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简论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精选5篇)
简论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1篇
简论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图书馆的实地考察与调研,论述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加拿大/美国/图书馆事业/启示
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生院代理院长麦克奈利(Peter F.McNally)教授的邀请,笔者于8月―8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留学一年。期间,笔者曾与美、加多位业内名人、教授、图书情报机构各层次负责人、博士硕士生、专业人员接触和交谈,听取他们对美、加图书馆事业的介绍,同时也向他们宣传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新成就。在紧张的研修、工作之余,笔者还考察和参观了美、加东部10余所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并有针性地收集、阅读了一些论文、资料,从而对美、加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1 对5所美、加图书馆的考察情况
1.1 麦吉尔大学图书馆
麦吉尔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是加拿大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型图书馆。其收藏的图书、缩微品、视听资料等极为丰富,截至4月底拥有图书1 853 648种(2 196 508册)、连续性出版物14 274种(930 818册,含合订本或盒)、乐谱41 346种 (42 107册)。所有图书资料由技术服务中心(与其它分馆平级)统一采、分、编、加工和分配,并分藏于建筑和艺术分馆、生物学分馆、教育图书馆、数学与统计学图书馆、健康学图书馆、管理学图书馆、人文和社会科学图书馆、伊斯兰研究图书馆、麦当劳校区图书馆、音乐图书馆、法律图书馆、医药史图书馆、自然科学和工程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和地理信息中心15个分馆。
据204月麦吉尔大学图书馆年报的统计(以下同),该馆有读者座位5 438个、读者研究室88个,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267台,读者用复印机56台。平均每年接待读者300余万人次(节日通常闭馆);校外馆际互借借进图书2万余册次(不含个人所借),借出1.5万余册次;借阅书刊70余万册次(不含续借量),在馆阅览视听资料7.8万余件,借阅保留本18万余册次;解答简易咨询19万余人次,参考咨询17.5万余人次;举办各种讲座、讨论会和参观活动800多场,参加读者达1万余人次。另据20年报统计:该馆-年年度总经费达811万加元。现有正式员工220名。
全馆共有200多个数据库,其中27个数据库已成为学校在线期刊索引系统(PERUSE)的组成部分,其余均链接在校园网上或通过上网预订使用,内容主要有:文摘、索引、全文期刊和百科全书等。该馆还提供电子数据资源服务。其数字化工程始于,政府和私人基金会共计拨款37万加元,用于启动有关加拿大建筑、皮毛交易、县区地图和机械工程技术等6个文献数字化项目。该馆的在线目录(MUSE)涵盖了2/3以上的印刷型和电子型馆藏书刊资料,无论在馆内还是在馆外,查检都非常方便。
1.2 凡尔登市图书馆
这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一所小型社区图书馆。该馆拥有可通过网上查检的书刊资料10万余种,其中以社科文艺类书刊为主。它提供书刊、报纸、杂志、光盘、录像带的借阅,辟有儿童读物借阅处,一次最多可借15册书刊(包括2盘视听资料)。还提供网上浏览、预约、续借、馆际互借、书展、咨询、为老年人送书上门、为儿童讲故事、导读等多种服务,全年对外开放。馆内的加拿大专题室可查阅近1 000个家庭的史料,从而形成了该馆的一个服务特色。
1.3 魁北克省图书馆
这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正在兴建中的一个新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笔者通过与拉克瓦馆长(Yvon-Andre Lacroix)访谈,并阅读了他提供的新馆建设方案、计划等资料及两次亲临施工现场参观,对该馆建设留下了深刻印象。
该馆经过先期国际招标、落实设计方案后,于2001年11月开始施工,总投资9000余万加元(约折人民币5亿元),计划于冬完工,年底对外开放。新馆位于蒙市中心地区,所在地既有多路公交车,又有长途汽车始发站,并紧靠蒙市最大的地铁枢纽站(距市中心图书馆仅一站路之遥)。新馆建筑有6层,其中地下两层附有停车场,留有400个车位;总使用面积为3.3万平方米,铺设电缆线100多公里,可供250名工作人员同时办公;设有2900个读者座席(其中包括400个多媒体工作站),计划容纳400万件藏品(其中包括100万册图书)。新馆将配备800台计算机,均可用于播放DVD和CD,另将配备130台打印机和6台扫描仪。新馆各层布局方案如下:
地下二层:设有地铁连接体、青少年图书馆、会议中心、会议室、展览厅、网络服务处。
地下一层:设有咨询和导读台、办证和借还处、读者活动区、开放14小时以上的图书馆借阅区、报刊杂志借阅处、视听残疾人通道、新读者服务处、咖啡屋、300个座位的礼堂、书展区、林荫道。
第一层:设有魁北克省专藏和家谱室(共有3层,其中两层在夹楼内),艺术作品、广告画和印刷品室,语言和文学室,古籍、艺术家专著和私人档案室。
第二层:设有科学技术室、软件图书馆、经济和商务专题室、职业招聘查询中心、缩微品专藏。
第三层:人文和社会科学室、历史专题室、地图和图纸室、政府文献室、采编和研读区。
第四层:音乐和有声档案室、视听图书馆、行政办公室。
1.4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科工贸图书馆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是北美地区极负盛名的一个公共图书馆群,它除有1个中心馆、4个研究图书馆(即: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表演艺术图书馆,斯冈博格黑人文化研究中心,科工贸图书馆)之外,还有80多个分馆遍布全纽约市。4个研究图书馆主要由私人投资,其拥有的4000万件藏品面向18岁以上的学者、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员开放。
该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麦迪逊大街188号,馆内设施完备,宽敞明亮,所藏书刊资料涉及广告、天文、银行、生物工艺、商贸、地球科学、经济、工程、环境科学、财经、食品科学与工艺、普通科学、科学史、劳资关系、保险、国际贸易、管理、市场、材料科学、数学、房地产、机器人技术、小型企业、统计学、纺织工业、贸易和技术、交通、工会、城管、动物学等领域,还藏有其它许多专门资料。该馆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信息咨询、商务咨询、场馆出租、有偿文献检索与递送、培训、讲座、展览、专题数据库和纽约小型企业资源的查检。读者出具个人身份证件并签字,就可以在该馆或任何一个分馆免费申领借书证(儿童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
并有一位家长或监护人的签字,也可免费申领分馆的借书证)。借书证不得转让,如遗失需及时报告,如补办新证则须付款。读者所借书刊资料逾期不还将罚款。所借的书刊、唱片、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和CD均可还至任何一个分馆(只有两个分馆除外)。
该馆也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一个专门研究中心,可供借阅的商业贸易类藏品,无论印刷型还是电子视听型,均为各馆之最,其中可供在馆浏览、复制的检索资料如指南、手册等工具书共有6万余册,其余资料如论文、公司信息、业界趋势和统计、营销数据等,则可在该馆或在其它任何地方通过网上馆藏目录查找到;还提供170多种有关商贸、企业、政府、专利和科技信息的数据库供人们检索。其他馆藏电子信息资源有:小型企业信息资源、市场研究和出口研究资料、专利和商标的检索与利用业务培训,为个人和公司提供有偿检索和递送文献等服务。纽约市退休经理人员服务公司的顾问,常年在馆为小型企业主和打算创办公司者免费提供业务指导和帮助。
1.5 加拿大国家图书馆
该馆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拥有2 000余万件藏品,其中有图书、杂志、报纸、视听资料、乐谱、歌集、文学手稿、论文、政府文献和缩微制品等。由该馆等20个加拿大图书馆形成的图书馆联盟,于3月发起了加拿大数字图书馆工程,并将目标定位于:
・阐明和实施数字图书馆计划的策略;
・发布数字图书馆标准及其最佳实例;
・协调各种业务活动,避免数字化资源的重复建设;
・建立与信息始创者、出版商、信息技术企业、档案馆、文化机构、各级政府机构以及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的合作关系;
・提高加拿大数字图书馆活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加拿大数字图书馆建成于2000年5月9日,数字化网页有:儿童网页(www.nlc-bnc.ca/kids)、教师网页(www.nlc-bnc.ca/teachers)、历史网页(www.nlc-bnc.ca/history)、文学网页(www.nlc-bnc.ca/literature)、音乐网页(www.nlc-bnc.ca/music)等。另外,网页www.nlc-bnc.ca/caninfo可提供按主题查找有关加拿大信息的.主要网站;网页www.nlc-bnc.ca/amicus可提供1300个加拿大图书馆的2400余万条全文记录,还可利用其查找图书馆的馆藏和借阅规则,并保存检索结果以编制书目;网页www.imagescanada.ca则可提供有关加拿大历史事件、人民、风土人情的图像资料,获取数以千计的、收藏在各加拿大文化机构网站上的图像资料。
2 美、加图书馆事业的特点
2.1 现代化
由于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均建立在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点。以公共图书馆为例,据对加拿大146个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在5万-10万人)电子服务情况的统计,(2000年)这146个馆有联网工作站1 845 491个,平均每馆30个;在馆使用的数据库有1 593个,平均每馆有近11个;可供馆外使用的数据库有304个,平均每馆有2个多;接受电子方式递交的咨询208 013件,平均每馆接受1 430多件;共接待电子访问(如检索图书馆目录,浏览图书馆网站)1 845 491次,平均每馆接待12 640多次;利用因特网站点11 327 231次,平均每馆77 583次。
2.2 超前化
加拿大紧邻美国,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务领域的合作、交往紧密。受美国的影响,加拿大的图书馆专业无论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还是在事业发展方面都显示出许多超前性。以加拿大图书情报界近几年兴起的虚拟化参考咨询服务为例,先后有10余家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或政府部门牵头,着手实施区域性虚拟化参考服务试验项目。这项服务在美国图书馆界被称为数字化参考服务,也有称之为“实时服务”、“即时服务”和“24小时/7天服务”的。这种服务的基本含义是:读者可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图书馆或相关机构的国际网络,向图书馆专业人员提出咨询并获得解答。由美国国会图书馆等16家图书情报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性“合作数字化参考服务”(CDRS)项目始于2000年初,2001年又有OCLC加盟。而加拿大图书馆界则对国家图书馆在全国性项目中的协调、领导和规范作用展开了讨论。
2.3 规范化
美国、加拿大均是法制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很强。加拿大现有的国家图书馆法于1985年生效,至2001年8月31日曾修订过几次;现有大学的图书馆情报专业研究生教育,执行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委员会的标准,且每隔几年要申请认证、接受评估一次,以取得办学资格认证书。各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借书权限、期限等规定都很齐全,违章则罚款,先来后到,秩序井然,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通过人情关系享受借阅特权的现象。
2.4 社会化
美国、加拿大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税收。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信息意识比较强。国家有法定的图书馆日。公共图书馆普遍附有儿童借阅室,且经常通过故事会等方式来吸引儿童利用图书馆。公民也乐于向各级各类图书馆捐赠、遗赠图书,因而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图书馆非常多。以加拿大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为例:其2000年总经费为126 600 159加元,其中市税收109 876 261加元,省税收6 192 240加元,联邦税收622 910加元,图书馆税收4 425 511加元,受赠1 977 610加元,其它收入3 505 627加元。
2.5 人文化
这里所说的人文化,主要指图书馆各项工作所体现出的以人(读者、用户)为本的精神和氛围。这种精神在美国、加拿大图书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在建筑与环境建设上,多采用库藏与阅览区合一或紧密相连的大开架、大通间格局,讲究通风、采暖、采光、进出便捷(多无围墙)和绿化,设有残疾人专用通道和标识,处处体现着图书馆的人本理念。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在保证印刷型书刊资料入藏数、质量的同时,亦注重电子出版物等非书资料的购藏,注重数据库的引进与自建,较早就开始了数字图书馆工程;在信息服务方面,各馆均有咨询台,常年解答指引性咨询,另设有专题咨询馆员,各馆主页上均辟有常见问题解答栏,数字化参考服务正在普及;各种馆内路标、库位架位指引牌明显;办证、联机查目、预约借书、复印、扫描等非常便捷(有些馆还有自动借书设备);一
证在手,即可借阅所有馆藏资料,包括录音录像带、CD、VCD等,还可上网浏览,发E-mail进行馆际互借等;各种公益讲座、培训、娱乐活动常年不断;多设有馆外还书箱,可在任一分馆归还从其它馆借的书刊……,时时体现着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及对读者的亲和力。
3 对我国的启示
图书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繁荣,信息产业基础、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信息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近来,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已取得了巨大发展。已经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信息通信网,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1.9亿户,移动电话1.6亿户,网络规模容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网和移动网的传输与交换都实现了数字化,网络的技术层次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在迅速提高,上网已成为许多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也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图书馆专业理论研究和教育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多名专家入选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各类分会,本专业国际核心期刊也有了中国编委,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其现代技术的应用水平也与美国、加拿大缩短了距离。当然,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含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规范化、社会化和人文化程度与美国、加拿大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按照我国现有的发展速度,至少还要10多年方能赶上美、加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Council of Administrators of Large Urban Public Libraries.Canadian Public Library Statistics 2000:Canadian libraries serving populations of 50 000 and over.Mississauga:Mississauga Library System,
2 新华社.信息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人民日报 (海外版),2002-06-15
简论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2篇
因此,关注美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并吸收其有益经验,对于加速推进我国保险业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新观念,改善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六个主要章节,即保险及其原理、美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美国现代保险业的经营特点、保险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美国保险业发展的因素、我国保险业发展概况、矛盾和发展对策。第一部分阐明了基本概念,介绍了保险的内涵、特征和分类等一些背景知识。指出保险的确立必须具备五个要素:一是可保风险的存在;二是大量同质风险的集合与分散;三是保险费率的厘定;四是保险基金的建立;五是保险合同的订立。同时重点阐明了保险业运作的原理,指出保险所依据的基础理论是概率论,保险原理就是建立在概率论的重要法则—大数法 WP=44 则之上的,大数法则是保险的数理基础。第二部分则阐述了美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美国是当今世界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早在1759年,美国就有了第一家寿险组织,1792年成立了第一家寿险公司。从20世纪的30年代、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美国保险业持续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保险需求和保险品种变得越来越复杂,美国保险公司不断开发产品,同时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成为美国保险业的一个分水岭,它使美国保险公司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保险的内涵以及当代美国保险制度和体系的缺陷,它对美国保险业的影响将会持续好多年。美国保险业的发展走过了200多年没有间断的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2002年,美国保险市场的保费收入高达10081亿美元,约占世界总保费规模的三分之一,雄居世界保险业之首。保险以其特有的经济杠杆的功能,深深地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当中,对美国经济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美国现代保险业的经营特点。指出经过长期发展,美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结构。其经营也呈现几个方面的特点:(1)高技术;(2)高效率;(3)严格的成本控制;(4)优良的员工培训。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保险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1)促进金融稳定,减轻焦虑;(2)分担政府社会安全保障压力;(3)推动贸易和商务发展;(4)激活储蓄;(5)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6)鼓励减损和防损;(7)推进资本有效配置。从以上七个方面的作用可以看出,保险业的特殊经济性质和其具有的比较全面的经济调节效能,使其在当今美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第五部分是本文阐述的重点,通过对销售系统、竞争、投资、监管和政府的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分析美国保险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发展规律。WP=45 论文指出,美国保险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销售系统,保险企业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销售系统,向客户推介和销售了数以千计的保险产品,使企业业绩不断得以提高。充分的竞争是促进美国保险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当代美国保险市场,随着技术的进步,保险公司之间在价格、服务、承保模型、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竞争完全开放,空前激烈,这种竞争反过来刺激了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另外,美国的保险公司主要靠投资组合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弥补承保亏损,取得经营利润,其投资业务已经成为与保险业务并重的两大主导业务之一。完善的保险监管体系也是促进美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最终保障了美国保险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险业成为监管的最终受益者。
简论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3篇
1 美国家庭农场现状
美国主要农作物年均单产达到5 532 kg/hm2, 在世界上排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体现出了美国已处于较快的发展水平;同时, 也为缓解世界粮食问题奠定了基础。家庭农场是最主要的经营方式之一, 对于促进美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作用。美国家庭农场具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统一管理, 集体经营, 效率极高。二是发展方式多样化。美国家庭农场勇于创新, 不局限于一种发展模式, 经营种类各式各样。三是抵御风险能力很强。由于美国最近经济波动大直接性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 使上下浮动, 这种不可预见性导致农作物、禽畜类等产量直线下降, 但政府法律和法规的改变等会减少一定的经营风险。农产品价格调控, 政府金融支持, 农业补贴等政策扶持政策对于农场主面临市场不稳定性的变化减轻了负担。只有规模较大的农场经营者才可能将经营农场作为主要职业。
2 美国现代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
第一, 注重农民的教育和完善基础设施。美国政府把基础设施配备的力度作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设施配备完善不仅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还为农业的发展增添了色彩。因此, 在家庭农场中设施配备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第二, 促进场外就业与政府补贴政策。第三, 合理规划土地。美国政府认为, 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是关键, 对于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 积极探索市场的不可预见性, 提供保障性服务。
3 推动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
根据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显示, 我国的家庭农场的数目已经超过6 560个。按照现在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 家庭农场的发展将对对农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打破传统的土地流转方式, 规划其问题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关键要素。因此, 在完善土地流转的明文规章制度时, 要对土地进行规范化, 集体化的经营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提供便捷之路。目前, 土地流转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承包合同期较短, 稳定性差, 政府落实的不到位, 导致分配模式不均衡的局面。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所以, 要想使家庭农场发展, 必须尽快解决根本问题——土地流转。
3.2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 拓宽金融政策
从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历程来看, 政府扮演了很重的角色, 而我国的家庭农场刚刚起步, 处于基础阶段。集中性不强, 规模较小并且缺乏创新精神, 各种资源利用率较差。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引导, 提供平台——补贴或者金融贷款优惠政策,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家庭农场向科学化、技术化, 专业化, 规模化发展。
3.3 加强家庭农场人员就业意识趋向, 提高非农收入
农场的规模大小和兼业工作时间不会影响到家庭农场的发展, 美国的家庭农场发展已经证明没有关系。对于规模不完善的小农场就依靠兼业人员的收入来弥补。因此, 要把进行城市化改革和完善交通设施配备放在同一起跑线上, 给农民提供一种更为广阔的就业环境, 扩大他们场外就业率, 增加收入来弥补小规模家庭农场中空缺。
3.4 注重对农场主的事前培训, 不断加强他们的技术水平
目前, 在农村, 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都选择外出, 留在家里的劳动力都是留守儿童或者孤寡老人, 农业面临着粮食无人种的严重局面。因此, 应该大力加强农业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训, 提高他们专业化、理论化、科学化和技术化的水平, 增强他们面临抵御市场风险意识, 相继推动家庭农场的科学化水平。只有更多专业化人才的不断涌现, 我国家庭农场才会发展的更好。
摘要:发展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已逐步得到共识, 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提供较好的思路。基于此, 以美国为例, 分析其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美国,家庭农场,经验启示,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陈华山.论农业劳动组织规模及其变化的规律性[J].经济评论, 1992 (5) .
[2]王洪会.基于市场失灵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 2011.
[3]陈华山.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简论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4篇
关键词 SDA模式 馆员继续教育 教育理念 管理模式 教学设计
分类号 G251.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6.018
Abstract SDA(Self-Directed Achievement) is a kind of learning model by which librarians of Tooele City Library in America train and promote themselves. By analyzing its operation process, operation mechanism, plan of action and value,this paper obtains the following revelations, including the librarians’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renew the educational ideas, change the management models and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The librarians’ continuing education at home should embody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the people-oriented idea, the subject idea, the personality idea and the open idea, as well as adopt the management models of collegial model, fuzzy model and cultural model and apply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eaching goal, object, content, method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SDA Model. Librarians’ continuing education. Educational ideas. Management models. Instructional designs.
2014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主题为“馆员的力量:改革·发展·进步”,会议围绕馆员的胜任力与继续教育、馆员能力提升与馆员制度等议题,推介了美国大学图书馆有关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转型时代的图书馆员要成为新环境下用户问题的解决专家。其后召开的中国图书馆第六届青年学术论坛仍以“未来的图书馆和未来的图书馆员”为主题,鼓励青年人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积极谋划图书馆未来发展之路,彰显馆员的专业素养和创造活力。图书馆界近年来的多次盛会都紧紧围绕着“馆员”紧锣密鼓地展开,凸显了我国图书馆界当今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即如何调动馆员的力量,将图书馆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观念切实地应用到读者以及用户的服务中去,最大限度地开发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为时代的进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图书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互联网时代赢得生存之道。答案显而易见——唯有改革和发展我国馆员继续教育,馆员才能获得进步的力量。因此,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展馆员继续教育的研究便迫在眉睫。美国图埃勒市图书馆的SDA模式由此进入笔者的视野。
1 美国图埃勒市图书馆的SDA模式
SDA英文全称为“Self-Directed Achievement”,译成汉语为“自我成就”,它是由美国犹他州图埃勒市图书馆的Jami Carter于2011年9月提出的一种馆员自主培训和发展模式,即“图书馆每周提供一小时的时间让馆员进行自主培训,具体说来就是馆员每周自行设定一个一小时可实现的培训目标,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与工作相关的任何内容”。这个被称为“自我成就”的模式,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下的连续、灵活、个性化的馆员发展方法,它倡导终身学习的图书馆基本理念,使每个馆员都可以实现他所想获取的任何级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不断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对图书馆员职业角色的挑战和诉求。2013年2月, OCLC学习空间Web Junction联合Jami Carter和她的图埃勒市图书馆团队在犹他州举办了一次网络研讨会,题为“Self-Directed Achievement: If You Give Library Staff an Hour”,即“自我成就:给图书馆员工一小时”,旨在将SDA模式的成功经验通过网络向全球图书馆界推广[1]。
1.1 SDA模式的操作流程
SDA模式的操作流程是以馆员自主培训为主、督导员参与为辅的:培训前馆员自行设定一个一小时可实现的培训目标;与督导员开个15分钟以内的短会,获得其支持与指导;开始自主培训,随时记录培训心得;向督导员复述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详见图1。
1.2 SDA模式的运行机制
完整的SDA模式包括提出个人目标、每周短会、个性化的SDA时间、个人责任和获得认可五个环节[2]。
(1)提出个人目标。SDA模式旨在培训和发展馆员的“21世纪技能”[3]及图书馆服务技能。个人目标在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鼓励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设定。参训馆员每次培训之前使用公式“我将使用(工具)达到(目标)”为自己设定3个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要求:①可以在一小时内实现;②紧紧围绕“21世纪技能”及图书馆服务技能的培养;③基于知识,而不是基于任务。
nlc202309091010
(2)每周短会。短会在督导员和参训馆员交流下完成,时间限制在15分钟以内,主要讨论3个程序化问题:①上周目标是否完成?②如果未能完成的话,障碍在哪里?③如果完成了,本周的目标是什么?参训馆员围绕这三个问题与督导员交流、提升自己的学习状态,督导员的职责是聆听和帮助参训馆员移除学习障碍,激发其学习热情及引导其学习方向。
(3)个性化的SDA时间。参训馆员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岗位及知识结构,在充分了解自己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自行选择计算机、互联网、软件、交流、团队协作等学习工具或途径,自主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任何内容。学习期间要随时记录下新产生的目标和想法,循序渐进地为成就自我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培训结束后要及时小结:是否实现了目标,如果没有的话,思考能否克服出现的障碍;如果完成的话,则根据当前的体验设定出下周的目标。
(4)个人责任。“个人责任”旨在培养个人主动的态度及自我管理能力,为馆员自身的个性完善创造条件。参训馆员需要具备主动自我提升的态度、保证全程持续参与、对新技能要边学边用、与其他学员积极交流以及记录每周培训日志。
(5)获得认可。参训馆员在开展“自我成就”计划的过程中,及时自我评测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做出及时调整,进而形成更优化的学习策略,促成个性化学习的良性循环,获得自我认可;同时通过展开与督导员、伙伴或读者之间的互动,学以致用,获得他人的认可;图书馆根据参训馆员的培训日志、学习成效及工作能力的改善,组织年度评估,使馆员获得组织认可。
1.3 SDA模式的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即思考“如何在你的图书馆实现自我成就计划”,包括后续步骤、参与者及时间等。Jami Carter 甚至认为“这不是一个计划,它是一个文化”。该计划的实施需要从思考如下问题入手:如果你不能够在整个图书馆实施这个计划的话,你能从你的部门、工作小组或同事开始来做些什么吗?为改变图书馆的学习文化你需要寻求哪些人的帮助?你认为最初的障碍可能是什么?你认为哪个馆员或同事会成为计划的早期采纳者和最大受益人?你预计会在哪里遇到阻力?应对“搅局者”Jami Carter的建议是什么?你什么时候可以把计划付诸于行动?在对上述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一份清晰的行动计划也就自然成型了。
2 SDA模式的价值
参与OCLC学习空间网络研讨会的多个图书馆已经开始使用SDA模式,他们给每个图书馆员“每周设定一个在一小时内可以实现的培训目标”这样一个简单的指令,得到了图书馆员们的积极响应。
2.1 提升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
知识经济时代,新科技革命推动着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迅速转型,这种转型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备更高的智能结构和更强的职业应变能力。显然,学校教育是无法满足图书馆员持续增长的学习要求的。图书馆员迫切需要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的培训,并做到学以致用,以摆脱职业压力下缺乏自信、畏惧改变、焦虑、低效能感等不良情绪的困扰。SDA模式通过馆员“每周一小时的学习”,一年之后就打破了馆员旧有的“信念环”,增强了自信,提升了自我效能感,重铸了一个全新的“信念环”,为读者、用户创造了许多积极的成果,馆员团队意识增强,面对新技术充满自信,并且不断地提高目标、渴望更大的进步。图2为培训前后“信念环”对比图。
2.2 图书馆管理更加高效
图书馆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①能够提供核心服务的工作人员往往局限在少数几个人身上,大量的人力资源闲置,工作量分配严重不均。②由于馆员缺乏与时俱进的职业培训,图书馆很多新的功能与服务无法开展。③零星的培训机会常受到实际工作和日程安排的干扰,无法保证培训效果。④管理层不了解或不能调动图书馆员个人的力量,许多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⑤图书馆的长期用户只期望从图书馆获取诸如流通、定位产品等功能性的帮助,对图书馆技术含量高的业务缺乏信任,使得图书馆新的技术与服务难以施展,被动落伍的形象难以颠覆等。
当每周有一小时的时间来学习时,图书馆员们就有时间去研究各种在线数据库和服务,在了解和交付产品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出色。图书馆如果将馆员工作总时间中的 2% 转到培训上,就能激发出馆员工作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及强大的团队凝聚力,上述问题自然消弭于无形,这样的投资回报可谓非常惊人。
2.3 营造图书馆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
在开展个人SDA学习计划之前,由于工作自主程度及成就感低,而平均化及边缘化程度高,馆员呈现群体性低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在开展个人SDA 学习计划之后,图书馆员面对新技术、新思想更自信、更具包容性;在较低层级目标逐步实现的基础上,馆员能够毫不犹豫地立即说出自己新的目标。SDA模式通过增加成功体验及馆员自身的能动活动来增强自我效能感,有助于馆员形成正向预期,积极地应对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通过馆员自身行为的变化,改变图书馆的学习文化。
在开展个人SDA学习计划一年之后,参训馆员用“个性化、价值无可估量、非常得力” 等类似的词语讲述自己的自我成就经验,图书馆出现了“终身学习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终身学习,从我开始”等学习理念的转变,并呈现出可持续与积极的文化转型。IMLS(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研究院)的使命是通过研究、政策制定、赠款等途径打造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推动创新、终身学习、文化传播和公民参与等方面强大的社会领导能力[4]。SDA模式迎合IMLS的使命,以图书馆为辐射,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帮助民众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知识大爆炸带来的变化。
3 SDA模式对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的启示
继续教育在馆员的职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其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使馆员更好地胜任颇具挑战性的岗位角色,搞好馆员的继续教育,必须深入馆员继续教育的实际,更新理念、变革管理模式、优化教学设计。
nlc202309091010
3.1 更新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的理念
韩延明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具有精神性、理想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体现一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及追求,具有前瞻性、导向性、规范性的特征[5]。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不断优化图书馆各层次的人才结构,图书馆人开展了大量的继续教育活动。然而,传统馆员继续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到实施的整个体系,都是紧紧围绕着“采取何种措施把馆员打造成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标准件”这一功利性理念进行研究、设计和实施的,馆员被工具化,沦为继续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馆员处于被动填鸭式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致使馆员继续教育重文凭、轻技能、无规则、无秩序、走过场的现象屡禁不止,人才的补充和发展难以为继。
爱因斯坦的遗嘱中提到,教育的精神一个是激发“神圣的好奇心”,即激发受教育者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并在这探究中获得喜悦和满足感;另一个是获得“内在的自由”,能够做到不受权利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察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进行独立的思考。SDA模式由核心词“Self-Directed”及“Achievement”,即“自主”和“成就”组成。“自主”体现了SDA模式充分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学习者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习者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与内在潜力,不断拓展学习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就”则关注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主体在面临富有挑战性或带有革新性质的创造活动时的态度,并通过影响主体活动方式的选择,决定其潜能开发的方向。
SDA模式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理念、主体理念、个性理念、开放理念等能够敦促馆员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的本原,确保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图书馆变革同步,应当成为图书馆继续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3.2 变革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目标、管理结构、管理风格、决策特征、管理环境等因素在管理运作过程中有机形成的教育管理的程式系统,体现了教育管理运作过程中的各种自觉、不自觉的形态,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客观、准确地选择管理的程序和措施,实事求是地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提出六种基本教育管理模式,即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6]。
笔者汇总了馆员继续教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如:增加经费投入、发展网络教育、组建全国跨系统的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制定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考核制度以及开展馆本培训等。这些研究多关注制度设计、法律保障、组织保障等,说到底仍然属于行政化下强调“自我”进行着“属我”的教育管理过程[7]。在这种模式下,馆员一直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与培训者之间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非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而又生硬呆板,隔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直接、有效的信息交流,导致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管理习惯于按指令、等政策、要经费,缺乏压力和动力,自主办学的体制和机制无法形成。教育管理中强调领导权威和等级关系,势必造成相关责任人的主观因素在管理中起关键作用,利益矛盾冲突依赖协调管理机构进行平衡,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正规、主观及政治的教育管理模式。
然而,图埃勒县图书馆的SDA模式完全是一种馆员自发的继续教育模式。获得员工和经理的支持后,Susan 在馆长的批准下,提出了一个计划,即每周给员工一小时自主学习的时间,他们把这称为“快乐时光”。员工都乐意有学习时间,他们愉快地表示对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觉得有罪恶感”,非常乐意接受督导员的介入和帮助。事实证明,员工感兴趣的东西也能改进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可以看出,在馆员自主培训的过程中,SDA模式主张集体协商、共同决策,强调组织的非正式方面,而不是官方的和正规因素。同时,由于管理过程的无序性、变化性和管理结果的不可预测性,SDA模式通过构建组织中的信仰和价值观,以组织中的非正式领域来影响和带动正式领域,以间接的隐性管理代替直接管理,充分体现了教育管理的学院模式、模糊模式以及文化模式的特征。笔者认为,馆员继续教育应推崇学院模式、模糊模式、文化模式;反对正规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
3.3 优化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SDA模式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学设计各子系统的优化程度将直接决定馆员继续教育的成败得失。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SDA模式的培训既有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让培训馆员通过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真正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实现馆员的素质提升。
馆员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工作在图书馆的成人”。对每个馆员来讲,他们各自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个性特色、学习能力、岗位、职称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成人教育的“全员参加和按需施教”的特色[8]要求教学的目标任务多样化,即让每个馆员达到适合自己工作和发展需要的目标要求。然而,传统馆员继续教育的统一模式难以实现目标任务的多样化,引入SDA模式则可使个性化的教学成为可能。
2011年IMLS提出全美博物馆和图书馆要向全民普及“21世纪技能”[9],率先培养馆员的“21世纪技能”则成为必然。SDA模式倡导的“21世纪技能”及图书馆服务技能,包括人际关系技能、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公民素养和全球意识、交流、协调、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灵活性、适应性、跨文化技能、革新、创造、责任、团队意识等,可以作为我国馆员继续教育内容的参考。
nlc202309091010
SDA模式采用馆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督导员指导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培训。馆员“自主学习”是指馆员自定目标,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探究学习”是指馆员通过自定目标,开发和利用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能力。督导员指导、合作是以馆员的学习为基础的,淡化了督导员的主导地位,在参与的基础上指导。SDA模式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相比,能够将馆员由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科学的评价应当尽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评价对象的多维化。SDA模式除了组织评价、督导员评价以外,还提倡馆员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馆员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记录馆员个人培训日志,真实地反映每个馆员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将“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相合。它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评价馆员的学习状况,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馆员。
不断变化的消费习惯、MOOC课程和移动设备等新技术给教育和终生学习带来了永久性改变,未来的继续教育将采用更方便、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我国馆员继续教育要有所发展和建树,就必须学习和创新。引入SDA模式有助于我国馆员继续教育更新理念,变革管理模式及优化教学设计,以此提升馆员的自我效能感,使图书馆管理更加高效并营造图书馆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当然,SDA模式能够在美国图书馆界受到推广和欢迎,前提是其馆员自身已经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我国图书馆界的推广会更加艰难。因此,搞好我国馆员继续教育,既要有理性的思考和抉择,更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
参考文献:
[ 1 ] OCLC Webjunction.Self-directed achievement:if you give library staff an hour[EB/OL].(2013-02-07)[2014-10-26].http://www.webjunction.org/events/we-bjunction/Self_Di rected_Achievement.html.
[ 2 ] OCLC Webjunction.Slides:self-directed achiev-ement webinar[EB/OL].[2014-10-26].http://www.we-bjunction.
org/content/dam/WebJunction/Documents/ebJunction/slides_Self_Directed_Achievement_web-inar.pdf.
[ 3 ]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Museums, libraries,and 21st century skills[EB/OL].(2011-01-19)[2016-01-16].https://www.imls.gov/assets/1/Asset-
Manager/21stCenturySkills.pdf.
[ 4 ]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About us[EB/OL].[2015-02-15].https://www.imls.gov/.
[ 5 ] 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3.
[ 6 ] 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译.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
[ 7 ] 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深层次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4(9):31.
[ 8 ] 张家俊,和建明,李天梅,等.关于影响群众满意度的成人教育因素研究报告[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4):11.
[ 9 ]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Museums, libraries, and 21st century skills:skills:definitions[EB/OL].(2015-09-20)[2015-09-25].https://www.imls.gov/impact-imls/national-initiatives/museums-libraries-and-21st-century-skills/museums-libraries-and-21st-century-skills-definitions.
简论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5篇
一、美国创业活动
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每年诞生的各种新公司大约只有20万家,到70年代中期,这个数字翻了3倍,到90年代中期,美国每年新创立的企业约为110万到120万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都有110多万个新公司成立,创业高潮在美国一浪高过一浪。创业为美国经济增添了活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支撑了美国经济几十年持续强劲发展。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
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的一项统计,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000家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佣了110万人,创造了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1]。2010年,美国“大学技术经理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孵化创业企业方面,犹他大学在所有大学中排名第一,超过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2010年,犹他大学共孵化了18家创业企业,诞生的创业企业共创造了15767个工作岗位、7.5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并为犹他州带来了7660万美元的税收收入。有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有一半的创新、95%的根本性创新是由新诞生的小型创业公司完成的,小型创业公司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比大型公司更有成果、更显得生机勃勃。创业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创业过程就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也是积累财富的过程。有抱负的创业者们和那些成功的创业企业对美国而言意义深远。
二、美国的创业教育
1. 创业课程方面。
美国创业教育真正的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1970年之前仅有少数大学开设创业课程、提供创业学位。最早的创业课程是哈佛大学1945年开设的,当时创业类课程主要针对的是退役军人,到1970年共有16所大学开设创业类的课程。圣路易创业和教育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时在创业或小企业教育方面有223个机构提供相关课程。其他相关的报告指出,最早有400多个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专业或非专业性创业课程,如果加上社区大学,共有1500个机构开设创业或小企业方面的课程[2]。创业课程和小企业课程的区别是:创业课程主要关注建立最终走向公众或为创业者创造财富方面的内容,而小企业课程主要关注为他们的运营者提供收入。由于美国政府没有规定创业课程内容,因此,每个机构的课程都依据其区域认证机构的标准设置,创业专业的课程名称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主要的一些课程有:创业咨询项目、创业计划写作、创业金融、创业机会发现、创业市场营销、创新思维、创业法规等[3]。
20世纪70年代之后,创业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定的体系。以美国创业教育开展得最好的巴布森学院为例(1),巴布森学院在2002年仅有1701名大学生和1730名研究生,来自美国40个州和美国之外65个国家。这样一个规模很小的高校在全世界之所以能够知名,根本原因在于其创业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巴布森学院建立了适应新公司运行周期的课程体系,包括经济学、市场营销、法律、金融和管理等,并提供与建立新公司不同阶段相关的专题形式的研讨课,课程完全整合了新企业建立健全过程中所有的原理和规则。巴布森学院创业教育能够整合企业实践经验和大学研究成果,并可以从地方性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创业课程体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建立企业的机制原理,还帮助他们理解创新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战略管理方面的思考。
2. 大学创业中心。
美国大学创业中心对美国创业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创业中心是美国大学和企业的桥梁,美国许多大学都有创业指导中心。许多富有的企业家捐助大学建立以他们名字命名的中心。这样的中心是许多大学持续运作的重要支柱。创业中心能够为潜在的企业家与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接触的机会,并定期和不定期地为具有眼光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提供研讨会或论坛。许多创业中心充当企业的孵化器,他们能够提供低利率或免费资金,通过交换新企业所有权的形式为新企业提供建议,同时,也为具有激情的创业者提供免费指导服务。也有一些创业中心提供资源图书馆服务,包括书籍、光盘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创业中心致力于创业教育中的企业案例研究。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出资建立了创业中心联盟,60所大学属于这个基金会的会员,知名的会员包括斯坦福大学创业中心、麻省理工创业中心等。创业中心联盟主要目的是加强和培养创业方面的课程建设、学术研究、宣传和方案策划。美国大学创业指导中心为在校学生与企业建立了沟通的平台,并且通过创业中心联盟,各高校加强了创业教育交流和联系,使得高校创业教育与实践以及各高校创业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整个国家的创业教育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4]。
3. 商业计划竞赛。
美国创业教育中各种商业计划竞赛对创业者成功创业起到了指导和辅助作用。美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商业计划竞争,竞争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新企业运行联系起来。通常,一个评审小组由大学教授和专业人士组成,这些专业人士包括银行家、律师、会计师以及当地成功的企业所有者。还有一些比赛由真正的风险资本家担任评委,如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创业大赛、MBA商业计划大赛、国家社会风险资本竞赛等。评审小组在企业成功可能性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部分获奖者使用赢得的奖金建立他们的企业,部分获奖者则用资金支持自己的学习。美国每个州每年至少有一个商业计划竞赛,许多大的州可能会有几项大赛,第一名的获奖者可以拿到5000美元到2.5万美元的奖金。除了政府或社会机构组织的商业计划大赛以外,许多大学也组织商业计划大赛。如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举办的全国新企业的商业计划竞赛,对获奖作品提供高达5万美元的种子资金。这个竞赛被新闻周刊称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计划竞争,是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创业活动的一面旗帜。
4. 创业基金会。
美国创业教育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由基金会主导的社会创业环境,创业基金促进了美国创业环境的完善。美国比较有影响的两个基金会是考夫曼基金和普林斯基金。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推动创业的基金是成立于1986年尤文玛丽恩考夫曼基金会,其基金分为两种类型:青年发展基金和创业领导基金,资助对象仅限于美国的创业者。青年发展工作主要侧重于堪萨斯核心城市社区的项目。基金会支持的项目包括促进儿童的发展资金,为家庭幼儿保育和教育、城市中小学教育、校外活动与社区发展等提供服务。青年发展基金之目的是培育健康的家庭,创造安全、健康的邻里关系和推进教育发展。创业领导基金主要是帮助创建创业社会,中心还帮助非营利组织和社区进行创业实践从而建立更强大和更有活力的组织。考夫曼基金还支持创业方面的研究、学生实习计划、创业会议、为学生参加企业家精神培养相关内容的夏令营提供奖学金、以及资助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师学习如何传授创业知识[5]。
由普林斯基金资助成立的普林斯研究所提供了巴布森学院主办的创业教育研讨会80%的资金需求。这个会议培训大学教授如何使用案例教学方法进行创业教育,以及企业家如何教学生创业。该项目从1984年成立,已经培训了几百名教授,每年一位教授获得代表最高荣誉的Edwin Appel奖。普林斯研究所还支持纽约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伯克利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学校创业中心,他们的支持不局限于某个项目,也可支持一般营运资金。此外,美国除了创业基金,至少还有160个多个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创业教育和研究[6]。例如,女性商业研究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资助对女性企业主和她们开办的企业的研究。
三、美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1. 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多样化政策支持创业。
开展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氛围和环境。首先,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以及制度建设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扶植。其次,高校自身要有积极性,应当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知识教育体系之中统筹安排,把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设计课程和教学计划以及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政府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和政策,鼓励社会的创业活动,促进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营造创业氛围;另一方面要考虑给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支持各大学成立创业指导中心或类似的创业扶持机构,加强对学生创业活动的综合引导和规范管理。
创业教育过程离不开强大的外部环境平台[7],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经验,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在高校设立丰富的创业基金,建立多样化的各级企业孵化器,特别是完善大学生创业园、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区、高新科技创业中心等企业孵化器,发挥高校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拓宽创业机会,扶持创业成长。
2. 开展创业竞赛,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高校应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使之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举办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从思想和心理上接受自主创业的理念;另一反面也可以由优秀的“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企业,使创业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直接驱动力量之一,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活动。从美国创业发展来看,各个州各种机构每年都组织各类创业大赛,这些大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部分优秀的项目提供了种子基金[8]。而我国高校各类比赛虽然比较多,但大多数都是以学科竞赛为主,创业类型的大赛较少。除了国家主办的竞赛以外,以各省市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机构组织为主体组织的竞争几乎没有。对此,国家可以通过政策鼓励、财政支持等办法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创业大赛,促进社会创业环境的完善。
3. 建立多样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业教育专家体系。
根据美国创业教育的经验,创业教育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创业课程体系,并建立起创业教育专家系统。在课程建设上,我们既要注重创业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又要关注创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并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开设多层次的、各具特色的专门课程。同时,还要将讨论、练习、模拟训练和现场见习贯穿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业激情。各高校还应着手选拔和培养一批能够实施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并建立一套特殊的教学系列(包括职称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体系;鼓励各学科之间,特别是企业管理、经济经营学的教师同工程学、医学和农学的教师展开交流与合作,聘请优秀毕业生和创业成功实践者做兼职教授或讲师,作为创业指导教师为在校学生传授创业经验。
此外,从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创业专家体系起到了加速创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在专家体系中,来自高校的教师是从事创业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和专业教育,进行教学、实践的管理等工作。创业教育专家体系的另一部分力量是由包括各行各业的各类专家构成,但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法律专家等在内的社会一线专业人士。这种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师体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完成创业实践[9]。
4. 建立与高校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创业实践活动联动体系。
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首先,要建立可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基地(或场所)。其次,要建立创业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机制,从学生选学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开始,到进入创业实践活动基地展开实践活动(包括投标项目、设计具体实施方案、论证考评答辩、具体实施,到最终成果的验收),建立起一系列的严格评价考核制度,从而使创业教育收到实效。我国高校可通过两个主要路径实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一是根据我国高校已有的传统和经验,在原有的学校实习工厂的基础上,建立创业实践活动基地或园区;二是实行校企联合,在社会上选择一家或几家适合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或园区,将学生的学业与实习有机结合起来。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造环境、提供平台,这将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具体的创业问题,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毕业后尽快步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
摘要:创业型大学是我国大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创业型大学的构建离不开创业教育发展,美国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就和措施为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提供了参考。美国创业课程的设置、大学创业中心的建立、各种商业计划竞赛、创业基金会的保障和支持等为美国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美国创业教育的这些特点对我们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开展创业竞赛、建立多样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业教育专家体系,以及建立与高校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创业实践活动联动体系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美国
参考文献
[1]叶通贤,周鸿.欧美创业型大学的辉煌成就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06).
[2]Mangan Katherine S.Many Business Schools Add Classeson Entrepreneurship[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7,43(20):8-9.
[3]Vesper Karl H and Gartner William B.Measuring Progress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1997(12):403-421.
[4]Brown Carolyn.Curriculum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 Review[R].CELCEE Digest,December 2000,ReportNumber CELCEE 008.
[5]Neck Heidi M and Greene Patricia G.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Journal of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01):55-70.
[6]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On the Road to anEntrepreneurial Economy:A Research and Policy Guide[R].Version 2.0,July,2007.
[7]王雁,李晓强.创业型大学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J].科学学研究,2011(02).
[8]Vetrivel S C.Entrepreneurship and Education:A MissingKey i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J].Advances inManagement,2010,3(08):18-24.
简论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