水线迂回扭转,形成人工“舍利”。

这绝非简单的事,剥皮哪几个部位,都要考虑许久,不停地画草稿,设计将来盆景的造型。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操作,力度的把握,也是件难事,过则树死,轻则达不到效果,每一分,都如同给人做手术般精湛。

无法想象的是,持续这个过程还需要五年,才能达到自然的风化之美。历时十年树一景,小林正雄才会拿到自己的毕业证。

彼时,方寸之间,一景,真正就是一个世界。

家乡一景作文 第5篇

红海湾是我的家乡的一处著名的景点。

红海湾,素称粤东麒麟角,顾名思义当然有红的土,有蓝色的海水。不过呢,最吸引人的呀,还是那儿的三个字中的“湾”字了。说到这“湾”字,便让人联想到它静静的,浪漫的。放眼从海滩的始端向远处眺望去,便可以望见绵长的沙滩,银白色而细腻的沙在太阳下闪着柔和的光。再往里走,可以看到排成长龙的沙滩椅。夏天,人们一边儿喝冷饮吃雪糕,一边儿做着日光浴,天气转凉了人们就坐在这儿欣赏美丽的海景。再走,海就差几步之遥了。海蓝天也蓝,海天一线,真美!那条线之间点缀着几块黑色的礁石和几朵雪白的浪花。纯净、透明的海水一卷又一卷地漫上沙滩,若你把脚伸进去,浪花就像一只轻柔的手,想帮你抚去所有的疲倦。

红海湾呀红海湾,你是我的摇篮!希望你永远都这么美丽,远离所有的污染!我爱你,红海湾!

家乡一景作文 第6篇

春天,凤凰广场恢复了春意盎然的景色,春姑娘大笔一挥,广场一幅生机勃勃。春姑娘轻轻一点所以的景物都焕发出生机,小燕子从南方飞了过来,为春光增添许多的美意。

夏日的晚上,广场喷泉喷薄欲出,巨大的水柱直冲云霄,随着歌曲的变化,喷泉也是多彩多姿的,有的像巨龙、有的像小马,还有的像一条蛇。

几曲终了,喷泉也喘息似地停歇下来,有的小朋友下去试了试,结果喷泉又喷了起来,似乎在跟他们开玩笑似的,所以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落汤鸡”!

看!我们的凤凰广场多美丽呀!

家乡一景作文 第7篇

我的家乡在增城,这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好地方。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其中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挂绿广场。

挂绿广场有个荔枝园,荔枝园里种着一棵闻名中外的挂绿荔枝树,就是因为这个,很多游客都冒名而来观看。如果你七、八月份来游玩,一串串红红的荔枝沉甸甸地挂在绿叶底下,我保证你会大饱眼福。接下来去欣赏一下小小的花坛,一到春天,花坛里百花盛开,花坛里的花正在争奇斗艳地绽放着。再往前走数步,到了广场中央,这里有个大型的喷泉,傍晚,喷泉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美丽。

挂绿广场真美丽呀!不信有空你也来看看吧!

集锦万象成一景 第8篇

摄影术的发明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改变,当人们经历了无数情境影像都是在脑海中自由幻想的漫长文字、绘画时代之后,读图时代终于到来,这简单直观且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摄影照片,让人们享受了一场又一场的饕餮视觉盛宴。

提到摄影,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位仙风傲骨的人物,在精研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开创了一条气度不凡、无法超越的摄影新路,用镜头的生动感代替了画笔,又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融入到摄影作品中,名曰“集锦摄影”。而他也因此驰誉于世界艺坛近一个世纪,被称为“用相机作画的大师”。他的名字叫郎静山。

出生于1892年的郎静山,生长在一个颇具文化氛围的封建没落家庭中。他早年学习绘画,后又接触了在中国尚属于“小众化”的摄影。这两种表现方法不同,但内涵相似、目的相同的艺术,在郎静山心中发生了强烈的碰撞。

他认为,摄影中强调的“构图”,与中国画中的“定景”,其实是一个道理。中国画有绘事六法,讲究“传模移写”和“经营位置”,下笔的时候可以去芜存菁,取舍万疏。可是摄影却无法挑选,因为环境对象和机械本身的功能有所限制。那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将中国画中绘事六法的精髓融入到摄影中去呢?

基于此理念,一条名为“集锦摄影”的新路子诞生了。这是一种将很多物和景配合成章,取之所宜、舍之所忌的艺术手法。整个创作过程非常复杂,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素材,然后将图片进行排比筛选,规划草图,最后把底片接合起来,形成具有山水意境的图片。正如郎静山自己所说:“每一帧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窒闷黑暗的冲映室中的心血结晶。”

1934年,郎静山的《春树奇峰》入选英国摄影沙龙,大师从此名扬天下。这是一幅颇具中国绘画风格的集锦摄影作品,可以从中看到属于中国画的散点结构与摄影中经典的俯视构图相结合的画面。但这并非传统摄影作品中的“实景实意”,而是通过一些局部的东西,以作者的意念加以组合雕琢,最终回归自然之作。

此后,郎大师入选国际摄影沙龙的作品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1948年,他共有千幅以上的作品入选参展,其中集锦摄影占了大多数。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国画的传统,又能看到其强烈的个人风格,那就是他的浪漫主义倾向。在中国山水画的布局和意境中,加入了符合他审美观的艺术形象,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美感结合起来,成为独属于他的“郎氏风格”,并赢得了“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赞誉。

画家有画笔,摄影师有相机,从13岁端起相机开始,到105岁寿终正寝,郎静山这一生从来没有放下过自己工作的机器。正如他自己所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从最初接触摄影,到研究摄影;从写实的意境,到更高的诗意;从具体形象到抽象,再到整个庞大的集锦格局……数十年来,郎静山呕心沥血追求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歇,而无论是饱受质疑,还是荣登高峰,他也从未动摇过内心的坚持,这就是一个拓荒者的大无畏精神,一个艺术家境界的永恒。(责编 贺雷)

家乡一景 第9篇

我的家乡岳阳被誉为鱼米之乡,美丽的洞庭湖孕育着这片热土。

夏天的时候,太阳从湖面冉冉升起,阳光洒在湖面上,微风吹来,波光粼粼,煞是好看。调皮的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击起一片碧波荡漾。湖中偶有几艘快艇急驰而过,水花四溅,在身后留下一道道洁白的浪花。

家乡一景作文 第10篇

我们去千层河玩,我们走到一半的时候看见一个牌子上写着雷公潭,我问哥哥为什么叫雷公潭,哥哥说投下去一个石头声音会很大所以叫雷公潭,我们走到终点的时候,哇!我情不自禁的叫了一声,那里小溪哗哗的流着,清脆的鸟叫声,我们仿佛来到了童话里的仙境。

接着,我们来到小溪边,我们看见了小鱼,小蝌蚪等好多东西,那条鱼在水中游的很快,我扑过去鱼跑了溅了我一身水,结果没有捉到鱼,我往回头看哥哥在叫我,我去哥哥说叫我干什么呀,哥哥说那有条娃娃鱼,我四处张望还是没有看见那条娃娃鱼,哥哥给我一指我才发现那条娃娃鱼。

家乡一景作文 第11篇

我的家乡在江西,那里有一个漂亮的植物园,里面最多的是桂花树,还有很多其它的树,比如说柳树、红豆杉,还有杨树等等。

我们那里最出名的树是桂花树,每到八九月份的时候,树上开满了桂花。那淡淡的香气填满了整个植物园。这个季节的游客特别多,因为这些游客都是特地赶过来欣赏这些美丽的桂花,就连蝴蝶和蜜蜂这些小客人都赶过来观赏和采蜜了。

桂花的样子可美了,它长着淡雅的小花蕾,那些小花蕾的颜色是金色的。远远望去那树上面就像撒满了金子,人们都把它叫成摇钱树。这个植物园像一副美丽的画,我的家乡可真美丽啊!

说说华西一景 第12篇

所塑的群像分别矗立在相邻的几块草坪的周边,分明是一个雕塑园,然而华西人称它为“信仰大观园”。事关信仰,肃然起敬,但是接下来的场景让人惊讶、忍俊不禁。最先看到一组塑像:依草坪边缘而立,依次是袁崇焕、萧何、商鞅、林则徐、海瑞、包公、岳飞、薛仁贵、穆桂英。正中央……抬眼一看,呵!是毛、刘、周、朱、邓。感觉是历史上的文臣武将都被召唤来拱卫五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于一个从小深受某种意识形态熏染的人来说,这一安置和组合不伦不类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按革命功劳的大小论,有地位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有成百上千,怎么就排上了海瑞、包公、穆桂英呢?正琢磨,另一组塑像映入眼帘,有一半是老熟人了:焦裕禄、雷锋、刘胡兰、黄继光和董存瑞,几十年来一直是学习的榜样。另一半也不陌生,一说到中华古老文明必然要提及的盘古、女娲、黄帝、炎帝、大禹,不过英模人物和三皇五帝等距离排列,是头一遭碰见。

我知道国人从来就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和谐包容的胸怀,但是还是感到突兀,起码应该将焦裕禄、雷锋、刘胡兰这一组和袁崇焕、萧何、商鞅等调换一下,时空穿越也不是这么玩法呀。当然立即意识到是自己的迂腐,观念被时空束缚的缘故,怎么摆放不是摆放?那些作古的人物既然已经获得永生,时空啦、身份啦、位置啦都不重要。不少旅游景点有蜡像馆,蜡像馆里面的人物也是五花八门,各色人等,自己从来没有对其中的人物关系提出过异议。

缘由还是在“华西幸福园,信仰大观园”这一规定情景的导入,信仰应该有信仰的严肃性,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应该归在一起,才显示出信仰的力量。

在信仰大观园的入口处有一个告示性的说明,意思是除了邪教不能信,“神马”都能信。这才明白这是一个包罗范围博大的信仰系统,是信仰的大杂烩。邪教不能信,是为了表示政治正确!什么都能信,则表示开放气象,以显示华西人的博大胸怀!这一胸怀是超越史学的、阶级的或意识形态的分类原则,单靠学理逻辑解释不了的。随意性的摆放正是民间信仰的一种特质,换了现在时髦的说法是后现代性,当然是本能的后现代,不是那种书本定义中强调小叙事的后现代。本能的后现代拼贴,使得有深度的历史趋于平面化和大杂烩化(其实这更体现时代特征,即讲究实用、讲究大团结,讲究谁也不得罪。以当下的政治判断取代以往的价值判断,也是实用的一种)。

当然说是后现代拼贴,其实也有逻辑和深度的。比如中央和边缘还是有区分的,而且中央的领袖们雕像的材质也明显好于其他雕像,并且领袖一律是坐姿,其他的人物统统站立,任你是炎帝、黄帝还是大禹,这里的逻辑不仅是厚今薄古,还是将当国的领袖人物放在核心地位。与核心地位遥遥相对,隔着两块草坪的另一组革命人物虽然还没有标上名字,看形象和造型应该是江姐、鲁迅、李大钊,还有一位书生模样的,大概是瞿秋白。

说到信仰,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人物,原来答案就在不远处:在中轴线的一侧,找到了老子、孔子、墨子、弥勒佛、送子观音,他们和释迦牟尼,耶稣、圣母玛利亚一字排开。儒释道的教宗一个不少,还有洋教主。不过他们统统不入主流,似有明日黄花的感觉。他们的存在是以示包容,当年大批封资修,多少落下了些许阴影。好在这里的基本原则是多多益善,各路神仙只要政治上不犯忌,统统网罗在其间。国家领袖、英模人物、帝王、清官、忠臣、古代圣贤、思想家、宗教教主,或杂处或并列,济济一堂,相安无事。

在我参观华西之前半个多月,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一侧立了九米多高的孔子像,为此,反孔一方和拥趸的一方争论不休,在互联网上大动干戈,当然打的是笔仗。全国的孔子像无计其数,不怎么有人计较,还有为了孔子而排斥基督的,但是,天安门广场是意识形态禁地,摆放谁,不能摆放谁,这是意识形态之战,估计无论哪一方说服另一方均不是容易的事情。像华西人这般百无禁忌,照单全收,那就什么争论都不会发生!

华西人的百无禁忌是有来历的,他们在构建信仰的“和谐社会”,这不仅符合当下语境,也不违背历史文化传统,这里所说的传统是指道教文化的传统。鲁迅曾说过,中国的根底在道教,这么说不是要强调道教是本土宗教,这无须再言,我想鲁迅老人家的意思是道教的精神内核和我们的国民性相通,既海纳百川又藏污纳垢(关于国民性,是一个巨大的无穷无尽话题,此处不表)。

作为多神教的道教,其谱系虽然很多,很庞杂,从来没有好好清理过,清理是需要花大气力的,需要知识界的鼎力相助。大概是“子不语”的缘故,中国的知识阶层和佛教的亲近程度超过道教,所以道教的系统理论在后期没有得到深入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也走入怪力乱神、巫觋咒符一路。之所以中国的知识阶层整体而言与本土宗教疏远一些,可能是与道教一开始不太靠谱,很讲究实用有关。信仰也有层次之分,纯精神性的层次和实用性的层次。在实用的层次上往往会把对金钱和权力的崇拜也被误当成信仰,或者说这就是一种信仰,所以有拜物教一说。道教的实用性很强,小到祛病救灾,求财祈福,延年益寿,大到升仙得道,呼风唤雨,或逍遥快活或长生不老,按一些研究者的说法,将现世的人生看做是乐还是苦,是道教和佛教的最大差别之一,道教将人生看做是乐的,所以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

佛教虽然是舶来品,却比道教要“有谱”得多,精神性层面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当然这和佛教的“谱”(即其基本理论和系统)在传到东土前已经完成有关。中国尽管一直有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说法,翻翻思想史,提出三教合流的,基本是道教立场,没有哪位儒家著名思想家倡导过三教合一,佛教传到中国后开始也有三教合流的说法(见牟子《理惑论》),希望通过这一方式,让佛教在华夏有所传播,但是一旦站稳脚跟,就无所谓合流不合流了,倒是发展出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教派。尽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兴兴灭灭,声势最为显赫时,闹到皇帝要出家当和尚的地步,也没有要和道教分享其“光荣和梦想”的意思。道教提倡三教合流,是符合其精神内核的,因为道教在其产生之初就是出于实用目的,并不是意识形态十分严格的教派。有研究者认为道教的一些经典(如道藏)也是模仿佛教典籍的架构而来,难怪明代有所谓“三一教”产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意思。

不过什么都不能一概而论,在早期,道教和佛教之间的思想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就是所谓争夺话语权和宗教的领导权的斗争,刘宋时期的顾欢就有《夷夏论》面世,他不仅信奉道教,而且要将道教和佛教分出一个正邪是非来。夷夏论就是夷夏之辩,意思是要搞中国特色的宗教,不搞西方的那一套,因为佛教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礼教。道教正是滋生于本土,符合“国情”,故一度十分兴旺。在李唐开国后的一段时期达到其巅峰,成为国教。但是道教得势后,在实用性层面得到了拓展,炼丹喝药,消灾度厄,精神性层面没有相应的完善,又参与到上层政治斗争之中,所以当武则天改朝换代时,武周革命弃道教而借助于佛教,这里除了政治和权力的原因,还因为在佛教和道教的论辩和义理之争中,道教败北。后世学者总结认为,道教在理论体系和组织制度等方面均不及佛教来得严密和完善,在论辩中失败是难免的。另外后期道教似乎从来不搞清理门户的事情(这里是指思想和理论上的谱系而言),而总是在扩展,有点像股份公司,不断收购中小企业,将民间信仰的一干神祇纳入自己的体系,到明代以后更是加速扩容,先后将文昌帝君、妈祖、关帝、八仙、土地、城隍和蚕神收编到自家门下,据说,正是无限扩容,导致面目模糊,使得道教江河日下。

与道教的照单全收不同,佛教相对而言比较有原则,佛教各宗派之间常展开辩经和论争,佛和外道之间也要经常要论辩,以证明自身的正确性,一辩十天半月,唇枪舌剑,很是尖锐刺激。钱文忠先生的《玄奘西游记》就生动地描述了这类辩论大场面,相信他所据有本,来自相关文献典籍。(不过有“文革”经历的人自有深切体验,那时红卫兵和红卫兵之间,造反派和保守派之间,造反派和造反派之间经常展开大辩论,是所谓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之辩。在我模糊的记忆里,双方都是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都指责对方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当然辩论的最后获胜者不一定是道理讲得透彻或理论逻辑严密,获胜者常常动用的是两种武器,情感煽动和高音喇叭,有时后者更加重要,控制音量比说理动情更加有效。那时的红卫兵已经从实践层面知道“媒介即信息”的道理,很会利用现代传媒科技先声夺人。)

佛教成为中国本土宗教后,这种大辩论似乎不怎么兴,禅宗的公案里倒是保留了一些体悟方面的论辩,越往后越少辩论,如今的架势有点像道教,也很讲实用,理论似乎只是点缀。所以一干信众讲求财祈福,保安康保延年益寿,三教九流混杂在一起,在庙里也供奉关老爷,也供奉孔子,很有和平共处的精神。然而实践的层面和精神理论层面错开了,金钱和权力的能量就得到发挥,一来二去就与当年的教义相悖离。据说和尚也分处级局级,另外看到功德箱就是捐钱,殊不知功德二字原本不是金钱。当年,那位舍道归佛的梁武帝曾问达摩,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说,实无功德。《六祖坛经》中解释说:“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那么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而“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自然,功德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难以道尽,但是强调自身修行,不以福报为目的,是其核心理念。

对于信众来说,将功德转化为捐钱,简化了修行的方式,省却了精神方面的功课,但是对于自身境界的提高并无益处(捐钱和舍财有很大区别,前者是有计算的,有心理平衡点,后者是一种信仰或世界观)。类似将功德解为捐钱的情形,在当下较为普遍,就因为捐钱简便易行,这种简便易行将人们引导到另一个方向上,即精神方面的委顿和马虎。

其实精神追求层面的顶真、“认死理”和社会实践层面的包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前者的认真拓展就没有后者的包容。眼下人们看到更多的是相反的情形,信仰方面什么均可纳入,什么都信,实际上是无信仰,而在社会实践层面则无包容,不能利益共享,不能接纳不同的意见,造成的结果是社会整体在原地踏步。即便不拿精神层面说事,单说GDP,去岁欣闻中国GDP超出日本,只高兴了片刻。其实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一直领先日本。早先两千年前尽管无资料记载,但中国物产丰富,日本是比不了的。那时日本在国际贸易中主要出口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派徐福去东瀛购买,还没有到手,可以想见他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不会太高。

还是回到精神层面来说,有所追求和有所宽容是一个民族心智成熟的表现。纪念和瞻仰优秀历史人物再多也应该,如果只是灵机一动,将雕塑园奉为信仰大观园则不妥,这有点像春晚的小品,只要不犯政治,什么都是搞笑的材料。当然只是华西村上演小品也罢,然而今天这种灵机一动的小品精神成为时代特征,从心脏弥漫到毛细血管。

家乡一景作文 第13篇

瀑布的水从高处“哗哗哗”的奔涌而下,像滑滑梯一般,一滑下来,就流走了,还溅起一颗颗水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煞是好看。河水清澈见底,几条小鲤鱼在河里一时跃起,鳞片在阳光下五光十色,又一时谈论:“为什么会有小瀑布呢?”小河顺着地形弯弯曲曲,形成一个大大的“S”。

在往上看,哦!原来不只一个瀑布,瀑布像石极一样从上往下流,瀑布最上端有两棵树保护着,天空的云朵也变成了保护者。那两棵树高大又粗壮,树枝互相绕着,像一个个麻花。这时你数数吧,有多少个小瀑布呢?一、二、三足足有十二个小瀑布呢!惊讶吧?

这就是我家乡的瀑布,啊!瀑布!你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变不了的!你的流水,你的树木,你的鱼,我忘不了!

家乡一景 第14篇

我的外婆家,有数不清的绿野、竹林、大山、小山从几十里连成一片,真像是一个绿色的海洋。

春天,稻谷萌岀了一点点鹅黄色的小芽,大树也学着它们萌岀了一点淡绿色的嫩芽。人们在充满绿色的小路上散步,他们有的在津津乐道的聊天,有的带着小弟弟妹妹们岀来解闷,还有一群群人岀来踏春。

家乡一景作文 第15篇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芜湖,她位于青弋江畔。她不仅山明水秀,风景如画,而且物产丰富,有“渔米之乡”的美称。芜湖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步行街。所有来芜的游客肯定会去步行街。

步行街是一条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商业街,整条街为南北走向,在南北入口处分别是一组阶梯式叠泉和世纪花钟。步行街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此,镜湖好像一颗闪亮的明珠,被长龙抱在怀中。步行街的两侧全是商业大厦,商场里摆着各种各样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白天,你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之间来回穿梭,晚上还有“灯光表演”等着你欣赏,真是美不胜收。看!各种霓虹灯像听到口令一样,不约而同地闪烁起来,流光溢彩、光彩夺目,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倒映在一旁的镜湖上,若隐若现,宛如一条条银蛇在游动,等你好不容易看清了,镜湖中央随灯光而起的巨大喷泉不停地变幻,喷涌起来。勤劳善良的人们在此尽情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刻。

我爱美丽繁华的步行街,更爱我的家乡!

龙江一景——凿冰捕鱼 第16篇

历史悠久的“头鱼宴”

据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达斡尔族的先祖——契丹人就已经有了冬季在冰上捕鱼的风俗习惯。在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辽国之后,契丹的皇帝依然喜欢以打猎、捕鱼作为休闲活动。有时,为了方便冬季捕鱼,辽帝干脆将自己的行宫(其实就是一顶用厚厚的毛毡做成的大帐篷)搭在冰面上。然后派人到距离行宫上游10多里的地方,在冰面上凿出一道深深的沟,从那里下网,将鱼驱赶到行宫附近聚集。当随从在行宫外面看到冰面下的鱼群游来游去,就立即去报告给皇帝。皇帝便穿上厚厚的貂皮袄,在随从们的前呼后拥下,来到凿好的冰洞旁边钓鱼。因为冬天食物稀少,鱼儿一条条都饿得头昏眼花,一见鱼饵,立刻争先恐后地咬钩。因此,皇帝每次下钩都能钓到鱼,当然十分高兴。最先被捕获的鱼被称为“头鱼”。钓鱼结束后,皇帝便命人将钓上来的鱼烹煮成美味佳肴,在帐篷里和大臣们一起饮酒庆祝,称为“头鱼宴”。

在现在的东北,仍然有办“头鱼宴”的习俗。但这里的“头鱼”指的是冬去春来之时,开江捕到的第一批鱼,又称“开江鱼”。每年都有很多游客特地在这时到东北来,等着品尝这著名的鲜美特产。

“挡鱼亮子”和“拉大网”

在一条被冰层封冻得严严实实的大江上捕鱼,怎么才能知道在哪里凿冰最合适呢?渔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只要在鱼经常游动的、水流平稳的江河中,凿出宽二尺、长二尺的冰眼,就可以在冰眼旁边钓到鱼。这是因为鱼儿虽然习惯于在水中生活,但遇到和空气相通的冰眼,还是忍不住想将头露出水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所以就非常容易上钩啦!

另外,我们都知道,鱼是喜欢光亮的。用灯光、火光引诱鱼儿聚集,再加以捕捉,也是常用的捕鱼窍门。利用这个原理,北方渔民们发明了“挡鱼亮子”的捉鱼法。“鱼亮子”是指一种用石头、树枝、草排堆筑而成的简易堤坝,在堤坝上留下一个豁口,在那里放一只大柳条筐,钻不过堤坝缝隙的大鱼,就只好“请君入瓮”了。冬季,达斡尔人将冰层凿开一道一米多宽的冰沟,深达水面,再在冰沟上搭好鱼亮子,然后留下一个缺口。到了夜晚,渔民们就在这个缺口处点燃火把或火堆。鱼在黑夜中看到光亮,就会游过来,聚集在这里。这时,捕鱼人就可以用渔叉等工具,轻松地抓鱼了。

在有些达斡尔村镇,至今还保留着拉大网捕鱼的习俗活动。拉大网捕鱼时,全村男女老少,每家每户都要选人参加。场面非常壮观。大家推选一名经验丰富的渔翁担任“网头”,由他来指挥。下大网前,大家在选好的地点分别凿出下网冰眼和起网冰眼,两个冰眼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二三十米左右。然后以两个冰眼为中心,每隔约十米的距离凿个冰眼,有时要连续凿出几十个冰眼。接着,用带钩的长竿将大网从各个冰眼下面依次传递过去,最后将大网的两头收口处接在起网的冰眼上。捕鱼时,大伙齐心协力,将大网从起网的冰眼中拽出来,这样,被这个网兜住的鱼也就都被捞上来了。据说,用这种拉大网的捕鱼方法,可捕到几十斤甚至几百斤的大鱼!

善于叉鱼的鄂温克人

作为生活在东北的少数民族,鄂温克人也有冬季捕鱼的习惯。当河面、江面上的冰还没有冻得很厚的时候,鄂温克人便在江河的深水处,用冰镩凿出冰眼,然后把碎冰捞出,准备好渔叉,在冰面上捕鱼。和其他民族相比,鄂温克人更喜欢使用渔叉捕鱼。只有眼明手快、动作迅速灵活,才能把鱼叉住。这可是一门需要勤学苦练的真功夫呢!

过去的黑龙江,盛产一些大型的野生鱼类,像鳇鱼、大马哈鱼等,最大的时候可以长到两米多长!在凿冰捕鱼时,一些渔民便在冰眼的边上搭一个窝棚,在渔叉的柄上系上一根绳子,另一头系在窝棚上。这样,一旦叉到大鱼后,就不怕大鱼把渔叉带走,或把渔夫拽倒,然后逃之夭夭了。

有时,鄂温克人还会使用一种锡质的鱼钩来捕鱼。这种渔钩上不挂鱼饵,而是坠上闪闪发亮的、小鱼形状的金属片。他们把鱼钩慢慢放入江中,不停慢慢地来回拉动。这时候,在冰眼附近游来游去的鱼,还以为是别的小鱼在眼前游动呢,不知不觉中就吞噬了这条“小假鱼”,自己也被钓上来啦。

“坐冬库”和“撅达钩”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若说到最擅长捕鱼的民族,可不能不提大名鼎鼎的赫哲人。他们不但以鱼为食,还以鱼油为灯油,以鱼皮为衣裳,可谓是最纯粹的“渔民”了。赫哲人春、夏、秋都是驾着木船在江河上捕鱼,到了冬天,更是赶着狗拉的爬犁,奔驰在宽广的冰面上,继续垂钓江上。嗬,好潇洒呢!

“坐冬库”是赫哲人独特的凿冰捕鱼形式。他们在鱼经常活动的江面上,搭一个上尖下宽的圆锥形草房。再在草房中间的冰面上,凿一个直径约有一米左右的冰眼。捕鱼时,为了不让外面的光亮透进来,捕鱼的人会将草房门关紧,一个人手握渔叉在冰眼旁蹲着,静静地等候鱼儿游来。因为草房门已经关严,外边亮、屋里黑,当鱼游来的时候,从屋内的冰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时,只要用渔叉瞄准,用力叉过去,就能叉到哲罗鱼、细鳞鱼、狗鱼等贪吃的冷水鱼。

赫哲人凿冰捕鱼时,还有一种常用的捕捞工具,这就是“撅(jué)达钩”。 这种鱼钩上也不放鱼饵,而是拴上一撮红色的毛做诱饵。捞鱼时,捕鱼人把钩不停地放进冰眼里,再猛然向上提起。冬天江中的鱼由于饥饿,会误以为“撅达钩”是小鱼,就张口咬住不放。当“撅达钩”提出冰面时,就可以抓到鱼了。熟练的捕鱼能手,一人就可以同时用六只“撅达钩”,两只手里每只手拿三只鱼钩,放进六处冰眼,同时上提下落,不停地钩上鱼来。这种渔钩操作简便,因此一般由力气不如男子的妇女和老人使用。运气好的时候,每天可以捞上一百多斤鱼呢!

家乡一景作文 第17篇

首先,走进去是林间小路,走在小路上踩着地上铺的鹅卵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那样的感觉舒服极了!看着那郁郁葱葱的竹林,射出几道阳光照在绿油油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美丽的野花,有红的、黄的、紫的美丽极了。草地上不光有这些,还有随处可见的蘑菇呢!

往前走,小溪弟弟欢快地流畅着,一路走来一路歌。忽然游来一条小鱼欢蹦乱跳地游过来,好象在和我打招呼似的,这时游过来一群小蝌蚪,我连忙把它们抓住,放在喝完水的瓶子里,回家饲养。

但最好看得就是金沙湖了,金沙湖夏天的荷花美丽极了,荷花像个“大圆盘”,“大圆盘”上有几滴像珍珠一样的小露珠。微风一吹小露珠在“大圆盘”上跳跃,风儿一吹小露珠像滑滑梯似的滚下来。

家乡一景范文

家乡一景范文(精选17篇)家乡一景 第1篇我的家乡如诗如画般醉人,无论是哪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但是最让人魂牵梦绕的还是我家的那间祖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