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精选10篇)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脑卒中致偏瘫患者,其中脑梗死50例、脑出血32例,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定制的诊断标准,且头颅CT排除脑出血;其中男50例,女32例。随机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4.5岁;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即开始行早期康复治疗,主要是运动疗法,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床上活动、体位改变、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具体内容如下。
1.2.1 卧床期训练
首先是床上良肢位的摆放:患侧卧位时,头部要有良好的支持,舒适为宜,头在上颈部屈曲,躯干向后旋转,与床呈70~80°,后背垫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或他人协助将患者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指关节伸展,手心向上,健侧的上肢可放在身体的上部,下肢呈迈步状,患侧下肢膝关节稍屈曲,健腿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放在枕头上;平卧位时,头部有枕头的良好支持,患侧的肩关节抬高向前,肩胛下放一软枕,高度适宜。患侧上肢呈外展外旋位,肘伸直,前臂旋后,手心向上,手背、手指均伸直,患侧臀部下面放一软枕,膝关节略屈曲,下面放一圆柱状软枕,足背屈,呈中立位,健肢自由放置,舒适为度;健侧卧位时,头部有枕头的良好支持,确保患者的舒适,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侧上肢放在枕头上,抬高到100°左右,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关节均伸直,手心向下,健侧上肢放在最舒适位置上,患侧下肢髋关节屈曲、足背屈,注意足不能内翻在枕头的边缘,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髋关节伸直、膝关节稍屈曲。
1.2.2 翻身和起坐训练
治疗者站在患者转向的一侧,患者双手掌对掌、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上,肘关节伸直,双手上举,头转向侧方,肩上举,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向患方移动,然后用力转动躯干,向翻身侧,摆动膝部,协同骨盆肌达到翻身目的。如果想向健侧翻身时,上肢可以屈曲,主要靠健侧的下肢带动患侧的下肢进行旋转,从而可以向健侧翻身。起坐训练时,可以从侧卧位开始,康复师一手放在患者颈部周围,一手放在患者患肢膝部,将其扶起;仰卧位时,康复师扶住患者双肩,指导患者将健腿插入到患腿下面并移至床边,用健侧胳膊肘支撑上身坐起。
1.2.3 步行训练
当患者站立训练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试着进行步行训练,先进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再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重点是纠正划圈步态。康复师站在患者患侧,指导患者先慢慢将身体重心转移到患侧下肢,患腿站立,健腿向前、向后迈步,重复数次后,然后指导患者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康复师托患足底,将其腿抬离地面,指示患者提起小腿,由膝关节引导向前迈步,落地时慢慢放下。对不能恢复独立步行或老年稳定性差的患者,可给予使用手杖的训练[2]。平行杠训练时,可指导患者先将健侧上肢扶住栏杆,然后患腿向前迈出,最后健足跟上。
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时,应在康复师的辅助与指导下完成,一般可锻炼1~2次/d,45~60 min/次,4~5次/周。运动治疗时,患者所有关节应保持最大关节活动范围,且治疗是在无痛苦或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进行,操作者手法应轻柔,且应给患者适当的保护,防止摔伤、跌倒事件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3]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1级<50分;2级50~84分;3级85~95分;4级96~99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康复组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康复组未出现偏瘫并发症。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小结
脑卒中偏瘫所致的功能障碍,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至丧失自理能力。早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压疮、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深部静脉炎及关节挛缩和变形等并发症;尽快地从床上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活动;为主动活动训练创造条件;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为恢复期功能训练做好准备[2]。实践证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营养状态,同时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的影响[4]。
总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稳定后宜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减少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俊.早期康复干预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309-1310.
[2]南登崑.康复医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5,207.
[3]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4,19(13):69.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第2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31-02
脑卒中是我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现象。急性期的患者经过积极地治疗后,正在会逐渐的好转,但很大一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脑卒中后的幸存者中,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大约占70%-80%,已得过脑卒中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专业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偏瘫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对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对照组的对比,发现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1、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病人中的60例,患者全部经过临床的诊断及CT和MRI检查,符合标准。干预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0-65岁,其中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8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6例。
2、方法
2.1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干预组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偏瘫发生后即保持关节功能位,选择合适的床垫,预防关节挛缩与畸形。手呈半握拳,肩关节呈“敬礼”位,肘关节90度,腕关节背屈30-40度,膝下放枕头,髋关节伸直防止下肢外旋,踝关节90度。患肢被动运动:定时变换体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体位是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半侧卧位。帮助患者做患侧上、下肢各关节的被动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转等运动。由肢体近端逐渐活动到远端,每个关节每天运动3-4次,每次20分钟左右。床上训练肢体活动:让患者学会自己翻身、使用便器等。首先,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握手,行肩关节被动活动。在练习翻身时做伸髋动作,如双桥运动。锻炼抬高臀部,学会自己或在护士协助下使用便器。在有人搀扶或保护的情况下,鼓勵患者沿床边或扶墙壁来回行走,或者坐在床上进行摆手及摆腿的运动,尽量恢复肢体的功能。
2.2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Brunn strom分级测定法评定上下肢和手的功能,全部患者进行两次评定,第1次入选时进行Brunn strom分级评定,第2次在患者住院8周时进行评定,分级:4级为显效,提高2级为有效,提高1级为好转;治疗前后分级无明显变化为无效。用评定指标在入选时和住院8周时对患者肢体功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1]
3、结果
干预组:显效33例(82.5%),有效5例(12.5%),无效2例(5%)。
对照组:显效12例(60%),有效5例(25%),无效3例(15%)。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在Brunn strom分级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康复治疗在脑卒中的整体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意思缺乏,还有其它的社会因素及经济原因,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者脑卒中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的康复。早期良好的康复护理可有效的预防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有助于患者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2]
参考文献
[1] 胡盼.早期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吉林医学,2011,32(3):587.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均为首次发病72小时入院,且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影像学资料证实。全部患者无意识障碍,无智力障碍及失语,无严重并发症,并能配合神经系统查体,住院6~8周。按照单纯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8~75岁,平均64.2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26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51~75岁,平均65.1岁;脑出血12例,脑梗死28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病变性质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由神经内科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并完善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以了解掌握患者的生理机能。对照组自行完成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康复组中脑梗死患者于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脑出血患者于病后10天命体征平稳后在康复医师制定的康复治疗计划的指导下,完成以下内容。(1)运动疗法:采取Bobat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相结合,卧位坐起、坐位平衡和斜床站立训练,行走和上下楼梯训练,做偏瘫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助力活动和被动活动,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时间从短到长,并正确摆放肢体的位置防止关节的挛缩畸形。(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患者解系衣扣、穿脱衣服、用筷进餐、洗脸刷牙以至洗澡入厕等,每天训练2次,每次30~40分钟;(3)针灸及低频电刺激:依中医辨证取穴,常用穴位有曲池、外关、阳池、合谷、腋缝、环跳、阳关、阳陵泉、绝骨、昆仑及大都等,每日1次,每次20分钟;之后予低频电刺激,频率20Hz,强度以能见到肌肉跳动但不产生疼痛感为度,每日1次,每次20分钟;(4)心理治疗:训练时多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反应,如恐惧、焦虑、抑郁、疲劳等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提高其康复的主动性,使患者完成上述的训练计划;(5)培训家属:康复医师将治疗技术传授给家属,争取家属的支持,监督患者完成康复项目。
1.3 疗效评定 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后6周分别进行欧洲卒中量表(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E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分,后者采用Barthel Index(BI)计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SP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ESS和ADL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后ESS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康复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其发病仍呈上升趋势。病后存活者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妨碍其重返社会及工作岗位。研究证明,90%的神经功能恢复主要在病后3个月内[1],3个月后因各种继发性障碍恢复速度减慢,因此,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被动刺激患肢活动,增强感觉刺激输入,使部分细胞复活;通过反复翻身、坐立位变换等训练,输入正常运动模式,调整并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传导通路,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2],这就是脑的可塑性理论及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重要依据。本组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经一般治疗后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恢复,但是康复组的治疗效果更显著,提示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在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帮助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心理疾患的康复[3]。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疾患有时很突出,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功能恢复,必须加以重视,积极给予治疗。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合并较严重的抑郁症,不肯进食及主动运动,经抗抑郁治疗后症状才得以控制。此外,还应当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其充分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氛围。当然,康复训练还应根据患者年龄、机体状况、脑损害情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功能训练,注意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率,劳逸结合,避免和减少由于不当功能训练而加重脑损害[4]。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80例发病<72小时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由神经内科医师给予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由康复医学科治疗师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分别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SS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康复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在帮助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心理疾患的康复。
关键词:早期康复,脑卒中,偏瘫
参考文献
[1]南登昆.克氏康复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7.
[2]郭国际,郭铁成.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1997,12(4):171-172.
[3]王莉云.脑卒中伴发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6):231.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第4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83-02
据临床数据资料显示,脑卒中发生率逐年呈现出递增态势,存活群体中约有60%以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出现偏瘫,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负担,且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因而有必要加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与治疗[1]。我院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采用了早期康复护理,收获了良好的治疗结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接收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9-78岁,平均(68.1±4.7)岁,病程11个月-10年,平均(3.6±1.2)年;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7-79岁,平均(68.5±4.4)岁,病程10个月-11年,平均(3.4±1.3)年,两组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施加早期康复护理,具体为(1)翻身护理:由于患者偏瘫肢体的静脉回流水平较差,且肌肉较为松弛,极易出现水肿事件,故发病后。如病情许可,应帮助患者多翻身,每1~2h翻身1次,体位以侧卧位为宜,向患侧翻身时,注意保護关节功能。(2)肢体功能畸形预防:(1)膝关节畸形预防:于患者患肢膝关节下,放置软垫,用以预防膝关节肿胀与反张(过度伸展),但时间不宜过长,1日内需去垫平卧数次,避免膝关节发生屈曲挛缩;(2)肩关节、髋关节畸形预防:患者平卧时,于肩关节下方放软枕,用以预防肩关节脱臼;腿、臀部外侧放置毛巾卷,避免髋关节外展与外旋;病床床垫不宜太软,硬度需适中,避免臀部凹陷,如床垫太软,臀部由于长期屈曲,可诱发髋关节畸形;患者取健侧位时,需将患侧上肢内收于胸肘下,并于胸肘下垫软枕、垫子等;患侧下肢屈曲,腿下方放置长度适宜软垫,避免躯干痉挛;取患侧位时,保持患侧上肢伸展,健侧上肢屈曲于胸前;患侧下肢屈曲,足下需垫软枕或垫子;患者取半卧位时,双臂稍稍离开躯干,并微屈上肢,双肘部下方垫软垫,用以避免肩关节内收畸形;(3)感觉训练:树立“感觉-运动一体化”观念,床头柜、电视机等病房设施,均置于患者患侧,并于患侧洗漱、进食及测脉,以及肢体拍打、按摩、被动活动与冷热刺激等。如每日温水擦洗患侧,会被动挤压关节、牵拉肌肉、韧带,可要求患者注意患肢运动感觉、方向等;闭目寻位,恢复本体感觉。(4)被动运动:患者若未见意识障碍,可给予其被动运动护理,并于病情稳定时,按摩患者头部,拇指揉捏上肢5次,肌腱部位以手指采用弹指法按摩2次,而后是关节,具体时间与力度参照患者情况调整,最佳时间为30min,1次/d,待患者使用后可追加至3次/d;(5)患肢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参照“卧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的流程进行分阶段训练;(6)患者主动运动:患者入院3d后,指导患者进行假想运动,而后做助力运动,先从手指开始,慢慢增加肌力,当达到Ⅱ级时以健肢协助患肢运动,如身躯左右移动、翻身、健侧手握患侧手等;当达到Ⅲ级时为离床运动,站立先由几秒开始向几分过度,并用上肢手握健身球等;(7)坐位训练:患者肌力达到Ⅱ级且健肢可协助患肢活动时,可指导患者坐位训练,先将床头抬高后由床上坐起,后改为离床坐轮椅,训练时间由5min/次逐渐增加至45-60min/次;(8)站立训练:患者肌力达到Ⅲ级时,首先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搀扶下行站立训练,时间以患者自身可耐受为宜,先从1min/次逐渐增加至15-20min/次,期间患者应逐渐降低对外力的依赖,最终达到徒手站立目的;(9)步行训练:患者徒手站立时间可达30min或其肌力达到Ⅳ级时,可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训练时护理人员或家属应在患者患侧搀扶,步行过程中搀扶者的内侧腿可带动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走动,且逐渐向健侧偏移,避免患者跌倒。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4个等级,取治愈、显效、有效纳入治疗总有效率计算;(2)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取非常满意、满意纳入护理满意度计算。
1.4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且可独立行走为治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且生活基本可自理为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使用支具可行走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为无效[3]。(2)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一般;80-90分为满意,>90分为非常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以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是由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狭窄处有血栓形成而造成患者脑部血流中断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体中,且患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偏瘫等并发症现象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恶劣影响[4]。
脑卒中患者由于其自身原因,其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与大脑运动皮层均会受到损害,因而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的主动控制方面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患者于治疗早期,其大脑的可塑性较强,未损伤部分的功能则可通过治疗或训练而得到重建,丧失后的功能也会被新的方式所取代,而特定训练则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故而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重视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促进患者偏瘫症状快速改善,进而优化其预后[5-6]。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施加早期康复护理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以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充分表明观察组护理方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肖彬新,兰碧玉,卢爱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12(31):2841-2842.
[2] 张雪,万艳平.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16(31):2893-2895.
[3] 赵翠松.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肩痛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17(03):199-200.
[4] 王慧英,刘荣荣.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5,25(05):845-846.
[5] 汪莉,张燕燕,张千,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9,16(10):890-892.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15例, 男9例, 女6例;年龄59~71岁, 平均年龄65岁;脑出血7例、脑梗死8例。康复组20例, 男11例, 女9例;年龄54~70岁, 平均年龄63.5岁;脑出血5例、脑梗死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入选标准:初次发病;脑MRI或脑CT证实;年龄60~70岁;没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Glazgow昏迷量表大于8分。排除条件:恶性肿瘤;伴有感觉性失语;合并心、肺多脏器功能衰竭;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出血或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
1.2 方法
两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神经科治疗。对照组在常规神经科治疗基础上并未进行指导训练, 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给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 脑出血患者在入院3~7 d, 脑梗塞患者则在入院1~3 d开始给予康复训练, 2次/d, 40 min/次。康复效果由同一医生在患者康复治疗前1 d、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后评定。康复训练:基础训练, 体位变化, 关节活动;坐位维持训练;站立训练;床上移动训练;日常活动能力训练;负重、重心转移、起坐以及离床乘轮椅训练。
1.3 判定指标
采用FMA[3]判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数[4]判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分别评定1次。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康复组的FMA评定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较高,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比两组患者FMA积分和Barthel指数见表1。
3 讨论
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 康复治疗及其重要, 及时地给予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患者早日重返家庭、回归社会[5]。如果不重视、不及时地给予患者康复治疗, 不仅会给患者康复工作带来麻烦, 而且还会给患者带来难以克服的障碍[6]。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低防止各脏器功能减退导致的并发症, 比如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等, 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患者偏瘫症状好转、运动功能提高[7,8,9]。本次研究中, 对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观察, 结果显示:康复组20例患者均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病情得到较好地控制和好转, 同时FMA积分和Barthel指数充分显示患者提升了自我日常生活能力。对照组无计划、无规范、无指导的任由患者自己随意训练, 结果显示, 与康复组患者疗效存在很大差距, 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较低, 残废率大于康复组, 同时其肢体运动呈现病态模式。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加快脑侧支循环建立, 促进健侧脑组织或病灶组织的重组与代偿, 这大大地发挥了脑可塑性[10]。根据临床研究, 脑卒中偏瘫患者1年之后骨吸收亢进, 代偿骨转移增强, 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此时给予患者早期综合的康复训练可以较好地预防瘫痪导致的骨质疏松[11,12]。对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 单纯地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肢体状态, 然而并不能帮助患者恢复至最佳状态, 因此要求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应将康复训练融于日常生活中, 随时随地地进行锻炼、坚持锻炼, 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 对照组15例患者单纯地给予药物治疗, 康复组20例患者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进行了规范地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早期综合康复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康复组的FMA评定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较高,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偏袒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偏瘫肢体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可以有效地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共接收脑卒中患者134例, 这134例患者均选自我院的康复科和神经科。所有的患者我们均对其进行了CT扫描或MRI扫描, 均符合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患者74例, 女性患者60例, 平均年龄32-85岁左右。在这134例患者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2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39例, 发病前日常生活能力缺损的患者有34例, 有意识障碍或癫痫和严重痴呆的患者有33例。
1.2 治疗方法
我们把我院接收的13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 其中观察组67例, 对照组67例, 观察组的67例脑卒中患者我们均对其采用常规药物加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进行治疗, 对照组的67例脑卒中患者我们只采用常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治疗的药物一般以西药为主, 西药都有拜阿司匹林, 弥可保, 氯比格雷等, 其中阿司匹林是防治脑卒中的基础用药, 其疗效也比较可靠, 对防止脑卒中的复发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有出血现象的患者尽量不要使用阿司匹林, 因为它对胃肠有一定的影响, 如使用的话应按照医生的吩咐进行用药。观察组的67例患者在运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入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时要保障自身的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 既在发病后的1-2天内开始。康复治疗可分为电针治疗, 中频电治疗, 功能训练和心理治疗。电针治疗是取患者上肢的, 后三里, 八邪, 合谷等穴位进行治疗, 每天可进行一次。中频电治疗可运用翔宇医疗专业生产的XYZP-II中频治疗仪, 对瘫痪的患者进行治疗时, 可取侧肢体肌肉起止端, 患者的下肢可取屈肌运动点, 可进行中频电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改变运动点, 电流程度可根据患者的耐受为限, 每日可进行一次。患者在进行功能训练时可分为坐站位的平衡训练, 坐位训练, 站立训练, 上下台阶训, ADL训练以及躯干肌训练, 躯干肌训练时患者要注意的良肢位摆放, 患者仰卧时要注意上肢尽量前挺, 双臂外展, 手指要注意分开, 下肢也要尽量前挺, 如患者感觉不适可在腿外侧放置垫物, 卧位时要患者的肢体要处于抗痉挛体位, 躯干肌训练可进行夹腿, 摆肩, 侧翻起等动作进行训练。上下台阶训练时, 患者尽量自己扶着把手进行训练, 患者的家属要陪在患者身边, 以防止患者出现意外, 如患者家属不在, 相关护理人员要配合患者进行训练。坐位训练时可进行屈膝, 坐位前倾训练等。在患者进行ADL训练可进行患者自主更衣, 洗漱, 进食食物, 上厕所等, ADL训练, 平衡训练和站位训练时相关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也要陪在患者身边。在对患者进行各项训练的同时, 也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治疗工作,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一定要了解, 相关护理人员及其家属要多和患者进行沟通, 多给患者一些安慰, 患者有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耐心的回答, 并同时多给患者一些鼓励。
2 结果
我们对观察组与对照组134例脑卒中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定比较, 比较所有患者治疗40天后对NIHSS, FMA以及BI评分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均<0.05) (见附表) 。同时根绝两组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 对两组患者做出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的评判, 观察组中有28名患者痊愈, 痊愈率为41.7%, 有14名患者的各项功能有明显改善, 显效率为20.8%, 该治疗方法对16名患者有效, 有效率为23.8%, 该治疗方法对9名患者无效, 无效率为13.4%,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6%。对照组中有21名患者痊愈, 痊愈率为31.3%, 有15名患者的各项功能有明显改善, 显效率为22.3%, 该治疗方法对11名患者有效, 有效率为16.4%, 该方法对20名患者无效, 无效率为29.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
3 讨论
脑卒中在现代生活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很大的不便, 有报道指出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高,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脑卒中综合康复治疗要在其患者发病后立即进行, 并根绝患者的病情的不同, 制定治疗方案。在脑卒中早期, 及时的用药也十分重要, 其药物的治疗效果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并且还及时的用药还关系着患者是否能够接受康复治疗的机会, 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时, 一定要考虑药物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一定要对症下药[2]。虽药物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 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综合康复治疗配合药物与单纯的使用药物治疗不同, 是让患者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 会大大提高患者脑的可塑性, 有相关文献指出, 脑的可塑性是康复治疗的基础, 脑卒中患者及时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对恢复中枢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极其运动功能有很大的帮助[3,4]。同时患者进行一定量的肢体活动还可有效减少患者的肌肉萎缩, 还可防止萎缩畸形的发生, 有效的康复治疗是药物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燕铁斌.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98.
[2]王维治.神经病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07-308.
[3]陆绍勇, 唐位席.综合康复治疗偏瘫患者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杂志, 2006, 7:131.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0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均为住院后返回社区管理的病人, 经头颅CT检查确诊, 包括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 对病人进行生活饮食习惯、血压、血脂、病史、家庭史等多方面情况的调查 (主要由病人及其家属提供) 。
2 结果
调查病例中男65例, 女41例, 男女之比为1.58∶1,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P<0.01, 男女差别有显著意义。结果见表1~3。
3 讨论
3.1 脑卒中偏瘫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
本组资料显示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58∶1, 说明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明显要高, 这与有关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年龄方面, 50岁以上, 脑卒中发病率即明显增高, 而以60~70岁为最多, 但考虑到70岁以上发生中风的患者有些人可能在家治疗, 故70岁以上的发病率可能比实际要高。
3.2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WHO 2008年协作材料中指出, 脑血管病例有高血压病史者占1/2。从本文表2、3来看, 急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 而高血压又是各种类型脑卒中首选最强因素, 同时, 长期吸烟、饮酒也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在主要诱因中以睡眠状态和情绪波动时发病较多, 但更多的却是在无明显诱因下起病, 且缺血性脑卒中倾向于凌晨睡眠时发生, 而出血性脑卒中多是在活动中或是情绪波动时发病。
3.3脑卒中的预防
脑卒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 而要想切实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发生, 就需要大力宣传, 加强全民社区管理。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 对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合理服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物, 树立健康意识, 杜绝不良生活习惯, 合理膳食, 采用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可以使脑卒中的发病率下降, 发病年龄推迟。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笔者也认为, 对于脑卒中病预防, 凡年龄45岁以上, 对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病史、身体肥胖、长期吸烟饮酒者, 应提高警惕, 纳入社区管理的范畴, 由全科医生有效管理上述疾病, 避免情绪波动及剧烈运动, 要戒烟酒, 治疗习惯性便秘, 保持心情舒畅, 合理饮食, 若能如此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表明: (1) 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的社区管理:高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 血压趋于正常水平, 脑卒中的发生率将降低。 (2) 在研究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50岁以下高血压患者愿意参加社区管理比例较低, 主要是社会工作比较多, 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 血压如长期得不到控制, 随着病程的延长, 脑卒中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因此必需加强该年龄段病人的社区管理。
参考文献
[1]谢淑萍, 赵立杰, 梁宝华, 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发病年龄等相关因素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1 (3) :135.
[2]史玉泉, 主编.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08, 620.
[3]李世焯.七城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实验方法与基本设想[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2, 2 (1) :54.
[4]郭铃.高血压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9 (20) :44.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40例,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5~76岁, 平均 (56±2) 岁;其中18例为左侧偏瘫, 22例为右侧偏瘫;15例为脑出血, 25例为脑梗死, 均经CT确诊和临床确诊。基于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神经科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 康复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针灸治疗的基础上, 对脑出血患者和脑梗死患者分别在神经系统体征不再加重、生命体征稳后6~7 d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 每次45 min, 1次/d, 内容包括步行训练、立位平稳训练、起立训练、体位变换、坐位平稳训练、床上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
1.3 功能评定
对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和上、下肢功能进行评价, 评价时间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
1.4 Brunnstrom分期标准[3]
Ⅰ期:迟缓阶段, 随意运动消失, 肌张力低下,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Ⅱ期:痉挛阶段;Ⅲ期:共同运动阶段 (患侧单个肢体) 屈曲模式, 伸展模式;Ⅳ期:部分分离运动阶段, 分离出一个关节;Ⅴ期:完全分离运动阶段分离出二个关节;Ⅵ期:正常运动阶段运动速度是健侧的1.5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 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均出现较为明显的进步, 但康复组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忧思过度, 再加上平时肾、肝、心等脏器阴阳失调、气血亏虚, 以致脉络瘀阻、清窍蒙蔽、肝风内动、经脉失养、挟痰挟火、气血受阻、血随气逆、阴精亏虚。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均认为, 急性脑卒中会带来较高的致残率, 但在患者患病早期采取主动性康复治疗, 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4,5,6]。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均出现较为明显的进步, 但康复组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能够被早期康复训练明显改善。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应在患者的病情不再进展、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对适应证予以严格掌握, 对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和病理指标进行及时监测, 若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再出血、血压变化、脑水肿加重等情况, 应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和处理。
综上所述, 遵循个体化、系统化的原则及时对急性脑卒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存质量, 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各种功能, 使其能够尽快痊愈。
参考文献
[1]安巧, 苏慈宁, 司彤云.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6 (6) :552-554.
[2]杨中香, 光琪.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8 (6) :173-175.
[3]李洁霞, 梁妙玲.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内科, 2010, 5 (4) :429-431.
[4]朱小玲, 卢丽华, 季秋虹.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0) :79-80.
[5]黄晓清, 陆宁愿.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384-1385.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85-01
脑卒中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加自如的使用患侧,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我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86例偏瘫患者。现就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脑卒中瘫痪患者86例,男70例,女16例,年龄62~82岁,平均68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3例,缺血性脑卒中73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均经治疗渡过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左侧偏瘫50例,右侧偏瘫36例,其中有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和失认证。肢体肌力Ⅱ级以下者27例,Ⅲ级以下者59例。经对症治疗、早期康复护理,入院6周后肌力提高Ⅱ级以上者56例,肌力提高Ⅰ级以上者27例,肌力无明显改善者3例。
2护理
2.1心理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疏导其家属、同事对患者的宽慰、树立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
2.2康复体位护理
2.2.1肢体摆放在脑卒中发病后的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预防并发症及继发障碍的出现,并为今后的康复训练做准备。体位的变换,每2 h翻身1次,保持抗痉挛体位。卧位护理:(1)仰卧位: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肘、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置于枕头上,使患侧肩胛骨处于前伸位,患侧大腿外侧置一大号枕,髋关节、膝关节各垫一个小号枕,防止髋关节外旋,使膝关节稍屈曲(20°~30°),足底垫中号枕,取中立位,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防止足下垂、足内翻。(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90°,肘腕指关节伸展放至枕上(勿垂腕),患腿保持髋关节、膝关节呈90°,置于一大号枕上,再用一中号枕使踝关节稍背屈,防止足下垂及内外翻。(3)患侧卧位:是所有卧姿中最重要的体位。患侧卧位头部用枕头舒适的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身体下,患上肢前伸,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肘关节伸展,下肢是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患腿保持伸髋,稍屈膝体位。
2.2.2坐、立、行的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时,训练体位可改为坐位。让患者坐在床上或轮椅上,患侧上肢肘关节微屈放在扶手或枕头上,患侧膝关节屈曲90°使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患者能坐稳后改为站立训练。首先可让患者每日2次站电动起立床,然后在他人的帮助或扶撑下站立训练,迈步时不可生拉硬拽,防止跌倒。每日3~5次,每次10~20 min,持之以恒,必见效果。
2.2.3行肢体活动 护理
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48 h内无加重时,可开始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等关节的屈曲伸展活动。有的提倡脑卒中后3~5 d可介入康复训练,待患者意识清醒后,康复师指导患者做主动运动,如翻身、挺胸、移动等。原则上是上肢多锻炼伸肌,下肢多锻炼屈肌,先做大关节,后做小关节,由健侧到患侧,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训练时间与次数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2.4吞咽功能康复护理(1)对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增加协调功能:①做屏气运动;②按摩舌肌和咀嚼肌;③使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做吮指动作等;④对咽部进行冷刺激,强化吞咽反射;⑤咳嗽训练。(2)选择容易在口腔内移动,密度均匀不易出现误咽的食物,由少量开始,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吞咽动作。(3)综合训练:包括肌训练、排痰法训练等。
2.2.语言康复训练采用渐进教学法,从发音器官訓练开始到发单音节、单字、单词,认人、物品名称,反复读、认、巩固效果。同时利用各种刺激法,强化患者的应答能力,根据失语不同类型及程度,给予针对性指导,并提供有关手册或录音磁带,嘱家属耐心协助,不宜过急,对患者的进步表示肯定。
2.2.6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砂板磨等,以及训练穿脱衣服,使用餐具等。
3 讨论
偏瘫康复的机制除取决于脑组织和血管病变的恢复过程,还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神经冲动,促进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因此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重要条件。本组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前后ADL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肩痛、肩手综合症、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下降,说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残疾程度,促进肢体运动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要注重对肢体按摩,尤其是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达到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压疮和静脉炎,促进患肢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对瘫痪肌予以按摩揉捏,对拮抗肌予以安抚性按摩,使其放松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做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注意手法柔和,活动幅度不易过大,以免发生骨化性肌炎。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患者自我按摩,效果更好。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开始先做双髋向两侧摆动,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注意转动躯干时,健手应握住患手随躯干配合手的转动同时翻转。当患者能进行翻身和半桥运动后,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脑梗塞发病后2周,脑出血发病后4周左右可以开始这项练习。先从健侧卧位坐起,再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之后两腿下垂,坐在床边,进行坐位平衡训练,1周后可下地坐椅,能维持10 min,可进行站立平衡、逐步和上下台阶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简单易行的康复练习,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沙板磨等,让患者快速指鼻、手指互相对指、拍手、画图、写字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欧海宁.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3):106.
[2]黄东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2-274.
[3]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7.
[4]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预后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5:1-5.
[5]高霞.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和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0,15(1):23-25.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第10篇
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60例, 其中男94例, 女66例;年龄38~65 (50.34±10.13) 岁;身高 (161.35±10.47) cm;体质量 (55.35±15.12) kg;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为脑出血62例, 脑梗死98例, 均为首次发病。康复护理20d后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活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2康复护理措施
2.1 良肢位的摆放
护士应对患者良肢位的摆放严格管理, 保持患者上肢肩关节向前, 肘伸直, 同时腕关节伸展、旋后, 指关节外展;下肢应保持在中立位, 膝关节微屈, 以防止下肢外旋。1~2h对患者体位进行变换。转换体位时应注意不可强行牵拉肢体, 对肢体远端及近端均进行支持。
2.2 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一般可在发病后2~3d进行。患者应取仰卧位, 护士为患者进行按摩肢体和被动关节活动, 先做健侧, 后做患侧。按摩肢体, 顺序从近端至远端, 手法要柔和, 在按摩后可进行各关节被动练习。活动关节时, 近端关节需固定, 各关节的诸运动方向均要进行训练, 每种运动各3~5次, 每个动作需3~5s。每天应保持训练2~3次, 每次10~20min。
2.3 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的护理训练
病后1~3周, 此时患者生命体征基本趋于平稳。应鼓励患者早日进行自主运动, 逐步做到主动运动。护士对患者的护理管理应加强恢复肢体功能的训练, 包括健肢带动患肢运动如十指交叉双手上举运动、屈膝抬臀做桥式运动, 向患侧翻身、坐立位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训练、作业治疗选择性训练等。
2.4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部分患者大脑语言功能区和补充区及其联系纤维受到损伤, 造成声音和文字语言理解和表达功能障碍, 针对此类患者,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命名性失语采用视觉训练, 视、触觉刺激, 通过卡通图片、日常用品进行听语指物、指图, 执行指令, 复述语句、短语或字词, 回答问题 (回答熟悉问题, 重度失语症回答是与否) 。运动性失语患者采用音节训练法, 指导患者发a、o、e等拼音字母单音节, 再过渡到zh、ch、sh等复音节, 然后进行字、词、短句训练。完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者采用手势与语言结合刺激法, 利用表情一手势一语言的结合进行训练, 将视觉、听觉、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进行语言康复性训练。
2.5 心理康复护理
鼓励患者及家属正确对待疾病, 消除忧郁、恐惧或悲观情绪。护士要关心患者, 多与患者交谈, 讲解一些脑卒中的康复知识, 介绍目前国内外的康复进展情况, 鼓励患者克服困难, 增强自信心, 保持自强、自尊的良好心态, 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训练及治疗。
2.6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家属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告诉患者许多因素与脑卒中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吸烟、酗酒、高脂血症、肥胖、盐及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药物滥用等, 均与脑卒中发病有关。应进低脂, 低胆固醇、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戒烟酒、忌刺激性及辛辣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
2.7 出院指导
康复训练不仅是患者急性期促进运动恢复的重要手段, 而且也是恢复期需继续坚持不懈的锻炼方法, 需患者及家属的配合[2]。因此, 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康复教育的指导, 使脑卒中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
3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许多脑卒中患者致残并非偏瘫所致, 而是在急性期至恢复期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护理方法, 致使产生姿式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 及时制定一套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 并加以实施, 能有效地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而帮助和督促患者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是肢体功能恢复的关键。运动功能锻炼一定要因人而宜, 从小活动量到大活动量, 循序渐进, 早期可在患者的床上进行, 给予肢体活动、翻身等;根据患者反应情况逐步增加功能锻炼活动量和内容, 如卧位起坐、坐位平衡、坐立交替、站位平衡等的功能锻炼, 才能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同时, 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辅以理疗、针灸等, 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预防脑卒中再度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尚立华.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杂志, 2011, 19 (2) :118-119.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